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80|回复: 18

寻找佛陀原始教法有意义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11-2020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9-11-2020 11:52 PM 编辑

寻找佛陀原始教法有意义吗?
我认为完全没有意义!理由是现今佛教不缺经典,上网就可以游览大藏经和查看其它人的著作。而且自古以来得道圣者很多,他们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修行经验和说教。现今的佛教资料和藏经足够一个人去证果,假如这个人精进,能够舍弃世间恩爱富贵,他是可能得到修行的回报。

假如一个人非要寻找佛陀原始教法,他如何证明这教法是佛陀最原始的教法?
他无法证明佛陀最原始的教法。他只能证明佛陀教法正确就是他自己证得果位。可是目前的佛教的藏经和著作,以及前人们的经验和说教足够让这个人去达成目标。真正限制他的其实就是他自己本身。

假如某某法师称他的法是最原始的教法,你会相信吗?我完全不会相信,因为过去到现在所有得道圣者都不会执着于所谓原始教法。原始佛法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法就是能使人获得真实佛法利益的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2020 07: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佛陀早就知道将来会你这种垃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20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原始--
不如深究原始佛法,随着时代演变或许是时代根本跟不上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20 11:5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佛陀涅槃之前都没有把佛法交给任何人,也没有继承人,而且佛法是没有显密之分的,所以不用去找最权威的流派,也不用去找密教,佛法就是弟子的证悟再教给下代的,然后有大阿罗汉和大菩萨留下和翻译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20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交给任何人,也没有继承人


你当成是一门“绝活”还是“神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20 01:1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11-2020 01:26 PM 编辑

其实太虚大师(1889-1947)才是推动中国佛教教育现代化的革命始祖,没有太虚法师,就没有现代的佛学院。

可是太虚的治学方向是进行融合,而不是狭隘的切割。他对西方学者注重佛教考古、文献等实证材料的现代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可是他说:“今日在座诸君,如有研究或信养佛学者,深愿不为大乘、小乘、南方派、北方派等名字分裂了!亦不可为梵语、波利语、华文、西藏文等名字割开了!凡有关于佛法的任何文语宗派,皆须静气平心的研究;凡有关于佛法的任何个人群众,皆须宽度大量的融合。”

太虚法师还认为,如果说小乘进化为大乘,那就等于说释迦时代没有大乘了。这是太虚法师不能同意的。他认为:“一切佛法皆源从释尊菩提场朗然大觉之心海中所流出。后来顺适何时何机,所起波澜变化,终不能逾越此觉海心源的范围。”也就是说,释尊一代,随机说法,无论小乘法、大乘法,都是释尊从圆证“觉海心源”中所流出的佛法,这是佛法的根据,是同时圆满觉证的,非进化的。

太虚大师的晚年也针对弟子的一些学术倾向进行提醒。他认为佛法是全法界的,而不仅仅是人本的。他老人家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说“原著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

可见老人家当时已经看到现代佛教过度学术化将带来的一些弊端和危险。寻找原始佛教运动就是这种学术化带来一种后现代命题,初衷也许是好的,可是其狭隘的人本定位才是致命的缺陷,这样的局限进行到底的结果,就是太虚法师所说的“有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就凭这点特征,这场运动得到结果,就不可能符合原始佛法的精神原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11-2020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才是推动中国佛教教育现代化的革命始祖


能不能实现,还待考察。。。。


交流。
(有待争议性,对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20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20-11-2020 04:29 PM 编辑

這應該適合你們的根性,即便是佛說,我們也可以不聼,所以我能說什麽呢?


15.40看起。




增支部4集160經

諸比丘!有四事能令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那四事?

(1)諸比丘!此處,眾比丘不善學習經典,將音節、字句錯置。諸比丘!當音節、字句被錯置時,就會錯誤地詮釋經典的原義。這是導致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一件事。

(2)諸比丘!又,比丘不聽勸誡與具不聽勸誡的習性。他們對勸誡不耐煩、沒耐心,不敬重地接受勸誡。這是導致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二件事。

(3)諸比丘!又,持法、持律、持本母、熟悉四阿含(尼柯耶)的多聞比丘(bhikkhū bahussutā āgatāgamā dhammadharā vinayadharā mātikādharā),未敬重地教導其他比丘背誦這些經典(戒律、本母),當這些多聞比丘去世之後,這些經典(戒律、本母)被從根本切斷,再也無人保護(誦持)。這是導致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三件事。

(4)諸比丘!諸長老比丘生活富裕且生活散漫;他們退墮而不獨居靜修,未能精勤於求得己所未得、求悟己所未悟、求證己所未證。後學比丘也仿照此例,他們生活富裕且生活散漫,退墮而不獨居靜修,未能精勤於求得己所未得、求悟己所未悟、求證己所未證。這是導致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四件事。

諸比丘!這四事能令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



【法王桃花劫】擁全球千萬信眾 大寶法王遭爆交女友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122soc0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1-2020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2-11-2020 12:49 AM 编辑
xiaoguo 发表于 20-11-2020 03:34 PM
這應該適合你們的根性,即便是佛說,我們也可以不聼,所以我能說什麽呢?


15.40看起。




增支部4集160經

諸比丘!有四事能令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那四事?

(1)諸比丘!此處,眾比丘不善學習經典 ...

佛教确实有根据因明逻辑进行法义辩证的传统,但是请记住,这里指的是法义辩证,而不是仅限人间证物的学术考据,前者注重经文内容,后者只是注重历史和考古证据。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进行法义辩证的,那些人都是那烂陀大学里已经多年修行,受过大量培训的专业修行人。

再说,因明学不是现代意义的逻辑学。因明学是佛学的论辩术,它是内容求真之学,它与世俗的逻辑学不同。因明学不是考据世俗的论点,而是内明,是由具有修证水平的双方,基于他的修证对经教的认识,而作的法义交流辩证,没有相当的闻思修,是不适合随便参与辩论的。

所以内明是本体,因明只是方法,无内明则因明不可成。所以因明学的求真,是指证悟之真,而不是世俗学问之真。没有内明的凡夫,虽然在辩论中,也能引述世间凡夫之经验知识,包括现量和比量,但是没有内明,就没有圣教量。所以没有证悟的人,虽然他们在寺院也进行因明的辩论训练,但是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修证水平不够,不会像我们一些居士那么敢下结论。所以佛教的辩论是依圣教量为标准,而不是我们凡夫的现量或比量,我们那些只是练习而已,不能当真。

我们凡夫的烦恼未断,各种偏见和喜好都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和看法,修法未有成就之前,最好远离辩论,专心学佛修行是比较好的。现在的问题的是很多学佛人才不过学点皮毛,就想到处干扰别人来辩论那些最高法义的内容,甚至想要推翻所有大乘经,如果一个人的水平不够,又要干扰别人对修行的专注,这样是障碍别人修行,这是造恶,不是求真。你要是跟自己的同好小圈子辩论,那是你们的事情,没有人会去反对你们小圈子之间的辩论。

凡夫虽然没有证悟,当然还是可以进行学术研究,但是奉劝最好做一个中立的旁观者,仔细搜集辩论双方的主张和理由,不随便下结论,直到你能够排除一切合理的怀疑为止,最好再加上你有内明的指导。否则一个人的公开结论,抹黑,甚至否定,在因果面前并没有免责的权利。至于毁谤三宝的果报,可参考经典,那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只要是佛弟子没有人会想冒这种危险。不只是大乘经有这些警告,你去读南传《天使经》都有类似的内容,提醒大家不要随便去参与毁谤三宝,以免妄造地狱业。

还有对佛教经教的认识不够、思辨能力不足的人,建议远离佛法的辩论,免得因为滥发言论、误谤三宝,而导致极重纯苦的果报。

至于世俗的辩论是相当安全的,例如辩论“水利发电厂或是核子发电厂?”等等,这些世俗科学课题,这里没有涉及三宝和圣贤,你要说错话的因果业不是那么的明显。可是你讨论的内容涉及三宝古代圣贤的时候,这你要三思了。

此外佛教之间的交流,其实有更好的方式,讨论好过辩论,讨论是交换意见,大家互相尊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是为了反对别人的整个学派,甚至否定整个大乘教去造口业。我非常随喜随佛长老的那种治学态度,他虽然有各种学术论点和证据,但是他从来不下这样的结论:”他所理解的原始佛法,就必定代表原始佛教”。他不会因此去攻击其他学派。

佛陀说,一位护卫真理的有识之士,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这是真的,其他的毫无价值”。任何人要是认为他所学才是正法,别人的不是,那他只需阐述自己的信念的够了,无需去攻击别人的信仰。因此锡兰的罗睺罗大长老对此这么评论说,“谁都可以相信他所喜爱的,也可以说‘我相信这个’。到此为止,他仍是尊重真理的。但是由于他的信仰,他却不能说唯有他所相信的才是真理,而其他一切都是假的。”这样才是佛教正法的态度。

所以佛在巴利文《小部经》经集里说,“凡执著某一事物(或见解)而藐视其他事物(见解)为卑劣,智者叫这个是桎梏(缠缚)。”

转自:《如何护卫真理》

[佛陀:]“有五件做法,即时即地会产生两种果报。哪五件?信念、好感、不破坏传统、类比推理、藉思考达成同感。正是这五件做法,即时即地会产生两种果报。不过有些事虽然人们坚信,却是空洞、空虚、虚假的。有些事虽然人们并不坚信,却是真实、事实、无误的。有些事虽然人们极有好感……有些事确非破坏传统……有些事人们虽多方推理……有些事人们虽多方思索,却是空洞、空虚、虚假的。有些事人们并不反复思索,却是真实、事实、无误的。一位护卫真理的有识之士,不适于得出这样绝对的结论: ‘只有这是真的,其它毫无价值。’”

[伽巴提迦-跋罗陀瓦伽:] “但是,乔达摩大师,到什么地步,一个人才能护卫真理?我们请教乔达摩大师关于真理的护卫。”

[佛陀:]“如果一个人有信念,他说‘这是我的信念’这话就护卫了真理。但是他不至于得出 ‘只有这是真的,其它毫无价值’这样的绝对结论。跋罗陀瓦伽,到了这个地步,就是对真理的护卫。到了这个地步,他就护卫了真理。我把它称为对真理的护卫。但这还不是对真理的觉醒。 ”

——MN95(中部,坦尼沙罗尊者英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1-2020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21-11-2020 06:25 PM
佛教确实有根据因明逻辑进行法义辩证的传统,但是请记住,这里指的是法义辩证,而不是仅限人间证物的学术考据,前者注重经文内容,后者只是注重历史和考古证据。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进行法义辩证的,那些人 ...

历史学家或人文学家研究佛法都不着重佛法内容。
佛法内容撇开修行境界不谈,天堂,地狱,仙人和神通就不是学者可以接受。要是他们接受这些,他们的研究体系就会错乱。鬼怪神道如何影响人类世界他们一无所知也不想涉猎这些事情。学术界也不会容许。所以学者研究佛法只能是很表面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20 02:4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2-11-2020 02:47 PM 编辑
素还真 发表于 22-11-2020 12:02 PM
历史学家或人文学家研究佛法都不着重佛法内容。
佛法内容撇开修行境界不谈,天堂,地狱,仙人和神通就不是学者可以接受。要是他们接受这些,他们的研究体系就会错乱。鬼怪神道如何影响人类世界他们一无所知也不想 ...



是的。学术就是有这个局限,现代的学术方法论,说穿了就是唯物论,或科学主义。试问唯物论的方法,又怎可能去鉴定宗教?我们如果没有从高度的位置来思考事情,难免就被学术的大网困住,进而对三宝产生迷惑,这就是许多佛教学者,甚至已有相当修行水平的学佛人会沦陷其中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20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佛陀原始教法有意义吗?
请问如何找佛陀原始教法?
我们没有时光机,回不到过去听佛陀说法。
即使真能回到过去,也有可能面对语言问题,因为听不懂佛陀时代的语言。

从古至今,所以证果觉悟的圣者,当然素不会分别与执着。
凡夫俗子,才爱分别,爱执着,是大车,还是小车,是original,还是不是original。

草夫觉得,佛法,需要多阅读经藏,需要读多少,那要就看个人的领悟力。
读了经藏,还要依法依律修行,直到证果觉悟,要修多久,也是看个人领悟力。
没有速成班,也没捷径,得一步一步往目标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20 05:3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2-11-2020 05:58 PM 编辑
山野草夫 发表于 22-11-2020 04:58 PM
寻找佛陀原始教法有意义吗?
请问如何找佛陀原始教法?
我们没有时光机,回不到过去听佛陀说法。
即使真能回到过去,也有可能面对语言问题,因为听不懂佛陀时代的语言。

从古至今,所以证果觉悟的圣者 ...



实际上,怎样的的言论才会构成实际的诽谤,这条线似乎不是非常清楚。不实的指责或许是其中一个要素,可是当涉及圣贤为对象时,言语有失恭敬,也会造成诽谤。例如从经典上我们读到有人嘲笑阿罗汉像猴子,或许阿罗汉的相貌的确有异常人,可是我们都不应该在言语上对圣贤有所失敬和冒犯,这样即便当面忏悔了,还是要当猴子500世。这就是议论圣贤的危险。例如有些人因为不同意佛教某学派的学说,进而对其祖师和历代高僧公开抹黑,并否定高僧的证量,这就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何必呢?我们平时持戒,那怕面对一般凡夫,都不太愿意去做一些小恶小逆的事情,可是面对“圣贤或准圣贤”的时候,我们为何却放肆了呢?那么高风险的事,偏偏有人愿意做,这时候反而不信不畏因果了。这是当前学佛居士的危险,特别是遇到一些恶知识,喜欢唆使别人跟他一起毁骂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他们真有想过其中的风险吗?万一他们错了呢?万一这些高僧之中真有证果的圣贤呢?可是一些人总是认为,对他提劝的人是散布白色恐怖,而喜欢跟教唆的人为伍去继续犯险。我们常说,供僧是人间最大的福田,特别是圣贤僧,那么身口意造恶呢?难道不是对圣贤和高僧唯恐避开不及吗?为何又那么大胆呢?再说,学术机构也没有提供因果保险,保证因果免责,没有保险却偏要做这些事情,那不是自找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20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21-11-2020 06:25 PM
佛教确实有根据因明逻辑进行法义辩证的传统,但是请记住,这里指的是法义辩证,而不是仅限人间证物的学术考据,前者注重经文内容,后者只是注重历史和考古证据。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进行法义辩证的,那些人 ...

沒有文獻學的基礎,又怎能辨別思想史的正邪?

「佛教文獻學 Buddhist Philology」的目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就好像對自己敬愛的老師,對於他的遺作和行止,希望保存原貌而不遭篡改。

這樣子的學習帶來的效果是釐清以下各點(舉例而已):

經題的不同,
說經地點的差異,
說譬喻者的差異,
問答者角色的互換,
長行和偈頌的不一致
入滅盡定次第的出入,
佛陀宣說的偈頌與外道斷滅論者的偈頌之間的混淆,

深入探索這些異同,不僅能夠澄清因口誦傳承、翻譯、輾轉抄寫、經卷散落或錯頁等所造成的經文字句、法義的訛誤或遺漏,也能協助詮釋難解的漢譯經文,補充未詳盡敘述的經文背景,更可以描繪口誦傳承、經典傳抄與轉寫翻譯在對應經典顯示的不同風貌,協助辨識新出土的佛典殘卷,或彰顯部派之間對經典的不同詮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20 03:4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25-11-2020 03:14 PM
沒有文獻學的基礎,又怎能辨別思想史的正邪?

「佛教文獻學 Buddhist Philology」的目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就好像對自己敬愛的老師,對於他的遺作和行止,希望保存原貌而不遭篡改。

這樣子的學習帶來的 ...

没有人否定学术文献的价值,只是我们拒绝将它视为检验佛经真伪的标准。因为文献的结论,往往只是代表作者有限的哲思和闻思水平,远远未到圣教量的程度,这跟古代菩萨和证果弟子的论文不在同一个等级。

假如作者秉着谦虚、敬畏、不乱发结论的学习态度,那么任何学术著作都是值得参考和交流学习。否之,就会造成学生妄论老师的本末倒置和弊端,让很多人以为学点皮毛佛法就可以批评佛经和老师,学佛未成反而妄造无量罪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1-2020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25-11-2020 03:43 PM
没有人否定学术文献的价值,只是我们拒绝将它视为检验佛经真伪的标准。因为文献的结论,往往只是代表作者有限的哲思和闻思水平,远远未到圣教量的程度,这跟古代菩萨和证果弟子的论文不在同一个等级。

假如作者 ...

拿下舊眼鏡   
■文/聖嚴法師  圖/李東陽
人常常都是以自己的想法和模式來看人,用自己戴習慣幾十年的眼鏡來看人,就像孫悟空練成的「火眼金睛」,你練習了幾十年,已經養成習慣了。能夠把這副眼鏡脫下來,那就是佛教所說的「出離」。
如果不把這副舊眼鏡脫下來,就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衝擊,或是覺得看不順眼,覺得自己受委屈、受排斥,甚至想要鬧革命了。
我曾經告訴剛出家的弟子們說:「你們在過去幾十年所累積的,不管是成就也好、習氣也好、想法也好,都可能會變成你的包袱。從進入法鼓山開始,就是重新開始,也就是重生。如果沒有重生的決心,我相信你是待不下去的。」
人如果不能出離一向自以為是的自己,出離過去一切的自己,很可能就會被種種舊習慣畫地自限,無法開創出新的格局。
(摘自「智慧掌中書」系列《習慣好壞大不同》,法鼓文化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12-2020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4-12-2020 11:20 AM 编辑
谷成 发表于 21-11-2020 06:25 PM
佛教确实有根据因明逻辑进行法义辩证的传统,但是请记住,这里指的是法义辩证,而不是仅限人间证物的学术考据,前者注重经文内容,后者只是注重历史和考古证据。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进行法义辩证的,那些人 ...

知識的重要性

相應部20 譬喻相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從前,陀首羅訶族人有一個阿那迦小鼓。當阿那迦小鼓有裂縫的時候,他們就補入一個楔子;再有裂縫的時候,又再補入一個楔子。到這個鼓用舊了,鼓皮破落了的時候,就只有一堆楔子留下。
  “比丘們,同樣地,如來所說的經有深度、有深義、出世間、與空相應,但是將來的比丘如果不喜歡聆聽、不專心聆聽、不用心探究、不受持、不熟習這些法義,而熱衷聆聽、專心聆聽、用心探究、受持、熟習那些外道所撰集,有動聽音韻的經偈的話,這時候如來所說的經就會開始消失。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如來所說的經有深度、有深義、出世間、與空相應,要好好聆聽、專心聆聽、用心探究、受持、熟習這些法義。
  “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使用知識不代表就是執著于知識。這個翻譯不是很好,最好參考KR。norman的英文版。

他的观点是人为的、癔想的、偏颇的、污秽的,无论他怎样自以为是,他的根基是不可靠的。
  信奉某种观点后,便难以摆脱。人们考察各种观点,决定取舍。因此,人们在种种信奉中,抛弃或接受某种观点。
  纯洁者在这世上不接受关于各种存在的人为观点;他摒弃虚妄和骄傲,无所执着,还会依靠什么行动呢?
   执着种种观点便会导致争论,但依凭什么与无所执着的人争论呢?因为他即不接受,也不拒绝,在这世上涤除一切观点。----經集。洞窟八颂经

800 抛弃所得,无所执着,甚至也不依赖知识;不追随宗派团体,甚至不采纳任何观点。
801 不渴求两极,不渴求今世或彼世的种种存在,在考察万物后,毫无执着。
802 对于世上所见、所闻、所想毫无人为的名想;这世上,有谁能改变这样一位不采纳任何观点的婆罗门?
803 不制造任何观点,不推崇任何观点,不接受万物,不依赖德行戒行,这样的婆罗门走向彼岸,不再返回。[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佛典《经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20 01: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因为南传网友说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南传网友引用经典就信以为真。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20 02:3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hen Buddha asked Subhuti, “What do you think, Subhuti, has the Buddha arrived at the highest, most fulfilled, most awakened and enlightened mind? Does the Buddha teach any teaching?”

Subhuti replied, “As far as I have understood the lord Buddha’s teachings, there is no independently existing object of mind called the highest, most fulfilled, awakened or enlightened mind. Nor is there any independently existing teaching that the Buddha teaches. Why? Because the teachings that the Buddha has realized and spoken of cannot be conceived of as separate, independent things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described. The truth in them is uncontainable and inexpressible. It neither is, nor is it not. What does this mean?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Buddhas and disciples are not enlightened by a set method of teachings, but by an internally intuitive process which is spontaneous and is part of their own inner nature.”

这样够明白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1-2025 07:03 AM , Processed in 0.12581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