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62|回复: 4

妙正法師「空是什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4-2020 02:5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空是什么?

空是什么?空在阿含经里是如何解释呢?下面解释一下这个“空”字。

在阿含经里解释空的内容很多,如果把阿含经里所记载的所有“空”有关的经文互相对比就会发现“空”其实都是用因缘法或缘起法来解释的。也就是“空”本身就是变相的因缘法或缘起法而已。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空”是“实有”的相对词。也就是说“空”是针对外道所主张的永恒不变的“神我”或“灵魂”等观念而产生的。

更准确地说“空”是为了否定外道所主张的“实有”之“灵魂”而提出来的专门术语,因为没有“实有”所以是“空”。很可能再没有找到比“空”字更好的术语能代表否认这个“实有”所以选择这个“空”字不知道。其实“空”跟“无我”是相通的。经云:“无我者即是空也”。所以“空”又是“无我”的同义词。而“无我”没有比“空”字更准确地表达那个意思,因此很可能在这里多出一个“空”字来表达或加强那个意思也会可能的事情。

“空”和“无我”

我们再从缘起法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空”和“无我”

首先“实有”指的是主张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或“神”存在的观念,那就是邪见了。而“空”是否认这个“实有”,那就是“无我”了。如果不是“实有”那会是什么呢?  因为“实有”是一种观念或主张(邪见),而这个观念是想蕴的产物。人的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碰到因缘而生起的产物,所以不是永恒不变的现象,当碰到另一种境界的时候人的观念是会变的。所以观念只是五蕴里的想蕴的现象而已,而想蕴本身是生灭的现象,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现象。

因此,不要认为外道所主张的“神我”或“灵魂”是五蕴以外单独存在的什么第六蕴的现象而说的。任何的观念和主张都是因缘而生起因缘而消失的现象,即想蕴本身是无常变化的现象,那么所造出来的观念如何是永恒不变的呢?所以任何观念本身就离不开缘起法则。因此给孤独长者关于见(观念)反驳外道异学说:“我之所见真实.有为.思量.缘起。若复真实.有为.思量.缘起者。彼则无常。无常者是苦。如是知已。于一切见都无所得。”—杂阿含经968经给孤独经

{转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4-2020 02:5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问 :在涅槃当中,是否有个常住真心在享受涅槃的常、乐、净?
如果涅槃里没有名色,我无法想象那是什么情形。

答:涅槃是不可思议、超乎想象的。如果有个常住真心,因为心是名法,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涅槃是苦谛与集谛的息灭,而苦谛就是五蕴,包括了四种名蕴。
涅槃是一切名色的息灭,所以如果涅槃还有一个常住真心,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

(转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20 02:5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七觉支或译作七菩提分】的修与用:

“七觉支修用”,修行的时候,真实定中要修的时候,要用七觉支。“令入于实智”,在定中里边,要产生无漏的般若智慧,根本智,证,要产生这个智慧,就要用七觉支了。
“念集善遮恶”,这个七觉支里,第一个,“念”,是念善法,就是善法念,把恶的念不要起来,所以,“集善遮恶”。
“中三沉令起”,中间三个:择法、精进、喜,当你碰到沉没的时候,心里像疲厌了,把它抬起来,用择法、用精进、用喜,这是三个方法。
“后三轻安等”,后边三个:轻安、定、舍,这三个,“心散时令定”,假使你心散掉了,把它收回来,把它入定,那就要靠三个:轻安、定、舍。“舍”,是太乱了,把它放下去,心定下来。
那么这个,它把这七个觉支分成三个东西讲:念,是专门“集善遮恶”的;那么择法、精进、喜,是心沉没之后,令它举起来的;后头这个轻安、定、舍,他心散乱的时候,把它收拢来,使他定起来,定的。“得法心安稳”,就是说后边三个心散的时候,入定,使他心定下来。
“得法心安稳,渐至涅槃城。”你如果以这样的七觉支修的话,能够证到了实智的话,心就得到最大的安稳,慢慢地可以证入涅槃的城。这是七觉支。
(转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20 03:0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烦恼】:

佛教将断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修行又叫做禅修。
禅修也可以理解为培育!培育什么呢?
当然是培育戒,定,慧!所以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指智慧。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修定——致力于内心的平静;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
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
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定学。
也就是说:修习八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当然,我们也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食人间烟火。所谓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我们的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附:有些人会认为去寺庙受了“五戒”就不自由了,或者说;犯了戒会多一项罪……
这里节选一段经典给与怕受戒的信众一个启发;南传《弥林德问经》:中希腊王问龙军阿罗汉尊者;“龙军尊者,明知而造恶与无知而造恶,何者的罪恶更重呢?”
龙军尊者回答说:“大王,无知而造恶者,他的罪恶更重。”
弥林德王不解的说:“龙军尊者,难道我的王子或王大臣因无知而造恶,我要给他们双倍的处罚吗?”
龙军尊者反问弥林德王:“大王,你认为如何,假如有块被烧得炽热,灼热,火红的铁球,一个有感觉者去拿与一个无感觉者去拿,哪一个被烧得更重?”
“尊者,那个无感觉者去拿,他会被烧伤的更重。”
“同样的,大王,无知而作恶,他的罪恶更重”。
{在这段问答中,烧得火红的铁球表示恶行,知道恶行而做就会有惭愧心,所以不会继续去做。
但是不知道是恶行,或者并不认为是恶行,甚至拥有邪见认为“不作白不做”,所以在做恶是不会有惭愧心。所以,没有戒律的护持,我们很难跳出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5-2020 03:4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adhu sadhu sadhu
IMG_20200503_033525.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12-2024 11:37 PM , Processed in 0.10716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