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as

初禅具足,观察五蕴-能证的至少三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1-2010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6-1-2010 08:47 PM 编辑

是不是我们都错误理解所谓的慧解脱是如何的呢?
这里有个有趣的转贴。。(杂阿含。须深经)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

  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

  「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

  「彼『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告须深:

  「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

  「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

  「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

  「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



如上须深的经文,并不能用来证明三果心解脱、四果慧解脱阿罗汉不具有初禅的定力,就能成就阿罗汉的证据。

须深之意,乃是问于阿罗汉们为什么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不是涅磐境界,他总以为能证到这些禅定境界就是无余涅磐了,所以各个阿罗汉们都说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境界都不是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的无余涅磐境界,又告之彼等是“慧解脱”者,意为无余涅磐实是依智慧而得证的。

然须深还是不明白此中含义,故请求世尊开示,世尊乃说彼等阿罗汉乃是『先知法住,后知涅盘』。意思是说他们都是由于正确的观行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而灭除了无明,断除“我见”与三敷结,由此深观缘起法之真实义而不再退转于“我见”,心能得安住;不再认意识觉知心等识蕴六识为真。依此断惑的功德而生起法住智,依此法住智,能自证今后必证无余涅磐,故彼诸善男子,就会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所以诸大阿罗汉们的回答,并不是在说他们自己有没有初禅乃至四禅的定力,而是在阐述证得无余涅磐的要件乃是依法住智,不是依禅定功夫!故外道修行者中有证得四禅定、四空定者,乃至证得粗浅的一念不生的定境者,都不名阿罗汉耶,谓无解脱知见故,无有证得声闻十智故。

而初禅的发起,乃是需要离开欲界贪等法,故依初禅的境界,可以解脱于欲界,所以初果人在断除了我见之后,进修离欲行,分断三界爱,依初禅定力,能證三果心解脱,接着进修不放逸行而能成就四果慧解脱阿罗汉,故薄贪、嗔、痴,及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等我执烦恼境界的现行,都需借助初禅的定力而得永伏,故阿罗汉们能够以自己的初禅觉受,得身作证。不再需世尊为其证明;所以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耶!如下经文开示:

《雜阿含經》卷26:(七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CBETA, T02, no. 99, p. 190, b10-20)

故有善知识云:“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是真实语也!


佛时常在经里面说的-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在还未证得初禅,心是涣散的,不到初禅,是无法做到“专精思维,不放逸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2010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我们都错误理解所谓的慧解脱是如何的呢?
这里有个有趣的转贴。。(杂阿含。须深经)


如上须深 ...
das 发表于 6-1-2010 08:46 PM


学佛者当精进于禅定,不过解脱道和禅定无关。

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专精思维,可以是在禅定状态,或者不是。初禅的重要特征是离生喜乐。

故有善知识云:“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是真实语也!

>四阿含里面,没有说过初禅是三果和四果必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10 09: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jaeger
三果圣者没有至少的初禅,如何脱离欲界,断五下分结,投生色界天?四果圣者没有至少的初禅,如何为八正道具足的无漏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010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jaeger
三果圣者没有至少的初禅,如何脱离欲界,断五下分结,投生色界天?四果圣者没有至少的初禅, ...
das 发表于 6-1-2010 09:12 PM

佛陀的时代,很多人都精进于禅定,进而证初,二,三,以至阿罗汉果。
精进于禅定是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不是必然途径。四阿含里面,只有鼓励正精进,住阿兰若处正精进,以求证苦及灭苦之道。
精进于禅定是道迹,但是获得禅定境界不是证果必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010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jaeger
三果圣者没有至少的初禅,如何脱离欲界,断五下分结,投生色界天?四果圣者没有至少的初禅, ...
das 发表于 6-1-2010 09:12 PM

首先,必须要理解初禅的喜乐是什么意思,也必须理解寻伺是什么意思,也必须理解初禅的心一境性是什么程度的。

了解了初禅,住于初禅,就知道禅定层次和解脱道没有必然的关系。

四禅触发的神通,尤其是以天眼通和宿命通,最能够增长智慧,了解诸行皆苦。但是很多慧解脱阿罗汉并没有天眼通和宿命通,他们是以实践八正道,如实见谛,灭贪嗔痴和诸漏尽而不再后有。

所有的阿罗汉都有修习正定,但是有的人禅定层次高,有的人禅定层次低。不排除有阿罗汉没有离生喜乐过。

我没有宿命通,无法见证是否所有阿罗汉都必然至少得到初禅。
强调正道和禅定无关,是为了遏止定义扩大。
佛教里的不杀生,菩萨,业力,和过去累积资粮概念已经扩大到很大的范围。
将禅定限制在内外道可得,不把禅定境界和果位挂钩,是为了避免在未来世,人们勤于禅定为先,而把领悟佛法滞后。
进而把初禅获得和自己控制脾气,错误以为证得三果。

我们当说在阿兰若处坐,多念出入息,进而初禅,二,三,四禅俱足,复成就初,二,三以至阿罗汉果,离诸苦,不再后有。
如果质多居士对他以前朋友的答复,中间禅定和果位关系不要有先后次序和除原有必要条件之外的自证条件。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07: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7-1-2010 07:25 AM 编辑

回复das(第一楼):贤友所要知道的经典是中部第六十四经摩罗迦大经(Mahamalunkya Sutta),经典确确实实有提到
阿難,然而這是怎樣的路線呢?捨棄五下分結的方式是怎樣的呢?在此,比丘不執取諸事物、捨棄不善法、徹底靜止身行、完全遠離諸欲與遠離不善法,他進入與安住於有尋有伺 、充滿由於遠離而生起之喜樂的初禪。
不論是呈現于色、受、想、行與識的任何狀態,他視為無常、苦、疾病、腫瘤、倒鉤、災難、苦惱、怪物、分解體、空間、無我。他把心從此狀況中轉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裡:『這是寂靜的、崇高的;即:止息諸行、放棄諸執取、消滅貪愛、無欲、止息、涅槃。』處於這種情況,他達到了消除內心的污穢。但是,假定他還沒達到消除內心的污穢,即使這樣,因為他那對於法的渴望,那對於法的喜愛及消除了五下分結,他成為了一位緣於自然再出現于〔淨界〕之眾生,從而他無需再回到這世間就能達致無餘涅槃。就是這路線,一項捨棄五下分結的方式。

或者贤友也可以参考中部第五十二经八城经(atthakanagara sutta)

回复jaeger网友:以上两部经典皆有提到获得禅定境界是证三或四果必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1-2010 07: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第二


第二师兄,好久不见,近来可无恙,安好?
v4820 发表于 6-1-2010 07:02 PM



    还好,现在在云顶工作。如果有到云顶来玩可以与我联系01621889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7-1-2010 07:55 AM 编辑

第六十四
摩羅迦大經
Mahamalunkya Sutta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SŒvatth´)祇陀林(Jeta)給孤獨園(AnŒthapiö¶ika)。在那裡,祂如此地稱呼諸比丘:「比丘們啊!」

他們回答:「尊者。」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記得我所教導的五下分結嗎?」

在這段話說完後,摩羅迦尊者回答:「尊者,我記得世尊教導的五下分結。」

「然而,摩羅迦,你以何方式謹記我所教導的五下分結呢?」


「尊者,我記得世尊講授我見是分結。我記得世尊曾說疑惑是分結。我記得世尊教誡堅守規則與儀式是分結。我記得世尊講過慾望是分結。我記得世尊聲明惡念是分結。尊者,我依此方式謹記世尊教導的五下分結。

「摩羅迦,你是否記得我可曾向誰以此方式講解五下分結嗎?外道的行腳者可能會以幼兒的明喻反駁你呢?平伏而臥的柔弱幼兒甚至沒有‘人格’的概念,又如何會有我見呢?然而我見的潛在傾向經已置於他心識中。平伏而臥的柔弱幼兒甚至沒有‘教義’的概念,又如何會對法疑惑呢?然而疑惑的潛在傾向經已置於他心識中。平伏而臥的柔弱幼兒甚至沒有‘規則’的概念,又如何會堅守規則與儀式呢?然而他心中經已潛伏著堅守規則與儀式傾向。平伏而臥的柔弱幼兒甚至沒有‘慾望’的概念,又如何會有慾望呢?然而慾望的潛在傾向經已置於他心識中。平伏而臥的柔弱幼兒甚至沒有‘生物’的概念,又如何會對生物產生惡念呢?然而惡念的潛在傾向經已置於他心識中。外道的行腳者是否會以此幼兒的明喻反駁你呢?

隨即,阿難尊者說:「世尊,是時候了;善逝,是時候請世尊詳細地說明這五下分結。從世尊那裡聽聞後,諸比丘將謹記於心。」

「那麼,阿難,諦聽、細心專注,我要說了。」

「是的,尊者。」阿難回答。

世尊如此說:「阿難,不尊重諸聖賢、不熟悉也不修練其法並也不尊敬諸正法人,不熟悉也不修練其法之沒有教養的凡人,把心安住於對我見的困擾而為其隸屬,他不了知應避免我見的生起之如實知見。一旦對此我見習于為常而不能清除時,它就形成了下分結。他把心安住於對疑惑的困擾而為其隸屬…堅守規則與儀式…慾望…惡念,他不了知應避免惡念的生起之如實知見。一旦對此惡念習于為常而不能清除時,它就形成了下分結。


尊重諸聖賢、熟悉也修練其法並也尊敬諸正法人,熟悉也修練其法之有教養的凡人,不受我見所困擾也不為其隸屬,他了知應避免我見的生起之如實知見。因此,他捨棄了我見以及我見的潛在傾向。他不把心安住於對疑惑的困擾也不為其隸屬…堅守規則與儀式…慾望…惡念,他了知應避免惡念的生起之如實知見。因此,他捨棄了惡念以及惡念的潛在傾向。

阿難,就是這路線,一項捨棄五下分結的方式。不論任何人如想了知、見曉及捨棄五下分結而不依此路線、此方式,那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好比任何人如想得到具有心材的大樹之心材,而不破壞它的表層及白木質是不可能的事,同樣地,就是這路線…那是不可能的。


阿難,就是這路線,一項捨棄五下分結的方式。不論任何人如想了知、見曉及捨棄五下分結而依此路線、此方式,那是可能的。這好比任何人如想得到具有心材的大樹之心材,而砍穿了其表層及白木質,那是可辨到的事,同樣地,就是這路線…那是可能的。

阿難,假使恆河之水滿溢致邊以至於烏鴉能解其渴,然後,來了一個虛弱的人,他思索著:『我以雙臂游過此恆河,將安全地低達河流較遠的岸上。』然而他卻不能安全地橫越此河。同樣地,在傳授止息我見之法于某人時,倘若他的心不接受此法,因而不能獲得自信、堅定與決心,那麼,他可被視為有如此虛弱者。

阿難,假使恆河之水滿溢致邊以至於烏鴉能解其渴,然後,來了一個強健的人,他思索著:『我以雙臂游過此恆河,將安全地低達河流較遠的岸上。』他是可以安全地橫越此河。同樣地,在傳授止息我見之法于某人時,倘若他的心接受此法,因而獲得自信、堅定與決心,那麼,他可被視為有如此強健者。


阿難,然而這是怎樣的路線呢?捨棄五下分結的方式是怎樣的呢?在此,比丘不執取諸事物、捨棄不善法、徹底靜止身行、完全遠離諸欲與遠離不善法,他進入與安住於有尋有伺[1]、充滿由於遠離而生起之喜樂的初禪。

不論是呈現于色、受、想、行與識的任何狀態,他視為無常、苦、疾病、腫瘤、倒鉤、災難、苦惱、怪物、分解體、空間、無我。他把心從此狀況中轉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裡:『這是寂靜的、崇高的;即:止息諸行、放棄諸執取、消滅貪愛、無欲、止息、涅槃。』處於這種情況,他達到了消除內心的污穢。但是,假定他還沒達到消除內心的污穢,即使這樣,因為他那對於法的渴望,那對於法的喜愛及消除了五下分結,他成為了一位緣於自然再出現于〔淨界〕之眾生,從而他無需再回到這世間就能達致無餘涅槃。就是這路線,一項捨棄五下分結的方式。


此外,比丘在止息尋與伺之後,進入與安住於第二禪…此外,待喜消退之後,他…安住於第三禪…此外,捨棄了身體的樂與苦,他進入與安住於無苦無樂、具有因捨心而完全淨化之正念的第四禪。

不論是呈現于色、受、想、行與識的任何狀態,他視為無常…無我。他把心從此狀況中轉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裡… 就是這路線,一項捨棄五下分結的方式。

此外,比丘從完全超越形像的觀念、消滅了受知覺影響的觀念和不注意種種差異的觀念中了知『虛空是無邊的』,進人與安住於空無邊處。不論是呈現于色、受、想、行與識的任何狀態,他視為無常…無我。他把心從此狀況中轉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裡… 就是這路線,一項捨棄五個較低分結的方式。


此外,比丘通過完全超越空無邊處而了知『心識是無邊的』,進人與安住於識無邊處。不論是呈現于色、受、想、行與識的任何狀態,他視為無常…無我。他把從此狀況中轉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裡… 就是這路線,一項捨棄五個較低分結的方式。

此外,比丘通過完全超越識無邊處而了知『那是沒有任何什麼』,進人與安住於無所有處。不論是呈現于色、受、想、行與識的任何狀態,他視為無常、苦、疾病、腫瘤、倒鉤、災難、苦惱、怪物、分解體、空間、無我。他把心從此狀況中轉移而投注于如此不朽的元素裡:『這是寂靜的、崇高的;即:止息諸行、放棄諸執取、消滅貪愛、無欲、止息、涅槃。』處於這種情況,他達到了消除內心的污穢。但是,假定他還沒達到消除內心的污穢,即使這樣,因為他那對於法的渴望,那對於法的喜愛及消除了五下分結,他成為了一位緣於自然再出現于〔淨界〕之眾生,從而他無需再回到這世間就能達致無餘涅槃。就是這路線,一項捨棄五下分結的方式。」

「尊者,若這就是此路線,一項捨棄對分結的方式。那麼,為何有些在此的比丘〔被認為〕獲得心解脫而有些則〔指明〕獲得慧解脫呢?」

「阿難,我表明了兩者不同之處是他們的根器 。」

這乃是世尊所說。阿難尊者滿意與欣喜世尊的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2010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7-1-2010 07:40 AM 编辑

八城经

Atthakanagarasuttam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瓜村。

那个时候,八城的居士第十因办某事到达巴嗒厘子城。当时,八城的居士第十来到鸡园一位比库之处。来到之后,礼敬该比库,坐在一边。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第十对该比库如此说:

“尊者,具寿阿难现今住在哪里?我想见具寿阿难。”

“居士,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瓜村。”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在巴嗒厘子城办完事后,来到韦沙离城木瓜村具寿阿难之处。来到之后,礼敬具寿阿难,坐在一边。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

“阿难尊者,是否有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 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居士,有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有哪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居士,于此,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 。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 ,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 ,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盘,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居士,这即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三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四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以悲俱之心……喜俱之心……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舍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舍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无边的虚空。’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空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无边之识。’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识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什么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无所有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盘,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居士,这也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如是说已,八城的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

“阿难尊者,犹如有人寻求一种宝藏,却一次获得了十一种宝藏 ;同样的,尊者,我寻求一种不死之门,却一次得听闻 到十一种不死之门。尊者,又犹如有人的家有十一个门,当他的家着火时,即使从任一个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样的,尊者,我从此十一个不死门的任一个不死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尊者,那些异学都能为老师遍求老师的酬劳,我为何不向具寿阿难作供奉呢? ”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韦沙离城的比库僧,亲手以美味的嚼食、啖食侍候令满足,又各供一套衣给每一位比库披着,供三衣给具寿阿难披着,并为具寿阿难建造了五百精舍(造价为五百金的住所)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09: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s123 于 7-1-2010 09:48 AM 编辑

回复 19# v4820


    师兄,
正定是次第而起的!依正见而次第起正思惟,,,,,,,,,正念乃至正定!
如无正见作为引导而有四禅定,我们只说那只是色界四禅定,非正定,如jaeger法友所说此禅定与解脱无关!
八定只在论书(Abdhidhamma)中才有,不在经文里!也与解脱无关!

Samyutta Nikaya S45.28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有所依、有资粮之圣正定,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有所依、有资粮之圣正定耶?
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是。

  五  诸比丘!与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为资粮。诸比丘!此名之为圣正定之所依,亦
  为资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第二


好,没问题.师兄这样放电话号码,不怕半夜人骚扰么?

愿得诸吉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cks123


好了,道可道,非常道.俺尊重个人的发言自由,可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法,让我觉得很满足,无需他处再求,在此打住.
如果尊下的法也可行,那俺随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v4820


  请问师兄的老师是谁?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cks123

本帖最后由 v4820 于 7-1-2010 04:09 PM 编辑

俺研究,练习PA AUK SAYADAW和其弟子的教法.本来还想去看看泰国的教法,可是,俺愚昧,要了解一个体系的教法需要上年的时间.俺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v4820

其实Mahasi Sayadaw马哈希法师的禅修法也不错...
泰国也有很多好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7-1-2010 06:52 PM 编辑
回复  第二


好,没问题.师兄这样放电话号码,不怕半夜人骚扰么?

愿得诸吉祥.
v4820 发表于 7-1-2010 10:43 AM


不会那么无良吧!哈哈...
就算会也没关系,我的电话放silence的再加上电话在房间没什么线收不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2010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das(第一楼):贤友所要知道的经典是中部第六十四经摩罗迦大经(Mahamalunkya Sutta),经典确确实实有 ...
第二 发表于 7-1-2010 07:22 AM

我想我需要认同,这是唯一道迹。阿那含果确实需要经过证得初禅,次第修行而获得。
das在第一楼引用的经文和你引用的经文内容可以指为阿那含果报唯一道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禅定基礎的修行人一样可以证果.

没有禪定基礎的「纯觀者」,
當他證得道果心時(初果到四果)是與初禪相等的。
因为道心,果心就包含禅那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0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果圣人能投生色界天是因为他们已断尽欲界烦恼,
和禅定没有关系.

业是投生的因,而烦恼是投生的助缘.只有因,没有缘是不能促成投生的.
即然三果圣者已断尽欲界烦恼,所以不可能再投生到欲界,只有投生到色界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010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8-1-2010 08:33 AM 编辑
三果圣人能投生色界天是因为他们已断尽欲界烦恼,
和禅定没有关系.

业是投生的因,而烦恼是投生的助缘.只 ...
尋夢人 发表于 7-1-2010 10:57 PM



师兄说得对三果圣者能够生色界确实是因为他五下分结已断不是因为禅定的关系,但是断五下分结恐怕与禅定脱离不了干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2-2025 11:16 AM , Processed in 0.12355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