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472|回复: 6

尊孔歸僑省長梁靈光

[复制链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2-8-2007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靈光抗戰八年紀事
黃方生
2005-8-28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九十高齡的原馬來亞歸僑、廣東老省長梁靈光經歷了這場空前壯烈的戰爭的全過程。



渡重洋回國殺敵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發了“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關頭。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激發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抗日怒潮。正在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吉隆坡任教,並任左翼作家聯盟、雪莪蘭州反帝聯盟主席的梁靈光,時年二十出頭,更是義憤填胸,熱血沸騰。他決心拋棄平靜、安逸的生活,投筆從戎,回國殺敵,表現了海外赤子一寸丹心惟報國、誓將馬革裹癛還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經馬來亞共產黨同意,梁靈光於一九三七年十月間和當地華僑小學校長鄭樞俊結伴踏上征途。他們路經新加坡時,拜訪了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創辦的《南華商報》負責人,按受了回國後采寫抗戰前線新聞的任務,擔任該報特派戰地記者。接著,乘郵輪北上,在大海顛簸了七個晝夜才抵達香港。梁靈光顧不及回故鄉福建看望朝思暮想的親人,又和同伴從水路前往戰火紛飛的上海。

梁靈光兩人接受中共地下黨員的建議,直奔敵後。他們到江蘇北部鄭樞俊的家鄉漣水縣組織抗日武裝,畢竟是剛從海外歸來的青年,因經驗不足而未能如願。一九三八年夏天,幾經波折輾轉到淮陰縣,聯絡當地抗日人士組建了一支人數還不很多的抗日隊伍,省政府給予江蘇省民衆抗日自衛隊獨立第一支隊(簡稱抗戰支隊)番號,梁靈光開始了可歌可泣的軍旅生涯,譜寫了不同凡響的抗日篇章。

和陳毅打籃球

根據國共協定,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北上抗日,留在南方八省的遊擊隊改編爲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新四軍(簡稱新四軍)。

一九三八年初,新四軍挺進長江南北敵後,其中陳毅任司令的第一支隊(簡稱挺進縱隊)到達江蘇中部。經當地中共組織介紹,時任抗戰支隊二支隊長的梁靈光會見了挺進縱隊政委葉飛。因情況變化和工作需要,梁靈光被留在挺進縱隊。

一次,葉飛邀請陳毅和梁靈光等到一家小飯館吃飯,陳毅興致勃勃,親自做了一道四川風味的回鍋肉,色香味俱全,大家讚不絕口。陳毅笑著說:“好!下次打個大勝仗,我請大家吃更豐富的四川菜!”

在梁靈光的心目中,經過長征考驗的陳毅經驗豐富,品格高尚,作風頑強,是自己的長者和楷模。梁靈光還特別讚賞陳毅的口才,說他是很善於做群衆工作的宣傳鼓動家,演講、作報告口若懸河,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很受群衆歡迎,每次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曾留法勤工儉學的陳毅興趣廣泛,常常忙裏偷閒,吟詩、下圍棋、打籃球什麽的無一不會,說是可以在緊張的戰鬥生活中放鬆一下。挺進縱隊駐地附近的中學有個籃球場,陳毅喜歡找葉飛、姬鵬飛和梁靈光等一批戰友到那裏去打球。比陳毅小十多歲的梁靈光,年輕氣盛,身強體壯,讀中學時就是一個不錯的籃球運動員,敢沖,靈活,投籃命中率高,本想在首長面前表現一下,但又怕碰撞首長,不小心傷了人家更不好,顯得縮手縮腳。陳毅看他這個樣子,不禁用帶有濃厚四川口音的普通話說:“小梁,怕啥子,上嘛,拿出你的真本事!”

一天傍晚,打完一場球大家吃飯去了,陳毅還不過癮,又硬拉著大家非再來一場不可。儘管他滿身大汗,依然全場奔走,進攻,防守,投籃,爭籃板球,都少不了,好象毫無倦意。直到天黑了,再看不見球的影子了才罷休。

“開了縣長親自帶兵打仗的先例”

進入一九四O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抗日統一戰線策略方針。新四軍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不斷擴大根據地,並建立了統一領導蘇北地區抗日鬥爭的蘇北區黨委和如臯縣中心黨委,任命梁靈光爲如臯縣縣長,同時批准他參加了中囯共產黨。

梁靈光向各界代表講明國內外形勢,闡述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減租減息政策,號召全縣人民以各種形式大力支持新四軍抗日鬥爭和反擊國民黨頑固勢力。縣政府派出民運工作隊深入農村,發動群衆建立抗日組織,實行“二五減租”,建立區鄉民主政權,還在發動青年參加新四軍的同時,積極組織縣的武裝警衛隊和各區鄉的自衛隊。

以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爲首的國民黨頑固勢力,視新四軍爲腹心之疾,多次傾巢而出發動進攻。他口出狂言,要把新四軍趕下長江喂魚。

新四軍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同頑固勢力作堅決鬥爭。一次韓德勤調動國民黨軍一萬七千多人分幾路撲向我根據地,陳毅指揮三個縱隊七千多人迎戰。經過兩個晝夜激戰,殲滅敵人一萬一千多人,其中軍長李守維逃跑時掉下河裏淹死了,一個旅長翁達自殺死了。

在這次戰爭中,梁靈光親自率領縣抗日武裝配合新四軍作戰。他無所畏懼,不怕犧牲,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鼓舞著戰士們英勇戰鬥,打了一個漂亮仗。在蘇北區黨委召開的總結表揚大會上,黨委副書記陳丕顯稱讚梁靈光:“開了縣長親自帶兵打仗的先例。”

單槍匹馬擒元兇

那是一九四O年末,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決定向蘇南地區發展根據地。梁靈光勇挑重擔,挺身而出,主動請纓到南通縣開闢新區。上級同意他的請求,並任命他爲該縣縣長。

南通縣地處長江北岸,既具戰略意義,又是魚米之鄉。可是,這裏的國民黨頑固勢力和封建地主勢力較爲集中。國民黨縣長何潤章兼任保安旅長,無惡不作。另一方面,中共地小黨員少,群衆基礎薄弱。

當新四軍委派梁靈光接管該縣的消息傳出後,何潤章等國民黨軍政頭目和地方土豪劣紳舉行緊急會議,決定武力對抗,立即宣佈縣城北興橋鎮實行戒嚴,命令部隊進入戰備狀態,在各交通要道挖戰壕、砯沙包和架設鐵絲網,企圖與新四軍決一死戰。局勢緊張,惡戰一觸即發。

梁靈光鎮定自若,借鑒古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用兵之法,對該縣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做好相關準備。他還發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威力,利用該縣國民黨內部矛盾,加強策反,取得了保安旅中一名具有實力的中校的支援,來一個裏應外合。

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梁靈光請求蘇北指揮部儘早下達命令。爲了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梁靈光的人身安全,指揮部打算讓梁靈光率領一支精幹的武裝隊伍前往。梁靈光充滿信心說:“不必了,爲了避免誤會,還是不帶兵好。”

一九四O年隆冬的一個下午,朔風凜冽。梁靈光帶著一名秘書和一名警衛員,三人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從指揮部往北興橋鎮進發。在那位國民黨中校的陪同下,梁靈光大義凜然,昂首闊步,順利通過層層設防進入縣政府。當梁靈光突然出現時,往日氣焰囂張的何潤章大驚失色,不知所措。與此同時,那位中校解除了縣政府警衛排武裝,切斷了縣政府同外界的聯繫,還扣押了保安旅副旅長和一名團長,保安旅也被繳械了。當何潤章還在驚魂未定的時候,梁靈光向他出示新四軍的命令說:“我們是來正式接管南通的。”何潤章見大勢已去了,回天乏術,露出猙獰的苦笑,無可奈何地說:“你們來得很好!”

第二天上午,梁靈光宣佈正式接管南通縣,並把何潤章扣押起來。頑固勢力企圖武裝對抗的陰謀徹底破滅了。緊接著,梁靈光召開包括各區區長參加的首次行政會議,宣佈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由梁靈光任縣長兼保安旅長。就這樣,兵不血刃,迅雷不及掩耳地接管了國民黨頑固勢力控制的政權和武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8-2007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襲海門

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在德國法西斯發動侵蘇戰爭後,日本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同時更加瘋狂地侵犯掠奪我國。

梁靈光所在的南通縣地處抗日根據地前沿,日僞軍頻頻進行“掃蕩”,來勢洶洶。梁靈光採取“能打即打,不能打便跑”的戰略,率領新組建的南通警衛團與日僞作戰二十多次,屢建奇功,受到上級嘉獎。

一九四二年六月,日僞軍集中兩千多兵力向蘇南地區“掃蕩”。爲了減輕蘇南壓力,新四軍要求各地抗日武裝積極尋找戰機,主動向來犯之敵發動攻擊。梁靈光採用 “圍魏救趙”之計,奇襲日僞兵力較薄弱的海門縣城茅鎮。一個晚上,他率領縣警衛團四個連隊,在鄰縣自衛團配合下,長途跋涉直奔茅鎮。他們胸懷抵抗日本侵略、解放中華民族的強烈意志,手持土槍、長矛、刀劍和繳獲的武器,前赴後繼,奮勇作戰,突破防線,攻入茅鎮,斃傷日僞軍近百人,俘虜僞軍警七十多人,繳獲了一批槍枝彈藥。當我方撤出戰鬥時,從其他地方前來增援的大批日僞軍尾隨追擊。梁靈光當機立斷,佈置一個班進行阻擊,讓大部隊迅速安全轉移。不幸的是,儘管阻擊戰士頑強抵抗,以一當十,但衆寡懸殊,全部壯烈犧牲。這次戰鬥,攻入了日僞佔領的縣城,在蘇中、蘇南還是第一次。

同年八月,梁靈光又率領南通警衛團配合新四軍發起向石港進攻,全殲守敵,俘虜僞軍五百餘人,還擊退了增援之敵。

九月,日軍由大隊長保田中佐率領日僞軍兩百餘人,準備“掃蕩”通州縣。梁靈光率領南通縣警衛團配合新四軍打了一個伏擊戰,擊斃保田中佐以下日軍七十餘人,俘虜日軍三人、僞軍一個班,又一次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謊言。

節衣縮食打日本

到了一九四三年,國際反法西戰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蘇聯紅軍和英美盟軍對德、意、日的反擊戰取得重大勝利。我抗日根據地在度過了嚴重困難時期後不斷擴大。八路軍、新四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士,開始了對日僞軍的局部反攻。

那年十月,在蘇南抗日戰爭中取得驕人成績的梁靈光,奉命上調蘇中四分區(也叫四專署)任專員。剛上任,日僞軍開始“延期清鄉”和“高度清鄉”。日軍機動部隊十分殘忍實行“三光”政策,一些地方的區鄉幹部被殺害,不少黨群組織遭破壞。蘇中四分區的當務之急,就是依靠各級政權和發動抗日組織,主動配合新四軍和日僞作鬥爭。如臯縣警衛團出奇制勝,向日僞軍發動進攻,斃傷敵軍近千人,俘虜三百七十多人。南通警衛團出其不意伏擊日軍機動“清剿”隊,當場擊斃大隊長山本。其他地方的抗日武裝也抓住戰機對日僞軍發動攻擊,使得敵人陷入四面楚歌。雖然這些局部的勝利還沒有能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被動局面,但是給敵人重重的打擊。

國民黨長期的統治、剝削,使得本來就很貧困的根據地,又遭到日僞軍的封鎖、包圍,雪上加霜,群衆生活極其艱難,蘇中四分區黨政軍的供給也陷入困境。梁靈光一手抓對敵鬥爭,一手抓財政經濟。採取了勵行節約、生産自給等具體措施外,對脫産的黨政軍民一律實行低標準的供給制,節衣縮食,勒緊褲帶打日本。梁靈光和廣大軍民同甘共苦,每人每天伙食四錢油、四錢鹽、一斤蔬菜、一斤半糧食(以雜糧爲主),每個月半斤豬肉。主力部隊略加優待,每天增加油、鹽各一錢,每月多半斤肉,糧食則以大米爲主。服裝,軍隊、地方都一樣,每人每年單衣兩套、棉衣一套,兩至三年被單一件。每人每月生活費,原來不論官兵都一元,後來稍加區別,戰士、一般幹部一元,營連級幹部三元,團和以上幹部五元。這樣的低標準生活,現在的許多中青年人難於想象。這樣的艱苦奮鬥作風,就是戰勝敵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久,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受挫,急於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同時爲了打通平漢、粵漢鐵路,又從蘇中調走部分軍隊,軍事優勢逐漸消失。蘇中區黨委及時作出各分區抗日力量抓緊時機主動攻擊日僞據點的決定。在主力部隊連戰皆捷的鼓舞下,四分區各縣的抗日武裝空前活躍。僅一九四四年六月至十月,軍民聯合大小戰鬥四百五十多次,斃傷日僞軍一千五百餘人,俘虜日僞軍一千兩百餘人,繳獲槍械一千五百多支,擊毀汽車、汽艇、碉堡一大批,消耗了日僞軍有生力量,取得了反“掃蕩”、反“清鄉”鬥爭的決定性勝利。

爲了紀念抗戰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蘇中四分區地委、專署和軍區於一九四五年春作出決定,在東台縣建一座烈士亭。消息傳開,各地群衆紛紛出謀劃策,捐資獻物,盼望早日建成,告慰先烈英靈。幾乎與此同時,不斷傳來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的喜訊,一九四五年五月二日蘇軍攻克柏林,八日德國投降。隨後,英美集中兵力在太平洋攻擊日軍。六月三十日,美軍攻佔日本沖繩島。八月六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八日,蘇聯對日宣戰。在中國,九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十日、十一日,朱德接連發佈命令,命令各地人民軍隊向日僞軍發動全面反攻。

玩火者必自焚。在中國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擊下,日本侵略者終於不得不承認失敗的結局。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九月二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人民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以勝利告終。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侵略的主要戰場,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梁靈光老人家回首往事,感慨萬端。他深情地說:“是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使我遠渡重洋回到祖國的懷抱,從一介書生成長爲一名戰士,是蘇中四分區人民勇於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給了我巨大的力量。我深深懷念著那裏曾經生死與共的人民,懷念著長眠在江海平原上的戰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8-2007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梁灵光 (1916-2006)
梁灵光,原广东省委书记兼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0-1982)、广东省省长(1982-1985),在任广东省省长期间,主管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办工作,并提出建立“珠江三角洲”概念,人称“珠江三角洲”之父。梁灵光于1916年11月3日生,福建永春人,是邓小平1980派来广东来为杀出改革开放的血路事业而奋斗的两员大将之一(另一位是任仲夷)。也许是某种巧合吧,两位改革大将在三个月内先后去世。愿人们能记住他们。



梁灵光生平

1925—1934年在上海立达学园念书,1934年起在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6月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并在马共领导下任雪兰莪州反帝大同盟主席及左联主席。

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战。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苏中四分区游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南通县县长兼保安旅旅长、兼南通县警卫团团长,1943年任苏中四分区专员。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起历任厦门市市长、市委书记、福建省工业厅厅长、省委工交部部长,1956年3月任副省长,主持省府常务工作,省委常委、省委候补书记、书记。

文化大革命受迫害8年,1975年初恢复工作,任福建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1月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中国轻工业学会理事长。

1980年11月调广东工作,历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0—1982),广东省省长(1982—1985)。在任广东省省长期间,主管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办工作,并提出建立“珠江三角洲”概念。

1988年3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二、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8-2007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77年与夫人朱含章游广西桂林阳朔



上世纪80年代与任仲夷合影




1984年在广州火车上与(左起)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宋志英、刘田夫、林若等合影



1984年1月24日,时任广东省长的梁灵光(右五)陪同邓小平同志视察蛇口




1943年,南通警卫团领导人合影,左三为梁灵光




1946年梁灵光与夫人朱含章、长女梁抗摄于江苏如皋




1982年梁灵光在广州与次女梁丹合影




1985年,梁灵光试拨京汉广直通电话




2005年10月,梁灵光与路遥女士在晚宴中




1984年,梁灵光陪同邓小平视察深圳






1984年,与邓颖超在中山合影




1984年访问英国时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合影



1987年在香港中旅庆祝会上与杨振宁合影




1993年到南通北兴桥看望老区群众




1981年,与许士杰(右三)、左铭(右一)视察广州菜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8-2007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汪石,原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正厅级),现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归侨省长”和他的神奇“侨牌”  

本报记者 夏杨 通讯员 沈卫红  

1980年,任仲夷和梁灵光被“点将”主政南粤。刚刚经过“十年浩劫”不久,广东经济低迷,连全国的平均水平都赶不上。1983年,在广州市委第一书记任上耕耘了3年的梁灵光,出任广东省省长,作风踏实的他,开始思索启动广东经济的力量之源。  
李国全,广东省侨办原助理巡视员,曾跟随一位分管侨务的副省长做秘书,后调到省侨办任经济处处长,梁灵光的许多华侨政策,都是他亲手执行的。  
昨晚,62岁的李国全在他的家里,给记者讲起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侨牌”出手,搅动华人华侨圈
在任仲夷和梁灵光赴任南粤前,邓小平曾告诉他们:广东要先行一步,尽快把经济搞上去,中央可以给你们一些特殊政策……  
在南下的火车上,梁灵光就陷入了思索———广东这辆徘徊不前的经济列车,该用什么来启动。他本人是归国华侨,青年时期曾在马来西亚教书。他知道,华侨虽然长期在海外生活,但都有一颗爱国、报国的心。他也查阅过资料,当年广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大约有2000万人,港澳同胞400万人。全世界华人华侨的财产总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若能够赢得他们的支持,广东发展经济的资金就有了!
然而,经过“左”的动乱,党的侨务政策破坏严重。海外关系和特务、走资派划上了等号,曾满腔热情投向祖国怀抱的人,纷纷被判刑、“流放使用”,侨房也被占用,华侨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1983年3月,梁灵光组织召开全省侨务工作会,号召全省重新认识华侨的地位和作用,彻底肃清“左”的影响。他组织人力复查历次政治运动中因“海外关系”而造成的冤案,并将大批被挤占的侨房归还侨民。  
李国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批归侨知识分子,到肇庆山区支援祖国建设,但在“文革”中都遭受到轻重不同的处罚。当时广东侨商报一位记者了解了这件事后,写信给主管侨务的副省长。梁灵光知道了,亲自过问此事,很快给他们全部平反了。  
短短几年内,获得平反的归侨达一万多人。广东的悄然变化,引起了海外华人、华侨的注意,这些政策维护了他们的权益,久居海外的游子们,开始向广东伸出了热情的手!  
激活侨资,一年获捐赠22亿  
当时,中央和其他省份都对海外捐赠有严格的数量控制,且还要收税,严重打击了自愿捐赠者的积极性。有位台山华侨,想捐10辆汽车支持家乡建设,但因为政策严,汽车进不来。  
梁灵光动用了采取“特殊政策”的权力,他主持改革,将华侨捐赠政策改为“不限量、不征税”。此举一下就调动了侨胞爱国爱乡的积极性,海外华人圈掀起向广东捐赠物资的狂潮。  
东莞经济起步早,就是得益于捐赠。在海外,华侨购买旧车辆价格低廉,送到内地则非常有用,爱国华侨就大量购买捐赠给广东。东莞每年都收到大量旧货车,利用这些车辆,东莞的香蕉、荔枝等水果得以运往北方。一些车辆的转卖,也使不少城市获得了发展的资金。  
还有很多华侨捐赠了挖土机、挖泥船、农药化肥、教学设备等,物资还大量捐赠到公益事业、文化教育和卫生等行业。捐赠最多的一年,价值达到22亿元。用华人华侨的捐赠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广东许多城市都有。捐赠物资的同时,霍英东还投资了白天鹅宾馆;李嘉诚前后捐款20亿港元兴建了汕头大学。
梁灵光还主持制订了鼓励华侨投资的优惠办法和涉外法规:前来投资者,基本上可以免费拿到土地。资金纷纷投向广东,几年间总额达到了40亿元,为广东经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华侨和港澳同胞热心捐资一事,后来被评为广东改革开放的10件大事之一。  
“黄金搭档”,南粤改革拓荒牛  
李国全说,任仲夷和梁灵光等一批老同志,真真正正是广东改革开放的拓荒牛。而两人的合作,也被后人津津乐道,被称为“黄金搭档”。  
两人之前有过接触,1978年一次中央会议上,两人一个组,讨论真理标准,批评“两个凡是”,双方印象都很好。主政广东的时间里,他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同舟共济。李国全见过一份关于侨务政策的批示,能看出他们合作的默契:梁灵光努力打“侨牌”时,曾深入全省各地考察,回来后将一份考察报告交给了省委。任仲夷在报告上批示:我看很好!需要政府令推行,就颁发文件;需要提交省委讨论,就安排常委会议定……
改革总会背负沉重的压力。“香三年,臭三年,不香不臭又三年。”这恰是当时广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看到经济发展就欣慰,看到不理解的就紧张。当时有人说广东香港化了,甚至像租界。有个来自大西北的副省长,去深圳参观后,回宾馆痛哭了一场:想不到辛辛苦苦革命了几十年,现在只剩下国旗是红的了!
面对因认识不同而纷至沓来的风雨,他们坦然面对。他们顶住了重重压力,将改革开放一步步地推向前进。他们携中央的“尚方宝剑”赴粤上任,通过一番筹划,最终形成了广东多层次的开放格局;而那张“侨牌”和因之赢得的海外华侨捐助,为广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惊闻噩耗柱梁倾,南粤河山痛失声。
越秀云峰飞泪雨,羊城珠水起悲风。
从戎抗日披肝胆,伐蒋诛顽扫落英。
策马率师留战迹,推行改革勇先行。
殚精竭虑施明政,拨乱安邦誉盛名。
笑傲风云舒望眼,山欢水笑颂中兴。
襟怀坦荡通天下,情系黎民见赤诚。
春色淋漓迎盛世,后生接力仰师承。
汪石2006·2·26


关振东,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广东楹联学会会长  

“平民”老省长  

本报讯   “没想到,他这么突然就去世了!”在广州应元路一间普通民房里,75岁的陈光星老人拿着报纸,黯然神伤。“三个月前,他还参加侨友会并讲话呢……”  
陈光星,退休干部,马来西亚归侨,以前在广东纺织设计院工作,退休后参加了广州新马侨友会。就是在那里,他接触了梁灵光并有了十多年的交往。  
梁灵光来广州那年,陈光星就从报纸上得知,这个省长和他一样,是个马来西亚归侨。1986年陈光星退休,1994年参加了新马侨友会,1997年当上会长。就在陈光星加入侨友会的那一年,梁灵光成了该会的名誉会长。  
新马侨友会在广东和海外有1000多名会员,主要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华侨。梁灵光退休后就住在广州市委后面,和侨友会办公地点很近,由于“工作”关系,陈光星和梁灵光有了接触。“要开会时,我就打电话给他秘书,只要有时间,他一定来,并且每次都讲话!”  
“他见谁都和气地打招呼,一点也没有架子!我叫他老省长,他叫我老陈!”梁灵光晚年参加了50多个类似的协会组织,和市民接触很多。甚至有一次,楼下一家马来西亚斋菜馆开业,也托人请他来,他还真带着夫人来了,和大家愉快地吃了顿饭。  
梁灵光很关心人,他对政策很熟,尤其是侨务方面的政策。侨务政策变化后,归侨离休和退休待遇差距很大,梁灵光就主动提醒、鼓励他们去办理转移海外工龄手续:“有问题来问我!”  
梁灵光是个认真惯了的人。去年10月,新马侨友会召开大会,梁灵光来了,开会前他拉拉陈光星:今天有点感冒,可能讲不多。90岁高龄的老人了,陈光星也担心他,建议他讲两句就行。  
可是到他讲话时,他又讲了半小时,并且声音洪亮。讲到动情处,竟然站了起来!但讲完后,就“请假”走了。陈光星没想到,就在这次讲话的三个月后,他就突然去世了。  
和梁灵光接触时,陈光星的感觉经常很矛盾:他为人亲切、低调,像个邻居老大爷;但在陈光星的心里,他又一直是个“大人物”。当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的时候,他们并不相识,更没有任何交往。而在人生的暮年,他们似乎平等地走在了一起。  
1996年《梁灵光回忆录》一出版,梁灵光就托秘书送给陈光星一本。“书很厚,但我一个星期就看完了!”陈光星说,他很喜欢那本书,因为那个人物就在他的身边;很熟识,然而又似乎未曾了解他。  
这几天就要去参加老省长的追悼会了,陈光星到现在还无法相信,身边那个“大人物”已经不在了……  

当年海外归来救亡图存还我河山披赤胆
现代岭南建设鼎新革故复兴民族著殊勋  
关振东敬挽

(夏杨 沈卫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8-2007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洋归大陆 儒将到公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9:59 南方新闻网

  梁灵光参与、见证改革开放,与任仲夷一起率领南粤摸着石头过河,昨日他走完90年传奇人生

  南洋归大陆儒将到公仆

  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同志逝世

  本报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原轻工业部部长,原中共广东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25日 7时5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梁灵光同志病重住院治疗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等省领导同志多次专门到医院看望慰问,了解病情,并指示有关部门全力做好救治工作。

  2005年11月,梁灵光的老搭档任仲夷辞世。梁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顾了两人为广东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的经历。九十年的漫长岁月,功名利禄在老人眼中早已淡如浮云。他说,“广东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最终是成功了。这里面,仲夷日夜奋战,做出了最大贡献,他是第一功劳”。

  又一个老人悄然转身,留下一个儒雅的背影。2006年2月25日7时50分,梁灵光辞世。“梁老是广东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人物,广东人民感谢他、怀念他”,梁老去世的消息在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从“一介书生到勇士、英雄、儒将、公仆”,从大陆到南洋再到大陆,梁灵光的一生“战绩累累、政纪辉煌、有口皆碑”(张广宁语)。

  革命洪流中的翩翩少年

  1916年,梁灵光出生于福建永春一个儒商家庭,后随哥哥在上海读书。时值“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在上海这个灯红酒绿的城市里,被誉为“翩翩美少年”的梁灵光开始关心国家的时局和命运。读高中时,梁灵光开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活动。1934年5月,当局突然搜查学校,梁灵光秘密转移党团文件被发觉,后被学校以“严重违反校规”为由开除学籍。

  18岁的梁灵光返回厦门,在当地《平话》杂志做编辑,“血气方刚、才气过人”的他,用化名发表了大量短评、杂文,文风泼辣,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共鸣。因为遭到日本驻厦门领事馆的抗议,杂志被当局查封。

  梁灵光再次返回上海,希望能争取到考大学的机会。但是,在家国危难面前,仕途经济的想法靠边站了,他再次投入了“一二九运动”的洪流。随暨南大学学生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而在国破家亡的宏大叙事中,少年人也遭遇了生命的灵动与温情。在这列革命的火车上,梁灵光遇见了英姿飒爽的女纠察队员朱含章。梁老曾经回忆说:“她长得一头飘逸的秀发,两颗眼睛充满青春活力,在荷枪实弹气势汹汹的宪兵面前,不怕凶险毫无惧色的神态,令我十分敬佩”。在白色恐怖和战火洗礼下,两人终成连理,“与子偕老”。

  深入虎穴的儒将

  1936年,梁灵光开始被当局监视,于是逃亡到马来西亚,投靠兄长。在当地尊孔中学任教。其间,他组建了“华侨抗日救国会”、“左翼作家联盟”和“雪兰莪邦反帝大联盟”。1937年,中国进入全面抗战。同年,他以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的身份,乘坐邮轮经香港回到战火纷飞的上海。

  在接受中共地下党的指示后,梁灵光加入苏北抗日队伍,在新四军挺进纵队工作。 1940年,24岁的梁灵光被任命为抗日根据地如皋县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梁灵光演绎了深入虎穴的故事。他曾经只带一名秘书和一名警卫,骑着自行车,深入国民党南通县政府,并成功说服保安旅中校,解除了县政府警卫排武装。兵不血刃,迅雷不及掩耳地接管了国民党政权。

  抗战结束后,粟裕将军亲自派梁灵光担任华中九分区司令兼专员。时年30岁的梁灵光,被誉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而且为人谦和,气度从容,身材高大、玉树临风,有“儒将”之称,一度让敌人闻风丧胆。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政治沉浮三十年

  1949年,厦门解放前夕,投笔从戎十多年的梁灵光突然接到命令,让他担任厦门市长。从此,他进入了生命中的另一个阶段。事后他才得知,他的这一转折和陈嘉庚颇有渊源。作为华侨领袖,陈嘉庚认为厦门是侨乡中心,重要港口,对海外影响很大,希望中央派一位熟悉侨情的闽南人出任市长。这样,梁灵光成为中央的最佳人选。

  由于治绩显著、深孚众望,梁灵光后任福建省工业厅厅长、副省长。和很多那个时代领军人物的遭遇一样,“文革”到来后,南下的红卫兵宣布梁灵光为“走资派”,被赶出省委大院,关进“走资派集中营”,度过了七年的“囚徒”生涯。

  1977年,梁灵光阔别福建家乡,奉调到新组建的轻工业部任部长。并于此年参加了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奏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已经被史家写进专著。梁灵光生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大家在这次会上针对“两个凡是”作了尖锐的斗争。在这次会议上,梁灵光还认识了他政治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任仲夷。

  受命南下广东

  1980年,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和杨尚昆奉调回京。中央把继任者锁定在任仲夷和梁灵光身上。“谷牧先找我谈话,说中央要我去广东工作,并且不准我推辞”,2005年11月18日,梁灵光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忆起往事笑着说。

  对于为何选中他们二人。有分析说,当时,任仲夷在辽宁,从平反张志新案到批判“两个凡是”,迅速打开改革局面,在“地方诸侯”中相当引人注目。而梁灵光从任福建省委常委到主政轻工业部,同样成绩斐然,表现出了强烈的开拓务实精神。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正需要这样有魄力的人当政。

  但是,在当时的一切形势都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对于这次任命,中央又是相当谨慎的。 “当时中央主要领导逐一找我们谈话,九个领导,分别谈了九次,从10月30号一直谈到11月6号”,梁灵光掰着指头一一回忆: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李先念、谷牧、韦国清、万里、姚依林等。

  梁灵光说,对小平的谈话印象最深。在这场进行了足足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中,邓小平说了三个观点:特区不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几个地方,而是广东、福建两个省;办特区我们没经验,你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央也没钱,你们要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这给我们很大的心理震动,感觉小平真是高瞻远瞩”。

  带着中国当时最高决策层的叮咛和嘱托,任仲夷和梁灵光,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南下广东,为南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开疆辟土。

  物价改革:拿鱼开刀

  尽管做了很多的准备,广东的实际情况还是让两人大吃一惊。“来之前想着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应该比较繁荣,但其经济状况在全国居然属于中等偏下,在1978年以前,其经济增长速度连续14年低于全国水平”,粮食、交通、市场都有问题,因为缺乏电力,工厂每周“开四停三”,全省铁路只有两小段。广州居民还拥有46种票证。市场的紧张导致当时有民谣称:“中华大地无中华,牡丹四季不开花,前门香烟后门卖,凤凰何时到我家”,又称:“广州有一怪,骑单车比打电话快”。

  “经济上的困难我们不怕,最怕的是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梁灵光说,当时有个西北的副省长,到深圳转了一圈,回到宾馆里痛哭流涕,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在广东本地干部中,同样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一到广州,梁灵光就摸查到,广东的很多干部,对于搞特区都没有信心,普遍流传着“特区政策不特殊,灵活措施不灵活,先走一步不先走”的说法。

  针对广东当时的市场紧张,作为政府主要领导,梁灵光首先从放开物价着手改革。而其中又从关系到百姓日常生活的鱼开始。广东紧邻大海,老百姓也一向有吃鱼的传统,但是,在1980年前后,鱼居然是百姓餐桌上的稀罕物。省政府作出决定,取消塘鱼派购,“自己生产自己卖”。多年禁锢的市场反应极其灵敏,鱼的价格一下子由几角钱涨到五六元一斤。“这一下子闹大了,老百姓接受不了”,梁老回忆说,一时间,意见很大,闹得沸沸扬扬。

  三年之后,改革奏效,广东在全国来说,鱼最多、最便宜,在吃鱼方面,广东的百姓是全国最幸福的。“这一仗后,我们对物价改革更有信心了”,梁老说。

  梁灵光还经常深入群众,明察暗访。到广州不久,一次到滨江路一带去看“疍家”。经过调查,发现有两万人,世世代代没有房子,只能以小船为家,连吃水都非常困难。这让梁灵光非常难过。首先责成有关部门尽快铺设水管。随后,建议政府投资建设住宅。祖居水上的“疍家”终于就此结束浪里漂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8-2007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陪同小平同志南巡

  对于深圳特区的发展,梁灵光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1983年,深圳的工业产值是1979年的10倍,小小的罗湖镇初步变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到处都是工地、楼群。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广东经济特区条例》。

  1984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梁灵光前往车站迎接。时隔20年后,梁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这次和邓小平的会见依然记忆清晰:“他说:‘特区是我提倡的,中央决定的,究竟成功不成功,我要来看一看。’”

  考察回到广州后,邓小平题写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5年,梁灵光从领导位子上退下来。但是,依然非常关心时事。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归侨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5年11月,他的老搭档任仲夷辞世。梁灵光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顾了两人为广东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的经历。九十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功名利禄在老人眼中早已淡如浮云。他说“广东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最终是成功了。这里面,仲夷日夜奋战,做出了最大贡献,他是第一功劳”。

  一个眉发皆白的老人,一字一句地说着,儒雅淡定。冬日的阳光隔窗打进来,阴影错落间,老人仿佛在光线中凝固成了一具雕像。

  人物生平

  梁灵光,1916年11月3日生,福建永春人。

  1934年起在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6月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战。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曾任厦门市第一任市长、市委书记,福建省副省长、省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初恢复工作。1977年11月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

  1980年11月调广东工作,历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0-1982),广东省省长(1983-1985)。在任广东省长期间,主管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办工作,并提出建立“珠江三角洲”概念。

  1988年3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1983-1991年兼任暨南大学校长,1986-1988年兼任香港中旅集团董事长。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二、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追忆往事

  去年秋天度90大寿

  收到的贺礼为直径1米的“寿”字普洱茶饼

  本报讯(记者李雅琼)2005年11月末的一个周日,是广东原省长梁灵光的90岁大寿。那天,第二届中华(国际)茶宴展会在广州市天河南的一家茶楼开幕。梁灵光作为茶艺爱好者当然是茶宴展会的座上客,他坐在第一排,头发虽然都白了,但是精神矍铄,笑呵呵地观看精彩的表演。

  当时梁灵光站起来向大家挥手致意,并作了简短的讲话,他说,他1980年就来广东工作,在广东生活了20多年,对广东有深厚的感情,也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努力地建设广东。九十高龄的他仍然身材挺拔,不用拐杖也无须人搀扶,语言清楚思路清晰。

  在接下来的茶艺表演时间里,记者问到老省长平时喝什么茶的时候,老省长在喧嚣的音乐声里很大声地回答:“我以前在福建当省长的时候喜欢喝福建的铁观音,后来来广东了,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慢慢习惯喝龙井。现在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很忙,社会活动太多了,没有什么时间在家悠闲地泡茶来喝啊。”表演结束后,茶宴组委会向老寿星赠送一块直径1米的“寿”字普洱茶饼作为寿礼,老省长高兴地在大茶饼前合影留念。

  他与暨大的“三次约会”

  暨大原校办主任马兴中回忆,梁老的夫人朱含章女士是暨南大学1937届商学院交通管理系毕业生。梁老说他与暨大有过三次约会,最后一次是在离休之后。作为马来西亚归侨,早在1934年在上海读中学时,梁老就是暨大抗日青年团的成员,50 年之后,1983年3月他调任广东省省长。10月,国务院下达任命书,他兼任暨南大学校长,至1991年6月,学校领导班子换屈,他主政暨南大学前后近8 年,1991年6月梁老离职后继续担任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

  马兴中说,梁老主政暨南大学后,采取各种措施,改变港澳华侨学生的教育方针,确立“重视基础、突出应用”的新思路,扩大对外招生。1988年达到一个高峰,华侨,归侨子女,归侨青年,台湾省籍青年和侨眷生,总共占90%,成为名符其实的华侨高等学府。

  梁老十分重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梁灵光同志担任暨大校长期间,还先后担任广东省省长和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在海外和港澳地区有较大影响。这对争取董事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支持,就更有成效。马兴中说在梁老任职期间,由于多方面共同努力,暨大得到校董、校友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赞助,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本报记者钟跃东实习生张俊龙

  自传摘编

  回首主政羊城岁月

  1980年10月,中央决定调广东的习仲勋、杨尚昆回中央工作,由任仲夷和我接替他们的职务。仲夷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我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

  “春江水暖鸭先知”,回想起主政羊城的近两年半时间,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那时,广东虽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但各项工作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索、实践中迈进。由于各方面的认识不一致,广东是处在“香一年,臭一年,香香臭臭又一年”的状态之中。但是不管怎样,广州的经济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改革开放在大家的努力下已初展端倪,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1982年底,中央决定调我到省政府出任省长一职,但因刘田夫要到日本与兵库县签订友好省县协议,所以等他从日本考察回来后再移交工作。1983年3月,省召开人大会议进行换届工作。4月初,由我正式出任广东省省长,我面临的又是一场更严峻的挑战。

  拍板筹建珠江啤酒

  珠江啤酒厂是广州市政府从比利时引进的项目。它的筹建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因为当时要建这么一个年产5万吨的啤酒厂,需投资5000万元,还要省计委拨1500万美元的外汇。开始,省里有关部门认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对啤酒的需求量不会大,没必要花这么多的外汇。而且生产啤酒所需的酒花要从新疆运来或者靠进口,大麦也要靠从浙江、安徽、河南等地调进,所以省计委和粮食厅均不同意上此项目。我为此找刘田夫,对他说:广东的气候炎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啤酒的需求肯定会增大,而全国的啤酒产量一年才20万-30万吨,因此将它发展起来很有必要。于是,田夫亲自找计委和粮食厅谈,这才说服他们。定下来后,又遇到选址问题,当时有人提出摆在流溪河上游,说那里的水质清,造啤酒好。但市里管城建工作的赖竹岩不同意,他找到我说,流溪河是广州人民的食用水,不能给破坏,建议将啤酒厂建在现在的赤岗,并说可以抽取东江水供给啤酒厂。我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亲自带着有关人员到赤岗一带查看地址,把厂址定了下来。

  该厂在德、法、比等国的帮助下,产量不断翻番,现在已成为年产100万吨的集团公司,啤酒的质量也比较好。

  ——以上两篇节选自《梁灵光回忆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2-2025 08:49 AM , Processed in 0.14921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