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上上座部是根据清静道论这部由觉音尊者写的论书。但是觉音尊者对于原始佛法的诠释一定是对的吗?佛使比丘对此曾经提出批判,尤其是觉音尊者对于12缘起从三世来谈,有失世尊 说缘起的原意。有机会我会放佛使比丘的书。
先看看吕凯文 对于佛使比丘的观点:
(佛使比丘对于缘起思想的反省及其意义 - 吕凯文 )
http://cforum3.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361196&extra=page%3D1&page=23###
。。。上座部佛教对于缘起思想的理解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论师《清净道论》的「三世两重因果」上。 亦即是從亙貫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以及惑、業、異熟的立場來討論「十二因緣」或「十二支緣起」( dv a da wa nga-prat i tya-samutpada)的成立。 申言之,「三世兩重因果」是 以無明和行作為前世因,以識 、 名色 、 六入 、 觸和受作為現世果;以愛 、 取 、 業有 ( kamma-bhava)作為現世因,以生有 (uppatti-bhava)、 生和老死作為來世果。 这样形成三世两重因果。 就此意味著:前世的苦因導致現世的苦果,所以苦因與苦果是兩世分隔。 並且也意味著:十二緣起的「識」支被理解為「結生識」( pa t isandhi-vi bban a ) ,因為識入胎為名色。
佛使比丘深入检查这种说法且严厉地质疑:如果苦因是在前世,而其果是在现世,那么我们要如何在现世灭除前世的苦因,进而现生获致灭苦解脱的涅槃呢? 如果佛陀的教导是「无我」 (anatt a) ,那么自一世转移(或轮回)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 細究之下,佛使比丘的質疑是必要且合理的。 如果苦因是在前世,那麼身處於現世的人又怎麼可能滅除前世的苦因呢? 況且佛陀明明教導「諸法無我」,何以覺音論師會主張三世兩重因果論呢? 如此一來,不就暗設有某種輪迴的主體(我、結生識)在輪迴嗎?
。。。。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为例,他的觉悟就在摧毁无明 ,也就是无明的止息。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那麼為什麼佛陀卻未死? 那么为什么佛陀却未死? 想想看,佛陀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時, 無明就止息了,隨著無明的止息,則造作的能量—— 行 ( sa v kh a ra ) ——也滅了。 然而當時佛陀為什麼沒有死於菩提樹下? 因為緣起的用語是法的語言,所以「生」和「滅」這兩個字不是表示肉體的生或死。 (《緣起》,頁八二) (《缘起》,页八二)
可以想見,在佛使比丘的觀察下,當人們以日常用語來理解屬於勝義諦的緣起時,那麼「一次緣起的流轉」也就被誤認為與兩個生有關:一個是指名色的生(父精母血和合),一個是指來世的生 。 如果有兩個生,那麼緣起就被認為是貫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此一來,一次緣起的流轉就被拆散攪亂成三世兩重因果,反而不符合緣起無我的說法。 因此,如何正確地理解緣起,如何以法的語言來解釋十二因緣的「有」和「生」這兩個字,乃是正確理解緣起與佛法的關鍵所在。
佛使比丘认为,十二因缘的有和生这两个字,「 并不是指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而是指从执取中生出,且发展出『我』的感觉,这才是生 。。。。
当触使受发生时,无论它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有「喜」( nandi)在其中,这就是取 。 任何「喜」就是取 ,因為「喜」是執取的所依,有「喜」的地方就一定有執取。 「喜」指的是著迷或滿足。 因此當我們有了受 ,當下就有「喜」,也就有取 :「有取就有有 ,有有就有生 ,有生就有老死 ,就是苦。」而這也正表示:
有和生来自于受 、 爱 、 取 ,并不需要等到死后投生才产生。 有和生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在一天之中,不知會發生多少次:一旦存有與無明相應的受 ,就會產生某種著迷的「喜」,這就是執著,接著發展出當下的有和生 。 因此當下就有所謂的有和生 , …… 就法的語言而言,一個人可能在一天中出生好多次,每一次產生「我」、「我所有」,就稱為一次的有和生 ,一個月內可能是數以百計,一年中數以千計,一生中則可能是成千上萬的有和生 。 。。
一旦人们将缘起解释为三世轮回,就得把十二因缘的识支解释为结生识,而导致后期的论著也把识解释成结生识。 如此一來,將緣起解釋成貫通三世也就不符合原始巴利經文「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印,因為它提出了自我、梵我的錯誤觀念,這是常見;同時這樣的解釋也不能落實在修行中。 不能落實於修行的理由是:因為佛法的目的是要知苦、滅苦因,要讓煩惱在當下徹底止息。。。
真正的佛法是主张当下就能透过内观来灭除苦因,不必等到死后。 可是如果苦因是在前世,而果在今世,哪能解決什麼問題? 可是如果苦因是在前世,而果在今世,哪能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今世的因導致來世的果,除了痴人說夢空有收穫外,又能帶給人們什麼好處? 正是如此,佛使比丘認為我們應該忠實於佛陀所說的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並依此來理解十二因緣的識支。 只要我們看清平常感官的六識,緣起就在吾人的日常生活中。 透過觀察日常生活身、受、心、法剎那生滅的緣起,就可落實「知苦」、「滅苦因」的修行實踐。 職是之故,沒有必要將「識」解釋為「結生識」,也沒有必要將緣起解釋為三世兩重因果的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