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晴宗

我在扫树叶-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9-2011 05: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聖諦到八正道看武侠-精股海-悟佛法


一把尺子打天下
孤独9剑9式已经破净天下武器,不知道有些人写那些像连续剧一样的书能有什么意思,我最不喜欢看的就是韩国的婆婆妈妈的电视剧,一下是就是上百集,除了浪费宝贵的时光还能有什么用?写了之七还要写之八之类的东西难道真的可以在股市里边笑傲吗?绝技多多,秘籍多多之类的东东【后期按个人个别派系撰写的各自经文见解叙述】等能让我们做的更好吗?孤独9剑破天下兵器用了9式。而在股市只要将一把尺子应用的炉火纯清就可以笑傲股市了。为什么还要去学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后期大乘乱像各章各法】,真理往往是简单的,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那叫画蛇添足,在股市做个真正的实战家,懂的怎么样去战斗。不要去做夸夸其谈的演讲家(要是你想走骗子的道路【附佛外道-附佛妖道】,学习股评那到是无可厚非的)。海鸥能够飞越海洋,靠的是一种信念和重复着一个不断挥动翅膀的动作,铅华洗,让对的动作不断的重复下去,最终将实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进化。


心手合一
  
  正确的认识是前提,就像是一个剑客熟背了剑谱一样,而真正的功夫却是要十年寒暑无阻的磨一剑。在股市也是一样的道理,正确的认识了市场 【正统佛法】、自己与对手,才能付出艰苦的磨练,一种对于心的磨练【佛法修行-修心】,从而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当在股市以一种自律的形式把正确的交易规则养成了一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就成了一种无法逆反的结晶,这些习惯包括:正确的止损,止盈与耐心的等待。一个高明的剑客从来不在出招之前想怎么出招,而是剑随心动。心剑合一的境界,在股市我们要做到心手合一,不动如山岳,动如雄鹰出击。懂得攻和守的道理。
  
  
股路就想是人生,要懂的舍与得,要懂的信念与行动的合一,在人生的道路上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将会失去最真心的朋友【和佛渐行渐远了】,在股市心手不合一的交易者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这种速度将是现世报,而且很快就可以看到结果。懂人生,悟股市,入市无须多少年,只要经历了牛熊的交替,一朝顿悟了就会走上赢家的道路。
  
  
昨天已经成为过去,所以让我们忘记昨天经历的风雨和辉煌,明天没有人会知道,没有人能预测。所以我们不要去想明天的归宿会是在哪里,让我们用一颗坚定的心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情,让今天的我们更加自信而坚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9-2011 05: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说明「五部、四阿含」中经典的形式。巴利《长部》、汉译《长阿含》收集的是篇幅最长的经典;巴利《中部》、汉译《中阿含》是篇幅中等的经典;巴利《相应部》、汉译《杂阿含》是将数千百部篇幅较短的经典,依人物与教理等分类而构成,其间有不少说一切有部篡改以致违背根本佛法义理的篇章;巴利《增支部》、汉译《增一阿含》则是将与法数有关的数千百部篇幅较短的经典,分类为一法至十一法而成。

            

  不符合以上分类的经典,则另纂集为巴利《小部》(或杂藏)。巴利《小部》中包含了《经集》、《法句经》、《自说经》、《本生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等有名的诗偈集经典。其中,有一部分是佛世时就以诗偈来唱诵的,且为巴利《相应部》与《增支部》所引用的最古老经典。此外,也有比起其它四部毫不逊色的古老诗偈,但也有一部分当可视为佛灭后才成立的新经典。(摘录自日本佛教学者 水野弘元 博士所著《佛教的真髓》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章节。)


            

  汉译四部《阿含经》和南传巴利文三藏经典是研究初期佛教的重要文献,经由专业学者对二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佛教历史流传变异的重重迷雾,探究原始佛法教义的流传与翻译传播的轨迹,建立对佛陀原始教法的信心与正见。然而,现存的汉译四部阿含经分别属於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大眾部等部派经典,律藏也流传著曇无德部(法藏部)的《四分律》、弥沙塞部(化地部)的《五分律》、摩訶僧祇部(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萨婆多部(旧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经由古印度的俗语改为古梵语,再由梵文转译为古汉语,在漫长历史里不断流传,转译,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内容参杂、缺失,卷数次第错误,乃至字句讹误、语义不明、难解晦涩的经文的问题。


            

  由于没有完整的传承与合格的导师教授,学习北传四部阿含的学人遇到了巨大的困惑与障碍。需要警惕的是少数人以研究阿含,推崇原始佛教为名,以个人习气随意解读释义,有的添加混淆各种后期思想,有的参杂外道杂说自创体系教法,还有个别极端的对南传佛教比库、僧团、巴利文三藏圣典肆意污蔑歪曲,不但会误导学人走上歪路,也会被人利用于建立个人宗派等目的。如果佛弟子打着所谓圆融、慈悲、方便、适应、发展等借口,「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律说非律,非律说律;佛说说为非佛说,非佛说说为佛说」,篡改佛法,这是导致圣教衰败、正法消亡的原因。唯有依照佛陀所说、所教,「法说为法,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非律说为非律;佛说说为佛说,非佛说说为非佛说」,如此才能给人、天带来真正的利益,给众生增加真正的福乐,使佛陀的正法长住世间。


            

  南传巴利语经律论三藏属于上座部分别说系的经典,经历了历史上六次阿拉汉们参与的结集(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结集),由于遵循历代阿拉汉们禁止对原始教法做任何废除或修改,只容许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确的说法的严格传统,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纯正佛教教法的部派。巴利语与巴利圣典流传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它的存在,表达了佛弟子们精诚为法的坚毅心行,这是值得深深尊重的!南传佛教并不反对北传阿含,但传统的南传佛教向来不重视北传阿含。就比如一个英国人,有必要向中国人学习英语吗?


            

  巴利文三藏圣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组织次第上,都要比汉译四阿含译本更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更富有早期佛教的色彩。 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大量华人修学者前往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参学、出家受具足戒成为庄严、清净的比库,接受完整传统的上座部佛法教学和实践止观禅修,同时也将大量的巴利文圣典、南传尊者的著述,以及大量的英文、日文上座部佛教学者、出家僧人的译作翻译为汉语,目前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汉语上座部佛法修学体系,有幸的华人学子将得以倾听阅读到佛陀原本教法的精髓,走上完美纯正、直达灭除烦恼苦忧的涅槃之道,与诸阿拉汉同行。

            
              

文字编辑:ANICCA

            
              注: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http://sss2002.51.net/books/buton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6: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8-9-2011 06:19 AM 编辑
南传佛教并不反对北传阿含,但传统的南传佛教向来不重视北传阿含。就比如一个英国人,有必要向中国人学习英语吗?


当今大乘就像美国话,早已把十八世纪的中古英语吸收进了而融合提炼成上层的独立国际语言了。
再说二十一世纪的英语因为也吸收大量外语和转音换词,也已十八世纪的中古英语相比之下很有大不同了

美国人就当然不需在去学那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或中国人的英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6: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身在红尘世俗中-乃一凡人也。。。所有的根本需要一步一步来-渐巡渐进--这世上没有一步登天这回事--自认自己慧根了得可以跳过一切直往修六度菩萨道去的。。。我让他去--这是他的缘也是可以是他的业--与我无关的说

先把自己修好-才去想如何渡人。。。修得金玉其外-败絮期内的那些抱着经文法理无章到处彰显者--自有业随身的说

我在做什么?/我在扫树叶的说-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8: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8-9-2011 09:00 AM 编辑

这就是只看到树叶,没看见森林,无法切实际的看到实相的人

因为不管你是在说英语,梵语,汉语,或 美国话
他们其实只是工具,能用作度人过彼岸(成佛)的木筏而已

而且所谓的修行目标-如乐土或无余,都只是权宜方便法,故意为遥不可及的目标
真正的修行证据就在于所教育的第子们在世间的品德显现, 这本身才是彼岸/解脱/涅磐

所以从历代至今,相比南北传的长老大德,不论在禅定,智慧,悲心,解脱,都不相上下
这就清楚的说明南北传的各自法门都是正统的佛教法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9: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防那些小数的宗教极端份子为狮子虫的破坏佛教的团结与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9-2011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人们无法分辨时--无明就这样产生



然而大多数人都希望有捷径求速成要现报--这是世俗常态--也可以说大乘乱相[生产出许多的付佛妖道-付佛外道]有始至终也只不过是走不出-解不开-修补成-急功近利的写照[业]而已

大乘乱相--修得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四聖諦到八正道看武侠-精股海-悟佛法


为什么还要去学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后期大乘乱像各章各法】,真理往往是简单的,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那叫画蛇添足风起云涌 发表于 28-9-2011 05:54 AM


以下说明「五部、四阿含」中经典的形式。巴利《长部》、汉译《长阿含》收集的是篇幅最长的经典;巴利《中部 ...

由于没有完整的传承与合格的导师教授,学习北传四部阿含的学人遇到了巨大的困惑与障碍。需要警惕的是少数人以研究阿含,推崇原始佛教为名,以个人习气随意解读释义,有的添加混淆各种后期思想,有的参杂外道杂说自创体系教法,还有个别极端的对南传佛教比库、僧团、巴利文三藏圣典肆意污蔑歪曲,不但会误导学人走上歪路,也会被人利用于建立个人宗派等目的。如果佛弟子打着所谓圆融、慈悲、方便、适应、发展等借口,「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律说非律,非律说律;佛说说为非佛说,非佛说说为佛说」,篡改佛法,这是导致圣教衰败、正法消亡的原因。唯有依照佛陀所说、所教,「法说为法,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非律说为非律;佛说说为佛说,非佛说说为非佛说」,如此才能给人、天带来真正的利益,给众生增加真正的福乐,使佛陀的正法长住世间。

风起云涌 发表于 28-9-2011 05:59 AM

以下是网友们不错的领悟分享

后面变相出来的[] - 阿赖耶识是多余的。轮回的究竟就是[五蕴]在作祟,[六根]对[六尘]生[六识]生[五蕴]。
物质世界的实相就是能量的振动,而感官 - [六根]把振动 - [六尘]辨别为实物 - [六识]投射出来的影像。一颗苹果只不过是一堆原子的振动罢了。为什么看见的却是一颗苹果?因为苹果有一个稳定频率的振动,而感官[六根]把振动[六尘]定义出[六识]了 - 眼睛把振动定义出苹果的红色、耳朵把振动定义出苹果咬下去发出的脆口声、鼻子把振动定义出苹果的香味、舌头把振动定义出苹果的甜、皮肤把振动定义出苹果是硬的;脑袋就总结苹果是圆的、红色、有香味、甜的和硬的...
这[六识]生[五蕴],[五蕴]就是在加强[六根-六尘-六识]这个过程 - 苹果是圆的、红色、有香味、甜的和硬的... 苹果是圆的、红色、有香味、甜的和硬的x2... 苹果是圆的、红色、有香味、甜的和硬的x3... 断[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就是涅磐/空性了。在涅磐/空性生出其他[],乃无中生有


应主题:
佛陀的[不杀生戒]是为断嗔恨心,别无他的。多数[不想一语概括]屠夫不会怀嗔恨心对动物下手,也多数消费者不会怀嗔恨心吃动物肉,只是要他们提供营养罢了。逻辑的想,一个人恨一只鸡真的吃得下它的肉吗?自然界尚且如此 - 狮子跟鬣狗Hyena是天敌,因为鬣狗喜欢成群结队偷走狮子的猎物。狮子见鬣狗就要杀,却从来不食它们肉。strongchicky 发表于 28-9-2011 01:24 PM


大乘的观点就是寻根。就好像[六根]会生[六识]一样,第七识[末那识]会生第六识[意识]。
其实这才是过程:
[六根-六尘-六识]。[六识]生起后就被集合进入[五蕴],由[]开始 - [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是[]的总。[六识]中的[意识]也是在[]中的。[六根]的识是集合[六根],[五蕴]的识是集合[五蕴]的,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说有了[]才有受-想-行-识,那么也就是有了[意识]才有受-想-行-识,因为[意识]在[]里面的。[六根]的[意识]是act的;[五蕴]的[]是react的,两者不同,但是相辅相成。所以说只要六根清净,五蕴也皆空了 - act and react,no act and no react。
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也识]可以生成第六识[意识],却不是接下来的[]。如果硬要说就是:[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色-受想行-识],而不是一条直线 -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也],这是因为大师们用[],[]让次序变成一条直线了。
再次解说:六根清净[意识清净了],五蕴也皆空[末那-我执;阿赖耶-善恶业也空了]。


佛陀穷其一生就是在解说这种宇宙的作用。act和react是完全不相同,但是不act也就不会有react了,这就是佛陀要解说的作用,不是act和react到底存不存在。strongchicky 发表于 28-9-2011 03:05 PM

-----------------------------------------------------------------------------------------------------------------------------------------------------------------------------------------------
其实一切的导引很简单--大乘乱相的导引就不过是修行者本身无法悟彻四圣谛[佛教基本正法]--急功近利企图用替代的其他自创来涵盖跳过--这也是常态--人遇到了难度时总很少会正面应对--总希望能投机取巧-绕道而行--因为贪方便而随便--结果大便和咖哩傻傻分不清。。。这是缘-也是业

比如一位羽球员-基本功不勤练-技术掌握贫乏--屡战屡败后依旧不觉得问题在自己身上--于是以为科技的新球拍能帮助自己--不断的追求外在高超--从而最终结果大家显而易见--打羽毛球需要羽毛球拍--但是羽毛球拍只是让你能打羽毛球的工具--羽毛球拍本身不会让你把球打得更好地说[你操作羽毛球拍-不是羽毛球拍操作你]--当你无明-心盲--败絮其内时。。。这也是很普遍的大乘乱相~被外力牵制-被外力左右-被外力利用--却还一再的寻求-寄托外力的帮助--着魔--被外力操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9-2011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防那些小数的宗教极端份子为狮子虫的破坏佛教的团结与和谐。
清池 发表于 28-9-2011 09:02 AM

要防的是那些附佛外道,不是保守的南傳佛教團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根據**1文獻,彼目犍連子帝須長老 是一位已證得阿羅漢的尊者,尊者也是阿育王的導師,所以作為阿育王所贊助的第三次經典結集的主持人,是為正統佛教主流,師承 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的馬興德尊者,彼將此正統佛教傳至錫蘭,而錫蘭的 大寺者亦將此正統傳至東南亞國家,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註釋:
**1根據上座部律藏註釋書-善見律毗婆沙以及大史(錫蘭島歷史記載), 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一千位同樣證得阿羅漢 比丘結集第三次經典,並將外道、偽出家人、邪見等等破訴,別說如大乘佛教這樣的教義,就連其他部派的佛教也為非正統
das 发表于 28-9-2011 10:14 AM

感恩-合十-SADHU

-----------------------------------------------------------------------------------------------------------------------------------------------------------------------------------------------
空--诸法无我 的争议~~


「诸法无我」是说:「一切万物并无形而上所谓的我之存在」。此处所谓的诸法之「法」(dhamma) 仅作为「事物」「存在]之意(注四)。以佛教之宗教性、实践性立场言,其最中心的理论即是「诸法无我」。「诸法无常」乃以理论为主,实践方面较少,唯於敍述无常观时,述及因观无常而今起不放逸懈怠之努力,仅此与实践面有关,这已如前述。至於[一切皆苦],虽与实践无直接关系,但因感到苦,厌恶苦,而引发入宗教信仰之动机,此点与实践面是有关联的。因为不痛切感到不安、苦恼的人,是不会起欲脱离痛苦的宗教心之故。实际上,宗教之功能是在相信宗教能除去以其他任何方法皆无法去除的内心的不安与苦恼,或能给他们除去,因此没有不安苦恼的人,可以说无有宗教心之必要。因观世间皆苦始引发宗教心的萌芽。



注四:法有真理(例如缘起之理法)、教法(佛之说法、经典)之意,不过此处则更广义的指「事物」之意。将一切存在分为五位七十五法时的法,亦是「事物」或「存在」之意。


如此,「诸行无常」、「一切皆苦」,与宗教实践有间接的关系,对此,「诸法无我」则是直接说明佛教之宗教信仰的实践面的。然而,「诸法无我」在实践面之外,并非全无理论面。由此可知无我有几种意义,此即无我之理论面与实践面,而二者亦有几个阶段。


所谓无我之理论,如前所述,即是指一切万物皆无固定性,无固定性亦称无自性。自性是指自身独立的形而上之存在。原始佛教之不承认固定独存的形而上之存在,乃成为佛教的基本理论。因此欲真正理解佛教,必须彻见一切万物之无我。但这种理论并不是初学者立即得以理解的,纵使在理论上不能理解,只要在实践上把握了无我的道理,实际去力行,亦就可以了。故对初学者,或没有充裕的时间做理论上、学问上研究的在家信徒,乃採用省略理论而直接讲说实践,使在实践中能自然地体得无我之理的方法。如施、戒、生天三论,表面上虽是说明因果的道理,但若再进展、纯化,则自然就变成无我的实践。



理论上的无我说,自始即欲理解其深意,乃极为困难。故为初学者,以通俗的譬喻讲解无我说的情形不少。以极为低俗之意义敍述无我说的中阿含之象跡喻经(注五),即是其中之一例。其中述说:吾人的身体,是没有像实我实法那样的本体存在,是无我的,这恰似用材木、泥土、水、草等围着空间,而产生房屋的假名,以筋骨、皮肤、血肉包围空间,而产生身体之假名。又在杂阿含经中,叙述金刚(vajirā)比丘尼所说的偈(注六)云:恰如车辆系由各部分所成立的假和合之物,而无车辆的实体存在一样,吾人的身体亦由五蕴假和合而成,其中无任何称为我的实体存在。

色是无我。若色是我,则色不生病,又对色能说:「吾色应如是」或「吾色勿如是」。然色是无我,故色会生病,对色不能说:「吾色应如是」或「吾色勿如是」。


这对受、想、行、识亦作同样的说法。此时所谓的我,乃与婆罗门教之最高神梵天、自在天同意,如同最高神可自由自在支配任何事,令其生灭变化一般,我亦作为自由自在者之意使用。故若色是自由自在的我,则色可自由处理任何事,亦不使生病,亦可令人立即开悟。然事实上,色会生病,亦受生死轮回之苦,故色非我而是无我。可以说是以不自由不自在的理由,证明五蕴之无我。现存的诸部派所传之无我相经,大多是此一形式者(注八)。唯有有部之汉译杂阿含中的无我相经,以为我是本体的,固定不变的,无我是无常变化的、现象的。如前所述,这才是我、无我的本来意义。现将此第一义的无我相经介绍如下(注九):


若色是我,则色不生病苦,对色亦不能说:「应如是」或「勿如是」。因色是无我,故色食生病苦,对色亦能说:「应如是」或「勿如是」。


亦用与此相同的笔法论述受想行识之无我。其意思是说,若世间之一切是固定的东西(我)则一切应是固定不变,於此乃无吾人的修行与努力,亦不可能有教育与宗教。然社会人生之一切,是无固定性的,是无我的,故可任意变化。如此吾人之心始被认为有自由意志的存在,依此,人之修养和努力,教育和宗教,文化的发达始有可能及其价值。



当吾人陷入逆境,或受到某种强烈的冲击时,常会自暴自弃,或感到悲观,而往往以为自己绝对无法胜过逆境,但这种不幸的遭遇与逆境,绝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俗语说「从现在开始亦不迟」,若以挽回的决心与努力去做,逆境与不幸是绝对可以挽回的。世间并不是固定的,这种诸法无我之说,应为人生的真理。为佛教中心思想的缘起说,是以此无我说为基础而建立的。



以上所述为无我说的理论方面,这是印度其他哲学或宗教所未曾说过的佛教独特之说。至於无我的实践、无我行等实践方面,在佛教是极为重要的,就宗教而言,应以实践面为中心。那么,无我的实践究竞为何?有关无我的实践,在原始经典中虽未有特别提及,但随处记述着「无我行」之事跡。因为佛教的实践理想,应该都是无我行之故。所谓超越生死轮回之涅槃境地,无非就是彻底的无我行而已。因为佛教所谓的开悟,乃是实现无我,除此之外别无他。




在后代的大乘佛教所谓之「空」,或中国的禅宗所说之「无」,皆指无我的境地。实践上的无我,是为了否定个我,捨去我执而说的,更有所谓委託主义、绝对他力者,这亦无非是无我的实践。因此念佛等之彻底者,亦应为无我行方可。若广泛地说,这不限於佛教,即使是一般宗教或艺术,若非成为无我,即不能达到其极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宗 于 28-9-2011 09:14 PM 编辑

初转法轮之四谛说法,得见道,净法眼,其后受五蕴无我相之说法,坐禅观法五蕴之无常、苦、无我,因身证体验五蕴无我相而积修道之修行,且完成此修行而成为阿罗汉圣者之事,已如前述。有关见道、修道之修行,应思惟什么、如何观察而修的具体说明,在原始经典没有叙述。根据转法轮经中的四谛之三转十二行法轮说,释尊本身是依四谛之观法,进行见道、修道、正觉之三个阶段的。

首先第一阶段揭示四谛如实的理论性理解曰:

[知此为苦,知此为苦集,知此为苦灭,知此为至苦灭之道。]

其次第二阶段叙述应如实地实修体验四谛曰:

「苦应遍知,集应捨断,灭应实证,道应修习。]

最后於第三阶段叙述已完成四谛之实修体验曰:

「苦已遍知,集已断捨,灭已实证,道已修习。]


此中,第一阶段为见道,第二阶段为修道,第三阶段为无学之证悟。



总之,人要成为最高的人格者,以形式上而言,须要经过上述之三个阶段。这并不限於佛教的修行,任何的艺能技术之修行,亦是同样的道理,要成为完人的教育过程,乃应该如此。这其中,不仅是知性教育,亦包含道德性、情操性的教育,而且宁可说后者应该较为高级且重要才行。今日的学校数育,不太重视后者,乃是教育的缺陷。今日社会道义之颓废,可以说上述的教育之缺陷,亦是其原因之一。事实上、习惯上、情意上的训练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佛教的修行德目,大多是属於此方面的。在十二缘起说,将吾人生死轮回之苦恼产生的原因理由,列举为无明与渴爱,而说灭除无明与渴爱,则苦恼亦灭.至四谛说,苦恼的原因理由,虽与缘起说同样举出渴爱,但灭除苦恼而到达理想的修行方法,则不单说应灭去渴爱与无明,而列举如八正道之种种方法。因苦恼的原因是无明与渴爱,所以要灭除苦恼,仅将其原因之无明渴爱消除,似乎已足够,但实际上,从过去而来的习气,即:长久的错误经验之集积;已成为习惯,而此情意上的内在习惯根深蒂固,故若不除此种习惯性的恶德,无明与渴爱亦不能除去,故以修道而言,为除去内在的情意上恶习之意,故有八正道这样包含各方面的修行方法。

科学发见其法则,更应用此法则,而作出人类以为理想之物或状态,这与佛教之四谛说所说的,得知苦如何发生的现象界动向之法则,又正确了解无苦的理想状态及达到此状态之手段与方法,依此方法做达到理想状态之努力,而现出理想之状态,系採取同一过程。由这一点可以说,佛教是四谛的宗教,其救济方法与今日用科学研究的文化方法,完全同出一辙。佛教之所以被称为合理性、科学性的宗教,其理由在此。因为是如此合理性的,所以佛陀说四谛说、缘起说,是迄今任何人也未曾说过的先人未发之说,的确,世界上任何宗教,皆未具有如此合理性的学说。而且此四谛与缘起之理法,由其想法而言,并不一定只限於佛教,而是如上述,亦与医术或科学之立场一致的,有普遍妥当性的真理。缘起的理法,其所以被认为是佛陀出世或不出世,皆不变易,永远存在的真理之理由即在此。

--------------------------

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已在缘起说之项下,以流转缘起而详加说明,故无有敍述之必要。关于苦,在前面第二节说明三法印、四法印时,亦作为「一切皆苦」予以说明。不过,正如被称为苦谛,苦被认为是世间的真谛,果真能照那样接受吗?当然,苦谛并不限於是现实的苦,一般是指事物之无理想、无自觉状态的现实,所以不一定是苦的(注四)。

然由宗教的立场、特别是佛教的立场来说,乃将世间的无理想、无自觉的状态视为苦。可是如前所述,苦或乐这种感情,一般都是主观的,所以无自觉的现实,不一定任何人都会感到是苦。所谓六十二见之错误的见解中,有现法涅槃说,这是以恣意五官之欲乐的颓废主义,认为现世是极乐的想法,而任何时代皆有如此错误的享乐主义。由此立场来说,无自觉的现实,绝不是苦,而是快乐。如此,四谛说不能作为真理而使所有的人无条件地接受,所以在佛教,於说明四谛之前,首先对人们施以预备性的心理训练,使其能正确地接受四谛说。这种方法,如前所述,即是首先令人承认当时已成为一般常识的因果报应说。因为否定因果的人,对苦谛之事实与四谛之道理,不能照样接受之故。於是以施、戒、生天之三论,使之正确认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之因果说,而相信因果的法则后,始说明四谛。认识善恶的事实,相信善恶有其报果后,始会坦诚地接受四谛说。当因果之事实被认为是真理而被接受时,始能理解没有理想的现实状态是苦。佛教以因果业报说为其入门,其理由在此。

注四:例如巴利相应部二二、五七,及杂阿含卷二(四二经)之七处三观经中,有观色、色集、色灭、色灭之道等说,乃是不作为苦集灭道,而举事物之现状以代替苦。因为苦表示无自觉的现状之故。同样的,也有屡次言及漏、漏集、漏灭、漏灭之道四种。参照巴利增支部五、六五。

---------------------------

四谛说中最受重视的是,其应用部门的灭道二谛。灭是无自觉的现实世界之苦恼不安灭去的状态,是称为涅槃的佛教之理想的境界。关於此理想境界,在原始佛教始无说明(注五)。砂糖的甜味究竟如何?这无论由物理上、化学上、生理上、心理上如何详加说明,亦绝不能令对方正确地理解。唯有让他实际品尝,方可使他得知砂糖的甜味,与蜜的甜味、甘草的甜味、柿子的甜味都不同。与此同理,称为甘露的涅槃境地之风光,仅管费尽笔舌加以说明,亦无法理解。除非实际累积修行,完成人格,亲自到达此境地,否则不能体会寂静的涅槃之乐,因此,在原始圣典几无灭的说明,这有令人自己体验,使之冷暖自知之意味。

注五:原始圣典之中,虽未见明显地用涅槃之语,说明其境地者,但得道的佛弟子们,詠叹到达理想境地之法喜之词,在长老偈中,屡屡可见。又於后面第九节「般若之智慧与无我之实践」中所述之无我行,虽无涅槃之语,但可视为是显示涅槃之境地者。及至部派佛数时代,涅槃乃立有馀依涅槃与无馀依涅槃二种加以说明,进而在大乘佛教,另加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等二种,而成为四种涅槃。然而这些说明却失去涅槃的奥义,而流为形式化而已。唯有无住处涅槃,可视为通於原始佛教的涅槃之真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只看到树叶,没看见森林,无法切实际的看到实相的人

因为不管你是在说英语,梵语,汉语,或 美国话
...
清池 发表于 28-9-2011 08:50 AM



   对应的说你只看森林以为就是佛--付佛外道到处搬经弄文又不能自己以身证法-- 这就是大乘乱相的业--感谢你一再的证明自己犯的业

由于没有完整的传承与合格的导师教授,学习北传四部阿含的学人遇到了巨大的困惑与障碍。需要警惕的是少数人以研究阿含,推崇原始佛教为名,以个人习气随意解读释义,有的添加混淆各种后期思想,有的参杂外道杂说自创体系教法,还有个别极端的对南传佛教比库、僧团、巴利文三藏圣典肆意污蔑歪曲,不但会误导学人走上歪路,也会被人利用于建立个人宗派等目的。如果佛弟子打着所谓圆融、慈悲、方便、适应、发展等借口,「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律说非律,非律说律;佛说说为非佛说,非佛说说为佛说」,篡改佛法,这是导致圣教衰败、正法消亡的原因。唯有依照佛陀所说、所教,「法说为法,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非律说为非律;佛说说为佛说,非佛说说为非佛说」,如此才能给人、天带来真正的利益,给众生增加真正的福乐,使佛陀的正法长住世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1 06: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的过程总会想要找些兴趣的事。。。在这里发一发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1]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空性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禅宗是与《金刚经》结缘最深的中国佛教宗派,据说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听闻《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顿悟成道,所以《金刚经》也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视。其他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备宗,也都有注疏。佛教以外的文人学士,也以《金刚经》作为修心养性方式,而且还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在民间其流传也甚广,连日不识丁的妇孺也可以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由此可见《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比较广泛,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这说明了《金刚经》既重般若的悟证,探讨了一切法无我之理,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国人的口味,也适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完全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  


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金刚经》以空慧为主要内容,探讨了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因此历来弘传甚广,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视。传说惠能就因此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开悟。 


一 经题的含义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的佛法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九个字,是本经所独有的,这是别名。“金刚”是比喻。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坏它的东西。也有些人解释金刚为真金久炼而成刚,具有坚固、光明、锐利三义。又有一些古德,不把“金刚”二字作譬喻解释,而是指金刚心,具足金刚观智,力用坚强,能破根本无明,得超生死此岸,而到达涅磐彼岸的金刚心。


“般若”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密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密。其中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因此般若波罗密在六度波罗密中起关键作用,也因此称般若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密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波罗密”是梵语,译为到彼岸,也可译作度无极。彼岸者,对此岸说。烦恼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诸佛是彼岸。简单来说就是众生通过修行而从烦恼轮回中解脱,并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到彼岸并不是说已经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说修学而能从此到彼,所以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  


“经”,梵语作修多罗。本义是线,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来随机说法,后由结集者聚集诵出佛陀之遗法,再用线把它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经”也译为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具有贯、摄、常、法四义。贯者,贯穿所应知义理;摄者,摄化所应度众生;常者,三世不能易其说;法者,十界所应遵其轨。  


结合以上各名相的分析,“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有两种不同的解说:一是玄奘等所解释的,认为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但是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另一种解说是以鸠摩罗什为主,以金刚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之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1 07: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1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2-10-2011 04:22 PM 编辑

中文的优越也是一种业。。。当繁体字和简体字时空交错时--究竟下面哪一个算是错别字-哪一个才是能充分表达词句的意境。。。

今天晚餐前的小小迷失中。。。

大乘乱像-大乘乱相-大乘乱象
佛度众生-佛渡众生

最后决定统一用~~佛渡众生-众生误佛。。。北传大乘乱相根本业~附佛外道娇横过正

祝福大家晚餐愉快-丰盛的说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3: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30-9-2011 03:3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9-2011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30-9-2011 08:51 AM 编辑

如何成为佛教徒
作者:Soo Cheng Guan    文章来源:www.parami.org    点击数:7741    更新时间:2004-8-24


如何成为佛教徒
(自行指导)

归依佛法僧者,以道智得见四圣谛,

即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与导向灭苦的八圣道。

诚然,这是平安的归依处,

是最上的归依处。

依此归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法句经》190-192

                                                                                    



很多人遇上佛法后会问:我如何成为佛教徒?

  曾经有一位名为优波离的人,他是另外一个宗教的信徒。有一天,他去找佛陀辩论,并想说服佛陀加入他的宗教。不过,当他跟佛陀交谈过后,他很感动并决心跟随佛陀。经典里记载佛陀的回答与优波离的反应:

  "请先审查清楚。对于像你这么有名望的人,审查清楚是比较好的。"

  当世尊对我说:'请先审查清楚',我很高兴和满意。如果另外一个宗教的信徒已说服我加入他们,他们肯定会到处宣传说:'优波离已经加入我们的宗教。'不过世尊对我说:'请先审查清楚。对于像你这么有名望的人,审查清楚是比较好的。"

  在佛教,了解最重要,并需要时间。所以千万别急促,用些时间问清楚,慎重的考虑后才做决定。佛陀是要人们了解和有信心后才跟随他的教导。



我已经做了这些,也对佛陀的真理有信心,而这是我要的道路。

我需要做什么才可以成为佛教徒?

  要成为佛教徒,必须三皈依,就是皈依佛、法(佛陀的教导)、与僧伽(修行证果的团体)。佛陀说:

  "皈依佛、法、僧,以及能真正了解四圣谛:苦、集、灭和灭苦的八正道,这是安全的皈依,是高尚的皈依,是离苦得乐的皈依。"

  愿皈依者,依出家众的指导为佳。如果没有出家众,可以对佛像(雕像、照片或电脑画面亦可)行皈依(如实在无此条件亦无妨)。为示尊重,佛像摆设的高度,在我们跪下时,应高过我们的头或平高。对着佛像跪下,合掌胸前,安定自己,心平意静,磕头礼拜三次,头额和掌心着地。然后诵此巴利文(佛陀时代的古文)赞颂:



汉语:

•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    我皈依佛,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    我皈依法,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    我皈依僧,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    再次,我皈依佛,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    再次,我皈依法,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    再次,我皈依僧,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    再三,我皈依佛,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    再三,我皈依法,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    再三,我皈依僧,为我的真正皈依处。

  祝福你!

  您现在是位真正的佛教徒。不过,请稍等,仪式还未完成。

  佛陀教诫他的弟子最少要持受五戒,它们是佛教徒的基本行为准则,它们可以为世间带来美德、安乐、恬静和喜悦、免受今生和来世的损害,它是解脱的根本。

好,我了解这对我今生来生的快乐与福利有益处,我要受持五戒,并过正确的生活。

我如何受持五戒?

同样的,受持五戒也必须跪下和念巴利文偈诵:



汉语:

•    我愿受持不杀生的戒律。

•    我愿受持不偷盗的戒律。

•    我愿受持不邪淫的戒律。

•    我愿受持不妄语的戒律。

•    我愿受持不饮酒的戒律。(包括不吸食使用毒品等)

  现在您已成为真正在修学的佛教徒。三皈五戒之仪式可以随时随意,定期或您觉得需要而重复。欢迎您走上此道路。这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建议你加入佛教团体,支持它的活动,同时也得到支持,继续学习佛陀的教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佛教

Slake讲于成大--文章来源:台湾原始佛教协会

2005/11/16月圆夜 (安般节)

一、佛陀住世说法


正法元年(BC528,世尊35岁)

1、勾达摩悉达多沙门于印度菩陀伽耶证知「四圣谛」而成佛,正法被发现。

2、佛陀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正法轮开始运转。


正法6年(BC523,世尊40岁)

1、摩诃波阇波提(佛陀的姨母)三次恳求出家均被佛陀拒绝,于是自行落发穿上袈裟,一路追随佛陀到毘舍离。当时阿难尊者又再三恳请佛陀准许摩诃波阇波提出家,仍被佛陀三度拒绝。后来,阿难尊者乃以「女众出家亦能得到果证」为由,勉强佛陀准许女众出家。佛陀因此制定「八敬法」作为女众出家的基本约束。

2、南北传经、律一致记载,由于女众出家加入僧团的缘故,佛陀明确地告诉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3、记载「正法唯住500年」的经律

1)、南传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

2)、北传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3)、北传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4)、北传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第十)

5)、北传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宋三藏法师慧简译)


正法12年(BC517,世尊46岁)

须提那迦兰陀子比丘与俗家妻子行淫,在一向清净的僧团中生起垢患,佛陀因此开始制订比丘戒。


正法42年(BC487,世尊76岁)

1、提婆达多向佛陀争取僧团的领导权被拒绝、斥责之后,以「不食鱼、肉」等五项苦行的主张进行分裂僧团,并以「非法说法,非律说律;法说非法,律说非律。」的嚣张行径开始破坏正法律。

2、佛陀因为提婆达多的因缘,制订僧残第十、十一戒,亦即第一、第二破僧戒。




二、第一次结集经律



正法46年(BC483,世尊80岁)

1、须跋达比丘听到佛陀般涅盘的消息之后,公然宣称:「世尊已入灭,以后的言行不会再受到令人厌烦的制约了!」这样的言行让大迦叶尊者警觉到结集正法律的必要性。

2、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罗汉于王舍城郊结集正法律,由优波离尊者主诵律典,阿难尊者主诵经典,经过全体会众确认遵行并代代传诵,乃至公元前29年记载成书。此即今日「杂阿含经」或「相应部」和「律藏」的本母根本依据。




三、第二次结集(纠正松驰的戒律)


正法149年(BC380)

1、佛陀入灭后约103年,住在印度东方毘舍离城的跋耆族比丘们违背戒律,开始劝募并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

2、耶舍尊者回到西方拘赡弥城恳请长老商那和修与离婆多尊者,并得到西南方阿盘提、达衬、波利耶等地的僧团支持,共计约700位长老比丘来到毘舍离城,会同跋耆族的比丘召开会议,厘清「比丘收取金钱」等十件事都是非法非律的行为,再度确认世尊所制订的正法律,称之为第二结集。此后,僧团开始分裂为严谨持戒的上座部和方便随缘的大众部,即是所谓佛教的根本分裂。由于戒规的松驰造成分歧,正法律开始沦没。




四、第三次结集(巴利经藏、律藏定型)


正法260~296年(BC269~233阿育王在位期间)


正法273年


阿育王勒令全国归顺佛法,外道出家人士大量转入僧团,正法律开始被外道思想严重混淆,引起了僧团内部长期的争议,甚至无法和合布萨诵戒,仿冒的像法也开始广泛地渗入僧团中。


正法274年


大众部的大天派系宣扬「阿罗汉仍有可能遗精」等五项自创的主张,诋毁并贬低阿罗汉的素质而破坏了正法律,也造成大众部的严重分裂。佛教的出家团体于此时已经分裂成十八个部派,支离破碎的僧团也使正法律加速沦没。


正法278年


在阿育王都华氏城的分别说部召集第三次结集,会众以上座系统为主,此时巴利语的四部阿含和律藏大致已经全部集成。


正法282年


摩哂陀尊者(阿育王王子出家)带领上座部僧团进入斯里兰卡。


正法289年(BC240)

斯里兰卡王天爱帝须建立大寺供养僧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正法律沦没(贝叶写下正法遗迹)


正法315年(BC214)

室(释)利房等十八位尊者赉佛经来华,被秦始皇幽囚,断绝佛教正法律在中国传扬的契机。


正法349年(BC180)

印度巽加王朝的普西亚米陀王弹压佛教,致力复兴婆罗门教,正法律在印度日趋式微。


正法379年(BC150)

印度佛教徒积极起建巴赫特塔,又扩建山崎第一塔,并开始以本生故事的浮雕装饰于栏栒之上。大量生动的传说伴随着虔诚的佛塔崇拜,激荡出新兴的宗教族群,大乘信仰也于此时开始茗芽,逐渐与印度传统文化交融,正法律快速沦没。


正法500年(BC29)

1、斯里兰卡王毘多加摩尼二度即位,建立无畏山寺,供养他的恩人摩诃帝须。

2、立场偏向大乘的无畏山寺派,由于广泛地结交并迎合俗人的作风,受到大寺派(传统上座部)的严厉排斥。大寺派的长老比丘们担忧正法即将消失于人间,因此将三藏以针刺书(巴利语)写于贝叶。此贝叶书系根据第一、二、三次结集,代代传诵的经律(四阿含和律典)为核心而写成,史称第四结集,成为文字化的正法律遗迹。

3、上列史迹显示佛陀所说:「今正法唯住五百年!」的始末,我们称此正法为「原始佛教」。




六、追溯原始佛教(探究正法遗迹)


正法消失后92年(公元64年)


公元前2年


汉哀帝时,大月氏王的使节伊存,口授浮屠经给予博士弟子景卢。


公元64年

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遣秦景等人出使西域求取经典。大乘信仰正式经由皇家信仰传入中国。尔后更由历代祖师大德的宣扬而欣欣向荣,持续迄今(公元2000年代)。


正法消失后2028年(公元2000年)


从巴利英译相应部和梵文汉译杂阿含经的比对,显示公元前29年间所流传下来的正法遗迹,由于时空的变量不同的部派使用不同的语言传诵、纪录经典,而二千年来又经由各种不同文化、信念、语言的译述,圣典的次序和内容都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遗漏、增补和失误,这使当代的佛教徒对于正法律的认知和修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和障碍。

「杂阿含经」和「相应部」是四阿含的本母,终究是历史上最明确而具有公信力的圣典,惟有认真比对这两部圣典,才能从探究正法遗迹中去追溯原始佛教的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30-9-2011 07:01 PM 编辑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初转法轮--在领悟诸行无常时-虽然思路很明确--但是也经历了不少重复验证自己的过程

六祖坛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行无常--一切都没有固定-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认定认为都只是我执
华严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诸行无常--一切不局限于表面观-看事态【事物】会自动的要去了解前因后果-阐悟其中过程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诸行无常--不要强迫去阻止或者假设或者改变事物-一切顺其自然-因缘果业

其实三句经典的从认识到记住一直到惯性思维--都不是在佛经里面得到的说--那是因为受教育背景而对三句有所认知--我承认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出自什么经典的--而在这之前已经惯性的用了很长时间--也常在自己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反射神经自然呈现中来回释放--一切以即时的第一感觉反应释出

------------------------------------
初转法轮还未有成却以为自己已经有小成的人的通病之一--我接触了佛教-皈依了佛教-我与众不同了--为什么-因为我学到很多-我看得比你明比你彻底【虽然这是事实--接触佛法后肯定对周围事物会看得比较明澈-这是佛教正法的初显威力【实力】】--但同时无形中在语言举止上出现了自己比较高的成就感【呈现感】--这是佛教在家众最明显的第一个业障--层次感

在佛教群体里他并不会显露出来--但是当离开佛教群体时--在家人-朋友-同事等等环境的情况下或多或少都会在遇到事情【实况】思维出现即时的第一感觉反应--只是看本人自己选择释出还是掩饰

人很聪明-在佛教的基础学中学到的东西第一个运用自如的就是选择要与不要-因为明白会有什么结果--所以在做一切事情时已经不在开始-过程那么简单--思维是直接跳空到会有的结果范围了【选择要什么结果】--虚伪就在这个时候诞生--这是第二个业障--虚伪性

这帖要说的重点就是即时的第一感觉反应--因为实修诸法无我的当儿--心里面的即时的第一感觉反应影响深远--很多人善于掩饰不表露--但是那是掩饰--并不是真正消灭业障大步跨过--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所谓还有--而外在的认可变成这时候的造业【比如同修认可【这就是神秀业障之一】-导师认可-学术考试认可】--强行的进入另一个阶段【比如做义工-善事-从事与佛教相关事务】

这帖不去说大乘的根本性业-而是在重视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毕竟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情况-而过后在诸法无我中会出现的自我逃避-自我催眠-自我麻醉-自我迷失完全取决于这关键点的对待【即时的第一感觉反应】

再重转法轮--重新再从头开始。。。也许很多人不愿意这么做【时间宝贵】--但是当你清楚了解你在佛海你真正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和以后的影响深远中--正法不灭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己心持正念--这是必需也是自己的缘不变成业的关键--当然对于那些其他本着有所求【名誉-地位-满足感-虚荣心-心安理得。。。菩萨道等等】的--那已经是他们家的事了--自己还是要先认真的面对自己的说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无宗教信仰者之语录-与佛有缘

-------------------------

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没有说话,只是拈着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叶尊者回以微笑,佛祖便说:得我道者,唯迦叶矣。

何谓道?道,就在拈花一笑之间;道,就在天地之间。一念悟道,决定人的一生。


人是复杂的,人又是简单的。或成佛,或成魔,人就处在佛魔之间。这也许就顿悟在瞬间的一念。善者,诚谦慈勤俭也;恶者,欺骄嗔惰淫也。人之善恶,皆由心生。心善则成佛,心恶则成魔。在一念之间,很多事情已经有所决定和改变。


一念生三千,谓大千世界,佛与魔是同源同生,却是相走极端,大千世界同载佛性与魔性,同存人心,造就人性。佛与魔原无定性,只是随着心念的善恶变换而已。魔与佛是公平的,善与恶也是公平的。人亦不能摆脱万物的定规,天气有好坏之分,人有善恶两性。


人的善恶比例决定了人的大体本质。善人有恶念,只不过这种恶念埋在心里的深处,被大多数的善念所积压,一旦这种恶念冲破了层层善念,善人也会变成恶人。而恶人亦有善念,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坏人,受各种原因的精神或者肉体的刺激才让一个人变成所谓的恶人,如善变恶一样,一旦潜在心底善心发现,恶人也会变善的。


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2-2024 05:00 AM , Processed in 0.1701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