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3-10-2020 09:3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aspersgm 发表于 3-10-2020 09:05 AM
不是已经登山修行了吗?
偶尔回来 |
|
|
|
|
|
|
|
发表于 3-10-2020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spersgm 于 3-10-2020 09:38 AM 编辑
六根不净。。。
|
|
|
|
|
|
|
|
发表于 3-10-2020 10:1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10-2020 10:19 AM 编辑
智囊 发表于 3-10-2020 09:31 AM
资粮道和加行道是什么?
如果你修菩萨道,资粮道从发心成佛开始。
资粮位就是初发心菩萨,他深信菩提道,发深固大菩提心,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名“资粮位”。为了不断的进步增上,他广大的修福,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所以叫做“资粮位”。
净界法师说,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对自我意识(进行铲除),因为它是病根。他说资粮位的菩萨是靠资粮来支持的菩提心,不是靠智慧。这个菩萨的智慧是相对浅薄的,他只有闻思的智慧,所以他并没有一种很深刻的修慧,他还没有一种三昧所发动的一种断惑证真的智慧。所以他的智慧多少是仰仗他的皈依,反正佛陀这样说,我就相信了,他这个理解,是带一点信心的支持,他产生的理解。因为靠他的福德力支持,所以叫做资粮。
所以佛教有部论叫《大乘起信论》,讲的就是如何对大乘起信,讲的就是初发心。
资粮位菩萨有不少的内忧外患:内有烦恼的冲击,外有业力的干扰。但是他有坚固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的愿力。虽然有时遇到障碍会生起退心,但是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发心,回到菩提道上。
他有每天不断的功课、布施、持戒、忍辱,他靠他的善业力来支持、来保护他。虽然他对佛法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种解悟,而且带有一点信仰的成分,所以缺乏实证。因为靠他的福德力支持,所以叫做资粮位,但是他还没有产生智慧,所以他就是叫“资粮”,他的菩提心完全靠它的资粮来支持他。
所以修菩萨道,发心成佛很重要。这个发心是真正的内心流露,上求佛道,所以成佛悟道的资粮在慢慢加深,资粮加深后,才有福报,慢慢经历各种小悟的修行突破(例如50阴魔),再进入加行位,最后大悟而见道,悟后起修,进入修道位,成为深位菩萨,最终成佛。
|
|
|
|
|
|
|
|
发表于 3-10-2020 05:0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真的是打算修、持、楞严经,介绍你尊胜佛学会。最后有没有进去,有没有继续,学成怎样,看个人福德因缘果报。这里只是单纯向你介绍。 |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4-10-2020 12:19 AM 编辑
我已经通达【楞严经】你信不信?我读【楞严经】都是文言文而不看白话文,也不需要看解说。
悟后起修和未悟起修其实差别不大。悟是指解悟就好比一个人读大学的物理课本,不能明白课本内容或只知道部分内容。
经典知识仅仅是知识,跟修行是两码子的事情。比如忍辱,精进,持戒等等,这些都不是读破经书可以获得的。是需要一个人努力实践而慢慢建立起来。
但是如果要进修大乘佛法,那么就先要搞清楚大乘佛法的内容,要不错解就走不对路。【楞严经】写了这么大一部头也是为了让学人不走冤枉路,或错解大乘佛教。错解大乘道走不对路就好比用沙煮饭成不了白米饭。
假设一个人不读【楞严经】只知道去实践六婆罗蜜或十婆罗蜜是有实际利益的。他甚至比懂得【楞严经】的人收获的利益更大。所以上面我说了,悟后起修和未悟起修其实差别不大。悟后而不修,那么仅仅是持有知识罢了,手里有药却不吃得不到利益。没有悟而修行就是不知道药效和病原,但是却肯服药,所以有利益。
佛门的逻辑要弄清楚。如果你不相信就当我没说过。
|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悟后,一个人会突然变得精进?持戒清净?能够更容易入定?
|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4-10-2020 12:34 AM 编辑
【卷四】富楼那这么说:『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到了卷四,阿难开悟了。可是他的习漏却未除。
假如阿难没有参加【楞严法会】,却好像二十五无学和大士们那样修习无漏之道而得以除掉习漏,就不需要七处问心了。
悟后或悟前起修,有修才是好。
很多人一天到晚说悟,然后以为自己习漏除尽,整天装圣人扮菩萨,终究是害了自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20 03:5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4-10-2020 12:33 AM
【卷四】富楼那这么说:『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到了卷四,阿难开悟了。可是他的习漏却未除。
假如阿难没有参加【楞严法会】,却好像二十五无学和大士们那样修习无漏之道而得以除掉习漏,就 ...
我在等其他前辈回复你 |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10:4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法多半是注重类似开悟那种神秘体验,原始佛法是踏踏实实的从生活中去净化内心,以正见引导自己的生活,内心净化到某种程度就会体验禅定,而禅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做现法乐住。 |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止觀禪修、現法樂住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20 12:2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囊 于 4-10-2020 12:39 PM 编辑
第二 发表于 4-10-2020 10:41 AM
大乘佛法多半是注重类似开悟那种神秘体验,原始佛法是踏踏实实的从生活中去净化内心,以正见引导自己的生活,内心净化到某种程度就会体验禅定,而禅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做现法乐住。
南传没有禅定的教法,
南传是初禅到四禅吧了,是一种喜乐的体验,严格一点说可能禅定都不是,只是静吧了,一种轻安喜乐,
真正的禅定是无法想象的,在南传里面只有灭受想定才是正定,圣位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20 12:2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4-10-2020 10:41 AM
大乘佛法多半是注重类似开悟那种神秘体验,原始佛法是踏踏实实的从生活中去净化内心,以正见引导自己的生活,内心净化到某种程度就会体验禅定,而禅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做现法乐住。
当然南传是基础,必须熟悉了南传经才能看大乘经。 |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想反駁任何東西,在網上像你這樣經常高估自己的証量的人多不勝數。
看你說的東西相比我知道的,你就好像初學,等你浸淫多幾年再回來看你的回復,你會發現你的回復是多麼的無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20 01:0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4-10-2020 12:49 PM
我不想反駁任何東西,在網上像你這樣經常高估自己的証量的人多不勝數。
看你說的東西相比我知道的,你就好像初學,等你浸淫多幾年再回來看你的回復,你會發現你的回復是多麼的無知。
对不起是我错了,我回去好好学习。 |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开-大乘小乘南传北传。佛学不是因为越高越大的比例来看待,而已如何发出内心的佛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20 03:0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aspersgm 发表于 4-10-2020 03:02 PM
禅定,我认为念经做的一种仪式,定意识-专注力!
什么是禅定?外离一切相名为禅、内心不动名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相若离、心即不乱。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智慧运作时,内心湛寂不乱、禅定便在智慧中。正当禅定时,心中清楚明白、智慧已在禅定中。禅定智慧是一不是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20 03:0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aspersgm 发表于 4-10-2020 03:06 PM
放开-大乘小乘南传北传。佛学不是因为越高越大的比例来看待,而已如何发出内心的佛性。
不认同,南传是基础一定要会才能入大乘。 |
|
|
|
|
|
|
|
发表于 4-10-2020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