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04|回复: 1

巴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2-2012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巴生,肯定会把文化印象套入这城市;说到肉骨茶,谈到巴生;说到马来西亚的文化教育脱离不了皇城也脱离不了百年前许多巴生先贤创立的学校与陈金沙或庄金秀桃李满天下产生的艺术工作者。

巴生只所以值得关注,一它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首府,也就是沙亚兰开发前的州行政中心。

今天的巴生市区,非常特殊,我们一直无从用都市来形同这城市;更可以说从行政架构与硬体设备更或者商贸往来,巴生市区并不像一个都市,反倒比较像一个城镇。

在四十年代的巴生,可以说是英殖民管理的关系,整个核心倾向与巴生河南岸。也许巴生有着一套系统的发展,其实都是与资源运输有关;从陆路交通上,英国人需要在有限物质来打造铁路,所以整个巴生南市区就有着当年最早的历史城市雏形,反观对岸北区的发展情况倾向阿答屋与少部分的半砖瓦屋;在现今中路口有着所谓三十六间平房,当年就是华侨中学的遗址之一。

巴生南区却由于英政府的重视,形成当时火车驶入吉隆坡的最终站,如果大家到现今印度街道药房一带走走,会发现最早期英政府遗留下的药房字眼,并且在路末端可以找到英政府办公行政中心。当初巴生城市最兴旺的核心就与河流平行,所以主要古迹例如巴生最早期的银行,邮政中心或消防局都成一条连线,反观由于道路的开放与巴生桥梁最初的桥梁也架设在这。

后来拆除来兴建目前仍使用者的旧桥。巴生拥有两道桥,而桥梁的名字却不断交替;比较后期巴生在靠近现在市议会位置,架设了双层的桥梁,我们叫它做哥打桥(jambatan Kota klang),
由于新桥后来取代了哥打桥但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直接贯穿巴生以南甚至更远处的巴生以南地区例如直落巴利门或万津一带,甚至也可以说在历史上巴生扮演了中枢位置。

巴生的开发与道路系统密切相关,也与公共交通在陆路到航运上起了直接的作用。 北岸多工厂,南岸多商店是初期巴生甚至可以到七十年代时候的特征。无论是新桥或当初的哥打桥全数与运输有关,巴生人曾经是国内首要的运输业经营业者,贯穿吉隆坡,八打灵甚至可以说巴生之所以重要就仰赖者是交通的枢纽,无论早起依赖铁路的锡矿业,甚至到后期橡胶业或后期的油棕业的运输,必须依赖这条路线,甚至巴生滨海区远到适耕庄或沙白安南的农产品或任何出口产品都必须经由者输出国外。

如果有人好奇说为什么巴生为什么有四独中,其实与这有莫大关系。试想,如果一个城市开始注入商业元素,必须需要庞大懂得计算与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巴生过去只有三所初级中学,也只有一所高中,那就是光华中学了!三所初级中学相序办了高中,而原本在比较郊区的光华中学就没那么幸运,一定程度上在市区的三间初级中学也就是滨华(办理高中后华侨中学改名叫滨华学校,中小学合体,分家后校长是何子湖与何友智),中华与兴华办了高中。

巴生市区跨越巴生河兩岸,以桥梁联系,而古城镇多坐落在南岸是这缘故。 但是巴生经济命脉向来仰赖华人,尤其华人当初经营许多与实业有关的古老行业,例如金属器具,铸模等。在当年塑料仍不昌盛的年代,与许多城市一样,白铁业是首要的器具制造用具。

巴生的繁荣,从巴生第一个发展新镇开始,虽然屋业发展最早期地点是在中路后往内延伸的二公里范围与河边屋。但是百家利花园与永安镇新兴屋业的发展牵引了巴生城市的新化。巴生开始经由学校求学到就读后就业的外围区群众在巴生落地生根,由于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一般是教师或公务员开始倾向新生活,在教学改制风潮下,学校林立的巴生,商业相当的活络与密集,大部分人都集中在现在的所谓市区与南区消费,更多社团活络,选定在巴生联邦大道开设当时富丽堂皇的巴生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的规模与内部设施也是当时最先进与完整的;随着巴生市区在八十年代经济的活络,巴生开设了首间购物广场,也就是巴生习惯把逛街叫去英宝良。

当时英宝良位子优越旁边就是旧巴刹,另一边就是马来人为主,我们华人习惯叫它做瓜哇巴刹。英宝良位子靠近双层桥,下边是熟食档为主的小贩中心,里头还有许多巴生人想念的古早味道。

但是八十年代的巴生发展非常迅速,许多大型购物商场不断的在九十年代中期涌入,戏院由于镭射光碟或录影机的冲击,几乎惨淡经营纷纷变成家具中心,更可怜的文具店由于电脑设备的涌入变成逐渐被淘汰。但是就因为商业的活络,市区集中了非常多的银行与商店,当时的人潮是现在的无法媲美的。 许多当时的中生代也就是现今的老一辈,习惯开车到市区消费。

九十年代的巴生可以说是巴生市区全盛地区,所有商店都是在当时繁忙时期兴建的。整个城市的规划仍有腹地,但是后期就减少。在八十年代末期大巴刹的迁出,冲击了市区发展;整个生态开始走下坡。

大节日大减价时期是九十年代巴生市区的购物狂潮。巴生新镇的崛起,把巴生变成两个核心。庆幸的是巴生中路巴生百利的开业让巴生拥先进的购物商场。市区的邵氏广场让巴生成了手机业者的核心。这一波波通讯事业的年代与盗版光碟事业其实让巴生商店呈现前所未有的爆满时期。传统的零售业加上汽车装修中心林立,所有汽车相关的行业在巴生人家家有车的年代。人口还是倾向在巴生市区办事与消费的。

这样的好景持续到1998年金融风暴后,相较于1986年的经济不景气。1988年后,商业可以复纾;但是1999年后的巴生商圈就没有如此幸运,高昂的商店租金制造了大量的空出期。但也造就巴生bukit tinggi与bayu商业区的兴起。一些原本的业者比较租金与购买新店的看法下不断有人转移;巴生滨海市区剩下一些娱乐事业与补习中心或小贩中心或餐饮业独立支撑主要的场面。一些原本的店主也开始店转卖出去。

巴生滨海市区更不幸的原本生意难做,但是后来更难做的就是2间学校平均规模达到每日3千人流迁出。这一冲击,可谓对巴生滨海市区冲击不小,单从学校没有迁移的区域就知道学校对于一个商圈维持商机的关键是多重要。巴生独中采取集中管理方式,一般消费与社区是切割开来的。再者,由于南区的bukit tinggi与bayu住宅区房屋计划不断,绿林镇与更外围的bandar puteri开始分散巴生原本的人口。不过,同时期,就因为这些房屋计划,也让巴生人口由于外移民进入不断膨胀;巴生市区的活络变成外劳为主要消费市场,主要因素还是交通工具。在巴生北区一样面对巴生庞大屋业与城市计划的冲击,2008年更有人主张把巴生车站转移到巴生中路现在setia alam对边的位子。可是,由于地域便利仍不足。巴生仙特拉到目前仍是有名无实的车站,主要的交通还是远途巴士为主。可以说,除了少数人需要公共交通,巴生的公共交通规划是无比的糟糕!setia alam也把北区的发展衍生到沙阿兰。

可惜,经由巴生的经验我们发现,巴生新市区抽离了旧城市的活力,也造成旧城市失去原本的优势。没有多少原本巴生人想想自己原本存在的空间,更少人想重新规划与发展。本来一个旧城市的旧区是吸引游客观光的关键。

再者,我们可以看到巴生旧区就算有人兴建新商店也把路线规划的如此糟糕,除了赚钱,还是为了赚钱。有趣的,我在下午驱车看一看,新商店的区域与船坞隔开,更与滨华中学的后部分隔开。整个商店只有进没有出,出必须走回原入口,或许他的规划与原本河边商店一样,但是河边商店毕竟是过去蔬果批发中心与酒店集中带,可那边被明显被道路切割成一角,对于商业区规划非常不利。

我一口气,凭记忆分析与分享巴生的看法与认识的历史。巴生的兴盛与车流有关,车流其实与逛光目的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未来是谁执政雪州与中央,整个城市规划,如果只是抽离而不是集中发展,对于原本社区是很不利的。从巴生为了发展抽离巴刹,学校,车站;我们看到一刀刀古老城市的兴衰事人为的,更肯定的是交通便利与创意规划,绝对给城市新生命!

本帖最后由 tomson 于 6-12-2012 09:22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1-2017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2-2025 08:45 PM , Processed in 0.12132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