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as

四梵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6-2010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啊,我替您的修行感到欢喜。我现在是站在门外罢了。并没有任何本事可以指教别人。所以才要虚心学习啊。
大肚皮豚 发表于 30-6-2010 05:24 PM



    喲,這從何說起呢?愧不敢當啦。。。說到修行,我還差遠了呢。。。
    不過,版主大大您的隨喜之心,真的感動我了,難得版主大大選擇隨喜心而不是嫉妒心來看待他人,敬佩呢。
    說到門嘛,版主大大站在門外,那我可就是那門外的漢了呢。。。比您還要後邊。。。
    虛心學習嘛是成就的根本,不過呢,這虛心之道可不好學呢,讚歎您的虛心精神。。。
    話說回頭,有了虛心,要學四梵住,我就覺得容易多了。。。狂妄高傲之人比較難對人生起慈悲喜捨之心。。。您認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6-2010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dd,您记得前世的事情?龍華三會是什么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10 07: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dd,您记得前世的事情?龍華三會是什么来
大肚皮豚 发表于 30-6-2010 05:55 PM



    前世事嘛其實也不用怎麼去記得,看看這輩子的習慣,就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了。。。
       我個人的看法嘛,那前世事容易讓人著迷,也會讓人覺悟,終歸一句,就是看個人怎麼去看待那些回憶了。
       不過呢,有時候,我自己會覺得對某些人特別會或不會慈悲喜捨,貌似一種似曾相識的那種感覺(或許前輩子有些交情那種),可能是我修行淺顯吧,還沒有能力對所有眾生都能做到慈悲喜捨,感慨。。。
       龍華三會嘛,就是北傳經典記載當來下生彌勒佛講經佈道普渡眾生的時間。今生見不了佛,希望來生能見上佛一面吧,要不然,多沒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10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希望能涅磐,见不见佛无所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10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當然的,不怕萬一,只怕一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010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能够相助时,对他们的幸福会有欣悦之感。你随喜其乐。即便人们正在经历的喜乐与你无关,此时你仍随喜他们在经历过去与现在善业之果报这件事。你不怨憎他们的幸福。即便你们同在一场竞赛之中,他们居先,你居次,而且你自感本应拔得头筹,这就是你必须修练喜心之处。事情发生在一个比你的所知范围更广大的架构之中。
        注意在上述诸种情形下,到一定程度你必须把事情放下,例如你对某人欲相助而力不从心; 或者你宁可自己得到他人的幸福[指自感嫉妒]。这就是你应当修习舍心之处。
        要注意,舍心的教导,是对业力原理的观想。四梵住经诵之中,这是唯一就事论事的陈述句。其余几句说的是:
        “愿一切众生喜乐。(慈)
        愿他们远离苦痛。(悲)
        愿他们不失所经历的善运。(喜)”
        这前三句是愿望、态度、你期望发生之事:“愿……愿……愿……”。而第四句则是对事物的如实观想:
        “一切众生是自己业的拥有者、业的继承人、由业而生、因业相联、以业为仲裁。无论所作,为善为恶,他们自受业报。”(舍)
        这句观想实际上在经文多处不同背景下出现。在五禅思主题中,是业的观想给人以希望。你意识到,你掌握著自己的行动[业]。你不只是受害者,受命运、星宿、其他生灵的操纵。你是那个在做选择的人。正因此给予你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7-2010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这是结合著审慎的希望。你有藉自己的行为行善的力量,也有制造伤害的力量。业力原理是一把双刃剑。若不小心,你可能以它自断咽喉。这就是佛陀何以建议藉观想业力原理警策审慎之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010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稍进一步理解,观想业力原理的普遍性,可用来培养对己对人的舍心。换句话说,你在人生中遇到所求幸福不能如愿的情形,那里存在著某种业力障碍,因此你学著以舍心接受它。这并不意味你放弃,对一切变得被动漠然。而是你寻找自己的行为能起作用的区域。不要拿脑袋撞墙,把时间与精力浪费在无可改变之处,而是关注你能有所作为的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7-2010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业的观想也被作为智慧与洞见的培养基础。它们构成了明辨教导的一切背景。佛陀觉醒的核心洞见在于,痛与乐来自你的业。其中有带来苦痛的业、带来喜乐的业、带来两者的业、还有那止息业、止息苦、带来至乐的业。那就是佛陀明辨说之精髓。故有一套富有意味的组合: 舍离、希望、审慎、明辨。这些素质同归一路。它们围绕著同一句观想:
        “我是自己的业的拥有者。一切众生各为其业的拥有者。”
        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阿姜苏瓦特曾经就这句观想作过一次开示,著重阐明非我教说与这句话的区别。色、受、想、形、识: 这些不是我。但我们是自己的业的拥有者。他说:“仔细想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0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换句话说,不要抓紧你那些业的果报,而是抓紧你当下不断在作决策这件事。一旦作出某个决定,它就被纳入了一个超越你所能控制的更大的因果圈子; 但你下一个时刻继续有机会再作一次决定,再下一刻、下一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里。不要纠缠于旧业的果报。而是关注你当下能做什么,才能使你的现业善巧。那就是“我是自己的业的拥有者”这句教言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0 0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自己的业的继承人。”
        我们将会收获这些业的果报。因此要以你愿意接受其果报的方式行动。慎虑此事: 那就是巴利词 ottappa [畏恶]的意思。它既可译为怖畏行为之果报,也可译为关注行为之果报。不管怎么翻译,它意思是,你不漠然置之; 你懂得无论自己做什么,必然受其果报。
        在此,明辨的素质再次出现。有许多我们好行之事将引生恶果,又有许多我们不好行之事将带来善果。佛陀说,衡量我们是愚人还是智者的标准在于,看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形。换句话说,这就是明辨的素质真正显示其价值处。你可以谈论明辨,你可以描述三特征、五蕴、六处、十二因缘、空性这一切殊胜概念; 你可以谈论它们,但它们若不能助你在面临难关时作出正确的决策,那么你的明辨毫无用处。有用的明辨是这种: 它能让你说服自己不做那些想做但自知将引生恶果之事,或者说服自己做那些不爱做然自知将引生善果之事。那才是明辨显示其实效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7-2010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由业而生。”
        我们的行为[业]是我们所体验的一切的来源。你若想得良好的体验,就得专注它的来源。你若不喜欢正在经历的体验,还得转过来专注其来源。它一直就在这里,就在当下此处。
        佛陀对时间的教导颇具意味,虽然谈论时间,但不谈论时间的起点。你的体验的起点就在此时此地。它全部从这里涌出; 因此与其试图追朔过去某处的第一因,佛陀要你在此时此地寻找第一因,在内心深处动机、专注、认知对立运作的领域深入挖掘,因为那里正是一切“出生”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7-2010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因业相联。”
        我们人生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是由我们的行动[业]造就的: 与他人一同做、对他人所做、为他人所做之事。这些事造就起我们与周围人们的关联性。
        相互连通性,是一套极受欢迎的佛家学说,特别是在当今,但可笑的是,人们喜欢谈论不带业力说的相互连通性。他们把十二因缘当作相互连通的原型,在这个网络之中,一个因素不能独立于全套其它因素的存在,但他们疏漏了,未曾意识到,十二因缘的教导讲述的是无明如何与苦关联、渴求如何与苦关联。这种相互关联是你要切断,而不是庆祝的。
        业力的相关性可以有两个方向——有善的关联、有恶的关联。因此你应当培育那些良性的关联。
        再一次,你朝何处看? 你看此时此地你正在做什么。你与其他人相处时行为如何? 你如何对待他们? 由这些行为造作的关联,从现在到将来,你或者将从中得到喜乐,或者你将摆脱不了。因此要仔细选择你的行为[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7-2010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以业为仲裁。”
        我们的业决定我们的人生。换句话说,没有什么法官坐在天界某处大宝座上对我们宣判。我们以自己的行为[业],判决自己欲得何种生活——此事既使人感到自身的力量,同时也有些可怕。想一想多少次你曾以不善巧动机行事。想一想你内心仍然徘徊著的、可能成为将来不善巧行为基础的那些不善巧动机。用心想一想。它意味著还有工作要做——不仅是避开不善巧之业,而且要长养善巧之业。
        这就是希望升起之处。即使我们在生活中也许受苦,透过我们自身的行为,却存在一条出路。我们不需要坐等他人的拯救。我们不是命运的受害者。我们能够作选择,我们能够安排事物轻重次序,透过自己的意、语、行,朝正面方向重新塑造我们的人生。
        我们修禅定,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因为禅定在内心塑造起良好的素质、善巧的素质: 念住、警觉、定力、明辨、精进、诚实、持恒。随著我们对这些素质的培育,随著我们将之用于行动,它们强大起来,越来越成为我们人生的明智仲裁,把我们的人生引向真正欲往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7-2010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最后一句的观想建筑在:
        “无论所作,为善为恶,我们自受业报。”
        这一句提醒我们要审慎,行事真正依照良性冲动与善巧动机。我们要在内心培养起保护这类善巧动机的素质,因为它们实在是举足轻重。
        这些教言之所以培育舍心,是因为它们提醒我们对旧业与来自旧业的果报持舍离心。有些事我们不可能改变,因为它们是既成事实。我们不能逆转时钟。
        然而这些教言之所以滋长希望,是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即刻当下的作为改变局面。有那么一个出口,让我们塑造人生,将它引向更好的方向。
        在舍离、审慎与希望的平衡之中,学会如何正确利用业力的原则: 这就是明辨升起之处。
        业力教说现在之所以受到非议,主要是因为它被乱改成了简单化的线条形式: 不是宿命论,就是一报还一报。但是,你若懂得了该教说的复杂性与目的性,你会开始意识到,它非如我们过去所想。它非是对人们经受苦难或我们对之无动于衷的合理化解释。当你真正懂得了业力的运作时,你会把他人的苦,作为你相助的机会。你不知道他们的苦将持续多久。你若能成为他们止息苦痛的助缘,难道不是件善事么? 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 你不希望有人帮助么? 有一天你也可能真处在他们的位置。说到底,如佛陀所言,你过去早就经历过那种情形了,假若不出离轮回,很可能还会再去那里。业力教导的用意非是令我们自感高于他人。你不能确定的是: 也许他们过去恶业的果报只比你过去恶业的果报来的更快罢了,有一天你也可能处于与他们类似的位置——或者更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7-2010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不能自满。业力的教导不是为了让你自满。若说有什么用意,它正好相反: 为使你不自满。有一次我读到某人说,911事件使他那自满的佛教徒的气泡破灭。不过,“自满的佛教徒”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奉行佛法的整个目的,在于它教导你不自满。只要你的心里有苦,就说明还有工作要做。
        因此,一方面,业的原则使你审慎,提醒你继续修持。但它也意味著存在一条对付苦的途径,令你得以超越它: 那就是希望存在之处。
        假若你懂得运用业力教导,会看见它何等有用,它与我们此刻正在进行的禅定何等相关。你在禅定中想要挖掘与寻找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此: 业力,即动机这个因素。观察它如何动。看你如何令它更善巧。看你如何能完善该因素,使它不仅把你带到时空上更愉快之境,而且——等达到真正善巧之时——出离时空、达到业的终结、无须再修的地步。
        那就是 katam karaniyam[所作已作]——对阿罗汉的描述: 此人所作已作、已完成任务、已放下重担。理解业力原理并正确运用它,是使那一切成为可能的因缘。
(根据2003年7月某日开示录音整理,选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 第二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025 10:48 PM , Processed in 0.11031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