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33|回复: 5
|
[三月主题] - 大马名人篇
[复制链接]
|
|
在这几年里,大马的建筑业都发展地非常快,也冒起了许多的建筑业人才为大马争光,身为大马公民的我们,他们都值得我们骄傲的。在这个月主题里,希望你们可以多多帖上有关大马建筑业名人的东西,不管是做承包商的,室内设计的,建筑估价的,工程设计的,建筑设计的,都一律欢迎。
规则与评分
- 凡是在大马出生的,对大马有贡献的,都可以贴上来。
- 不鼓励有相同的人物出现。
- 网友们可以保留一楼,放那位人物的名上去,然后才慢慢编辑,以便不会有相同的东西出现。不过鼓励十天里完成。最好是有资料附上,当然越多越好。
- 评分会在四月一日开始,最高可以去到五十分。
|
|
|
|
|
|
|
|
发表于 10-3-2007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壽延學長創業之談
林壽延學長於1975年畢業。畢業後回到馬來西亞工作一年後,轉到AIT(亞洲理工學院)繼續深造。1978年從AIT畢業便到一家工程顧問公司”Spepakat Setia Perunding”上班直到1996年,一共18年之久。
在多年的努力工作並且累積經驗之後,逐漸萌起創業的念頭,就在此時,剛好有一個印尼投資商要在大馬設立鋼鐵廠,投資規模大約有一億馬幣,這位投資商當時需要有一些人能長期為他們服務,項目包括建廠前規劃、建廠監督及完成後維持廠房操作順暢,協助策劃長期擴建,甚至還包括員工宿舍建設等規劃與落實。雖然在那個時後,本身已經是該工程顧問公司的Associate Director,依然決定抓緊這個機會踏入創業的路途,尋找更廣闊的路。
在離開的時候,本身並沒有經過很大的心裡掙扎,反而是認為時間剛好。因為當時那家工程顧問公司在進行內部重組,所以趁機脫手出來創業。目前是與一家在英國工程顧問公司排名內排10名以內的公司”White Young Green”配合,同時也是它的東南亞代表。至今,到6月時便滿10週年,由於多年的經營努力已經累積一定程度的品牌商譽與口碑,目前多數是商家主動要求諮詢為多,甚至指定成為他們的工程顧問。如今,也正在思考前往國外發展。
當然,所有的事情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順利的開展,離開大樹下暴露於陽光之中,當然也有面對耀眼陽光的酷曬時候,尤其在1997年金融風暴時。1997年金融風暴橫掃整個亞洲,那位印尼投資商因為面對融資上的問題而導致必須停止對馬來西亞工廠的投資,從那時起那一家廠便在生存的邊緣中掙扎,掙扎了2年,1999年便宣告停業。由於當時本身可以說是集大部分的精力為這一個廠家服務,它的停業大大影響了本身公司的營運,並導致陷入低潮。在沒有太多的選擇之下,當機立斷馬上決定轉型,將過去僅是注重重工業廠房設立規劃,轉到不管什麼工程,只要有工程便爭取的型態。所接過的工程包括在關丹、甘馬挽等地方,工程項目包括碼頭建設規劃,建橋規劃、房屋發展、一般水利工程等,連預設混泥工廠的設立也曾經規劃過。當然,本身的專業並沒有辦法支持這麼多的專業工程,所以每當有獲得不是本身專業知識範圍之內的工程,便會尋找這一方面的專家一起配合,將工作完成。在不斷的挑戰自己之下,也從中學習獲益良多,如今除了工廠設立,針對碼頭的建設也已經成為其中一個專長項目。
工程設計的工作簡單來的說就是根據廠房的規模,決定該廠房的設計與建築,細節內容卻涵蓋廣泛。在規劃廠房的規模時,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弄清楚這一家工廠的生產線是如何操作,整個流程怎麼跑?這樣才有辦法知道應該使用何種設備。在知道使用何種設備後,必須深入再考慮該機器設備的重量、震動時的重量壓力是多少、機器設備的特性等等,這些都是在規劃中必須要詳細的做出規劃與計算。另一方面,還要考察該區域土地的軟硬度,並且提供加強方案。當然,在整體的設計過程當中,要照顧到經濟與是否適合對方的生產。
工程設計的工作必須要很細膩、很小心,就如每一台機器的大小不一樣,當然所需要的空間也不一要;又如果廠房中間沒有柱子的話,那廠房的寬度也有一定的限制,否則就不能符合經濟效應的考量(為使不引發倒塌的現象,所使用的材料等都會比較昂貴);在屋頂方面,如果廠房內有掛上機器,也必須要仔細的計算屋頂的耐重程度。
創業一路走來,都是自己不斷的努力打拼,但慶幸的就是在創業的當時有那位印尼投資商的鼎力支持,包括創辦公司所需要採購的各種設備,也是對方先幫自己付錢,然後從顧問費中扣除。
自從接了印尼投資商的工程,從97~99年間本身認識了很多人,包括建築商、Subcontractor等,認識了許多朋友。本身的公司是於1999~2001年真正的陷入低潮,從2001年後才慢慢有比較多的工程可以接下。在97年金融風暴後,大部分朋友也都面臨著低潮的狀況,當時大家面對困境的應對策略就是『Hold hand』,即是『你我攜手成長』,大家盡可能都不擴充,因為公司越大經營成本也越高,風險也同時升高。就這樣將守望相助的精神發揮出來,一旦有一方接到工程,便會尋找多方共同分工合作,大家互相照應一起渡過低潮。一直到現在,在自己熟悉的朋友當中,許多人也還是維持”不擴充”的做法,採取專業分工與合作的方式經營。
雖然金融風暴導致本身應得的工程顧問費被倒帳,但是這段時間確實讓自己得到很多朋友及寶貴的經驗。除此之外,從服務校友會(聯總、台大),包括參與佛教團體的磨練中,也讓自己獲益良多。尤其是在校友會負責活動的時候,在整個從策劃活動一直到主辦成功的過程當中,尤其學到做人、做事的如何應對的技巧,這些經驗都在本身工作上起著很大的幫助。
在這10年走來,發現很多東西是需要依靠人脈。本身認為,一般人創業,尤其是工程師,應該先學好基礎做好準備功夫,例如可以在相關工程顧問公司上班3~5年,在有充分的知識、經驗與人脈之下出來創業,如此會比較穩。本身以前在顧問公司上班也是什麼都不懂,但是在時間的磨練之下,學會了怎麼去用人,知道什麼人可以處理什麼樣的事情。
本身的創業信念就是『never say no』、『永不言悔,永遠向前看,你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在渡過整個低潮時期,本身感觸良多,要給的勉勵就是『去適應當下,當適應後,就不再看過去,更不要回首過去』,一個人如果一直在想著失去的東西,是在浪費自己的精神與時間。當你失去某樣東西的時候,其時並不是真的失去,其實你會得到很多。上天是公平的,不可能會讓一個人順順利利,但是當一個人在經得起考驗的後,到那個時候上天才會給予更多的任務。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後是真的失去,還是得到某些東西,這是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的。雖然金融風暴讓自己的公司陷入低潮,但是在不斷努力適應與面對挑戰的過程中,卻讓自己變得更加樂觀,一切已經成為過去,明天一定會更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0-3-2007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漢沙楊公司是一個國際性的規劃與建築設計機構,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項目遍及歐洲、美洲、亞洲,並歷次獲得過二十余項各類國際大獎。
漢沙楊設計公司創始人是國際著名建築大師Ken Yeang (楊經文)先生和東姑*漢沙先生(T.R.Hamzah)。Ken Yeang1948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在英國AA建築學院學習建築學,接著在康橋Wolfson建築學院從事研究生學習,1975年在康橋大學獲博士學位。T.R.Hamzah(漢沙)先生是馬來西亞皇族,也畢業于康橋Wolfson建築學院,是楊先生在康橋大學時的學長。Ken yeang先生自博士研究期間就致力於建築生態學、生物系統特性的研究,迄今近30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奠定了他在國際建築界的設計大師地位,尤其是他在生物氣候學、綠色設計、生態設計方面的規劃和建築作品,更是獨領風騷,深受世界同仁關注。
漢沙楊公司總部設在吉隆坡,其境外公司主要分佈在:英國倫敦、德國柏林、日本東京、澳洲雪梨、新加坡、沙特等。漢沙楊在中國的機構名稱為:北方—漢沙楊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並於2003年3月深圳成立了分公司。
漢沙楊公司承擔的項目類型廣泛,涵蓋規劃、建築、環境、景觀等多方面,其中IBM總部、倫敦城堡大廈、德國羅斯托克大廈、新加坡國立圖書館、日本2005 年建築博覽會、Nagaya Tower等均為國際知名項目。Ken yeang先生被長期聘為美國“高層建築與城市居住顧問委員會”副主席,並被選為“歐洲公共財富”成員,漢沙楊境外公司業務由接近二百名專業及支援人員負責。
北方-漢沙楊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註冊于1995年七月,是具有國家綜合甲級設計資質的中外合資企業。全國各地的專業設計人員及支援人員超過三百名。北方 -漢沙楊深圳公司設計人員及支援人員超過80人。由於公司組織機構完善合理,加其主要人員各有專長而又能互相配合,使其能夠充分掌握不同工程之條件和特殊要求,構思符合工程美學和先進技術及客戶需要之方案。各合夥人均積極參與研究、創新施行及管理各項工作。
|
|
|
|
|
|
|
|
发表于 10-3-2007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Red]Ken Yeang 楊經文 (馬來西亞, 1948- )
生平簡介
1948年生於馬來西亞,在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 UK)取得博士學位,並曾在倫敦建築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就讀。回到馬來西亞開業後,他便致力於生物氣候建築的發展及表現。早年成立的R & D工作室以生態感應原理進行摩天大樓設計,發展出了新的建築型態。1976年與Tengku Robert Hamzah共組Hamzah & Yeang建築師事務所,作品曾榮獲多項國際知名建築獎項,近年來更將設計心得彙整為文,其著作偏重摩天大樓與生態建築的設計哲學及應用法則。
建築成就
Ken Yeang對於發展位於熱帶氣候地區的都市高層建築有很大的貢獻,並發展出了生態感應的建築類型,並針對這類型的建築物作了深入的研究及良好的示範,包括:非機械性的節能策略,以及相關的生態感應設計原則(包括次原則,如服務核位置、自然通風空間、建築量體的方位、建築外形的可能性、遮陽設施、導風設施、中庭、空中庭園等設計原則),過渡空間的立面設計、屋頂景觀設計、建築機電設計、風力和自然通風、自然採光與人工照明系統、垂直景觀、建築能量整合、材料策略、都市設計之衝擊、生命週期內之衝擊評估等,皆為熱帶建築找到了一條未來發展的出路,並為將來勢必會愈來愈多的摩天大樓這類巨型建築物,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示範典例。International Award,Royal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1995)Aga Khan Award (1996)
建築理念
地域性的設計觀念地域性建築是在追求其無形的地方場所精神,這個觀念是能夠反映出當地的區域情況及文脈,並與當地的真實情況及深刻感受產生密切的關係,使其在特定的地區能夠經由其造型美學、組織構造、技術團體及材料來達到欲追求的建築涵義。而這個建築物必須能反映出當地特有的自然型態、社會情形、經濟以及政治狀況;自然型態包括了當地的氣候、地形及生態,而一個進步的設計,是應該考慮到未來這些因素可能對建築物的影響。在都市環境中發展當地特定的建築語彙時,通常是以太陽光角度的詳細分析、風的動態、上升暖氣流的特性為根據,但這還不能建造出屬於當地的建築,還必須包括當地具自身特色的美學,這才能夠顯露出其特別的地方性色彩。建築物必須考慮到自身的系統,這個系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封閉形的建築物,一種則是開放式的建築物。
開放式的建築能夠達到環境的滲透,這就像一個篩子一樣,能夠使外部氣候及內部空間之間互相流通交換,使內部空間的情況達到一個最合適的狀態。我們必須為這種新建築型態作準備,更重要的是建築物對於當地環境、文化背景以及社會問題的反應;這些都是我們建築師工作的責任,而這將使得地域性建築真正的產生。〈翻譯自Kenneth Yeang (1987) “Tropical Urban Regionalism”〉生態氣候型的摩天大樓什麼是設計時必須考量氣候的正當理由? 最明顯的理由是為了降低建築物在能源消耗上的花費,其他的理論來自於高層建築對於使用者的衝擊,因使用者感受到高層建築外部氣候所造成的影響。更多的理由是有關於生態學方面的;設計時若將氣候考慮進去,則可以藉由非機械式的構造計畫來使德能源消耗達到減少。最初的研究與發展集中於理論上的生態建築設計及建築環境,最常做的就是將植物與建築做一整合,但這前提是這些植物應該是其當地的植物,我也主張植物應充分地被引入建築物之中…。我的另一項觀點是建築物多變的外觀設計,不只是變化的空間,或是剩餘的空間,都會有大的天窗、深凹的陽台以及空中庭院,達到自然的換氣通風。而這些變化的空間則使得建築外觀產生明顯的層次性,減輕單調與複雜立面之間的衝突。深凹的陽台則是熱帶地區生活的最大建築特色。
生態氣候型都市生態氣候型都市反映在人類對環境的改變;在這都市中,建築所扮演的角色是在證明以及設計新的構造系統,並對當地都市氣候環境的應對,以及反抗既有的標準以改進目前對生物氣候控制的層次。〈翻譯自Kenneth Yeang (1994) “Bioclimatic Skyscrapers”〉生態氣候感應- 非機械式低耗能摩天大樓這種新型態的高樓對於業主的好處在於它能減少營運維持的費用,因為非機械式低耗能的高樓在系統運作上甚至美感上的表達,都能隨著季節地點做適當的改變。氣候是除了地質狀況外最具有地區性特質的自然環境,此時,在熱帶地區可將服務核當成是陽光或是風的阻絕層,電梯大廳樓梯以及廁所區域也因而有獲得自然的空調及光線,而外牆的陽台以及大面積的戶外中庭也可以減少熱能的吸收。 〈節錄自褚瑞基譯 (1998) “生態氣候感應與摩天大樓”〉
重要作品
MBF Tower (Penang, Malaysia / 1990-3)
Menara Mesiniage Tower (Selangor, Malaysia / 1992)
Tokyo-Nara Tower (Japan 1997-)
UMNO Menara (Penang, Malaysia / 1998)
Central Plaza (Kuala Lumpur, Malaysia / 1996)
Gamuda Headquarters (Shan Alam, Malaysia / 1996-8)
參考資料
Kenneth Yeang (1987) “Tropical Urban Regionalism”, Theories and Main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D. Academy Editions,pp.146-148
Kenneth Yeang (1994) “Bioclimatic Skyscrapers”, Theories and Main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D. Academy Editions, pp.164-166
James Steele (1997) Architecture Today, London: phaidon, p.499
譯 (1998) “生態氣候感應與摩天大樓”,Dialogue建築雜誌, 8月,pp.51-81,p.136
金光裕譯 (1998) “與楊經文博士的對話節錄”, Dialogue建築雜誌,12月,pp.120-123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3-2007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ngr. Dr Gue See Sew
(P.Eng.) D.S.M.
Hon. D. Sc. (Strathclyde), D.Phil. (Oxford), B.Sc. (Strathclyde), Dip.(UTM), FAAET, Hon. FAFEO, ASEAN Eng., FIEM, FICE, FIES, FWIF, MACEM, APEC Eng., IntPE (My),
Founder & CEO G&P Professionals
1979年 - Dr Gue See Sew从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拿到土木工程degree学位,
1984年 - 在英国的牛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1979年 - 他在马来西亚公共工程部开始工作,是一位桥梁设计工程师,
1990年 - 他离开政府服务,到new R&D Department of Percon Corporation Sdn Bhd
1992年2月至1999年9月 - Dr Gue曾是SSP Geotechnics Sdn Bhd的Managing Director
1994年至1998年 - Dr Gue曾经是Board of Architects, Malaysia的Board Member
现在 - Dr Gue是Gue & Partners Sdn Bhd的的founder和Managing Director,
Gue & Partners Sdn Bhd是一间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firm
此外,他也是iem's corparate affair的committee member,他还担任IEM'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Division的技术顾问。
他也是APEC Engineer Coordinating Committee的大马代表
到今天,Dr Gue已在不同会议上,发表过论文超过40份的(geotechnical engineering)technical papers
|
|
|
|
|
|
|
|
发表于 20-3-2007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JIMMY CS LI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jjas Kasturi 他是建筑师、规划师、hijjas kasturi是受赠无数奖项及建筑领域设计、 奖项包括重建、修复和保护 2001年他独家赞助的rimbun tahan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艺术家居留计划。Rimbun Tahan是他住家,他和夫人安吉拉定于吉隆坡14亩以外的世外桃源,19世纪的传统马来楼 在原园林环境. 他的建筑物设计特点是结合传统与现代艺术。 Hijjas Kasturi and Angela Hijjas Maybank Tower SECURITIES COMMISSION,MONT’ KIARA TELEKOM MALAYSIA TOWER Bangunan Tabung Haji Menara Standard Chartered
[ 本帖最后由 aven 于 22-3-2007 09:07 P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