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1-11-2008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11-2008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patissa(Sariputta),也是舍利弗的名字。
所以称Upatissa为尊者绝对没有错的。
大概知道,因为有贪欲,就会有是我的我所拥有念头,就会放不下,就会一直轮回。不知道是否正确。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8-11-2008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哲学宗教对于苦的认知
一般哲学家,宗教家多少都可以体会存在的本质是一种痛苦,所以他们都希求一种不死的境界/世界,天堂,梵,自我,神我,道,上帝等等。可以说每个印度宗教家都是体悟到存在的本质是一种痛苦,因而希求一种不死的境界呢?奥义书学者,其那教,数论,瑜伽派,有哪一个不是因为体悟到轮回的本质是一种痛苦,因而终其一生追求脱离轮回,到达不死的境界呢?就是因为深刻体认到轮回的本质是一种痛苦,这才会希求脱离轮回。 其实不但是印度人,即便是信仰上帝的西方人,不也因为了解到现实存在的不圆满,不公平,不正义,不道德,因而想象有一个圆满,公平,正义,道德,全知全能,至善的上帝呢!存在的本质是一种痛苦,那么如何脱离苦?有两种方法
1。去到一个常乐我净的世界/境界,简单来讲就是没有痛苦的世界/境界
2。消灭存在。
印度一般宗教是结合这两种思想,比如说婆罗门教的梵界就是脱离这个轮回世界/存在/五蕴自身而到达不生不死的梵界。
了解到五蕴/存在/轮回苦,对于凡夫俗子来讲,固然是难,但是对于一心醉心于宗教/哲学的人来讲,这不是很困难的事。吠檀多的梵,数轮的神我,其那教的大我,有哪一个不是了解到五蕴/存在/轮回苦,而希求有个永恒不死的梵/神我/大我呢!
由此可见,希求一种不死的境界几乎都是人类内心所向往的希望《看看梵,上帝,道,自我,灵魂,命我,自性,神我的定义就会了解》,无论是表现在世俗上,宗教,文化,哲学,几乎都是这种追求不死的境界,常乐我净的悲情投射,怎么讲都是符合众生的希求。
一个希求永恒快乐的存在和希求消灭存在,背后都有相同的出发点:都是体悟到存在的本质是一种痛苦,所以才会希求永恒不变的快乐,两者都是自性/阿赖也见。一个希望通过超越现实存在的存在而得到这种苦的熄灭;另外一个希望通过灭除存在而得到苦的熄灭,就像老子所讲得一样,我们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为有这个身心,言下之意,如果没有这个身体,自然就没有种种的苦患了。看起来好像完全对立不一样,深一点观察,都是人类为了追求常乐我净的悲情投射。这两者在解脱苦痛时,必然从存在下手,以及把灭苦推倒死后《五蕴灭后》的世界。只要我们把五蕴定义为苦,灭苦必然是要脱离这个五蕴时才有可能(死后。不管死后有没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有没有去到不死的境界/世界)。
佛陀对于苦的认知
而佛陀体认到,我们所谓的“纯大苦集“,其实是因为执取,爱染,无明,只要这些灭了,“纯大苦集“自然不生起。你不需要等到死后去到一个永恒快乐的世界,也不需要期待五蕴不起,当下内心就得到大解脱。不过这样的解脱观,和世人对于解脱的愿望,多少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都是希望不再有这个五蕴,这才是解脱》所以很难得到人们的信奉。
一般人在追去永恒清静快乐时,都是想像脱离这个苦痛的轮回世界/存在,到达一个永恒清静快乐的境界/世界。只要有苦痛的五蕴/轮回世界/存在,就无法讲永恒清静快乐。
佛法是反其道而行,你要做的,不是想像脱离/消灭苦痛的五蕴/轮回世界/存在,而是对于五蕴/轮回世界/存在《不管它的本质是苦是乐》不起爱染,执取,贪欲。能够做到,当下就是大解脱,当下就是永恒清静快乐,因为《五取蕴》苦永不生起
并不是(五)阴 完全 = 受(取)
也不是五阴完全不等于受(取)
而是对(五)阴生起贪欲执著的人,我说他是五受阴/五取蕴。
作为凡夫,我们对五阴/五蕴还有贪欲执著,所以我们是五受阴/五取蕴。
阿罗汉对五阴/五蕴完全灭除贪欲执著,所以对阿罗汉来讲,没有受/取,五阴/五蕴就是五阴/五蕴。
至于阿罗汉灭后还有没有五阴/五蕴,是属于存在哲学/形而上的范围,《如来灭后有没有》答有/没有/亦有亦没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都是无记。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9-9-2009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3# upatissa 的帖子
温故知新![](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