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尋夢人

鬼节谈超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9-2009 09: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3# das 的帖子

说明是诵(佛)经给鬼众生听,第5和第8就不适用了。。。。至于鬼道能不能超渡,如果以下假设都成立,也无不可:
1。真的有鬼道(不然就没有戏唱了)
2。有神通这回事,天眼通和他心通
3。修行者可以通过神通和鬼交流
4。或者鬼可以感知人类的心
简单来讲,就是人鬼可以交流。。。既然可以交流/沟通,鬼道自然能够通过这个(佛法)交流/沟通,而减低了内心烦恼和执著,或者结下善缘等等,如果他们能够维持这样的法喜,自然能够往生善处或者应为生前和佛法结缘而生在有佛法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9-2009 09: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1# upatissa 的帖子

如果他们能够维持这样的法喜,自然能够往生善处或者因为生前和佛法结缘而生在有佛法的地方。。。。结合善处和有佛法的地方,就是大乘佛教所讲的净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8# 尋夢人 的帖子

药师佛有一个大愿和师兄的说法相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
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
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3# upatissa 的帖子

有意施食者不放效法药师佛如来,
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
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不过佛教徒的施食和超渡,不应局限在7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名士 于 13/9/2009 07:23 PM 发表
《法華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賢愚經》記載:一次,波斯匿王率領百萬軍隊行經祇 ...


285. 1192 “na, bhikkhave, buddhavacanaṃ chandaso āropetabbaṃ. Yo āropeyya, āpatti dukkaṭassa. Anujānāmi, bhikkhave, sakāya niruttiyā buddhavacanaṃ pariyāpuṇitun”ti.
...Monks, the speech of the Buddha should not be transmitted in metrical dialect (chandaso-Sanskrit). Whoever should transmit it, there is an offense of āpatti dukkatassa wrong-doing”

大意就是佛陀说,所有从佛所闻,所听,所说的话语都不应用梵语,梵音来传诵/传达,犯者得恶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ilimen 于 16-9-2009 01:12 AM 发表
佛法本來就是''無神論''.

既然沒有神,又哪來的鬼呢?

超渡的意思就是''把你口袋的錢,引渡到我的褲袋裡''.

我把騙來的錢去Shopping買東西.

進來又出去-------社會經濟效應.


佛法的无神论,是无主宰神的神,不是你所谓的神。。。佛法主张有天人,鬼神,这是通南,北,藏传的。。。

FYI,神=天=deva, 例如:devalokkha=天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9-2009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6-9-2009 09:40 AM 发表
有意施食者不放效法药师佛如来,
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
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不过佛教徒的施食和超渡,不应局限在7月


对,布施每天做,施食每天做,“。。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早课和晚课都有的仪式,长我们的慈悲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5# das 的帖子

请问出于那部经或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9-2009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16-9-2009 08:33 AM 发表


当年Luangpu 曼是确实跟鬼界众生说法的,
根据Luangpu Waen说,Luangpu曼曾经在清迈的一个地方,
向鬼说法,让他们有机会听闻佛法,而超度了他们。



佛国贤者,请问您,在南传佛教里头,
佛陀在世时候,就算佛陀亲口教说,有修行者不信受奉行的事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ks123 于 16-9-2009 11:35 AM 发表
请问出于那部经或律?

可以肯定的是 ,括弧部分出于个人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9# 佛国的祝福 的帖子

向鬼说法,让他们有机会听闻佛法,而超度了他们。

这种说法与上帝论/创造者没有两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沧浪澈 于 16-9-2009 11:37 AM 发表



佛国贤者,请问您,在南传佛教里头,
佛陀在世时候,就算佛陀亲口教说,有修行者不信受奉行的事迹吗?


沧贤者。。。
有。。。
比如有次Nagita尊者(佛陀的侍者)心想要去某地方修行
佛陀觉得不适合,就劝他别去
但是这位比丘还是很固执的要去
结果到了那边
修行也不见得怎么好
才会来找佛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1# cks123 的帖子

怎么一样呢?
但是要知道
这并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16-9-2009 10:57 AM 发表


285. 1192 “na, bhikkhave, buddhavacanaṃ chandaso āropetabbaṃ. Yo āropeyya, āpatti dukkaṭassa. Anujānāmi, bhikkhave, sakāya niruttiyā buddhavacanaṃ pariyāpuṇi ...


请问出自那一部经?我怀疑此经的真确性。因为我觉得,佛陀不会鼓励信徒“只”用梵语来宣扬佛法,同时也不会禁止信徒用梵语来宣扬佛法。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这里有几个问题,经典来源的问题,还有,翻译的问题。。。本人不懂巴利语,所以无从证明。。。

到底是“不可以用梵语来宣扬佛法”还是“不鼓励只用梵语来宣扬佛法”。。。

还有,佛陀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说着“对治法”或“究竟法”。。。。

这些都要考虑。。。要知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3# 佛国的祝福 的帖子

您的意思是说Luangpor曼有能力超度鬼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4# jackson2009 的帖子

梵语在佛陀时代,只是某个阶级人士有权利/才懂得用,他代表的是神圣,尊贵,所以也叫雅语,更重要的他是了婆罗门教的象征。这就好像汉语和福建话,前者是优雅的语言,后者是比较粗俗的语言。。。佛陀说法一般上是跟着哪个地方的语言来说法(这和南传讲的只用巴利语来说法,是不对的),梵语普通民众是不懂的,不过僧团中应该有一些比丘(高阶级的知识分子),用梵语来诵佛经,而且贬低其他语言,认为梵语才能承托出佛陀的神圣,尊贵。居于这个原因,佛陀当时制定戒律说,比丘应该随着当地的语言来说法(有些南传解说为用巴利语来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9-2009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6-9-2009 12:03 PM 发表
梵语在佛陀时代,只是某个阶级人士有权利/才懂得用,他代表的是神圣,尊贵,所以也叫雅语,更重要的他是了婆罗门教的象征。这就好像汉语和福建话,前者是优雅的语言,后者是比较粗俗的语言。。。佛陀说法一般上是跟着哪个地方的语言来说法(这和南传讲的只用巴利语来说法,是不对的),梵语普通民众是不懂的,不过僧团中应该有一些比丘(高阶级的知识分子),用梵语来诵佛经,而且贬低其他语言,认为梵语才能承托出佛陀的神圣,尊贵。居于这个原因,佛陀当时制定戒律说,比丘应该随着当地的语言来说法(有些南传解说为用巴利语来说法) ...


在现代的社会
对不认识Pali的人而言Pali也是一种雅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ks123 于 16-9-2009 11:54 AM 发表
您的意思是说Luangpor曼有能力超度鬼吗?


阿姜曼就曾经跟一对守着古塔的姐弟幽灵说法,
他们是建古塔的布施者,因为执着,所以一直徘徊于该处,
而阿姜曼知道后,就劝他们放下执着,而得以超度他们。
更详细的细节
我就不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毗尼母经》卷四:

  有二婆罗门比丘,一字乌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中,有种种姓,种种国土人,种种郡县人,言音不同,语既不正,皆坏佛正义。唯愿世尊听我等依阐陀至(指梵文)持论,撰集佛经,次比文句,使言音辩了,义亦得显。”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与美言为是。但使义理不失,是吾意也。随诸众生应与何音而得受悟,应为说之。”是故名为随国应作[xxvi]。

  《四分律》卷五十二:

  时有比丘字勇猛,婆罗门出家,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此诸比丘众姓出家,名字亦异,破佛经义。愿世尊听我等以世间好言论(sa?sk?ta,梵文)修理佛经。”佛言:“汝等痴人,此乃是毁损,以外道言论而欲杂糅佛经。”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xxvii]。

  《五分律》卷二十六:

  有婆罗门兄弟二人,诵阐陀鞞陀(Chandas-veda)书,后于正法出家。闻诸比丘诵经不正,讥呵言:“诸大德久出家,而不知男女语、一语多语、现在过去未来语、长短音、轻重音,乃作如此诵读佛经。”比丘闻羞耻。二比丘往至佛所,具以白佛。佛言:“听随国音诵读,但不得违失佛意,不听以佛语作外书语,犯者偷兰遮。”[xxviii]?

  《十诵律》卷三十八:

  佛在舍卫国。有二婆罗门,一名瞿婆,二名夜婆,于佛法中笃信出家。本诵外道四围陀(Veda)书。出家已,以是音声诵佛经。时一人死,一人独在,所诵佛经,忘不通利。更求伴不得,心愁不乐,是事白佛。佛言:“从今以外书音声诵佛经者,突吉罗。[xxix]???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

  缘处同前。时尊者舍利子与二婆罗门子而为出家,一名牛授,二号牛生。二人悉教读诵经教。后时此二人共游人间,至一聚落,多获利养,便住此村。时彼二人先学婆罗门歌咏声法。由串习故,今时诵读作本音辞。时彼一人遇病,忽然身死。其现存者既溺忧心,经多废忘。即便还诣室罗伐城,入逝多林。既停息已,便诣尊者憍陈如所。礼敬事毕,白言:“尊者,可共温经。”答言:“善哉!我为汝诵。”既诵少多,报言:“尊者所诵经典,文皆谬误,声韵不长,致有所阙。”答言:“子我从先来如是习诵。”即便辞礼,更别往诣马胜、跋陀罗、大名、婆涩波、名称、晡律拿、牛主、毗摩罗、善臂、罗怙罗。既至彼已,白言:“尊者,共我温经。”答曰:“善哉!我为汝诵。”既诵少多,广如前说,乃至辞礼,遂诣尊者舍利子所。既礼敬已,白言:“邬波驮耶,可共温经。”答曰:“善哉!我为汝诵。”同诵之时,长引声韵。其舍利子声更倍长。白言:“大师,自余尊老,诵习皆谬。唯独亲教,音句无差。”报言:“汝愚痴人,自为谬误,谤余智者,不善诵经。彼诸大德,咸非谬误。”既被挫折,默尔无言。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作是念:“苾刍诵经,长牵音韵,作歌咏声。有如是过。由是苾刍不应歌咏引声而诵经法。若苾刍作阐陀(Chandas,梵文)声诵经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国言音,须引声者,作时无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9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6# upatissa 的帖子

在当时佛陀确实反对僧团用梵语,而鼓励用自己的方言(Sakaya niruttiya)来学习佛所说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2025 08:41 PM , Processed in 0.14070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