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盡心報春暉 孩子良善的品行,是由父母從小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熏陶而逐漸形成。父母的思想行為,更離不開一個家族家風的沿襲。 我出生於國家計劃生育初期,由於獨生子女的緣故,父母把所有的愛與希望全部投注在我一人身上,所以我也很自然地習慣了一人獨享父母的愛。 父母的愛從來都是理智的,對我從不驕縱。 記得每到逢年過節,單位都會發一些東西給員工,父母首先考慮到的是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姥爺和姥姥。當我想要留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父母總是會說:「你是小孩子,應該把好東西給老人才對。」 在為老人購物的時候,父母也從不計較價格。爸爸總是會說:「給老人買東西,不要嫌貴。」之後,再當我讀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更加體會到父母早已從內心做到了。 日子一晃,孫兒輩的我們長成了大人,爸媽也將步入老年。就在這時,平日里健碩的姥姥,突然倒下了,醫生診斷是骨髓癌。本就身體不好的姥爺,經不住打擊心臟病復發,住進了醫院。一邊是在醫院的姥姥接受沒有太大希望的治療,另一邊是姥爺不但心臟房顫,而且脈搏頻率過緩,危在旦夕。一時之間家中亂成一團。正在這時,身為家中長女,媽媽義不容辭的肩負起照顧二老的重擔。從那以後,我們的三口之家變成了五口人。 日常生活的瑣碎事務本就不輕松,而又要照顧兩位重癥病人,負擔更是不輕。看著每天忙前忙後的媽媽,二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隨著媽媽及家人的精心照護,八十歲高齡的姥姥,通過自己頑強的意志力,不但可以下地緩慢行走,還可以幫助媽媽分擔一些簡單的家務。 由於工作的緣故我很少回家。記得一次剛從外地出差回家,看到媽媽時,我吃了一驚,原本光滑細致的臉上多了不少皺紋,還略有愁容,頭發也白了許多。父親的樣子也比以前憔悴了,當時我的心酸極了。記憶中的父母要比同齡人顯得年輕有氣質,從來他們都是我的驕傲。可現在,每天繁重的看護工作,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媽媽再也沒有心思去注重外表的打理,爸爸下班回來也是一門心思幫媽媽照顧老人,兩人過著平凡而又操勞的生活。即使我偶爾回到家中,他們也只有片刻的寒暄,便又把精力關注在兩位老人身上。那時的我很是想不通,認為是姥姥和姥爺改變了我們一家三口人平靜而正常的生活。 直到姥姥去世前的那段日子,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經過母親三年的全心照顧,姥姥的癌癥已到了晚期,各大醫院已經束手無策,一向對生命充滿希望的姥姥,此時已經不知所措。為了使姥姥能夠正確面對生死問題,媽媽與姥姥做了最後一次談話:一個真正堅強的人是無懼於生死的,能夠走得踏實、安詳是對一個人一生完美行宜的肯定。 姥姥做到了,她走得是那樣安詳,踏實。她帶走的是媽媽的愛,也帶走了眾人的祝福。一點也看不出病魔帶來的痛苦,甚至比生前的面容還要慈祥可親。從那以後,我漸漸懂得了媽媽之前的付出是值得的。 自從姥姥走了之後,姥爺的身體每況愈下,生活逐漸無法自理。雖然少了一位老人,但卻并沒有減輕父母沈重的負擔。由於長年臥床,姥爺的體重在二百斤以上,家中也只有爸爸能搬得動。我也只能幫姥爺剪剪指甲,刮刮胡子,雖然幫不了什麼大忙,卻會給老人帶來幾許安慰。我們經常會打趣的說:「咱們一家各有分工,爸爸是負責姥爺的搬運工作,媽媽是負責姥爺的進出口工作,而我是負責姥爺的門面裝修工作。」姥爺也是一位性格開朗的人,每當聽到哄他開心的話語時,總是樂得合不攏嘴,有時看到姥爺笑起來憋得滿臉通紅,沒有牙齒的樣子,還真有些老小孩兒的味道。家人的心情永遠是陽光燦爛的,對未來充滿著希望。無論生活過的再艱難,我們有信心一起攜手度過。 每年的夏季,是姥爺最難熬的季節,尤其遇到低氣壓天氣。無論房間內的空調溫度調到多低,姥爺還是喘不上氣來,血壓一升高,脾氣就會像小孩兒一樣鬧情緒,成宿不睡覺不說,吃藥都有困難,爸媽總是左哄右勸的,剛剛喂到嘴里又吐了出來。姥爺又不愛喝水,為了要經常補充水分,媽媽費盡心思,不是買西瓜就是沖甜水,如果不高興,爸媽還要在躲閃不及的時候,挨上姥爺重重的一拳。 姥爺臥床年頭越久,睡覺的時間也越來越混亂,到後來基本上就與我們正常人的作息時間不一致了,白天當作夜晚,而到了晚上卻精神起來,時常拿起身邊的東西敲打床頭來打發漫長的夜晚,折騰得父母無法入睡。好容易有幾天可以睡安穩了,夜里翻身動靜稍微大點兒,就又怕會摔到地上,尤其要是一尿床,感染到褥瘡就更麻煩了。如此種種擔心,使得父母每晚夜起至少五六次。有時光尿床,就要收拾兩三次。我總是在迷迷糊糊的睡夢中聽到父母在為姥爺重新鋪床、蓋被、翻身…… 就這樣每晚如此,夜夜如是的度日,父母早已記不得一覺睡到天亮的滋味了。能夠有一個踏實的夜晚,成了他們最大的奢望。 一次,媽媽因為沒有休息好而腰酸背痛,精神不好,爸爸很緊張的詢問一番之後,聲音和緩而關切的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畢竟我們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正在一旁的我聽到了,內心很是心疼與擔憂。長期照顧病人是一項很艱辛的工作,在這期間不但要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甚至還要付出更多的體力與精力。而這其中的艱辛,也只有父母兩人能夠彼此相互體會,相互安慰。 看著爸媽的體力一年不如一年,在外工作的我也多了一份牽掛,每當回到家中都會主動承擔一些家務,盡自己所能的幫助爸媽。但卻始終不能慰籍我內心深處的那份擔憂。因為我知道這份擔憂源自於害怕,害怕雙親這座靠山不再堅固。 曾經我也有過抱怨,同樣的家庭,別人為什麼沒有這些負擔。回憶小時,可以無所顧忌地在父母身旁撒嬌得到寵愛。而今,女兒已經長大,可以回報雙親的時候,卻又不知如何使他們從艱辛的生活中擺脫出來。每當看到別人與家人享受幸福的時候,而自己的父母已日漸衰老。前路茫茫,還能有多少次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 我常想,為什麼父母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後來又是什麼力量使他們重新承擔了下來? 回想孩提時,父母對兒女日夜的關懷,無論兒女多麼吵鬧,他們都不會心煩,反而是更多呵護;少年時,父母對兒女學業的操勞,心志的教誨,換來的卻是無視與冷漠,而他們依然無悔的付出關愛;成年時,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看到父母那疼愛的眼神,聽到他們關心的話語,即使在外遇到再大的不快,頃刻間也會煙消云散。而當父母老了,不能自理了,他們始終不愿給兒女增添任何麻煩。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已經習慣了付出。深知在兒女的心目中,父母永遠是最堅固的靠山。 看到病榻上的姥爺,回首當年也是個頭挺拔,英氣十足,文質彬彬中年男子模樣。那時,姥爺經常輔導我和表弟表妹的學習。活潑好動的我們,即使坐在那里也是思緒漫天飛,哪里會聽他細致認真的講解,但姥爺卻很有耐心的反復開解,直到我們明白為止。現如今的姥爺,飽受了多少次病痛與精神上的折磨。即使躺在床上,也時常不忘對兒孫們的惦念。我終於明白了,那就是親情。為人女的媽媽,在這個時候體察到了父母的需要,自然生發出的責任感,使內心充滿無窮的動力,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無怨無悔。 當媽媽用愛與感恩的心回報父母的時候,她的下一代正從這一人生經歷中逐漸成長,走向成熟。 姥姥去世三年後,姥爺也離開了我們。這次我不再難過,因為我明白了,世上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所運行的軌跡,一旦完成了他在這個世界的使命之後,將會如天上的星星般隕落,而那道劃破夜空的光軌,卻會留給後人無限的追思與緬懷。作為下一代的我們,將從中得到心智的成長。帶著這份愛與感恩,我們將繼續譜寫更美好的人生,體會生命的真義是付出,是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