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底蘊雋永情 平易近人見溫馨
訪藝術家賴武雄
賴教授心有所感的說:「學習藝術就是在培養愛美的情操,用我們的眼睛來證實這世界的美好,以此來經營人生的幸福,進而對社會產生愛與關懷的奉獻。」
1942年生於台北士林老街,畢業於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
1977年獲頒中山文藝獎及文藝協會西畫繪畫獎章。
歷任中小學教師、國立藝專美術科及改制後的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系專任教授暨科、系主任等職。他的作品蘊藏著溫馨愉悅、平靜祥和的氛圍,觀賞之餘,有著滿心的感動,餘韻迴盪。
台灣光復後,人們期盼的安定生活終於到來,
一個小男孩時常駐足在被填平的防空壕上,以殘片磚瓦在地上塗鴉,天馬行空畫起對未來的夢想。
從親近土地開始,悄然刻畫出對鄉土的熱愛與悲天憫人的胸懷,
他,即是當今知名的藝術家——賴武雄教授。
自小對繪畫興趣濃厚的賴武雄教授,父親是從事藝術相關的話劇演員,
因此他經常結識在劇團擔任美術設計的藝術工作者。
長期在藝文圈裡耳濡目染,他汲取了東方文化與人文的涵養,
也強化道德與人格修為,無形中塑造出為人處世的氣度。
建國中學畢業後,賴武雄考取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
真正踏入正規的美術教育,開始學習中國畫的「四君子」、
西方素描及水彩畫的訓練,自此扎下深厚的繪畫基礎。
當時,他對於大自然奧妙的美懷有崇敬之心,
每每翻閱國內外著名的風景圖片,時常被繽紛的色彩與浪漫的氣氛所吸引,
徜徉在光與色彩的世界裏,不但釋放了內心豐沛的熱情,也激起源源不斷的原動力。
因此,他特別喜愛旅遊,時常走訪名山勝水,藉以涵養胸襟,開拓眼界。
經由每一次管狀顏料的擠壓,為四季注入了鮮明的色調與驚喜,
他看待世界的最佳詮釋,即是以彩筆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想望。
在師範學校這段期間,賴武雄曾入選第14屆省展,帶給他莫大的鼓舞。
畢業後,分發士林國民學校任教,開始教職生涯,但他始終沒有忘卻藝術創作的夢想。
教職滿3年後,他考取了人人讚譽為「畫家搖籃」的國立藝專(現改制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在諸位前輩畫家:李梅樹、李澤藩、楊三郎、廖繼春、洪瑞麟和廖德政等多位名師的指導下,
以艱苦實學的穩健腳步邁進。
經由長時間的鍛鍊與沈潛,他才華洋溢、表現卓越,
最後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深獲師長們的讚許,不久被聘回母校任教。
在藝專時代執教多年,賴老師真誠待人,贏得師生愛戴,
後來國立藝專改制為國立台灣藝術學院,他擔起第一屆系主任的重責。
賴老師用心延攬優秀師資,從李梅樹老師開始,網羅了當代藝壇的菁英,為培育學子盡心盡力。
直至升等學院期間,他更是付出相當的心力傳承藝術的種苗,
幾經承先啟後的灌溉之下,如今得以見此瓜田綿延。
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努力,更是多年來資深藝術學府的豐收成果。
能有如此的建樹,正是追本溯源,薪火相傳交替的歷史見證。
賴教授在藝術學院得到師長們的引領,全心專注於行政事務上,
在老師與學生之間保持緊密的聯繫,並積極貫徹教育理念,
從教育的平台上悟出價值的真理,他說:
「美術教育就是在培養美的情操,培育有教養的國民,
能做一個懂得經營幸福生活與價值的生命體。」
換言之,對生命有責任感,並從一個人的心性與心靈中,
賦予這個社會更多的愛與關懷,正是藝術家的職責所在。
因此,在他任職科、系主任的期間,積極舉辦關懷鄉土系列的寫生活動,
進行深入的探析與實地採訪。
賴教授擔任台灣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期滿後不久,
決定選擇「退休」作為人生另一起跑點。
他以旅遊界的一句名言做為註解:
「身為領隊,他的責任就是按計畫走完行程,
而遊客的責任,就是在最美的時刻走入景點。」
能適時的急流勇退,堅持生活的原則與藝術創作的理想,
由此可看出賴教授不慕名利的情操。
賴老師卸下重擔後依然忙碌,退休生涯成為他人生階段的黃金期,
從當起了專職的畫家,開始尋覓各地美景,將每一次旅遊的感動重現於繪畫作品,
讓觀者沈浸於他的繪畫世界裡。
從人格養成到思維的確立,在反覆經驗推敲下,
奠定藝術家的創作與風格,進而形成獨特的見解。
賴教授認為水彩與油畫在觀念上有許多共通性與相似處,但在技巧的掌握與時間的流程上卻大相逕庭,塑造出的情境畫面與情感張力的投射自然會出現不同的詮釋。
他說:「水彩具有技巧上的失敗率,水分的控制非常重要,
下筆見真章,絕不能有拖泥帶水與絲毫的閃失。
油畫就不盡相同了,它可以反覆的琢磨,
層層疊疊之中尋找出情感的深度,在每一次的筆觸痕跡中尋覓內心的契合,
從耐心思索的過程中建立求真的態度,特別地耐人尋味。
就像楊三郎老師作畫,他可以將一幅小小的油畫,
從年輕修改到年邁才罷休,如此堅定執著,不愧是追求至善的精神。」
自古言:「相由心生」,隱喻每個人的心境必然顯現其外表上。
情同此理,也可說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畫出什麼樣的畫,從畫品中就能看出人品,
好比從一個人的衣著打扮就可以推敲這個人的個性一樣。
賴教授強調,人品會影響畫品的格局,
因此,凡事以真實坦然的胸襟看待一切,才能明心見性,創作出好作品。
他以西方媒材作畫,作品中卻流露著東方人文的涵養,
賴教授謙卑的說:「我是個很平凡的人,我的畫沒有激情,
也沒有新聞性,更不需要有太多的解釋,
但我希望一般人能感受到平凡、溫馨的一面。
因為平凡就是一種幸福、一種自然,
所以,我用東方的色調與思維,『以西潤中』來詮釋,
為我們所生存的這片土地與時代做見證。」
賴教授畫水彩,也畫油畫。
不論是從人物畫揣摩人性,或是從寫生中探尋自然,
都抱持著「創作本乎自然,精心彷如隨意」的心態,
透過不間斷地琢磨,更顯其深度與不凡。
藝術創作就是在傳達人類生活的經驗,更是情感思想的體現。
如何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出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
這是身為藝術家的責任與使命。
因此,賴教授心有所感的說:
「學習藝術就是在培養愛美的情操,
用我們的眼睛來證實這世界的美好,以此來經營人生的幸福,
進而對社會產生愛與關懷的奉獻,不管處於任何環境,
一定要堅持信念,才能創作出感動的作品。」除了自勉,他也常以此來鼓勵現代的藝術青年。
應台灣創價學會邀請,
賴教授的畫作將於全國藝文中心巡迴展出,
他感性地表示:
「創價學會注重人文,強調和平、和樂,
與我的想法相當契合,而且能夠在自己的本土,
努力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令人相當敬佩,
我深感榮幸受到邀請。」
此次的訪談如浴春風,宛如走進他的繪畫世界,溫馨滿懷!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7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07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璀璨人生——李麗華
「藝術是人性的自然表露。所謂『藝術的生命』,不僅是繪畫、音樂、舞蹈,所有藝術都是以感動為泉源,表現出普遍的精神世界——『自己』和『宇宙』的融合。」池田先生的話語道出了認真投身藝術工作者的心聲。
投身拼布領域10幾年了,李麗華依然興致不減。「舉凡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例如壁飾、皮包、桌巾、面紙盒等,都可以用拼布做成。藉由欣賞美的事物,讓自己提升境涯,許多的創意思考應運而生。」看著滿屋子的創作,喜悅的心情充塞她的心中。
「若不是透過信仰的磨練,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我可能只是個為了宿命哭泣的女性,過著孤獨、陰暗的人生。」李麗華感嘆說道。
透過信仰挑戰病業
會接觸妙法,李麗華不諱言地說:「是因為婚姻不美滿。」她出生小康之家,卻選擇了一段不被看好的婚姻。「由於外子有了婚外情,我毅然決然地提出離婚的要求,卻也因此嘗到了苦果。」帶著襁褓中的兒子,她重新過生活,但由於來自周遭無形的壓力,讓她的精神幾乎崩潰,罹患了憂鬱症。為了她的病,她的母親到處求神問卜,卻沒有任何改善,李麗華形容當時鎮日精神恍惚,如同行屍走肉般。
這時,姊姊得知她的處境,便告知信仰日蓮大聖人佛法能夠宿命轉換,遺憾的是,當時年紀尚輕對於信仰不置可否,只覺得那是老一輩的事,與她無關。
所幸前輩殷殷鼓勵,讓她產生試試看的念頭,便開口唱題。前輩與她約定每天早上9點至12點到她家唱題,因為怕她睡過頭,每天早上7點就打電話喚醒她。由於失眠嚴重,她幾乎天亮才入睡,所以每次都是聽完電話就睡著了,驚醒時,已是8點鐘,她用冷水洗臉,提振精神,隨即趕往約定地。
「既然答應了別人,我就一定會做到。」個性剛強的李麗華說。儘管每天唱完3個小時題目後,回家路上總是發誓明天絕對不去了,但只要前輩打電話來,她還是一口答應。不過,她的內心依然疑惑著:唱題真的就能解決問題?
每次唱題後,前輩總是告訴她:「要加油喔!明天一定還要來。只要確信御本尊,絕對不會走投無路。不要害怕,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她的反應卻是:「我不想擔大任,只要做個平凡的女性。」但對方堅持不放棄地給予鼓勵:「這不是妳想不想要的問題,將來妳就會知道了。」誠摯的話語讓她感動不已。
當時李麗華的父親理應退休,但為了她的病,不得不繼續工作,而且身為長子的父親還得面對13個兄弟姊妹的異樣眼光,愧疚讓李麗華下定決心,要透過信仰改變一切。
「其實,信心的第2天我就能入睡了,父親看我在唱題後有很大的轉變,也主動入信。他跟著我每天唱題3小時,也認真地信、行、學,每次參加學會活動回來都滿臉愉悅,這是從未在父親臉上看到的表情,我也覺得滿欣慰的。」李麗華回憶說。
父親患有肺病,還有一個智障的妹妹,李麗華不想造成家裡的負擔,拚命祈求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3個多月後,她唱滿了百萬遍題目時,幸運之門悄悄開啟。
一位久未謀面的同學突然與李麗華取得聯繫,邀她一同參與演唱事業。「她當時在東南亞演唱,獨來獨往,有天突發奇想,想要找個夥伴,一同演出。因為求學時,我常在音樂課上被老師點名合唱,她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想到了我。」李麗華笑著說。由於工作待遇不錯,儘管擔心自己生性沈默寡言,不知能否勝任,但為了經濟,她決心放手一搏。
利用訂製禮服的時間,李麗華拚命背熟歌曲,1978年,她抵達了東南亞,成為夜總會一顆閃亮新星,也創造了她的初信功德。每個月都能定期寄錢回家,抒解了家中的經濟壓力。
夜總會一個檔期是3個月,每次必須接滿兩個檔期,所以李麗華半年返台一次,最多只能滯留9個月。「曾有一次在國外過年期間,為了省錢,幾乎以泡麵度日。我省吃儉用,每個月準時寄錢回家。父母幫我存下一筆錢,購屋置產,生活總算穩定下來。」李麗華滿懷感謝地說。
在一般人的眼中,台灣歌手出國演唱,觀者雲集,是個釣金龜婿的好機會,但是李麗華意不在此,「我的行李箱裝的都是學會書籍,只要是休息時間,我就在房間唱題、練歌,沒有時間交際應酬,若看到不合理的事情,我還會挺身而出,嚴正指責。」
由於率直、獨特的行事風格,促使李麗華成為眾人爭相目睹的歌手,隨即於夜總會竄紅,許多客人都指名要聽她唱歌,家中經濟因此大為改善。「這都是信仰帶來的福運哪!」她滿心感謝地說。
1987年,李父親因罹患肺癌安詳過世,臨終的成佛樣相,讓親友們肯定了信仰的偉大,尤其看到會員們的真情流露,真心付出與關心,更撼動了家族們的心。
每次出國,為了前往當地會館唱題、活動,李麗華都會去找朱先生領取介紹函,朱先生總不忘問:「妳不考慮回國廣布嗎?」經過認真思考後,她毅然放下如日中天的歌唱事業,1988年返台定居,投入廣布大業。
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由於新加坡的經紀人十分希望李麗華繼續歌唱事業,但是她已決心投身廣布,只願接下短期的工作,並接下了未來部帶班阿姨的使命。1987年,學會舉辦文化節,李麗華全家族投入其中,她參與滿族舞蹈表演,她姊姊是投入漢族舞蹈,妹夫則參加體操演出,兒子是天鼓樂團團員,母親及妹妹則是後援會成員,一家沈浸在信仰和樂的氣氛中。殊不知宿命的風暴正悄悄來襲。
1993年某天,朋友有意前往大陸投資創業,找她一同投資,她心想:「我不懂投資,如果對方需要錢,我就借他好了,就當作幫助一個人。」兩年後,朋友投資失敗,債臺高築,也因此拖累了她,甚至面臨房子被查封的命運。
雪上加霜的是,母親40多年的糖尿病發病,進出醫院如家常便飯,三妹也突然病倒,除了眼睛能轉動外,全身癱瘓。「三妹4歲時罹患小兒麻痺症,高燒不退,傷到腦部,以致智商減退。38年來,她第一次生病,需要我照顧,我卻無能為力,感到十分愧疚,深怕負擔不起醫藥費,因而延誤了治療。」
種種壓力下,憂鬱、恐慌、焦慮伴隨而來,導致李麗華幾乎崩潰,輕生的念頭縈繞腦海。某天騎機車時,竟然車速過快,一個分神,沒有注意到路上因坑洞鋪上的鐵板,連人帶車摔了出去,幸好後面的汽車都留在原地,沒有追撞過來,只有輕微擦傷,算是轉重輕受。
為了解決債務,李麗華透過題目,賣掉一間房子,減輕了3分之2的債務,但三妹住院醫療費用尚無著落,因她無勞保全需自費,透過題目祈求,諸天善神出現,醫院的護士長主動要幫她想辦法,住院21天時,竟然申請到社會局的補助金70幾萬,解決燃眉之急。兩天後,她的三妹因器官衰竭,安詳過世。「妹妹平日累積的題目,用在臨終,妙法真偉大!」李麗華讚嘆地說。
懷著感謝之心,她參與2000年青年和平藝術節的大合唱演出,完成使命後,所有的債務問題也獲得解決。「透過這次的考驗,改變了軟弱、依賴的個性,學習到勇於承擔錯誤,如何心平氣和地與他人對話,解決問題。」李麗華說。
1996年,李麗華正式接觸了拼布領域,從小就喜愛藝術、閱讀的她,看遍文學名著、名人傳記、詩詞、藝術欣賞等書籍,她透過自修,完成了珠寶設計、服裝設計課程,並從縫紉學校師資班畢業。平常一本書、一部好電影、一張音樂唱片、一場歌舞劇,都可以讓她得到滿足,洋溢著幸福感。她不斷以欣賞美的事物勉勵自己力求上進,直到接觸拼布,再度開啟了另一片天。
拼布作品的完成需要細心與耐心,從構圖、設計、選擇材質等,李麗華不假他手,完成的作品匠心獨具,成為同儕間競相模仿的對象。她從本科、高等科取得證書後,一路兢兢業業,目前已擁有講師資格,這份堅持與熱情,讓她步上了成功之道。
「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物品都可以透過拼布完成,初學者不妨從可愛的填充物開始,例如長頸鹿、貓頭鷹、小狗、烏龜等小動物,通常一、兩天即可完成,還有小型、中型壁飾等,皮包也很實用。」李麗華指著自製的皮包笑著說。「學無止境,從今年8月開始,我又報名了另一個講習課程,希望在拼布領域上能夠精益求精。」
她的母親於1999年過世,對李麗華來說,母親是幫助自己信心成長的動力。回顧母親的一生,她說:「媽媽晚年時,血壓、血糖皆不穩定,但她的視力不因罹患 40多年的糖尿病而受影響,傷口也不曾潰爛,這是因為她勤勵於唱題、活動,研讀池田先生指導,還曾就讀夜校,學習寫字,上進的心令人感佩。她希望自己年老能夠不要痛苦、如同睡著般過世,果真所願滿足,臨終的成佛樣相,再次證明了妙法的偉大。而我雖不斷地與病魔對抗,但透過研讀先生的指導,重拾希望、迎向明天。」
「池田先生曾說過:『如果有錢,就去環遊世界,增廣見聞,擴展視野。』我的世界地圖目前只完成一小塊,我期許自己要如同池田先生般,不被病魔擊垮,用寬裕的心,如海綿吸水般盡情學習,妝點自己的璀璨人生!」李麗華說出了她的期盼,我們給予滿心的祝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07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藝術無國界 攜手創新局
石川欽一郎與倪蔣懷
早期台灣西洋畫史頁,石川欽一郎與倪蔣懷在推動畫壇活動與美術教育上的貢獻,功不可沒。希望藉由此次畫展,讓現代人瞭解兩人的風範與畫藝成就。
台灣近代美術的萌芽,始自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來台播下種籽,繼之由弟子倪蔣懷悉心灌溉,開闢出台灣美術嶄新的園地。早期台灣西洋畫史頁,石川欽一郎與倪蔣懷在推動畫壇活動與美術教育上的貢獻,功不可沒。希望藉由此次畫展,讓現代人瞭解兩人的風範與畫藝成就。
台灣的西洋美術發展始於日治時代,第一位來台教授美術的日籍老師石川欽一郎,推廣水彩畫,貢獻卓著,尤其是學校教育方面,他為眾多莘莘學子開啟西洋美術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美學觀,孕育終生對美術創作與欣賞的愛好,台灣第一代畫家大多數得之於他的栽培,故稱石川是「台灣西洋繪畫的啟蒙之父」,實至名歸。
1871年,石川欽一郎誕生於日本靜岡縣,兩歲時移居東京,從小就十分喜好繪畫,中學時代開始學習南畫(中國文人畫)、日本畫及英語,學習過程中卻遭父親反對。他的父親是舊幕府官員,受漢學薰陶,無法容許兒子以創作藝術為志業,所以石川欽一郎作畫時必須避開父親的注意,努力不懈地學習英語及繪畫,因而奠定深厚的語文及繪畫基礎。
石川少年時代雖醉心於繪畫,卻苦無機會向老師學習,17歲那年就讀東京電信學校,一方面認真學習英文,一方面跟隨小代為重學習日本畫。當時,日本畫壇吹起西方風潮,以遠近透視法及陰影法處理空氣和光線,石川為了研究最新水彩畫法,時常到上野公園圖書館研究,並且實際應用在作品當中。隔年,他進入大藏省印刷局工作,從事印幣、印刷郵票等工作,當時恰逢英國水彩畫家阿富列德‧伊斯特﹙Alfred East,1849—1913﹚到日本寫生,於是印刷局派遣石川擔任翻譯,往後石川常常寫信向伊斯特請教作畫的技巧。28歲時,石川辭去工作,遠赴英國學習正統水彩畫法,從此確立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回國後,石川隨即擔任日本陸軍通譯官,因參加八國聯軍戰役而被派往中國,不久後因腳部受傷而返國。1904年,再度前往中國投身日俄戰爭,擔任軍部翻譯官,戰爭期間,他的足跡踏遍東北各個省分,並利用時間至各地寫生作畫,僅僅一年,便完成了20多件素描,描繪出許多東北的風土民情。
台灣現代美術的播種者
1907年,石川首次被派至臺灣,擔任台灣總督府陸軍翻譯,兼任台北國語學校美術老師,從此展開為台灣美術運動的播種耕耘。石川欽一郎,在學生眼中是一位個性溫和、待人誠懇無私的老師,留著一撮小鬍子,衣著整齊,連雪白襯衫上的蝴蝶領結也十分講究,說話語氣溫文,除了日本人慣有的禮俗教養之外,不失紳士風度,待人尤其真誠。他從未責備學生,平常指導學生作畫,還教導人格修養的重要性,待人公正無私,從不把軍國主義的大日本優越思想灌輸在學生身上,更不強行教授自我的藝術主張,十分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們從他的處世當中,學習到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儒雅,獲益良多。
鄉土寫實的台灣風格
石川欽一郎在台灣任職時,寫生獨鍾自然風景,尤其田園景致與歷史古蹟,他最喜歡竹林、相思樹、紅磚房舍,題材素樸簡單,自英國學習的渲染效果,很能表現炎熱潮溼的台灣風景。石川的情感細膩、用筆輕快活潑,喜歡柔和明亮的色調,紫色、黃色、藍色是最常用於天空的顏色,他作畫快速、判斷精準,掌握水氣氛圍尤其獨到。
石川的作品高雅成熟,更兼顧台灣各地風土特色的趣味,爾後他在台灣組成「番茶會」,帶動藝文活動,開始以台灣風情為畫題,參加東京的展覽會,積極介紹台灣的風土景色,讓日本人更近一步藉由畫作認識寶島之美。他曾如此形容台灣:「傳言是地獄,見了卻驚為天堂,這就是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形與色都很優美的島嶼,令人欣喜。」
1922年,喜好周遊列國、勤於寫生的他,走訪歐州的巴黎、倫敦、威尼斯等地,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當中多以田園風景為題材,觀其作品彷如美景再現。當他返回日本後,著手在東京舉辦旅歐作品展,不料一場大地震摧毀東京一帶的建築與無數的生命,使得美術活動被迫停擺。在此情況下,他接受即將上任的台北師範學校校長的邀請,決定再度來台,擔任該校的美術老師。
1924年,石川再度訪台,有心要為台灣美術開創新風氣,於是他積極在《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時報》、《台灣教育》等報紙介紹水彩畫的技法、觀念與作品,引起大眾的興趣,提升民眾藝術欣賞的能力。每逢假日更帶學生到戶外寫生,一一給予指導,啟發美學新觀點。
學生跟隨著石川欽一郎的腳步,透過畫筆描繪大自然的美景,詮釋本土的美和感動。石川對學生付出真心與關愛,他主張台灣畫家要發展地方特色,並勇於開拓自我的藝術理想,不可只一味模仿日本畫家的風格,其美學觀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學生心中。
石川積極鼓勵學生組織畫會,全方位推展美術教育,所教導的學生不可勝數,倪蔣懷、藍蔭鼎、洪瑞麟、李澤藩、李梅樹、李石樵、陳植棋等皆出自他的門下。石川兩度來台,前後共計19年,開啟了台灣西洋美術的大門,帶領台灣藝術工作者積極發展美術運動,造就不少美術人才,至今仍深受美術界人士的感念。
石川欽一郎與倪蔣懷的師生情誼
石川第一次來台所教導的學生倪蔣懷,是他的第一位弟子,也是門生中以礦業贊助藝術,提攜後輩的第一人。石川在台灣推動畫會時,倪蔣懷隨同負責畫會的各項經費與事務處理,因此倪蔣懷對於台灣西洋美術的發展與貢獻,確實功不可沒。
倪蔣懷出生於1894年,時值甲午戰爭,隔年清廷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台灣從此進入日本統治的殖民時期。倪蔣懷幼年時就讀瑞芳公學校,雖在日治時期的環境中成長,但因為父親是漢學老師,曾在瑞芳十分寮一帶教授漢學,倪蔣懷跟隨父親身旁自然深受薰陶。1909年,他順利考取台北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即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求學期間成績表現優異,書藝、繪畫亦出類拔萃,受到日籍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的啟蒙,引發他對美術的熱愛,開始勤奮作畫。
1913年,倪蔣懷畢業於國語學校,開始擔任教職工作,一心仍嚮往藝術創作,原本有意赴日深造,不過,因當時台灣美術尚在啟蒙階段,須有推廣及贊助後進為職責的人才,石川婉言勸阻倪蔣懷留在台灣經商,以資金支持美術運動。倪蔣懷顧全大局,放棄了成為專業畫家的夢想,而以一名業餘的美術工作者及愛好者來推動幕後的工作。
倪蔣懷的事業是礦場採集,時常要到各個礦場與煤礦事務所視察、協調,足跡踏遍北部山城與都會,他作畫的習慣大多是在巡視礦場之後,於礦場附近尋求適合寫生的風景作畫,作品多以北部礦業城鎮,如瑞芳、汐止、十分寮、金山等地為題材,舉凡近代雨都情調、淡水教堂原貌、瑞芳礦區風韻、還有大稻埕老街風光等,尤其基隆每一角落,不論港口或山城均詳實描繪記錄,留下許多珍貴的畫作。
倪蔣懷一手籌畫贊助的畫會眾多,如七星畫壇、台灣水彩畫會、赤島社、東壁書畫會等。1929年,再次受到石川老師的鼓勵,他決心從事有益台灣社會發展的事業,成立培育美術人才的「台灣繪畫研究所」,讓當時愛好藝術的青年能有交流及發表作品的園地。曾在該所上課的年輕學生如洪瑞麟、張萬傳等,後來都成為台灣藝壇極受尊崇的前輩。石川欽一郎與倪蔣懷對台灣美術環境的塑造,不僅展現了畫家開闊的磊落胸懷,也使得台灣的近代美術成就,綻放出動人的藝術花朵。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