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zs8027

日莲佛法(创价)和传统佛教的分别和简易说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2014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侠客 发表于 17-1-2014 03:26 PM
到目前为止,除了#43,我都没有看过大大贴什么原始聖典,我倒是看到大大很多批评大乘佛教的邪知邪见。

...

犍度篇 蕴相应(中)
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无恐怖,无恐怖而自般涅盘。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三弥离提(四)
※三 ‘大德!世间、所称世间者,如何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耶?’四~九 ‘三弥离提!凡有眼,有色,以眼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一〇~一五 三弥离提!凡无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法,无意识,无以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

長者子。時。比丘於梵天上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申臂頃。至舍衛國  樹給孤獨園。來至我所。頭面禮足。一面坐。白我言。世尊。今此四大。地  水  火  風。何由而滅。時。我告言。比丘。猶如商人臂鷹入海。於海中放彼鷹飛空東西南北。若得陸地則便停止。若無陸地更還歸船。比丘。汝亦如是。乃至梵天問如是義。竟不成就還來歸我。今當使汝成就此義。即說偈言
 何由無四大  地水火風滅
 何由無粗細  及長短好醜
 何由無名色  永滅無有餘
 應答識無形  無量自有光
 此滅四大滅  粗細好醜滅
 於此名色滅  識滅餘亦滅 

還有很多呢。。。。

現在已經根本不是信息閉塞的古代,在現代信息如此通暢,可以閱讀大量原始經典的狀況下,還堅持錯誤的見解,那只能說是自作自受。閣下才是真正的井底蛙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1-2014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

第十三选 无常观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阿毗陀处恒河侧。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袑、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 [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 [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月+庸]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 [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4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倒駕慈航是指認為佛陀可以生生世世一致活下去度眾生的邪見,因為認為只要沒有貪嗔癡就是終極目的人,心裏其實對於五蘊還看得很重。

佛陀再怎麽應機說法,也不會是一個前後不一,顛三倒四,甚至故意撒謊的人,明明佛陀已經說了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就意味著不可能再有出生。

修行的目的應該是一個果而不是因,集滅則苦滅,集滅是因,苦滅是果。不把苦滅當作目的的,那麼集滅也不會做到。倒駕慈航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心裏其實對於五蘊還看得很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4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鏡花水月 发表于 17-1-2014 03:44 PM
犍度篇 蕴相应(中)
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无恐怖,无恐怖而自 ...

看到你终于贴上经典,我倒是感到些许安慰。

既然你要谈涅盘,那我只好从涅盘谈起吧!

据我所知,《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法蘊足論》有:「無為、無邊、無漏、無病、無動、無作、無滅、無起、無染……」

《四諦論》則有「無壞、無失、無等、無災、無求、無上、無量、無憂……」

《大涅槃經》說:「佛性」就是涅槃。

《華嚴經》講: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

《般若經》裡:「理無所知、無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

《楞嚴經》則說:證顯了「理絕動靜」即是涅槃。

《維摩經》的「十地不二法門」就是涅槃。

《勝鬘經》裡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也是涅槃。

《法華經》說: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

根据上座部的教导,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

根据大乘佛教的教导,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与无住处大涅槃。

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
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

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

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

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阶位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能够得知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阶位时,亲证“有余依涅槃”;于第四十八阶位时,亲证“无余依涅槃”。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阶位时,亲证“无住处涅槃”。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

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不住于涅槃,独自享受安乐。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着,常乐我净的涅槃也不住着,因此名为无住处涅槃。

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不及菩萨的修证结果。

小弟修法华经,法华经说“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最上的一乘就是“佛界”。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17-1-2014 04:1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4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鏡花水月 无法接受佛陀说佛法是分别说,无法接受无量义经的说法,无法接受大乘佛法的教导,这是典型的增上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4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侠客 发表于 17-1-2014 04:15 PM
看到你终于贴上经典,我倒是感到些许安慰。

既然你要谈涅盘,那我只好从涅盘谈起吧!

根據後期僞造的佛經,人雲亦雲,對于原始經典裏面佛陀明確的教導視而不見,這是可悲。

既然你對涅槃那麼了解,告訴我,涅槃有三個特性,它們是什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1-2014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鏡花水月 发表于 17-1-2014 07:56 PM
根據後期僞造的佛經,人雲亦雲,對于原始經典裏面佛陀明確的教導視而不見,這是可悲。

既然你對涅槃那 ...

阁下已先入为主的认为所有大乘佛教的经典是伪造的,那么你我要如何沟通呢?这是你从你所谓“原始經典裏面佛陀明確的教導”所学习到的吗??

我相信佛陀在无量义经所言,相信佛陀在法华经所言,尊敬佛陀所有所说过的经典(法)。
但是我真的和你没话可说,因为我已经说了该说的。

和你谈涅盘,不是要炫耀我的智慧,只是希望从中让你明白到,你的心胸需要宽些,尊敬最高的经典——法华经而已。

感谢你与我交流,我生活上开始要忙了,有缘再聊吧。。。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17-1-2014 11:55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14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仍将具有活力,通过面向现代的诠释,可以在沟通广大信徒和各国民众的心灵,营造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国际氛围,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法华经》的汉译

  《法华经》是公元前后产生于印度的早期大乘经典之一。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法华经》译本是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和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
  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在居士聂承远、张仕明、张仲政等的协助下,于长安译出《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译出后立即受到当时僧俗信徒的欢迎,被人宣讲。
  后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后世流行的《法华经》是八卷二十八品,其中的《提婆达多品》和《普门品》的重诵偈是后人补上的。据《出三藏记集》卷二,南朝齐僧法献从高昌(后多谓于阗)获得梵文本《提婆达多品》,带回建康请瓦官寺法意(达摩摩是)译出。《普门品》的重诵偈是北周  那崛多于益州龙渊寺译出的(《开元释教》录卷十一所载《妙法莲花经》之后的小注)。这两部分都是后人陆续补上的。
  此外,现存隋  那崛多与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花经》七卷,品目、文字和偈颂有所增加,大部分经文与鸠摩罗什所译相同。
  在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之后,竺法护译出的《正法华经》便不在盛行。

  二、《法华经》的思想特色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经中最富有绚丽奇异情节,寓意深远,譬喻生动形象,影响广泛的经典。综观全经,它有以下几个思想特色。
  (一)主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在佛教发展史上,原始佛教只承认释迦牟尼是佛,虽认为其他人通过修行可达到解脱,但最高的修行果位是阿罗汉,不可能成佛。在释迦佛灭后一、二百年,原始佛教发生分裂,形成由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系统组成的部派佛教,虽提出“过去佛”的说法,以释迦牟尼佛作为最后一位过去佛,但也不认为人人可以成佛。对修行果位,有“声闻”、“缘觉”的说法:声闻,是指直接听闻佛的说法而达到觉悟者;缘觉是指在无佛之世通过观想十二因缘之理而达到觉悟者。后来又提出“菩萨”的阶位,是处于候补地位的佛,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己任。声闻、缘觉、菩萨,就是所谓“三乘”(三种解脱的途径和教法)。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前后,在解脱论上以成佛为修行的最高目标,并以此为中心提出种种理论,其中以论证“诸法性空”和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般若类经典最有影响,以至构成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早期大乘经典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无量寿经》等,然而其中特别强调一切人可以成佛的经典是《法华经》。
  《法华经》宣说,释迦佛分别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化众生,是适应不同众生的素质而采取的权巧方便做法,并非出于佛的本怀;佛的本意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卷一《方便品》)。全经这种说法很多,如卷二《譬喻品》譬喻一位长者为引导处在“火宅”的诸子逃离出来,许诺他们出来可自取羊车、鹿车和牛车(比喻三乘),而待他们出来之后各给以一部驾以白牛的大车(比喻大乘),说:“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信解品》以穷子寻父,父传以家产为喻,说一切小乘人皆是“佛子”,“佛说声闻,皆得成佛”。此经还记述佛为舍利弗、摩诃迦叶、须菩提等众多小乘声闻弟子“授记”(预言),说他们未来一定成佛(卷三《譬喻品》、《授记品》,卷四《五百弟子授记品》)。佛教一般对女性采取歧视态度,认为女人不能成梵天王、国王,也不能成佛,但《法华经》提出女子可以成佛。卷四《提婆达多品》说有个龙女听闻《法华经》后迅速“变成男子”成佛;《持品》记述佛为比丘尼摩诃  波提(释迦佛的姨母)、耶输陀罗(释迦佛出家前之妻)授记,说她们未来“当得作佛”。
  《法华经》的主张三乘一切人可以成佛的思想,后人概括为“开权显实”(开释方便权门,显示真实一乘之理)、“会三归一”(统会三乘,归于一乘)。
  (二)以“久远实成”的释迦佛将大乘佛教佛身论形象化。大乘佛教不仅认为有过去佛,也提出现在佛、未来佛的观念,并且对佛身也提出种种说法,其中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佛有代表佛教绝对理念(法性、佛性)的法身佛、菩萨通过无数时间修行体认法身(法性)得以成就的报身佛、随应时机在众生之中传法的应身(或化身)佛。按照大乘佛教的理论,历史上真正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佛是属于应身或化身佛。《法华经》是早期大乘经典,其中虽没有法身、报身、应身和佛性等概念,但此经诸品,特别是从卷五《从地涌出品》之后,在对释迦牟尼佛的描述中已经赋予释迦佛以报身兼有法身的意义。卷四《见宝塔品》说在释迦佛说《法华经》时,从地涌出一座宝塔,里面有以往久已成佛并且早已“灭度”的多宝佛,特地前来为释迦佛说《法华经》表示赞扬并作“证明”,此时又有分布于四面八方佛国的释迦分身佛携带无量眷属侍者前来听法;卷五《从地涌出品》说在“娑婆世界”(即现实世界)地下也有释迦佛的无数菩萨弟子,他们从地涌出表示将在未来护持、弘传《法华经》,教化众生;《如来寿量品》说释迦佛“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祗劫,常住不灭”……。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智  《法华文句》卷九之下、吉藏《法华义疏》卷十皆说《法华经》中的释迦佛是法身、报身、应身的三身合一,意为释迦虽久已证法身,却常以报身、应身为不同身份的众生说法。
  《法华经》所说释迦久远成佛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开近显远”(示释迦应身寿命之近,显释迦法身寿量之远)、“开迹显本”(开示释迦应身及其说法,显释迦法身实相之理)。
  (三)提出“诸法实相”、“十如”等富有哲学意味的概念。卷一《方便品》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谓诸法实相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真理,虽对此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但结合《法华经》的基本思想来解释,它就是“一佛乘”、“佛之知见”、“诸法寂灭相”、“大乘空义”等。此经显然吸收了《般若经》的空的思想,卷五《安乐行品》第一“安乐行”中说,菩萨应“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言语道断,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障无碍……”由此,《法华经》中的实相概念可以与《般若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中的“实相”、“真如”、“毕竟空”、“法性”、“佛性”、“涅般”等概念沟通。因为“实相”、“十如”等概念在意蕴上有很大伸缩性,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所以成为古代中国佛教学者用来构建教义体系的重要概念。
  (四)现在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信仰。《法华经》中讲述菩萨以慈悲精神在众生中说法,救苦救难的情节不止一处,卷七《妙音菩萨》讲妙音菩萨能够化作各作形象出入众生之中,为众生说《法华经》,解救众生苦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如果得知有众生遭遇苦难,称念他的名号,他便能“观其音声”,前去解救,并能根据场合化作种种形象(有三十二应身)为各种众生说法。众所周知,在中国最流行的是观世音菩萨信仰。

  三、《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
  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
  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罗什弟子当中不少人在新译《法华经》之后立即宣讲,有的还撰有著作。僧睿原精研《正法华经》,参与鸠摩罗什翻译《法华经》,后以“九辙”(相当五章)讲述《法华经》,被人称为“九辙法师”。昙影也曾精于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在鸠摩罗什译出新《法华经》之后撰《法华义疏》四卷加以注释。道生撰有《法华义疏》二卷(今存)。此后宣讲《法华经》有名者有南朝宋齐间的庐山慧龙、法瑶、僧印;梁陈至间的法云、慧思;隋朝智  、吉藏;唐代窥基等人。其中撰有著作留传至今的有:法云《法华经义记》八卷、慧思《法华经安乐行义》、智  《法华文句》二十卷、《法华玄义》二十卷、吉藏《法华玄论》十卷、《法华义疏》十二卷、《法华游义》、窥基《妙法莲花经玄赞》二十卷。智  是天台宗正式创始人,吉藏是三论宗创始人,窥基是法相宗创始人之一。
  由于受重整体、重综合的中国传统思惟方式的影响,不少著作都对《法华经》的基本宗旨、中心思想(所谓“体”或“宗”进行探究和诠释,反映了人们对《法华经》的认识和关注所在。吉藏《法华玄论》卷二《第四辨经宗旨》记载,从《法华经》译出至隋有不少学者对此经的基本宗旨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
  东晋庐山慧远“以一乘为宗”;
  宋齐庐山慧龙“以果智为宗”;
  宋慧观以“真慧为体”;
  齐中兴寺僧印以“一乘实慧为体”;
  梁光宅寺法云以“一乘因果为宗”;
  此外,还有人或以“二智能为宗”,或以“妙法莲花为宗”、“常住为宗”、“万善为体”、“一乘为体”等。这里讲的“一乘”自然就是佛乘;“果智”是久远实成释迦佛之灵智;“真慧”或“实慧”即与诸法实相相应的“佛之知见”、“平等大慧”、佛慧;“一乘因果”是以“开三显一”以显成佛之因,以“开近显远”以示成佛之果。吉藏对这些说法皆不满意,认为众生素质不同,导致觉悟的因缘有别,因此只能说“以悟为宗”;然而又认为《法华经》以“实相正法为宗”。
  智  《法华玄义》将《法华经》之体、宗分开论释,卷八上载有《第二显体》,卷九下载《第三明宗》,认为“宗者,修行之喉衿,显体之要蹊。”认为经体须借经宗表现,二者不一不异。他对前述各种见解皆不同意,以所谓本门迹门的“因果为宗”。他将全经以《安乐品》为界,前十四品为“迹门”,以后十四品为“本门”。说迹门“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旁。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意为经前半讲废三乘方便之教,开显一乘成佛真实之教,佛以《法华经》引导以前小乘弟子接受佛乘,并为授记,也讲述应身释迦修因成佛事迹,是以讲弟子接受法华正法(因)为主,最后达成之果为辅。说本门“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果实,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旁。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谓经的后半部虽有与前半部经相同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是发露普通人们所见闻的释迦佛(迹),只是久已成佛的释迦佛为“方便教化众生”而显化之身(迹),寿命无法计量,是以讲述佛的真实之果(所谓“师之实果”,久远实成释迦,“本”)为主。因此,智  便以《法华经》前半迹门的“迹因迹果”与后半本门的“本因本果”共为“经宗”。
  据以上引述,在中国古代佛教学者心目中,《法华经》的最重要的内容有两点:一是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一乘——佛乘的教法;二是提出具有法、报二身意义的久远实成的释迦佛的观念,认为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只不过是此佛的无量应化身之一。他们对《法华经》的有关论释和发挥都围绕这个中心。
  法华信仰的诸种形态
  历代僧俗对《法华经》的信仰所采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据梁、唐、宋《高僧传》、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道世《法苑珠林》、惠祥《弘赞法华传》、僧祥《法华传记》以及宋代李  《太平广记》等书,中国古代僧俗对《法华经》的信仰是十分虔诚的,信仰形态主要包括:讲解、书写、读诵、修持“法华三昧”禅法、建造寺塔和佛像(法华变相)、信奉观世音、焚身的一部分或全身供养佛等。信奉《法华经》,包括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人有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帝王将相、身居官位的士大夫、僧尼、普通民众。他们信奉动机和所怀抱的愿望是各种各样的,其中主要有:超脱生死苦恼,达到觉悟解脱;积累善的功德,来世得到善的报应,甚至有的人发愿来世往生净土;从遇到的各种现实苦难中得到拯救。
  《法华经》对中国佛教宗派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天台宗以《法华经》作为基本教典,以此经中的“一佛乘”、“十法界”、“十如是”等概念和思想构建教义理论体系,是法华信仰的重要形态之一。
  仅据上述不难看出,《法华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巨大的。

  四、《法华经》的现代诠释及其在21世纪的作用

  在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广的形式下,出现在社会民众生活中的新事物越来越多,民众的视野更加开阔,心理需求也多种多样。佛教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适应时代有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心理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运用现代的思想和概念对常用经典作出新的适宜的诠释。中国古代在引进和传播佛教的过程中曾运用“格义”的方法,利用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用语来翻译和讲解佛经,有力地推进了佛教民族化的进程。这对于今后对佛教思想进行现代诠释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这里仅就《法华经》及其思想的现代诠释略谈笔者的想法。首先必须强调,对《法华经》的现代诠释必须遵守两条原则:一是要忠实于原经的基本思想;二是尽力做到使一般民众能够理解,使《法华经》的某些内容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在面临即将到来的21世纪,应当对《法华经》中的哪些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并加以发扬呢?
  会三归一,一切人皆可成佛的平等观
  《法华经》反复强调,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乃至包括作为天龙八部的在内一切众生,皆可听闻《法华经》,接受佛乘,通过修行最终成佛。《方便品》说佛以“佛之知见”开悟众生,“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法,无二亦无三”;《提婆达多品》说:“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
  《法华经》中虽然尚无“佛性”这个概念,实际上“佛知见”便相当于后来佛教经常使用的佛性。“佛”意为觉悟,是对人生和社会真理的最高认识。成佛虽是对平凡人生的超越,但并不意味着脱离众生,是以不断拯救众生,示悟众生为最高使命的。此经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的知见,皆可接受最高佛法,最后皆能成佛,所寓示的是对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的重视;是对一切众生生命的主体性、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在当代和今后的世界,和平发展是压倒一切的重大课题。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应当一律平等。如果用《法华经》的平等观来看待这个问题,是十分自然的。一切尊奉法华信仰的团体和人们应当结合世界的具体情况对《法华经》中所蕴含的平等精神进行灵活解释和宣传,以推进建立有利于世界各国民族共同发展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的新秩序。
  诸法实相、十如、十界当中蕴含的人与自后的一体论思想
  《法华经·方便品》对“诸法实相”所作的解释是:“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可见,所谓“诸法实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概念,它包含世界万物的外在形象、内在体性(包含心性)、主体、功能、作用、内因与外缘、结果、报应、事物运动的整体过程等方面。虽然世界万有,包括“十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在内,无一不是它的显现,然而从本质上说世界万有皆是空寂无相的,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方便品》),“一切诸法,悉皆空寂”(《信解品》)。这样,诸法实相在“空寂”的基础上便与真如、法性、毕竟空等概念相通。从逻辑上说,既然一切皆空,皆是实相,那么一切便是互相等同并且是圆融无碍的。虽然《法华经》中没有后来天台宗所说的“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命题,然而说实相、十如、十界中蕴含着世界万有一体的思想,是不会使人感到牵强的。
  世界万物一体论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本质上有一致之处。既然世界万有相即融通,物我一体,那么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也是互为一体的。在世界伴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的严重污染,自然环境遭遇到巨大破坏的当代,特别应当强调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界相谐调的思想,不断向世人发出警告:一切不计后果向自然界的无限制的索取与掠夺,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
  赋予“六度”、“慈悲”以新的意义,丰富社会伦理观念,造福社会与民众
  《法华经》作为大乘经典,也将六度规定为“菩萨道”的基本行为规范。《分别功德品》说,如果有人能够受持《法华经》并且“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按:即禅定)、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对于这六度,完全可以结合现代生活补充新的意义,例如“布施”,不仅具有在物资上予以“救贫济苦”以至财政援助的含义(财施),也包括兴办文化教育事业,传播知识真理等(法施),也包括特定场合在精神上给人以安慰和鼓励(无畏施)。在这方面可做的文章是很多的。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最高的道德观念。《法华经》中多处提到慈悲,特别是《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集中贯彻了菩萨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精神。慈,给人以安乐;悲,使人摆脱苦难。在现代社会,慈悲可以与人道主义相会通,应当大力提倡。在某些国因遭遇自然灾害、战争而面临危及生存的困难、苦难时,一切信奉法华佛法的人们应当配合国际社会给予积极的救援。
  未来21世纪的北传佛教,特别是其中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的天台宗和其他佛教宗派仍将尊奉此经为最高的经典,并且将继续依据和发挥此经的内容充实自己的教义体系。然而可以预料,未来的法华佛法必然富有新的时代特色。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网络侠客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2014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侠客 发表于 17-1-2014 11:52 PM
阁下已先入为主的认为所有大乘佛教的经典是伪造的,那么你我要如何沟通呢?这是你从你所谓“原始經典裏面 ...

且慢,我和你們創價學會交流,是因為我之前去過日本工作,也有些日本同事是屬於這一門派。

想了解你們對於佛法觀點,看法及認識,順便糾正你們。。。

涅槃有三個特性,它們是什麼?這問題真的那麼難回答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14 0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鏡花水月 发表于 18-1-2014 12:25 AM
且慢,我和你們創價學會交流,是因為我之前去過日本工作,也有些日本同事是屬於這一門派。

想了解你們 ...

你想说的是三法印,我想跟你说的是“佛即是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14 0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侠客 发表于 18-1-2014 01:52 AM
你想说的是三法印,我想跟你说的是“佛即是生命”。

错误,并非三法印。

涅槃界是和有為法的劃清界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4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鏡花水月 发表于 18-1-2014 02:37 AM
错误,并非三法印。

涅槃界是和有為法的劃清界限的。

有那么重要吗?能改变我们现在的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014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和坏 发表于 21-1-2014 09:13 PM
有那么重要吗?能改变我们现在的什么?

涅槃界其實就是那個不壞法。

涅槃有三個特性,那就是空,無相,無作。

這非常重要,若不了解何謂涅槃,是不可能進一步修四聖諦的道諦的。

苦集滅道,這次序非常重要,滅諦並非指已經證得涅槃,而是指滅苦涅槃的理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014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鏡花水月 发表于 18-1-2014 02:37 AM
错误,并非三法印。

涅槃界是和有為法的劃清界限的。

我只能告诉你,我修大乘的菩萨道,分别心太重的话裟婆世界怎成佛净土?

还有,你认为“裟婆世界成佛净土”是否是佛陀的教诲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2-2025 01:50 AM , Processed in 0.10484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