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5-6-2005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所提供的资料!!!
打了这么多年,现在才开始对乒乓有所了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6-2005 09: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支持
Hi blue_cr@zy,
我也是近期才开始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您在哪儿打球?
[ Last edited by helloworld on 27-6-2005 at 09:07 AM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5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让自己从练球型转为比赛型的见解
Read from somewhere, would like to share the writer opinion.
打球打到现在,与高手对阵,我发现那些高手经常能非常轻松从容的做完动作,想打哪里就打到哪里,让人总是来不及反应,就算是勉强有反应也是跌跌撞撞的。感觉高手就是高手,自己在高手面前始终就是迟钝的代名词。自己努力练习基本功,各项基本功中规中矩,练习中并不比高手逊色,有来有往,被人称做练球型的,练习时候有如神打上身,一到比赛,就是有力使不上。此情此景,问天下谁能不郁闷?
起先也以为是自己的战术打法有问题,亦或是自己基本功确实是花架而非实用技巧。比赛中也想办法求变,但想得好好的就是不管用,高手很容易就能破了你的变化。比如我突发正手短球,质量已经相当不错了,不往前走过网就掉,但是常对阵的高手经常能上来就一板挑死,而且看我的重心怎么动,有斜直线的变化,我真是发呆了。
你向别人求教,一般别人是不会很尽心尽力为你解惑,有时候还可能把你引到歧路上去。这个时候,我觉得读点毛泽东的东西还是比较有好处的,他里面有讲到做事情解决问题的关键,抓住主要矛盾。
我觉得反应迟钝就是乒乓球练球型和比赛型的最主要的矛盾所在,也就是高手和低手的最主要的不同点。这个反应迟钝当然包括了很多内容在里面,但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时间概念。
乒乓球的来回时间特别短,要求人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反应,完成正确动作。而就是我们练球型的人恰恰最缺乏的就是没意识到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让自己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动作,时间概念不强对练球型的人是多么大的一个杀手啊。可以看见有的球该拉该打的因为意识不够,磨磨蹭蹭就打不到了。 能跑到位的也因为没有意识,准备不够就没时间跑了。
高手为什么能那么从容不迫,就是因为他们目的明确,抢时间快,你一个动作可能要8秒,高手只需要3秒就完成了。有了充裕的时间,使得高手都能相对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完成动作,没有意识到这点,这就是高手和低手之间一个巨大的不可逾越的差距。因为有了这点时间上的差距,所以高手才能看着你的重心来打球,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自己总在高手的控制中。
打球一定要抢时间,你在每一个动作里面都能抠出一点时间来,那么你相对高手来就能和他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不至于他跑出50米你才刚起步。
我以前练球一上来就是练对攻对拨对拉,现在不这样练了。我基本就是练发球抢攻,发强烈下旋到对方反手斜底线,迫使对方搓回来。带着抢时间的意识去练,发球球一出去就开始还原,保证球还在自己这边的时候就还原到位,并且眼睛直接先盯在对方手腕与板上,不去看球怎么从自己这边过去的,还原是随眼睛到位进行的。然后球在对方那边的时候,就要看到对方的手腕是屈还是斜直的,这样来判断出对方回球方向,你就要开始微动脚步,这样对方做出还击动作球脱板,球还在对方台面上的时候,你就要开始向前到位了,等球一到你就可以依照你想的方法做完动作,做动作的时候有多大力就用多大力,这样做可以养成发力干脆的好处。时间就是这样抢出来的。发一种旋转,质量发出来,迫使对方回球简单,经常这样练就可以练出实战情况下的条件反射来。
发球抢攻主要是以正手为主,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同时练出你的步法来。对方回球回到你的反手,你就可以用抢出来的时间移动步法用正手回击。久而久之,正手的威力就会大大提高。
接发球抢攻时候让步的时间是在对方球发出来碰到台那一下开始动脚步,比较容易让得开。不要想着球在对方台面上的时候去让位,一定要盯着对方动作,脑子里有一段电影预演,对方手腕向下挥的时候就想好了这球是砸在对方台面的那一块,想着它大致会落到哪边,先移动,同时眼睛边看着球边调节姿势。发球抢攻时候拿球的手把球放在拿拍手拍头的位置,然后抛球,比较容易用拍头接触到球。要进攻自己的手必须缩回身体,让板给自己的身体近点,便于向后引拍。
以预测对方意图为基础,附以发球后的那一下的快速还原和接发球后那一下的快速还原是重中之重,这两个还原的速度就是要不间断地勤加练习,直到变成条件反射,深刻脑海。凡事打好第一板,以后就好打,这就是还原的时间概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5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晓东谈衔接 I
《乒乓世界》2004年技术文章精粹(1):李晓东谈衔接
衔接VS 转换
对于衔接的概念,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板球与下一板球之间的关系,它可能是同性球的连接,也可能是不同球的连接。衔接包含的范围比较大,节奏有衔接,力量也有衔接,头一板我方发力打得很重,第二板对方回球很快,如果我仍然倾尽全力去打,球的组合可能就不太合理,不如用一板中等力量,只要出手集中,回球的效果也很好,衔接也很成功,或者头一板重,再用轻力量拉一板加转的球,也叫衔接。
转换的概念其实与衔接有相通之处,只不过衔接更宏观,而转换,我个人理解就是两项不同技术的连续运用,其范畴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从内容来说,转换的难度要高于衔接,比如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攻防转换,从字面上看是先攻后防,但人们更多追求的其实是先防后攻,这两者都不简单,甚至先攻后防更具挑战性,因为已经“发动”了以后由进攻转成防守,两者的意识有别——进攻发力多,防守借力多;进攻时人的重心靠前,而防守时重心靠后;进攻时引拍的幅度相对较大,防守时幅度较小;进攻时容易出手集中,防守时容易“抬”、“架”……这其中都涉及到转换的问题。
以速度为核心
衔接(转换)概念的提出,与世界乒乓球技战术日趋凶狠、快速的发展趋势有关。其中,速度依然是核心,力量也是通过一定的速度来体现,因此,只要谈到衔接(转换),就会强调对速度的追求。
个人感觉,衔接(转换)集中体现在前几板球,也就是三、五板和四、六板(或二、四、六板)的关系中,一来其使用频率最高,二来变化比较多。待进入中近台相持后,或许连续两三板球的速度、力量都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了,只是不同打法的攻防转换手段有所区别。
刚到女队工作时,我曾提出“先发动、先下手、抢时空”,其实无非就是用于衔接。先发动,就是先发力,或者先变线,或者先控制;先下手,就是我方要有主动的意识;通过先下手、先发动来抢时空,可上手也可不上手的时候我上,可发力也可不发力的球我发力,可变线也可不变线的球我变线,而且击球节奏始终要比对方稍快一步。
王励勤 关键在转换
如果衔接处理得好,其价值不菲,对于选手整个打法风格的成形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以王励勤为例,我承认,他打球的悟性和意识,由于打法侧重点的不同,相对来说比刘国梁、马林有一定差距,但我个人并不认为是心理问题令他发挥不稳定。其实王励勤处理关键球的能力,包括临场的意志和自信,是强于常人的,我觉得能打到世界冠军这一级的人,在某些方面肯定有过人之处,心理素质也不会太差。他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在于转换。
他的整个打法是以力量、速度、实力为主的,身高1.86m,动作幅度必然较大,挥拍的距离会长于一般人,加之又是在快速来回中击球,所以他实现快速还原发力和把握对方节奏的难度相应地比其他人大些,通俗地说,就是1.86m的人干1.7m甚至1.6m的人的活,亦即转换难度大。
我带他时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把转换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个子高,跑得快,照顾范围大,因而正反手的出台球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打出台上旋球的能力超强,但处理台内球的悟性不可能达到刘国梁、马林的程度,因为侧重点不一样,那是以凶狠、变化取胜,这是以力量、速度、实力为主。因此,训练的重点就是要把前台的球与下一板的球融为一体,这个环节的稳定性越高,王励勤就越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当时加班练得最多的也是台内球和转换球,台内有机会时就挑打,没机会就撇一下,或是摆一下、劈一下,目的还是为了下一板球。当然,不同的球难度不一,从套路上讲,挑打之后自己下一板的衔接容易些,因为处于主动状态,相反,摆短之后就要面临对方的挑打或快劈,劈长之后我方第一板的防御要过关,这些既也可以说是衔接也可以说是转换。为什么有人说,一旦让王励勤发挥出来,让他“对上了点”,想赢他一个球都比较困难?答案就是转换,只要他的转换能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上,他的打法就既先进又凶狠。他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个子高,打法又以中近台为主,从理论上说,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和身体条件,这种打法是比较难设计的,但正是由于他具备了这种条件,所以我们的训练还是围绕这个去做。
机枪VS大炮
对于力量不足、以速度变化为主的选手,衔接可能更显重要。像金择洙、佩尔森的绝对力量很大,我把他们形容为大炮——迫击炮或者榴弹炮,进攻时“咣咣”一两炮就得分了,而我们自己是机枪——轻机枪或者重机枪,利用自身的爆发力,不给对方喘息机会,你一两板就得手,我连续三四板照样能得分,压得你没有还手之力。当然,“机枪”的力量不能低于必要的限度,这样遇到机会时才能得分。
1995年43届世乒赛时,就有人提出:中国队的要求是“积极主动、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没有特点的打法会被认为难成大气,但是孔令辉力量平平、旋转一般、杀伤力也不太突出,只是速度还可以。今天回顾起来,孔令辉之所以能成功,从技术角度看就是由于板与板之间的衔接速度快。用速度辅以旋转作为主要衔接手段并能得分,孔令辉应该是最早的,走在了反胶选手的前列。
又如谭瑞午,作为男选手,他的身高仅有1.6m左右,体重仅90斤。尽管他比较灵活,但毕竟照顾范围有限,当时在二队里实力并不算强,但是看中了他比较聪明、胆量比较大,于是选上了一队。我带他的九个月,最重要的就是强化了衔接,考虑到他的特点,为他设计了以速度变化为主的打法——“轻机枪”:加快衔接的速度,增加衔接的爆发力,要求他接完发球之后进入相持时,或搓球之后台内挑打时,每次的第一板球都要注重突然性,击球时间比最高点稍早。在最高点击球,对力量比较大的人而言效果还可以,但在选手状态最好的时候,你会发现,主动进攻中(机会球除外),以及快速相持中、控制与反控制中,最佳击球时间都是比最高点稍早,即上升晚期。我就是力争在这个点上,充分挖掘谭瑞午的突然性、灵气和变化,让他用反手开路为正手创造机会,其世界排名也升到了二十多位,遗憾的是,最终他由于非技术方面的原因没有继续打下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5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晓东谈衔接 II
转换板型 交换重心
横板:有的人顾反手不顾正手,站位也是右脚前一点,反手发力不错,但正手回球时不调节板型,一来容易造成“身后击球”,二来很可能勾着手腕去打球,像大炒勺似的。相反,有些选手,比如说原来南方的队伍重正手,他们正手击球的板型有些外撇,比较容易发力,但到了这个年代,由于弧圈球被广泛运用,板型外撇太多了就“包”不住球,不易控制弧线,而且若是反手击球时不交换板型,手背、手腕的力量就用不上,反手会显得“站不住”。
直板:正手攻球时应拇指用力,反手推挡应食指用力。如果正手击球仍然食指用力,就容易抬肘;反手击球仍是拇指用力,则手腕调节用力的方向时,只能向上、向侧,不能向下。
个人感觉,无论直板、横板,手指、手腕应在正反手转换的每个球中发挥作用,比如横板由正手回反手容易些,食指往下压一点就回来了,而直板的手指动作稍微小一点儿。手指、手腕辅助转换这门功夫要勤练,因其幅度小,产生的抗力也小,有利于加快速度,而且不一定要上台练,随时随地都能练。也有人拿铁拍子练,我觉得,只要注意放松,这也是很好的方法。如果你练得非常熟了,再加上预判,实战中转换时就不会有太大压力。
但强调手指手腕辅助转换,并不是就不讲究重心了,当来球速度特别快时,只要能保证重心的交换,即使来不及回出高质量的球,也能保证相对理想的击球效果,如果重心不交换,正手可能就会变成“大炒勺”。其实,如果交换得好,就可以少交换,比如,以正手抢攻为主的选手,发完球后转为正手进攻时交换得好,就可以继续正手板型打下去而不必反复交换。
在我看来,这属于基本功的范畴,但一些年轻选手对此可能不太重视。交换肯定比不交换难,打上升点晚期肯定比打最高点和下降点早期难,但不能因为难,因为你觉得麻烦就不去做,好的东西肯定是更难的,否则就没有公平可言了。在符合自身打法需要的前提下,要力求规范,从小追求最好的东西,难是肯定的,但如果从理论上推敲,你认为它是先进的、是可行的、是你的能力可以承受的,你就去做,一旦你做了,你就会走在别人的前面。
正三角VS反三角
从台内球转入相持,很多人马上退下去,手拉后了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要去跟人家打相持,其实,往往因为对方来球速度比较快、前冲力比较强,造成来球把你“顶” 在后面,形成“身后击球”,十分被动。所以,训练中我有一个提法:手在台面上、手在身体前面、手在肘前面,这样我的击球位置和击球距离是比较舒服的。
对于这种快速来回中的衔接(转换),也可以用“截击”的概念来解释。把人与来球组成一个三角,比较正确的方式,人的身体应是三角的中心,由中心向左、右的前上方挥拍,这样我就在“截击”,需要照顾的范围小,又能保证身前击球,无论发力、借力都容易。如果变成球是三角的中心,以球为起点向两旁延伸,打成一个反三角,左右两边无限制扩展以后,回球难度就大了。
力量合理 出手集中
我来国家队之前,在北京男队工作了十几年,师傅是岑淮光教练,他对相持有一定研究。有人说,北京队实力强,是不是练习回合特别多?其实,我们训练中并没有刻意追求摆速要多少板,而是当时对力的研究比较多,把力量分成几份。比如:十成力,也就是“发死力”了,我们不太赞成;出了机会,八九成力够了;主动进攻六七成,相持四五分劲,防御三四分或者两三分。我们提倡中等力量和借力中发力,提倡在上升晚期击球,在这个点上,来球的旋转没有完全出来,又同最高点一样是发力的良好时机,而且速度快、隐蔽性强,如果等到最高点再出手,速度慢下来了,手拉大了,击球意图也暴露地比较明显。只要做到力量合理,回合自然不就多了吗?再者,出手要集中,这样既保证了突然性又可以充分体现爆发力。我可以退得不是太后,不至于狼狈招架,你打不动我,我两成劲借上你的八九成劲,回过去威力一样不小,从场面上看也不是下风。找好位置,找好距离,创造一个比较舒服的击球条件,这在转换中是比较有用的。
手段全面 突出特长
衔接手段还是要精练。比如弧圈球相持或者防守中的转攻,当你站位近台时,如果来球的弧线比较高、旋转比较强、节奏比较慢,用反撕处理就比较难,不妨用一板反手弹打——这个球是瓦尔德内尔发明的,后来马文革、孔令辉用得比较多,如果弧线比较低、旋转比较正常,可能用一板快带、快拉(术语叫反撕)来转攻效果更好。
反手,尤其是反胶选手的反手,到底用什么衔接手段好?今天的乒乓球,不仅需要特点突出,也强调技术全面,反手在相持、攻防转换中仅有反撕或弹打都是不够的,对旋转很强、弧线很低的还可能采用平挡,因球制宜。当然,三、四种手段不能平均分配,还是要形成自己的特长:如果反撕能力强,反撕的比重要大一点,如果这球可挡可撕,你可以反撕,可敲可摩擦时你可能采用摩擦多些,反之亦然,撞击能力强的人,撞击比例就多一点。从趋势来看,现在是速度加旋转的时代,我个人认为加旋转的球威胁更大些。举例来说,刘国梁开创了直板横打的先河,原来反手不能拉下旋,他能拉,原来反手相持都是平挡,他可以敲打,但由于时代和打法的关系,他反手摩擦的能力相对来说稍弱,而王皓、马林、阎森现在只是在慢节奏中敲一板,相持中则不太敲,都是采用旋转与速度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对方拉弧圈后我们可以反撕,对方平挡后我们快拉或是快撕。
取长补短 世界大同
我有一个观点——“世界大同”,就是说各国打法都在追求理想的境界,而且追求的结合点可以说越来越集中,无非就是积极主动、凶狠变化。就好比我们都去北京,我的方法可能好点,算是从上海走,我先到,他从海南走,尽管慢点,但也是在走,最终的目的地还是比较一致的。大家都在取长补短,为什么说瓦尔德内尔对世界乒坛有比较大的贡献,是因为他的发球抢攻、反手弹打弧圈、接发球晃撇等等都被广为采用了,同样,中国选手的许多东西也在为欧洲选手所借鉴。
譬如萨姆索诺夫,也是个子高,整体实力较强,就我个人的观察,他同样在解决衔接的问题。他采用的方式,首先是多用长球开路,争取在上旋中的衔接(转换),尽量避免近与远、台内与出台这种前后距离的转换,这样在原位置挑打、撇,然后形成长球上旋对攻就比较容易,这与王励勤类似;其次,萨姆索诺夫比较注重每板球的技术质量,比如劈长时砍得很深、出手速度很快、旋转比较强,或者相持中令对方感觉球非常“顶”,这有他自身发力的原因,另外我也听说他用的海绵比一般人厚一些,球拍弹性更大。当然,正反手的转换相对而言较易解决,但中间仍是他比较明显的一处软肋,这对重心、移位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个子高的人来说难于解决。
我原来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个子较高的选手,女子身高超过1.7m,男子超过1.8m的,普遍被认为比较软、比较慢。但是王励勤仍然保留了平常身高的优势,所以,基础较好、有发展潜能的选手,在年轻时一定要加强对体能的训练,现在你可能觉着自己的体能够用,将来却未必能保持下去,特别是女孩子发育之后,身体胖了,如果胆量再小点,马上就会觉得体能力不从心了。换句话说,在小的时候,即使当时的体能够用,还要再加强到超前些,因为以后要打点折扣。
(李克非 采访整理)
原载《乒乓世界》月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7-2005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乒乓球拍探秘>>
(王吉生著·特约选载):
乒乓球底板采用的木层结构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采用独木结构(一层木),传统的日本式方板多是由一层较厚的桧木制成;质量好的桧(柏)木板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与加工处理,必须选择木材纹理笔直,且排列密而均匀,如果真是一块完整木板制作的底板,细数上面的年轮线,至少有一百多条,这就说需要选用好几百年树龄的木材才行,而这样的木材是十分稀有的,因此许多 “独板”是由两块以上的桧木按照年轮线方向平行拼接的。这样的拼接方法一般不会影响底板的击球性能,如果拼接工艺高超,接缝也不会被轻易发现,不会影响底板的整体美观。桧木底板虽然只有一层,但是加工工艺也不简单,同样需要经过脱脂、加压等多种工序。由于能做乒乓球板的桧木在世界上只有日本、台湾和加拿大少数几个国家出产,为了开发新的独木板,中国知名的底板制造企业《银河》、《世奥得》等品牌开始用非洲的阿尤斯木试制独木底板;另一类木制底板都是由多个木层的“合板”制成的,其中五层或七层木结构的底板居多。
有经验的人喜欢通过敲击底板发出的声音来区别底板的硬度与弹性,有人还会用手指卡着底板拍面的两侧,随即用拍柄轻轻敲击自己的头部听其发出共振的声音来鉴别、挑选底板的性能。这一切让外行人看了感到很神秘,其实内中的道理并不难懂。有一次,我们球拍厂的新工人在切割底板时搞错了方向,做出了几个“横纹”的底板,这样一来,原本应该是三层纵向和两层横向木纤维的底板,变成了三层横向和两层纵向的相反排列,可是敲击这几个木纤维不同的底板却发出更加清脆的声音,其音调比正常底板提高了许多,究其原因其实不难解释,就好像琴弦一样,当手指压在同样粗细的琴弦上,缩短了琴弦振动的部分,琴弦就可以发出更高的音调来。木质硬度相同的条件下,底板木层中横向排列的木纤维比纵向木纤维短,短纤维受到敲击后振动频率会比较高,如果横向排列的“短纤维”在底板中占的比例大,敲击发出的音调自然会较高。与此相反一层独木结构的日式底板虽然很厚,但是因为它的木纤维是100%纵向排列的“长纤维”,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自然较低。当然决定底板敲击音调的另一个因素是木质的硬度,硬质木纤维就如金属制造的琴弦一样与丝弦相比可以发出更高的敲击声调。
其实“声调”高低只是从振动频率的角度反映了底板的性能,高声调的底板反弹比较快,低声调的底板控球比较好,尾音比较长的底板“底劲”比较足。许多品牌的底板为了市场销售方便,在底板上都标有“速度、控制”等指数,但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是:没有击球人的不同发力作用在底板上的前提下,底板哪来的“速度、控制”?有人说底板的性能是底板“能量系统”特点的反映,那么“能量”从何而来呢?其实要从本质上来表述底板的性能应该是两个“效率”的对立统一,即:击球作用力透过底板作用于来球——将力量转化为“球速”(乒乓球的飞进速度或自转速度)的效率;来球撞击力作用于底板——产生反弹力(反作用力)转化为“球速”的效率,也就是弹力与反弹力所表现出的两个“球速效率”的对立统一。“弹力”指的是底板击球撞击时产生的 “形变——储能”充分,并通过迅速的“形变恢复——释放能量”将能量传递到球体上,从而产生的能量转变为“球速”的能力。所谓“底劲”充足,击球“弧线长”指的就是底板的这种“弹力”大;“反弹力”指的是来球撞击底板时,由于底板具有一定的硬度,使来球的冲击力透过海绵胶皮迅速变成“反弹力”——借助球体与海绵胶皮的变形恢复产生的能量,将这种能量迅速传递到球体上,从而产生能量转变为“球速”的能力。所谓“反应”灵敏,击球“脱板速度快”指的就是底板的“反弹力”好;击球感觉就是这两个“球速效率”在击球瞬间相互作用的反映。“底劲”充沛,“反应”灵敏的底板当然是击球效率高的好底板,高效率的底板能使运动员在击球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反映出高度“节省化”的特点,可以轻松驾驭击球过程——或慢、或快得心应手。 |
|
|
|
|
|
|
|
发表于 10-7-2005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7-2005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浅谈业余选手怎样提高发球技术 - 续1
A、新的规则合法发球
(1) 发球时,球应放在发球员不执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张开和伸平,球应该是静止的。
(2) 发球员用手将球几乎垂直地向上抛起,不得使球旋转,并使球在离开不执拍手的手掌之后上升不少于16厘米,球下降到被击出前不能碰到任何物体。
(3) 当球从抛起的最高点下降时,发球员方可击球,使球触及本方台区,然后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再触及接发球员的台区,在双打中,球应先后触及发球员和接发球员的右半区。
(4) 从球离开发球员手掌的那 一刻到球被击中,球都应该在球台平面的高度之上和在发球员的端线之后。
(5) 当球与球拍接触时,发球员或他的双打同伴身体的任何部位和衣服,都不能在球网以及两侧网柱顶端与球进行连线所形成的虚拟三角形之内或上方--"上方"的高度,以不会挡住接发球员的视线为限。
(6) 运动员发球时,应该让 裁判员或副裁判员看清他是否按照合 法发球的规定发球。
(7) 如果裁判员怀疑发球员 某个发球动作的正确性,并且他或者副 裁判都不能确信该发球动作不合法,一场比赛中此现象第一次出现时,裁判员可以警告发球员而不予判分。
(8) 在同一场比赛中,如果发球员或其双打同伴发球动作的正 确性再次受到怀疑时,不管是否出于同样的原因,均判接发球方得一分。
(9) 无论是否第一次或任何 时候,只要发球员明显没有按照合法 发球的规定发球,他将被判失一分, 无需警告。
(10) 运动员因伤病而不能严 格遵守合法发球的某些规定时,可由裁判员作出免于执行的决定,但须在赛前向裁判员说明。
B、新规则11分制使发球由原来5个一轮减少到2个一轮
C、对策
新规则使较为容易发力的侧身发球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此项发球新规则规定:"当球被击中时,发球选手或他的双打队友的身体与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在球与网之间的范围内。(此项修改的目的是:防止在接发球选手视线以外的隐蔽式发球。)",并进一步阐明:"选手的身体及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可介入由球网与虚构线形成的三角区内(虚构线由被击中时的球与球网两端所构成)"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站在侧身位发球,将很难保证抛球手不进入"三角区",即使勉强躲开,那动作一定极为"畸形难看",并且难以发力。在这种情况下,反手(高、低抛)发球、砍式发球、下蹲式发球、奔球应该很快得到发展,并代替此前的正手侧身位发球而成为发球的主流。象大球改革后不少厂家推出了适应击打大球的武器一样, 也许很快未来的训练会造就一批适应新规则的发球高手来。
根据专家的研究,在新规则下的发球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抛球手在击球点下方。原来运动员的发球,击球点多在抛球手的上方或与抛球手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造成抛球手挡住击球点,在前方和裁判员的位置根本无法看到击球状态。对这一动作,要满足新规则的要求,在抛球后,抛球手要尽快离开击球点的前方。实践中感到,抛球手放在击球点的下方比移到其它地方,发球要自然一些。
2、抛球路线不能过斜,过后。目前,运动员发球往往容易向身体内侧斜后上方抛球。这样,便于发力,发出高质量的旋转球,但是,这也造成身体对击球点的遮挡,特别是侧身发球。在新规则要求的*作中,抛球则不能太往后,一般在身体垂直轴附近容易让人看清。当然,像多数后手发球和下蹲发球,把击球点放在身体正面,那看得将是非常清楚的。
3、身体位置与球台端线夹角小于180度。如果在发球时,两脚的站位与球台端线的夹角在180度附近,那么无论如何在现有常规发球的状态下,都是难以让人看得见击球点的。最好是两脚站住在发球前就与球台端线保持一种锐角状态,这样在发球时,上身对击球点遮挡的概率就会小许多,保险系数也就大多了。
4、身体不要过于前倾。发球时,身体前倾过大,甚至有的运动员的上身与台面几乎在一个水平面上,就特别容易造成肩部由于来不及移动,遮住击球点。所以,在发球时,上身要直起来一些,略前倾,上身与下身的夹角至少要大于100度,才能较大限度地保证让人看清击球点。
5、击球点适当下移。击球点靠上,容易使胸部由于转体不及时,挡住击球点。发球时,击球点最好在腹部高度。这样,由于受到转体对击球点清晰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发球时的击球点容易让人看得见。(以上五点引自彭笑的《新发球规则的*作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业余选手在平时的对打种很少会注意新规则,遮挡发球还是比比皆是,一旦参加比赛,可能会被裁判警告甚至判接发球方得一分从而增加心理负担,造成发球频频失误,进而影响比赛。所以业余选手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学着去适应新的规则:注意正手发球时,要彻底放弃不执拍手的手臂对击球点的遮挡,哪怕是模模糊糊也不行。正手发转与不转时,身体不要过分前倾,以防头部或下巴部分有碍裁判看清发球时的出手状态。在侧身位发球时,球不要向身后抛得过多,以防在转体时由于身体位置的关系,击球点交待不清等。
D、发球的变化:
(1)原来发五个球,可以根据对方的技术情况,发五种不同的球,或某五种球的某种排列组合,现在,每次发2个球,只能发两种不同的球,或某2种球的某种排列组合。那么发球变化少了很多,那么得分就会发生变化,因而发球战术就要做相应的调整。11分制可以使发球好的一方,占有很大优势,在对手还没有适应你的发球的时候,你已经发完了,等下一轮发球的时候,你又有了新的变化。这种特点,要求发球方发出的球要有一定的威胁过着说是直接杀伤力,于是各种符合新规则特长球便成为业余选手的首选。
(2)无遮挡发球,对于那些发球有些违例的人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损失,但是对于发球好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你是靠球的摩擦来发球,而不是靠有多么隐蔽,当然隐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你,但他并不是主要因素。无遮挡发球,可以给那些一个动作发多个球的人一很大优势,因为原来,人们会竭尽全力不吃发球,现在,他已经完全被你的动作所蒙蔽。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对于业余选手,发球善于旋转变化的就会占据一定的优势,尤其无遮挡发球使那些原本发球比较转的业余选手有了更大的优势。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7-2005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浅谈业余选手怎样提高发球技术 - 续2
学习篇
提高自己的发球技术,无非是这基本的两种:
(1)、是使自己原有的发球技术更加纯熟,更加完善。一般可以参读有关的技术书籍,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发球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发球的不足,加以改进,从而加大原来发球的威力。比如以前我的下旋发球不是很转,当了解到不是器材的原因后就仔细琢磨其中原因。一次在一本书上了解到发急长下旋球的关键是发出的球的第一跳一定要靠近本方端线,第二跳靠近对方端线,这样发出的球才会很转,给对方很顶的感觉。我立即一试,果然如此,第二天找来几位球友,发现他们吃我下旋球的比例比以前大大上升。自从我认真学习了发各种球的理论知识后,使原本发出球就被对方抢拉的状况不复存在,发球的失误也越来越少,渐渐地能熟练地发出书上介绍的各种发球,有时自己还把其中的两种结合起来,变化出新的发球,慢慢的使原本发不好球的自己成为令每个对手头痛的发球手。
(2)向高手学习。书上讲的各种发球都是常见的普通发球,一般的技术书籍里很少讲发球的假动作。这样发出的球无论再转,对方吃过一次后就很快会适应。如何练好假动作成为提高发球的另一个关键。一般我学习高手的发球都是在他比赛或者与他人对打时站在他的后方,仔细观察他发球时的假动作,然后徒手模仿,先把动作学会,回去后对着镜子练习,然后找一个同伴两人练习,看看效果,最后再加以改进,我发球很多假动作都是这么学的。如果真不明白的话,找机会(人少的时候)向他询问,记住一定要谦虚,我相信一般有风度的高手觉得你这个"无名小辈"不会对他构成威胁,肯定会给你少许的指导,尽管可能藏了一点,但这也已经足够了,如果还有机会和时间,记住一定当着他的面发一两个,让他指出你的错误,这样你能省去大量的思考琢磨的时间。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会开不了口害怕对方拒绝,其实根本无须担心,想想就算对方拒绝也没有什么嘛,牢记要找准时机,不要在对方输球后,不要在人多的时候,不要在对方心情不好时,然后一定要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尽管对方可能打不过你)向他请教。
(3)看名将的技术录象:网上有很多比赛的录象,大家可以下载观看学习。比如郗恩庭、郭跃华、刘国梁、孔令辉等发球。比如孔令辉现在在比赛中基本采用新规则的无遮挡发球,并取得很好成绩,那些发球不好的初学者和那些长期习惯遮挡发球的业余爱好者可以模仿他们的动作,然后在平时的练习中去慢慢体会,最后形成自己的发球特点。比如郗恩庭的无遮挡转与不转发球,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尽管是无遮挡的,但那天我与一名业余高手对决时用此招令对手连连吃球。模仿熟练后,慢慢的会有自己的风格,但要牢牢记住:学新发球一定要与自己原来的打法配套。
(三)提高篇
现在,你已经掌握的一定的发球技术,会熟练地发各种旋转的球,缺少的只有实战的经验。先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前年我学会了高抛发球,平时与同伴的对打中这种发球也发地比较好,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一遇到比赛,我发高抛球的失误大大增加,一度影响了比赛成绩和信心,接着就只发几种比较保险失误少的发球,于是自己发球好的优点根本发挥不出来,感到很郁闷。如果有威力的球不在比赛中用,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以后的小比赛中,在大比分领先或者落后的情况下,我大胆使用自己对对手有威胁的但是同时把握又不大的发球,让比赛来锻炼自己的技术和胆量,找到自己比赛与平时练习一样的感觉,几次下来,我的高抛发球在比赛中的使用率大大增加,对对手的威胁也随之增加。我相信很多人会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和状况,那么大家不妨试试我的这种办法。
很多横握球拍的业余爱好者感到发不好球,其实不然。横拍选手如果练好一套发球,对于业余选手来说威力将要比直拍发球威力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如果你判断不清直拍发过来的球,顶多稳搓到对方反手位(注意,角度要大),对方如果步法一般,拉球一般的话,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进攻手段;但是同样的发球,横拍发出来威力就大了,如果稍一冒高球,被对方反手一拍,那就惨了。还有横拍发出的上旋球比直拍发出的上旋球威力更大。近几天,我一直接不好一个横拍手(左手握拍)发到我反手底线的长上旋球,球过来还带有侧拐,尽管我用直拍反打的反拨、快带等技术进行反击,但还是显得比较被动。其他一些反手接球以搓为主的球友与他对战无不对他的底线长球感到头痛。记得以前我练横拍时,发球技术也比较好,不仅能用"瓦式"握拍发出各种旋转、各种角度的球,而且高抛下蹲背面发球更是一绝(学日本运动员冈崎惠子的发球,具体动作见后面的理论篇),比赛中,由于突然用球拍的背面发球给对手一个新的刺激,往往直接得分或者有利于下一拍进攻。所以横拍选手首先要树立一种信心,不要认为横拍发球天生就比直拍弱,看看著名的横拍选手如:瓦尔德内尔、萨姆索诺夫等发出的球那点比直拍选手差了,现在无遮挡的新规则对横拍选手更加有利。如果有的直拍改横拍的爱好者真的短时间练不好横拍发球的话,不妨发球时改用直拍发球,然后用横拍进攻和相持,我但时就采用这种办法度过直改横的过渡期又不影响比赛。
(四)思想篇
所谓的思想,就是发球时你的意图。
(1)敌情意识:我一直认为发球能直接解决战斗的就应该解决,既省体力又给对方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你发球时会不自觉地增大摩擦,加快速度,你的发球威力会无形中得到提高。尤其在新规则下,在相持能力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有威胁的发球往往成为胜负的关键。
(2)知己知彼:要熟悉自己的优点,掌握对方接球的弱点。每次比赛,对方总会畏惧我的发球,因为比赛中我往往会发他平时接不好的球,他平时接的好的我也擅长发的球我不发,如果对方接不好上旋球,尽管我下旋球发的好,上旋发球一般,我也会多发上旋球。前几天,我遇到一位老先生,他接我的各种下旋球都接的比较好,而且回的角度还很刁,一度令我十分被动。这时我旁边的一名教练告诉我发几个上旋,我一试,果然对方还是用搓回接,这下子我的弧圈球总算有了用武之地。可见,知己知彼,对于提高发球威力也是比较重要的。
(3)战术意识:一段时间,我发现对方直接吃我发球的机率越来越小了,我的大学乒乓球老师告诉我,说我尽管各种发球都比较好,但是球打得比较乱,尤其是发完球后的抢攻没有跟上,对回接的球的落点没有进行提前判断,步法也没有随之跟上,发球的威力大大降低。于是我开始把自己的各种发球做了分类,也对跟种发球后的情况作了系统的分析,精选出一套与我打法特点配套的发球,其他好的发球用作关键的绝招球,平时基本不用。于是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的发球与发球抢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发球抢攻的威力增大,发球的威力也随之增大。比如他们又开始吃我的下旋球和不转球,尽管他们对我发的下旋球判断清楚,由于忌惮我威力很大的第三板抢冲,还是经常会接球下网。可见发球一定要与发球抢攻配套。
(4)观察意识:发球时时刻要注意对手的站位,握拍的方向,脸部表情,对各种球的适应情况。曾经认识一位老先生,他只会发上旋和轻微的下旋球,但是我们接他的发球往往比较难受。一日他终于告诉我这一"秘诀"--发球前先观察对方的站位,决定是发长球还是短球,再观察对方握拍时拍头的指向,以此判断对方是准备用侧身接球还是反手接球(关键),最后才决定发何种球让对方最别扭。我听完后深受启发,比赛中发现对方要侧身拉接球时,就给他正手的短球或者奔球,感觉对方要搓接时就发长上旋球,往往对手对我的发球及不适应,感觉别扭。时常发现有些业余爱好者发球的旋转不错,但是对方往往不吃,原因就在此中。要时刻牢记--对于业余选手来说,让对方感觉最别扭的发球就是好的发球。
(五)理论学习篇
(1)熟悉和了解发球的26种旋转变化:上旋、上逆旋、上顺旋、下旋、下顺旋、下逆旋、左侧旋、左顺旋、左逆旋、右侧旋、右逆旋、右顺旋、左侧上、左上顺、左上逆、右侧下、右下逆、右下顺、右侧上、右上逆、右上顺、左侧下、左下顺、左下逆、顺旋、逆旋
(2)新规则下,反手(高、低抛)发球、砍式发球、下蹲式发球、奔球会越来越多的被大家使用,大家可参照一般的乒乓球书籍学习
下面介绍一种冈崎惠子的发球方法,每次比赛中我发此球,对方一般不知所措,或者接发球失误或者接发球冒高。
日本运动员冈崎惠子的发球:(1)发球前执拍手全部向上伸直,球拍几乎上下伸直,不执拍手抛球的位置比一般发球要高,身体重心也随之提高;(2)将球抛起后,身体重心随之提高,前臂上下垂直,手腕向后用力引拍。(3)准备抛球的瞬间,身体重心稍稍放低,前臂和手腕向后下沉,拍头朝下;(4)肘关节向外弯曲,腕关节向内做发球前的引拍动作。右脚再前,左角在后。(5)在准备触球的瞬间,身体重心稍稍偏右,左肩和不执拍手抬高,右肩下沉,为发出强旋转的球积蓄力量;(6)在球的下降期间,手腕突然翻回来,掌心向内,准备用球拍的反面击球;(7)决定球的旋转,控制好球的落点。(此种发球直横拍都可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7-2005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浅谈业余选手怎样提高发球技术 - 续3
(六)战术篇
我自己认为,由于一般的业余选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打相持的能力,所谓的战术,也可以说是算球。比如下旋短球发到对方反手,对手回接就有以下几种情况:(1)摆短到正手位;(2)撇、切到正手底线;(3)摆短到反手位;(4)撇、切到反手底线;(5)摆短到中路(6)挑球回接遇到这几种情况,我的原则是,对于半出球台的球,我一般发球抢拉,坚决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对于不出台的球,如果那天手感不错的话就挑球,手感一般的就下旋加转撇、切到对方薄弱的位置,准备和他打相持。
发过去的球,对方回过来的几条路线以及相应的第三板一定要心中有数。这就像下象棋和围棋一样,比对方多算几个,多几个胜算。
(七)比赛篇
比赛中发什么球好,尤其在11分的比赛中,什么样的发球威力最大,这时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看了许多场业余高手的比赛(其中包括几名半专业的球员)以及自己亲自参加比赛后,最突出的感受是大家接发球的成功率比较高,比赛中敢于大胆侧身拉的情况比21分制大大减少,接球基本上以稳搓、稳推为主,直接吃球明显减少,这是因为11分的比赛中,尤其在5平后,每一分都是关键球,领先的一方将获得心理和战术上的暂时优势,于是接球时比较谨慎,而发球的一方也比较谨慎,有威胁的发球比21分少,发球的变化也比较少,于是给人的感觉时高手与普通选手发球差不多,弧圈球成为比赛胜负的关键。发现比赛中大家普遍不吃下旋和不转球,上旋、下蹲式以及大角度的奔球成为11分比赛中最有威力的发球。在2月初全市的一次邀请赛中,我发挥尚可,尽管比赛前我针对各个选手设计了至少3 套以上的发球以及相应的发球抢攻战术,但还是明显感觉发球的威力减少了,比赛后我的部分统计如下:遇上一名少体校高手(直拍),平均每局直接吃我3个发球,2个间接吃球,1个直接被攻,其余5个对方正确还击;遇上一名业余6级选手(横拍),平均每局直接吃2-3个,间接吃2-3个,一个直接被攻,4-5 个正确还击;遇到一名少体校教练,平均每局直接吃我发球2-3个,间接吃球1-2个,发球直接被攻1-2个,正确还击6个;遇到一名业余5级选手,每局平均直接吃球4个,间接吃球3个,正确还击4个。感觉对于高手来说,发反手底线的长急追身下旋球以及正手位的短下旋球最有效(别让他侧身拉接),对业余高手发与下旋相似手法的侧上旋比较有效,对于业余一般高手发不转与急下旋以及反手的上下旋比较有效。
(八)创新篇
新规则下,什么是威力最大又是符合规则的发球,目前成为了被研究的对象。我们中国人智慧充分体现在发球这一关节上。从最初的抖式发球到后来的高抛发球、下蹲式合力发球、转与不转发球到现在的遮挡式发球、直拍反面发球、用手发球、横拍瞬间转拍发球、长胶发不转与下旋球、砍式发球以及席敏杰等人的蟹式发球,从发球的旋转、手法、球拍、抛球高度、球速、发球路线等等方面,我们的前人和现在的运动员已经做得很好了,每一种新发球的出现都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想要创新,并且在符合新发球规则的前提下,首先必须要好好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然后才有所创新。当然创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你敢不敢去想,敢不敢去练。敢于创新尤其对于直拍运动员尤为重要,直拍反打的技术为什么国手们在近几年的比赛中才使用?我相信几十年前我们的老国手们和老教练们肯定也想得到,但当时我们的正手攻球优势大,这项技术被抛在一边,直到90年代初当欧洲两面弧圈的凶狠式打法连连击败我国的直拍运动员后,我们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才意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现在新发球规则将要被执行,无遮挡的发球对于长期靠这招取胜的运动员可以说是当头一棒,我们以正手遮挡发球的训练体系将要被改变,特别在十一分制的比赛中,发球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直拍运动员在发球上不去创新,那么直拍前三板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观看了很多比赛,研究了许多种发球,我认为单从旋转上去创新可能比较困难,因为各种旋转在《乒乓球的旋转》一书中已经作了彻底的研究。我想这个创新可以在发球的手法上多做文章。我认为前人已经知道的但在比赛种不经常使用而你敢于大胆使用这就是一种创新,现介绍几种我认为可以是创新的发球:
(1)回跳式发球:这种发球很多专业的运动员会,但是在比赛中很少使用,因为此种发球失误比较多,业余选手的比赛中基本上难以见到这种发球,我想如果能熟练地练就一手过网回跳的发球(即发出球后,球迅速回到自己的球台一边,或者过网后回头撞网)的绝技而直接得分,那也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业余的比赛中使用此发球,因为大家都是业余选手嘛,对方肯定会不适应,尤其在11分制的比赛中。
(2)换手发球:如果能练就左右手都会发球的技术,比赛中必定能取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你的正手有10种发球,假如你有两手发球的能力,那么你就会20种有威力的发球了。
(3)直拍下蹲反面发球:就像日本运动员冈崎惠子的发球动作一样,只不过用直拍发出,当然直拍运动员可以在发此球时改用横拍发球,但是发完球后还原要快,尤其用两面性能不同的拍子发此球效果更佳。可能大家觉得这种发球难度高,不易掌握,很多业余的选手往往一开始觉得很难就放弃了,就像放弃直拍反打一样。我建议大家先要熟练掌握下蹲式发球,然后练习转腕的动作,在平时的练习中多多练习(做好找水平比你差的对手),我学习此发球(先前已会下蹲式发球)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已经比较熟练了。比赛中使用此发球,对方回球质量基本上比较低,往往发球直接得分或者出现机会球。(个人认为可以作为关键球使用)。
创新的发球也会有被对手熟悉的时候,建议平时少用,在关键时作为杀手锏使用。
(九)思考篇
不管怎么说,新规则下,发球的威力大大减小了,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观念,尤其对于以前靠遮挡式发球取得主动的业余爱好者。孔令辉在近期比赛中几乎都使用无遮挡发球,比赛成绩也不错,我想这要归功于他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相持能力。所以三板虎的爱好者们需要提高的是基本功与相持的能力,尤其是对付发完球后被对方先拉起来的那板弧圈,毕竟,规则改变的初衷就是希望回合的增加和更多人的参与。让自己的发球尽量不受新规则的影响,提高自己打多拍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业余高手。
(十)关于两球轮换发球的研究
(1)发球的准确性:业余选手(即使是业余高手),发球前一定要想好发什么旋转的球,球的落点、击球力量的大小要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临时改变发球的种类,因为这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只是靠球打得多了手感尚可的业余选手来说可能会造成发球的失误,在比赛中,第一发球失误后,第二个发球必定求稳,压力也会增大。
(2)发球的威胁性:发球的威胁性建立在发球的旋转和落点以及对对手研究的基础上。要知道,对方也许会采取搏杀式的接球方法。由于21分制接发球先得一分,只占本轮次的 1/5,一局又是21分,影响不大。但是在11分制又是2球轮换发球的情况下,搏杀性的接发球会给发球方造成很大压力,所以发球前要仔细观察对手,一般业余选手步法比较差,他们在侧身接发球前往往先站好位置,这时你就要相应改变策略,比如发到对方正手位的小下旋或者正手奔球。
(3)发球的组合: 变化是在业余对业余比赛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基本。所以同样的发球,不同的组合,结果也会孑然不同,这里,我把自己认为发球成功的组合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开局一定要用自己最擅长的发球,比如急上旋到对方反手然后抢攻,或者发奔球到对方正手,趁对方站脚未稳,人还没有兴奋先"偷"几分,比赛中我这两招基本都得分;
接下的两轮发球可以每轮都变,比如是上下下上或是下上下上,也可以一轮后再变,总之这两轮的发球尽快使自己进入比赛状态,该拉的拉,该抢的抢,6平后轮到自己发球就比较关键了。想想对方在6平前都是怎么接你发球的,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发球,记住,如果你8:6领先了,你已经胜了60%,10平后就要动脑筋了,这一个球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比赛的胜负。一般我发不转为多,理由是对方此时也比较紧张,80%的选手一般不敢采用搏杀式的接球,发不转更有利于抢攻。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5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7-2005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层桧木横板
罕见的单层桧木横板, 手感应该很好.
Manufacturer: Butterfly
Model : Cypress Shake Pro
Handle : FL / ST
Thickness : 9.3 mm (减低板的震荡率)
Material : High grade of Hinoki wood
请点击此处观看 图片样本
可惜,此板不在日本,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发售.
----
一些使用者的用后感:
* CYPRESS-SHAKE 擊球手感流暢.球速球點穩定...瞬間發力球質沉穩...擊球聲渾厚...
* 打起來的感覺...手感渾厚紮實,球質重,尾勁強. 好像檜單打起來都這樣的感覺.
* 板身選料雖非頂級,但木紋質感亦在水平之上,而作工卻稍嫌不夠細緻,少了拍柄上的水晶片,整體看來就少了那種質感如果在拍柄上能鑲上一塊'CYPRESS SHAKE"水晶片,那看起來肯定會很不一樣!
[ 本帖最后由 helloworld 于 15-7-2005 09:46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7-2005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手发力暴冲与协调
专业和业余主要表现在正手冲发力是否协调,用力3成冲球是否暴,而达到这一点蹬地转腰只是表象,实质是扭腰的时候借上腿上的劲(这个劲由蹬地产生)。
许多人原来在学球的时候也学习教练蹬地转腰的动作,在外型上我已经很像了,冲球也挺暴,但是总感觉发力不集中。
后来,才明白了,拉球用腰引拍之后,转腰一定要借上腿蹬地的力量,这样:
1. 腰的力+腿蹬的力--》腰的旋转 (达到2力合一到腰)
2. 迎前,这样能借上对方球的力量,最后3力合一到球,球才会很暴。
这种感觉用蹬地转腰绝对不能充分表达.
---
问题1:
蹬地转腰后,腿怎么动?以右手握拍为例,是右腿向前迈,还是将左腿抬起,再将重心换到左腿?还是。。。
回应1:
右腿千万不能往前迈。右脚离不离地均可。但腰转过来后重心一定落在左脚上,然后左脚利用转过来的重心由弹性的蹬地,将重心在转到正常位置。左脚不离地。整个过程中脚后跟不着地,以保持弹性。
[ 本帖最后由 helloworld 于 18-7-2005 01:2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5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长胶的特点及打法 - 续一
以下内容是我在网上摘下来,并合在一起的(那时对长胶很感兴趣),这几天整理电脑,准备格了硬盘,把这篇文章找出来了,看了看,觉得内容还不错,特别是后面介绍了长胶的拱和攻,特意推荐给大家。如果是已经发表过的,请指教.
长胶的特点是不能主动地制造旋转,而是借用和利用对方的旋转,并且不论怎样回搓或削,球还是按照原来的旋转方向回去。比如对方发来下旋球,你搓接过去时,对于对方来说,球就变成了上旋。如果对方拉一个上旋球,你怎样回过去,对于对方来讲,都是下旋球。
因此,你用长胶回接不是很高的来球时,一般会遇到三种情况:
一是下旋转球。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拍形直立,向前弹打或磕击球的中后部,注意要发上力,以保证一定的球速。这样回过去的球是上旋,有一定弧线,上手率较高。可以这样说,这种回球是长胶最酷爱、最舒心和最擅长、最见效的得势、得分手段。虽然是上旋回球,却与弧圈球不同,由于击球动作小,使落点不易判断,又由于长胶一般不贴海绵,使球运行的第一弧线和上升前期速度较快,颇具突然性,而自高点期起,球速又明显变慢、变轻。这样就容易使对方在回接时先是被前期的较快速度所蒙蔽,容易造成心头一紧,而后球速变慢时,心情却难以迅速放松,以至击球时动作僵硬,发不好力,产生失误。
二是上旋转球。可以说,这是除进攻以外最令长胶头疼的来球。一般长胶有台内挡和台下削两种手段。由于回接上旋球之后,球变成了下旋,速度就会减慢,而且球向上飘,容易被对方进攻,所以很多时候长胶选手会改台内挡为台下削,反正是发不上力,索性将计就计,利用速度减慢控制一下落点,寻机再行进攻。
三是不转轻球。这种来球也比较令长胶心烦,因为没有什么旋转和力量可以借用,击球时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什么感觉,也因此不好控制。这种来球一般不便主动发力,打轻球也确实不是长胶的特长,一般还是同样还以轻球,控制住落点,试探应手,观察动静。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胶的打法还是要依据对方的打法来制定,将自己的技术表现与对方的来球质量结合起来,虽然看上去比较被动,但只要你对长胶使用熟练,有耐心和信心与之周旋,进攻的机会还是有的,而且对方会在与你的相持当中,出现与其他选手对抗时不常出现的失误,因为你的打法与众不同。
使用长胶,就应该深入认识长胶在使用当中到底哪里与众不同。除不能主动制造旋转(当然也不易吃转)外,击球节奏的变化也是长胶的显著特点之一。这种节奏的变化一是如前所述的前期快、后期慢,使对方在判断时产生节奏上的不适应。二是由回球合力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速度的快慢和落点的长短变化,这种快慢和长短的节奏变化是长胶选手在与对方相持当中主动寻求变化和制造进攻机会的主要手段,而这种主要和有效手段的掌握又必须以快速和准确判断对方来球的各种旋转为前提条件。
当然长胶在实战当中的使用,又必须与另一面胶皮(包括直拍)积极配合,主动变化才好,不然就会一味被动到底,难寻翻身之日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5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长胶的特点及打法 - 续二
长胶的挡
从长胶运动员运用挡的时机和方法来看,挡更大程度上是属于防守技术。挡球一般用来对付速度较快、冲力较大的来球,如正手扣杀、前冲弧圈球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来球的力量较大,长胶运动员很难发挥自己打击的速度,球在撞到拍上时,倾倒的胶粒在球反弹过程中,还来不及恢复原状。这时,底板的作用明显。由于底板的特性是摩擦力很小,难以形成切向的反作用力,更多感受的是冲力。在挡带有强烈上旋的前冲弧圈球时,回球的上旋性质则不是非常明显,一般多为弧线比较平直的不转球,有时略带下“沉”。在回击正手扣杀球时,由于来球主要表现的是向前的平动冲力,旋转不强,给球板的切向压力不大,同样使回球不带什么旋转,但下“沉”的程度要比挡前冲弧圈球大,同时球的前进速度明显减小,落台后第二弧线较高,弧度较大。在对付这种球时要注意身体的适当迎前,否则不容易找准合适的击球时间。
在运用挡球时,板形控制对击球的准确性影响非常大。尽管来球冲力较大,上旋较强,但由于长胶球板弹力较小,摩擦力小,在回击这种球的板形上,就不能像正胶或反胶那样适当前倾,否则就会打滑,使球过不了网。应该是使球板保持与地面垂直,如果来球力量非常大,要使球板稍后倾,接触球稍厚一些,保证能“吃”上球,使球产生足够过网的平动动能。在击球点上,反手挡时,球板在胸部高度,击球时球板要尽可能靠近身体,增加手上感觉的准确性;正手挡时,球板在腰部与胸部之间高度较为合适,位置过高不容易借上来球的力量。在击球部位上要保证能够击球的后中部,使反作用力尽可能多地通过球心,给予球足够的撞击力。在准备下一板击球时,由于回去的球比较下“沉”,让对方很难再发力回击出弧线低、速度很快的球。这时,长胶选手重心就要适当前移,准备下一板转攻或采用相持的办法了。
在开始练习长胶挡球时,最好是先采用多球“喂”球的办法。这样可以提高练习的密度。因为如果单球两人对练,很难形成攻(拉)对挡的回合;在练习的内容安排上,要先练习挡中等力量的扣杀球,因为这种球作用球板上的因素比较单一,可以减少手上感觉的难度,更容易形成基本的功力定型。在此基础上,再向单独练习和对付难度较大的前冲弧圈球过渡,最终走到实战运用的目的。
长胶的拱
长胶本身具有特殊性能,其技术特点和各种技术手段运用的比例也有其特殊性。拱在长胶打法选手中的普遍运用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项技术。
在乒乓球技术术语中,“拱”这个名称是专门用在长胶打法中的,其它打法中没有这一术语。尽管从动作的外形上很有点像正胶和反胶的推挡,但是运用的时机和使球产生的效果却与推挡有很大差别。推挡技术一般是用来对付上旋球,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变化,推过去的球与来球的旋转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过来的球是上旋,回击过去的球主体上仍然是上旋。而长胶的拱运用最多的是对付下旋球,主要是用在前三板中来对付搓球和带有下旋的发球及相持中削过来的球。由于整个技术是以自己发力为主,可以粗略地把它算作长胶的进攻型技术。在回球性能方面,由于下旋来球一般速度比较慢,对球板的冲力比较小,这时长胶的性能主要体现在自己发力后的特性。又由于受到拱的技术动作本身的影响,其发力一般属中等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球作用拍上时,首先是底板胶皮的较小弹力,继而是齿粒恢复原状的弹力,于是球弹出的时间、节奏、旋转与其它球拍相异。与正胶和反胶相比,球在拍上停留的时间略长,显得出手比较慢,球出手后,前一段感觉速度很快,也很有突然性的感觉,当过网后,球会突然慢下来,而在落台后的第二弧线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冲力,有时感到是直接往上跳,给人造成一种很特殊的节奏感,在用拱回击下旋球时,过去的球一般都不带有什么旋转,使人产生一种反旋转的感觉,并且弧线比较平直,球在空中运行中,没有旋转的球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产生飘劲现象,有点像排球中的上手飘球。如果不熟悉,常常对不准球,找不到合适的击球点,造成失误。
拱的动作要领是,两脚基本平行站位,当球过网时,向身前引拍,球拍呈半横状,板面与地面大约保持90度夹角,当球从本方球台跳动的一瞬间,向前迎球,最好是在球的最高点附近,击球的后中部,向前右侧上方发力(以右手为例),球拍由球的后中部略向右侧上方摩擦。使球略带右侧上旋。这样可以造成一定的弧线,增加准确性。整个动作要领的关键点一是要掌握好伸手时机,常犯的错误是出拍太早,发不上力;二是以前臂发力主为,手腕相对固定在平时的练习中,随着水平的逐渐提高,向侧摩擦的成分要逐渐减少,增加向前用力的比重,提高球的威胁性。另外,要特别注意拱与其它技术两板之间的衔接练习,如拱后攻,拱后磕,拱后挡等,因为一般情况下,对方回击拱球过来的球与上一板来球的性能区别是会非常大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5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长胶的特点及打法 - 续三
教你一招:长胶的特点与运用
长胶作为乒乓球一种比较特殊的打球工具,产生和运用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异性。早在60年代,当时中国男队的主力队员直板削球打法的张燮林,在选择胶皮时,发现一块本来要作为正胶使用的胶皮由于制造时工艺控制失误,颗粒长了些,正常情况下应被视为废品。张燮林为了防止浪费,索性就把这块胶皮贴在自己的球拍上。在运用这种球拍进行练习时,张燮林感到控制球比较困难,可以肯定地说,是不好用。但与此同时,他发现对手对他打过去的球也感到特别别扭,许多人因此不爱与他练习。越是这样,他就越领悟到了这种胶皮的威力所在,正所谓“要想让别人别扭,首先自己要难受”。至此,他经过一番苦练,加上潜心钻研,逐步掌握了打长胶的基本规律。由于他打球的威力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好,长胶也随之开始风行起来,一代又一代长胶运动员在张燮林运用长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和探索,逐步把长胶的运用多样化、熟练化,由最初的直拍运用过渡到横板运用,由削球运用发展到攻削结合或全攻运用,由单面运用到两面运用,由正面运用过渡到反面运用,创造着国际乒坛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长胶与正胶相比,由于颗粒较长,胶皮较软,在球与胶皮接触时,胶粒比较容易倾倒。在恢复这种倾倒时,胶粒会给球一个反弹力;由于来球力量及自己发力大小对胶粒的不同压力,产生各种与普通正胶和反胶特点有非常大差异的球,从而打破对手惯常的动力定型,以让对手不甚适应取得比赛的主动。其具体的击球特点表现在:
——当对方过来的是下旋球时,如果用中等力量回击,过去的球一般是不转,球在运行过程中有飘动的现象;
——当来球是上旋球时,用长胶回击,过去的球往往有些下沉,并且这种下沉随着力量的增加而加强,尤其是长胶削球顶大板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
——当来球带有侧旋时,长胶皮由于对球在垂直轴上的作用力,过去的球在左右方向上有晃动感,容易使对手对不准球,而产生失误;
——当用长胶以借力为主回击来球时,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种击打过来的球当做打过去球的反旋转球;如果以自己发力为主击球时,并且力量又比较大,特别是用正手攻击时,这种球往往带有比较强烈的下沉。而反旋转的特点没有借力时那么明显。
以上只是根据实践的特征,列举出的长胶的一些基本特点,这也是练习长胶打法和对付好使用长胶的运动员及爱好者必须认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在了解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自身的打法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才会使练习少走弯路,变得更有针对性。
教你二招:长胶正手攻球
在许多业余爱好者练习打乒乓球时,常常感到和长胶打球特别别扭,总想找到有效果又不花什么脑子和工夫的对付方法。可是,感到长胶打过来的球别扭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多数打长胶的人本身在打球时也是觉得很不得劲的,总是在想办法打得再顺当一些。这构成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鉴于对付长胶的介绍文章经常见诸于报刊和专业杂志上,这里我们专门来谈一下如何更好地用长胶进行进攻技术的练习。
长胶之所以让打长胶的人感到有些别扭,是由于长胶本身质地软、齿粒长,受冲力后没有足够的支撑力而易变形倾倒,给予球的缓冲力大。在弹性限度内,来球冲力越大,齿粒变形后恢复原状越快;球的冲力越小,则相反。如果加上挥拍时打击速度的作用,则视打击速度的不同,产生多种变化。因为我们要谈的一般是正手攻球,那么就以中等力量击球情况下,来看长胶的性能。长胶中等力量击球时,先是底板胶皮的原弹力,继之是齿粒恢复原状的弹力,于是球弹出的时间、节奏、旋转速率与其它球拍相异,由于弹性势能很小,球无什么冲力。
了解了长胶这种性能后,在用其练习正手攻球时,动作要领是:站位左脚在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收腹,含胸,当来球将要过网时,向身体的右后下方引拍,球拍到与身体平行位置即可,不要拉手过大,那样会使攻球的难度增加。重心放在右脚上,当球到达身体前方约1米远的时候,向前上方挥拍,同时伴有身体的重心由右向左移动,球拍与地面约保持100度夹角,也就是略后仰,在高点期附近击球的后中部,随势将球击出,还原,准备下一拍击球。在用长胶进行正手攻球的各环节中,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1、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腕相对固定,不要乱动。这不同于正胶和反胶正手攻球时手腕有一微小的内收动作;
2、由于长胶的弹力很低,摩擦力又不是很强,所以接触球要尽可能厚一些,在开始阶段不要过多地运用摩擦制造弧线,那样将使练习的难度加大,影响准确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5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交叉步 (专业和业余主要的技术区别)
专业和业余脚步,最主要的分别是,懂和不懂交叉步。
业余不会交叉步,所以他们总站在球台中间,以便可以兼顾到正反手位的来球。而专业球员懂得交叉步,他们总站在极左角,这样可以使他们加大正手攻击的范围,增加他们的杀伤力。
如何有效的做到前交叉步呢?
首先,你的站姿很重要。你不可以站那种传统的把脚掌朝向前面,你应该把左脚朝向前面,而右脚朝向右边。那么你要飞身救正手球时,(我们要飞身救球时,我们会有一个小踮步的动作,然后才跳过去),把右脚朝向右边,是为了节省你的步法。如果你的右脚朝向前面,那么你会多了一个脚步,就是你的右脚本来在前面,你要把右脚移到右边,然后才来小踮步。可是如果你事先把右脚的站位一直都朝向右边,就可以节省你移向右边的步法,你可以直接就来一个小踮步。这个站位,横拍选手,和传统直拍选手也要学习。这才是当今中国独步武林的兵器。
如何利用有效的“步法”扑正手拉球?我们使用前交叉步---朝向右边的“右脚尖”脚蹬地。利用右脚尖,脚蹬地“按在地上”的力量做为支撑力量。然后左脚向右边跨出一步。右脚紧跟着向右边方向移动一步。
注:这一篇文章说明给右手球员。如果是左手球员,则全部为相反的方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5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网友三个月练球的心得
经过三个月的练习,我初步掌握了推挡、正反手的攻球技术,正反手的快点技术和搓球技术。虽然这些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还与打球时间较长的球友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个人觉得,我的正手攻球、反手的快点、快拨技术,要比一般的初级球友和一些特别喜欢搓球的较高的球友好一些。由于是在球馆练球,难免有其他球友来与你比赛查拍,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就进入了第一个无序练习阶段,这时是我技术的提高、球感提高的一个快速进步时期。同时这个时期对于提高步法与初级的战术也有很大的好处。主要的是可以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通过改正技术会提高的很快。
初次的比赛实际上就是发球赛,谁的发球好基本上谁就能赢,但和较高水平的球友比赛只有输球的份了,因为人家一般不怕我的发球,而人家的发球我到是常吃,这样的球基本上是没法打的。但我的发球还是不错的,只要是旋转较强。但发球上我和许多球友一样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发球初级球友常犯的错误:
一不转:很多球友发球时力量用的不小,球却不是很转,主要是用力不对,力量过多的通过了球心,摩擦太少而造成的。
二前冲力小:如果前冲力真小也行,特别是短球对方借不到力也不好回球。但很多球友长下旋球没有前冲力,接球时没有顶拍的感觉,这样的球威胁就小了很多。
三过分追求旋转:我与许多初级球友一样,以为超强的旋转就能使对方失误,事实证明,对付初级与一些怕旋转的球友有有些作用,对付判断能力强,接球好的球友基本没用,而且往往会给自己造成困难。
四是旋转、落点变化少:我与很多初级球友比赛时,他们一般只会发侧旋、侧上旋的球,球速又慢落点变化也少,而我的正反手攻球,正反手快点、反手快拨技术都还不错,打他们的发球几乎是一拍一个,毫无反击能力,与较高的球友比赛,人家吃了一回亏,就会改变发球方法寻找我的弱点来发球。
以上是我对自己和一些初级球友的发球问题的总结,我觉得发球应该追求旋转、落点、力量、节奏的变化,追求各种旋转性质的发球手法相似上,而且要有一个最拿手的用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争取胜利。
接发球初级球友常出现的问题:
一站位的问题,1不能兼顾正反手,初级的球友站位常常出现问题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往往会被对方的急球攻的措手不及而失分。
2离台距离不对,不是被对手追身就是够球打,造成失误,这个距离一般是30-40厘米左右,
接发球的站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对方发球的情况有所调节。根据对方发球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技术与步法回击对方。
二对球的旋转性质判断不清:这主要是对于乒乓球的理论知识了解的太少,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是提高球技的基础,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软弱与不思进取:我经常看到很多球友在接侧旋、侧上旋球时,常常采用保守的方法回球,结果造成自己的被动,这可能是与性格有关,我奉劝这样的球友,乒乓球只有主动进攻才能争取主动,主动寻求被动的防守,其结果只能是失败,削球打法的衰落就是最好的左证。
四怕具有较强下旋而又有前冲力的长球与中路短球:这两种球当时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主要是因为当时掌握的技术还很少,步法还不是很快,球感也基本没有。
长下旋长球:这当然是要高手或发球特别好的球友,才能发出高质量的球,他们发的球旋转强,又飘又快,正手的还好些,反手的较大角度的球很难接好,关键是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欺骗手段。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才逐渐适应对付这种球一般可以采用,削球、快拨、拉抽,反手弧圈球等技术,但一定要判断好旋转性质,采用相对的技术。我不否认某些球友具有先天的对某些球具有超常的适应能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掌握这种发球技术用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天,但适应这种发球,却用了很长时间。
中路的短球:这是我与一位搓球高手的练习中碰到的情况。说他是搓球高手,是因为与他打球基本上是搓球,有时对方回球质量稍差他也不起拍,主动进攻太少。虽然那时我的球技并不好,但我主动进攻的意识比他强。在他休息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有很多好机会而不主动进攻?他改正了,当天他就高兴的跑到我练球的球台,告诉我赢了XXX。这件事促成了他经常来陪我练球,他在发正反手位的球对付我效果不好的情况下,采用了发中路短球,也许是先天的原因,同样的球发到我正反手我都不怕,但一发到中路就不一样,他发的球应该是双打选手常常采用的中线近网短球,快、短、低,有速度,有突然性,落点短,旋转变化多。我在这个位置的球使用快点发力很难,下旋球基本带不上去,经过很长时间的与他练习,我学会了摆、挑、撇等技术,对付他我采用台内球用挑、点、拨回击。短而转的球用搓、摆回击。左侧旋就拧一个右侧旋回击,右侧旋可以撇一板左侧旋,总之不让对方抢攻。另外可以利用对方发球时(一般都站在边线处),直接回球到他正手大角空挡处,效果非常好。
过了接发球关,进入相持阶段这时比的主要就是基本功,着急是没用的只有多打多练,才能使自己的球感更好,同时继续学习新的技术,提高自己的相持能力,特别要掌握挡一拍的能力,虽然这个技术很普通,但是对付对方的快攻与弧圈球都有很好的效果,它往往能够遏止对方的连续攻势,甚至改变攻防局面,所以它是初级球友必备的技术,快带技术,虽然此项技术是我国直拍快攻型选手与73年创新的,但我觉得横拍选手也是可以采用的。削一拍,在与对手对攻当中,突然的削一拍一般会有很好的效果,在对攻与对拉时球的力量都是向前的,突然消一拍,由于下旋球着台后,能够减缓向前的力量,这样就产生位置差,会造成对方的失误。
拉抽与侧旋弧圈:它们是对付下旋长球的有效手段,它们给我的感觉上手都很快,很容易掌握。特别是侧旋弧圈我觉得并不难掌握,因为很容易吃住球。对对方的威胁也不是很大,一般只有在对方正手空挡较大的情况下我才使用它。拉抽是在不会弧圈球是对付下旋球的一项技术,利用落点、力量、节奏的变化,伺机突击对手。同时它也是体会体会吃球感觉的一项技术,为以后学习好弧圈球,起到了铺垫作用。
通过边打边练,我提高与学习了新的技术,提高了步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球感与手感,为以后更好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在此期间,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不保守,积极进取,吸收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使技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以上是我在练习乒乓球时的一些个人见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共同提高,谢谢大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5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台内小技术 - 劈长
劈长又称快劈.台内快搓短球。由于力量较猛,有些像拿刀劈东西的感觉而得名。具有出手速度快,线路长且有一定下旋的特点,使对手难于拉出高质量球,较好地为下一板反拉反冲创造机会。动作方法是: 手腕放松,在来球的高点期,引拍不易过后,拍型略后仰,触球中下部,以向前发力为主,略下方,撞击成分较多。球出手后,手腕瞬间有一较急促的制动动作,有些象近距离扎飞镖时,手腕发力切送的感觉。避免手腕跟着球向前送。这样才能劈出高质量的球。如果要晃劈直线,手腕要在触球后,顺势绕球中下向右侧切送,手腕动作要柔和细腻。
按一般情况来说,劈长还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方法。一般都是在对来球旋转强弱判断不清,没把握摆好的情况下使用的。当然,也有因为战术需要而主动劈长的时候。高质量的劈长必须满足:速度快,突然性强(让对手来不及反应,可以先用摆短的方法晃一下),弧线低,旋转足。否则,劈高或劈出台让对方接发球抢冲得分,还不如摆短(大不了就吃了,也不能长对方气势)。劈长多在对方发反手位急下旋长球自己来不及侧身,用反手又没把握拉好时使用。这样劈回去的球因为借来力也很转并且低长,速度快。对方拉球往往质量不高或直接拉掉。不过我见到的业余或准专业选手里可以稳定的发好急下旋长球的不多。
至于快劈的方法,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手上的控制要很强。因为主动快劈急下旋长球用到的机会很少,方法就不详述了(比赛中大多数还是以发短球为主,长球也多是奔球,保险性高)。只说一点,就是要胆子大,不能怕出界,否则质量肯定不会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8-2005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蒋澎龙“魔鬼推挡”技术分析
后摆时手肘离开身体较远,能充分扭转手腕发挥腕力,是时间不够时的有效反手攻击手法。
有时反手位的机会球,却来不及把握,想要用反手扣杀,却没时间使出较大的后摆动作,像这样的情形,很多选手以防守性的推球过渡一板,却也造成了对手的攻击良机。就此而言,直拍选手一定要精通反手推球的技术。
台湾式反手推球技术的要点,和刀板反手一样,后摆时手肘都离身开身体有一段距离,然后用手肘发力押出球拍,同时小臂、手腕,手指依序发力,让球拍前端依顺时针方向回转来击球。
这种反手推球,比传统上用肘从后往前发力推出的球威力大很多,在前面所说的「没时间」场合,是非常有效的攻击术。
这种很快收拍且动作小而出手快的弹打,也有点抗旋,对于较高的停球,以及对于可应用切球的场合,都可以广泛而积极地应用这种手法制造得分机会。
说得不对的地方请跟帖指正!!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