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阴谋师

火炮火枪的艰难发展过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03: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源远流长的火炮

火炮是口径在20毫米以上,用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通称。火炮射程远,威力大,是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的重要兵器。说起火炮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从“石炮”到“火炮”

中国是火炮的故乡,现代火炮是从中国古代发明的抛石机发展而来。抛石机也叫发石车。它的结构十分简单,在一个木架上做一横轴,并在轴与横轴中间穿插一根长杆,杆的一端系着一个装石块的皮窠,另一端系着几十条或百余条绳索。使用时,将石块放入皮窠,一声令下,众人齐拉绳索,皮窠的石块便飞也似地抛出。

抛石机最早用于战争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时,曹操曾使用抛石机攻破了袁绍的营垒,从而大获全胜。汉至唐期间,尽管抛石机在作战中的运用逐渐增多,但规模一般较小。唐代时期,抛石机越做越大,有的需一二百人拉绳,才能将巨石抛出,每石能击毙数人。

公元8世纪,火药的发明使抛石机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抛石机便由抛石变为抛火球。火球又称火药弹。因此,便出现了最早的火炮。

宋代是我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公元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1234年,元军攻打宋都汴梁,就曾使用火炮数百具,昼夜连续向城内发射,所射石弹几乎将里城填平。1275年,宋元两军大战于长江一线,元军用炮的场面煞是壮观,“炮声震百里”,宋军惨败。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该书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10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

据考证,我国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个世纪。400多年前,我国的宋人和金人开始争夺天下,使用火炮将对方打得丢盔弃甲、血染成河的时候,欧洲一些国家在战场上刚刚学会长弓短箭的使用。因此,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及其孙率领蒙古帝国军队挥师征战,能够打败交战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发展使用。同时,各战败国也争相仿制中国的铁火炮,从而使中国的火药和火炮技术传入西方。西方兵器发展迅速上升,火炮的制造技术赶超了中国。

欧洲早期的火炮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战场几乎成了火炮的试验场。法军在战争期间,建立了常备炮兵部队和攻城炮队。当时最先出现的是一种射石巨型青铜炮,使用的石弹重达135公斤,口径600多毫米。公元1450年左右,在欧洲铁弹开始取代了石弹,使炮弹的威力有所提高。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三种火炮:即长炮、加农炮(现代榴弹炮的原型)和迫击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中叶,欧洲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03: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世较早的臼炮



臼炮的名字是由于外形类似于捣米的石臼而得名。较早的臼炮是16世纪末期出现的滑膛前装炮。它的身管短粗,口径在3m~5m毫米之间。早期臼炮发射的炮弹是石头做成的,后来发射铸铁球形弹和燃烧弹。

17世纪以后,随着铸炮工匠研制水平的不断提高,臼炮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有的能摧毁坚硬的防御工事,有的能杀伤敌人,还有的专门用来海战。到了19世纪末,臼炮也同其他火炮一样,由前装的滑膛炮变为后装的线膛炮,炮管也逐渐被加长,射程相应增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使用了152~420毫米的各种线膛臼炮。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最大口径420毫米,质量达900公斤,仅装药量就达200公斤,最大射程14公里。因此,这个名叫“大培尔塔”的臼炮体大笨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意大利、法国、德国等都相继装备了口径为211~420毫米的臼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臼炮被新生的迫击炮和榴弹炮所代替。而今,曾在火炮发展史上辉煌过的臼炮已进入各国的博物馆,成为延续历史的陈列口。

[ 本帖最后由 阴谋师 于 10-10-2006 03:3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03: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混血儿加农炮






加农炮是一种身管长、初速大、射程远、弹道低伸的火炮外形特征是炮管细长,形状像长圆筒,较长身管的加农炮其身管长是口径的70~80倍。

加农炮的身世有着与众不同的曲折。它的长筒身管是随战争的发展而增长的。16世纪中期,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火炮都是初速低、射程近的滑膛炮。为了提高火炮的初速射程,兵器专家找到增长火炮身管就能使初速和射程问题解决的办法。然而,由于注重了增长火炮身管而忽视了炮弹的研制,结果发生了炸膛,炸得炮毁人亡,1756年,俄国的马尔梯诺夫研制成一种身管长的火炮,适宜于发射爆破弹。此炮的身管长度是口径的10倍,增大了射程,所以备受欧洲各国的喜爱。许多国家为此进行了仿造和改进。混血儿加农炮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角。

最初的加农炮是为了打击一些高强度战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农炮的用途扩大了,除对付坚硬的钢制战船外,既对付横冲直撞的坦克,又毫不留情地打击前沿阵地上的各种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03: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争相生产的迫击炮









自从炮诞生以来,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迫击炮就是火炮家族的一员。

迫击炮是20世纪初形成的一个炮种。它的最早原型犹如臼炮,它和臼炮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迫击炮初速小,但炮弹落角大。这种火炮最适用于陆地战,特点是炮弹落角大,杀伤效能高,面积大。世界上第一门真正用于作战的迫击炮是在20世纪初期的旅顺口的日俄争夺战。1904年,一直占据着旅顺口的俄军据守险要,使日军难以夺取。于是日军采用挖壕筑垒的办法慢慢逼近俄军。俄军感到若用一般火炮难以摧毁日军的战壕和战壕内的步兵,用其他武器如机枪等也无济于事,于是,俄军中尉波德古尔斯建议使用水雷投射器发射水雷,以歼灭战壕内的日军。这就是制造迫击炮的最初构想,但是水雷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炮兵的需要。这期间,炮兵技术副主任戈比亚托领导制造“水雷臼炮”,他发明了一种超口径长尾形炮弹,将它用海军炮作大仰角发射,能有效杀伤战壕内的日军。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门真正用于作战的迫击炮。

此后,欧美各国相继制造,迫击炮得到广泛应用,据1985年版《军事百科词典》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各国争相大量生产火炮,德国生产各种火炮31.99万门。其中迫击炮就达7.88万门;日本生产各种火炮16.01万门,其中迫击炮7.8万门;苏联生产各种火炮48.22万门,其中迫击炮就多达35.18万门;美国生产各种火炮54.89万门,其中迫击炮达10.21万门;英国生产各种火炮38.97万门,其中迫击炮10.09万门;五个主要参战国总共生产各种火炮261.24万门,其中迫击炮就有71.16万门,占27%,几乎四门火炮中就有一门迫击炮。迫击炮的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其它类型的火炮,成为步兵作战必不可少的主要武器之一。

[ 本帖最后由 阴谋师 于 10-10-2006 03:4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03: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炮的鼻祖

“两军相遇,弓弩争先”,弩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战场上的攻守与拼杀陡增
几分惨烈。古代与弓弩共领风骚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炮的“远程”射击武器。这种
炮就是抛石机,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称作“军
中第一攻击利器”。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当时叫做“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
用于战事。据《范蠢兵法》记载,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 千克的石头抛至100 多
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扔石块远多了。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
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
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在火器出现后,抛石机并没有立
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
和爆炸弹。

    衡量抛石机的作战性能主要有两点:一是抛物重量;二是抛射距离。抛石机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间,石弹重量由数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数可根据目标
远近增减,普通抛石机需用40人,大型抛石机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将
重达200 至300 斤的石弹射到300 步之外,使对方“谍碎楼坍”,威力极大。

    抛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后来的火炮相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03: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炮车

抛石机发明伊始,即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操作
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导致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
抛石机应运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讨伐袁绍时,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四个轮子,
叫霹雳车,亦叫做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成,不需临阵架设。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迎击袁绍军队
的进攻,史称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连中曹操用
兵之计,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兵进击为
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军决战。袁军兵至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东
西计有数十里之长,形成了与曹军对峙之势。为了削弱曹军的力量,袁军在其营中
修筑土山,造高橹,以众多的弓奇手居高临下,在橹的防护下向曹营发射箭矢,使
曹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稳定防御态势,打破袁军的远战优势,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装有轮子的抛石机——霹雳车,并且利用夜色的
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顿时,无数石弹飞人袁营,坚固
的高橹被砸了个稀巴烂,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小土山成了打击的大目标,袁军的
坚固工事损失惨重。霹雳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战以后的千余年里,历次攻守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东都宫城时,使用了发
石车,抛射30千克重的石头可达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东征作战中,唐军
连续12天用发石车、撞车,昼夜猛攻辽东城,给守敌造成了重大伤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将李光弼制造了用200 人挽索发射的巨型发石车,向城外大
量抛射石弹,这些石弹铺天盖地般向围城的守军袭来,每发石弹能伤数十人,打得
敌兵难以招架,最后只得收兵回营。公元1234年,元军攻打汴梁,架发石车数百只,
昼夜发射,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的护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军在进
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先对樊城发起总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人水中沉木断索,
烧毁浮桥,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接着兵分多路,并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发
石车,水陆夹攻樊城。北面战舰直趋城下;西南面元军先头部队撕破一个缺口,攻
人城内;东北方向元军主力冒死强攻,终于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阳如齿失唇。
元军在加紧围攻的同时,间以喊话招降,而且以发石车不断轰击城楼。2 月,南宋
主将吕文焕见突围无望,又慑于元军压力,终以城降。此战突破了南宋战略防御体
系,为元军长驱直人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纵观抛石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抛石机抛物重量轻,毁伤能力有限,
在战场上只能击毙士兵,破坏战车等。发石车还可用做攻城武器。自从火药发明以
后,发石车还可用来发射“火药弹”等燃物,因而成为纵火兵器。随着火箭、火铳
的出现,发石车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04: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发技术的萌芽

发石车的效率较低,作战时往往贻误战机,而且抛射时投人人力较多,操作不
便。为适应作战的需要,人们曾设想将它改进成连续抛射的兵器。三国时期,魏国
有一个名叫马钧的机械发明家,曾试验利用车轮不断转动的原理,制成了转轮式抛
石机,称做“车轮炮”,能将石头连续抛射出去,加大了发射频率,提高了发石车
的杀伤破坏威力。

    据史料记载,马钧是个肯钻研的人,他曾创制过许多机械工具,如织绫机、翻
车(即后来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他看到缴获蜀军的战利
品中,有许多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造的连弩。他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了这些连弩
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认为这种弩机威力还可以提高好多倍。于是,他苦心钻研
试验,终于制成了一种用于攻城的车轮炮。

    据有关资料记载,马钧在实践中能针对旧抛石机不能连续抛射的缺点,进行大
胆的革新,采用旋转车轮这种方法,使装载着的数十块大石头连续飞抛出去,攻击
敌城,这样抛出的石头能抛至数百步远。由此可见,这种车轮炮构思相当巧妙,结
构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能有此设想和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对马钧的车轮炮作了这样的说明:“每轮辐条
十八根,长一尺四寸。每条左右傍铳二杆。铳内装火药铅子_一骡驮架二轮。以皮
条护铁吕以固药子,连木架重二百余斤。三军附之。如临敌,将架置地,先取一轮
安在柱上,随其高低转打。二军可执七十二人之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车轮炮的威力相当大,效能比单个抛石机提高几十倍,
并采用骡驮,运送转移方便灵活。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合理,安装了转柱,便于车轮
转动,一架车轮上可装36发石弹,一骡驮两轮,就有力发石弹炮。两个射手可以连
续操作发射这么多石弹,其声势和威力可谓大矣!

    车轮炮的出现,可以说是射击兵器由单发到连发的最早尝试和探索,这为火炮
向连动式发展提供了早期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舰炮

炮在地面作战中已经被充分利用,并且很快移植到船上,成为舰炮。根据特点
取名叫“拍竿”,它是我国古代战船上装置的具有与抛石机相似功能的大型砸击武
器。拍竿产生于东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至宋朝,在我国水战史上发挥了有效的作
用。

    拍竿由立柱、横竿、重物、绞盘4 部分组成。其中立柱竖张于船体之中,其高
度因战船的大小而异。如隋朝初年制造的“五牙大舰”,拍竿立柱高约16.7 米。
横竿装在立柱的顶端,能转动调整方向。石头,石弹,装放在横竿的前端。绞盘绞
索与横竿尾端相连。使用拍竿时,利用绞盘压下横竿的尾端,装有巨石的横竿前端
遂上升悬空提起,对准敌船之后,猛然松动绞盘,石弹迅速下坠击碎敌船。
    拍竿在东晋时期称为“桔樟”,南北朝时期叫“拍”(音叩X 当时装有“拍”
的战船也称为“拍舰”。到了隋、唐、宋时期就统称拍竿了。

    明清时期,由于造船和驾船技术的发展,水战时多用战船本身的“体力”去犁
沉敌船,谁的船体大、坚固、动力大,取胜的可能性就大。随着火器特别是火炮广
泛用于水战,水战逐步发展为炮战,笨重的拍竿就退出了水战舞台。

    我国利用拍竿进行水上炮战,较著名的当属隋代隋灭陈战役中的歧亭、延洲之
战。公元588 年,隋文帝杨坚以水陆大军50余万,开始大规模渡江作战。隋军元帅
杨索率水平顺江东下,陈将吕忠肃率军屯守歧亭(今长江西陵峡口),在两岸岩石
上凿孔,系三条铁索横截江面,阻遏隋军战船。次年正月,杨素分兵一部与大将军
刘仁恩军相配合,猛攻陈军岸上栅障营垒,吕忠肃率军据险抵抗,激战40余次,隋
军伤亡惨重,死5000余人。陈军尽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激起隋军愤怒,拼死力
战,多次获胜。在隋军猛烈攻击下,吕忠肃被迫放弃营栅,连夜逃走。杨素令士卒
毁掉拦江铁索,继续沿江而下。吕忠肃退踞荆门之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依峙
荆门山险要地形,再次阻遏隋军。杨素派善于驾舟的巴蜀士卒1000人,乘“五牙大
舰”4 艘,用舰上拍竿击碎敌战船10余艘,俘2000余人,再次大破吕忠肃军,吕忠
肃只身逃走。驻守江南岸的陈将见形势不妙,率军东撤,企图人援建康(今南京市),被秦王杨俊率军阻于汉口以西。至此,长江上游为隋军控制,阻止了上游陈军的东援,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战。此战,杨素、刘仁恩以水军、步兵相配合,先击破陈军江岸据点,再以水军战船接舷战,大破敌军。在这次战役中,隋大型战舰
“五牙”及重型拍竿装备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拍竿装备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铁浮图”的覆灭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问世不久,即被应用于火炮。唐朝末年的战事中,环
形火药包就被作为一种火器杀伤敌人。到北宋末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对
黑火药性能认识上的飞跃,人们将黑火药装入纸管中,制成燃烧性武器——“飞火”。因为“飞火”中安装了药线,点燃药线可引燃火药使纸管爆炸。用抛石机将这种“飞火”射入敌军,爆炸能产生很大的杀伤力。由于这种火器发射后伴着爆炸声在
空中飞舞,宛如空中霹雳,因此被人们称为“霹雳炮”。北宋士兵在与金兵作战中,
曾使用过这种火器炸死和烧伤过大量敌人。岳飞智破“铁浮图”,其中就有“霹雳
炮”的功劳。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统领的军队称为岳家军。岳家军军纪严明: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抗金过程中,岳家军士气旺盛,勇猛顽强,同仇敌汽,
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成功。金军见到岳家军胆战心惊,他们说:“撼山易,撼岳
家军难。”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门 40 年),金朝撕毁和约,再次以金兀术为统帅,兵
分四路大举进犯。岳飞奉命坐镇堰城(今河南部城县),指挥抗金。岳家军捷报频
传。金兀术在慌恐之余,决定集中全力,与岳家军硬拼,带领大军进攻都城。

    在城下,岳飞派儿子岳云打头阵。岳云舞动双锤,杀得金兵丢盔弃甲、呼爹叫
娘。金兀术败了一阵,便使出他的看家本事——“铁浮图”。

    “铁浮图”是兀术专门训练的一支精锐骑兵。这支骑兵队的战士和马匹的身上
都披着厚重的销甲,用牛皮特制的绳索把马匹连在一起,每三个骑兵编成一组,居
中冲锋;另有两支骑兵队从两翼包抄,称之为“拐于马”。这种骑兵.都是由女真
人组成,打起仗来如同铜墙铁幕,很难对付。过去,“铁浮图”所向无敌。兀术沾
沾自喜地夸之为“常胜军”。

    岳飞对兀术的特种骑兵进行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发现,“铁浮图”和“拐子马”
虽然利害,但马腿是不能披甲的,他看准敌军这一弱点,及时改变打法。当金兵冲
过来时,先用抛石机将“霹雳炮”抛向敌群,使金兵人马惊慌失措,趁敌人混乱之
际,果断地命令将士们携带刀斧上阵,弯腰低头,专砍马腿。十分奏效,一马被砍
倒,连在一起的另两匹马也不能行走,骑兵也被摔下马来。宋军乘势冲杀,“铁浮
图”、“拐子马”被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兀术凄惨地说:“我从北方沙漠翰
海起兵以来,都是用它取胜的,今天全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属炸弹“震天雷”

“震天雷”是在“霹雳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金属制造的火药爆炸火器,
是金属炸弹的雏形。

    它的创制有个小故事。据说南宋孝宗年间,在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北郑村,
有个名叫铁李的猎人,以捕狐为业。为了能捕捉更多的狐狸,便在一个口小腹大的
陶罐内装填许多火药,外接上火药线,将火药罐埋于群狐出没之处,待狐狸走近时,
便引爆火药罐,发出巨大声响,狐狸受惊后四散逃窜,结果纷纷投人铁李预设的罗
网之中,铁李持斧将落网狐狸全部砍死。金人受此启发,创制了用铁火罐装填火药,
作为火器用于作战。

    “震天雷”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式、葫芦式、圆体式和合碗式四种,身粗口小,
内盛火药,上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用时由抛石机发射,
或由上向下投掷,或用铁丝吊下,到达目标爆炸。这种炮弹爆炸性强,声音极大,
故称“震天雷”。

    金兵使用“震天雷”最著名的战例,是公元1232年开封保卫战。那年3 月,蒙
古兵攻金朝南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外设立攻城器械,沿着城壕设立木桩;城壕
外又修筑城围,长达150 里,用抛石机向城上抛射石弹、火球,击砸焚毁城上的防
御设施;为了掩护士兵近墙进行掘城作业,蒙军用牛皮做成“洞子”,兵土伏在里
面,到城下掘城,城上的石头、弓箭打不破这种“洞子”,金兵便用铁丝悬“震天
雷”沿城墙吊到被掘的地方,把攻城的士兵和牛皮“洞子”一个个炸得粉碎。蒙军
因攻城不下,遂于4 月撤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管形火器

南宋初期,火药已经普遍应用于战事,加之当时北方的金兵不断侵犯干扰,一
些军事家和武器专家们就想利用火药来改进兵器,提高战斗力。

    当时有个叫陈规的人经过苦心钻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枪。这种枪用竹管
做枪身,里面装满火药,药线引在外面。打仗时,由两个人拿着,点燃后发射出去,
用来烧伤敌人。这种用竹管制成的火枪,就是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

    陈规是当时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员。一次,当金兵攻城时,他率领一支火枪队,
跟在300 多头火牛后冲出城门,用火枪对金兵集中喷射,金兵被烧得哭爹喊娘,抱
头鼠窜,取得了守城战的胜利。由于这种火枪主要用火药来烧伤敌人,所以杀伤力
有限,作用距离也不远,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人们又对火枪进行研究和改
进。

    到了南宋末年,有人在火枪的基础上制成一种“突火枪”。这种枪是先在竹管
里装上火药,然后放人类似子弹的“子巢”(即瓷片、碎铁片、石子一类东西)。
使用时,用火点燃火药,“子巢”借着火药气体的力量被抛射出去,同时伴随有强
烈的响声,其声响可传到100 米远。

    突火枪的威力虽然不算很大,但从原理上来说,突火枪已采用火药作为发射动
力,“子案”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因此,突火枪被认为近代枪的鼻祖。而且突火枪
开辟了使用管形火器的先河,这标志着火器已开始向近代枪炮的方向发展。

    由于用竹管制成的火枪枪身容易被烧毁或炸裂,而且这种火枪的射程短,威力
不大,不能耐久使用。在13世纪至14世纪初,人们开始用金属管火器。在我国古代
兵器中,对枪、炮的划分不明确,起初也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金属管火器出现
以后,人们才将口径大的叫做铳、炮;口径小的叫枪,有的称铳、筒。在明代兵书
中就明确指出管形火器的大小主要是根据用途和使用要求而定,即“大者发用车,
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这就是说,当时人们造枪是
用于步兵、骑兵作战,要求短小轻便;而造炮是用于守城攻坚。对于大型火炮,得
用车载船运或修筑固定的炮台,以便用猛烈的炮火攻克堡垒或抵御对方的攻击。这
种划分枪、炮的办法与近代接口径大小区分枪、炮的原则是一致的,即口径在20毫
米以上(含20毫米)为炮,以下则为枪。

    显然,火药的发明促使了管形火器的问世,管形火器孕育了现代的枪、炮。因
此,对于重型火器来说,火药使冷兵器的炮变成威力强大的火炮,这对武器的发展
和战争本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恩格斯对此作的精辟论述那样:“以前一直
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城墙,现在抵不住市民的大炮了”,这些大炮“不但影响了作
战方式本身,还影响了统治和压迫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6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靠火器取胜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建立者,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生活所迫,他曾在皇觉
寺剃发为僧。后来,他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多谋善断、机智勇敢,特
别是重视和善于使用火器,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扫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
建立了明朝。

    后来,有个叫焦玉的人向他献火铳10支,朱元璋看到火铳子弹能穿透几层皮革,
便兴高采烈地对焦玉说,此火器取天下易如反掌,功成当封无敌大将军。此后,在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鄱阳湖之战中,火器便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时,陈友谅接二连三地丢了许多城邑,气愤不过,特造舰数百艘准备与朱元
璋决一死战。陈友谅制造的大舰,共分上、中、下三层,可容纳3000人,中舰可容
纳2500人;小舰可容纳2000人。1363年4 月,陈友谅乘朱元津北上救援小明王韩林
儿之机,率舰数百艘倾巢而出,以号称60万大军围攻朱元津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市)。洪都守将朱文正、邓愈面对“投戈断江,舶舶千里”之敌,协力死守。双方激战85天,陈友谅不能前进一步。7 月,朱元津统兵20万来救洪都,陈友谅退至鄱阳湖迎战。

    鄱阳湖之战,不论人力或装备,朱元璋军皆处于劣势。陈友谅军“联巨舟为阵,
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旗族戈盾,望之如山。”而朱元璋军乘的则是小船,
兵力仅是陈友谅军的三分之一。但陈友谅军在洪都苦战三个月,未能取胜,已筋疲
力竭,而且内部不合;朱元璋军则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士气高涨。在装备上,陈
友谅军虽有大舰连接,不怕风浪,然而,行动却不灵活;朱元璋军乘小船作战,进
退自如。

    朱元璋到了鄱阳湖,首先派部队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以动摇陈友谅的军
心;而自己却把洪都作为供应基地,以保证部队的粮株物资得到源源不断补充,他
还借鉴三国时期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的经验,决定采取火攻战术,准备了火炮、火铳、
火箭、火枪等各种火器。其中有一种叫作“没奈何”的是用芦席作圈,周围五尺,
长七尺,糊以布纸,缠以丝麻,内贮火药捻子及诸火器,燃烧力极强。当与敌船相
遇时,将“没奈何”用竿子挑于头桅之下,点燃火线,割断悬索,即可使“没奈何”
落于敌船燃烧。在准备各种火器的同时,朱元璋又组织了敢死队,准备撑着装满火
药和芦苇的小船撞击敌船。战前,朱元璋还规定了指挥信号,白天用旗,黑夜用灯
;远用信炮,近用金鼓,使全军行动一致。具体打法则采取先火攻后混战。

    这次战役,两军主力苦战36天。战斗中,朱元璋指挥全军各种火器射击敌舰,
陈友谅的战船浓烟四起,烈火熊熊,军中大乱。接着,朱元璋率军杀上敌舰。陈友
谅立即派大舰迎战,朱元璋则令敢死队驾着载满火药和芦苇的船只向敌大舰猛冲。
只见湖面浓烟滚滚,烈焰冲天,湖水都成了红色。陈友谅被打得溃不成军。激战中,
陈友谅中箭身亡,其残部被朱元湾事先部署的伏兵拦截砍杀。只有陈友谅之子陈理
带着少数将士逃回武昌。

    朱元璋在鄱阳湖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挥师进攻武昌。不久,陈理兵败投降。
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6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你让我大开眼界啊!!!如果明朝像你所说拿样..应该不会灭亡才对啊!!!!就算他的政权腐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0-2006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兵器时代与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差别是前者需要的后勤供应远远大于后者, 火器火炮没了后勤供应还不如一根烧火棍有用. 而后勤供应取决于行政效率, 一个腐败的政权能有行政效率?
明朝的火药供应大部份受太监管理, 若不给贿赂, 他们敢弄潮火药或在火药里掺沙, 这个仗还能打吗?
若想知道明朝如何灭亡建议你看<万历十三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0-2006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第一支炮兵部队

永乐年间,明成祖创建由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于是,世
界上第一支独立的以炮兵为主的新兵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神机营的创建,大大提
高了明军的战斗力。该营曾多次随皇帝出征,为平定北疆立下赫赫战功。明军首创
炮兵同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新战术,朱像对此作了总结:布阵时“神机铳居前,马队
居后”,“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尖”。

    1419年,倭寇数千人进犯沿海,辽东总兵刘江率部抗击,首开以岸防火炮歼灭
海上入侵之敌的先例,史称“望海大捷”。此战之后,“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
无大侵犯”。

    1449年8 月,蒙古瓦刺贵族也先兴兵南侵。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一战,明
军遭袭击,指挥无方,加之对各种火器未能熟练掌握,尚未发挥作用即全军溃败,
明英宗被俘,12万瓦刺大军乘势进攻北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兵部尚书于谦奉
命守卫北京。他严令诸将加固城防,在京城九门部署重型火炮,命神机营设伏于德
胜门外。不日,敌军主力攻打德胜门,进入于谦设伏领域,神机营众炮齐发,城内
守军乘势夹击,瓦刺军阵势大乱,主将也先之弟死于炮火之中。也先惧怕神机营火
铳的神威,撤围逃遁,于谦挥军追击,大败敌军。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是明代
前期大规模使用火炮守城的著名战例。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火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研制的轻型火炮较著名
的主要有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小型将军炮。该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炮身长66厘米,
重18公斤,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铁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
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
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
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
之敌,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戚继光在隆庆年间到蓟镇练兵时,又将此炮
装备骑兵使用,成为一种较好的骑兵炮。

    据出土实物和兵书记载,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机营所用的小型
神机炮演变而来,它们的发展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
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将军炮。该炮口径达100 毫米以上,全长正.4 米。自炮口
至炮尾共有九道宽箍,药室呈算盘珠形,室壁开有火门。据《登坛必究》记载,大
将军炮在发射后,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该书还说大将军炮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分
别发射7 斤、3 斤和1 斤重的铅弹。若在战场上安置千架,人人能放,则可所向无
敌。最初以为大将军炮太重,难以机动,后来用车载运,便能登高涉远,山地平原
皆宜,见者莫不胆寒。

    明朝中期火炮研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明了车载炮。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车炮
合一的重型火炮。

    车载炮有许多优点。首先是便于机动,炮手既可推拉炮车,又可临敌发射。其
次是提高了火炮的参战速度,赢得了战机。其三是兼有挡敌和击敌之用。炮车既具
有一般战车阻挡北方缥悍骑兵快速冲击的作用,又可建立军营,使用火器和叠阵,
击杀敌骑。

    明火炮虽然在杀伤威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有一大缺点,那就是没有瞄准
具,在发射速度、机动性等方面也不尽人意。永乐年间定型装备的火炮,到100 年
后的嘉靖时期仍没有新的突破。这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扼杀了火炮的创
新和发展。明廷严密控制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严禁地方和个人研制。而此时欧洲的
火炮技术却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欧洲人经过对中国的火药、火器技术的了解、仿制
和改进,到了15世纪后期,终于赶上和超过了中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0-2006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架火战车

明代初期,我国发明了多管火箭炮,比欧洲各国正式使用火箭炮早了五百多年。
这种多管火箭炮就是利用独轮车装载和发射火箭的“架火战车”。现在,中国历史
博物馆保存着根据《武备志》中的图样复制出来的火箭发射车——架火战车的模型。
这种世界上最早的多管火箭炮,是在人力独轮车上装有6 个长方形箱体的火箭发射
器,它像6 个大蜂窝排列成上、下两行,共载有火箭160 支。这种火箭发射器和
“火龙箭”、“一窝蜂”等多发火箭的结构和特点相似,都是将火箭预先装在发射
筒内,而所有火箭的引火线都联在一起,形成引火总线。发射时,点燃引火总线,
火箭就犹如条条火龙,一齐从发射筒内喷出。刹那间,火闪烟飞,声如雷呜,直向
敌阵地冲去。

    架火战车虽然看起来简陋粗糙,但它体轻灵活,使用转移都很方便。打仗时,
三个人即可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瞄准指挥,兼管推车,其他两个装填弹药和点火等,
协同作战。

    在架火战车的发射筒上方,有一卷起的棉帘,它是一种防护装置,相当于现代
火炮的防盾饭。当冲锋或转移阵地时,为了防止敌人的箭矢射伤炮手,将棉帘放下
来。发射火箭时将棉帘卷起,简便实用。

    另外,在车的两侧还装有火铳和长矛各两支,以配合火箭炮来杀伤不同的目标
;必要时,还能用来同敌人白刃格斗,进行自卫。

    架火战车既有类似现代火箭炮威慑敌人的齐射火力和快速转移的机动性等特点。
又具备现代战车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方面的一些基本性能,因此它在兵器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在火箭炮方面的杰出创造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10-2006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迫击炮的始祖

蒙古军在13世纪至14世纪的对外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火炮和其他武器,首先流
传到交战的国家和地区,尔后又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蒙古军三次西征,以骑兵快
速突击之长,运用先进的攻城火炮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对东西方交往,
特别是火器的流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阿拉伯人获得了蒙军使用的火器,仿制
成阿拉伯人使用木质火炮——摩得法。摩得法“出世”之后便以传奇的“身份”发
挥了神奇的作用。

    1342年,西班牙国王阿里佛斯命令他的军队围攻当时为阿拉伯人所有阿里赫革
拉斯城。西军气势汹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城墙的外围排成多层,并架起了云梯,
攻城准备工作完毕。此时,阿拉伯人为了破敌攻城,在城墙上架起一根根铁筒,将
每个铁筒都套在棍子上,用两根木棒交叉作为铁筒前支架,筒口均朝城外西班牙军
队阵地。铁筒旁站立着一位士兵,手拿木棍,并不断观察墙外敌士兵动向。当西班
牙军队摇旗呐喊,向城墙扑来时,士兵将铁筒左右前后摇动一下,然后点燃药筒上
的药捻,此时,铁筒内射出了一团冒着黑烟的火球,发出刺耳的怪叫声和难闻的硫
磺味。只见西班牙军中发出一片沉闷的爆炸声,大批士兵应声倒下,血流遍地,有
的从木梯上往下掉,有的吓得呆若木鸡,嘴里大喊“妖术!妖术”,此时,进攻有
序的队伍转眼间像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西班牙军队进攻受挫,没有受伤的士
兵拼命后逃,怕被这“妖魔”伤害。如此,西班牙再也不敢进攻这座城池了。

    事隔多年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才知道,阿拉伯人在城墙上使的“妖术”,
就是类似当今迫击炮一样的原始火炮——摩得法。摩得法的构造十分简单,先用铁
片焊接或制成圆筒,似现代迫击炮的身管,然后以木棒支撑,便于发射。铁筒上留
有小孔,用以插入药捻和筒内火药相连,发射时可上下左右移动,使用十分方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06 08: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达·芬奇的双头炮

无后坐炮是由于发射时炮身不后坐而得名。这种炮结构简单,重量轻,机动灵
活,主要用来对付坦克、装甲车辆和野战工事,是近距离反坦克的有效武器之一。

    然而,你知道吗?无后坐炮的开山鼻祖就是双头炮。而双头炮是15世纪意大利
著名艺术家、科学家达·芬奇提出的一个大胆而奇特的设想。

    大家知道,达·芬奇是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他的代
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名画誉满全球。这位大画家同时还是一位卓
越的科学家,他在建筑学、机械学和人体解剖学等领域均有造诣。此外,达·芬奇
还对兵器和军事工程颇有研究。他从年轻时起,就喜欢动脑筋,构想和设计出多种
兵器和军事设施样图,真可称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工程师。

    1482年前后,刚刚 30 来岁的达·芬奇为米兰大公洛多维科夫·斯福服务。当
时,米兰大公国与威尼斯大公国之间时有战争发生。达·芬奇作为米兰大公国的宫
廷画家和军事工程师,他在笔记本中画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兵器。军事器械和军事工
程设施方面的设计图,其中包括:攻城器械、火炮和炮弹、自行装甲车、飞行器、
降落伞,甚至潜水艇。其中,达·芬奇对火炮研制技术的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了双
头炮的设想。当时,在欧洲使用的火炮是炮管粗短的滑膛炮。这种炮由于没有反后
坐装置,巨大的后坐力往往使大炮后退一段距离,既影响射击的准确性和发射速度,
又给操作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达·芬奇建议将两门相同的火炮的炮尾相接,炮口朝相反
方向成一直线。这样,在射击时两门炮所发生的后坐力就可相互抵消。这就是“双
头炮”的来历。

    “双头炮”的设想虽然难以实现,但它向人们指出了消除后坐力的途径,即可
以用同时向后抛射的另一颗平衡弹来抵消后坐力。无疑,这是设计无后坐力炮的基
本原则和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06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郎机横空出世

1497年7 月,欧洲著名的航海家之一,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一百多名水手,
乘船离开里斯本港,绕过好望角,于第二年5 月到达印度半岛西海岸的科泽科德,
掠夺了香料、宝石和象牙等大量贵重物品,获得了相当于60倍航海费用的财富。1501
年,达·伽马在卡纳诺尔和科钦强行建立永久性的要塞,巩固对印度西海岸的强占。
1509年,葡萄牙人侵者占领了果阿,并在科伦坡、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爪哇等地
建立了商站,控制了“香料之国”。接着,便同在这些地方开设商铺的富裕华人接
触,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盛产瓷器、黄金、珍珠、绸缎的国家,得到了关于中国的许
多情报。回国后,他们就同当局筹划对付中国的策略。

    1517年,葡萄牙使臣泊船广州城外,明朝官员第一次见到当时已风行欧洲的火
炮,不禁暗暗称奇:“其铣以铁为之,巨腹长颈……以此横行海上,他国无敌。”

    1518年,葡萄牙先后三次与广东官员接触,都未能沟通双方关系。葡萄牙当局
便于1522年8 月,派5 艘舰船至珠江口外锚泊,试图以武力为后盾,强迫广东官员
同意其借驻屯门岛。广东守军向人侵舰只发出了警告,葡人不但不理会,反而炮轰
守军。明军以岸炮、舰炮结合,顽强抵抗,并缴获军舰两艘及舰炮20门,其余3 舰
被迫返回马六甲。

    此战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还缴获了当时较先进的火炮。因当
时明朝将葡萄牙称作佛郎机,所以也将缴获的大炮称作佛郎机。

    佛郎机原为欧洲15世纪末16世纪前期流行的炮种之一,葡萄牙制造的佛郎机大
多作为舰炮使用。佛郎机与当时明军装备的火铣相比,在结构上有根本性改变,比
火铳优越得多:采用了母铣与子铁结构。母统即炮筒,子铳实为小火铳。每门母铣
配4 ~9 个子铳,每门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以备使用。作战时,先将一个子铣装人母
铳的弹室中。发射后,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个。由于可以轮流换装子铣,减少
了临时装填弹药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安装了瞄准具,增大了射程,提高
了精度。显然,佛郎机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火炮的基本特点。

    明朝缴获佛郎机后,立即由军器局和兵仗局组织人员仿制,研制出了射程、威
力、精度都比葡制佛郎机优越的火炮,大大提高了明军炮兵的战斗力。此后,明军
在抗击西班牙、荷兰殖民者入侵的战争中无不使用“佛郎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06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并非披红的“红衣炮”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浩浩荡荡西渡辽河,企图攻下宁远城。此
时的宁远城由明将袁崇焕镇守。袁崇焕在城墙四周安放了12门大炮,并派重兵把守
四门。经过三天的激战,努尔哈赤损兵折将,被迫撤军。

    1627年,继努尔哈赤之位的皇太极又率军攻打宁远、锦州,但战果并不比努尔
哈赤好,被明军一阵炮轰后,便落荒而逃。

    在这两次战斗中,明军大炮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政府在给袁崇焕等人加官晋爵
的同时,还封一门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据徐光启称,受封之炮是
他们首批购买的4 门红夷炮之一。

    红夷炮在宁远和宁锦大捷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皇太极败退后,明政府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炮的巨大威力,便命徐光启等多买西洋大炮并训练炮手。

    这种西洋大炮最早是由徐光启、李之藻、张杰等人捐资购进的。1620年,购得
4 门火炮,1621年12月运抵北京,试验后,发现其威力远远超过明军以前拥有的佛
郎机等旧式火炮,明政府又先后共购进此类大炮共30门。在解送北京前,两广总督
胡应台派人在炮身上刻印上“天启二军总督两广军门胡题解红夷铁铳二十二门”之
字。胡应台在炮身刻“红夷铁铳‘之字当初是认为所购之炮为荷兰人所造,而对当
初仍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人,中国人称其为红夷,故将此炮命名为”红夷大炮“。等
清军人关后,因避讳”夷“字,故给”红夷大炮“取一别名为”红衣大炮“。

    其实,“红衣大炮”并非荷兰人所造,而是葡萄牙人在一艘搁浅于澳门附近的
英国船上拆下来的,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研制成的一种加农炮。1620年,张焘和孙
学思去澳门购火炮,葡萄牙人便乘机将这些大炮卖给了明政府。由于这种火炮设计
合理,其管身长,管壁厚、射程远,精确度高、威力大,对密集进攻之敌具有极大
的杀伤力,因此,这些炮及其仿制品在明清之际成为一种锐利的进攻武器,成为胜
负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砝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2-2025 07:08 AM , Processed in 0.09736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