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38|回复: 2

(转载)写给欲上干衣(Drysuit)的潜友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8-2009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是转载林博士的好帖,取自这里

潜了近2年的干衣,走了不少弯路,将一些教训和体会汇总于此与大家分享.

为啥要上干衣?道理其实很简单,水的传热速率是空气的20倍,也就是说,在同样温差的条件下,人在水中丢失热量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20倍.这就是潜水时要穿不同厚度的由氯丁橡胶制成的潜水湿衣以减缓失热的速度.即便在穿了湿衣的前提下,在水温低,潜水时间长,尤其是潜水过程中遇上冷水层的情况下,潜者还是会感到很冷.

地球上有不少优良的潜点不在热带,而在亚热带或温带,水温在15-22度左右,就拿加拉怕格斯来讲,水温常年都在20度以下,在那里要用湿衣的话,往往是7MM,还要加头套/背心.一次着装比10次潜水消耗的体力还大.而在南北极潜水不穿干衣是绝对不行的.

还有一个因素是出水以后的舒适程度,以斯巴丹为例.从MABUL或平台去,好天气是半小时船程,遇上风,雨,浪则至少要45分钟.小风嗖嗖地吹在穿着湿衣的身上,这滋味...穿干衣就不同了,上的船来,接上低压管往干衣里充上气,那个舒服...当然此时此刻千万不要忘记向湿冷交加的穿湿衣的潜友们送上你干干暖暖的问候.(估计是要被暴打一顿后扔下水的...)

干衣于是应运而生.与湿衣不同,干衣顾名思义就是阻断了人体,至少是绝大部分人体与水的接触.值得指出的是干衣本身没有"直接"的保温作用,要保温就必须在身体和干衣之间穿上用高分子人造纤维制成的"干衣底衣",和/或在干衣中充入适量空气,因为空气是一种非常好的绝热剂."干衣底衣"实际上也是通过在网状组织中持留空气来达到保温目的的.

市场上常见的干衣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用压纹氯丁橡胶做的.较厚重但耐磨经穿.还有就是所谓的三合一,两层尼龙夹一层丁基橡胶.很轻,软,着装更容易,但耐用性较差.

统计数据指出,热带潜水时"体温过低"患者高于寒带潜水.由此,市场上又出现了专门针对这一情况的"热带干衣".这是以3M的高科技材质制成,有透风不透水的特异功能,材质很轻,很薄,裁剪贴身.但只适合于热带和亚热带潜水.10度以下的水温要穿厚干衣底衣,热带干衣就不合适了.

所以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潜水发展方向来决定到底买哪种类型的干衣.没有去南北极潜水打算的人无需买常规干衣,有一件热带干衣就足够了.如果希望冷水(10度以下)热水都能潜,那买一件常规干衣就行.在热带潜水遇到特别冷的水温时,象在巴厘岛和科默多,穿常规干衣也行.

热带干衣的底衣比较随意.TUSA去年推出几款,我用下来还算满意.号称是用遇冷变热,遇热变冷的材质做的(那不成了空调了).吸汗透气性能都很好.干的极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

冷水潜水的干衣底衣选择就稍微复杂一点.以DUI的干衣底衣为例有THINSULATE #400(-2 C 水温), #200 (10 C 水温) #100 (20 C 水温).  THINSULATE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当底衣湿了的情况下仍有保温功能. DUI又推出了一款THINSULATE和POLARTEC混合材质制成的底衣,那是用在-2 C的水中的.

领封,腕封的材质有乳胶和氯丁橡胶两种.建议买"快卸式"的,拆卸几分钟就可以搞定.长期不用时取下,真空包装后放在冰箱里以减缓氧化作用.

当然,男性潜者还可以选择一个单向PP阀.多喝水是防止减压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喝多拉,这可不是有穿透能力的湿衣了,湿衣里方便,受苦受难的是在潜水甲板上你的左邻右舍,干衣里水水,倒霉的是你自己!!!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东东真正地管用!!!不过下次潜水不要有事没事在我的右下方晃悠,那里是火力区!

暂且如此,下个帖子介绍使用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8-2009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中忘了提手套了.冰水潜水,对手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在南北极的冰水中潜水很少有潜到60分钟或残压50巴上浮这一说.往往是当你的手快冻僵时你必须上浮.

手套也分干手套或湿手套.湿手套的材质和湿衣一样,一般是氯丁橡胶.我在北极用的是7MM的3指湿手套,拇指,食指独立,其它三指并在一起以加强保暖效果.尺寸可比手略大,这样在手套中始终有点水存在,暖和.由于比较紧,带手套时先戴上熟食店用的一次性塑料薄膜手套,由于润滑作用,带手套就方便的多.用这副手套我在北极最长的潜水时间为45分钟.

干手套种类繁多.DUI采用的是最简单和保守的设计.干手套通过槽沟与干衣的袖口连接.干手套里有内衬,我觉得太薄,以内戴一副2-3MM的氯丁橡胶手套为好. 为了防止因手套漏水,水反灌至袖口,在手套和袖口的接合部还有一道乳胶阻隔.中央有一个比手腕外径略小的孔.这样即使手套漏水,水将被阻隔阻挡在手套的那一侧.干手套也要靠充空气来保暖.由于阻隔的存在,阻挡了空气的流通.有三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是需要通气时扭动手腕使空气通过,第二个是在手腕和大坝之间插一根静脉输液管以保持通气.问题是一旦漏水,水会沿着管子漏进袖子.极地潜水的"老兵油子"教了我一个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着装时,放一点点干衣底衣在手腕和乳胶阻隔之间以保证空气流畅.一旦进水立即伸直手臂,这样就将底衣从阻隔下面抽出了,水就无法倒灌.

上述设计虽有简单可靠的优点,但穿干衣时就要把干手套戴上,穿BC和整理其它潜水装备时很不方便.于是,有些制造商推出了卡口式的干手套.优点是干手套可以在其它潜具着装完毕后最后一个带上,缺点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发生漏水故障,我的倒霉的南极第三潜的潜伴LARRY用的就是这卡口式的干手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8-2009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干衣使用须知

干衣潜水,尤其是穿着厚干衣底衣做冷水或冰水潜水与穿着湿衣泡"热带鱼缸"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是配重的不同.在马尔代夫潜水穿3MM湿衣我是不用配重就能下去的.而在南北极,穿着干衣和THINSULATE #400干衣底衣我要12公斤左右的配重.另外,一定要重视的一个事实是穿湿衣潜水时,控制中性浮力是通过BC加气或放气来实现的.而按照NAUI或PADI的规则,干衣潜水时,在水面上仍由BC控制正浮力,而在水中则是通过干衣充气或放气来控制浮力.BC放气很容易,干衣放气反应速度与BC相比慢多了.因为空气要从由高分子材质组成的微腔室中穿行前往压力最小的区域(体位最高点,应该是排气阀所在地).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干衣底衣越厚,所需时间越长.有鉴于此,如果你按照用BC控制浮力的方法来控制干衣上浮,那你面临失控上浮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所以,笔者强烈建议任何一位欲上干衣的潜友在干衣潜水前先找一位有资质的干衣专项教练,考一张"干衣潜水专项证".注意,我建议的是"有资质的干衣教练",千万别让那些自己光着身体却嚷嚷着要把衬衣让给你的人给或悠了.同时,也不要仅仅是让教练随意地指点指点.指点指点是朋友间的帮忙,而考证是一种合同是一个契约,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负责任的干衣教练首先会教授干衣潜水安全举措.如何通过干衣充气放气来控制浮力,如何防止因头低脚高的体位从而导致空气聚集于干衣裤管或靴子内由此把潜者头下脚上象拔大葱一样从水下拉到水面的情况,在发生这一情况时如何自救?在发生失控上浮放炮状况时如何应对?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救命法宝"之后,反复练习的是控制下潜和上浮以及中性浮力控制练习.

C卡不是"免死牌",但一个负责的教练和一个好学的学生会通过考证的过程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师傅领进门修行就靠个人了,勤学苦练才能在水下潜干衣时如同潜湿衣一样得心应手! 这也是南北极潜水要求潜者有至少20次冷水干衣潜水经历的原因所在.

着装前脱去手表,戒指,耳环,项链等"锐器",还要注意的是指甲的修整.以前潜者在领封上洒滑石粉增加润滑便于脑袋穿过.后来有医学报告指出滑石粉进入肺部对人体不利.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套一个购物袋在头上,再把乳胶领封往下拉,很容易的.不用购物袋也可以,用双手向反方向拉开领封,顺势向下拉过脑袋就行.着装时要注意干衣底衣的领口和袖口不要压在颈封和腕封下,这样会漏水的.

理好颈封和腕封后,拉上拉链,将排气阀彻底打开(反时针方向旋到底)然后以"蹲坑式"的姿势蹲下,稍稍打开领封放掉干衣内的残气,此举是为了便于下潜.

背上BC后,千万不要忘记将低压管连接至胸口的干衣进气阀上.下水后,以右低左高的垂直体位在水面上通过排气阀继续排去干衣内的残气.这时你会感觉到腿部甚至腹部受到挤压,这是正常的.

在下潜过程中根据下潜速度可往干衣里适当充气,此举一是防止过快的下降速度,建立中性浮力,二是防止过度挤压,三是保温.

我在水中往往会在水平体位做一个"大鹏展翅"的动作,此时你会感觉到空气在干衣里的流动,尽可能在干衣里平均分配空气,这就要求你在水中游动时保持头与身体有10度的角度,身体基本水平,腿略高于臀部的体位,这个体位对腹肌要求较高,练练吧...

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往干衣里充入过多的空气,这就要求你有合适的配重.合理配重的选择方式和湿衣潜水是一样的.

尽可能避免头低脚高的体位,除非你确认干衣中的残气不至于多到把你倒栽葱地拉上水面.我在冷水/冰水潜水时喜欢佩戴左右各一公斤的脚配重,对维持上述体位很有帮助.

一旦发生头重脚轻向水面失控上浮时,用力吐气,收腹(腹肌很重要)用力打脚蹼,前滚翻,等身体接近垂直时,抬起左臂使排气阀处于体位最高点排气.

在垂直体位时,如失控上浮已不可避免,迅速拉开腕封或颈封,放出快速膨胀的气体,终止失控上浮.说了你可能不信,这样做的话,涌进干衣里的水其实并不多.

上面说过,NAUI和PADI规定在水下用干衣控制浮力.而RAID则建议,在水下除了对干衣适当充气以保温和防止挤压外还是依靠BC控制浮力.NAU和IPADI的理由是专注于一个设施控制浮力比用两个设施要简单.在北极时看到不少大佬级的人物做的和RAID的建议一致.我也有同感.实际上NAUI和PADI的理由有点站不住脚.当上浮排气时左手把排气管提升至体位最高点,与此同时左臂上的排气阀也接近体位最高点,一个动作兼顾了两个设施的体位要求.如前所述,BC排气要比干衣(尤其是穿厚干衣时)排气容易的多.所以我在水下是干衣/BC/CCR的呼吸袋三驾马车并用来控制中性浮力!

上浮时一定要慢,不要垂直上浮,上身有个10-20度的上倾角,且保持右低左高,观察排气阀是否顺畅排气,等到上浮速度慢下来了,再往上游一点,循环往复,安全返回水面.

到水面后,不要忘记拔下连接干衣进气阀的低压管后再脱BC.上了船或岸后,再连接上并充入足够的空气达到保暖的效果.穿着干衣冲个淋浴,顺便把进气阀和出气阀冲一下,脱下干衣后擦干头发就可以一杯饮料在手看着那些穿7MM湿衣的XDJM们在苦苦挣扎地脱下那层"皮"...

一次船宿下来,用软性肥皂清洗颈封和腕封.洗好干衣后不要忘记用鼓风机冲干进气阀和排气阀,晾干后(不要暴晒),在防水拉链上上蜡,在颈封和腕封上扑点滑石粉,放在阴冷处保存.

在淡水湖中潜水后要特别注意清洗和干燥阀门,以免阀门内有绿苔积存.

SAFE DIVING & HAPPY DIV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2-2025 02:04 AM , Processed in 0.13874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