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0|回复: 1

《战狼超卍解》斗争精神|李光满:如何阻止和化解这场危机,坚决打赢这场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1-2024 09:2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_3232.jpeg
  首先我们继续看一些数据。以下数据均来自官方数据,如果没有官方数据而是引用调查或研究数据则会注明。

  第一,结婚率和离婚率。民政部网站发布《2023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办理结婚登记自2013年达到1346.93万对之后,一路下滑,到2023年只有768.2万对,结婚率为5.4‰,十年时间结婚数锐减一半。2024年1-3季度,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下降16.57%。

  自1985年以来,我国离婚率一直在上升,1985年为0.44‰,到2019年达到3.36‰,2020年和2021年因疫情和离婚冷静期新规而有所下降,到2023年又开始回升。2023年办理离婚手续360.53万对,比上年增加72.6万对,离婚率从2‰上升为2.6‰。

  离结比从1985年的5.51%一路上升,到2023年达到46.93%。

  这些指标显示,一方面中国的结婚率在下降,另一方面是离婚率和离结比在上升,婚姻和家庭极不稳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现状看形势是严峻的。

  第二,结婚年龄。中国的平均结婚年龄近十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的1980年,中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3.59岁,其中男性为24.5岁,女性为22.74岁。到2010年初婚年龄到了24.89岁,其中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大约推迟了一岁半。再到2023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与2010年相比,初婚年龄又推迟了大约4岁。

  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当前初婚年龄的整体趋势,即晚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为趋势。与2021年开始实施的《民法典》规定的男性和女性结婚年龄分别22岁和20岁相比,实际初婚年龄晚了大约六岁。这一数据可能意味着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会减少一代人。

  第三,单身人口和大龄青年。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在20至49岁适婚年龄段,单身人数达到1.34亿,特别是25至29岁年龄段的未婚率达到了51.3%,城市中30岁左右未婚人群的比例也达到30.7%。即25至2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一半以上没有结婚,城市这一年龄段人群有三分之一没有结婚,农村这一数据更高,特别是农村的男性在这一年龄段未婚比例更高。

  单身和未婚大龄青年增加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必然是新生儿下降,由此也就带来整个人口规模的减少。

  第四,人均收入。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8元,中位数为3303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8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这里讲的是人均,普通居民的实际收入肯定会比这个数字更低。

  2020年,时任国务院领导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000元收入大致相当于四十年前的多少钱大家心里应该清楚。

  由此可以看出,四十年来,我国普通居民的收入增长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速仍然很慢,而且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收入增长缓慢给大家的结婚生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第五,房价。二十年来,我国房价上涨迅猛,从2004年到2018年,我国房价平均涨幅应该在十倍左右,有些城市涨幅更大,2019年开始有些回落,但总体上看,仍然处在高位。一个普通收入的居民在一二线城市购买一套100平米的住房大约需要10到30年的工资收入。与美国和日本同类城市相比,我国一线以及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要高于美国和日本。

  对于普通居民来说,这些年为了购买住房,很多人和家庭花了几代人的存款,还有很多家庭用20到30年的贷款在房价高点购买住房,还有一部分购房者在购房后,所购房屋成了烂尾楼。因为高房价给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带来的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也给适龄青年的生育带来了压力。

  第六,医疗费用。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到3.76亿人,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在2023年达到9.63亿人。

  2023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保)的人员医药费用达到了19581.56亿元,居民医保基金支出为10457.65亿元,居民医保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为68.1%,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享受待遇26.1亿人次,其中住院2亿人次,次均住院费用7674元。

  2023年,职工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为17750.73亿元,职工医保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为84.6%。2023年职工参保人员待遇享受达25.3亿人次,其中住院0.8亿人次,次均住院费用为12175元。

  从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76亿人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9.63亿人看,我国医疗保险已经实现了覆盖绝大部分人群,门诊和普通小病尚能承受,但大病仍会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特别是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生一场大病可能会使全家重新陷入贫困。有些农民工不敢病,病不起,因为生一次病就可能丢掉工作,还要担负高额医疗费。医疗负担是影响适龄青年生育和养育孩子的一个后顾之忧。

  第七,教育费用。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4595亿元,其中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82亿元,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427亿元,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0154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309亿元,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40亿元,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30亿元。

  各级教育每个学生平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6243元,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5895元,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22054元,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25811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24839元,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40721元。

  以上为国家教育投入情况。虽然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很大,但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仍然较高。关于普通居民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并没有官方数据,有些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平均每年达8464元,占到了家庭收入的17.1%,有些家庭教育开支占所有开支的比重达到7.9%。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比例相对较高。

  另外,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教育并不成为负担,他们更愿意也更有经济能力支付更高的教育费用用于子女的全面发展,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学习,还有些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深造。

  教育负担主要发生在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有研究显示,在中国,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家庭将高达56.8%的收入用于教育,这一比例远高于高收入家庭。这意味着低收入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负担相对较重。我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一次全面而详细的家庭教育负担调查,摸清我国各级各类、各阶层学生家庭特别是普通家庭在教育方面负担情况,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减轻普通家庭的教育负担和压力。

  第八,大学生就业情况。2021年应届毕业生调查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15.8%选择自由职业,12.8%选择慢就业,9.6%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

  202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158万人,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022年的50.4%上升到57.6%,慢就业比例从2022年的15.9%上升到18.9%,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从2022年的18.6%下降到13.2%,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从2022年的9.3%下降到4. 9%。

  2024年7月、8月、9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分别达到17.1%、18.8%和17.6%。

  一项面向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各学历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连续三年下降后,2023年实现自疫情后的首次回升,其中,硕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最高为91.68%,其次是专科毕业生88.37%,最后是本科毕业生83.11%。按照2023年大学毕业生1158万统计,大约有150万到200万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得到就业。

  这里的“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不急于寻找全职工作,而是以游学、支教、创业考察、休息、旅行、充电等方式暂时离开就业市场,以多种方式规划未来。这种慢就业成因复杂,或许是为了延后就业,或许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许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宽裕,不急于就业,或许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其中很多“慢就业”就是隐形失业。

如何阻止和化解这场危机,坚决打赢这场战争?
IMG_8565.jpeg IMG_3227.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1-2024 09: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大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1-2024 01:32 PM , Processed in 0.10687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