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德源 于 18-9-2008 02:33 PM 发表 ![](http://cforum4.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上述的结论有一些断章取义的问题。如果把接下来的经文合在一起来看,或许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到佛陀用比喻说,一个想要登高楼而不清楚这高楼是在东、南、西或北。如果跟上面的经 ...
为了维持着帖子的进度,我还是先回答你的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到佛陀用比喻说,一个想要登高楼而不清楚这高楼是在东、南、西或北。如果跟上面的经文一起看来,这比喻就是说,婆罗门的论点并没有建立在可实知、实见。因为,他们的论点非建立在实知、实见上面,所以他们的论点也不可能是事实。
其实你提出的观点并没有和我的结论冲突:你认为沙门/婆罗门的论点是建立在非如实知,非如实见,所以他们的论点不可能是事实。
问题是什么是沙门/婆罗门非如实知,非如实见的论点?根据我所引的经文段落以及佛陀对于这个经文所举的两个例子,(爱上一个我不知道,从没见过漂亮的姑娘与梯子登高楼)婆罗门错误的观点就在于他们相信,追求一个个永恒,绝对自由的自我与彼岸。
佛陀认为,这样子去追求一个个永恒,绝对自由的自我与彼岸,无异于一个男人爱上以及追求一个他从来没有见过,对她一无所知的美女。也像一个拿着梯子想要攀上高楼的人,可是却不知道高楼在那里。
所以说婆罗门的观点(喜爱,追求一个个永恒,绝对自由的自我与彼岸)是建立在非如实知,非如实见,不可能是事实。
如果我们把梯子登高楼的经文与下来的经文放在一起,更可以证明这个例子是说明沙门/婆罗门所追求的自我/彼岸是虚幻的。 “布吒婆楼!犹如于此有人,为登上高楼,于四大道作楷梯,人来问彼曰:“然,友!汝为登上高楼,而作楷梯,汝确知其高楼是在东方、西方、北方或南方耶?其高楼是高、低或中耶?”如是言时,彼答:“不然。”又问彼曰:“友!然者,汝不知、见其高楼,汝则为登其楼而作楷梯耶?”如是言时,彼答:“然也。”布吒婆楼!汝意云何?此人如是之所说,合于事实耶?”
“世尊!彼人如是之所说,不合于事实。”
“如是,布吒婆楼!沙门、婆罗门如是见、如是说:“我于死后,一向幸福、 无病。”亦如……乃至……布吒婆楼!汝意云何?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之所说,合于事实耶?”
“世尊!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之所说,不合事实。”
由此可见,相信,追求一个永恒的自我/彼岸/天国,就像把梯子放在一个不知道在那里的高楼一样,都是错误的知见,方法。
“布吒婆楼!恰如为登上高楼,于高楼之直下,建立一楷梯,有人问彼曰:“友!汝为登上高楼而建造楷梯,汝知其高楼,在东方、西方、南方或北方耶?是高、低,或中耶?”如是问时,彼如是答言:“友!如是为登上高楼,我在此高楼之直下,建立楷梯也。”布吒婆楼!汝意云何?此人之所说,合于事实耶?”
“世尊!彼之所说,合于事实。”
这段经文是应该和39-45一起读,佛陀告诉布吒婆楼如何才是导向舍离杂染之诸法,增长清净之诸法。在这底下,佛陀从来没有要人们去相信,追求一个永恒的自我/灵魂与彼岸/天国的存在。对佛陀来讲,这不但不是解脱/涅磐的前提,反而是一种障碍,终无是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