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92|回复: 0
|
音樂劇《天冷就回來》特別報道 : 梁文福專訪:延續新謠再出發
[复制链接]
|
|
特別報道 : 梁文福專訪:延續新謠再出發
新加坡華語歌曲創作歌手兼作家梁文福最近向民歌小站透露,下個月即將推出一套五張CD的唱片《繞梁一世——梁文福詞曲專集全記錄》。唱片記錄了梁文福在歌曲創作巅峰時期的幾乎所有的作品。與此同時,由香港著名劇作家杜國威,以梁文福詞曲作品爲素材創作的《天冷就回來》,也將隆重上演。
對梁文福來說,他20年來的歌曲創作,在今年來了一個完整的展出,意味著什麼?梁文福在接受專訪的時候說:這是一種希冀,“延續新謠,也是新謠的再出發”。
梁文福在新加坡以詞曲創作廣爲人知,他也是一名以中文寫作的散文家和詩人。梁文福從14歲就開始在報章發表散文,16歲創作了第一首歌。到了22歲,以新謠主力選手的形態,崛起于新加坡流行歌壇,之後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梁文福的很多作品也爲港台知名歌手所演唱。
以梁文福爲代表的新謠創作群,不但爲新加坡人找到了流行音樂的身份認同,也爲新加坡華語流行音樂産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梁文福說:“1980年代後,新謠的創作者和歌手們紛紛轉型,有些轉往其他職業,但更多的人還是留在了流行音樂的行業里。其中有專業歌手,有專業歌曲制作人,甚至出版商。”
至于梁文福本人,除了在大學從事中文文學藝術的教研外,本身也成爲一個流行歌曲的純創作人。
梁文福說,成爲一個純創作人之後,“就能夠結合不同歌手的發揮,創作上就有更大的彈性。”
梁文福的作品在國外就有劉德華、張學友和熊天平等演唱,也讓港台這些華語流行音樂的重鎮,對新加坡的創作刮目相看。
梁文福指出,實際上,新加坡近年來也培育出了華語歌壇有影響的歌手,如孫燕姿、阿杜和林俊傑等,這些歌手雖然他們的發展基地在台灣,但卻協助新加坡的流行音樂界,成爲港台音樂産業的“制造基地”。
梁文福說:“新加坡有很棒的作曲人,新加坡的作曲在港台人的耳朵里,別有一番風味。這可能是新加坡除了華族,還有馬來族和印度族的緣故吧。當然,新加坡人較多接觸西方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新加坡的孫燕姿和蔡健雅過去兩年連續奪得台灣金曲獎歌後殊榮,林俊傑今年也入圍金曲獎,這不但是新加坡的流行音樂獲得的承認,梁文福更是認爲,這是新謠一代創作歌手在海外打下的基礎。
目前,很多台灣和香港的流行音樂工作者,都喜歡利用新馬一帶的錄音室,也經常向新加坡的音樂人邀歌,新加坡的編曲人也非常熱門。
以梁文福《新加坡派》爲代表的新謠作品,曾經爲新加坡找到了本身的身份認同。但梁文福不無擔憂地表示,現在的新加坡音樂工作者因爲太過注重歌曲發行的大中華市場,而失去了本土化的創作。
他說:“現在一些歌曲的創作,完全使用很‘區域化’的創作。歌曲可以爲各個地方的人所接受、傳唱,但本身卻沒有了新加坡的身份標簽。”
這雖然有著很好的市場屬性,但鮮少新加坡身份的創作,也是“有得”同時的一種“有失”吧,梁文福說。
梁文福表示,其實很多本土化的歌曲,未必就爲區域所排斥。“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就是很台灣的歌曲,但卻至今在華人社群所接受和傳唱。”
另外,新加坡雖然有著一流的歌曲創作和制作,但本身卻沒有形成流行音樂的工業,而是以台灣香港業者的“代加工”的形態存在。
梁文福分析說,這可能是因爲新加坡本地市場很小所造成的,因爲新加坡本身很難維持一個“完整的本地市場”。
雖然有這樣的憂慮,但梁文福卻對本地流行音樂的未來持有信心。
他說:“新加坡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完整的流行音樂産業鏈”,只要假以時日,新加坡的音樂産業還是會有很好的前景的。
即將上演的《天冷就回來》,是以梁文福的30多首作品串成的音樂劇,描寫一些新加坡人在紐約的音樂旅程,其中有很多新謠和西方音樂“鬥歌競藝”的場景。
籍由香港知名劇作家的參與,梁文福希望這部音樂劇也將走出海外,打入大中華市場。
編劇杜國威曾創作過《南海十三郎》,以及張學友的《如果愛》。杜國威看上梁文福的作品,本身也說明的新謠的生命力。
“希望這次的音樂劇和唱片的發行,能帶來這樣的契機,讓新謠得到延續,重新出發,”梁文福說。
購票詳情:http://www.sistic.com.sg/cms/events/index.html?content=890
民歌小站:http://www.tonight.tv/modules/news/
民歌小站
藍島報道
3/7/2007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