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48|回复: 6

从【楞严经】的观点谈开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12-2020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3-12-2020 05:36 PM 编辑

『开悟』一词一直困扰着佛教徒,大家都搞不清楚『开悟』是否成为圣人成就圣果?还是说『开悟』后尚未进入圣人位?假如『开悟』后尚不是圣人,哪开悟的人比未开悟的人有什么优势?这里就引用【楞严经】来解释。

阿难受到摩登伽女的诱惑,被文殊师利法王子带到佛陀面对之时,他尚未开悟。佛陀对阿难提问『七处征心』,阿难也尚未开悟。阿难最初开悟是在【卷二】开头: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

这是阿难在当时楞严法会第一次开悟。开悟后才知道『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为什么说这是阿难第一次开悟?因为接下来阿难与佛陀对话,我们可以知道阿难也未能完全的明白妙明真心。

佛陀又是如何令阿难开悟呢?【楞严经】这么写道: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在这部经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举出多种比喻。阿难在听完佛陀的开始和种种比喻之后更加领悟。所以在卷四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样评论阿难,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写到这里已经『开悟』的阿难完全明白佛性吗?没有!阿难尚有疑惑,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为了让阿难解开疑惑,佛陀就令罗侯罗敲钟。在此也考验出阿难误认闻性随声灭而灭。可以知道『已经开悟的阿难』,仍然不能完全明白不生不灭法。

在卷六的时候,佛陀令二十五位诸大菩萨和阿罗汉说最初成道方便,目的就是让阿难开悟。佛陀如是说: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前面在卷四的时候,阿难已经开悟了。为什么到卷六时,佛陀还要让阿难开悟呢?

到了卷七阿难更有自信了。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


阿难从卷一未开悟一直到卷七自言心已开悟,这其中还有开悟。哪开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继续读【楞严经】就知道。

在卷九,佛陀对大众说明了十种禅那现境,如此吩咐阿难,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佛陀要阿难等人向末法众生传示这十种禅那现境,令众生开悟斯义。到了这里不难明白开悟的含义。『开悟』的意思是指『明白』,『明了』,『弄清楚法义』。

开悟后肯定是走向正道?不一定的。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从上面这个例子得知,听众从魔师哪里听法,心自开悟,或许还能获得神通。由于受到邪师蛊惑,开悟后尚会造恶业。

如果是正面的开悟就能证得圣果。如【楞严经】所说,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讲到这里我要为『开悟』这个词做总结了。

第一:开悟是『明了』『明白』『理解』某个法义。
第二:开悟后并非成为圣人,尚有习漏未除。
第三:开悟后并非能完全明白各种法义,而是渐次的明白。今天开悟后明白这个法义,来日开悟后又明白其他法义。
第四:开悟后可能获得神通,但是如果潜在贪欲,妄言,误人子弟,后果就是无间地狱。
第五:开悟后获得正见,习漏除尽就能成就圣果。


所以开悟一点都不神秘。有一点必须说明,开悟后就能明白法义。但是明白法义和习漏除尽是两回事。开悟后也不一定是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12-2020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楞严经】解释完『开悟』后,再参考『禅门经典』就知道得更多。
禅门里面还有大师,有些公案写一些大师『悟了』。『悟了』之后还要修行一直到『大悟』。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跟【楞严经】所说是一样的,初时明白法义获得正见,后来在行住坐卧之中护着本心,最终证得圣果。『大悟』就是入了圣道。

【阿含经】有很多经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在佛陀时代的出家人,尚错误的理解法义,就知道『开悟』(正确的理解法义)是多么的重要。

在佛教,首先就是要正确的理解法义。这样接下来才能够走向正确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2020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3-12-2020 06:52 PM 编辑

继续谈『开悟』。
上面两楼提到『开悟』是明白或理解法义,那么是不是开悟之后,全部佛教法义都可以明白和理解呢?上面【楞严经】举例就知道,『开悟』是针对某个法义。
比如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已经是大罗汉,说法第一,对于佛陀在【楞严法会】说第一胜义谛尚未能理解,他这么说,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所以开悟本身是针对某个法义。佛教有三乘佛法分别是,声闻,缘觉,菩萨。另外还有一佛乘。对声闻乘的理解和掌握(开悟),乃至于成就阿罗汉果,比如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仍然对第一胜义谛有所疑惑。所以『开悟』是有针对性的。

【楞严经】的开悟是针对菩萨道,是佛道大菩提乘的入门。【般若系经典】是针对菩萨道乃至于最高的一佛乘。所以金刚经如是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就是一佛乘。至于禅宗(顿悟法门)就是一佛乘。

所以开悟,读『阿含经】开悟,以及读『大乘经』开悟,乃至于在禅宗(一佛乘)开悟是不同的开悟。知见不同的缘故。如上面所说,『开悟』是针对某个法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2020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过三次『开悟』。第三次『开悟』是在最近,应该说是一种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带来的效果并不能维持很久,所以第三次『开悟』不能算开悟,只是一种心灵体验。

第一次『开悟』是在早年学佛的时候读【楞严经】而开悟。『开悟』的感觉就是很兴奋和激动,所得到的就是对佛法有更深的领悟,对于是文字和法,心法和色法,能够知道两者是不同的。我到今天都认为这可能是获得了『名色分别智』。有了这样的智慧,读『大乘百法明门论』没有难度,对于心不相应法,就算不看铨释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归类为心不相应法。这样的成果到今天都是一样。智本身是不会退失,一旦已经获得就在哪里了。这跟心灵体验不同。心灵体验初时是很强烈的,可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个体验就渐渐减弱乃至消失。所以可以知道心灵体验并非是什么开悟。获得这个智,读佛经就可以明白一些法义。但是这样法义也是有限度,这好比一个人在平地看景色,只看到和他高度一样的东西。

第一次开悟之后断断续续的学佛,也曾经搁置了一段时日不学佛。但是当持续学佛读经时,对佛法有更深的领悟,这是渐次性的提升,不是突然的飞跃。经过很多年后就在去年,我成功融会贯通『楞严经』之后就进入到另一个层次。由于这是“质”的飞跃,我就认为是第二次开悟。这开悟让我能『通达』经典。通达的意思就是对经典的上下文逻辑都清楚明白,法义能一而贯之,乃至于不同的经典之间可以相互印证。这种“突然间”的改变,在通达经典之后的确是“突然”的开悟,就好比一个人给电器插上电源,按下开关,电器启动那样,是突然有”质“的飞跃。但是我必须声明,这个所谓突然『开悟』是来自之前的渐次性的累计的小领悟,不是突然从0跳到100,而是从从零开始,经过很多年慢慢从0累积到20,30,50,60,而突然间跳到100。第二次开悟读任何经典就更加容易,能够看到更广的东西,比如一个人飞到天上,能够看到更广袤的大地。这并非说无往不利,要知道经典是翻译品,比如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就很难读,因为他使用的词汇,文句跟其他翻译者的风格不同。第一次和第二次开悟的成果都不会随着时间消失。

第三次开悟是在最近,应该说是心灵体验。这是一个怎样的体验呢?我不想说得很具体,简单说就是类似『解脱了束缚』的感觉。突然间从某个束缚解脱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个时候我把心转向另一个『法』,就这样从束缚出来了。之前所谓的解剖分析,其实乃是在束缚之中。这样的解脱感觉有多久呢?很遗憾,大概维持两个礼拜左右。这样的这个所谓『领悟』可以维持多久呢?很遗憾,我现在需要靠”回忆“的方式去寻回之前那次的解脱『领悟』。这并非如同我第一次和第二次那样的开悟那样的领悟力不会消失,不需要回忆追寻。所以这样的一次所谓的『开悟』纯粹是心灵体验,而不是真的开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2020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堕落死神 于 23-12-2020 08:10 PM 编辑

你挺共匪的恶行恶状,还聊什么经文的开悟,简直是自欺欺人,赶紧滚出去啦  

你每次被我在其他帖子奚落后,总会开帖自我安慰一番,真是恶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2020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说到心灵体验和开悟是不同的。开悟后的领悟力一直存在而心灵体验仅仅能维持一时。心灵体验消失以后连同当时的领悟,都需要靠记忆力去回味。
我们知道六祖惠能大师目不识丁,他顿悟证道之后,对于不曾听闻的经典,在他人为他读诵经典时,他能了然明白经文内涵。这种突然之间的顿悟,之后能够解开明白全部经典的内涵的确令人向往。曾几何时我也认为是这样。但是我自己的经验就是,领悟经典内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年累月累积下来的学识,知见力和洞察力,以这些为根基才有后来的『通达』和『融会贯通』。这样的体验不止限于佛教,其他学科知识也是如此,类似渐悟。

读经最令人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得明白前人的说教,尤其可以读懂他们的推理,知道他们想要表达的法义,如同喝甘露那样能解渴。当明白到经典的内涵,知道何以要立论,演示,解说,推理就知道这些知识不是凡夫俗子可以随便创造和发明。对于研究大乘佛法,不是研究法义,而是研究历史层面的学者,只能说他们在浪费时间,白白错失最好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3-12-2020 09: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是滚出去啦,少在这里分享似是而非的鬼道理,自欺欺人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2025 11:12 PM , Processed in 0.14981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