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mzzx.org/articles/common/upload/2014/06/25/165024lw.jpg)
所以从古代以来,禅门的文化它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宗教的想法,而是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有的士大夫,乃至于贩夫走卒,大家都会以说几句禅语,唸得 “阿弥陀佛”,以此为荣。也就是说在印度的佛教灭亡了之后,这样的一个佛法的精髓,它只存在于我们的中华文化当中了,而且与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即使到了今天,达摩祖师说现在是潜符密证,千万有余。也就是说虽然是工业社会的现在,能够证悟真实如来藏的这样的一个佛弟子,千万有余,这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精髓中的精髓。这个精髓有趣的是,它不只出现在我们中国的汉文化里面,在真的藏传佛教十四到十七世纪的觉囊派,也就是从笃布巴到多罗那他,这一段时期它一样出现在藏传佛教当中。如果要说在精髓中的精髓,也就是即使是在证悟真如、如来藏,也就是大乘见道位之后,从见道位开始的修道位,叫作悟 后起修。这一段的修行也只存在于我们中华文化当中,从唐朝的玄奘法师,也就是一般人所叫的唐三藏法师,又例如像是到了宋朝克勤圆悟大师,乃至于在西藏真的 藏传佛教里面觉囊派当中,我们会很赫然地发现这些祖师们,虽然他们口中可能是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是同样的教法却在这些祖师悟后起修的教法当中是共同一体显 现的。也就是说如同玄奘法师所说,大乘的修行人第一个目标是能够见道,也就是到达真见道位,此后悟后起修,进入相见道位,历经三贤位,历经十地的境界,等 等,然后圆满了自己的一切种智,最后终于能够成佛。中国佛教的特色一向是實修、實证,每一样成就的内容统统都是可以自我验证;也可以这样子讲,这样子一个完整的佛法的修学次第,它一直保存在我们中华文化当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也是整个全世界人类的瑰宝。 中国网:那我想今天我们所有的观众都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这里可以直接聆听大师和我们大家一同来分享佛法的智慧,当然有了这些智慧,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更加开悟,获得属于我们的幸福。 在这里我也想问张先生一个问题,可以说正觉同修会,它的创设就是遵循佛教的这种精髓,还有宗旨──到现在的,您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张公仆:好的,这个要从萧平实导师当初他其实在二十多年前,很早就开始学佛法,当时也是跟在一般的一些大师的名下来学。在学法的过程中,他就依照大师的一些教法,以我们的意识心来作依归、来修,他非常的用功,但是修了很久,最后发觉这个方法是不符合经教,也不对,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本心如来藏。到最后他依据经中的一些索引方向,然后自参自悟;然后自参自悟以后,找到了本心以后,翻开所有的般若经卷,所有的大师的经卷,了然了解,然后所有的公案再拿出来,禅宗的、祖师的1000多則的公案,一看分明了解;祖师都在其中,分明地显现出来;这个就是产生了般若的智慧,般若正观现前,所以般若正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五祖(弘忍)也曾经告诉我们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没有找到这个本心以前,你学的佛、学的法是在外門在修;但是找到这个本心,就知道怎么样再依据这个本心来修,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平实导师明心見性一次都完全过关,充分了知大乘的佛法精髓如来藏显现的是什么。基于悲悯心,发现现在的普遍的佛教界的表相佛法很兴盛,但是真正能够皈依我们本心,找到真实如来藏的方向的,并不是那么多,可以说没有,所以平实导师基于悲心,他就出来要把这个法传给大家。其实他这个时候自己完全没有私心的,他想找一位大师级的被大家信受的人,把这个法传给这个大师,然后让这个大师再去传。但是后来……他实际上也这样去做了,也拜访了大师,在这个地方我们姑隐其名,但是很难。那他也不断地在找,看有没有更适合的人来传授这样的法,他愿意把他的法传给他,后来他都放弃了,没有办法,传不出去,只好自己担起来了;担起这个担子,就是创立了同修会。这个担子可不轻松,他日以继夜地准备,然后写书。他已经超过百本的书了,从早到晚,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写稿纸,然后找人家打字;到 后来他发觉,开始有电脑了以后,他就发觉找人家打字还要花钱,他非常的节省,所以他就自己学打字,那时候已经有一把年纪了,自己从学电脑的打字开始,一个 字一个字地自己打,自己出书,从早到晚打到手肿起来,这是我们接近他的人知道的。已经超过百本了,几乎是每两个月应该会出一本,从来没有断过,这二十多 年,就是要把这个法传给大家。 中国网:是的,今天我们也是很荣幸地见到了萧平实老师为我们撰述的几本最重要的著作,比方说您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下。 张公仆:这一本是《心经密意》,我们跟主持人来结缘。一般《心经》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200多个字,大家都知道,很熟悉,很多客厅里面也挂着。但是《心经》其实不容易,其实我们知道,我们佛陀讲的二转法轮,讲的般若经,600多卷的大般若经,然后浓缩成大家都很熟悉的《金刚经》,《金刚经》再把其中的精髓浓缩成《心经》200多个字,每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是这里面的密意,我们讲佛法甚深、极甚深,它直接就直指本心──每个人的本心,但是这个本心不是我们意识思维想的心,通常我们都会落入到这个里面去。所谓我们知道佛陀告诉我们的,经本上告诉我们,意法为缘,意根法塵为缘,生意識,这都是十八界的法,都是会生灭的法,它不是真正的心。所以这个密意就是告诉我们,《心经》里面这样讲的,就是每一个众生都该有的如来藏。所以他成立这样的一个完全基于悲心,这样的一个同修会;我们也有很多同修,像在台湾这边,我们就开了很多班:我们的禅净班,我们有进阶班、增上班,不同的班次,针对进来学员的层次、时间,我们分别开,都是不用钱的,都是免费的。这些很多进来的人,他们依据平实导师教导我们的,依据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然后走这个菩提路,这都是他们很多菩萨经过了进入正觉以后,走过菩提路以后,他们所写的一些心得,我们把它汇集起来,也跟主持人来结缘。 中国网:我想这种分享对于大家来说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管是萧平实先生,真的太辛苦了,为大家无私地奉献所有的佛法讲义,还是说所有这些佛学弟子他们的一些心路历程,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受益的。 张公仆:是的。 中国网:那我想对于萧平实老师本身,二位应该是最了解的,那我们简单地来形容一下他。 余正伟:佛教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因为宗派林立,彼此似乎已经互相的攻击,互相的对立,却忘了说大家所修习的法门都是由同一位释迦牟尼佛,在同一个时间传授给同一批弟子,这主要就是因为知見的错误,使得现在的学佛人,他 没有办法去实证当年佛陀所说的真如、如来藏,所以大家就只好互相地认为自己的法门是绝对正确的,却没有想到说佛陀早就已经把那个目标定在那一边,在现在的 佛教当中,甚至连声闻的初果、断我见,大家都很难能够真实地证悟,更不要讲说是大乘的真如、如来藏的实证。在台湾福德善根具足的佛弟子,来到了佛教正觉同修会,他在来同修会当中,学习一位菩萨所应该具有四方面的修行:定力、慧力、福德、除性障,也就是正觉同修会教导佛弟子,以无相念佛为功夫法门,为最初的行门,渐次地修习人天乘的福德、功德,藉由对于五蕴、对于十八界的观行,也就是对于色、识、受、想、行蘊,以及十八界自己亲身的观察,在身、口、意当中,然后在六住位的时候,能够证得断我见,能够将三缚结断除。而菩萨的七住位的时候,能够证得真如、如来藏,在十住位的时候能够眼见佛性。在这样的一个三賢位的修行当中,终于能够达到初地,在地上,过初地以后,地地增上的修学,则是在同修会的增上班当中,由平实导师所亲自传授;也就是说,正觉讲堂所传授的佛陀的教法,从一位初发心的一位初级的学佛人,教导他们什么是佛法,如何实证佛法,使得初信位的菩萨有机会漸次地具足十信位,信位满足之后,进入初住位,修习大乘菩萨所应该修习的六度万行,满足到了第六住位的时候,终于能够证得初果須陀洹,能够断除自己的三缚结,然后在下一个七住位的时候,追求去找寻自己本来具足的真如本心如来藏。 在七住位之后,也就是禅宗当中证悟明心之后,正觉同修会还准备接下来一个悟后菩萨所应该修学的道路,乃至于地上菩萨的一切种智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平实导师所定期在传授的。
中国网:那在您的眼中平实导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因为我们知道余老师是接触平实导师最亲密的人,也是最多的人。 余正伟:导师,各位可能会发现,似乎大家从来没有见过导师的图像,因为导师他从来不喜欢以他自己的相片,以他自己的图像,或者说想要来博取学佛人的尊敬,为什么呢?因为导师的原则就是一不求名、二不求利。禅宗的祖师说:“天下有多大?不过就是名与利罢了。”可是学佛的人却背俗,导师出世弘法,他从来不在名与利上面用心,从来不支领一分的费用,包括车马费他也不支领,不但如此,他自己更是以他自己的财力,色身力全力地护持佛法的弘扬,比如说导师每天的生活,大概大部分时间,就是不断地在电脑前面打字,然后回信,然后思考接下来佛教界未来应该有的走向,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跟世尊有所交代,只是尽一分菩萨该尽的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