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47|回复: 1
|
假使眾生不認識苦的起因,我們便無法處理苦。如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方能離苦得樂⋯⋯
[复制链接]
|
|
常言道,佛法的最終目標是離苦得樂。有人就是因為聽到這句話而決心學佛的。苦,為世人所厭惡;樂,為世人所追求。追求快樂遠離痛苦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古今中外皆然。
欲離苦得樂,首先要知道何謂「苦」與「樂」。只有先瞭解「苦」,才能找到「樂」的方法。
從定義上來說,佛教說的「苦」與「樂」,跟我們生活上所講的苦與樂是有所不同的。佛教中的「苦」字是從梵文duḥkha或巴利文dukkha翻譯過來的,它是相對於sukha(樂)而言的。Duḥkha除了指我們會經歷到的精神上或身體上的苦楚、痛苦以外,還包含「有缺陷」、「不永久」、「不圓滿」、「虛空」等種種意思。
從分類來看,佛教提出了多種,如三苦、八苦等。我們先說八苦,佛教指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是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也是苦。
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之源。胎兒身居母腹,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產道,如山夾體,命在旦夕;胎兒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有苦難言。此乃生苦。
人一生下來,必然會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此乃老苦。
人乃四大假合之身,一旦四大不調,就會生出種種疾病。此乃病苦。
即使一生少病無災,最終必會一死。此乃死苦。
人之所愛與所欲,總有分別離散之時,如生離死別,致使內心悲痛哀傷。此乃愛別離苦。
人之所憎所怨,總有相見往來之時,如冤家聚頭,致使心生嗔怒怨懟。此乃怨憎會苦。
人之所欲所求,總有求而不得之時,致使心生不滿沮喪。此乃求不得苦。
以上七苦,皆由色、受、想、行、識五蘊領受,此乃五陰熾盛苦。眾生為五蘊集聚而成,並無自性,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五陰熾盛苦實為其餘七苦之根源。
佛陀把這些苦歸納為「五陰熾盛苦」,指出眾生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因為「五取蘊」而生的,這五取蘊的共性是生滅、無常、苦、空、無我,它們組成了「執取」的目標,痛苦本身並不痛苦,是因為我們執著了,所以才造成痛苦。佛法認為,萬物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緣起不執著,緣滅不留戀,苦就會逐漸遠離我們。
以上八苦的內容。佛教另外提出了「三苦」,那是從苦的性質與層次來分類的。「三苦」分別是「苦苦」、「壞苦」和「行苦」。
「苦苦」指有情五蘊之身心,本來即苦,再加上種種因緣而生的苦,諸如生老病死、饑渴受傷、貧病交煎、風吹雨打等,便是苦上加苦。
「壞苦」指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眾生對於一切貪愛的人或事物,甚或自己的身體與一切美好的感覺,都無法恒久持有,世間一切,包括我們身心,最後都會因為緣散緣滅而失去,這便是壞苦。
「行苦」,即無常故苦,那是一種變遷之苦。我們色身的存在,本來就是行苦。念念生滅,遷流不止,身心在世間無法隨意常樂安住,因受惡業牽引而於六道輪回,不能出離,不得解脫,這就是行苦。
三苦又好,八苦也好,只是略略說明了苦的內容,實則世間之苦無量無邊,所謂「千人千般苦,人人不相同」,眾生的一切苦報,都是由起惑造業招感而來,假使不認識苦的起因,我們便無法處理苦,也必然會遭受眾苦交煎的果報。如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把苦止息,離苦得樂。
(待續)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 ... %e2%8b%af%e2%8b%af/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22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快樂,但到頭來我們到底得到了甚麼?我們所追求的快樂到底是甚麼?真正的快樂到底又是甚麼?
前文提及,欲離苦得樂,首先要知道何謂「苦」與「樂」。如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把苦止息,唯有是先從「苦」入手,才能找到「樂」的方法。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快樂,我們每每祝福別人的時候,總會希望對方永遠幸福快樂,而我們自己過去一直也在追求快樂(我們總不會在追求痛苦的),但到頭來我們到底得到了甚麼?歸根究底,我們所追求的快樂到底是甚麼?真正的快樂到底又是甚麼?
首先讓我們分析一下「樂」是甚麼?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樂有種類、層次之分,譬如欲樂、定樂和解脫樂。
「欲樂」總是離不開五欲的,五欲指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財」,就是世間一切的金錢財寶,誠然,對於許多人來說,擁有財富會帶來快樂,錢財越多,越是快樂。
「色」,就是世間男女之形貌和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色欲中尤以性欲為要,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名」,指世間的聲名、榮譽,擁有名聲能給人帶來虛榮心與優越感,同樣能讓我們感覺快樂。
「食」,就是世間的各種飲食,食物能滿足我們口腹之欲,也能滋養我們的色身,同樣能讓我們感覺快樂。
「睡」,就是睡眠休息。適當的睡眠能滋養身心,讓人精力充沛,同時也讓我們感覺快樂。
當我們過分追求欲樂,形成貪執,往往會適得其反,不樂而苦。例如許多人迷信金錢的力量,因此用盡各種方法求取財富;許多人迷戀色相,沉淪慾海而犯下彌天大罪;許多人迷戀名譽地位,便會不擇手段,強取豪奪;許多人為了嘗盡珍饈百味,不惜大量殺害生靈,凡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海裏遊的、山中爬的,都成為了大肆捕殺的對象;許多人過分貪睡嗜眠,經常昏沉欲睡,便是虛度光陰,容易傷身喪志。
以上五種「欲樂」都是經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感知五境(色聲香味觸)所產生的官能刺激而得到的快樂,那是一種物質上的快樂,也是一種向外追求的快樂。因為「欲樂」的本質都是短暫的、無常的,人們越是追求,越是得不到滿足。汲汲追求,終究也是苦的。所謂「諸受皆苦」,有情五蘊之身心,本來即苦,再加上種種因緣而生的苦,或是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或是對於一切貪愛的人或事物,甚或自己的身體與一切美好的感覺,最後都會因為緣散緣滅而失去,全都是苦。
眾生為了短暫的「五欲」,終日作欲樂的奴隸,不瞭解「五欲」本是虛妄不實,而執著以為是真實不虛,所以就不斷想方設法想要去執取,甚至不擇手段而去造作了種種惡業,不斷積集未來生死輪轉的苦因,令我們流轉六道,最終不得出離三界。
《大智度論》有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啃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着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樂亦有來自禪定中的喜悅以及最究竟的快樂,即「定樂」與「解脫樂」。「欲樂」是向外追求的,而「定樂」與「解脫樂」則是向內追求的。因為「欲樂」是外向式的,因此追求「欲樂」會讓心動得更厲害;而透過禪修而獲得的「定樂」與「解脫樂」則是內向式的,因此會讓心靈更沉澱。
「定樂」是一種放鬆的快樂,那是修習禪定時獲得的禪悅,人在定中心清淨,身心完全得到放鬆,因此定樂是穩定而持久的,但是出定以後,如不繼續修習,定力退失時也會生起懊惱與痛苦。因此,「定樂」也不是究竟的快樂。
只有解脫之樂才是究竟的。聖嚴法師有云:「所有的快樂,都沒有比從自我的執著、煩惱而得解脫更快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法只有一味,是解脫味。禪修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的樂。」(《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兩千六百多年前,佛陀就是因為充分感到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等苦,然後通過自身的實踐,在禪定中觀察生命流轉而得到覺悟,徹底熄滅了自身的煩惱痛苦,看破生死,實證了生命活動的最高境界,進入涅槃,從而最終離苦得樂。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 ... %e9%ba%bc%ef%bc%9f/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