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32|回复: 0

为老子《道德经》正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2-2017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仙女飘飘 于 3-12-2017 01:25 PM 编辑

为老子《道德经》正名

老子的《道德经》书名,《道经》在前,《德经》于后,原本如此,是老子的本意。

陆永品



众所周知,《老子》此书,世称老子《道德经》。其上篇为“道经”,在前;下篇为“德经”,在后。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千古流传,未曾发现有人质疑。诸如汉代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魏王弼《老子注》、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清代奚侗《老子集解》等,众多治老著作及其不同版本,有的虽未标明上下篇,但皆“道经”于前,“德经”在后。此乃可谓世人共识。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竟然发现有不同者。l973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却与传世诸本《老子》不同,它下篇《德经》在前,上篇《道经》在后,成为《德道经》。据此,当今有的治老学者,如尹振环先生的《重识老子与<老子>》(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商务印书馆2008年2月版),即认为帛书《老子》为较早的可靠版本,就在其著作中,把《老子》下篇《德经》置于前,上篇《道经》放在后,成为《德道经》。这“德”字,若如是诠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那么,这就改变了老子《道德经》的内涵。此乃是耶非耶?我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书名,《道经》在前,《德经》于后,原本如此,是老子的本意。而帛书《老子》抄本,抄成《德经》在前,《道经》于后,是错误的。何以见得?下面.即分数端予以辨证和正名。




其一,司马迁《史记》老子本传,即记载老子著书上下篇五千言,言道德之意”。


司马迁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作为号称“实录”的伟大史学家。他有关老子著“道德”之书上下篇的记载,自然是可信的。世传老子《道德经》之书,也符合司马迁的记载。老子《道德经》之“经”字,显然为后人所加。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三种。邻氏、傅氏和徐氏,皆为传老子之学者,以《老子》原文为“经”,以己见为“传”或“说”。老子《道德经》之“经”字,大约即由此而来。逮至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即记载李耳撰《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等多种。称《老子》书为《道德经》,是对“圣哲”著作的尊称,如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曰:“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其二,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看来是受《管子》的启迪。


《管子·心术上》曰:“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管子说:大道无形无为,“德”化育万物;道与德同体。密不可分。虽然,


老子的《道德经》,与管子所谓“道”与“德”云云,不完全相同,但并不难看到,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是受其启迪,并有所借鉴和继承的。同时,也应看到,管子之“道德”论,”与老子的“道德”上下篇,其前后之顺序,是绝对不能倒置的。





其三,《老子》之书,其上下篇之结构及其有关“道”与“德”内涵的述说,也足以对《道德经》书名的真实性予以辨证和正名。


这里即从这样两方面予以辨证。一是,就老子《道德经》上下篇之结构来看,其上篇首章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下篇首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完全符合司马迁《史记》老子本传,关于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的记载。王弼《老子注》,亦按《道德经》本来的结构所编注。二是,就《老子》书中,有关“道”与“德”之内涵的述说,也能对老子《道德经》书名,予以肯定的辨证和正名。例如,《老子》第二十三章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从此章来看,在其述说“道”与“德”之内涵时,皆先言“道”而后言“德”。此等顺序,是顺理成章的,决不能先后倒置。





其四,从其他古代文献,亦可旁证老子《道德经》之书名,原来即如此。


在此,仅举两则,即可说明。一则是,《淮南子·原道训》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另一则是,韩愈《原道》篇曰:“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淮南子·原道训》是在宣扬老子道家思想,在言“道德”时,亦是先言“道”而后言“德”。与老子《道德经》相吻合。韩愈尊孔崇儒,他所谓“道德”云者,自然与老子言“道德”不同。不过,从韩愈说老子“其所谓道,道其所道……其所谓德,德其所德”云云,即可说明,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其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那是明确无误的。


其五,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未看到老子《道德经》真本。



世传至今的诸多《老子》版本,包括l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时代楚简《老子》、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王弼《老子注》、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等等,皆为传抄本。尤其楚简《老子》(不足两千字简抄本)、帛书《老子》(甲乙本),错误残漏甚多。虽较其他诸本早,但并非是好的版本,只能供《老子》校勘之参考。既然传世的《老子》诸多版本,皆为传抄本,可以想见,在传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在文字上会有所增损或润色.甚至会有改动。传世的诸多《老子》版本,在文字上的不同,即是有力的说明。相比较而言,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之《老子》,还是符合老子文本的好版本。帛书《老子》之所以会将老子《道德经》抄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我们没有找到别的原因,只能认为是抄写者为标新立异所致。帛书《老子》乙本,将《老子》中“大器晚成”(帛书甲本残)抄成“大器免成”,也是一例。请看拙文《老子“大器晚成”辨证》(2008年4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恕不赘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12-2024 06:28 AM , Processed in 0.10529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