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普賢行願品~普贤行愿品偈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1-2015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11-2015 12:28 AM 编辑

再看下面一段「隨諸佛學」,「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註解裡「首句,承前結指。意謂我所以云皆隨學者,如今本師世尊毘盧遮那是也。」毘盧遮那佛是我們的本師,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因為前面是講學本師,這是我們隨學第一個對象,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他。

下文的老師一樣嘛!這樣的大善知識在十方世界裡面不知道有多少個,太多太多了,這都是諸佛世尊;我們要學本師,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我們統統要學,就像學本師一樣地學,一樣地來隨喜。

為什麼要發這個願呢?要這樣地學習呢?你不發這個願,不這樣地隨喜,你的心胸沒有辦法開拓,局限在一個小範圍之內,這樣子你隨喜的功德不能圓滿,所以菩嚴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這個心胸多麼地開闊,敬本師毘盧遮那佛也一樣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才能與普賢行願相契合。

如果只學本師,不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不是普賢行願,為什麼呢?不普嘛!雖有行願,不普,這成就就不圓滿。


那麼在理上講呢?註解解釋於念念中,「言於念念中者,須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覺也。」須知就是必須要知道,我們自己心性當中,念念都有佛成正覺,就是示現成佛,那麼你相不相信呢?

我不相信,我的心裡那有什麼佛?心裡胡思亂想有什麼佛?其實你搞錯了,你胡思亂想是你的妄心,是你的分別心,不是你的真心;真心裡頭念念有佛示現成等正覺,真心變現出來的是法界,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剎土,是我們自己真心所現之物。

心太大太大了,心比太虛空大,太虛空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什麼時候沒有菩薩示現成佛呢!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正的事實。

註解接下就說,「何以故」,為什麼呢?這是一個徵釋,「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此心就是自己一念的心性。「自心即爾,一切眾生心亦然」,一切眾生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


「佛者,覺也。一念覺即一佛出世,念念覺即諸佛出世。我念念思惟覺,即念念皆隨佛學也。」這個意思不可不知,這是講到真正的隨喜功德,隨喜諸佛,隨喜諸佛裡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念念覺,覺而不迷。

可是諸位自己一定要記住,剛才我講的那十種相,那是覺的相,如果我們沒有前面十種相,那你是不覺,是迷。

http://book.bfnn.org/books/0647.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11-2015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11-2015 12:18 AM 编辑

再看下面經文,「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文跟前面是一個意思,我們也把它省略掉。

再看第九願,第九願是「恆順眾生願」。

那麼對上常講所謂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叫菩薩,前面一願就是上求佛道,這是常隨佛學。這一願就是下化眾生,你要不恆順眾生就談不上下化了,所以一定要修恆順眾生。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那麼大師此段的註子註得相當地精要,註得很好。「言恆順者。恆,常也。順是隨順。」可見得不但要求隨順,而且要求恆常隨順,這也是人之所難,所以菩薩道難行能行;尤其是在逆境、逆緣當中,我們暫時地隨順,還勉強忍一忍還能過得去,長時期的隨順不容易,這個長時期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

我們讀法華經,讀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敘說他與提婆達多的關係,生生世世的怨家對頭,不是怨家不聚頭;換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要生生世世恆順提婆達多,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他才能夠成佛,他才能夠提前成佛,為什麼呢?他肯恆順眾生。


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在因地,他們兩個是同學,而且彌勒菩薩是學長,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學弟,應當按照成佛的先後順序,應當是彌勒菩薩先成佛,釋迦牟尼佛後成佛,這個才對的。

結果釋迦牟尼佛提前了,在彌勒之先成佛,彌勒反而降下來做他的後補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精進,真正能夠隨順眾生、恆順眾生,所以他超越了,他提前了,那麼這些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47.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15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12-2015 12:24 AM 编辑

「眾生種類萬別」,真是千差萬別,太多太多了,「根性千差」,每一個眾生根性都不相同,「若言恆常隨順,不幾難乎。」這太難了,真的不是個容易事情。

「前科」就是前面一段,對「於佛」來說,「言隨學」,對佛我們要隨學,我們要學佛,為什麼呢?「謂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順於真理,故須連心仿學。」就是應當要效法。

所以對於學佛、學菩薩,這沒有問題,他們是至善之人,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效法的。可是講到眾生就不然了,眾生固然有善的,但是惡的畢竟是占多數。

「今於眾生言恆順者,眾生善惡之行」,縱然是善,他也是迷,造惡固然是迷,眾生修善修福還是迷,「不離迷心。粗獷乖道」,乖是違背,「非可軌持」,他不足以做我們的模範,換一句話說,不足以效法。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不說學,不說是常隨眾生學,不是這個說法,只叫你恆順。

「然不壞假名,不滅假相,法無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體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恆順。」這就把為什麼要恆順眾生的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你要不明了這個道理,你順眾生的時候會感覺到很痛苦,會感覺到很冤枉,不值得,這都是凡夫的情見,凡夫的執著。


真正透徹這個道理了,你才曉得恆順裡頭有無量的功德,成就自己,決定是叫自己定慧增長。

那麼這就是顯露自己的同體大悲,真正能夠達到平等法界,物我一如,所以恆順眾生是修這個,真正是修自己的性德,顯發自己的性德,你明白這個道理那怎麼能不修呢!這個太重要了!

因此恆順眾生跟常隨佛學,我們應當平等地重視,這個功德、這種成就絕對不在常隨佛學之下,要明白這個道理,甚至於還有過之。

怎麼曉得它有過之呢?這十大願王愈是在後,後面能包括前面,前不包括後,它這一願是在常隨佛學之後面。換一句話就是功德比常隨佛學還要超勝,這是我們很多眾生疏忽掉了,不曉得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縱然是學佛都學不好,學佛也沒有成就,也沒有效果,原因在那裡?不肯恆順眾生,如果肯恆順眾生,你常隨佛學才能真正學得到,不肯恆順眾生,學佛也學不成,那是個大障礙。

為什麼?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等。正如昨天有個同學問我,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為什麼不開悟?他就是心不平等,他對佛是很尊敬,常隨佛學,他不恆順眾生,所以他三千遍也枉然,不要說三千遍,三萬遍也不行,也不能開悟。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讀經開悟、念佛開悟,恆順眾生千萬不能疏忽啊!比常隨佛學還要重要啊!幾個人能透徹這個道理?不管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如何精進用功,你不能在這一方面下功夫都不能成就。

那麼在這一節經文,這節經文講得很透徹,有說話、有比喻,真正是普賢菩薩的苦口婆心教誡我們,點醒我們。

http://book.bfnn.org/books/0647.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2015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7-12-2015 12:13 AM 编辑

我們再看註子,「在迷執行者」,這就是我們凡夫,迷惑、執著,「我心過堅者,固為難事」,我們今天恆順眾生難,難在那裡呢?難在我執、迷惑。

這個堅簡單講就是有很深的成見,有很堅固的成見,自以為是,這就很難很難了。

「在悟心大士,見解融通者,誠易易也」,真正開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不難,他真能恆順;像金剛經上舉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別人太難太難了,可是在忍辱仙人他不難,他若無其事,在他很容易的事情。

在我們看起來太難了,難行苦行,他沒有覺得難,他也沒覺得苦,他要覺得難,要覺得苦,他忍辱波羅密功夫還沒到家。

由此可知難易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苦樂也沒有一定的標準,隨著自己的境界,標準就有變化,凡夫與菩薩的標準是迥然不同,這是我們要明了,要學習。

「自先以曠蕩虛心,物我無二」,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忍,要能夠容物,要能夠像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樣容不下的。


「自覺真性,凡聖不差」,佛能容,菩薩能容,為什麼我不能容?「上合十方如來,下同六道含識」,是一不是二。上合十方如來就是前面一科所講常隨佛學,下同六道含識就是這一科所講的恆順眾生。

在楞嚴經上我們也念到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他講他的成就的時候,他說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此理,也就是我們前一科的意思,常隨佛學的意思。他又說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就是恆順眾生的意思。

你看看那一個菩薩,那一個佛,他修成的時候捨棄了眾生?他沒有修恆順眾生,換一句話他就成就不了。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提醒諸位同修,這是華嚴經上說的,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

你要修成一個聲聞、緣覺,修成一個天人,修成一個權教菩薩,行!不修這個法門,行。

你要想修成法身大士,要修成無上菩提,你不修普賢行就不行,沒有法子,任何一個菩薩成無上道一定修普賢行。

那麼這十大願王是普賢行的綱領,十大綱領,把握到綱領,行就有了方向了,就有了目標了,修行才能夠得力,所以非常非常地重要。

在此地我們特別要強調恆順眾生,我們修這麼多年,學這麼多年,一點成就都沒有,毛病就生在不肯恆順眾生,所以不管怎麼苦修,一事無成。

縱然你學到一點皮毛之見,我們拿這個經仔細看看我們所造的業都是三惡道的業報,非常地可怕。好,我們下課。

http://book.bfnn.org/books/0647.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6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1-2016 12:06 AM 编辑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二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文,「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這是總說。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一看就曉得,這是講的四生,一切眾生在生態上來講總不出這四大類,這就是把一切眾生的生態都說盡了。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這是講一切眾生他生長居住所在的差別,有生在地面上,也有生活在水裡面,水族。火與風,火是代表像熱帶,甚至於沙漠裡面很熱的環境裏面。

風是表動的意思,活動力很強的,有依這個而生的,這裡面也有動物也有植物,植物裡面依風而傳播種子的,我們往往看到很多。或有依空,依虛空,也有依草木,寄生在草木上的。

「種種生類」這一句是總說,「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這個意行是講心有定散,有的心比較定,有的散亂,是指這個。

「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這都是講一切眾生的差別的現象,差別現象沒有法子盡舉,此地也不過是舉幾個大端例子而已。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這多半都是指畜生道裡面的。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是指色界跟無色界,四空天。那麼這一段整個六道眾生全都包括了,大師註子裡面都解釋到了,諸位自己去看就行了,這一段並不難懂。

再看下面經文,「如是等類」這一句是總結前面的經文。


「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了,這一點實實在在不容易做到,但是又非常地要緊。

問題是我們想不想見性,想不想得一心,想不想成佛,你得要考慮這三個問題,如果這三個問題都想,那就必須要照辦;你要不肯照辦就是這三個問題的大障礙,你得不了一心,你也不能開悟,你也成不了佛。

換一句話說,想成佛、想開悟、想得一心,一定要把這個不折不扣地做到。對於一切眾生要恆順,不但要恆順,還要承事供養,所謂承事是為他服務,這是承事,要供養他,換一句話說要照顧他,要敬重他,跟我們敬父母、敬師長、敬佛,沒有兩樣。

在我們心目當中、觀念裡面,生佛決定平等,正是佛在本經裡面開示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對一個眾生輕視了就是輕視諸佛如來,對一個眾生不孝順了就是不孝順父母師長,所以這一段要講菩薩道裡面難行能行,特別是著重在這一條上,真正值得我們反省檢點的。

諸位真正是通達這十大願王的理論、境界,你這一生不可能沒有成就,決定有成就的。


成就的高下在乎你自己實行的勤惰,你要是勇猛精進,那你的成就快了,成就高;你要是懈怠,做得不夠圓滿,你的成就比較低;如果你完全都沒有去做,那可以斷定你這一生一定沒有成就。

即使念佛求生淨土都不例外,這一點特別要注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求一個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要不要具足普賢行願呢?跟諸位說還是要。

他沒有聽過華嚴經,沒有學過普賢行願,那他怎麼具足呢?他自自然然具足,誠敬心中具足,恭敬心中具足,雖然他沒有學,沒有學也能具足,他在一念正念起來的時候自然具足。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平常在生活裡面要認真地去修學,那麼這幾句就是教給我們隨順。

http://book.bfnn.org/books/0648.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016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2016 11:59 PM 编辑

下面這一段教發願,「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這是教我們發願,這一段經文裡面含義很深。

病苦範圍太廣大了,也許你看到眾生有病,我又沒有學過醫,不是醫生,我怎麼能替他治病呢?你一定可以給他治病,因為病並不單指我們身體長病了,他有心病,心病比身病還嚴重,心病是什麼呢?煩惱病、無明病、塵沙病,大病啊!你要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治心病。

佛法的經典都是給我們治心病,所以佛也比喻為大醫王,醫治一切眾生的心病,你一定要發這個願,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底下幾句比喻統統都是這個意思,後面的意思愈來愈深。

前面第一句換句話說所有眾生都是迷惑顛倒,都是有嚴重的心病,你怎麼給他作良醫呢?介紹他佛法,介紹大乘佛法,這就是對治他的心病,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者就是葯不對症,那就是失道;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你所修學的不對你的根性,那麼你學起來就有困難,不容易成就,這種例子非常之多。


所以選擇法門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程度、修學環境,都能夠配合,你修學起來不感覺到困難,容易成就。

如果採取這個法門不合自己程度,又不合自己的興趣,同時又跟自己生活的方式完全不相同,這勉強去修非常困難。所以他遇到困難了,走錯了路了,你要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要走上正道。

那麼好些發心學佛的,尤其在今天佛門裡面有真佛有假佛,佛法裡面有正法有邪法,許許多多把邪法當作正法,把假佛當作真佛,這是迷失了道路,他沒有依照佛的指示去做,也許他不知道。


佛滅度之後,後世弟子有四依法作為我們修學選擇的標準,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要聽說某個人的名氣很大,某個人的勢力很大,徒眾很多,大概就不錯了,這是很危險的道路,這個想法錯誤了,一定要依法不依人。

可是法你要能夠檢別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很難很難,有似是而非之法。魔很聰明,拿著佛的經典,拿著古大德的註解,給你講九十九句正法,給你講一句邪法,你就中了毒了,這個手段太厲害了,你沒有辦法辨別邪正,聽起來都是正法,他就參一句,久而久之你中毒愈中愈深,到最後把邪法當作正法,正法當作邪法。

如果他裡面講一半正一半邪,你很容易辨別出來,佛魔很容易辨別出來,他要的那一套叫你沒有辦法辨別,所以這是險道,今天學佛走的路子是險路。


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那怎麼辦呢?我就是這種人,沒有能力辨別,所以找一個很穩當的路子,找古人不找今人,我跟古人學,我不跟今人學。

我也拜了老師,有老師,我的老師不在世,我的老師蓮池大師,我們跟蓮池大師學決定沒有過失。

學蓮池大師什麼呢?昨天晚上大家念的彌陀經疏鈔演義就是蓮池大師的,我依這個學,做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

而且學,諸位還要曉得學一個人,不能學兩個人,為什麼呢?兩個人就兩條路,兩個思想兩條路,很難有成就。

但是我的求學,蓮池大師是第一個老師,以他老人家為主;還有兩個幫的,一個就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沒有問題,因為他是蓮池大師的學生,師徒兩個人,他們的思想、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沒有問題的,兩個人等於是一個人。


另外一個人就是印光大師,這個也是專修淨土的,也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的,這沒有問題,他是近代人,所以從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得到許多關於西方淨土的啟示。

為什麼要這樣學呢?唯恐自己迷失了正道。其他人講的,他姑妄言之,我也姑妄聽之,我不把他當作一回事情,我們決定要依照祖師大德所指的道路來走,學古人沒錯。

http://book.bfnn.org/books/0648.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2-2-2016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2-2016 01:07 AM 编辑

如果真正有慧眼,那當然是沒有話說了,沒有那種智慧不能辦別邪正,這個路子是最穩當的,靠得住不會出毛病。

於闇夜中為作光明,這個光明是智慧,是指眾生在迷惑顛倒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啟發他的智慧,幫助他破迷開悟。

於貧窮者,這個貧窮不是指錢財,不是指物質上的貧窮,是指精神生活的貧窮,精神生活苦悶,你把佛法給他。

佛法是什麼?伏藏,藏是寶藏,寶藏埋在地裡面沒有開發出來,自己雖有他不知道,你把他點醒,你自己原來有無盡的寶藏為什麼不拿出來用呢?不拿出來享受呢?要告訴他這個事情,令得伏藏,你自己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福德,你自己本有的啊!

他在窮困的時候你要點醒他,使他自己明了,哦!原來自家已經具足無盡的寶藏,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所以菩薩要以這樣的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換句話說,最豐富最大的利益給一切眾生,而不是給他一點點小利益,這是這一段經文的大意。

註子裡面大師引梵網經裡面的幾句話,梵網是菩薩戒經,菩薩必須要遵守的,「梵網經云,一切眾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為什麼要把一切眾生當父母一樣地孝順就是這個道理,一切眾生與我們的恩德實實在在太大了,無量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互為父母,互為父子,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教給我們應當要孝順一切眾生

下面講「言奉師長者,經云」,這都是佛告訴我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我之法身,由師口生,從法化生,乃至教誨引導,直至菩提,故知師恩,過父母恩也。若見眾生同師長,順斯恆矣。」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


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生我、養我、育我,是養育之恩,如果沒有父母,我們就沒有現在這個身體,沒有父母,縱然生下來你也沒有辨法活到今天,所以父母恩德不能忘啊!

父母恩德對我們是一生的,老師的恩德對我們是生生世世,這個要知道,從初發心到成佛都不能夠離開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如何能不敬呢!如何能不供養呢!

佛經裡面講超過父母,因為佛法講三世,儒家只講一世,不講三世,所以儒家看老師跟父母恩德是平等的,一樣大。

諸位要讀禮記讀曲禮,你看最明顯的就是稱名,你就看得出來。古時候一個人的名不能隨便叫的,人與人之間互相要有禮貌、要客氣,不能稱名。


名在什麼時候可以叫呢?小孩,童子的時候,大家叫他名,成年就不能叫名了。女子十六歲成年行髻禮,就是頭髮梳髻,用簪子簪起來,成年了,十六歲;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

這個時候他的名只有兩個人能稱他,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他的祖父母,他的伯伯叔叔不稱名了,稱他字。

所以到行髻禮的時候,行冠禮的時候,同輩份的人送他一個號,叫字,所以有名有字,從這個時候起就稱字不稱名,不能稱名了。

縱然是在朝廷裡作官,皇帝對他也稱字不稱名,這是對他的尊敬。如果皇帝稱他的名,他就犯了罪了,只有犯罪的人,別人才能稱名,所以稱名很不好,稱名是囚犯,所以名只有父母跟師長可以稱,由此可知父母跟師長在儒家看是同等的。

佛法講三世,那師長的恩超過父母,因為你法身慧命是通三世的,我們的肉身是一世,智慧是通三世的,不是一世的;所以我們的智慧是從師長那裡啟發的,法身慧命是得自於老師,這是超過父母的恩德。


所以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這一點諸位也要記清楚,要孝順父母師長,怎麼可以背逆師長呢!背逆師長是大不敬,殺老師是五逆罪之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就是老師的代表,這是五逆罪,老師等於是阿羅漢。

末後這一句說「恆順眾生菩薩,宜如是平等饒益眾生。」應該要這樣修學法。

http://book.bfnn.org/books/0648.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3-2016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3-2016 12:08 AM 编辑

再看下面經文,「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我們讀了這一節經文才曉得恆順眾生這個修學、這種行門的重要性。

我在此地特別強調,就是一些修行人把恆順眾生完全給忘掉了。修什麼法門他都很樂意,很願意幹,恆順眾生決定不幹;你不肯修這個法門,所修一切法門都落空了,統統不能成就。

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說得很好,有一段經文說,復次譬如大海,普能映現四天下個一切眾生色身形相。


水像鏡子一樣的時候,這是比喻,大海就是比喻我們的清淨心,一切眾生都照在鏡子裡面,照在水裡面,照得清清楚楚。是故共說有一大海,這個意思是說一切眾生與自己清淨心海是一不是二。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

有這麼幾句話,這幾句話說明什麼是佛心?佛心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心,眾生是佛心,是佛心中之眾生,就是佛心。

從這個經的意思上來看,佛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心,那麼眾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眾生,不隨順怎麼能修心性?不隨順眾生怎麼能夠明心見性?做不到啊!

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願意隨順供養諸佛,而真正隨順供養諸佛就是隨順眾生,隨順眾生是真正的隨順供養諸佛,尊重承事眾生就是真正地尊重承事如來,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是真正叫諸佛如來歡喜。離開眾生想恭敬、禮敬諸佛,供養如來,承事諸佛,統統辦不到,都落空了。

你們諸位想想我們禮敬如來,泥塑木雕的畫像不須要你禮敬,你禮敬它也不知道,那不是如來的真身。

如來苦口婆心教誡我們,教我們幹什麼?就是教我們恆順眾生,禮敬諸佛前面我跟諸位講過,諸佛是什麼?一切眾生是諸佛。稱讚如來,一切眾生是如來。廣修供養,一切眾生是我們供養的對象。

不從這個地方下手認真去修學,你怎麼個修法?修來修去都修成外道,幾個人能成正果?

們今天在此地一會,諸位在過去生中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否則的話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這一會呀!

這一會句句給你講真實話,這一會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諸位一定要珍惜,不要把這一會空過了。珍惜、不空過,就從今天起我們就要這樣做法,那麼你這一生必成無上道。

http://book.bfnn.org/books/0648.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3-2016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3-2016 12:29 AM 编辑

下面再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何以故」,為什麼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如來?尊重承事眾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令一切如來歡喜?為什麼是這樣的?底下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了為什麼要這樣修法。

「諸佛如來以大慈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慈。」大悲心從那來的?佛法裡面常說,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位想想離開一切眾生,捨離一切眾生,你那個慈悲、方便怎麼樣表達?縱有慈悲方便,沒有用處了,到那裡去用?沒對象了,慈悲也沒有了對象,方便也沒有對象了。

那麼自己無始以來這些習氣障礙,你怎麼能除得了,必須要藉一切眾生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障礙把它淘汰盡;你看無始劫最重的習氣就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隨順,隨順眾生就淘汰這個習氣,隨順眾生是顯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決定不冤枉啊!

我們恆順眾生,眾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是自己,不是眾生,我們就是以物質上供養眾生,他又能得幾何呢?自己得的利益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不肯隨順,不肯供養,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決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開顯。

天天拜佛,辦好菜來供養佛,每天念供養咒,而對於一切眾生不肯施捨、不肯幫助,諸位想想你能成就嗎?那個心就錯了!


為什麼供養佛呢?佛會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結他。為什麼不對眾生呢?眾生對我沒好處,我給他幹什麼?我才不願意去供養他。這樣的修學每一天增長我見、增長執著、增長分別、增長無明,在造罪業啊!

你那個心執著的圈圈愈畫愈小,生死根本就愈來愈堅固,你怎麼能超越三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沒有法子往生,為什麼呢?對娑婆世界的根太堅固了,去不了,心量太小了。

所以恆順眾生拓開自己的心量,嚴格地講,的確比前面的常隨佛學還要重要,不能恆順眾生就不能學佛,真正想學佛一定要恆順眾生,要從這個做起。

所以這一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諸佛如來如此,我們學佛也不例外,也是要經過這些歷程。


註解裡面註得好,「佛以大悲心為體,若不順生,不合佛體,此即同體大悲也。」我們修這個法門就是修自己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修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菩提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直心、深心、大悲心,只要有一條有了,那兩條就有了,一而三,三而一。

為什麼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菩提心?這是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都是這樣說的,小乘人沒有菩提心,道理很簡單,就是小乘人不願意恆順眾生,所以他的大悲心就發不起來,想發也發不起來;菩薩大悲心能夠發得起來就是菩薩樂意恆順眾生。

我們一天到晚講發菩提心,嘴皮上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嘴裡喊的發菩提心,心裡頭一點也沒發,這個都得要明了。

http://book.bfnn.org/books/0648.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3-2016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3-2016 12:16 AM 编辑

在大經出現品裡面又說:如來成正覺時,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示現成佛的時候,我們就吉相上來說,就示現的吉相上說,他在思想觀念上有很大的轉變,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觀上有個大轉變;他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所以他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看出一切眾生跟他自己沒有兩樣,完全是一樣的。

乃至於見一切眾生入般涅槃,為什麼呢?與自己同一個真性,所以在這個時候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清淨智慧,而且是相續不斷地救護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就是開顯自己的性德。

見了性之後,性德不能現前、不能起作用,那個性德有等於沒有,有了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等於沒有嘛!開顯性德的無方大用。

經上又說,菩薩應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覺,這是前面跟諸位說的。為什麼呢?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等覺廣大周遍,無有休息。


這是出現品有這麼一段經文,都是說明我們恆順眾生的理論依據,你明白這個道理,不能不隨順,不隨順是大錯特錯。

何況經上說得更好,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他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諸位一定聽得耳熟,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統統是佛,什麼佛呢?迷惑顛倒的佛,在迷之佛。

雖然迷了,你的本能並沒有失掉,就好比一個非常聰明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你不能瞧不起他。

他一清醒了,他所有德能就恢復了,他並沒有失掉,只是暫時酒醉而已,說幾句醉話的時候,你不要當真,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在佛的分上,真的,一成一切成;可是在我們眾生的分上,佛還是佛,眾生還是眾生,當中還是有界線的。


可是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常常思惟這個道理,功夫用久了自然可以達成一片,能夠幫助你消除無明,能夠幫助你成無上道。尤其在念佛人可以幫助你得一心,幫助你開悟,恆順眾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

下面用比喻說得很好,「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這是比喻,小註裡把比喻什麼都說出來了。

「生死懸絕,迥無所依,名為曠野。」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就像曠野一樣,前途渺茫,無有依靠,在六道生死輪迴當中不知道往那裡去,這就好比在曠野,好比在沙漠裡頭一樣。

「不生善根,喻以沙磧」,像沙土不是肥沃之土,我們沒有善根。

「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薩依學,方之以華。諸佛證之,目之為果。」枝葉花果,那麼這棵大樹要在沙漠裡面要想枝葉繁茂,開花結果,它要靠什麼?要靠水來灌溉。

「一切眾生,以為其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這棵樹的樹根是一切眾生,花是菩薩,果是佛,你就曉得菩薩與佛從那裡來的?從眾生而來的;所以你不以慈悲給予一切眾生,你的菩薩道、你的佛道,都會枯死了,不能成就的。


你今天是恆順一切眾生為的什麼?為了自己要成菩薩,為了自己成佛,道理在此地。

下面就是「法合」,「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這說到我們自己本身,把這個比喻合到我們本身上來看也是這樣的。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道理就在此地。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我們看十大願王裡面這一願的經文特別長,講得多,也講得非常詳細,凡是講得多、講得細,都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在那裡呢?前面所講的這七願到那裡修?在眾生分上修,離了眾生沒有佛法,可見得前面七願都是叫你恆順眾生,乃至於常隨佛學也是要從恆順眾生那裡去做的,這叫普賢行法,我們要牢牢地把它記住。
好,我們下課。

http://book.bfnn.org/books/0648.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4-2016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偈颂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
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持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16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4-2016 12:38 AM 编辑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三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經文,五十六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從這裡看起,「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註解裡面,「言眾生為樹根者」,為什麼把眾生比喻作樹根,「謂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就是十方諸佛都是從眾生修行而成就的,所以眾生是根本。

「淨名云」,淨名是維摩經,「煩惱即菩提,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我們自己要想成就不能超出這個原則,換句話說也是要在眾生心行中去求,所以我們戒定慧都要從眾生心行當中去求,才能夠圓滿,離開眾生我們戒定慧沒有地方修。

我再舉個比喻,眾生好比是石頭,我們好像是刀,刀要鋒利,要在石頭上磨,離開石頭,刀就沒有法子達到鋒利,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的戒定慧,我們的六度、十度,離開眾生一樣都修不成,所以眾生是成佛的大根大本,十大願王特別在此地發揮。

「法句經云,塵勞諸佛種」,塵勞是一切諸佛之種子,就是佛之所以成佛是在塵勞當了鍛鍊出來的,諸位總要把這個幾句話牢牢地記住。

看親聞記在第五十八面,也是這一段的註解,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完全了,「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此總合也。」就是合前面的比喻。


「生死喻曠野,菩提喻樹王,迷悟之別耳。迷為眾生,悟成樹王。」樹王是比作佛,「樹根即眾生者,不觀眾生之相,而觀眾生之性。眾生性即佛性,故眾生性即菩提性也。」「諸佛菩薩而為花果者,謂從眾生修成故。」「饒益即利益也。」「令知有成佛種性,依法修行故。眾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樹根。佛喻樹王。法喻親切。」

底下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但要見著眾生之佛性樹根,見得真實,自然能向樹根澆水。如念佛要望樹根念,參禪要望樹根參,習觀要望樹根觀。古人云,一念不在,即名死人。不望樹根參禪念佛習觀,即是盲修瞎練。然樹王須因圓果滿故難見,樹根依於教典,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雖易知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樹難以長成。此是修行者入手緊要關頭,宜特加注意,不可輕忽。」


這一段念了以後,我想諸位不難體會,佛祖一再要強調修行決定不能捨棄眾生,決定要恆順眾生。用什麼恆順眾生呢?用十大願王恆順眾生,所以禮敬、讚嘆、供養,一直到迴向,都是以眾生為第一個對象。諸位想想能夠敬眾生,那裡還有不敬佛的道理,你禮敬諸佛才會圓滿。

我敬佛,敬佛不見得會敬眾生;敬眾生沒有不敬佛,這是一定的道理。對眾生小小的善都能稱讚,那對佛更沒有話說,所以讚佛不一定能讚眾生。


供養也是如此,供養佛,他不肯布施眾生;能布施眾生必定能供養佛,所以我們要想十大願王修到究竟圓滿,是以眾生為第一個對象。

所以此地把眾生當作樹根,樹王比佛菩提,花比作菩薩果位,果比作如來果位,菩提就是自己的菩提心。

我們要想成菩薩、成佛,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修呢?要從根本上去澆水,水就是大慈大悲,根就是一切眾生,以清淨慈悲恆順眾生,這才能成就。

http://book.bfnn.org/books/064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16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5-2016 12:33 AM 编辑

那麼說得最詳細的就是大疏,這個本子在一般註解裡面叫大疏,就是普賢行願品大疏,幾乎每一家的註解都離不開這個根本,所引用的慈舟大師跟諦閑法師裡面許多引用的都在這個本子上,再看下面經文。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這也是一個假設,一個問答,問的意思是為什麼利益眾生就能夠成佛,小註裡頭有幾句話很重要。

「意云」,意就是意思,「夫欲智慧圓滿成就者」,實在講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天天在祈求的,希望我們智慧圓滿成就,智慧圓滿成就是成佛;我們講智慧成就是菩薩的地位,圓滿成就是成佛。

何況這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耨多羅是梵語,上的意思;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平等的等;三是正;菩提是覺,所以合起來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
這裡面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正覺,第二是正等正覺,第三是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算是正覺,正覺就是三菩提;菩薩是正等正覺;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別教的佛,也是正等正覺,只有圓教的佛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所祈求的,這就叫圓滿智慧,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滿智慧。

怎麼樣才能夠得到呢?「必須自他無異」,你要在一切眾生當中修平等心,心不平等,正覺都沒有指望啊!不平等是迷,本來是平等的。

不平等從那裡生的呢?分別、執著上生的。一分別就有差異了,就有自他;再一執著,他不是我,我不是他,那不平等了;我總要比他要高一點。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了,這是成佛、成正覺最大的障礙。

所以必須在境界裡把障礙要把它磨掉,使你的心在境界裡平等,自他平等,「物我同如」,萬法平等。

所以禪宗黃龍禪師接引學生來跟他參學的時候,一來了之後就考試,看看學生見解如何。他伸這個手,我這個手像不像佛手?我的手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的手一樣不一樣?再伸出一條腳,我這個腳跟驢腳一樣不一樣?驢是像馬一樣的驢腳,是畜生。


這個意思是什麼?上與諸佛平等,下與畜生平等,沒有兩樣,物我同如啊!萬法平等,真正是一個清淨平等心來看一切法,他看一個畜生,看一個蚊蟲螞蟻,跟看一尊佛沒有兩樣。

對佛禮敬,對畜生就不敬了,你這個禮敬不圓滿。雖修禮敬,不是普賢的禮敬,不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平等法,所以到這個地方才把真正平等的意思跟諸位說明。

普賢行願怎麼個修法?有一念分別、執著、不平等,就不是普賢行願;你修這十種法叫善法,而不是普賢行法,普賢行法最重要就是清淨心、平等心,自他不二,物我一如。

「見一切眾生皆是我心所現」,這是大經一再給我們提示,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呢?自己的,自己心現的,自己心變現出來的。

「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圓我智方圓」,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尊重眾生就是尊重自己。

http://book.bfnn.org/books/064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6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5-2016 12:21 AM 编辑

你一看眾生樣樣圓滿,是你自己智慧圓滿了,你自己的福德圓滿了;你看到眾生不圓滿是自己不圓滿。佛這樣教給我們,菩薩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祖師也是這麼教給我們。

所以真正修行的關鍵就在恆順眾生,我們不肯隨順就沒有辦法,菩提道上就沒有分,所以真修行到那裡修?真修行人就是在一切眾生境緣當中去修。

再看下面經文,「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我在前面也跟諸位說明過,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提前成佛得力於提婆達多。

釋迦牟尼佛這些大弟子過去世中都是怨家對頭,最初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怨家,生生世世是來害他的,想盡方法阻撓他。

他當時發願,並沒有瞋恨心,我成佛之後一定先度他們,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果然先度他們,他才能成得了佛啊!如果沒有這些惡眾生、惡緣,他不能成佛。

所以成佛之後對於這些人感激得不得了,得他大力幫助,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這一節文諦閑法師有兩種解釋,「一對緣釋,二觀心釋。對緣者,前文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覺,正此文之註腳。」換句話就是成佛之本因是眾生,沒有眾生就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

好的道場有許多人不曉得,真正一個好道場、理想修行的道場,實在是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裡面既有正法,也有許許多多怨家對頭找麻煩、找障礙,這個道場就是最好的道場、最理想的道場。

如果道場裡面沒有這些人,誰做怨家呢?那個老師做怨家,你們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曉得,老師還有些同學都把你當作怨家,把你當作對頭,看到你就生氣,處處找你麻煩,那是成就你啊!那是大慈大悲呀!所以你自己要曉得。

如果你說這個道場;算了,我不要住了,別的地方去了。那你儘管去好了,去了怎麼樣?那個機緣失掉了,這個老師也不會把你找回來,不可能,你沒有這個福分;善根、福德、因緣,你沒有福德,你經不起折磨,經不起考驗。

我不是常常提到禪林寶訓,那一字我忘掉了,名字忘掉了,但是這樁事情印象很深。就是老和尚看中這個學生,看中了,將來要選他做繼承人,於是想種種方法折磨他。端洗腳水來洗完,水都往他頭上倒,什麼事都不講理的,沒有理的去折磨他。

最後他趕走,趕走他也不走,他曉得那是真善知識,曉得這個道場真能成就人,這個人有福報。趕走不准在這裡住,他晚上住在寺廟外面走廊上,受餓受凍都不走,老和尚講經,他在窗子外面聽,其實老和尚曉得,裝不知道。

到最後老和尚退位了,要傳法了,找一個新住持了,大家都不曉得老和尚傳給誰。結果老和尚宣布了,外面那個人找回來,就傳給他,於是恍然大悟,大家也服了,為什麼呢?任何一個人忍耐的工夫不如他。

沒有人給你做冤家對頭,老和尚要成就人的時候會給你做冤家對頭,所以諸佛菩薩成就統統是千錘百鍊而成的,你打開整個大藏經看,那一尊佛菩薩成佛一帆風順,一點障礙都沒有?

你有多大的福報,你在菩提道上一點障礙都沒有,不可能的事情;那你這個福報十方諸佛都不如你,都比不上你。

一定要吃苦,一定要經過許許多多的難關、折磨,才把一個人鍛鍊出來,這就是恆順眾生最重要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6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6-2016 12:26 AM 编辑

翻過來在五十八面,它第二個解釋觀心釋,觀心釋有兩個意思「一攀緣妄想即是眾生。妄即不覺,覺即無妄。無妄合於本覺,名為成佛。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眾生。必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云爾也。」那麼這是觀心解釋的第二個意思,思惟觀察法義。所以離開眾生、離開境緣,沒有辦法修,修什麼呢?

前面慈舟法師講得很清楚,念佛要給誰念呢?跟澆水一樣,念佛要向樹根念,這話我們聽不懂,念佛怎麼要向樹根念?樹根就是一切眾生,就是你要隨順眾生念,眾生對你好,阿彌陀佛,不起歡喜心,保持心平靜;眾生對你不好,阿彌陀佛,你也不要結怨,絕對是以一個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怨親債主,這就叫對樹根念,就是這麼個意思。

沒有這些境緣修什麼呢?沒得好修了嘛!修行人不懂這個道理,功夫怎麼會得力?功夫不得力,境界轉不過來。

再看下面經文,「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這個善男子是普賢菩薩叫著善財童子,凡是叫著他的名字給他說話的,這一段話就特別重要,所以特別叫著他,提醒他的注意。你對於上面所講的意義,你應該要如是解啊!你要理解、要明白。


人人都是善財,所以善財不是某一個人的專號,凡是修普賢行的人都叫做善財,善就是多善根,財就是多福德,能夠發心修普賢行願,這個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那多因緣當然在其中。

你遇到這個法門能夠修,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這是因緣哪!

善根、福德、因緣,三者都具足,只要這三者具足一生沒有不成就,所以我們應當要依教修行,應當要直下承當。平等心就是兼自他不二,利益眾生自己才能成佛。

小註裡面說,「意謂上來重重徵釋」,就是一層一層給我們解釋,「可謂徹法底源,毫無覆隱。」經文的意思無有窮盡,諸位要細細去看就看大疏,大疏註得非常詳細,我們不能照大疏講,照大疏講時間太長了,我們這一個星期一願都講不了,實實在在講得詳盡,講得叫你不能不佩服。

「此種玄義,汝應如是領解,方知恆順眾生即是增長大悲,圓成大悲」,圓滿成就你的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圓滿就是菩提心圓滿;菩提心圓滿,你就登地了,這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

你看菩提心發了,發了要修,十住菩薩修直心,我們在大經上看到,十行位的菩薩修深心,十迴向的菩薩修大悲心,這三心圓滿了就是地上菩薩,登地了,這是華嚴經上的。

此地這是講迴向,圓成大悲就是十迴向圓滿了,這個時候登地了,登地這是真正的供養如來,拿什麼供養呢?拿自己修行的成果來供養,這是真供養,是你自己修行成果,這真正不辜負老師的教導,老師就是諸佛。

http://book.bfnn.org/books/064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6-2016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6-2016 12:07 AM 编辑

後面總結,「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也不必多說,我們再看最後一願,第十「普皆迴向願」,這是總迴向,前面的兩願是別迴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唯有恆順才真正達到下化的效果,真實的自利利他。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迴向有三個意思,註子裡面有,「言普皆迴向者,謂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門功德。」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一直到前面恆順眾生,這九門功德「皆悉迴向」。

「迴是轉義,向是趣義。謂轉自所修善業,趣向於三處也。」就是把自己所修的都不要了,送給別人。

現在有一些人學佛把功德看得很重,我好不容易修的功德怎麼可以給人呢!他不肯給人,他怕一給人,自己功德就沒有了。

其實他搞錯了,功德實在講不是福德,即使是福德給人了也給不盡的,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就是錢財吧!

我有錢財統統都給你了,我不是沒有了嗎?你命裡頭有,你命裡頭錢財沒有用掉,你這個地方去了,不久它又來了,真的是如此啊!連福德捨都捨不掉,何況是功德呢!

現在本省我看供財神供的關公很沒有道理,關公怎麼會做財神呢?

我只曉得從前大陸上財神供陶朱公,供陶朱公我覺得很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越王勾踐的大夫。這個人真正是了不起,國家在有難的時候幫助國君真正復興,把吳國打敗,自己國家復興起來。

他曉得勾踐之為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在苦難的時候他需要你幫忙,太平的時候他不需要你,也是屬於那種殺功臣的那個皇帝,那種帝王,所以他曉得。

國家一恢復之後他就偷偷地逃掉了,留了一封信給勾踐,他逃掉了,他不願意做官。逃了以後當然勾踐也不會輕易饒過他的,所以他改姓名去做生意,改成陶朱公,他去做生意。

他很會理財,發大財,三聚三散,這個人了不起,發大財統統布施,布施掉又從頭做起,沒有幾年又發了,發了再布施,布施了再做,做了又發,命裡頭有啊!他捨不掉啊!你捨了,不多久又來了,後面來的比前面一定多。

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真正錢財攢積是要在攢積在眾生,眾生是樹根,你能夠布施眾生,你命裡頭有這個財富你沒有享受,你給眾生去享受了,你還是沒有受到。

沒有受到你命裡頭有的並沒有失掉,你命裡還是存的那麼多,因為你的財富一定是你自己享,給別人享的不算數,所以捨不掉啊!

今天世間人不肯布施真正是愚癡,不知道事實真相,你曉得事實真相那真是大膽痛痛快快去布施;愈是痛快布施,將來自己得的財富是自自然然得來。

那個布施雖然布施出去了,比割肉還痛;布施之後又後悔,布施是布施了,將來財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要受很多辛苦才得到,你現在賺錢好不容易啊!為什麼呢?以前你布施不痛快嘛!

所以才招來這個果報;你要是痛痛快快布施的,那你就不一樣,今天得的財富就不相同了。

譬如供養法師,你在家裡辦個齋,請法師到你家裡去應供,你這有福;將來你自己有福報,你賺錢要到外面去賺,很辛苦地賺來。

你要做了好菜送到法師那裡去,恭恭敬敬送到那裡去供養他,將來你的錢不費力氣自然來了。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迴向是大學問,把你的功德統統迴向掉,迴向實際上把你的功德擴大了,絕對不是減少了,而是擴大了,而是將功德發展到圓滿了,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

http://book.bfnn.org/books/064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7-2016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7-2016 12:01 AM 编辑

那麼這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善業趣向三處,迴向向三處「一向眾生,名迴自向他」,你看跟華嚴經的教義完全相應,我們所修一切善法為誰修的?為一切眾生修的,一點點的善事都是希望這個善都給眾生,成果都獻給一切眾生。

「二向諸佛,名迴因向果。」諸位要記住不能迴向眾生就沒有辦法迴向諸佛,這是一定的道理。諸佛前面講的是花果,眾生是樹根,沒有根那有花果呢?

「三向實際,名迴事向理。」我們修善是事,希望事與理能夠相應,事有限,理是無限的,事是有局限的,小小意思;理是無量無邊,所以事與理一相應,那功德真是無量無邊,叫稱性的功德。

理是性,事是相;相有局限,性沒有局限,這樣修念念都是圓滿功德,所以一定要迴向。

「大疏云」,就是別行疏鈔,「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這就講迴向的利益,迴向的利益實在講拓開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狹下劣的心胸拓開了,像諸佛一樣能夠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修迴向行最重要的意義。


底下講「若不迴向,其心狹劣。肯迴向者,一毫之善」,這是講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

「皆遍法界,故云廣大。」所以會修的,他為什麼念念都能修圓滿廣大的善法,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他懂得迴向;這一迴向心就清淨了,心裡頭一樣東西都沒有了,迴向才能真正做到三輪體空。

不迴向三輪不空,他著相嘛!迴向就是不著相。「如回聲入角,聲則遠聞。功德迴向,亦復如是。」這是作一個比喻來說。

角,從前古時候吹號角一樣,像現在我們吹號,我們聲音本來很小,經過這個角回聲在裡面,聲音就擴大了,就能夠遠聞了,取這個意思說明迴向的的確確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擴大。


請看經文,「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這指前面的九願,禮拜是第一願,隨順是第九願,乃至包括當中的七願,把這些所有的功德統統迴向法界眾生,迴向菩提實際,向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講是迴向菩提,迴向菩提就是此地講的迴向諸佛。

那麼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減少,而且與虛空法界一樣大,所以下文說「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定要以誠心,要以真心,真誠之心來迴向。

底下這一段講迴向菩提,就是迴向佛果。


前面經文講迴向佛果,第一個是迴向眾生,這一段是迴向菩提,「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講的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願是真實的願。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個願是發心代眾生苦,跟地藏菩薩的本願沒有兩樣,我們在地藏經裡看到地藏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眾生受苦。

我們看小註,註解裡面講迴向一定要發願,迴向跟願有連帶關係,那麼迴向跟願有什麼不同呢?確實有不同。

你發願,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麼迴向?沒東西迴向。

迴向是做到了,你這個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後你才能夠拿這個功德去迴向,所以你發願的時候你並沒做到,這不同就在這個地方。

註解裡寫得很清楚,「前二行,願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眾生」,這個界就是法界,盡法界虛空界的眾生,「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當得如是,則豎窮三際也。」你看菩薩心量多麼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


為什麼呢?他有這個願,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緣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緣不具足。緣不具足,他的願是圓滿的,正如同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念發心的時候,圓滿功德,是這個意思。

如果有這個願,又有這個力量,沒有去做,那你這個願是假的,是虛願,不是真正的願,真正的願一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到。

「後二行,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徵有釋。」徵就是徵問,假設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然後再加以解釋。

問題是這麼說,「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呢?」眾生有苦,受果報了,那是他造罪業,我沒有造這個罪業,我怎麼能代他呢?

這個是有道理的,一切眾生受苦受難,那一個佛菩薩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呀!沒有辦法。

所以經上常說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代替不了誰。楞嚴會上尤其顯示得明白。

阿難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聞,只著重聽經多聞,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


他有一個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個大定,奢摩他、三摩、禪那這種定功到時候大概我的大哥就會給我了,我不要修。

他是佛的小弟,釋迦牟尼佛堂兄弟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認為沒有關係,你們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時候大哥就給我了。

結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的定沒有辦法給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災有難,佛菩薩不能代你受。

不能代受為什麼要發心代呢?我們這個心是真願意代,事是代不了。你不能沒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同體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下面解釋有七個意思,這七個意思裡頭確確實實有兩條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這代苦是有緣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你沒有這種神通、沒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


還得要那個苦難的眾生與你特別有緣分,沒有緣分的話,你想代他還不讓你代,那就沒有法子。好,我們下一個鐘點再來討論。

http://book.bfnn.org/books/064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6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7-2016 12:35 AM 编辑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四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六十面,「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那麼這一段是講迴向菩提,前面講過迴向眾生。

迴向一定發願,發願跟迴向當中是有相同,同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為迴向本身就是發願,發願不能說是迴向,為什麼呢?

你發願的時候,你這個願還沒有做到,只是發了個願沒做到,那拿什麼迴向?而迴向是你將這個願已經做到了,我們所修集的功德不據為己有,換句話說,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是迴向。

所以迴向裡面一定有願,願裡面不一定有迴向,願要兌現了才叫迴向,因此發願迴向是連帶而起,道理在此地。


在這一節經文裡面我們剛才所念的,前面兩行是願離苦得樂,經文說得非常明白,願令眾生常得安樂,這是諸佛菩薩的願望。

諸佛菩薩所努力的,急急去做的,也就是希望將這個願變成真正的事實,所以菩薩的事業就是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是總說,與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那麼底下就舉出幾個例子,第一條是無諸病苦。眾生病太多了,苦也太多了;病是因,苦是果,有病當然就苦,這是一定的道理。


病有分兩種,一種是身病,一種是心病,此地我們暫且不論身病,單論心病。

心病是什麼呢?就是經上常常講的三種煩惱,見思煩惱這是心病,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只要你有這個病就叫做眾生。

所以經上常講九法界有情眾生,除了六道之外,聞聲、緣覺、菩薩,都算眾生,都有病。

因此四弘誓願的最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成佛道?你要不能成佛道,你拔苦與樂就做得不究竟,你要是替眾生治病就治不究竟。

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病,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你要是等覺菩薩,你只能破比你以下的,你可以幫助他,跟你平等的或者在你上面的,你是無可奈何了。所以一定要成佛之後才能夠究竟度脫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道理是在此地。

那麼這三種病都是本身具足的,我們常常講業障,都是由無明生起的。所以無明是病根,塵沙、見思這是枝末,一定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使我們聯想到了我們身也有病,身病當然也是業障,而且是非常嚴重的業障,我們自身要曉得。如果身有病苦,你修道修不成,障礙你修道啊!

所以身體要健康,心地要清淨。身病在佛法裡面講有三種來源,第一種就是飲食,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禍亂怎麼來的呢?是你說話不謹慎,所以佛法裡面對於言語很慎重的,儒家教學也非常地注重這一條,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裡面,在我們台灣各式各樣的怪病都有,究竟怎麼得來的呢?我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從飲食裡面得來的,我們不能不注意。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16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8-2016 11:25 PM 编辑

昨天我有一個機緣與館長一道到台中,參加台中佛教蓮社過年圍爐,吃年飯,提前吃年飯,大概有一千多人參加。

看到李老師,老師今年九十八歲,他的身體很虛弱,他是什麼毛病呢?就是飲食食物中毒,他中毒了好幾次,所以現在對飲食非常地小心謹慎。年歲太大了,抵抗力沒有了;你們年輕,天天在服毒,好在還有點抵抗力,那一天抵抗力不行了,就沒有法子了。

以前老師跟我說,我們那裡是吃飯?三餐服毒啊!我在美國,美國人告訴我們,我們台灣農作物所使用的農葯量,台灣這麼小島,這麼一點點大地方,用的農葯量等於全美國,實在是不得了!

所以現在我們的稻米賣不出去,賣不掉,為什麼呢?人家不敢要,你這個米有毒,農葯分量太多了,有毒,你說有什麼法子啊!


不是人家不買我們的米,一化驗不敢買,吃了會中毒的,蔬菜農葯也是非常之重,有一位同修在美國住了很多年,父親過世了,他回家來奔喪,住了一個多月。因為他家鄉住在鄉下,也是種田的,回來之後一看,到美國就告訴我,哎呀!台灣不得了;米不能吃,菜不能吃。

我說什麼原因呢?他說我們鄉下人種田,自己種的吃的稻子是另外一塊田地裡頭,那個不用農葯的,自己吃的;噴了農葯的賣給公賣局的,他們收去賣給市場的。種菜也是如此,自己吃的菜種在一邊,賣的菜另外種一邊,這真是不得了啊!

所以他們自己種的人曉得,他知道保護自己衛生,對別人就不管了,只要錢賺到了,你害什麼病,你怎麼毒死,活該!與他不相干,他錢賺到手就好了。

我在美國所聽到的,真正不得了啊!所以我們吃東西必須要謹慎。你看菜長得愈漂亮愈好的,那農葯愈多,為什麼呢?蟲不吃它嘛!想想我們從前,三十八、九年剛剛到台灣,你買的菜那一片菜葉上沒有被蟲吃過的。


你看看現在好的包心菜、高麗菜,菜花是用農葯最多的,你看它長得那麼好,仔細去看絕對找不到一點蟲,蟲都被毒死了。所以第一個是飲食要小心,我現在為什麼勉勵同修,大蒜是五葷菜之一,佛法裡戒律戒除的,我為什麼鼓勵同修們每一個星期吃一次,吃生的,幫助你消毒啊!幫助你抵抗毒素啊!

是我們把它當葯吃,不是去貪吃大蒜,那個大蒜生的辣辣的,吃都吃不下、嚥都嚥不下,有什麼好吃?熟吃就沒有用處,一定要生吃才有用處,這諸位要記住一定要生吃。

那麼第二種是冤鬼找到身上了會害病,這個我們也常常聽說的,某人有什麼冤鬼、冤家對頭找到身上了。


這種醫生沒辦法;像吃東西不小心、不謹慎,或者受到風寒,這一類的疾病可以找醫生,要用葯物治療。那個冤魂找到身上,吃葯沒用處,因為你那個不相干,所以那一類的病有的時候有人求神拜佛,他病就好了,真有效。

當然有效嘛!那個求神拜佛是佛神把他調解,調解他接受了,這冤鬼走了,你的病就好了。如果調解他不接受,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你看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害的人面瘡就是冤家對頭,迦那迦尊者給他說法,用慈悲三昧水給他洗,他就說話了,說明過去的怨仇。那麼他接受調解,他離開了,他這個病就好了,所以這是第二類的病。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16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8-2016 12:28 AM 编辑

第三類的是宿業,過去世造的罪業太多了,太重了,這個沒法子,宿業病調解也不行,醫葯也不行,那沒法子;像現在害這種病的人很多,我也看得很多。

還有一種罪業不是過去生中,這一生造的,或者造的殺業太重,或者怨恨心太重,積到一個時候爆發了,變成病了,這時一定要誠心誠意地求懺悔,真正求懺悔,改過自新,那個病能好。

給諸位說,身病、心病在佛法裡通通可以醫治,沒有醫不好的病,問題就是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方法,如理如法地去修學,一切病苦都能夠免除,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所以第一個要除一切病苦。

其次呢?這就是善惡業,是我們的造作,這是關係最大。「欲行惡法」,你要想做惡事,統統做不成,這個好,這就是三寶加持,三寶冥冥當中加持。

你做一件壞事做不成,你要做善事,三寶加持你都能成就;做壞事做不成,善事樣樣都能成就,你要曉得如果是這種情形,你已經得三寶加持了,已經得佛菩薩護念了。這在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之間,能夠體會得到,真正有感應道交啊!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惡趣是三惡道,三惡道的門關閉了,換句話就是你不墮三惡道了。

怎樣才不墮三惡道呢?佛在經論當中,諸佛菩薩常常教誡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就不墮三惡道了。

那麼善惡的標準我們在講席裡面講過很多,諸位要記住,凡是有利益於一切眾生的事,這是善事;凡是自私自利的事必定是惡事,要以這個標準來斷惡修善。

善中之善無過於學佛,學佛是學覺悟,學正知正見,學身心清淨,學佛決定不迷信。

我們看到現在有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把路子走偏差了,學迷了。


我們過去一再與同學們說,學佛入門的基礎就是在善惡因果,了凡四訓不可不讀,那裡面講的是世法的因果,只能夠免三惡道,生三善道,涅槃正路還不行。

雖然不行,它是涅槃正路的基礎,你人天都得不到,那裡還談得上涅槃正路呢?當然談不上!

所以要從人天善法奠定根基,佛門裡面經典入門的,那就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學佛人的入門,這一都書裡面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應該怎樣去學佛,依照佛法來修學,這是真正的佛弟子,違背了教義那不是真正弟子。

所以學佛得的結果有吉有凶,並不一樣,同是學佛,為什麼得的果報不一樣,它有原因的,這是我們要深深去研究,使我們在這一生能夠成為真正的佛弟子,所向吉祥。尤其是學佛不應該去算命、去看相、去看風水,用不著。

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決定禁止的,學佛人還要去搞那一套,你要記住佛菩薩不會護念你了,護法龍天也不會保護你了。結果你跟誰打了交道了呢?跟妖魔鬼怪打交道,變成以後惡鬼屯門,所向邪惡,麻煩就大了。


那是你自己造成的,不是佛菩薩的過失,是你自己造成的,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理。所以那一部經是我們學佛入門的第一部經,雖然沒有註解,我們有錄音帶跟錄影帶,足可以提供諸位同修作參考。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12-2024 02:52 AM , Processed in 0.23081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