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禅圆

佛性直解 —《闲言碎语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8-2008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5-8-2008 12:58 AM 发表
承蒙你看得起。。。但是,你看歪了。。。我在講的是梵天有沒有人身的問題。。。不是梵天的福報和能力的問題

我在講佛印和蘇東坡的層次那樣的佛性論,不是你我現在的層次,歹勢。

是誰在逃避問題玩分身的比 ...


什么得失心?我没有像你那样车到自己比梵天伟大。

我也没有像你那样,讲到自己天下无敌,自己几厉害又几厉害,还要学人扮导师。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5-8-2008 08: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8-2008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梵天曾经也有人身,因为修行和福报的关系,得以成为梵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8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入識中微細生滅妄想而修

先了解四禪八定之諸天

雲門麥浪懷禪師宗門設難云:


世間禪有九種:
即九次第定。

初禪曰離生喜樂定。因離五欲。而生身心喜樂故。
二禪曰定生喜樂定。因入禪定而生喜樂故。
三禪曰離喜妙樂定。身受寂滅。心生妙樂故。
四禪曰捨念清淨定。身心受滅。苦樂雙忘故。


五曰無想定。粗想不行故。( 外道所修)

六曰空無邊處定。色相既除。空境現前。無邊際故。
七曰識無邊處定。色空雙泯。識心無際故。
八曰無所有處定。心境俱忘。畢竟空寂故。
九曰非想非非想處定。識性不動。以滅研窮。若存不存故。此皆窮空。不盡空理。


獨無想定。外道所修。其餘八種。邪正所共。

界故。 若從預流見道修者。即名鈍根二乘。
若從外道窮空不歸。不遇佛僧。不悟正法。迷漏無聞。當入輪轉。故名世間禪也。
以不能超色無色



梵網經直解云:
三界共九地:
欲界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

初禪。名離生喜樂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
二禪。名定生喜樂地。粗漏已伏。
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
四禪。名捨念清淨地。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此四是色界。以禪為樂為食。
然初禪過患。內有覺觀。故外有火灾。
二禪過患。內有歡喜。故外有水灾。
三禪過患。內有喘息。故外有風灾。
至四禪內外過患。一切俱無。諸灾所不能及。
得四禪已。


此當色界第四禪捨念清淨地中。乃摩醯首羅天王所住之處。亦名有頂天。又名色究竟天。
法雲地菩薩。多寄住於此處說法。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又云威靈。或云三目。此天為三界尊極之至。輔行記云。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薩住處。能知三界雨滴之數。統攝大千世界。於色界中。此天獨尊。即統諸大梵天王之主也。


無色界有四地:

一空無邊處地。
二識無邊處地。
三無所有處地。
四非非想處地。


<一>於自身相。與虗空相等。心緣虗空無邊。而為行相。即證空無邊處定法。
<二>從空無邊處起。觀空無邊。識亦無邊。觀空則外。觀識則內。一心緣識無邊處。而為行相。即證識無邊處定法。

<三>從識無邊處起。空色既亡。識心都滅。澄定寂然。無去無住。故以無所有處。而為行相。即證無所有處定法。亦名不用處。

<四>從不用處起。如存不存。若盡非盡。故以非想非非想處。而為行相。即證非想非非想處定法。亦名有想無想處。


此四。是無色界。


以寂為食為樂。至此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復行相。滅諸想受。名滅盡定。
二乘人。又名此定為想知滅定。故曰有想無想處想滅。入想知滅定。
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為惡。無念為善。若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微玅想滅。粗想不生。即入想知滅定。此名背捨法。亦名次第滅想法。



通前四禪。名為九次第定。

無色界天,此天只有心識而無色身,故名無色界天,是三界中最高的一層天,入定八萬大劫,亦即壽命八萬劫,但一出定,即命終,隨業受報,依然輪迴生死,可憐!


再回歸主題:
無色界有四定所處之四天:


一空無邊處天。
二識無邊處天。
三無所有處天。
四非非想處天。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正脈云:
首句躡前天果相。


諸礙既銷。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乃空無邊處天之功行果相)
(有頂已銷界礙。空處又銷身礙。)
(故云諸礙既銷。顯唯有空存也。今以緣空無邊。令心散漫。乃作意欲忘。久久定成。)


初厭色依空名空處。
二厭空依識名識處。
三色空識滅。而依識性。名無所有處。
四滅窮識性。不得真滅。名非非想處。

有定果色無業果色。故亦名無色界也。
此復有二:
一從福愛分岐。由廣果而轉入不還。由不還而漸窮。
二從福愛分岐。不由廣果。緣無想而直入。

漸窮如夷路而長。
直入如險路而近。
今約漸窮者言之。無想直入。



次句以下即本天功行果相。

(無礙無滅。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乃識無邊處天之功行果相)
溫陵曰:
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於色。
無礙之無亦滅。則不依於空。

(并前無礙之無。亦復俱滅。顯惟有識存也。)

惟留阿賴末那。即厭空依識者也。名識處定。故報生識處。
(四禪八定之識處定亦皆屬有為功用。忻取有為善果。故曰迷有漏天。作無為解。為其所執者。入識中微細生滅妄想而修。未得漏盡。若大阿羅漢。已證滅受想定。是名無漏。今九次第定亦證滅受想定。何為有漏?以有妄想而證涅槃。縱得滅盡定。未為真實。)


賴耶第八識。末那第七識也。而末那所緣色空識三。此位厭色空而依識。則色空麤緣已無故。惟全半分微細也。


問:按惟識。末那不緣外境。但內執八識見分為我。環師何謂亦緣色空。
答:七緣色空。固無此理。但既內執賴耶為我。亦任運外執色為他。所以色空若在。全分末那俱在。今色空既盡。故惟半分末那入微細也。


問:末那賴耶。羅漢未了。凡外那含。何以知之。
答:此自如來明眼了見。與之作名。非許彼知也。在彼固自以為離色空即性真也。迷同無想。
法華云:眾生住於諸地。惟有如來如實知之是也。


以上是正脈所解


[ 本帖最后由 禅圆 于 13-10-2008 08: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0-2008 03: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22-7-2008 09:17 PM 发表
月溪谈佛性,赵州该被打,大痴参不透,只好坐香去。


此卷说书 非 月溪所说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8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上幾樓的夠力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8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24-8-2008 11:55 PM 发表


你很会车下。。。。。   

学了这么多年,车得这样厉害也算是有收成了。


六祖對他徒弟們不知''車了''多少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8 0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  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我们说这个烟灰缸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是静止的,可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原子的堆积,而每个原子都有电子、质子和中子,而电子都在片刻不停地旋转,你说它是静止的,显然是受了五官的欺骗。
  在这个宇宙当中,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东西,因为物质基本单位的存在是原子,你把电子、质子分开,当体显示的不就是“空”吗?所以经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甚么?因是动机。缘是甚么?缘就是条件。一个动机加上必要的条件所完成的东西,它原本不存在,最后依然成空。佛陀的法与自然科学是没有什么抵触的地方。
  八正道的正见,就是说我们人是由认识指导行为的,我们若要使想念行为很正确,就必须保持正确的见解。而正确的见解有深有浅,最深的见解就是“摩诃般若”,也就是“见性”。
  摩诃般若是甚么?我只能这样回答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当你自己真正见到你那原本如此的自己的时候,就是摩诃般若发露的时刻,这是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有深有浅,所以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无为法,那里还会有什么差别呢?那就是有深有浅、有纯有杂。等我们摩诃般若完全发露,而且到达“巴拉咪达(波罗蜜多)”的时候,即完全发露,那就是“尼尔巴拿”。“尼尔巴拿”就是涅槃,涅槃并不是说人死了才叫涅槃,而是说我们人应该活在涅槃中。

涅槃可不可以描述?可以的,就是说,你心里空空的,没有任何事情。但是别人问你的话,你也没有答错,你走路也不会走到水沟里去,吃饭也不会吃到鼻孔里,而心里的确空空朗朗,这就是涅槃的初阶。人到了这一步就会发光。

佛陀非常慈悲,因为祂慈悲,才点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就叫自性。自性是甚么?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属性。我们只要找到生命的属性,就是见性成佛。
  佛法本来是很简单的,假使你硬要说很多话,那一句“如是我闻”,也可以讲上两天。讲那么多,有什么用呢?保证没有用。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变质变得很多,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完全照经典去看,我们莫知所从。你看净名经,有三种译本:维摩诘经、无垢称经、无垢经。三个译本文字都不一样,维摩诘经比较潇洒,文字通顺流畅,其他的两个译本比较晦涩,而且意思也有出入,好在每个译本相同的都是摩诃般若。

我总认为每个人只要把摩诃般若弄清楚以后,就堪称“修学事毕”。既没有比这个更实际,也没有再学的必要了,所以在六祖坛经里特别强调摩诃般若。
  经典不翻译摩诃般若,勉强翻为大智慧。为什么不翻译?因为翻成大智慧,往往容易与“世智辩聪”混淆不清。
  实际上,我们一般讲的大智慧是从外面进来的、学来的,是由分别心产生的。由小学到博士,智慧很大。爱因斯坦可以知道宇宙一切活动的现象都是相对的,他指导、影响了原子的分裂,不能不说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他是向外学来的,以向外学来的作基础,然后由分别心再去分别其存在,这只能算是大聪明。
  而摩诃般若是从内心发露出来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本有的,与生命同在,没有摩诃般若就没有生命。而且它是离分别的,当你心念活动停止的时候,它就出来,但这不是压出来的,也不能勉强,这个“自己不去想”的心态是很难得的、很难讲的。





[ 本帖最后由 禅圆 于 27-12-2008 02:1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8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法,如果自己的摩诃般若没有发露的话,那不是真学佛。你学到死,手忙脚乱,没有上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摩诃般若就是本心,自然也与你的生命同在,它就是你本来的心。

佛陀很慈悲,经典上很多地方讲到本心,讲到本心的地方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本心。很多人把如来藏分做两个,而本心就是自性。

你不妨用逻辑的方法,把自己做个分析,也就是说把你自己原来没有的拿在一边,剩下的,直到拿无可拿时,就是原来的,原来的就是真实的。功夫做到这个程度的话,那么你的摩诃般若就会发露。

摩诃般若发露有什么感觉?就是离执的感觉,外面对你的干扰就很少了。假如有干扰的话,那就是你自己干扰你自己,因为你要起心动念。所以说学法,差就差在这一点点。

禅本来就是“思惟修”,大家走错了路子,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去想,心空下来,绝对不可以。“空”很难解说,修行绝不是把意念停止,那不是修,那是与自己的生命作对,那是扬弃自己的生命,人不可以停止想念。

摩诃般若发露有两种状况:一是物以类聚,别人的摩诃般若把你的摩诃般若唤醒。唤醒了没有?你的心里感到空空朗朗,就是摩诃般若出头的征候。这时候你应该保持它,行、住、坐、卧保持、保任就可以了。

从理上入也是一条路,分析自己,透过分析找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这是从理上入。

因为真理是普遍的,你尝过大海水一滴,就知道全部海水的味道了。你认识到你的本来面目,就认识到大宇宙的本来面目了。由自我突破,而了解宇宙的真相,就是佛经讲的实相。我们了解实相之时,也就是断惑,断惑就是入“圣流”。
  什么叫断惑?就是对宇宙人生不再有怀疑。不再有怀疑的时候,亦即是基督教所讲的“全知全能”。
  这个“全知”,并不是说你没有学过电子学,请你帮我装个收音机,你也会装;你没有学过外科手术,你也能拿刀子把别人的肚子割开,不是这样讲。这个“全知”是一切“知”的源头,如果没有这个源头,一切智不能产生。把握著一切智的本质,把握住一切智的源头,这叫“全知”。
  什么叫“全能”?宇宙万生万物之“能”为我之“能”,这叫“全能”。假如你说著相的“全能”,那上帝也不能生孩子!所以佛法说到究竟之处,无法可说。

有些人修行很好,自己发光,我们不印可他,我们不说他这样修行就算很好、很到家。我们不说他修行修得不错,不是说我们吝啬恭维别人,而是怕害了别人。他打坐能发光,我们不认为他修行修得对,因为他没有断惑,他的意念之根没有拔掉。
  修行以断惑为了事,人不能断惑,没有办法,那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佛法是断惑。既是真正的佛法又能代表佛陀的心法,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而禅宗一句话就可以讲完,就是“认识你自己”。
  我想各位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认识你自己,把自己一件一件的拿出来分析,说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没有身体,我现在很讲卫生,妈妈却说我小时候还抓大便,可见那时候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既然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身体,无风不起浪,画一幅画也必须有一张纸,我们的观念、认识又是以什么做基因而产生的?我们找到这一点就够了,你突破这一点,你的身心马上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是谁”?靠什么会使你产生经验?小孩子拿水来喝,烫!第一次、第二次烫,第三次就晓得吹吹、试试。有了经验,我们就可以由单纯的经验,累积到复杂的经验,我们就有个比较,分析那个有利、那个有弊。有分析、有比较,就有思惟作用,而思惟作用原来并没有。既是本无,所以佛法叫作妄心,是虚妄的心。我们又为什么会产生出妄心呢?因为我们有一颗真心。身心的六根面对六尘,因此有了六识,以为外面的存在是真实的,我们迷失了最圆最纯的一颗心,而把它装进了许多“见尘”,心垢愈积愈多,把真实的自己彻底埋没了。我们只消用反次序,把真正的自己找出来,人生就会活得逍遥自在,佛经描写的境界都会同时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12-2008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禅圆 的帖子

如果明了,就不会问“物外道”,这转语是建立在,物外非道,既有非道,自然有道。
这个在龙树菩萨的论中,就出现了非非,非有等句子,在于破执。

此一转语,在于肯定执著与否,南泉不是找台阶而打,而是趙州问南泉是否真的没有执著了,南泉却问那你呢?所以,趙州说,别打错了,打了就有了。南泉才说:“你真的明白了我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2008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曰:若如所说一切智慧尽应入,若世间、若出世间,何以但言三乘智慧尽到其边,不说余智?答曰:三乘是实智慧,余者皆是虚妄,菩萨虽知而不专行。如除摩黎山,一切无出栴檀木;若余处或有好语,皆从佛法中得。自非佛法,初闻似好,久则不妙。譬如牛乳、驴乳,其色虽同;牛乳抨则成酥,驴乳抨则成粪。佛法语及外道语:不杀、不盗,慈愍众生,摄心离欲,观空虽同;然外道语,初虽似妙,穷尽所归,则为虚诳。一切外道皆著我见,若实有我,应堕二种:若坏相,若不坏相。若坏相,应如牛皮;若不坏相,应如虚空。此二处无杀罪,无不杀福。若如虚空,雨露不能润,风热不能干,是则堕常相,若常者,苦不能恼,乐不能悦;若不受苦、乐,不应避祸就福。若如牛皮为风雨所坏,则堕无常,若无常则无罪、福。外道语若实如是,何有不杀为福、杀生为罪?
  问曰:外道戒福,所失如是,其禅定、智慧复云何?答曰:外道以我心逐禅故,多爱、见、慢故,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慧。
  问曰:汝言外道观空,观空则舍一切法,云何言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慧?答曰:外道虽观空而取空相,虽知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爱著观空智慧故。
  问曰:外道有无想定,心心数法都灭;都灭故,无有取相爱著智慧咎!答曰:无想定力,强令心灭,非实智慧力。又于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以是故堕颠倒中!是中心虽暂灭,得因缘还生。譬如人无梦睡时,心想不行寤则还有。

--节录自《大智度论卷十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2008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禅圆 的帖子

平等而清静。
不为境所扰,禅师就是想请人吃茶去而已。
还理会什么身份还是条件吗?

互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9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7-12-2008 11:09 PM 发表
平等而清静。
不为境所扰,禅师就是想请人吃茶去而已。
还理会什么身份还是条件吗?

互勉了。


师兄,过去心不可得.
无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2009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7-12-2008 11:03 PM 发表
如果明了,就不会问“物外道”,这转语是建立在,物外非道,既有非道,自然有道。
这个在龙树菩萨的论中,就出现了非非,非有等句子,在于破执。

此一转语,在于肯定执著与否,南泉不是找台阶而打,而是趙州问南泉是否真的没有执著了,南泉却问那你呢?所以,趙州说,别打错了,打了就有了。南泉才说:“你真的明白了我的意思”


請問破執是為了甚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2-2009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到底有没有佛性?

有代表永恒吗?

无代表没有永恒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1-2025 08:53 PM , Processed in 0.10380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