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题』第一组 结业呈现『结局』
指导老师:陈佐佑(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
剧作家简介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长居法国,兼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二战期间参加抵抗德国纳粹运动,战后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创作风格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影响,小说如《莫洛伊》三部曲等,以诙谐和幽默表现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成为20世纪的杰作。他的戏剧成就尤为突出,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强调简洁,注重细节,代表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引起轰动,连演三百多场。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
贝克特一生的创作经历,以1952年话剧《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
部分重要作品
小说─《莫菲》(1938年) 《瓦特》(1953年) 《莫洛瓦》(1951年) 《马龙之死》(1951年) 《无名氏》(1953年) 《依然如此》(1961年) 《米歇尔与卡米尔》(1970年) 《故事和无意义的片断》(1970) – 短篇小说集
剧本─《等待戈多》(1952年) 《剧终》(1957年) 《哑剧1》(1957年) 《哑剧2》(1963年) 《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1958年) 《啊,美好的日子!》(1961年) 《喜剧》(1964年) 《来和去》(1967年) 《俄亥俄即兴之作》(1982年) 《摇篮曲》(1982年) 《失败的人们》(1957年) - 广播剧 《尸骸》(1959年) - 广播剧 《语言与音乐》(1962年) - 广播剧 《喂,乔!》(1968年) - 电视剧
演職員表
剧作家:贝克特
角色 :导演——王益利饰
导演之女性助理——黄凯莉饰
主角——冯永康饰(特別客串)
关于《结局》
《结局》以法文写作于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在亚维侬戏剧节首演。一九八四年第一次出版与美国的evergreen review杂志。
瓦茨拉夫。哈维尔为捷克剧作家,人权斗士,一九八九年被选为捷克总统。因从事政治异议活动,哈维尔在七零,八零年代经常出入捷克共产党当局的监狱。《结局》为贝克特为狱中的剧作家,人权斗士所做的一个短篇。
他们正在排戏,修整最后一景。
『表演专题』 第二组 呈现『贵妇怨』
指导老师:黄观瑜(中国文化大学戏剧学系)
剧作家简介
迪仑马特(Friedrich Durrenmatt)于1921年1月出生在瑞士伯尔尼地区卡诺芬根一个牧师家庭,曾在伯尔尼和苏黎世学习文学、神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担任过美术和戏剧评论编辑,1947年,定居瑙希塔尔成为专业作家。
迪仑马特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从他的第一个剧本《已经写下》(1947)到1971年出版的《行星的踪迹》,共发表了各种形式的剧作三十余种,著名的《罗慕路斯大帝》(1949)、《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1951)、《贵妇怨(1956)、 《法兰克五世》(1960)、《物理学家》(1962)和《流星(1966)等。除了戏剧,迪仑马特的“犯罪小说”也很著名。他认为,反映犯罪问题是研究现代社会唯一有效的方法,而“犯罪小说”是最好的文艺形式。”他的“犯罪小说”中最重要的是中篇小说《法官和它的刽子手》和《抛锚》以及长篇小说《诺言》。
关于迪仑马特,在西方,有人将他和阿里斯托芬、易卜生和肖伯纳相比美,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也有人认为他很多作品和西方流行的“荒诞派”戏剧并无区别,把他和卡夫卡、贝克特等相提并论。
关于《贵妇怨》
沒落許久的小鎮為獲得億萬富婆查可雷之經濟援助,遂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歡迎會。不料,當隆重盛大的歡迎會展開時,竟有一具棺材擺在正中央,讓大家驚訝不已!當查可雷承諾要給顧倫城十億元時,更讓歡迎會達到高潮,但她卻開出這樣的條件:殺掉易福瑞(她的舊情人)!因其想以易福瑞的性命償還她當年悲慘的遭遇以及一場錯誤的判決。面對這億萬富婆的要求,顧倫城的人先是拒絕了,但最後抵不住金錢的誘惑,而開始大聲討伐易福瑞以前所犯的過錯。果不其然,市民大會判決的結果,讓查可雷滿意不已。
指导老师的话:
这一次带的『表演专题』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因为我非常了解,要在短期内训练好一个『演员』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我和佐佑在开始构思这一次的课程的时候,我们决定以最严格方式来进行。从一开始的面谈录取一直到结业的面谈考试为结束,我从来没有马马虎虎的轻易的放过我自己的学员,包括『自己』在内。我曾经提醒我的学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演员的工具是什么,你就必须磨炼它,整个『表演专题』的训练我们只是在学习两件重要的事情,『认识』与『控制』,身为一个演员必须认识自己的创作工具,了解它、体验它、学会自如的控制和运用它。
我们这一组的工作模式是研究一个剧本,学习进入简单剧本分析、剧作家分析到角色分析,然后与斯坦尼斯拉斯夫斯基(stanislavysky)的那一套基本理论结合在一起。同时,我们也工作基础的理论部分,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表演、西洋和中国西洋戏剧史、DRAMA N THEATRE和现代戏剧,我认为身为一个剧场工作者必须了解这一些基本理论,他才不至于淹没在这一复杂的『大海』之中。至于呈现的部分都是由学员自己工作的,我只是负责引导他们,点出他们的问题。
我希望他们在这一次的课程当中会有所启发,这样我就满足了,最后我与陈佐佑再次感谢NOISE PERFORMANC HOUSE给于我们的机会、全力支持与帮助。
演職員表
对白组 独白组
吴婵娣——查可雷 何仲伟——市长
陈龙金——易福瑞
恭喜通過面談考試順利過關的學員們
王益利
黄凯莉
吴婵娣
何仲伟
陈龙金
面談考試的主考官
王涵奕(NOISE PERFORMANCE HOUSE 創辦人)
黃子豪(舞台劇演員)
曾福明(造心廠執委、演員、導演)
黃盈盈(台灣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黃觀瑜(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
[ 本帖最后由 舞。卡。斯伯 于 11-9-2007 04:35 P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