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573|回复: 168

[世界羽联]羽球运动世界生存状态 ..2009年羽球世锦赛转战海得拉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6-2007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个话题很"热"
因为中国的"强大"而"垄断"了几乎大型比赛的冠军
这就造成了很不健康的状况



希望网友分享这种不很"不健康的状况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没有人对这运动在有兴趣了!


[ 本帖最后由 hihaboy 于 20-9-2008 09:4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6-2007 08: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羽毛球运动世界生存状态调查
2007年06月21日 15:01: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6月20日电(记者李丽 公兵)

    还在苏迪曼杯赛小组赛的时候,中国队主教练李永波就说:“中国队要不夺冠,那才叫冷门。”结果是中国队再次刷新自己的纪录,第六次捧起苏迪曼杯,将包括汤杯和尤杯在内的三大杯又一次全部留在了中国。

    同刚结束的世乒赛一样,中国在羽毛球上的“垄断”也在到达一个顶点。80年代丹麦羽毛球名宿福斯特·汉森说:“对羽毛球来说,击败中国就意味着全部,但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垄断”导致无人喝彩

    中国人现在关心的也许是如何巩固自己在各个羽毛球单项的优势,最好在北京奥运会上来个包揽。但中国之外的羽毛球人士关心的是,如何阻止“中国垄断”发展成一场灾难。

    汉森在接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必须说,我们需要有来自更多国家的高手,才能有利于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目前,我认为亚洲太强大了,这不利于人们对这项运动的关注,也不利于创造正确的氛围。”

    本届苏迪曼杯赛新闻官金斯认为:“竞技项目本该就是许多国家来参与竞争的。一个项目有更多人拿奖牌,才会有更多人关注。一个国家长期包揽所有金牌,肯定会影响他国参与和发展这个项目的热情,也会影响他国观众收看和关注的热情。”

    在苏迪曼杯赛不算大的新闻中心,中国记者竟占了全部席位的一半以上,人数上位居第二的是东南亚诸国记者,欧洲记者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其余三大洲的记者则踪影全无。这很能说明问题。

    羽毛球市场原本就局限于欧亚两洲,而欧洲势力近年来的逐渐微弱意味着,这个项目在进一步萎缩。欧洲羽毛球水平最高的丹麦面临着严重的队伍老龄化问题,北京奥运会后盖德、汉森、乔纳森等人势必退役,丹麦将因此丧失几乎整支队伍。所以为世界羽联工作了20年、现为自由摄影记者的丹麦人约根会说:“羽毛球正在成为一项亚洲运动。”

    瑞士裁判佩德森告诉新华社记者一件趣闻。羽毛球欧锦赛在瑞士进行,他跟当地电视台联系转播的问题,结果瑞士电视台要求他们付费才同意转播。“这简直太可笑了。最后我们大部分的转播是卖给了例如印尼这样来自亚洲的电视台,因为欧洲人不关心”。

    甚至连中国人也开始对这种局面感到厌倦,这种情绪在两年前的北京苏迪曼杯赛上就清晰可见。而在任何乒羽大赛中,“黄牛贩子”最怕的是中国选手会师决赛,那无疑是“票房毒药”。

    奥运会地位值得忧虑

    在2012年之前,还不用为羽毛球的奥运会一席之地担忧。因为国际奥委会已在前年确定羽毛球为伦敦奥运会比赛项目。

    这完全得益于雅典奥运会的收视率统计。羽毛球是排名第四的比赛项目,仅次于篮球、乒乓球和排球。仅是中国选手对英国选手的奥运会混双决赛就吸引了8000万名观众,其中包括了约500万名英国观众。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8000万名观众中有7000万名是中国人。负责世界羽联官方网站、并自己开创了羽毛球专业网站的拉尔夫告诉记者:“不要忘了印尼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再去掉印尼、马来西亚,那可能就没什么人看了。”英国观众的激增是一个惊喜,那是因为他们有选手进入了决赛。但这恰恰说明,必须打破垄断,才能吸引更多关注。

    在记者采访过的所有圈内人士中,没有人会说羽毛球是一个世界性的运动。作为一个对羽毛球有深厚感情的法国人,拉尔夫回答得很妙:“它是一个拥有许多人口的流行运动。但从地理上来说,还是太窄了。”

    拉尔夫个人认为,2012年后羽毛球的奥运会地位值得忧虑。“我觉得奥运会越来越倾向于那些在更多大洲都广泛开展的项目。不幸的是,从地理上来说,亚洲和欧洲之外的其余三个大洲都不是羽毛球的势力范围”。

    国际奥委会将一个项目列入奥运会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在至少75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世界羽联现在有150多个成员协会,但拉尔夫认为,协会数字不能说明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几十个人在玩,同样可以有一个协会,但你不能说是广泛开展”。

    约根则认为,羽毛球项目整体上不会有威胁,但其中有些小项,比如说混双,有被裁掉的危险。

    中国需要主动培养“对手”

    世界羽联第一副主席古纳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号召中国在羽毛球的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说:“中国越强大,能够给予世界的就越多。”

    事实上,一度还在中国国内引起争议的“海外兵团”,已在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教练有当年执教印尼的汤仙虎和先后在韩国、马来西亚任职的李矛,选手中目前皮红艳在法国、姚洁在荷兰、徐怀雯在德国。在苏迪曼杯赛上受雇于苏格兰羽协的新加坡姑娘简·林告诉记者,目前的新加坡女队主要靠中国“海外兵团”支撑。她说:“她们加盟后新加坡女队成绩明显上升,使新加坡人重新拾回了对羽毛球的兴趣。”

    国内依然有人因中国教练、球员为世界人民服务而觉得别扭,但国际人士觉得还不够。拉尔夫提议,世界羽联应该和中国羽协联手,有意识地将中国过剩的羽毛球人才输送到更广阔的羽毛球落后地区,比如非洲和美洲,帮助他们发展这项运动。

    作为羽毛球运动的“领头羊”,中国承担义务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利人利己的。

    这一点上韩国人作出了榜样。跆拳道项目是如何进入奥运会的?聪明的韩国人在推广这项最初仅限于韩国的项目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免费向海外大量派出教练,为欧美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目前,跆拳道作为一个明显亚洲特色的项目,在欧洲和美洲的普及程度是十分惊人的。

    韩国人的精明在于,通过培养真正的对手来推广跆拳道,虽然垄断被打破了,但韩国人多了在奥运会里能拿金牌的项目。更重要的是,他们让世界认识了韩国,认识了韩国文化。这叫先予后取,或予少取多。

    比较韩国人的长远眼光,对于自己的绝对优势项目,我们的目标似乎也不该仅仅局限在包揽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7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苏迪曼杯看北京奥运-羽坛劲旅备战盘点 上
2007年06月21日 18:46: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记者公兵 李丽)日前结束的苏迪曼杯只是团体赛,北京奥运会上称雄才是世界羽坛各路强队,包括中国队的真正目标;虽然中国队此赛称霸,但各路劲旅显然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在奥运会上向中国队叫板,而且他们确实也有叫板的资本。

    中国队——问题多多

    在中国队总教练李永波看来,苏杯就是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的一次检验。该赛事展示了中国队整体上雄厚的实力,但若从各个单项来分析,却并不那么保险。女单过度依赖张宁、谢杏芳,其余小花没有真正“绽放”;女双则具备一定集团优势;男单世界高手实力差不多;男双没有集团优势;混双还处在重新配合摸索阶段。

    问题不言而喻。

    此外,李永波表示,通过苏杯发现了包括运动员精神面貌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改进。通过研究对手的技战术以及体会对手对中国选手的研究,李永波认为在技战术的准备还必须提高,“李宗伟的头顶区和正手区技术有提高,这对林丹也是一种鞭策”。

    为了抢夺奥运积分,中国队没有多少时间集训,主要精力花在了参赛上,包括超级赛、大师赛、世锦赛以及明年的汤尤杯等。中国队的参赛策略是派一部分队员参加高级别赛事,另派一部分队员参加低级别赛事以阻击其他队伍、队员拿奥运积分。

    据悉,中国队的下一项大赛将是7月在成都进行的大师赛。而对于8月的世锦赛,李永波表示“不在乎拿多少金牌”。这其实也证明中国队的真正目标在奥运会。

    印尼队——联赛带动

    据《雅加达邮报》记者雅妮透露,尽管目前印尼在男单、男双、混双等项目上都有出色人才,比如陶菲克、基多/塞蒂亚万、诺瓦/纳西尔,不过人才并不富余。好在印尼超级联赛可以带动人才的成长,从而有利于奥运会备战。

    “印尼有很多羽毛球俱乐部,只有在保证了系统的联赛制度之后,羽毛球才能够有持续性的发展,”雅妮说,“更何况我们的联赛像苏杯一样,也是分好多等级的,超级联赛是最顶级的。这样保证了人才的阶梯式发展。”

    雅妮认为,尽管羽毛球在印尼贵为国球,但真正的顶尖高手没有多少,不像中国的女子项目尤其是女双形成了一定的集团优势。提到陶菲克时,雅妮认为,尽管他与印尼羽协有矛盾,但他毕竟是奥运会冠军,有这个资本。不过,陶菲克是一名聪明的球员,他知道何时和怎样与印尼羽协处理好关系。

    今年的印尼羽毛球超级联赛预选赛已经进行完毕,总决赛即将上演。联赛以俱乐部为单位参赛,奖金虽没有世界羽联的超级系列赛高,但足以吸引各路高手参赛。据称,每个俱乐部可以招两名外援,前中国队国手陈宏就已确定参赛。

    此外,带领印尼队在2000和2002年两夺汤姆斯杯的领队哈米德表示,印尼队的突破口放在男子项目上,争取明年在主场夺得汤姆斯杯就是近期目标,然后才是奥运会。

    韩国队——卧薪尝胆

    每一支球队都可能有人才断档的时候,中国队也不例外。比如,中国女队曾在女单名将李玲蔚和韩爱萍以及双打好手林瑛等人退役后陷入低谷,在1994年的尤伯杯赛上败给了实力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印尼队。现在的韩国队则因为金东文、罗景民等名将在雅典奥运会后陆续退役也处于人才断档阶段。

    尽管因为整体实力下降韩国队在本届苏杯上表现不够抢眼,但该队主教练金重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始终保持微笑,因为他们此次参赛进入半决赛的目标已经实现,更何况他们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北京奥运会作铺垫。


[ 本帖最后由 hihaboy 于 22-6-2007 08:2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7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苏迪曼杯看北京奥运-羽坛劲旅备战盘点 下

金重洙说:“与中国队的差距就在于我们一些队员2004年后就退役了,而他们打雅典奥运会的球员还在征战。目前我们年龄最大的球员27岁,最小的19岁。”

    对于韩国队力求奥运会有所突破的项目,金重洙表示还是女双、混双。女双李敬元/李孝贞本就实力突出,混双李在珍/李孝贞成绩一般,本届苏杯韩相训与李孝贞配对带来些许惊喜,今后可能继续配对。至于男单,金重洙认为即便李铉一重新归队恐怕也只能停留在准一流的水平。此外,他还点出中国教练李矛对韩国队的重新崛起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来西亚队——男单男双

    李宗伟经历更换教练风波后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印尼超级赛和苏杯赛的突出表现无疑证明了他的实力。“李矛教练在网前小球、技术细腻度上对我帮助很大,”他说,“米斯本教练主要针对我的体能进行训练。”

    马来西亚队总教练叶锦福表示,男单和男双仍然是该队奥运会最有希望的项目,但古健杰/陈文宏最近战绩不佳。他说:“男双确实状态不好,尤其是陈文宏,他告诉我找不到以前的状态,为避免继续失败打击他们的信心,我们决定对他们的参赛日程进行调整。”如其所言,这对选手日前已经放弃7月初的泰国公开赛。

    由于在全英公开赛后就缺乏系统训练,有望帮马来西亚打破羽毛球世锦赛冠军荒的古/陈组合接下来一个月的训练至关重要。陈文宏曾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两人在配合默契度上出了问题,有点找不到以前的感觉。此外,他表示,两人性格上有差异,陈文宏偏于内向,古健杰偏于外向,也是两人需要继续磨合的地方。

    “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奥运备战)计划,”古健杰说,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英格兰队——“魔鬼”双打

    毋庸置疑,英格兰羽总签下马来西亚人陈金和就是冲着双打的。陈金和曾培养出韩国双打新秀李龙大和黄智万。他表示,来到英格兰的首个任务是提高男双成绩,此外协助训练混双,毕竟后者是英格兰争夺奥运金牌有希望的项目。

    去年马德里世锦赛,埃姆/罗伯逊夺得混双冠军;克拉克/布莱尔获得男双亚军。

    克拉克在苏杯期间表示:“陈金和带来一些亚洲羽毛球技术,并有很多针对亚洲选手的技战术,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状态,而且让我们在对付亚洲选手时精神上有了充分的准备。”

    英格兰队主教练赖特也称,聘请陈金和表明了他们追赶亚洲选手的决心。

    陈金和曾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与苏明强搭档获得男双第四名。

    丹麦队——保持状态

    丹麦主力队员无疑是一群“寿星”。年龄偏大、人才断档是丹麦队的现状。男单球员盖德就说:“要不是实行了21分制,自己可能早就退役了。”

    也正如世界羽毛球联合会第一副主席古纳兰所说的“21分制给了球员平等的机会”。盖德、乔纳森等坚持到了现在,而且有意参加印尼超级联赛,以保持竞技状态。

    21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起伏性大,要求球员不能有任何懈怠,这也正是个性球员陶菲克所讨厌的,但却是盖德喜欢的。

    泰国队——孤独波萨纳

    尽管从苏杯A级降级,但泰国队的男单球员波萨纳表现尚可。尽管仍算二流球员,但他多次击败一流球员、曾到中国学球、雅典奥运会进入半决赛等经历表明,他在北京奥运会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不过在其教练乌敦看来,波萨纳一是需要强壮身体,二是需要增强进攻意识。此外他认为,波萨纳在网前球、防守和跑动上仍需加强。

    波萨纳在新加坡超级赛上击败陈郁、苏西洛、林丹等名将,夺得冠军。

[ 本帖最后由 hihaboy 于 22-6-2007 08:2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7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予后取或予少取多 中国羽毛球要向韩国学习



2007年06月22日07:59   信息时报    评论0条 和乒乓球一样,羽毛球已成了中国另一个“东方不败”项目。在这种垄断背后,包涵着深层次的推广危机。但这个危机的解决却触及了更加宏大的一个命题——金牌战略以及它所蕴涵的国家荣誉和国民意愿。如果要着眼于羽毛球推广,作为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从长远化考虑的策略,那中国必将要做出在每项赛事中“失手”几次的牺牲。这样,中国广大群众能同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07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hihaboy 的帖子

不可能吧 中国球迷要的全胜 奥运会要的是五金 不可能会放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3-6-2007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fun_okai 的帖子

国际就是要杜绝"垄断" 如果人家都没机会 这种运动就不会被认同了 这就是所谓的"危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3-6-2007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ihaboy 于 23-6-2007 12:01 PM 发表
国际就是要杜绝"垄断" 如果人家都没机会 这种运动就不会被认同了 这就是所谓的"危机"!

问题是打不赢人家,难道要人家放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6-2007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土猪 的帖子

国际就是要鼓励"海外兵团"的产生 同时要多些中国教练到海外执教 让海外的球员也一样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07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敌最寂寞,英雄最孤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07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电脑的狗 于 23-6-2007 01:55 PM 发表
无敌最寂寞,英雄最孤单



这就要让世界没一个脚落都popular起来才会有用呀! "无敌最寂寞,英雄最孤单"的时候就最好训练出一批徒弟来对付自己咯 赢的也是自己 输的也是自己! 小说里不是很有的段子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07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垄断”羽球前景堪忧 须主动培养对手(1)
效力于法国队的“海外兵团”皮红艳。
效力于德国队的“海外兵团”徐怀雯。
&
②和③分别为两队的主力李宗伟和陶菲克。
还在苏迪曼杯赛小组赛的时候,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就说:“中国队要不夺冠,那才叫‘冷门’。”结果,中国队第6次捧起苏迪曼杯,将包括汤杯和尤杯在内的三大杯又一次全部留在了中国。
同刚结束的世乒赛一样,中国对羽毛球的“垄断”也到达了顶点。上世纪80年代,丹麦羽毛球名宿福斯特·汉森说:“对羽毛球来说,击败中国队就意味着全部,但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 状
垄断局面成“票房毒药”
中国人现在关心的也许是如何巩固自己在羽毛球各个单项的优势,最好在北京奥运会上来个大包揽。但中国之外的羽毛球人士关心的是,如何阻止“中国垄断”发展成一场灾难。
汉森在接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必须说,我们需要来自更多国家的高手,才能有利于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目前,我认为亚洲太强大了,这不利于人们对这项运动的关注,也不利于创造正确的氛围。”
本届苏迪曼杯赛新闻官金斯认为:“竞技项目本该就是有许多国家来参与竞争的。一个项目有更多人拿奖牌,才会有更多人关注。一支队伍如果长期包揽所有金牌,肯定会影响他国参与和发展这个项目的热情,也会影响他国观众收看和关注的热情。”
在苏迪曼杯赛不算大的新闻中心,中国记者竟占了超过一半的席位,人数上位居第二的是东南亚诸国记者,欧洲记者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其余三大洲的记者则踪影全无,这很能说明问题。
羽毛球市场原本就局限于欧亚两洲,而欧洲势力近年来逐渐微弱,这意味着该项目在进一步萎缩。欧洲羽毛球水平最高的丹麦面临着严重的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北京奥运会后,盖德、汉森、乔纳森等人势必退役,丹麦将因此丧失几乎整支队伍。所以为世界羽联工作了20年、现为自由摄影记者的丹麦人约根会说:“羽毛球正在成为一项亚洲运动。”
瑞士裁判佩德森告诉记者一件趣闻:羽毛球欧锦赛在瑞士进行,他跟当地电视台联系转播的问题,结果瑞士电视台要求他们付费才同意转播。“这简直太可笑了,最后我们大部分的转播是卖给了例如印尼这些来自亚洲的电视台,因为欧洲人对此不关心。”
甚至连中国人也开始对这种局面感到厌倦,这种情绪在两年前的北京苏迪曼杯赛上就清晰可见。而在任何乒羽大赛中,“黄牛贩子”最怕的是中国队选手会师决赛,那无疑是“票房毒药”。
前 景
羽毛球奥运会地位堪忧
在2012年前,大家还不用为羽毛球占据奥运会的一席之地而担忧,因为国际奥委会已在前年确定羽毛球为伦敦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这完全得益于雅典奥运会的收视率统计,羽毛球是排名第4的比赛项目,仅次于篮球、乒乓球和排球。仅是中国队选手对英国队选手的奥运会混双决赛就吸引了8000万名观众,其中包括了约500万名英国观众。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8000万名观众中有7000万名是中国人。负责世界羽联官方网站、并自己开创了羽毛球专业网站的拉尔夫告诉记者:“不要忘了印尼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再去掉印尼、马来西亚,那可能就没什么人看了。”英国观众的激增是一个惊喜,那是因为他们有选手进入了决赛。但这恰恰说明,必须打破垄断才能吸引更多关注。

[ 本帖最后由 hihaboy 于 23-6-2007 02: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07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好让那些二线球员出国打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07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来自亚庇的成 的帖子

早就有了,不过水准不属于二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6-2007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来自亚庇的成 于 23-6-2007 07:57 PM 发表
中国最好让那些二线球员出国打球.....


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使到世界上的每一角落的水准不会差太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6-2007 08: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国羽独霸根源 列强终有重新崛起日

2007年06月24日21:18

如同赛前人们所预料的一样,中国羽毛球队再次捧起了苏迪曼杯,从而实现了自己第六次称霸世界团体赛的目标。在举国庆贺之余人们发现,其他国家跟中国队的差距没有缩小、而是持续扩大了,这或多或少降低了一些竞技比赛的悬念,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质量也有所下降。

世界退步,中国寂寞英雄

中国羽球运动员“垄断”赛场,并非是造成本届杯赛失去悬念的根源。事实上出现在本届苏迪曼杯第一档次中的球队,除了中国队依然保持着冠军级别的实力之外,多数老牌劲旅均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像丹麦队的双打缺乏竞争力,马来西亚小组赛铩羽,印尼屡屡靠陶菲克力挽狂澜,韩国教练金重洙更是明确指出:随着大批优秀球员的退役,韩国队正处在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世界性的“退潮”,让中国这块“礁石”更显突兀,但是有朝一日诸强总会卷土重来。

改制有益,惠及中国

如同乒乓球运动改大球、改发球、现在还要更换胶水一般,在羽毛球运动的改革中,多数新规则看似都是为了抑制中国的巨大优势而制定的,但是这只是在某一阶段造成了中国运动员的短暂不适应,从轻松卫冕苏迪曼杯看来,最先适应规则的还是中国队,所以说国际羽联的改革措施其实并非是想限制中国,而是希望中国能够带动全世界。正如每球得分制的实施,缩短了比赛时间,减少了运动员的受伤机率,更加适合电视转播和推广,这一政策在出台后一度被中国羽毛球队所反对,但是在感受到它的优点之后,总教练李永波便也对它持以理解和接受的态度了。

中国独霸只是暂时

群雄势微,中国独霸的局面不会永恒不变,正如国际羽联执行副主席古纳兰所说:国际羽联的目的是让更多国家都像中国那样发展羽毛球运动,更多地建立训练中心和羽毛球学校,促进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中国队更将成为被学习、被研究的对象,更多国内的体育人才将会被请出国门,许多先进的技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天下局势,久分必合、久合必分。根据历史经验看,当某一项目上的独霸局面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该项目的体育竞技水平会有重大突破,因此可以说目前的世界羽坛正处在一个瓶颈阶段,但同时又是下一个井喷的前奏。

如上所指,中国以绝对优势卫冕苏迪曼杯,并不会成为世界羽毛球运动的灾难,它终将在不断交流和竞争中获得发展和提高。(GO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6-2007 08: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艰苦路缔造霸主地位 国羽非“毒瘤”却是典范

2007年06月24日21:07

在刚刚结束的第10届苏迪曼杯半决赛中国与韩国的比赛中,当韩国名将孙升模率先赢得了男单第一局比赛时,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赛场里回荡着格外响亮的欢呼声。许多前来观战的球迷都抱着同情弱者的心态,希望韩国队能够爆冷击败强大的中国队,不过最终赛场上仍旧是实力说话,中国羽毛球队连下三城闯入决赛,这也正是本届苏迪曼杯的一个缩影--没有群雄割据,唯中国鹤立鸡群。

中国羽毛球队的卫冕之路走得格外顺利,总共20胜1负的成绩,证明了我们是当今羽坛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于是乎赛后“中国威胁论”的说法再次甚嚣尘上,第六次捧起了苏迪曼杯的中国军团仿佛成为了阻挠羽毛球运动蓬勃发展的障碍,但这种论调并不值得推崇。

就连最强硬的反对者也必须承认,中国羽毛球队的强大是建立在运动员的刻苦练习和教练员的辛勤付出之上的,而在中国特有的运动机制下,使得我们的运动员总是率先掌握能最高精尖的技术,获得高效率的回报。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羽毛球队的胜利不是依靠某个天才,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实在是对中国羽球界不懈努力的一种诋毁。

众所周知,国际羽联在近年来不断出台新规则,每球得分制、团体赛制改革等甚至几度被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所抗议,不过这些规则即便在一段时间内抑制了中国队的优势,但是在很快适应之后,中国羽球运动员们又能立即掌握住新的取胜之道。这一点跟被称作中国“国球”的乒乓球运动何其相似,但是多年以来乒乓球和羽毛球始终都是我们的传统优势项目,始终被各国所追赶,可以说羽毛球运动正是因为存在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才会不断被推动发展,才不至于长期墨守成规,死水微澜。

另外必须指出,2005年之后除了中国队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之外,各国羽毛球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能够在羽坛上保持一流水准的仍是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将:陶菲克、皮特.盖德等人,像夺取了第8届苏迪曼杯冠军的韩国队完全处于了青黄不接的状态,而传统强队马来西亚则没有了领军人物,越加突出了中国羽毛球队的优势地位。击败中国必须依靠各国建立训练中心和学校,加强基础培训,而不能指望中国队坐等他们来超越。

竞技体育,提倡的始终是“公平竞争”的原则,即便是“反托拉斯法”,针对的也只是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依靠全面准备,刻苦磨练而卫冕的中国羽毛球队并非是羽毛球运动的“毒瘤”,而应当是成功的范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6-2007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羽运断层危机(上篇):以赛代练 提升实力 2007/06/29 18:33:51
●何晓慧


除非能做到好像中国那般队中就有许多世界级的选手,相互间的打法也不尽然相同,能起到相生相克的作用。

在如此优秀的训练条件下,年轻球员就算只是留在国内苦练,假以时日也能看到不俗的效果。

不能闭门造车

但大马并不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要进步,就不能闭门造车。

让后备队和国家队球员一起训练虽已看到成效,但国家队也有本身的备战工作,和年轻队友对练的机会并不多。

因此,除了要继续为选手提供适当的正规训练,大马羽总也该尽量给予选手更多参赛机会,让他们通过和其他国家好手交手,达到以赛代练的效果。

当然,让小将参赛也得循序渐进,先让他们在卫星赛或较小型的公开赛和水平较为接近的选手交手,磨砺一段时间后,才让他们参加较高水平的比赛。

一开始就让小将参加一些高手如云的比赛形同揠苗助长,更怕产生反效果。和高手实力相差太远,小将不是提早遭淘汰,就是完全处于挨打。参赛目的达到了,但却完全没有练兵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6-2007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羽运断层危机(上篇):队内竞争欠激烈 2007/06/29 18:33:51
●何晓慧


在抽丝剥茧后,其实不难发现造成大马男单力量不足的原因,其实都是息息相关的。

纵观目前世界羽坛的男单格局,以中国实力最为雄厚,平均每隔两三年就会诞生出一名新的领军人物。

在如此人才济济的情况下,球员间保持着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是一同奋斗的队友,更是场上的竞争对手。

在此“金字塔”淘汰规律下,球员们都得不断求新、求知、求进步,才能确保不在残酷的竞争旋涡中遭淘汰。因此到了最后还能屹立不倒,站在最高点的球员,各方面条件都可说是万中选一的精英。

过度依赖老将

因此,或许可以这么说,队内竞争激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整体实力强大与否。

大马男单阵容虽然不小,但队内竞争程度却不够激烈。一些老将尽管战绩不佳,位置依然稳如泰山,参赛机会不断。

再加上在甄选汤杯、亚运会和东运会等国际大赛的阵容时,大马羽总很多时候都会选择打经验牌,以老将为队伍中枢,希望以他们的丰富经验作为争冠筹码。

过度依赖老将的作风,也剥削了年轻球员要争出头与吸取大赛经验的机会。

尤其世界羽联今年开始推行崭新的超级系列赛,因在参赛人数有限制,世界排名偏低的大马年轻男单甚至连参加入选赛的机会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6-2007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羽运断层危机(上篇):大器为何总是晚成? 2007/06/29 18:33:50
●何晓慧


自“拼命三郎”傅国强之后,“大器晚成”也似乎成了大马男单的专属名词。

和传统劲敌中国和印尼不同,大马男单21岁前在国际赛场扬威的例子,其实并不常见。

近年来唯一的例外是哈菲兹,他在2002年广州汤杯击败鲍春来助大马打进决赛,同年又在共运会赢得男单金牌;次年击败中国的陈宏,为大马夺回睽违37年的全英赛冠军,当时他也不过才21岁。

哈菲兹成名早

少年有成,再加上身高优势(187公分),让哈菲兹曾一度被视为大马最有潜力的男单好手。但时隔4年,他再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前全英冠军”就是他仅有为人所记得的。

李宗伟和中国双雄林丹和鲍春来,以及印尼的索尼同是2000年世青赛四强人马,但三人的成名时间都比宗伟来得早。

02年,当年只有19岁的林丹和鲍春来早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男单占据主力位置;04年雅加达汤杯,20岁的索尼首次领衔印尼男单,而宗伟仅是大马候补单打,小组赛才有上场机会。

去年在东京,宗伟才首次担任大马汤杯第一单打。但当时的他已24岁,熬出头的时间比同龄选手迟了至少两年。

成名早固然不能为选手能否缔造佳绩打包票,但运动员是一个有时限的职业,尤其羽毛球员的状态往往在28岁至30岁就会开始走下坡。职业生涯已如此有限,蹉跎岁月绝非上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2-2025 05:12 AM , Processed in 0.13717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