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6|回复: 4
|
重温焦志敏17年前“让球”事件
[复制链接]
|
|
重温焦志敏17年前“让球”事件
网上一则关于前乒乓国手焦志敏重返北京进入IT行业的消息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些年退役的“国手们”做生意的很多,但“跻身”IT行业的并不多——焦志敏的头衔是:北京全天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国IT企业奥秘特公司北京分公司首席执行官。报道说焦志敏的公司主要是做手机彩铃业务的。时隔一年之后,在央视体育频道的《名将之约》栏目看到了焦志敏的节目(2005年9月9日),主持人在访谈中问到88年汉城奥运会上“让球”的事情——一刹那,焦志敏与主持人的眼圈都红了——我,一个乒乓“粉丝”,眼泪也在眼框里打滚。尽管焦志敏在节目中说她已经不再去想这件事了,但她在这件事情上所受到的巨大伤害,却不应该被遗忘。
球技与美貌,使焦志敏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乒乓球队最亮丽的一道风景。1988年9月,焦志敏、李惠芬、陈静代表中国女队出征汉城奥运会。由于此前“勇”获第39届世乒赛女单冠军的何智丽此后一直受到排挤而不能参加汉城奥运会,焦志敏亦由世界女乒排名二号人物取何智丽代之成为一号人物。但这一次焦志敏面临了与何智丽一样的“境遇”。其时女单半决赛的阵容是:焦志敏对李惠芬,陈静对捷克的赫拉霍娃。领导要焦志敏“让球”给李惠芬,理由是她曾负于赫拉霍娃。焦志敏对李惠芬、陈静对赫拉霍娃的比赛同时进行,当时并不知道赫拉霍娃是否能出线。结果,当陈静打败了赫拉霍娃时,焦志敏已经“让球”输给了李惠芬。于是,决赛在陈静和李惠芬之间进行。最终,陈静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乒乓女单冠军,而本该获取这一殊荣的焦志敏,却只站在了铜牌领奖位上。
焦志敏在《名将之约》节目中说,她一直视自己为那届奥运的女单冠军,尽管,比赛完了以后她哭呀,哭呀,哭得个昏天黑地!
汉城奥运会后不久,时年25岁正处在技术最成熟颠峰的焦志敏旋即退出国家队自费到瑞典留学,并很快嫁给韩国乒乓国手安宰亨。在韩国她先后做过模特、外景主持人、演员,先后经营过一次性纸制品、服装代理、餐馆等等。尽管焦志敏成了在韩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再也没有从事过任何与乒乓球有关的工作——主要原因,就是“让球”对她的深刻伤害。
“让球”,曾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潜规则。出于各种冠冕堂皇的原因,不少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都曾在“组织”的授意下打假球,心甘情愿地输给自己的队友甚至“友邦”的选手。比较“著名”的,在焦志敏前面有何智丽事件,后面有王励勤事件。此等拙劣行径今天是否完全绝迹,尚不得而知。“让球”是中国体育官员给奥运精神抹上的最大的污点,因为它不仅为竞赛规则所不容,为观众所痛恨,也违背了人类竞技体育的基本精神,违背了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不知道西方社会有否“让球”一说?我想是没有的,这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产。在计划经济年代及其后续影响时期,运动员的个人利益是无法与强大的“国家利益”抗衡的。在“国家利益”的挡箭牌后面,在“祖国荣誉”的花环后面,有着太多的焦志敏等的泪水。“让球”,说到底,是能否以“国家利益”来欺负“个人利益”的问题。我以为,“个人利益”重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当是全民意志的体现,而全民意志不是抽象的,是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意志和利益所组成,如果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意志与利益都不尊重,甚至粗暴干涉与横加剥夺,又何来所谓国家利益?在一个民主社会里,如果任何一位公民的意志受到强奸、利益受到损害,国家的神经当会颤栗并痛楚!有失公平的金牌,焦志敏可以不拿,国家也不应该拿!建立在伤害了个人价值基础上的金牌,国家拿下了,不是美事,而是丑闻,不是荣誉,而是耻辱!
“让球”,出让的不仅是个人利益,受损的不仅是个人价值,而且包括人格与尊严!在一个人格与尊严受到践踏的社会,“国家利益”还有什么意义?可以说,“让球”,它是中国现存所有体制阴暗丑陋的一个缩影。我们在今天的“拆迁”风波中就看到了它的另一种“表现”。既然“国手”都可以为了“国家利益”让球,那么,平民百姓在面临“国家征地”时,又有何理由不“限期限时”弃土离居呢?
焦志敏当时所受的伤害,我以为超过了何智丽。正因为何智丽“抗命”没有让球拿下了87年的世乒赛女单冠军,一系列打击报复便接踵而至,直到使她失去汉城奥运会参赛资格——世界排名第一的种子选手出征奥运会却榜上无名——这不仅是对于何智丽的奇耻大辱,也是致使焦志敏最终只能接受“组织决定”的最重要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焦志敏承受的压力要大于何智丽,痛苦也大于何智丽。那个年代,“组织”是难以违抗的,“组织”就代表着国家。尽管多年后我们发现,当年最喜欢把“组织上……”挂在嘴边的人,利用“组织”仗势欺人的人,很多已成了国家的败类。
好在,焦志敏与安宰亨的婚姻很幸福。她有所失,亦有所“得”,得到了一个爱她的老公(安宰亨现为汉城体育大学教授),得到了一个高尔夫球打得很不错的儿子(15岁了)。但听说何智丽与她的日本老公小山英之已经面临无可挽回的婚姻危机,并至今无子。应该说,何智丽挑战让球潜规则比她夺取世界冠军意义更大、更应令人尊重——因为她是第一个敢于对让球潜规则公开“说不”的人。只是,她当年有所得,今天却有所“失”,从人生与哲学的角度来说,真乃“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当然,这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主题了 |
|
|
|
|
|
|
|
发表于 7-7-2006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lwee 于 7-7-2006 12:51 PM 发表
“让球”,曾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潜规则。出于各种冠冕堂皇的原因,不少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都曾在“组织”的授意下打假球,心甘情愿地输给自己的队友甚至“友邦”的选手。比较“著名”的,在焦志敏前面有何智丽事件,后面有王励勤事件。此等拙劣行径今天是否完全绝迹,尚不得而知。“让球”是中国体育官员给奥运精神抹上的最大的污点,因为它不仅为竞赛规则所不容,为观众所痛恨,也违背了人类竞技体育的基本精神,违背了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
哦....后面有王励勤事件???
Chelwee知道什么事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7-2006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rnell 于 7-7-2006 17:33 发表
哦....后面有王励勤事件???
Chelwee知道什么事吗?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有那一位大大知道这起事件的,希望可以写出来,让小弟知道。谢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7-2006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智丽临场变卦 焦志敏终生遗憾――女乒让球三宗最
相关新闻:陈静无奈让球何智丽 奥运夺冠李惠芬并未让我
让球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优良传统”,在无数次的世界大赛中,依靠有组织制定的严密让球潜规则,中国队常常提前把冠军收入囊中。在可能遇到的对手面前,让球可以保证我们最终出场的基本上都是对手的克星,这无疑大大地增加了夺冠的保险性,可以说中国乒乓球五十年的辉煌,让球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当然,让球的作用还不仅仅是一致对外,有时候为了体现利益均沾的内部平衡,在保证冠军不旁落的前提下,让球也成为一种分配手段。前一种让球我们很好理解,后一种让球往往背后的东西就非常复杂了,包含着很多人情功利因素。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981年第36届世乒赛,我们取得了全部七项冠军,还包揽了5个单项的冠军,有趣的是,5个单项的冠军共8个人竟没有一个重复:男子单打冠军郭跃华、女子单打冠军童玲,男子双打冠军李振恃/蔡振华,女子双打冠军张德英/曹燕华,混合双打冠军谢赛克/黄俊群,这绝对是用巧合无法解释的。实际上,5个单项的冠军,基本上都是由乒乓球队内定的。
在中国女乒征战史中,影响最大的三宗让球事件都与世乒赛冠军和奥运会金牌有关。
第一宗:叛逆者也得让球
1981年36届世乒赛女单决赛曹燕华让给童玲。当时进入四强的还有张德英和南朝鲜选手李寿子,曹燕华在半决赛中击败了李寿子,童玲战胜了张德英,以她们两个人的实力相对比,直板反胶弧圈打法的曹燕华对横板削球打法的童玲有绝对优势,队内比赛从未输给过童玲。但是,曹燕华是个非常有个性的运动员,当时被认为是不听话、思想有问题,说白了就是个不讨教练组喜欢的刺儿头,于是,乒乓球队决定,以童玲在团体赛中立下大功为由,让曹燕华让出冠军,曹燕华只有怀着一肚子委屈打了一场假球。曹燕华当时确实有些出格,规定运动员不准吸烟,她偏偏时不常地来上两根,规定运动员不准谈恋爱,她偏偏与施之皓打得火热,而且他俩还经常与也在谈恋爱的蔡振华、黄胜两人结成 小“团体”,这当然会让上层看不顺眼。曹燕华在当打之年的23岁便早早退役,可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她确实是个乒乓球天才,曾连获37届、38届世乒赛女单冠军,这与第36届世乒赛她所受的不公正待遇有关,是一种怨气累积的爆发。1983年的全运会,曹燕华在女团、女单、女双、混双四个项目的比赛中都遇上了童玲,她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对手,尤其是女单决赛,她更是以近乎疯狂的3比0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第二宗:接受别人让球拒绝自己让球
1987年第38届新德里世乒赛女单半决赛何智丽与管建华的让球事件,这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争议最大的让球事件。当时,其中一场女单半决赛,南朝鲜选手梁英子胜出,另一场半决赛在中国选手何智丽和管建华之间进行,教练组考虑到,此前何智丽与梁英子胜负各半,而管建华的削球打法对梁英子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决定由何智丽让给管建华。
出人意料的是何智丽临场变卦,击败了毫无心理准备的管建华而杀入决赛,当时教练组既惊慌失措又恼羞成怒,女单决赛时,竟然没有人给何智丽做场外指导,只有张燮林小声地嘱咐了一句:“正手弧圈的弧线要低一点,防止对手突击。”当时杀红了眼的何智丽最终3比1击败了梁英子获得了冠军。这种公然违背领导意图的举动,理所当然地犯了众怒,更重要的是,她极大地动摇了让球的理念基础。事后何智丽负气离队后又远走日本,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她代表日本队,嘴里面喊着“呦嘻呦嘻”地打败了邓亚萍,也算是出了一口气。但是,何智丽历来做人有些问题,队内队外口碑不佳,她最后没有让给管建华,但在之前的8进4的比赛中却接受了队友陈静的让球,如此前后不一的行事作风是何智丽备受诟病的主因,也是这次让球事件争议极大的主因。
第三宗:因为恋爱所以让球
1988年汉城奥运会女单半决赛焦志敏让球给李惠芬,当时,另一场半决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赫拉霍娃和中国队陈静之间进行,而焦志敏与李惠芬的比赛率先开战。教练组认为焦志敏曾经在国际比赛中输给过赫拉霍娃,陈静打赫拉霍娃的结果还不知道怎样,而此前李惠芬曾经赢过赫拉霍娃,因此做出李上焦下的决定,以当时焦志敏的实力,是中国队当之无愧的大姐大。此外,当年焦志敏与安宰亨的恋情也是导致教练组安排她让球的原因之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不得不让球,结果陈静出人意料地赢了赫拉霍娃,在决赛中陈静又击败了李惠芬获得了金牌。在颁奖台上,挂着铜牌的焦志敏望着披金戴银的队友,自然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乒乓球项目首次进入奥运大家庭,女单金牌之重自然是不言而喻,这恐怕是焦志敏一生最大的遗憾了。汉城奥运会后,焦志敏退役,去瑞典留学,一年后远嫁汉城,用婚姻彻底结束了自己的乒乓生涯。她说:“八年的国际比赛,我让了五次球,所以不想再打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7-2006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蔡振华回应“让球”:奥运例外何智丽欺骗了队友
包揽金牌是好是坏?十年前的天津世乒赛,没人提出这个论题。而本次上海世乒赛,在中国队包揽全部5金之前,国内媒体就出现了一种“包揽会损害中国乒乓球长远利益”的声音。
当年“少帅”蔡振华,如今不再直接指挥场上队员搏杀,但作为乒羽中心主任,作为国际乒坛风云谙熟于胸的权威,他的视野自然比大多数人更接近问题的核心。世乒赛结束当晚,蔡振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所欲言,甚至谈到了敏感的“让球”问题。
不再让球?奥运例外
现在,我们一般不会再有让球……如果在奥运会上,那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过去我们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价值观也有变化。我们还会在需要的时候,在能控制比赛的情况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吗?<<友谊还是需要的,只是表现方式还是要有区别。在比赛场外,我们帮外国培养乒乓球教练,也是友谊的一种方式。还包括我们资助一些协会,向他们提供器材或者其他一些帮助。比赛场上,当年总理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们让球给朝鲜的运动员,这都是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已经成为历史了。
>>中国队内部让球,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似乎成了一个规矩。你让过球吗?<<当然有了,谁不知道我让过球给郭跃华?但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让球给运动员造成的阴影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不会很轻易地要求谁去让给谁。
>>这次世乒赛,梁英子和何智丽都来了。当年那届世乒赛上,何智丽在半决赛没有听从给队友让球的命令,决赛还是赢了梁英子夺得女单冠军,却在队里引来很不愉快的结果……<<这个事件我认为何智丽本人也有很大的问题。如果她当时不愿意让,完全可以跟领导去说,但她没有这样做,结果是欺骗了队友,然后反过来喊冤,这就是不对了。
现在,我们一般不会再有让球,不会再有何智丽现象。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在奥运会上,那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比如说比较两个运动员对付下一个外国运动员谁更强的时候,我认为还应该以国家为重,这是我的原则,十多年来我们一直这样。
包揽有害?我不同意
你不能为取悦观众而特意输球,去制造悬念,制造中外对决。
>>有一种声音说,中国队拿太多冠军将影响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蔡振华:我不同意。斯诺克比赛一直是英伦三岛的选手霸占,并不影响其他国家对斯诺克的喜爱和追求。中国前一阵不是也出了一个叫丁俊晖的吗?因此,中国队包揽5项冠军,绝不会影响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而且,中国队本身不是把这项运动推向前进吗?十多年来我们拿那么多金牌,而乒乓球在奥运会上的水平和地位,事实上是提升了。
>>向来最卖座的男单决赛,这次黄牛票却跌价了,是什么原因?<<可能因为决赛双方都是中国球员吧。如果有外国选手参加,对于观众来说悬念更大。但你不能为取悦观众而特意输球,去制造悬念,制造中外对决。谁也没有把握说这场让了,决赛就一定能赢回来。如果故意输球导致成绩受到影响,教练、队员包括观众都不会答应。
当然,这种声音代表了一个现象,我们必须重视。
>>如果你是国际乒联主席,你怎么应对中国队的垄断?<<作为国际乒联的主席,最重要的是要均衡发展世界各国的水平,但这种提高方式,不是打压领先,而是让领先的起带头的作用。
如果我是沙拉拉,我会想办法和中国乒协进行更多合作,对一些有能力与中国队抗衡的协会,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事实上他已经这么做了。国际乒联已经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并准备在中国办一个培养教练的基地。
>>据说有一些队想与中国队一起训练,但没有成行,因为中国队担心核心机密被学了去,影响成绩。有这事吗?<<瓦尔德内尔在中国练了这么多年,十一二岁就在上海练球,这不是事实吗?中国乒乓球队从来没有因为怕别人学去什么而不让人家来练球。现在,中国乒协与国际乒联正在努力进行更多合作,双方谈了多次了,我们把一些想法告诉了国际乒联,准备协助办一个国际乒联的培训基地,就是刚才提到的。
>>培养世界各地的教练员?<<是的,已经与国际乒联签约了。
>>什么时候开始?<<这得问国际乒联,由他们最后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具体执行是在北京体育大学。
再改规则?2008之后
我们与沙拉拉进行过交流,我们都知道,乒乓球需要一个稳定的时期。
>>国际乒联多次修改规则,客观上是针对中国过高的比赛技能。这有点像国际汽联修改规则遏制法拉利车队在F1一骑绝尘的现象。你是否认同这些改变?<<任何改变,客观上都是为了这项运动更加完美地发展。当然,规则改变对于优秀的运动队来说影响肯定是最大的。不过,从规律上讲这只是时间问题,优秀的最终还是最强的。小球改大球是徐寅生任国际乒联主席时首先提出来的,说明中国也在力图使这项运动更有观赏性。21分改11分制对我们冲击非常大,但是我们要认清,现代的乒乓球技术已经达到了极致的境界,过去那种多回合的比赛场面,不太可能再出现了。
>>中国队这次包揽,会不会引起国际乒联新一轮对规则的修改?<<我们与沙拉拉进行过交流,我们都知道,乒乓球需要一个稳定的时期。相信在2008年之前,现存规则不会改变。
男单优势?路还很长
中国男单到2008年为止,不可能有很大的优势,要走的路还很长。
>>类似丹麦队梅兹这次的威胁,以后还会有吗?<<中国男单到2008年为止,不可能有很大的优势,要走的路还很长。男子的对手很多,实力基本均衡,而且还要看比赛临场发挥。奥运会和上一届世乒赛我们的男单都失利了。中国队的优势主要是团队,平均水平高,但是单兵没有绝对把握。
>>马琳大比分赢了梅兹,不够说明问题?<<乒乓球打法有个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问题。马琳的优点,恰恰是梅兹的缺点,而且他摆脱不了,所以马琳赢得很轻松。如果换一个人,打梅兹也就很紧张了。马琳也有难打的人,如他打韩国的那个选手,第三轮很可能输。包括王励勤和马琳的决赛,虽然王励勤是4比2赢了,但在平时比赛他却是处于下风。这次比赛前的热身赛,王励勤3次败给马琳。马琳对王励勤,我认为胜的概率在65%以上,可是他在决赛中却输了。这说明什么?在平时,有克制,有技术特点的问题。但是到了决赛,临场的心理、渴望、发挥和变化就更重要了。
>>即使包揽金牌,你仍然判断男子不具绝对实力?<<男单是最困难的,从准备上看,也是最艰苦的。不要忘了梅兹,他打掉了我们两个年轻选手,而他们都是中国队未来挑大梁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