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00|回复: 21

佛陀法语 达尔卡法师(Bhikkhu Shravasti Dhammika)着 郭锦彪、刘妙莲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5-2010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9-5-2010 10:03 PM 编辑

作者简介


舍卫城‧达弥卡法师(Venerable Shravasti Dhammika),一九五一年生于澳洲。早年在印度落发为僧,后来到斯里兰卡修行,并由于致力于推广佛教而闻名该国。一九八五年他来到新加坡,担任Buddha Dhamma Mandala Society及数个佛教团体的宗教顾问。法师也曾在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讲课并为该署制作数部教育电视片。其它著作有:『问得好,答得正』、『佛法的瑰宝』、《Matrceta's Hymn to the Buddha》、《Encounte'swith Buddhism》、《All AboutBuddhism》、《MiddleLand Middle Wa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佛陀曾发表过无数演说,任何人只要专心阅读其中几则即刻会意识到包含在其中的调和、宁静、超越、稳固、不变的慈悲与无量耐心。这些演说包含了无数忠告、格言与提示,是达成心的宁静的方向与方法。


—荷盟贺士(Hermann Hesse)


佛陀说教的目标是自由—摆脱了情感束缚的自由、摆脱了因无知而加诸于自身的忧虑的自由、以及最终摆脱了生死轮回的自由,即涅盘。


涅盘的自由有如可以遥望,但还不能抵达的一座遭冰铺雪盖的晶莹闪亮山峰,是座落在道路尽头,即八正道的终点。这条道路很漫长,曲折很多,时而崎岖,时而平坦。我们若要避免走入歧途而以稳健的步伐踏上此道,就必需有外援。对佛教徒而言,这外援源自三皈依—佛、法、僧。


佛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的生平事迹与得道证实了证悟真理是可能的、达臻圆满是人生真正目标。佛陀是所有探求精神成熟者的最高模范。冥想佛陀的生平与事迹能使我们充满走上正道所需的热诚。


法,佛陀的教诲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它提供我们有关世事的实际与完整说明,同时也给予我们在道德上、人际关系上、禅定上以及近乎生活的各方面上的忠告。


僧是指过去的、现在的、悟道的、未悟道的佛弟子,秉持相同的信念,即要证得佛陀所证悟的而结伴修行。僧伽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在这道路上,走在前端的可以给予我们忠告;与我们同行的可与我们做伴,在我们迷失时帮我们回返正轨,在我们失足摔倒时加以扶助。


当佛陀了悟佛法并加以宣说,僧众们热切希望能通过修习佛法达成佛陀所证悟的,因此佛法可说是三皈依处中最卓绝的。佛陀本身说他在生活中依靠佛法、恭敬佛法、推重佛法、顺从佛法;以法为旗帜、以法为标准、以法为主。


佛陀在公元前五二八年证得正觉,不久后便开始教导他所发现的真理。他有时通过口头讲述,有时则以例子来教导。在说教时他的用语既贴切又清楚。他也常借助意义深长比喻来加强演说内容,使有福份听闻的人永远铭记在心。他的行为圆满体现出他时常鼓励人们所发展的仁慈,人们也长久牢记着。


佛陀入灭六个月后,人们开始把他所说与所做牢记下来,有如一条金线穿过水晶珠子一般由导师口授给弟子。这种口传方式后转为文字记载。首先以佛陀常年所用语文—巴利文编写成三本巨著称为『三藏』。第一本是《经藏》,记载佛陀和他的一些证悟弟子的演说以及描述佛陀的生平事迹。第二本是《律藏》,收录了僧团戒律与行政程序。第三本是《论藏》,收集了各心理过程的详细分析。


多少世纪以来,佛弟子为了对巴利文『三藏经』表示敬意,把它写在金碟子上,把其中几页夹在镶有宝石的封面中,或把经典收藏在宏伟的图书馆内。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推重『三藏』,极力使自己生活围绕着『三藏』所包含的法,在『三藏』中找寻指示与激励,而『三藏』永远指向自由的涅盘,则使他们的意念平静,心灵纯净。总之,熟悉佛陀教诲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弟子的生活重点是禅定。在佛陀所教的最为重要的禅定修习法之中,有一个是冥想佛法(Dhammanussati法随念),即在『三藏』中选出一节经文,然后静静冥想它的涵义。人若能抱着恭敬与愿意接纳的态度,每修习此禅定经文的涵义经如此沉思冥想,必定能铭刻在心中。


阅读或聆听佛陀的教诲就有如与佛陀直接接触。虽然这本书是专为那些修习冥想佛法之禅定者而编写的,但凡是对佛陀教诲有兴趣的人都会觉得这本书很有用。书中包括有收录在『三藏』中的演说摘录,收录在正统文献中的演说摘录。这些摘录按一天一则编排,除了一些是新翻译,其余大部分是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的英文译文而重新整理。佛教神圣文献中有甚多重复部分,这在佛法处于以口传授时期非常重要,然而大多数现代读者则认为这会使人分心。这些重复部分在不会改变经文原意的原则下已被我删除或集合在一起。


此书编写完毕后,我的朋友:刘妙莲居士和郭锦彪居士将它译成中文,施性国居士和陈英德居士帮忙校对,以供华文读者阅读。愿我们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也愿所有读者能从书中受益。


达弥卡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法语
【一月 】
【1】一月一日
在缺乏好导师的情况下,应该依据佛法来修习。佛法是确实的。正确的修习将带给你永久的快乐与幸福 。(M.60./I,4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一月二日
『设想大地被水覆盖了,有一人将一副穿有一个洞的牛轭(牛马等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抛入水中。牛轭随风四处漂流。再假设每一百年中,有一只瞎了眼的海龟浮出水面,那么,依你猜测,这只每隔百年才浮出水面的海龟的头部伸入轭上洞孔的机会有多少?』

『世尊,那是微乎其微的。』

『是的!人能出世为人的机会也同样是微乎其微;彻底了悟的如来住世的机会也同样是微乎其微;佛法与如来的戒律能在世间教授也同样是微乎其微。你既然已出世为人,如来又已到世间并教导佛法,你就应该力求了悟四圣谛。』(S.56.48./V,457;《杂阿含406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一月三日
永生之门已开启,
有所听闻者都满怀信心地做出反应。(M.I,1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9-5-2010 10:10 PM 编辑

【4】一月四日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他的想法是:『导师是教主,我是修习者。教主无所不知,我则不然。』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导师的教诲将会不断地帮他茁壮成长,发挥力量。对他而言:『只要能争取到人力所能达到的,就算我的皮、骨、腱都萎缩了,肌肉都干巴了,我也在所不惜。』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即在此时此刻拥有渊博的知识,或如果有轮回的业力,就会投生在「不还」阶段(M.70./I,480-1《中阿含195经》阿湿贝经(大正1.749.))



Saddhassa,bhikkhave, savakassa Satthusasane (M.70./I,481.) pariyogahiya vattatodvinnam phalanam abbataram phalam patikavkham-- dittheva dhamme abba, sati va upadisese anagamita”ti.(诸比丘!有信的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应以二果中之一果为所豫期︰或于现法为完全智(阿罗汉),或于有余依为不还位(阿那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Manapam vo, gahapatayo, sattharam alabhantehi ayam apannako dhammo samadaya vattitabbo.  Apannako hi, gahapatayo, dhammo samatto samadinno, so vo bhavissati digharattam hitaya sukhaya.(诸居士!你们不能得到适意的老师,当转向受特这无戏论之法。诸居士!若完成正持无戏论法者,你们当长夜利益与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一月五日
在个人德行的修习法方面,佛陀的教学法是无以伦比的。一个人必须忠诚,不欺骗、不唠叨、不多嘴、不搬弄是非、不轻视他人、不汲汲谋求增加利益。他应严守感官、适量进食、促进和平、提高警惕、积极行动、孜孜不倦。他应修习禅定、念念分明、言语庄重、循序渐进、意志坚定、明白事理。不渴求感官欲乐,只保持正念、谨慎。这是个人德行的无上教诲。世尊在这方面已大彻大悟,没有其它修道者或婆罗门比世尊更了解德行。(D.III,1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一月六日
世尊问:『镜子之作用何在?』

罗睺罗答:『在于反映,世尊。』

『既然如此,在造任何身业、口业、意业之前应反复思考。』(M.61./I,415;《中阿含14经》罗云经(大正1.4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5-2010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Bro. Das的转贴。 我觉得这本书很棒(有点类似基督教的daily bread),我也时常看。不过我对于华文翻译是否准确就有少少的怀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10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里有英文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10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惨 我不懂英文的,这样不是错失良机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美黛子


    你也来了


我家没有这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一月七日
  
被惧怕所驱动的人,

    来到了神圣的山丘、森林与树丛中,

    来到了神圣的灵树与灵庙前。

    然而它们皆非安全之避难所,

    皆非最佳之皈依处,

    不是去了那儿,

    苦痛便能解除。   


    然则谁若以佛、法、僧为皈依处,

    谁便得以启发智慧,了悟四圣谛;   


    苦(苦谛)、苦的来源(集谛)、

    苦的断灭(灭谛)、灭苦之八正道(道谛)。   


    这是安全的庇护所,

    是最佳之皈依处;

    到此处求庇护的人,

    能摆脱所有痛苦。(Dp.188-1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一月八日
  
没有了日月,也就没有光亮,没有光芒,只有无明;世上也没有昼夜、年月和四季之分。但当日月形成后,便能发射光亮、光芒,驱走黑暗、无明;世上便有昼夜、年月、四季之分了。   


    一样的,当至上、彻底了悟的如来未到来之前,世上也没有光亮、没有光芒;只有黑暗,只有无明;人间也没有关于四圣谛的宣言、教义、解说、推动、开放、分析及阐述。但当至上、彻底了悟的如来到来后,世上便有了光亮、光芒,驱走黑暗、无明;人间也有了关于四圣谛的宣言、教义、解说、推动、开放、分析及阐述。(S.V,4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一月九日
  
『我将为你讲述八正道;为你分析八正道。我这就讲,请仔细听。何谓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何谓正见?正见即正确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断灭以及断灭的方法。   


    何谓正思维?正思维即离欲、慈悲、助人的思维3。  


    何谓正语?正语即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和不绮语。   


    何谓正业?正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何谓正命?正命即放弃不正当职业,以正当职业谋生。   


    何谓正精进?正精进即兴起,扬善去恶的念头,做出努力,集中并引导心念去制止恶念的滋生、断灭已升起的恶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进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发展,达至圆满。   


    何谓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感受、思想、心念,以便制止世间的一切诱惑与嫌恶。   


    何谓正定?正定即修习四禅定。(S.45.8./V,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一月十日
  
抛向天空的一把泥土,

    肯定会坠回大地;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   


    黑夜消失之后,

    太阳肯定会升起;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

    雄狮步出洞穴时,

    肯定会吼叫一声;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JN.120-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一月十一日
  
凡不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盘的教义,你可肯定它不是佛法、戒律,不是佛陀的教诲。只有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盘的教义,你才可肯定它是佛法、戒律,是佛陀的教诲。4(A.7.79./IV,1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10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2一月十二日
广阔的海洋只有一种滋味—的滋味。

    我的教义也只有一种滋味—自由的滋味。(Ud.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10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3】一月十三日


如果众生都像我一样了解布施的功德,那么『吝啬』的污点就不会缠住或逗留在心中。在应用事物时,如果没有与他人分享,他们就不会感到享受。即使是最后的一点食物,如果不与他人分享,他们也不会感到享受。(It.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025 07:46 PM , Processed in 0.14406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