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08|回复: 22

佛教必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5-2010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目录

认识佛教·先明佛义


源于印度


传入中国


中国禅宗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佛心慧语——找回内心的宁静


何为正法


十大宗派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佛经由来


主要节日


香与佛教


佛教礼仪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认识佛教·先明佛义


源于印度


传入中国


中国禅宗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佛心慧语——找回内心的宁静


何为正法


十大宗派

·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
佛经由来

·
主要节日

·
香与佛教

·
佛教礼仪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佛教•先明佛义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 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 以般若的智慧自 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以下“简单给佛下个定义”选自 林世敏教授 著 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简单给佛下个定义: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 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 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 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 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源于印度
  

佛 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 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 藏的南部。
  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世寿80岁。
传入中国
  此段以下内容节选自赵朴初老居士所编著之《佛教史略》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 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 白马驮着共还洛阳。 帝特为建立精舍给 他们居住,称做白马 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 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 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译 事渐盛,法事也 渐兴。
  一、汉人出家之始:汉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赞宁《僧史略》卷上《东夏出家》题下,有“汉明帝听阳城 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语。按刘峻等出家事出《汉法本内传》。《内传》伪书,不足置信。可是《高僧传.佛图澄传》 中,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等语,似乎其时已经有汉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项禁令。而汉人出家为沙门见于载籍的, 是从严佛调开始,如《出三藏记集.安玄传》中称“沙门严佛调”,又说 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记集》又转载《沙弥十慧章句序》,下题“严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调所造”。然而《释氏稽古略》说,在佛调以后八、九十年的朱士 行,是汉土最初为沙门的;《历代三宝记》也称佛调为清信士。这大 概是因为从汉代以 来,虽然佛法已经流行,但道风未纯,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律仪;到魏嘉平 二年(249年),中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法 时)来到洛阳,建立羯磨法,创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门,而登坛 受戒的朱士行为最早,因此把他作为中土沙门之始。
  二、民间建寺造像之始:《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 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的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据《后汉书.陶谦传》和 《吴志.刘繇传》说:献帝时,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 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又依《出三藏记集》所载《般舟三 昧经记》载,说明献帝时洛阳也有佛寺。从《吴志.刘繇传》所述笮融事看起来,后汉末民间的奉佛,有其种种原因,这和宫廷中只以求长寿祈福为目的者有所不 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禅宗
  

禅 宗以菩提达摩为 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 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 为五祖弘忍, 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 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 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六祖慧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弟子颇多, 如: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有着极 大的贡献,他确立了丛林制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 子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教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 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今还影响着佛教界的祖师 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衣钵而是心 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一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 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此段内容节选自林世敏教授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一书中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 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 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 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 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 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 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 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 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 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 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 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 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 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 地。
  我想对‘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在这儿做一个简单地叙述: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 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 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 的胸襟。而地藏王菩 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 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 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 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 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 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 是三十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 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 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 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 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 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 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 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 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 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 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就像安明居士在《论佛》中精辟的点 到:“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机智的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花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 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立地成佛。其外,不只这个世界有 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 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 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有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着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 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 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 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 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 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一书 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 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 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 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 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 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 要知道射我的是谁,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 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种类型的箭?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制成 的?......” 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这些答案前,这个人必当死亡了。’ 其实现实中的问题是,先把箭拔出来治疗伤口,而不至于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 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微扯远了点儿,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 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 的水抽干则成凹地,哪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哪?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 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 ‘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 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物’而 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哪 里有创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万物’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 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 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 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 ‘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因为众生所处 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 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 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 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 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 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 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 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 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 念佛往生彼 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 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 福。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 ‘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 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 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 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 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 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 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 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 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 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 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着: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 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着受苦。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原罪’说简单点就是放弃与上帝智慧的连接拥有自己的智 慧,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一代代的人类都是这样的,自然“罪”也就遗传了。
  而佛教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 受罪。这里的“罪”仅指触犯国家法律而受审判后定的“罪”。与“原罪”不是一个概念,仅是“原罪”在现实中展现的一小个极端的现象。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 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呢?’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 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跟着受苦了。
  在佛教经典里,可能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在佛四 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详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还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 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反复地询问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 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信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 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 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慧语——找回内心的宁静
  此段内容节选自慧律大师编著之《佛心慧语》一书部份,想阅读 全部者,可参看慧 律法师《佛心慧语》一书
  ◆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 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时间总会过去的。
  ◆算命不如认命。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悟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缘莫羡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知因果即知进退,知悟性即得‘开心果’。
  ◆圣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不知‘倒’。
  ◆学悟的孩子不变坏,学悟的老人不痴呆,学悟的少年永不败。
  ◆智者善植因果。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 道。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悟’,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
  ◆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我思故我在,我观故自在。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学悟,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要搞好个人的卫生,尤其‘心理卫生’最为重要。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远是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有了智慧,自然能了解真理,能了解真理,生活自然快乐。
  ◆鱼生活在水中,所以我们见不着他的泪。
  ◆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是非的原则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一想。
  ◆健康,是真正的财富,不要糟蹋它。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悟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地教导众生,从不控制众生。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为人正直,则与道相应。
  ◆见一切人皆圣人,唯我一人是凡夫,则心自息怒。
  ◆德修而谤来; 来谤而修德!
  ◆缘由愿来,愿力强,善缘自然具足。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 字。
  ◆人忙心不盲,即是有定力。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觉悟真理的人,即拥有真正的生命。
  ◆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所以说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正法
  此段内容节选自慧律大法师著之《祈愿正法重现》一书
  学佛须具正知见,开悟更须正知见。欲得正知见,理应依法修行。何者为法?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 导;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胜义谛的经验。
  真理不能创造,因为其本来即存在。释迦世尊发现世间宇宙、人生的真理,发现缘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 体悟到众生皆有如如不动之清净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为令具缚沉溺众生看破世间假相,了幻非实,远离妄执,乃不辞辛劳,慈悲宣说。
  每一个时空皆是缘起性空,法就存在于每一动点、每一角度,行住坐卧皆是法的展现。眼见耳闻,于 一切生灭无 所住著, 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
  小乘破我执,证我空。大乘破法执,证法空。胜义谛(第一义谛)乃是究竟义,谓空空,即是连空的 观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动念,则无染污,切勿知见立知,便可见本来面目。修学之始,以守住、保任、观照为用功初阶,日久功深,自可当相即 道,见处即真,一切相皆属缘起性空,见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现。
  弘一大师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 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世间义理甚浅,行之却很复杂;出世义理极深,行之却很简单。人 生在世若未逢正法,当可谓福薄障重。何以故?无因缘了生死故。
  今所谓正法,举凡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念处、五停心观、八正道、三十七道 品......皆属之。万法回归自性,名为正法。若离体说法,即名相说。离现前一念清净本性,即是外道。《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盖五蕴本空,若以见闻觉知求法,乃是求见闻觉知而非 求法。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盖相乃因缘聚合,当体即空。),方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究竟而言,本来无一物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盲龟值浮木。听闻无上大法,自当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圣财,以 ‘信财’为首;净土三资粮,亦以‘信’为先决条件,可知‘信’乃生死长夜之明灯,当以法为船筏,心领神会,信解 行证,直达涅盘(于生死当下见涅盘)。
  然值此末法之世,邪说横流,异端并起,谈玄说怪,不 一而足。欲修道者,当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界定正法之准绳,审慎拣择。
  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印、一实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三法印系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印者,认可、验证之意。藉此三 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别印证法之正邪,故称‘三法印’,其内容梗概,开演如下:
  ⊙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 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 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 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 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诸法无我: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 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 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 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涅盘寂静: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 盘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盘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如其 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劫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作不得主。唯有佛陀为究竟涅盘,以其死即不复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 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乃称为佛教最可贵之处。
  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 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盘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盘。’心外见法,名为外 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生死与涅盘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 涅盘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盘;若求大涅盘,即造生死业。
  ⊙一实相印者,指真实无二,离诸虚妄之大乘义理。即吾人所谓真如、法性。倘能在缘起法中, 远离种种知见,内外俱空,活生生的现象界,便是寂灭之清净心。了悟万法如梦幻泡影,即见本体空性。虽处处 如幻,亦处处实相。只须幻相看得开,实相自显现。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八万四千门,多似恒沙。欲以有限生命,开启永恒慧命,当以法四依为根 据,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为世俗正法,系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经,一为胜 义正法,指证得无漏(真空无生)之理。行者应以教法、真理为凭,不可盲目信赖缘起幻有之臭皮囊。盖法可脱在缠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则难 免主观我见,若不契佛说,则当舍离。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三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前者指中道实相之谛理,后者 乃为弘法而权巧之方便宣说。两者权冲,自当依了义经方能究竟解脱。
  ⊙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为传达义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释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 可舍本逐末,率尔依循表相文字,断章取义,而轻忽其中所欲传达之内在意涵。
  ⊙依智不依识:智者,非世智辩聪,而是真实圆满之般若智慧。识者,乃迷惑妄心攀 缘尘境所生之虚幻认知及觉受。行者当以般若为依凭,不应以人间情识为指归,方可得证究竟涅盘。
  佛子当信解正法,更当护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尽所能护持三宝,就理体而言,尤应护持当下之 起心动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大宗派
  此段内容节选自慧律大法师著之《祈愿正法重现》一书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 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 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著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道场,大放异彩。实则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来概括统摄。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机,法法皆通涅盘城。祖师大德苦心判摄,乃为方便众生明了佛法奥义。无论哪个宗派,皆 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应平等视之。但弘扬正法,仍需因缘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谓“诤与道相违,不可不慎”。修习者亦当随机拣择。盖佛法固有 深浅偏圆之别,并无好坏是非之分,彼此尊重,尽份发展,更能促进正法的兴盛。
  佛法本一味,原无大小乘之分。但因应不同根器,对厌离世间之苦,只求自了者,说解脱生死之小乘 法。对悲愿深重,欲自觉觉他者,说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争历千年而未休,大乘轻视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小乘则谓大乘 非佛说。小乘严格持 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绝对是佛说。《圆觉经》、《楞伽经》的内容,与祖师证悟的境界 毫无乖异,即可得知。否则《净土圣贤录》记载之往生事迹,与禅宗祖师的成 就,又当如何解释?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岭,在于:小乘认同四大为实,但以析空观破此执著;大乘则认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净自性所影 现的假相,无实体可得。小乘的观空,却非易事。欲达到大乘的圆满大寂灭处更难。两者并无对错,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机,便能受益。
  切不可忘记,佛教是一体的,总之,佛弟子当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 的伟大,才能摈弃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因为重点不在护持[某人],而在护持[整体佛教],护持[正法]!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此 段节选自林世敏教授著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中之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章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 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 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因 此,这里我仅想举出文化中的‘文学’一项,用梁启超、胡适等先辈们的话来说明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大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词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有组织的解剖性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 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着密切关系。孔雀 东南飞、水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 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 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随着佛教的输入,梵文也跟着进来,我国高僧仿照梵文字母来应用汉 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形成一种白话 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 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 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 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 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产生影响。
  仅就‘文学’一项而言,已经够我们大书特书了。我之所以不怕长篇累牍地来引述它,就是希望我们 提高警觉,同时对佛教给以更多的关切与注目。佛教绝不是一般等闲的宗教,无论就人生的任何角度来看,佛教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更是功不可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由来
  此段内容节选自东初长老编著之《阿含概说》
  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阿阇世王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 岩,以大迦叶为 首,举行第一次结集。这时的法,即是经,由阿难诵出,律由优波离诵出。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律与经为同一渊源,故其取材诸多相同。佛灭百年顷, 因东印度吠舍 离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对,于吠舍离城,会集七百僧众,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以讨论律为中心。佛灭后二百三十年顷,于波 咤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犍连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于是三藏教 法始行完成。

主要节日
  佛教节日中,除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 实外,其余的如弥 勒圣诞,观 世音菩萨圣诞皆乃是祖师大德所定,并非出自佛经,佛弟子当了解,此即是表法,实则观世音菩萨也并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说生日呢?此是古来祖师大德借 此方便接引众 生,以入佛正见。
  弥勒菩萨圣诞(正月初一日), 释迦牟尼出家(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涅盘(二月十五日),观音菩萨圣诞(二月十九日),普贤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文殊菩萨圣诞(四 月初四日),释迦牟尼圣诞(四月初八日又名浴佛节和佛诞节),药王菩萨圣诞(四月二十八 日),迦蓝菩萨圣诞(五月十二日),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观音菩萨成道 (六月十九日),大 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十三日),佛欢喜日(七月十五日又名盂兰盆节),地 藏王菩萨圣诞(七月三十日),观音菩萨出家(九月十九日),药师佛圣诞(九月三十日),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释迦牟尼佛成道(十 二月初八又名腊八 节,或佛成 道节)。
香与佛教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 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 尊的圣品,如《苏 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
  除了被用来做为殊胜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远闻,经典中也常以其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 《戒德香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五分法身,称为“五分 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 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般。香为信使,瞬间可通达十方佛经土。在佛教中对于天然妙香的重视由此可见。“香可行善,亦可造 恶”。即是此理。
佛教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 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 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 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 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 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 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 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古佛经中记载的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 印度鹿野苑、 印度菩提伽耶、 印度拘尸那迦。
  1.蓝毗尼园
  蓝毗尼园亦称蓝毗尼花园,面积8平方公里,如今仍有参天大树、 茂密的苇荡和建筑物地基的遗迹。这里曾经有3座佛塔、2个寺院和1座摩耶 庙。近年在摩耶庙大殿的佛像下一米深处挖掘出一快石板,据考证,该石板所在地方正是佛祖诞生的具体位置。摩耶庙虽已拆掉,但摩耶夫人生太 子的石刻像等珍贵文物存放在附近的一个寺庙里。石像面积不到1平方米,上刻摩耶夫人手扶 树枝,小太子朝六个方向各行七步,手指上天,口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情景。摩耶夫人洗澡的圣池保存完 好,旁边竖牌标明:“摩耶夫人生佛之前,曾在此处沐浴。”
  该寺遗址北面不远处,还有一个著名古迹,即“阿育王柱”。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纪统一印度的著 名君王,对弘扬佛教功勋卓著。此柱是他前来朝拜佛陀诞生地时所立。
  2.鹿野苑
  位于印度北方邦宗教名城瓦腊纳西以北 10公里处的鹿野苑,由于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在此第一次说法收徙的地方,史称“初转法轮”, 因此一直以来,鹿野苑在佛教历史上占据着特殊而重要地位。
  3.拘尸那迦
  公元前486年,80岁高龄的释迦牟尼于传教途中涅盘于末罗国(印度北方邦境内)的拘尸那迦城外 的娑罗双树林。
  4.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 耶,是印度佛教的圣地,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比哈尔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处,东距加尔各答约 150公里。因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地,故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5.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 一,1992年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审定 为“首批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 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10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應該是漢傳必看,不是佛教必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10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禅宗
  

禅 宗以菩提达摩为 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 ...
trycheal 发表于 14-5-2010 02:54 PM


请问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法僧人总共有多少位呢?除了达摩大师,还有谁呢?

达摩大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带出了两部经,现今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4: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达摩(梵Bodhidharma;?~536,一说528)】
  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 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达摩祖师洞]
达摩祖师洞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少林寺]
少林寺
现在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大正48·403c)︰‘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 ‘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大正 50·596c)︰‘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
  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
  
[达摩洞]
达摩洞
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后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主张自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脉相承的。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唐·智炬《宝林传》(成于801年)以印度自迦叶传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成于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成于957年)所继承,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成于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成于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说。
  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昙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初及门弟子之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专重个人内心修持而少对人讲说。他的事迹已不明,只有《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以想见其禅学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是达摩剃度的弟子。南齐·建武(494~497)年间住钟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岭峨眉的胜景,趁萧渊藻出镇蜀部(今四川)时随从入蜀,因而使禅法流行四川。后来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于金陵开善寺,年六十一岁。
  昙林自称是达摩的弟子,曾记录过达摩的‘二入四行说’。〈慧可传〉中称他为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间,他在洛阳和邺都参与译经事业,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译场任笔受,是当时参加译经的重要人物。他博学善讲,在邺都常讲《胜鬘经》。周武灭法期间,他与慧可共同护持经典,被砍掉一臂,人称‘无臂林’。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并重,因此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弟子们分别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昙林在传承达摩禅法上所记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于中国禅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一︰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摘录)
  
[达摩雕像]
达摩雕像
魏世禅师以菩提达摩为有深智慧,而其影响亦最大。达摩称为中国禅宗之初祖。唐代时晚出禅宗史记,所叙达摩平生,不可尽信。兹姑不详辨。惟今日所存最可据之菩提达摩史记有二。一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所载。一为道宣《续僧传》之〈菩提达摩传〉。杨炫之约与达摩同时,道宣去之亦不远。而达摩之学说,则有昙琳所记之〈入道四行〉。此文为道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应非伪造。兹据此诸书,略述菩提达摩之平生及学说如下。
  菩提达摩者,南天竺人,或云波斯人。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其来中国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在洛见永宁寺之壮丽,自云年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又尝见洛阳修梵寺金刚,亦称为得其真相。达摩先游嵩洛。或曾至邺。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常以四卷《楞伽》授学者,以天平年(534~537)前灭化洛滨。或云,遇毒卒。(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禅师每依此经说法,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法要。可师后裔,盛习此经。达摩一派,因称为楞伽师。按《续僧传》〈法冲传〉云,冲先于三论师慧暠听《大品》、三论、《楞伽》。又以《楞伽》奥典,沉沦日久,所在追访。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中略)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于后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据此达摩一脉,宗奉宋译《楞伽》。其学颇与时人不同。因遭讥议。慧可后裔亦自知其法颇与世异。其讲《楞伽》,谓依‘南天竺一乘宗’,则知当世讲者,或有不依此宗者。又〈法冲传〉叙《楞伽》师承,谓有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均‘不承可师,自依《摄论》。’则‘依《摄论》’者‘不承慧可’,亦即非‘依南天竺一乘宗’也。故此‘南天竺一乘宗’者,自有其玄旨,与迁禅师等之依《摄论》者不同。而其玄旨何在,大为可注意之事。
  ‘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何以言之。南天竺者,乃龙树空王发祥之域。佛法自大众部之小空,以至《般若》之大空,均源出南印度。达摩据《续传》本南天竺人,故受地方学风之影响。龙树之学,出于《般若》。扫尽封执,直证实相。此大乘之极诣。不但与小乘执有者异趣,且与大乘言有者亦殊途。《续僧传》〈习禅篇〉论僧稠与达摩两宗之禅法曰︰‘然而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续传》言僧稠习《涅盘》圣行,四念处法。此谓稠师依《涅盘经》〈圣行品〉所载四念处法以修心。《涅盘》虽为大经,而四念处法则原为小乘最胜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处法,故与达摩取法于大乘虚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轨也。四念处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其阶藉所由,步骤井然。故情事甚显,而易于遵行。大乘虚宗,以无分别智,无所得心,悟入实相。依此正观,立证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赜。由常人视之,其理难通,必领宗得意,乃能启悟也。
  《楞伽经》者,所明在无相之虚宗。虽亦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妄想者如诸执障,有无等戏论。实相者体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盘。菩提达摩主行禅观法,证知真如。因须契合无相之真如,故观行在乎遣荡一切诸相。必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必心无所得,必忘言绝虑。故道宣论又有曰︰
  ‘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中略)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
  达摩所修大乘禅法,名曰壁观。达摩所证,则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直不移,心无执着,遣荡一切执见。中道所诠,即无相之实相。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达摩禅法,旨在于此。
  然所谓契者,相应之谓。不二则相应。彼无著之心,与夫真实之理,本无内外。故达摩又拈出心性一义。心性者,即实相,即真如,即涅盘,并非二也。密宗曰,达摩但说心。心性一义,乃达摩说法之特点。而与后来禅宗有最要之关系。(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学者。大鉴慧能则偏重《金刚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禅学之别在法相与法性。然而不然。达摩玄旨,本为《般若》法性宗义。在史实上,此有六证。(1)摄山慧布,三论名师,并重禅法。于邺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2)三论师兴皇法朗教人宗旨,在于无得。达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 法融禅师,受学于三论元匠茅山大明法师。而禅宗人认融为牛头宗初祖。此虽不确,然《三论》与禅之契合可知。(5)慧命禅师,曾着《大品义章》。其所作〈详玄赋〉载于《广弘明集》中。而禅宗之《楞伽师资记》,误以为僧璨所作。可见宗《般若经》之慧命,与楞伽师之僧璨,义理上原少异致。(6)法冲,楞伽师也。然初学于三论宗安州慧暠,后学慧可之《楞伽经》义。
  据上六事,可知北方禅宗与摄山三论有默契处。二者均法性宗义,并崇禅法。达摩禅法得广播南方,未始非已有三论之流行为之先容也。且般若经典由于摄山诸师,而盛行于南方。禅宗在弘忍之后,转崇《金刚般若》,亦因其受南方风气之影响也。再者达摩原以《楞伽经》能显示无相之虚宗,故以授学者。其后此宗禅师亦皆依此典说法。然世人能得意者少,滞文者多。是以此宗后裔每失无相之本义,而复于心上着相。至四世之后,此经遂亦变成名相。于是哲人之慧一变而为经师之学,因而去达摩之宗愈远。《金刚般若》者言简意深。意深者谓其赅括虚宗之妙旨。言简者则解释自由而可不拘于文字。故大鉴禅师舍《楞伽》而取《金刚》,亦是学问演进之自然趋势。由此言之,则六祖谓为革命,亦可称为中兴。革命者只在其指斥北宗经师名相之学。而中兴者上追达摩,力求‘领宗得意’,而发扬‘南天竺一乘宗’本来之精神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二︰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一章第一节(摘录)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在后代禅者的传说中,也有不同的名字。神会(762卒)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此下简称《南宗定是非论》),也是称为菩提达摩的。神会引〈禅经序〉来证明房提达摩的传承,如《神会和尚遗集》(此下简称《神会集》,依民国五十七年新印本)所说,神会是以〈禅经序〉的达摩多罗为菩提达摩的。因为这样,在传说中,或称为菩提达摩,或称为达摩多罗。774年顷作的《历代法宝记》,就综合而称为菩提达摩多罗。这是传说中的混乱糅合,并非到中国来传禅的菩提达摩,有这些不同的名字。菩提达摩与达摩多罗,被传说为同一人。达摩多罗或译为达磨多罗,菩提达摩也就被写为菩提达磨了。 Dharma,古来音译为达摩(或昙摩)。译为达磨,是始于宋·元嘉(430前后)年间译出的《杂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是达磨(即昙摩)多罗 ──法救论师造的。昙磨多罗论师与达摩多罗禅师,也有被误作同一人的。如梁·僧祐(518 卒)《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记目录序〉,所载(北方)长安齐公寺所传,仍作昙摩多罗(禅师),而僧祐(南方)《旧记》所传五十三人中,就写作达磨多罗了(大正55·89a)。神会(在北方)还写作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而神会下别系,与东方有关的(781撰)《曹溪别传》,就写作达磨多罗。洪州(马大师)门下(801)所撰,与江东有关的《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此下简称《宝林传》),就写为菩提达磨了。从此,菩提达摩被改写为菩提达磨,成为后代禅门的定论。达摩而改写为达磨,可说是以新译来改正旧译。然从传写的变化来看,表示了南方禅的兴盛,胜过了北方,南方传说的成为禅门定论。(中略)达摩传《楞伽》的如来(藏)禅,而引用《般若》与《维摩诘经》,可能与达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关。
  《楞伽师资记》说︰还有一部十二三纸的《释楞伽要义》,现已佚失。从前传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决》一卷,也许就是这一部。当时,还有被认为伪造的三卷本《达摩论》,内容不明。现在,被传说为达摩造而流传下来的,也还不少。其中,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绝观论〉、〈信心铭〉,这都可证明为别人造的。现存的〈悟性论〉、〈血脉论〉等,为后代禅者所造。没有标明造论者的名字,这才被误传为达摩论了。达摩在中国的名望越大,附会为达摩造的越多。道藏有《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心妙用诀》一卷,达摩被传说为长生不死的仙人了。世俗流传有《达磨易筋经》、《达磨一掌金》,达摩竟被传说为武侠、占卜之流了!这真是盛名之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10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初及门弟子之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专重个人内心修持而少对人讲说。他的事迹已不明,只有《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以想见其禅学程度之一斑。trycheal 发表于 14-5-2010 04:27 PM


请问这《景德传灯录》里记载的"髓、骨、肉、皮"指的是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10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景 德 传 灯 录
       

宋·道原
 


卷一
    七佛天竺祖师。主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古

    天竺一十五祖。内一组旁出。斋

    第一祖摩诃迦叶。第二祖阿难。第三祖商那和修。旁出末田底迦。第四祖优波纺多。第五祖提多迦。第六祖弥遮迦。第七祖婆须蜜。第八祖佛陀难提。第九祖伏驮蜜多。第十祖胁尊者。第十一祖富那夜奢。第十二祖马鸣大士。第十三祖迦毗摩罗。第十四祖龙树大士。斋

○卷一·叙七佛
    叙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故近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案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 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下。主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従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盘头,母盘头婆提。居盘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知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芬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知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知

    拘留孙佛。见在贤劫第一尊。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长阿含经传。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知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长阿含经传。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知

    迦叶佛。贤劫第三尊。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従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性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奈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知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姓刹利。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耀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曰也。古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非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授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故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时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岁也。既而于鹿野苑中。为僮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论道果。说法住世四十九年。斋

    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古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尔时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莲河侧娑罗双树下。右胁累足,泊然宴寂。复従棺起,为母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并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时诸弟子,即以香薪竞茶毗之。烬后金棺如故。尔时大众即于佛前以偈赞曰:“凡俗诸猛炽,何能致火爇。请尊三昧火,阇维金色身。”尔时金棺従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反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曰也。自世尊灭后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也。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2-2025 02:02 PM , Processed in 0.12815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