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陀曾发表过无数演说,任何人只要专心阅读其中几则即刻会意识到包含在其中的调和、宁静、超越、稳固、不变的慈悲与无量耐心。这些演说包含了无数忠告、格言与提示,是达成心的宁静的方向与方法。
—荷盟贺士(Hermann Hesse)
佛陀说教的目标是自由—摆脱了情感束缚的自由、摆脱了因无知而加诸于自身的忧虑的自由、以及最终摆脱了生死轮回的自由,即涅盘。
涅盘的自由有如可以遥望,但还不能抵达的一座遭冰铺雪盖的晶莹闪亮山峰,是座落在道路尽头,即八正道的终点。这条道路很漫长,曲折很多,时而崎岖,时而平坦。我们若要避免走入歧途而以稳健的步伐踏上此道,就必需有外援。对佛教徒而言,这外援源自三皈依—佛、法、僧。
佛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的生平事迹与得道证实了证悟真理是可能的、达臻圆满是人生真正目标。佛陀是所有探求精神成熟者的最高模范。冥想佛陀的生平与事迹能使我们充满走上正道所需的热诚。
法,佛陀的教诲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它提供我们有关世事的实际与完整说明,同时也给予我们在道德上、人际关系上、禅定上以及近乎生活的各方面上的忠告。
僧是指过去的、现在的、悟道的、未悟道的佛弟子,秉持相同的信念,即要证得佛陀所证悟的而结伴修行。僧伽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在这道路上,走在前端的可以给予我们忠告;与我们同行的可与我们做伴,在我们迷失时帮我们回返正轨,在我们失足摔倒时加以扶助。
当佛陀了悟佛法并加以宣说,僧众们热切希望能通过修习佛法达成佛陀所证悟的,因此佛法可说是三皈依处中最卓绝的。佛陀本身说他在生活中依靠佛法、恭敬佛法、推重佛法、顺从佛法;以法为旗帜、以法为标准、以法为主。
佛陀在公元前五二八年证得正觉,不久后便开始教导他所发现的真理。他有时通过口头讲述,有时则以例子来教导。在说教时他的用语既贴切又清楚。他也常借助意义深长比喻来加强演说内容,使有福份听闻的人永远铭记在心。他的行为圆满体现出他时常鼓励人们所发展的仁慈,人们也长久牢记着。
佛陀入灭六个月后,人们开始把他所说与所做牢记下来,有如一条金线穿过水晶珠子一般由导师口授给弟子。这种口传方式后转为文字记载。首先以佛陀常年所用语文—巴利文编写成三本巨著称为『三藏』。第一本是《经藏》,记载佛陀和他的一些证悟弟子的演说以及描述佛陀的生平事迹。第二本是《律藏》,收录了僧团戒律与行政程序。第三本是《论藏》,收集了各心理过程的详细分析。
多少世纪以来,佛弟子为了对巴利文『三藏经』表示敬意,把它写在金碟子上,把其中几页夹在镶有宝石的封面中,或把经典收藏在宏伟的图书馆内。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推重『三藏』,极力使自己生活围绕着『三藏』所包含的法,在『三藏』中找寻指示与激励,而『三藏』永远指向自由的涅盘,则使他们的意念平静,心灵纯净。总之,熟悉佛陀教诲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弟子的生活重点是禅定。在佛陀所教的最为重要的禅定修习法之中,有一个是冥想佛法(Dhammanussati法随念),即在『三藏』中选出一节经文,然后静静冥想它的涵义。人若能抱着恭敬与愿意接纳的态度,每修习此禅定经文的涵义经如此沉思冥想,必定能铭刻在心中。
阅读或聆听佛陀的教诲就有如与佛陀直接接触。虽然这本书是专为那些修习冥想佛法之禅定者而编写的,但凡是对佛陀教诲有兴趣的人都会觉得这本书很有用。书中包括有收录在『三藏』中的演说摘录,收录在正统文献中的演说摘录。这些摘录按一天一则编排,除了一些是新翻译,其余大部分是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的英文译文而重新整理。佛教神圣文献中有甚多重复部分,这在佛法处于以口传授时期非常重要,然而大多数现代读者则认为这会使人分心。这些重复部分在不会改变经文原意的原则下已被我删除或集合在一起。
此书编写完毕后,我的朋友:刘妙莲居士和郭锦彪居士将它译成中文,施性国居士和陈英德居士帮忙校对,以供华文读者阅读。愿我们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也愿所有读者能从书中受益。
达弥卡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