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弥陀佛56 于 10-9-2017 04:08 PM 编辑
(小弟是新人,不清楚版规,如放错版位,请版主能将帖子移到相关版位) 道教的生命觀
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 李養正先生
道教是“重人貴生”的宗教,其論涉“生命”的義理極為豐富多彩,是道教學中最具有社會價值的理論成就,是人類“生命學”園地的奇葩。 從道祖老子著《道德經》,揭示宇宙生存論及長生久視之道,爾後歷代道教祖師,皆宗仰而闡發之,成就了道教“重人貴生”的理論與實踐方法的生命學體系,或曰養生文化。代代傳承發揚,成為有東方智慧之光的優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
一、道教如何認識生命,亦即何謂生命?
這裏所說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體,而僅指人體生命。據我所知,歷來“對生命”的解釋,有著不少說法。如:具有肉體、精神、靈魂三大要素,謂為生命;神識與先天之氣的合一,謂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諧合一,謂為生命;有徑謂“性命”即生命;有謂生機與形體俱具為生命。 道教對人體生命的解釋,也有很精彩的論述。如吳筠《元氣論》認為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謂為生命;《太上老君內觀經》認為,“氣來入身謂之生”,“從道受生謂之命”,即氣為生機之源,氣入形體,從道受生,謂為生命;《太平經•令人壽平治法》認為,精、氣、神三者相與共於一體,是謂生命,更說神乘氣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為治於一體,是謂生命。
我以為道教強調以氣為本,精、氣、神三者和諧於一體的“生命說”﹙或謂生命三義論﹚,還是富有哲理和比較貼切的,也是同道教的養生文化緊密關聯一致的。這是道教生命觀的特徵之一。
二、道教對人體生命的本原與形質的認識
《道生旨》中說:《西升經》云“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則茫茫然罔測道之來矣。
欲求長生,先修所生之本,子能曉耶?”﹙《雲笈七簽》卷八十八﹚這就是說,修道者知道了構成生命的要素,進而務必認識人體生命的由來本原及其形體結構的生態性質。在這個問題上,儒、釋、道自來看法不同。
關於生命的本原,孔子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荀子曰:“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繫辭傳》云:“樂天知命,故不憂。”
儒家認為生命的由來本原在於天命。
佛家認為“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有情形體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種元素偶然的、短暫的聚合體,刹那依緣而生滅,“六大”、“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空幻的,所謂“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遼塔偈語﹚。認為生命形體根本就不是真實存在的本體,生命無本原,身體形質,也都是空幻虛無的。
道教既反對儒家天命說,也反對佛家空幻說,認為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氣”。
只有在元氣運化而生陰陽中和之氣後才産生了人體生命,它是有形有質的真實存在,是精、氣、神和諧結合於一體的産物。“形者氣之聚也”﹙《雲笈七簽》卷九十七《七部語要》﹚,故而道教認為人體生命的本原是“元氣”。
遠在春秋時代,老子著《道德經》便揭示了宇宙生成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揭示宇宙發生的本原為“道”而“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實有之“物”,並不是虛無的。而一般所說的“無”,不過是指其微妙到無可感覺觸摸,實際是“有”。
關於宇宙的發展,則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
所謂“一”即“元氣”,“二”即混元一氣運化出天地陰陽,“三”即清輕上浮為天的陽氣與濁重下降為地的陰氣相交感運化而生中和之氣,中和之氣聚而成人,“陰”、“陽”、“中和”共為三氣,三氣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雲笈七簽》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氣分判,萬化禀生”﹙《雲笈七簽》卷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故曰“元氣”為生命之宗。
關於人體結構的生態性質問題,道教認為,萬物之中,人最靈最貴。人的形體結構具有物質形態真實性。這在道教許多關涉養生學的經籍中講得十分具體而清楚。 《太上老君內觀經》談人體性命、形質的定義說:“從道受生謂之命,自一禀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 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骸謂之身,衆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其中並無虛幻之語。 吳筠《元氣論》中講:元氣始萌,形氣始端,形成有質,結胚象卵,氣圓則形備。“啓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又說:“人之生也,禀天地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減耗,神將散也;地氣減耗,形將病也;元氣減耗,命將竭也。故帝一迴風之道,溯流百脈,上補泥丸,下壯元氣。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
《中藏經》說:“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養成之道,循環無窮。肺生腎,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於人,人得之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
這均表明道教在認識生命本源與形質以及對自我生命規律和追求長生久視之道方面,是以《元氣論》為基礎而開拓的,是具有樸素而實際的蘊含的。人體“生命”本原於“元氣”,人體“生命”是有形有質的真實存在,這是道教生命觀的又一特徵。
三、道教對待人生的態度與“我命由我”、“仙道貴生”的教義
人類社會在對待“人生”的意義與態度方面頗多分歧。我們明確認識了人生價值與對待人生的積極態度,從而也才能樹立珍惜人生、熱愛生命的觀念,堅定地踐行實現人生最高理想的道路與方法。
儒家認為人生的一切皆取決於“天命”,人的生命形體,有生必有滅,只有在精神方面的道德風範與功業有可能留傳後世,人的一生就只能是維持天命大限內的生活,即使是修道德、創功業,最終也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聽天由命。
佛家認為人生世間一切都是空幻的,而且人世是苦海,人生就是在苦海中掙扎,既無“生”的意趣,也沒有“生”的價值,故而只有追求正覺,涅槃寂靜。
道教與儒釋兩家在對待人生態度上大相徑庭,提倡“我命在我,不屬天地”﹙見《西升經》﹚、“仙道貴生”﹙見《度人經》﹚,弘揚“重人貴生”﹙見《太平經》﹚的教義。
誠如近代著名的道教學家陳撄寧先生所說,道教是要與“天命”和“自然”抗爭,打破生死定律,不受造化主宰,開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長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為人類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續直至永生,使人生獲得最美滿、最和諧的生命幸福﹙見陳撄寧著《道教與養生》﹚。
《太平經》說:“凡天下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塗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卷七十二《不用大言無效訣》﹚又說:“故夫上士忿然惡死樂生,往學仙,勤能得壽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卷四十九《急學真法》﹚。又說:“天下俱受天地之性,五行為藏,四時為氣,亦合陰陽,以傳其類,俱樂生而惡死。”﹙卷九十三《國不可勝數訣》﹚
葛洪《抱朴子•對俗》認為:“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還認為:“求長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於升虛,以飛騰為勝於地上也。若幸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
道教以無畏的氣概高唱“我命由我”、“重人貴生”,並且堅定地踐行煉養之道,相信人可以“長生住世”,永久享受人間的幸福生活。這反映了古代“貴生”的倡導者們勇敢、堅強的信念與意志。這又是道教生命觀內容中最為顯明、突出的特徵。
四、道教的生道合一論與性命雙修
道教不止是高唱“我命在我”與“仙道貴生”的教義,宣揚對“生命”的拓新性理想,更為可貴的是,道教因之同時建構了能夠實證達到“長生住世”理想的理論與踐行方法的體系,這就是“生道合一”論及以“性命雙修”為中心的多種類煉養方術。
《道德經》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動,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第五十章﹚意在告訴世人,維持生命並非輕易的事情,人生有著許多危機,要加意防護。“生道合一”的理論與“性命雙修”的煉養方術,便是道教為人類養生所創設的道路與明燈。
吳筠《元氣論》說:“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守,則形神俱久矣。”
司馬承禎《坐忘論》說:“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
經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祿也。’
又《西升經》云:‘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
《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說:“老君曰:道無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道得道,守道存生,其最積極有效的辦法便是進行自身煉養,以求自我完善。因此道教在創建之初便繼承了中國古代神仙家﹙方仙之士﹚及黃老道的大量神仙方技,爾後又融攝了諸子百家及民間的豐富多彩的養生方術,逐漸營構成了以“性命雙修”為中心的養生文化體系。顯示其理論與方術並茂,延壽與登仙可期。
如內外丹道、服氣、導引、煉氣、行氣、吐納、胎息、休糧、坐忘、內家武功等等。在持行中有關陰陽、順逆、性命、有無、情性、動靜、神氣、火候、境界諸方面的指導性理論,也都包含有精湛的哲理與實踐經驗。
五、“萬物與我為一”的整體協合觀與修持境界論
道教除弘闡上述生命觀基本思想觀點與方術外,還強調持行者務必審慎對待宇宙萬物及關注在修養上的三種境界。即:樹立“天人合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宇宙萬物相生相利的整體協合觀念。正確對待自我內在心性修養,達到清靜自正的境界;正確對待塵世社會的欲海煩擾,達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確認識客觀外在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維護自然和諧,達到修持與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陰符經》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相生、相養、相成亦相剋,是自然大道的法則,只有三才無損,各安其任,個人也才能無傷無損、守道延生。
這就是說,人不能孤立看待自身的煉養,要認識與宇宙萬物的密切關係。在整體協合觀念下,妥善處理自身同社會及自然的關係。這是依道持行者不可輕忽、輕懈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的。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說:“《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自由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慾過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又說:“《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
認為禀氣含靈,惟人為貴,人之所貴在於生。生為形之本,形乃神之具,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弊,“若能遊心虛靜,息慮無為,候元氣於子後,時導引於閒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藥,則豐年耆壽是常份也。如恣意以耽聲色,役智而圖富貴,得喪萦於懷抱,躁撓未能自遣,不拘禮度,飲食無節,如斯之流,寧免夭傷之患也?”
《道德經》更是教諭世人從心性上完善自我,“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重積德則無不克”,用尊道貴德闡明了“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人與社會密切關聯,持行者一方面要排除塵俗惡欲污垢,“明心見性”,一方面則務必修養道德,濟世利人。《抱朴子•對俗》說:“欲求道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自然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本原,人當然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陰陽,順應自然,維護自然生態,保持和諧,才能守道長生。《黃帝內經》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總之,天、地、人,亦即自我、社會、自然三者整體協合,煉養才能功德圓滿。概言之,明心見性是要求,形神合一是關鍵,尊道貴德是基礎,順應自然是根本。 總括起來說,道教生命觀的要點是:精氣神三義論;本原元氣論,形質真實論;生命自我主宰論;重人貴生論;生道合一論;神仙實證論;齊同萬物論;道法自然論。 這是一個很大很深的課題,現在世界上研究人體生命科學的學者們對道教生命觀與養生文化十分關注,珍視道教有關資料的實驗價值與學術價值,認為這是道教對人類生命學的貢獻。我們道教中人自當努力弘揚,以光大道教精粹,造福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