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格力电器董事长 朱江洪
时间:2007-05-17
一位执着的领导者
我说今天大家什么都别干 就是想商标 想不出来不吃饭
从一套模具开始 铸造一个世界级企业
回来之后马上组织人连夜上注塑机连夜注塑 打出样机的时候已经晚上九点多钟 我连夜就送到他家里 他住在香洲
59岁时 为名誉打了一场官司
没有人说你什么好话 反而把你说成是个侵吞国有资产 我说来讲呢完全就是颠倒黑白
如何在一股独大和公司发展中平衡
如果能够引进战略投资者 可能会在这方面的制度更健全点
一向低调的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完全没有想到,59岁时,自己成了媒体热炒的焦点。
2003年12月,有媒体刊出一篇标题为《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的文章,指朱江洪想拥有格力电器公司股权,“一场权力之争在集团董事长徐荣和上市公司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之间展开”,“透过这场权力之争,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国有资产如何流向私人的画面……”
这篇文章出来以后 自己受到最大的打击 就是说 你干了这么多对国家贡献这么大 不但没有人说你什么好话 反而把你说成是个侵吞国有资产 我说来讲呢完全就是颠倒黑白 相反来讲呢 有些人把企业管得一塌糊涂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反而说成是国有资产的忠实看门人 这个完全就是颠倒黑白 混淆是非 最起码哪怕你讲得有10%的真实性也行吗 没有 完全是胡说八道
一时间,文章被大加炒作,朱江洪被卷进了这股黑色漩涡
媒体也好 还有网站也好 再加上报纸 连篇累牍的 天天都有 有关我们的负面的文章 也有关我本人的一些文章 这些文章很多都是给我个人的一种伤害 那么这段时间又要应付生产 刚好我们又进行了第四期的改造 确实工作量任务非常繁重 还要应付社会上天天都有这样一种报道 确实那个时候整个心里面非常憔悴 但是来讲呢 我总觉得真的就是真的 假的就是假的 这些问题最终会有一个说法
朱江洪很快将文章作者仲大军告上了法庭。经过珠海区法院的一审和珠海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法院判决仲大军向朱江洪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
这个事情 感觉到自己这么多年兢兢业业 呕心沥血 把一个非常小的不知名的企业搞成国内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而且这么多年来 格力对国家 对股东股民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也确实是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净资产从当初到现在已经增长了近百倍 应该说 不管怎么样 没有功劳 也有很大的苦劳
了解格力电器历史的应该不难理解朱江洪当时的委屈。作为格力电器的创始人和掌门人,朱江洪十四年打造,公司资产从1990年的不足1000万,如今净资产近25亿,资产增值200倍。而公司十年来缴税超过30亿元。1996年上市后,募集资金7、3亿元,累计分红则超过10亿元。今天的格力电器已经拥有中国空调企业最向往的连串高调数字。
2004年,全球每卖出10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格力空调,格力空调销售量排名世界第二,在全球销量上可以比拼的对手只有韩国的LG。而在中国市场上,格力空调市场占有率第一,是当仁不让的老大。
而朱江洪的年薪不到四十万,拥有60840股格力电器的股票,仅占公司股本的千分之一。和同类型的企业创始人相比,个人价值虽然并没有得到同等体现。但也似乎没有听到他的类似MBO之类的打算。
格力的成长与朱江洪密不可分。1991年为想“格力”这个商标,朱江洪很是费了一番周折
怎么想到这个名字的
我们想了六个商标 我记得 其他我都忘掉了 其中有一个叫扬子鲸也写上去 都不行 一个个地打回来 说这个也不行 那个不行 后来气起来 一天上午 我跟一个助总 还有跟当时是经营部的部长 后来是我们这里的副总 陈建民 我说今天大家什么都别干 就是想商标 想不出来不吃饭 拿了英文的 中文的字典一大堆 最后看中了glee 是glee 当时不是现在的gree glee 高兴 快乐 狂欢 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好 这个好听 格力格力又有利 又怎么样 反正来讲这个有点洋的名字 一看就看中这个 后来就拿去一注册 一注就注上了 后来由于考虑到glee是个英文字母 不太方便 万一出了名以后 glee就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我们这个商标 一个是本来的意思 最后就用它的音 不用它的字 把那个“l”改为“r” 这样的话就变成现在的gree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格力”亮相的最初两三年里,正赶上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热,各地大兴土木,对空调的需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热潮。
当时应该说 刚好空调正在兴起的这样的一个市场 市场非常好销 不管你好也好 质量不好也好 生产出来都能够卖
显然,那是中国空调业至今还回味不已的黄金时代。朱江洪和工人从年初三上班一直干到旺季结束,一天都没有休息,甚至“五一”也舍不得放假。因为那时的格力只有一条落后10多年的组装生产线
93年以前没有生产能力 所有的生产就是全部在一个大概一千多平方米的这样的一个生产区域里面完成的 这边是组装 一条线 旁边拿的桌子摆了一条 大概二十米长左右的控制器的线 在里面 隔了一个房间里面 大概有三十平方米 那是柜机生产线 那就不叫生产线了 反正一台一台的 摆在那里 从第一个零件到最后一个零件装好 那个地方只能够摆五台柜机 摆五台柜机 从第一个零件装 装到最后要三天时间 三天时间只能装那么几台 所以这个情况来讲呢 确实那时候那是非常艰苦 所以为什么要三班倒 就是这样的
在这十几年中 您觉得哪一年对格力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
93年 93年进行了第一期的改造 这为以后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93年之前 确实格力完全是大排档
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空调市场,春兰是当仁不让的老大,美的、格力和华宝等都是属于空调业的第二梯队。
93年我们做了第一期改造之后 最起码我的生产条件大为改观 那时候如果加班加点可能有几十万 上百万台的规模了 但是当时由于零件都是买的 买回来的零件质量上成了问题比如说 控制器我们不能自己做 买深圳的 深圳的不行 买台湾的 不管是买哪个 都觉得不尽人意
人家都觉得你格力的产品质量是最次的 最差的 形成这样的口碑的话 那你这个企业不管是规模多大 你都会完蛋
格力的霸业从提高产品质量开始了。就在朱江洪发力赶超之时,春兰开始多元化扩张,产业触角伸向冰箱、卡车、高能电池等领域。格力借此崛起,1995年,格力空调卖出了76万台,开始在多项指标上超越圈内对手,显现出中国空调业新王者姿态。人们分析格力当初从二线品牌飞速跃升为圈内头牌的奇迹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可以解读朱江洪胜出的秘密。
我是到了河南洛阳 当时访问客户 有个客户跟我提出 你们同样一部5匹柜机 但是制热效果不一样 当时我就很感兴趣 我就问他 为什么不一样 他说有一个客户的装在河边 这台空调制热效果比较差 另外一个客户装在市区 离河很远的 离河边很远的地方 制热效果就很好 当时我就马上反应过来了 为什么在河边就不好 因为河边靠水 靠水它容易潮 容易潮它可能很快就会结霜 离这个河边比较远的地方可能比较干燥 它就不容易结霜 当时我就反应过来 为什么非得要定期化霜不可 我们能不能够把这个化霜的模式改为智能化霜 也就是说我不设定具体的时间来化霜 而是看它结霜的程度 什么时候该化 什么时候不该化
按照过去这种模式 包括日本人 美国人 还有我们国内的企业 都是设定了固定的模式来把这个霜化掉 它是怎么化呢 每运行50分钟 45分钟或50分钟就定期把那个霜化掉
这样一改变 那我现在整体上制热效果提高了20%
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成长并辉煌于九十年代的为数不少,但能打造出一个世界级企业并将之推向全球商潮,十余年不倒的则屈指可数,海尔的张瑞敏,中集集团的麦伯良,联想的柳传志,TCL的李东生以及格力的朱江洪,无疑是这个产业精英群体中的佼佼者
朱江洪是个土生土长的珠海人。1970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西百色的一家工厂。这个远离家乡的青年,一进工厂,就感受到当时特定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那时候我们那时候知识分子本身来讲地位比较低 那么你稍微搞不好老是挨骂批评啊甚至学徒也敢骂你批评 所以你只要你做错 他就很不客气的 所以我们做事来讲呢应该说很严谨 很认真 生怕有一点点差错 所以我们那时候来讲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来讲应该还是进步挺快
先从工人做起
先从工人 三班倒 跟工人轮班
那是82年底 我是全票当上了厂长
大家选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年轻 当时我只有三十几岁 第二 懂技术 因为懂技术 因为我在几个部门呆过 车间呆过 生产部门呆过 质控部门呆过 最后上厂长之前 我在技术部门呆过 所以各个部门我都呆过 所以工作面比较宽 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来讲呢 可能是他们认为我呢 工作不怕苦 不怕累 我呢干活的时候从来不论是什么出多少力 反正是有多少力使多少力
广西磨砺还打造了朱江洪的性格中最重要的元素,他具有创造性改变命运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在日后成为朱江洪打造格力电器经历中最为关键的特质。
在广西的时候呢 因为加工机械各方面 由于设备不到位 设备也比较落后 很多加工条件工艺条件不太成熟 但是即使不完善不成熟 你也必须要把东西加工出来 所以来讲呢要想出很多很多的办法 那么从工加具 工艺改进 还有其他的小改小革这方面 都必须要考虑 而且来讲呢都要用土办法来加工合格的零件 所以来讲呢养成了自己经常要思考要脑筋 要不断地改变这种现状 要创造条件来完成工作
在广西的18年,朱江洪完成了从一个温和书生到娴熟工人再到争强好胜的管理者的转变。
要我当个班长 当个车间主任 那要派工的 那时候是每天早上就派工 你这个班组干什么 你这个班组 甚至派到具体的工人 那么有些工人比较调皮 你派他呢 他不想干的时候 他说我干不了 不能干 我干不了 他会以这种理由来拒绝你的派工 那现在来讲 你怎么派他就怎么干 但以前来讲造反精神还是比较浓重的情况 他说这个干不得的 你乱派工就这样 他说你瞎指挥 他会这样来反驳给你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你必须要懂 很多次来讲呢 有些工人不接受我的派工 他说干不了 意思说他这个机床没办法加工你这个零件 后来讲呢 我说 你干不了 我干你看 马上我就上了机床里面就干起来 做一个样子给他看 你说干不干得了 在这种情况下 他才不得不接受 后来讲呢 他知道你有这个能力 所以一派工 他不敢拒绝
那些环节你都知道吗 每个工种你都会干
车刨钻铣磨我样样都会 甚至来讲呢 有一次来讲 当然不是说这个工人不会干 确实来讲这个工作太难干 也就是做一道模具 这个模具 它要在周围钻九个很小的一个孔 在钢板上面钻九个很小的孔 那个孔的直径只有一点五毫米 而且这几个孔的要求非常均匀 不能有任何一丝一厘的差 所以当时来讲呢 一个五级的钻工 他怎么做也做不了 一做出来一量 都是有偏差 一偏差就不符合图纸要求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攻这个问题 我专门在车间搞了一天两天 最后我亲自把它攻下来了
就不服输 不行我得搞到他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 攻克了这个难题 意思就是说 你钻工这个问题上我的水平最起码不差于五级工
这个不服输的厂长,留给广西的是个近乎完美的身影。
这个厂从一个小厂一下子变成广西的一个先进企业 在同行里面全国来讲都是先进的 利润啊 效益啊各方面都非常之好 我走的时候 很多人都依依不舍 不愿意我离开这个企业 前几年我们也回过工厂里面去 现在已经很糟糕了 已经非常萧条了 也没有剩下多少人了 一直到前两个月 老厂也有人过来广东 也到了我这里 也聊了一下 到目前为止 一直在亏损
1988年 朱江洪回到珠海 接手冠雄注塑厂
当时注塑厂自从投产以后没赚过钱 一直都是亏损
一些熟知这个企业的情况的一些人也劝我 他说 你这个厂千万不要去 因为你现在去最多是两三个月 你会灰溜溜的夹着尾巴出来 我问他什么原因 他说这个企业清一色的四川人 老总是四川人 什么中层干部四川的 包括员工全是四川的 当时有个小饭堂 吃的也全都是川菜 那当然不是哪里人是一个问题了 关键是这个工厂没效益 没东西干
无米下锅,朱江洪开始到处找客户。
当时找订单 珠海也没有太多的那个企业有这个注塑零件 那么只有一个江海 江海电视机 还有那个爱特 也是搞收录机的 飞梭集团 也是搞这个音响啊收录机的 但是这些厂全垮掉了 确实当时来讲 他们还是有一定知名度 那么那时候也不顾面皮 反正每天晚上都跑到这几个厂的老总家里 买点水果什么东西 那就聊啰 看看能不能接点订单
朱江洪很快发现了一个有合作可能的客户。
经常去他那里 就是表示很诚心诚意的那种感觉 后来接触了几次之后 你这个新老总是比原来不一样 讲话又没什么口气 又没有什么好像高傲怎么样 好像很诚意 行吧 调一套模具试试看 把从已经调到外面的好几幅模具拿回一套给我们 那这个时候这一套来讲呢 是非常重要的了 如果是你搞不好 一砸了就很成问题了 所以回来之后马上组织人连夜上注塑机连夜注塑 打出样机的时候已经晚上九点多钟 我连夜就送到他家里 他住在香洲 就给他看 我已经打出来了 请你检验一下 行不行各方面 他一下子就感动了
就这样,第一个客户有了。不过,有米下锅后,资金又成了问题
算来算去就是十几万 十几万都没有 那时候怎么办呢 找了中行给他臭骂一顿找了工商行也给他臭骂一顿工商行那个科长骂得我你还敢来贷款如果你这个月的利息你不还我把你告到法院吓得我来讲不敢跟他说了贷款根本没钱还最后找到农行 一个女的 一个科长张少英 确实来讲很艰难过去没活干 现在找到活了 又没钱干能不能借一点钱给我们后来她就积极的联系 最后农行就批准贷款20万 现在20万可能看都不看它一眼当时的20万对我来讲呢雪中送炭的感觉
救命钱
这个二十万在我们整个企业的发展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时确实农行也不给你那可能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你那时候上不去也没有后来的发展了
十多年前,朱江洪为20万元求遍珠海的大小银行,今天,格力电器的一个工人三天就可以生产20万元的产品。或许因为当年求告无门的记忆太深,在1996年上市以后,1997年起,格力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唯一不需要银行贷款的企业。这也成了朱江洪的另类之处。
朱江洪的故事是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共有的故事,起于跬步,执着不弃,终成大业。冠雄注塑厂后来与海利空调器厂合并为格力电器,专注于空调产业,并最终坐稳中国空调业老大宝座,录得高于第二名30亿元的销售额。这位创业者,一路走来,低调而平实,以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来讲,他似乎一直少有的低调。不过,当朱江洪为59岁的名誉打了一场官司后,人们很自然地关注起朱江洪与格力电器未来走向的问题。
我总觉得来讲 搞国企确实很难 你说这些内部的矛盾啊 或者牵涉到个人的一种恩怨啊 或者是矛盾 任何地方都有 但作为国企来讲 这个问题可能就显得比较突出一点 因为作为国企 我们是企业的领导人 那么讲白了 就是代表国家来管理这个企业 那么我们没有所有权 只是有一定的管理权 那么这个管理权也是很不稳定的 那么上面叫你管 你就管 叫你管多久 你就管多久 不像私企 民企 管到他不愿意管为止 国企不行的 一个文件 一个什么 可以把你调走
格力电器的最大股东是珠海市大型国有企业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50%的股份。加上下属的格力房产公司持有的格力电器的股份,一共有58.66%,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而格力电器其他股东的股份都没有超过2%。
作为格力电器这个股份公司来讲 目前这个股东的结构并不是太理想 也就是说一股独大 这样的一种模式 一种形式 一股独大 很早时间企业逐步改变这种现状 一股独大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这个方面可能听不到太多的意见 其他的意见 如果是说多几个股东 这种决策可能就更多点声音 更多点声音它可以从中进行反复的讨论争论 最终得到一种比较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因为企业做到现在 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非常重要 往往有时候决策差一步 或者走错了一步 使得整个企业都是面临很大危机 风险非常之大
朱江洪并不讳言,现有股东结构可能成为格力电器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有关数据显示,格力集团90%的收入是格力电器贡献的。格力电器已经成为格力集团最大的经济依赖,此前,上市公司为母公司牺牲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在这里把关 最起码我们能够对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律 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这些问题可以抵制 但是来讲呢 我们之后有没有人敢于抵制 这个就很成问题 这个 就完全决定于你这个企业的领导人的魄力啊 胆识啊 还有管理等等问题 但作为一个企业来讲 要长远的发展 你不可以依赖于这方面的因素 因为人肯定会退的 会老 因为依赖制度 如果能够引进战略投资者 可能会在这方面的制度更健全点 特别是决策这方面 可能会更科学点 更民主一点 企业的风险会更少一点
大股东有调整的话 您个人的位子可能也会调整 你当不当心这一点
完全有这个可能的 因为大股东来讲 一股独大 他在董事会里面 他是有否决(权)他认为不行 他一家就可能否决 这种情况来讲 你说要调整 这个我认为完全有可能 他认为别的人能够做得更好 或者能够代替你的工作 他随时可以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为这是他的权力 没什么好担心这个事情 这个企业确实也不是我的 那么当然别的人也不一定管不好 确实比我管得更好 完全有这个可能 因为这个事物的发展总是不断的前进的 这种情况 作为我个人来讲我的想法是这样 只要我在位 我会把这个企业搞好 即使退 我也会交出一个相当好的答卷 给出一个相当好的企业 这样我认为我已经尽了责 尽了职
朱总 如果让您自己发挥的话 您觉得愿意干到多久你才选择退休
没有哪个定下来 想怎么样 哪个年龄 关键来讲 也就是说你在这里工作开不开心 顺不顺心 顺不顺当 开不开心 这个来讲是决定你工作时间多长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有些虽然是没达到退休年龄 但工作很不开心 那他可以完全提早退休 如果是工作比较开心 那么他可以尽量多干一些时间
那您现在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那么从目前来讲呢应该说还是可以吧 但是来讲呢 确实来讲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 下来还有什么人要做些什么动作 我也不得而知 这种情况下来讲呢 很难预测将来怎么样 最起码从目前来讲是比较平静
2005年 朱江洪60岁 此届董事会任职时间至2006年5月
朱江洪预测 2005年格力空调销售将超过1000万台 市场占有率约20% 当格力空调市场占有率约30%会考虑多元化
资料显示 朱江洪年薪37万元 持有格力电器股份60840万股 占总股本的1‰ 他表示无意MBO
我这个人 要么就不做 要做的话要全力以赴 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它做到最好为止 这个就是我的性格 决不会有十分力 我只使八分七分力 有几分力我要把它使足 做不得那是另外一码事 但是你尽不尽力这个非常重要 只要你尽了力 很多事情我认为都可以做好的 因为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
业界的分析说,格力电器独有的区域营销公司的模式,即自有经销商体系,使其在获利方面保持了稳定性。而这也是成就格力今天霸业的关键所在
我们有非常良好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客户的网络 有自己独特的营销模式 这种模式跟别的模式很大一个区别 就在于我们这种模式 格力是可以控制得住的 别的厂家 也有大户 但是很难控制得住
广西磨砺还打造了朱江洪的性格中最重要的元素,他具有创造性改变命运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在日后成为朱江洪打造格力电器经历中最为关键的特质。
在广西的时候呢 因为加工机械各方面 由于设备不到位 设备也比较落后 很多加工条件工艺条件不太成熟 但是即使不完善不成熟 你也必须要把东西加工出来 所以来讲呢要想出很多很多的办法 那么从工加具 工艺改进 还有其他的小改小革这方面 都必须要考虑 而且来讲呢都要用土办法来加工合格的零件 所以来讲呢养成了自己经常要思考要脑筋 要不断地改变这种现状 要创造条件来完成工作
一个人太闲肯定不行的 一定要有东西可干 头脑要有用 要经常要转 吃饱了睡睡饱了吃 一点意思都没有的 我们干了那么多年 天天都是忙忙碌碌 早出晚归 也过惯了这种生活 有时觉得休息长一点 有时候国庆啊 春节啊 休息时间长 反而不舒服 不习惯 老是什么时间上班啊 怎么还不上班 觉得工作就是一种享受 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一种习惯 当然以后来讲呢 退休那么也使得自己不要闲下来 我说到处走走 看一看 这个也是使得自己运动运动 这个也是消遣的一种办法
号称世界第二格力电器是中国家电企业中,唯一一家只靠卖空调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
从销售额方面来讲呢 2004年我们应该就是(中国)第一 但是销售量 我们应该还是排(全球)第二 美国很大的一块市场 就是那个半匹的很便宜 但是要量很大的 这个我们没有做 即便做了卖不了多少钱 它很便宜 .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500.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中国第一家证券营业部经理 黄贵显
时间:2007-05-17
一位花甲老人,二十一年前,做了件最冒进的事
他说 我们来本来是要写一条东西 就是资本主义怎么样在你那个温床上面长出来的
为什么发股票,他有一个最朴实的想法
我们能问外国人借钱 为什么不能问中国人借钱 能问中国人借钱 为什么不能单位里边自己人借钱
中国证券商的创业序幕就此拉开
我记得开业的第一天 第二天 乐喜 韩国的发来一封电 祝贺我们证券交易所成立 还要求加强合作 他们有多少经验可以提供 我都呆了
1984年 上海第一次发行股票 发行股票的企业:飞乐音响 承销商:上海工行信托静安营业部
1985年 上海第二次发行股票 发行股票的企业:延中实业 承销商:上海工行信托静安营业部
1986年 上海有了第一家证券营业部――静安证券营业部,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家证券营业部
2005年 上海市南京西路1806号 静安证券营业部旧址
二十年后,探访静安证券营业部的人们,来到上海南京西路1806号,见到的是一栋小楼,门牌早已脱落,印痕模糊不清。一个拆字告诉人们小楼即将消逝无形。不过,小楼所经历的早年风雨已被一位老人全部收藏,他是最合适不过的追溯者。
黄贵显,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证券营业部――静安证券部的经理,1928年出生在上海。18岁时在一家华侨银行工作。解放后任职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证券商,从飞乐音响开始,黄贵显经手了上海市最早的七只股票的发行,并直接参与和推动了上海股票和国债交易业务的开展
那是怎么想起发股票的呢
小飞乐呢 它是仪表局下面的一个工厂 它是大飞乐下面的一个新产品设计和推销的部门 当时它没有钱 还要赚钱 还要推销 就想组织一个小飞乐的公司 它们地方在徐汇区 当时我是仪表局的专职信贷员
也许他们觉得我很喜欢干新东西 还是给静安吧
当时发那个50万(股票)用了多长时间完成的
很快 因为他们工会动员好了 告诉你明天银行来收款了 当时是给一张临时收据
1984年,黄贵显经手发行飞乐音响股票时,已经56岁,这是上海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发行股票。按照通俗的想象,这样一件冒进的事情,似乎不是一个还有几年就要退休的老人做的。
以前你对股票有怎么样一个认识呢
我的爸爸死得很早 他因为赌钱赌得差不多老婆儿子都养不到 我是发誓我绝不赌钱 我不喝酒 我不搞歪门斜道
你认为股票就是跟赌博差不多
您当时对股票这个东西还是有一种畏惧 还是觉得要远离这种东西 不是好东西
不懂 但是呢 知道它可以融资 所以我们刚开始时候的那个股票其实跟债券差不多 非但跟债券差不多 而且有点像有奖储蓄那个样子 小飞乐发了 因为它是内部集资
我现在很奇怪 您当时决定发股票 您之前对股票这种东西又有一点畏惧 觉得它是赌博 也有一定的风险 您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件事呢 而且之前没有人做过
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到它不赌博 不投机倒把
融资问题 当时我们还有一个信念的 我们能问外国人借钱 为什么不能问中国人借钱 能问中国人借钱 为什么不能单位里边自己人借钱 这个也算是一次讨论以后得出的结论 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两样
出于一种最朴实的想法,还有一点打破陈规的勇气,黄贵显和他的同事就此掀开了历史的新页。飞乐音响之后,他们又经办了第二只股票――延中实业的发行,也就是从它开始,上海的股票发行正式向社会公众敞开。这两只股票每年都有15%的利息,而当时银行利息是7.5%,延中的发行还用房子作为抽奖的奖品,自然热闹多了,不过,争论也更多。
那个震动很大 好多人从文化大革命批判那个证券的投机倒把那个印象还没有翻过来 到底对还是不对
文化大革命我们都经过 批斗什么 很敏感的这个问题 是不是走资本主义 我都很担心 当时也有很多辩论会
是反对的声音多 还是赞成的声音多
辩论的时候 提出意见的时候 我就感觉 我不发言 我是坐在那边听的 反对都是银行的 我们自己同行的
他反对的是什么理由呢
他说银行吗靠的是存款 存款没有啦 银行就没办法放款了 老黄的做法 证券呢 其实就是挖存款的墙脚 大家都去买股票啦 这么高的利息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啊
黄贵显没太理会这些争论,他已经在想另外一个问题了,股票发行了,却不能买卖,怎么办?思前想后,他递上了开办股票交易的报告。经过一段不短的等待, 1986年9月26日,静安证券营业部正式开始股票交易,而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次有股票交易,静安证券营业部则是第一家证券营业部,黄贵显是营业部经理。
头一天心情是怎么样的 是不是很紧张
我当时的报告我记得我们作为试点,试得好的可以推广,试得不好,你打我屁股,我承担责任,作为试点,不是一下子推,你悄悄的干,没想到市政府那时候是江泽民嘛,一下子一定要推,而且开什么记者招待会,我从来也没做过记者招待会, 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在那边浑身不舒服,但不像现在的记者,那边都听的,没有人提问
我们看到这张照片 这是交易第一天 这个窗口很拥挤 您当时在那个现场吗
您是几点钟到的 七点多到的 几点钟开市
我们是提早到的 七点多吧 门口已经很多人了
我一定要早来的 因为那里有扇拉门 钥匙在我这里 我一定是最后一个走 把它锁了 我才能走 不开不行 外面那么多人 后来不对 那个声音吵得很厉害
当时您记得大约那个场面有多少人
这个地方正好是20路无轨电车的车站 电车不能停 公安局给我们提意见 我们没办法 有什么办法 我又不能把人家赶出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拉开门以后看见有一个轮椅 残疾人 这个不行 他也来凑热闹啊 但是怎么挤他都不会买 他来干吗 后来开门我说你第一个进来 他推着轮椅
今天,人们大可以从这张照片想象20年前那天交易场面的热闹,鼓鼓的黑色皮包,急切伸向柜台的手,小心翼翼揣往怀里的股票,还有一张张向前张望的脸。不过,那时的股票很少,当天挂牌交易的只有延中实业和飞乐音响两只,而且几乎没人卖。这一天,延中实业以55。6元的价格成交700股,延中实业以54元的价格成交840股。
那天我们买入的多 卖出的少 怎么有买入的呢 为了要应(付)这一天的营业
延中有四个集体买的 就不是个人的 飞乐也有几家 我们也有一点库存的 为了这个呢 我们动员他们集体的 拿点过来 这也没有分什么国家股 都是股票 顺带说一下 对国家股这个问题 我是最有意见的 在我手里面没有什么国家股法人股
既然说要公平 要公正 公开 后来国家北京财政部下命令 说国有资产流失 防止资产流失才出现国家股 结果国家股越搞越大 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当时我们根本就没有 从这个开始就动员他们拿出一点来 当天卖一点 留一点第二天再卖一点 都是买进的多 卖出的很少
9月26号的时候是参照什么样的规则呢
黄:我们自己设计的 我们还给人家折子 本来是储蓄的折子给客户 又多了一个折子 这个折子就监督我们的 我给你 不但有股票 还有一个折子 你拿股息红利的时候 我们还在里面记一笔 我们内部有一张卡 那个卡就看 假如一对不对 不行 我们假如把那个客户的股票卖掉的话 那有一个折子 这个就不行 假的也不行 我们每天要现金的账要对 往来账要对 客户的每天的动也要对 它价格是上上下下的
当时那个交易规则是怎么定的
唉 说来真是 交易规则是人民银行的金融管理处作为文件下达的 但是它下达的那个东西呢 是先要我们报 你怎么干 你告诉我 你怎么那么我们就绞尽脑汁 因为它什么都没有 它只有一个条条 就是说你股息红利不许超过多少 你不许向什么发行 不许投机倒把 就是那么一点东西吧 后来还有共产党员不能买 干部不能买 你们做这一行的你们自己不能买 就是那些 但你要操作你要具体的 我们很苦的 这是真的绞尽脑汁 银行有一个规矩 就是你的账一定每天都要平 不平的话你 不能回家 你一定要搞到它平 但银行的平很简单 它收跟付 现金跟它的票据平 那你就回家吧 就进库 就没事 我们干的那个不是银行收付 我们只是买卖 每一笔买卖都有什么税呀 利润呀 成本呀 什么要扣下多少呀 这个账我们是四个账 一定要平 很难很难 设计这一套再报上去 他同意了 那么就平下来 说起来有点笑话了 我们干了以后 我们是九月份干的吧 那个办法是1987年初才下来的
1986年9月26日,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有了股票交易。静安也在这一天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据说,有40多个国家报道了这件事,仅日本就有108家报纸在头条位置刊登了这则消息
我记得开业的第一天 第二天 乐喜 韩国的发来一封电 祝贺我们证券交易所成立 还要求加强合作 他们有多少经验可以提供 我都呆了 这怎么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建交
那时候除了韩国发来贺电 还有别的国家吗
黄:比利时的 很多 他们有很多人来 而不是发函电 我们就赶快报上去吧
那时候接见外宾是不是要备案
当然要通过 我们那边有条热线 电话(线)一共只有两根 市政府很重视 你们随时打 有问题你们要打过来
说日本人对中国股市非常热衷 它为什么那么热衷呢
我警惕 很警惕 我对日本人很有意见 因为我们吃了那么多苦 跟日本人侵略中国是分不开的 我都很注意 它什么个道理那么热心 但是没办法 他请我们的行长到日本去 他又来帮我们开班学习 我就觉得这个事是怎么一回事 后来我翻了一些资料
85年 我们国家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 它劈里叭啦算了一笔账 登出来了 说它要开放的话 中国要开放的话 至少缺一百个亿美金 一百个亿差不多它不会借的
要向社会筹集的 或者发债 那么它就抢先要来干 所以第一个成立中国部的是大和证券
中国股市让日本人嗅到了商机。也将更多的外国人吸引到这间小屋,他们来参观,交易,献计献策(画面:外国人参观)
摩根斯坦利的顾问 他跟我说 他会讲普通话 讲得很好的 他的老婆是台湾人 唉 你就这么干了 邀请我到美国去看看人家怎么干的 我哪敢哪
到美国 到你们那边去 我回来了还讲得清楚 我是特务还是好人哪 我不去 事实上也不能去 没有批准怎么去 我也想到这不会批准 不可能
黄贵显不敢去美国,美国人却找上门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席凡尔霖1986年11月就曾到此一游,将邓小平送给他的那张飞乐音响的股票过了户
当时凡尔霖对这个地方觉得还挺满意的
他也是客气,我说太小了地方,他说还可以了,我们以前在树下面前交易的,你们不是还有两个电话吗,我们那时都是用手啊,什么去干啊,他看到电话
凡尔霖的称赞没有让黄贵显放下心来,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尽管那时的股票虽然已经在交易了,但当时国内对于股市的探讨还是停留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上。
我开业了几天 我接待了很多 那么小的地方 接待了两个人 他说我是北京来的 好像一个是工人日报的 一个北京法制报还是什么的 采访 从头问到尾 第二天他还要问 问好了以后 他走了 我很感谢他 很直率 他就告诉我 他说 我们来本来是要写一条东西 就是资本主义怎么样在你那个温床上面长出来的 现在呢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我说 那你怎么 我真的出了一身汗 你怎么觉得不是 因为我给他看的那个资料 买1股的多少人 买2股的多少人 最高的一个是一百股还是一百几十 那个资料恐怕还有
主持人:最多的是买1股
百分之八九十都是1股 2股的 那么当时1股50块钱 工人还是买得起的 你不能说这是投机倒把 人家要来复辟资本主义 来炒股票 我估计就是看中股息红利的那个15% 这是主要的 另外还有一个是最大的 最多的 一个老先生 是郊区的 那么我们也调查了 你为什么要买股票啊 他说好呀 我解放前我也买股票呀 这非但赚钱 而且呢我年纪大了 七十几岁了 我要死了
分家很容易分 1股50块 50块 这很容易分 一分就分了
你们把买股票的客户作了分类 然后还要挑重点客户去调查
不是调查 只聊聊吗 这是我自己做的 上面也没有这么要求
就是了解一下它的背景
我因为想 总得要了解一下我的客户群是怎么样的 我应该下面应该怎么做 我怎么安排工作 发股息红利的时候我要打算怎么样 这只是一般的我的工作作风 这个东西他们看了 这里没有一个资本家 这个最大的这个也快要死的 这不像投机倒把 他说我们就不写这个文章了 我非常高兴 非常感谢他们这个给我头脑上面多了一条弦
二十年前的中国,资本是个异常敏感的字眼,静安因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关注也让年近花甲的黄贵显倍感压力
陈慕华来了 因为名气太响了 这个中央委员 人民银行行长名堂很多的 很严肃的 当时的市委书记是 芮杏文接待的 他们一起来 也不通知 呜呜呜 来了一部面包车 这么一批人 一看 哇 我又紧张了
您事先没有得到任何通知
没有 他们都不(通知) 也许呢 他们想看得真实一点 也许认为我还够格 这么一个基层的 不过是一个经理吧
陈慕华来 我们汇报了一下 她不听 听过了算了 她就到跑外面去了 跟人家去谈去了 问这个问那个 最后她问 你们看好不好 结果大家齐声说 好 太少了――我们没组织 不是我组织的
问:外面的那些人都在做什么
买卖 过户 交易 客户吗 我很感动
群众的声音说 说实话 验证了这个是正确的
其实他们也没有搞清楚 什么利害 但是他们总觉得是不错 可以 最后陈慕华进来 他们就问她 人民银行的行长 好像黄菊也在 芮杏文也在 陈行长你看怎么 他们的工作后面怎么做啊 她想了一会 让它试下去吧 我高兴了
问:这是您最渴望听到的一句话吗
我们不要求什么给我们发奖金 也不要求什么表扬我们 事实上什么劳动模范我都不希罕 我只要让我们试下去 就是挺好的
我一直都等到 一直到证券法出台 我就觉得这件事告一段落了 我不用担心了 国家有法
要完全体会这位老人当初战战兢兢的心情,可以看这样一些数字:上海市从1984年开始发行股票,一直到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七年里只正式发行了八只股票,足见当年环境的谨慎。静安就一度面临无股可交易的尴尬
听说交易不活跃 就没人
后来没有啦 报纸上也有吗 NO STOCK EXCHANGE 没股票的交易所 唉 每次看到这个东西我都要出一身汗
觉得是不是自己的责任很大
觉得闹出国际笑话来了 他们叫我们迷你STOCK EXCHANGE 这也算 我们的确是最小 世界上最小的
NO STOCK EXCHANGE 不是登出来了吗 这个热锅上的蚂蚁啊 那么工商银行还是挺支持的 我们就发了一张金融债 银行发金融债向社会卖 已经是历史上没有的了
发了我看没热闹半个月吧 又没东西发了 那怎么办呢 那年12月份 人民银行有几个国库司的司长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讲起 我说国库券可以在我们这里买卖 我没生意 我们一定给你办好 三个司长都是女的 年纪都是四五十岁了说你胆子那么大她跑遍了中国都没有人提出什么国库券上市买卖她说我们也想这件事好吧你打个报告吧叫我打个报告我就连夜打了一个报告
从您打报告到正式开展这项业务中间有多长时间
我是86年12月份打的其中陆陆续续有那么多人支持不是说是因为我打报告所以批下来不是那么一回事恐怕也是国家听了各种意见
198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库券可以交易。在此之前,老百姓手里买的国库券卖不出去,百元面值的国库券在黑市上只能卖七十元。可以交易后,国库券的价格回升,静安营业部则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库券交易场所。
问:就是您好经历了这么多这么多困难,您中间有没有自己打退堂鼓,
也有,开始的时候没有想过,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想,你没办法退,你交给谁啊,后来阚治东来了,就任命他做总经理,我退下来,那我已经一再要求了,我这打退堂鼓已经谈了很多了,你看那个照片上,我瘦得像个鬼啊,我的夫人提抗议了,那有这么干银行的,你干什么了,你图什么呀
到底图什么,或许就是想试一点新东西,一念之间,中国证券商的创业序幕就此拉开。静安证券营业部是上海地方证券公司――申银证券的前身,黄贵显身边的年轻人阚治东后来作了申银证券的老总,黄贵显是副总。1996年,申银证券与万国证券合并后,如今是中国排名前十的大券商。不过,时光更迭,和南京西路1806号的小楼一样,创业者留下足迹后,身影正慢慢淡出。
黄贵显1998年退休,现以顾问身份一周有两天在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上班。
有上海早期金融界人士提议保留静安证券营业部旧址,有关部门表示将立碑作为纪念
说成绩呢,应该不小,人家走了好多年,一百几十年,我们十几年,但我们的问题的确很大很大已经知道的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多说了领导层经常的换这是不好的一个领导来又换了一套他的做法我们还是领导说了算他的风格不同对证券的态度做法都不一样基本上两年一换两年一换我们在后面跟都来不及最重要的一点你怎么定位你准备把证券放在什么位置你打算怎么来让他发展我希望认认真真的考虑一下.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501.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华夏证券第二任总裁 邵淳
时间:2007-05-17
八亿资金 秘密救市 他在冰与火之间拉了中国股市一把
我们没有叫救市 华夏内部的说法不叫救市 我们的叫法叫第三线保卫战
一份自查文件 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我们公司资金一下子增加了三十亿 就是都回到保证金里了 原来是分散在各分支机构
十年回首 他认为中国股市转折在望
如果举个例子 不妨可以看成中国证券 就像中国红军从井冈山下来 已经过了湘江 正在向遵义前进 我觉得现在正处在这种状况
如今的邵淳,喜欢养养猫,拍拍照,闲时给企业做做顾问,生活平静而悠闲。
但如果把时间往回拨几年,却是另外一种情景:作为中国最早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之一——华夏证券的第二任总裁、第二任董事长,一路上的惊涛骇浪,他见了不少,也经历了许多,他的历程不仅复原了一段华夏的历史,甚至复原了中国证券业早年的一段历史。
邵淳在北京土生土长,早年醉心艺术,精于木雕,但阴差阳错,1962年,进入中央财金大学,就读金融系,先后就职北京工商总行,华能集团,连同审计长李金华、中国再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凤举等人,被誉为中央财金“黄浦军团”中的一员。
不过,在1993年成为华夏证券总裁之前,邵淳并不熟悉股票。
邵总 您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股票的
我第一次接触股票 那应该是90年 还是91年 有一次到深圳出差 坐火车回去 在火车站被人拉住了说 先生 您要不要股票 当时我说不要 谁要那个东西 当时在我头脑里头 股票还是从矛盾《子夜》看来的 那个好象都是买空卖空 都是那些投机倒把 资本家的投机行为 所以我说谁要那个东西 但是没想到 后来过了两年多吧 两三年 自己就干起这行来了 没想到
不懂行的邵淳只好到申银证券请来外援,给华夏员工讲企业改制,讲发行,边学习边摸索。邵淳证券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是在江苏,当时几大券商碰在一起,为了春兰股份、海尔、宁沪高速等项目激战起来,这场争夺战,最后以邵淳的胜利而告终。在这个时候 您到了江苏 亲自到了江苏 然后去怎么把这些项目又拉回来的
我们就跟人家说 就是不会影响你项目的进程 无论是在时间上 在质量上 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我们照样会完成这个项目 保质保量 那人家提出来 你给我的方案咱们要接着谈 我们也想接着谈 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哪些地方我们不满意 现场 每天谈完了晚上就加班修改 我就在旁边看着 修改处理稿我看 看能不能体现人家客户的意思 如果说能 好 那咱们睡觉 第二天把这交过去再讨论 如果不能 我们自己再修改 尽量把它修改完善 然后这样大概是二十多天吧
抢项目的时候最激烈的是哪个项目
最激烈的那就属春兰 很激烈
当时有几家争这个项目
好多家 好多家 至少有四五家 应该说他这么好的公司啊 几乎所有的投行 就比较强的公司都盯着他包括万国 包括申银 包括南方 还包括新成立的君安都盯它
春兰项目最后落入华夏证券囊中,据说是因为春兰老总陶建幸和邵淳两人都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由此打开了僵局,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双方都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语言,最后春兰项目给了华夏也就水到渠成了。
您是第一代券商 当时就是这一代人 应该都是很有激情的一代 他们再创业阶段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这个呢 确实是很有激情 所以要是说概括说 让我回忆当初的那段时光 我觉得就像那个电影里边的名字一样 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大家都是怎么干呢都希望 当时大家有一个想法 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华夏建立成为一流的证券公司 而且争取在十年到十五年办成像摩根士丹利 美林那样在世界上一流的公司 在国际竞争中应该是和他们能够抗衡的 当时大家抱着这样一个目标理想 那时候真是拼命地干活
我记得我们有的搞投行的同志 出去给企业办项目 一出去四五个月不回家 有的爱人在家里生小孩 都回不来 回来的时候小孩在家已经三个半月了
那华夏最辉煌的时候 投行项目情况 最多的时候做过多少个项目
最多的一年 做了有二十几个项目吧 (那是哪一年) 95年 二十几个可能连主承销 带做副主承销
一个不懂股票的外行,仅仅用了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就把华夏的投行带到了行业顶峰,1997年,又把华夏的综合业绩做到了业内之首,成为中国证券业当之无愧的老大。此时的邵淳应该是意气风发,做事情时不仅大胆,而且带着一些侠气。96年底的一次秘密救市或可成为最好的注解。
我们没有叫救市 我们华夏内部的说法不叫救市 我们的叫法叫第三线保卫战
情况是这样 96年底12月16号 15号晚上广播的 16日早上登的报 人民日报社论呢 就针对在此之前的一段 股市不断不断地上升 而且呢当时有一个特点就是 不管是效益好的公司还是不好的公司 只要是股票就一路地往上冲 股价 大概从95年开始吧 一路冲上来 后来可能上面觉得风险积累 越积累越高吧 然后就发了一篇社论 说鸡犬升天是不对的 这里面有很多违规行为 其中还点了我们的名 因为 我们确实在石油大明里面 我们的投行 是有一些失误 在那里边也被点了 然后 社论出来以后 没想到社论一出 当天所有的股票 没有一个例外 都是跌停 10% 跌10% 第二天继续又是一个全面10% 这很不正常 因为社论写的是比较严厉
对 就所有人都看空 这个很奇怪 于是早上一出现就这种情况 以前从来没见过呀 一看那个屏幕啊 就像一个绿的竹帘一样 挂到底儿 哎呀 我说这是怎么了 我就到底下各个营业部去看 一看 那个那些股民 一看楞在那儿 傻在那儿 瞪着屏幕不知道怎么着好 全都楞了 下午再去看 有人在那儿哇哇哭 哎呀 有的在那儿撞墙 头撞墙 都有 (情绪很激动) 情绪很激动 而且是到了第二天还是那样 反正一种很绝望的气息 目光全都呆滞了 瞪着 就这样一个一个的 人还是满满的 在那营业部里面 我们一看 这可不好
然后这时候呢 证监会就头一天就要求我们两小时一报情况 你那个华夏在全国各地有机构啊 各地营业部的情况报到总公司 总公司报到证监会 其他公司也都要报的 两小时一报 两小时一报 因为证监会他们看到这个情况 也应该比较着急
这次市场的反常表现,对于邵淳而言,还是头一遭遇见,他感到震惊,他想自己是否应该做点什么
于是后来我就想 如果能够因为这到了市场比较关键的时候,如果能够在这时候给其他的投资者表现出我们是有信心的也可能会带动其他人第三天 多点信心 咱们 不一定就能让他来第三个跌停
您当时的第一反应 我感觉就是从情感上出发
对 对
然后呢我就把我们管资金的 刘素红 还有当时范勇宏 当时没有基金 当时华夏的总助 兼交易部总经理 就把他也叫来了 我说这个情况 你说 咱们公司明天就能用的 能拿出来的资金有多少 有八个亿 可用的资金有八个亿 后来我说 如果我们在明天 入市 会怎么样 有没有可能性 入了市以后会有什么效果 假如明天进四个亿
后来他们也发表他们的看法了 他们都觉得够悬的 我也觉得够悬的
华夏证券作为全国性的券商,当初成立的主旨就是要稳定市场,现在到了市场关键时刻,救还是不救?通过激烈的斗争,1996年12月17日晚上,邵淳做好了入市的心理准备。
您现在想想觉得您当时有没有一点冲动
有
您当时有没有想过 这事如果不成 后果会怎么样 您自己将承担什么责任
没太多想这个 我觉得有成的可能 另外呢毕竟我们那一年还是经营业绩还不错 我们还有一些利润还不小 顶多这一年的利润给冲掉一些
我说 不一定只有我们一家这么想 但是现在可能有人在观望 总要有一个出头的
我们进去也许不起作用 也许有人看到 有人动了 他也动了
后来我说小范你去选股 具体做什么股票你选 你对这个有经验 要做呢 我们大体上有这样一个想法 四个亿先平均分配 上海两个亿 深圳两个亿 上海选一两个能影响大盘的股票 深圳选一两个能影响大盘的 以一个为主 一两个为辅当时选的是哪两支股票
上海市场就是选的是长虹 (当时的长虹是龙头股 是吧) 是龙头股 对大盘影响比较大 当时的市盈率也并不高 相对来说 市盈率不算高 深圳是深发展了 当时还是不错的
1996年12月18日,在这天早上,在弥漫这恐慌性抛盘的气氛中,邵淳做了最后的准备。
但是我们还没有轻举妄动 就第二天上了班 大概离开盘还有一个小时 刚上班的时候 至少还有半个小时 我们先给证监会打电话
领导不反对
他说不反对以后 然后说 嗯 这是好事
然后你们就大胆地进入
对 我们就在一开盘我们就进去了 然后就是在那不断地下单 不断地下单
当时您是在现场
对
您是亲自指挥的吗
我在那看着 因为这种事 都是应该他指挥 但我就坐那 我记得当时我坐在桌子上那看 非常紧张 然后他就在这发指令发指令 但是就看见屏幕没有动静 一直上午都过了一个多钟头 一个半钟头
那时候砸进去多少资金啊
一上午就三个亿吧 三个亿就进去了 是 我们很平均 市场资金分配很平均 因为我们想让两个市场同时摆脱全面跌停 然后剩四个亿呢 是准备第二天 第二天用的 结果三个亿出去了 一上午也快结束了 还是全面跌停 这个时候都觉得 这时候 心里就有点打鼓了 我说怎么还没有动静啊 还是跌停啊
三个亿进去了还没有动静 这东西 是有点出汗
这三个亿全进去了 是不是到上午截止 到上午休市
还没有 没有全进去 上午反正三个亿万全进去了 到上午收盘的时候 稍微有点抬头 这股票 我记得好象稍微有点抬头
那决定下午还继续
那只能继续 你不能半途而废啊 然后下午 但是下午开盘之后 明显地感觉不止我们一家做了 肯定有别人 因为很快很快它就上去了 然后就涨停了 这两支股票涨停
长虹和深发展
对 它两支涨停 在它们俩涨停的时候 其他下面的股票也开始翻红了
这种反映大概到了下午两点左右
当您看到大盘部分飘红了 您这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
哎哟 这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块石头落了地
看到大盘恢复生机,邵淳认为华夏证券稳定市场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获利出场。此后的1997 年,国家颁布了《证券法》,关于连续买卖股票,导致股价波动等等类似的市场行为界定为违法。这给当时券商人二级市场的操作出了一个难题。
我们觉得这个东西 和我们当时做的冲突太大了 因为原来的二级市场办法 都是什么呢 普遍的都是这样子 一开始叫吸货 然后洗盘 然后打压 然后集中筹码拉高出货 但是这每一个环节 用新的刑法和证券法来衡量 都是违法的
在新的法律条件下,邵淳开始探索券商自营的出路。
后来找着一个 就是福建的福耀玻璃 当时的价格真不高 四块多 可它这个企业效益特别好 它是中亚的 或者说亚洲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他是和法国圣戈班 世界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和他们合作的 而且有圣戈班的股份 圣戈班因为入了他的股 圣戈班不往东亚卖 东亚这块就依靠福耀玻璃 实际上日本的什么本田啦 日产 本田 什么一汽的奥迪 上海桑塔纳 国产汽车大部分都用了他的玻璃 但是这个事情并不是人人都知道
每天(买的)量不大 几万股 几十万股 顶多是这样 但是我们也不搞洗盘 也不搞打压 也不做庄 我也不持很大比例 实际上和后来基金的做法差不多 当时还没有基金
一年半后,在福耀玻璃这支股票上,华夏证获利颇丰,在当时采用价值发现的办法做自营,可以说是开了业界的先河。
后来华夏有没有继续沿用这一思路
因为后来华夏证券发生很多变化 我也离开了这个职务
当然人员变了 那么思路可能也变了 这也是必然的 后来可惜 没有继续下去
在执掌华夏证券七年之后,1999年底,邵淳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带大的华夏证券,他的离开,和华夏证券在94年初开始实业投资有关。
那我们实业投资总的金额是多少?
实业一块 债权债务一块 反正是这样 当初我们投了有三十六七个亿 如果加上这些年的资金成本 应该有一个 四十来个亿 应该是这个数 加成本
和国内其他券商一样,华夏证券初期也进行了许多实业投资,从房地产到高速公路,从典当行到油井,几乎无所不包,这和当时的客观情况有关。
我记得93年最低的时候 有那么一段时间 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 加起来就两三亿的交易量 全国就没有什么交易 有的时候这一天 你看那个指数啊 就像死人的心电图是直的 所以呢证券公司收入大受影响。
然后93年底的时候三大证券公司成立一周年 人民银行就召集三大证券的董事长 开了一个会 就是交流一下情况
看南方人家搞得挺红火的 人家还能有收入 咱们也搞一点
就这样华夏证券也开始了实业投资,并且差点卷入上世纪初的海南房地产投资热潮,即使是胆识过人的邵淳,现在回想起来,他仍然感觉有点后怕。
哎哟 差一点儿 差一点儿 也是我看怎么说呢 真的差一点儿 差一点儿 我们有一个项目 三十平公里 叫月亮湾 当时海南这边 也是政府吧 他向我们推荐的项目 希望我们做 也给了很多优惠政策 非常优惠 而且人家很诚恳 我们确实也 也真的心动了 就到那也去考察 春节期间到那去考察 风景确实好 风景极好 确实如果要搞 从长远来看 有潜力的地方 我们也确实心动了 差一点儿做 但是后来犹豫来犹豫去 最后来还是觉得它如果小一点 我们就做了 假如三平方公里 可能我们真的就做了 但是后来 真的太大了 这样开发得要多少钱啦 可能承担不了 就是犹豫了很多次 再看看 再研究研究 最后还是不行 算了 放弃了
当时国内的券商哪些还有在海南地产有投资
当时不少 反正万国是太阳湾 是给了万国了 南方是星星湾吧 给我们留的是月亮湾 月亮湾 还有些个其他的 当时在海南搞地产的真是多
也很庆幸 真是一念之差的事情
那我们实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呢
资金来源当时是这样 一个呢 当时的资本金还有富余
然后就是从银行借钱 那时候借钱也容易 拆借钱来搞项目
还有没有少量的客户保证金
这个不好说 因为什么呢 因为当初啊 人们并没有一个保证金 不能够动 要单独摆起来 没有这个观念
证监会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没有 都没有 这个是哪年提出来的啊 就是挪用保证金的说法 大概是 不早于97年 可能97年 还是98年才用的这个说法
也就在华夏逐渐走向颠峰的1996年,华夏证券的领导层开始意识到,实业投资其实并没有原先预想的乐观,华夏证券开始进行全系统的风险控制。
94年开始搞 它96年并没有如期地产生效益 另外有些项目 下面项目出了问题赶紧报给总公司 出问题之前我们不知道 对没有风险控制机制 后来 就讲不行 96年实际上我们的前任的董事长 是黄玉俊 他首先提出来 这个事情可能有风险 要注意风险 他首先提出这个来 当时我还没意识到 然后后来看 对 董事长 说的有道理 然后从97年开始就 96年开始提出来要开始刹车 要开始注意风险 要控制 要摸清底数 然后97年 我们就全面停止 把原来的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这个政策就宣布停止 今后总公司也不搞 各分支机构谁也不许再搞
在此之后,邵淳深感总部对分公司控制力太弱,于是开始收权。 1998年,当邵淳把华夏和实力相当的申银万国进行对比的时候,发现华夏这个行业龙头老大的股民保证金竟然比申银万国少30多亿元,这令邵淳很不安。终于在1998年7月10日,华夏证券总部突击自查,查出了隐匿在分公司的巨额保证金,同时引发了一场风暴,邵淳也在此后黯然离去。
98年当时查出的结果是 什么样一个状态
我们公司资金一下子增加了三十亿 就是都回到保证金里了 原来是分散在各分支机构
自查呢 可能会涉及一些人的利益 当时听说有人写了匿名信 给您列了九大罪状 有这事吗
告状的事情 也有 告的什么内容我不知道 后来也来确实是查过 查过最后结论 就是前些年搞这个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这个应该属于你的失误 这个我承认 我说那确实是
如果这件事情要追究责任的话 我一个人承担
与中国其他早期的券商一样,实业投资、自营、委托理财、挪用保证金都是共有的,哪些是悠关于华夏衰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人把问题归结于华夏前任领导的实业投资。
那您走的时候 给华夏留下的家底有多厚
家底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就说呢 有一种说法 是就是说留了多少亿的窟窿 留了多少亿的亏损 多少亿保证金窟窿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准确
在利润上 当初华夏没有那么多债务啊 当初可能 公司的负债也就十来个亿啊 十来个亿 正常的经常有的 我们债权经常也有十来个亿 债务也是在这个范围内 这是一个很轻松的 这么一个状况 还有一些利润储备
还想请您就您在任期间那个实业投资做一个功过的评价
我们从96年开始刹车 97年全部停止 开始清理 到来98年 就是把这个数就全部都清理出来了 那么到99年的时候 数字都已经全清楚了 然后经过这几年的继续清理收回 我们有些项目呢也比如说该处理的都处理了有的项目实现效益了 这么加起来算 现在我们总的也收回了四十来个亿
另外现在我们还剩下一块资产 剩下这块资产呢 应该剩20十个亿的各种资产吧 但是这里面我还能至少还能收回一半
虽然我们在上面也做了 虽然没有亏 现在我不认为我做那个是对的 认为它是个弯路 现在算起来这方面没亏损 我是侥幸
邵淳离开5年之后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88号,是华夏证券总部的所在地,如同北京傍晚的阳光,华夏证券的光芒正渐渐地淡去。这里的最高领导人几经更迭,恰好印证了华夏证券的多事之秋,门前威风凛凛的青铜兽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华夏证券一路风雨,门前的车流飞驰,朝着它们想去的方向,那华夏呢?华夏的命运如何?
纯粹从客观立场说 我觉得她的出路是在重组
可以具体的说 现在中信不是在 也在积极地 他也想 如果这个事成了 那么对华夏 绝对是好事情 对中信也是个好事 我希望他成功
但是我觉得即使合并 也是一个将来的事情 我说的是中信证券和华夏证券的合并 这个在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重组不会是中信证券 和华夏之间重组 它会是中信集团 过来和华夏重组 然后把华夏证券整理一番 整理一番之后 具备一定条件 才会再和华夏证券合 我的看法是这样
关于中国证券,如今的邵淳有说不尽的话题,令他最为骄傲的一件事是,1998年他作为中国证券代表团团长出访温哥华,参加当年国际证券业协会年会的一段经历。
那次会通过一条决议 叫什么呢 就是 国际证券业协会通过决议 要求所有的成员国 都要施行T+3 结果这个协会一讨论 很多国家哇哇叫
结果我一看这个局面 我等着 我不发言 让他们都说完
当时,即使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也只是施行T+3,有不少成员国还在施行T+4甚至T+5
我说我们早就实现T+1了 实际上我们还施行了两年T+0 只是由于我们自己出于控制投机的需要 要抑制投机吗 我们才主动把T+0改成T+1
结果这一发言 好多国家直瞪眼 真的吗 是真的吗 我说是真的 欢迎你们到中国去看
那一次我特别自豪
您认为中国的券商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如果举个例子 不妨可以看成中国证券 就像中国红军从井冈山下来 已经过了湘江 正在向遵义前进 我觉得现在正处在这种状况
转折在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阶段 我认为在这个行业 我所能够做的我都已经尽力做了 再往后的发展 不一定是我力所能及的.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502.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前延中实业总经理 秦国梁
时间:2007-05-17
七年内历经五次收购与反收购
实际上是给中国老百姓上了资本市场的这一课 知道股票是可以挣钱的 知道股市上收购兼并是股市上永恒的主题 上了第一课 而且是极其生动的一课
在两家焦点上市公司的任职使他成为一位公众人物
我秦国梁过去几个人认识我 现在中国股民 有的时候我们区政府出去外访团 人家听我的名字 很多人都来找我问股票 咱们说名利吧是股市带给我的
延中实业001号股票的收藏者
我的001号股票还在 你看001号股票那就是为着留着纪念的/但是如果照历史价值来算 单单我这001号股票有人跟我说是几百万
这是一张编号为000001的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而延中实业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这张股票的收藏者就是二十年前亲历整个发行过程,时任延中实业总经理的秦国梁
主;股票发行 当时那天你买了吗
第一次买了五百块钱 并不是怕卖不出去 因为看到人山人海嘛不可能卖不去了 那时候只不过是对自己的企业有感情 既然发股票了我自己当然要买喽 就买了五百块钱 我的001号股票还在 你看001号股票那就是为着留着纪念的
主:您这500块现在套现的话值多少钱
照市价算 照市价算乘三百多倍吧 500块就是几万吧 单单这个不算我后面买的 但是如果照历史价值来算 单单我这001号股票有人跟我说是几百万
延中的前身是上海静安区延安中路街道的一家集体事业管理机构,1978 年,由于大批回上海知青纷纷进入街道工厂,强烈要求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延中复印工业公司就此诞生
那时上山下乡刚回来 兵团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我是69年去79年回来的(十年)/我呢 因为在黑龙江搞过供销 那么回来以后 我们的老董事长面试 面试以后 发现你供销还懂 就把我留在现在讲就是公司总部了 管供销 69年一直到85年发股票/当时我们就有个晒图机 算比较有名的在上海/然后这个产品销路很好 那时候发展生产(那时候利润有多少)一百万 一年一百万 我们叫百万富翁厂(当时在上海的街道企业里)最好 也登报百万富翁厂/只有延中街道工业当中 上海处于是出类拔萃的吧 搞得最好的 我们的晒图机全国销的 销的最好 我们的晒图机全国销路挺好的/我们后来搞了一个和中国银行一起搞了一个延中分析中心 第一批在街道工业中 第一批引进国外设备 那是83年我们还和菲律宾搞了一套汉堡包 那在上海都是第一的/到85年 再发展下去钱没了 怎么办就想到了发股票 正好有个文件 就是集体企业可以自己发股票 国有企业只能发债券
延中随着业务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缺陷和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想法应运而生。在那个时候,提出这样的办法,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过,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行股票、改制为股份公司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我们延中准备发股票了 当时就想延中上市了 现在想想很清楚 你原来有个企业 但是文件规定 新办集体企业 是新办 就是没有 你原来是没有 新办的可以发股票 文件规定 那么要新办 原来我们公司叫延中复印工业公司 那么新办一个延中实业公司 那么延中实业公司资产是没有了 因为要发股票 规定是新办 那就变成没有了 那么工商登记嘛 工商局说没有资产怎么登记啊 不行就先有鸡先有蛋 那么这个问题好办了 工商局讲的也有道理 那么证管办说了你有钱了就不能批就不是新办的 那怎么办 矛盾了 那没办法 把两家都叫来/那时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处 人行管 好 叫来 还好那些人还挺开明的 包括我们都在一块 大家看怎么办 那这个事想办法 想办看怎么办 你们说怎么办 因为不违背你们要求 后来想出变通办法我们当时不是有集体股嘛 当时发500万 我们要了150万 30%集体股(占整个公司总股本的30%)对30% (当时文件规定这样吗)没有 把两家都叫来了 那么后来大家一起出主意 反正你延中要投的 你先拿出30万注册 就是原来我们延中复印公司拿出30万 注册延中实业公司 然后工商局给你执照 然后你再去人民银行批 发股票 要发500万 然后你这500万发好了 再来增加注册资本(最后发股票的时候你注册资本有多少)500万 当时后来又说了 真的要批了股票(什么时候)84年12月份
1985年1月13日,股票发行的前一天晚上, 忙碌了一整天准备工作的周鑫荣和秦国梁睡在办公室,碾转难眠。他们的心里都忐忑不安,不知道股票到底能不能买出去。那天晚上,北风凛冽,天特别冷
那知道那天一看 早上六点多我就起来 我们就去看 我和周董 在那个 现在拆掉了 江宁路 那时候叫静安游泳池 做股票的地方 一看完了 交通都堵塞 整个围了一圈 马路上排队啊(几点钟开始发)原来说好了八点半的 最早的排队半夜三更就起来了(你是几点钟到现场的)我是大概六点半七点钟左右 我和周董 我们在公司值班啊 晚上我们俩还在说明天能不能发出去 还在担心这个 没想到 一到那儿看不行 完了 我们当时还以为 还要安全问题呢 那时候上海滩排队买东西 买什么买股票 好 人山人海控制不住了 70% 到70%也不行 挡不住了 打电话给金管处 金管处说那怎么样你们也要保留住10% 50万集体股发了90%啊 发了450万 为了这个后来又闹笑话了 当时不是违规啊 当时是姓资姓社 集体股占大头 后来一看挡不住了 一直退退退 一直到最后 你法人股不能没有 不可能全部都是私人吧 留了10% 50万 法人股 就江南造船厂和我们延中两家 法人股 好 我们两家法人股 其他90全是个人股
而正是这个人股占90%、法人股占10%的股本结构为日后连续不断遭遇收购埋下了伏笔
1993年9月的上海,本是绵绵秋雨一片,沉沦于几个月凄迷市道中的上海股市却隐隐有走强的态势,上海新发布通知允许机构入市。而其中的个股——延中实业表现得最为突出
主;当时有没有关注二级市场延中的股价表现
当时有一个想法 股价上涨总是好的 不是自然的 股价涨对股东好 那当然好事我们的压力就轻了 因为每年开股东大会 每年年中开股东大会的时候 只要股价
好的时候 那么开股东大会很顺利 皆大欢喜 大家高高兴兴 兴高彩烈 因为当时
对资本市场没有概念 我们对这个收购(没有概念) 当时大家认为搞企业 原来
我们上市的目的是为募集资金搞生产 没有想到资金市场 又没有学过这门功课因此当时宝安在收集筹码的时候 我们认为涨价是好事 就怕掉 掉下来 挨老百姓骂 骂声就没了嘛 好事 让他们涨
9月30日中午,宝安集团上海公司公告,已持有延中普通股5%以上。
10月4日,宝安集团上海公司再次公告,宣称已实际持有延中总股本的16%,成为延中的第一大股东,而且将继续购进并长期持有延中股票
主:30日知道这个消息 当时的感受当时我们就在公司里面 我那天还在外面办什么事 后来我们的周董事长电话给我他说你快回公司 听说有人要收购 然后我就赶回公司了(他也是听谁说的)他也是听说的 因为当时我们都没有这个方面的概念 因此很突然
主:第一反应是什么
当时 我的第一放反应 搞什么 搞什么搞 都是共产党的企业 搞什么这种东西啊
(您有没有觉得来者不善)当然觉得来者不善 但是有些条件是 当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马上就翻条文嘛 因为原来的这个证券条文 后面那章不翻的 不学的 不看的 举牌子的时候都不看的 一翻发现不对 他怎么超标了 超过比例了 因为5%就要公告嘛他一下子16.7%嘛 当时第二天正好我参加市里面的会 我觉得提出来 第二天证券报就登了延中的总经理提出超过5%为什么不(公告) 交易所为什么你不监管呢(提出质疑了)对提出质疑了
延中实业是当时“三无概念股”的领头羊,公司规模小,股份分散。公司筹建时,由于政策规定老企业不能参股,所以它没有发起人股。其次,公司股本小,仅3000多万元,依宝安实力,收购或控股不存在资金上的问题,秦国梁第一次感到了绝地反击的必要
主:决定反收购
当时就决定想法不让他进来 (当时我们想了几个措施呢)当时想过(都想过什么)举个例子 再买股票 动员自己的兄弟单位再买股票 但是一算价钱 不对因为他已经股价抄上去了嘛 拿到他那个价钱 几十个亿 本金太大了 不合算 (有没有想过找证监会反映一下)反映了 找证监会当时我们就打报告 我们主要是从法律上来阻击他(因为他是违规的)违规的
10月5日,宝安集团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申宝安无意与延中对立,宝安收购延中的目的是要做延中的第一大股东,参与延中的经营管理。
10月6日,宝安集团与延中公司领导层首次面对面接触
主:第一时间找你是什么时候
第一个是他举牌之后 宝安女的副总到我们公司来 包括带了何彬 一起来 律师 到公司来 那我们老董事长就跟他们说 你们已经来晚了 因为意思双方已经开战了啊 (当时谁在公司)都在 我们公司的领导都在
延中认为,此次"中国首例收购是一件对股份制有贡献的事情",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延中公司将不排除通过诉讼程度来维护自身权益
当时我们实际上到最后就两条路 一个是证管办 一个是法院
主:什么时候把他告上法院
我们把他告上法院 也是要有个近半个多月以后了 当时中间一个是国庆长假 放掉了 然后接下来就是违规了 中央证监会派人要来 调查 来来去去
主:当时告宝安是什么
起诉他就是违反规定啊(违反信息披露)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定 包括买卖股票 主要是这两条获利了 你操控股价 那你上法院告不是告经济啊要告他刑事啊(他们还有取证 还没有到这个程序)/现在倒过来看宝安肯定急了 因为为什么 他怕法院一查的话 因为法院的手段不比证监会差 真的差的话 他当然是怕上海市政府帮我们跟法院说查 那么查喽
主:证监会怎么协调的
证监会特意派了秘书长朱丽 现在联合证券总裁 带了上市部主任朱少平 还有一个 三个人到上海 还有上海证管办主任杨祥海 就是现在申能的董事长 张宁现在上海证管办主任 坐在一起开协调会啊 我们要提出他违规的证据 调查(你们证据从那里取怔)我们当时就是查股东名册 因为举牌吗 股东名册 我一查 怎么这个公司 相反举牌以前买进的 举牌以后抛掉 挣了多少钱都有啊
(法院)他们也在看 第一法院当时也要看上面有没有指示 第二要看证管办 证监会怎样处理 就像现在也一样 法院要处理也要看证监会处理了没有 因为证监会毕竟是终管机构嘛
主:撤诉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就是协议签了就撤诉了 第二天就撤诉了 跟宝安包括证管办一起签的(签的什么协议)就是和解协议 整个宝延风波就画句号了 第一双方大家都认可证监会的处理决定 那么就是我们承认他的股权了 否则我们认为他多出的5%股权无效 /大势所趋 当时我们证监会一判下来 我们就说了判你赢了 但是球队没了
主:两方由针锋相对到达成共识
初步达成共识就是通过证监会 就是上海证管办(上海证管办)协调的(双方协调的)协调里面的内容里面就有一条 当时董事长 我们的老董事长当副董事长 但是宝安的投票权放在他手里(投票权放在董事长手里)董事长手里 就是有的东西是稳定嘛 (等于这也是一个过渡)有个过渡 这是一条 总经理还是我 不变 那么 至于后来 因为进来以后 包括何彬 就是后来的董事长 到现在何彬和我关系很好很好 朋友 (你们应该是老搭档了)现在就是老搭档了原来讲他是宝安的我延中的 原来讲对头 他是宝延风波的第一线人物 我也是宝延风波的第一线人物 应该说是对头 但现在很要好 到现在也很要好 那么以后接触工作当中 宝安也就认可我这个人了 我一直当总经理 我还被宝安集团评为两届还是三届最佳总经理 宝安大会每年年初大会上我都是总经理 优秀总经理
宝安的进入,以及宝延风波最后的成功,都使延中和秦国梁得到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对证券二级市场规律日渐熟悉和把握
主:当时宝延风波的收购案对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影响
启蒙 启蒙作用(好的一面影响多)当然好的一面影响多 实际上是给中国老百姓上了资本市场的这一课 知道股票是可以挣钱的 知道股市上收购兼并是股市上永恒的主题 上了第一课 而且是极其生动的一课/如果当时就处理的话 宝安就进不来了 当时我理解 可能证券监会认为大方向正确这件事促进推动作用 然后 如果当时违规就完了 稍微一点违规 处罚一下了/他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收购兼并的第一例 也给我上了收购兼并的第一课
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经调查,宝安上海公司通过在股票市场买入延中股票所获得的股权是有效的,但宝安上海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在买卖延中股票的过程中,存在着违规行为,为此,中国证监会对宝安公司进行了惩戒,罚款100万元上缴国库
宝延风波在此后几年内使延中在证券市场上大量获利,支撑了公司几年来大部分的盈利,而且直接触发了延中三年后控制爱使的行动。可以说,这也是宝安入主延中后,延中所做成的一笔获利最丰的买卖
主:收购爱使的意图为什么这么做 就是宝延风波给我的(教训)不是教训 给我的启发 这个资本市场太好了 这个赚钱效益太好了 因为宝安我说了嘛 宝安持股延中 这个多少 八个亿 (这次收购赚了八个亿)这场收购八个亿(大赢家)大赢家 因此我提出的方案 我跟宝安集团现在还是总经理董事长吧陈政立 他到上海来 我那天跟他讲 晚上吃晚饭的时候 我就跟他说我想收购上市公司 他一听我说我不多 三千万收 (是你自己想的)第二天早上 何彬打电话 说陈总找你 一个晚上没有睡着觉 你说三千万收购上市公司 他不相信 我就跟他说收爱使 但是我说要时间 不是说今天收明天就能成的(你那时为什么选择爱使呢)因为爱使是老八股啊 我们一起的嘛 非常熟/当时有一个、辽国发在里面的嘛 那么辽国发的事情我清楚 因为我知道辽国发要倒台了 那么就有收购的可能了 因此我这个方案一讲 陈总一听 当时就表态 你干 干成了你去当董事长 /因此后来我和何彬策划了收购爱使 原来只要三千万 到最后只要上海城开那一下 最后两天又加了两千万 但是五千万 也可以说中国 可以说世界上收购成本最低的 收了一个上市公司
如果说宝延风波中的秦国梁还是一个为了在学习《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时,把第四章“上市公司收购”跳过去而懊悔的总经理的话,那么经历了爱使收购的秦国梁已经是一个被人称为成熟而难缠的对手了,而之后的方正收购更让秦国梁感到了证券市场的变幻末测,在起起落落了二十二年后,秦国梁选择了离开
主:那你现在呢
炒股票 看书 (有没有实业公司)没有 我认为实业公司是跟人打交道 资本投资是和机器打交道 (你愿意跟)机器打交道 和人少打交道 我看的太多了 (感觉很累)太累 你想收购兼并要和多少人打交道 方方面面 要惊动多少大人物 那我和机器打交道多好
秦国梁,男,1949年生,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上海延中复印工业公司副经理,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上海爱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上海爱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特别顾问
主:股市对你一生的影响多大我一生的影响全在股市里了 改变我人的一生啊 全在股市 从政治上是股市给了我名誉 名誉地位吧可以说是股市给了我 我秦国梁过去几个人认识我 现在中国股民 有的时候我们区政府出去外访团人家听我的名字很多人都来找我问股票 咱们说名利吧 是股市带给我的 从经济上 我靠股市发的财至少小康嘛 咱们别说 至少小康 名利双收了 可以说功成名就 全身而退 所以我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挺好这全是股市改变我的人生.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503.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香港证监会第一位华人主席 梁定邦
时间:2007-05-17
香港证监会的第一位华人主席 亲历香港股市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政府救市行动
他是告诉我了 我就马上告诉他 政府尤其要以身作则 必须要守市场规矩 你做这件事我可以谅解 可以理解 希望政府成功 但是你必须要守市场规则 我说我会看着这个事
受总理之托 做了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 是人情 但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
朱总理当副总理的时候我就跟他认识的 1992年我就跟他认识了 大家比较熟的 他也知道我的脾气 我也知道他的脾气
初来乍到 努力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了解国情
你知道什么 你是外来的 我们的国情你不明白 很多 那句话跟你说了好多好多趟 我过了一年后 才不说这句话了
资本人物之梁定邦
2005年3月的一个上午 深圳南山 在这家由梁氏兄弟创办的公司里 我们应约与梁定邦先生见面 自从去年正式卸任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职务之后 梁先生许久一段时间未在媒体上露面了
我这段时间 我从去年回去之后一直都是打官司 就是上庭 另外 就是我三弟的公司有一段收购兼并 这段时间工作量也很大 已经完毕了 那个收购兼并 相对轻松 现在是搞业绩 搞业绩是相对轻松 这主要是会计师做
梁定邦在国内的声名鹊起源于财经证券界 而早年在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之前 他在香港律师界已经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的人物
做证监会主席之前已经是大律师,您当时的业务做到多大?
当时我一年的收入是过一千万的 那么 证监会当时不到五百万 但是我觉得呢 就是有机会来学新的东西 而且当时我觉得我们很快要过渡了 我可以做一点贡献
我觉得呢 香港的当时市场 可以有一点改造的余地 当时是利国伟 他是临选委员会的主席 他问我有没有兴趣做 他跟我谈了很长时间 之后我想也是一个好事 那么大律师的话 我做完这个事还可以回去 没问题 我现在又回去了啊
当时他们怎么选中您的
当时有全球的一个遴选的过程 香港的证监会历届都是这样 当时有很多很不错的人 后来li爵士 他觉得 包括遴选会的委员 觉得有一个生于斯 长于斯的人来做比较好 当时我的证券管理背景远远不如其他的人选 其他的人选都有多年证券监管的经验 但是他们是老外 我是本地人 可能是有一点点的优势 当时他有看到我们过渡的话 必须跟内地 跟台湾接触 老外没法做 当然 我也有一定的经验 在证券市场里边 我当时也做了好几年的交易所的理事
考虑到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梁定邦的华人背景让他成为当时香港证监会主席的不二人选于是 1995年2月走马上任的梁定邦改写了历史 他成了香港证监会第一位华人主席 也许是律师的天性 梁定邦讲究监管 强调规则 在他任职期间 香港证监会有了一个专门的监控室
我们在证监会 尤其是在我的时代 我们专门作一个房间 里边有很多机器 很多计算机 来看到市场的动态是怎么样的 我每一天三趟 都要到房间里面 我们有专人看着这个市场 我每天九点钟开会之前 每天我们有一个会 我八点半到那个房间里面 八点半香港没有开市 但是其他已经开市了 尤其是澳大利亚已经开市了 澳大利亚是一个亚洲市场很好的指标 看澳大利亚 纽西兰 然后看日本 九点钟日本开市了 日本开市了怎么样 看今天的金融行情 昨天晚上美国的金融行情是怎么样的 每天都有一个报告 十点钟开市 中午出去吃饭之前 我还得看收市状况怎么样 突然有突然的事变马上要通知我 不管我多忙 都要马上通知我 我下午四点半还要下去 不管多忙都要下去 看(市场)情况的
梁定邦没有想到的是 以后的一段时间 他到这个房间远远不只一天三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这股由国际炒家掀起的黑色风暴延续了两年 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冲击 刚刚回归的香港也未能幸免 股市大跌 1998年8月由16000点最低跌到8月13日的6660点,创出五年来新低。
我是这么看的 市场起起伏伏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因为我是看守那个市场的 不是老要给它升 我们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 这个市场的监管者是要把规则来守住
不过 对这位只谈监管不主张干预市场的证监会主席来说 挑战迎面而来 1998年8月14日 香港政府宣布出面救市 调动资金购买股票对抗国际资本大鳄 一场“官鳄大战” 随即展开
我是个市场主力者 我是不赞成政府干预的 但是当时也是体谅政府 当时政府的干预我是没有直接参与的 因为我是一个市场监管者 我唯一看的是市场的规则是公平的 所以政府进来的话 我说你必须要公平竞争 要不然政府我都会说话的
香港政府的救市行为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争议。有媒体这样描述当年香港政府的两难处境:
1998年作出入市捉“鳄”决定时,几无前例可援,面对经验老到的境外炒家,胜负实在难以料定,一旦失手,可能会对香港经济产生致命打击;而当时香港学术和舆论界亦强烈批评此举,认为破坏了自由市场运作体系。面对内忧外困,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连续多个晚上失眠,有时夜半恶梦,独自坐在床边,想着想着就会流下泪来
那天他叫金融服务司来见我的 许仕仁(时任香港财经事务局局长)来见我的 他亲自来告诉我政府的行动 有解释的背景 我谅解这个背景
当时是进市的那一天 我已经看到情况了 (是哪一天) 应该是(1998年8月)17号左右 多少号我又忘了 但是有记录的 全部东西都有记录的 他是告诉我了 我就马上告诉他 政府尤其要以身作则 必须要守市场规矩 你做这件事我可以谅解 可以理解 希望政府成功 但是你必须要守市场规则 我说我会看着这个事
(他通知您之前你已经知道了)
已经看到端倪了
那一天他给我打电话 我已经知道这个市场有动了 我说这个市场有很不寻常(的情况) 因为有很多人进来买期指 我说是不是政府
(他们告诉你要怎样做了吗)
他没有告诉我的 买卖的东西我不想知道 因为是每一个投资人的策略
梁定邦不同意政府救市 但他却尊重这个决定 救市大战持续到1998年10月告一段落 港府以上千亿资金击退国际炒家 而这两个月中 梁定邦有时几乎整天守在监控室 看着政府的一举一动
我不断地说我们必须要守规矩 政府也要守规矩
(政府是这样做的吗)绝对是这样做 而且我看的很严格 政府跟我承诺 一定这样做
(怎么个严法)
严格的话 因为大盘无论是谁下 我们都知道的 在我们控制室里边都看到的 我们全部记下来的 下盘的方式 下盘需要披露的话 他必须要披露 他几时要平仓 几时要交割 经过交割程序 我们都知道的 他没有违规的
我们做了两个东西 看市场一是看他的经纪 他的人员有没有买卖股票 主要是监管这东西 因为他是知情人
(有没有发现有问题)
当时没有 事后有没有(不知道) 因为当时不完全看得着 但是你把全部的买卖记录下来 然后慢慢的分析 分析这段时间我已经走了 我们全部把这两个月的交易全部记下来的 而且用电脑程式来分析的 分析的阶段时间我已经到大陆来了
这件事是不是您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期间最有挑战性的一件事?
这是其中一个 挑战性主要是 因为我是一个市场的看管者 就算是政府来进入这个市场 我必须要让政府来遵守规则 这是我当时的职责 另外挑战的事很多的 当时是97过渡 是很大的问题 对香港回归祖国之后 这个市场全球的投资人是怎么看 这个是很重要 所以我当时大量的工作都是到世界各地 到各大机构来说回归之后我们不会有事 这个市场会发扬光大 到了今天也是 到了今天也是
1998年10月 梁定邦离开了工作近四年的香港证监会主席职位 应朱鎔基总理之邀 来到内地 出任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 这是中国证监会第一次有首席顾问 梁定邦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担任过这个职位的人
朱总理如何跟你谈的?
我还记得很清楚 1998年3月5号 那天人大的闭幕 他刚选上总理 那天他非常忙 但是还抽时间来见我们 我当时是带一个国际代表团去见他的 我们开完会之后 就请我留下来 留下来跟我谈 他当时非常客气 他跟我说能不能给我们当六个月的顾问 我跟他马上说六个月是没有办法做的 因为六个月这么短的时间 你光是来熟悉情况都不够 我说我要当的话 我必定会给你当长一点的时间 先把情况熟悉 然后才提建议 当时我们都谈得非常好 朱总理当副总理的时候我就跟他认识的 1992年我就跟他认识了 大家比较熟的 他也知道我的脾气 我也知道他的脾气
梁定邦当时拿的是一元人民币的年薪 于是被誉为 一元顾问 媒体对这个来自香港的一元顾问充满好奇 电视 报纸 杂志都在竞相报道一元人民币背后的传奇故事
拿一元年薪,是不是不想担责任?
那是 而且我还想到 如果你有任何的年薪的话 你是做顾问的话 你是很难
来之前您就想到了来之后工作的困难
不是 那是我临时想出来的 因为当时朱总理跟我谈的时候 他给我很高薪的 当然他是不好意思不给 因为是请我来的 证监会有多少 他还会给我加上去 他没有说具体数目 如果是我证监会再加上去的话 快到一百万美元一年
对 对他来说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 钱也不多 当时我一想起来我一收的话就没法做事了 所以我一口拒绝了 因为你能想起来 一个人收了一百万的话 你做多少的回报 人家不会谈你的建议 谈你的薪水了 问题是这样的 变成一个话柄 那是何苦呢 我反正不需要这笔钱来饭的
1998年的内地证券市场,已经由初创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法律法规体系正待健全,市场各个参与主体还不太成熟,梁定邦,作为来自成熟市场的资深人士,有着国际化的监管理念和视野 他被赋予了一种特别的期待
对您自己来做顾问 这个新的角色有什么样的预期
说句老实话 我没有什么预期 当时大家可能知道 为什么我是拿一块钱来做这件事 这事我没法有预期 当时我收了朱总理给我的高薪厚禄的话 我就会肯定不做了 问题是这样的 因为是我没法拿到相对的回报 所以我当时把自己的压力减到最低的情况下 那么只抱一个学习的心理 尽我所能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但是来以一个服务的精神来做这件事 要把自己的压力尽量减低 把心境尽量平和来做这件事的 我估计如果是我有很大的压力的话 我可能做这件事 第一是不客观 可能追求很短期的那种成效 那么这种做法我估计会对这个市场很不好的
在梁定邦以前 中国证监会很少公开出来说话 或许是梁定邦敢言善言的性格使然 又或许是拿一元年薪的超脱 他在公开场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性意见不绝于耳 观点前卫 立论新颖 作风开明 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按照当时一位知情官员的话来说 就是因为梁先生只是顾问 不用负责 所以相对比较敢说话
因为是我没有收这笔钱 我遇到的困难相对是小的 当然有困难了 我头一段时间最多的话是什么呢 就是 你知道什么 你是外来的 我们的国情你不明白 很多 那句话跟你说了好多好多趟 我过了一年后 才不说这句话了
我确实是不太懂得国情 所以头一年我出去很多 为什么我在媒体多见人 主要是我要出去 去吸取人的那种想法 吸取经验
当时对这些说法的感受?
我觉得是 第一他说得对呀 我确实不懂的 他一辈子在大陆 我只能懂了大陆是十来年 我1985年开始来大陆的 当然是比他一辈子的经验浅得多了
当然他也不完全否定我说的话 他是肯定我的经验 要不然不会请我来 是吧 问题是 他也是这么想 有些人是这么说 我是鼓励他们说的 你不说的话 人不能坦诚对话的话 你没法擦出任何的火花
证监会出台某项措施或办法时是否会征求你的意见?
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东西 会的 但是有一些修改法规啊 那种东西一般不会来问 重要的东西一定来问 譬如是那些证券公司的管理条例啊 那些交易所的管理条例啊 结算公司的设计 当时我做的那些东西 还有收购合并条例 那些重要的而且是头一次出台的那些东西都要经过我
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中国证券市场 虽然总体表现是不断成熟 规范和发展的 但是 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 对于那时的中国证券市场 梁定邦总结了三大问题 第一 股票业绩与股价脱钩 甚至业绩很不好的股票被炒得最厉害 第二 很多国有企业是根据配额制度进入市场的 不一定是最好的公司 需要这个市场消化掉 第三 市场流通量不大
是否有过大的分歧?
当然会有分歧 不会没有分歧
能不能举个例子
我不能举例子 因为那东西完全是当时的 应该是个职业操守(问题) 我是他们的顾问 我应该是为他们保密的 所以我是不会说的
梁定邦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这位儒雅亲善的首席顾问 把自己的顾问生涯比作是在播种 把一些思想和理念种下来 希望后来人发扬光大
您觉得您播的那些种子 现哪个收成比较好?
我估计比较好的是机构投资人的 这个收成比较好 现在也是越来越多了 包括国外的投资人也进来了 他们也是很积极 想参与中国的市场 这个种子已经开始有一点 我说是应该是开始有一点花果出来 但是不多 花很小 希望以后会长大
内地在1998年开始大力倡导发展机构投资人 这一年 5家新基金管理公司设立 监管层更在其后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人的观点 境外机构也在 2003年被允许买卖A股 因此有人说 梁定邦参与的是内地股市走向理性及开放的一段成长经历 在理念的推动上 梁氏的出现正是时候
您觉得您的影响力达到了吗
绝对达不到 但是有一个开始 对我来说 一个开始 我觉得也是很欣慰的 当然了 你达得到的话 这个市场不会这样子了 是吧 所以你怎么能说是达得到 绝对达不到 但是 每一个东西都需要它的开始 那么你要开始的话 希望以后的市场慢慢朝我当时说的这几个方向去走的 总有一天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解决的 不会不解决的
每次转换如何取舍?
其实 我算是一辈子都算是很幸运的 也算是不幸运 我家境是很贫穷 我没有机会念大学 我没有念过大学的 虽然我现在是在大学里边任教 但是我根本是没有念过大学 我全部的学历都是自修过来的 所以呢 我是非常对学习有非常大的欲望 而且是非常大的追求 所以我看到新的东西的话 每次有新的东西 都会给我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 其实也不是取舍 给我吸引过去的话 我就跑过去了 所以当时很多东西不是非常理智的选择 你刚才也会假定我全部的选择是非常有理智 要衡量 经过取舍 经过考虑 深思熟虑 其实我每一次的改变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为是非常吸引我 我就去做了 非常有挑战性 给我吸引得我没法抵挡了 那么我就过去了
很多种角色 最喜欢哪个?
我最喜欢是当律师
为什么是律师?
律师呢 因为我是很幸运 这方面 我主要的案子 我每一个案子都非常有挑战性的案子 主要是一些比较难的法律问题 对我来说也是 需要我去钻研 需要我在法院上很短的时间把法官说服 我每次都是要不三个法官 要不五个法官 给他们一起说服 那么挑战性很大的 当然是对方的律师也不弱 所以 你跟他们来斗智 也是非常有挑战的东西 所以呢 我是喜欢当律师的工作 主要是很刺激 而且对你的个人的考验是非常非常要求很高 所以使得你不会松懈 而且你的脑子不断地动 脑子不懂的话人就会退化了关于梁定邦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 虽然自小家贫 但天性中喜欢挑战及尝试一切的个性 使得他有着极广泛的兴趣 并始终乐此不疲
我对我们古文化很有兴趣 中国古文化 我都非常有兴趣 诗词 四书五经 我都不断地去学习 另外 我对数学 物理 尤其是理论物理 我都非常有兴趣 我不断地看这些书 我希望我退休之后 我就可以专门钻研这些东西了 我什么都不干了 我对音乐很有兴趣 我想我就是我一找到时间的话 我原来练的钢琴我重新再练过
您自己有没有设定一个什么时候退休?
我希望不久的未来 这样子 我可以回去练我的钢琴.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504.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中期公司董事长 田源
时间:2007-05-17
大洋彼岸的海风让他带回一个梦
我就想我要办一个期货公司 而且要办一个在中国字头的期货公司 而且我一定要在芝加哥买一个席位
有过大笔赚钱的时候
比较好的时候 手续费收入 确实是四五万美金吧 一辆奔驰就是三四万吧 确实是一天进来一辆奔驰 有过这样的日子
还一度遭遇灭顶之灾
应该说资本金都亏完了 多于五千万
你斩仓浮亏就变成真实的亏损了 一刀下去就几千万啊 很多人我想一生都没有这种经历
一位中国期货市场的守望者
这个行业 未来也许都是外国人的天下 所以这个情况 我认为我们不用很长时间 就有可能出现 这是我最最担心的
田源
中国目前最大期货公司----中期公司创始人
195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
20岁入伍
21岁入读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3年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1988年起主持了中国第一家期货市场----现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试点准备工作
1992年组建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现为中期公司董事长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
有人说,田源之于中国期货界,十多年来 他一直扮演着不一般的行业领袖角色,除了因为他是中国目前最大期货公司的掌门人和创始人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田源更是这个行业的直接推动者 这段历史要从田源1986年的一次美国之行说起
在纽约期货交易所 他们给我介绍 这个交易所是干什么的 因为当时我也不知道干什么的 后来有一个总裁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演示 当时幻灯打到墙上 那个演示幻灯里面就是几条曲线 她就解释这个曲线 她就说我们这个交易所在世界上有一个发明 发行了石油期货 发明之前石油价格波动很大 给石油商带来很多风险 石油商 大家研究了说 我们能不能做一个石油期货 然后通过买卖期货来把价格锁定 把风险锁定 同时对市场本身也有好处 她说你看这曲线前边这一段呢波动比较大 后面这段比较小 为什么呢 我们由于价格波动比较大风险比较大 所以就设计了一个德克萨斯的原油的期货 然后这个期货可以让大家前来交易 交易的结果呢就把市场价格波动摊平了
那时的田源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研究商品价格,1985年,中国陆续放开了原来计划定价的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开始剧烈波动,但国家制定的控制物价的政策没有太大的效果,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在纽约期货交易所听到的故事一下子触动了田源,
回来之后我就做了一番研究 包括我又到香港 日本 我发现期货市场很大 并且市场里面有农产品 有金融产品 各种各样的产品 而且农产品的期货包括芝加哥啊已经做了一百多年了 我进一步了解之后 由于有这个市场 所以它对于农民来说 粮食供应商啊 对这种贸易商 包括对做投资的人都非常有用 大家觉得这个市场对于能够创造一种工具 来回避风险 同时还可以作为投资 所以我回来做了一番研究 研究完了之后我当时就有一个念头 我要把这个概念呢要把这种机制引进中国
我们就把研究计划装进了整个发展研究中心的计划 然后就报给了当时国务院总理 李鹏总理 李鹏总理很快地就批下来了
我印象是十月分批准下来的 十月二十八号好象批下来的 李鹏总理就是专门在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上呢 就用红铅亲笔划了一道 就在这期货下面划了一道 划了一道之后呢 还专门写了一封信 就写给当时我们发展中心主任马洪主任 马洪同志 请你组织几位同志研究国外的期货制度 用于解决中国什么什么问题
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及试点正式开始了 田源是研究小组组长 他们准备选几个省作试点
这几个都是农业大省 吉林为什么要试点呢 我们当时主要像玉米 玉米波动比较厉害 我们希望吉林作玉米的期货试点 那四川为什么做呢 四川因为是我们国家生猪的生产大省 而那个时候生猪价格也是波动得很厉害的 芝加哥有生猪期货 我们希望他们来提这么一个方案 然后河南呢就是小麦主产区 芝加哥的小麦期货一百多年了 那么武汉呢是因为大米 稻谷他是主产省 所以湖北啊 就这四个省 我都是根据品种来选的省 基本上都是农业省了
这次会议召开呢 这是定了一件事 这次会议就是选定了郑州作为试点城市 现在第一个期货市场在郑州 就是这次会议定的 但这次会开得非常有意思 就这四个省呢 省政府的领导 省委的领导对这个事情的认识啊 感觉啊差别很大 体现在什么地呢 体现在两个地方 一个是来参加会的人的多少和级别的高低 还一个体现在他准备的情况 河南我印象来了八个人 大概跟我老家在那里有关系吧 我跟他们讲比较多一点 他们也比较有感觉 但更重要我觉得这个河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导 叫杨昌济 当时是省政府副秘书长 我们把这个试点准备工作交给他以后呢 我跟他谈过一次话 这个杨昌济秘书长非常有感觉 他是上海人 他跟我讲了一段话 我爸爸过去在上海 就是做这个期货的 这是个好东西
或者因为不够重视,或者没有协调好,吉林和四川都早早地退出了这次竞争
然后湖北和武汉两个来了两位同志 湖北来了两个 一个是武汉市 当时是计划单列市 然后还有一个湖北省 这两个来了 一个首先是武汉市粮食局的一位同志发言 就说我们武汉是九省通渠 我们是大米的集散地 所以我们希望搞一个大米期货交易市场 可是武汉市的这位同志话还没有说完 湖北省的那位同志呢就说 说你武汉有什么资格搞大米期货 大米都是湖北省生产的 要搞也要湖北省搞 不能武汉市搞 所以当时他们俩当时就卡起来了 后来我们那个杜岩同志 当时就生气了 说你们湖北武汉你们去协调去 你们协调好了再来 这次不考虑你们了 结果他们被枪毙了
1990年10月,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
当时还不叫期货市场试点 因为当时反对力量比较多 就说可以搞期货市场试点 但是叫中央批发市场引进期货机制 一定要搞期货试点了 但是还不能用这个名字 叫中央粮食批发市场 但是却是搞期货
期货市场试点确定下来之后,田源重回美国 用了一年的时间学习 并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进行访问研究 在异国的海风里 田源萌生了一个梦
我在美国后就下了一个决心 我回国后就不再从政了 我回国后就去做企业 我相信中国的期货市场已经诞生了 就像一个孩子已经生出来了 我就想我要办一个期货公司 而且要办一个在中国字头的期货公司 而且我一定要在芝加哥买一个席位
回国后,田源开始筹备成立期货公司。此时 他已经是国家物资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按规定 从商者不能从政,
后来我就去请示柳部长 柳部长特别开放 就说反正你将来是要下去做企业的 这样吧就把你的司长先免了 对外不宣布 你还是继续做把部里的事情先办法完 这里你可以先注册 部里先给你出个文 已经免了去做法人代表
那批文是什么时候拿到的呢
批文是92年10月份吧 就拿到批文了
新中国第一家期货公司——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就此诞生 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 田源出任董事长
我们第一笔单就是下的就是伦敦铜 我觉得我们是国际期货公司 确实我们很国际化 就第一笔单子就是做了国外的 大家特别高兴 因为第一笔单 意味着我们有第一笔收入 我们前期所有的工作都成了 就象我们的导弹上天了 上天又收回来了
从这笔伦敦铜的交易开始 田源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中期很快成为美国三大期货交易所的会员
大概在我们成立之后一年把 成立一年 以后我们就成为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交易所 纽约交易所的会员 买了席位 成立了公司 这样就直接下单了
这么快就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中期一时占尽风光 前途也似乎一片光明 不过 十年后 人们却读到田源这样一段沉重的表述:
中期公司的创业者们从国外带回玫瑰般的发展梦想 但是现实很快无情地将公司置于近乎绝地的境况 从期货分支机构到亚布力风车山庄 几乎每个下属机构都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中期总部更是长期面临无常的各种巨大的风险
有许多重大教训至今仍然刻骨铭心 其代价之高 处理之难 为新兴公司所罕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萌生的中国期货市场 头几年发展迅速 1992年到1995年 全国的年交易量从3000多亿元猛增到10万亿 中期赶上了好时候
92年中期正好赶上扩张期间 这时期中期业务最辉煌的时候 听说每天好象开一辆奔驰进来
比较好的时候 手续费收入 确实是四五万美金吧 一辆奔驰就是三四万吧 确实是一天进来一辆奔驰有过这样的日子
事实上我们公司的服务做的最好 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 手续费的收入超过140万
当年这个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董事长 曾经考察过我们公司 临走的时候给我一句话 我可不可以买你一部分股份 这就表明对我们的一种赞成
中期公司从一亮相起就是中国期货业经纪老大 此时更借着好时机迅速扩张 在全国设立了18家分支机构 公司也由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1800名员工
不过 分支机构急速膨胀的背后,却是不断积聚的风险,1995年的一天,田源突然收到某分公司自营仓位巨额浮亏的消息
当时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 您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当时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 我第一呢 就是非常吃惊了 非常吃惊了 这是第一 第二个就是直接的感觉是我一定要到现场去 就是去现场亲自处理 那么到现场之后呢 我看到这个就是情况应该是非常严重
什么状况当时
也就是说头寸还飘在那边 这个就类似中航油 所以中航油 我这次对这次事件 我是特别的有同感 就这个时候实际上面临着什么样的决策呢 就是这个出问题的这个直接有责任的人呢 他们当时的感觉都是反的 感觉 跟市场的感觉都是反的
这次危机,足以毁灭整个中期公司,田源面临的是一次生死抉择。
当时你是怎么下的决心
我当时就是根据各方面判断 我必须尽快出场 但是我们的操作的这些人 他告诉我呢不是这样董事长 马上市场就反弹 你现在出场 我们就因为已经亏损了吗 你斩仓浮动亏就变成真实的亏损了 一刀下去 就几千万啊 很多人我想一生都没有这种经历
比如说他已经在亏损了 还要继续亏损眼看着还要越亏越多 但是他们这些有关的人给你报来的信息呢 都是可能市场要反过来 就是本来是跌的他会觉的涨 他完全给你报的相反的信息 而且会给你讲很多很多故事 就是这个公司要进来 这个公司要进来这个市场马上要反弹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影响你的决心 就是你本身你作为高级领导到现场的时候 要处理这个问题一定要很清醒 就是不能受他人左右 但是你这中间你心里有很大的压力 因为万一你这时候斩仓了 斩完仓以后 这个市场回来了 他就把责任全部推到你身上 也就是说我告诉你马上要反弹 马上要反弹 你还要斩仓 这个亏损就不是他们的责任 而是你的责任
这个时候所有人的心态是什么呢希望你拿更多的钱来就是一只羊不够你再扔几只羊进来
所有的人老虎就 这感觉真是落入虎口的感觉啊
在这异常恐慌的关头,田源很快冷静下来,处理了大部分头寸,将剩余的头寸留给该营业部经理,由于不愿意认亏出场,该经理后来继续加大筹码,以期能够逆转,但是市场无情,浮亏继续扩大,田源第二次到达现场。
我就要求他马上处理掉 就马上砍仓马上斩仓离场 当时接着发生冲突 他不同意 (那个人不同意) 对 不同意的话 我就拍了桌子 我说这个 我说了一句话我说我是董事长 我说的话金口玉言 你今天必须给我处理掉 否则我今天立即撤你的职 这样拉下面子 讲了这么一句话 之后我们这位同志说 那行吧你是领导我听你的 执行吧 后来证实了 如果不处理掉还会继续增加亏损因为整个市场做错了
那次亏了多少到最后
应该说资本金都亏完了 多于五千万
当时是否压力特别特别的大
也不能说特别大 我只是感觉到这事情是一种责任 就我要做这事情 我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增加几千万的损失 而不是说去造成几千万的损失
所以就是我们对于这一类的事情 我们我定为天条呢 坚决不许做自营
1994年 国家出台不允许做境外期货的规定 中期不得不卖掉了在美国的三个席位 不过 客户还可以做国内的商品期货 而国债期货也渐渐火爆
1995年国债期货市场“327”违规事件发生 导致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 之后 大量资金集中到商品期货市场 从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 胶合板 郑州绿豆、苏州红小豆、海南天然橡胶等品种相继发生投机操纵事件。期货市场也因此被大力整顿
朱总理对这个市场很有看法 他做了两件事情 一件事情是整顿这个市场 大刀阔斧 砍掉了90%的经纪机构 砍掉了95%的交易所 可以说把这些毒瘤啊 不规范的 都砍掉了 所以使今天的期货市场有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发展 第二件事情是 通过了期货市场管理条例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这个条例就象真正的出身证
在条例出台之前呢 总理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这个笑话流传全国 这个笑话是这样所的 在很大的会议场说的 现在期货市场问题很大 我有一个香港朋友 我问他 你们香港人怎么看期货 我的朋友讲 说你要恨谁 就让你的儿子做期货
清理规范的结果是 期货交易所由50多家撤并为3家;2800多家期货公司减少到180家;交易品种从35个压缩为12个。有关期货市场的系列法规终于出台 整顿取得成效,但市场也元气大伤 。2000年交易额1.6万亿元,只有鼎盛期的一成。
我们开始调整瘦身 调整员工 从一千八百人减少到六百人 最少到400人 改善资本结构 降低负债率 增资扩股从五千万到一点五亿 再到三个亿 从三个亿到六个亿 要不上市 要不增资扩股私募
对田源来说 他的麻烦不仅仅如此而已 当时的他还有一个巨大的拖累 和许多早期的证券公司一样 那时的中期除了做经纪业务外,也涉足了实业投资 1995年前投资的亚布力滑雪场项目没有收益 但一年要付上千万元的利息
当时投资多少
当时投资了三个亿吧
三个亿那您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资金就是从我们自己的赢利啊包括融资啊
一部分赢利一部分融资一部分资本金
哪个占大头
融资占大头
最多的时候一年光资金成本就需要两千多万 三千万 现在一年一千多万现在还在付
您是不是认为那是您的投资失误
那个事情一句话也不能用投资失误来表示 现在要是让我做我肯定是不做的
这是当时我们公司的一个领导吧到那滑雪 看中了这块地方 我们想在那个地方投资三千万吧建立一个好的滑雪俱乐部 所以已经进去了 但是我们并没有想去承担建设一个运动员村的任务 一个这样比较大任务 这应该是政府承担的任务
当时有一个咨询公司给我们做了一个这么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个报告给我们一个特别乐观的一个数字 第一年我们就能收入大概两三千万 第二年三四千万 第三年就五六千万 第四年就七八千万 一个特别厚的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现在还留着 我经常翻出来看 我从此就不再相信任何可行性研究报告
您最难过的一天一下子要借到两千万
对
本来(银行)答应借给你钱 已经跟他说好了 信誓旦旦 告诉你你钱进去他就还给你 然后你钱进去以后 他突然变掉了 他跟你说他这钱批不下来 这那的 就等于感觉他骗你 你这时候有一种愤怒
说好的他把我钱骗回去 所以不管有客户骗贷 银行也往往会骗 他作为他来讲呢 把风险降低为零 但他把我的风险升级为一百 所以我就说这人是骗子
这是有一家银行呢 我永远不会原谅它 我永远不会和他做生意了 因为它没有信誉
您是怎么借到的?
那当然是找我其他公司的朋友
还去找他们吗
对 应该这个钱我是借到了 那这个借可想而知就难多了
一般来说 没有雪里送碳的 都是锦上添花啊 你当你最困难的时候 你就发现你就真的就是说那个关啦真的就是过不去一样 但是也还好我这人就是 人说是有贵人相助 命好我 一生遇到的困难特别多 都过去了 我这人命比较硬
2001年 中国期货行业结束长达六年的低迷 开始复苏 田源则在其后重组旗下八家分公司,准备组建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然后上市,但遗憾的是 这个计划未能实施
只要三年到今年就可以上市了 结果等到最后一天 结果告诉我们没批下来
客观上来讲说我们这件事情呢需要两个方面的突破 才能办成 一个呢就是说我们中期是一个比较大的公司 我们在市场上的总体份额比较大同时呢我们每一家公司呢在每个市场上的份额都比较大当时国务院有一个规定一个公司在一个品种上的持仓不能超过百分之十五那么我们原来是几个独立法引进品种人他都不会超过但是我们要是合在一起了那他肯定超过但是我们并不是由于合在一起才超过的是原来就是我们原来是八家公司吗八合一了就应该是形式的转换没有任何实质的变化我的客户还是这些客户交易还是这样的交易所以我突破这个十五的限制应该是说不时属于违规行为而是说你这个制度本身和我这个改造改制和你那个改制发生的这样一个衔接的问题
但是这个东西没有通过 不符合持仓限制的要求
您一路走过来 对中国现在期货这个行业现状 您怎么看 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您认为现在这个行业有什么问题存在
我觉得最大问题是这个行业呢 两个问题 第一是 这个行业的整体运行规则 和国际的同行的运行规则 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二个期货公司这个行业呢 整体上是一个弱势群体 就是期货公司的意见和要求呢难以得到上面的理解和支持
美国最大的期货公司 它的资产是50亿美金 它一年的利润是两亿美金 我们中期公司算比较大了 注册资金才不过六亿人民币 也不过是七千万美金 人家一年的利润就两亿美金
这正是田源所担心的,国外期货公司已经在虎视眈眈,留给国内期货公司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我认为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 中国这个期货市场呢 也许能够发展起来 但是就会像有的行业一样象胶卷行业 一定程度上零售业 一定程度上中国的投资银行这个行业 甚至包括基金这个行业 未来也许都是外国人的天下 所以这个情况 我认为我们不用很长时间 就有可能出现 这是我最最担心的
如今的田源 把自己比作长跑运动员 直面现实虽然免不了有些忧患 但他说不会放弃
从我的想法来讲 我在我有生之年 肯定是要吧这公司搞上市的 我一定把它送上市 (就像送)孩子上大学
任何事情过去了 就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你比如说我学习 是吧 我过去特想读博士 觉得博士特别大 但是真的拿到博士学位以后 就觉得博士特一般 就博士就多读了几本书 很多博士都没什么本事 有时候看问题 就是你过去了以后 你在看有时候都挺淡的 我就这心态.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505.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登海种业董事长 李登海
时间:2007-05-17
他是农民出身的科技奇才。
“他是个农民,我说我也是个农民,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就能办到。”
他是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我这人有一个好处,越在困难的时候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勇气,我觉得我自己再干、再重新干。失败的过程当中孕育我们成功者必须有的一种素质。
他现在身家十亿,成为中国科学家首富。
“我就经常和别人说,说这句话,我希望别人能超过我,但是我永远想超过别人。”
《资本人物》之李登海——玉米地里的亿万富翁
李登海,1949年11月出生。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他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为自己赢得了成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
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李登海,这位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杂交玉米之父”,第一次被资本市场衡量出身价:由于直接和间接拥有占总股本的56.27%的登海种业4951.76万股的股份,李登海成为中国科学家当中的首富,其“纸上财富”超过 10亿元。
宗 欢:在4月18日这一天,对您来说应该是特别的一天,因为这一天,登海种业就上市了,然后这也是你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您在敲响上市钟的时候,你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李登海:在敲响钟的时候,既是兴奋,又是激动,但我觉得非常有压力,压力就是如何在种子市场做大做强的问题,如何加快做大做强的问题,怎么能更好地有效地把募集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去,用在发挥我们产业最大职能方面去。
李登海,从小生长在山东莱州市西由镇的后邓村。70年代初,由于品种老化、以及种植模式落后等原因,当时后邓村乃至整个胶东的玉米亩产都要比小麦低,农民们都感叹地说:“大粒的玉米打不过小粒的小麦!”。但是李登海不信这个邪,他在一次次试验当中寻找答案和出路。
宗 欢:那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一定要做这个玉米种子的研究工作呢?
李登海:在六十年代初、五十年代末,我国遭受自然灾害。当时我在农村,和我母亲在农村生活得非常艰苦。当时自然灾害来了以后,我吃过树皮、吃过水草、吃过玉米棒子,吃过草根。但是我觉得,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是个大事,不光是当代的事,而是历代我们国家都是大事,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李登海:当时我看到我们村里呢,是我们二十七个人民公社当中产量最低的一个单位。小麦才二百三十多斤,玉米是二百七八十斤,亩产啊,产量很低啊,后来收成比较好的时候,每个人才吃到六十斤小麦,这个情况,非常那个……这个温饱问题解决不了,所以后来我参加了我们的科研队,农业的科研队,在这过程当中,参加农科队当中,我们经常出去学习啊、参观啊,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后来我从一个资料上看到美国的那个,外国的资料吧,特别是美国的一个杂交种。我看到美国先锋公司的一个资料,当时它那个老板,也是个农民,他创建了美国最大的种业公司——先锋种业公司,是搞玉米的。当时他的玉米产量是两千五百斤,一亩地达到两千五百斤,而我们的产量是二三百斤产量,他的高产水平,给我展现了一个非常高的理想,一个目标:我们才二三百斤,人家已经达到了两千五百斤的水平。当时我就觉得,怎么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而且他也是一个农民,后来他创建了美国的先锋种业公司,先锋种业公司是他创建的,后来他当了农业部长,后来当了国家的副总统,就是华莱氏。当时我就觉得,他是个农民,我说我也是个中国的农民,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就能够办到。
就这样,李登海以美国的华莱氏为榜样,开始了玉米的高产研究。1972年,身为农科队队长的李登海,第一次试种了玉米杂交种;到了第二年,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李登海试种的夏玉米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丰收。
宗 欢:在您24岁的时候,您当时培育的那个新品种,当时的亩产是高达620公斤 ,这件事情就震动你们全县啊,您就一下成名人了,对吧?那这个事情,当时研究这个种子是不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呢,还是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
李登海:当时我们自己还没研究出品种来,当时我们种的是农家的品种,当时我们都有自留地,农民都有自留地,都种自己的农家品种,后来我们国家推广杂交种,推广杂交种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比农家品种产量高,后来我们就把全国最好的品种都引来,来进行高产栽培,怎么种能把产量上去。这有品种了,就好比有一部汽车,怎么能把这汽车开得又稳又快,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它的最大时速。就是说,我们有的品种,怎么样让它达到高产,怎么去种植,这个过程当中,我就开始了探索。
玉米高产的探索,让李登海痴迷,同时他也感觉到,如果想把农业研究透,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必须到高等学府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就在1973年,也就是他种的夏玉米获得丰收的同一年,李登海跨进了莱阳农学院的大门。
宗 欢:您在那里面学习的话,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登海:当时我是农科队队长,在这过程当中现在看应该学东西,因为我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就是怎么样探索中国的玉米高产的道路,所以在这过程上,牵涉到土壤肥料学、遗传学、病虫防治治保学、植物生理学……好多的学科,你这方面都得明白。
李登海:学习了一年以后,我觉得我自己有体会。后来我和我们的(人民公社)职工说,我说我的体会就是,我现在才打开农业的大门,农业科学的大门,才迈进一只脚,另一只脚还在外面。你们还在那胡同里,还不知道哪里是门,还不知道。我觉得农业方面的科学,它是确确实实的,非常深。
从莱阳农学院学成回乡之后,李登海开始了紧凑型玉米的研究。1979年,李登海培育的第一个紧凑型玉米高产良种“掖单2号”问世,亩产空前地达到了776公斤,一举突破了中国玉米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作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典型,李登海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嘉奖和提拔。
宗 欢:我记得当时还是应该是有一个小插曲,因为当时您这个掖单2号研发成功以后,国家也给你一个很好的待遇,也就是您全家都农转非了。您当时还是那个县科委的副主任吧?但是您待了六天就不干了。为什么呀?
李登海:我做出一定成绩以后,从国家和党来讲,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把我也提干了,到科委当了科委的副主任,从农民到国家干部的过程,是大家都非常追求的事。后来我觉得要干个大事业,要更好地实现我自己的事业目标,怎样给国家和人民多做一点贡献。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不行,我不能干这个(县科委副主任),我有这个能力,去达到我的奋斗目标。像我母亲(从农村)出来以后,后悔出来了,当时进那个非农业户口非常了不起,但出来以后,我觉得不行。人家国家的科研单位,都有自己的试验地、都有助手、都有非常好的设施,我(没有这些条件)不行啊。 后来没有地怎么办呢?正好当时我们是分田到户的时候,
李登海:你没有地不能搞育种。因为我出来了,后来我把我母亲的户口又迁回到农村去,有这个资格才可能要到比较多的试验地,同样情况可以要到比较多的地,来进行科研工作。不容易,这个事。
宗 欢:但是当时您也是很风光的,因为这个掖单2号出来的时候,亩产量是突破了776公斤,当时是首创了我国夏玉米单产的一个记录。那会不会当时很多人找你买玉米种子呢?
李登海:当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什么都没有,我们是给国家做贡献的。所以(掖单2号)这个品种选育出来以后,这个品种必须给国家种子管理公司、种子管理站,这个种站由国家来进行生产。当时因为没有这个知识产权保护啊,不像现在有这个知识产权保护了,所以我们这个品种出来以后就被拿走了,给了我们……当时我记得是,给了几万块钱补贴。
李登海:我再跟你举个例子,后来我们出了掖单12号、13号出口到日本,我们的种子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国外的营销权。我们自己的品种生产出来以后,这个品种交给谁呢?就交给当地,你必须交给当地种站,那我们又不是国家的科研单位,我们是农村成长起来的一个单位,我们国家不能给我们单出一个政策,所以我们也没办法,你不交给它不行。我们没有这个资本积累的条件,所以我们无偿地贡献给社会。像我刚才讲的出口到日本的品种,由莱州市的种子公司,市里的、市政府的公司、县的种子公司进行生产,四块钱一公斤给了中国种子公司,中国种子公司呢,在天津港包装以后,在天津港一交货,三美元,三美元一公斤。那么这钱呢,是中国种子公司挣去了,因为中国种子公司有出口权啊,莱州市呢它也挣了几毛钱,我们是一分钱捞不到啊。这是当时的情况,所以我们没有资本积累的这种条件,但是我一切都给国家做贡献。
宗 欢:那您当时看这样一个情况,是不是就想,我是不是要做个企业家?用我自己研究出来的种子,为我做一些利润、为我创造一些财富呢?
李登海:你说得很好,就这个情况呢,一直到1984年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我是烟台市的市委委员,从农村出来以后,上莱阳农学院进修,参加了党代会议,受到教育的机会就比较多了,学习的机会比较多了,鼓励我们共产党员在改革当中,“宁可在改革当中犯错误,但不可不改革”。在那个情况下,怎么样冲破原来的思想框框。我觉得我是共产党员,一个年轻的在党的培养下的农村青年,怎么去发展。我看到国外的市场经济的种子公司,他们把科研、生产、推广、销售四大系统编到一起去,就是种子产业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市场,都是由一个公司来完成。而我们国家当时是条条框框的,四个部门分成,搞科研的不搞生产、搞生产的不搞推广、搞推广的不搞销售,而且销售挣的钱还不给搞科研的,都要国家的钱,都奢望国家的钱。而且实践当中呢,这个品种生产出来了,他那边还不卖,就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
于是李登海决定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1985年4月,他创办起了一个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我国第一个农业民办科研单位——山东莱州市玉米研究所。1993年5月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下设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四个研究所和一个负责推广经营的种子公司。种子公司的出现,为后来的登海种业打下了基础。
宗 欢:那在85年的时候,当时您创办这个莱州市玉米研究所的时候,当时您应该是没有什么资金的吧?当您研究的话,是需要经费的呀,这个钱从哪里来呢?
李登海:我们当时创办的时候没有钱,我把家里多年积蓄的钱拿出来。
宗 欢:大概多少钱?
李登海:两万块钱,一开始是这样的。当年我们就挣了十多万块钱。
李登海:挣十多万块钱,是当时搞的科研经费,就是把我们当时最好的品种给生产出来,输送给社会当中去,非常廉价地换取的经费。因为国家不能给我们科研经费,因为我们不是国家的研究所。当时我们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闯出一条路来,当时我就觉得借助国外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我就想在这个科研体制改革当中,闯出一条路子来。
李登海:没办法,我们靠生产一部分种子来养活我们自己,以科研养科研,当时我们是这样想的。
宗 欢:当时在这个玉米的培育过程中,你曾经遭受过一次很大的自然灾害,那您能跟我们说一下这个事情的前后经过吗?
李登海:我们每年要进行一次高产攻关研究的新的探索,每年只有一次机会,每年我就搞10块到20块的玉米高产田,不同的品种采取不同的种植方法,我们向着世界的记录进军,有一次那一年我们长得非常好的玉米,参观的人每天都是太多了,长得非常好,9月1号,突然我们的西部,北部的云彩往南走,南部的云彩往北来,很快形成一个烟柱起来了,当时我一看不好,心里非常担心这个事,我就拿着照相机把当时景象照下来了,照下来我就往家跑,我们觉得这是龙卷风性质的,当时是四万多间房子都摧毁了,这么大的树都拔起来了。我从地里看了以后,这是没办法,真是不可抗拒,非常担心,我就跑到生产队的小茅草屋,看着外面天昏地暗的,就这个情况,心里非常难过。一开始下的冰雹,狂风来了是冰雹,我从外面拾了个冰雹过来量量,7公分直径,我照了相,7公分,这一年我又完了。当时我拿着冰雹以后,看着外面的狂风暴雨,我心里也碎了。我当时拿着笔在报纸上写了这么几个字:肝裂心碎。难过得……
李登海:所以农业的研究非常不容易,但是当时那个情况下,我在地里踩那个水,我看那个天,我就觉得,真是……感情是觉得,泪哗哗地流,但是在这过程当中,我这人有一个好处,越在困难的时候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勇气,我觉得我自己再干、再重新干。失败的过程当中孕育我们成功者必须有的一种素质。就是失败不害怕,就是一定要在走向成功当中,害怕没有这种信心、没有这种志气。在这问题上锻炼了我,比较困难或者在失败的过程当中,我想再度地去发展。我就经常和别人说,说这句话,我希望别人能超过我,但是我永远想超过别人。
李登海:在世界高产玉米这块呢,实际上只有两个人把它干起来了。一个美国先锋公司,一个我,而且我告诉你今年的信息情况,在全国的品种中,除了美国先锋的就是我们的,我们国家各大公司、包括下面的公司,它们吹来吹去,谁能和美国的公司竞争啊?
宗 欢:你们和先锋有多大的差距?
李登海:差不多,不太大,但是有差距。它是多年形成的选育、分育体系,它种子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它研发能力比较强,美国它的体制管理都是相当不错的,它整体管理都是相当科学的,而且它有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和我们不一样。
李登海:因为美国的先锋种业公司,在世界上来讲是最大的种业公司,它的市场份额占全球的25%,在美国它的市场份额占了40%左右,在玉米界来讲,一说美国先锋公司,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它的品种确实厉害,确实非常具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对它也是比较尊重,我们也经常学习它的一些比较好的思路。
李登海以全新的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路子,同时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先后多次就农民、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问题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领衔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提出“关于制定《种子法》和《品种保护法》”的议案,为农业科技的法规化操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宗 欢: 您看着市场上,CD有盗版的,名牌衣服有盗版的,那这个种子是不是也有盗版的呢?
李登海:太多了,这事太多了。
李登海:有的单位是这样讲的,李登海有的我们都有,把我们的偷了以后他再出去卖,有的说的更有意思了啊,“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李登海这面旗”。就这么着呢,这些人就是怎么把我们的成果偷了去,在社会上赚取利润。另外呢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把我们的品种,改成他的品种,改成他的号。这是非常气人的事,明目张胆地来侵权。比如说我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人呢,找着各种理论,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报复你。按道理讲,我们应该维护我们的基本权益。我们把这个事跟他谈,这个侵权问题,你应该怎么办?应该给一定的赔偿。我们在一个省发现7家种子公司,写着他们的名字,里面装的都是登海种业的品种,侵权事太多。现在这个情况我看,随着法制环境的不断改善,我觉得是逐步地好起来的。
宗 欢:那后来确定这个种子,作为知识产权得以保护,大概是几年的事情?
李登海:九七年以后,当时我在全国人大,我是八届和九届的人大常委,通过立法当中,我也了解到我们中国,我们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要进行这个依法治国。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我觉得市场经济本来是个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身是个销售经济,作为我们来讲,我当时就想,怎么来做大它,所以我们就从九七年以后,新品种就不再给别人了,就不再给那些其它的单位了。因为从立法当中我知道,我们应该将来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自己,所以我从“登海一号”开始,我就自己来进行自我保护了,就从那开始。
李登海:九七年以前的品种,都由社会来进行生产,九七年以后的品种,由我们自己来进行生产。
李登海:我们的品种在“八五”、“九五”期间,占中国的三分之一市场。我们国家3.6亿亩左右的杂交玉米种植面积,这个品种、这个生产量、这个生产销售,都是整个的社会来进行生产。那么九七年以后呢,我们自己新研发的品种,从“登海一号”开始,我们自己产权保护。当时还没出台,《种子法》还没出来,知识保护还没实施,我们就开始自己保护了,一直到知识产权开始保护,那么我们自己才利润从一千万、两千万、三千万、六千万、八千万,一步步起来的,这才开始有个机会。
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李登海创办的莱州市农科院以其所属远征种子
公司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8.86%,李登海本人则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
31.14%。此时,登海种业开始第一轮大收购,陆续将莱州市24个种子公司和3个市直种子
经营单位纳入旗下。2000年9月,登海种业为上市而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开始进行。
宗 欢:那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上市的呢?
李登海:上市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有两个事。一个事就是打“登海”牌,叫“登海”号,当时我不同意这个事,共产党员应该谦虚精神,戒骄戒躁,怎么还打自己的名字?这不谦虚这个事,当时我就这个情况。后来我们国家商标局的一些领导,看了以后说,在我们莱州市这样一个地方,知名度最高的还是“登海”,说“登海”应该是一个品牌,将来创立一个名牌。在这过程当中呢,我们市领导就说了,你一定要把“登海”牌树立起来。当时我就觉得是,我自己是共产党员,也比较年轻,打“登海”牌不好,当时我就不同意,后来这事拖了半年多,后来我们市委领导说,“登海”不是你自己的,是全市人民的、是大家的。这是一个情况。另外呢,我一个朋友,是《中国青年报》的,他告诉我说:你不打,“张登海”、“王登海”,将来把“登海”都注册了,看你怎么办?后来我犹豫了一段时间,结果呢人家就在国际网站上把我的“登海”给注册了。后来我说这个不行,赶快就注册了。
李登海:这是一个事,后来是上市的事。上市这事我也不明白,我们对上市呢觉得非常遥远,觉得太遥远了,那是一个大企业做的事,想都不敢想这个事。后来我们市里的领导他们就说,你们的业绩都不错,应该要更好地发展的话,应该上市。
宗 欢:玉米产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会有大幅地增长,那么登海种业的利润点在哪里?
李登海:应该说玉米的面积,在我们国家中,比较小麦、水稻来讲,它虽然是第三位的面积,但它的面积有稳定发展的趋势,它一方面是工业的原料,一方面是口粮、二方面是饲料粮,像这个牲畜、喂猪、喂牛、喂鸡,包括水产养殖,玉米是最好的饲料,这是一个情况。随着我们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玉米作饲料,各方面来讲,蛋、奶、牛、肉,它都是必不可少的饲料,是最好的饲料。市场决定了玉米的面积,它不会减少。另外在工业原料这块,能源这么紧张,它可以作酒精,酒精可以掺到汽油当中混合燃烧,美国不就这么做的吗?它是工业原料,它可以做淀粉,它的用途非常广,不单是口粮、工业原料,还是能源,而且可以作饲料。所以,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它都有比较大的玉米面积。像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大的玉米面积。他们所有养殖业都要靠它,它的价值、地位在不断地提升。
宗 欢:您看啊,在这个登海种业上市以后,您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了,您对财富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登海:我觉得,在我想法呢,我没有……他们好多人都觉得李登海成了亿万富翁了,我不是和他们开玩笑地讲,我就觉得我没有这种感觉。我就说呢,过去我们毛主席说,节约每一个铜板,为我们的革命和战争事业,所以现在我们节约每一个铜板,为了我们的种子产业。你像我坐飞机啊,从北京开完人大会,回来以后到海南科研基地,我坐晚上的飞机,打打折。按照我们的身份,坐头等舱,那得三千多块钱,但我从北京到海南三亚,打折的票才七百多块钱。但是我们省下一部分钱,我们需要科研经费、需要建设,把登海种业这个火箭当中的光和热,在助推火箭上加点油,真正提升到具有在国内和国际上,真正有竞争力的一个种业公司,我觉得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一个阶段。
宗 欢:在哪些方面舍得花钱?
李登海:科研上,在科研上全国当中,我们是一年投资一千多万,是最大的。我们节省花钱,我们必须有这种精神,我觉得应该有这种美德,我是一个投资者,也是具体搞科研的一个带头人,我觉得在这问题上,绝不能乱花一分钱,这样才能对得起股民,对得起投资者,我邀请投资者真正到登海种业来了解登海种业,它是真正干事创业的一个单位,我想把上市公司带到一个真正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这么一个地位上来。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位就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李登海。李登海亲手选育的40多个玉米良种的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8%,山东省的70%,中国没有先例,世界也属罕见。凝结在这些丰硕成果之中的,是李登海3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509.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前南方基金总经理 高良玉
时间:2007-05-17
诉说基金七年风雨路,他管理的公司一直名列前茅
我们希望这个公司能够非常稳定的 能够按照一个市场化的原则 按照一个基金行业发展的要求 能够走好每一步 能够做成一个所谓的百年老店
从瞬间的辉煌到漫长的暗淡,第一只基金的业绩使他的投资理念逐渐成熟
我们可能在前期摸索着 投资经验方面也有准备不充分啊 理念不是很先进啊 操作方面不是很灵活啊等等这方面的一些原因 所以基金开元在1998年这一年业绩表现应该说是最差的
是是非非一时难辨,面对《基金黑幕》引发的大地震他感触良多
他这个确实给我们一个警钟 一个警示 就是在这个基金的运作当中 充分的注意到这种方方面面的风险 一定要遵纪守法
一九九八年四月的市场风平浪静,但对于新兴的基金来讲却是一个里程碑,首批试点的基金开元、基金金泰一上市就受到了市场的追捧,首日价格就高出发行价 30%之多。与此同时管理层推出了投资基金可以配售新股的扶持政策,于是这两家基金的价格扶摇直上并超过了每单位2.3元。高良玉作为南方基金的管理人,谈到当年基金开元的发行,也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的市场呢存在着比较盲目投机的一个氛围 很多中国的投资者认为新的东西就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所以说呢当时我记得我们的这个基金开元的申购出现了超额的申购 当时我们发20个亿嘛 当时认购倍数超过42倍 那也就意味着有800多个亿的资金去愿意认购这个基金开元//我记得开盘的话是一块三毛七 很快就涨上去了 当时我们看到 这个投资者真的把基金当作股票来买了 应该说基金的净值跟他的交易价格净值比较接近才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呢偏离了很多 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两块多钱 两块四毛钱
记者:对投资者的这种情况有什么感觉
我就觉得很疯狂 对基金太信任了 很多都比较盲目 就觉得基金就是股票
1998年3月6日,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发起并设立国内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随后,我国首批成立了华夏、华安、国泰和博时四家基金管理公司
毕业于“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高良玉,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中国证监会发行部任职。1998年进入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高良玉只说这是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
一方面就是我从人民银行到证监会 实际上是股票审核工作已经有七年时间那么说出现一种可以叫审美疲劳也好 就是对本身这种工作挑战性不是太够 而且经常面对着大量的这种审查 工作比较枯燥 技术含量也不是太高 第二种原因就是确实当时的市场这种比较轰轰烈烈而且证券市场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地方 那么我们所学 我们这几年工作经历也使我们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那么也是一个好的机遇吧 在我正好去到公司的时候 正好基金公司作为一个新的机构在市场上出现所以也使我能够有机会选择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南方是我国第一个拿到“准生证”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这一殊荣令其备受证券界人士的羡慕和关注,公司也给自己管理的首只基金取了个颇具创世纪意味的名称—基金开元。不料,瞬间的辉煌之后却是漫长的暗淡。
跟我们同时发行的有两只 一只是基金开元 一只是基金金泰 (他的表现怎样)他比我们略好一点 我记得98年到12月31日 有六只封闭式基金产生 当年我们的业绩是一块零两分多到12月31日 那么金泰可能是比我们多一分钱左右 整体表现都不是那么优秀(当时开元排到末尾)没错 我们当年是有六只封闭式基金 我们是排在第六位(那是98年底的时候)对对 (那跌破净值的时候)跌破净值的时候我记得应该是在大概在7 8月份 8 9月份这样子
记者:开元是我们的第一只基金 开局不利当时您心理是怎么想的
因为当时我是副总经理 我也不负责投资 所以我们也是作为一种建议去参与 我们很着急 但是因为直接参与决策 虽然是心有不甘 但是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种落后的现实
记者:那您当时都提了什么建议
因为我负责的这个研究部负责对股票这个建议 我记得我是比较早的建议过对中兴通讯这一类型的股票的一些投资
记者:您那时候有没有一种清晰的投资理念
应该讲也不是很清晰 但是就是大体上的一个原则是知道的 就是要买一些好的股票 要买一些风险低的股票 这个概念是从一开始就有的 但是我们当时由于市场的投机气氛比较浓 就是投机的想法也是有的 投机的成分比现在要大 所以由于那个时候市场的一个标杆 那么我们对一些股票的判断 可能那时候认为35倍市盈率40倍市盈率都不算高 都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我们现在呢可能认为15倍20倍才能接受 所以说这个理念跟评价标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那时候的选股就是根据当时的标准做出一种选择
在基金创立后的长达十四个月时间里,开元的资产净值最高只有1.06元,甚至一度跌破面值,其排名在不断扩充的新基金队伍中始终排名末席,二级市场价格也随之阴跌绵绵。
1999年初,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调整了经营班子,采用了国外通行的单一基金经理制。这一年高良玉成为了南方的总经理。
我把股票分了一个类 就是五千万资金以上的我们才决策 五千万以下到三千万以上的是由副总主管投资的副总他有权力去决定 三千万以下的基金经理有权决定 他对于市场(了解)然后我们对基金经理进行严格考核 所以这样的话 把大的方面投决会控制住风险 小的方面让基金经理充分发挥自主的积极性 他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 根据他的在一个比较小的资金三千万以下的资金之内他可以做出一些自由的决策
记者:那么开元后来转败为胜是不是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有很大的关系 我觉得这样是充分调动了基金经理的积极性 同时我们在调动的同时也没有丧失对基金的控制力
记者:开元在哪只股票上赚了钱
就是在519之前 大家都不看好市场的情况下 我们重点选择了上海市场的申能股份 我们觉得当时他的市盈率非常低 业绩非常好 是一个发电的企业 那么当时重仓对他进行投资 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收益 我记得当时一只股票挣了有六千万吧 (回报)投资回报可能也有百分之三 四十 这是很高的 然后我们也适应了市场的一些形式 我们选择了一些也就是说弹性比较好 成长性比较好的公司
用高良玉自己的话说,基金开元从1999年的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二,到了2000年一跃成为基金净值排行榜的第一名,南方迈过了基金成长的第一道坎儿,高良玉的投资理念也逐渐成熟。
那时的选股还是投机性比较强 标准有点随波逐流//TC01 44 01 那时是比较散的就是没有行业概念的没有整体宏观的概念 就是哪只股票他的业绩比较好 市场基础比较好 大家认同度比较高甚至哪只股票有较好的投机价值//TC01 45 30 现在强调的是大的资产配置 行业配置 在行业配置内再对各股精调细选 对整体上的股票仓位不是过分强调的//TC02 34 24C炒股票真的不难 一点也不难 大家坚定一个选股的标准一个正确的理念 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
记者:这个理念是业绩好的公司吗
业绩好的 成长性好的 经营是非常公正 敬业的 而且他所处的行业是一个发展的行业 这种公司你买他一定没错的
基金七年风雨路,这中间业界对南方的普遍评价是南方基金保持着稳健的作风和不断创新的理念, 谈到这里,高良玉平静的同我们描述当年创立基金时的情景。
记者:参与基金典型事件
保本啊 比较典型的是保本啊 因为保本基金当时提出的时候 当时国家没有这种机制 那么做不了 做不了怎么办 我们当时就在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那么最后选择了投资组合保险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投资又遇到了问题 就是说 这种投资组合保险完全依靠的实际上是投资控制的能力 那么控制能力出现问题的情况下 要去担保 那么这担保怎么办 我们银行都不愿意担保 这时候要找别的机构去担保 所以当时我们谈了很多单位 然后把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了 最后还是说由于担保力度的不足所以还不能叫保本基金 确实在这个方面里面说这个应该说是推动的力度是比较大的 是比较坚持要做这么一种产品
实际上对高良玉而言,前面的那些不过是一个磨练的过程,真正对他产生影响的是筹备开放式基金和竞聘社保基金带给南方的冲击。
我们在做封闭式基金的时候应该是僧少粥多的这么一个环境 发基金不成问题 基金业绩也比较好 那时候市场环境也比较好 所以模式也比较简单 那么在开放式基金在推出之前的准备方面 跟原先的封闭式基金有很大的不同 他要涉及到整个销售体系的建设 客户维护 包括我们的登记注册 除了传统的投资研究之外 有很多的后台的业务需要开展 就这样的话使我们把自己的意识完全的转变到一个金融服务业的服务上来 使我们对基金行业又是一个重新的认识 就是不仅是投资 更重要的是服务 给投资人提供好的理财产品好的理财结果 还要提供更便捷的这种认购投资的渠道 所以这个冲击是比较大的 而且是跟以前的反差是非常大的 我觉得第二个冲击 为什么说是社保呢 就是考评 社保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持有人的角度 他做了一些很详细的规定跟要求 那么基金公司真正的是在这件事上面是 通过持有人的对基金公司提出的要求有个自身对照 就我们哪些方面还不符合投资人的要求 投资人的哪些要求我们以前还从来没有考虑到的 我们怎么来改善自己 我们怎么来加强自身建设来适应这些专业的投资人的需求 这个评比也是对基金公司提升他的经营一个很大的促进 所以我说这两个大的事件应该对提升现有的基金公司的经营能力 控制风险的能力 也提升自己的投资理念是非常关键的
记者:现在基金市场低迷
基金不能完全根据市场的表现来判断 基金提供的只是一个理财的工具 大家其实需要的东西很多 我们重点在市场的发展 遇到的困难也是暂时的 我觉得象国外的基金他也遇到低潮的阶段 我们中国基金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七年时间 发展到3000多亿 这是别的国家无法想象的
《财经》杂志2000年10月号刊登了《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一文中指出:跟踪国内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大宗股票交易记录,客观详尽地分析了它们的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由此引发中国证券市场“大地震”。
由基金黑幕本身所反应的一些现象我们认为并不是普遍的象我们公司是没有 因为南方公司从来没有受过主管公司的批评跟调查 而且我们认为这种媒体的报道有很大成分新闻的效果
记者:对基金黑幕的内容 解释
别的公司我不是太了解 我也不好去评价 但是从后来调查的交易所的清单来看 应该说是不是很普遍 我们南方基金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很清晰的 就是一开始我们就禁止基金之间的这种倒仓和对倒 因为我们从这个《证券法》上面 我们觉得已经对这方面有所禁止 不能同一时间同一价格的反向所以 对吧 所以我们在这个具体交易的流程当中 我们就把这个割开了 我们自己的基金不能买我们其他基金抛出的股票 同时不能在同一时间 所以说这个后来这个证监会在调查 打开原始记录的时候我们南方基金涉及到对倒和对敲方向 应该说几乎是 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的
记者:只有嘉实 其他的都有违规
当时是这么个说法 对 因为我觉得这里面就是处理标准的问题了 就《证券法》规定的不是在同一时间 那么这样的话呢 这个时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是在一分钟 比如说我一分钟一个基金卖出去了 我一分钟一个基金能不能买 还是三十秒钟 还是十秒钟 还是五分钟 就是从我们的理解来讲 我不买我自己的股票 不同时买自己的股票 第二个就是说 由于那个时候坚定的这个标准 没有人告诉我几分钟后才去买 就是你这个基金卖出去后 另一个基金必须几分钟以后才能买 当时可能会出现时间比较接近的操作 有可能会有的 比如说 一个基金卖出去 一分钟啊 我另一个基金买 但是我们系统里面只控制什么呢 不能同一个时间 同一时间 我肯定认为我一个基金买了我另一个基金的股票 那我不是同一时间 那我买的就不是我自己的 不是我自己的我为什么不能买呢 对吧 但是后来一旦具体涉及到多长时间时候 这就比较含糊了 可能当时就说有些公司 包括我们公司也会遇到一个少量的 有时间比较接近的区段里面 有这种交易的嫌疑 只能说是 但就是说这个时间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000年10月16日,10家基金公司在国内三大证券报上发表“严正声明”,称《基金黑幕》一文对中国基金业两年来的试点成果给予全盘否定,其中颇多不实之辞和偏颇之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是是非非一时难辨,但《基金黑幕》引发的“地震”,使得中小投资者对基金的市场作用重新认识,对基金公司重新审视,高良玉面带平静的叙述给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为一个非常大的新闻出现以后 那么作为主管机关肯定要有一个说法 所以证监会这种情况下肯定要去做调查的 就是说 你反映的基金的问题是不是事实 我觉得从犯罪来讲 要强调动机跟结果 那么 就是说你基金是不是出现这种动机 去拿别人的好处 去给别的人维护价格 去接他的盘 那么从后来的调查看的话 这种反应的依据不是很充分
记者:高层对行业的看法
高层对行业的看法 一直都是支持的 我更多的觉得 可能是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事物的产生 很多人由于不了解而产生误解 主要原因是误解 还有一些把社会上的现象 想当然的按到了基金的头上 因为当时的坐庄 黑庄很多 那么大家想你基金那么多钱 不也是在坐庄 你坐庄是不是也一样的有坐庄的共性的行为 所以 我觉得可能更多是由于不了解 不理解 产生的误解 所以后来要求基金加强信息披露
记者:证监会跟基金有没有沟通
有的(沟通什么)我们自查 反映一些情况嘛(反映一些什么情况)就是有没有所涉及到的这些类型的问题(报一些材料)对
自从证监会要求基金业这次彻底的自查之后,很多公司对基金的投资运作进行实时监控,内定的交易规范变得空前严格。
记者:那段时间是不是觉得很困惑
有一些吧 我觉得这个 我们都是尽职尽责的按照一个这么一种基金持有人 基金投资人的专业要求但是怎么就得不到一些其他这个投资人的理解 我们对这个几点是比较困惑的 但是我们也觉得 可能基金作为市场的一个新生力量 触犯了老的势力的一些利益 所以当时对基金的运作对基金新股的配售媒体上面反应比较强烈 所以从我们来讲 我们要求证监会主动的去放弃这种新股的配售 我的基金不需要靠这个收益 来提高我们的业绩 我们靠的是自身的理财的能力
记者:是谁提出的要放弃新股配售的
我们记得在一次证监会召开的会议上面 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不要 但实际上即使并不是配售给基金公司 而是给基金的 给基金是给基金持有人 所以是鼓励持有人来卖基金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 但是大家由于一种不平衡 把矛头对准基金公司 说坐享其成 说你理财能力那么差 就靠这一块 来弥补你的业绩 但实际上 即使在配售最多的时候我们业绩当中大概也不到五分之一的收益来源于新股配售 而我们的业绩远远超越大盘
《基金黑幕》一文对基金的运作提出质疑。随后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调查报告。从那以后,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在中央交易室设置预警系统等措施限制明显的关联交易。
这场风波之后,一年的时间里既没有新基金的发行,也没有新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基金公司进入反省阶段。
他这个确实给我们一个警钟 一个警示 就是在这个基金的运作当中 充分的注意到这种方方面面的风险 一定要遵纪守法 所以说对我们的震动是很大的
2004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施行。业界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实施,不仅对基金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证券投资基金法将投资人的权利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基金业的发展,2003年初在上海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一种新的符合现代市场的发展模式出现了,谈到新模式高良玉却显示出了少有的谨慎。
我们是很愿意合资的 也在积极寻找洽谈外资伙伴 但我们想在控股权方面 我们坚持国内的股东为主 另外 在公司的发展方面 我们有很多想法 不是纯粹变成国外基金在国内的分支 我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公司置于这么一个地位
因为中国的基金市场才刚刚起步 我们是赶上了一个好的时机 那么跟国际上的基金行业比我们差距太大了 所以说我们没有什么应该值得骄傲的资本 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公司能够非常稳定的 能够按照一个市场化的原则 按照一个基金行业发展的要求 能够走好每一步 能够做成一个 所谓的百年老店 以后能够看到这个公司 各个方面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不是时间长了就老化了 竞争力下降了最后被市场淘汰了 我们想让这个公司保持一个旺盛的生命力 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一个竞争力 能够长远生存的发展.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510.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资本人物》蒙牛乳业董事长兼总裁 牛根生[资本人物]
2007-05-17
1998年,他业绩出色,却被伊利总裁扫地出门。
“总裁建议牛根生同志 不再适合担任生产经营副总裁 免掉其职务 究竟是为什么不适合担任生产经营副总裁 他没有说理由”
1999年,他白手起家,在重重打压下倔强成长。
“只要不还口 这个架就吵不起来 只要不还手 架永远打不起来 我们就本着我们是弱势群体 我们不能跟镏子去碰 因为我们是鸡蛋”
2005年,他身家数亿,却把所有财富全数捐出。
“从无到有很快乐 但是更快乐的是从有到无 从有到无的这个过程 这个快乐 要强于原来那个从无到有的十倍”
王君择:前一段时间 资本市场上 有一场豪赌 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 一方是以摩根为首的三家外资财团 而另一方就是1999年才成立的蒙牛乳业集团 而这场豪赌的最终赢家是蒙牛乳业 他们的管理层获得了近四亿人民币的奖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蒙牛乳业的董事长兼总裁 牛根生先生 我们想知道 就是当初您跟摩根三家外资集团 怎么样有这场豪赌
牛根生:财务投资者呢 奔着两个要素 第一 你的成长要很好 第二 就是你企业至少是上市前 因为上市前成长很好的 是财务投资的最佳时期 因为财务投资者 他要拿到利润 一般是把未来的效益放进去 让它的收益能够高 所以 我想这两个指标 我们达成共识 能够满足他这个要求 那么当时我记得非常清楚 他们进入的时候 蒙牛管理层 自己前三年的业绩 因为我们1999年 2000年 2001年 他2002年进来的时候 看到我们前三年的平均业绩 是百分之三百左右 所以他感觉到满足他的要求了 第二 蒙牛当时打算是在深圳交易所二板上市 那个二板已经是开得晚了 深圳的二板不行 是不是可以考虑香港的二板 为什么要上二板 主要原因是 我们蒙牛成立的时间比较短 就是按照主板的阶段性 或者那个体量 或者是这个年限都不够 因此就考虑到二板的问题 正在这个时候 他进来以后 他说速度这么快 能不能继续保持一个快速发展 他们比较担忧
2002 年,外资第一次入股蒙牛。为了达到激励管理层的目的,摩根、英联、鼎晖等3家外资股东,与以蒙牛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达成协议:自2003 年起,未来三年,如果蒙牛复合年增长率低于50%,蒙牛管理层要向摩根为首的3家财务股东支付最多不超过7830万股中国蒙牛乳业股票,或者支付等值现金。反之,则3家外资股东要向蒙牛管理团队支付同等股份。而牛根生带领的蒙牛团队,在这场与外资股东的博弈中笑到了最后。
王:那个摩根 最开始进入蒙牛的时候 它持股比例是多少
牛:最早第一次 三家外资股东的比例 三家加起来 是百分之三十二点多 好像还不到百分之三十 剩下都是我们蒙牛管理层 我们蒙牛管理层是占到 百分之六十七点多吧 是这样一个份额 那么等到第二次 2003年融资以后 他们三家加起来 就占到百分之四十九 那么就是说 我们管理层占百分之五十一 就是说从管理层 跟外资股东合作开始到现在 一直是管理层控股 这一点我们始终没有放弃 同时在董事会成员里 外资股东最高的时期 也只有三个人 我们中方的股东是五个人 再加上三个中方的独立董事 就是说我们大致上 国内是八个 而外资股东是三个 所以这样 大致上这个控股权 从董事会的管理层 中方始终在 蒙牛这边始终在控制董事会的 所有的决策 权利 那这个外方 就是两次对蒙牛进行投资
王:他们一共投了多少钱
牛:第一次是两千六百万美金 第二次是三千五百万美金 两次加起来 总数是个六千一百万美金 大致上合人民币 换算过来以后 将近五个亿 就是五个亿多一点 或者少一点 就是五个亿左右 是这样一个数字
王:我们看到一份资料上写 就是说在投票权上 公司有百分之五十一的投票权 因为我们控股 他们是百分之四十九 但是 在分利润的时候 在利润收益的计算的时候 他是百分之九十 我们是百分之十?
牛:这个实际上 它是个股权结构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个中方的公司 但是确实要中方的企业 在境外上市 肯定是不能上的 你上要算是S股 那么S股 股东出境也不方便 有困难 所以我们就是说 首先把蒙牛变成一个外边的公司 就是说蒙牛上边还有一个公司 这个公司是在境外注册的 那么也就是说 我们百分之八十多是注册在境外的 那么这样的话 我们境外的公司在香港上市 那就成了一个合作了 所以这是为了上市的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方式 所以他们那个里面不全是三家外资股东 所以市场上有很多说法 这三家外资的财团 控制了蒙牛 可能就是从表面数字推断出来的 也就是为了上市的一种 他必须满足上市的条件 所以事实上 是中方一直在控制
王:你们当时设定的条款 这个条款最开始提出的 就是外方那边 他也是按照他在国际上投资规则来做的?
牛:是 是这样的 他按照国际的规则来做他那一部分事 我们按照国际规则 来做我们这一部分事情 那么在境外看 我们是一个中国蒙牛乳业 是一个境外公司 但是境外公司里 股权看好像是外资大 中资小 实际中资的一股和外资的股 是同股不同权的 我们一股是他的多少倍 我们的股权看似少 但是我们控权的力度大 这个份额大 所以这里面 为了满足能够上市的需求 为了能够尽力地 既然要符合中国法律 又要符合香港法律 同时还要把英 美 新加坡 还有法国 意大利 这些所有日本股东的 所有的条件都能符合 所以我们这个上市的过程 你们可以看到 是比较复杂 外资股东说 我这个公司看得不是很清楚 怎么这么多的层面 我们自己的非专业人员 根本看不懂 好多国内的金融家 包括证券的一些高手 都不是对蒙牛整个结构 看到这一面看不到那一面 看到那一面看不到这一面 就是说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如果假设我们不跟摩根 英联 鼎辉 这样的美国的 英国的 香港的 这样的老牌的投资者合作的话 那我们一辈子也想不到这样的办法 就是说确实这个过程 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
王:那当时关于这个价格方面成交 是不是要经过很多轮谈判 很艰苦的 很多轮的谈判
牛:应该说是 虽然说是很多轮 但是多轮的谈判 主要是买多买少的谈判 占用了很大时间 不是价格 就是说价格问题一次就过了 我就不还价 我要价以后 对方还价 当时给了一个价 我们告诉他是多少钱 那就基本上就没变 就是您先给出这个价 就是说他当时认为市场价是多少 你不要考虑市场价 就是现在当时卖到九块四毛钱 我说低于这个价格 你就别考虑 九点四倍 低于这个价格你就别考虑 后来我们最多的时间谈判 主要是他占多少股份 他一个劲地想要 他一下子想要很多钱进来 我们当时就感觉到 不让他超过三分之一 百分之三十三是三分之一 我们一定要他低于三十三 因为我们那个时候 很多国内这一部分管理层持股人 他就害怕让境外持股 看到世界上很多股权说话算数 把一个公司搞得怎么回事 大家看到这个方面的事例很多 所以大家就说 我别的东西不懂 只要让你不要接近控股 你不要超过三分之一 我们肯定是最安全的 所以当时就是 在这个问题上 而且最后没办法 我们定的死数字以后 这三家开始搞不清 三家互相 一个是要多 那比例 他们三家分比例的时候 那个用的时间竟然是最长 你看那个摩根当时是 在三十三的里边 摩根占了百分之四十九 英联占了百分之差不多三十左右 鼎晖那一家挤到了百分之十五六 就是说他是他的一倍 他又是他的一倍 那么第三家 因为太少不干 开始就跟这两家争 后来这个时间用的 我们后来回忆 应该是时间最长的 这三家因为谁要多 后来因为一百万美金的股的多少 后来我发现 就已经弄得火药味挺浓 我们后来出来以后 是协调这三家股权多少的关系 后来说你们不要装好人了 你们要多给我们几百万美金 我们就都过去了 要么的话 没有那一次的话 也没有第二年 2003年的又一次追加 二次入股 当然我们回多头来想 晚了一年是特别好的事情
王:为什么特别好
牛:你想头一次入股 是两千六百万美金 他就占了我总股的 百分之三十二 而第二次入股 他是三千五百万美金 才占了我们百分之十六 十六点多 就是说第二次拿的三千五百万美金 要大于他第一次的两千六百万 而他占的股权却少了一倍 这是头一年的一倍 所以我们蒙牛成长快带来的收益 如果我们头一年进来这个钱 你想蒙牛损失 比第二年进来就大得多得多 所以这样的话 我们晚了一年 就带来了更好的收益 所以主要谈判的艰难 是艰难在量的多少的控制
1999 年,成立之初的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排名1116位,总资产1300多万。接下来,蒙牛一天超越一个竞争对手,6年之后,2004年蒙牛乳业收入达人民币 72.138亿元。2005年3月,蒙牛乳业在中国液体奶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25.4%,稳居全国第一。而这一切的成绩,都和我们眼前的这位牛根生有关。牛根生1978年继承父业,开始养牛。1983年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在伊利,他从一个洗瓶工开始干起,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
王:那您当冷冻食品厂厂长的时候 是二十九岁吧
牛:是
王:那在当时那种大国企 应该是很年轻的干部了 那是不是您有什么特殊的才干 所以人家才把您重用
牛:在原来的工厂 我觉得自己 好像才干也不敢说 因为文凭也不是很高 水平我自己觉得也没有太多 只是每年工厂里的承包 各项的完成的指标 我肯定是 只要我领导的班子 我肯定是最棒的 我领导的车间又是车间里最棒的 领导的分厂在分厂里是最棒的 而且每年只要企业公开招标 贴得那个榜上的那个指标 只要我们接那个标的话 一般都是一倍一倍地增长 所以我在伊利期间的十六年 至少有一半以上时间 八年以上 我承包租赁 和完成任务的各项指标 都是伊利第一 而且每年都是翻番 翻到最后 所以后来那个奖金和工资 都没法给我发 就发奖状 奖状多余奖金 就是先进 先进 反正是编的名字越来越好听的先进 我那个奖状 那是很多的 连续六年在呼市地区都是劳模
王:那就是您当时干得非常出色的时候 没有想到 就是说 这种出色 会给您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为中国有句古话 就是说功高盖主
牛:是 水大了漫过桥了 所以确实这个时候 没想到 因为当时我想的什么呢 我只要把事情做好 这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 因为我想 他领导不是每天跟我讲 都是让好 没有说不好 肯定不好才应该是你负责 好的时候怎么… 当然这个是内心的话 最后这个话可能也没讲出来 当然因为董事会免我的时候 上海证券报上 登得清清楚楚 总裁建议牛根生同志 不再适合担任生产经营副总裁 免掉其职务 究竟是为什么 不适合担任生产经营副总裁 他没有说理由
王:那您当时跟他们有分歧吗
牛:我觉得分歧呢 还应该说不是很多 就是说在发展上 在战略上 我觉得可能我们意见不完全一致 那么工作目标上 工作阶段性的目标上 也没有太大的不同 只是感觉到 就是说 原来做工作很顺畅 后来以后 做什么都不行了 做什么都不能这样做 就是尽管职务很高 权力却很小
王: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
牛:1998年开始 1998年年初改革完以后 我尽管是生产经营副总裁 但是 这么一个生产经营副总裁 买簸箕 买笤帚 买其他简单的办公用具 我都没有权力 所以我觉得跟去年比 跟1997年比 跟1996年比 这不差到 天上和地下的差别吗 我觉得我已经猜到了老板 总裁可能需要我离开了
1998 年,作为前“伊利股份”的董事兼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牛根生,被董事会免去职务,送北京学习。第一,要离开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这对与伊利风雨同舟了16载的牛根生而言,意味着体面的流放和变相的失业。此时的牛根生,处在流年不利的低谷。1999年1月,牛根生和同样在这次干部调整中失势的几个“伊利”高管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它的注册资金是100万元。此时的“伊利”,上市已经3年,当年销售额高达11.5亿元,与仍租用民房办公的“蒙牛”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正是“伊利”的原始股,为“蒙牛” 提供了起飞急需的资本。
王:那您当时在北京的时候 就有这种念头吗 是自己想要办这个企业
牛:有 在上学时候 是 一千多万 当时记得一千多万 我把伊利的股份卖掉 一百多万 卖掉一百多万 然后再加上自己 又借了个十几万 二十万 那么就一百二十万 当时加上我的无形股 加起来一百八九十万 就是这样开始 其他的股东也是 三十万的 五十万的 八十万的 加起来 三十多个人 加起来一共有一千多万 有的家里把存款拿出来了 有的家里把买房钱拿出来了 有的家准备把买车的钱拿出来 有的上了年龄 把准备买棺材的钱也拿出来 就办了一个 跟自己利益直接有很大关系的企业 我们当时注册的资本是 就是一千三百九十八万元
王:那一个企业刚起步的时候 可以说千头万绪 万事开头难 那个时候您都遇到哪些 特别棘手的问题
牛:当然棘手的问题很多 你一下子也可能不能 回忆到那么清楚 至少在起步期间挺困难 就说是有来自于市场的 有经营的 当然也有非商业行为的 就是说 我认为很多的 最多最大的困难 非商业行为的一些东西 当时使我们差一点过不去 你看我们一开始刚起步 想宣传自己 在呼和浩特市 去投上五百多块广告牌 一亿之间都打出来了 但是第二天 市民看到这么多广告 挺好 第三天 一夜起来以后 少了十分之一 被砸掉了将近五十块 砸得破破烂烂 谁干的 当然公安局破案或者什么 最后也找到了 也不了了之 不管他是谁干的 反正有人在干 包括我们在收奶的过程中 同行对手给倒奶 砸车 我们内蒙新闻《今日观察》都放过 到现在这个片子都在 都有 但是我就跟大家说 只要不还口 这个架就吵不起来 只要不还手 架永远打不起来 我们就本着我们是弱势群体 我们不能跟镏子去碰 因为我们是鸡蛋 所以我们在出生的时候 就是打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的这个广告 打着向前辈学习 振兴民族工业的这个标语 打着像我们老大哥学习的这种精神面貌 我们去发展自己 所以发展的初期 可以说 我们的战略也好 战术也好 基本上得当 才导致有了今天
王:但是从你们起步 你看启动资金也很少 然后又是在一个同行老大哥 那种虎视眈眈的 那个市场环境下崛起的 肯定应该有一些自己独特 出奇制胜的一些营销办法
牛:免费品尝也好 主动介绍也好 或者我们进行 就是刚才说的 那么多的商业的 非商业的手段 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 就刚才你说的 第一 钱少 第二的话 环境的恶劣 那么反过来 任何一个 但凡一个组织也好 一个国家也好 民族也好 遇到危险的 危亡的时刻 或者一个个人 遇到痛苦的那种磨难的经历 才能成就人 或者成就团队 或者成就企业 这反过来不是也是符合规律的 如果不是这样 那可能就不会是有我们的今天
王:所以您经常会说到 狮子和羚羊这种人生的哲理
牛:是 包括羊群里面 你说羊群里没有狼的时候 它身体不健康的状况 导致的死亡率 远比狼在追羊群的时候 吃掉的羊要少得多 这就是适者生存 狮子如果跑得不快 它会饿死 跑不过羚羊它就会饿死 那么羚羊跑不过狮子的话 它就成为狮子口中的美餐 所以这就是竞争 良性的 正常的这种竞争 所以在国外的话 反对不正当竞争的有 但是反对垄断的也是有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 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乳制品企业。按照2004《新财富》500富人榜的排名,当时牛根生身价6.8亿人民币,名列富人榜第222位。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的时候,牛根生却决定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2005年1月12日,“老牛专项基金”正式成立,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集团总裁牛根生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牛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 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老牛百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 “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和孩子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老牛将他的散财之举发挥到了极致。
王: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层 都流行管理层内部持股 但您就把自己的股份 捐出去 成立了一个老牛专项基金 那您当时是对这种财富 是不是看得很淡 财富对您来说 已经没什么意义吗
牛:我是这么想的 我感觉到自己是更看重财富 如果要是没有看重财富 就不会这样使用财富 我是这么想 因为过去自己比较穷 也没有过钱 但是那个时候就想过一个想法 就是说如果有了钱以后 我怎么样使用 使得钱的价值更大 因为我在很小很小 七八岁的时候 我对用钱 就有很深很深的感悟 那个时候我把家里爸爸妈妈的钱 偷拿上出来以后 我一个人花 就感觉到不愉快 跟好几个小朋友一起花 不是我一个人愉快 大家都很愉快 另外的话花完以后 我就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头了 而且我有时候有点什么不满意 不舒服的地方 跟小朋友打架 吵架 有意见的时候 我告诉这几个花过我钱的小朋友 去把那个孩子给我打一顿 那真打一顿 就是给他花了钱以后 那人性的本质那个时候 没有更多的思维 就是说花上钱 共同分享的东西以后 他就是去办坏事 办不对的事情 他也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但是就愿意打
王:那您小时候 觉不觉得这个是用钱来笼络人心
牛:他不是笼络 就是说至少共同方向了以后 有福同享的时候 我觉得有难是要同当的 有这样的感觉 它也不是笼络 要笼络的话 我就变成团队的土匪头子了 不可能 那么就这样的话 我后来发现 就是说在我 就是国营企业搞十几年 我发现同样是一样的 只要发了高的工资 高的奖金 只要给大家分开用 那这个生产经营 指标完成 就大家一起在想这件事的时候 就是你不怎么用劲它就完成了 为什么那几年 我刚才说的 那么多年 每年能翻番呢 是大家一起用劲的时候 一起努力的时候 那就翻番了 比别人至少要 比那个不会分配钱的 组织也好 人也好 那至少翻一倍 百分之百的超出 所以这样的话 我就感觉 这个钱这样用是最好的 所以我一直 从国营企业就是这样作风 所以我自己 国营企业分钱的习惯特别好 自己被免职了 从新办一个企业 白手起家的时候 既然能聚那么多的人 后来我发现一个真理 财聚人散 财散聚人 当你散开财的时候 大家不是奔着你来的 是奔着这些财来的 他们怎么想 后来我们了解很多来的人说 老牛 你要把自己的钱给别人分 他拿上咱们的钱能给咱们没了 不会没的 第二的话 老牛把自己的钱分给别人 就是说有分钱习惯的人 他不会就有一次 习惯嘛 所以他会永远分下去 所以我们只要待在他身边 可能被分的可能性 能分到的可能性 就特别大
王:这也是当时您被免职后 伊利的那些大将们 都纷纷投奔您的原因
牛:对 我认为是这样的原因 所以我想 后来也发现 来到蒙牛以后更是 这个时候我一个人能说了算了 至少我原来是二把手 或者三把手 或者建议 那么一把手能同意我们吗 现在我至少可以提议 我可以引导 我可以说服大家我们这样做 所以就不断地 每年下来工资 年薪 包括红利 我全部拿出来给大家分 这个确实 从无到有 很快乐 但是更快乐的是从有到无 散财这一次 经历的这一次 从有到无的这个过程 这个快乐 要强于原来那个从无到有的十倍 不是我一个人 全家人都这样 认识的不认识都说这件事 我说这个社会 对所有的事情 都是公平的
牛根生说,"散"的甜头,"散"完之后才知道。人们不敢散财,是害怕失去之后就回不来了。其实人从本性上说是知恩图报的,他"捐股"之后,受奖者一定会更努力地为蒙牛工作,他用自已的"少有"换来了蒙牛公司和广大奶农的"大有"。因此,他的结论是:财富越散越多,而不是越散越少。"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独家专访 吴征 杨澜
2007-05-18 点
杨澜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决定 我们也给你们向社会公布这个决定的权利
一对资本市场的新贵 五年积聚20亿资本 如今宣布捐出一半资产
把我们在控股公司的51%的股份 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我们的权益 拿出来设立一个纯公益的基金 这个基金设在香港 会遵循香港有关公益基金的所有法规的条例和监管审核的这样一些规章制度 建立起一个透明的 然后我希望引进一些国际的非常先进的公益基金的管理的人才和方法 也探索着 因为我也一直在说这个 过去中国的公益事业很多人大家还是属于这种冲动型的捐助 是不是能够把它变成一种理性的 长期的 正规和透明的一种操作方式 我也有兴趣在这个方面做一些尝试和实验吧 这个方面我的先生和家人给了我很大的信任和支持 我也觉得这也不是涉及到一个 好像一个很高的一个口号 我觉得这是我希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觉得这样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
我跟我先生商议了 会把我们在这个控股公司里面所有权益的51%的拿出来做一个纯公益的基金会 其实这个想法由来已经有两三年了 过去呢也做过一些小规模的捐款 但是从我们来说呢 更希望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平台
他有一套叫人炫目的财技 她是一位著名的主持 成就阳光的文化资本故事
问:这部分现金有多少
吴:我们融了将近5个多亿的现金
问:那您会觉得跟杨澜聊天的时候说走过的路会证明我以前的想法是对的 你的太理想化了
吴: 我有时候会这样说但是我是言不由衷实际上我对杨澜是很敬佩的因为在这个时代呢你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为理想一个人最大的 她是很难的 杨澜是非常难的她难到她已经没有人可以说
问:你觉得要是不跟杨澜在一起生活您的人生将是什么样子
吴:如果我没有碰到杨澜的话可能我的人生会轻松很多同时如果杨澜没有碰到我的话她的人生也会简单很多
阳光卫视三年尴尬旅程 他们如何走过
吴:当时都跟杨澜说千万不能放弃,卫星电视就是这样的你坚持多少年有一天突然天空就晴朗了所有的基金对杨澜都是说这样的话004535
杨:其实可能我自己的心态更像一个战士 不太像一个商人 所以这个中间遇到了一种坚持还是放弃的一种困惑
吴:总而言之阳光卫视亏掉了5个多亿
就说一句话 如果阳光文化破产了 你杨澜永远就抬不起头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存是硬道理
资本人物本期独家专访 吴征 杨澜
2005年6月16日 上海 吴征杨澜接受《资本人物》独家电视采访 发表捐献资产声明
吴征:还它以本来面目
杨澜: 把我们在控股公司的51%的股份 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我们的权益 拿出来设立一个纯公益的基金 这个基金设在香港 会遵循香港有关公益基金的所有法规的条例和监管审核的这样一些规章制度 建立起一个透明的 然后我希望引进一些国际的非常先进的公益基金的管理的人才和方法 也探索着 因为我也一直在说这个 过去中国的公益事业很多人大家还是属于这种冲动型的捐助 是不是能够把它变成一种理性的 长期的 正规和透明的一种操作方式 我也有兴趣在这个方面做一些尝试和实验吧 这个方面我的先生和家人给了我很大的信任和支持 我也觉得这也不是涉及到一个 好像一个很高的一个口号 我觉得这是我希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觉得这样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
吴征 杨澜
阳光媒体投资控股公司实际控制人
2000年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 后改名阳光文化 同年推出阳光卫视
2001年成立私人公司阳光媒体投资控股公司
阳光媒体投资现总净资产20亿 拥有分别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上市的五家公司股权
在200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 吴征与杨澜以9.5亿元身价列第200位
要讲述吴征和杨澜的资本故事,最恰当的切入点要从他们五年前在香港的一次收购开始。
2000 年1月17日,香港上市公司――良记发布公告说,已被一家私人公司收购,收购者中 杨澜的名字第一个亮相,公告说她将出任良记公司的主席。当时的杨澜,虽然是电视界的名主持,但在资本圈,却是一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很自然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她身后的男人―――吴征。
问:当时成立这个公司的时候杨澜在凤凰做得还很好 您是怎么说动她来做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公司董事局主席
吴:从杨澜本意来讲,从来就没有想过做商业 她做商业做电视台的原因呢有多种原因第一可能是因为她自己想做文化历史的节目第二个也可能和当时国内正好这一段政策不允许非国内电视台政策登记注册的主持人可以主持节目就正好那段时间就使得这个历史的阴差阳错她一个是自己想做一个是国内没有平台就使得她不得已去创一个平台
问:那你们当时对阳光文化是怎么样一种预期呢
答:在开始的时候是比较单纯的想做一个文化的电视台想做一个文化内容的供应商人文历史为主题的供应商那么我们知道人文历史主题和专题的主题在收费内容的环境下面是非常成功的美国有成功的先例
当时吴征是香港另一家上市公司――天地数码的董事局主席,这家公司也是他联手朋友买壳而来。此前吴征在香港亚洲电视做过营运总裁。市场对这对传媒夫妻的新平台响应积极 网络和电视概念当时是股市大热题材,良记的股价从几分钱涨到2000年2月的0.70元多,良记很快更名为‘阳光文化’,2000年8月,阳光卫视开播。
杨澜:心理准备应该说并不充分 但是当时也是有一种激情吧 就是希望能够开创大中华区的第一个人文纪录片的频道 因为我觉得中国电视在不断的发展 然后观众不断的成熟 分众市场也会逐渐的建立起来 那么加上自己对人文类的纪录片特别有偏好 又有了各方面的支持和机遇 所以就开创了阳光卫视
对吴征和杨澜来说,阳光卫视承载着资本和文化的双重理想,这是一趟全新的旅程,开端闪亮醒目。他们丝毫没有想到这闪亮背后隐藏的危机 而这危机出现竟然那么迅速
吴: 01年当时阳光文化阳光卫视已经非常危机,一开始我是没有参与阳光文化和阳光卫视,我主要精力在做天地数码,那么在那个情况下我跟杨澜提出希望参与阳光文化的日常工作因为当时的团队传统电视台出来的同事比较多那么杨澜也缺乏管理的经验可能需要我来全面的介入阳光卫视来帮她实现一个软着陆那么从那时候开始我比较多的介入介入以后作为朋友作为法律我不可能同时担任两个上市公司的执行长002723
我觉得阳光卫视和阳光文化从当时这个烧钱的速度来看是非常危险的
问: 那时候已经到什么样一个亏损状态
吴:实际上你说从绝对的这个花费来讲我们比起华娱也好比起NOW(世界网络)甚至比起当时的凤凰卫视新的那个频道它资讯台差不多跟我们同时开始我们是微不足道的不是说微不足道的比它说小很多很多但是也达到了每个月烧现金2000万港币的程度因为在香港经营一个卫星电视是非常非常贵的 达到了每个月烧现金 2000万港币的程度这个对任何公司来讲是非常难承受的
吴特别是卫星电视刚刚起来的时候就碰到国内宣传对广告收费超过2%要征收所得税一下子对于凤凰对于我们的打击一下子都是非常之大特别是我们这么一个新起的电视台
问:那您当时有没有给杨澜敲敲警钟
吴: 做阳光文化的决定是我跟杨澜一起做的但是可能我的感觉比较敏感一点的我实际上在2001年的4月份我已经建议我们的董事会要调整阳光卫视的模型但是遭到了这个内部管理层和董事会非常大的反弹 我当时有几个方案可以立即实施的把现金可以全收回来了的方案也遭到基金非常大的反弹
问: 那你当时推出什么方案遭到反弹
吴: 我当时有个方案就是和一家香港非常大的电视公司我现在不能说哪一家有非常扎实香港本土市场的建立五十五十的合营公司由他们来花现金收购阳光卫视一半的股份然后这些合约都谈完了但是被我们的董事会否决了董事会否决的原因就是那两个一个就是文化的理想不能轻言放弃第二个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基金的压力因为我们的市场价值来自于控制一个电视台而不是跟人分享一个电视台
当时的很多基金年轻的基金经理和年轻的基金分析师都是认为做中国做电视业是一个最大的事业,卫星电视起来了中国一定会开放而且所有的人当时都跟杨澜说千万不能放弃,卫星电视就是这样的你坚持多少年有一天突然天空就晴朗了所有的基金对杨澜都是说这样的话
问: 那后来呢就是一直这样撑着
吴: 后来就坚持啊就一直坚持
截至2001年3月的年度财务指标显示,阳光文化亏损1。2亿元。巨大的财务压力使得吴征和杨澜萌生了新的想法 于是人们看到了一段‘光水姻缘’。 2001年9月,吴征和杨澜与新浪达成合作,将所持有的“阳光文化”股份全部卖给了新浪,换得790万美元现金和10%的新浪股份
杨:我们的一位外国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例子 我觉得很有趣 他就是说一个战士和一个商人最大的区别 就是战士他得到了一个命令 他一定要守住这个战壕 甚至要流掉最后一滴血 但是一个商人他就像一个在不断跳舞的人他一定要知道出口在什么地方 那么其实可能我自己的心态更像一个战士 不太像一个商人 所以这个中间遇到了一种坚持还是放弃的一种困惑 那么最后我还是决定用一种新的经营的思路和方式来做同样的事情
新浪取代杨澜成为阳光文化的第一大股东。吴征和杨澜则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阳光媒体投资控股公司,这家公司随后和段永基的四通电子组建了阳光四通公司,阳光四通总共拥有新浪20.6%的股份,是新浪的第一大股东。吴征也因此成为新浪董事和董事会联席主席。人们再一次见识了吴征的资本手段。
我们成功地转为新浪的股份 当时我作这步棋的最大目的是希望能够借助新浪股东的力量 其他股东的力量来实现阳光卫视的转型
问: 那你们最初谈的是什么样的方案
吴: 我的方案是很简单的 我的方案实际上当时是希望通过新浪新浪作线上的事 把阳光文化改造成通过新浪的资金它已经是大股东了吗 把阳光卫视分一两个阶段逐步撤出战场 把阳光卫视改成加密的网上播出的 多媒体播出的频道 所以极大节省它的费用 以最低的成本去维持 然后呢通过新浪的资金和香港的阳光文化上市的平台 新浪有1亿多现金当时啊美金啊 极大地整合国内内容制造业 特别是电子电视节目上成为一个跟新浪互动的 它控股的 增持到50%以上第二步如果当时这步走出去的话当时凭我们的购并能力凭新浪的实力 可以当新浪的大股东当时也是新浪的大股东那么阳光文化就可以成为 它就会整合现在国内你们听到的很多品牌 民营电视制作品牌在那一波就有可能大家都团结起来 形成阳光文化的新的大家庭 凭我们当时的能力和资金作这个事应该是非常简单的 而且当时这些电视制作公司 欢乐也好 派格也好 光线也好 刚刚起来估价也很低评估价值并不高
问: 那时候你们跟人家谈过吗
吴: 当然跟不少家都有过非常好的沟通和交谈我相信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电视制作能力是很多人都想走的一条路当时我们走这条路的话A重新形成了盈利点B对新浪形成了互动线上线下泾渭分明分工明确互有配合C阳光文化的股东全都翻身了
但是,吴征的想法并没有获得其他新浪董事的认同。 作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新浪股东有着自身财务的考虑,最后新浪对阳光文化采取了被动投资的做法,双方的业务合作和调整没有动作。失望的吴征在2002年4月辞去新浪董事会联席主席的职务。
我们都是比较习惯在一个框架下面我们比较能够至少大家能够把东西都摊在桌面上说的我们是喜欢直来直去的那么在这么一个框架当中当时我们觉得这个也看不清楚那个也看不明白尽管我是董事长觉得很多事情比较复杂当然我觉得新浪的管理团队还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作线上的事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我觉得它整个这个董事会的环境我觉得连我和老段都无能为力很多事情当时我不想强人所难所以我跟杨澜说叫天救自救者我们自己开始增持阳光文化因为阳光卫视不能倒至少要软着陆
问: 后来你们增持了多少
吴:增持了10亿股
问: 当时市场都在说吴征和新浪的这一笔股权买卖是个大赢家
但当时你们双方有某种协议
吴:对我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赢家但是我想说明两点第一点我当时跟新浪换这个股的主要的原因不是为了赚钱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拯救阳光卫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从新浪赚的钱套现的钱全部都又砸回到拯救阳光卫视还不够
从新浪退出的吴征此时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平台,那就是阳光媒体投资控股公司,增持股份后,吴征和杨澜成为阳光文化的第三大股东,新浪仍是阳光文化的第一大股东,杨澜为董事局主席,吴征继续出任行政总裁。阳光卫视仍然在继续烧钱,仅2002一年,阳光文化就以配股等方式进行了四次融资,筹资2亿
吴: 我们的基本面是很累的一个严重亏损的阳光卫视每个月亏2000万后来降降降也得亏个1000万降降降也得亏个七八百万这是很累很累的钱从哪儿来 实际上从2002年9月份以后已经没有能力向市场融资当时整个股票市场已经掉成这个样子新浪从三五十块美金已经掉到1块钱了没有任何融资能力当时要撑也就是我们自己撑而我们当时又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说我们阳光媒体刚刚开始投资其他产业都没有产出对投资的要求非常之高就现金的要求非常之高而阳光卫视又在大规模地吸走我们手里仅有的现金
吴:从阳光卫视融来的现金和我们自己放进去的现金包括和原来新浪作交易赚回来的现金全部都贴回到了原来的阳光卫视的文化事业上面
问: 这部分现金有多少
吴:这部分现金呢我们从头到尾在我们接手阳光文化的壳以后应该说我们融了将近5个多亿的现金这5个多亿的现金实际上真正地向市场融的也就是2个多亿不到3个亿其他的其实将近一半都是我们自己或者是向我们的友好方融的资金总而言之阳光卫视亏掉了5个多亿
在这种情况下我跟杨澜就说一句话如果阳光文化破产了你杨澜永远就抬不起头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存是硬道理
坚持了三年的吴征和杨澜最终选择了放弃,2003年5月,阳光文化向民营媒体公司星美转让了阳光卫视。2003年3月的年度指标显示 阳光文化的亏损在继续放大,高达3.6亿港币
杨 广告的收入 因为这个广告的收入一定要和你的落地的覆盖还有收视率直接挂钩的 但是当时作为一个在香港上星的境外的卫星频道 我们虽然已经获得了在境内三星级宾馆这样一个落地许可 但是落地的范围还是不能到每家每户 同时它的定位还是一个比较窄众的一个定位 不是一种大众娱乐性的定位 它是一个窄众里面的窄众整个市场规模不够大
这是吴征和杨澜创办阳光卫视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一次。阳光文化的股价也已经跌到几分钱一股 而此前,吴征曾尝试与德国传媒巨子贝塔斯曼合作,但天有不测风云,贝塔斯曼管理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辞职。吴征只能感叹命运弄人了。
吴: 我们也犯错误我们的错误就在于可能我们对于阳光卫视的商业模型的调整就放弃阳光卫视应该更早一点的更早一年
问: 觉得01年放弃
吴: 我觉得01年就应该调整当时跟某个电视台合作是个最佳的时机和最佳的方案如果当时这个方案成功的话我们所有已经被烧掉的现金都能够套回来后面根本就不需要跟新浪合作自己就可以作这个电视节目内容制作整合的方案
问:你说几次救了都没救了 都是一些非人为控制的因素吗
吴:最明显的就新浪的这一次贝塔斯曼的这一次实际上都不是人为因素可以控制的至少是我控制不了的特别是贝塔斯曼贝塔斯曼真的是叫煮熟的鸭子都飞了包括后来想转体育实际上当时我们跟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基金想通过阳光文化这个上市公司的地位来做体育的事业也是因为到最后一刻他们提出的方案他们提出一个全面收购阳光文化的方案最后被新浪做为第一大股东否决了 由于这个方案单价和新浪进入的单价有一定差距他觉得他帐面上很难处理所以新浪采取了否决的立场
2004年末,阳光文化迎来了新的第一大股东――泰德公司,阳光文化也改名为泰德阳光。如今,吴征和杨澜直接及间接持有泰德阳光21亿股,是第二大股东。泰德阳光的股价仍然只有几分钱。
杨:我们个人从阳光媒体投资的这个角度放到企业里的资金也将近一亿了吧 所以实际上也是付出了最大诚意的一种努力 这个不用说别的投资者投资了我们自己没有投资 实际上我们可能说是单个的投资者来说是这个公司最大的投资者 所以我想呢 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就是在于我们的确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和付出 但是我觉得一个聪明的人 还是需要从失败中能够学到经验 而不能够重复的犯错误 我觉得这个经验就是说 一个顽强的理想追求一定要和灵活的商业模式相结合 不然的话是走不远的
吴征和杨澜的阳光媒体投资公司,运作得风生水起,四年下来,总净资产已经过20亿元,在《新财富》500富人榜 2003年的他们排名第356位,2004年第156位,2005年排名第200位。
问:是不是您发现前面这些路都走不通,后来决定成立阳光投资,开始转变你们的经营战略
吴:这有一定的关系,我觉得我们第一个阶段的的投资 我们都是局限在传统媒体 即使天地数码也是传统媒体的延伸 它是数字广播吗 第二个我们以前做的事都有一个特点 它的政策风险非常大 当然阳光卫视暂时还没有成功 并不能讲未来就不会成功 我相信要坚持 现在我们的友好方 通过我们的友好方把阳光卫视又收回来了 当你播出这期节目的时候 这已经成为公开消息了 同时呢 你看我们是很执着的 很执着的 我们在阳光文化和天地数码这两个经验上面 02年以前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 就是说第一 我们的集中精力我们短期就是要以投资拯救我们自己 长期我们呢
不管你山崩地裂 我们就是一点 就是自己的基本面有没有现金流 没有正现金流的事情我们永远不做 所以不把基本面做好的事情我们永远不做 基本面再不好名声再好听 我们也是一刀把它砍掉
问:阳光媒体投资04年发展怎么体现
吴: 我们并不是一个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某个主流的产品为核心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在过去的五年我们只能说我们第一是成功地活下来了第二是把资产的架构作漂亮了第三是品牌有一点规模
吴:们的盈利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去年呢利润超过6个亿人民币001109
问:过去5年公司业务最好最赚钱的是哪块
吴:我们现在旗下有30多个杂志和刊物除了现在两个报纸以外而且这两个报纸很快就会实现盈利除了这两个报纸以外我们其他全部是盈利的001345
问:这5年资本运作给公司赚了多少钱
吴:这个我没有统计过我只是说阳光媒体投资实际上从成立到现在他本身都是实现了盈利只是盈利有大有小
吴:阳光卫视商业经营上失败 阳光媒体资产与阳光卫视没有任何关联
吴征和杨澜掌握阳光卫视的三年,其实就是一段面临困境不断找寻出路的三年。这种故事在资本市场过去有,今天有,未来还会有。吴征和杨澜的资本故事远没有结束,他们生于六十年代 今年还不到四十岁
吴:你现在问我们回过头我们情愿是喜欢这个过程风调雨顺一步到位还是喜欢我们过去那么多的风雨坎坷我的回答我还是很幸运很欣慰我们有段风雨坎坷因为有了这段风雨坎坷以后我们今后承受风雨的能力就更强如果当时没有这个坎坷风调雨顺有一天也会有这个坎坷因为事物的发展永远都不是说一根直线向上的
问:那您会觉得跟杨澜聊天的时候说走过的路会证明我以前的想法是对的 你的太理想化了
吴:我有时候会这样说但是我是言不由衷实际上我对杨澜是很敬佩的因为在这个时代呢你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为理想一个人最大的 她是很难的 杨澜是非常难的她难到她已经没有人可以说在这个社会当中是她经过那么多事情那么多困难我能够跟她分担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我觉得你说这到底是她自己的错还是我们这个环境的错还是她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她做不了我信为这是社会对她的压力太大这是不公平的所以作为我来讲不管发生什么我是非常幸运能够在最困难时候跟她走在一起
问:你觉得要是不跟杨澜在一起生活您的人生将是什么样子
吴:如果没有认识杨澜我也会成功但是不会那么大的聚光灯下面我这个人是很喜欢安静的人我是不喜欢说话喜欢看书喜欢在农村呆着的人所以我在美国原来的家都是在郊区的多我不喜欢喧哗杨澜跟我是相反的她是不喜欢安静喜欢热闹人多的地方
问:那这样看来您的性格跟您在市场上做的这些事不太一样 是反向的
吴:有反向的 这个很难讲表面静心里动 如果我没有碰到杨澜的话可能我的人生会轻松很多同时如果杨澜没有碰到我的话她的人生也会简单很多
如果杨澜没有碰到我的话她首先就不会做企业她就可能回到中央台了当时第一时间就回到中央台了如果第一时间就回到中央台以后她也不会有以后这么多坎坎坷坷她为什么没有回中央台是因为已经跟我结婚有了孩子因为我的父母她的父母都在上海需要照看孩子她必须在上海不能去北京坐班制那个时候又正好碰到中央台要求主持人必须坐班制不能合约化制那是1997年所以她就为了孩子没有能够回中央台所以没有碰到我杨澜的人生也会不一样没有碰到杨澜我的人生也会不一样但是我觉得还是在一块比较好
问:您今后对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什么样的理想
吴:阳光媒体投资未来五年的挑战是在投资成功的同时在实业上取得成功从零建自己的实业上取得成功这个实业是在网络出版和媒体的信息服务业上面
过去为什么阳光文化的股价不好最主要是阳光卫视是亏损的未来为什么它的股价会好是泰德阳光的英语教学是盈利的那么我相信在这个基本面改善的情况下只要再有一点点耐心的话我相信最后我们对于过去的遗憾愧疚程度会得到一定的补救00:31:19――
吴征及杨澜所捐出的公司权益部分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基金会未来主要的活动领域在文化交流、环保和教育等方面。
杨澜:主要是五年以来 更多的认识到一个人的精力能力和时间都非常有限 如果要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就不太可能 我觉得你最能够做好的事情是你有激情的事情
杨澜: 后来发现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 而且没有收费的模式来支持 以一种卫星的而且是境外卫星的覆盖方式 是很难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 没有商业上的成功 文化理想也就很难继续得到实现
杨:有的时候会觉得再坚持一下 是不是更好 是不是能够再通过一次配股融资 能够让这个电视台再继续能够维持个六个月八个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苏州商品交易所创始人 唐志新
2007-05-18
他创办了苏州商品交易所 推出了世界上独有的线材期货
国际上没开过钢材期货 你唐志新居然开了钢材期货
我认为今天还可以理直气壮讲是成功的 否则你很难想象 现在为什么上海期交所 大连交易所 他们都争取要开现材交易
苏州红小豆事件 他和苏交所的命运在此发生转折
红小豆 说老实话 我最痛苦的 你知道的 红小豆是我最痛苦的
1998年中国期货业第三次整顿 苏交所被关 他四处奔走 但无力回天
他知道我是最执著的一个人 后来就通过另外一个朋友关系 就说唐志新 让他死心吧 不要再等 赶紧回苏州吧 苏交所肯定保不了了
图片 唐志新早年的照片 苏交所成立的照片 苏交所火暴的场景
唐志新 1954年生于苏州 苏州商品交易所创始人
1992年10月 苏州商品交易所成立 先后担任交易所总裁 理事长
苏交所 在中国期货市场上曾经风云一时 从颇具创新地推出线材期货开始 苏交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表现突出
尤其在1995年 线材 胶合板 红小豆 三大品种同时亮相
苏交所一度把持期货市场的霸主地位 唐志新也因此成为当时期货市场上的风云人物
主持人:我想知道 您当初是怎么想要组建这个交易所的呢
建交易所应该是几个原因 一个是我们这个80年代末 90年代初 中国的市场经济应该说是进一步深入 尤其是92年小平南巡讲话 思想要解放一点 胆子要大一点 步子要快一点 整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那几年 应该说是证券市场 期货市场 都起来了 在小平的背景下 这是大的背景 第二背景 我们国家期货的研究是88年开始 当时李鹏总理做报告的时候 中国要在期货上进行研究 经过两三年的研究以后 实际上已经开始从理论上的探索到实践探索 在苏交前面有深圳 上海 大连 这三个交易所 在91年92年起来的 所以这个也是第二个背景 第三个背景在苏交所之前 它是一个苏州物贸中心 这个贸易中心是物资部的全国物资流通体制的一个改革的一个先进单位 也就是说 苏物贸中心是一个现货市场的探索 就工业生产资料 现货市场探索 在这个基础上 就由现货走上期货
解说:1992年10月12日 苏交所挂牌成立 但在成立之初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期货品种 作为一个期货品种 必须具备流通量大 容易保存 容易交割等几个条件 经过反复比较 唐志新决定推出线材期货
按照92年我们曾经做一个调查 我们国家生产的各类钢材是八千多万吨 但是这个现材的比重占多少呢 1/4 两千多万吨
我们感觉这个线材有可能会成功 所以一边是从92年10月12号 一直到93年的3月5号那么苏交所 真正意义上的期货和约 就正式上市了 也就是这个 6.5线材 在世界期货史上 世界期货市场没有 中国特色的这么一个品种 这是第一个标志 第二个标志就是苏交所从91年这个现货 完成了向期货的探索 苏交所从那天开始 严格讲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所
苏钢厂是我们最早的会员 他第一笔抛出多少 现在忘记了 反正货款是 6000万 结果是提前一天 6000万拿回去了 这个对这个厂长 整个苏钢厂就非常振奋 那就是从前要组织讨债小组 人家欠苏钢厂的 拿了货不给钱的 要花多大精力 然后他不知道这个市场有这么高的履约率 履约率100% 然后他们 苏钢厂就正面宣传 后来就是我们国内的 就苏交所 在这个线材品种上 应该说全国的钢厂 重点钢厂 特大型的钢厂 凡是生产线材的 相当部分是我们的会员
解说:1993年下半年 随着上海 浙江的大型企业陆续成为苏交所的会员 苏交所的影响力开始从苏州扩大到整个长江三角洲 次年 苏交所的线材期货开始成为全国性的品种 苏交所开始成为全国钢材的定价中心
到了94年 我们这个到年底 就创了一个全国第一 94年我们成交多少 7200亿 93年是680亿 到了94年到年底我们7200亿 完全是商品期货 实际就是线材 7200亿 当时北交所总的量是比我大一点 但是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国债期货 他们要去掉国债期货 他总量比我大一点 但是严格讲 完全是商品期货我们就创造第一
因此它的每天的成交价格 就成了所有国内的生产厂家 经销厂家 包括房地产商 他也要看建筑材料的价格成本 线材也占一个大头 水泥 线材 那么就作为一个指导价格了
那么客观上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全国的价格
主持人:那是不是公司最辉煌的时候。
那应该是95年
我们95年的成交量 18000亿不到一点 就17000多亿 苏交所历史上最高的一年 比94年多了一万多亿 当年占 我们占全国的市场分额是多少呢 接近全国的五分之一
解说:苏交所巨大的成交量并没有让唐志新感到欣喜 当年春天 线材这一苏交所的当家品种 因为与国家宏观调控相冲突而被叫停 苏交所面临没有品种交易的尴尬 所幸的是 不久之后 证监会批准推出的胶合板 红小豆 很快获得市场的认可 因此 有人生动地比喻说 苏州只要有的 都能够被苏州商品交易所炒起来 哪怕是交易所边上的泥土 但是这次略带匆忙的举措 也为后来苏交所的红小豆风波埋下了一个隐患
它的生命周期很短 这也非常遗憾 当时我们国家这个价格 因为它是一路上扬 一路上扬 一路上扬以后 95年的1月中旬 国务院开那个金融工作会 要抑制通过膨胀 然后就是讲钢材的价格 现在有点离谱 什么时候呢 就是95年1月份 我们这个线材价格 实际上成交未来的价格 但是因为有些官员 他对现货和期货他不懂 我1月份成交是下半年6 月份的价格 但是他就把它当成95年1月份的现货价格 往上面报了
主持人:好像当时有一种说法有投机行为
投机 期货本身就是一个投机 期货外面叫买空卖空 期货它不是货 它是买个价位
我们只讲套保不讲投机 这个都是割裂 套保需要通过百分之九十几 的投机 来实现百分之几的套保 这是国际的比例 如果都是套保 就是现货市场 而且又保不了这个风险
主持人:当时是不是那个价格涨得很疯 控制不住了
这个从我这个角度 我不太承认这个事情
主持人:那时候最高价炒到多少
超过了四千 一吨 超过了四千 超过四千 不是历史最高点 历史上 我们物资部门实行双轨制的时候 应该说也有高的时候 这样就感觉到 我们这个 因为你这个价格 起了一个对通货膨胀 好象起了一个负面的作用了 因此就感觉要把这个品种停掉
主持人:当时线材这个品种什么时候停的
停是95年 95年3月份
主持人:那你当时听到这个消息 会不会觉得很遗憾
那就是非常痛苦 你培育一个品种非常不容易 从没有到有 从怀疑到认可 从认可 从小再到大 我们要花多少心血
中国的期货大户应该说都是苏交所培育出来的
整个苏交所当时在国内的影响呢 这个还是比较大的 按照期货界当时对我的评价是 那是 就是说唐志新开一个成一个 就苏交所开一个成一个 所以 苏交所能够有那么好的影响 就是我们选了一个比较好的品种
我认为今天还可以理直气壮讲是成功的 否则你很难想象 现在为什么上海期交所 大连交易所 他们都争取要开现材交易
解说:苏交所于1995年6月1日 正式推出红小豆期货合约 相对于线材 红小豆只能算是一个小品种 容易被投机操纵 其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唐志新和苏交所的命运也因此和红小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主持人:其实红小豆也是很成功的。好像开了之后,很快又火爆了。
红小豆 我们上来没几个月 就超过天津了 因为你的基础在那里啊 你的基础是一个大的 人气那么旺 市场基础那么好 当时就说唐志新开什么就成什么
解说:由于红小豆现货市场低迷 红小豆合约一上市就面临巨大实盘压力 仓库库存一直持续增加 致使期价连创新低 期价的偏低和1995年红小豆减产等利多消息促使很多资金入市抄底 多头主力利用交易所交割条款的漏洞和持仓头寸的限制 蓄意在1996年系列合约上逼空 1995年12月15日 苏交所通知严禁陈豆 新豆掺杂交割 这被认为是一有利于多头的规则 多头借机疯狂炒作 空头主力损失惨重 同时拉爆了很多套期者
主持人:当时做多的机构都是哪些。
有几个大户 做多的是一个安徽的 他就是做多 就把价格往上走了 就当初这个是 一共是叫什么 就是连续13天涨停板
开始是多头是输了大钱的 开始价格在往下走 后来价格反弹 反弹就像多空对决了
全国资金100亿在苏州打红小豆
主持人:是从多少点涨到多少点
大概是从近三千 涨到五千三
主持人:当年你看连续13个涨停板时 有没有一种预感 又要有这种风险了
风险是这样 风险我觉得当初 实际上 我惟一担心的就是上面承受不了 因为这一段时间 应该说 从我开始 到我们交易所各个总裁 都在做市场平稳工作 就是转移风险 防范风险进一步扩大
主持人:那怎么转移风险
那就是做工作 多头空头都做 总的讲 让他们理性
就是说让他们要理性 不要推抗 不要赌
主持人:当时我感觉多投空投 是不是就像一种豪赌一样
他们当时对市场的判断 感觉到机会来了 因为操纵市场的人 他觉得一旦操纵到了 他觉得机会来了 他要把握住 但实际上操纵市场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主持人:像你说的安徽那个 你找他们谈过多少次
这个工作 我跟你讲 只能抽象做的 你不能具体 越具体 最后没问题 都要搞得你有问题了 因为交易所 它是一个公正的人 对卖方他是买方 对买方他是卖方 太具体的观点不能谈 谈了以后你交易所就有倾向 它是一个组织者
主持人:您当时有没有想 如果不被停 那种局面您能不能控制
绝对能控制 已经控制了 就是1月8号 已经开始出现转机了 因此当时事先不清 谁在操纵 谁是主力多头 开始不清楚 因为我一直讲的是市场原则 那大家不会太过头 因为以前胶合板 线材都没有这么极端的
解说:1996年1月8日 中国证监会认为苏州红小豆合约和交易规则不完善 要求各持仓合约头寸减仓和不得开出96年8月以后的远期合约 1月9日、 10日 苏州红小豆开盘不久即告跌停 又使在高位建仓的多头头寸面临爆仓和巨大亏损的风险 之后 苏交所推出一系列强制平仓的措施 期价大幅回调
主持人:好像有一种分析 当时好像是那些规则 有利于做多的
这是这样 这个话呢 就是 我认为是不太公正的 为什么呢 这个和约都是要经过会员单位通过的
我觉得还是主要是 就是正常的会员 健康的良性的投资者 跟把这个作为赌场的 要来操纵的 这个交织在一起了
人都有局限性 我是搞现货物到期货 都是物资部门的 对钢材比较熟 可以讲 在培育这个品种上 我们线材下功夫最大 相对胶合板 红小豆 从市场角度 不讲这个品种 你这个市场已经成熟了 那么你相对就对胶合板 对红小豆它的个性 这应该说 研究的不够的
现在说起来 你说不足也好 教训也好 实际上就是说 说起来 现在让我来回顾这一段 就是说主流 主要是成功的 当然也有薄弱的一面 就是管理上 有些敏感性还不够 这个最关键
主持人:那为什么要停掉它
那就是涨得太疯了 做空的就吃不消了 就像雪片一样 传真电话到证监会 那么证监会感觉要出大问题了 实际上我们一线受的压力比他大得多了
说到底 我觉得除了对市场本身的 就是我们本身可能跟上面的沟通 因为在我的概念 我的感觉是苏交所不会出大问题 也绝对没想到上面会突然来这么一个东西
主持人:为什么直接找交易所
证监会下文 交易规则不成熟 实际上好多人动用了许多政治关系 有许多内部交易 绝对不能讲的 成熟是相对的 哪个品种是绝对成熟的
主持人:那是什么时候
96年 1月8号停了
停了以后 东北地区来了一个红小豆请愿团 也带着摄像机 带着照相机 向我们宣读公开信 向我们宣读 那个里边 整个就是以唐志新为首的不法分子 说多投是我控制的 说我的哥哥也是多投 我们颜总(当时苏交所总裁)的儿子 甚至媳妇 我们那时候我们颜总的儿子才读小学 还是中学 说她的媳妇 是做多投的 整个就是一个错误的信息 但是那个时候 是上午10点我们跟他们见面 他们一共来了20多个人
主持人:当时就坐在会议室
就是国贸 上午看的国贸会议室里面 结果我笑 他说你还笑得出来 所有眼光盯着我 我严肃了 你这么严肃干什么
主持人:是不是也点像批斗会
批斗 但是后来知道 实际上都是背后有人操纵的 他们本身 自身并没有输多少钱 就是人家操纵 影响这个你最后的交割 最后怎么来平稳处理
解说:1996年3月8日 证监会发布通知停止苏交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
主持人:当时那个 通知之前 有没有人跟你透露一个风声
没有 白天上午打电话来 我们总裁接的 证监会打电话来 说唐志新在苏州吗 在 那你们几个老总都在吗 在 那今天下午你们不要离开 到两点多 传真过来了 关于停止红小豆的通知
红小豆 说老实话 我最痛苦的 你知道的 红小豆是我最痛苦的
解说:红小豆风波之后 苏交所开始走向衰落 即便此后唐志新又做了种种努力 包括推出豆粕期货 但是苏交所的大势已去
后来推出了豆粕什么了 但是推不起来了 因为保证金都走了 停红小豆的时候 账面上还有十几个亿 后来由于一个小事情 我出国了 我出国前都关照好的 你们不能下任何措施 下措施 如果下措施要请示我 最后他们觉得是个小事情 那么就是胶合板 胶合板也是多头操纵的现象 那我们哪个分管的这个 还是比较嫩吗 没有经验 那就出了个小东西 出了小东西以后 如果那一招不采取 那这个豆粕同样会起来 由于那一招采取 这个大部分保证金就走了 就是他们觉得苏交所不安全 投资你外国人到苏州来投资 政府原来承诺的你都兑现 要变上面变 跟苏州没关系 交易所同样 比如和红小豆 证监会下决心 红小豆已经出事停了 你唐老板已经出国了 然后万一这个市场有个三长两短 再来一下 他们觉得以后不安全了 但是这样一来 这个市场就死了 我回来就剩几个亿了 那么你在这个基础上 钱拿走了 再让他拿回来就不简单了
解说:终于 到了1998年 中国期货行业开始了第三次整顿 这次整顿 国家把原先的15家期货交易所 减少为3家 曾经最为风光的苏交所也难以幸免 属于被裁减的一员 唐志新的期货生涯从此告一段落 苏交所 留给唐志新的是永远的遗憾 同时也是永远的光荣
主持人:关苏交所是什么时候
那是98年 98年8月29号啊
主持人:好象那时候不是我们一家被关
一起关的 剩了三家 上海 郑州 大连 关了12家了 关了12 家
当时这十二家命运都一样 当时什么情形
情形就是我最痛苦 那苏交所 有责任心的人 那个市场都付出了 感情上接受不了 感情上接受不了 也是无奈 北京开会 开证监会监管会议 就是98年监管会 当场宣布 开会之前都知道 开会之前我们大家都争取了 我在北京呆了2个月 动用各种关系 争取保留苏交所 最后有些领导 在我面前不好意思说 他们知道 怕我再神经病了 就知道我是最执著的一个人 后来就通过另外一个朋友关系 就说唐志新 让他死心吧 不要再等 赶紧回苏州吧 苏交所肯定保不了了 然后就说深交所都没保 你苏交所怎么保 你讲开放 人家还前沿 人家特区 人家有个证券交易所 他们市委书记 市长还到中南海向江泽民汇报 要争取保留都没保 何况你苏州
这个紧接着就是你关了以后 我苦衷是这样 线材停了痛苦红小豆停了又痛苦 苏交所关掉 那就没戏了那是彻底痛苦了 所以回来传达 讲到苏交所关了 我眼泪就下来了
主持人:很可惜啊 开什么成什么
不可惜 不可惜 从想开角度 人一生 做点事情经过折腾 经过风风雨雨 这就是你的一生 活得有意义 从最终的结果讲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但是你活在世上 我觉得我做为一个苏州人 为了中国的期货行业 广义上中国的市场经济 曾经有你在全国 包括你们来采访我 有这么个影响 那就是价值 出钱买不到的 你说对不对
从85年到95年这个十年 这我的一生啊 干了一件我认为是最值得 最荣耀 光荣 最辉煌的 就这十年脉络
这又是满足了 哈哈 这就不叫做可惜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旧上海的红马甲 李晓棠
2007-05-18
他曾是旧上海的红马甲
当时我的工资也不算小的 也不是太大 但是到年底是比较好的 有时候封三个月的工资 封五个月的工资也是有的 这是要看证券行的生意好不好 还要看你本人努力不努力 忠心不忠心
靠做代理人在证券交易所谋生
用这个手来代表 所以我们一般术语代理人叫伸手
所谓伸手就是靠一只手在报行情 这边的讲话你听不到 手伸出来 手心朝外 就是卖出 手心朝内就是买进
经历大亨斗法股市混乱
他们斗法就是各干各的 我要提高到什么价位 他就什么价位 这个是叫兴风作浪 呼风唤雨 他们说了算 大鱼吃小鱼这个话一定不错 你这个小鱼被大鱼吃掉了 他们要涨就涨 他们要跌就跌
茅盾的《子夜》中曾写过旧上海交易所的激荡,那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远东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2005年·上海
汉口路422号交易所旧址
当年巍峨的大楼早已陈旧,只有两扇铜门依稀可见昔日的风光
这个都是铜的 铜的 最少也有七 八十年了 当时也是这个门
李晓棠 今年77岁 1945年进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任电话员 1946年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担任代理人 俗称“红马甲” 直到1949年交易所关闭 1951年进入上海人民银行 1970年支内调入四川阆中绸厂 1992年炒股至今
1949年·上海解放
陈毅市长 他发了号令 来了好多好多解放军 把现在证券行 …前面后面都封起了 前门站岗后面站岗 都是解放军 //这段时间场外交易还做 照样做 场外交易就是在这个楼特里面 股市已经没有了
记者:那您当时做什么
我也是跑来跑去 当时我们也没有什么交易 我们老板比较稳的 但是我们去要去的 自己也知道 这个做是非法 因为他已经布告出来了 不要做了 但是有些人冒险 因为他要用钱 这个股票在手里 他还是要卖出的
记者:那你们也可以不去上班
上班我们要吃饭要拿工资 这个不管 你要去管这个店 这个要去的 不去怎么行 老板没有宣布解散 老板也没有说你不要来了 但是老板可以不要来 我们早上还是去了 进去了以后 三楼四楼开始在吵了 上面五楼六楼吵得比较晚一点 他们就想办法对抗 把这个小黄鱼 用这个马桶抽掉 为什么 因为当时查封 股票等级的 我们当时不叫证券 叫股票 炒股炒股股票 股票要登记的 你什么名 这个不犯法的 这个不算犯法 后来听说都换给他的 换给本人的 但是黄金美金是犯法的 抄走就没收
旧上海证券交易所从1946年9月16日起正式开业,1948年8月20日暂停营业,1949年2月21日复业,至同年5月5日再次停业,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营业
1946年春·上海
1946年的李晓棠没穿红马甲,确切地说他是穿着衬衣在交易所里手舞足蹈大呼小叫的,场面像今天美国的华尔街
一个人有三样证件 一个就是这个红边章 一个就是徽章 戴这里 徽章不好戴吗 对吧 穿个马甲 怎么戴嘛 PASS是放在口袋里面 红的 就是现在的一个证件啊 这个不带没什么的 基本上靠戴这个进去 他门口的把的很严啊//早上九点半到11点半都是一样的 下午一点到三点 星期六下午没有了
记者:一天下来是不是非常紧张
非常紧张 对我来说 有时候…不穿红背心 我就穿自己的背心 汗流浃背的
记者:你们那时候不发工装
没有工装 这个工装没有的 这个发工装这个倒没有//在场里像打仗一样的 因为蹦来蹦去 有时候要抢来抢去的 有时候拉来拉去也有的
记者:怎么拉来拉去
这个就是说 我先来 我先来 这个价格太低了 我不买 我要买这个价格 这个吵是一天吵到晚的
李晓棠在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从电话员做起,一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十九岁的他便担任恒慎证券行的代理人,同事都称呼他为“小阿弟”
记者: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我是作为一个 好像是通过我姐姐的关系 我算是一个阿舅 我们上海人叫阿舅 就是算自己人一般当时是这样子 不管你学历怎么样 不管你怎么样 一般他们不信任的 要信任自己人 就是有点亲密的关系 这个证券主要是靠人的炒作的股票 这样子挣钱的 你假如来一个不信任的人就完了 现在是做法定代表 当时做经纪人就是做老板 就是经理 就是说他要用自己的人 所以我当初给他…进去以后 人家就说 你不容易 这个叫金饭碗 当时叫金饭碗 那么就是说 我就进去做了//我一个姐夫的一个朋友 他又新开了一个证券行 他从我姐夫那里 把我所谓聘过去 到他那里做代理人//每一个证券经纪人 可以派三个人下去 一个是经纪人本人 当时的经纪人就是现在的法定代表 也就是现在的老板 //第二个就是代表人 经纪人因为他是老板 他不可能每天到市场里面去的 他在上面 所谓上面就是指市场外面 自己的一个证券行里面 …里面主要两个人 一个听电话的 一个就是代理人 这个代理人从现在来说就是证券里面的二把手
旧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一家以股份制形式组织起来的证券交易所,在其10亿元总资本中,原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的股东共同占有60%的股份,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以及邮政储金汇业局5个国家行占有40%的股份,设有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核准的经纪人为236名
每天上午10点,这位年轻人便开始在交易所一楼大厅里奔前跑后,不停地喊着buy或sell,打着手势,汗流浃背
那么因为场地里面人比较多 声音比较吵 所以讲话一般听不到的 用这个手来代表 所以我们一般术语代理人叫伸手 比如说你现在在市场里做什么 我做伸手 哦 代理人 人家晓得了 所谓伸手就是靠一只手在报行情 这边的讲话你听不到 手伸出来 手心朝外 就是卖出 手心朝内就是买进 这样子来记 这个手势就代表了 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 这个八 这个九 就这样子的 //好多好多人在这个平台上 大家在争 你要买出我要买出 基本上都朝这三个股 不是朝很多股 所以大多数都是这三个股 黑板是好大好大 有一百多个上市股票的名字 但是中间就是这几个 又叫… 所以说 所以说列在这个…上面 上海的永安纱厂 我就…在永安纱厂下面 我就买这样子买进这样子买出 我这个价格买出 这个价格买出这样子
记者:…然后买出 然后再告电话人
对 告电话人 比如说一个总经理一个副经理 这是经理级的 他虽然不算经理级的 但是在职工中间他是最高的 比如说他是每天 回去老板总要从你个别的要交谈一下 今天你看怎么样 还有就是收盘了以后 还有朋友亲戚 也希望通过交谈一下 你看看今天怎么样 每天怎么样 好像第一手资料在我们手里 他这样子就是对我们比较尊重 比如说一年下来 加入说一个证券你收入比较多 那我们也要分到一些钱 也不少 就这样子
记者:您那时候挣多少钱
当时我的工资也不算小的 也不是太大 但是到年底是比较好的 有时候封三个月的工资 封五个月的工资也是有的 这是要看证券行的生意好不好 还要看你本人努力不努力 忠心不忠心 老板主要是要你忠于老板 好像是对老板讲的话 你怎么样 老板的意图你怎么观察 观察得比较好 那他就比较信任你 他就看得起你 做事可以的
在当时的股票交易市场中,代理人要眼快,手快,脚快,只有这样才能买到老板满意的股票,李晓棠也不例外
这个是真是抢钱的 所以说做我们这个工作 非常非常重要的 就是要一个头脑要清醒 要灵敏 不能够慢 慢一拍就是… 是这样子关系 所以有时候就是凭自己年轻的一些理念… 好像我要这个这样子 尽量老板委托下来的交易的 我们尽我最大的能力我买 我再买进我再卖出 否则你一天几百次交易 一笔都没有成交 有什么意思 说明我不能 我无能 还有就是说这样子老板也不能挣钱了 他当然委托一笔交易一成功他就挣钱了 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力量
记者:当时是怎么抢的
就是停…停…已经成交了
记者:怎么抢 大家好比说…
不是 比如说你是卖出的 我是我买进的 你伸出手我抢到了 就是我买进
记者:你抢人家的手
比如说我这个手五块钱买出 我买进 第二人没法抢了 就是这样子抢 否则好多手 不是一个两个人
记者:那是不是个子高也有优势
那当然 都可以 要身体也要好 身体要好 那么精神好 要眼快手快 脚快 手就是要抢得快 脚要跑得快 眼睛要看得快 你看到他要买进了 我先买 有时候就是等 比如说老板叫我五块钱买进 我看到市场里面五块钱卖出的 有没有四块九卖出的 四块九买出 我把四块九抢过来 五块的我不要 一毛钱我不是挣了
记者:那你就得要环顾四周
对 所以眼快手快 脚快 买进了马上手就这样子 我这样子听电话的 我这样子听电话的就知道了 买进了 至于买进来什么价格 我慢慢再告诉他 他委托我五块钱买进 我说买进了 就他报上去了 五块钱买进了
旧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多时有194只股票,交易活跃的就是“三大二小”。三大是永安公司、永安纱厂、美亚绸厂。二小是星光内衣、景福衫袜。大股三四百块钱一股,小股十多块钱。标价是法币,最后是金圆券
回想起来李晓棠还是认为当年的股市好赚钱
有一次我记得很笑话了 我姐夫在家里面打瞌睡 中午休息了休息前 休息后 一下子就挣了一个条子(一个条子是什么意思)一个条子就象现在来说就是一万块了 也就一万块了 快得很嘛 对不对 他吃了饭以后 一点钟开盘嘛 他没有睡 他电话给我 现在什么价位 我说什么什么什么 好 你看这个行情 你就想办法给我进多少 他不选什么价位的 我自己人嘛 你看行情做 那么我就什么时候 看到什么价格 我就同他进了 等一会等他打瞌睡 打好了 打电话来现在怎么样 现在我说什么什么什么 已经同你卖掉了 哦 已经挣了钱了 这个挣钱就那么容易
记者:以前炒股比现在容易
比较容易 比现在容易的原因 因为他是T+0的 T+0 就是当天可以买进可以卖出 你要买进也可以 你要卖出也可以 你没有股票可以买空 你有股票可以卖出 都可以 现在只有单向的 一个是T+1 一个是单边的 只好买进不好卖出 那这个就是一个关系 这个容易不容易就是这个道理
四十年代的上海有一场“亨鼠斗法”。那时炒股的人都知道,就是大庄家朱玉龙、林乐耕多空斗法。林乐耕做多美亚绸厂,做空对方的永安纱厂;朱玉龙则反过来做。做多要用大资金拉抬,做空打压要拿得出股票来卖,双方打得你死我活,在李晓棠看来这又是一场弱肉强食的争斗
两个老板 有时候看法也有不一样的 因为他平时晚上在交际花家里面大家吃吃酒 有时候就… 有时候就是跳舞 晚上他们在一起玩的 白天他们各干各的 你在那个证券我在那个证券 有时候就斗了 今天我要表示我的水平了我就买进 你说 你买进我买出 这个有的 这个他们俩互相争的时候有的
记者:他们俩互相争的时候 那么盘面的表现是什么
盘面的表现就是上下振幅大 振幅大 现在就是振幅大 上下快 一会儿买进一会儿买出 因为股票是这样子的 比如你买五百一千股 价格一般高不起来低不下去 很少 你买五千股这个数字慢慢上去 再买五千又上去了 这样子个关系 所以这个关系的
记者:这个上上下下波动非常大
现在有振幅大 现在振幅大要靠什么 要靠成交量大 当时也是成交量 买进的多 那当然 比如说我今天要买进一万股 那这个价格不是嫌你五块钱的 五块到五块三 那你五块零五分也可以 五块一也可以 五块一角五也可以 一步一步上去了 很快很快的 那么 所谓斗法就是 有时候他们之间 也有一种 好像大家又… 我的看法怎么样 你的看法怎么样 这个是有的
记者:刚才您讲那个斗法 他们是在那个股票
就是在三个大股上面 主要是两个 永安纱厂与美亚绸厂 比永安公司走得还厉害 他可以对敲… 永安纱厂和美亚可以对敲… 我再讲一下什么叫对敲… 林乐耕就是…最大的一个老板 就是对敲的一个老板 它甚而叫对敲 他不通过你市场 他在上面一个证券开了以后他里面装了好多好多电话 比如说我在这里 我在他那里也听过电话 听了一年多 这个电话 他讲出来这个价格就要买进 他讲出来那个价格就要卖出…你怎么样他不管你 他说了算 这叫对敲 马上他讲的数字一定可以买进 要涨要他买进了以后再涨…要成功的 他说了算
记者:那他怎么能控制这个市场
就是说他有实力 当然他一个人不是听一个电话 几个电话 市场里一个电话在手里 这里还有一个电话 有时候外面还有一个电话 就是说场外交易不是一个地方 这个价格所谓货比三家 那面是五块 那面是五块一 我心里面有数了 我脑子里有了 我嘴里报五块零五分 五块一角 你买我五块零五分 你要我买五块一角 他这个行情 两个电话不停的
记者:他们斗法的时候是不是像豪赌一样 在赌
他们赌钱也赌 他们斗法就是各干各的 我要提高到什么价位 他就什么价位 这个是叫兴风作浪 呼风唤雨 他们说了算 大鱼吃小鱼这个话一定不错 你这个小鱼大鱼吃掉了 他们要涨就涨 他们要跌就跌
六十年前的上海,繁华而又喧杂的汉口路,那个让人惊心动魄的8层大楼,李晓棠现在讲来还是那么激动,感叹当年上海最不缺的就是股票,是交易所,是玩股票玩交易所的人
我们挣哪个钱 比如说 我们现在就叫抬轿子 什么抬轿子意思 今天一个某某一个老板 到市场里面 他进来了 他准备今天这个股票 原来是五块钱的 他准备想把这个五块钱抬到六块钱 抬到五块五角钱 靠他一个人台不起来 那么我们这些人 他上来就送点…给你 比如说 现在纸价是五块 他四块八 他先给你一千 他这个小… 就是希望你帮他讲话 帮他抬轿子 这样子 我们这个钱是公开的 他意思是要利用你 就是这样子 这个不是每天都有 要看有些老板 来了以后四块八 写…给我 写给我等会儿 过五分钟 十分钟五块一 我就卖掉了 三块钱我就挣了 这个钱我挣了//那时候我心里想 社会上比较看得起的行业就是这个行业 你在证券公司做 好像你的身份比较高一些 不是一般的小生意 那…什么意思 就是这样子 二一点 你做了这个工作 好像在社会上 人家也对你尊敬了 在家里面亲戚方面讲起来也好 这个小孩子还可以 所以是这样一个关系
记者:那您当时应该是很有成就感的
应该说还是可以 自己认为自己还马马虎虎 可以过得过去 总算没有对不起信任我的人 我自己还可以 就是说收入还可以 年底还有比较高的收入 所以当时的生活比较高的 比较还可以
2005年·上海
现在的李晓棠每天早上9点,总是准时出现在科华北路一家证券营业部的贵宾室。这里的人说老人炒股业绩不俗。其实股市是个悲欢离合场,历经中国股市半个世纪沧桑的老人如今还留在股市上,已经让人感动了
记者:你自己炒股挣钱了吗
也很难说 也很难说 因为我也是小本经济嘛 对不对 因为我自己靠工资又不大 这些工资要去炒股也很少 挣是挣了点 也不是太多的 也就是几万块钱吧 大概是这样子 现在这个价位来说 挣几万块钱吧 不好说
记者:你对自己有没有一个打算 我这个炒股要炒到什么时候
我是这样子 一个是我平时 我的想法 年纪大了 你假如不炒股 又不去打麻将 又没有其他的消遣 那你要变痴呆的 痴呆症 脑子不动 炒股每天不管怎么样 不买进不买出 但是你明天脑子在动的 今天怎么样 明天怎么样 每天有种刺激性的 我看今天怎么样 明天怎么样 有时候很高兴的 今天是我看中了 不一定挣钱 我炒股不是以钱为第一位的 我是以乐趣为第一的 以炒股为乐 我写了一个稿子 过去不是一个叫古人…伯乐识马 新概念 伯乐炒股 炒股有…乐趣
股票和交易所在上海已有百年历史,从人们在茶馆里议价交易,到现在的电脑自动委托。
历史不会忘记那个年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云锡集团公司董事长 肖建明
2007-05-18
一家百年老店,曾经两度上市
“到了1940年的时候就正式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当时就在上海那发行股票,就叫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
他们曾经面临破产危机
“差不多1995年、1996年的时候,工资也发不出来了。由于企业困难,银行害怕你贷款,害怕你企业没发生存下去。”
为整合矿山资源,他使出强硬手段
“公安配合就带了一些就把它炸毁,一个一个就把它炸了,那些矿坑。炸了以后呢,炸了几百个,肯定也是影响了很多人的非法利益嘛。”
王君择:欢迎收看资本人物,今天我们来到了中国的锡都,云南省个旧市。我们要访问的是云南锡业的董事长肖建明先生。
肖建明,58岁,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云锡集团公司董事长。自上任以来,不但把一个巨额亏损、濒临倒闭的云锡迅速从困境中带了出来,而且使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锡生产及出口基地,2004年在世界锡行业中排名第二。
王君择:云锡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它曾经在中国的经济中作过重要的贡献,但是到九十年代,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是在中国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时候,它曾经就是持续亏损,而且面临着一种破产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肖建明:云锡应该说在中国云南的个旧,就在云南的南边。它的采矿历史比较悠久。如果从《史书》上记载就是说,在西汉时期民间就开始开采锡了。因为青铜器的时期,青铜器就是锡和铜的一个合金。所以那个时候民间就开始开采锡了,主要是用于生产青铜器。后来到了清朝政府的时候,就是1883年,清朝政府就开始投资在个旧,建立了官办的一个锡矿。到了1940年的时候就正式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当时就在上海那发行股票,就叫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那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就把这个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收归国有了。收归国有以后,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就是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中国重点的 156家建设项目之一,当时也是苏联专家来研建的。所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云锡是中国最主要的一个出口创汇的基地。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云锡的控制也比较严。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进入了市场的轨道以后,这云锡公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种很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一种企业,它很多毛病、很多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比如说它的人员比较多,任务比较重,设备比较陈旧,然后半社会的职能比较重。
王君择:最坏的一个状况是什么呢?
肖建明:最坏的状况就是到了九十年代,差不多1995年、1996年的时候,工资也发不出来了。由于企业困难,银行害怕你贷款,害怕你企业没发生存下去。你企业一困难,很多的应付帐款,就是你欠的债务,很多都来逼你了。比如说供电局,比如说税务局,原材料供应商,都来跟你要债了,所以就付不出钱来。有时候就是欠了很多电费,曾经发生过供电局把电闸拉了,把我们生产停了,为这个事情我们还跟省里边供电部门的主要领导发生了一些纠纷。
王君择:您当时在场吗?
肖建明:我当时在省里边开会,当时他们通知我们说,赶快交电费,如果不交就拉我们的闸。
王君择:欠多少钱啊?
肖建明:当时欠七八千万。所以我们提出来,如果说要停止我们供电的话也可以,停一些我们辅助生产部门,就是不影响生产。比如说,矿山井下不要停,冶炼厂不能停。但后来呢,把我们冶炼厂停电了。冶炼厂一停电,那些熔化的锡在冶炼的炉子里边,它很快就凝固起来了,这样恢复生产就很难。所以当时工人们都很生气,当时就准备去到供电部门去闹事。后来我在昆明接到电话,叫他们一定要堵住,要劝住。我就找了省里边电力厅的厅长,当时省里边的主要领导在一起,我说要去打官司,我说这样做太不地道了。这钱我总是要还的,我将来要还你的嘛,你不能停我的电,让我不能生产,这样造成职工不稳定,谁负责任啊?最后省里边协调,省经委派了个联合调查组,到我们公司来。调查以后,反正已经既成事实了,最后的结论就是说是超负荷跳闸,让我们大家都好下台吧。实际上就是说,肯定还是因为我们欠他们的电费。
欠这个税务局的税款的话,他们就把我们帐户冻结起来,银行帐户冻结起来。当时大家是担心云锡公司垮了,主要是。所以把账户冻结起来,我跟领导反应,让他解冻,等等这些事情。
解说:捉襟见肘的事情还不止这些。实际上从1993年开始,云锡就一直在用出口的产品做抵押,跟国外的银行借钱,当时在法国里昂银行以及荷兰商业银行,借了八千万美金。1998年肖建明到云锡就任时,正好开始要还贷。此时的云锡已经连续几年巨额亏损,濒临破产。肖建明要面对的不仅是资金困难,还有高达 86%的资产负债率,以及占个旧市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云锡职工。
王君择:您刚到企业时等于是内外交困嘛,企业正好是赶上该还债的时候了,钱也都用完了,该还债了,然后政策也不好。这些最困难的时候您是怎么走过来的?
肖建明:那肯定的,就是一个新的,人家就认为,我来的时候可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自从我来了以后,我没搞一朝天子一朝臣。我来了以后几个月的工作,前一阵可能是不理解,他可能会出一些难题,抵制啊,或者做一些斗争啊,但这些事情,我觉得我当时就是说,我们是任凭风吹浪打,胜是闲庭信步。我们是该做企业做企业,不搞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别人要跟我斗,我不跟他斗,别人要闹我不跟他闹,但是我们该做什么事情我们做好它。而且我就说,你真正是认真干工作的,认真做事的,不管你是谁是市长是王二麻子,我都一视同仁,我不搞门户之见也不搞有亲有疏,也不会厚此薄彼。所以我当时就是说,我接班以后,很多人就会觉得,是不是我会大刀阔斧地裁员,大刀阔斧地调整干部。实质说,我们是进行了一些精简,随着机构的调整,基业的重组,确实减了很多人。我们当时处级干部有四百多人,后来我们减了只有两百人。我们当时每个领导都配了一个专职秘书,我们办公室整个管理集团是一千多人,后来我们减了只有三百多人。我们领导每个人都配了一个专职秘书,后来我就说,领导不配专职秘书,所以都是把他作为值班秘书、机要秘书,你要配个专职秘书,一个这些秘书都是大学生,年轻的,有时候把他脾气弄坏了,就下去,全部下去锻炼去。下去有什么职务让他管理,有些领导现在相对年轻化,身体也好,有文化有知识的,也不需要你也他写文章,也不需要人家照顾你的生活,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这些事情肯定是要做的,但是也得罪了一些人。很多事情当时大家不理解,但是用时间来检验,我们是出于公心,我们是对大家负责任,时间会消化很多的不理解,时间会消化很多的猜忌,我们是这样做的。当时这些问题上,应该 说还是可能会有一些阻力干扰,或者一些杂音,但是这些事情你认定了,你就往前走嘛,总是可以消化的。
王君择:其实整个个旧市这种经济面貌,因为它的整个员工人数占个旧市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您这种大刀阔斧的这种改革,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
肖建明:我当时跟大家讲了,我打了一个比方,就是说,我们现在云锡公司是一艘很庞大的大船,航空母舰。在海里边,在前进的航行路上搁浅了,没办法了,不能往前走了。那时候我减人减一万多人,我当时我就说,那现在怎么办呢,只有把一部分船上的那么多人让你们下海去,给你个救生圈,给你个小帆板,下去然后漂一下,那这个船就浮起来了吧,浮起来了等过这个浅滩以后,你们该回到船上来,再回到船来,你们想上岸了,就到岸上去。我当时在会上就这么表态的。我们当时叫做拆船造舰,就把这个航空母舰把它拆开,形成多个主体,形成多个发动机构,这样船好掉头,然后再精简一部分人。
解说:在减员增效的同时,肖建明大力强化云锡的技术进步和内部基础管理,推进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工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为云锡成立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做准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云锡当时唯一的出路。
王君择:应该是说后来想到了这个融资渠道,不能光依靠银行,要利用资本市场,来取得融资渠道。但是从云锡上市,发行上市的一个过程,比一般的国企都要短,从98年开始成立的公司是吧?
肖建明:对。
王君择:那只有一年就发行了。
肖建明:对。
王君择:这中间是不是你一直在外面疏通了不少关系?
肖建明:对,我来了以后,从1998年1月4号到云锡公司上班,1998年4月份,我们就成立了一个争取上市的筹备领导小组。当时,我是党委书记,总经理因为当时还没有退休,他是到11月份退休的。当时我们俩分工,他的性格好像是不愿意去,因为跑外面的事情,总是要去求人,他的性格就是不愿意求人,我的性格相对比较开朗、活跃一点。所以我们分工就由我来负责争取上市的事情。所以我带了一些人,就到外面去,一个要争取指标,第二要争取额度,第三就是确定了这个上市的鉴商以后,要跟券商做方案,要去搞批文等等。就是从4月份开始,我就经常在外边跑,省里面、北京也好。我们当时中央企业还没有下达到云南省,中央企业当时上市,还是要给指标的。
王君择:就是中央给指标?
肖建明:中央给指标。因为当时云锡是比较困难的一个企业,那种好的一种企业还是很多,它指标比较紧张,就没要到指标,我去找云南省的当时分管工业的一个副省长,跟他要指标嘛。我经常去,他觉得云锡公司那么大,不能垮。不上市,可能云锡公司也很难走出困境。所以他也做一些工作以后,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说,你是中央企业,我是云南省政府,本来是老子在北京,我只是个大叔,但是老子不管,这个大叔管了。所以他就给了我一个上市指标,这样给我们就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在98年11月 18号挂牌,就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我就出任董事长,我也是股份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我出任董事长以后,我们在上市方面就推进也比较快。本来要半年以后,你改制,半年以后他再验收,结果当时,国家政监会的主席周政庆还有副主席王毅,都来视察工作,也是个机遇。就八月底,然后省里边的省长陪同,我们一起找了省长,请省长反映一下我们实际困难,尽快给我们验收以后,尽快报出材料,及早上市。当时省委书记到我们公司来说,云锡公司不是个经济问题,是个政治问题,云锡公司如果是跨了,个旧也就瘫痪了。所以他们也很关注,也很支持,周主席、王副主席也很支持,就派一个人,当时跟着来的,一位处长就到我们公司来,很快就验收了,所以我们提前上市,才两个月就通过了验收,我们材料报上去,这个时间抓得比较紧。
王君择:那么后来有转机,就是上市了。上市得到一大笔资金,应该缓解了燃眉之急。
肖建明:上市融到七点多个亿,这样资金不愁,就根本上解决了,缓解了。根本的问题就是说,我上市了,有了一个上市的通道,从二级市场募集资金。第二呢,看到企业开始回升了,看到希望了,银行就开始给你一些支持额度,国家一些政策也开始向你倾斜了。
王君择:那这是一个良性渠道。
肖建明:就是开始一个比较好的正常的一个通道。我们在做一些工作,然后起码就是说,从上市公司这一块,除了二级市场以外,银行开始给你融资的通道。我们有了资金呢,我们继续改造也好,新项目投资也好,周转也好,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再加上我们做了很多内部的一些工作以后,整个情况就逐步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解说:在肖建明的努力下,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锡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之后,云锡98年、99 年、2000年连续3年年利税上亿元,实现了“三年解困”的目标,曾经濒临倒闭的百年老企业重新活了过来,肖建明开始思考云锡可持续性的发展,而当务之急,就是要整合个旧的矿山资源。
肖建明:那时候我们应该是通过98年99年2000年,我们已经是生存问题解决了。当时我就跟大家说,我们生存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要考虑发展问题。没有生存的条件,无从谈发展,但没有发展,这生存也是短暂的。所以当时我在2000年的时候,我就提出来,后五年的我们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发展的规划。那就是要进行资源的整顿,我提出来,资源整顿就是我们的资源战略。没有资源我们就是无米之炊,当时我提出来就是,要把属于国有这一块,就是个旧市属的几个矿山,后来增加两个工厂,一次性地划转给我,就是说,连人带资产带负债划转给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来得比较快。当时很多人提出来说,因为它这些矿山没有资源了,经营得也不是很好,而且应该说,它很多是承包的私营企业,这样它有些资产负债已高达了 400%,基本上早就资不抵债了。
肖建明:从我们这方来说,我们内部有些人也在担忧,就是我们刚刚走出困境,刚刚好了以后,怎么又要把这些破烂东西弄过来,弄过来背上一个包袱,是不是我们又要回到困难的时期去。所以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但是这个事情非做不可,我认为,不这样做,整个矿山秩序无法理顺;不这样做,整个安全隐患不能排除;不这样做,我们资源结体就是地质的空间我们没有。我在会上跟大家解释的话我就说,我们划转过来,我们就把对抗性的矛盾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把不可控制变为我们可控制。但是划过来以后呢,可能对我们经济上承担了一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是间断性的,是短时期的。如果不划过来,长期的干扰,长期的纠纷,长时期的几十年都没法解决,以后可能还要延续几十年,而且随时可能发生一些重大的问题。那现在划过来,我们背上一些经济上压力和负担以后,我跟大家说,我们过去是整个云锡公司是全局性的困难,三年前,全局性的困难,我们在98年前,但我们挺住了,我们咬紧牙根过来了,现在已经走出困境了。而现在划过来,它毕竟只是六个矿两个厂,这云锡公司整个盘子里边,它只是占局部的,这局部的困难,过去是全局的困难,那我们现在云锡公司有一个相对好的局面,只是局部的困难,我们可以消化。
王君择:我们当时有几个矿?
肖建明:我们公司啊,我们公司内部当时有十多个矿。但后来有些矿已经枯竭了,我们改革的第二个方案就是,关闭一些资源枯竭的矿。所以它地方大,我们矿的规模就比较大,地方性矿的规模就比较小一些,所以它六矿两厂就要一次性划转,这个事情就是说,当时阻力很大,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一定要省里边支持,还是要把要求效果非常好。
王君择:你等于是把饭碗抢了。
肖建明:也不能说抢人家饭碗,因为我们发展了大家都好。但是对于一些不正当利益的人可能把他财路断了。这正常的应该来说是个好事情,这种划转以后,我们对他的技术管理提升了,我们政治的支持,然后对他一些困难单位,给他很多扶持。我毕竟那个时候有一些财力,有一些实力了嘛。实际上证明,现在大家都说这是好事。我们这种资源整顿里面提出来的第一个方案,就是说资源整个国有的这些企业,矿山工厂划给我们,这完成了第一步。第二呢,除这些外,矿山还有很多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他有两千人的,很多规模比较大,他也长期存在那个地方。他也有技术有管理,在那里开采,这怎么办呢?这种不能划转,因为他产权关系不一样。那我就当时就提出来,找了一家最大的矿,跟他来谈,就是说,你现在这个矿区,我们是要整顿的,我们国土资源部省里边国土资源厅已确定了,整个矿区基本资源管理,只划一个采矿权证,就是一矿一主,一矿一证,那你将来这些就是无权开采了。那当时毕竟已经成为事实了,怎么办?我们过去都是打仗的,都是有冲突的,现在要把它规范,要把它有序开采,那我就提出一个方案,叫做我五统一你独立,五统一就是,我和你对生产技术规划安全产品都要有我统一管理,我都是公平的,包括产品,市场价格,我给你技术上的提升,管理上给你提升,但是是规划上面,我统一规划。这样安全上面我统一考虑,跟他谈,这个有违反安全的一些操作,或者一些交叉开采。但是你独立呢,就是还是你独立地位没有变,你自主经营支付盈亏。这样我跟他谈了,这个方案还是很好,就谈成了,谈成以后就签了协议,就运转了一段时间,很好。对他也好,我给他的管理技术提升了,然后我也好,就是安全问题没有了,规划生产或者是产品我也控制了。所以大家都是双赢的一个方案,这样矿山秩序也好,自从那一家从中受益以后呢,就有了示范效益,其他家呢,反正我一已经放了风声,我也开了会,给这些所有的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召集来开会。如果按这个做了,我们就继续合同,不按做将来可能就要取缔,所以很多大的企业一家一家就这样成立一种默契。
王君择:像那种最后通牒?
肖建明:这样就十五家,前前后后,很快一起一家一家就整顿了一十五家。这十五家加起来规模就不小了。因为我们两百多平方公里的一个矿区啊,这样有十五家。民营企业,这种模式也很好,现在运作得非常好,对他们也好,对我们也好,对整个矿企业也好。这就是我第二种模式,第三呢,就是说,对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一些私营采矿者或者一些矿老板,又没有资金,又没有技术,又没有安全等等,由国土资源厅制定了十条标准。十条标准就是不符合规范的,这种乱围乱采的,就把它取缔。那我们出动保卫跟地方的公安配合就把这些坑全部都给它取缔炸毁。
王君择: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有很多纷争?
肖建明:那当然了,很多人他抵制嘛,他要反对嘛。当时我们当地政府出通告,限定时间,自己拆除,不拆除的,就公安配合就带了一些就把它炸毁,一个一个就把它炸了,那些矿坑。炸了以后呢,炸了几百个,肯定也是影响了很多人的非法利益嘛。
王君择:你这有没有激起人对你的愤慨?
肖建明:肯定有人有这样的。因为当时毕竟我们是正道,他们是邪道,因为这里边还可能一部分带有社会上一些薄视你的那种意见。所以他们有时候我在我的,反正我也住着一个宿舍吧,我那窗户给人家砸坏几次。他公开地他也不敢,因为他知道我毕竟是法律政府,我们这种身份地位在里边,他也不敢随便对我怎么样,当时恐吓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这也无所谓了,既然干事情,就不要怕这些,不然就别干了。我们在整个就是国有的大规模的,还有零散的采取这种通告模式,我们法律的市场的行政的手段,就把他整过来了。根据整个矿企整过来以后,就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得好处,好处呢就是说,我们几十年,应该说云锡公司是无人开采的,就解放以后,这采矿证也没给颁发给我们,为什么呢?就是说他整个企位不好定位,因为他从立体的,纵向的横向的,他坐标也不好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格局的企业就是前后交错的,没法办法采矿证。
王君择:应该是一矿一证。
肖建明:严格上是讲,但是现在实际情况,很多一个矿是多少个证我不知道了,现在好象国家也在整顿嘛。那我们这样弄了以后呢,就真正实现了第一次在2004年,国家给我们颁发了采矿证,第一次。建国以来就是第一次。
王君择:把那个资源整合了。
肖建明:整合以后,它都是我们的了。就是说,几十年,几代人,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了。
解说:此时的肖建明利用申办采矿许可证开创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大幅度扩张云南锡业集团的版图。
同省内的矿区有的已整体或部分联合,有的已购进20%的股权,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型企业。在省外,收购湖南一个锡冶炼厂,重组广西南丹大厂锡矿,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另外,对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锡资源富集国家,采取投资国外矿山、开发国外资源的方法,建立相对稳定、可靠的海外锡原料供应基地。
王君择:也有人说肖总是一个谈判高手。
肖建明:我不是什么高手。
王君择:我很想知道在谈判里面一些小的细节和技巧。
肖建明:谈判主要是,第一个要让心在里边,就把感情拿进来,觉得是你这个人是可信的,在谈判之前,也有一些了解了,对你做人做事,你的方式,你的谈判里边就是第一,不仅是要考虑自己,实际上也要为对方考虑,就是有些事情你考虑自己,考虑对方,还是一种双赢,互利合作的一种方式,可能就容易沟通了。如果你们是一种反反对象,对方可能也很难谈成。如果你老是只是考虑自己,不为别人考虑,一心就是把别人当傻瓜,那肯定也谈不成。
王君择:那您有没有对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做什么考虑?因为到今年你58岁了,你一直要在这里干下去吗?
肖建明:那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时候该退休就退休吧,但是我之前把要做的事情我要做好,那就是一个企业做上去,一个把人才培养出来,现在我已培养了很多年轻领导,而且我已经输送到更重要的岗位去了。企业嘛,又不是我们私营的,我们是国有的企业,所以我们的工作在完成自己的一些使命以后,该交其他人干的,相信人家干得更好。
王君择:那您有没有一个设想,就是给自己设一个目标,在位期间要把这个集团也好上市公司也好,做到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肖建明:我们现在的规划就是到2007年,我现在在整个销售收入要翻一倍,我们叫倍成计划,那新建这些产业规划这些产业要全部形成,到时候我们从锡产业来说肯定是世界第一了。从其他有体制的其它色金属生产工业来说,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加工基地。而且我们整个完成是一个良性通道,第一视察分权能力很强的一个跨国基地的集团公司。
王君择:你有没有想过,就是说我们做一种假设,云锡如果没有你,或者你没有来云锡,现在会是怎么样,会不会说是云锡成就了您,您也成就了云锡?
肖建明:你是说云锡成就了我,当时我也给了云锡带来了一些积极方面的东西,。加快了云锡发展的步伐。但我想云锡,即使我不来,也不至于走到垮台的地步,起码国家不会坐视不管。可能是不是发展得这么好,那就不一定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金融街控股公司总经理 刘世春
2007-05-18
他们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的成功案例
“我们收购的时候,是明确的,就是原来的业务,人员,拥有的控股股东都要接走的,原来的债权债务,包括所有的抵押担保,都要重新接走的,也就是说是一个干净的控股公司。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来收购它。”
他们创造了中国金融的核心区域——北京金融街
“到今天来看,我们当时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今天的金融街,它所形成的影响力,也就是靠我们十几年的,对目标的坚持来获得的。”
王君择: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建设金融中心,但是真正成气候的要数上海的陆家嘴与北京的金融街。北京的金融街从1993年10月开始建设,在这个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经汇集了中国四大金融监管机构、九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部、四大电力集团、四大电信集团等五百多家企业。金融街目前每天的资金吞吐已相当于国内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资金流量。今天的金融街,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的核心力量,被媒体誉为“北京的华尔街”。而这与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世春和他的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要访问的就是这条街的创建和设计者之一,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世春先生。
资本人物介绍:
刘世春,男,37岁,研究生学历,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
曾任北京北方精密机械厂干部、南德经济集团总裁助理、
北京金融街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
2000年6月起任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001年4月起任公司总经理。
王君择:刘总,金融街这个概念,最初是谁提出来的?
刘世春:金融街这个地区,是历史上有这个金融业的传统,从明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叫金城坊,北京话,金城坊就是开钱庄银号的一个地方。最早提出金融街的概念是在1988年前后,1988年前后的时候,正好是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的一个初期阶段,那么就涉及到西二环内侧城市改造的问题,结合城市改造规划的专家,金融界的专家们就提出这个地方适合做一个金融办公区,1988年提出概念之后,一直到1992年,经过四年的时间,把这个概念落实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去了。当时国务院提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在西二环内侧,复兴门到阜成门建设国家基金管理中心,这一个法律形势确定下来之后,1993年开始组建公司,然后开始进行金融街开发建设。成立公司之后,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对于减轻政府压力来符合市场的需求,这个都至关重要的,也是金融街组织关系模式成功的一个方面。后来公司的运作到现在,公司又经过几次的演变,最终到2000年,实现重组上市,也就是到今天这个局面。
王君择:那最初第一批大客户你是怎么样引入他们入驻的呢?
刘世春:应该说这是一个互动双向的过程。97年的金融街规划确定了之后,由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一次在东南亚的招商。金融街最开始开工了五个项目,包括证监会、建设银行,还有华泰财产保险公司。他们现在入驻的这个楼,都是在93年第一次在新加坡找上签约的,然后94年开工。97年第一批客户,包括建设银行、证监会就都入住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个是政府在招商方面、推荐方面,应该说下了很大的力量,另外一方面,这些入住客户他们本身有这样一个需求。
王君择:建设初期的时候,资金压力是不是非常大?
刘世春:应该是非常大的。因为金融街的总的投资规模大概是四百六十亿左右,公司刚成立注册资金只有两千万,一切等于是从零开始。最开始,所以我们说主要靠招商来吸引社会资金来建设金融街,那么也就是说,公司的业务模式,也是这方面一个反映,一个写照。也就是说,金融街一直到99年前后,主要是以土地开发为主。
王君择:那资金困难,压力很大的时候,你们都想了什么办法?
刘世春:北京95年到98年这段时间,是房地产业比较困难,比较低谷的一个时期。成交也非常清淡。那个时期有很多国内外的投资商,觉得金融街这个地理位置很好,要过来,向我们买地,做一些普遍住宅的商品房的开发,我们都回绝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资金压力也是比较大,应该说有投资商到这儿来买地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因为他和金融街的本质的定位还是有本质冲突的,金融街是以商务办公、金融办公为区域,这样我们就给回绝了。也就是说,看着这个钱我们都没有要,但是这个困难时期过来,到今天来看,我们当时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今天的金融街,它所形成的影响力,也就是靠我们十几年的,对目标的坚持来获得的。
王君择:那个时候有没有想到,借助资本市场这个平台,帮助自己发展?
刘世春:应该说,我们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比较早。但是在90年代末以前,这方面的政策限制比较多,比如说首发的,是金融类的,和房地产类的是暂停的,所以说只有这个重组,收购重组这一条路。所以我们在99年的时候,就启动了收购重组的工作,到2000年,大概有一年的准备的时间,还有洽谈的时间,到2000 年,我们就收购当时的重庆华亚,是以包装为主要的一个公司。
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包装总公司批准,以华西包装集团公司为唯一发起人,在对其下属全资国有企业——重庆华亚现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整体改组基础上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华亚纸业主营纸箱和纸板, 1996年上市后经济效益一直不好,经营比较困难。1999年12月,原重庆华亚控股股东与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 4869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建设开发有限公司;2000年5月,双方进行整体资产置换。
王君择:你们在制定重组的方案的时候,为什么选定重庆华亚?
刘世春:当时我们有几个项目在比较,也跟两三个这样的公司接触,但是最后我们还是选定重庆华亚,就是因为第一是,它的公司的状况,债权债务的关系,还有人员,以往业务的处理,我们能够给原有的控股股东,基本达成一致,这是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有很多企业,收购重组,从中长期一个时间来看成功的比较少。原因就是,对原有企业的历史余留问题的处理上,大部分就在这方面,陷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下。我们收购的时候,是明确的,就是原来的业务,人员,拥有的控股股东都要接走的,原来的债权债务,包括所有的抵押担保,都要重新接走的,也就是说是一个干净的控股公司。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来收购它。
这个对公司收购以后的规范运作,还有业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你等于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否则会拖你很多精力和人才物力。陷到里面。
王君择:最开始他们提出的方案是怎么样?
刘世春:他们最开始希望,用现金收购他的股权,然后公司就是,他把控股股东的位置让出来。然后由我们在另行再重组,我们提出来的是我们收购,和资产重组置换,必须同时进行,因为很多收购不成功,就是因为用一部分现金,收购了原来控股股东的股份,他变成新的股东。原来的股东就退出了,可是你在处理这些遗留问题的时候,你新的股东会障碍重重的,因为原先的控股股东会形成一定在管理上的基础,包括与第三方的关系,所以新的控股股东是非常难处理这些问题。往往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好,就制约了他新的发展,成立他新的发展的束缚。
王君择:那价格方面谈的顺利吗?
刘世春:转让价格在谈的过程中,会有一点小的分歧。原先这个重庆华亚这个公司,它的净资产大概是一亿六千多万。盘子并不大,总共在九千万。它是希望要一个更好的价格,我们也希望控制我们的收购重组的成本。最后应该说达成的交易,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一个合理的一个安排。也就是说,我们把原来的一亿六千八百万的资产,包括他的全部的人员机器,设备厂房,还有债权债务,整体的置换出来。给了卖给对方的控股股东。就是华西包装集团。这个价格,实质就是我们收购公司的价格,然后我们再把金融街的资产,一亿六千八百万,再注入进来。也就是说,从华西包装集团来说,他原先是占百分之六十一点八八的股份,也就是说,一亿六千八百万的 61.88%,我们把这个一亿六千八百万的资产全部置换出来之后,作为收购的兑价给了他之后,等于他100%的拥有了这一亿六千八百万资产的权利。它是算是溢价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把金融街的资产全部注入进来之后,等于你的代价是一亿六千八百万。但是注入进来之后,我们只拥有,金融街建设集团只拥有 61.88%的股份。那么也就是说,多出这个部分,或者说减少的那一部分股份,实际就是给华西包装集团的一个溢价的一个安排。
王君择:就算我们出资了。
刘世春:就算我们出资了。
王君择:当时我们提出的每股的价格是多少钱。
刘世春:当时他是九千万股,九千万股的总股份。净资产是一亿六千八。相当于是61.88的股份,也就是说他有5500万股,华西包装集团。5500万股,我们支付的兑价就是一亿六千八。
王君择:那就是说,最后每股三块八,这么核算下来的,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核算。
刘世春:就是这样一个,总的收购款是一亿六千八,他占有大约5500万股。
王君择:从我们重组方案来看,我们等于是现金方面是没有花现金的,就是资产进行了整体置换。
刘世春:对。是这样。
2000 年8月,收购了“重庆华亚”这么一个净壳的金融街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公司将注册地由重庆迁至北京。这次重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同时完成股权转让、资产置换、更名迁址的成功案例。公司主营业务由“制造、加工、自销纸包装制品、可发性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辅料” 变更为“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高新技术及产品项目投资和技术开发”。
王君择:两地的政府,在这个重组过程中,有没有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刘世春:从政府来讲,都是非常支持这个事情。重庆的华西集团是一个中央企业,是中央在重庆的一个企业。所以他有两层身份,一方面是作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对这个事情也非常支持,他们也希望企业通过重组、置换,企业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北京这边,我们政府也是非常支持。作为北京金融街通过重组来上市,加快发展,也是政府希望看到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协调方面做了一些支持。
王君择:这种注册地点迁移,对当地政府来说。还是个损失。一方面是它的壳资源少了一个,对当地的税收也减少了。
刘世春:从这个事情我们也做了一个安排,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一个双赢,不能是你单方面的结果,所以2001年的4月份,迁到北京之后,我们也承诺重庆市政府,我们回到重庆进行一些投资。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实现了这个投资。现在有一个金融街重庆置业公司在重庆发展。
王君择:那01年为什么公司,集团把你推到总经理的位置上。
刘世春:一个是相对年轻一点。精力比较旺盛,去承担这份重担。从年龄上,精力上,能够投入到更多一些,第二我的思想束缚少一些,能够去把这个,因为金融街这个事业也是一个开创型的事业。
王君择:也是那一年您做了这个金融街总经理。那您上来之后,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刘世春:应该说第一件事情是在有几件事,第一件事在做业务发展的一个规划。就是说,我们上市以后,包括金融街发展到这个阶段,公司未来的主流业务定位是什么,也跟董事会,还有股东们,寻找新的定位,最后找到一点就是根据公司资金的状况,人才的状况,还有我们市场的状况,把公司定位为房地产开发为主业。
王君择:是从那一年开始转型?
刘世春:开始转型,也就是土地开发的业务要逐步淡化,加强房地产开发业务。这是一项在金融方面,第二项是在金融街的整体规划和定位方面。重新做了金融街中心区的整体规划,做了一个国际招标。然后金融街的中心区,统一地来规划,来建设,由公司来规划建设,实现它能合理性,建筑上的高水准,还有管理服务上的一个统一。这个工作到02年结束了。确定了新的总体规划。结合这个,就把金融街的建设目标。从一个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把它提升到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办公区,这样一个目标上来,这是在业务还有发展方向上的一些调整。
王君择:从时间上看,2001年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也是发展非常快的一年,就是业绩。01年…报显示,那一年的…收益是一块二,当时那一年的业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幅的增长。
刘世春:主要还是公司上市之后。00年5月份上市之后,业务发展加速。因为当时01年所的年貌体现出来的主要利润收入来源还是土地开发。就是00年,01 年02年,这几年我们把土地业务全面加快,这三年完成了金融街土地开发量的50%左右。虽然我们过去六年也在做,但是只完成在30%左右。这三年,0到 02这三年完成50%。基本上就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说,在01年的年貌体现的业绩很好,但是那个业绩,是主要依靠土地开发,02年的时候,房产开发量就上来一部分,到03年,房产就占了公司主营业务的收入和利润的主要地位。包括04年。
金融街在成功地实现借“壳”上市后,由土地开发转型为房产开发,由区域开发商转变为全国性的开发商,剥离了所有与房地产开发不相关的业务,并着手进行一系列资产整合。金融街通过收购的方式最终获得金融街区域的独家开发权,使公司可以进行金融街区域整体开发,同时也使金融街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主营业务收入还是净利润,其年平均增长都在100%以上;其资产由成立之初的2000万增长到40亿规模,跻身房地产上市公司总利润和财富创造力十强。
王君择:金融街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把握时机是取胜的关键,但是作为北京业内的房地产和同行,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说金融街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很大一部分是仰仗于政府的鼎立支持,甚至有人说,金融业就是官商,所以它每次时机的把握都特别准确。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刘世春:政府确实给了很多支持。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土地开发环节大量的协调遇到困难的时候,政府都是鼎立支持的,包括在金融街在规划建设上,在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上,确实在经济上,在其他方面都有很多支持。另外这个支持,我觉得它需要一个企业载体,去把它变成一种动力,而不是变成一种惰性。说有人支持我了,我就可以,更轻松地完成任务了,不是这样,金融街这个企业,我觉得它企业文化还有一个核心方面,就是当它上了一个台阶之后,我们这拨人还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更好的台阶去迈,这些年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就是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目标调高,到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下一个目标一定是更高目标再去实现。这个我觉得政府的支持,就变成我们后边的推动力,而不是一个企业坐在车上,让政府推着往前走,是一个双方的劲使到一块去了。
王君择:在北京有三个金融区,你觉得金融街跟CBD、中关村他们比有什么优势。
刘世春:金融街定位是最清晰最准确的一个区域。非常清晰。大家对这个区域定位的认识,就是很直接。中关村的定位是科技,现在也做了一些商业的东西,CBD 是商贸中心区,以商务为主,也加了一些金融的概念,或者其他配套服务的概念在里面,但是金融街,因为在金融服务总的核心地位,已经是不可动摇的。这方面我们也不断地强化这方面。就是说金融街的定位比较明确,也对我们开展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而不是一个很杂的定位,或者说搞不清边界的一个定位。这是我们一个优势。第二个,组织模式不太一样。中关村和CBD都是以管委会的形势组织的,是政府在牵头来做,金融街是一个企业,一个市场化的手段来运作,应该说跟市场的接轨的程度更高一些。适用市场的这种能够更好一些。更好顺应市场。
王君择:但曾经一度,就是很多金融机构,都把自己的总部,迁到上海浦东一带。
刘世春:有过去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时期。迁到上海,迁到浦东,主要是当地的政策吸引,税收的安排,个人所得税的安排。等等这些政策,这些政策对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应该说是一种帮助。我认为是一种帮助。今年的2月份,北京也出台了一个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意见。大家主要的政策层面上的东西,也是差不多的。也是这些方面。提供一个更好的政府的资源条件和服务环境,这个对金融结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
王君择:这样会不会让你感觉北京和上海在争。在争这种金融中心的地位。
刘世春:我觉得还是跟刚才北京的格局是一样的。还是金融结构选择的问题,因为金融结构有自主选择经营地的权利,我觉得他们更多的,而且我了解到的情况是,金融机构对政策,当然给他们一些好的政策,他们会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从他们自身来讲,更多的是一个业务发展需求,这方面是决定他们在那儿的最核心的因素。北京不管是整个资产量,人均存款量,还是资金运作量,得是在全国最多的一个地区。也是政权类,也是我们决策地和信息发源地,还有金融交往,会议培训的一个中心。所以说这方面,北京的地位还是有他的优势。
王君择:你觉得这些大的金融机构,还是比较青睐北京?
刘世春:各有各的需求。我觉得可能做一些总部型的金融机构,还是在北京,对他们开展业务方便一些。
按照金融街的建设速度,现在已经完成并超额完成了北京十五、十一五计划任务的70%,大约在2006年金融街的建设将基本完成,2006年至2008年有一个收尾工作。作为年轻的金融街控股股份公司的老总,刘世春有种无形的压力与责任,因为北京要打造金融街这个品牌、要发展金融产业,金融街要对这个城市负责。所以刘世春的责任与压力自然会显得更重一些。
王君择:那你对现在中央出台一系列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这些政策。对整个行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刘世春:总的来说,现在房地产业的问题出在哪儿?我觉得更多层面不是一个总量的问题,而是一个东西问题,一个城乡问题。所谓东西问题,就是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开发的速度过快,中西部的开发没有达到一个力量的水平。再一个就是城乡问题,大中心城,大型的中心城市热度比较高。但是一些中小城市。这个现在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也就是我们每年两千万的人口流动,他是呈金字塔状态流动的。可能最多的一批人,会在中小城市里面定居了。就是这个农民转化城市人口的过程中,还有中间一部分,是到中间城市和大城市定居。更少的一部分人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甚至有一部分人到国外去了,我们现在的开发恰恰是在金字塔的尖上,不是在金字塔的底座上,实际上就是一个总体东西问题,和城乡问题,就是一个结构问题。供给结构问题,我们把供给结构的放在一些真正需求解决居住问题的中小城市这个层面,他的量应该是最大的,大中心城市,在金字塔尖他的量在总体量不应该这么大,这是一个主要问题,所以说对房地产业发展两说,从长期来看,会是非常好的一个行业。或者增长潜力非常大的行业。所以说,每年要建,维持30年,中国才能农村城市化,需求是非常大的,就在于我们这些开发企业如何给这些有真正需求的人,在恰当的地点,给他提供他需要的产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佳通轮胎董事长 吴庆荣
2007-05-18
他曾经浪迹香港 每天只挣16块钱
因为我们到香港以后不会说 广东话不会说 从基层开始 到工厂里面做什么都无所谓
如今却成为中国轮胎市场最大的销售商
我说做营销来讲很简单的 胆大 心要细 脸皮要厚
中国第一例外资竞拍收购上市公司的操作者
我们的财务李董 手一举起来的话 后面的话 大家的话 都很静下来 然后也都没有声音 然后的话 等拍卖官一直在叫一二三四 一直在叫 最后锤子一下来就没人了
2005 年8月8日 一个普通的日子 但对持有“桦林轮胎”股票的股民来说 却有点特别 从这天起 “桦林轮胎”这个名字将永远消失在行情显示牌上 取而代之的是 “佳通轮胎” 自此 佳通公司对桦林轮胎的重组划上一个句号 吴庆荣 佳通轮胎董事长 新加坡佳通轮胎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 就是这起重组的总导演
主持人:当时你们收购了桦林 很多人都说 它的问题很多 因为它两年连续亏损
是
主持人:你们怎么会有勇气去接它呢
这个工厂来讲 应该来讲的话 中国轮胎行业一个始祖 所以我是觉得 因为刚刚好 在这方面 我们还是比较有一点经验
1999年上市的桦林轮胎是黑龙江省的一家国有企业 曾是国内轮胎业的龙头企业 不过 上市当年这家公司的业绩就大变脸 每股收益只有6分钱 2000年每股收益不到1分钱 2001年亏损 2002年每股亏损达到0.71元
作为新加坡佳通轮胎中国公司的负责人 吴庆荣已经在中国内地打磨了十年 收购企业 开拓市场 对行业内竞争对手的情况很熟悉 包括桦林轮胎
我们在进入中国的话 1993年进入 在93、94、95的考察 也看过这个工厂 这个工厂那个时候效益还可以 所以的话 那个时候去考察完了也就走了 也就没事了 那这次的话 为什么会有一个机会 也就是讲 因为可能的话 这个工厂 因为我们原来去过 后来我们认识了它的总经理 因为后来这个总经理也已经离开桦林了 来我们佳通 我把他招到我们佳通来工作了 工作了两三年了 然后他的关系 然后他的下手已经升做厂长了 所以的话 他的厂长刚刚碰到困难了 也是在前两年的 他们东北的工业基地已经 企业碰到很多困难 所以的话 他就找上我们 我们也是带了一种就是讲 过去再看看
主持人:作为有一万多的职工 还有五万多的家属安置问题 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谁都不敢接
是
确实工厂的话 它的包袱太多了 也就是讲 因为它的包袱 桦林这个轮胎 它是先有桦林轮胎 后有桦林镇 桦林镇 我跟那个市长在聊 他讲有三万人口 它讲桦林工厂占去一万多将近两万人口 大概一半左右人口 就是家属 里面有警察局 有医院 有托儿所 学校 什么都有 什么都有 所以你去那边的话 它甚至里面的话 它还有那个叫什么 好像叫什么洗漱所还是什么 什么都有 小社会一样
主持人:您是哪年开始谈判的
2003年才正式谈 跟政府谈 跟银行谈
主持人:谈了多久
这件事 应该谈了两三轮吧 头尾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
主持人:两三轮
我们就是谈一轮 休息个把 两个月 再来一轮 大家回去再汇报
主持人:头两轮非常激烈是吗
第一轮的话 大家不是很激烈 第一轮谈完之后 我们就走了 我是觉得差异太大 很困难不谈了 就回家了 最后他们政府的人的话这个市长 他们书记 最后他们带着整队人过来 来上海找我们 那就一个礼拜 他就是每天不走 专门来给你谈 谈得我们头都晕了 每天晚上谈 两点四点都谈过
当地政府想全力挽救桦林轮胎,吴庆荣是他们认可的买家之一,除了佳通轮胎与桦林轮胎业务相同外,吴本人之前曾在安徽等地有多起收购国有企业重组成功的经验,
也有一两场谈话的话蛮激烈的 蛮激烈的 人的问题 我们接管下来 接管这个工厂 人实际上 两千员工就够了 最后我们谈到五千 谈到五千 等于我们要如何把这五千人消化掉 我们要通过一年两年时间来发展 才能消化掉
双方取得了初步共识,吴庆荣则选择了一个绝好的买进机会。桦林轮胎大股东因欠贷未还被银行起诉,所持股权要被拍卖,不过,2003年6月18日和7月1 日,两次拍卖却都流拍,7月13日,第三次拍卖,这次,吴庆荣出现,以每股0.64元的报价拿下了桦林轮胎的控股权
主持人:拍卖是一共有三次 前两次桦林没有参加 为什么选到第三次才参加
我们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对这几个工厂 我们已经对它的资产已经全部分析过了 它的价值不值第一次拍卖的价格 所以我们不要 有人拿去了也就拿去了 它好像是一次下百分之十吧 第一次下降10% 第二次再下降10% 然后我们才到第三次价格 第三次勉强可以接受了 因为差一点也没有关系 就接了
主持人:你们产品竞拍前 自己应该设定一个价格 就是多少钱我可以参与
主要的话 还是跟政府讲 它包袱它要拿走 如果是把包袱全拿进来 我也不要 免费我都不要 因为什么 包袱不拿走的话 你要赔偿那么多员工 还有外面外债收不回来的 你说这个企业 给我免费我也不要 所以政府花了很大力量把包袱脱离掉 比如包袱 刚才我说了很多包袱 比如学校 医院 警察局全部拿出去 这种包袱第一 第二的话 那些残病号 已经退休的人 还要拿走 我不能接受
主持人:就是您第三次参加竞拍之前 就已经谈好了 这个包袱由政府背 当时跟你们同时竞拍的 还有另外两家公司
有几家公司想做的 有一家的话 是想把这个企业 可能它不是想买这个企业 是想买这个壳 有一些企业可能就是想要把这个企业买完之后 要重新改造变成其他的 那这些牡丹江政府 哈尔滨省政府 他们很注重 希望这个企业能够长期留下去 他绝对要找到适合的企业 因为这个企业太有历史价值了 太有历史价值 因为曾经几代的领导人都关心过这个企业 从毛泽东时代就去了 毛泽东 朱德 李鹏 江泽民 每个领导人都有去到这个企业里面去
主持人:一次就拍成了
就是一次成功
投标 我记得我们的财务经理 我们的财务李董 手一举起来的话 后面的话 大家的话 都很静下来 然后也都没有声音 然后的话 等拍卖官一直在叫一二三四 一直在叫 最后锤子一下来就没人了
所以很多人的话 所以媒体的话 那时候很多报纸网站 这里面是不是有些背后什么 怎么一次都没有人 但是这个东西 我们也是 我只出这么多钱 我只决定这次来投 因为我们也了解第一次多少 第二次多少 第三次多少 第一次第二次根本没有兴趣 我必须要等到第三次才去
主持人:就是你们觉得很特殊 是第一家通过司法拍卖 然后收购上市公司的外资企业
吴:是 所以是一个特例 所以我只知道 一下就二三十位记者 就开始在追着问 就采访 那时候就是这样的
实际上是政府背了包袱走了 所以达到双赢的方式 如果它是等破产了 拿来再变卖资产 它更惨 我看一个银行的钱都收不到 我相信的话 任何企业都很难做到的 所以很多外界说 拍卖都觉得很便宜 本来一块钱最后变成五毛钱 七毛钱 我是觉得这个是一个从表面上看的问题 实际上政府承担了好多这种痛苦
此次收购是外资企业通过拍卖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第一例 参与此事的当地政府官员这样评价吴庆荣 了解中国国情 很会做事 也能做事 佳通入主后,桦林轮胎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 2004年公司成功扭亏 每股收益为0.21元 2005年中期业绩同比增长
我们几乎每个月 都垫钱过去 都是佳通进去的 就是需要多少进多少 需要多少进多少 没有停过的 应该现在说有几亿了
主持人:而且我看报道说 一年时间就结束了以前好像是 一直达不到的目标
是 应该来讲的话 我们进去之后 不到一年就已经达到他们过去十几年前要去做的工作
策划了这次收购的吴庆荣 其实并没有显赫的背景 他祖籍福建 后来去了香港 初到香港时 以每天16块钱的工资维持生计 当临时工 出租自行车 卖手表 几乎什么都做
主持人:你是哪一年到香港的
1972年
主持人:那么早
因为我们到香港以后不会说 广东话不会说 从基层开始 到工厂里面做什么都无所谓
主持人:您都做过什么
在工厂里做过临时工 什么 有什么 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然后按天算钱
主持人:那时候一天挣多少钱
一天好像是 第一份工作好像是16块 一天挣16块 16块的话 算一个月的话 有四五百块不休息吧 四五百块还不错 那个时候我记得在中国 一般老百姓的工资都在五十块左右
主持人:有没有算过自己在香港 就是进入佳通之前这段日子 做过多少份工
那还做很多 因为我不断地在转换工作 所以转换工作 我大概转换了五六份工作 换老板 那个时候在想换一个老板工资就可以加一点 就是这种想法 然后一个的话 换工种换老板 一个是目标 换一份工作工资就高 另外换一个工作的话 不是刚才讲的临时工 或者是那种打杂的工作 慢慢转为做技术的 钱又多一点 而且的话 有一份工作是转到办公室去做的
主持人:您是哪一年到了佳通
我进了佳通差不多也是二十多年了 我是觉得 因为一个老板的话 跟我们家族有点关系 第二的话 咱们也是叫做乡下去香港的 因为咱们是大陆 大陆人一般到香港就比较会吃苦耐劳 这个可能还有一个比较听话 反正叫什么做什么
1982年 新加坡的佳通轮胎公司开始开拓香港市场 吴庆荣成为佳通轮胎的一名推销员 这一年 他26岁
主持人:您还记得第一次做营销的经历吗
这个知道 第一次营销经历的话 应该是差不多在二十多年前 大概应该是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前 我做营销
主持人:就八几年
也是卖佳通的轮胎 但是那个时候因此不是中国生产的 是我们东南亚一个工厂生产的 然后我在卖这个轮胎的过程中 对轮胎因为不了解 这个轮胎装在哪一个汽车 哪一个汽车装那一个轮胎都搞不清楚 那咱们的话 公司一定要卖 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 现在这么发达 信息那么快 就开始卖 卖的话 一天的话 咱们很土 就做了一份价格表 带了两张的画片 然后把一条轮胎放在车上 那个时候自己没有车 就坐公交车 就带到人家店里给老板看 然后老板看完之后 我记得第一天走出去 走了五个客户 大家都讲这个轮胎没听过 品牌没听过 第二的话 这个轮胎到底好不好 跟你讲 反正的话 我是觉得一般这些老板都是讲你不好 不会讲你有一个好的东西 讲完之后就觉得心里就是不平衡 怎么给你讲 我们给他还不要的感觉 所以觉得很难 第二天的话 我就再走 第一次卖掉两个 卖掉两个 这两个还是怎么样 还是寄卖 老乡 你就卖掉了再给钱 所以有个老板 好了 就卖卖看看吧 我们第二天就送两条过去 所以后面就以寄卖的方式出现了
主持人:后来多长时间
很快了 就是一个礼拜就卖掉了 一个礼拜之后他觉得好卖了 一个礼拜的话他开始订单就过来了 跟我再拿二十个 他觉得那个轮胎那么好卖 利润高 他卖我的轮胎利润高 所以他就有利可图 他就进
主持人:只要到了一个维修店 五分钟时间 就只要给你五分钟时间 你就和所有的人 都打得很熟 而且问出你想要的
我觉得是这样 因为我们作为营销 最困难的点就是讲你要怎么用最的时间跟对方能够谈起来 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的话 你跟他话不投机的话 你就没有办法谈起来 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 我现在跟我们的那些业务员讲 我说做营销来讲很简单的 胆大 心要细 脸皮要厚 不给人家轰走了以后不敢来了 就是胆大心细脸皮厚 然后我们的话 大家的话 因为要看人 看这个老板 你不要人家忙得不得了 你在那边跟人家讲 你首先要看这个环境 这个老板比较闲的 没有什么事干 坐在那儿喝茶抽烟 那你就走过去 就跟他去谈 跟他去聊 人家比较容易接受 或者人家在忙的时候 我就说帮忙抬一下 帮一下 这样的话 就很容易就会接触起来
主持人:那您特别喜欢到一线去 去接近市场 贴近市场 和你最开始 从经营干起 从基层干起有关
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我本身的话 也是一个 进入佳通集团的时候 本身也是一个从业务员开始的 过去我们不叫业务员 我们叫做推销员 过去的话 因为二十几三十年前叫做推销员 实际上的话 因为做营销这个工作 跟第一线的客户联系在一起 有时候的话 都是变成好朋友了 实际有时候我也在开玩笑 以前我见到你的话 你们这些老板的话 你们都瞧不起我们这个营销人员 我们去的话 有时候 不认识的话 还叫我们走走走 不要再来 所以我们的话 现在见到的话 开玩笑他们也在笑 确实是这样的
吃苦耐劳 再加上比较高的悟性 吴庆荣的推销业绩不错 并因此获得了公司高层的赏识 九十年代初期 佳通开始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时 吴庆荣成了第一批人选
主持人:我还是很想知道 最初老板为什么把你选…作为第一批开拓中国市场这个位置上
这个讲起来的话 也是我以前跟老板开玩笑 我从哪里来哪里去 我们的老板要进入中国 投资中国也是首批的 就准备来中国
主持人:那是1992年
1992年
主持人:1992年 老板决定佳通集团要在中国开始投资
对 那个时候开始的话 决定要来投资 那个时候中国实际上改革开放已经好多年了 应该算比较慢一步了 也考察了很多的企业 到底是自己盖一个工厂好 还是和国有企业合资好 第一次还是选择合资
主持人:第一个项目 在中国第一个项目是在福建 橡胶厂是吧
塑料厂 那个是合资的话 是一个比较小的工厂 好像投资的是一千万美金
主持人:那个时候双方谈判分歧很大 你们争得最厉害的是哪部分
应该来讲 还是 其实资产这一块 他们也不是太注重 但是的话 只要他们国有资产没有流失 他们就可以接受 谈起国有资产流失这一块 他们就比较头痛 他们也不能决定 因为它是由评估公司来决定 真正的话 可能还是员工 因为员工里面 他们这些国有企业里面非常复杂 有残病号 有内退的 有的话 它有很多 有的是自己内退的 还没有达到退休年龄提前就退掉的 所以它很复杂 但是这些人里面 还有一些的话 已经退休的 因为你还要给他买劳保 就是医疗责任要企业承担 所以谈到这些 可能有一半员工是这种情况 所以的话 这块谈还是蛮难谈的 所以最后还是要互相让步的
寻找合作伙伴 谈判 吴庆荣一步步拓展着自己的事业 由于看好中国内地市场 佳通公司进一步加大了投入 1998年 佳通轮胎中国销售公司成立 吴庆荣出任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您上任之后情况并不是很好
应该来讲的话 那个时候也是整个轮胎的制造业的话 这个供大于求
主持人:98年对您挑战是蛮大的
应该来讲蛮大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话 在这里的话 对中国的营销还一窃不通 中国的这种环境 我们面临的是什么 过去营销我们都是走那代理商 二三十个大户 所以很难 因为二三十个客户 他也有一个市场销售上的 碰到困难 竞争对手 所以价格低了 然后的话 我们的话 这些经销商他也没有低价格就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他也就不会订货 就造成我们工厂停产 应该来讲的话 积压的轮胎 可能的话 那个时候有存货 超过两个月的存货 主要就是两个月的存货 销售的存货 卖不出去 所以在这个问题里面的话 在最后的话 我们也是组织一支新的营销队伍 我们网络再造 把网络再改造一下 我们这些愿意跟佳通一起走的客户 我们把它留下来 不愿意走的就去掉 我们通过这个渠道改变 销售模式改变 我们的官司大概的话 有十几起官司 然后我们损失了大概有两千万左右 两千多万 收不回来了 就收回来什么东西 他说我没钱了 我还剩下那些的零件 手扶拖拉机零件拿去干吗 变成废铁 甚至还有些的话 他讲我现在还有一堆牛仔裤你拿去吧 所以在后面的话 收进一些烂铜烂铁回来
在吴庆荣出任总经理之前的1997年 佳通轮胎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仅5。4亿元 2004年 这个数字则超过100亿元 这100亿中的32亿是吴庆荣和他的销售团队在两个半月的销售淡季内完成的 由此创造了中国轮胎市场销售的一项纪录
主持人:在很短的 很难的一个销售淡季完成
这应该是2004年 去年 它是这样的 因为从去年卖轮胎来讲 现在也卖了这么多年 经验也有了 我们最重要的话 就是进我们的目标就是今年想做到什么 我们肯定可以做到 所以的话营销里面也有很多不择手段的方式 什么叫不择手段 不择手段就是讲你能够有什么办法 所以这个就是设计 设计一条路 但是他必须要跟着我这条路走
主持人:那么你们怎么让人家多卖你们的轮胎
就是要设定这个标准 你每个月完成 我先跟你签下这个协议 你每个月都完成这些任务的状况之下 我这个有个奖励金给你 然后我每个月的奖励金不断地在加大 就是这样到后面的话 经销商他只有一条 他只有一条 他要怎么做 尽快把这些轮胎卖到市场去 他最后只有有这种目标 其他他没有想法了 为什么呢 如果你不再卖佳通轮胎 他损失太大了
吴庆荣掌管下的佳通轮胎在中国有着突出表现 销售业绩在过去六年中 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 连续四年中国销量第一
主持人:如果把您的经历分成几段 您认为哪一段是特别开心的
特别开心的 这个我如何讲 特别开心应该还是刚刚到香港打工的时候开心 无忧无虑的 赚那么十六块钱还是最开心的 真正话 一点没有忧虑 反正就是每天做十六块 赚到了 什么都跟我没事 也许可能那个是那一段年龄 生活比较 但是现在想那个也蛮好的 至少那一段的话时间给我留下了很多那种拼搏精神 或者做一些人生中间 也是一个转折点吧 我是觉得还是蛮怀念那一段时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 刘二飞
2007-05-18
他曾是一名知青 下乡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时候总觉得综合起来这种苦,能吃。而且还挺高兴,很开心,很乐呵”
他是华尔街中国第一人 在众多世界级投资银行开创了中国业务
“市场突然发现,还有我这么一个人。中国懂一些,投资银行也懂一些,所以,好多投资银行都来找我去”
回顾多年投行生涯中精彩人生 依然保持着一些梦想
“有适合的机会 还是想离开这个行业 再有第二次创业 也许做投资,也许做自己一个公司什么的 这个梦还是有的。”
资本人物之刘二飞
身为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 刘二飞是亚太商圈倍受关注的人物 这位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投资银行家 生活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飞机旅途中 似乎正巧合了他名字中的“飞”字
主持人:刘先生 很多人对您的名字特别好奇 觉得这个名字很符合您现在做的这个职业 就是漫游的时间比较长 当时 二飞 为什么会起这样个名字
刘二飞:不重名吧 我到目前为止 没有跟我重名的人 我也不知道 这是爹妈给的
主持人:现在您的家人一说起来您,是不是都很自豪,包括您的父亲 弟弟
刘二飞:其实很少说的,这么多年了,没有人说。
主持人:他们都习惯了是吗 您刚进入中国市场做得很好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豪吗)
刘二飞:他们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记者:现在知道了吧 刚开始不知道
刘二飞:知道 知道个大概。因为这个行外的人很少知道我们,我很难跟外人讲清楚,我在做什么事情。
我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所以他已经(不太清楚) 我想他今天也不知道我具体在做什么事情。
主持人:就觉得儿子很有出息
刘二飞:在做一些大事,知道这事做得比较大。跟海外上市有关系,究竟上市是什么内容,不知道。
1958年刘二飞出生于吉林长春 父母都是普通的国家干部 9岁时 家庭受到文革波及 他跟随父母下放农村 这是第一次下放 15岁 中学没有上完的他又被安排插队到了农村 一呆就是3年
刘二飞:当时觉得插队前途是比较渺茫的,特别一到夏天秋天的时候,夕阳夕下的时候,同学坐在我们那边集体户土房子前面,面对着那夕阳,就唱一些比较悲伤的那调子,词我不记得,非常想家的,非常思念故乡那种情调,所以那时候是精神上的。因为不知道,这插队之后,会不会回城。就是那前途比较渺茫,不见得没有出头之日,什么时候,出头是什么样。特别是干活比较累,早晨三四点钟就起来,然后晚上七八点钟才收工。睡一觉又起来,没有星期六,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所以这时候总觉得综合起来这种苦,能吃。而且还挺高兴,还挺开心,还挺乐呵,就是什么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刘二飞看来 下放时所承受的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苦都成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也就是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 他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兴趣
刘二飞:总是有些休息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就还看看单词,有人笑我,你在干吗?
记者:那时候你会不会有一种预感,我现在做一些积累,早晚我会有一天有用武之地的。
刘二飞:没有,主要是兴趣。当时主要是消除自己的(苦闷),因为那时候你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对吧。总是有一定的兴趣。
主持人:您把背单词当成一种娱乐
刘二飞:纯粹是爱好,当时我就希望能够看那些英文的书。我小时候看过我家邻居家里有很多英文的小说,我觉得要是看挺好的 就这个,没有说 我说想学好英文,有出国什么多大的远大的目标,根本没这个。就是一个兴趣,个人爱好 歪打正着了。那你说对未来有没有一个向往 当然也有。也想以后会干点什么事,但绝对不是很具体的。绝对不会觉得我这未来的事跟英文有关系。
主持人:没有设想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刘二飞:没有 当时我是喜欢外语 以后可以考大学了 我就希望上外语学院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刘二飞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临近大学毕业 他又有了去美国留学的念头 一番努力后 他被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录取 成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美学生
刘二飞: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可能比较早,是1981年。当时我以为我学的就是MBA,就相当于今天(经济管理),实际到了美国之后,才知道没有经济管理这个科目,所以我就去学了经济。后来才发现,这个学理论的 以后出来教书的是学经济,你要真正从事管理呢,你还要学一个商学院,就所谓我们现在要学的 MBA。而正常情况下,你不可以大学后直接去学,你要大学毕业之后,有一段工作经验之后才可以学。那这样子,我才去学的这个MBA
主持人:您第一次知道哈佛最开始因为学费很高 您决定先去打工挣学费 那家公司是不是对您今后作投行的影响是很大的
刘二飞:我是84年大学毕业,在布兰戴斯,毕业之后,当时有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我拿到了一个奖学金,这奖学金可以到世界走一圈,一年不用干什么事,回来交一个报告。第二个选择就是到哈佛商学院,当时我没去哈佛商学院主要是没有钱。那么第三个选择就是到这家小的投资银行去。那么我实际最想去做的是,去拿这个奖学金,去全世界走一圈。可是当时,我没有签证,我没有绿卡,我怕出去回不来了 所以那个就没办法 那哈佛商学院 因为我没有钱,没有钱的话,当时我说,我能不能过一年再来,能不能允许我等一年,他说不行,我叫你来,就证明你就不能等,我要叫你等了,你就不能来,它这个灵活的余地很小。然后最后还是为了赚钱,为了赚钱上商学院,我就决定去这个英国的投资银行,叫罗希尔,是英国最老牌的一家投资银行,在美国相对小,我在这工作了一年半。当时那个公司的总裁就跟我讲,我说一年半以后,我还想读书去,他说,这样,你如果干得好的话,我就给你写个特差的推荐信,我想留你。你要是干得不好的话,我就给你写个特别好的推荐信,那么你就可以读书去了。一年以后,他给我写了一个比较好的推荐信,我估计是我干得比较差。
主持人:您是故意干得差是吧 因为想读书吧
刘二飞:那不是,他在给我开玩笑,因为他也知道,小的投资银行 如果我离开了的话,很可能我就不会再回来。因为你到哈佛商学院镀了一下金之后,那面临的选择会很多,我大学刚毕业,一个中国大陆背景的留学生 两眼一抹黑 根本什么都不清楚,那时他帮了我一个很大的忙。能让我进入这个行业
工作一年多 挣够了钱 刘二飞进入哈佛 成为哈佛商学院第一批中国大陆学员之一 哈佛独特的案例授课方式让他领悟到MBA的精妙所在 并奠定了其日后做投行成功的基础
主持人: 听说您毕业之后 有三个投资银行 世界级的三个投资银行 都来为了拉您这个中国学生 各显其有 您那个时候是不是觉得很自豪
刘二飞:也是也不是,因为这个投资银行这个事情,中国人的眼睛里头,没有这个概念,就是投资银行究竟是做什么的,没有这个概念,我大学毕业之后,在投资银行做过一段,做过一段后,我商学院毕业之后,再回投资银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在我们同学里面,觉得进投资银行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是 大家都想进的行业,你能进得去,而且有好多可以选择的余地,这个还是,心里还是比较开心的吧。但是这个事情我觉得没有什么,你以前已经做过,人家没做过,不在一个竞争起跑线上竞争了
主持人:那您为什么选择了高盛,是因为它不仅给你十万年薪,还可以办绿卡?
刘二飞:实际上有四五家投资银行,都给我聘任书,都想用我的话,当时我说我现在最大的障碍的就是,我没有绿卡我不能工作,而且我不想毕业了之后再等绿卡。你可不可以马上就给我办,高盛这家公司说没问题 当时我朋友在高盛,他说我现在就给你办。
主持人:那就是说他们很看重你
刘二飞:我觉得人才竞争这投资银行还是,他不仅仅看重我,实际上看重了任何一家一个被他录取的人,对我来讲,我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 不是说他觉得我比别人强。我觉得他当时把我当作一个,所谓预备队来培养。因为当时中国没有业务,我出来的时候,加入高盛的时候,当时是87年,87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没有证券市场,第二呢,就是国企还不可以到海外上世,条件都不具备。所以,他只是把我当作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所以你说对他有多重要,长远来讲重要,短期来讲,没有什么太重要的。
在华尔街 刘二飞人称跳专家 在当今世界最顶级的投资银行 他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 他是摩根斯坦利 高盛 东方汇理的中国业务创始人 也是最早把投行财务顾问理念引入到中国的人
刘二飞:我刚到投资银行的时候,一直做美国的业务,因为中国业务没有,所以的话,后来是92年以后,当时邓小平南巡,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国企开始要准备到海外上市,那么这个时候,投资银行突然发现了中国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很大的一个机会,但是人才准备不足,没有一个既懂中国又有投资银行经验的人,所以这个时候,市场突然发现,还有我这么一个人。中国也懂一些,投资银行也懂一些,所以,好多投资银行都来找我去。
刘二飞:当时我也是比较天真,也比较不够成熟,所以人家一说给你加点工资,给你加倍什么的,我就跟人走了,动不动就被人拐骗走了。
1999 年12月 刘二飞加入美林集团 在这里 中海油二次上市是他加入后的第一个中国项目 这次上市也成为他投行生涯里的经典之作 中海油董事长兼CEO 卫留成1999年10月首次率中海油冲击海外资本市场,当时拟定发行20亿新股,计划集资25.6亿美元,开出每股8.42-9.61港元的招股价,高定价受到投资者冷落,惨遭失败。
刘二飞:中海油这个案例,因为这个项目,这家是非常好的一家公司 我和原来中海油的董事长,现在海南省的省长,卫留成先生,又是非常好的朋友。那么他第一次出海上市的时候,我是他的财务顾问。
记者:您那时候在东方汇理做是吗
刘二飞:东方汇理,我是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介入的,由于当时的承销商,操作上有些失误,这么好一家公司,上市没有成功。当时我跟老卫在纽约的四季酒店,都流了眼泪,我们都很痛心。有这么好的一个公司,能够竟然在市场上,不被投资者接受,感到非常的痛心也感觉非常遗憾,然后我们回来就总结经验,最后,老卫就说,要不然你到美林的话,这时候我已经准备要到美林了,我跟他讲我要到美林去,他说你要到美林的话,那么这个事情可以让你去做 你要亲自去做
针对中海油第一次上市失败 当时有人评说 前度受挫 市场必定心存疑惑 而前任承销商留下的种种后遗症也要逐个排除 因此现任承销商必定要全盘重新摆阵布局 才可令市场接受
主持人:那发行的过程中,像中海油因为有前车之鉴,你们又对它进行了哪些精心的包装,细节的设计
刘二飞:那么我想主要的还是就两点,第一就是,他对定位的故事进行了调整,原来中海油讲的这个故事,中海油是国家海上唯一一家可以经营海上石油的公司,那我们在经营海上石油的业务的时候,主要是跟在外面合资,外国公司他出钱去找油,找到了油的话,找不到油的话是他的损失,找到了油我们一块分,投资个什么的一块开发。这个故事就过于简单,投资者说你中海油有没有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过份依赖于外国的公司,外国的石油公司,后来我们发现,在我们了解的过程当中发现,我们一半是自己在开发,是在勘探开发,一半是跟人家合作,而且我们自己勘探的这些盈利状况,这些区块比跟外面合作还好。就说中海油,不完全是百分之一百地依赖于外国公司,经过二十几年的成长和壮大之后,中海油完全有自己的能力。所以这个是个亮点,原来根本没出来的,这就出来了。然后再有一点呢,这次上市路演之前的话,就是出去卖股票之前,他对投资者中海油的一些顾虑 和已经对估值的一些想法,他大概愿意出什么样的价钱,就摸得比较细一点,就出去之后,没让人觉得,所有他问的问题,所有他的一些顾虑都在我们意料之中。所以进去之后很顺利。
2001年2月27日、28 日,中海油终于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两地挂牌上市,共筹集资金27.1亿美元。这起融资案被称作当年最成功的案例。刘二飞在这起融资案里显示出了不一般的技巧。不过,六年前 他的第一个国企海外融资项目--庆铃汽车海外上市,过程并不顺利
刘二飞:那么这个企业也是一家非常好的企业了,是中日合资,非常先进的设备,管理层也不错,在市场上信誉也很好,当时我们发行的时候是94年下半年。当时市场环境比较不好,那么我们还是要去走,这管理层说一定要发成。这个时候,跟市场博弈的过程当中,很艰苦。
主持人:压力是不是很大?
刘二飞:压力也很大,加上是我第一单业务。
主持人:IPO
刘二飞:对。首次上市,IPO是第一次,第一次的话,对你公司管理层沟通有一定的过程,让他接受所有国际上的发行上的规矩,也有一些沟通的过程。
主持人:这沟通是比较长?
刘二飞:沟通时间倒是不长,其中有一些很波折,这个磕磕碰碰的。
主持人:那时候沟通最难的是哪些方面?
刘二飞:最难的第一就是,首先一些信息披露,公司有时候觉得,因为现在大家都认可了,什么是可以披露的,什么是不可以披露的,这是规矩。当时有些市场上一定需要披露的,他不太理解,说这是公司的秘密。然后进入市场不好,市场不好就有一个价格的问题,这企业总是觉得,你给他提一个价格,他总觉得我们投资银行应该能够控制市场。中介不能控制市场,只是能够增加市场的沟通,把市场了解清楚。那么绝不是我们控制市场,这都是跟业主之间的沟通,因为他们没有经验,别人也没有做过,所以我们本身自身的经验也相对少。那么这个事沟通起来,加上市场不好,跟投资者博弈的过程中,心理压力也很大的。最后还是做出去了 做出去还是比较成功的。
主持人:博弈最激烈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程度
刘二飞:最激烈的时候,他定单不下来,你走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说我对你们这个企业很好,他觉得你们这个企业很好,但是我觉得你们定价太贵,要不然等你发完了之后,我到二级市场掉下来以后,我再买。那我们两三个星期之内要发出去,他一等,说得很轻松,那我们就发不出去了。就是投资者不仅说这个故事很好,值得你买,而且现在能买,你这个时候,你越这么求他,他就越觉得你有问题。所以既要希望他现在就买,又要拉出你的架势来 你买不买无所谓的,我们有的是人买。
主持人:这个时候是不是要有一个心理战术
刘二飞:心理上要很强
记者:最后都发出去吗
刘二飞:发出去了
主持人:发了多少美金
刘二飞:大概一亿多美金吧
2005 年7月19日的 纽约时报 刊登了一篇名为 新的权力掮客 土生中国人现为美国公司的交易拍板 的文章 文章说 现在全球主要的投资银行都有一个中国本地的优秀银行家 这群人有着西方教育背景又了解中国国情 他们正在成为变革中国经济和协助改组大型国有企业的重量级人物 在这列名单中就有美林证券的刘二飞
主持人:有人说 这批人之所以你们的地位这么显赫 业绩这么突出 说你们跟当地的高层关系非常重要 就是说很会走关系 因为你们懂中国国情
刘二飞:这些人之所以能起来 得到世界上的关注 主要是中国经济,中国的政局比较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大的企业,大的企业要到海外上市,要到海外收购,他们做的项目得到了世人的关注 所以人们才能想起来 谁是给他们做投行的
主持人:现在国内有一种说法 就是说一些大的,资质非常好的大的企业,都纷纷到海外上市了,但是这样呢,会给国内市场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因为国内市场现在等于是被边缘化了,好的企业都到境外去了。
刘二飞:我不觉得,我觉得这个东西,不能把这两件事情对立开的。到国外上市,不见得不能回来上,可以两地都上市嘛,但是这两个不要对立起来。到国外上市到国内上市,完全可以同时上市,或者是先分主次,不是到国外上市的,到国内就不能上了。
我想50%的以上的大企业已经上了。而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一些新的大的企业还会不断产生,中小型企业慢慢做大了,不就变成大企业了 这是动态的可能的问题。
投行领域不容许失败的生存法则 使这个行业的人普遍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但是 对于在资本市场上风雨历练了20年的刘二飞 他似乎已经习惯
刘二飞:有心理准备。再苦还能比你农村插队苦,实际上也没什么难的。当年 就是登山啊,登喜马拉雅山什么的,我觉得跟人家比差远了,这东西可能心理上是有一种压力。我认识王石 他们登喜马拉雅山 他回来,有一次开晚会,我去看,我说很佩服你们这些人。他们肯定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多得多,我们这些都是心理上一个承受问题。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阴错阳差的,客户没有选择你,那你要面对。不仅仅是自己难受,你觉得你带着一支队伍 你是指挥者,人家替你冲锋陷阵的时候,人家替你做了很多事情,他该做的都做了,是你该做的没做到,这种心情实际上是我最难受的。
主持人:您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消除来自工作中的这些压力
刘二飞:打高尔夫,朋友聊天。
工作的需要 刘二飞经常在全世界穿梭往来 来不及停歇也没有时间停歇 正如他的投行生涯 20年前他与投行结下的缘分还将继续
刘二飞:投行这个行业大部分人都说是个年轻人的行业。我现在在投行里跟我一块的,开始做投行的人 没有一个人在局内了
主持人:他们都坚持不下来了。
刘二飞:或许是觉得他们不愿意坚持了
记者:那你为什么愿意坚持到现在?
刘二飞:可能没有别的事,找不到其它好事做吧。不会干别的事,一辈子都做这个事。除了在农村种地以外,就是做投行,没做过别的事。
刘二飞:缘分吧 我从来没想一直在这个行业干下去。从做的时候开始,就想做一段,再做别的事情,可到现在还是没做出别的事情来。
主持人:是不是那种欲罢不能的状态。
刘二飞:有一点,但是我觉得这个梦还是有的 还是想做别的 有适合的机会,还是想离开这个行业,再有第二次创业。
主持人:第二次创业是什么
刘二飞:现在没想好,也许做投资,也许做自己一个公司什么的。这个梦还是有的。
主持人:听说您自己说以后如果退休了,会写一本书?
刘二飞:那我没说过,我最不会写东西。不排除,我没有说把这个当成一个事来说,我想,写一本关于投资银行经历的书,给其他人借鉴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格力电器总经理 董明珠
2007-05-18
36岁时 她是一名卖空调的业务员
那时候我在想 可能一辈子都在搞营销吧 就没有想过其他
曾经用四十天追债 受尽冷落
流泪也是回到自己屋子里去 不会当着别人去流泪
11年后 她成为中国最大空调企业的老总
如果他不用我这是他的失败,不是我的失败。
一个普通女子 如何成就梦想
《资本人物》之董明珠
2005年8月下旬,媒体开始热传中国最大专业化空调企业――格力电器要被收购的消息,收购方背景 管理层去向一时引起种种猜测董明珠,格力电器股份公司总经理,自然而然地成为话题中心人物
虽然现在只是传闻,但有人担心 如果真有新的大股东进来 现在的管理层可能会不稳定
董总:我觉得管理层没有什么冲击。关键是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这个应该慎重考虑的。
这不是我现在能够预计的,但是现在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讲的话,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它不应该影响我的决策和我的思路。因为我觉得,在目前来讲。我们企业已经创造了一种格力自己的企业文化。
那你个人呢
董总:我觉得我很自信。其实,…大股东。他也会希望我留在这儿为他创造企业的发展。因为我觉得我曾经自己说过,无论在任何一个企业。我会去努力实现它的价值。如果说我这样引进一个大股东。如果他不用我这是他的失败,不是我的失败。因为我觉得我不是为了简单一个挣钱。我只是在打造一个品牌。那我相信如果他不用我,对于我说,没有任何损失。我到哪里去一样可以创造一个好的品牌。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董明珠有着十足的自信 她是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2004 年全球商界50位女强人之一。所在的上市公司格力电器是中国单一生产空调的最大企业,历年来业绩稳健,也是分红超过募集资金的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董明珠还是一位明星级老总,她2001年写的《棋行天下》,被不少大学指定为营销专业的参考教材,而中央电视台更是以她为原型拍过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这首主题曲 你觉得完全表达出你这么多年的感受了吗
董总:我认为这首歌很多人唱过以后。就是,他们只要跟我在一起工作的,他能感悟到,就是说我觉得受一些委屈 或者一些困难 你不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好像不可跨越的,而更多的应该是去面 对。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就是内心深处,有一种这种冲动。可以说,比如说,我们有时 候,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你其实只是退缩。或者觉得无奈。我觉得那只是一瞬间的事 情。你更多的应该去想怎么去面对,怎么跟它去一种较量。有一句歌词是,藏起想哭的心,对你撒个真诚的谎 听起来让人觉得有些悲凉
董总:它也不是一种,就是说,你如果说没有跟我在一起经历过,他不能真正理解这种含义。当然这种悲凉 当时外部那种环境。你最后战胜它了以后那种感觉还是不一样。
对董明珠来说 十五年前刚刚入行的记忆依然清晰可辩 1990年 离开南京南下打工的董明珠成为格力电器公司的一名业务员 那时 她36岁 是个单亲母亲 丈夫已经病逝 儿子8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 你离开南京 到了特区偶然吧 应该说是偶然 一种是一种尝试 一种是一种偶然 因为我到特区来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特区能挣很多钱过来的 不是
你想尝试什么呢
我比较喜欢就是去给自己一种挑战 无论在一个普通岗位上 我也会这样 就是说你希望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做的是极致 最好 那么再加上偶然的机会到了特区来以后 见到朋友以后 感受到这里的环境 这两个因
素呢导致了我应该来尝试一下 看自己究竟有什么样的能力
90年刚到格力时 那时是怎么打算的呢
那时候我在想 可能一辈子都在搞营销吧 就没有想过其他
董明珠是从一个最低的起点进入空调行业的,她先是跟一个老推销员跑市场。第一次坐火车出差,她饿了整整一天
那时在火车上 一般要吃会吃什么
一般会是面包啦这些东西
肚子锇了就要吃东西,为什么要挨饿呢
你在火车上吃饭 那种非常的 好像不文明 比如说手抓个东西啊 那种样子 觉得
好像很不好看
你觉得吃的时候样子不好看 不是觉得自己落魄
不是落魄 不是买不起 不要看到你很狼狈的样子
那你宁愿饿一天
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 现在很多人不可能像我这样那么傻 饿一天
就这样 骨子里带着自尊 要求完美的董明珠开始了自己的推销生涯,半年后 她接手了安徽的市场,在这里,她碰到了一件最棘手的事情。 她要向一个欠了42万元货款的经销商讨债 在追债的四十天里 被冷落 欺骗 戏弄的滋味她全尝了个遍
插电视剧追债
这是前任业务员留下的账 其实你可以不去催这笔账,好像也不是你的责任
当时很简单,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讲自己应该去做 是一种责任 应该
去做
当时40万对我们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了 一年才两三千万的销售 这个数字
是非常可观的 而且在九十年代的话 几十万来说还是很大的一个数目 第二个我觉得
你是员工 你干这个工作 你就不能放弃 再另外一个原因 对于个人来讲 没人要求
你 也没有人责怪你 你如果不想自讨苦吃的话 你放弃了 也没人来指责你 但是我
觉得我个人仅仅是不辛苦 没有遭到别人的指责 但是反过来我跳跃这个来说 把钱追
回来了 给企业创造一笔财富 同时对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锻练 锻练了一个人的
毅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更多的应该选择 作为一个热爱企业的员工来
这个过程里肯定会很委屈
有气愤 有时觉得很委屈 就好像面对一个流氓 无赖 你遇到流氓跟他可以搏斗 遇 到无赖的时候 有时候真的是拿你无奈 这时候也想过 实在不行 就放弃 但是我觉
得不行 即使是废铁我也要追回来
有没有当着人家的面流泪
流泪也是回到自己屋子里去 不会当着别人去流泪
每天想到怎么讨账?
每天想到怎么去较量 根本就没想怎么难 当我一车货拉回来以后 回
头再看时 原来经历了那么多的一坎一坎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人处在这种状态,会找个人去倾诉,你呢
董总:我不会
为什么
董总:我一般不太去跟人家谈自己这种不开心的事情。我很少去谈。
那你怎么处理。
董总:自我消化。
应该会有个方式。
董总:自我消化。战胜它。这就是一种方式。我不会退步的,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
退却的。我觉得我一定是在拼搏当中去生存去发展。而不是说仅仅是一个倾诉就能解决的,我一定会去用心去做。
但是 我理解的一般女性 她到了这么一种独立无助的状态的话 一般会想到找人倾诉,甚至会想到有一个依靠 你从来就没有这种想法吗
董总:已经没有这种习惯了,我只会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拉回那些货后,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非常复杂 很难解释清楚你流泪的那种感觉 是因为哪一个原因 不知
道 因为说是很复杂的
1992年 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就突破了1600万元。安徽市场占了整个公司销售额的八分之一。之后,她接手了江苏市场,又因出色表现成为格力销售团队中的中坚人物
你挣的钱越多 某种程度上是你价值的一种体现 你挣的钱多证明你付出的多 但是这
个钱挣得多 还有一个怎么个挣法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 可能有人挣得比我多 但是
他可能不敢摆到台面上来 在台面上挣的钱我一定是最多
那时是不是特别满足
销售得越多 你的业绩肯定比别人越明显 我觉得得到两个满足 一个就是大家对你的一种赞许 还有一个就是你自己的经济收入 由于你的付出
你能得到更多的这种回报
1994年,格力电器公司的销售员被集体挖角,不过,销售业绩排名第一的董明珠则选择了留下,总经理朱江洪对她委以重任 董明珠被任命为经营部副部长,主管营销。
听说 你刚上任没多久 就把一个最大的经销商给炒掉了 那你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风险呢
董总:我作为一个决策者。我肯定是分析过我的风险在哪里。而且我分析过,我做了这样的决定以后。我的结果是什么,我会带来什么,它不是盲目地去。
但这是你们最大的一个经销商 你怎么肯定你的做法是对的
董总:因为我觉得我能够掌控这个市场。所以我才会做这个自信。如果我心里都没有底的话,我肯定自信不了。所以很多人说决策…。他往往只是因为一个片面的作出一个判断,而我不是,我是做过全面的分析以后才做出这个判断。 那你怎么分析的
董总:因为我觉得我分析了,作为他来讲。虽然是我们企业最大的一个客户。占到了,
达到了十五分之一左右,应该说数目还是客观的。
十五分之一。他销售额有多大。
董总:销售额接近两个亿。当时来说,接近我差不多十五分之一。但是我分析他的整个营销的方式的话。他并不是他自己把它做完。他依赖于很多的经销商来完成这个任务。
那么这样的话,我就非常有把握地把他取消以后 并不影响我的市场营销。这点很重要的,另外一个我们希望这个营销商在经营的过程当中,能够对所有的和他合作的人负责任。以这个来考核标准。他已经违背了我这个原则的话。那他就是不称职的,所以我把
他就是说开除以后 就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市场建设 那我就没有不对的
你之前对他有非常充分的了解。
董总:我对每个经销商基本上能了如指掌。
你一般都通过什么方式掌握这些情况
董总:一个自己接触。第二个是数据分析。
你是暗地里下工夫。
董总:所以说市场上出现什么。基本上我们是有预见性的。所以说格力这十多年发展是迅速的。所以说,有时候自信不是来自于盲目。
那你怎么说服朱总呢 你要炒掉一个最大经销商
董总:我觉得朱总这个人是非常开明的一个人。主要你有理由说服他。…他会全力以赴支持你。当然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候我们也会用一些技巧。当然我这个技巧特别做
营销这一块我还是比较娴熟。可以说,那么多年来,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营销的积累。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是我会做分析。正确地判断。或者说我是对于一些过去问题的总结。会找出更有效的一种方法。我认为这是我的特长。不是说营销实践的积累是我的特长。不是。
强势而坚定 人们不再小瞧这位女子 整顿营销队伍 坚持款到发货 1995年,格力空调卖出了70万套,业绩仅次于春兰,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的老二 主管营销的董明珠的风头一时无两 她的对手说 董明珠走过的路上不长草 她首创的淡季返利 组建营销公司的营销方式 让格力从此坐稳中国空调业的头牌位置 2001年 朱江洪被任任命为格力电器股份公司董事长 董明珠为总经理作为一个总经理 别人对这种权力肯定很多人都向往 或者认为很羡慕 其实我没有
这个感觉 我没有这种感觉 其实做不做总经理对我来说 都是要去干活 但是做总经理反过来比我自己一个人做业务的时候压力大了很多 过去只是你把自己一个人管好
你现在不是 是带一个团队
你喜欢你这个角色吗
我觉得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 我这个人历来就这样 叫我干这件事我就要
去干好
是你想做的吗 做一个总经理
不是你想不想干 喜不喜欢的问题 你做到这个位子你就要去尽一份责任 所以大家都
说我心态很好 如果明天我不坐这个位子 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遗憾
有投资人有这样的担心 格力是国有控股 担心控股的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后面的合作会不会一直保持顺利
董总: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因素。但是我觉得它都不影响我们现阶段的基础搭建。无论它以后姓什么,我觉得这个基础搭牢了,只要我们这班人选对了,企业发展持续性还是可以保持的。还是有人担心格力未来竞争力和发展空间问题 只做空调行不行就是大家都在争的专业化和多元化 实际上我觉得它 这个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我觉得考核一个企业的好坏 并不是专业化和多元化 考核一个企业是这个企业有没有实力 能否持续发展保持你的社会责任那董总我问你个私人的问题可以吗 您现在年薪多少
董总:如果说年薪的话,就是说,一般常人都不理解。就是说,你现在拿这个待遇到别的企业去,你的企业的利益肯定是你的十倍,几十倍。上百倍。它可能是不成正比的待遇。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可能是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我觉得我所想的就是说,刚才说
你什么时候最满足。我看到我那么多员工他们开心。这可能也是一种满足。当然说我的价值不是说我拿多少年薪的问题。我的价值在于说我觉得格力这两个字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成为一个消费者认可的品牌。这个价值可能是用件没有办法来估计的,它可能值一个亿或者两个亿。像排富豪榜的话。如果按照我们格力现有的资产那我可以挂上号。但对于我个人资产来说,那就是零。没有办法跟人家来可比性。所以我很难来说这个价值对于你个人来讲,值还是不值。比如说我现在在国外。走到很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内的很多到别的国家。他看到空调,格力。他回来还很开心。我在哪个哪个国家看到格力了。他这种是一种自豪感。所以说,就算广东的…。这个问题。所以说你心态平不平衡。我觉得很平衡。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平衡。格力是一个优质品牌。它不是普通老百姓知道这个名字而已。不是。它是产品用过,认可你这个品牌。这种价值,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2005年 董明珠51岁 此时的她担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有5个年头了 到格力公司则是第16年 给自己在格力的表现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如果对企业的发展 我觉得给我打分 我觉得是打100分 但对我个人来讲 我觉得我
实现的努力我不会给自己打满分 我觉得远远不够 比如说现在你说很好 十年以后
二十年以后 会是什么样 我现在所做的工作能不能保持它的持续十年发展 我觉得在
这方面来讲 我还要下功夫去做 任何一个人来接手 可能你不费吹灰之力你就可以使
这个企业持续惯性发展保持十年二十年 我觉得这个功夫在于我而不是在于后来人
有没有想做 没有做成的事
想做还没有做成的 我好像还没有 应该没有 我每天跟他们讲 你们跟我
谈什么 最开心的事每天在数数字 怎么样把空调卖出去 这就是我每天想的
你很满意现在这个状态
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我觉得如果每个人都不满意自己的时候 我这个数字应该还要更多
我一年所定的目标 比如我说的1000万台 我做到1200万台 这就是我不满足的
作为一个女人 对婚姻和情感 你现在怎么看呢
董总:情感这个东西,我觉得,就是说,如果说你沉迷于一种情感当中,你找不到真正的,可以说找不到真正的爱情。我觉得情感这个东西。应该根据自己的,包括你自己在生活当中,志同道合。因为志同道合这里面,我觉得仅仅是工作 还有一种简单的,仅仅只是谈情说爱。但是作为我来讲 我认为不是简单的一个追求一个去谈恋爱,去找一个简单的是一个谈婚嫁的问题,我觉得情感是作为一种,它是一种高尚的东西。因为比
如说志同道合有没有。有,但是你不能把它局限于仅仅是一个爱情,简单的爱情来看。它应该。我觉得是,应该情感这个东西,我觉得它是非常值得人们要去,值得你品位。值得你留念的东西,我觉得那种情感,可能更富有一种爱在里面。我是觉得,很多东西
看你怎么去看这个问题。简单地追求一个简单的家庭生活。那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董总,听说你第二本书已经写完了。
董总:实际上早就完稿了。只是我还想把它再写得更好一点。
什么方面内容的。
董总:还是讲管理层面的。
你第一本书叫《棋行天下》,第二本书听说你准备就用电视剧的名字《行棋无悔》
董总: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完整的,因为我觉得,人家讲,你棋行天下,总是把它马上就想到棋上面了。实际上棋它本身下一 盘棋,它是有输赢的,但是你行遍天下你是不会有输赢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 就像人们讲的,就是说,看了我的棋行天下这本书,很多人打电话跟我说。有同感,在这个刚才当中遇到的经历这种挫折也好,困境也好,很多人有同感。很多人是属于无 奈。但是我坚持下来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自己会付出很多。真的付出很多。 就像你刚才讲的情感的问题。所以说你有得就有失。你说付出很多,我没有时间去我的 个人问题。或者说,就像一般的女人,或者一般的男人,我去找个对象结婚成家。这就 是一种好像自己的目标追求。但是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企业。或者把你格力这两个字 和你的生命连在一起的时候。你更多的经历会投入在这里。你势必要失去你很多的时间 去讨论个人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面就是说。我起个行棋无悔,可能另外一 种程度来讲也包含了这一层意思。所以我觉得上下联。我认为是一个上下联。
这本书什么时候出
董总:应该很快,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格力。让每个人都热爱格力。我这本书不
是想简单地表现自己。
你的孩子东东呢 现在怎么样
董总:已经读大学了。
在哪儿
董总:政法大学。像他这种,这个孩子我觉得我对社会的贡献。就是说孩子以后不会对社会,就是说,他的职业也好,他的个人品行也好,我觉得对社会都是有贡献的,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成功的,对于我来说,我感到也是非常得意的一笔。
董明珠至今仍保持单身生活
格力电器(000651)上市以来募集资金7.3亿元,累计分红超过10亿元
格力电器空调生产规模世界第一
连续九年国内空调产销量第一
等我退休的时候 我能够把一个很好的企业交给我的下一
任接班人 那时候我才会感到满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实达公司创办者 胡钢
2007-05-18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终端王——实达的创办者
1992年,实达就成为中国的终端王。1993年继续扩大。有个时期是它最高时候,占据了市场的六成。
爱恨交织 他选择了离开
实达就是我自己的儿子一样。所以当时也是为了救实达。
两家上市公司的缔造者
我更喜欢实达那一段,印象更深,会觉得更刺激。
资本人物之胡钢
胡钢,47岁,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他的故事,代表了中国那一代创业者。他上山下乡,考大学,办企业,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头。这是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知识份子创业的故事。
您从福大毕业之后,就到了福建计算机研究所?
其实他是一个研究机构,最早的计算机研究机构之一。
那您后来怎么又萌发自己要出来办企业的呢?
就是比较遗憾,当时就是说很多的陈货没办法传转化成商品。比如说,在1985年以后,我当时有做中国的第一块的汉卡,其实中国的第一块汉卡是我做的。
但是 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在当时曾经一时引起轰动的一个科研成果跟产品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应用,所以在那个情况下,就很想自己能不能去创造一个平台。
1988 年,一种叫“股份制”的分配方式传入年青的胡钢耳中,据说通过“股份制”办公司,很容易挣钱。胡钢对此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决定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来组织一个企业。当时胡钢找了三家国有企业,并明确了股权结构:富闽贸易公司30%、省电子振兴办15%、省电子研究所25%、员工30%,其中胡钢1.25%。公司由胡钢出任总裁,富闽的朱刚出任董事长。 “实为创业之本,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实达这个名字的由来。
当时还是没有人用股份制?
是的,可以算是,实达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比较规范的,相对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您自己出了多少钱?
我当时是出了,我印象非常深,我最最早的时候,我是买了六股,每股是五百块钱。大概占整个股本的,就是我离开它时候,我大概占整个股本的的百分之一点几吧。
本来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但是随着公司的成长,外部环境的变化,股东的更替。实达的股权结构开始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其中富闽逐渐成为了绝对控股者,一股独大。
这是哪年呢?
大概这个时间,是89年或者90年。
富闽公司就提出来,既然大家关系这么好,还是让他多买一点股份吧,那些要退出的,能不能让他多买,我们就同意了。逐渐地买到他手上,变成后来一种局面,变成是富闽公司最高的时候占到60%的股份。而另外一家,马尾的,就是我现在所在当地政府的一个下属的一个国有企业,占了10%。他们是70%,最高的时候变成,员工还是30,那么就变成是,原来我们一开始设计是非常好的一个结构,就是员工的这部分是最大的,30,但是有没有注意到,在不知不觉当中,国有的一家企业,它变成慢慢控股走了。
这跟你们最初预想的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这个警惕性我们放松了,认为是关系那么好,不会出什么问题。
其实到了后来,实达在93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其实是跟股权,产权结构是有重大的关系,有关联,我们就交了学费,所以我才离开的。
实达在开始发展初期,董事会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管理模式,给了胡钢很大的经营自主权。随着实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壮大,出于利益的趋使,董事会开始介入并干涉经营,并且这种行为越来越明显。作为总裁的胡钢和大股东董事长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就是从1993年年初开始,在我手上开始启动实达的上市。那么这个过程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早期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于这个产权结构不够了解,所以会形成一种局面,变成,这个时候,一旦规范完以后,就要变成真正是资本说话算数。
这时候您对这个产权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有了新的认识,就认为这个时候,需要对历史性贡献做一点补偿,其实在这个之前,没上市之前,说句实在话,股份在里头的作用是非常小的,你说它有多大的贡献?没有。最大的股东才投了十一万两千五的钱,从头到尾。在这过程中,拿回来的钱何止,拿回来都是成百上千万的,被拿走了。
我们希望能够把大股东出让一部分股份,给骨干层,不是我自己要,我当时希望大股份本来是希望他能够拿出20%以上的股份,给新的骨干,当然包括老的骨干就一并把它,就是上市前把它重新调整一遍。
但是胡钢的提议受到了大股东及董事长的反对,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是:富闽公司拿出6%,马尾科技园拿出2%,总共8%重新分配。胡钢的股份由原来的1.25%变为2%。
让胡钢没有想到的是,新增加的0.75%给自己带来了无法辩解的口实。一种流言在实达很快传播开来:胡钢想买下整个实达公司。
那你当时跟他们提出了,他们是什么反应?
他们反应,第一个反应是说没钱,这些员工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呢,因为当时实达已经变成一年会赚几千万的利润的一个企业,一年会挣几千万,那么他会认为,员工哪有这么多钱集资,能够集那么多钱吗?所以那个时候,我才讲了一句话,后来就被别人误解,或者是歪曲成有问题了。我说,第一你不要认为员工没有钱,员工他们可以去借,他们可以去跟他们亲戚借,如果他对公司有信心,他们就可以去借,我说举个例子说,你信不信,如果你这股份全部给我话,我都可以借到这笔钱来帮你买掉,我是打个比方,但是事后他们把这个事情,作为一种攻击我的一种说话吧,就把我说成是,胡钢要拿一笔钱把全部股份买掉。
所以从1993开始,演义了非常多的故事,他在企业内部搞了很多的矛盾,大股东。比如说收买我的助手,瓦解我的队伍等等,他们有一些手段,但是他在1993年演绎了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当时十六个也分为了两派?
应当是一半,差不多一半一半吧,一半人跟我走,一半人就留在实达了,
当年这十六人中,就分成两派,有一派是非常拥护你的,另一派叫做反胡,倒胡派。
没有。事实不是这样的,他们其实留下来的那一批人,那些骨干都是我带出来的,很多都是我的徒弟。那感情很深的,不是什么他要倒我,不是的。叶龙(实达第二任总裁)是因为在困难的时候,我拉他出来的。
最后那天,我决定要走的时候他们都哭了,求我,说,胡总,你能不能留下来,我们把企业搞完上市了。
我们跟你一起走。
但是他们现在人有各种的东西,还有利益,按照叶龙的观点是,胡钢,你疯了,说到手的这么多的利益你都不要。
那个时候的矛盾不是跟这些人的矛盾,完全没有跟这些人的矛盾,完全是跟我那个大股东的矛盾。
我那时候一直在权衡,一种方案,就是我继续留下来,其实我也认为,不见得我就斗不过他们,其实第二个想法就是不需要跟他们斗,因为人生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无非我倒退,我们当时想得简单了一点,那时还是年轻,所以想得简单了。以为我再出来做三年,我就能达到实达这样的规模,其实我没有,后来我用了五年到六年。
1993年12月15号,胡钢在福州温泉大酒店向大股东开始了最后的摊牌。胡钢要朱刚辞职,朱刚的反击非常犀利:要走的不是我而是你,股份制是老板选择经理。在这种情况下,胡钢同意离去。之后朱刚召集公司中层干部开会,与会的公司为胡钢的去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结论是胡钢不能走,实达需要胡钢。在这种形势下,大股东开始挽留胡钢。
他们实际上(承认)有些东西,他们做得不对,他们愿意纠正。那时候我其实是斗争,是留还是走。晚上就回去了就休息了,结果在晚上十点多的时候,也不叫做反对我,这些人不是反对我,就是他们原来在那里,基本上不参与,是观望的状态的这些人,希望能够见我。意思就是说,想跟我谈一下,大概他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想说,既然大股东已经有认识到错误了,希望我能抓住这次机会,能够跟大股东谈透,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当然也是听说了大股东的这种态度,所以他们来,主要还有一种表达意思,他们其实效忠我的嘛,是忠于我的嘛,他们来。结果他十点钟我是不同意进,因为我想跟这个大股东谈了,我才跟他们谈。后来我就躺下了,结果到了晚上,大概很迟,我都已经睡了,他们又打电话来,打电话来以后,我就说还是不见了为好,他们不同意,他说他们已经都在我家门口了,站在我家门口给我打的电话,那我就没办法,所以我才起得床,开水都没有,我还印象很深,我从我的床头底下,一箱子啤酒,拖出来一人一罐啤酒,就是当茶给他们喝,大概五六个人吧,都是最终的骨干,都是副总裁,总裁助理了,都是最最重要的骨干来参加,有这么回事,但是他这个内容是谈了两个,但是话讲回头来,他们找我这场活动非常不好。因为我太太也起床,去准备给他们弄喝的,所以吃完他们走了以后,其实我太太给我讲了一句话,对我影响还比较大,就她说你看看胡钢,说人怎么会这样,人怎么会这样,这个话对我还是有一点刺激的。
看到当年的创业伙伴的所作所为,胡钢忽然感觉自己已经回不去了,实达创业时的团结和单纯已经不再有,留实达成为一种痛苦的选择。为了实达,胡钢认为自己出走是最好的结局。
反过来说,我再返回来,肯定要处理人的,如果一个处理,又会有矛盾,那么这个团队也是会搞坏的。一定得处理的,有些不处理还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就像文化大革命一样,你可以看得很清晰了,你可以看得很清晰,哪些人他会编故事,会造谣,那这种人如果你不处理的话,这个就是骇群之马了。
第二天我跟那个大股东讲,说算了吧,不然如果留下来的话,反而闹得都是矛盾,也没办法弄。
以我现在的情感,实达就是我自己的儿子一样,它这么一个成长的过程,它连名字也是我给它起的,就是平故生出来的一个东西。所以当时也是为了救实达。
胡钢,是一个强势的领导,推崇儒家思想,在他手上的实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终端王。
那矛盾最深的时候,冲突最厉害的时候,你还有这个经营管理权吗?
有完全的,有完完全全的经营管理权,不是说我被架空了都没有,我跟你说一个例子,就是他们开会,大股东召集一些骨干开会,说这个什么什么,我一去现场,就是一句话就讲完了,散会,就完了。不是。我叫他们散会就散会了,就完了,一句话就走光光了。
在实达历史上,我的威望是非常高的,因为我们打了很多的战役。有很多很经典的战役。
从1988年成立,到1992年的时候,就是一路上发展得非常快。
是的。
90年,您好象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当时实达总共只有50万的钱,您拿了30万出来?
是,当时会计师讲我是败家子,60几岁的人,倚老卖老,他敢讲老总是这样子,讲你是败家子都不为过。
我请了光副部长以上的领导就请了47个人,在中央的这个副部长以上的请了47个
那您怎么说动这些部长?
那就是取巧了,当时是有个老同志,叫伍修权,伍修权这个是跟我们很要好的,老同志了,所以我们说服了他,他出面请了不少的人,那同时帮我办的这家单位叫做欧美同学会,协办的单位是欧美同学会,他也有一定的力量,这个其中的运作是比较巧妙的。后面来要我这个请柬的副部长以上的领导,要到我手软我都不敢给,因为招呼不过来。
后来为什么那些领导为什么很想参加你们的活动?
他因为是这样,他互相看,哪个人来了,他就愿意来聚一聚,他就借你这个作为一种聚会。
关键的是外头,我最重要的外头请了很多银行,我的用户,请了600人,所以那场聚会搞得非常轰动。
我们给他汇报,我们真正坚持自主创新,我们坚持走民族产业的道路,我们做哪些东西,给领导人汇报,给我的用户汇报,人家听说完以后,我的业务员就能跟各个银行的处长坐在一起谈事情,那个真正是实达,那个是一个大台阶。那个做完之后实达才有一定的地位。
此后,实达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就像一匹黑马,横空出世,到了1992年,实达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头脚,离中国的终端王只有一步之遥。就在这一年,中国工商银行全国范围批量采购终端设备,这对实达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如果成功,中国终端第一非实达莫属。然而,就在订货会召开的第三天,坏消息传来了,情况对实达非常不利。
他订货会是总部在北京,来主持的,当时各个省的处长都来参加,他们要各个省采购。那他们来看完以后,我就去拜会几个处长,我在拜会那个福建省的处长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就发生了一件事情,他说,这次就不行了,全部会议上,他就跟我透露一个消息,当时的牡丹集团,当时北京有一家电子工业集团,叫做牡丹,底下的一个海豚的终端,这个牌子的终端。总共订货是订八千多台,而会后还有万把台,会上定的,八千多台,全部定海豚的,那我问他们,有没有办法挽回这个事,他说没办法挽回,为什么,昨天是会议订的,都订好了。那这不是完蛋了,那等于整场不是失败了吗。明天就开始宣布了,明天开大会,就公报这个事完以后,就开始各个省去跟厂家去签合同。
这时,留给胡钢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能否挽回败局,他心里也没有底,不过,他还是迅速进行了部署:派业务员去和各个省的处长商谈,希望处长们造反,给工总行压力;同时,自己约见负责此事的工总行的司长。
这个司长一开始拒绝我的,不同意见,就是这么敏感的时候,不同意见了,后来我大概求他,我说我跟你谈三分钟,我就算谈完,你能不能够吃饭前,吃完饭后,到晚上开会之前,这段时间接见我三分钟,就行。后来他大概觉得,你都一个老总都求他这样,他就同意跟我见,见一下,我就去了
我们一进去,当然那时候没有路可走了,所以就开始指责司长。
他大吃一惊,他那个司长按照当时的情景是大吃一惊。不是,他觉得怎么可能有人来指责我,所以他反过来批评我们说,我给过你们机会了,我当时已给你们暗示过,其实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当时他工总行需要一笔资金来做研发,那他当时那个工总行并不能够出帐,他就希望设备的厂家,能够帮他担这一部分,叶龙没有反应过来,或者说他们反应得太慢,所以以至于丧失了机会了。
最后我给他提了一个请求,就是既然你工行,还是认为我们实达是不错的,那么你给我定五台的设备,我只要求你给我定五台的设备,就是你八千多台的定单,你给我定个五台,我只要你一个态度,就是工总行也是认可实达的,就行了。那在这种情况下,他同意了一句话,就是我说跟其他人商量看看,好了,我这里头一共谈了四十分钟左右。
原来说谈三分钟。
所以回到大本营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就跟戏剧性的场面一样。那门一推进去,三十几个业务员已经回到大本营,在那焦急地等待消息,一进去,他们大家都鼓掌,哗,大鼓掌,我觉得好奇怪,我说你们鼓什么掌,鼓什么掌,他们说,他们现在大家都在看表,他说谈得越久,说明越有希望。
没等喘过气来,胡钢又迅速作出了第二轮部署,主要打听竞争对手的报价情况。这时候,第一轮的工作发生了效力,等到第二轮去打探对手情况的时候,此时实达已经对所有厂家的基本报价情况就有了一个了解。在当天晚上的报价会上,胡钢使出了他的杀手锏。
很有意思,是他们呢从外面给我递条子,就是各个厂家的情况,所以我们一下子,那一次价格做了一个将近20%的降价,大降价,所以那个谈判的代表,工行的有五个处长,来跟我们谈,跳起来啊,按照他当时的情形就是跳起来啊,说如果这样,你实达就非常有机会了,就当场谈判的时候,条子递进来,看完以后,我跟叶龙一商量,就定了。
由于实达的报价实在太诱人了,当天晚上,工总行紧急召开会议,确认了实达的实力,同时鉴于胡钢的诚恳,也肯定了实达是值得合作的商业伙伴,所以最后决定在8000台当中拿出2000台的订单给实达。那天,胡钢则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一个晚上。
结果第二天,戏剧性是出在第二天,第二天早晨,
一会儿,福建省工行的一个科长跑来冲到我的房间,推开门讲了一句话,你们到底干了什么事情,你们到底干了什么事情,不可能的事,这个现在会场开始乱作一团,乱作一团了,我们就问他为什么,他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原先工总行先订了一家海豚,原先海豚在当时业界来讲排名是比较后头的,工总行原来是宣布他一家,后面变成两家,结果呢,很多处长对总行是有点意见的,所以他们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会上就说,我们不选海豚,也不选实达,我们选国光,行不行,工总行说不行,只能在这两家选,那人家有气吗,那底下的有气吗,就说,那我选实达,结果呢就真个会场变成一边倒啊,全部人要选实达,那工总行就弹压他们,就不同意吗,就说,不行,我现在就给你定好了,6000台买这边,2000台买这边的,不能够再扯了,但是他这个一吵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后头那个各个省再订的万把台的终端,最后大部分都是订我的,因为为什么,因为会上他们已经有一个印象,这个印象是什么,就实达的好吗。
又便宜?
又便宜,又好吗,所以那一年。
1992年,实达就成为中国的终端王。1993年继续扩大。有个时期是它最高时候,占据了市场的六成。
胡钢离开后,实达这个中国曾经的终端王,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影子,领导班子几经更替,股权经过频繁倒手,原先创办实达的16个人,如今早已悉数离去,如今的实达,已是物是人非。胡钢带者他的追随者,一共18个人,开创了新大陆公司,2000年,新大陆在深交所上市。两次白手起家,两次创建公司上市,胡钢是中国第一人。
您自己概括一下这两段创业经历,您更喜欢那一段?
我更喜欢实达那一段,那个时候无忧无虑,没有那么多的压力,现在吧其实新大陆,啊,我觉得是这样,新大陆也有非常能够多的创业故事,有非常,但那已经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了,觉得办新大陆呢会更有经验,会心态会更平和包括我们现在面对困难,应该说更成熟了吧,因此碰到那些困难呢,会更不怕,会更从容来应对。而在实达的时候吧,其实太弱,因此加上没有这些经历,没有这个经验的话呢,他会显得比较,会印象更深,会觉得更刺激。
新大陆部分
到94年的时候,有是两手空空,是否第二次创业这两次创业心境应该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当时88年的时候呢,其实手上什么资源都没有,这个到了94年,手头上已经有很多资源了,比如说人的信誉,我在各行各业中的,在行业里头的信誉,在银行,为什么银行肯借钱给我,工商银行,福建省工商行借了1000万的资金给我,福建省农业银行借1000万给我,那是什么如果换成88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你肯定能成吗,你这个人有信誉吗。
最初,就是开拓市场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吧,人家都走在前面。
真的是太苦了,那头几年,94、95、96太苦了,我这头发掉完啊,是跟这个有关系的,很苦,过去人说伍子婿过韶关一夜愁白了头发啊,我相信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事情。
在这六年时间里,其实你们有很多机会,就是放弃了你只要跟国有股权结合就能够上市的机会,为什么?
因为这种拉郎配的方法,三个企业凑在一起,国有企业凑在一起,他的文化,他的经营理念,太多太多的问题,会形成今后的隐患。
不想再走实达的老路?
对了,所以我们当时就是到半当中,是我们放弃,就没做。
放弃之后,新大陆开始寻找别的上市途径。1998年,国家对于民营企业上市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为了争取上市指标,新大陆甚至尝试和远至新疆、西藏、内蒙的企业接触,希望能够合起来去上市。工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新大陆争取到科技部的推荐,取得了上市额度。
每次你都亲自去谈?
这个事情我在跑,我们王总也在跑,我们分开了跑不同的,不同的任务,比如去答辩,就是我亲自去,我们答辩到目前为止,中国证监会还是津津乐道的,说是非常的精彩
那怎么精彩?
非常精彩吗,就是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您当时怎么跟人家答辩的?
我们其实我们刚开始呢,答辩呢,这个我们刚开始,走偏了路
结果到了第二天早晨要答辩了,那天晚上我们请教一一些专家,怎么答辩,发现我们完全偏题了,跑题了,跟考试偏题一样啊,就是走偏了,结果那天晚上,临时全部改啊
原来那主题是什么?
原来主题我们但是以为说,是做主要要向他们介绍软件工程方面的我们所做的努力,软件工程就是规范软件工程,后来发现不对,后来发现专家们评审是看你的整个业务的推荐,你的盈利能力跟业务的推进在哪里,还有你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哪里?你的能力在哪里?所以临时晚上回来改,一个晚上,通宵,自己就跟他们干通宵,那工作量多大,那准备了几个月的资料,全部推翻重新搞,用一个晚上,我那个当时总会计师跟我们一起上去
他一直想帮点忙,帮不上,所以他还好北京的街头去,西瓜摊里头去买了一几颗西瓜,回来给我们吃,结果那个西瓜被雨淋过,所以吃了全体闹肚子,你看看这要命不要命,那天晚上全体闹肚子啊,就是干通宵还闹肚子,这个资料没地方复印,当时人都变得乱了,其实我在北京附近大概隔了两条街就是我的办事处,好大的办事处,结果都没有想到资料要拿到办事处去复印,他们还想到老远,跑到东头北京的东头,朝阳门那个地方去,找一个五星级的酒店,说五星级的酒店,通宵,是商务中心是可以找到人的,还干到这个朝阳门那里去,找了个五星级的酒店去复印。
那时候阵脚是不是有点乱了?
乱,结果路上呢,还被堵在路上,资料送不到马上就要开会了
那在第二天早上?
第二天早晨啊
你们是不是干到临晨啊
一直干到那一刻,要进场把资料全部都搞好了,一份一份的,然后我们走进去,他们让我在雪地里,大冬天我在雪地里头,这个我还穿了薄的衣服在那里,做了几次深呼吸才开始进场,提神一下。
很紧张?
提神,人一个通宵有闹肚子,你看看,结果呢那次后来我们答辩,包括我们很认真我们很认真
所以是这么答辩,答辩我们呢进去以后,非常整齐啊,而且所有答辩的问题呢,那当然我们呢自己本身对业务很熟悉,所以答辩得非常好,出乎他们的意料,第二答辩的内容给他们同和开始给他们的资料完全不一样,所以他们听地真的站在听了以后很吃惊啊。
就提前有一个备案在他们那儿?
对,原来最早有一个备案,那么哪些答辩进去了全部不一样,一夜之间翻过来,我们答得非常好,所以下来以后处长跟我们讲,你们答得特棒。
你们能在大家不经意的时候把这个事情转变过来?
出其不意,你看,所以干得很漂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分众传媒CEO 江南春
2007-05-18
他是中国第一个按响纳斯达克开市铃的上市公司CEO
我们实际上是把人家无聊的时间拿来变现 把无聊的眼球转变成现金的一个产业
中国商业楼宇信息联播网的创建者
中国是个不太相同的国家 它有特殊的国情 它就都会有2.2分钟等候电梯的时间 他一天会有四五分钟的时间产生 中国就会出现他们很多想不到的事情 商业模式
32岁身价过亿人的简单情感
青春期过了之后 马上就感觉像成人了 成人就不应该去谈恋爱 这是我的观点就这么简单
提起江南春,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杜甫的那首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但这里我们要说的却是人名,他是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CEO江南春。
江南春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在校期间加入广告业,大学三年级时自筹资金创办上海永怡传播公司,并用十年时间率领永怡成为国内最知名的本土广告公司之一。2003年江南春创立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短短两年时间,其领导的分众传媒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所建造的商业楼宇联播网就从上海发展至全国52个城市;网络覆盖面从最初的50多栋发展到20000多栋楼宇;液晶信息终端从300多个发展至37000多个;收益从最初每月 100多万营业额到现在每月5000万元营业额,并拥有7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不过江南春到是先入为主的给自己的事业定了位
应该说我在大学中 到现在为止 只做过一个行业 就是广告和传媒行业 我是唯一做过的行业那我去做别的可能不太容易成功
会不会觉得您有这种天分
会有一些吧 我觉得会有一些 因为我以前做文学出身 比如说做广告 你在整个品牌的策略创意 怎么跟人沟通 我觉得文学对我的思考模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 人家会说我的思路可能跟别人不一样 我觉得我基本的思路是一个人文化的思路 就是说我喜欢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与其说我们是一个服务业 媒体业 广告业 还是什么业 我说我们是从事一项无聊的产业 为什么说从事一个无聊的产业 帮助人们打发无聊的产业 就是觉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 基本上中国公司蛮多做无聊产业的/上网 看新闻 其实是打发无聊的 那我说比如说短信 后来比如说很多人做短信很成功 但是短信发来发去 其实就是帮他在移动中解决无聊 比如说短信交友 短信什么 短信竞猜 那你看陈天桥的盛大网络 他是帮青少年 帮一些这个去打发无聊的时间 因为他们可能在网吧里面很无聊 他们通过网络游戏帮你消磨几个小时 帮助人们打发他的无聊时间 所以基本上我们都是一个无聊产业的受益者 我们实际上是把人家无聊的时间拿来变现 把无聊的眼球转变成现金的一个产业
但是在纳斯达克上市,使分众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纯广告传媒股,江南春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按响纳斯达克开市铃的上市公司CEO
在纳斯达克上市情形
那为什么选择你呢
我觉得是巧合吧 我觉得他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现在可能中国公司越来越多的 2000年的时候 中国公司在那边还是很少的 在整个资本市场舞台当中 还不是特别受到关注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纳斯达克上市 而且我们可能这一次是中国历史以来在美国最大的IPO的项目 就在纳斯达克IPO的项目 所以可能是他们觉得这可安排 也作为一个纪念性的意义 我觉得有可能是一个时间度的巧合吧
你上市的时候,是不是心情很激动,就是开盘的那一瞬间。
应该会有。我觉得在互相之间,你总是有一些紧张,我觉得不是激动,你总是紧张,我觉得我们这些人,态度都是一个比较有危机感,所以你对任何事情的态度是紧张而不是兴奋。你觉得这个股价表现怎么样,那些买了我们这些股票的投资者有没有赚到钱/我认可整个超额认购非常大的倍数 第二是 就是在这个三百个投资当中 去看我们投资者当中 下…的人 下定单的人比例很高很高
有多少
好像有百分之七八十吧 听他们后来跟我讲 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去投了… 就是…
我当场就决定买
对 对
你说超额认购很高 高到多少
二十几倍吧 二十多倍 反正我具体的数字不记得 因为后来他们同行给我们做过… 没认真听 但是我觉得总之它是很高 所以我提高了发行价 原来是十四到十六 后来十七块 这是高盛发行亚洲的股票在纳斯达克 唯一一次提高 第一次提高发行价 当然后来百度也提高发行价了 我们是第一次 高盛发行亚洲股票在纳斯达克上市 第一次发行
因为看到太受追捧 太好发了 所以就提价
对 因为高盛相对也比较保守 常规不太会去做这个动作 但是确实后面的需求量比较旺盛 所以 你涨价格就会好一点
那您当时有没有联想到 因为自己持有30%的股份 联想到跟个人财富的关联
会有一些 我觉得最后定义在多少 那么我们大概猜它一个区间 所以你这这个东西也是有预期的 我觉得最后出来 跟你预期的差不多 那么我觉得个人财富增加当然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那当时心里不激动吗
不会很激动 因为我们基本上都不太用钱 所以这个钱只是个数字 你没有因为激动就说 我有了这个钱就可以去买什么买什么 你可能就会很激动 那我素来就是以工作型的 基本上都享受的东西没什么概念 所以我觉得你这个数字蛮好的 但是这只是一个数字 对你来说你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去做什么 我觉得没有实际的太大的这种兴奋的感觉 那只是说差不多 使得你好像这数市值标志你个人的财富 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
自言生性谨慎保守的江南春,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成功者的素质,虽然在大学三年就和伙伴共同成立永怡传播公司,2000年通过做互联网广告,公司的营业额破亿元,但是公司如何转型,转向何方的观念一直在江南春的思考中。
到了01年 这个网络概念就破灭了 就泡沫了 破灭了 那时候对公司 影响应该是杀伤力应该很大
很大很大 因为你业务要求太偏一个方向 就是说你除了IT还很稳健之后 另外一摊半壁江山是做互联网广告 忽然跌下来 对你影响 那我觉得2001年是我们最最辛苦的一年 等于是在非常高兴的糖水里长大的一年之后 突然进入到苦水里面去了 然后完了之后 那时候特别痛苦 但是我们依旧 如果你不能接受说 这个是往下跌 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跌过 每年都是翻一番 从很小的公司翻起来 那么你那时候已经是国内蛮知名的广告公司 我们不能忍受往下跌 我们就全体行动 大家非常努力地去做很多工作 像小天鹅 做了很多 连餐馆的客户都接了 只要你500万广告 我们就把餐馆的客户也接了/那一年也是我最后决定 说不能再做 我说我2002年开始 一定要重新做人 一定要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思考模式 因为你的增长的时候 所以增长不一定是好事 你每年增长的时候 你忘记了思考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就是你在从事的 究竟在这一个产业链当中 属于一个好的产业 我觉得我在整个广告传媒这种marketing行业当中 从事的是一个最难做的行业 就是做了广告代理公司 付出的劳动智慧很多 得到的回报是最少的 竞争也是最激烈的 利润也是最低的 这个我觉得十年里面我没思考过 因为每年都在上升 我觉得我几乎是用十年在做一件必须犯的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是说 我确实说 最终的结果是它犯了一个错误 如果我早一点转型的话 可能早一点像媒体转型 我想我们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战绩 回报率会非常高 因为我们这么努力的团队的话 但是就是说 我有时候觉得这个错误不得不犯 原因可能是 你开始的时候没有资金 没有经验的积累 你可能不做广告代理公司 你立刻去做媒体可能也没这个资本 这个是一个整个知识资本和财富资本积累的过程/2002年我在想 向什么方向前进 肯定是做传媒 因为我没做过其他行业 广告业之后 你觉得一个上游的产业 就是传媒利润会必须丰厚 但进传媒业之后 我觉得各种各样的传媒原来的传媒已经占据了各自的位置 你要杀进去跟他们竞争 基本上机会也不大 可能的前途就在新传媒行 当时在想 这个新传媒 最后我参加一次广告界的演讲 他问我中国的新的传媒 因为我那时候已经极力鼓吹说 ADC是没有前途的 广告代理公司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要转向新传媒行业 我已经是极力地鼓吹者 但是就是很多人 现场挑战我 你觉得新传媒 未来什么样的新传媒 你不要老是说新传媒 新传媒什么样的新传媒才能取得成功 我其实在那个时候 我回答了他四个点 我说未来新传媒有四个原则 第一个 我说它一定利用高技术使得媒体表现能力发现巨大的突破 第二它一定是一种分众型的媒体 它打动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 而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 或者某些品牌的领先消费品或重点消费品 第三点 它的一定创造特别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它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广告市场 第四点 它的一定构成一种强制型的设施 如果符合这四点一定大卖 然后不符合这四点 我觉得新传媒不一定会有机会
楼宇电视广告的成功,正在于实现了广告内容的分众化传播。据经济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其中分众传媒市场为200亿~500亿元。广告和媒体的细分化是广告业的必然的趋势。相对于传统广告媒介,分众媒介的最大特点是分众化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只针对广告商的目标人群,让这一部分人群无从逃脱。
你看focus media的楼宇电视就是我四大原则的体现 第一点 它是把影视广告户外化 他把户外广告从海报 从灯箱发展成影视广告 户外广告为什么在全球只是个辅助媒体 影视广告为什么是主流 因为基本上影视广告能挑起人民对商品的欲望 而户外广告只能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商品信息 这两者打动力和改变品牌的态度能力是不同的 第二点来说 你看focus media是一种它选择不同的地点 它的不同受众族群 因为它是户外的,我可以选择写字楼对企业主经营者 高级白领 我可以选择高尔夫针对中国最尖端的精英人士 精英商务人士 我可以选择美容美发 对那些喜欢化妆品的女性和fashion女性 不同的地方锁定不同的物品 所以我觉得就是说 它是一种分众型的媒体 它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 第三个特点 它创造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为什么讲这个 你说电视传播是属于晚上的 我们现在属于白天电视 电视是属于家里的 我属于家庭以外的 所以创造的一个白天的和家庭以外的各种各样场所的全新的 白天户外电视概念 最后给它构成一种强制行为 你看楼宇电视 等电梯 它第一个属于强制性收视 比如说他很小上下的空间 你很难回避电视的存在 第二点来说 它塑造一个心理极度位置 为什么这么讲 你处在一个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当中 这广告就不能看 有人提出来 都是广告谁看 我说只有你出来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 广告就会成为一种收视的内容了/最后一点 它是一种我称为就是强制性的一种不可选择性 每天晚上你面对70几个完全不同的频道,它那个时候人还是很多 但是它只是分摊在几十个完全不同的频道当中 第二天你来到办公室只有一个频道 那就是focus media 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可选择性的 所以我觉得符合这四大理念媒体 一定在中国未来的市场当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分众传媒创立者江南春,一个商人对市场敏感的嗅觉、对商机的迅速捕捉、以及反复的思考和调查论证,这些正是分众传媒成功的前提。
但是在国内 您是第一个做电梯楼宇广告的 国外有没有做这个
我原来没看见过 然后就是说 我也想的时候也没注意过 因为我其实不懂英文 不太看那些网站 因为也看不懂 所以这次我去录影的时候 我看到在波士顿 在纽约我也很少看到 很多城市我都去过 但是我没怎么看到 我在波士顿我看到 有一个大楼里面有一个屏幕 这个屏幕没有声音的 画面只有十寸的很小的屏幕 70%在放内容 提供一些信息 30%就这么一块在放广告 我觉得那个放广告基本没人看 所以我觉得 后来我问了问他们 他们说这个公司可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 但是 估计从来没赚过钱 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案例 所以我觉得可能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那可能跟中国和美国 可能有这个差别 我说我在美国最大的印象 从来没有一个叫等电梯的这个概念的 人少电梯爆多 你一按按纽 五秒钟之内 可能人家的物业服务标准就是这样的 一按按纽 五秒钟之内 这个电梯就open了 然后你就进去 这个空隙 这个等候的空隙不存在 这个无聊时间是不存在的
但是很多国外的那些大的风险投资公司 反而是非常看好你这个行业
这个因为我觉得他们越来越懂得 中国是个不太相同的国家 它有特殊的国情 它就都会有2.2分钟等候电梯的时间 他一天会有四五分钟的时间产生 中国就会出现他们很多想不到的事情 商业模式 包括短信他们也想不通 网络游戏他们也想不通 但是经过短信和网络游戏的教育之后 很多美国同志心态很open 他觉得chinese就是可以存在很多中国的独特的商业模式 中国市场足够大 所以这个商业模式就是work 事实它已经证明它已经成功了 他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中国式的独特的模式
江南春与盛大的陈天桥是不错的朋友,之前看到盛大的成功,江南春也曾闭门思过,分众走到今天,江南春这样形容当初自己的感受
我2001年我跟天桥同志在12月份 在香江花园喝茶 听他讲他的 他9月份开始做盛大网络的传奇游戏 到12月那天晚上 同时在线超过11万人 我然后帮他算一算 很挣钱 一个公司四个月之后 就可以变成利润一亿人民币的利润 当然他远远不只这个数字 当时我们四个月后 按照今天不动了 不发展了 他一年也赚一亿利润 我想这个企业 在我们ADC代理公司来说 挣一亿利润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所以我就觉得 突然想明白一个道理 就是说 我们太多时候 我们就像一辆公车 我们找到一辆公车是什么 上面很多人 然后我们来得也不算特别迟 后面还有一堆人也要过来 我就赶紧冲上公车 然后跟人家进行肉搏 肉搏之后 经过反复激战 把一些人从车上扔下去 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 圈一块地 这是我的核心竞争地 你不要碰我 这是我的地盘 然后 但是 你放眼望去 天桥同志 是看看我们的车 很多车停在那里 各种各样的行业 各种各样的车 人都很多 天桥同志就是 远处有辆法拉利 我们乘的是公巴 没空调的公巴 天桥就走到另外一法拉利上面 把车门打开 然后一开 一发动 扬长而去 决尘而去 这种感觉 我觉得这个不对 我们为什么老在公巴上待着呢 咱们下了公巴吧 咱们也下去看 即使不是法拉利 总要来辆奥迪也可以 这种转变刺激很大 那天晚上 我还自己做了很多的笔记 就是把天桥同志讲的这个话 后来我就决定 在…行业 就再也不干了 就2002年 其实我们过了年之后 生意很好 我也决定不错了 再好的生意也不错了 我一定要转身过来 回过来去看 我们整个未来十年去做传媒做 广告传媒
分众上市后又陆续开发了高尔夫联播网、美容院联播网、机场巴士联播网、卖场电视联播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围绕着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广告媒介金字塔。江南春坦言,对于这些新开发的媒体,他对卖场电视联播网的前景最有信心。
你现在想想 如果回想一下 当时创业的时候 有没有想到会做到今天这么大
没有 我觉得走一步看一步 你走到这个台阶上再往下看 我不是第一想法就很远的 我就是这一步看完了 你知道下一步可能做什么 再下一步 我每年定自己一个规划就是下一年怎么样 那么从长城的方向 我们是知道的 要从哪个方向 但是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我觉得是一年之后 我才能看另外一年当中所看到的这个方向
那让你说一下 如果明年的方向是什么
明年的方向 我觉得我们还是会继续把我们的卖场电视打造得非常成功 第二我们可能也会进军一些全新的新媒体的产业 分众就是要成为中国新媒体的新的广告传媒 因为我们不是做新闻传媒 就是新广告传媒的一个领导品牌
新媒体比如哪些
各种各样 我觉得就是说 跟传媒媒体向对应的 全新的 分众化传播的 然后 第二来说 它是一种表现形式非常新颖的 全新的传媒形势 它带了有效型要比以前的传统的媒体要更加有效 对广告主的成本更加低的 当然我们有很多种标准
如今的江南春并没有更多的喜悦,被同事们称为工作狂的他依然忙碌,每天睡4、5个小时。就连以前的脚底按摩也成了奢侈的享受
分众上市了您的身份也变化了 现在感受一下 是不是自己的心理压力 或者各方面的压力都比以前大了
我觉得上市对于我们CEO来说 区别是什么 原来我是9点钟开始工作到晚上一点钟 现在是八点半到晚上两点钟 这个区别就是延长了一个半小时的工作时间 因为压来越来越大 责任越来越大
那您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
最大压力就是我觉得 每时每刻公司要保持这种过程当中 其实它是有很多小的决策构成一个大决策 所以在决策体系当中 如果你确保你的决策体系不犯大的错误 尤其是你手上有很多资金的时候 我觉得这是最容易发热了 你如何保持一个清醒的理智的 包括是团队思考方法 并且在执行方面 每个过程的一种控制 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 我觉得随时随地公司还会出现很多偏差 然后带来损失 另外来说 我觉得人才压力也很厉害 公司发展过程当中 需要更多人才来加入进来 有时候找人也很辛苦 找人很辛苦 人力资源方面一直是最大的挑战
32岁的江南春是个地地道道的钻石王老五,对于自己的情感生活,江南春却这样解释给我们听
其实你骨子里是一个很浪漫的人 而且很性情的人 您对个人的情感方面有没有自己的渴求
我觉得你的整个情感的过程是在大学的四年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大学的四年 我觉得这四年当中 我把这个青春期的那种感情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好的 非常极致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那个时候你的恋爱生涯 已经在这个四年当中 这个任务阶段已经被完成
是不是一直在谈恋爱 有一个同学就是一进大学就开始谈恋爱 然后一直谈到大学毕业
应该是这样 也不是 我就前两年一直在谈恋爱 花了很多时间去谈恋爱 然后还经常写诗歌写完了十几首诗歌 经常把这张海报 写完了时候贴在女生宿舍门口 献给新中国女大学生谁谁的一首情诗 那时候 你经常做出的这个活动很疯狂 经常这样 很直接地去表露自己的感觉 但是现在就完全两样 毕业了之后就完全两样 就好像跟恋爱完全没有关系了 我觉得这个年代已经过去了
你觉得大学毕业之后 就开始要进入创业的这种经历
青春期过了之后 马上就感觉像成人了 成人就不应该去谈恋爱 这是我的观点就这么简单
那你这个阶段一直在创业 要延续到什么样一个年龄阶段
我觉得45岁吧 至少45岁 还有十年 我觉得前面十年完了 后面再是十年 45岁之后 我觉得差不多可以休息一下
我觉得财富是一种力量 它是实现你梦想的力量 实现你一种人生价值的力量 有了财富 你可以去做的事很多 我说人生就做三件事情 一个是做一件对自己觉得自豪的事情 第二件做一件对自己有趣的事情 第三点是做一点对别人 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我觉得人生也蛮简单 做好三件事 我现在只是在做第一件事
那你有没有设想,今后自己,包括分众的未来
我觉得我个人的想法,一,我们代理这个上市公司,保持持续的高成长,我觉得第一点来说,他…对股东的回报。让每个投资者得到很优异的回报。第二我觉得来说,我觉得做…这么一个做企业公民的…。它作为一个企业对社会的基本的回报和一个企业公民的…体。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可能你经历的这个十年,可能未来又是十年的工作之后,我觉得你退下来之后,可以做一些令自己也趣的事情。比如有很多,我喜欢写文学剧本,我可以回到那个年代去从事一些我喜欢的东西,包括我还喜欢当教师,我为什么读示范大学,我很喜欢当老师,这些都是我愿意去做的事情,写剧本,写…,写诗歌,写小说我都喜欢做,表达我对很多小说的观点。另外一些事情,我觉得确实我们这些人成长起来,很大程度上来来自于这个时代,来自于这个国家,所以上次有人问我,你觉得是不是很虚拟我说生在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都已经足够幸运了所以你的这些机会,很多程度上来自这个时机,这个国家的时运。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我们的能力很强。或者自己很奋斗,没有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什么都不会有。所以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我们对整个社会还是对整个时代充满一个感恩的心态。我想很多很多70年代出生的这些人,都会有同样的心态。因为这个时代造就了一些人,所以我们到了可能过了十年可能把企业什么,因为你现在很忙,真的很忙,但是过了十年以后,你有了很大空间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些,因为这些财富对你来说,并没有很多太大的实际的意义,我觉得你应该把它贡献出来,去做很多就是对这个社会的回报的事情。我觉得你即使说,你做对很多群体有很多帮助的事情。我觉得我们从内心上来说,不是说,做什么慈善好像是一个很好听的名义我觉得确实从发自内心来说这个过程是你自己享受一种幸福,这就是财富的力量,你能够去帮助的人可以很多,你有这些财富,可以去做很多事情去帮助。如果你没有钱的话,你可以去做义工,也很好,但是我觉得,你能够有很多钱的话,你可以想得到的事情,你可以去做得到,这个我觉得,我们从发自内心觉得可以去做的一些事,而且这是你未来得,年纪大了之后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你会在别人的快乐当中,帮助别人的快乐当中,取得心灵的这种切实的幸福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8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新中国第一批股评家 黎东明
2007-05-18
他是中国第一批股评家 “股市三剑客”的代表人物
股市动态就是黎东明啊 这个特区报就是余嘉元 商报是古思平 通称为深圳股市三剑客
曾经辉煌一时 在股市上一呼百应
那个时候我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 在电台都播的嘛 四两拨千斤 我的电话录音也是播的嘛
他认为未来十年 中国股市存在很多机会
你别看 现在悲悲切切 就觉得大家很悲观 到时候确实有一个很大的机会 至于什么时候介入呢 我觉得这个需要商榷
黎东明 新中国第一批股评家的代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股评界呼风唤雨的人物 他与共和国同龄 1966年考入空军第六航空学院 1984年 进入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正式开始他的职业金融生涯 与当时到深圳的人不同的是 早在1984年 即便是中国金融专业人士 对股市也相当陌生的时期 黎东明就开始认为中国会有出现股市 并且从此开始钻研股市理论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股票的
接触股票就是当年发行原始股时开始接触的 因为之前我就研究了 做了充分准备的
你比方说 一九八四年 我去香港买那个股票的书 你想想当时内地一本都找不到 大学也不开这门课 对不对 我们仅有的股票知识是从《矛盾》里面讲的那么几个小段
当时钱不多 就是住最差的旅店 然后吃最差的饭啊 省下的钱都买书了 每天不会去任何地方 就是逛书店 而且不坐车 看着地图 哪里有书店就往哪里钻 就是买书 只要发现一本书 我就买 不买重 绝对不买两本 因为钱也有限 然后背了两大袋的书回来
您第一次购买股票是从什么时候
那我应该是从发展 应该是从发展的
您当时投了多少钱
那就不能讲了 太少了 少得可怜 那都是象征性的
您从深发展这支股票赚了很多钱
这个应该是倍数大 不是说钱数大 但是倍数大 大得不得了
那有多大
你想想我们一九九六年都已经十倍了 它曾经达到一千四百多快钱…以后 所以说长线投资是有道理的 但是你要看拿什么股 对不对呀
你从一开始就长线持有 一直到现在
也有炒作 我既是长线投资的倡导者 也是实践者 但是 因为股市是有波幅的 他还是有一段一段的嘛 仗是要一仗一仗的打 饭是要一口一口的吃嘛 在行情上要一段一段做嘛
您当时还参与过一段场外交易
是有一段长外交易的经历 那是盛况空前哪 那个时候的社会治安比较好 大家讨价还价 商量好 就在那草地上数钱哪 几万 十几万就那么数
当时都怎么交易
带的现金 每人拿着一张股票 现在那些老人为了儿女婚介那个样子一样 差不多就是男的找女的 女的找男的 那个差不多 实际上当时后来发展的有三个点
那这三个点之间应该价格是不一样的
应该有差价 当时我还比较先进 我有对讲机 我三个点都来跟我报价 然后我觉得买还是不买 或者是利用差价 那边便宜 拉到这里来卖
谁给你报价
我的一帮朋友啊 我领了一帮人 我们都是穷弟兄啊 大家要富一起富
那时候是不是感觉很好 领导着一帮人
那时还没有找到将军的感觉,只是找到一个班长的感觉
那时候您还组织了股市沙龙
就是十块钱 一碟饭 一杯咖啡 茶是随便你喝 然后你就在那里信息交流 最多的是挤满了 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从股市沙龙开始 黎东明开始了他的股评生涯 有人说 第一个股市沙龙的最成功之处 不在于这里走出了多少百万富翁 千万富翁 而是在于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代股评家 在股市沙龙 黎东明被新兰德证券咨询公司总经理的李肇文发现 开始在新兰德杂志《股市动态分析》上发表股评 后被邀请加入新兰德
实际中国最早的一批股评家 绝大部分都出自股市沙龙
现在的大庄家 有一部分 还有证券公司的老总 后来都做了证券公司的老总 都是公司沙龙里面出来的 所以我说它是黄埔军校
您开始写股评是什么时候
写股评就在股市沙龙开始写的 因为当时就是王师勤博士 李照文 老总他也是经常来那个股市沙龙 当时就是邀请我们帮着写文章 我们就开始写了
开始是自己有兴趣写 那个时候没有传真机的 我们写完了以后还有蹬着单车去送稿
黎东明的股评 语言通俗 分析客观 预测精辟 很受股民的欢迎 1993年《南风窗》把他和古思平 余嘉元 放在一起 并称为深圳股市三剑客
您当时的股评好象比较通俗 是用大白话写出来的
而且用最通俗生动的语言去表达 就算你不懂经济的人也能看得懂 所以他就觉得很好 像我以前 我每周都写的话呢 那个标题都像章回小说一样 就标题也已经把这一周的战况 其实已经讲得一清二楚了 他们都很喜欢 我看你这个文章像章回小说
您是怎么想到用这种形式来写股评的呢
我就把大家都难懂的东西 我把它消化掉 然后我用我的语言 大家都能懂得的语言 中国文字太丰富了嘛 方块字 是吧 来表述 大家就喜欢 所以就创造了很多名词啊 抄底 这用的是最频繁的了 国外没有的 我是抄底的发明者 也是抄底的实践者 这个当然 当时就是在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候 这个标题里面出现的 抄底大军蠢蠢欲动
就是蠢蠢欲动 抄底大军蠢蠢欲动 行情帮了我 结果这个文章出来 一两天就大反弹了 所以这个词就被市场认可了 被大家记住了 后来余嘉元又使用了这个词 后来就很多人引用这个词
您是怎么想到用这个词呢
我想这个词是费了一番心思 像古代的满门抄斩哪 文化大革命的抄家呀 股市不是顶和低吗 我抄个底
当时您还被封为股市三剑客
三剑客 就是 股市动态就是黎东明啊 这个特区报就是余嘉元 商报是古思平 通称为深圳股市三剑客
1994年 黎东明预测深圳综指在368点已经是顶点 于是一路看空 发表了许多文章此后 黎东明声名鹊起 身后开始有一批追随着跟着他摇旗呐喊
其实 你语言生动只解决一个启蒙 一个普及的作用 吸引更多的人进来 参与这个都股市 而真正的人家是看你的文章能不能赚到钱 原来是这样的 当时的民间传说是这样 就是说 股市沙龙 晚上开会 关了灯 一个人讲一个鬼的故事 然后越讲越害怕 所以就预测三百六十八点是顶了 这是民间传说 事实真相呢 我今天可以告诉大家 开会没有熄灯 也没有讲过鬼的故事 大家也没有特别害怕 只是说有一个同志 在了解到了 当时是国有股 法人股要流通 那样的一个消息 就认为是股市可能会大跌 是这个消息 如果有鬼的话 就是国有股 法人股这个“鬼”了 说后来 为什么一讲这个“鬼”就大跌 一讲这个“鬼”就大跌 大概是民间 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但是三百六十八点呢 不是准确算出来的 是我看出来的
和当年的股评家一样 黎东明不仅仅善于写股评 而且更喜欢在股市搏杀 时值1996年国庆节后 股市全线飘红 大盘扶摇直上 炒家借势发力 黎东明推荐的吉林化工成为当年股市中最热门的炒作对象 一时间 黎东明变成股评界的红人 诸多事实证明 黎东明不只是一个敏锐的先行者 而且还是一个颇为老练的股市炒家
哪篇文章或者说推荐哪支股票让人家服你
那是九五年 实际上一九九五年底吧 就一直推荐发展 发展 发展 再发展 反正这个抓住发展不放 这个令大家印象是很深刻的 第二个是吉林化工 因为我以前是这个新股上市 新闻发布会我都参加的 它都邀请我参加的 然后会上呢 上市公司都和我们见面 就是我等于一个记者 每次都和他们见面 然后跟他们聊 但是记者呢 没有我的目标 我问的问题和记者问的问题还是有差异的
您都问一些什么问题呀
我问我所关心的的问题呀 我问我需要的东西呀 他们呢 记者一般就不用这些问题 我往往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上能够找到灵感 其中一次呢 就是那个吉林化工 当时开会的时候 很多 因为记者都认识我 他们就问我 你认为这个股票开盘能开到什么价格 我说八块五 他们说赢利不怎么好 能开那么高吗
您是怎么判断的
就是在新闻发布会上 好几家记者问开多少 我不吭声 但是我发现它有这个很奇特的股权结构 当时股市正要冲击原来的高位三百六十八点 我说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股 做领头羊的 我一看就是它 为什么 它上市才三千万股 流通股 它不流通有三十四亿股 就是四两拨千金哪 因为综合指数算总股本 它跟成指不一样 成指算流通股的成本 所以三百六十八 只要它一上市 一定破 不在乎它业绩怎么样 它是四两拨千金 它能把地球撬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是你很小的股本是很容易透支的嘛 对不对 你只要把它炒上去 对指数 (因为它是小盘股)不对 不是小盘股的问题 它是三千万撬动三十四个亿 当时在股市上有三十几个 三十四个亿的股本没有 所以它比发展的影响要大得多 所以它一撬动的话 整个三百六十八点就拱破了 拱破了 当天是怎么样的 很多证券部 他们早就预谋了 买了香槟酒 掌声响了十几分钟啊 然后大家抢那个香槟酒庆贺 三百六十八点这个高点 终于一举突破 就是吉林化工的功劳
那就他们之前也有这种预感
没有 那个时候我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 在电台都播的嘛 四两拨千斤 我的电话录音也是播的嘛 我太太也是证券部的 证券部的老总 她叫股民买那个
她推荐买的
背后的英雄是我了 他们证券部只有五千万的保证金 但是做出一个亿的成交量 当天 就是全部倒了一遍哪
您自己买了吗
应该买了吧 因为你要实践嘛
赚了吗
赚个大厦(一套房子)
一个大厦
我戏称 我是戏称
多少时间
五天嘛 五天
您是多少钱买的
我是一开市 最低价买的嘛 因为他们不敢用那样一个价格买
什么价格
就是我预测的 差不多吧 八快多吧 因为他们委托的价格都比我低 他们成交不了 因为他们没有估算到
没有估算到
所以预测是很重要的
那您是多少钱出的呢
涨了大概二十五块钱左右 我记得二十四块多
在最高的位置出的
也差不多了 也差不多 实际上 这个股市也是很残酷的 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从这个股看到 它后来一路走熊死了
那是最高的位置
那是永远的高点 永远的高地了 所以这个事情上也不能做多了
但是对指数有贡献 对鼓舞老百姓有贡献 也是一个典型的战例 就是说 因为它用三千万撬动三十四亿 就是一个战例 当时曾经引起东北电 同一个地区板块 一天百分之百 因为当时很多人是一种补偿心理 我没有买到吉林化工 我没听你的话 就买它旁边那个 就东北电 一天就来个百分之百 那么多人有这样补偿心理 它就 嘣 一下起来了 对于股市炒作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战例 但是这种战例不能做多了
我总觉得市场分析就是分两种 一种投资智慧 一种投机智慧 这个是投机智慧的一个成功案例而已
是这件事情让您名声大震
不是 不是 不是 可能六千一导致名声大振
1997年 在深成指4000点附近的时候 黎东明运用他的波浪理论 预测指数将突破6000点 并且在《证券时报》攥文 这次准确的预测 是为黎东明股评生涯中的颠峰之作
那时候没有其他人预测吗
全国都没有人预测嘛 也是比较早嘛 而且为了此事 可能《证券时报》还挨了中国证监会的批评 把我的文章登得那么详细 把这个六千点写出来 所以可能是给大家印象 比较深刻 其实呢 好多时候我的市场感觉非常好 就是园岭场外交易 这一刻对我太重要了 我找到了市场感觉
那我算出来的倒是 一九九七年的六千一百点 这个 你们陈主编(《证券时报》编辑)应该知道 它 我是很早就算出来 那我预测能力 那时候已经算出来 我讲的是六千点 所以你们陈主编说 老黎呀 行情还多给了一百点 有啊 那六千一百点 那基本也对 那是很精确的 而且是四千多点的时候就算那个位置了
关于股市的预测往往令人感觉神秘莫测 正因为此 人们把股评家看成股市中神秘的一族 但是实际情况是 股评家不可能每次都能够预言准确 老马迷途的情况 黎东明遭遇的也不少 黎东明的成功固然和他的预测能力有关 但更能让人接受的是他对股市的敏感性以及在这个圈内积累的深厚信息来源 这从1999年 黎东明因为提前泄露了消息 被中国证监会罚款3万元可见一斑
罚款3万块是我一篇文章惹的祸
哪篇文章
那是发表在北京的一份报纸上 这个讲了一个不该讲的消息吧
哪年的事情
这应该是99年 周正庆做主席期间 他亲自罚的 他亲自
罚你的理由是什么
那是造谣惑众
那你造什么谣
没造谣 但是讲了不该讲的东西 不该透露的消息
你透露的东西当时对市场影响很大吗
不大 应该是不大
不大怎么会引起那么高度的
我就是说暂停三个月新股上市吗 后来消息也证实了是吗 那你提前公布了 就不该吗
你这消息是从哪知道的呢
从别人那里 从朋友那里
那你知道这算内幕消息
其实还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希望大家对未来有个掌握 既然是这么重要的消息 因为暂停新股上市吗 那股市可能会没那么冷吗 还是一种好心肠 还是想股市好
您对市场的感觉很敏感
对呀 我很敏感 你比方说 一九九六年的十二月初 我们在河北证券做报告 那个时候 原来是在室内 后来改到室外 人太多,变成一个广场 那人山人海的 我一看这股市就够热了 他们都讲得很热很热 因为那个时候股市也是太好了 每天都是一批一批地 涨幅都很高 但是我感觉它是太热了 所以我就讲得比较谨慎 所以实际上 十二月十六号的人民日报社论哪 之前我们出来了三次 就等着它了 就知道政府要干预了
就是筹码 卖了三次了 就已经空仓了
但是还是进去了
对 但是还是忍不住进去一部分 最后呢 一九九六年的十二月十六号 那天晚上还是套了点 那天晚上的气氛 那是令人难忘的 空气像凝固了一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的人民日报社论 很多电话打来 问我怎么办 我说大家都一样啊 都逃不出去的
您安慰他们
是啊 我说这有什么要紧哪 既然大家都一样 就不要紧了 这是其一 其二 根据我的分析我说这个股市没问题 我说这个股市没完 还会涨上去 但是眼前亏肯定是要吃的 你只要忍得住 我说 明年还会涨上去 而且更高
他们有得一点安慰 很多人是暂时得到一点安慰
您投入很多吗
很少… 因为我知道这个一下来那么多道金牌都下不来的话 迟早有一天来狠的
所以就等待
出来等它 又不出 出来等它 又不出 又担心 又进去 这回坏了
卖了三次
对呀 人都有贪念 但是我这个人 好就好在什么呢 胜利了 辉煌了 内心里面不会欲望膨胀 反而更加冷静 我认为最有效的理论是相反理论 胜利了 你一定要注意 其实 赌场里面输大钱的人 都曾经赢过大钱的 没有赢过大钱的人不会输大钱 所以你赢了更加要谨慎 所以这个辉煌 你一定要更加谨慎 我一直都是遵循这样嘛 一种理念在做 所以大的失误没有 小的错误总是有啊
你比方说琼民源 我买进去第二天就宣布停牌了 一停就几年啊 毫无消息 也是一个错误
您有内幕消息
我是听到有消息说它是不错的 这个我们那个时候不是说重组 说得它好多有利的一些方面 买进去第二天就停牌了
那个投入资金大吗
我永远都不会说百分之百的兵力投进去 不会的 因为三三制 这是我坚持的原则
什么叫三三制
就是每一个股票不能够超过三分之一的资金 跟打仗道理一样嘛 总是有冲锋的 有掩护的嘛 还有后备队嘛
就因为这样 所以
因为这种习惯也救了我 要不然我就全仓杀入 套了几年不用干活了
您当时怎么想的
套了好几年 而且毫无消息 究竟结果怎么样呢 但是我觉得也挺坦荡的 这是一个教训嘛 没了就没了嘛 那你就是抱着这个想法 你不是很乐观嘛 对不对呀 没了就没了嘛 没了再去嘛 我也没有全部投入进去
其实在1993年之前 黎东明还曾经有过一段坐庄的经历 替机构当过操盘手 至今回忆 他依然唏嘘不已 黎东明说他在股市上异常谨慎 写股评尽量追求客观 和这段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据说您还做过委托理财
应该中国是第一个吧 第一个带人理财 而且包盈的
包盈
而且包盈的 后来我又替别的机构做过 之后就是给自己定下了 我都赢了 而且大赢
1993年
那好早了 那是之前哪
后来呢
所以这个大赢了以后 我这个人最好就是不会欲望膨胀 我后来也替机构操盘 操大机构的
我喜欢钓鱼 我从钓鱼里面感悟炒股的道理 一个放长线钓大鱼啦 大家都懂啦 一个打鱼窝 打鱼窝呢 你要在野外钓鱼呢 提前一天去打鱼窝 泡好的 用酒泡好的料撒到你要钓的那个地方去 后来那个鱼闻到这个香味 他就往这边集中 你第二天才能钓到大鱼 钓到好鱼 打鱼窝不就和坐庄的道理一样吗
但是呢我赢了以后 我从此给自己定下两不一要
什么两不一要
就是 不代客理财 不透支炒股 要分散投资
我的优点就是在这里 我今天没有被消灭掉 能做着跟你谈话 聊天 是因为我给自己定下铁的纪律 假如说我代客理财 假如说我替机构操盘 那恐怕今天被消灭掉了
那网上说 说股评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死在沙滩上 实际上没那么悲观 虽然是前浪到了沙滩上 好多人还是爬起来了嘛 没死 也只是说大隐隐于市吧 好多好的股评家 第一代的全部退出来 但是可能做别的职业 或者是还活跃在股市上 只是说和传媒没什么联系了 不露脸了 不写文章了 所以大家都感觉到 他们都死在沙滩上 没有
1995年黎东明离开新兰德公司 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惠多投资咨询服务公司 但是公司未能通过1999年证监会的年检 加上股市处于调整期 公司业务萎缩 黎东明认为“上帝不会总是眷顾某个人” 况且自己已经上了年纪 在完成《中国股市20年大预测》这本书之后 黎东明选择了急流勇退
那公司为什么不做了
我认识到总调整要来了 逐步退出了 总调整 那是跌多涨少的年份 而且要经历若干年 所以我再做的话 已经是只能骗人了 那我不愿意骗人的话 你老跌 人家不高兴的 你老说涨 天天跌 你干脆就说跌够几年算了 所以我不愿意做
我曾经写过 在商报发表过的 凯旋门理论 这个可能很多人都健忘了这篇文章 其实 雄赳赳 气昂昂 通过凯旋门的部队 都不是在最前面冲上去的 都是后备部队的 前面冲上上去的 前面打前锋的牺牲掉了 或者是负伤了 抬走了 真正的通过凯旋门 接受人们的欢呼的呢 是后来加进去战斗的
我总结的人生就是一种证明 人生就是一种感悟 未来是属于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人 我只是实践这个 我自己还为这个活着
那您是一种什么理念
我的理念很简单啊 就是我们经过研究的 统计的 就是所有的主要的股市 它三十年左右时间会达到一个最高点 就冥冥之中股市有了生命周期 它跟人一样就是三十而立 它是最健壮的时候也是三十年左右 大概是正负三年 有二十七年的 有三十三年的出现 也有三十年的 也有二十九年的 统计数字上是三十年的正负三年 里面出现最高点 你别看 现在悲悲切切 就觉得大家很悲观 到时候确实有一个很大的机会 至于什么时候介入呢 我觉得这个可能商榷 是年底介入啊 还是明年介入啊 还是二零零七年介入啊 高潮产生于哪一年啊 这个可以商榷 但是我知道未来有一个很大的机会 所以我还不离场 道理在这里 但是我的角色已经改变为个人投资者了 我就不再是一个机构操盘手 证券分析师啊 这些角色统统不要了
您准备坚守市场到多久 到什么时候
我觉得就是等待这次我预测的最高点出现 我就走了 永远地离场
您这种性格 做事的原则是不是跟您以前做过飞行员有关系
应该有关系 我从小在军营里面长大 而且过去对战例学的太多 对风险意识很强
您这么多年走过来 您觉得股市对您的人生获益多大
我觉得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 也改变了我家庭的命运
个人命运怎么改变
我从一个军人成为一个股评家 成为一个股市的炒家 而且也成名了 也成功了 所以那么就这个转变 连我那些当将军的同学都感到很愕然哪 我也羡慕他们啊 你们可以指挥千军万马 我自己却是在股市里面过了一把瘾而已.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