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印度宗教解脱观与佛教无余涅磐探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8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0# 新網友 的帖子

對於沒見過又想像不到的東西, 可是, 還是要這樣信仰, 要怎樣做才可以這樣信仰?

對於沒見過又想像不到的東西, 就這樣信仰了, 信仰的人會信仰的很真實嗎?


说起来是相当心酸的,这是人类/宗教家/哲学家在探讨存在/生命时,背后不得不有的悲情我用悲情来形容,是因为这种皈依于超越经验世界,形而上的立场,是感性的,情感的,没有智的成分在内。但是这种情感的归依,却又是不得已的,无奈的。所以我说这种皈依是悲哀的。诚如花生包曾讲过一样, 一切宗教到最后都会谈到/触到这种形而上的第一义 立场,把最后的解脱/希望皈依/寄放在这种形而上的立场。无论你把它称为上帝,梵,天国,道,老母娘娘等等。一切世间哲学宗教,确实是把他们最高的信仰寄托在这种,没有见过,没有经验过的形而上的xx。

至于为何人类会有皈依于这种形而上的立场,前面已经解释了无数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10-2008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0-10-2008 12:22 PM 发表
就拿乌龟和海鱼的例子来讲,海鱼(佛陀)否定陆地(自我)的存在,那是因为在海鱼的经验世界里,只有海没有陆地;而乌龟(外道)认为有陆地(自我)的存在,因为那是乌龟的经验世界。

为什么我觉得UPA兄提的例子怪怪的?
UPA兄指的自我是什么意思呢?感觉上您用的比喻不太恰当~

【词语】:自我
【释义】
  1.指自己。
  2.谓自己对自己。
  3.自己肯定自己。
  4.相偶;相依。自﹐犹相。
  5.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之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一只生活在海里(世间)的鱼儿(凡夫),从来没有机会体验到陆地(出世间),所以一直在否定乌龟(佛陀)所说的陆地,认为陆地是不存在的。因为陆地是超越鱼儿所可以想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8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0-10-2008 12:22 PM 发表
严格来讲,那些支持非我的人,(预设绝对自我存在的人)才是井底之蛙/夏虫/海鱼。他们尝试去对于超越自身经验世界的种种存在,做出种种的描述。而他们所作对于自身经验世界以外的种种描述,都不可能是正确的。就像海鱼一样,它不可能正确的描述“陆地“,或者“陆地“的世界如有花有树,老虎,鸟,人类等生物。即便是乌龟,他也无法正确圆满的描述“陆地的世界“,乌龟自身也被局限。


对于超越自身经验世界的种种存在加以否定也是鱼儿的作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8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3# 新新网友 的帖子

对于超越自身经验世界的种种存在加以否定也是鱼儿的作风。

如果你有对我常举的例子,石女与石女孩,认真思考过,就不会笑得那么洋洋得意,还自以为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8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2# peggy_str 的帖子

这就是后来对于批判佛教无我说的人所犯的错误。
佛经无论是非我还是无我,这个我都是指形而上的绝对自我。而不是指伦理,道的,行为缘起五蕴和合的我。你要了解佛教的非我和无我说,你就必须了解佛经所批判的我,而不是对佛经的我提出自己的定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8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5# upatissa 的帖子

請問大智烏巴地薩

按常理來說:

舉例:

如果佛陀發現一位弟子有著「執著於我」的執著時,他會指點那弟子關於無我還是非我呢?

如果佛陀發現一位弟子有著「不執著於我」的執著時,他會指點那弟子關於無我還是非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0-10-2008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0-10-2008 05:19 PM 发表
对于超越自身经验世界的种种存在加以否定也是鱼儿的作风。

如果你有对我常举的例子,石女与石女孩,认真思考过,就不会笑得那么洋洋得意,还自以为是。。。


除非可以真正的验证了那是不能生孩子的石女。那么称为石女孩才可笑。

否则单凭自己的认知说那是石女而已,可能是一个笑话。

石女可能只是处女膜厚了一点。没有能力突破那层处女膜就是石女。

有能力突破的人,就可以看到她生孩子了。

鱼儿不也在笑乌龟是白痴吗?那里有没有水的世界的。这乌龟一定是傻的。

[ 本帖最后由 新新网友 于 10-10-2008 05: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8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6# 佐竹 的帖子

敬答佐竹大菩萨。
如果佛陀發現一位弟子有著「不執著於我」的執著時,他會指點那弟子關於無我還是非我呢?

种种佛法都是为了去除我执([執著於我」的執著時),我执灭除了,方法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
客观来讲,一个真正不執著於我的人,不可能还会陷入你所讲的「不執著於我」的執著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10-2008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新新网友 于 10-10-2008 05:34 PM 发表


除非可以真正的验证了那是不能生孩子的石女。那么称为石女孩才可笑。

否则单凭自己的认知说那是石女而已,可能是一个笑话。

石女可能只是处女膜厚了一点。没有能力突破那层处女膜就是石女。

有能力突破 ...

据了解,石女是指先天无法进行性行为的女性,无法进行性行为自然无法生育,但不表示她有不育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8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7# 新新网友 的帖子

除非可以真正的验证了那是不能生孩子的石女。那么称为石女孩才可笑。
否则单凭自己的认知说那是石女而已,可能是一个笑话。

如果你真正去理解这个故事的话,也不会有以上的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8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我与涅盘
关于涅盘「有」、「无」的辩证
http://www.fjland.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6&Page=1

大家一同来参考下。:handshake:

[ 本帖最后由 山野草夫 于 10-10-2008 06:2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8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0-10-2008 05:23 PM 发表
这就是后来对于批判佛教无我说的人所犯的错误。
佛经无论是非我还是无我,这个我都是指形而上的绝对自我。而不是指伦理,道的,行为缘起五蕴和合的我。你要了解佛教的非我和无我说,你就必须了解佛经所批判的我,而 ...

请问UPA兄是如何去了解佛经里讲的"无我"呢?
难道你不是在对佛经的我提出自己的定义吗?

UPA兄的独特看法,小女子真的是不敢恭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8 07: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1# 山野草夫 的帖子

一般上上座部是根据清静道论这部由觉音尊者写的论书。但是觉音尊者对于原始佛法的诠释一定是对的吗?佛使比丘对此曾经提出批判,尤其是觉音尊者对于12缘起从三世来谈,有失世尊 说缘起的原意。有机会我会放佛使比丘的书。
先看看吕凯文 对于佛使比丘的观点:

(佛使比丘对于缘起思想的反省及其意义 - 吕凯文 )
http://cforum3.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361196&extra=page%3D1&page=23###

。。。上座部佛教对于缘起思想的理解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论师《清净道论》的「三世两重因果」上。 亦即是從亙貫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以及惑、業、異熟的立場來討論「十二因緣」或「十二支緣起」( dv a da wa nga-prat i tya-samutpada)的成立。  申言之,「三世兩重因果」是 以無明和行作為前世因,以識 、 名色 、 六入 、 觸和受作為現世果;以愛 、 取 、 業有 ( kamma-bhava)作為現世因,以生有 (uppatti-bhava)、 生和老死作為來世果。  这样形成三世两重因果。 就此意味著:前世的苦因導致現世的苦果,所以苦因與苦果是兩世分隔。  並且也意味著:十二緣起的「識」支被理解為「結生識」( pa t isandhi-vi bban a ) ,因為識入胎為名色。

佛使比丘深入检查这种说法且严厉地质疑:如果苦因是在前世,而其果是在现世,那么我们要如何在现世灭除前世的苦因,进而现生获致灭苦解脱的涅槃呢? 如果佛陀的教导是「无我」 (anatt a) ,那么自一世转移(或轮回)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 細究之下,佛使比丘的質疑是必要且合理的。 如果苦因是在前世,那麼身處於現世的人又怎麼可能滅除前世的苦因呢?  況且佛陀明明教導「諸法無我」,何以覺音論師會主張三世兩重因果論呢? 如此一來,不就暗設有某種輪迴的主體(我、結生識)在輪迴嗎?

。。。。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为例,他的觉悟就在摧毁无明 ,也就是无明的止息。
無明滅則滅, 滅則滅, 滅則名色滅。
无明灭则灭, 灭则灭, 灭则名色灭。
那麼為什麼佛陀卻未死?
那么为什么佛陀却未死?
想想看,佛陀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時, 無明就止息了,隨著無明的止息,則造作的能量—— sa v kh a ra ——也滅了。
  
然而當時佛陀為什麼沒有死於菩提樹下?
因為緣起的用語是法的語言,所以「生」和「滅」這兩個字不是表示肉體的生或死。
(《緣起》,頁八二)
(《缘起》,页八二)


可以想見,在佛使比丘的觀察下,當人們以日常用語來理解屬於勝義諦的緣起時,那麼「一次緣起的流轉」也就被誤認為與兩個有關:一個是指名色的生(父精母血和合),一個是指來世的
  
如果有兩個生,那麼緣起就被認為是貫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此一來,一次緣起的流轉就被拆散攪亂成三世兩重因果,反而不符合緣起無我的說法。
因此,如何正確地理解緣起,如何以法的語言來解釋十二因緣的「有」和「生」這兩個字,乃是正確理解緣起與佛法的關鍵所在。



佛使比丘认为,十二因缘的这两个字,「 并不是指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而是指从执取中生出,且发展出『我』的感觉,这才是 。。。。


使发生时,无论它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有「喜」( nandi)在其中,这就是
任何「喜」就是 ,因為「喜」是執取的所依,有「喜」的地方就一定有執取。
「喜」指的是著迷或滿足。
  
因此當我們有了 ,當下就有「喜」,也就有 :「有就有 ,有就有 ,有就有老死 ,就是苦。」而這也正表示:



来自于 ,并不需要等到死后投生才产生。
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在一天之中,不知會發生多少次:一旦存有與無明相應的 ,就會產生某種著迷的「喜」,這就是執著,接著發展出當下的
  
因此當下就有所謂的 …… 就法的語言而言,一個人可能在一天中出生好多次,每一次產生「我」、「我所有」,就稱為一次的 ,一個月內可能是數以百計,一年中數以千計,一生中則可能是成千上萬的
。。



一旦人们将缘起解释为三世轮回,就得把十二因缘的支解释为结生识,而导致后期的论著也把识解释成结生识。
如此一來,將緣起解釋成貫通三世也就不符合原始巴利經文「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印,因為它提出了自我、梵我的錯誤觀念,這是常見;同時這樣的解釋也不能落實在修行中。
不能落實於修行的理由是:因為佛法的目的是要知苦、滅苦因,要讓煩惱在當下徹底止息。。。



真正的佛法是主张当下就能透过内观来灭除苦因,不必等到死后。
可是如果苦因是在前世,而果在今世,哪能解決什麼問題?
可是如果苦因是在前世,而果在今世,哪能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今世的因導致來世的果,除了痴人說夢空有收穫外,又能帶給人們什麼好處?
正是如此,佛使比丘認為我們應該忠實於佛陀所說的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並依此來理解十二因緣的支。
  
只要我們看清平常感官的六識,緣起就在吾人的日常生活中。
透過觀察日常生活身、受、心、法剎那生滅的緣起,就可落實「知苦」、「滅苦因」的修行實踐。
  
職是之故,沒有必要將「識」解釋為「結生識」,也沒有必要將緣起解釋為三世兩重因果的輪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8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bda/index.htm

無我 (佛使比丘)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這種「終極的自我」是在佛陀以前的其他宗教就已講授很久的學說,它非常類似且接近佛陀的觀點。他們的解釋方式和我們相同,認為當人去除對世間或所有會生住異滅之物的執著時,(乌:简单来讲,就是非我的策略) 「真正的自我(梵文稱為「阿特曼」atman)」會出現,這種境界的「自我」是恆常的、恆樂的、非常純淨的,它屬於每一個人,也是宇宙大我的一部分。它也是有些佛教徒受誤導而執著的東西,這些佛教徒也說這是佛法的義理,因而教導別人也如是奉行,(乌:看来认为佛教徒受非我影响的人,不只我一个)  所以,我把它稱為「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使用這個名詞是因為它只是一絲殘留的「自我」,就像呼出去的一縷煙絲般有殘留的痕跡。這些外道修法最高者過去雖然緊緊地執著「自我」,但修行後幾乎已經達到修行的極限,如果沒有執著這種「自我」,或是進一步去除這種「自我」,就可以從「自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08 07: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我執就有負擔、痛苦
  那些主張與上帝有關的觀點或教義,其主要目的在使他們的信徒臣服,並且毫無異議地遵守規矩,所以這些觀點是壓迫性的,不允許有獨立的思考和行為,一切事情完全依賴上帝,這類觀點可被歸為低層次的「自我」教義,適合大多數未受教育的野蠻人,或有限制性的、適合於小孩或幼稚者的教義。

  當人們成長後,他們會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甚至主張自己的「自我」,靠自己做事,為自己而做非為上帝而做,並且不再依賴只適合孩童的上帝。他們可能相信業力或善惡報應,只要他們不厭倦輪迴,也可能輪迴很多次。他們受制於生命中一切作為後所得的報應,但並不受制於上帝的專權──上帝賜予他們唯一的今生,登錄生命中的行為以備日後審判。這種相信個人「自我」的信仰,層次比信上帝更高一層,也比較獨立,具有這種信仰的人,進而能在造作善業或使自己極度淨化後,獲得至高的快樂和永不變異的「自我」。我們可以看到,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哲學中,這種意義的「自我」都是相同的。

  但即使是第二層次的「自我」──人是自己的「自我」而不是屬於上帝的「自我」──如此也不是究竟獨立的,因為人仍然被「自我」所禁錮,這座監牢是以自我中心、自我膨脹、自我沈醉和自我戀著,並且在不知不覺中以自滿、自戀和自我崇拜的火焰焚燒自己,所以,佛教的觀點不認為這種層次的「自我」是苦痛的終結。讓我們看看以下的譬喻:

  有個人走進樹林裡,看見樹上結滿了果實,他很興奮地發現這是鮮美的水果,就開始採摘,並裝滿他的袋子,然後把袋子背在肩上。起初他不覺得重,走了一段時間以後,他不再那麼愉快,也比較疲倦,就開始覺得重了。所以,他開始丟棄一些比較差的水果,只留下最好的,最後只留下一些水果。不久,他又感覺到即使只有這些水果仍然很重,所以他吃掉一部分,丟掉一部分,直到一點也不剩,即使如此,他仍然覺得沈重和疲倦,只想躺下來休息一下。

  過了一會兒之後,他發現有個地方堆滿了金塊,就撿起金塊,背在肩上,希望趕回家,他所背的重量比剛才的水果還重,實在不知道他那裡來的力氣,可是不久他又感到難以忍受的沈重負擔,就開始把一些金塊拋棄,或沿途藏起來,直到只剩下筋疲力竭的他所能帶得動的少許數量。

  但不久之後,他又發現一處充滿更珍貴的珠寶,他就撿起這些珠寶,重量比剛才他所拿的金塊還要重,我們也無從知道此時他的力氣是從那裡來的,而他也再次必須拋棄一些珠寶,因為他意外獲得財寶而興奮地到處奔跑,所以愈來愈疲倦,他一個接一個地丟棄珠寶,直到全部丟光,才感覺十分愉快,不再有負擔,心也不會跳得比平常快,丟掉最後一顆鑽石之後,他終於可以舒暢地呼吸,而且神清氣爽,即使這顆鑽石是最完美的,重量很輕,不會帶不動,但他還是把它給丟掉了,因為它雖然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卻會壓迫心靈。實際上,攜帶或保存一顆完美的鑽石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困難,他可以很輕鬆,即使將這顆鑽石帶在身上也感覺不到半點重量,但他無法忍受的是它「壓迫」他的心,所以最後他選擇丟掉它。


這個故事和擁有「自我」是類似的,利用「自我」他可以做任何喜歡的事,不論時間長短,甚至直到永遠,「自我」都可以留下來。但他終究會發現,「自我」存留的時間愈長,「自我」所給他的負擔就愈久,他寧可不要「自我」,如此一來,即使有任何東西存在,也無須再負擔。這確實是他需要遵循的,藉以掙脫「自我」的束縛,人便能夠依此更進一步地從「自我」中解放出來,從此享受不再有負擔的幸福和寧靜。但是如果有人喜歡這種必須有負擔才能擁有的幸福,那他將不再進步,也無從了解並看到進步的好處,他會黏著在這種境界上,並向其他人宣揚這就是最究竟的幸福。

  一如前面所說,總而言之,擁有「自我」的境界,無論它是如何容易管理,甚至到達可以隨心所欲的程度,但只要還有「自我」,就表示會有「自我」的負擔,也就是個人滿足於個人的「自我」。個人的「自我」可以看作是一種實體,當一個人的心靈還未超越這個實體時,就必須執著地或感激地帶著這個實體,即使他非常樂於如此做,還是有執著和負擔存在,但如果不再有個體感知到什麼是「自我」,那麼就只剩下純粹的「法」,這就是「無我」,亦即佛教所宣揚的「滅除痛苦的最終目的」。

  所以,「外道最高修法者的自我」無論多麼高超,都只像殘存的一縷煙絲,它存在並轉化成非常精細的實體,雖然這種負擔並不明顯,不像《布吒婆樓經》中所提到的三種「自我」那麼明顯,但它並不比欺騙某人去負擔自己好到那裡去。我們應該完全放下「自我」(或「自我」的認知),只留下「法」。有為法的部分不斷地隨其特性運行,而無為法的部分則依其特性,超越一切事物和行為,這才是苦痛的止息或「無我」。如何達到「無我」的境界,將在以後討論。


(乌: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当你用非我的策略修行时,你是放下对于种种层次自我的执取。通过非我,你可以放下水果,金块,珠宝。。。这个时候的你心灵已经达到某种层次的解脱,但是你手上还有最后一颗钻石,这颗钻石唯有应用无我,才可以被舍弃。。舍弃了钻石,自然达到彻底的解脱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10-10-2008 07:4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8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0-10-2008 06:06 PM 发表
敬答佐竹大菩萨。
如果佛陀發現一位弟子有著「不執著於我」的執著時,他會指點那弟子關於無我還是非我呢?
如果佛陀發現一位弟子有著「執著於我」的執著時,他會指點那弟子關於無我還是非我呢?

有著「執著於我」的執著及有著「不執著於我」的執著,都是有著相同的執著

种种佛法都是为了去除我执([執著於我」的執著時),我执灭除了,方法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
客观来讲,一个真正不執著於我的人,不可能还会陷入你所讲的「不執著於我」的執著時

一个真正不執著於我的人(证悟者),根本就无執著可言,執著已无法在他身上找到,何来不可能还会陷入你所讲的「不執著於我」的執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10-2008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ngWei 于 9-10-2008 11:26 PM 发表




师兄有打算要说说看吗?
师兄如何定义“我执”?
我执是五蕴的范围吗?

关于这个,我不确定是不是能够这样子比较
我想,圣人是不会生起一丁点我执的
如果说“迅速”的话始终还是“一个相对短的时间”

我能够理解的说法是,圣人的五蕴,包括想和行,都会不断生起(当他不是处在深禅定状态时)
他都能够觉知,不过由于不再有执著,除非他要,要不然,他不会不自觉的缘这些生起的五蕴
由于他没有缘这些五蕴,因此,这些五蕴自然灭去
凡夫由于有执著,会不自觉的抓紧这些自然生灭的五蕴,进而导致苦的生起



有余涅磐的圣人不会再执著五蕴,
那么,他为何还要取用五蕴来守在四念处或修根呢?

这些有余涅磐的圣人选择不取灭度,都会不断弘扬佛法,

当他们面对这些非我属的五蕴时候如感受等,他们取用这些五蕴继续反观照五蕴。
这种情形就如:
第一步:
无常缘起带给圣人非他属的五蕴,例如种种感受。
第二步,
圣人取用了非他属的五蕴反观照这些五蕴,例如四念处等八正道,

这种修根动作也是缘起的。
两种缘起相合,
缘起了圣人的有余涅磐身心动作。
——————

好了,以上的两个步骤都是五蕴作用,里头找不到圣人。

我们的修根,也应该如此,

采用非我/无我的五蕴,对治非我/无我的五蕴。

解脱后的有余涅磐圣人还是如此度过一生。
这就是道路。

道路是五蕴所成。
里头没有我,只有灭苦,

烦恼来了,佛法也来了。
烦恼走了,佛法也走了。

我是如此看待“道谛”
不断执着无我的五蕴佛法,对治无我的五蕴烦恼。

只看到苦灭和道路,没有看见我在里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8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0-10-2008 06:06 PM 发表
敬答佐竹大菩萨。
如果佛陀發現一位弟子有著「不執著於我」的執著時,他會指點那弟子關於無我還是非我呢?

种种佛法都是为了去除我执([執著於我」的執著時),我执灭除了,方法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
客观来讲,一个真正不執著於我的人,不可能还会陷入你所讲的「不執著於我」的執著時


拜謝大智烏巴地薩的回復

凸  ─ 我執
+  
凹  ─ 佛法/方法

口   

你是指這樣的原理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8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找无我, 无我他是谁, 那我又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8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来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亦无烦恼亦无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2025 09:08 PM , Processed in 0.11498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