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13|回复: 99
|
【专题讨论】连载《资本人物》
[复制链接]
|
|
连载《资本人物》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list_14_1.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
[ 本帖最后由 Mr.Business 于 11-4-2008 01:24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威海广泰董事长 李光太
时间:2007-02-01
一个五十岁开始创业的知识分子
李光太:被当地人都笑话,说知识分子还是没有魄力,给他钱,他不敢花。
在外企垄断的行业中虎口夺食的民族斗士
李光太:虽然他们资金实力比我们强,我们广泰上市后,资金实力强,我们也能顶着干。
一个怀揣着伟大梦想的人
李光太:将来我要到美国建厂,我一定要到美国建厂。
资本人物之李光太
解说:伴随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钟声,中小企业板块又添新军,这三只新股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威海广泰,这家亚太地区空港设备龙头企业,开盘涨幅高达到 256%。投资者的热捧源于公司的高成长性,威海广泰自1991年成立以来,创造了每年利润增长率都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成长神话。李光太,就是这个神话的缔造者。
人物简介:
李光太,1941年4月生于威海,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研究员级高工;
曾任兰州车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创办威海广泰的前身,威海特种电源设备厂;
李光太现任威海广泰董事长,公司实际控制人;
威海广泰是亚太地区空港设备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有实力与国际厂商竞争的企业。
解说:作为航空地面电源方面的权威专家,李光太曾设计制作了中国第一台航空地面电源车,1991年,50岁的他离开工作了25年的兰州车辆研究所,回到故乡威海创业。
记者:您在五十岁的时候,选择自己创业,在一般人看,就是不可思议,所以我特别想知道,当时您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
李光太:我一点也没感到自己老了,一点这种心态都没有,我认为我很年轻,我那时候一点老的感觉都没有,没说自己五十岁了,马上就(退休了),我这人搞了一辈子技术,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我搞电源车,1985年,这个产品就搞出来了,通过部级的鉴定,还得了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国内空白,那个产品,国内没有。当时这个产品搞完了以后,在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就搞了几台,分别投放到一些机场。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中国的柴油发动机不过关。搞了几个是在民航使用效果很不好,我觉得主要是柴油机不行。我也对这个事很恼火,当时在兰州应当是国营研究所,我是副总工程师,只能管技术,再加上本身的生产质量也上不去,把这个成果搞出样车用品,鉴定会,包括开鉴定会,拿成果,这都容易,但是最后你真正用在商品上,这个柴油机,包括各方面质量不行。后来我就想这个事很难办,而且还要进口,我想咱中国的技术员,我就很朴素的一种想法,技术员连这个都搞不出来,我就不信这个邪,所以我就想了一种想法,这个东西,不行,我要自己领办一个,我自己搞开发,我领办一个工厂,我自己开发、自己生产、组织,我亲自组织,我有这个权力的话,我有这个支配、有这个主动权的话,我想我一定能把它搞好,所以当时我就想了一个要离开兰州。
记者:那时候你就想回到老家我就要自己办个厂吗?
李光太:开始没这么想,开始呢,因为老家有一个工厂的厂长,当时叫威海电冰柜厂,生产电冰箱的一个厂,他这个厂长,他到兰州去,他也希望我回去帮助他一起搞个项目,也是老乡嘛。我当年回去的时候想,就是办一个研究所。我办个研究所,再那个厂长不错嘛,他来生产,我和他俩合作,它是这么样的。在办的过程当当中,这个思路走不下去,为啥走不下去?办研究所,后来我的这位厂长就离开了,被政府调走,又换了位厂长,那么这时候,他当时的观念不行,当时九十年代初期,就是技术无用论啊,还是很严重的,技术不值钱,那时候技术无用论很厉害,你要是知识分子,当时才不在那种小地方,不认可的,他不认可你大学生有多少本事,他不认可。他想你办个研究所,你在那儿生产,每一台和我提多少,提多少费用,作为办所的经费,签字,迟迟这个合同签不下来,他就不同意,他不同意跟你签笔合同,他干一台你提多少办所经费,就签不下来,厂长不同意,一直签不下来。这时候很多用户已经找上我了,可是我又没有生产指挥权,我就非常为难,那时候觉得自己这条路可能走不通了,说办厂吧又没场地,我办个研究所还可以,又没有经费,非常困难。当时自己感到前途非常渺茫,因为当时也不可能注册个私营企业,那个环境注册个私营企业一点出路也没有,政府也不会支持。
解说:令李光太更担忧的是当时已经有慕名而来的客户和他签订了两台电源车的合同,并且支付了五万元的预付款,无奈之下,他找到了电冰柜厂的主管单位威海二轻局,二轻局同意与他合资办一个集体企业,租用电冰柜厂的厂房设备,取名威海特种电源厂,半年之后,他们生产出了两台样车。
记者:当时你们几个人啊?
李光太:那时候就是我们这个总经理郭少平,我带了两三个人,那时候就我一个人回来,那时候他们还没回到威海,他们请病假、请事假。
记者:就是还在兰州那个研究所。
李光太:还在兰州,从兰州跑到这儿帮我干,干一个月再回去,他们请假。
记者:那时候他可能也不太舍得放弃那个铁饭碗。
李光太:我原来在兰州时候是研究室主任,他们都在我手下,因此他也是同事,他也看着我挺困难,我也希望他们来帮助,因为我在威海那地方找不到人,技术员很少,威海工业很不发达,当时,你找个搞电器的人都很少,很难找到。
解说: 两台电源车的成功让李光太有了进一步投入的资金,他开始招兵买马。
我们总经理郭少平也从兰州调过来了,还有陆陆续续,几个人也从那儿辞职过来了,组成了这么个班底,大约28个人。
记者:这意味着你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那时候资金从哪来呢?
李光太:我1991年又搞了三台样车,一共91年我搞了五台样车,赶到1992年,政府觉得,赶到1991年下半年,这个民航的宣传比较多了,他们觉得想法不错,而且觉得我这人,怎么西北坐飞机来找他,说这个人可能还有点道道,我们威海人叫道道。我原来是研究员级高工嘛,他们也不知道是啥意思。但到1991年年底,到1992年初,地方政府的观念也转变了,他们认为这个项目还不错,而且李光太这个人还有名,还有点知名度,所以在行业上还有点影响,想想不错,就立了个重点项目,立项,每年要立项,搞技改要立项,重点项目,后来这个重点项目不错,政府有指定的人员给你筹措资金。当年中国人民银行筹措了350万,向社会发行债券的规模,企业债。这个企业债后来还有个插曲,因为给我了350万,三年期,三年还,利息是一分钱。可是我觉得350万,三年可能我还不上,哎呀,一个礼拜没睡觉,算了算,将近500万,三年能赚那么多钱吗?后来和银行行长商量,只发250万吧。
记者:哦,你自己减掉了100万。
李光太:后来被人家笑话,被当地人笑话。
记者:人家怎么笑话你?
李光太:说知识分子还是没有魄力,给他钱他不敢花。那时候流行这一句话,只要有人给钱,你就敢花。
解说:事实证明,李光太的担心是多余的,到1994年,公司创造了1600多万的销售 收入,连续三年翻番增长。但是航空地面电源毕竟只是特种电源中的一种,产品单一公司很难进一步做大,李光太开始思考企业的转型。
李光太:除了市电,其他都是特种电源,那种特种电源有很多了,有直流的,有各种高频电源,中频电源,我们这个电源属于中频电源,那么这个电源的,如果说就在这个行业发展,那我这个市场就得开发,我不能光瞄准机场,是吧?那我到其他领域,我都得去开发,那我就面对一个市场重新开发的问题,要想把企业做大,要不开发,光是给飞机场的电源,我这个工厂做不大,那就几十个人够了,因为它的用量很小。所以当时想了以后,怎么办?1994年就面临一个定位,市场定位。就觉得。我们这三年在民航市场销售电源,已经和民航各个机场、航空公司都建了一定的良好的关系,所以这个市场应当说是门槛已经进来了,那么从这个电源,我们看为飞机服务的设备还很多,远不止电源,很多车辆。后来说,我们应当选择,我们把市场定位就定位在这个航空界、飞机场,但这就面临着你重新要开发产品,我觉得开发产品和开发市场比还是开发时常难度比较大,我们开发产品嘛,无非嘛投入技术力量,开始弄。所以1994我们就把厂名就改了,不叫特种电源设备厂,就叫航空地面设备有限公司,后来96年又改成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所以 1994年我们定了一个战略,多品种小批量,把技术开发作为带动企业发展的龙头,十年如一日,从1993年一直到2003年,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开发了 22个系列,81种型号的规格产品,几乎为飞机服务的车辆,都给我开发得差不多了。但1997年以后我开发高端,1997年以前到1994年之间主要是开发低端产品,像给飞机加水的车,给飞机放污水的,旅客登飞机的梯子车,给飞机送行李的传送带车,给飞机供食品的食品车,这些档次都不高。
解说:航空地面设备中的高端产品虽然利润高,但是技术含量也很高,因此,我国航空地面设备中的高端产品如飞机牵引车,集装箱升降平台等市场长期以来都被国外企业把持,国内还没有哪家企业具有生产这些产品的实力,李光太要做这虎口拔牙的事,技术是他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李光太:我主要的还是和他们大专院校合作,因为我那时候这方面力量比较弱,我们这些人都搞电的,搞电的比较多,搞电是我们的强项,搞传动、搞液压当时我们实力不行,技术力量不行。学校里有这些人才,搞液压、搞机械、搞电器传动,请他们合作来一起搞。另外,我们在搞的过程当中,也不是从头来,某种程度我们国内机场有很多国外的样车,中国这种所谓参照的话,样机参照,这也不是违反什么专利,因为还不是侵害专利问题,我们在技术上主要学习,消化国外的一些经验。
记者:是一种模仿。
李光太:模仿、消化、分析、吸收,然后自己再提高。后来我在 1999年开始搞升降平台,升降平台车,这回也是资金投向的项目,开始最早搞了牵引车,后来搞升降平台,到2000年以后又搞汽源车,大产品,其中有5个系列填补国内空白,产值都在100多万以上,150万,这几个产品投放市场以后,对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我们从2002年以后就高速增长,增长速度很快。
记者:用户在消费一个产品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一种消费习惯,比如说我用惯了这个品牌,他再换一个品牌,她可能就会不信任。
李光太:非常的对,你说的对,这个问题、这种情况非常严重。但是我们,这么说吧,因为毕竟国内产品还是价格优惠很大,这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肯定我们这个产品不会瞎推广到三大航空公司和国际机场上去,肯定是一些小机场开始,选各地的地方航空公司,因为地方航空公司,他相对来讲,他进的成本相对比较注意经济,他的资金实力比较弱,所以他们国产如果能用的话,或者比较可以的话,他们还是要用的。那时候我们的产品肯定不能先打到国航去,不能打到东航,不能打到南航去,因为大航空公司他的安全性各方面(要求)强,另外他肯定要用国外产品。先在周边,就是说农村包围城市。我们是以小机场、地方机场包围大公司,逐渐往里头进,现在我们实际上是这样做的,我们在周边机场,在一般的省会级机场,还有航站建立比较好的关系,把产品在那儿用,觉得用得不错,慢慢我们打国际大型机场,像浦东、虹桥,还有北京,还有白云这些机场,逐渐渗透。
记者:您第一个客户是怎么样到的?
李光太:在1995年以前,这个市场都是我亲自跑。那时候我说,我都要亲自,反正那时候我是董事长总经理一个人挑。
记者:那您从一个很传统,原来只做科研的一个知识分子,然后要转型,要做一个跑 市场的推销员,那时候心理过程应该有很大的转变。
李光太:反正总得干嘛,反正这个事情下决心要干,什么事都得干,那就得下决心了,转变,我觉得人嘛,就是怕有认真,有那种执着精神,所以广泰其中有一个执着追求的精神,我想什么事都能
记者:那你在推销产品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人家对你这个冷淡、不友好?
李光太:也碰到过,但总的来讲还是不错,因为他对我,可能跟我年龄大有关系,我到哪儿人家都挺客气。
第三方采访:
威海广泰总经理郭少平:董事长到威海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毕竟是五十岁的人,毕竟还是年龄不小了,在兰州他那受这个苦。兰州的时候,他已经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了,他是能够享受坐飞机、坐软卧这么一个级别了。
记者:享受国家政府津贴。
总经理: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坐火车坐硬板凳,到北京拜访客户,挤公共汽车,挤公共汽车,跟人说我是威海的什么什么,我是来做什么的;到了部队机关,啊,你是威海的,我都没听说威海还有搞电源车的。电话一放,再也没动静了。那么董事长就坐到部队大院门口,等,就坐在那儿等,一直等到人家下班了,在门口堵上了,“哟,你怎么还在这儿等着呢,我以为你都走了。”就靠这种精神,这个部队首长说,“这老头真有执着精神,走,咱们到办公室谈谈吧。”所以那个时候遭的白眼,这个市场的困难是非常难。
解说:截止到2006年中期,威海广泰的主导产品之一的航空地面电源已经拥有了国内70%的市场;在高端产品方面,依靠成本和服务优势,广泰部分产品已经从国外企业手中夺回了10%-15%的市场。为了对付中国国内突然出现的这个对手,国外企业的纷纷降低产品价格,广泰的出现终结了这些厂商漫天要价的历史。
记者:这对于国外的同行来说,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争他们饭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李光太:降价。他们非常的紧张,我们想他们,2006年的北京空港展览会,FMC公司(美国最大的航空地面设备厂商)老板还特别问广泰是什么背景,一个打听广泰公司什么背景,他们说是个民营企业,怎么这么厉害。现在他们在国内的销售减少,下降得很快。他们想采取办法打压也有,降价。
记者:我看到,有一个小故事写,就是2001年的时候,你们参加过一次国际航空展,航空设备展,好象人家都不正眼瞧你?
李光太:那是,那时候广泰实力很弱,反正他对广泰是不屑一顾,他觉得中国大产品搞不了,对他们提供不了威胁。没想到后来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们就上来了。也就是2001年,到2004、2005年,我们就很厉害了,现在高端产品全出来了。
记者:那现在到底你的产品跟国外同类的产品有多大差距。
李光太:我们认为还是有差距,主要是在技术设计配套和我们的设计水平上差距不大了,基本上是拉平了,但是我们在取得使用的经验,还有我们整个工艺装配的质量方面,应当说还是有差距,我们要承认差距。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毛病,从我们现在公司今年精品工程,三到五年,今年是第二年了,我们把我们的产品要达到国外产品的同等水平,不说超过他,要达到他的水平,要看齐了,也就是说我们还有这么一个差距,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者:您说过最开始是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什么时候真正让这三大航空公司接受你的产品?
李光太:这还有个过程,现在初步已经在接受,但是我们认为这个还得两三年的时间
记者:现在他们有用你们的产品。
李光太:有用的,还有用的,像东方航空公司电源车,我们的电源产品他们已经认可了,基本不进口了,这个很大突破。另外像首都机场,我们的电源,新候机楼,我们的电源,我们中标,国外好几家,都是和国外竞标,我们中标。
记者:都是通过竞标。
李光太:通过竞标。
记者:那你在竞标中能竞过人家吗?
李光太:开始肯定是不行,现在逐渐行了,为啥呢?一个是他们考察我们的工厂,工厂的管理水平,装配水平,人员素质都得到认可,这是一个;另外到用户去考察,比如说到我们应用的用户去考察,再加上综合我们的价格,他们逐渐也在认可,所以我们参与国际竞标,过去国际投标我们都不参与,参与不了,现在每个国际投标、招标,我们都参与。
记者:高端产品什么时候可以完全替代国外同行的同类产品?
李光太:我想得三五年以后,我们有两大优势,我们一个服务优势,地域嘛,这个地域优势、服务优势;另外一个性价比,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的价格肯定比进口还要便宜,还是要低,但低不了那么多了,但是低的怎么样也能有个20%左右吧,我想。
记者:就是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再降20%?
李光太:怎么也有20%的空间。
记者:国外的同行,他也可以降价啊,你这个降价空间,在竞争上有多大优势?
李光太:我认为也有空间,但毕竟,我觉得他劳动的成本还是比我们要高,这是一个;另外国外的产品,他的服务费用大,他从那边过来服务;另外他的运费,大产品的吨位很高,他的运费占的比重很大,从国外运过来,这些东西都是他规避不了的,他总得赚钱啊,他没有利润他不会干啊,你拿一个单子可以把广泰打掉,降价,但是这种单子他老做也不行啊,他的资金实力可能比我们强,我们广泰将来上市以后,资金实力强,我也会顶着干,但同样的价格我顶着干我还能挣钱。
解说:威海广泰的产品在国内机场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三大航空公司和国内的枢纽机场是广泰未来几年在国内主要开发的市场;2004年起,公司的部分产品已经出口至菲律宾、新加坡、香港、伊拉克、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把广泰的产品打入美国市场,是李光太最想做的事。
记者:听说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您的产品卖到美国去?
李光太:对,不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卖到美国去,但是我将来,随着公司发展,将来我要到美国建厂。
记者:这个愿望会用多长时间来完成?
李光太:这个不好说,我想在三五年以后吧。
记者:目前公司不能打进欧美市场,主要问题是什么?
李光太:欧洲市场已经开始进了。
记者:美国市场没有
李光太:美国市场没有,美国市场我们也没做工作,目前还没有去做。
记者:是你不想做还是说不能做?
李光太:不是不能做,我觉得还是没想做,我们觉得我们现在国际市场才做了两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4年成立国际业务部,2005 年做一年,2006年,这不是第二年吗,增长挺快的,我们逐步是从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俄罗斯,这些国家,下一个目标是印度。
解说:李光太最骄傲的是在中国创建了地面空港设备这个行业,选择上市,主要的目的是想依靠公众的监督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记者:现在企业也上市了,这个应该是你以前的一个愿望。
李光太:这是个愿望,但是我开始创业之前,还真没有想到能把企业做到上市。因为这个愿望都是不断地在提高的,思维也不断地在扩大,因为一开始搞技术的,一开始就是想把这个事干起来,但是后来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思路越来越开阔,思路越来越开阔,原来觉得这个企业只能做到一个亿就不错了,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中国民航空间很大,实际的空间很大,把眼光放到全球的话,这目标更大了,所以说这不是一个亿、两个亿,十几个亿、二十几个亿都可能到,这个将来就看你怎么做。
记者: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您个人有哪些转变?
李光太:我的转变,我觉得我从一个知识分子开始,应当说稳重有过。现在我觉得,这个思路更应当放开,我的眼界比原来扩大多了,所以我们2005年提出一个大市场观,就是我们要站在全球看这个市场。
记者:现在胆子大了。
李光太:胆子大了,手笔也大了,思路也开了。
记者:但胆子大,做的事大了,可能就会增加一些风险。
李光太:对,会增加一些风险,但这个我觉得,我在这方面非常慎重。
记者:你觉得企业现在会面临哪些风险?
李光太:产品一定要高水平,这个风险就是说,你做不出高水平,广泰公司做不了一流品牌,在国际上,那广泰公司就没希望。
记者:你现在有担心吗?
李光太:当然有担心。
记者:担心什么?
李光太:担心我们的管理团队和我们的技术队伍,这种素质能不能提高到这个水平。
记者:您觉得您现有的这个管理团队能不能把这个事做好?
李光太:应当可以,但是还不够。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4/477.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携程旅行网CEO 范敏
时间:2007-02-15
范敏,1965年生人,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携程旅行网CEO。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学士,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访问培训生。
曾任上海新亚(集团)酒店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旅行社总经理。2000年2月加入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历任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他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却当了一个小小的文员
你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因为这个企业总是要用有用之才嘛,对不对?不会说拿最无能的人来作为培养对象嘛。
他是中国酒店预订卡及800电话的先行者
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使得我们在这个整个围城里面突围出来。那些就变成先烈了,我们最后变成先驱,还活着的先驱。
他掌舵后的携程旅行网将如何发展
如果说有一批有激情,有斗志的人,能够向这个目标去努力的话,我想中国早晚应该出一个世界第一位,或者第一流的旅游企业。
范敏,1965年生人,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携程旅行网CEO。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学士,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访问培训生。
曾任上海新亚(集团)酒店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旅行社总经理。2000年2月加入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历任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2005 年10月,《资本人物》栏目组在广州采访当时的携程CEO梁建章。时过境迁,2006年初携程CEO已经换成了范敏,四位联合创始人当中的梁建章成为了携程董事会主席,常年处于海外游学状态;沈南鹏和季琦则保留携程董事身份,同时离开携程创办“红杉中国”、“如家快捷”和“汉庭酒店”。而留守中的范敏带领携程一年多来,业绩继续呈现高速增长,在此期间不仅在纳斯达克拆股,而且股价也涨了一倍。
主持人:就是说大家都说当时携程创业最初的四个创业伙伴,其他三个人都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您一个人就是现在留守了,守着这份事业。
范敏:具体的经营可能现在基本上是我主要在做。其他三位也还是我们公司的董事,所以也是非常密切关联的,包括还有我们的JAMES(梁建章)作为董事长。我想可能,怎么说呢?每一个公司它会有不同的一个发展的阶段,那么,做一个公司,我的感觉就是,好像是一个长跑,是一个长跑。这个长跑可能有一段时间是在沙漠里走,沙漠里长跑。我们在没有上市成功之前,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紧张,可能融资也很吃力。那么就等于在沙漠里奔,你如果说身上的水喝完了,你还拿不到钱,对不对,可能你就死在沙漠里了。那么,所幸的是,那个时候我们是几个人一起在沙漠里,带着一帮团队,整个员工一起在奔,然后冲出了沙漠,找到了绿洲。那么,往后可能它的艰难曲折相对少一些,可能一个公司它的初始的创始人,可能未必每一个都那么需要,可能他有自己的一个个人发展的意向,所以我感到这也是个蛮正常的现象。
主持人:现在您觉得公司是处于什么阶段?
范敏:现在是,如果说是一个长跑的话,沙漠已经走出来了。现在是在一个,我想应该说是类似像一个山丘,丘陵地带,你还能够看到前面有很多高峰在那里。然后你要不断不断地去克服一个个丘陵、山坡、一个个小包。然后去走到一个更高的一个制高点。我想在我们这个旅游服务行业来说,实际上还是整个一路上还是有很多挑战,还是有不少艰难曲折。当然现在的环境、条件都比我们公司开创的时候要好很多。六十年代的人特别是一个现象就是,这个年代的人我想可能会比较有激情,这是我的感受。无论你看上去可能不像有激情,可能我看上去不像有激情对不对。但是我认为这些人被打造上时代的烙印,就是骨子里一定还是非常有激情的。
范敏的激情不仅表现在如今接下梁建章的接力棒、带领携程继续高速前行,在他早年求学期间,他就已经迸发出不少六十年代生人的激情和执著。1983年,范敏考进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交大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校团委组织部长,因为交大当时有一个“十里挑一,百里挑一”的工程,范敏作为校长特批的“千里挑一”的二位品学兼优的优异生之一,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
主持人:你那时候你的人生理想,或者说人生目标是什么?
范敏:我那个时候的人生的理想,说起来还是蛮有趣。就是,那个时候倒真的蛮想。怎么说呢,从政的。我不知道其他的和我同龄人当时怎么想。
主持人:为什么想从政呢?
范敏:那个时候就感觉这个国家要振兴,我们那时的口号都是振兴祖国,我们是振兴中华,我们是80年代新一辈,唱的歌都是说再过20年我们再相聚。我们怎么怎么。就是那时候感觉到你能够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你可能就是去做市长,或者说是做省长。你有足够大的一个权限,你可以去改造世界。
主持人:学生时代,其实你已经有参与这个一家上市公司的工作是吧?
范敏:这是一个皇历了。交大昂立嘛。实际上我们那个时候确实是,我感觉蛮活跃的。就是那个时候在学校里面,还是蛮活跃。就是怎么说呢,就是蛮想做点事情。那个时候我们自己一批学生,就是在交大成立了一个所谓叫科技开发中心,那时候还不叫公司,因为还是不谁都可以做公司,叫学生科技开发中心,然后取一个名字,取一个名字。当时是在全校范围征名,征名征了一个名字是什么,叫昂立,这个昂立后来是一个学生提案的,说它叫ONLY,中文译成昂立。就是说这样一个学生的科技开发中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而且是希望能够屹立高校这些学生自办的那些科技企业,最强的前几位。所以那时候取的这个名。那么交大后来的昂立公司实际上是在这个雏形上逐步逐步发展起来的。
主持人:那时候您在那个公司做什么呢?
范敏:官还蛮大的,叫副总经理。
主持人:开发出产品了吗?
范敏:有,有。就是我们那时候做蛮多的资讯。学校里面也做了酒吧,学校那时候学生都有自己的沙龙啊,酒吧。然后做一些活动啊,然后需承接一些课题开发。那时候我们还组织了比如说组织博士,硕士,本科生一些比较好的那些学生,有想法的你去做很多课题。然后老师有一些课题他也需要学生来帮助嘛。我们也做一些支持、配合。实际上那个时候学生开发中心是很活跃的,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校里面学生开发中心是不是活跃。那时候在上海做得最好的就是复旦的和交大的。
1990年,范敏七年的大学生涯告一段落,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范敏并没有顺应自己的理想步入政坛,而是到了上海新亚国际旅行社。学管理的范敏选择了旅游行业,除了是被这个行业的热门所吸引,当然也包括外资酒店外汇兑换券的特殊待遇。
范敏:当然进入旅游行业也是比较偶然。就是我有比较好的同学在那边,然后就是感觉到旅游应该说也是中国的一个朝阳行业的朝阳行业。说老实话,那个时候你也不能说自己真的是一个那么崇高的理想,要振兴中国旅游事业还是什么。非常希望就是说,自己真的是潜入一个行业,潜入一个领域,去看自己能做什么东西。所以这也是比如说我当时毕业,进了我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上海的一个比较大的酒店集团,那时候一开始做也是到旅行社去做一个比较小的一个像文员、助理这样一个工作。当然也是感到OK,蛮好,从最基层的做起来。
范敏得到的第一份工作竟是旅游业中最基础的活——旅行社订单操作员,而且一干就是一年。正是这份看起来很枯燥的工作,却让范敏从一份份传真中学会了旅游企业的运作。
主持人:当年做那份工作,你会不会心里有一些不太平衡,我这个学历这么高,做这么低级的工作。你那时候你会对你自己将来在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有什么样的设想吗?
范敏:我感觉到就是当时做这样一份工啊,心里面自己也比较明白,就是说,你一定自己能够做出头的,不会说你永远做一个文员会做一辈子。所以,就好像现在,比如说我现在给我们新进来的员工,做新员工培训的时候,给他们提一些要求的时候,我经常会把自己的例子举出来告诉他们。你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因为这个企业总是要用有用之才嘛,对不对?不会说拿最无能的人来作为培养对象嘛。
有了在基层的成长,范敏对酒店和旅行社业务的各个环节,开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996 年范敏被提任任新亚集团酒店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在他的提议下,新亚推出了中国首例酒店集团统一品牌、统一预订并含消费额度的“新亚卡”,在上海盛行一时,这也是酒店预订卡的一个雏形,后来的携程也据此靠发卡起家,并“发”成了一个上市公司;除此之外,范敏更是首开上海服务行业800免费预订电话先例,而当时全上海申请800电话的企业屈指可数。
范敏:那这个800免费电话还有那个卡的推出是您的主意吗?
范敏:这个应该是我的主意。
主持人:您怎么想出来的?
范敏:当时我们整个旅游服务行业,实际上800这个概念很弱。我记得我当时为我们这个集团去申请800电话的时候,整个上海市,就是800电话用户数都没有超过100个。那个时候已经是90年代末了,90年代中后的时候。就等于说那时候旅游服务行业也好,或者说其他那些包括工业企业也好,用800电话作为一个服务手段,这个概念是很弱的,非常弱。不像现在,现在800都不够用了,都开始用400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去申请电话的时候,电话局一般你申请电话,他对你态度是很傲的,或者是很怠慢的,就是你基本上是求他的。你去申请800,他非常支持你,因为领导有指标说,你今年800要推比如说是1000个还是2000个,推到现在连100个都没推掉。所以我去申请800,然后那个服务小姐是出乎你的意料的热情。
主持人:那这个是不是让你又获得了某种信息?
范敏:我就是特别感觉到就是中国很多商机。800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商机。在国外800几乎没有一个成型的稍微大一点的公司没有800电话的。因为大家对这个服务或者说后续的跟进服务是非常看重。让客户能够非常及时地能够找到这个公司。而在中国这个800申请的公司这么少。那时候上海都没有100家有人要这个800电话。所以我进了携程以后,马上就是OK,赶紧去拿免费的800电话。所以我们现在800电话是非常好的一个电话。是8008206666这个电话非常好。我相信光在市场上它这个品牌价值,或者它这个潜在价值的话,我认为都应该上千万,就是你一个好的号码是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主持人:所以携程初创期把这个也移植过来了。
范敏:对。
2000年,携程旅行网成立不久,急需要有经验的高层次旅游人才。携程曾经接洽过多家旅游企业的高层,因为当时在线旅游行业刚刚起步,不少人都婉言拒绝了携程的邀请。唯独时任上海旅行社总经理的范敏,毅然加入了初创时期的携程旅行网。
主持人:其实您后来到了这个新亚集团。觉得在新亚集团做得也很出色,而且也很顺。后来怎么想到去携程啊?我记得说当年梁建章他们组建携程的时候,到上海找过很多做酒店的行业人士,人家都不愿意去。您怎么愿意?
范敏:我想就是有很多的事情就是叫无巧不成书。实际上就是一开始我们四个联合创始人,有三位先撞到了一起,然后想做这样一个公司,最后感觉到这个百宝全书缺个角,就是没有一个真正懂旅游的人。那么可能这个公司就做不出来,如果你说我要去问VC融券,你说我要做旅游企业,VC一扫,你们三个人有谁做过理由吗?没人做过。基本就找不到钱。所以非常迫切,一定要找到一个懂旅游的人来加盟,来组成一个梦幻团队。
主持人:他们怎么找到您的?
范敏:是其中一个,不是梁建章,是季琦。他通过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找到了我。他的朋友是我的同学,也是我们的校友。然后走到一起,最后大家发现还是这个路数还是比较对眼,还是比较好。所以我们组成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所谓叫梦幻团队吧,就是好像啥都有一些,有懂金融的,有懂技术的,懂管理的,懂旅游的。像比较饱满,所以这也是我们当时融资的时候,一开始融资还相对比较快。
主持人:融资首先也要看你的管理团队吗?
范敏:对,这是第一条的。包括到现在都是这样。你如果说要找一家公司,风险投资的公司来投你,首先你把你的团队拉出来给人家看一看。如果说你这个团队拉出来不能够可圈可点,那基本上是没希望了。
当时准备离开甲骨文自己创业的梁建章、具有多年的投资银行经验的沈南鹏、创办过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季琦、再加上在中外合资的酒店系统里一呆就是十年的范敏,这样的黄金组合奠定了携程日后飞速发展的基础。
主持人:那携程从初期,就是初创期它定的业务模式,就包括一些像机票预定,酒店预定,是不是跟您到这儿,跟您的关系很大?就是有直接的关系。
范敏:我想就是从旅游产品的整合来说,那肯定是因为我的参与,使得整个整合更顺畅。因为这个是很多企业还是需要有经验的一个经验和人脉的这样一个沟通。那么我们在运作当中,实际上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模式,实际上我们现在这个模式和我们初创期准备做的已经是有一些比较大的一个变化了。可能我们在初创期当时是想得比较多的是要做成一个信息服务的平台。
主持人:信息网站。
范敏:对,就是通过做了内容整合,信息整合以后发现,你要靠做那些广告把企业做大是没可能。没有可能,所以你一定是要做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产品,当时好像有将近300家旅游网站。但是很少有旅游网站它真正走到产品为导向服务的这样一个路。所以我们是最先转型的,就是从单纯信息服务的提供,变成产品服务提供为主,信息提供为辅这样一个发展的道路。所以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使得我们在这个整个围城里面突围出来。
主持人:对,而且是幸存者。
范敏:基本幸存。那些就变成先烈了。我们最后变成先驱,还活着的先驱。
主持人:就变成前辈了。
相对于互联网公司的年轻一辈的狂热烧钱,范敏等这些“老青年”的务实,使得携程网开始结合传统旅行服务公司赢利的模式,同时利用网络的优势将这种盈利模式无限放大。这种策略使得携程在中国同业中迅速占领了第一的位置。2003年12月9日,携程网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携程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沉寂三年之后,重新登陆纳斯达克的第一家网站,也是国内第一个登陆纳斯达克的旅游在线企业。之后,携程继续以每年增长50%的业绩,再次赢得纳斯达克的青睐。 2006年8月18日,作为中国概念股特邀嘉宾,掌管携程CEO位置的范敏在梁建章之后,再次被纳斯达克邀请敲响开市钟。至此,携程成为唯一两次在纳斯达克敲响开市钟的中国企业。
范敏:我想这个主要是对于我们这个企业最近这几年的在行业里面,包括在资本世上一个比较好的表现,比较优秀的表现,使得现在我们这个公司可以被纳斯达克邀请是作为中国概念股,所谓概念股重要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那些中国本土公司,它的代表在那边去敲一个钟,去扩大中国概念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主持人:在您看来,可能比如说现在的CEO跟以前CFO,这个可能没什么区别,只是一个过渡。但是毕竟它每个职位的职能范围还是有所不同。那您感觉这一年来,自己有哪些变化?
范敏:自己的变化,我感到可能,一个可能是你会感觉到就是担子重一点,担子会重一点。因为角色一定会感觉不一样,对不对?一个你是全面负责,一个是基本上是等于说是主要的业务都是你负责。所以这里面会有一些区别。但是我想可能每个人的,他的一个潜能,能够在一个企业里面发展到一个最大化的一个状况,可能是对这个企业,或者对这个个人来说是最佳的状态。就是因为你如果是做CEO,可能你的潜能能够发挥到最大。如果我不在CEO的位置上面,可能我的潜能不能够发挥到最大化的状态。就好像我们在京剧舞台上,有武生,你翻跟头的话,如果只能说在一个平方米里面你自己翻,因为你是一个,可能是等于说是一个角色,可能是只能在这个区域活动。和你在比较大的一个整个舞台上去翻这个筋斗,你能展现出来的能量会是不一样。这个人的武功还是这样,还是一样,你这个武功没变,但是你能够展现出来的给观众的享受可能会是不一样。
携程从一个创业型公司逐渐步入成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风格的灵魂人物和与之顺应的管理方式。从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考虑,初期携程的架构和上市融资等方面,梁建章、沈南鹏等人对携程进入资本市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携程进入成熟期,如何继续前行?旅游业出身的范敏在携程未来方向的引导和管理方面,似乎更加举足轻重。
主持人:有没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事情?
范敏:你说的棘手的事情可能会说是在业务运作方面。我们内部确实是对一些业务运作当中可能会发现的问题,可能考虑得会多一些,会多一些预案。所以有一些特殊状况出现的话,可能我们的反映机制也会比较快。所以这样的话,你会可能甚至有时候可能坏事变好事也有可能。2006年2月份,当时在香港迪士尼有三次拒绝入园。也有很多客户从我们这边订了迪士尼的门票。然后定了那边的酒店,然后被对方可能因为管理上或者是本身人流量控制上使得很多人不能够入园。那么这个对我们中介服务公司来说也是各挑战,你怎么去处理,你怎么去应对。类似这样棘手的事情,可能我们的第一反映是客户为先,你首先能够把客户安抚好。或者把他的一个损失降到最低。我们的做法是,OK,你如果那天没有能够顺利游览的话,你的所有的费用,我们给你承担,我们为你提供再去一次游览的这样一个服务,而且免费的。所以这样的处理就是,你想,你作为消费者的话,你可能也没有太多的怨言了,就是不管说就是作为中介服务商你能够有这样一种承诺,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做得非常到位的服务商。
主持人:那次事件你们之所以选择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品牌,还是说让你们的品牌更光鲜一些,让人家更对你们另眼相看。
范敏:我们当时的第一目的就是说,一定要把客户的困难或者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掉。所以当时都没想到这个事情会闹得很大,后来发现这个事情变得好像大家都感到很感兴趣,然后有很多保障都转载了携程这样一个处理的方式。使得我们的品牌,
主持人:打广告。
范敏:对,等于说好像做了一个广告。甚至是蛮有趣的就是我有同行,因为我在旅行社做过,还比较熟,他也打电话问我,就说这个是不是你们自己做的一个活动啊,自己设的一个局啊,来做这个公关现场。我说要是能够预先知道这个局多好,我早做一点了。
主持人:那住一晚上酒店要多少钱呢?一个人。
范敏:好的话要一千多块,他有两个酒店,一个是一千多块将近两千块,一个是一千多一点点。一个晚上的费用。
主持人:那你们当时有多少客户啊?
范敏:我们应该有几十个人。
主持人:但是当时你的客户毕竟是很少啊。相对于当时那件事情发生的那个客户人群,如果我们假设一下,你当时有十几万客户,你需要赔偿这么多,你还会这样做吗?
范敏:如果是十几万客户的话,我更要这样做。因为我不是这样做的话,那对我这个公司就砸牌子的事情了。就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比如说我想就这样的理念在国内的话很多人接受不了。如果你举一个海外的例子,你会感到人家做得很对。比如说,最近看到某一家公司,它的一个食品,它有一地的食品,比如说某一个小地方小城镇的食品发现是有问题。但它把所有这个批号,这个类别的食品通通征回,不问青红皂白。是全世界范围。我们经常看到比如说有的汽车招回制度。全世界招回汽车那是多大的费用啊,不是说在广州或者在上海500辆车子大家回到修理厂去修一修。它可能因为一个很小的,比如说一个气缸里面的小毛病,把所有的全世界的汽车招回。所以我感到这种理念,就是对消费者真正负责,而不是说赔小钱可以负责,赔大钱不负责,这种观点在中国是一定要改。
范敏对企业文化和人才的重视、传统旅游行业的职业背景、以及细致的管理方式,使得携程培养出许多业内的优秀人才、把旅游产品发展得更扎实、同时也把流程和服务环节控制发挥到极致。携程旅行网迅速占据业内龙头位置的同时,其人员规模也上了几个台阶,从当初的200多人扩展到如今的5000多人。
主持人:我们现在就是酒店预定和机票预定这个市场份额在国内有多少成呢?
范敏:酒店和机票我们在总的市场占有率上是低于5%。就是低于这个中国这个大的市场的5%。所以你光看这个数字的话,你就有蛮多的想象力,就是说携程将来能够做到多少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比如说海外的那些投资人会感到,如果你携程这样一个公司,能够保持一个稳健增长的水平的话,那你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
主持人:你们自己的目标是多少?
范敏:我们自己的目标我相信是越多越好。
主持人:上不封顶。
范敏: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因为现在在国内它的这个市场,就是越来越在膨胀,就是说你即使今天的5%和明年的5%,它的总量已经相差很多。即使你如果份额一样的话,总量都会相差很多,而且你去想,就是我们在2020年就是世界旅游组织,它预测出中国成为世界上的旅游大国,第一大国。那么我们可能就会有一个理想,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在中国应该有一个世界一流,甚至是第一位的旅游企业会不会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如果说有一批有激情,有斗志的人,能够向这个目标去努力的话,我想中国早晚应该出一个世界第一位,或者第一流的旅游企业。
主持人:你们想做吗?
范敏:百分之百想做。
主持人:你预想一下,要完全这个过程,要多长时间?
范敏:我感觉到应该是有十年左右这样一个时间。那么现在确实很多企业说,我马上要做多大多大的企业,但是说老实话,中国目前的企业的规模,和它经营的水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非常大的距离。所以我想即使在中国你是一个领头羊,所以中国这个话有一点问题,为什么不叫领头狼,或者叫领头虎。还是一个领头羊。
主持人:羊还是很软弱。
范敏:羊你经常跑到一个世界舞台上可能人家吃掉了。所以我感到我们要是中国的一个比较领先的企业,但是你是不是能够真正和这个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那些强者能够去较劲还是比较难的。所以我想像携程这样的企业,我们总是能够积聚一定的力量以后,要能够走出国外,走到世界,那么那个时候是真正的较量,那是真正的一个发展壮大。所以当然目前第一步我们一定要继续在中国做强做大。才有将来有这样的资本能够走到海外,走到国际舞台上,能够为中国的旅游服务行业去争一个光。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4/478.shtml
[ 本帖最后由 Mr.Business 于 13-4-2008 06:1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新中国第一代股民 崔伟宏
时间:2007-03-30
他用六年时间,使个人财富从十万增值到千万,有人称他“民间股王”。
我觉得自己可以说富而不骄,到现在我也没买车,有时候你们还想不到,有时候我还骑单车
遭遇慢慢熊市,几经大起大落。
缩水最厉害的是瞬间到125万,我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因为我本来全都是从股市中赚的
牛市来临,绝地逢生,17年财富演进道路之后,他将如何继续前行
我不更超前了,而是说以后更激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创新高了才会更关注,我以后选一只股票,一定要创新高
资本人物本期聚焦 股民崔伟宏
崔伟宏,吉林人,新中国第一代股民,当过老师、做过信贷,现专职做股票。1994—2000年,个人资金由10万元狂增至1000万,实现资金6年狂赚 100倍的投资奇迹。曾五次进入厦门信达十大股东之一,在十多年的股市投资中形成了一套寻觅顶级黑马的独门绝计。
崔伟宏从小家境并不富裕,靠助学金读完大学,1986年从吉林财贸学院毕业后,他怀揣着母亲给的100元钱从东北老家南下广州,在一所金融高等学校任教,住的是铁皮房,一个月几十元工资主要花在吃饭上。而崔伟宏学金融的背景很快让他对股票产生了兴趣。
王君择:最早您对股票是怎么认识的?
崔伟宏:那时候是1988年去坐船,从广州坐到海口,那时候电视机广州卖5000,海南那边可能走私,就是便宜,3000多,便宜百分之三四十,我出去买电视机,船上就是说24小时的航行,过程中没什么事干,就看了本书,因为我读书出来,又当过教师,对书感兴趣,后来看一本书上是介绍日本股神是川银藏,我记得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是说:股票是最容易使穷小子发达的,所以对这个印象比较深,对股票重新认识。
三年的大学教师时光,转眼就过去了。1989年,当29岁的崔伟宏被调入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时,他从未想过,自己往后的命运会被股票悄然改变。1990年,股票不由分说地闯进了人们的生活。学经济的崔伟宏看到了其中隐藏的机会,他便和第一批股民一起,每天挤进位于园岭的当年深圳唯一一家证券营业部的大门,看着黑板上手写的行情,开始了自己的梦想。
崔伟宏:我1989年调到建设银行,1990年7月9号就被抽调过去,当收款员。当时园岭只有一个营业网点的时候,深圳只有一个证券网点,很小嘛。每天看股民在写黑板,股价天天在变化,天天上涨,像发展、万科都涨,每天股民挤进来,把门都挤破了,有保安用锤子砸,砸平了,一下子涌进来,就知道股票赚钱的机会比较多,已经有印象了。当然后来等7月12日就买了第一笔股票,我那有单,一千股,6.85元买的万科,当时是原始价,6.85元。
王君择:那时候你是用自己的钱买的吗?
崔伟宏:全部积蓄,后来也是有一次很挤的,我们帮人家去,就是陆续存了一些钱,帮他挤进去买,后来买了股票,后来他一定塞给我,他说你帮我赚了很多钱,硬塞给我两千块钱,我帮他买到了股票,因为每次都是我帮他去挤,非常非常很拥挤,给我两千块钱,买了五千股,给我两千块钱,再加上我陆续积存下来的钱,那时候我全部积蓄就是六千八百块钱。
王君择:就是你帮那个人买到股票,他为了感谢你,给你两千块钱。
崔伟宏:因为他确实赚了很多,他赚了不止两千,因为很挤,后来我就这样子慢慢陆续存下来了,包括工资节省。
崔伟宏以每股6.85元的价格买的一千股万科股票,不到1年市值竟翻了1番。高额的利润让崔伟宏觉得,股票这只螃蟹的味道还真不错。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
王君择:我想,您十七年的股海生涯里,您的投资理念和方式肯定也是随着这个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您入市的初期是怎么买卖股票的呢?
崔伟宏:入市初期,第一阶段是盲目的、感性的投资,跟着感觉走,觉得哪个股票差不多就买了,买了有时候一天买卖几次,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就是说带有盲目性吧
王君择:就是看市场追什么热点,你就追什么。
崔伟宏:凭感觉这样子。
王君择:1994年就是股市暴跌的时候,你的资产缩水到什么程度?
崔伟宏:对,1994年初到1994年8月1日,井喷行情之前,市值缩水了一半,就是变成了10万左右多一点。
王君择:从20万缩水到10万。
崔伟宏:10万多一点点。
王君择:有多少种股票,那时候?
崔伟宏:大概七种吧。
王君择:20万有七种股票,是够多的。
王君择:那个行情,就是你跌到10万块钱,那个时候怎么办呢?接下来怎么操作?
崔伟宏:1994年那个阶段自己就不断看书,研究股票,业余时间,后来1994年8月份井喷行情一来,相对来说,借鉴了一些、总结出一套经验,就是重仓,先重仓然后像黔中天,当时可能买了5万股,占当时资金相当大比重,很短就涨得急了,就是根据自己判断,最后包括华夏这些,后来就涨得非常好了。然后那段时间做的有些股票涨了三倍,就出掉了。
王君择:比如说一个股票,你怎么判断它就是底部?
崔伟宏:底部一般是这样的,比方说考虑比价,还有考虑,技术特征是一方面,再一方面就是说底部比较低迷,低的时候量缩得比较厉害,还有一种办法,比方说经过一段比较幅度深的下跌以后,还持续放量,那就是底部,因为我有一句话叫同一方向放量,往往是相反趋势的开始,而人们最恐慌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王君择:你又从10万块钱开始,又开始翻身了。
崔伟宏:对。
王君择:翻到多少?
崔伟宏:那年年底的时候最高做到7倍70万,后来又套住了,又全部套住了,变成50万,五倍,这就是当时的基数。
王君择:这一波的行情的变化,让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崔伟宏:怎么讲,就是相对重仓,还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守住一段,比频繁操作要好得多,比以前理性多了许多,这样的话就利润最大化。
王君择:你之后自己的操作方法上发生哪些变化?
崔伟宏:越来越注重重仓,或者说越来越注重公司基本面研究,还有技术面,包括技术特征的研究。
从1994年开始,崔伟宏把炒股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始把大把的金钱和精力投入股市。随着多年的股市征战,他积累了丰富的炒股经验,其账户也像雪球一样滚大。1999年的“5?19”行情让崔伟宏抓了个正着,他重仓介入的南京中北、中科健等个股翻了好几番。中科健、南京中北都让他赚了100多万元,还5次进入了厦门信达的十大股东之列。
王君择:从1994年10万块钱,一直到2000年,六年的时间怎么从10万翻到1000万?
崔伟宏:是的,好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我跟别人不同的地方,每年翻一倍。是这样的,假如说第一年,1994年翻一倍20万,实际上我那年翻了七倍,后来又套住了,变成五倍,第一年20万,第二年40万,1994年20万,1995年40万,1996年是80万,1997年是160万,1998年320 万,1999年640万,那2000年就是1000多万,就是每年整个市值翻一倍,我这些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相对重仓,这样的话每年翻一倍,大家知道,深圳这个市场,我就是专门做深圳股票,2000年以后我才做上海股票,从来没做过上海股票。当股票翻一倍,不要说翻一倍了,翻十倍的股票都很多,都能举出十几个、几十个了,问题是大家是不是能不能够方法正确,把整个波段,或者大波段利润你给赚到了,大波段操作。
王君择:从1994年到2000年这期间,哪支股票让你资产增值最快?
崔伟宏:1994年,有几个,比方说南京银广厦,还有黔中天(0540),还有苏常柴,1996年以后还有做过南方基金,又做了苏常柴,还做了几支股票,1998年以来做厦门信达,还有中科健、深国商这些股票。
王君择:你为什么能够选种这些股呢?能选中大涨的股票,有什么秘诀吗?
崔伟宏:根据公司当时的情况,比方说像中科健,当时是这样的,因为1996年、1997年经过两波行情以后,深科技从5块钱涨到70块钱,涨了14倍,做完高价绩优股,那么必然低价重组,因为中科健盘子比较小,就是说中科院背景,那么公司按理说正常来讲是比较好的经营,因为我看有大资金持续介入,这样的话后来上去了。
巴菲特曾说,“炒股并不需要高超的技巧,精准的知识及蜜蜂般的勤奋,它最需要的是一种特殊的气质。”幸运的是,崔伟宏正拥有这种气质。崔伟宏认为不以涨喜不以跌悲是炒股第一要诀。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南京中北,它曾是崔伟宏的重仓股。但在他重仓杀入后,南京中北从18 元一路下跌到9元。期间,有人劝过他要当心,也有人讥笑他会“死”在这只股上,他却一心只关心这家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在做了深入研究后,崔伟宏认定这只股票一定会有翻身的机会。在苦熬了一年后,他在相当于36元/股的价位悉数抛出南京中北。
王君择:当你就是从10万块钱用六年时间赚了100倍时候,你那时候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崔伟宏:蛮有成就感的,感觉到股票市场里面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因为我认为就是说股票方面,如果说没任何背景,凭自己本事去做的,这一点觉得非常自慰的,觉得很开心的。因为在转轨时期,用各种手段都能发财,因为我也不太擅长,比方说像官场里,类似溜须拍马之类的,但是帮过我的人,我都怀有感恩之心,过年一般都会去看他们。
王君择:当时对这个1000万,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你对这个财富怎么看?
崔伟宏:这个财富,我觉得是这样的,是证明自己这种能力,或者对自己努力的一种回报、或者一种肯定,但是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责任,但我也看到了一些现象,所以说后来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公开了自己的这种。当时就想,乱做庄,或者基金也好,那时候基金也是早期嘛,散户也好,都是投机,都是今天消息、内幕消息,短线、频繁操作这种,因为我比较超前,比较了解现在成熟的金融境外市场是怎么发展的。
最近一年的跟我以前,基本唯一的改变就是说,我更不是超前,而是说以后更激进。什么意思?就是说创新高了才会更关注,以后再选一只股票,一定要创新高,不是买了等一年半年再去涨。
王君择:就把你的时间成本压到最低。
崔伟宏:所以说我对自己将来很有信心,因为它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规范化了,还有个问题,我觉得对市场游戏规则越来越稳定,也非常有信心,我觉得股改方向这个成就是非常巨大的,这种经济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崔伟宏股票市值的一天天增大,其“6年100倍”的故事也不胫而走。他在证券界也开始声名鹊起,媒体称他为“散户顶级高手”,甚至有杂志把他和“中国股市第一人”杨怀定、“股市侠客”李克华、“三湘股神”邱力原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股王。做股票让崔伟宏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荣誉和地位。2000年崔伟宏干脆从他工作的银行辞职,开始成为一个职业股民。
王君择:能不能描述一下、回想一下,你当年很风光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崔伟宏:生活状态的话,我自己可以说是富而不骄,到现在我也没买车,可能你还想不到,有时候我还骑单车,以前我开过车。比方说汽车只是消费品,它不是身份标志,也不是什么玩意,只是一个工具,但是如果我买了,可能我身体还没那么好,我现在经常锻炼,有时候没事干,故意戴个墨镜骑车骑到人才市场,42分钟,完了再骑回来快速,一般比赛的还比不过我,骑得非常快,锻炼自己,身体锻炼得很好。
王君择:你是不是怕露富?
崔伟宏:倒不是,我觉得,像房子买了,一百多万一下子付掉了,我觉得不是怕露富,当时的考虑,因为我在单位为啥辞职出来,因为当时看我自己赚钱比较多, 1999年“5.19行情”五次上榜,厦门信达十大股东五次上榜,年报半年报上榜,后来我在银行上班,建行大厦,后来有人讲,怎么在建行大厦,一天赚几十万上百万的,所以他们知道。有些人,下边的一些主管之类的就比较嫉妒,有时候就比较排挤,后来我一想,我就辞职,离开建行。
王君择:他们怎么嫉妒你,怎么排挤你?
崔伟宏: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就是他是那样的,送个空利是封给我。
王君择:就是说你不在乎这点小钱。其实你当时辞职也是一种无奈。
崔伟宏:是有点无奈,但是我考虑到一个月5000(块工资),一年下来6万,二十年120万,我说当时候也是一种常态,(每年炒股利润)五六百万的常态是吧?但是没想到这几年股市上的一些各种因素,不成熟的东西,好多稳定性,政策,多种因素,各种主体都不够成熟。
王君择:但那个时候你的家人,比如说你的妻子对你有没有抱怨或者担心?
崔伟宏:有抱怨,有担心,比方说1996年(南京中北)赔了120万,她就急了嘛,我就讲了句话,我说冬天失去的,春天会还给你。果然第二年春天又开始涨,到年底就相当于36块钱左右全部出掉了。
成名之后的崔伟宏身价倍增,一家投资公司给他开出了过万元的高薪让他做副总。但当他发现这家投资公司的理念与他不相符时,他又一次选择了离开。2000年后众多股评家靠开工作室返佣赚钱,崔伟宏还是我行我素不带任何一个客户。常年航行在茫茫股海中,难免要经历大风大浪。在一轮高潮过后,崔伟宏迎来了他人生最惨淡的一个低潮,千万身家迅速缩水。
王君择: 2000年开始到2005年之前,你资产缩水缩到最厉害的时候有多少?
崔伟宏:瞬间有到125万。
王君择:没有那种心理落差吗?
崔伟宏:心理落差不是特别大,有一些。因为我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强,因为我本来全都是从股市上赚来的,亏了一半还是赚了的,我本来就是从100或者说几千起步的,我是这么想的。
王君择:你都做了什么,让你这个资产大幅缩水?
崔伟宏:大幅缩水的话,我做了一些股票,比方说主要是联通,当时还做了一些烽火通讯、比如说七匹狼,但现在七匹狼涨得非常好了,还做了一些股票,因为上市公司当时承诺的,不是特别诚信,还有政策环境都有关。
王君择:你被套过一支股票,被套过多久,最长的?
崔伟宏:最近的就是从2004年的底部,中国联通被套了,一直套到去年年底,2005年底10月8日,我最后把中国联通全部换成中金黄金。
王君择:从什么时候买的?
崔伟宏:那是2003年上半年,下半年11月底又买了,平均成本比较低。当时是一共买了一百多万股。
王君择:从两块多钱买的?
崔伟宏:对,大概是,当时最高涨到5块多钱,涨了70%多,就是从11月份,2003年11月份开始,一口气到5.36元。
王君择:5块多钱你都没抛。
崔伟宏:没抛。
王君择:那你当时对这支股票盈利预期目标会是多少?
崔伟宏:预期目标,它应该是正常,是比较高的,这不是说盲目的,而是说,比如说像同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是中国移动在香港上市时候是三分之一的价格,但现在距离差十来倍。
王君择:就是说你以中国移动作为一个标杆?
崔伟宏:是这样的。
王君择:所以你就坚定持有。
崔伟宏:对,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方说这个股票确实,通讯股只有两个,银行股板块非常多,钢铁是几十家上市公司的,相对垄断性,还有客户、资源都是,这个价值都比联通低多了。
王君择:但是它开始一路下跌的过程中,你心里不慌吗?
崔伟宏:没有什么特别慌的,我是这样的,这些年心态我跟别人不同的话,有时候自己的股票跌了,我真的是还比较高兴,有时候收回的拳头打出去更有力。就是说跌了,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什么意思就是说,当股票缩水市值的时候,你就看,但是如果错过一个高潮就等下一个高潮,中间总有一个起伏,像波浪似的,有时候有上、有升、有跌,那么在低迷的时候,等着下一次的高潮再去出,因为我想我本来就是赤贫一个。
王君择:比如说你有这种定力,但是它到底部会经历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还能坚持得住吗?而且在这个同时有别的股票涨得很好。
崔伟宏:我不会眼红。比如说举个例子像中科健,中科健是6块钱买的,守半年不动,但一口气上到18块,我全部出掉了,10万股,差不多赚100万,但是后来隔了几个月以后,就上到60,那段就没做到。
王君择:但是像中国联通最终也没有涨回到你那个位,就是你抛的时候,对吧?
崔伟宏:对,但现在最近超过了。
王君择:最后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又把它抛掉呢?
崔伟宏:因为我发现了更好的股票,比方说中金黄金,当时我全部换掉,还有山西汾酒,还有古越龙山,这三支股票可以说完全是我挖掘的。
当生命历练出成熟,自然就有了一种从容。崔伟宏在漫漫熊市中存活了下来,同时也在积蓄能量。2005年,凭借过人的选股方法、与甘于寂寞的耐心,崔伟宏开始时来运转,迎来他人生中又一个高潮,个人资产又大幅反弹。
王君择:您是2005年10月份,那时候您有125万的自有资金,怎么到现在增值到1000多万?
崔伟宏:2005年陆续就买入了,到12月份就加仓,是这样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在7块、6块以下,所以最低有6.03元、6块多钱,你要说去掉股改因素,成本就剩4块7毛多钱,我算了一下,按照今天的收盘价,34.19元,乘1.28股改送的,那么相当于43.76元多,也就按7块钱算的话,都涨6.25 倍,一百几十万乘以125是多少钱,我再加上借钱借个30%,然后跟自有资金比重,占自有资金30%,比方说你用100万借30万,所以比例比较低,借的比例比较低,但今天也是借比非常低的,就是18%
王君择:开始你就是很低价,6块多钱平均就开始买入中金黄金,一直买这一支股票吗?股改前。
崔伟宏:差不多,因为我做过分析,重仓基本就这个,后来12月8号、9号启动前差不多,低的时候,陆续买进了,成本都很低,那时候一直低迷的。
王君择:那你是山西汾酒和古越龙山是什么时候买的呢?
崔伟宏:也是2005年买的。
王君择:那就是说,你不是重仓一支股,而是三支股。
崔伟宏:对,但后来2005年12月一启动,我看中金黄金更快先启动,我就把汾酒出掉了,而中间过程中,后来也陆续进龙山,去年春天、夏天的时候进了。
王君择:你当时换中金黄金,全部换,等于重仓一支股。
崔伟宏:对,一般人可能不一定敢这么做。
王君择:那你为什么这么敢做?
崔伟宏:因为我觉得太了解了,我太熟悉了,虽然没去过,但是我时不时打电话,包括这次,前不久行情启动之初,还没启动呢,公司跟我说可能是为了保密什么,他是说公司短期不行,长期中线当然可以了,说了很多铜价什么,但我研究江铜、云铜都走得不错,这段时间国际铜价是8800跌到5500差不多,金价我说没有跌,我是建议他买。
王君择:你一般打电话想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个什么信息呢?
崔伟宏:公司经营情况,比方说最近有什么,但是往往是问不出来,这也正常,我就问一下,就感觉这个公司有没有什么新动向,但是他们说确实没有,我也知道没有,但是我从旁口分析,我建议他买,很短时间就会涨得很急,我说国际金价不回头,最近一段时间确实一直上去,股价走势也好,国际金价也好,因为我研究分析跟踪几年了,我股评一般不看,除非政经报纸,国际黄金评论,我一定看的,国际黄金评论我几乎全部看完,包括国际汇市,比方说美国经济数据这方面,都是我关心的,股市这些方面,因为我学金融的,我自己跟期货市场、现货市场这些都会研究,每天做功课都做得比较晚。
王君择:每天做到多晚?
崔伟宏:十二点半,一般是凤凰卫视的财经节目12:20到12:30,那差不多,有个别是到一点。因为家里没有搞上网,我两部电脑,但是没搞上网,基本上我看电视台,经常夜间有财经节目,几个香港台可以看到,财经数据、黄金数据,一些这样的。
王君择:你选股如果从它的几个经营指标你都看哪几个经营指标?
崔伟宏:指标的话,我技术指标不太看,说实在话,因为我做大波段的,但是我看就是说,像那些经营毛利率要高,还有主营,这是几方面的因素,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就是实实在在的利润,每个季度的数据在证券行情、公开信息里都有。
王 君择:您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方式获得有价值的股票信息呢?
崔伟宏:这个渠道信息,我一般是平时看《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再一方面有时候中央台二台的节目,自己分析,不听任何消息自己分析。
如今的崔伟宏经常往返两家券商营业部的大户室,远离证券界的喧嚣与浮躁,一个人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股市人生。经过多年的股海沉浮后,崔伟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投资理念。当确定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他毫不犹豫全仓介入,然后耐心持有,且在该股上升时,决不只赚小差价;也不理会盘中的震荡,不达到目标价位或趋势改变前决不轻易抛出。
你觉得散户总是赚不到钱,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崔伟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太急于赚钱,还有就是想在很短时间赚大钱,是这样的,就是说心态浮躁,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定力好、心态好,很多好股票抓到手里,涨了也怕、跌也怕,就是说戒贪,过于贪婪可能做不下来了;戒躁,就是浮躁,太浮躁太想赚钱,还有戒惧。往往好多散户追涨刹跌。有时候第一天不跌、第二天不跌,第三天跌,第四天还跌了,有时候是这样的,就是说有时候买入持有一段时间,比方说结合技术面、基本面,再加上主力这个东西,有一个上升过程,你持有一段时间,比你频繁操作要好得多。
王君择:其实您从入市开始,也跟所有的股民是一样的,都有一个过渡,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这种价值投资?
崔伟宏:价值投资的话是2001年就开始了,但是私人化、强化是2003年以后,私人化强化了,当时就更具国际化眼光了。
王君择:您对价值投资是怎么理解的?
崔伟宏:价值投资的话,因为我们知道,股市两大基石,一个是上市公司业绩和投资者信心。其实我们搞股票,真正的,我以前很早认识到,股票是很宝贵的一个股权,在一个成熟市场上,或者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成熟的股票,就是说股票价值的话,一个股票价值的高低,所有的公司真正挂钩的是业绩和成长性,成长性是个动态把握。
王君择:但我觉得您前面说的买中国联通那个例子,我觉得就是对你价值投资的一个不承认。
崔伟宏:这个倒不是不承认,因为这个公司有假就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说它承诺的,比方说没有增加融资计划,忽然高比例增发,这是一个,刚好大盘又不好,还有一个就是业绩不好,这方面因为有个原因,就是说董事长调到竞争对手中国移动去做了。
王君择:其实我觉得所谓的长期持有,其实可以做一个波段,当它股价下跌了,而且它的基本面不好的时候,你可以做一个波段。
崔伟宏:是,但是我觉得我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如果说我要做波段,相信收益,比如说中金黄金,那时候是7块钱以下买的,6块多买的,实际股改10送2.8以后,成本4块多钱,现在黄金价已经40多钱。
王君择:中国联通,如果当时你没有发现像中金黄金这么好的股票,你会把它出掉吗?
崔伟宏:那就不会。
王君择: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发现更好的股,你就一直坚守。
崔伟宏:对,是这样的。
王君择:你不是太相信技术分析是吗?
崔伟宏:对,但是我也结合盘面,不要太相信尤其是技术指标什么呢,好多是误导,比方说线上买,我就不好说别的,对了我觉得好些股评大部分都是错的,流行观点不一定是好的,比方说流行感冒。
王君择:你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崔伟宏:个人人生目标。我自己想用自己的本分的投资,能战胜市场,或者是战胜投资基金,战胜QFII。2000年我接受(媒体)曝光,就是我自己真实的想法,也是想激励投资者和散户,我激励投资者和散户更理性珍惜这个市场,我觉得理性投资比盲目投机效果要好得多,我想,我坦率讲,我自己心里有个想法,我可能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我想成为确实想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79.shtml
[ 本帖最后由 Mr.Business 于 13-4-2008 06:2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 王计
时间:2007-03-30 点击:
独家报道两次股改闯关未果的真正原因
王计:有些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些不符合上市公司管理规则的要求
首次公开东方电气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方案推出的隐情内幕
王计: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奔着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去的,但是有几个原因没有促成当时的想法,为什么?
面对网友的质疑,一位国企老总的真实态度
王计:见多了就不奇怪,自己也就很坦然
本期资本人物,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
王 计,1953年出生于长春,1974年4月参加工作;
曾任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工人、技术员、重机分厂厂长、集团总经理;
2001年9月调任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4年11月,出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旗下拥有东方电机(SH.600875 HK.1072)和东方锅炉(SH.600786)两家上市公司。
3月12日,在S东锅复牌连续9个涨停之后,股东大会以高票通过了东方锅炉的第三次股改方案,关于东方锅炉股改引发的各种争论也暂时平息。东方锅炉的股改历经三次,每次都引起轩然大波,要了解整是事情的始末,我们要从东方锅炉的第一次股改说起。
2006 年6月,在完成东方锅炉的国有股的非流通股股权由集团下属的东方锅炉厂收回到集团公司后,东方电气集团给股民推出了一个相当于10送1.2的股改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远远低于当时市场的平均对价,更低于属于同一集团的东方电机股改10送2.7的对价方案,方案一出,舆论哗然,在宣布召开股东大会投票后不到十四天,东方电气集团就匆匆取消了此次股改动议。
记者:第一次你们提出股改的动议,但是很短时间就把这个动议取消了,这会不会让人感觉你这个动议提得很匆忙?没有经过审慎的考虑。
王计:当时还有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说我们在申请办理东锅的国有股的非流通股股权上升到集团公司管理过程中,当时是给我们的一个压力,就是给了我们一个要求,你必须在完成上升后的一个月,就要完成股改,我们思想上没有统一到位,我们的论证也没到位,我们整个的研究也没做够,所以跟广大投资人的沟通不能做到位,所以说匆匆忙忙地按照行政规定的时间推了一个方案出来,发现投资人反应很强烈,所以我们立刻调整。
记者:第一次方案被否,心里可以接受吗?
王计: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就说明我们要反思我们存在的问题,所以也很理解。我们和投资人之间的距离是什么?投资人渴望知道的是什么,他们强烈反对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是我们需要掌握和反思的,对吧?
在与投资者充分交流之后,2006年8月,东方电气集团又推出了了10送2.5股的股改方案。在王计看来,这次方案获得通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想到在最后一刻,公司第二、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投出了反对票,方案未获通过。
王计:得知这个消息,因为当时我正在外面开会,他们通过短信息告诉我,可能会出现这种结果的时候,我觉得第一个感觉到比较意外,这是一个,也不太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结果,因为毕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同时我也给他发回了信息,沉住气,因为整体上市方案也许就有机会了。
记者: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王计:我没有深究就是其中的原因,当然有些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些不符合上市公司管理规则的要求,我们没有承诺,我们也没有承诺,我想为了维持大家共同的观念,所以也不去深究这个事情了。但是我认为,即使股东大会没有通过,由于我的原因没有通过,我很坦然的是我没有违规,我没有违规,我是严格按照股改程序,按照上市公司的管理规则去进行的。我跟大家说,我们这样大的企业,也许可以接受失败,但是绝不能谴责,不能接受违规谴责,我们不能扔掉诚信的效果。
在连续两次失利之后,王计这次推出了他的重磅炸弹--东方锅炉股改及东方电气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方案。
东方电气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方案被业内称为“东电模式”,要分以下几步完成:
首先东方锅炉完成10送2.5股的股改方案;
接下来东方电机向东方电气集团定向增发A股;
东方电机收购东方电气集团持有的东方锅炉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
东方电气集团用增发所获得的东方电机股份以1.02:1的比例换购东方锅炉其他股东的股份。完成以东方电机为平台的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如此复杂的方案,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诸多疑问。
记者:这个重组上市的这个想法是在前两次股改失败以后,就是说各种因素促成了你有这样的想法?
王计:应该这么说,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不是本届班子的想法,我们是继承了前几届班子、历届领导班子的想法,只是抓住了这个时机,/过去的业主们都是国内的业主,国内的业主们都有一个特点,我可以用哈尔滨的炉子,用东方的汽轮机,或者是用上海的发电机,或者是换过来,那个时候是可以的,符合那个市场的基本特点。但现在不同了,我们国家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业主们现在要求你系统集成、系统服务、成套入货,国外的业主们更是这样,不接收你东一块、西一块的,我就是问你东方,你给我整个整体,甚至连工程都给我总体地干了。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原有的资源的管理布局就有问题了,就不能适应市场发展了。所以那个时候老一代的领导人就提出来了,只有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东方才能成长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只是那个时候的大的环境、条件以及压力和动力没有达到今天这种程度。我们这届班子抓住了这个机会,继承了老一代领导人的想法,把它进行了付诸实施。
记者:原来在进行沟通时,还是有一些担心和顾虑?
独家报道两次股改闯关未果的真正原因
王计:有些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些不符合上市公司管理规则的要求
首次公开东方电气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方案推出的隐情内幕
王计: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奔着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去的,但是有几个原因没有促成当时的想法,为什么?
面对网友的质疑,一位国企老总的真实态度
王计:见多了就不奇怪,自己也就很坦然
本期资本人物,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
王计,1953年出生于长春,1974年4月参加工作;
曾任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工人、技术员、重机分厂厂长、集团总经理;
2001年9月调任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4年11月,出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旗下拥有东方电机(SH.600875 HK.1072)和东方锅炉(SH.600786)两家上市公司。
3月12日,在S东锅复牌连续9个涨停之后,股东大会以高票通过了东方锅炉的第三次股改方案,关于东方锅炉股改引发的各种争论也暂时平息。东方锅炉的股改历经三次,每次都引起轩然大波,要了解整是事情的始末,我们要从东方锅炉的第一次股改说起。
2006 年6月,在完成东方锅炉的国有股的非流通股股权由集团下属的东方锅炉厂收回到集团公司后,东方电气集团给股民推出了一个相当于10送1.2的股改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远远低于当时市场的平均对价,更低于属于同一集团的东方电机股改10送2.7的对价方案,方案一出,舆论哗然,在宣布召开股东大会投票后不到十四天,东方电气集团就匆匆取消了此次股改动议。
记者:第一次你们提出股改的动议,但是很短时间就把这个动议取消了,这会不会让人感觉你这个动议提得很匆忙?没有经过审慎的考虑。
王计:当时还有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说我们在申请办理东锅的国有股的非流通股股权上升到集团公司管理过程中,当时是给我们的一个压力,就是给了我们一个要求,你必须在完成上升后的一个月,就要完成股改,我们思想上没有统一到位,我们的论证也没到位,我们整个的研究也没做够,所以跟广大投资人的沟通不能做到位,所以说匆匆忙忙地按照行政规定的时间推了一个方案出来,发现投资人反应很强烈,所以我们立刻调整。
记者:第一次方案被否,心里可以接受吗?
王计: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就说明我们要反思我们存在的问题,所以也很理解。我们和投资人之间的距离是什么?投资人渴望知道的是什么,他们强烈反对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是我们需要掌握和反思的,对吧?
在与投资者充分交流之后,2006年8月,东方电气集团又推出了了10送2.5股的股改方案。在王计看来,这次方案获得通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想到在最后一刻,公司第二、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投出了反对票,方案未获通过。
王计:得知这个消息,因为当时我正在外面开会,他们通过短信息告诉我,可能会出现这种结果的时候,我觉得第一个感觉到比较意外,这是一个,也不太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结果,因为毕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同时我也给他发回了信息,沉住气,因为整体上市方案也许就有机会了。
记者: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王计:我没有深究就是其中的原因,当然有些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些不符合上市公司管理规则的要求,我们没有承诺,我们也没有承诺,我想为了维持大家共同的观念,所以也不去深究这个事情了。但是我认为,即使股东大会没有通过,由于我的原因没有通过,我很坦然的是我没有违规,我没有违规,我是严格按照股改程序,按照上市公司的管理规则去进行的。我跟大家说,我们这样大的企业,也许可以接受失败,但是绝不能谴责,不能接受违规谴责,我们不能扔掉诚信的效果。
在连续两次失利之后,王计这次推出了他的重磅炸弹--东方锅炉股改及东方电气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方案。
东方电气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方案被业内称为“东电模式”,要分以下几步完成:
首先东方锅炉完成10送2.5股的股改方案;
接下来东方电机向东方电气集团定向增发A股;
东方电机收购东方电气集团持有的东方锅炉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
东方电气集团用增发所获得的东方电机股份以1.02:1的比例换购东方锅炉其他股东的股份。完成以东方电机为平台的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如此复杂的方案,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诸多疑问。
记者:这个重组上市的这个想法是在前两次股改失败以后,就是说各种因素促成了你有这样的想法?
王计:应该这么说,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不是本届班子的想法,我们是继承了前几届班子、历届领导班子的想法,只是抓住了这个时机,/过去的业主们都是国内的业主,国内的业主们都有一个特点,我可以用哈尔滨的炉子,用东方的汽轮机,或者是用上海的发电机,或者是换过来,那个时候是可以的,符合那个市场的基本特点。但现在不同了,我们国家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业主们现在要求你系统集成、系统服务、成套入货,国外的业主们更是这样,不接收你东一块、西一块的,我就是问你东方,你给我整个整体,甚至连工程都给我总体地干了。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原有的资源的管理布局就有问题了,就不能适应市场发展了。所以那个时候老一代的领导人就提出来了,只有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东方才能成长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只是那个时候的大的环境、条件以及压力和动力没有达到今天这种程度。我们这届班子抓住了这个机会,继承了老一代领导人的想法,把它进行了付诸实施。
记者:原来在进行沟通时,还是有一些担心和顾虑?
王计:我们担心主要是我们这个方案能不能被我们的投资人所解读清楚,能不能在这个方案中看到集团公司未来发展的趋势,能不能在这个整体,既是股改又是主营业务整体上市这么一个复杂的方案中,看到未来,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我们最担心的,因为只要看到了未来,都会支持这个方案。
记者:我想知道他们最初最大的一个疑问是什么?
王计:他们最初最大的疑问,就是说为什么你要把两个捆在一起,说你为什么要把两件事情捆在一起,能不能单独搞股改,或者是单独搞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记者:如果股改,这个整体上市,分开实施行不行?
王计:可以,但是我们在商场上进行运作,都懂得一个道理,时间就是金钱,机遇就是金钱。所以我们想,股改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我们所有整体上市的基本准备工作也已完成,再加上国内市场竞争的这种压力、这种动力,再加上中央的引导,/ 所以这些综合因素,大的环境的变化,我内部的准备情况以及各种机会的出现和国际市场上的这种竞争压力的推动,我觉得到了呼之欲出,就是非出台这个方案不可的时候。
对于第三次股改和整体上市方案的同步推出,市场颇感意外;也引来了不少投资者猜疑,他们认为东方锅炉的股改似乎早就是东方电气集团设好的局,前两次股改出台差方案,就是为了打压东方锅炉的股价,压低此次整体上市的换股比例,否则,为什么不在第一次股改的时候就推出整体上市方案呢?
王计:在这个期间,是不是说我们在这个期间没有整体上市的概念,不是。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奔着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去的,但是有几个原因没有促成当时的想法,为什么?我自己内部没有准备好,我的东方汽轮机厂还是一个东方汽轮机厂,而不是东方汽轮机《公司法》注册下的公司,虽然这个企业运行得很好,在国有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仍然留住了人才,而且还能够不亏损,这个企业发展得很好,管理也有很多的管理特点,但是它是《企业法》注册下的企业,不符合进入上市公司的条件。所以在这个同时,我们推进了东方汽轮机厂的改制,也就是说到了2006年的12月份,东方汽轮机厂完成了主辅分离,主业资产和辅助资产进行了有效的分离,分别成立了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和东方东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记者:就是2006年底。
王计:2006年的12月份全部完成。换句话说,我们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是在第一时间里推出来的,完成准备的第一时间里推出来的。
记者:我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东锅第一次股改方案推出来之前,由于已经有心理准备要整体上市了。
王计:有一种追求,/但是要把它真正地变成方案,并且能够具有可操作性,完整地完成它,内部要创造好许许多多的条件。其中包括对我现有的资产进行,按照新的《公司法》、按照《证券法》、按照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进行逐一地调整和改造。所以我们经常说,这个条件的具备工作是在今年的12月份基本上是达到要求了。
连续两次股改失利,长达数月的停牌,逐渐让东方锅炉的流通股股东失去耐心,在第三次股改方案推出后,网上各种猜疑纷起。
记者:所以有网民评论,你们这个股改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
王计:倒不是说刻意地去做什么,因为有很多压力,我们有很多压力。比如股权分置的进度是个很大的压力,对吧?证监会对我们这些央企上市公司也有纪律要求,这些压力都很大。但是我也有很多愿望,我们又有自己的愿望,什么愿望?就是要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 所以说我一直是抱着这种强烈的愿望,想去实现这种愿望,但是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度要求我也理解,大势,带有政治性的任务等等,都需要,我们不能不做,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有个机会,都有个相对的条件。我们由于没有通过,所以我们今天在准备好的情况下,推出了这样一个以股改为契机,以东方电机为平台,实行换股要约的方式实现东方电气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
在众多网友的评论中,质疑东方锅炉业绩的声音最多。从2005年的每股收益2.01元,到近期公司预测的 2006年的每股收益1.20元,这个业绩变脸来得太快。而同一集团同一行业的东方电机的情况与此却正好相反,利润快速增长。而两只股票的走势也正好相反,一个节节走低,一个快速攀高。以致有传言说,东方电气集团故意做低东方锅炉的业绩,让东方锅炉与东方电机股价相当,以赢得对价比例。
记者:可能您也看到过网友一些评论,比如说他们对东锅业绩变化太快,就是说没有那么多业绩,它下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王计:我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应当说我们也很关注这个。一个是东方锅炉进入了产品调整期,在过去的几年里头,东方锅炉被市场上所追捧的项目,它最强项的,盈利效果最好的30万、20万和13.5万的锅炉,/ 但是随着电力设备发展的需求,向大机器化发展的需求,现在是60万、100万,绰绰有余,这时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只要进入新产品调整期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效益空间的调整期,这是一个。第二个,随着60万、100万这些大项目出现以后,对我们国家的基础工业提出问题了,我们国家的基础工业就是我们的钢铁行业、我们的上游企业、向我们提供原材料的企业拿不出来,比如说他们最近跟我汇报的,厚壁管…,特殊材料的厚板,都完全依赖国外。
记者:就是说我们这个原材料完全要依靠进口。
王计:大量地依靠进口/ 市场是物以稀为贵,那么你需求增加了,自然价格上涨,而且供应还出了问题,就是还要保证供应,你还要…。所以我记得上回汇报有一种材料,原来是6200美元一吨,现在涨到了16200美元一吨,但是我的合同并不是今天签的合同,我们一个合同都是上亿的大合同,那是很早以前就要签,所以这些综合因素在一起,使东锅出现了一个效益波动期,这是很正常的。
记者:在您刚才提到这些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影响,相对于东方电机来讲,对它们的影响很大吗?
王计:东方电机这些年来的情况比较好,所以东方电机这段时间是度过了,/大水电我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成熟的经验,所以说东方电机的势头会越来越好,而且利润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也是产品带来的结果,不是哪个人想干能干出来的结果。
记者:当时你没有留意一下网上或者是投资人对你们股改的评论吗?
王计:我留意过,没有关系,我跟我们班子说,大家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提出各种批评都是可以接受的,都是不能去计较的。对于各种猜测,你没有给别人一个明确的说法,那就允许别人猜测,对吧?人家各种各样的猜测、各种各样的批评,甚至说得比较尖锐的话,甚至有些话超出了一种正常的范围,都没有什么。
记者:你看到的言辞最激烈的或者是最负面的是什么?
王计:有人说我该枪毙,有人说你该千刀万剐,这些话都有,我就说这些话都是文化大革命看到过,文化大革命看到过这些语言,最近怎么又看到了这些语言了。这没什么。
记者:看到这个你不生气吗?
王计:不生气,如果要是这些事情都生气就别干事了。
记者:你就随他怎么评说。
王计:对,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特别是国有企业领导人,有的时候要经得起委屈,经得起被误解。
记者:心里还是会觉得有点委屈吧?
王计:见多就不怪了,可能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感情上有点问题,但是见多了就不奇怪,自己也就很坦然了,因为你只要自己知道你在想什么,知道你在做什么,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真正在为所有投资人负责。
记者:做股改这段日子,对你来说,就是在你从业生涯、做企业是最大的一次挑战?
王计:对我个人经历来讲,没有订单的日子、职工发不出工资的日子,只给职工发两百块钱的工资来维持生活的日子是最苦的。
王计技术出身,做过工人,2001年他调至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任总经理之时,一重集团经营状况十分恶劣,订单缺乏,资金紧张;而三年后,王计离职之时,一重已经成为出口创汇数千万美元的年产值数十亿元的机械装备龙头企业。
王计:我觉得既然做事业,那就要敢于面对一些承受,你老想去迎接鲜花,老想去迎接赞誉,那是不可能的,天下哪有这种好事。我记得我跟职工在一块儿度过的那些企业最困难的年月,那个时候尽管职工有很多抱怨、有很多批评,但我感觉到我的职工是跟我们是紧紧地走在一起的,因为啥呢?只有把企业搞好,大家都能受益,骂街什么都没用,要敢于面对这个市场,敢于面对这个困难。这一点是我这么多年的磨炼,我觉得还是很受益的,所以不会在乎这些批评。
按照王计的设想,在“东电模式”走完后,东方电机应该是东方电气集团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气电五大主业的载体。现有的上市公司东方锅炉和完成公司化改制后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将作为东方电机的子公司存在。
记者:对于东方汽轮机厂的改制,为什么不能提前进行呢?因为公司很早就有这种想法。
王计:东方汽轮机厂这么多年来一直运行得很好,这么说吧,这个工厂制的企业,虽然说它的地理位置不好,但是多年来它培育出了一种人和的文化,/ 正是这样的企业,这么多年来在最困难的时期,都能够有效地进行运转,而没有跌入困境,它一定有特色,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也正是因为有特色,所以说他们工厂制的模式对他们并没有构成太大的市场影响,所以这种要求改制的推动力并没有形成,所以他们认为自己运行得很不错,用户对他们也很认可,他们认为也不错,市场运行效果也可以,职工也很接受,而且职工都很融合,都很和谐。/但是随着这个市场的发展,随着东方的用户对东方电气整体要求、系统能力的要求、成套供货的要求、系统服务的要求,这些市场机会的出现和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人们开始思考,就是说我这样的优良资产,应当在资本市场上,也应该有所表现,在资产市场上也应当得到有效的发挥。那么这种发挥有多种渠道,集团公司正好有一个将上市的公司重新重组的这样一个机会,所以这个机会的出现,就给了东方汽轮机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一个推动力。
记者:就是东锅换股之后,它就成为东方电机里的子公司,那么东锅的业绩好坏直接也会影响东方电机的业绩。
王计:你也注意到了,我们很多评论家,或者是我们市场上一些分析,总是把未来说得很悲观,/ 但是我不认为。/ 现在中央已经提出来了,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对小机组淘汰,要实现降耗,要实现电厂发电设备的优化,这又是我的机会。前天温家宝总理在会上讲,今年要完成一千万,淘汰,总量完成五千万,今年完成一千万,这就是机会,淘汰的就是那些小的,要干是大的,大的就是我的强项,干大东西就是我的强项,很多小地主企业可能是个问题,但是干到30万以上、60 万,现在干到100万,那个是我东锅的强项,这是一个。第二个,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现在由于和平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发展,而且需求表现得非常旺盛,过去是对中国的装备、工业的水平、质量不接受,但现在却是供不应求,我们现在是供不应求,为什么?我们满足不了他的进度要求,我们满足不了,我们现在是供不应求时期,所以在海外还有一块很大的市场要我们去补充它,要我们释放出去,所以这个市场还有一个成长过程,像中国崛起一样,他们也会逐渐增长起来。
记者:你们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王计:障碍就是创新,走不下去,风险在这儿。都说这是一个创新方案,创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冒风险,意味着失败。
记者:那么你有没有想,这个方案如果走不下去,我们该怎么办?
王计:走不下去我们还要创造条件继续走,我这么说吧,如果只要把东方电机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这条路今天不走,明天要走,今天走不下去,我明天创造条件也要走下去。
王计:我们担心主要是我们这个方案能不能被我们的投资人所解读清楚,能不能在这个方案中看到集团公司未来发展的趋势,能不能在这个整体,既是股改又是主营业务整体上市这么一个复杂的方案中,看到未来,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我们最担心的,因为只要看到了未来,都会支持这个方案。
记者:我想知道他们最初最大的一个疑问是什么?
王计:他们最初最大的疑问,就是说为什么你要把两个捆在一起,说你为什么要把两件事情捆在一起,能不能单独搞股改,或者是单独搞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记者:如果股改,这个整体上市,分开实施行不行?
王计:可以,但是我们在商场上进行运作,都懂得一个道理,时间就是金钱,机遇就是金钱。所以我们想,股改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我们所有整体上市的基本准备工作也已完成,再加上国内市场竞争的这种压力、这种动力,再加上中央的引导,/ 所以这些综合因素,大的环境的变化,我内部的准备情况以及各种机会的出现和国际市场上的这种竞争压力的推动,我觉得到了呼之欲出,就是非出台这个方案不可的时候。
对于第三次股改和整体上市方案的同步推出,市场颇感意外;也引来了不少投资者猜疑,他们认为东方锅炉的股改似乎早就是东方电气集团设好的局,前两次股改出台差方案,就是为了打压东方锅炉的股价,压低此次整体上市的换股比例,否则,为什么不在第一次股改的时候就推出整体上市方案呢?
王计:在这个期间,是不是说我们在这个期间没有整体上市的概念,不是。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奔着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去的,但是有几个原因没有促成当时的想法,为什么?我自己内部没有准备好,我的东方汽轮机厂还是一个东方汽轮机厂,而不是东方汽轮机《公司法》注册下的公司,虽然这个企业运行得很好,在国有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仍然留住了人才,而且还能够不亏损,这个企业发展得很好,管理也有很多的管理特点,但是它是《企业法》注册下的企业,不符合进入上市公司的条件。所以在这个同时,我们推进了东方汽轮机厂的改制,也就是说到了2006年的12月份,东方汽轮机厂完成了主辅分离,主业资产和辅助资产进行了有效的分离,分别成立了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和东方东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记者:就是2006年底。
王计:2006年的12月份全部完成。换句话说,我们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是在第一时间里推出来的,完成准备的第一时间里推出来的。
记者:我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东锅第一次股改方案推出来之前,由于已经有心理准备要整体上市了。
王计:有一种追求,/但是要把它真正地变成方案,并且能够具有可操作性,完整地完成它,内部要创造好许许多多的条件。其中包括对我现有的资产进行,按照新的《公司法》、按照《证券法》、按照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进行逐一地调整和改造。所以我们经常说,这个条件的具备工作是在今年的12月份基本上是达到要求了。
连续两次股改失利,长达数月的停牌,逐渐让东方锅炉的流通股股东失去耐心,在第三次股改方案推出后,网上各种猜疑纷起。
记者:所以有网民评论,你们这个股改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
王计:倒不是说刻意地去做什么,因为有很多压力,我们有很多压力。比如股权分置的进度是个很大的压力,对吧?证监会对我们这些央企上市公司也有纪律要求,这些压力都很大。但是我也有很多愿望,我们又有自己的愿望,什么愿望?就是要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 所以说我一直是抱着这种强烈的愿望,想去实现这种愿望,但是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度要求我也理解,大势,带有政治性的任务等等,都需要,我们不能不做,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有个机会,都有个相对的条件。我们由于没有通过,所以我们今天在准备好的情况下,推出了这样一个以股改为契机,以东方电机为平台,实行换股要约的方式实现东方电气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
在众多网友的评论中,质疑东方锅炉业绩的声音最多。从2005年的每股收益2.01元,到近期公司预测的 2006年的每股收益1.20元,这个业绩变脸来得太快。而同一集团同一行业的东方电机的情况与此却正好相反,利润快速增长。而两只股票的走势也正好相反,一个节节走低,一个快速攀高。以致有传言说,东方电气集团故意做低东方锅炉的业绩,让东方锅炉与东方电机股价相当,以赢得对价比例。
记者:可能您也看到过网友一些评论,比如说他们对东锅业绩变化太快,就是说没有那么多业绩,它下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王计:我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应当说我们也很关注这个。一个是东方锅炉进入了产品调整期,在过去的几年里头,东方锅炉被市场上所追捧的项目,它最强项的,盈利效果最好的30万、20万和13.5万的锅炉,/ 但是随着电力设备发展的需求,向大机器化发展的需求,现在是60万、100万,绰绰有余,这时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只要进入新产品调整期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效益空间的调整期,这是一个。第二个,随着60万、100万这些大项目出现以后,对我们国家的基础工业提出问题了,我们国家的基础工业就是我们的钢铁行业、我们的上游企业、向我们提供原材料的企业拿不出来,比如说他们最近跟我汇报的,厚壁管…,特殊材料的厚板,都完全依赖国外。
记者:就是说我们这个原材料完全要依靠进口。
王计:大量地依靠进口/ 市场是物以稀为贵,那么你需求增加了,自然价格上涨,而且供应还出了问题,就是还要保证供应,你还要…。所以我记得上回汇报有一种材料,原来是6200美元一吨,现在涨到了16200美元一吨,但是我的合同并不是今天签的合同,我们一个合同都是上亿的大合同,那是很早以前就要签,所以这些综合因素在一起,使东锅出现了一个效益波动期,这是很正常的。
记者:在您刚才提到这些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影响,相对于东方电机来讲,对它们的影响很大吗?
王计:东方电机这些年来的情况比较好,所以东方电机这段时间是度过了,/大水电我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成熟的经验,所以说东方电机的势头会越来越好,而且利润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也是产品带来的结果,不是哪个人想干能干出来的结果。
记者:当时你没有留意一下网上或者是投资人对你们股改的评论吗?
王计:我留意过,没有关系,我跟我们班子说,大家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提出各种批评都是可以接受的,都是不能去计较的。对于各种猜测,你没有给别人一个明确的说法,那就允许别人猜测,对吧?人家各种各样的猜测、各种各样的批评,甚至说得比较尖锐的话,甚至有些话超出了一种正常的范围,都没有什么。
记者:你看到的言辞最激烈的或者是最负面的是什么?
王计:有人说我该枪毙,有人说你该千刀万剐,这些话都有,我就说这些话都是文化大革命看到过,文化大革命看到过这些语言,最近怎么又看到了这些语言了。这没什么。
记者:看到这个你不生气吗?
王计:不生气,如果要是这些事情都生气就别干事了。
记者:你就随他怎么评说。
王计:对,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特别是国有企业领导人,有的时候要经得起委屈,经得起被误解。
记者:心里还是会觉得有点委屈吧?
王计:见多就不怪了,可能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感情上有点问题,但是见多了就不奇怪,自己也就很坦然了,因为你只要自己知道你在想什么,知道你在做什么,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真正在为所有投资人负责。
记者:做股改这段日子,对你来说,就是在你从业生涯、做企业是最大的一次挑战?
王计:对我个人经历来讲,没有订单的日子、职工发不出工资的日子,只给职工发两百块钱的工资来维持生活的日子是最苦的。
王计技术出身,做过工人,2001年他调至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任总经理之时,一重集团经营状况十分恶劣,订单缺乏,资金紧张;而三年后,王计离职之时,一重已经成为出口创汇数千万美元的年产值数十亿元的机械装备龙头企业。
王计:我觉得既然做事业,那就要敢于面对一些承受,你老想去迎接鲜花,老想去迎接赞誉,那是不可能的,天下哪有这种好事。我记得我跟职工在一块儿度过的那些企业最困难的年月,那个时候尽管职工有很多抱怨、有很多批评,但我感觉到我的职工是跟我们是紧紧地走在一起的,因为啥呢?只有把企业搞好,大家都能受益,骂街什么都没用,要敢于面对这个市场,敢于面对这个困难。这一点是我这么多年的磨炼,我觉得还是很受益的,所以不会在乎这些批评。
按照王计的设想,在“东电模式”走完后,东方电机应该是东方电气集团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气电五大主业的载体。现有的上市公司东方锅炉和完成公司化改制后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将作为东方电机的子公司存在。
记者:对于东方汽轮机厂的改制,为什么不能提前进行呢?因为公司很早就有这种想法。
王计:东方汽轮机厂这么多年来一直运行得很好,这么说吧,这个工厂制的企业,虽然说它的地理位置不好,但是多年来它培育出了一种人和的文化,/ 正是这样的企业,这么多年来在最困难的时期,都能够有效地进行运转,而没有跌入困境,它一定有特色,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也正是因为有特色,所以说他们工厂制的模式对他们并没有构成太大的市场影响,所以这种要求改制的推动力并没有形成,所以他们认为自己运行得很不错,用户对他们也很认可,他们认为也不错,市场运行效果也可以,职工也很接受,而且职工都很融合,都很和谐。/但是随着这个市场的发展,随着东方的用户对东方电气整体要求、系统能力的要求、成套供货的要求、系统服务的要求,这些市场机会的出现和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人们开始思考,就是说我这样的优良资产,应当在资本市场上,也应该有所表现,在资产市场上也应当得到有效的发挥。那么这种发挥有多种渠道,集团公司正好有一个将上市的公司重新重组的这样一个机会,所以这个机会的出现,就给了东方汽轮机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一个推动力。
记者:就是东锅换股之后,它就成为东方电机里的子公司,那么东锅的业绩好坏直接也会影响东方电机的业绩。
王计:你也注意到了,我们很多评论家,或者是我们市场上一些分析,总是把未来说得很悲观,/ 但是我不认为。/ 现在中央已经提出来了,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对小机组淘汰,要实现降耗,要实现电厂发电设备的优化,这又是我的机会。前天温家宝总理在会上讲,今年要完成一千万,淘汰,总量完成五千万,今年完成一千万,这就是机会,淘汰的就是那些小的,要干是大的,大的就是我的强项,干大东西就是我的强项,很多小地主企业可能是个问题,但是干到30万以上、60 万,现在干到100万,那个是我东锅的强项,这是一个。第二个,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现在由于和平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发展,而且需求表现得非常旺盛,过去是对中国的装备、工业的水平、质量不接受,但现在却是供不应求,我们现在是供不应求,为什么?我们满足不了他的进度要求,我们满足不了,我们现在是供不应求时期,所以在海外还有一块很大的市场要我们去补充它,要我们释放出去,所以这个市场还有一个成长过程,像中国崛起一样,他们也会逐渐增长起来。
记者:你们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王计:障碍就是创新,走不下去,风险在这儿。都说这是一个创新方案,创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冒风险,意味着失败。
记者:那么你有没有想,这个方案如果走不下去,我们该怎么办?
王计:走不下去我们还要创造条件继续走,我这么说吧,如果只要把东方电机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这条路今天不走,明天要走,今天走不下去,我明天创造条件也要走下去。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80.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个人投资者系列之 蔡木雄
时间:2007-03-30
他是亚洲最赚钱公司的股东
投资最赚钱的企业 同时又最容易赚钱的企业 再一个就是以后还能赚钱的企业
夜探中石油
我到了公司以后 我发现他们这个公司的办公大楼 好多办公室的灯都是亮着的 当时我很奇怪
巧遇巴菲特
当时香港联交所 公告了沃伦 巴非特 开始投资了中石油
股市投资要有平常心
一夜暴富 但是我个人认为 这毕竟是一个低概率的事件
1965年生 广东潮州人
198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
1994年成立贸易公司
1997年至今从事股票投资
经典案例:2002年投资中石油 获利超过6倍
蔡木雄1989年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国五矿进出口沈阳分公司,从事对苏联的易货贸易。1994年蔡木雄自己成立了贸易公司,这为他今后投资股票市场积累了第一桶金。
我当时应该是1994年开始 当时的进出口贸易还是蛮好做的 而且当时我在外贸那么多年 很多市场也比较了解 同时也有一些客户的网络 当时出来做的时候 应该说还是得心应手的 同时也很快的 公司就有了一些盈利 慢慢也就发展起来了 但是后来 一直到1997年的时候 应该更早一些 那时候赶上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了以后 就突然之间 这么一种小的公司 那么它的这种贸易环境 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来很多的这种盈利来源 突然之间就消失了 贸易很难做了 几乎是很薄很薄的利润 甚至有时候都是毫无利润的
那时候你在想什么
在1997年的时候开始就思考 由于公司当时通过贸易 赚了一些盈利以后 公司有相当一部分资金 那么就沉淀下来了 放在公司里头闲置着 当时就想着 我怎么样利用这部分资金 能够做一些投资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 就是买了一部分的国债 1997年的时候 股票市场也像现在一样 非常非常的火爆
当时我周围的很多朋友 亲戚说你去投资 投资什么呀 我说 买国债呀 他说 一年守到头 才那么百分之十几的 这么一种回报 你看看我们 一天两天的话 可能百分之十几就出来了 你干嘛去买这个国债呢 应该去买股票
那你那时对股票是怎么认识的呢
像当时 说实在的 是一无所知 到底股票是什么 它为什么能赚钱 实际上自己都没有太多思考 也一无所知 但是我当时就想 要投资股票 那我就应该做一些学习的过程 那么就开始找一些相关方面的书 但是当时的那些书 都是所谓的什么K线图 什么短线是金 这些所谓经典的投资的书
那时候你周围的亲戚朋友 他们都是怎么炒股的
当时实际上是很疯狂的 很多的证券部都是 人挨着人 然后彼此之间互相推荐股 票哪支哪支股票有什么题材了 有谁 什么什么强庄在做了 怎么怎么放量 基本上大家谈论的都是这些东西
那你开始的时候紧张吗
每天都是非常非常的紧张 经常买了股票以后 涨了呢 回家的时候也经常睡不着觉 因为太兴奋了 有时候买了股票以后 跌了 那就更睡不着觉了 因为觉得 怎么办 又下跌了 到底能不能还再涨起来 处于一种非常焦急的状态 因为你根本 我想 你根本不知道它到底为什么会涨 也不知道它到底为什么会跌
作为我这个人来说 我希望我从事的这个事情 我是要把它当做一个事业来做 那么它要可以可持续性 然后长期去从事这个事业
所以实际上自己也是很彷徨 很矛盾 觉得这路应该怎么样走 所以每天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 你每天那个时候都到证券营业部去上班 应该是 基本上每天都去 去盯那个盘面 所以当时这种压力非常大 导致晚上经常睡不着觉 从炒股那几年以后 最后我都神经衰弱了
从1997年进入股市到2002年,蔡木雄虽然每年都能赚钱,但是他还是非常迷茫,因为不知道这个钱是怎么赚来的,也不知道这个钱什么时候会失去。巨大的精神压力几乎要把他压垮。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的生活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
后来你什么时候 让你转变你的这个投资理念
在2002年的时候 当时实际上 是非常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 当时我就在书摊里面随便翻一翻 看了一些书 突然看见了一本 我记得好像是叫《巴非特投资策略大全》一本非常普通的书 当时我无意中拿起来翻了一翻 无意间就拿起来翻一翻 看了一下
把它买回家了
后来买回家了 就是说确实是如获至宝 拿回家里 我从头一口气 把整本书读完 当时看到里面一些主要的观点 就是说你投资股票 就是跟你去投资企业 去拥有一家企业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的
那你接受了他的这个理念之后 你自己接下来的投资方式 理念 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应该说发生了确实是巨大的转变 接触了巴非特的 这种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以后 我回头去审视自己的过去 投资股票的过程 这种经历确实自己感觉到 真的是发了一身冷汗 现在想起来后脊梁还发冷 为什么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因为我是在做一种 自己确实是一无所知的事情 你一点都不知道 到底投资是怎么回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去从事这么一个投资 而且是拿了巨额的资金 去做这种冒险 确实是感觉到非常非常后怕
就像一个赌博一样
实际上就是赌博
接受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之后,蔡木雄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上的股票,发现这些投资凌乱无章,除了自认为他们是绩优股之外,自己对它们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许多公司也不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蔡木雄在这时候果断地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抛出手上几乎所有的股票
你抛出那支股票 亏的呢 也抛
当时确实是在一个非常非常低的 价位上抛出去的 所以后来很多股票也反弹了 但是后来看 当时是抛了一个非常非常低的价位 因为很快后来大盘又反弹了 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 我就心里想 我现<在>终于做到了 走到一个证券投资的路上了 所以就像人家说的一样 有一句话说 痛并快乐着 这些确实是我当时心里的感受 我觉得还是很快乐的 虽然说那年是亏钱了 赔了很多的钱 但是心里觉得 终于踏实了
沽出手上所有的股票之后,蔡木雄开始遵循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方法,耐心地寻找投资机会。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 我是去出一个差 当时路过了大庆 当时在火车上 我看到了田野上 到处都是立着产油机 而且我有一个朋友 他告诉我说 他们家也是油田里面的 他就告诉我说 油田实际上效益还是蛮不错的 过年过节都经常分东西 当时我就想 油田确实还是应该蛮赚钱的一个行业 所以当时就留意到 现在上市公司就有一个中国石油 回来以后 当时就收集了相关的 中石油方面的一些年报 包括它的招股资料 我都详详细细地 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了一下 后来发现 还真的是非常赚钱 因为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都非常可观 当时我看了一下它的股价 实际上它的波动性很小的 大概当时也就是在1.5元到1.7元之间 它每股的收益大概有0.27元左右 简单地来算这个市盈率 大概是5.6左右 5.6倍的市盈率 但是其中一个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当时作为油公司来说 实际上它的最大的资产 就是油气的可<采>储量 就是探明的油气可采储量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资产 其中我发现了 中石油的油气的可采储量 它大概有 我记得应该是23.5亿吨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当时我就说 把这部分可采的油气储量 我做了一个现金流的折现 这种折现率 我按照非常保守的 10%去做折现 我发现摊薄到每股来说 每股大概有5.3元现金流 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非常惊讶的 这么一个结果 为什么呢 因为它现在的交易价格 也就是1.5元到1.7元之间 那么光它的这种油气的可采储量 它每股都有5块多钱的折现现金 那么我觉得这家公司 确实是很超值
觉得它的的价值被低估了
应该它的价值是被严重低估 所以当时我很快就买了机票 到了北京 想对中石油进行调研 下了飞机以后 自己心情 当时也是非常迫不及待 马上我就打个车 到了中石油公司的总部 我记得当时 应该说到了公司是八点多 都下班了 应该是下班的时间了 我到了公司以后 我发现他们这个公司的办公大楼 好多办公室的灯都是亮着的 当时我很奇怪 八点多了 为什么好多灯还是亮着的 我进去了以后 当时好像碰到其中国际合作部 一个部门的经理还是什么 他们正好看到我了 我就说 我正好是公司的一个股东 我没事顺便想到公司看一看 我说 我挺好奇的 我说 你们怎么八点多了 还没有下班 他说 看来你是第一次到中石油 因为我们中石油员工里面 特别是很多的部门 加班都是家常便饭 经常的事 而且许多的员工都没有加班费的 都是加班 我觉得 实际上被他们的 这种很简单的几句话 说得我真的是心里非常非常感动 同时我觉得 像这样一家公司 这么多人免费 没有加班费也主动的去加班 我觉得应该是一家蛮有凝聚力 蛮有前途的一家公司
经过中石油的石油专家的详细解释,蔡木雄对中石油的形象越来越觉得清晰,但是此时他心里依然在打鼓,是不是自己估值错误?是不是自己的估值方法不对?毕竟自己计算的结果和市场价格相差太大了,这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第二天 我特意找了他们中石油的 财务部总经理周明春经理 当时我主要想找他<干>什么呢 我说 周总你看看 我这个确实有很大的困惑 我算了一下 公司的油气探明的可采储量 大概有23.5亿吨 这么大的一个数目 那么我做了一个现金流折现了以后 我觉得每股的现金流达到是5.3元 我是不是算错了 确实我心里也非常没底 因为我希望他从专业的角度 他帮我看看 我是不是哪个方面搞错了 当时他坚决地说 这就是我们认为 我们的股票 确实是被市场严重低估 他说 你算的没有错
后来 我跟中石油的董秘李怀奇先生 做了一些交谈 当时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 同时跟我详细讲了 整个中石油公司的发展状况 包括未来的规划 他非常强调一点 就是说当时的董事长马富才先生 非常重视上游勘探的投入 同时对上游 我们花大力气 一定要突出上游方面的这种发展 因为作为一家油气公司来说 这是我们的根本 我们的主业 同时对炼油 化工这一块 作为一家一体化的公司 我们也做了市场的投入 但是我们所有的这些投入 都是围绕着我们的主营 他当时说得很形象 我们所有的投入都是围绕着油气 99.9%的投资 都是围绕着我们的主业 继续进行投资的 所以这点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因为我觉得像这样的公司 才是让我非常非常放心的
你看了之后 又跟他们交流了之后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或者你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第一点 我很受感动 就觉得这个公司的人 确实是都非常非常敬业 第二点 我觉得这个公司 应该业务也是非常非常繁忙的 应该业务也是蒸蒸日上的 是一家非常盈利的公司 同时 因为我也读了一些相关方面的书 比如像洛克菲勒这方面的书 你们也应该知道洛克菲勒 他当时基于石油 建立一个标准石油公司 应该说当时聚集了巨大的财富 石油大王
对 石油大王
后来由于美国的反垄断法 把标准石油公司 拆分成许多的小的公司 其中包括今天的埃克森 美孚 包括雪弗龙这些公司 但是实际上最赚钱的公司 但是今天经过将近一百年的 这种时代的变迁 它同时现在还是最赚钱的企业 所以这点当时给我的印象 影响非常深刻 我认为 应该石油 也是一个非常非常赚钱的行业
第三天,蔡木雄从中石油公司考察完毕。回到深圳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入中石油。并且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陆续加仓,直到重仓投入自己60%的资金。买入之后,蔡木雄所做的事情只是时刻关注中石油公司的情况,而很少去关心股价的波动。
你通过什么渠道对它进一步了解
应该说我参加股东大会 也是所谓的人家说的 三朝元老了 最早我参加股东大会的时候 我基本上自从持有了中石油以后 每一届都会去参加他们的股东大会 当时最早的时候参加股东大会 主持会议的是马富才董事长 到后来陈<耕>董事长 到现在的蒋洁敏董事长 应该说总共是三朝股东了 我还记得当时 第一次去参加股东大会的时候 应该说这个会场上 除了集团公司 当时他们是最大股东以外 那么流通股东就我一个
是不是没有投资者对它关注
我觉得这可能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点 我觉得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很多投资者 对公司这种了解 都是非常不重视参加股东大会 这么一个层面去了解公司
您会不会关注一些 比如说一些专业的投资机构 对中石油的一些评估报告 对它的一些评级
因为当时作为中石油来说 实际上对一些大机构 因为他们的这种看法 还是差别挺大的 很多不同的大行 有的是给的中性 有的是买入 有的是卖出 参差都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我好象并没有去研究 到底这些不同的观点 跟我到底差别是在哪里 我更多是研究他们是怎么研究
你发现他们是怎么研究呢 你这个方法跟他们比 你觉得你的更可行一点 还是他们的方法更准确
现在我猜测应该主要问题出在这里 就是说很多的国外的投资者认为 中国的企业 首先它很信不过 政策 各方面都非常不稳定 所以要求我投资中国的企业的时候 我一定要要求一个 非常非常大的一个风险溢价 我觉得为什么他们对中国的企业要求这么高的风险溢价 最主要来说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的企业 中国的国情 因为作为我们来说 我们对中国企业应该说 我们的感觉更真实一些 所以当时我就觉得我对中石油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因为我觉得我才是真正了解中石油的人
蔡木雄买入中石油之后的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中石油的股价并没有什么起色,依然在1.5到1.7之间徘徊。这不断地考验着投资者的耐心,这是一段非常寂寞、折磨人的等待。但是蔡木雄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怀疑,中石油每年15%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让他感到非常放心。加上自己对中石油的了解,他认为市场终将给中石油一个合理的估值。不出所料,转折说来就来,2003年非典前后 一位投资界的超重量级人物被公布买入了中石油,这个人又是谁呢?
我记得好像是在<4>月28日的时候 当时香港联交所 公告了沃伦 巴非特 开始投资了中石油 这是第一次披露 因为联交所有个规定 就是说你持有这家公司的 5%以上的流通股的时候 你应该做一个公开披露从那天开始 中石油的股价就一路的上涨 就再也没有回过头了
你觉得跟大师在同行 跟投资大师在同行
这点当时确实是非常欣喜因为自己虽然当时投资中石油无意之中但是最后跟巴非特跟他
不谋而合了
不谋而合
鉴于对中石油的长期看好,蔡木雄坚决长期持有,从2002年投资,到2007年3月26日,中石油的股价已经从1.5元涨到了8.8元,最高时曾经高达 11.2元。成功投资中石油让蔡木雄在投资界名声大振,但是蔡木雄却淡然处之。他认为坚持价值投资,需要拥有正确的信念,不断寻找优秀的企业,对它进行估值,然后等待一个合理的买入价格,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你觉得坚持你的这种价值 难不难
实际上就像人家说的 价值投资是一个知易行难的 而且也是非常折磨人的 这么一种投资方式 因为你要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 你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 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时间 有时候像我说的 我们研究一个企业 一个行业是以年计的 这段时间我们根本没有买它 更多的是 我们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性的工作 最后我们决定买一家公司的股票 那么可能是瞬间就完成的事 现在不用一秒钟 你就可以完成这个交易了 但实际上我们前期的这种功课 可能是以年计的 所以这段时间 是非常非常枯燥乏味的
您现在投资企业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
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我要投资什么样的企业呢 投资最赚钱的企业 同时又最容易赚钱的企业 再一个就是 以后还能赚钱的企业
您现在对哪些行业看好呢
一定 要找一些你比较容易理解的 你<能>弄懂的这样一些企业 现在我关注的一<些>行业 一个就是能源行业 我是关注得比较多的 第二个就是金融 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可能包括像银行 保险 这个也是我比较关注的行业 第三个行业 就是地产
蔡木雄认为价值投资难坚持的另外一个原因 在于股市是一个不断产生暴富神话的地方。投资者如果整天处于这样一种喧嚣的环境中 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态 进而背离理性而长远的投资计划 因此投资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现在 特别一些媒体经常说 我们中国是一个黄金十年 经济会高速发展 股市也会暴涨 这是一个暴富的取得一个超常回报的黄金时期 我个人认为 片面强调这种低概率的事件 一夜暴富这种心态 我觉得有点不太负责任的 因为毕竟这是一个低概率的事件 大多数人 他的投资 长期的投资回报也就是 我觉得作为我个人想法的话 也就是10%左右 这么一种平均回报 我觉得这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期望说一年 两年就像很多的媒体说的一样 一年两年就能够翻个几倍 这么样我觉得本身投资者 会以一种非常浮躁的心态去进入股市 甚至很多的人连基本的金融知识都没有 贸然拿出自己的毕生的积蓄 去投入股市 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不理性的 做股票一定要用一种平常心 去做事情 同时一定要很专注 这一点一定要付出辛苦 我从来都相信 没有天上掉馅饼的这种好事情 你轻轻松松就能赚巨额的财富 你就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 第二点 一定要做得非常专业 不熟不做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82.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个人投资者系列之 邱力原
时间:2007-04-06
他是传说中的“三湘股神”
主要我那个神还是一个精神,一个别人不敢做我敢做,别人不敢买我敢买,这样一个与人为先的精神。
却也逃不过熊市的命运
最惨的时候,最多的时候一天亏过五十多万。股票里面亏的钱只有在股票里面才能赚回来。
他用智慧发现机会,用胆识抓住机会。
熊市里面炒股票,叫做一人炒股全家受苦;但是牛市里面,那就一人炒股全家舒服。
资本人物之个人投资者 邱力原
邱力原,湖南人,著名的职业投资者。在中国金融证券市场十余载循环搏击征战中,抓住了权证、认购证、法人股、转配股、一级市场、B股等机遇,创造出惊人的十年百倍的超级财富,因在全国股友及湖南本土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之为“三湘股神”。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敞开。当时的邱力原在长沙一家国营企业工作,拿着铁饭碗的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决定下海经商一试深浅。
邱力原:1978年改革开放,1978年我就看到了,国家的政策会改变,经济会改变了,因为我们穷怕了,原来家里很穷,九姊妹,哪怕读个书,几个人读书的学费有时候得几十块,交了学费就没饭吃,小时候都是拖板车、挑土、在外面打零工,十几岁就做,很苦的,苦怕了。
邱力原:另外一个是我喜欢吃新鲜饭,喜欢与人为先,喜欢奋斗,不喜欢墨守成规地老在一个地方。
王君择:就是不安于现状。
邱力原:那就是想发财,发财的欲望大。
王君择:你下海做什么生意呢?
邱力原:我原来是开了一个综合商场,后来做机电化工,做得比较好。
王君择:赚到钱了吗?
邱力原:先做到一个万元户了,做了两年变成万元户了,万元户就不错了,80年代初;90年代初就是百万元户了。
敢吃螃蟹的邱力原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百万富翁中的一份子。而邱力原经商富起来之后,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了长沙商界,因为他发现了一个似乎比做传统生意更赚钱的行业。
邱力原:进入股市主要原因是我从1980年下海以后,做了十来年的生意,生意做得比较好,也赚了一些钱,但是考虑生意场上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做生意做累了。刚好1987年深圳发行深发展的股票,我在报上看到了它的招股说明书,又学习了一下股票知识,原来我的父亲和祖父旧社会在上海他们就做过股票,有这个传统。第一次买我是买的股权证,买股权证那时候一般都赚了30%、40%,买股权证,主要是买深发展的,深发展这个股如果不抛掉的话,那就赚大钱了,有人算了一下,深发展从1986年底发行出来,一万块钱的深发展,十年以后,到1997年9月份47块钱的时候抛掉,是翻1500倍。
1991 年新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不久发行了第一批新股抽签表,抽中一张可买2000股新股,邱力原意识到其中蕴涵的机遇,借用了 100多个身份证,雇了100多个人排队认购。结果一大批抽签表中签,这一笔让他赚了80多万。同年,他在较低价位买入20多万股深宝安,次年股市大涨,很多人劝他抛出,但他坚决不动,他在等待着送股填权,并最终全部在19元抛出,这笔交易让他赚了近200 万元,并从此奠定了他在湘籍股民中的“龙头”地位。
王君择:那时候选股怎么选?
邱力原:那时候只有六个股,我就一个选了深宝安为主,
王君择:为什么选它呢?
邱力原:因为深宝安一个比较便宜,开始深交所成立的时候,它只有三块多、四块钱,再一个它是做房地产的,宝安那时候还比较著名,同时盘子也不是很大,后来发行了权证,所以我们就考虑了炒深宝安,以深宝安为主,以深发展为辅。
王君择:我记得我看过一篇报道,就是说您买了深宝安之后,它涨到七块钱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劝您抛,您没抛,当时为什么不抛呢?
邱力原:当时因为深宝安,我考虑它往上涨的速度比较快,成交量也比较好,人气也比较好,反映也比较好,所以我估计它往上还有空间,而且我买的时候,那时候是比较低迷的时候,我买的时候是三块多钱,当地的一些人,我买的时候,在柜台里面买,买几万股,那时候,当地一些人,他叫我不要买。
王君择:为什么?
邱力原:他们看不准,股票又是一张纸,什么都没有,这么贵,你买几万股要几十万块钱,他讲,你买什么股,买股票,哪儿来的,我说我湖南,湖南的,好啊,你什么啊,买股票,你买什么股票,买深宝安,你买深宝安,你买这么多啊?不行啊,我说,行,好,以后就知道了,行了。
王君择:是反话。
邱力原:反话,这时候你买的,你以后就知道厉害了。本地人他都不买,变成我们外地人去买,本地人他怕,外地人不怕。我们湖南人本来也是喜欢闯,喜欢吃辣椒的省份,那是比较泼辣的、比较勇敢的,无湘不成军,敢于冒险,敢于吃第一只螃蟹,敢于往前走。所以后来他们在北京,2000在北京开全国首届股民交流报告会的时候,他们北京送了我一个三湘股神的称号,其实神也是假,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神,神只有两个,一个是神仙,另外一个是神经,神仙是没有,神经我又不是神经。主要我那个神还是一个精神,一个别人不敢做我敢做,别人不敢买我敢买,这样一个与人为先的精神,敢于创业的精神。同时在1993年、1994年第一个熊市来的时候,非常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中国的股市一定会走好,一定有前途,一定要赚钱,有这个不折不挠的精神,坚定地看好中国股市的那个精神,可能是这样一个神。
1992年8月,长沙证券公司开业,此时的邱力原已是湖南股市第一大户,很多湖南人都是跟着他炒股,他便率领近千湘籍股民浩浩荡荡从深圳杀回长沙。1992年9月,上海股市大跌,邱力原认为,大跌就是最大的利好,于是会同几名湘籍大户组织数百名股市湘军大举北上武汉。当时股指已跌至400点的低位, 武汉同仁害怕股指继续下调,不敢吃进,邱力原却率湘籍股民全线杀入。不久,股市开始暴涨。在这次抄底中,邱力原于 393.25点以全部资金买进新股琼能源,一天下来,他个人的琼能源成交量占据全国当日交易量的80%,摊薄后成本价11元多。不久沪深股市急剧上涨,琼能源涨到40多元,他于当日获利了结,使得他的个人财富快速增值至400多万元。他和同行的湘籍股民每人都有50%以上的盈利。
王君择:那个年代的股民是不是都很疯狂?我想让您回想一下,当时人们都是怎么买卖股票?
邱力原:我说那个时候的疯狂比现在有过之无不及。1992年底、1993年的春节,就是1993年的的2月份,春节嘛,春节开盘以后,尤其是深圳,那个盘挂出来,只有买入的,没有卖出的,有些股票,你看疯狂吧?现在都没有这种情况,只有买入的,没有卖出的,就是涨的,这是第一个疯狂;第二个疯狂,也就是 1992年的除夕,就是1993年的元月份,春节的前一天,我们在省证券公司,那时候省证券公司营业部办在留芳宾馆,它的大户室在834、835,一楼就是大厅,那时候大厅里面,我们过除夕的时候,有几十个人,坐在那里坐通晚,烧几盆大火,讨论股票,坐一晚,晚上守岁,那个疯狂现在没有了,那个只有买入没有卖出的疯狂,现在也没有了。
邱力原投资理念
耐心掌握机会,善猎者必善等待。
侥幸是加大风险的罪魁,犹豫则是错失良机的祸首。
1992年7月和1993年4月,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开设STAQ和NET法人股市场。 长沙建行同时开办了法人股交易业务,邱力原看到这个市场交易清淡,股价又十分低廉,又让他看出来了一个大的赚钱机会。
邱力原:法人股那个时候在我们曙光中路的马路口,对面那个发展大厦,在那个里面做。那时候做到什么程度呢?做到整个的五一路,它在五一路旁边,排通晚买法人股,排队要两百块钱一个位置。那个时候A股已经不蛮涨了,法人股也便宜,一两块钱,法人股也只疯狂了一个星期到十天,一两块钱涨到七八块钱,十多块钱,就停止了。
邱力原在10天内净赚480余万元。他开户的湖南省建行证券公司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跟随他的中小散户也人人赚钱。用他们的话说,跟邱力原炒股一不小心就跟成了大户。然而随着整个证券交易市场格局的变化,1993年底,证监会限制配股的消息出台,使本来已盲目炒高的股指当天狂泻70多点,中国股市中令投资者惨败的3年熊市由此拉开序幕。急于挽回败局的邱力原动用透支的高风险手段大量进入。然而熊市来势凶猛,邱力原账面上的资金亏损令人痛心地加大。仅仅数月,邱力原变成一文不名的人。
王君择:你为什么要透支呢?
邱力原:那时候有钱给你用,你还不用?那时候自己做得比较好,考虑比较稳健,没有什么大的风险,那时候风险意识不强。
王君择:您最惨的时候,一天亏多少钱?
邱力原:最惨的时候,最多的时候一天亏过五十多万。
王君择:那你透了多少?
邱力原:那时候有几倍的资金。所以我后来讲,炒股票,包括现在要进来的新股民,都要明白一点,就是不要透支,现在没有透支了,不要借钱、不要贷款,不要把亲朋戚友的钱都拿进来去炒,拿自己的钱炒就行了,因为假如你是十万块钱做股票,自己十万块钱,你再贷款,另外把钱搞进来,搞成一百万,自己只有十万块钱,你炒一百万块钱的股票,这个股票掉百分之十,你就没有钱了,掉了十万块,再掉百分之十你就亏十万块钱,再掉百分之十你就亏二十万。等到你亏了钱的时候,你就比叫花子都不如了,比叫花子、乞丐都不如了,乞丐不亏钱、不欠钱,你欠钱了,所以千万不能搞。这个你要清楚,你一旦炒股,一旦贷款炒股,亏损了,你就比叫花子都不如。在熊市里面炒股票,往下掉的时候,熊市里面炒股票,叫做一人炒股全家受苦;但是牛市里面,那就一人炒股全家舒服,一人赚钱全家都舒服,一人炒股票全家都在笑。那时候熊市是一人炒股全家都哭,都苦、都哭,是这样一个真实写照。因为这个熊市,如果一个国家,他们评价了一下,一个国家出了一个熊市,五年、六年、七年、八年的熊市,它对老百姓经济的影响、精神的刺激超过一场战争,因为战争是局部的,整个股票的熊市是全国性的。
王君择:那时候会不会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感觉?
邱力原:没有,没有,一点都没有,我最相信股市有涨有跌,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如果股市不是有涨有跌,这个股市在美国、欧洲怎么能存下来几百年,它肯定有涨有跌,有它的好处,有它的先进之处。涨的时候你不能得意忘形,亏的时候不要垂头丧气、失去信心,股票里面亏的钱只有在股票里面才能赚回来,你亏的钱,做个小生意、开个铺子赚回来是绝对不可能的,回不了的。但是股票你只要还在做,你就要赚钱,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经济是发展的,上市公司它是发展的,它一定会不断地创出新高来。但是你抛出,你不做了,就没有了,股票是一个有价证券,它可以今天跌到一块钱,过几年可以涨到一百块钱,你怕什么呢?不要怕,尤其是牛市不要怕。
1994年下半年,三大利好政策出台,中国股市反转向上,邱力原基本上挽回了损失。经历了一个大熊市后,深感个人投资者的无力,在信息、技术等各方面都没能力抵御市场风险,1995年邱力原发起成立了“长沙证券学会”,这是中国证券史上第一个法人社会团体,日后邱力原等能在各领域里从容转战,就有这协会的功劳。1996年初,股市仍无起色,邱力原在湖南媒体上发表了“稳定心态,耐心等待,组织资金,抄底发财”这4句口号式的话,并随即掀起了一轮反攻。
王君择:那你抄底,那时候都抄了什么底,买了什么股?
邱力原:抄底,我主要炒湘股。湘股原来是发行了两个股票,一个中意,一个火炬,它是一个亿的额度,我们向管理层提意见,如果一个亿的额度,多发几个股票,发小盘股,后来就发六个,发八个,都是一千多万的盘子,后来炒到湖南六小龙长沙四小龙,长沙四小龙就是华天、通程控股、湖南海利、张家界,这些都是一千多万的小盘股,都炒到几十块。那时候我们成立长沙证券学会了,长沙证券学会配合管理层、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我们把湘股炒得很火爆,炒得好。
王君择:湘股让你翻身了。
邱力原:对,那时候把湘股炒成了中国的领袖板块,毛主席的故乡,刘少奇的故乡,炒领袖板块,变成了领袖家乡概念股,它领导中国股市的新潮流。炒到这个程度。全国很多大机构、大券商都到湖南来炒湘股,那是1996年到1999年这一段。
王君择:是不是湖南人做什么事都喜欢打头炮,而且有一种潜在中的领袖意识?
邱力原:对,湖南人搞经济不行,但是领导能力,发动大家来做,这个方面可以。
王君择:煽动性比较强。
邱力原:煽动性比较强,对,从军的比较多。从近代史、现代史,大部分都是湖南人为主,无湘不成军。另外一个,只要湖南人不死光,中国就不会灭亡,有这样一句话。每次危难的时候都是湖南救中国的。
邱力原投资理念
懵懵懂懂的随意买股票, 就象让10岁小孩在高速公路超速飚车,必然导致惨痛教训!
资本市场是让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而让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
涉险渡过难关的邱力原从此变成了一个“综合型”的股市高手,把基本面、消息面和政策面很好地结合起来,获得了更好的收益。2001年上半年,邱力原果断离开A股市场,并总结了离开A股市场的理由。
邱力原:2200多点的时候,那时候税收是千分之三,交易费是千分之五,就要千分之八,还有来回,就是1.6,1.6乘22,不是要三十多个点,三十多个点才保本,但是每天达不到三十多个点,你肯定要亏了,这就要见顶了,没钱赚了。
王君择:您当时看到了什么熊市的特征?
邱力原:上海到2200多点往下走了,往下走明显的五波下调了,熊市就是屡创新低,快涨慢跌,这都是熊市的特征。目前看来,牛市的特征就是快跌慢涨,牛市跌一天跌两天,它涨几个月,熊市涨一天涨两天,要跌几个月。
邱力原这一次的决定让他没有重蹈熊市的覆辙。当时市场扩容的压力越来越大,要赚大钱就得寻找利润空间最大的品种,邱力原认为B股市场价格低,而价格低就是最大的利好。在中国证监会宣布B股市场向中国境内的居民开放后,绝大多数股票都连拉5个涨停以上。在B股市场大胜以后,2002年邱力原又转战三板市场。其中高价股上涨20%,低价股更是上涨近100%。之后,邱力原在漫长的熊市中蛰伏,直至2006年中国股市回暖,邱力原重新出山,再战牛市。
王君择:您对现在的一些新股民,对他们有一些什么建议和忠告?
邱力原:新股民应该要先学习学习再进来,不要一点都不懂就往里面走,进来先要以小资金做,然后逐步地加大投入。
王君择:小股民往往有一种很急的心理,这个行情,大牛市来了,我要不快点冲进去,就赶不上这波赚钱的行情了。
邱力原:对,他恨不得今天晚上买了,明天就要涨,一个月就要翻几倍,根本就不知道这个里面赚钱的困难,也不知道风险,刚进来的人确实要注意,要加强学习。
王君择:像您刚入市的时候,其实跟他们也有相通的行为,也是想很快赚钱,只是说那个时候很幸运,没有这个熊市,一直都是牛市,好赚钱。
邱力原:对,越是牛市进来的人就越多,进来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出现调整,也容易被套。而且这个股票还有一条,不一定要你钱越做越多,但要求你的股票越做越多,你就做得好,就赚钱。要股票越做越多,我举个例,你10万块钱,你买1万股,10块钱1股,10万块钱买10000万,当这个股票涨到12块钱的时候,你就赚了2万块钱,如果你不做了,把这12万块钱取回家,你就赚了2万块钱,如果你继续做,做得不好,你赚了钱还等于亏了钱,为什么讲?这个股票你到 12块你没有抛,它又涨到13块,13块你没有抛,它又涨到14块,好,14块你抛掉了,赚了4万块钱,但是这个股票继续往上涨,它又涨到16块,你就不要买了,我14块丢了,16块怎么还买进呢?它又涨到18块,你也不买了吧,它又涨到20块,你忍不住可能就买,甚至涨到30块,你还追。好,但涨到24 块的时候,你就买进了,大家都吹牛皮了,说这支股票涨到30、40,又造题材,又造谣了,好,涨到24块你买进,12万块钱,你再买进,变成5000股,你12万块钱丢了,赚了2万块钱,你再24块钱买进,10000股变5000股,你是赚了还是亏了,你亏了。不但钱亏了,股票亏了,股票越做越少了,所以不好。好,你还有亏了的。到了24块再涨到25、26块钱,你不会丢吧,还是赚1、2万块钱,什么利空又出来了,到头了,又亏损了,又被查处了,又拐款潜逃了,原材料涨价了,什么利空都出来,它又往下跌,跌到20块,你就亏了4万块钱了,你不会丢了,跌到18块你不会丢,跌到16块,又是利空出来,最后会跌到8块钱、5块钱、3块钱,会崩盘,你要斩仓了,好,你那10万块钱掉到2、3万块钱,再搞一次,就1万块钱,你看。
王君择:没本了。
邱力原:股票越做越多,那怎么做?10万块钱或者涨到12万块、13万块、14万块抛掉,问题都不大,这个股票抛了就算了,继续涨我不买了,掉下来,掉到 12块,我又买,继续涨,我又另外去寻其他的低价股去做,涨到14块,它跌到12块、跌到10块,我又买了,1万股就变成11000股,12000股,继续往上涨,我再继续做,是这么做才赚钱,股票越做越多。
王君择:就是不能追涨?
邱力原:不能追涨,不能是无条件地追涨,不能追涨杀跌,不是不追涨,买高的,丢低的,丢了几个,你就亏损了,因为这个股票你一买进要有四个条件、四个方面,三个方面是亏,一个方面是涨,你买进的时候不涨不跌你要亏,跌你要亏,涨得不多你要亏,只有买进涨得多你才赚钱。
王君择:二十年的股海生涯,给您的人生带来了什么财富?
邱力原:给我的人生,我一点都不后悔,很多朋友都跟我讲,邱哥,你这人比较聪明,比较灵化,各方面素质也不错,你要不炒股票,你可能更有前途,我说不可能,我炒股票是最好的选择,我炒股票也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要赚钱,我可能不炒股票做生意,一直做下来做得好,可能钱比现在要多,因为一个人做自己的本行越做越好,一个人最怕就是做自己不熟悉的行当,但是我如果做了行当,可能赚钱比现在赚得多。但是名声没有这么大,但是我的收获没有这么大,我的理解、我的空间、我的胸怀没有这么大,因为我在资本市场里头游刃有余,比做企业、比做点小买卖、当个奸商、开个铺子,那要好得多了。一点都不后悔,我走对了,而且走到底。
王君择:你一辈子都以这个为职业。
邱力原:一辈子,终身在资本市场里头摸爬滚打。
邱力原投资理念
一个高明的投资家须具备五种要素:健康、胆识、金钱、耐心、运气。
顺势交易+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纪律+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敞开大门的宝藏。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83.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个人投资者系列之 韩广斌
时间:2007-04-12
有一万个人做股票,你每次都能得第一千名,十年下来你肯定是第一名,我在这个营业部就是这样
十五年股市沉浮
我跟圈内人士不同的话,就是大方向大家都一致,价值都一致,但是我也还是喜欢跟他们保持距离,就是说高手他也有羊群效应。
过去看涨跌
什么也不懂,就是记着要高抛低吸。
如今重价值
我所有投的行业,我自己印象,我都能勾勒出它三五年后的蓝图,我一定能画出它的画面。
《资本人物》投资者系列之韩广斌
韩广斌
1970年生,广东人
1991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
1993年开始炒股
1996年专职投资
个人资产已由万元户升级为千万元户
2005 年以来,中国股市单边上杨,指数从低点998一直冲到3000点之上,这大大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有15年经验的投资老手韩广斌也不能例外。韩广斌1993 年开始炒股,1997年开始价值投资,擅长公司估值,他的操作方法很简单,只是集中重仓两只股票:招商银行和万科A。但是面对这次牛市,韩广斌也始料不及,过早地卖出了手上的股票。
06年怎样?
比大盘好一点点,今天我看,我输给很多散户。
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原因没什么,总会这样的,我觉得很满意了。因为事情是这样理解,比如说,有一万个人做股票,你每次都能得第一千名,十年下来你肯定是第一名,我在这个营业部就是这样。
你觉得您的投资方法与众不同的是什么?
就是说首先你不能离他太近,普通大众,他的喜怒哀怨,你最好把他当反向指标
所以说你跟大众的看法肯定是不同的,我跟圈内人士不同的话,就是大方向大家都一致,价值都一致,但是我也还是喜欢跟他们保持距离,就是说高手他也有羊群效应。
你这个距离是指投资品种上的距离?
不是,就是思想上的距离。对,你要跟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会互相感染,比如说我跟你聊久了之后,我很可能会受到你的思想感染,特别是你的思想非常有魅力的时候,但是也不代表你是对的,对不对?
那你就刻意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吧?
思想的独立性,非常重要。
1993 年,韩广斌拿着10万元资本,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面对红红绿绿的股票涨跌,他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他只是觉得,要想赚钱,一定要“低买高卖”,所以在股票跌得很深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卖股票,只等待股票涨高了才卖,就这一个简单的招数,竟然让他赚了许多钱。
我记得买了这个股票,记得很清楚,是鄂武商,武汉商场,当时我记得是二十多块钱跌到可能十一二块,我就买了,当时深圳综合指数是368点跌下来,1993年,跌下来跌到260、 270点,我觉得跌得差不多了,而且武汉商场,我觉得它二十多块钱跌下来,跌得挺多的,就买了。事后想想,都觉得很好玩,就是说武商跌下来我搞不清楚它怎么跌,现在想想,它可能是除权除下来了,从二十多块跌下来,当时很盲目了,觉得跌多了,它就得涨。
当时你选股是靠什么选股呢?
当时还是看了一些资料,当时是地产调控,觉得零售股好像对调控影响不大,武汉商场,后来事实证明它确实跌得比较少。
这个武汉商场是你买的第一只股票吗?
对,第一只股票,后来赚了30%吧,大概是这样子。
选股呢?
没有,自己乱选。
可能大家觉得谁厉害,聊一聊,那就买了,当时都根本不懂基本面,就看大概,然后报表不知道怎么回事,财务也不懂,什么也不懂,就是记着要高抛低吸。
在中国股市,深市的深发展和沪市的四川长虹,曾给中国的股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996年4月开始,这两只股票开始启动,一路上扬,到最高点时,这两只股票分别涨了10倍和15倍,从最高点之后则是一路走熊,四川长虹更是跌到不到原来的三十分之一。四川长虹,这只韩广斌投资过的股票对韩广斌影响非常大,这让他明白,投资一定是看未来的,现在好并不能代表将来好,四川长虹就是一个最残酷的例子。
因为1996年专门做以后,我就进入,当时的资金不够,但是我记得进入中户室,就是靠面熟、人熟,混进中户室、大户室,进去以后就接触到很多人,他就是理念不同,比如说他告诉我一个事情,让我就比较容易,我这人学东西蛮快,有的人说,四川长虹每股公积金是3块钱,10送30都可以,当时一送股票肯定要涨,我说这东西,绩优股能涨对不对,当时就买了四川长虹,但后来很早就卖掉了,四川长虹一开始就涨了很多,我卖掉之后,它大概又涨了五六倍。
你多少钱买的?
我大概11元买的,14元卖的,我记得。然后可能16元买,23元又卖了。当时好像在反复做。
做波段。
但是后来它又升到,等于除下权来说,它等于升到100元了,后面的钱我都没挣着。
那后悔吧?
也不太后悔。我觉得这都正常,后来我又买了江苏春兰,开始有做绩优股的观念,但是当时怎么样也没想到四川长虹会没落,当时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对我后来做投资的影响都非常大。你一个绩优企业,我们投资是未来的绩优企业,而不是当时的绩优企业,所以说一定要看得远,你至少要看到三年五年以后发生的事情。好在四川长虹1997年的时候我看明白了,我当时的投资水平已经上升到另外一种层次了,当时,1997年是比较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四川长虹我发现它存货非常多,它跟郑州百文纠纷的时候,当时很注重研究这个公司的基本面、报表,它跟郑州百文搞得有点纠缠不清,而且它的存货大概,我记得有70个亿左右,它的销售额才100个亿多一点,所以这个非常恐怖。当时就从里面,我当时又进去了,后来我就又从里面抽身出来,后来四川长虹从此跌得一塌糊涂。
那时候你对绩优股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韩广斌:就是跟现在差不多,就是每股盈利高,赚钱多,当时四川长虹,我记得每股盈利是2元,当时认为它是能够一直扩展,当时我记得市场占有率8%吧,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认为它可能会到50%的市场占有率,会把整个中国的彩电市场一统江湖的,当时以为是那种概念,就是说不断成长,我觉得它会。这个对我,四川长虹为什么对我影响很大,它对我有两点影响,一点是绩优股,第二,这个绩优股,它不能变成绩差股,是不是?就是说它要是持续的绩优股,当时你所有证据都证明,你这是绩优股的时候,你一定要从反面去想一想,包括现在,我做任何投资的时候,我都会跳到反面去想。比如说茅台,大家都说是绩优股,我当然不是说它不是绩优股,我也会跳到它反面去看看,它可能会不会有什么你没想到的因素,它过几年以后不一定是这样,这种思维,四川长虹对我影响非常大,第一要买绩优股,第二就是说你要证明它确实是未来的绩优股,这两点都非常重要的。
绩优是一种持续性的绩优。
对,您讲的对,其实这是最关键的,其实我们估值的核心也在这里,就是说你没有对未来的判断,根本谈不到估值,用目前的盈利永远估值都是一种伪估值,就是这样。
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大众往往倾向于在恐慌中卖出股票,韩广斌则相反,他喜欢在恐慌时买入,中国股市几次著名的暴跌,他都在现场。1997年暴出问题,然后跌停的琼民源,韩广斌也重仓买入过。
琼民源大跌的时候我进去,然后第二天停牌,像1996年12月16日的时候,也是大跌的时候我进去,然后第二天就出事,倒霉的事我基本上都能赶上。
在大跌的时候你买进去了。
琼民源,我记得23元跌到21元,跌停板,大概是这样。
你是不是觉得它已经到底了,所以买了?
没有,当时我知道它有问题,因为当时它也是绩优股,但是它的报表我看出来有问题了,当时据说是天下第一庄在做。
你觉得害怕吗
没有,他都不怕我怕啥呀,是吧,他钱多,他不怕我怕啥,当时有这个理念。后来一停牌,这个对我可能是教训最大的,从此以后,问题股我从来也不碰,因为问题股还是看得出来的,还有管理层的人品,这个是太重要了。
那个也把你套住了是吧?
套住了。
套得深吗?
它不是深,它停牌了,停牌了两年、三年后才复牌。当然了,我说我运气不错,复牌以后还挣了一些钱,当然没有我做的挣的多,是不是?但是对我来讲,挣钱是小事,但是买了一个大教训,从此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投资,就是说它是个伪价值投资。当时它是属于一种虚报业绩,而且当时我们自己也知道,也看出来了,居然掉进陷阱里。不过当时我一出这个事了,我就把它做坏账处理了,就是说做错了,OK,抹平。但是后来它还是挣了钱回来,这点比较幸运。
韩广斌很少从众,并且保持平常心。一旦发现当初的买入理由不复存在时,他会很快卖出手上的股票,或者改变投资策略。
买了琼民源之后,当时就笑着恨自己,这小子也太笨了,买这种股票,大概是这样的,投资这事从来没烦过。
这是不是跟你性格有关?对自己要求不高。
一个是不高,还有一个是我很明白,做投资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你心态坏了只会导致你做更多的错事。
我后来再做的错事,不是跟投资有关,是跟怠惰有关,我这么多年运气都非常好,那年我记得我买了上海申能,煤价涨了很多我没注意,煤价涨了很多,电价不能涨,政府控制了,后来我买了好多,就是因为好运易生怠惰,这么多年都一直在挣钱,我随便就买了一大堆。
你当时为什么选那只股票?
我不是讲确定性,电力股的确定性是比较高的,我很注重确定性,因为申能股份,我做过它好多年,像粤电力这些,后来我看它的走势不对,我又打电话去了解,因为煤价在疯涨,电价又不能涨,所以我赶紧就卖掉的。我非常坚决,我发现自己犯错之后,我马上就会改造,我发现犯错的那一分钟我就会改掉。
亏钱了吗?
当然亏了,亏了不少。
有多少?
对于我来讲非常多了,可能亏了10%吧,也有几十万。
经历过四川长虹和琼民源的投资后,韩广斌开始采用价值投资的方法。1998年投资张裕B股,是韩广斌利用价值投资原理获得成功的精彩例子。当时,他利用亚洲金融危机,海外基金全部撤出亚洲市场之时,重仓买入张裕B股。
1998 年我们做B股的时候,就是香港的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深圳B股指数是300点跌到了40点,就等于现在3000跌到400点一个意思,就是只剩十分之一了,我在场内的,当时我买了张裕B股,3.2元,五个月以内跌到1.6元。就是说几个月之内就让你亏掉一半的钱,当时我心里还是挺乐观的。
记者:为什么呢?
韩广斌:因为当时我已经算清它的价值,知道肯定要挣大钱,只不过当时是市场恐慌,海外基金全部撤出亚洲市场,当是一种恐慌性的杀跌。
记者:你算清它的什么价值?怎么算?
韩广斌:当时也比较简单,你用市盈率去算就行,而且你知道,红酒这个行业,张裕是老大,它是稳步增长的,当时我记得它业绩三毛多,它只有1.6元,就是说四五倍市盈率,而且它的公司在每年30%的增长,这怎么算它都超值。所有人都在看我的笑话。
记者:他们怎么看你的笑话?
韩广斌:这傻瓜,你还去买,香港金融危机,B股边缘化了,都跌到零了,你还在里面战斗,干啥呢?一般是这种,那时候好像99%的人都是这样的,都说你真傻,A股在涨,B股在跌,你为什么不跑A股跑B股去的,事后证明我是对的。
记者:你当时听见人家这样说以后,你怎么想?
韩广斌:我没当回事,我知道大家思考的东西不在一个层面上,思考的不是同一个事情,所以没关系,他这样看也是对的,因为当时我确实亏了很多钱,是吧?这都很正常,这是市场的常态,经常你做愚蠢了,别人都会笑话你,一般不会同情你。
但是这个过程痛不痛苦?
没什么痛苦的,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那是不是因为,比如说你投进去这只股票资金量不是很大,对你整个投资业绩不是很大,所以你…
韩广斌:还是蛮大的,我看好的股票至少会买三分之一的资金。
那你怎么样能做到自己不…,就是因为自己对它有信心?
我这么多年做股票都挣钱,就用这套方法,都挣钱,我不会痛苦,知道它要挣大钱,为什么还要痛苦呢?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等待,那几年我经常在下棋,下围棋消磨时间,做太多事情也没必要,就是这样。
就是等着是吧?
韩广斌:等着,对,你做了,有时候你只能等待。
记者:后来呢
韩广斌:大概赚了200%吧,事后看起来,它涨了20倍多。
张裕B这只股票让韩广斌整整少赚了10倍,但他说并不后悔。他认为,这就像他从来不看涨停排行榜一样,错过机会是投资的常态,不需要因此而感到难过。因为机会无处不在,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握住机会,就已经足够让你富足一生了。
我从来不看涨幅排行榜,你知道吗?你永远都有涨停板的股票,你天天都在错过很多东西,错过是一种常态,所以不要担心错过,只要你能把握住你该把握的就行了。实际上你每天赚20%多,也就两个涨停板,是不是,你就可以获得惊人的财富,一般来说很少人搞这个问题,但是这是在我们脑袋里面整天萦绕的一个数字,就是你不要太苛刻自己,不要要求这么高。其实当时,比如我买了16元,买四川长虹,23元卖,我其实也非常满意了。
在韩广斌看来,中国股市缺少股东文化,比如习惯称投资者称为股民,而不是股东;投资者很少行使自己作为公司东主的职权;许多投资者对公司漠不关心。韩广斌认为,这很容易纵容管理层侵害股东利益、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等行为的发生。
管理层如果是不诚实的话,代价是太大了,所以我从此不碰问题股,所以我对管理层的诚实非常看重,非常非常看重。
怎么样来考虑它是不是诚实?
很简单,是不是诚实的话,现在根本跑不过我们的眼睛,看他是不是诚实,一个有前言后语的,你去注意他的言行就行了,他言行一致,这个人就诚实,他言行不一致的人,假话,你发现没有,是圆不了的,编来编去最后他首尾不能兼顾,比如说同时你把三年的年报看一遍,你都大概能看出他诚不诚实,诚实的年报它很连贯,自然就逻辑性很强,不诚实的,他谎话讲了,他忘了,对不对?他没想到自圆其说,三年前讲过的话他根本不记得,因为你是真事,你三年前讲的,你永远都记得,假话你就三年后就随便编。这点很容易。
我想问一下,你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股东大会,而且对股东大会感兴趣?
我其实一直都关注,
比如说1999年我买了一致药业,我就去参加它的股东大会,当时是深益力转型转过来的,当时一致药房是一个非常好的连锁药房,当时我非常看好它的。
你还记得当时…
我说你的负债率这么高,你怎么办啊?他都没有答我,后来事后吃饭的时候,他问我,他说你怎么问这么个难答的问题,负债率很高,当时80几,其实作为我们股东来讲,关心它很正常。而且当时一出来之后,他给我们送了好多东西,送了一件我从来没穿过的,这么贵的衬衫,听说三百多,当时三四百,我当时去了,我就决定把股票卖了。
你觉得他们在贿赂你?
不是,我觉得不是贿赂我们,它业绩不错
我觉得这是股东的钱你不能乱花,虽然我也是股东,你送给我,但是有其他股东,对不对?股东是公平的。
并不是说他送给我们东西,我们会高兴。
其实股东大会我很挑的,我会挑好公司我才参加股东大会,坏公司,有些公司很差,一看就知道,所以好公司都会有点类似性。比如深圳,我们经常去的招商局地产、华侨城、万科、金地,都非常不错,管理层都不会怎么样,我拿了一百股去金地开股东大会,就我一个人去,凌克对我非常客气,两个大老板陪我聊了半个多小时,他问你,你来干嘛?我说我来开股东大会,他说,你多少股?我说一百股,一百股,来,来,来开吧。看门的还想拦着我,其实大老板都很好说。
你受到过冷遇吗?
没有,从来没有。如果受到冷遇我会骂他的,因为股东,他没有理由,他不会的,法律上其实给了我们这个权利的。
你为什么就买它一百股呢,实际上看好他?
我还没看好到要多买的程度。
你是通过那些方面的比较?你会不会对股东大会感兴趣?你想从股东大会里获取什么样的信息?
股东大会里面其实最主要的东西,公开信息我们都有,主要你还是看管理层,你对待一些对他公司不利的消息的时候,他是什么样一种态度,我们讲的就是看你管理层是不是敬业,是不是诚实,这是非常重要,而且管理层是不是卓越,这个太重要了,你去参加万科股东大会的,一般你都会对王石和郁亮比较有好感,一般会这样,但是某些股东大会,你一看管理层,你可能就想把股票卖了。
对熟悉的公司,韩广斌都有一个大致的估值。在决定是否投资时,可以根据不同股票的价格计算出可能的投资回报率。具体到个股,韩广斌认为,即使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如果它的股价已经偏高,这时候,选择等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当球还在投手手上时,你没有必要左右移动,你可以等待球来到你面前,你再全力出击。
我所有投的行业,我自己印象,我都能勾勒出它三五年后的蓝图,我一定能画出它的画面。
举个例子。
如果画不出来我就不投了,比如万科,前几年我就投了,现在它就跟我想的一模一样,包括张裕,我1998年就投了,现在跟我想的是一样的。他们说现在怎么样,张裕怎么样、怎么好,我说你别扯了,我1998年买的时候,我想的就是这样。当然我很早卖了,少赚了很多钱,他们一直批评我。
您预测的能力很强,你看你是学工科的。
对,我学工科的。我倒不是说预测的能力很强,就是说你会不断地搜集它的资料,你会画它的蓝图,任何一个公司,比如说茅台,你想想它三年后会怎么样,是不是?万科你想想三年后会怎么样,它这么多开工面积,它的人才战略,像万科它要搞三个总部,它能不能成功,王石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了解,郁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
你这点都想清楚之后,你的蓝图自然就出来了
我一般买的股票,一年品种可能在十个以内吧,但是之间我会买来卖去。
因为我跟但斌聊过,但斌的观点,只要你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不管是什么时候你都可以买进去,您认为呢?
对于他来讲是对的,对于我来讲是错的。
为什么?
我追求的回报率是20%、30%,如果我觉得达不到那个回报率,我不管你多伟大的企业,我都不会买。包括招行、万科,现在我都不会去买,我承认它是个好企业,对不对,但是你没有提供这样的安全边界和利润空间给我,就是确定的,我并不是说它不好,就是我不买,它可能涨了很多,但是它并没有落入我的值得买入的范围之内。
我只有一笔钱,一笔钱我要让它效率最大化,而不是说像巴非特他们那样,他不停地有钱进来,他不断地买,你越跌他越高兴,是不是?他越买越多,像我们只有一笔钱的话,你一定要很精准地用,要不然我累积不到今天的财富。
韩广斌认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对企业进行合理估值。如果把握了这一点,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您觉得价值投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核心就是对企业价值,你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判断。
你未来的公司是属于成长状态还是下滑状态,我一般就比较清楚,我们投资一定是成长型的企业,成长型的企业一定是管理层不错的,行业不错的,或者说整个行业趋势不错,而且一般来讲不要投资周期性的行业,或者资本开支大的,你要回避。
股市让你从中找到什么乐趣?
我爱好做这个,我觉得很有乐趣,还有一个就是我经济上能自由,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觉得太好了,所以我非常,我也不信什么,但是我非常感谢上天能够给我一个机会。这个东西实际上跟我们的国运都有关系,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我们能够搞股市,我们躺在那里谈股市都没有用,没有意义,所以说也是国家给了我们机会,我们很幸运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84.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个人投资者系列之 赵银法
时间:2007-04-26
一位民间炒股高手
我是一个小股民 那我就跟着走啊
没想到真抛到了顶上
回忆他的股市传奇
果然不出我之所料
那个时候我真是一身冷汗
整整抛了四十分钟 所以我后来感觉到 庄家怎么走
讲述他的进退秘诀
他妈妈说 这个东西 国家都不要了 还是好东西 你还拿着干什么
7月13日 全部清仓 那是大功告成
资本人物个人投资者系列之赵银法
赵银法
1951年生 上海人
1990年初进入股市
擅长技术分析、股市逻辑推理和心理分析
个人资产已由千元户升级为千万元户
上海 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民间炒股高手赵银法,大家都叫他老赵,已经在股市里度过了17年的春秋。十几年来,除了生病,只要股票市场开市交易,他都在营业部,风雨无阻,亲历了中国股市每一次的脉搏跳动、起起落落。
在1990年的年终 说有买深圳股票 都说深发展 那是知名度比较高的 还有金田什么 现在都没了 那么我就 当时要填单子 填了单子就是深发展 我传进去 钱也给他了 可是边上有一个人 他说应该买小盘股 小盘股投机性强 炒起来快 我想股票就是投机的东西 当然要投机快的东西 我说 这个小姐帮帮忙 给我换一换好不好 当时也不知道是撤单 反正就问她拿回来了 她给我一个白眼 拿回来 拿回来就改一改 改成 我说 哪个盘子小 别人说安达 好 那就买安达 就买了深安达 深安达进去以后 后来跌了 跌得很厉害
多少钱买的 买多少股
大概是一半 差不多是一半 这个时候 我当时第一次买的房子是一室户 我老婆和我女儿睡在床上 我睡在沙发上 我知道 到半夜 我一看时间 两点半 我老婆没睡着 我看她 她在床上翻来翻去 我也没睡着 但是当时她同意的 其实我知道她嘴上不说 心疼啊 当时我们钱不多 是吧 没想到到1991年的时候 也是夏天 反正一年不到 飞涨 后来回到家 钱拿回来一算 赚了一万多 赚了一万多
净赚一万多
净赚 这个太好了
如果深安达让老赵明白股票能赚钱,明智地购买认购证,则让他获得了在资本市场的原始积累。
后来到1992年的年初 看到有买认购证 当时三十块钱一张
不需要排队吗
不需要 没人买 我就算它 一年发了多少 1991年发了六个股票 我说管一年 1991年发六个 那么1992年至少六个 至少六个 它要摇号的 而且要保证它买 那么好 我说至少一百张 不买一百张就不一定可以买到
一百张是三千块钱
三千块钱 没想到后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解放思想 好了 上海一下子发了几十个股票 发了就是我没有钱买了 它只要摇号 我基本上都是可以买到的 没钱买了 后来我老婆问我丈母娘借了五万块钱
一百张认购证让你赚了多少钱
赚了 当时应该说几十万
这回真的有钱了 是什么感觉
那时候买了大房子 灯啊什么都是比较现代化的 有一次我在浴室里面 一边是浴缸 一边是冲淋房 我把所有的灯全部打开 让淋浴在淋 淋了一个小时 我这么看 真像做梦一样 我居然还能买这么好的房子 这么好的房子 我想我这一辈子 没想到过 没想到过 我当时是独生子 我是一个儿子 想上大学的 家庭支持上大学 没想到到农村去了 到了农村当时号召扎根 不能走了 没想到会回上海 回到上海真高兴啊 没想到又让我发财
资本市场从来就不是平静的海洋,有大喜的日子,也有大悲的时候。1993年的一次失手,让老赵第一次感到了资本市场的凶险。1993年?月,老赵重仓投入股市,不料市场很快变脸,上证指数从1500点一直跌到325点,半山腰杀入的老赵被套个正着,市值缩水4 成多,老赵一时慌了。
以前深安达被套 那时候没有行情 资金量也不大 这一次不一样 60几万的资金 一下子去掉40% 心里是很恐慌的
赛翁失马,焉知福祸。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老赵开始对资本市场产生了敬畏之情,这也为他以后的投机生涯打下了谨慎的烙印。从那时候起,他痛下决心技术分析理论,并且在以后的实践中利用技术分析多次逃顶,从此正式开始了充满诱惑而又布满荆棘的投机之路。
人啊 要看到过高价钱 你再低价把它抛掉 舍不得了 人的心态是一样的 那么所以这个教训给我是很大很大 这个教训 所以到1994年 1000点的时候 当时有股评家 电台 报纸已经有了 上海一个著名的股评家 他说到1300点 我看不行的 其实没什么原理的 这个指数也就是因为指标来说 顶背离了 我一看顶背离了 我这一些个全部把它抛掉
你逃顶了
对 对 我这个技术已经比较可以了 而且也能够知道要战胜自己 我说再上去就算了 我就抛掉了 没想到真抛到了顶上 哗啦哗啦 又到300点 我庆幸啊
随着技术分析能力的提高,老赵对股市越发熟悉,对股市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1998年成功炒作金发股份开始,他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炒股方法。
我真正发财是1998年开始了 金花股份 那是3月份 3月份 听说 有传言 它有十送三 那个时候是喜欢送股的 不喜欢 你这个业绩好不好 那无所谓 送股那就可以炒上去了 金花当时有改进 有概念了 它是生物工程 当时有生物的股票很少
不久,金花股份召开股东大会,老赵前往参加,并且在火车上遇上了几位和他一样来自上海的投资者。
你们在火车上都谈些什么呢
后来已经商量了 有的人说看车间 看它车间 那时候我倒出了一个主意 后来我说 到车间去看 看它的规模 看它流水线 很现代的 去看看还可以 但是我说 老说实话 我们这儿大概没一个人看得懂吧 这是科学家看的东西啊 是吧 我说 还不如去看看他们的销售部 我们一看 这个公司像国有企业 它上面墙上都有图表 有线 有曲线 还有柱状 还有指标 销售多少 挺现代化的 我们正好有一个人是经济师 一个老李 这个人确实 他是我们这一些人大家公认的 他提出问题 真的是巴菲特的东西 主要是他提问
当时提什么问题你觉得是巴菲特
主要是说产量 利润 你们销售的网点 全国有多少 怎么发展规划 产能 已经提出这些问题了 按照我们当时 老李他们分析下来 不错 将来它这个利润要多少 当时它这个口号很大的 到2000年 我这个利润要涨多少多少 销售多少多少 口气很大的 而且有一部分人 他们也去参观了他们的车间 车间不让你去 在车间门口看一看 他们很大的厂房 好像很现代化 感觉不错 那么就买吧 第二天 那个小青年还不错 我说你全部把我的钱都买进去 没想到第二天一个高开 高开低走 成交量相当的大 一根大阴线 一根放很大的量 我们中户室里的人全部跑了 当时看技术 高开低走 量又那么大 当时是高位放大量 跑啊 那么当时我们几个商量一下 感觉还可以买 好 那就买 那个小青年挺不错的 他给我一千股一千股一千股往下买 没有一下子买 那我的成本就高了 但是我们心中有底 我们去看过了 感觉问题不大 还会涨 当时是1998年3月份 是18到24元买的 均价是21块 它当时是十送四转二 那么到除权以后 在24元我就开始抛 当时感觉不好 除权以后它拉 拉了它就往下跌 我感觉软 盘子很软 不行了 抛吧 开抛 抛的时候没接盘 接盘最多的就是两千股 没有人接盘 一千股 九百股来接盘 我当时也有几万股 我着急 当时我只能把BP机给关掉 万一我怕店里有事打电话 或者别人找我 我把BP机关掉 我就盯住它 出来一千股我给他一千股 出来两千股给他两千股 出来五百股 八百股 我就给他 不停地给 只要他冒出来我就给他 冒出来我就给他 整整抛了四十分钟 所以我后来感觉到 庄家怎么走 像我这点股票 四十分钟给抛掉了 抛掉了以后 我松了口气 大功告成 当时赚了 两个月获利百分之七十多了
老赵在股市获得成功,技术分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在于他深入研究了股市里的故事,并且对这些故事进行合理的分析,从中揣测交易对手的心理,透过现象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在1998年的11月26日还是28日 当时的报纸 证券报 几张大报 头版底下有一条新闻 很小 两行字 即日起停止内部职工股发行 为什么停止呢 这个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停掉呢 是吧 后来职工股 有上市的股票我调出来 我看一看 一看 只要是内部职工股三年到了上市的 前或者后都有一波很大的涨幅 少说50%以上 都有 个个有 这是好东西呀 那么我就看还有没有 正好有一个000622 叫岳阳恒立 现在退市了 正好我在琢磨的时候 它一个涨停板 涨停板的东西我们得看一看 一看 这个股票流通盘是1900万 内部职工股也是1900万 我想这个好东西 再一看 它还有两三个月 内部职工股要到期了 三年到期可以出来了 这个好东西呀 我买呀 赶快 买五万股 没想到等我买进去 套住了 涨停板高开 把我给套住了 它开始跌了 我心中有数 它跌跌跌 就是我讲的时候 我就买买买再买 不断地买 但是也不敢买很多 那个时候还在琢磨这个 人家都知道我买 当时我套住了 别人还笑话我 当时这个行情 1998年也不是很好 1998年下半年是跌的 还敢追涨停 你看 你老是追涨停 你还改不了你这个坏脾气
后来就接下来真是不出我之所料 它就是不停地涨不停地涨 等到内部职工股出来以后 涨了很多啦 当时大概十几块 涨了二十多块 好了 内部职工股出来了 他们出来了 他们走我也走
有了第一次炒作有内部职工股的股票成功之后,老赵如法炮制,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炒作了大连友谊和青山纸业,其中以大连友谊的炒作最有戏剧性也最为惊险。
接下来是1999年的12月份 当时跌啊 大盘跌 股票都在跌 这个真是成功了 我一看盘 发现有个大连友谊 000679 我发现它是横盘
你怎么发现这个
这时候它横盘 别人都跌 大盘跌 别的股票都跌 它不跌 当时已经知道有庄家 什么也知道了 庄家吸盘 这个庄家在慢慢地吸 所以跌不下去呀 还一句话叫横有多长 竖有多高 等到它拉起来 肯定涨了 我先发现 它横在那儿不跌 这才发现的 然后我再看看基本面 它是个商场 再一看 它是流通盘一个亿 内部职工股也是一个亿 好东西
那么当时不知道 后来过了两三年吧 那是两三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我想 为什么好呢 一方面内部职工股要让他们赚点福利吧 对吧 第二个原因 我在想 我是经商办企业的人 每到逢年过节 各种大盖帽都得孝敬孝敬吧 我以前做的时候 也不是什么红包 都是什么鸡呀鸭呀往他们家里送 对吧 我工商 税务 我开饭店 还有卫生防疫站 这些方方面面的 包括消防 管消防的 当时不是武警 是公安局的 你都得去 否则他这个不行 那个不行 那就麻烦了 是吧 所以我知道 一个公司要上市不容易吧 方方面面你都得打点打点 你给钱可能说行贿 我要给个内部职工股可以吧 这样就可以呀 对 对 我想这里面肯定是各路人马 肯定在里面 总得让他们赚钱吧 而且我当时还有一个联想 就是我看了一本书 就是《胡雪岩 红顶商人》
联想真丰富
所以我就这个原理 就是这个原理 庄家 上市公司 还有方方面面 没事 我就买 我就逢低买 逢低买 买了重仓 占了我资金的80% 没有想到它又在横盘 在3块左右横了几个月 大概两三个月 等到内部股出来一天 把12元钱打穿了 打到九块几 那个时候我坐在那里 别人都知道我买 他们感觉我做得比较好 他们都跟我做 是吧 那个时候我真是一身冷汗 错了 买错了 但是看看 再看看吧 那个量大的是不得了 所以别人问我 我还硬着头皮说呢 我说 没事 你看 在往下跌的时候 在底部放量是好事 在顶部放量是坏事 我自己安慰自己
您也没底
没底 谁知道啊 我庄家又不认识的 是不是 幸亏第二天开始慢慢慢慢地往上爬了 一路上涨 涨到14 15元的时候 它正常了 我拿一部分资金高抛低吸 跟我买的人 全跑的
就没把你震出去
我也稍微做了一点 而且我和他们讲了 我说 你们看 11.01 这个单子是我的 我去溜达溜达 很放心地溜达溜达 后来说成交了成交了 我说 好成交了 行了 我再买 因为我当时做了一点 别人没有人敢买了 因为是12元涨到15元了 3元了 已经不错的 都认为 我是为什么敢放在那里 因为我就是根据庄家的原理 一个股票庄家从吸筹 到拉升 到配发 它是一个很长的周期 它没有拉到翻倍的幅度 它是跑不掉的 我就是按照这个原理放在那儿的 但是真的说翻倍我又不敢了 后来出公告了 送二转六 凡是它要出货了 庄家和上市公司关系好的 当时都勾结了 勾结得好的 都是要送股的 除权 大比例 大比例一公报 人家都追 当时追呀 现在也都追嘛 追的话它就可以派发了 它除权以后又价格便宜 往上做 往上做那就全部可以跑掉 不除权它从哪儿跑啊 所以这都是统一的 有一个盈利模式 当时都是这么玩的 那么我在涨到22元的时候 我真的不敢放了 如果放到除权以后可能还多赚一点 我是4个月不到 赚了80%多
按照老赵的话说,炒股就像开车,时间久了,到最后习惯成自然了。很难说清楚老赵属于那个派别,他即精于技术分析,也擅长大众心理分析,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跟庄技术。2001年炒作凤凰股份则是他跟庄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
我跟庄最成功的一个股票 就是600679凤凰股份 上海凤凰 做自行车的 现在叫金山开发 它是很厉害的 几块钱涨到十六七块 它在那里横盘 横盘了半年多 我就特别喜欢横盘的 这个股票盘子小 盘子小容易做庄 它两千多万盘子 我就盯住它 但是我不敢买 万一它往下扑通 跑了呢 那只有往上打 特别是往上打回调的时候 那就放放心心地买 后来它往上打了 往上打我就买 我就买了 买了它往下杀的时候 我再买 那个时候是2000年的12月份 我的均价是20元 20元左右 均价 20元 因为它横在那里是17元左右 往上跑 一下子就跑上去 跑到22元又回头 回头杀到19元 又起来了 所以我的均价是20元
你也不了解它的业绩
后来我有去开股东大会 开股东大会的时候很滑稽 我去了找嘛 一堆一堆的人 我还以为什么股东在议论 有一堆人在会场门口 边上 和我年龄也差不多 他们在议论 我就慢慢地走过去 我背对着他们 否则脸对他们 人家要感觉到不礼貌 我背对着他们 我就慢慢地抽根烟 听他们在说 他们在说这个庄家厉害 我盯庄家多好啊 可以炒到这么高 什么什么 在讲 没想到后来开会了 这几个人全都坐在主席台上 都是董事 监事 其中一个还发言了 还是监事会主席还是什么 刚才庄家厉害什么就是他说的
内部人士
对 但是我听他们说 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只是说 滑稽不 这个庄家厉害吧 他们也不知道 我听他们说 他们也是猜测的 你看这个庄家厉害 我是什么什么 我就抛掉了 他们都很后悔 他们也后悔抛得早了 没想到他们是坐在主席台上的 我知道 这个庄家和他们没有勾结 我也看不出来 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的东西 那么这正是跟庄了 我是跟庄凭技术 凭胆量就跟庄家 这个股票真做成功了 我一直放着 放到什么时候 2001 年 半年多 2001年7月13日 因为2001年6月13日是顶部 2245点 但是时我这个股票 凤凰还在涨 我是看趋势 只要它还在涨 我就放着 但是为什么7月13日我走了呢 这也是碰巧了 我感觉大盘不好 个股不好 大盘不好 特别是国有股坚持10% 这是太大利空 但它却跟涨 我就放着 当时的报纸还推荐凤凰 说它要到60元 我说我不等了 这个不好 大盘不好 我就抛 没想到这个顶部 最顶部40.8元 1300股时我抛掉的
最高价
对 对 也不是我有多大本事 其实那天我就感觉不好 我是慢慢慢慢往上挂
2000 股 3000股 4000股 往上挂上去 1800股 对 对 还有2000股还没给我消掉 庄家还往上做 后来不对了 一路下跌 不对了 我看不行了 我赶快全部撤单 一边撤单 只要他进项 像当时金花一样的 冒出来一千股 冒出来我赶快给他 抛啊 拼命地抛 一直抛了半天 抛到快吃中饭了 抛完了 清仓了
当时重仓多少
抛掉以后大概有500万 赶快喝茶 抽烟 休息 它再上去我也不管了 没想到从此一路下跌 这是我做技术的最成功的一个 也是很幸运的 从此是一路下跌 最后跌到四块多钱
自从明白了股票市场游戏背后的运行的潜规则之后,老赵从此在股市如鱼得水,胜多负少,自己的资金也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有媒体报道这对证券市场是一个利好,但是市场当天以暴跌回应。老赵则通过非常平常的一句话,再次逃离大顶,避开了中国股市最惨痛的5年熊市。
都是公开媒体了 这是特大利好 我感觉怎么会特大利好呢 我正好一个朋友和我说起一件事 他说 他的妈妈叫他抛 为什么 他的妈妈又不识字 他说你看 他们在家里说 国有股坚持 他妈妈说 这个东西 国家都不要了 还是好东西 你还拿着干什么 他还当个笑话来跟我们说 我说你妈妈多高文化 我妈妈不识字 我说这个很经典的 我的感觉是增加供应量 咱们做股票知道 资金多股票上去 股票多不下来 发个大盘股要跌到几十点 不要说每个股票10% 你算一算 不得了啊 黄河缺口啊 那怎么行呢 那怎么行呢 肯定是特大利空 当时我别的股票我都抛了 都抛了 就是因为这个凤凰 它还在涨 我就拿着 所以后来 我印象太深了 7月13日 全部清仓 那是大功告成
你一股都没有了
一股都没了 这也是我比较荣幸 比较骄傲的事情 真的 我从1997年三十万开始 一直到现在 只要不生病 我天天在大户室 包括大跌四五年的时候 我天天在里面 尽管那个时候我主要是空仓 我很少买 但是我在琢磨 为什么
就是你只看不买
只看不买 有时候也说不过去 给它做做成交量吧 有时候稍微也买一点
中国的股市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在大熊市的几年里,中国的股票投资者承受了巨大的煎熬,老赵则在等待,观望,他一直在看着中国股市的起起落落。2005年4 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前无古人、意义深远的股权分置改革,有人把这场改革比喻为当年的包产到户。此后不久,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拨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行情。
2005年 这个大牛市来之前您有预感吗
没有预感 当时还不知道股改是好东西 不知道 还在跌 我还在看 一直看 一直到…前 当时还不敢买 只能少资金的买买 我是从2006年的1月份开始一直到今天满仓的 天天满仓 我就敢做了 知道已经没事了
你这一年主要炒那股 你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比如现在和以前就不一样了 以前就跟庄 技术 现在比如说赚大钱的 2006年1月18日 买了水井坊 当时叫全兴股份 因为我看了人家的股改说明书 它要把水井坊的名字 大股东是无条件地送给他 还有成都市的一个最早的做酒的窖 就是旅游点也装进去 那个价格又便宜 才三块多 我是仓位很重 又是80%的资金进去了
三块多钱
对 但是我没放 放到今天就不得了了 我就赚了一倍 我说一倍了 当时是到月底7元的时候 我就走了 就翻倍了
根据技术分析 差不多了就走了
这个倒主要是基本面 因为从技术上来讲 它没法说的 价格又便宜 价格便宜
就是技术加基本面
加基本面 再加上大盘起来了 它没起来 别的股票走得好多了 有一个比价效应 这个股票就是比价效应
2006年一年的收益怎么样
不好
有没有跑赢大盘
没有 没有跑赢大盘 我感觉我这个知识 学识 我的能力 我感觉跟不上国际接轨 许多好东西我干嘛不放呢 水井坊到19元啊 对吧 我为什么不放呢 哪怕我放一部分也行啊 对吧 一看大盘不行了 就全部抛了 对吧 这个应该也是功力不够 说明还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就是到市场语言告诉我了之后 我再按照市场 我们是跟市场的 跟着走的 我记得小平同志一句话 他女儿问他 你在长征干什么 他说跟着走 对吧 他是个伟人啊 他也跟着走 我是一个小股民 八千万股民中的一滴水 那我就跟着走啊 我怎么能够知道它什么是顶 不知道
您这么多年 总结一下自己的投资理念 投资方法
我就是凭感觉 我感觉就是四个度 第一思想要有深度 不要说现在人家说什么什么好 看问题要看到本质 我以为 屏幕就这么大一个屏幕 红红绿绿地翻 我认为这是一个高度浓缩的人类社会 我们现代社会上有的 这里面都有 现在社会上很少有的 这里面也肯定有 这个股票其实研究股票应该研究人 上市公司是谁在做 人在做 庄家他也是个人在做 股民是什么 又是人 研究人 人的本质是什么 好了 问题就不大了 第二个就是视野要有广度 和国际接轨 对吧 第三个就是选股要有精度 也就是说真的要真正重仓 要赚钱一定要重仓 你东一个榔头西一个棒子 这里买两千股 那里三千股 搞来搞去赚不来大钱 但是你选它的时候什么理由 只要这个理由存在 那就仓位加重 涨起来就快 看着它呼呼地就上来了
我知道有些投资者 钱全部在股市里面 平时身上就带几百块钱
对 就是我 我也是这样的
平时你用钱呢
用钱就是领导(妻子)通知我 家里钱没了 好 我就看看哪个抛掉一点 拿个几千块钱回家 给她 给她我也不管的 什么时候钱没有了 她会通知我 她会提前通知我 我就是拿钱回家
你这里就是一个提款机
对 对 这个电脑太好了 叫我说句真心话 改革开放太好了.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86.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个人投资者系列之 李振宁
时间:2007-05-10
学者炒股 超级大胆
20万入市 又是30%利息借来的
涨得最快的东西就是权证
负债千万 如何翻身
亏得自己都没有了 还欠券商两千万
当时很多朋友劝我 说这个事不能管
走过庄股盛行的时代
当时朱焕良找过我说这个公司很好 咱们把它做一做
那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 我何必呢
练就职业做手的不二法门
在中国投资 我一定要巴菲特加索罗斯
如果你有充分的自信 你有眼光 你确实看得准 买一个远比买十个好
人物简介:
李振宁
1953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85年任职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
曾主持翻译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
1987年 在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时第一次炒股
1992年 开始专职投资
目前管理资产逾亿元
和一般职业投资人相比,李振宁的身份稍显复杂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曾因主持翻译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而获经济界认同,九零年代他辞去公职下海炒股,投资江湖行走,学者的光环仍在 比如说 他是索罗斯在中国谈话最投机的朋友之一
记者:学者下海,而且会选专职做炒股票,像这样的经历的人,好像很少,我想知道您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种职业的选择。
李振宁:因为我这人知识分子气非常重,当年在政府的咨询部门的时候,体改所的时候,我就有这个习惯,我有意见我就会直接告诉你,而且我从不给任何人送礼,从来就有知识分子那种气质,所以我做别的行业的话,说老实话,在中国那个时候,开发房地产、做很多生意,你就是去开个小店、百货公司租个场地,不送礼行吗?不请客行吗?我就没学会这个。做证券对我来讲,那东西,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成效看得很明确,你今天买了,明天卖了,你就赚钱了,那你就是英雄,赚不到钱就是狗熊,明摆着,它特别明显,不用拉关系,不用走后门。
之所以决定下海作专职投资人,是因为第一次炒股的经历给了李振宁相当美好的记忆。1987年10月,李振宁到香港做客座研究员,碰上全球股灾爆发,香港股市大跌,被迫休市四天后,复市当日指数再度大跌三成多,创出世界股市历史上的最大跌幅纪录。李振宁却在这时买进股票, 用的是向妹妹借来的5000美元,而这是他第一次炒股。
记者:一般大跌人们都很恐慌,你为什么那时候敢买股票呢?
李振宁:因为我对股票是有研究的,因为我觉得它基本面是可以的,而且恰恰是大跌往往就创造一种新的机会。
记者:那时候您都买了什么股票?
李振宁:当时有汇丰银行、新宏基证券,都是这一类的,买银行我觉得,因为当时是半个月,这个股票才能够换手,当时有是纸化的一张大纸要做背书…,背书…了以后半个月以后,才能够转户成功拿回来,你要买蓝筹股安全一些,如果你买了不太好的股票,万一半个月倒闭了,那我不是钱花了股票还没回来。
记者:那次是您第一次炒股是吧?收益怎么样?
李振宁:后来一年以后赚了60%吧。
记者:那也是你在股市上赚的第一笔钱。所有的人,当他第一次在股市赚到钱,都特别欣喜,我不知道您的感觉是怎么样?
李振宁:我觉得自己还是个本事吧,自己也能赚钱,而且3000美元对当时来讲也不小一笔钱了。当时,在1987年的时候,一个老干部,也就是十三级干部才150元,3000美元也不是个小钱了。
李振宁的投资生涯一开篇就有着超出常人的大胆,1987年借钱买港股如此,1993年炒宝安权证更是如此。宝安权证是深圳A股市场的第一只权证,也是A股历史上炒作最为疯狂的权证。这张被市场人士称为内在收益率实际为负数的权证,从三四块钱最高被炒到20元。李振宁毫不犹豫地上了这趟投机列车,更以30%的利息借20万入市。
记者:你为什么不买股票而选择买权证?
李振宁:买权证是因为当时我觉得,当时钱比较少,我是20万入市,又是30%利息借来的,我看到这个股市一定要大涨,那我就一定要买一些涨得最快的东西,那就是权证。
记者:不都说权证的风险会大于股票。
李振宁:对,买权证有更高的杠杆比例,一般如果你看好一个市场的时候,那你就买权证,因为它是一笔证券…,就是股票涨一块它可以涨几块。
记者:您那时候买宝安权证是一块钱。
李振宁:当时是三块多钱,3.75元,第一单下去。
记者:多少钱卖的。
李振宁:二十多块。
记者:你怎么能拿到它二十多块钱才卖呢?
李振宁:它那个时候很快,几个月就到二十多块,当时没有涨跌停板,不是很久,而且那个股市当时涨得也非常快。
记者:怎么样选择卖的时机?因为我们说卖股票比买要难。
李振宁:在当时来讲,总的来讲因为股票都很少,基本如果大盘向下的时候,可能各个股票都可能会向下。当时还是齐涨齐跌的情况比较重,很难有个股的分化,因为那个时候很少,一共十几个股票,可能涨的时候大家一起涨,跌的时候一起跌。
如果仅仅通过听他的讲述,今天你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李振宁在股市江湖中放手一搏的生猛个性,因为他的语调太过平静。这种平静,只有被股市的大喜大悲历练过的人才会有。李振宁,也并不总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炒股两三年后,一次偶然,他背上了上千万元的债务。
也是别人的一个钱用了我的名义购买了一些股票,当时也不完全是我的意愿,但是他们用我的名字开了一个户,最后,当时亏得比较厉害。
记者:有多厉害?
李振宁:比如他有一千多万,因为他当时搞透支,在一千多点的时候,他借入两千万,一下子跌到三百点,可能就亏得自己都没有了,还欠券商两千万。
记者:自己本也亏掉的,那他等于亏三千万。
李振宁:对,差不多吧,但是这个时候,后来等于套住以后,券商就不让你做了,那当时就没办法做了。但是后来过了一段,券商觉得死马当作活马医,因为他欠券商的两千万中,有一千万是高额利息,当时是日息千分之一,其实本来也没有欠这么多,他当时日息千分之一,年息就36.5,再按月累计,那可能就50%以上了,是吧,你又不让人家做,你又算利息,那肯定就欠券商很多很多。他觉得死马当作活马医,请我过去帮他摆平这个事情,帮他再把钱赚回来。
记者:那个时候您已经有名气了吗?为什么券商会找到您?就因为是您的名义。
李振宁:在我的名义下,否则我不用管这个事。后来我觉得,既然在我名下,那我就得对这个投资负责。
记者:你要挽回损失,万一这个损失挽不回来,你的名义不是更要受损吗?
李振宁:当时很多朋友劝我,说这个事不能管,说这个事本身也不是你输的钱,是吧?又这么大一个数额。当时我面对的还有价值七百多万的股票,那么我的任务是把券商的两千万做出来,再把人家的一千多万连本带利,1500万做回来,这样就是说我要帮他做出五倍,翻了五倍之后还没有我的事,因为总不能人家本金没拿回来你就分钱吧。对,所以就觉得你这不是白干吗?你这傻不傻啊,你去干这事,五倍干出来没自己的事,你何必干这个事,但是我说这个东西是一个声誉问题,因为用了我的帐号,现在做亏了,人家就说你给人家亏了多少多少钱。我说我的名誉比这个重要,金融讲的不就是个名誉吗?我说我把他做出来的话,我自己这个人非常自信,因为我也觉得,我也对他们讲,我说,尽管鹰有的时候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这么高。我说这个没什么了不起。
李振宁到了上海,开始了还债之行。一年半后,这个700万的账户市值回升到了3500万,不但全部扭亏,还赚了钱。
记者:能不能讲讲中间您是怎么做的?因为这个听得特点神,只有700万的股票,然后再没有别的现金了。
李振宁:在当时来讲,首先还是一个判断准确,判断准确,因为当时我用这700多万是买了100万股长虹,四川长虹,当时这个股票,如果按当年,到事后看到了它实现的盈利来看,实际上7.5元一股,它的盈利就有2.5元,只有3倍市盈率,很低,那么这100万长虹就帮了大忙了。因为当我买这个股票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个公司是价值严重低估的,所以我就说这个长虹第一个台阶是13元,第二个台阶27元,第三个台阶可以到55元。
记者:你凭什么预测这几个台阶,你是根本什么预测的呢?
李振宁:根据整个当时大势的分析和对这个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我认为它是低估的,是严重低估的,3倍市盈率,如果涨十倍的话就是30倍市盈率,考虑到它每年 60%的增长,如果60%的增长,今年30倍,明年又变成18倍了。所以根据这样的推断的话,我认为它至少可以到55元。当然我说后面涨到多少,取决于市场的情绪。它的多少年连续的业绩,因为它一直是50%、60%的速度在增长,不是一年。如果猛的一年,另外我要看看它的数量和利润是不是匹配,它在中国彩电市场中的地位。如果跑出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说搞了什么很怪的东西看不懂,说突然挣了多少亿,那我就不信了,这个一看它的销量确实是全国第一,那这就不一样了。
记者:比如说到各个大商场去看一下它卖得怎么样?
李振宁:对,我就看它后面的标签出厂日期,我记得有一次在上海的商场一看,好像就是跟我现在买这个彩电的时间才差两个月,我就想说明它的周转是非常好的,说明它是比较真实的。
1996年的四川长虹,成了李振宁的转运之神。这一年,A股市场是一波大牛市,四川长虹是领涨龙头股,而且这种涨升行情延续到1997年,同时,李振宁先后又做了深科技等涨幅巨大的股票,终于还债成功。经此一战,他在投资界的江湖地位更加巩固。
记者:那时候我记得都是一种庄股文化,你没有受这种庄股文化影响吗?
李振宁:你说你完全不参与做庄不可能,那时候几乎无股不庄,而且当时我们也有股评节目,股评节目都不是说让大家寻找什么价值,它不是,股评无非就告诉你庄家的蛛丝马迹,说某某股好,为什么好,有庄,那个股好,那个庄更大。股评都告诉你这个,都不是说分析怎么怎么有价值,很多都是,有价值没用,股不在好,有庄便灵,只要有庄,它就会涨得很厉害,没有庄完了,再好,再好待着不动。所以那时候是这么一个文化,当时不是没有诱惑,不是没有人来找过我。当初他们做那个中科创业,炒到180元的那个股票,也找过我,我说我不做。我说你一个养鸡场,当时他们朱焕良还找过我,说这个公司很好,咱们把它做一做,我说我不做,我说你一个养鸡场,我说西安飞机才10块,你一个养鸡场都跑到17元去了,你还价值低估啊,他跟我说价值低估,怎么低估了你这个,你这不低估。他说香港禽流感,鸡是奇缺,中国我说鸡不是有的是吗,那玩意,养鸡场,农民能办的事,那还能挣到什么钱,哗哗地养,过两天就过剩了。所以那种东西你做到后来,就变成操纵股市,他就是往上拉抬拉抬,都在自己手里,虽然当时从告诉我说170,炒到1送1以后的的80几,那也就是翻了20倍,但是都是虚的,最后有一天又跌多少个停板下来,不完蛋了吗。
2000年,李振宁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投资公司,想开始专业的投资理财业务。不过,生意没有想象中的好。
当时注册资本5000万,是希望能够理财,但是有几年没有理财了,一看世道变了,因为他们不是像我当初的理财方式。
记者:当初您是什么方式?
李振宁:当初我是一律不保底,不保底,就是说赚了以后我分成,都是这样的方式。
记者:怎么分成?
李振宁:我也可能是一九分,也可能是二八分,因为当时的利率特别高,都百分之十几,我可能15%以下不分成,还有一些给我特殊条件,比如说他两千万,他给我五千万,让我把两千万赚回来,剩下都归我,那不就40%以下我白干吗?得赚了40%以上我才能分成,都是这样一类,但是我有一个原则,就是我都不保底,而且你的钱都在你的账户上,也不让我拿到一起,我拿到一起早就是非法集资了,因为我很懂法律,我不做非法的事,都在你们自己帐号上,那不违法…,我只是以投资顾问的形式,但是我不拿顾问费,赚了钱,他分点给我,分多分少都是他分给我。所以我从今天的眼光看,它也是私募基金,它也是理财。但是到2000年的时候,我就不好做了,那时候我们的大券商通通采取保底的方式。
记者:只有你不保底,那谁还给你。
李振宁:就你不保底,你再厉害也没有券商,券商有国家信用在那儿。
记者:那你不能学学人家也保底吗?
李振宁:那我觉得这不是理财了,我这个人喜欢做,我也是个学者,我愿意按照我的方式来做,而且我个人资产也还可以,我也不是那么缺钱,我也希望做一些比较规范的事情。特别是1997年以后,我希望做比较规范,因为1997年以后我们有了《公司法》、《证券法》、《刑法修正案》,要在那个之前,你做点做庄的事,因为那个时候也只是罚款50万,那还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到后面就是违法的问题了,那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我何必呢。那种东西严格讲,因为我们的大券商都是国家的,说白了,都几大银行办的,当时的南方、华夏,什么什么,这都是国家办的,国资背景的,他把钱弄到一起,给10%的利息,虽然最后输得很惨,但至少还没说他非法集资,那要是我这么做,不就变非法集资了吗?我也犯不着,我也有一定身价,我还做这个事干什么,犯不着。
记者:那你有客户吗?
李振宁:没有客户。没有客户我自己有5000万股本,那我也不怕,当时我有十个人,我有5000万的股本。我一年花几百万,我也可以花15年,我不怕。人家也会说我,说李老师这几年落后了,某某某,你看原来都钱没你多,现在你看人家管了三十个亿,私募基金,某某某…,你看人家,股票涨到一百去了…,人家已经从三亿变成五十亿身价了,你看你的身价不涨,还是这样,你本来才能比你们强,你也会受到这些议论。
记者:那你有没有受他们的影响?
李振宁:没有,我这人很坚定的,我说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家赚了是人家的,我也不能说人家不好,但是我不愿意做这份钱,我觉得理财就是理财,我是贡献的智慧,我用我的智慧帮助你理财,所以大部分的钱应该归你,而不是我变相地去把钱拿来保底,去博弈,我说我不愿意做这个事。我的钱足够用了,如果我要做就做一个正正经经的事,我钱也够了,我何必要去做违规的事情。这东西虽然是人人都犯规,但是是没查你,哪天查你,根本《公司法》、《证券法》,那你毛病多了,我犯不着,所以后来很多当时做得很大的私募基金,在这波熊市中全军覆没,很多理了三十亿的,什么什么的,原来都是哗哗哗,都是在国贸,都是在上海经贸大厦办公室,后来纷纷搬出来,搬到小办公室,连小办公室也找不着。对,在这波熊市中95%以上的私募基金都是灭顶之灾,我们的券商就是因为采取这样的保底的办法,几乎是全线崩溃,就是说能够保住的是凤毛麟角,如果政府不救助的话,股市不反转的话,大部分券商都是要倒闭的。
在某些事情上,李振宁有时候会小心翼翼,不过,做投资的大多数时候,他还是相当大胆,当年买申能股份就是这样。
记者:你当初怎么样一下看中申能股份?
李振宁:我就觉得它的业绩在向上,它的股价在向下,这样的话刚好形成一个剪刀差,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而且当时整个货币是通货紧缩,在这个时候它恰恰把… 电站卖掉了,卖掉了它的股权,拿回来了35个亿,所以它两年多的投资,不到三年投了17个亿,赚了35亿,这是个非常好的公司。而在那个时候,因为通货紧缩,也就是说你买房子、买什么都是在跌,只有拿钱是不跌的,所以在通货紧缩的时候买这种手头有大量的货币的公司,它当时有40亿现金,那就是非常对的。像现在房产天天涨的时候,谁有房产谁好,不是谁有货币好,有货币那是傻瓜,你拿货币干什么,原来能买一大块地,能买一大块房产的,现在只能买一小块了,所以你就亏了,所以那时候我说它是现金为王。所以当时我就进去了,进去了以后,它到年底的时候,当时我买了500万股,500万股的话,平均成本在8元多,它最低的时候跌到7元多,到年底一算帐我亏了五百多万。
记者:它还是一路往下走的?
李振宁:对,当时是一路往下走,因为我买的时候就是从9元多、8元多、7元多,一路买,平均价钱到8元多。
记者:你那时候有没有怀疑自己的投资理念?
李振宁:我不怀疑,我说我并不怕它跌,因为我说我是证券,你说这玩意有没有庄,因为它盘子太大,它有26亿股,当时庄家操纵的都是小股,它一年的利润要十几个亿,你说,有时候庄家操纵要给它注入一些利润,给它注入,那谁注得起呀,注十个亿,他注不起,所以这种股是没人操纵的。你说没有庄怎么办?我说没有庄的话,没有机构主力不要紧,我说机构主力总会有,因为我会先他们发现这个东西,我看好了这东西,I他们或迟或早都会发现,但他们会比我晚一些,所以我早一些。所以我等了等,等到春节的时候,它就连涨三个停板。
记者:你等待的过程有半年的时间?
李振宁:等待的过程,差不多,有半年时间。
记者:这半年时间不难熬吗?当时是个什么心态呢?
李振宁:半年时间,我觉得没有什么呀,这个东西,就是说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讲,半年是很短的时间,就像我们如果把钱存到银行,我们也不会天天问这银行倒闭没有,还在不在,是吧?那你存三年期、五年期你都敢存,为什么买到股票你就怕呢?像当时申能这种公司也一样,它也是国家的大电厂,大发电厂。供应上海40% 的电,它能倒闭吗。咱们银行无非说这玩意国家的,不会倒闭,是吧?老百姓的钱,如果它倒闭了也得赔,说的不是这个吗?那我这个国家的电力公司能倒闭吗?也不会倒闭,是不是?它倒闭了,上海40%的电没有了行吗?也不行,况且它的财务指标这么好,40亿现金在手里,它半年都熬不过去吗?
这个公司不好,那就不是摊低的问题,而是退出来的问题,有人拿了个不好,买了一个ST,然后就说这个5元买了,跌到3元,跌不少,跌2块,再买,3元,3 元又跌到1元,说再买,再买下市了,都没了。一定是好东西,由于大市的影响,或者某种恐慌情绪,或者某些获利盘大扬使它掉下来,但它确实是物有所值,这时候你可以用摊低成本的办法。如果它不值这个钱,那你当然不能摊低了。
从借钱买权证到信奉价值,李振宁像大多数投资人一样,历经股市的悲喜震荡。然而,和一些讲究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者不同,李振宁的投资之道似乎更务实。因为他是专业理财公司的老板,如今打理着上亿元的资产。
记者:您刚才说有过分的信赖这个价值,而忽视市场人气,你有没有因为这个吃过亏。
李振宁:前几年的宝钢,也是个很好的例子,宝钢当时在2004年就到了8.06元,但是大部分基金和各种投资者都认为由于宏观调控,钢铁业业绩会下降,宏观调控以后,宝钢就一路下跌,结果2004年人家宝钢业绩没下降,增长了,那也说2004年没下,2005年肯定下,结果还跌,2005年人家又没下降,照样跌,照样又跌一年,从8元多最低跌到3元多,惨不忍睹。
记者:就是市场不认可你,你再好没用。
李振宁:当然了,是金子总会闪光,它现在不是又涨上去了吗,又十几块了,十块了,它总会闪光,2006年,终于业绩又没下降,最后一直到2006年底它涨出来了。但是任何事情就要结合国情,如果是巴菲特,他三年就是不动,熬到第四年,全回来了,问题咱们不行啊,咱们的投资者给不了我这么长时间去挺在那儿。
记者:对,都要赎回了,你有赎回的压力。
李振宁:有赎回的压力,是吧,我要给人家代客理财,如果专户理财的话,我本身可能就一年一签的合同,别说三年不涨,我一年不涨也受不了,所以我现在提出来,说在中国投资,我一定要巴菲特加索罗斯,别人就觉得你这个太狂了,一个索罗斯还不够你学的,一个巴菲特还还不够你学,还巴菲特加索罗斯,我说没办法,中国就这个国情,巴菲特他有保险公司,他有长线资金,他可以熬三年,他有400亿美元经常在帐上放着,咱有吗?没有。没有的话,所以你既要坚持价值投资,这就是我学习巴菲特,但我学索罗斯是什么呢?就是把握市场的趋势,也就是在中国你既私募基金要做得好,既要选股,又要选时,选时也就是说,所以我提出三条标准:第一条叫产业资本的眼光看待价值低估,这就是我的独特标准,跟别人不一样,这是我发掘很多东西,但是发掘的这个东西如果不能被市场共识也不行,也没用,所以我叫价值低估、市场共识、沟通顺畅,我跟上市公司能够沟通,能够发挥影响力。但是如果这种结果不被市场共识,它照样不涨,那你熬不到那个时候,可能等他共识的时候,你已经熬不下去了,退出了。所以我们就是要把选股和选时还是要结合。当然首先是有价值,没有价值选谁也白选,是吧?没有价值的东西我是不会去做的。
记者:您如果在股市里,有没有比如说一次判断错误,买了之后它不断下跌,你的止损点是控制在什么样的范畴?
李振宁:我无所谓止损点,因为我这个人做股票,某种意义上是做企业,就像我投资一样,你说你投资个企业,我也说,我说当投资者买股票的时候,他就讲,似乎买100个股票比买一个好,那我们如果做实业投资的时候,当这个上市公司有三个主业,那他马上说这个公司不好,他怎么有三个主业呢,是吧。当它做组合的时候,他就说这个组合好,我有100个股票,东方不亮西方亮。当这个企业只做房地产,那他就说好,如果房地产还有超市,不好,房地产、超市加证券,更不好,实际上这个不都一个道理吗?你要真正有眼光,你是个企业家,你能看准就买一个,我是强调重点投资。比如说十个公司,它们有同样的成长性,都能成长50%,能给我带来同样的利润,你说买十个好还是买一个好,如果你有充分的自信,你有眼光,你确实看得准,买一个远比买十个好,因为你买十个,你要了解十个公司的情况,跟踪十个公司的情况,那这对你来讲工作量太大,难度太大,成本一定是比较高的,那你不如就买一个,所以我是讲重点投资。
记者:您觉得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
李振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毅力和心态,就是说你一定要敢于坚持,敢于坚持,有毅力,经得住挫折,而且当你看准了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敢于坚持。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87.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红杉中国掌门人 沈南鹏
时间:2007-05-17
他是一个优秀的创业者
我想我曾经作为一个创业者,看到过携程这样的轨迹,看到过如家这样的轨迹,我希望能够还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轨迹, 华丽转身之后,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风险投资人
你需要有能力每天去关注五到七个企业,它的发展状况,它的问题。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
他投资的企业会继续携程和如家的神话吗
如果有比如讲一百家超过十亿美金的市值公司,我希望我们红杉投资的、扶持的企业在里面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聚焦红杉中国掌门人沈南鹏
沈南鹏,生于1967年,199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商学院。之后在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机构的投行部门任职超过8年。1999年与梁建章等人合资创办携程旅行网,任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此后又创办如家快捷酒店,创造了3年将两家公司带入纳斯达克的纪录。现任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及合伙人。
如今,一个叫VC的词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流行。中国正成为VC眼中的新热土,除美国外,2006年中国创投市场的投资总额高居世界第二。中国VC市场的成败被放入全球背景中加以考量。
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或者称之为创业投资。除传统互联网业外,定向传媒、医疗、教育培训、酒店连锁、新能源、动漫与卡通等传统行业日益受到重视。除北京、上海等传统VC强势区域外,更多城市,更多行业开始进入VC视野。它不仅改造企业,也改造企业家,它不仅提供资金,也提供资本规则。而红杉中国的创始人沈南鹏无疑是中国VC市场最让人瞩目的一个,他用18个月的时间投资了 20多家企业。
记者:18个月搞25个项目,对这么快的速度,你怎么做到的呢?
沈南鹏:首先这不是我一个人,对吧?我们一共现在有12个人,然后你分到每个人身上就是每个人就两个项目,对吧?那么这样看的话,我想在18个、20个月的这样一个阶段里面,其实是蛮正常的。你看好像20个月里面投了20多个项目,但你要看每个项目,我可以说最少的一个,至少花了三个月时间,从开始认真地看公司,到最后这个交易完成,钱进入,至少三个月,三个月是最短的,平均大概是五到六个月。也就是说,每个企业上面我们都会非常仔细地、做了非常严格的审慎调查。并不是说跑到那边,今天跟创业者一见面,好,明天就准备打钱吧,那样的一种非常粗心的,非常这种所谓的不负责任的投资在我们这边没有,而且我感觉大家还是要看投资质量,对吧?我想从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投资的组合来讲的话,很多人应该讲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相当高质量的投资组合,具有一些非常早期的企业,高度成长的,但是现在可能还在摸索它的商业模型,或者确定它的商业模型,也有一批成长期的、可能很快甚至会上市的这样一些企业。所以很均衡的一个投资组合,而且行业的覆盖很宽泛,从互联网到这个农业、到动漫、到等等等等这样,我想这个说明了我们整个团队的能力。
记者:就是因为有能力才撒网很大?
沈南鹏:对,第一个,对本身的这些团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第二当然也意味着说工作强度很大。因为如果你只投比如讲互联网和半导体,那你只要对这两个行业很熟悉就可以了,但是,你去看一个农业项目,你又不会是一个非常粗心的投资者,那就意味着你必须对农业行业很了解。比如讲我们看蔬菜行业,你必须把中国的蔬菜行业做一个从头到尾的了解,这个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工作。
沈南鹏领导的红杉中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在互联网、动漫、农业、彩票等领域进行了投资。沈南鹏过往的成功创业经历也直接影响了他作为投资人的投资方向。尽管沈南鹏被标以新经济代表人物的标签,甚至被CCTV评为2006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但他的成功却都来自于传统行业。携程和如家都属于传统行业的生意,并随着国民经济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呈现爆发式增长。过往的经历,使得“消费经济”成为沈南鹏投资的主线,这也很可能成为沈南鹏为红杉中国定的特殊的调子。福建利农,一家集研究、育种、种植、生产、加工、贮藏为一体的农业蔬菜公司,听起来和风险投资扯不上一点关系,但却得到了红杉中国的投资,而且沈南鹏对该公司青睐有加。
记者:比如说这个农业项目,当时它是怎么发现的?
沈南鹏:农业呢,其实第一次引起我的好奇是1998年,当时我还是做投资银行的,当时有一家公司叫超大,在香港上市的。这就很新,因为当时在我们这个投资银行圈子里面,就是说一般都是大型国企,电信、电力,然后油田上市,很少有所谓农业,而且是私企。到了2005年8月,我们的基金成立了,正好那段时间我又再碰到他们,我说做得怎么样最近?他说很不错,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开始需要资金,把他们带到下一个台阶,这个团队也就短短的一年多,我们认识他的时候,他也就刚做了一年多,已经在全国做了六七个生产基地,而且做一些高档的蔬菜,提供给超市,成绩不错。这么快地能够把自己这个业务做起来,我当时大吃一惊,你要说互联网,我一年积累3000万用户,这个还有可能,说农业这么快,那就是说这个团队执行力是超强的,他已经在这个行业非常熟悉,那这样的话,我就感觉,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企业,我们希望看到怎么样的企业?第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农业或者说细分内容就是蔬菜,这个行业在中国很大很大。第二个,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执行力的团队,以前有过这方面的行业经验。第三个,商业模型是跟以前的那些上市公司不一样的,它是以中高端客户为主,以出口以及进入中国的超市作为主要这样一个客户群。那么这个就引发了我很大的兴趣,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因为随着老百姓生活的这个提高,我们看到现在,你不会去那种农贸市场买肉,你要去超市里面买雨润的肉,或者去它的专卖店买,你现在不会去买那种瓶装的简易的牛奶,你会去买这个有品牌的,品牌的、蒙牛的、伊利的,对吧?甚至他们当中还推出高端的这些牛奶,说明大家在追求一些有品牌的产品,质量更好的这样一种产品。那么这个在奶制品上面有,在肉制品上面有,为什么在蔬菜方面不能有呢?很自然我认为这就延伸过去了。那么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我们就感觉,这个企业有意思,但说实话我们对这个行业不了解,即使我以前跟踪过超大这样一家上市公司,但是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还是非常肤浅的。比如讲中国这个行业里面到底有哪些公司,为什么他们在跟这个平时的农民的小规模经营不一样,效率为什么不一样,它的这个将来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是不能马上回答的,那么这时候,就是我们的团队就开始关注这个企业,就开始花时间,首先去看了这个企业的基地,在福建、在广东的基地,然后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去看它的竞争对手,比如我们去山东,我们去这个相关的一些政府部门,了解这个行业里面到底有哪些企业在,那 么他们商业模型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这个企业,它的亩产量会比别人高,原因是什么,它在研发上面有什么特别要投入,那么通过这一连串的调查,大概经过整整四个月。
1992年,耶鲁大学 MBA毕业后的沈南鹏经过五轮面试,被花旗银行华尔街分行录取。1994年,沈南鹏成为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驻港中国区项目的负责人。两年后,他转投德意志银行,担任亚太区总裁。此时,他还不到30岁,是德意志银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
记者:其实投行之间竞争也是很激烈的,而且很残酷的。
沈南鹏:对。
记者:你们那个时候肯定是跟美林、高盛、摩根这样大的投行竞争?
沈南鹏:差异化竞争,这就是我感觉就是说,一个好的公司还是好的一个投行都应该这样,现在大家拿一句话叫蓝海战术,对吧?我当年也不知道有蓝海战术这样一句话,但其实做的就是蓝海战术,你去抢投资银行的业务,比如讲财政部的、中国银行的这个发债,全世界所有的投行都去了,那每个都在那边苦苦地说,能够让我分一杯羹,这个多难,但是做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债,很多人都没有关注,因为你需要静下心来分析企业,给它设计最好的融资的途径,而且很多要创造性的一些结构,这些活我们在当中没有碰到任何竞争。
记者:所以你就专心发债券去了。
沈南鹏:对,我们也做财政部的东西,也做大的这些中国银行的东西,但是我的重点放在那些中小企业上面,但恰恰是这块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市场份额。当然我可能没有像那些特别大的投行,高盛、美林这样说,我今天给财政部发了一个什么,但这些我们说EAZY**,是容易做的,这些**才是真正难做的,其实很有价值。
记者:你在投行这段日子,哪段是你最风光的,就是说名气最大。
沈南鹏:1997年吧,对,当年这个就是亚洲债券排第一名是德意志,我们那一年,我们做了大概整个亚洲做了三十多笔,中国做了七笔;第二名是百富勤,但百富勤很遗憾,他们因为印尼的那一单做砸了,后来公司破产了。
记者:对。
沈南鹏:但是很多人是没有关注到这个市场,包括一些特别大的投行。你要说最兴奋,1997年7月,那一年我不光做了很多这个中小企业债券,我们也做了、成功地帮财政部在马克市场上第一次发了债券,那也是非常兴奋的,正好是7月香港回归以后的大概第二个礼拜,我们在法兰克福签约,签约应该讲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就是说我们在那个行业里面给主权,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债,这个还是一个具有很大意义的一件事情。
记者:你当时是不是很激动啊?
沈南鹏:对。我感觉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给国家做了点事情,那样一种情感,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你在那个场合,你一定会有的。当这个部长们拿起酒杯来说,谢谢,然后当最后成交的时候,你是一个操作者,但是你会感觉非常兴奋,因为你是这个团队当中的一员。
记者:我看您就是一路走过来,其实挺顺的,也没有什么坎坷。
沈南鹏:当你看到我在纽约五轮面试,也没有进美国最好最好的投行,然后在华尔街道上走着,每天去做窝那些文件的时候,你说一定是很顺吗?我感觉我应该付了学费,我走了一条蛮踏实的路,我并不是说今天突然间从大学毕业、MBA毕业,去跟一帮朋友去做携程、做如家成功了,我其实说实话,我感觉我的积累其实很多很长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南鹏是中国新一代创业者中的一个另类。2003年12月9日,携程旅行网在纳斯达克上市;2006年10月26日,如家快捷酒店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两家企业的创始人之一沈南鹏并没有停留在企业的经营上,2005年9月,沈南鹏与合作伙伴——成功投资了空中网、百度和分众传媒的张帆,联合创办了美国红杉投资的中国基金,并出任合伙人,成为了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记者:其实后来你从创业路上又回归到做一个投资人。
沈南鹏:对。
记者:是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
沈南鹏:就是说你在2000年、2001年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去想做投资这样一件事情,因为你首先考虑就是说公司的生存问题,对吧?公司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到2002年、2003年、2004年,到2005年携程上市,变成一个十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公司走上正轨,那个时候你在想,其实别人也可以代替我这样一个职位,我不一定要在这个职位上再继续做下去,我可以做点我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对吧?也更适合我的事情。那段经验对我来讲很宝贵。所以你说在2002年那个点上,我会不会想去投资?我不会。2003年我会不会去想成立投资基金?我不会。大概到了2004 年、2005年,你看到这个企业到这样的规模,你就说其实这样一个公司来讲,我完全可以找到一个专业人士来代替我,但是我可以把我自己的才能有更大的发挥。
记者:你觉得你的性格里有哪些不太适合做企业的?
沈南鹏: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关注一件事情,关注很长时间。做投资不一样,投资你可能一天会关心五家企业,甚至七家企业,但每个企业你可能未必介入得这么这么深,到那么细节,但是你需要有能力每天去关注五到七个企业,去关心在不同行业里面的不同的你的企业,它的发展状况,它的问题。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我感觉我更适合后面那种思考方式。
记者:你刚才说了,如果现在再让你选择创业还是做风投,你更喜欢做风险投资,那你觉得风险投资会给你带来哪些乐趣?
沈南鹏:你想象一下,你每天或者在办公室里面,或者跑到一个客户那边去,你看到不同行业里面非常这个,怎么讲,非常这个盼望成功的那些创业者,在不同的阶段,有些已经非常成功了,今年一年利润已经两亿了、三亿了,有些刚刚开始、刚刚写完一个商业计划书,不同的行业,从农业到互联网,到动漫,到保险,这个工作,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有意思的工作吗?我是感觉说实话,非常非常为这个工作所兴奋。那么有些人他可能未必喜欢这样的工作,他喜欢很关注做一件事情,我就做执行一件事,我就做旅游,我今天就做酒店,那样一种人可能做创业更适合。那我的性格,我感觉我喜欢看不同的公司,看不同的**,所以这是我的兴趣,同时在今天,我也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优秀的创业者,其实这种工作本身乐趣是很高的。那当然了,如果你看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但最终投资都失败了,那你也没劲。但我感觉确实我们有机会通过我们的努力,抓到一些甚至一批成功的企业,然后你从初创期投进去,或者从增长期中投进去,五年、十年以后,它在中国变成一个十亿美金、二十亿美金、四十亿美金市值的企业,这种兴奋感我想是非常非常大的。这个我想,当年在如家也好,在携程也好,我作为一个创业者,当然我也有我的愉悦,从最早写完这个商业计划书开始做,最后跟我的伙伴们做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建章、范敏他们都有同样一种愉悦,那他们后面的投资者也有这样的愉悦,我在当时投的时候,携程还是这么小公司,今天做这么大了,他们心里面也是会抱着这样一种非常大的成就感。
记者: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吧?
沈南鹏:对,我想不仅是金钱上的回报,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在中国,风险投资可做的事情有很多。沈南鹏说,现在自己做红杉中国的目的就是,把海外的钱以及自己的钱拿出来,鼓励中国人更多地去创业。出钱当然有风险,而且,这种风险让政府来担当是不现实的,风险投资适逢其时。
记者:您觉得红杉资本就是,它的投资精髓是什么?
沈南鹏:每个行业其实都有不同的特征,我们投资行业也很广泛,但是最终来讲,我感觉就是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当然三个要点里面可能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哪三个要点呢?一个就是说巨大的市场机会,因为我们投,希望这个企业最后能做到变得非常非常大,所以市场的大小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行业连一百亿人民币都没有,那么这就会很困难,因为什么?因为这一百亿人民币的市场,我这个公司在行业里面已经是老大了,已经占了很大市场份额,哪怕是20%的,那我也只有20亿,我是这样说。
记者:就是你的市场空间足够大。
沈南鹏:必须足够大,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它的商业模型必须是独特的、优秀的,这个怎么说法呢?就像比如讲咱们看这个分众(传媒),对吧?它是一个所谓媒体行业,但是它跟一般的媒体行业、户外媒体行业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型,就是通过在楼宇里面的电视,对吧?我们的利农,它跟一般的蔬菜行业一样吗?不一样,它主要是卖给中高端的客户的,所以这个模型定位就是决定了它会有一些特殊的优点。你比如讲中高端的,显然你的毛利润就会比较高,所以达到你的利润的空间就会比较大,对吧?第三点,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具有很强执行力的团队。这个从我们投的这些企业,不管是很早期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到已经成熟期的,像高端软件、像利农这样的企业,都呈现这样一种特征,就是它的团队是具有很强的执行力,他有一个好的想法,当然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个想法实实在在执行当中。
记者:对,其实就是说投资的两大要素,我觉得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这个盈利模式,也就是商业模式,然后就是它的团队。
沈南鹏:对。
记者:一个好的盈利模式要具备哪些元素?
沈南鹏:有很多很多元素,不同行业不一样,比如举例子,我一般来讲,或者说我们经验来讲,一般不喜欢比如讲那种毛利率、或者净利率非常非常低的那种行业,或者说我们不太喜欢那种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才能达到盈利点的那种项目。这种项目当然也有些里面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优秀的企业,但是总体来讲,是我们可能得需要小心的。你比如举例子,那个行业是个制造业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打价格战,你的净利润率只有百分之一到两个点,那种企业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如果说有一点风吹草动,你的一到两个点的利润率会变成负的,很容易就会有很大的我们叫**,很大的一种波动。所以这个企业看上去说,我今年的销售是一百亿,但利润呢,几千万,甚至说市场有波折的话就是亏损,这种行业就是一种我们所谓不是特别优秀的商业模型。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型应该是什么,就是杠杆效应比较高,它就是说所谓的资本投入未必是巨大的,或者说在前期资本投入以后,后面的资本投入不是特别大的。那比如讲我们讲到这个如家这样一种商业模型,它比传统那种酒店去不断地买地、去买酒店、去盖楼就会来得更好,为什么?它是租赁的,通过长期租赁,品牌扩张,那么这个,它的扩张的速度就会比传统酒店会来得快,而且它的资本回报率会来得高。
记者:你对自己的远景规划是什么?
沈南鹏:我感觉在中国说实话,你很难做特别长的规划。你看我自己,我在离开耶鲁的时候能做十年的规划,我知道中国会变成今天这样吗?我不可能,我只能做五年的规划。同样我回到香港的时候,我也不可能想到后来有互联网创业等等等等,所以我可能只能做一个相对中长期的,五到十年吧,我想就是把投资这个事做好,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
记者:最好的目标是什么?
沈南鹏:这是我们一直在说的,作为红杉中国,就是说五年、十年以后,在海外也好,在中国也好,如果有比如讲一百家超过十亿美金市值的上市公司,我希望我们红杉投资的、扶植的企业在里面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也是我在这个当选CCTV经济人物当中,我反复说的一句话,这确实是我的一个能认为,可能应该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一个目标。
记者:我看了一个数字,就是2006年,外资的风投在中国市场占到了23%,这已经是很大的一块了。
沈南鹏:市场份额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我们能不能够投到最高质量的企业最重要
记者:就像红杉资本一样,投的全是……
沈南鹏:就是说你投到的是我们叫,按照美国红杉那句话,非公平的、大比例的份额。确实是,按照很多它的竞争对手来讲,是非常嫉妒地说这是不公平的,超大比例的这样子。
记者:现在你觉得让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沈南鹏:在工作上的话说实话,你投了一个企业,很早期,可能还很多人都不太看好,两年、三年、五年以后,它走出来了,它变成一个十亿美金的企业,这种兴奋感,这种成就感是很高的。当然我知道这种成就感,我只是作为一个投资者,它的创业者会分享这个喜悦,而且他的成就感可能比我来得更大,但我想我作为投资者,我一样的愉悦。我想我曾经作为一个创业者,看到过携程这样的轨迹,看到过如家这样的轨迹,我希望能够还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轨迹,当然在那个里面,我的角色是一个投资者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88.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中国证监会第一任主席 刘鸿儒
时间:2007-05-17
14年前,与江泽民的一席谈话,改变了他和中国股市的命运
从广州到北京的飞机上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就问了一系列的问题,社会上反映的问题。我就要求一条,改革来之不易,试验点不能撤销,可以不扩大
临危受命的开山人
八月份一出事 一看 都管都不管这个局面是不行的 必须赶快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 所以中央定得非常快
一位不得不妥协于现实的拓荒者
在当时考虑的问题是要推动这项改革,搞股份制,搞股票市场,并没有更多地考虑有一部分不流通会带来的问题怎么办,没有来得及,没有来得及。
电影《邓小平》片段
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
中美联合研讨会要讨论建立金融市场问题 建议证券市场问题 美国代表团团长凡尔霖 他是美国纽约交易所的主席 他带的代表团都是金融界的 企业界的要员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1986年11月召开的这次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无疑有着极深的含意,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一行获得邓小平的接见,也就是在这次会见中,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股票市场。刘鸿儒见证了这个特殊的时刻。
您当时对股票的认识是什么样的?
当时呢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做过 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一个是说意识形态上大家不接受 过去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允许的吗 姓资姓社的问题没解决 另外一个呢 它要求的监管水平要高 它风险大 所以我们86年发现了有二级市场 自发的 但是也没有把它列为改革重点 觉得条件还不够 还处于自发地出现 推动我们来研究的过程
那时的刘鸿儒已经在银行界打磨27年。1959年,刘鸿儒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被安排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80到1989年的十年间,刘鸿儒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致力于中国的金融改革。
当时国务院就决定成立一个金融改革的设计研究小组,我是组长,财政部出了一个副部长。后来让我找几个年青人,其中有周小川,现在央行行长。还有楼继伟,现在财政部的常务副部长。还有找我的学生,代表人物就是吴晓灵,现在是人民银行的常务副行长。
这个金融改革设计研究小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开始萌芽的股份制试验。80年代起,一些地方的企业开始搞股份制并发行了股票,比较知名的有深圳宝安、北京天桥百货和上海飞乐音响,股票在绝迹近四十年后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视线中。1990年,刘鸿儒调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从此专注于中国的股市。
最激烈的时候是90年的5月份,深圳3个窗口股票交易出现非常热,人多,价格暴涨,全国资金往里汇。哪3个窗口呢?深圳市证券公司,深圳的国投,信托投资公司,现在国信的前身。还有中国银行一个窗口,突然人山人海,全国的钱往里打,买股票。而且当时都来不及过户,因为手工过户需要时间长,来不及过户就交易,我来看过。后来我就说,你们赶快录下来,这个场面历史上很难得的一个精彩场面,以后就看不见了。
股票热了,国内关于股票市场的争论也开始激烈起来,并由起初的姓“资”姓“社”的争论升级,有人甚至主张撤销股票市场。激烈争论中,人们期待着高层的结论。
90 年11月份,深圳市经济特区10周年。江泽民主席带着各部委的负责人参加庆典。庆典的主席台上风到我,他说,鸿儒,咱俩回北京的路上好好谈一谈这个问题。从广州到北京的飞机上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就问了一系列的问题,社会上反映的问题。我就要求一条,改革来之不易,试验点不能撤销,可以不扩大。那么,我也说你相信我们这些人是能闯出一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市场的,但是你要允许我们试验,不能给我们扣政治帽子。因为我们都没干过,出了点问题就扣政治帽子,大家都不好做。所谓政治帽子就是说叫走资本主义道路啦,搞私有化啦,挖社会主义墙脚啦等等,我说这个不行。后来他同意,下飞机之前,他说咱们定了,继续试验但不扩大。
十四年前的这次谈话改变了中国股市的命运,股市得以继续交易。正是这被刘鸿儒力保的股市,两年后出现了一桩风波,将他推到了一个历史的起点上。
1992年,中国股市的赢利神话将国人的热情燃烧到了极致,人们狂热地追逐新股,这股热浪最终在八月的深圳达到顶峰。
1992年8月6日,深圳发售50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的消息见报;
8月 8日,来自全国的数十万人在深圳市303个即将发售认购抽签表的网点通宵排队;
8月 9日,发售开始,部分销售网点的内部人员私分抽签表,秩序混乱;
8月10日傍晚,数千人游行。入夜,少数人开始使用暴力,武警部队出动。
“810事件”是技术问题引起一个政治问题。就是说深圳市反复研究方案就怕卖不出去,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出了问题了。当时出了这个问题,我受国务院委托到香港去访问专家,香港的专家说这个事很简单啊,你要有人站出来说,我印刷厂大量地印,保证百分之百地供应,那个叫认购单。没有人说啊,一限量肯定人家就排队。
八月份一出事 一看 都管都不管这个局面是不行的 必须赶快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 所以中央定得非常快 象我们文件都没有来得及象过去那样一步一步的发表 一下子就公布了
深圳的“8.10”事件催生了中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在事发两个月后,由1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证券委就成立了,主任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兼任,刘鸿儒、周道炯任副主任。人们很容易从这个强势班底中掂出它的权威性。同时也设立了中国证监会,刘鸿儒出任首任主席。
您92年10月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然后到95年2月,那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很想知道您那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第一个建立的 也不知怎么做 我们市场又是新起的 各方面都不成熟矛盾重重 还有一个 当时各部门分管的状态并没有改变 比如说人民银行还管着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 财政部还要管国债 发行啊流通啊 他都管 计委管额度 当时搞额度吗 计委说你发股票得有额度 经贸委管企业 体改委管股份制改制 大家都在管 你又是专门一个监管机构 矛盾又不断出现 各部门分头管又不好协调 当时难就难在这里 当时有个证券委员会 朱鎔基当主任 我当常务副主任 十三个部委负责人参加 好多大事靠这个来协调
处在这个一个角色 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会有心无力
当时朱镕基跟我谈这个问题,我说你真是要我上火山口。这个是个火山口,谁也没法干,也干不成。第二句话我说,你是要找个替罪羊。这是肯定要出事的,肯定要有替罪羊。他还说不要你当替罪羊,我承担。我说我不能要你副总理承担啊,当然我部门要承担。这个事情它就是比较复杂 证监会这个机构九二年成立到现在 换了五任 到第五任主席了 你想想 相当复杂 因此难是很难 责任出事都归在你身上 你呢协调的权力很有限 甚至有些事情呢 别人定的 或者上面定的 你也得承担下来 你不能说这是谁谁谁定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 也会给你很愉快 愉快在哪里呢 这是在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你在拓荒在闯路 在这个方面来讲 你也是很幸福的 别人得不到的机会 你得到了
刘鸿儒开始了作为第一代证券监管者的拓荒之旅。立章建制,《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先后出炉。中国股市开始在专门机构管理下走上逐步发展之路。
刘鸿儒上任时,中国股市挂牌交易的仅42家公司,年成交额681亿元,总市值1028亿元。到刘鸿儒卸任的1995年,这3个数字已经分别达到381家、4023亿元、3474亿元。
我跟证监会证管干部我都讲过
我讲过两句话 第一句话 我说 我们是开荒 修路 铺轨道 开了荒 修了路 铺上轨道以后 后面的人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快车了 所以比较辛苦 也可能走弯路 第二个我说了 我说股票市场这个问题,猛跌下边有意见,猛涨中央政府有意见,担心出事。不涨不跌,所有人都有意见,说它不象市场。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那两年多的时间,您有没有觉得特别难的时候?
有 那很多 因为新的事情 下面各种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甚至很多弊端 上面出于政治考虑,又不能大胆地象现在这样大胆地推进这项事业,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它很难。下面热劲很高,上面要控制这个进展,这很复杂啦。上面考虑是对的 出于政治考虑 怕出事 下面要推这个市场 加温 当然这个难就难在这 所以很多事情很为难 你夹在中间,你不推进肯定是不对的。推进急了,领导也不高兴。
那有没有甚至想放弃的时候
没有
为什么
因为我跟总书记谈话已经表了态 相信我们是能够把这市场闯出一条路来的 路没闯出来就退却 就不应该 你答应人家了吗 改革开放以后 金融改革我是开拓者 在资本市场问题上决不退缩 相信是能闯出一条路来的 顶多是曲折一点
作为拓荒者,回忆起在证监会的那700多个日子,刘鸿儒激情中不乏冷静。而普通股民对于中国第一任证监会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可能莫过于1994年的八月救市。
1993 年的中国经济,通胀率直线上升,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大力收缩银根。股市作出反应,1993年2月上海最高1558点,其后连跌了17个月,1994 年7月29日,最低见到325点,指数跌去近八成。这是证监会成立以来市场出现的第一个熊市,也是早期股民经历的时间最久的一次下跌。而此前,即便是在 1992年的大牛市中,上海已经有一位名叫康柏华的股民因亏钱而自杀。
那时候的大盘的表现,股指的表现是不是对证监会来说是一种直接的压力?
按理说监管部门应该不管股价的,这是市场规律吗。为什么要管?就是政治压力。股票跌到三百多点的时候,上海股市。上海市委正式写报告给中央,中央转给我们的,要采取措施。对不对?得救啊。明白我这个意思了吗?按道理讲政府管这个干什么啊?它有跌有涨吗 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 公开 公正 公平的交易环境 价格高低不应该管 这是基本的常识 但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 政府要 为什么要管呢 它怕社会不安定 因为当时投资者不习惯 不习惯跌 只习惯涨
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三大救市政策:
今年内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1994年8月1日,上证指数以大涨18%跳空高开。买盘蜂涌入场。这一天,深沪指数大幅飚升三成。
当时您是不愿意管的?
我不愿意管价格。政府主管部门不应该管价。发行价也不应该管 二级市场价也不应该管 但是你不能放手不理 不是直接管价格 而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交易环境 使大家有信心进入这个市场 你这个环境没有 管股价有什么用 你的股票市场 中央政府态度是积极的 采取一系列有利措施来推动这个市场发展的 一看中央政府有信心 当然老百姓肯定有信心
确实出了救市措施 按照你本意来讲 你是做了一件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当时什么感觉
我觉得也应该做 因为特殊环境下 因为我们的市场很脆弱 投资者的承受力也很脆弱 政府的承受力也很脆弱 所以应该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的特殊措施 使得它不要造成更大的压力和社会的震荡 我认为应该做
你觉得那一次达到效果了吗
起了一定的作用
不够理想?
这个市场的问题啊 它是个波浪的 没有波浪就没有市场 这个价格 没有价格波浪哪有市场 效果是有局限的 高一阵 低一阵 这是正常
三大救市政策引发了两个月大涨行情,指数升幅超过一倍。不过,由于经济紧缩状态没有改变,股市其后重新恢复低迷。但325点却成为中国股市此后十年的最低点位,再未见到。也正是从这次救市开始,新股扩容及资金扩容成为管理层调控中国股市的一把双刃剑,并屡被效仿,至今如此。
尽管有着不愿干预市场的意识,但作为中国证监会的开局人物,刘鸿儒有时可能更多地要妥协于现实。“非流通股”问题早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在深圳做了调查,回去在国务院总理主持的会议上做了汇报。我说现在深圳上市的这几家企业流通股没超过40%,60%是公有的。我认为这种状况下是符合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原则的。后来会上就定了,大体上就这么控制。不这么控制出不了台。你要想全流通意味着什么?12年前就全部所有国家的股份私人都可以买走,这不就私有化了吗?所以这件事情啊,在当时考虑的问题是要推动这项改革,搞股份制,搞股票市场,并没有更多地考虑有一部分不流通会带来的问题怎么办,没有来得及,没有来得及。
从此,中国的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一直就有两种不同身份的股东,占控股权的非流通股东,股民则代表流通股股东。身份不同,股东的利益取向也并不一致,从而演化出一股独大、恶意圈钱,视上市公司为提款机等种种弊端。非流通股问题在累积十多年后,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的最大心病。以至于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解决非流通股问题时,引发股市在七个月跌去近千点,流通市值损失6000亿元,国有股减持问题更被认为是其后两年熊市的直接诱因。
那您当时意识到了吗?
当时没有意识到问题这么大。后来我也再查过。我说我们国有股是这么处理的,有些非国有的法人股应该要流通的,当时没有定不流通的。所以这个问题呢,不管怎么说,这是历史必然走的这条路。到了十五大 中央才明确 不考虑百分比 要讲控制力
到2004年,中国股市A、B股总发行份额已经超过6000亿股,但其中流通股仅为2000亿股,近七成的股份处于非流通状态,非流通股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非流通股这个问题的解决 您个人做什么样的预期
国务院发的九条意见 这里面讲清楚了 按照这个原则做 全社会都会接受 现在就是怎么落实 主管部门不要偏激 要实事求是 就会解决了 我相信现在这个认识逐渐在统一 我认为这个速度会加快 具体的时间那就难说 比过去的预计的快一些
那你过去预期时间方面大概是
过去预期是没期的 我曾经说过 不行你就全部 因为意识形态问题 会不会私有化问题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这些意识形态上的问题难以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 你干脆全部 二十年以后再说 二十年前不动 明白我这个意思了吧 那就大家别讨论了 到二十年以后 人们观念呀什么都变了 它就很自然就解决了
有人说,对于中国金融界,刘鸿儒是篇不能遗忘的历史。除了推进金融改革外,他在80年代创办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二十多年来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今天,这些出自五道口的学子们正在中国金融界展现他们的影响力。
现在最大的乐趣是年青朋友多 我的学生很多 我的年青朋友很多 天天给我很丰富的信息 天天给我一个年青化的感觉 使我不觉得老 因为生活在年青人里面 生活在年青人群里头就有这个好处 你要都是老年人 一天老琢磨着哪儿不舒服了 谁去世了 还能活多少年 倒算 倒计时 不行
那我想 您应该会很有成就感
有 当然我也知道 它这个 那个时候小孩 培养出来这个小孩 太小 太弱了 肯定有很多问题 需要后来人不断地扶持他 培育他 教育他 帮助他 掐死他是不对的
主席最后再请教您一个问题 您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呢应该算是一个业务型或者是学者型的当官的 一路上呢 凡是属于业务方面的事情 研究方面的事情 我不怕任何困难 有决心能学到手 而且要做得好 不会落后于人家 但是在政治舞台上 我是没有经验的 或者说我也很有缺陷的 这个缺陷我想也难免的 他不可能一个人是个政治家 又是个业务专家
我有个学生,官都当得差不多了,当省长助理了,我问你为什么不当省长助理了,到公司当董事长。他说刘老师啊我不会串门。晚上不会串门吧,白天还不会。我说你嘛你真是我学生,我就是不会串门。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89.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深圳证券交易所创始人之一 禹国刚
时间:2007-05-17
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选派日本学习证券的留学生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始人之一
他说,老禹,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个谁敢批你啊,这个事没人敢给你弄啊,我给你改个名字,叫深圳证券市场,你如果同意,现在我都可以给你批,你回去马上可以运作
13年前绝密救市的幕后主将
成了好说,一河的水都能煮开,深圳股市起来了,老百姓高兴,政府高兴,我们高兴,四面八方都高兴,败了,我们这几个操作的,怎么去跟市政府交代,两个亿的钱付之东流
二00四年七月的一天,《资本人物》摄制组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老办公楼―――深圳市上步工业区203栋见到了禹国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元老
您94年到这边办公 一直到今天 我到这儿蹲了十年了 这个楼对我来讲没变过
从这栋老楼开始 禹国刚带我们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帷幕之中。
从这到那原来都是交易大厅 这个条件跟我们当年没办法比 我们筹备深交所的时候 当时在国贸人家给了三间仓库 现在那儿还在卖东西
《资本人物》摄制组在拜访禹国刚之前采访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始人尉文渊,尉文渊直言,自己最初关于股票知识的启蒙来自于禹国刚写的书。细究禹国刚与证券的渊源,要从1983年说起。1983年,中国决定选派两名青年到日本学习证券知识,禹国刚和蔡靖华脱颖而出。不过,面对闻讯而来的《朝日新闻》记者的采访,回国后能学有所用对那时的禹国刚来说还是个遥远的梦。
他就问了你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又不用股票这个东西,派你们两个来干什么,这个问题很尖锐,这个弦外之音是什么呢,你们是不是在这白浪费金钱,浪费时间,你既然不用,是不是,所以我回答他呢,那个时候很简单,当然用日文跟他说了,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学习不会是白学了的”,他后面再没有往下再问了
他如果再穷追猛打 我真不好说 你说有用有什么用 那时候国家根本没把这个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你敢说有用 不敢说
让禹国刚没有想到的是, 1989年的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组成立,他和王健被任命为负责人。
你们那时候预期大概筹建多久你们就可以开业的
说实话,我们不知道他能不能够弄成,因为,我说过这件事情是非常敏感的事情,首先,是政治上的风险,姓资还是姓社争论不休,谁都明白股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以前吧,改革开放以前吧,那是资本主义的象征
不知道这个事能否做成 更不可去估计说它什么时候能够开业 但是有一条 翻译这些东西 移植借鉴写成我们的法规 不断的进行讨论 这些都是夜以继日拼命在干的
好象“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个名字也换了好几次
一开始我们筹备就叫“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组”,那我,王健我们几个人去北京,那是90年的春天,到人民银行总行,向他们汇报,当时,总行的监管司的司长是金建栋,就是现在国泰君安的董事长,他接待我们,跟我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说金司长,我们来给你汇报我们这个筹备都做得差不多了,看我们这个能不能,什么时候开业,他说,老禹,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个谁敢批你啊,这个事没人敢给你弄啊,我给你改个名字,叫深圳证券市场,你如果同意,现在我都可以给你批,你回去马上可以运作,我和金司长开了个玩笑,我说这到底是菜市场还是肉市场,那边挂了个菜市场,这边挂个肉市场,我这叫深圳证券市场,我说跟他有什么区别 (反打)他说,老禹你不懂,我给你改这个名字,我马上就能批,回去马上就能运作,你运作起来了以后做成了,你可以更名啊,我想他讲的也确实有道理,他是站在北京的角度,怎么也讲个策略,所以我们也接受了
后来,“深圳证券市场”名字又被换成“深圳证券交易中心”,最后终于定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名称的几经更迭折射出当年复杂的情形。
老是在你要准备要开的时候 就放出一股风来 说北京说了不能开 说真话到今天为止 我都不知道北京谁说不能开 可是就是阻止这个交易所开不了 但是由于上交所在报纸上讲出去了 他们要在90年12月19号开业 有他们在前面这一冲 我们后边很多事就好办了 所以后来遇到很多事 我当时爱用的一句话 我说要打板子 上海深圳一起打 各挨五十大板 他为什么能弄 我为什么就不能弄 而且讲得很清楚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吗
最终,深圳市还是把握了试验场优先试验的机会,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运作的证券交易所。
一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问我,前几天还有一个上海的朋友问,上海说他是NO1,你说你是NO1,到底谁是NO1,我说我给你讲一个1分钟的故事,中国生小孩先要有计划生育的出生证,如果拿这个比喻,上交所先拿,90年北京先批了他,90年北京也同意我,但是我比他晚拿了几天,可以要讲小孩,谁先呱呱堕地,我是1990年12月1日,他是1990年12月19日,我比他早18天,要给我补这个户口,也只能1990年12月1日算起,不能是其他的日子
这就是1990年12月1日敲响开市钟的王健和禹国刚,两人满面笑容,并和促成当天唯一一单交易的红马甲合影留念。而就在这张纪念合影的背后,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一段事关深交所尊严的故事
那一天只有一单交易,这是我们让有色金属的证券部报进来的,所以那一天收市以后,证券商为之一震,尤其是那三个老的,中行的,市国投的,特区证券的,哎,我们都没报啊,哪有这么一单,有色金属说我报的(反打)这三个老的啊,底下做了个工作,说交易所12月1日开业,那一天买单卖单都不给他报到大堂里去,叫他zero,零成交,可是这件事呢被我们早两天破译了,于是我们也不声张,不去说他们什么,也做了工作
因为有了有色金属证券部的这一笔报单,深交所的历史上避免了开业首日零成交的尴尬。
你看多难啊,假如说我们事前不知道这个事情,没有做好这个相应的准备,那天,就第一天,成交第一天,开业就是个零成交,这个历史写下来,多具有讽刺意义
那时候您看到有一笔成交是一种什么感受
包括王健和我都是非常激动的,用四个字可以描述叫热泪盈眶,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很形象的形容吧,终于小孩呱呱落地了,就那么一种感觉,真是那么一种感觉 我今天已退休了,也不在前面操作了,老禹说起来,为什么还这样在慷慨激昂,这个心情没办法抑制,哈………(反打)我们当中的很多事太难太难了,真是叫我们两个人,随时要找个地方大声的痛哭一番,把我们那种痛苦的心情好好宣泄一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深圳股市,有一个2亿元救市的故事流传至今。1991年9月1日,连跌了九个月的深证指数一举向下击穿50点,市场崩盘在即,此后,一股神秘资金悄悄进场,并最终促成大盘由熊转牛。神秘的救市资金来自何处?幕后操盘者又是谁?多年来传说种种。13年后,禹国刚,这位当年的核心幕后人物给了我们想要的全部答案。
救市的这个事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市委市政府提出也是根据我们的建议 因为讨论过多少次 要不要救 正式的讨论过五、六次 老是纸上谈兵 因为这个时候有的人同意救 有的人不同意救 李灏书记 郑良玉 到最后 你们譔 学学李嘉诚
经过反复讨论,深圳市决定,由股市“调节基金”出面,联手深圳国投、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深圳发展银行等机构,投入2亿元资金买进深发展托市。救市总指挥:金明、禹国刚和王健
最后的事是落实在我,王健,金明(股市“调节基金”负责人)的头上,成者此三人也,败也此三人也,成了好说,一河的水都能煮开,深圳股市起来了,老百姓高兴,政府高兴,我们高兴,四面八方都高兴,败了,我们这几个操作的,怎么去跟市政府交代,两个亿的钱付之东流,这个风险很大
9月7日,救市军团入市。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对手是总市值50个亿的空头市场,以2亿资金对抗,救市需要不一般的智慧。禹国刚坐镇深交所指挥中心,与空头节节周旋
当时胜算是多少
一半对一半
我就看发展银行,我跟你说,抓住龙头,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别的根本我不去看,就看发展银行一开市是往上还是往下,开市以后稳住没稳住,收市是往上还是往下,抓住这个就完了,我不需要太多的泡在里面研究他,我知道这几个就知道他明天的走向是什么,明天我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那你每天都要跟那些比较大的抛盘在斗
(深发展)救的十三块七毛五,往上拉,那时候一个价位5分钱,现在1分钱,拉了几个价位以后,有的当时的散户他就跟我对着来,他就愿意更高价卖给你,今天比方说,是十三块八毛五,可以卖,他不卖,他就要往后弄,那你不卖我也不去弄了,他就有意跟我做游戏,企图把我这个钱朝外套,使他们损失减小,你想想吧,发现几天后,几天我就停了,不买了,我让舆论说,河堤决口了,没办法了,这个风放给他们的意思就说,你要这样跟我作对,我就不救这个股市了,就叫他往下跌,最后倒霉的是你,聪明的就不要跟他作对了,作对他真的不救了,倒霉的是我们啊,你没有这么跟他的较量,他能老老实实
记忆深刻的时间是哪那段或哪个价位
整个那二十几天应该说没有一天轻松的,都差不多,然而,我比较有信心的就是在九月的二十九还是三十,就是最后一个交易日,这个时候因为涨到了十四块九毛五,由十三块七毛五到十四块九毛五,你别看这个可是不容易的,那可是凭着两个亿的钱做后盾慢慢的往上把他弄,当然两个亿的钱没用完,这个时候就象连阴雨下了那么20几天,但是基本上可以看出未来,不会再有连阴的下下去了
深发展的回升激发了市场信心,股民在国庆节后纷纷入市, 11月14日,深证综合指数最高涨到136点。今天看来,13年前的这次救市,尽管方式方法都值得商榷,但在完全丧失信心的市场面前,政府出面之外似乎别无选择,对禹国刚来说,所幸结果如己所愿。
从1988年参与翻译海外证券法规开始,到1990年至1995年五年间任职深交所副总,禹国刚亲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并是最一线的实务推动者。回忆往事,禹国刚感慨万千。
我心里很明白,穷家小子一个,上大学也是人民助学金,根本没有想到三十大几了,还丛黄土高坡杀到华南,到华南深圳也没有想到有机会学习证券,学习证券回来这几年开始还是没有用,后来能用了,一块来建深圳资本市场,还当了专家小组组长,最后又一块亲手把深交所和王健弄起来,还是深交所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第一届的副总经理,(反打)已经足以,谁还能有这么好的福气,这么好的运气,有这么好的机遇,已经知足了
1996年,51岁的禹国刚离开深交所领导岗位,其后历时四年,写成一本52万字的《深市物语》
2004年4月禹国刚办理了退休手续
我有很多业余嗜好 我要唱日文歌曲 我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没有谁跟我比 而且咱们开玩笑 咱唱的是原版 不唱盗版 不唱翻版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90.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前南方证券总裁 阚治东
时间:2007-05-17
他是南方证券被接管前的最后一任总裁
认为你一个人到那里留得住 这个阵地就能守得住了
七年间 两次告别
南方证券我是认为是我最大的遗憾 我离开申银万国都没感觉遗憾 我认为那有种必然 南方这件事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这是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嘉宾路4028号的太平洋商贸大厦。也是南方证券的总部所在地。不久前,我们来到这里。被中国证监会、深圳市政府行政接管一年多的南方证券看上去风平浪静。阚治东――南方证券被接管前最后一任总裁,表现出了一种少有的轻松。
工作组调查组还在工作过程中间 当然他们现在对我阚治东已经说了 阚总你可以走了 你自己爱干什么干什么 没问题了 我们也不管你了 我现在和他们也没有太多的联系
2002 年6月,深圳市政府和中国证监会任命贺云为南方证券董事长,阚治东出任总裁。贺云曾任深圳发展银行行长,而阚治东则是申银证券第一任总经理。1997年,贺阚两人因违规同遭免职。执掌南方之前,阚治理东在深圳市第一家专业性创业投资机构---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任总裁,但那毕竟不是他无法忘情的证券市场。五年之后,贺、阚俩人重新出山,被寄予重振南方证券昔日辉煌的厚望。
南方的问题对我来说 第一是服从组织的安排 好多人认为阚总你是不是急于想去证券业 你要求就去了 并非如此 但我是(因为)出于对深圳市政府的一种感情吧 因为人家当年毕竟是市委市政府开了常委会把我邀请到深圳来的 这个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人家叫你去你不去干 好像从我自己本身来说我感觉过意不去 到南方很多人认为南方是怎样一个情况你根本不知道 实际上我到南方是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南方是怎么样一个情况
当时的南方证券,作为中国早期的三大证券商之一,在以业界翘楚的姿态走过12个年头后,已经面临巨额资金压力,申请破产的传闻早在2001年传出。业界关于南方证券债务的传言,最夸张的数字是200亿元,而南方2003年度净资产只有26亿元。
南方的难难的是资金上不是经营上 南方单纯从经营的角度 我说当时我是很有信心逐渐改变它的经营亏损问题 使它的经营从亏损到盈利 但我没办法解决当时它的资金 那么过去我们可以用的就是也可以说是不合规的融资吧 始终还能把这个资金转起来 因为你国家没钱 (而)你要活的 就(必须)把这个资金要转起来 但是后来大家也说了 这是不合规的融资 那你合规的东西有没有呢 如果合规的东西没有 南方就是一个“死”字
挪用客户保证金、自营业务遭遇股市低迷,再加上多年来沉淀在房地产等方面的大量不良资产,其时的南方证券已经步履维艰。而此前出问题的金融机构,或被清盘关闭或被托管合并,如何让南方走出泥潭并最终保全,阚治东面对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难题。
南方历史上很多的东西不合规 不合规的问题有一个慢慢解决的过程 监管部门应该给予我们时间 给予我们机会 你如果一去以后就抓我违规 那我阚治东一进去之后就站在违规的线上了 那我干脆下面就没法干了 您提出的那个40亿的方案 您什么时候提出这40个亿可能救南方的 我没有提出用40亿 我当时只要 10个亿 当年南方主要问题就是保证金占用 这个是监管部门始终天天在敲打我 南方保证金占用当时是30多个亿 将近40亿左右 那么我们希望一个政府给我10多亿解决我的资金 另外允许我发行金融债券 我把保证金问题解决 但其它的融资我还要维持正常 要保持一段时间 把我们自身的 当时我提到一系列的改组 比如把资产业务和别人合资 合资后我们算过 当时南方投行干得不错 合资可以引进多少外资 外资引入后我可以把原来的窟窿又填掉一些 包括经纪业务 我们把他分拆 分拆后又如何
那时有没有想过在自营或代客理财方面赚一些钱南方当时这一块当时有100亿的规模 自营和代客理财 我认为南方能保留这一块 如果市场能够好转 可能对南方是一个机会 但如果这一块再出问题 对南方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不巧的是,阚治东就任南方证券总裁的2002年6月至2003年底的一年半时间里,股市仅有过两次中级行情,南方没有太多机会。而新管理层之间的磨合似乎也不太顺利。
你跟贺云的沟通怎么样呢
大家都认为我和贺云之间 我也一直和很多人说 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不应该影响南方走到今天 老贺和我之间的工作作风是有差异 所以我们俩个人在一起工作是不合适的 (我)承认这一点 但在南方的问题上我和老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分歧 真正导致南方走到今天矛盾是复杂的 很多的 不是我和老贺一个人的矛盾 我说我们两个人的矛盾怎么会影响到一个公司呢
有人分析说,南方证券的困境,折射出的是当前券商普遍存在的管理失控、违规经营、不良资产多的现状,特别对一些老券商而言,问题积重难返,需要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体制性再造,而这已远远超出了一两个精英管理者的能力范畴。
您什么时候作出离开南方的决定的
我应该是去了不到半年 我就口头上向市政府提出离开 大概过了半年多一点 才几个月 我就书面向市委组织部提出一个请调报告 但当时就退给我了 后来到一年多的时间 我就正式写了辞职报告
2003年12月23日,阚治东获准离任,10天之后,中国证监会、深圳市政府对外宣布行政接管南方证券。作为第一家以这种方式迎接未来命运的金融机构,南方证券不无幸运。然而对于坚守了一年半的阚治东来说,却有另一种滋味。
我感觉南方(证券)这件事我感觉就是特别遗憾的一件事 满腔热血服从组织安排去 但组织认为你一个人到那里留的住 这个阵地就能守的住了 我离开申银万国都没感觉遗憾 我认为那有种必然 南方这件事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离开南方证券是阚治东迭宕人生中第二次无奈的告别。第一次,是在1997年的上海。那时的阚治东,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股份制证券公司――申银万国的总裁,仅1996年一年,申万就赚了8个亿。
96 年 97年市场比较好 市场比较好 但好多人也没有挣这么多的钱 而且当时我们做的比较稳健 申银 申银万国我们当年都不是靠股票自营中间赚暴利 我们自营都做的比较稳妥 我们规模做的非常小 整个业务靠佣金收入 经纪业务收入 96年8个亿 自营那块的规模是多少 这就说到我离开申银万国原因的问题了 当年我给公司定的规矩 申银万国合并后整个自营规模不能超过3个亿 因为我们的资本金是13.2亿 我整个用零头 当然后来有一些因素 我们的自营规模扩大了点 扩大到多少 涉及到97年我们离开的原因 扩大的比较大一点 最大的时候有多少 再大也没有超过我们的资本金 没超过13亿 对 就在10个亿以内
促使阚治东放大自营规模的原因在于当年的深沪两地争雄。1996年的中国股市走出了一轮全面上涨的牛市行情,而在牛市初期,深市的涨幅和活跃超越沪市,有人担心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不保,作为上海滩券商老大申银万国面对压力责无旁贷,于是便重兵投向“陆家嘴”,陆家嘴一飞冲天,股价从 20多元左右直冲到48元。
那当初做陆家嘴您知道吗 那肯定我知道 是您决定的吗 是我们公司决定的
从银行融了钱去操纵陆家嘴
银行的融资也是获得的正常融资 因我当年最终我们做的股票在10个亿以内 而申银万国当时的资本金是13.2亿 而且我们有这么多的营业网点 当年利润每个月都是现金流进来的 资金并不缺 银行给我们的融资只是正常的融资 并非银行提供资金恶炒个股 到今天为止我是不承认这个
当初你们把自营做大 你有没有意识到可能会在风险方面 或者来自监管方面的压力到后面会显现出来
一开始大家做得很欢 整个不是我们一家 整个资本市场当时也比较活一点 而且这时各个方面的消息说 好象市政府各方面的领导还是希望看到资本市场有一个大的发展 所以我们当时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感觉 那么(就是)这件事做的是非常正确的 但没想到<人民日报>发表这样一个评论员文章 这个时候就意识到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股市存在严重投机,机构的炒作行为被管理层严查。阚治东的命运由此逆转。
这样国务院调查组出来以后 那就明确提出有一个承担责任的问题 这个在我公司里面我就明确表示既然我作为法人代表 我说这个事由我一个人负责 我也明确地向国务院调查组以及在听证会上向我们所有参加听证会的各个部门的领导明确 要处分是我 所以这个时候我已经意识到我要离开这个地方了
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阚治东因对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操纵陆家嘴股票负有领导责任,与海通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惠珍、广发证券公司总经理马庆泉三人遭点名批评并被免职。
从我自己内心来说 当时我为什么积极参与呢 参与本身我也是认为当时两地政府所做的努力我是认为是正确的 因为其目标都是为了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并非他们有个人的目的 (如果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也不会积极参与 (但)我们看问题有片面性 站在自己的角度 站在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角度 那我们的市场领导者 组织者可能站在更多的 全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阚治东的证券生涯开始于1987年,那一年,34岁的阚治东被团中央选送赴日研修证券,这决定了他此后的人生航向。一年学成归国,他先后在担任副总经理的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资公司、担任总经理的申银证券以及后来的申银万国,开创了证券市场的许多“第一”。
一开始我们品种很少 就是买个老八股 你说就买卖老八股股票 那么后来就是买卖国债 国债当时还不能跨省市买卖 你不能长途贩运国债 后来我们想办法和当地一些银行 金融机构合作 我们如何把它做的突破老八股 我们国债的买卖辐射范围向全国辐射 后来由考虑到创造新的融资品种 你没有融资品种我们这个证券公司干什么呢 后来像短期融资券 金融债券 早期都在我们这一方面突破的
早年我们感觉有个自豪 做什么事就是中国第一对不对 第一个A股 第一个B股 第一个营业部 第一个股票指数 计算机 第一个什么研究所 这个可以说你做什么都是第一
是申银在营业部挂上第一块行情显示牌 但是怎么想起来要做这样一件事 你知道我们最早做的很原始 算盘 营业部里都是打算盘 我陪老外去看 老外每次都拿个算盘左看右看 啊这个是什么东西 他们叽哩咕噜 我们保留好象是个特色 买卖一笔股票光我们自己内部都有20多道程序 所以我们当时就考虑要用计算机 一个是行情显示不能这么死板 过去我们行情就是一天不变的 过去用黑板 有的是白板 但都是死的 所以我们搞了第一个电子行情牌 我们在静安营业部是搞了几代的行情显示牌
九十年代初期,作为申银证券的第一任总经理,阚治东与时任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并称为 “上海滩证券三猛人”,而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管金生违规操作身陷牢狱,尉文渊监控不力无奈请辞。那一次运气似乎青睐阚治东,事发日他人在香港,自营部经理因为联系不上他而不敢擅自做空,使申银逃过一劫。此事催生了申银和万国的合并。1996年7月,阚治东成为中国最大的股份制证券公司“申银万国”总裁。
96年申万合并是您主要提了那个方案是吗 (当时)市里就考虑如何解决万国目前的财务状况 提出一个合并方案 他们提出“万国发财” 为什么叫万国发财呢 一个万国证券一个上海国投 浦东发展银行下面的一个营业部 财是上海财政证券 但这个方案提出来几家都不同意 大家实际上都怕沾万国这个大窟窿 而且实际上他们几家合并也解决不了万国的问题 因为万国主要是盈利状况不佳 财务状况比较糟 我知道这个消息说 你不要叫万国发财了 我们就两家合并 申银和万国合并 而且申银当时的财务状况比较好 净资产远远大于资本金 另外盈利状况也比较好 万国优势很大 网点 万国员工的敬业精神 专业精神都不错 所以万国和申银合并 我说是优势互补 完全是一种强强联合 而且为了显示公正 我不叫谁吞并谁 我们是合并成立新的公司 所以后来我们决定(推出)成立申银万国这样一个方案 申银万国合并叫13.2亿 以万国的6.6亿股 为大家平等合理 申银在这里也出 6.6亿股 那么13.2亿是在维护万国股东的利益 所以整个申银合并初期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在我们国内的合并案里我认为属于成功的合并案
那有没有你个人的一些感情因素在这里面 比如说你跟管金生的友谊 你要救他一下 这种因素考虑得比较少一些 当时我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得比较多一点 因为我看到国外的一些证券行业 金融行业它壮大过程中间不完全靠原始资本积累以后发展的 实际上好多大的一些金融界的世界第一 它整个都经历了无数次兼并 合并的过程做出来的 我当时就认为我们申银要做大 做强 我跟我们的干部员工说 要做大做强光凭我们一个个网点去设立是不行的 我们还是通过这种合并 至于公司的名称 股东这是我们经营管理不应该过多关心的问题
有人说,阚治东是中国股市的一个传奇人物。近二十年的金融生涯里,他涉足了沪深两地的银行、证券、风险投资诸领域并且都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他迭宕起伏的人生伴随着中国股市的脉动。离开南方证券后,这位幸存的上海滩证券猛人,下一章的故事会是什么?
还会留在深圳吗 从未来自己想发展一些东西可能会在深圳考虑多一点 还会做证券吗 证券不一定 但和证券相关和资本市场相关的一些事可能会做点 能不能具体一点 现在好多人包括海外人都说 国内一些基金 当然也不完全叫创业投资基金 包括产业基金 大家都非常感兴趣 好多人邀我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共同的努力.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91.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中国散户第一人 杨百万
时间:2007-05-17
他是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
原来只有八个股票才难呢 现在是此起彼伏 就是海阔凭鱼跃了 而且机构越多 机构博弈的缝隙 就是什么 海阔凭鱼跃的场所
浸淫股市十余载
股票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就是没有股市我这生命活着都感到没意思
他的理念是不做死多头 也不做死空头 只做坚定的滑头
在高位是风险集聚的过程 博意味看涨 戒除自己贪婪的性格 不做死多头 到现在这种地位不恐惧
兹有本厂机动科职工杨怀新为与传统陈腐观念作抗争 进行自我设计 体现自我价值 同时响应党和国家改革的号召 经本人与家属慎重考虑 根据国家劳动总局劳总劳字83(86)文件规定之精神 本人决定辞去在铁合金厂工作 自谋职业 恳请厂根据有关文件规定 尽快批准本人辞职申请 铁合金厂机动科 杨怀新 88年3月28日
十六年零六个月后
主持人通过长长的过道,进入204号房间,镜头定格在门口的牌子上,牌子上写有:上海杨百万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这个人就是杨怀新,后来改名为杨怀定,但更广为人知的一个绰号是杨百万,号称中国散户第一人
你这个公司是什么时候开的
2003年1月1日建立的
注册是多少
注册50万 50万
当时就是做这个软件
软件啊 包括培训
你这个软件正式做成是在什么时候
正式的做成在97年98年就做成了 那时候就自己用 不给人家用 现在从2002年开始 我开了这么一家公司 因为看到这个市场发展起来了嘛 而且 每到熊市就看到散户 真的是在那里痛哭流涕 那最主要的是爱上了这个股市 把他作为事业了 总希望他能健康的成长 少一点悲观失望 所以我开始以很低廉的价格供应给散户 那么 其次这个软件他仅仅是个辅助的工具 最主要的给你正确的理念 因为软件毕竟是个工具嘛 就象汽车一样的 不是任何人上去开了就撞不死人的 还要有技巧 所以 应当软件是工具 应当有理念 有技巧 再加上这个工具结合才能是赢家
你自己认同的理念是什么
我认同的理念就是软件上第一版打的 在高位是风险集聚的过程 博意味看涨 戒除自己贪婪的性格 不做死多头 到现在这种地位不恐惧 人生就是贪婪和恐惧 不恐惧 着眼与未来
“中国散户第一人”、“平民投资家”、甚至“股神”所有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普通股民在股市中的传奇经历。要知道,十六年前,杨怀定靠着几千元买卖国债,从仓库保管员辞职的当年就摇身变成了资本市场的百万富翁
像我那时候是 晚上上海出发到合肥 经过一夜 到了合肥以后就赶紧上证券公司 把国债买了以后 白天在宾馆休息 就看着这个箱子 不敢出去的 然后晚上又坐合肥的89次回上海 第二天一早又去证券公司抛掉 晚上我下火车的时候已经找好票贩子了 你给我预定两张晚上去合肥的 这么连轴干 连轴干了一个月啊 那个时候也很累 也很兴奋 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就睡不着觉了/你想到证券公司抛了 那钱都是十块 十块的 我们家那时候儿子都帮我点 那十块 十块的要点五 六个小时啊
很兴奋啊
很兴奋 然后就靠安眠药 吃了睡两小时 我那时候吃安眠酮四片只能睡到两小时
觉得自己富起来了
不是觉得自己富起来了 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原始的金矿 能改变人生的
杨百万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当时买卖国债都不暴露姓名的 对不对 因为姓资姓社没解决 市场上的人就看见我国债买卖就是一百万一百万的干 然后大家也不知道你的姓名 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杨百万 然后我还不知道 当时上海人民银行有个金融管理处的处长 现在是 上海证管办的副主任叫张宁 我在财政证券抛国债的时候 他跟我讲 杨百万 你知道人家都叫你什么吗 我说我不知道 人家叫你杨百万
那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听到有人叫你
我感觉是诚惶诚恐 所以我自己都跟别人讲我不是杨百万 对吧 害怕的嘛
但是那种富起来的感觉
富起来的感觉当然好了 对吧 这个有吃有喝 对吧 我这个体重 年青的时候只有130斤 就那个富起来以后 迅速的膨胀/迅速的我的体重从130斤涨到了220斤 我哪个老照片看得到的
只要打开杨百万证券及时雨软件,开头都会有这样一段话“不做死多头 也不做死空头 只做坚定的滑头”,这段话成就了以前的杨百万,更使杨百万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一直很好地生存了下来
你那个时候研判股市主要是根据什么
没东西好研判 没技术指标 没K线 就靠自己 在电脑上画一个价格走势
我怎么知道我应该买了 我应该卖了
凭感觉 凭那个基本面的风险(看报纸吗)报纸也不看 因为当时没什么报纸 当时的报纸是不能有股评的 就凭感觉 就凭市场上买卖的人的多少 当时 后来有好多书上都写了我有这么一章 叫杨百万的数人头理论 散户都在买我就买 散户都准备抛我先抛 很简单的 和现在市场经济一样的 大家都去买这个东西就贵了 大家都卖出了就便宜了
那你会看人家干什么 看散户在干什么
我当时有证券办公室啊 就叫他们在每个证券营业部看者 而且当时特别好看 买进的都是红单子 卖出的都是绿单子
就是交易柜台
交易柜台 大家都拿着红单子在排队 我抢先买 大家都拿着绿单子排队抛 我抢先抛
因为你是大户
大户 有优先 有特殊通道 没什么窍门
您什么时候有一些技术经验的积累在股市中
到93年钱龙引进了中国股市 然后我把这个钱龙软件研究了三年 研究了三年以后 想从里面找到顶与底的规律的东西 找到了 到96年 开发了我这套软件
那你现在如果想起来的话 哪一年的行情您是被套最长的
98年 98年我买上海汽车 六个月(被套六个月)套一块钱 我七块买的 跌到五块九毛八 但是到2000年开始呢 这个股票从七块 八块 九块 涨到十三块 十四块
这是98年被套半年 那您手里还有多少
有啊 我就开始涨了以后分批往外抛的 五千 一万往外面抛啊 现在当然没有了喽(你最高价抛了多少)最高价抛的也不是很多 我是讲究平均利润的
我去年十月份一直到十一月十九号 破那个1311的时候 我全部满仓(你觉得到底了)到底了
越往下跌你就会慢慢买
加大买 前面我买起来都是五千的啊 现在是一万 两万的买 一下子成本就下来啊 而且我买的股票都是有大的基金在里面满仓的 这信息上看得见嘛 我比他们便宜
(基金)他的投资会对你的操作有借鉴与参考吗
有借鉴参考的(这种程度大概有多少)他们大概占到60% 我会考虑他们60% 基金都在里边的 我认为这个企业至少是波段的好股票 这我不排斥的 因为什么 他们有那么发达的走访上市公司的规模 还有什么 制度造成的 他是一级组织 上市公司可能会向他透露内幕 而个人投资者做不到的 这就是什么 我借他的脑袋在上市公司中发觉可能的好股票
杨百万现在忙于讲课。他现在的“利润增长点”是授课费。投资人总是趋向于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跟你同时期的人很多都销声匿迹了
这个里面就有区别了 就最终什么区别啊 他们炒的时候是机会 没有提升自己 我在边炒股票边在提升自己的文化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所以 跟我学 炒股要用心 要用脑袋 还得学习 升华自己
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宏观 微观经济的把握/我们现在股票成功的人 都是属于性格上面蛮狡诈的(那两个字)狡猾的狡 欺诈的诈 狡诈 又敏感 对报纸上登的什么都非常敏感的 狡诈 很狡诈的 我给他们上课 做股票的人一定要狡猾 不能善良的 因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武器嘛
你觉得学员在这里能从你这里学到些什么
至少能学到一点技巧(技巧)然后学到一点理念 学到一点我不贪婪 克服人性的弱点(这可能要需要)很需要的需要时间的 而且在过程中对自己的综合素质都要求很高的 所以我招的人基本上都选择过的 流动散户我都不招的
今天的“杨百万”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人物,而只是几千万股市投资者中的普通一员。在上海闸北区的公司里,他守着几台电脑观察着股市的起起落落。而围在身边的是一些慕名而来的学员
你怎么看以这种股民身份作为一种职业呢在未来
这个股民只要条件具备了是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职业的 因为这个一个什么投资市场 也是一个投机市场 和做生意没什么两样 做生意他也是低进高出 零售批发 股市也能做到的 相反的还有好的优点 回笼现金快 变现能力极强 他完全可以作为职业的 但是前提是你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这点没有
会不会越来越难了跟90年代相比
不会的 越来越容易 为什么 有一句话吗叫海阔凭鱼跃 原来只有八个股票才难呢 现在是此起彼伏 就是海阔凭鱼跃了 而且机构越多 机构博弈的缝隙 就是什么 海阔凭鱼跃的场所 机构和机构要博弈的嘛 不可能机构和机构铁板一块 机构之间博弈 就给人以适当的个人投资者一个回旋的余地
你现在是处在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
我非常看中自由 很自由啊 有一点和小时候看的书有关 我记得魏晋南北朝 最让我欣赏的是竹林七贤 辞官不干了 在竹林里喝酒聊天 我们这里就是看股聊天 / 其实我在这里也是排斥一个人在家里的失落感(你觉得失落)失落的 要人讲话没有 家里人又不懂股票 谈来谈去就是吃喝 没意思的 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一起出去玩 一起到哪个小街小巷 很开心的 说句老实话 养家糊口打工的钱我不在乎了 吃饭总有的嘛 就是找回这份老年的快乐
杨百万是中国股市散户的代表,他在证券市场上拥有许多第一,而每个第一都是在怀疑与争论中走出来的。但他能笑到最后,并不是他的技艺高不可攀,而在于他的理念是做股票要先做人,其次才是基本技术
那你现在在股市里的资金有多少
现在在股市里的资金两百万(那你现在的资产)资产不大 对外面宣称九十九万 不能超过朱容基说的杨百万啊 而且股票低迷 到现在总要套掉一万嘛 而且为了这一万 我就在股市上拼搏 每天千八百的挣 要把这一万挣回来 要对得起杨百万的称号
您现在的资产大部分都在股市里面
我的资产三分之二在股市里面(三分之二)差不多两百万 我一共赚了三个一百万,都告诉你了/国库券一百万 股票一百万 房子一百万 就三百万
自己的这一段投资生涯 你个人评价是不是很水道渠成 特别顺的
象我们现在看来水到渠成的当时我们买卖国债蒙受多大压力啊(多大压力)当时政协 人民银行一直把我作为一个争议人物的 当时政府有文件的 禁止个人经营金融 他把我们作为非法经营金融来处置 买股票了以后姓社姓资 你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尾巴 现在倒过来看轻松啊
你那个时候 他们给你什么样的压力
那个压力 现在说起来 就是这个 有可能是牢狱之灾 有可能是打击的对象 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挣了钱又给充公了 对吧 没收非法所得 现在没有了
你应该是属于那种很幸运的人
对 很幸运 这也是小平给的 因为小平开放改革 如果没有开放改革我们现在很悲惨的/98年这个中央台不是开放改革二十年二十人 我是其中之一 中央一套二十年开放改革的典型人物 《流金岁月》我也是的 上海电视台我也是的 新华社对海外发布的风云人物我也是的 后来我问他们的就象你现在这样 接待他们采访很卖力的 为什么 我就探测中央对我什么态度 后来中央电视台跟我讲 我们这个上人不是随意上的 几上几下 就你到了中宣部没刷下过 这就是我夹着尾巴做人的好处
杨以前的老照片的叠现
股票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就是没有股市我这生命活着都感到没意思.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92.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中国证监会第三任主席 周正庆
时间:2007-05-17
他的一份建议 引发了五年前的大涨行情
99年年初酝酿,报到国务院 国务院领导经过研究 5月16日总理副总理全部划了圈了都看了这个文件了 等于算5月16日批准了,批准了以后这个东西还没等我们证监会发表传出去了
五年监管,两篇文章,他在灭火与点火之间调控中国股市
广大股民来投资是支持你国家建设 谁投资你套谁 你这叫什么资本市场啊
周正庆,中国证监会第三任主席,中国股市上世纪末的潮起潮落在他手里收盘。和前两任证监会主席不同,周正庆在北京长大,1951年16岁时,父亲去世,他放弃学业顶替父亲进了银行系统工作,从学点钞做起。三十五年后,这个当年未完成学业的年轻人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作为央行高官,1990年12月19日,周正庆出席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代表人民银行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当时在会场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气氛
那会儿是一种改革开放的一种很重要的举措 当时大家心情都是很兴奋的 因为中国要正式成立证券交易所了
但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对搞不搞这个 当时认识并不一致
当时我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并不是说看得很清楚 中国这个资本市场到底怎么搞 证券交易所有了
当时的周正庆恐怕并没有意识到,五年后,他也踏进了证券界,接替朱鎔基担任国务院证券委主任,并在后来成为中国证监会第三任主席。
咱们在做工作的时候 都是组织决定 自己从来没想过 因为当时朱镕基是证券委主任 我离开人民银行以后调到国务院当副秘书长没想到要我搞证券委主任 后来组织上一谈 说你副秘书长要兼证券委主任我们作为组织服从吧自己思想没有这种准备
和在人民银行比 搞证券工作压力会不一样
过去管资金管计划管货币政策它那种压力 主要是我们国家是间接融资所带来的压力 当然当时你货币政策搞不好 治理通货膨胀治理不好那压力非常大我到了人民银行管资金以后好多病都是从那时候有的什么高血压啊心脏不好啊都是从那儿有的搞证券工作它的敏感度它的复杂性比管资金还要大因为它直接面对众多的股民 6000万股民 透明度很高 一出一点问题 整个市场马上就下来了
刚开始您是证券委主任 后来做证监会主席 这两种感觉应该也不一样
― 开始因为我是第二线,证券委主任下头还有个证监会主席证监会主席在第一线 主席在第一线,证券委是决定政策的制订法律的也就是说证监会是证券委的执行机构 第一线 象证监会出事了,围攻证监会那会儿周道炯,围攻周道炯 但是重大问题决策失误是证券委负责
1997年5月,周正庆开始执掌中国证监会。这一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黑色风暴虽然被挡在了中国股市之外,但危墙不远。因为尽管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但1997年的证券市场,全国统一的监管体制尚未建立,存在不少非法场外交易,证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证金,期货市场突发事件频频发生,金融风险随时可能爆发。周正庆受命开始了中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清理整顿。
撤销全国18个省市的41个非法股票交易场所;
撤销26家证券交易中心及STAQ系统;
整顿全国90家证券公司,清查1000余亿元违规资金,处罚君安;
原14家期货交易所撤并为3家,交易品种由原来的35个减至12个;
清理原有50余只老基金,1998年开始新证券投资基金试点。
在我看来 这五项清理整顿 每一项都是动大手术 你个人觉得哪一项是最难的
难度最大的就是场外交易 当时我们有十几个省市 十八个吧 都是自己有一个交易场所 未经中央批准 当时国务院有文件明确规定搞股票交易的场所必须国务院批准 任何人没权批准 但是我们十几个省市他自己就在那搞起来了 上市股票也没有经过别人批准 也没人监管 大体上我们当时统计有300万股民 这种场外交易 有300亿的市值 没有人监管 自己在那自行交易 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 非常难办
我想最难的是你既要关闭场外交易 又要保证这三百万人的利益 但是你只要关闭场外交易市场 这三百万人的利益肯定要受损 他们肯定会不高兴
你要关闭谁 那些股民能高兴吗 他会来闹 他闹呢都是到各省去闹 也有围攻省政府的 就是为什么要关闭 所以第一我们明确表示 你这个证券交易所是未经批准的 是非法的 第二 谁批准的你要负责任啊 你尽管是非法的 我们要关闭是肯定的 但是你要想办法 为什么我们一个省一个省的 当时我跟陈耀先 我们俩个人利用一年多的时间 找省长请省里最高领导来研究
研究出一些什么办法
一定要保证股民股东要分红 分红权要保证 让利让税
但分红毕竟只有一点点 特别是一听说要关 股价会跌 拿了这些股票的人损失会很大
股票的价格让它缓缓下降不能让它直线下跌什么道理呢这都是我找一些专家研究出来的就是它缓缓下降不断地倒手这只股票5元钱你花5元钱买的 然后4、9元你卖了 你赔一毛 然后我买4、9元吧 卖出去4、8元 不断的倒手,最后形成一个市场收购价,1元多钱 这时就要求你这个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你自己有钱你要把这股票收回来 1块多钱你收回来 股民受损失了吗 受损失了 但是大家均摊了,这是一个很高的高招一般的不是行家不知道啊
目前除深沪两个交易所外,还有一个三板市场,三板市场的几十只股票中,就有一些是从当年被撤销的交易场所转过来的。
而证券公司的清理整顿则是因为国家审计署在1998年对证券公司作了一次大范围的审计,当时的审计结果表明,证券公司普遍存在违规吸收社会资金、挪用客户保证金以及违规从事同业拆借活动,涉及金额达1000多亿元。
按当时审计情况看 证券公司违规的好像不少
当时证券公司审计署审计了88家 所有的证券公司都挪用保证金 没有一家不挪用的 所以当时领导很震惊 你们这么一些证券公司都挪用保证金 怎么办
你当时怎么分析这个问题
我说这88家要分清类别 第一种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另外第二种是基本守法的 挪用了一些 挪用得不是很严重的 而且是在什么情况下挪用保证金 你没有给他融资渠道啊
其实证券公司的融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
你得堵后门 开正门 大部分给他一个整改期 第一你挪用了多少保证金 你要作一个还款计划 我不处分你 叫新老划断 过去挪用你给我作出还款计划 我给你两条政策 第一你可以增资扩股 第二在市场好转的情况下你赚了钱 要把这个都补上 就这两条政策大部分证券公司都解决了 就是对全部都有问题的 你得有一个区别对待 你不能脑子一热全部处理 那处理了以后资本市场就完了 把好的大体上都救活了 一个增资扩股 把这个保证金补上 一个是通过当年的利润
这五项大清理始于1998年4月,历时一年半,涉及范围之广,清理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而从周正庆的处理方式看,其行事风格可谓是勇气与细腻兼备,除了骨子里京城天赋的强势特质外,少年即踏入社会的历练让他比别人又多了几分谨慎。琼民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化蛹为蝶。
琼民源,1996年的著名庄股,1997年因造假遭证监会查处,1999年,琼民源置换成中关村上市
在查处过程当中 就跟北京市 当时北京市管的这个上市公司就跟他讨论,你们造这么大的篓子出了这么大问题,第一我对你的主要责任人绝不手软抓起来判刑 董事长判了三年徒刑 这个当时北京好多人说情啊哎呀我们董事长给我们做了这么大贡献这个人是好干部也没什么大问题 我说他弄虚作假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我说他不上市 弄虚作假可能你顶多给他撤职就完了 这个不行 他触犯了刑律 判了三年徒刑 对外说清楚了 你弄虚作假就得负责任 对内怎么办呢你北京市想办法把这个琼民源重组 拿钱把它收购重组 北京市那会刘琪找我好几次 我们就商量 我说这个你们自己要负责啊,否则十万股民出了问题你们受不了的
在周正庆的要求下,北京市有关方面开始着手琼民源的重组,将中关村的资产置换进公司,琼民源的股东也将所持股份换成中关村的股份。1999年7月12日,中关村上市,这一天的平均成交价是34.09元,比“琼民源”停牌前交易日的成交平均价高出45%。被套两年多的琼民源老股东终于获利退场。
从1995年出任国务院证券委主任开始,到2000年初卸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五年监管任职,着实经历了几番风雨;当然,并不是每个奇迹背后都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故事,也许当时的他也没有意识到,1999年初自己的一份建议,竟与后来震动市场的“519”行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519”行情一举改变了当时已经调整了一年多 不少股民亏损累累的股市困境
从写建议到出台大概用了多久
经历了几次反复开会国务院也开会作了讨论有关部门也参加一块讨论当时我们提了六条政策措施
99年年初酝酿 国务院领导经过研究 5月16日总理副总理全部划了圈了都看了这个文件了 等于算5月16日批准了,批准了以后这个东西还没等我们证监会发表传出去了
这份政策建议包含了改革股票发行体制、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投资基金试点、搞活B股市场等六条利好,清楚地表露了当时管理层对股市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态度。这一消息向外透露后,持续低迷的股市强劲反弹,从1999年5月19日开始大涨,八个交易日内,深、沪两市上涨超过20%,日成交量达到300亿元,并且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但紧接着,这轮至今仍让股民念念不忘的红五月行情受到了质疑。
当时你听到了哪些不同的说法
519行情不来了,股票开始好转啦,一年半持续低迷 好容易六条政策出来以后 股民恢复信心啦 恢复正常了 股票开始转变持续下跌的局面 开始回升 在这个时候 有的所谓经济学家出来说话了说中国这个股市要出问题了 出现了井喷行情 要出现过热
特别提出来 国务院批准证监会这个文件也是不妥的 你有干预股市之嫌
所以你准备写那篇文章 就是99年6月份在《人民日报》上发的那篇文章
我亲自主持写 写这篇文章 反反复复经过三次推敲,把这个解释性的文章写好了 报到国务院领导,国务院领导一看写得挺好,有理有据,很能说明问题 就批在《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日报》又遇到这个问题 以什么名义,说他第一篇特约评论员 咱还是特约评论员。这个《人民日报》有个内幕。第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以后,那会儿范敬宜当主编,受到市场股民的严重攻击,打电话骂他 因为那是在过热的时候 你发表一篇制止过热。他现在一瞧这是个利好消息啊,所以马上头版头条发表这篇文章
周正庆任职证券监管高层期间,参与组织发表过两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第一篇是1996年12月 16日发表的《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针对1996年的大涨行情,认为当时存在严重投机行为,提醒注意风险。那时候,周正庆任职国务院证券委主任。 1999年6月15日,作为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组织发表了第二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这篇文章则对当时由低迷转入上涨的行情给予肯定,指出“519”行情不是过度投机,属于恢复性上升。
在这篇文章中你提出一个恢复性上涨的说法 为什么给这样一个定义
就是我们涨的股票的指数还没有超过历史最高点 当时实际才涨到1300多点 历史上早超过1300多点 所以第一我们讲我们这个行情是恢复性行情 没有出现井喷 而且分析根据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 这种恢复性的行情是正确的 是必要的
这是你当时出这六条利好政策建议的出发点
出发点之一
那主要的出发点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支持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股票恢复了 你也得关心群众 投资者这个文件以前 一年半的持续低迷 第一我们当时分析不正常 对经济发展不利 股民被套住 作为证监会 作为领导者 对这个问题要关心啊 这是群众利益问题啊 广大股民来投资是支持你国家建设 谁投资你套谁 你这叫什么资本市场啊
尽管在此之前的三周内,股市已经涨了30%。但第二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所表达出的积极政策信号,仍然让股民信心大增,五天后,上海突破了六年来的最高点,收盘1564点,6月30日最高上到1756点
对国家对股民 都是有好处的 股票可以继续发行了吧 股民被套牢的资金开始搞活了 他的财富又增加了 所以这篇文章发表以后 到六月份把这个思想认识统一了以后 大家信心进一步恢复了 所以股市开始好转 大概一直涨到1700多点吧 到1700多点大体上把股民被套牢的股票都解决了
有这种猜测 管理层当时出利好主要是想发新股
我们搞资本市场 不但要关心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能够筹集多少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同时你也要关心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所谓的合理回报 股市有涨有落 你自己投资 比如你搞了投机了 自己投资水平不高 人家赚钱你赔钱了 这是正常的 有涨有落也是正常的 但是绝大多数的股民被套牢这是不正常的 这说明我们工作上有失误的地方
市道不好 你觉得当时管理层有责任管
当时也不是说都是一致的声音,也有人认为股市好坏证监会可以不管,我们认为作为证监会应当管 不能置之不理不能无能为力,不能无所作为
519行情中上海最高点位是1756点,指数一个多月最多涨了近七成。经过调整后,这波行情最后演化成一轮长达2年的牛市,直到2001年6月才结束。
其实还是有人有这样的看法 同样是大涨 为什么说99年的好 而96年的是过度投机
你主要地看指数涨了多少 另外你得看看 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上升的 是在大家头脑过热的情况下 投资就赚钱的情况下去买股票 而且他有一个预期 就是不会落 落了以后国家会负责的
在周正庆看来,前后两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虽然立场不同,前者灭火,后者助燃,但都达到了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效果。而在1999年的“519”行情之前,股市已经低迷了一段时间,和九七年相比,1998年整个市场成交萎缩了7000亿元,筹资额下降近四成。新股发不出去,股民没有信心,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中国股市将无法承担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对这个519行情 不断有人说这是叫井喷吗 我一直认为519行情是正确的 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 对中国资本市场 它的利大于弊 任何事情不能说只有利没有弊 它肯定在这个行情上升过程当中会有一些投机性
而对被指用政策干预股市,周正庆的观点则十分鲜明。
中国的资本市场要有政策的引导不是正确的舆论正确的政策疏导股市就是错误的舆论和错误的政策引导股市世界都是如此原来有人说外国人家发达国家市场 人家不干预股市 这次我到德国瑞士去访问 人家德国瑞士发现资本市场落后于英美 德国提出十点计划 瑞士提出31条措施 都是支持股市的政策 回来我赶快跟领导报告 我说你们可不要认为 911以后美国有特殊情况下干预股市 在日常情况下照样出台政策支持股市 我们中国更有必要啊
1998 年,周正庆开始推动新的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并在一年后迅速放开。1999年,新基金由1998年的5只增加到22只,中国基金业开始规范发展,机构投资队伍逐步壮大。与此同时,除公开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外,各路私募基金也在股海搏杀。而对私募基金监管的真空状态则成为周正庆在任时的一大遗憾。
一直知道有这个问题,股市投机性比较强,有这么一些人在做黑庄
各种各样所谓投资公司 你看人民银行也不监管 它也不在人民银行登记 也不在证监会登记 谁也不监管 但是它又募集了相当多的资金 没有监管 它能量又很大 那些坐庄的问题始终没解决好 这个资本市场没有适度的投机不成为资本市场 要有适度投机 但是要适度
亿安科技,就是这样一只被庄家操纵的股票,1999年初它从8元多上涨,一年后最高涨到126元,股价升幅达15倍! 2001年年初,亿安科技股票操纵案案发,而这已经是周正庆卸任一年之后。
当时亿安科技我们得到的教训就是这个 这个我倒知道 立法我知道这个了 没有冻结权 本来要罚他4亿多 而且账上有钱 刚刚宣布要罚款 他把钱划走了 等你要罚款时钱没了 所以后来我们《证券法》要给证监会这个权力可以临时冻结不准划走
在离开监管一线后,周正庆出任《证券法》修改起草领导小组组长,牵头负责《证券法》的修改,他的生活,他的忧喜,仍然与资本市场密不可分。
总还觉得金融领域当中存在的种种的问题总是能够希望能解决得更快一点,现在觉得想得挺好在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还是不少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93.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申华实业12年掌门人 瞿建国
时间:2007-05-17
八年前 震动沪深的一出收购大战
我在加拿大的时候 已经电话打过来 说很快要公告了 已经买了5%
一场权力争夺剧中的主角
为什么 一个董事长都不知道 事先没有大家沟通 这样的情况下肯定要改变你什么
《资本人物》第八篇 申华实业12年掌门人 瞿建国
上海市东方路上的这栋小楼,普通得看过一眼就会遗忘。不过,这块醒目的公司招牌,多少给来来往往的路人留下了一些印象。楼里的主人,是证券界早年的传奇人物――瞿建国。开能公司,是他的另一段创业。
你做的开能现在处在一个什么状态
现在刚刚出生吧 我感觉到开能是我这次回来以后一个企业的企业 三年左右 那只能是一个很小的一个小孩子 刚刚起步阶段
你的目标是什么呢?对于开能来说
当然上市是我企业的一部分 另外 除了上市以外 我的定位是一个世界级企业
瞿建国十足的底气来自他不寻常的过去。17年前,他打造了上海的老八股之一――申华实业,在他手里,这家最初亏损企业在1998年被评为中国大陆百强上市公司第五名。不过,瞿建国被广为人知,却是因为他遭遇三次收购并最终离开申华的传奇经历。
这个传奇是从一个最初被叫做申华电工的公司开始的。
为什么称为电工呢 我是以电器产品为主导 为核心 所以26个跨地区跨省 总部设在我那里 那个企业规模很大 很有成就感 体制有问题 86年时候 大家都坚持不下去了 我认为我的方向是很对的 我不存心让它这样死掉
1990年12月19日,申华电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上海的又一只“三无概念股”,没有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全部股份都是流通股,更特殊的是,申华没有绝对控股股东。
三年后,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让瞿建国感到了不安。因为这一年中国上市公司中出现了第一例收购,被收购的延中实业就是一家股份全流通的公司。
申华可能是下一个目标
那时候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申华跟其他还不一样 他都是小股东组成的 它等于一盘沙 假定给一个公司收购了 要是这个公司素质好一点的话 那你可能很幸运的 素质差一点 你就倒霉了 我很担心
为了避免被恶意收购,瞿建国找到了深圳万科。于是,申华实业的第一个收购者亮相了
你一定要联合很多投资者有实力的投资者来支持你这个董事会的班子 来支持你这个总经理 董事长 所以我接触的所有公司我主张他们买我股票的 或者是成为大股东的这些公司 在我的头脑里面 认为是很优秀的 万科 我认为他是很优秀的一个公司 要是不优秀 我不会做出这种努力
这是万科董事长王石和瞿建国在当年新闻发布会上的合影。不过,由于后来万科出现股东纷争,两人的合作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你个人觉得遗憾吗 万科后面退出
其实我真正心里面根子里面我希望你做股东对我来说是不重要的 只要对我公司发展有好处的 我唯一不希望他为了他股东利益而来收购我股票的 这样影响了我企业的决策 今天你买了我的股票 希望我改变 明天换一个人买我的股票 又希望我改变 这个企业不会搞得好的
瞿建国在担忧与企盼中过了三年,1996年,第二个收购者出现了,这一次,瞿建国闻到了浓浓的火药味
你是怎么知道广州三新收购你的 我看到资料说 那时你正在加拿大
我在加拿大的时候 已经电话打过来 说很快要公告了 已经买了5%
你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感觉到这个事情很重大 为什么 一个董事长都不知道 事先没有大家沟通 这样的情况下肯定要改变你什么 要改变一个公司 最关键最关键要改变一个公司的所有 伤筋动骨啊
1996年10月23日,广州三新公司发布公告,持有申华实业5.028%的股份,从而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这就是整个“申华事变”的起点。时任申华实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瞿建国在全无准备的情形下遭遇到一次最严重的权力危机。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三新 我还是很接受的 因为本来就是要大股东吗 但是后来就是有些事情本来是件好事 结果弄得我们内部就是说好象有争斗了 这个事情弄得复杂了
瞿建国匆匆赶回上海。迎接他的是一个态度明显变化的董事会。常务副董事长李伟荣告诉他,引进三新作大股东一事,包括总经理董云雄在内的几位董事都同意。
你当时有没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我的感觉倒不是这样 我的感觉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的董事要站在一个股东的角度去争取事情 争取利益 去决定一件事情 也许他的行为是为公司好 一定要把某个人引进来 但是我们企业是个团结的一个整体 我认为 10个人里面只人有两个人不同意 我们最好退一步
广州三新是广东某投资公司下属的一家以经营房地产为主的股份制企业。至于他收购申华实业的动机,当年有媒体这样认为:
《上海证券报》:广州三新欲将投资重心从广州移至上海,但因在上海缺乏知名度,决定通过与在体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基础较好的申华合作,加快在上海的开拓步伐。
三收购申华我不能说是不对的 但是他本身的功利性太强了 我感觉到有风险
11 月4日,三新公司再次公告,已持股达7.03%。紧接着,申华实业七名董事联名要求召开临时董事会,讨论选举来自广州三新的四名董事。瞿建国面临出局命运,他开始反击,不过,在拒绝召开和参加此次董事会,并上报事件的有关纷争后,瞿建国并没有掌握事件的主动权
11月15日,由七名董事召开的董事会免去了瞿建国的董事长职务。
通过大家做工作 通过的一些途径 通过一些其他大股东的支持 当然三新的事情大家都清楚 后来我希望有其他股东的支持 那么出来一个君安
五天后,深圳君安投资公司突然冒出,公告已经买进申华实业5.045%的股份,
是你自己去找的君安
很难说谁找谁的 都是双方都有一个心灵的感应 一个很自然的状态 他们约我们双方一谈 很快就是 因为很多是一致的 君安有一个使得我非常听得进的 就是说我们不会来改变你的经营 他说我不是一个什么集团我没有什么产业的 我就是一个投资人 我希望我的股票要赚钱 而且我君安是有实力的
君安投资是君安证券的下属公司,1996年正是君安证券在二级市场风头最健之时。有推测认为,参与到这样一起收购战中,君安既可以顺理成章地在二级市场通过股票赚钱,同时也借机控制一家上市公司。
当初跟君安达成协议的时候 是不是觉得心里有块石头落地了
这个事情是一个自然的事情 就是任何困难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任何困难一定有光明的一天 就是现在时间到了没有 不过到那时感觉到应该来的就来了
应该会比较放松吧 因为我想你找到君安之前 那个过程还是比较紧张的
也不能说紧张 我这人是非常坦然的 就是说在紧张的状态下面我也不会太紧张 就是很起劲 精神来了
毫无疑问,对当时大势已去的瞿建国来说,君安是打反击战的最后一枚棋子。
11月23日,瞿建国签署《关于董事长行使特别裁决权和处置权的决定》,责令李伟荣停职检查,暂停董云雄的总经理职务
11月25日,君安投资增持股份到7.063%
11月25日,瞿建国责令总会计师莫全富停职检查
11月28日,君安投资第三次举牌,持股9.0928%,取代三新成为申华第一大股东
君安连连加仓,瞿建国步步紧逼,并迅速扭转颓势。“申华事变”的最后结果是君安投资以15%的持股锁定第一大股东地位,李伟荣等人离开申华,瞿建国继续担任董事长,成为赢家。不过,两年后,君安证券董事长张国庆及相关高管出问题被捕,瞿建国与第一大股东开始不合。
君安不是出事了吗 后面等于是公司合并的另外一个公司了 它的领导人 决策人 它的目标 它的方向都不是原来的君安了 所以我有不同意见的想法
这种不合最后演变成一场诉诸法律的僵局,瞿建国成了第一个被大股东告上法庭的上市公司董事长。矛盾的激烈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瞿建国如何解这个死局?两个月后,人们却看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申华实业迎来了它的第三个收购者――华晨集团,仰融出任董事长。
我交给仰融 我决定离开 而且那个离开又是像当时我在那个农村的时候离开的一样 我要离开这个地方 离开中国去加拿大 因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太受争议了 你最好要避开这么一个环境 我一直在想我做得太累了
申华实业的瞿建国时代就此终结。新主角仰融后因资产纷争出走美国,申华辉煌一并而去,沦为市场上的三线股
这个事件所想象的跟到最后的结果还是没达到当时我们所想像的结果 这是没有办法的 等于说自己的孩子他没有出息 那怎么办呢 只要希望他健康 不要出大问题就可以了
开能公司将在2005年进入上市辅导阶段,估计2006年上市,瞿建国说可能持股25%,同时会以技术及管理手段防止恶意收购。或许,这是申华实业留给瞿建国的最深刻领悟。
空闲的时候 有个人聊聊天 这个话题呢 围绕我们现在的这个工作啊 这个事业啊 就是有共同的语言的同事大家聊天 平时这是我最大的享受.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96.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高西庆
时间:2007-05-17
从华尔街律师到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当时就技术问题 理论性问题争议极多 天天都在争 在打 所以大家都感觉是在 创建一个新制度的过程中 虽然有很多非常遗憾 有很多很生气的事 没做成 但是呢 想起来 仍然还是一个热火朝天的事情 好象一个革命性的开创性的事
十年沉浮,两进证监会
我觉得第一次创业的感觉更强烈些 第二次再回去呢/多数的时间已经大大的制度化了 很多事情已经受了巨多的约束
为官数载,仍书生意气不改
因为我这个人是一个很急的人 我做什么事一下 而且我是一个做事不是考虑非常周全的人 那么在这个体系里 你要很周全 你要瞻前顾后 看上看下 看左看右 否则的话 你会很麻烦 你会引起很多难受的地方
实际上您在美国呆了七年是吗
六年
88年什么时候回来的
88年的9月3号吧 呦 今天就9月3 号吧 整整的(十六年) 我记得88年9月3日从罗湖入境的
如果用资深来说明高西庆在中国证券界的背景,应该不算言过其实。这位中国证券界的元老,曾是华尔街一家律师行颇受重视的律师,十六年前的秋天,他回到了北京
因为回来的时候大家就想弄交易所这个事 已经鼓吹了一段时间了 而且写了白皮书什么的 那些人组织一块到处去拱 所以主要的时间 大部分时间都在拱证券市场这个事
还在美国工作的时候,高西庆等人就编写出了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提案《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
那会我们就把他叫白皮书 当时 因为用一个白皮子弄的 但是那个只是一个比较初步的东西 拿回来之后呢 到了88年的8月份 王波明回来 9月我回来 很快就跟国内搞这个 也有一帮青年的学者啊 企业家一块弄 如果没有国内那些人呢 这些东西根本不会走很远的 因为在国外呆这么多年的人 回来对国内情况一点不了解 不可能一下就做成什么样的事情 做为媒体煽情的就是人从国外回来 拿回来一个东西 好象怎么样 不是这样的 其实我觉得至少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力量在国内
真正的白皮书就是那个《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设想》是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白皮书一部分指在88年5月就已经完成了的 那个就是我们在纽约做的 政策建议那一块 对 王波明 我 李青原这么一批人 后来那个白皮书是10月份 是10月多到11月 那里面后面有一个名单 附了所有写这个的人 有很大一份名单 现在说得多的白皮书 是后面这个 对后面这个比较完整了 包括设想 政治法律框架 包括证监会 当时证券管理委员会的框架 包括交易机制都有一套东西 当然现在看来很粗了 但是当时来说在中国这个完全没有 一切空白的基础上 那个还是比较 至少给人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起点
那白皮书这块您个人负责写那个部分
法律这个部分 法律 法规部分和 证券管理委员会结构这个部分 都参与写了
回到北京的第五天,高西庆来到万寿宾馆,参加了“金融体制改革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研讨会”,在这里他见到了当时国内一批热血青年和官员,并立即成为编写中国证券市场蓝图小组中的一员
从9月到10月 中间这段时间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就全力的 昼夜加班的弄出来 当时工作的地方就是在中创 当时我每天要骑自行车 要骑几十公里 因为我住在经贸大学 每天要从经贸大学骑到石家胡同 找到王波明 一块再骑到珠市口 这个距离最少有二十多公里 光单程 然后呢 常常要从那要骑到万寿路宾馆 去找王歧山 当时是中农信的地方 从那再回经贸大学 那我这一圈下来 我估计大概得六 七十 七 八十公里 每天所以我回来不久就发现 原来因为在美国做律师 很长时间老不运动 已经都胖了不少 回来很快就精瘦了
高西庆过着一种忙碌却充实的生活,当时的他是一位热心证券的对外经贸大学老师。两个月后,由这批年青人撰写的《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获得中南海的肯定。此后,高西庆参与了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事被搁置了。不过,他很快在参与深沪交易所的筹建中找回了激情
因为朱容基听经叔平讲 北京有这么一批人弄这个事 经叔平是当时联办的理事长嘛 理事单位之一 说你马上把他们全请过来 说给他们户口 给他们房子 给他们汽车 我说我们什么都不要 就愿意来弄这事 非常高兴 后来回去 到当年年底 12月底 又跑去一趟 和楼继伟 贺茂胜 龚浩城那一批人 所谓三人小组 上海人行的行长 交行的董事长 和体改委的主任三个人 组成三人小组 然后我们去开了会 商量过之后 从一月份开始着手工作 联办就派了一批人 全面开始工作 弄起来了 在这过程中 大概又过了两三个月 还是什么时候 具体时间我想不起来了 后来是谢思敏告诉我说 深圳方面找 说他们也要弄交易所 希望我们去 赶快几个人跑去 跑去以后就是禹国刚 王健 当时在罗湖那口上国贸 还是一个楼里面 小小的一间 没有椅子 我们就趴在茶几上弄 刚开始就是我说的叶立成 邱晓飞这两个 当时这两个人是新鸿基过来的给他们讲交易所的那些东西 我们跟他们一块 然后就开始写 深圳的规则 上海那边就是张宁那些人在弄 上海的规则 两边来回跑 这样两个规则弄出来 /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证券市场 像我们这样在技术上走在前面 让大家 现在在世界上这种证券交易所的会上对我们国家的交易所是非常看重的 而且常常把我们国家摆在发展中国家之外 他叫 MARKING 好几次讲话给我们安排一特殊位置 后来别人有意见 因为我当时在华盛顿 有意见 后来那个美国人讲有什么意见啊 说中国市场非常特殊 他不属于 MARKING 为什么 MARKING 所有特征相当多的他没有 说无纸化 T+啊 这些技术上的 他们在技术上很先进 比很多发达国家都先进 你为什么不给人家一个特殊的席位呢 所以我觉得这个有历史的偶然 当然也有历史的必然 就是因为我们是后发优势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走 但是呢 历史的偶然当时我们这么多地方 上海 深圳的领导 国家管理层这么一批人能够有足够的开放心态接受这些东西
对高西庆来说,那是一段简单而快乐的日子,不过,这种生活在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时有了变化
要成立证监会当时来动员我们几个进去 犹豫很长时间 我直接的反应 第一反应 当时问我要参加证监会时 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参加/因为我这个人是一个很急的人 我做什么事一下 而且我是一个做事不是考虑非常周全的人 那么在这个体系里 你要很周全 你要瞻前顾后 看上看下 看左看右 否则的话 你会很麻烦 你会引起很多难受的地方
尽管有顾虑,但高西庆还是接受了邀请,成为第一届证监会首席律师及发行部主任
我们争议了一段时间 后来的反应是这样 就是说我不做的话 反正有人要做的 那么要做的这些人呢 当时也知道大概是哪些人要做 出来的东西情况可能还要比我们想象的可能还要更不理想一些 那么说还是 所以说当时我说两年 说的非常明确 我说两年 两年做完就出来/我呢快到两年的时候 我跟刘主席说 我说我要走了 我当时说两年 刘主席后来跟我说,说你还是帮帮忙再做一段时间 刘主席他是一个在整个机制里呆了那么久的人 但是他对年轻人的理解程度真是高于绝大多数人的 他一直在教书 所以他的思路非常开阔很开放 他也很善解人意 他讲了以后 我也不好意思 说再呆一段 帮帮忙吧 他说这话 本来你说他那么高的职位 他可以说 你不能走不允许或者说不可以 说的话非常客气 也不好意思 那好那就再呆一段 /对于我来讲 我这人就是不太适应这种 过多约束的东西 因为我们是那种野路子出来的 好象不是人家从科员一级一级走上来这种人 所以对这种东西 没有受过这种磨练 这是我的缺点
从证监会出来后,高西庆重拾教员生涯,一年后,他再次出山,担任中银国际总裁,直到1999年夏天二进中国证监会,官至证监会副主席。不久,周小川出任证监会主席,自此,中国股市开始第四任证监会执政时代。周小川主政证监会期间,大批的海归派人士汇聚于证监会,下到部门的副职,上到周小川的助手高西庆,都有海归的背景,不仅如此,证监会还以500多万年薪的代价,聘来了第一个海外的副部级干部,副主席史美伦。显然,这是一个有着完全不同风格的证监会,认同国际化、市场化的监管理想,高西庆找到了理念一致的组织
您在99年到2002年这一段 重新回到证监会 应该是你做了一些你想做的事情
第二次再回去呢/多数的时间已经大大的制度化了 很多事情已经受了巨多的约束 已经不可能再用那种 完全没有任何别的限制的情况下去弄 都要先把给定的很多条件 说好了再去讨论 这时候已经非常不一样 所以我到觉得第二次 从工作角度的来讲 我倒觉得第二次难得多相对来说 难得多 因为你要受的约束多 但是正是这第二次 我也成熟了很多了 对机制也了解更多了/刚开始那三年是根本不理解这个只要偏一点就坚决不愿意做 认为这完全是背叛 就是很理想主义那种 那种很幼稚的那种想法 我觉得第一次创业的感觉更强烈些 因为当时是完全没有规制 完全没有约束 几乎没有约束 当时所有的证监会的重大问题 都是在主任办公会上决定的 主任办公会是什么呢 就是刘主席坐在那 把各个部门主任叫到一块 每个礼拜都要开至少一次 大家争论的一塌糊涂 争的很厉害 我当时并不觉得提出有意义 今天回想 后来回想 才觉得在中国这个机制里 刘主席这样的人真是非常难得的 他能够让各部门主任 大家随便的吵 而且常常就是他的观点已经出来了 我们仍然不同意 使劲的争/ 当时就技术问题 就理论性问题争议极多 天天都在争 在打 所以大家都感觉是在 创建一个新制度的过程中 虽然有很多现在回头想想非常遗憾 有很多很生气的事 没做成 但是呢 想起来 仍然还是一个热火朝天的事情 好象一个革命性的开创性的事
从证监会出来,高西庆被调任全国社会基金保障理事会副理事长,认识高西庆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睿智而不失书生意气,其实这和高西庆早年的经历有关,他参加过学生连,修过铁路,当过钳工,是工农兵大学生,这些造就了他的性格和一种生活态度
我呢是比较幸运的一个 不管是因为家里的教育也好 还是什么原因 历史的原因 因为我的父母都是非常乐观的人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也是比较乐观的/上大学是工农兵大学 我是因为铁路上完了之后 就分到工厂 因为当时受伤了 算是三级残废 脑震荡/我回到西安到兵工厂/我去的时候73年初嘛 73年3月 4月 然后后来就开始招大学 当年考 我们都考了 很多人希望都考上 结果考了之后说不算/第二年就不要成绩 就大家推荐 我那个车间是全厂最大车间 我呢又是我们车间的青年委员 成天领着年轻人干义务劳动 就跟学习上没有任何关系 就是干活比较好 很卖力 钳工的技术 技能我也都掌握还可以 所以 当时一万个学员 74年的9月 到了外贸学院 到78年1月毕业 然后当年又考研究生
自己选择自己命运的这种机会比较少 在你们这一代人里头
我们那个年代碰巧文化革命 本来说起来 从一个角度讲是一场灾难 使得很多人的梦想破灭了 很多人失去生命 失去家庭 失去亲人 但是与此同时 给人提供了无数的机会 就是因为 没有任何限制了 我文化革命开始小学刚毕业 忽然没有限制 所以家里因为父亲关起来了 在监狱呆五年 我母亲送到陕北农村去了 就我一个人 那你一个人每天都得做选择 我每天的选择就是吃几顿饭的问题 因为当时家里没有赚钱 我每天多数时间只吃一顿饭 因为我吃两顿饭 我这三毛钱就这么费了 对吧 多数时间我就得睡觉 睡醒了 实在睡不着了 跑去吃顿饭 然后回来继续睡 这就是我的选择 那这个你想 人啊 其实大的和小的 从哲学的角度讲区别真的不是很大 所以今天你看来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好象 如何如何 我觉得我们比较幸运 我现在说起来仍然是这样 我们的幸运之处就在于 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动荡的年代 一个发展非常快的 一个起伏落差比较大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里使得真正 所谓自强不息的人 愿意往前继续前进 往前供的人就可能能够做出一点事来 这种人机会就会多一些
我们发现在高西庆的办公室里,除了三面墙的书柜,还有他的珍藏――一块块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石头,或许,这正是高氏想表达的,学者本色以及本质的率性硬气
我是属于比较简单的 要求比较低的这种人 所以不像那种美食家啊 或者对自己衣服啊 对自己头饰都要求 我这人是一个很粗的人 我自己讲 西北农民嘛 所以不是什么 所以我对什么事情很容易(满足) 叫中国农民小福即安什么之类的 我可能也属于这一类吧 虽然我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我说了经常犯错误 但只要纠正 看得明白 过后你去看事情 看明白之后你心里很愉快的 这也许也是因为我教书的原因 有时候也写东西 所以你要回头看自己 从学术的角度去看的话 你觉得一 看出一点什么东西 原来只从一个角度看 钻得很苦 钻牛角尖 后来转过一看 原来豁然通亮 就觉得这样挺好的 这是从纯学术的角度看 所以 哦觉得没什么 都挺好.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97.s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08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佛山照明董事长 钟信才
时间:2007-05-17
管理的企业是东南亚最大的照明器具公司 被别人称为固执、保守、小气守财的管家婆
我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都不去投资 政府说我很保守 资本运作很差 我这用钱 你讲我保守 我也承认 讲我资本运做很差 我也承认 但是 在目前中国这个现实情况下 我要投资 我投我的主营业 不是我的主营业 我不去投
公司上市十一年 年年有分红还被称为“绩优垃圾股”
我按照我的思维去做 我说做人嘛 要埋头去做 要老老实实去做 所以 由于这前面七八年 年年分红 所以感动上帝 我想感动了政府 也感动了股民 现在认为我是最好的 做法是最好的
联合高管以MBO的形式收购佛山照明国有股 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最后跑到北京 我请示了国资委 请示了证监会 对企业领导者 直接用MBO收购形式不办理
2002年,这一年钟信才已经59岁,2002年佛山照明股东大会决议,按年末总股本358448259股计,向A、B股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4.20元。不管是出于对企业40年的感情,还是由于TCL等企业MBO成功给了他信心。思考之下,钟信才将自己的名字与这一年最热门的词语之一MBO联系在了一起。
MBO中文意思是"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金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股东结构、资产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
2002年底,钟信才等几位高管联名上书佛山市政府,要求买下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23.97%的国有股权。其实这种想法早在2000年他们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那时候2000年我在北京 在增发我的A股的时候 很多基金 在增发 在推介会上 那些基金就问我 你高层人员如何要持有这股份 你高层人员有没有搞激励基金 使你们这几个人能留得住 那么我们的副市长 在那个会议上 黄维郭 现在还是佛山市的副市长 在那个会上向那些投资基金 你要增发嘛 你要表示 我们回去会考虑 我们有这个考虑 想把一部分国有股卖给高层 在这个会上一表达 一表达的话 我们就行动了
在佛山照明的成长过程中,不可不提的是总经理钟信才。中专文化的钟信才1964年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分配到佛山照明工作,并将这之后40年的人生时光全部交给了佛山照明
我本身是一个中专生来的 靠自己的拼搏 靠自己的苦干 死干 他们认为年轻嘛 有培养前途啊 另外一个肯吃苦啊 学我们那个老厂长的那个做法 是白天晚上在这个工厂里面 以厂为家啊 总之感动上帝 感动职工 领导认为不错 我做这个东西
钟信才从车间主任、生产、技术科长到副厂长、厂长、经理;一直到1992年后任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在佛山照明,钟信才始终是工作时间最长的人,每天呆在厂里不会少于10个小时,其中一半时间是泡在车间。佛山照明留下了他的青春,也留下了他人格化的领导痕迹
那么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完以后呢 很多管理工作 特别是职工的那种 特别是企业的组织性 积极性 没有那么高 比较散漫的 这个时候要靠领导在厂的一个是领导带头 跟他在一起 他觉得领导能吃苦 为什么我们不行 领导跟我们在一起了 来引导职工遵守劳动纪律 引导职工把企业搞好 所以这方面 你晚上有人在那守着还是确实不一样的 虽然我们佛山灯泡厂以前是属于大型企业 按照道理讲学大庆就是白天和黑夜要一个样 领导在场和领导不在场要一个样 晴天和下雨要一个样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把企业朝这个方向去做 现在来讲跟学大庆时差不多了 白天黑夜 下雨晴天 领导在不在都这么做 以前这个过程领导必须身先士卒 带动大家 感动大家 感动职工 职工才回过来对你有认同
佛山照明是一家有钱的企业,但钟信才对每支出一分钱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他固执、保守的“管家婆” 理念深入人心
我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都不去投资 政府说我很保守 资本运做很差 我这用钱 你讲我保守 我也承认 讲我资本运做很差 我也承认 但是 在目前中国这个现实情况下 我要投资 我投我的主营业 不是我的主营业 我不去投 七十二行 行行出状元 行行都能做出来的 我不懂这行 我投他干啥 他在那赚钱了 他眼红去投 最后你血本无归 我宁愿把钱放在银行里面 这是最稳重 保值 不但保值 在某种程度上还升值 因为他不贬值 他不被人卷走了 等于在升值了
钟信才在两种情况下会变得慷慨大方,一掷千金。一是购买生产设备,二是分红派现,自1993年上市以来,每年都较高比例给股东分现金
从93年 94年开始 我就每年分红 留下了三金 公积金 公益金 任意公益金 留下来以后 全部分 所以那些股评家 我被那些股评家 在电台上说的一钱不值 是讲我佛山照明是 绩优垃圾股 为什么 绩优垃圾股就是只知道分红 不送股 不搞股市 我说股市好坏与我无关 分红是理所当然 一个人从良心来讲 要对得起人 人家投资给你 你连银行的利息都不给人家 光送股给人家 送股给人家的目的就是稀释股份的问题 所以我坚持分红 你怎么说我 报纸上怎么讲我 绩优垃圾股 我也不理他 我按照我的思维去做 我说做人嘛 要埋头去做 要老老实实去做 所以 由于这前面七八年 年年分红 所以感动上帝 我想感动了政府 也感动了股民 现在认为我是最好的 做法是最好的
当年,他曾在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上承诺一定要在10年内将佛山照明办成一家国际性的上市公司
我们是93年上市 在93年在佛山的华侨大厦,那个第一次股东大会上 我就向股东承诺 三点承诺 第一点承诺 我要把我们佛山照明公司办成东南亚最大的灯光照明企业 第二个承诺 就是每年要分红 每年要把赚的钱分给股民 第三个承诺 我决不把我照明公司搞成挂羊头买狗肉 来欺骗股民 做假帐
将佛山照明称为中国民族工业一面旗帜,没有人会表示异议。佛山照明的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佛山市灯泡厂,1992年10月20日,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11月23日,佛山照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我认为这四年来 照明公司发展速度这么快 而且规模这么大 我认为在几个方面 一个是我从79年做厂长到现在对于我来讲没有开除过人 /尤其是79年 80年 81年 82年 这段时间在扭转企业这种管理比较混乱 企业的职工精神不是很振作的情况下 那么采取什么呢 采取教育 动员 我允许职工流动 /第二个我认为 照明公司有今天 作为厂长要敢于改革 /第一条要冲破计划经济的这个束缚 /第二个就是我们从80年 81年 82年 一个人事制度改革 /再一个就是用工制度的改革
正是在佛山照明一系列改革的背后,MBO应运而生了,不过MBO只适用于一部分企业,这些企业的特征是:属于竞争性行业、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现金流稳定。如果照这个标准,佛山照明进行MBO无疑是具备条件的。于是在佛山照明2002年度股东大会上,钟信才将佛山照明高管希望以MBO的形式买下佛山照明国有股这一计划透露给了媒体,关于佛山照明MBO的消息和评论一时间铺天盖地
后面的报纸上已经在不断的吹风了 MBO有一种在理论上很大的争论啊 有的赞成MBO啊 有的是反对MBO啊 已经有很大的争论
尽管钟信才等管理层有多年管理上市公司的经验,但在计划进行MBO的开端上,仍然困难重重
主:你什么时候知道 尽管副市长表态了 但是上头还是不同意这个工作 推进不了
我们一路一路在请求 一路一路在要求 那么 政府从来不组织一个协调会 把有关部门叫在一起 怎样去操作 怎么样去提出一个方案来 那叫我们自己去提没有用啊 我们提出来没有人受理 也没有用啊 你政府要组织一个班子 要组织国资委的人 国有资产有关部门的人 经济委的人 或企业的人组在一起 成立一个五人小组 然后提出方案 报到政府批 这个小组就没有提 没有人去组或即使我们报了 没有主管部门受理这个方案 不敢越权 没有用 等于没有用 讲归讲 做起来没有人去动 没有用的这个东西
然而钟信才对MBO显然充满信心和决心,如果收购成功,佛山照明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业务骨干在任期内,将通过合法的渠道和合理的价格,获得适当比例的股份,收益延期兑现,并享有相应权利和义务
主:你们当时提出的方案是什么 有具体方吗
我们那时的方案是什么 就是把国家的股份 先买下来 是23点几 先买17% 18% 按照净资产来买
主:那时候净资产是多少钱
那时候的净资产是四块多了 后来增发完了以后就变成五块多了
主:那时候你打算你的钱怎么拿出来呢 你们管理层
那时候 有钱啊 银行肯借啊 银行那时候还不属于违规啊 我把股票抵押给银行里嘛 后来是做的多了 所以违规了 银行就不准用股票抵押的方式了 那时候银行肯借 我长期经济效益好啊 银行认同我这个人 认同这个企业 你股票放在这里 银行认为没有风险 现在不行了 现在你要先卖下来以后 付了钱了 再到银行去抵押 还不行
那时,钟信才将MBO之后的员工持股都想好了,但对整个收购过程的细节却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成熟的思路,在A股市场,国资退出过程中采取MBO尚有很多障碍需要逾越,包括来自国家监管部门的审批和法律法规的限制,还有如社会观念、收购方资金来源、收购定价等多方面因素
02年 实际上 国有股佛山市政府已经在运作了 运作了把我们全力推出 23点97 国家的全力退出 推出后 就让给其他 让出去 所以 佛山市有17 家 有17家 不是佛山市是全国有17家要买佛山照明的国有股 17家 包括现在的欧司郎 佑昌(一听说佛山国资委要买 来了17家)16家 加上我们打报告 就是报纸讲的 我们一路来要求买 我们管理层也打了份报告 是成立一个公司 叫做信光公司 来买这个国有股 所以就变成17家了 那么我们要争取啊 能卖给其他的 为什么不能卖给我们 最后佛山市政府也想卖给我们 后面政府也想卖给我们 因为我打了三次报告给我们市委书记黄龙云 他们也考虑可以 同意卖 卖给我们一部分 最后跑到北京 我请示了国资委 请示了证监会 对企业领导者 直接用MBO收购形式不办理
主:那时候的底限是什么
那时候底限是这样的 我们想我们一来是23点97全部买 那么我们后来退到什么情况 卖了18万股也行 但是必须23点97里面 我们要占股 就是这个大股 意味着有18万股 那个是6万多股卖给其他的 甚至我们是15万股 那个8万股卖给其他的 当时这23点97里面 8千万股我们要买5千万股就行了 可以买5千万股 不一定把8千万鼓全部买下 当时我们必须买5千万股 来控制 做为第一大股东 来控制这个企业/因为企业好嘛 没有什么风险 而且我们自己经营者 知道今后的发展会更好嘛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买呢 而且有的人已经买到了 为什么我们买不到呢 所以有一种积极争取的心情 不断去跟政府力争
不过,最后佛山市政府决定采用国务院国资委鼓励的方式,将佛山照明股权受让方的选择以公开竞标的形式进行,并为此聘请了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进行报价评估,还组成了国内外中介的专家小组,对有意向的投资者进行考察和分析
2004年8月31日,收购尘埃落定。佛山市国资委分别与欧司朗佑昌控股有限公司和香港佑昌灯光器材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合同,佛山市国资委将所持公司股权悉数转让与上述两家外资公司。其中,分别向欧司朗佑昌和香港佑昌出售公司4828.41万股和3763.80万股国有股,占公司总股本约13.47%和10.50%,转让价款合计6.78亿元,每股人民币7.9元
欧司朗佑昌是欧司朗与香港佑昌的合资公司。欧司朗是德国西门子的全资子公司,全球两大照明产品制造商之一,财力雄厚。而香港佑昌也是照明行业专业企业,在国际上有广泛的销售网络
主:假设不卖给欧司朗和佑昌 你就准备退了 为什么
其他股东不是搞这一行的 在谈话的过程中没有共同的语言 即使他相信我 叫我再做 做下去也没有意思 不要唯心的做下去 也没有必须再做下去 如果是现在的欧司朗 佑昌可能更大一些 但是我认为学得东西更多一些 对企业的发展 各个股东对我的认同可能更好一些 否则那些大股东 搞地产的 搞金融的 或者什么搞投资基金的 他这钱赚到的时候会转手买给别人的 你想欧司朗他买下来不会卖给别人的 他只有越做越大 变成他的 而不是想把我这个做一下 二道贩子 三道贩子 买给人家的 那你买给人家企业 政府没有任何好处的 发展没有好处 经常换主 经常换帅 没有发展前途的 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去经营这个企业 没有什么好处的
其实,对以钟信才为首的管理团队而言,保持佛山照明的业绩持续、稳定地发展,是未来经营的重中之重,业绩才是一切
目前的这个时候 作为我来讲 一个年纪比较大了 61岁了 这样的速度发展速度 对我来说 比较保守的 也是比较满意的 我不想搞更多的冒进 要稳 特别在中国这个市场 中国这个政策经常变换的过程中 企业要稳 稳住了 企业就有发展了 如果大起大落 对企业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我认为是比较满意的 这种发展速度
钟信才必须从MBO的遗憾中走出来。对钟信才来说,还有太多比MBO的遗憾更实际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做
下一步的发展是比前面的发展 更好来一个突破的 因为我目前我在银行里的存款是有8个亿的资金 现金 特别是在当前这个金融严格控制投资 特别是银行减少放贷的情况下 我拥有的资金这个时候是我发展最好的时机 也不向银行借钱 用我的自由的资金 发展最后的时机 而且呢 这个时候 速度发展最快 市场占有率会更好一些 同时我把我银行里的8个亿的资金发挥他的效力 我在银行里面存在里面利息是一点几 零点几 一点几 我拿出来 通过发展产品 把规模扩大 我可以有十几 二十几的回报率 企业的效率会更快一些 同时 我现在有一个场地 生产场地 我现在有三千亩的生产场地 那么这三千亩的生产场地是我未来发展一个强大的支撑点 一个生产基地 也是很好的 我认为今后在发展过程中 资金有了 产品有了 最大的还是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引进 包括向国外购买软件也好和买一些高新的技术也好 设备也好/所以我认为我困难的就是生产一直膨胀 人员的素质怎么提高 当然 我们现在搞激励基金 把一部分人才留住了 但是仅仅留住这一部分人才还是不够的 还要大量的新的人才崛起 不断的产生 不断的涌现出来 那么这样形成共识了 那么对企业的发展会更好一些
对外界的各种议论,钟信才一贯是充耳不闻。这位80年代初与马胜利、步鑫生齐名的改革风云人物,只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埋头苦干。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毕竟钟信才已经61岁,“后钟信才时代”的佛山照明会否遵循他的思路继续走下去?同时钟信才作为国有股东代表执掌公司二十多年,一旦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换了老板”,如果钟信才还继续执掌佛山照明,他的领导风格是否会随之而转变?我们都将拭目以待.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ideo/zibenrenwu/20080316/499.shtml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