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神
| 來源
| 分佈
| 備註
|
東華山教
| 祀奉道教太上老君,五老,又奉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的東華帝君等祖師,另一特徵是時時強調三教聖人的教導,其傳人也有像金英教等民間教派,把本身的姓名中間的字改成“法”字,或單姓單名救在中間加“法”字,以示是學法之人。
| 客 家道士開始南來弘道,他們多是火居道士,少數不婚娶。有史可考的早期道觀創立人,有不少是來自客家地區,其中一個特出的例證就是淵源於全真道南傳客家地 區,後來在本土形成的海雲派,或東華山派。這一系統的道廟,最早的是芙蓉沉香島的天師爺宮,道士受鼓勵蓄發盤髻,但可以婚娶。
| 芙蓉沉香島、芙蓉青山洞、檳城亞依淡天有宮自在觀。
霹靂龍頭岩。
| 認惠州博羅縣羅浮山沖虛觀為祖廟。但而其宗派芙蓉青山洞天公五老觀“道義堂”之道士靈位,以說明各道派和民間宗教傳人幾乎都因此宗派成立合流,可惜因戒律極嚴,而且各派自有傳人,東華山畢竟未有進一步的理論建設,也未見傳人分佈廣泛。
|
天衡山派
| 供奉三教聖人及鬥母元君為主,並諸仙佛。
| 1881年由一班客家道士離塵子、洛陽子、觀化子、碧霞子等人所創建。其本土色彩包括其他民族入教。
| 全馬各地皆有“三教”傳人。
| 在檳城天衡山清觀寺的客家道院(俗稱“千二層”)供奉了一位土人“篤阿孿大巫師之神位”於祖堂之內,並有留下其人帶五老冠的遺照。而天衡山的傳承科儀中,有好幾種與拿督公有關的咒語,都是用客語發音的漢字拼音而成,念誦後就可聽出其馬來語意。
|
黃老仙師慈教
| 以黃老仙師、太上老君及齊天大聖三位各為代表“三教”的主要入世傳法聖人,降到壇前說教及扶持信徒修練神打功法。
,
| 始於1948年緊急狀態時,源於森美蘭的Bahau。當年膠工工頭廖俊獲得神人附身,一再指引當地人民在戰禍中趨吉避凶。以後傳出《黃老仙師道理書》強調:慈、忠、信、義、禮、倫、節、孝、廉、德等討論學法救世的教理。
| 1990年,馬來半島包括新加坡,共有38個供奉黃老仙師的“慈教組織”,非正式統計,當時它已接迎過14萬人的信徒。
| 他們在1991年,通過祖師乩示,正式在中國四川都江堰尋獲黃老仙師祖廟的所在,並支持當地開發黃老仙師祖廟。多數組織為道教總會的成員。
|
來源:1。王琛發:〈馬來西亞道教與華人信仰〉,載《馬來西亞百科全書.宗教卷》(2005,英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