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贤淇
哈哈,我娶了个越南妹,请祝福我。图片来源:column.chinadaily.com.cn
结婚是人生大事,是人生的新阶段,从此将脱离父母,自组家庭。
我叫阿君,我娶了个越南妹,新媳妇儿看上去很美,她应该是上帝为我私人订制的,我对她一见钟情,她激活了我冬眠已久的正能量。从此,我不再轻飘飘,蒙查查,生活更接地气。但是我很担心,很纠结,很彷徨,将来我孩子的母语去哪儿了?人家会不会骂我忘本?我该怎么办?母语,母语,母语……哎,烦死人了!
母语的定义
母语是从婴儿到上学前的小孩,学讲话时最先学和用的语言,即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有的小孩学习多种母语,若这些母语他都会讲,那么他就是会讲多种母语的人。若这孩子已经不明白或不会讲第一种母语,那么他的母语将是他学的第二种语言。
对话由笔者设计。图片来源:360.mafengwo.cn
母语会不断地改变
以前,我们的母语肯定是母亲或家人的语言。当时,家人不喜欢孩子们娶外籍人,即使同是闽东人,闽侯人娶古田人,父母和家人都不喜欢,外省人更不用说了。也因为这样,当时的母语和籍贯特别容易辨认。
今日社会,父母都做工,孩子保姆顾,母语即保姆的语言。就以马来西亚的情况,孩子的母语可能是印尼语或菲律宾语。这也好,孩子自小学会他族语言,等于多长了一双眼睛,对求学、工作都好。
保姆的语言成了母语。图片来源:libaizhuo.com
母语因婚姻而改变
时过境迁,今天跨族、跨国婚姻是常事,各籍贯的人联婚,小菜一碟。我朋友,老师,闽侯人,娶个广东妹,也是老师。夫妻互不通晓对方的方言,华语(民族标准语)成了共同语言。他们的三个孩子,自然以华语为母语了。为了和这广东妹交流,家中其他成员也全改用华语。更妙的是,亲家的交流语言,也改为华语了,不然他们无法交流。虽然双方家长的华语不好,但沟通没问题。显见,双方的方言,到我朋友的子辈,就终止了。我朋友,不让父母太操劳,请个印尼妹当保姆,孩子也学会印尼腔的马来语,成为孩子们的第二母语。
母语早在祖辈就已经变了
我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姐妹全讲古田话,我们也自认是古田人。我有兄弟五人,只有一个传承了母语(古田话),原因是我弟弟和弟媳都讲古田话,夫妻俩不习惯讲华语,古田话也成了他们孩子的母语。
其实,古田话不是我们畲族人的语言。我的祖辈,来自福建古田。当时,古田的强势语言(Dominant language)是古田话,畲族在古田是少数民族,畲族人自然地向强势语言靠拢。我们的民族语言(ethno language),畲族语,早在我曾祖父那一辈就失传了。也就是说,从我的曾祖父开始,就讲古田话了,我们是拿古田话当母语,我弟弟一家人传承的是别族方言,不是民族语言。
母语因移民而更改
再看我的大姑,她嫁给古田人,汉族。后来,全家从马来西亚搬去泰国南部务农。姑丈对母语特别执着,不准孩子在家讲泰语,一定得讲古田话,不然,我们去泰国不知道怎么和表兄弟姐妹沟通了。大姑一家人,在泰国都生活得不错,都已经融入了主流社会。可见古田话没影响他们融入社会。但话又说回来,我大姑的孙辈,没有一个会讲古田话了。
泰国华人讲泰语。图片来源:www.fristweb.com
母语因搬家而更改
今天人口流动频乃,有移民的,有的迁移到全国各地区,特别是各籍贯的乡区居民,都涌到城里去,使乡村成了九九三八六一(老人、妇女、儿童)村。各种语言在居民中频繁交流,但最终常被当地的强势语言所吞。居住在吉隆坡的,不论什么籍贯,多半会讲广东话(粤语);住在槟城的多会福建话(闽南话)。住吉隆坡的人,若是从事服务业、做生意等,常和人接触,基于工作的需要,多会讲很多种语言,而且很流利。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母语可能不止一种,很可能还是罗杂(rojak)式的呢,即讲话时,华语、方言、马来话、英语等参杂在一起讲!相信大家对这个课题也有话想说,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语言翻译员芭芭拉·钟伟特(Barbara Jungwirth)有个朋友,生在阿根廷,学前在以色列度过,在奥地利开始上学,直到成人。虽然不断的迁徙,他在家讲德语。他曾在以色列上幼儿园,因此,他的第二母语是希伯来语,不过,5岁后停用了。长大后,他重回以色列,被他遗忘的希伯来语又回来了,不过那是他4岁时的语言。(见http://reliable-translations.blogspot.my/2010/03/native-language-vs-dominant-language.html)
为什么要讲母语?
语言,包括民族语言和民族标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方言为母语,首先是培养文化认同感,它大概就是回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我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和别人有何不同,包括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食物和体制等。
就以我家来说,我成家后,少吃家乡菜了,因太太是客家人。那时岳母也住我们附近。过年时,一家人先吃我太太煮的年菜,再吃父母的古田年菜,最后吃岳母的正宗客家年菜,那种幸福感太美好了!而今,父母回天家,老岳母也去儿子那儿住,也不能煮了,只能吃太太煮的年菜了。古田菜肴到我这一代失传了!年前曼谷的大姑带我们去泰南亲戚家做客,我又尝到古田人请客的菜肴,那浓浓的、父母式的古早味,至今还回味无穷。
其实今天大家所吃的,都不是单一籍贯或单一种族的菜肴,那是各族、各籍贯人的结晶,是互相学习变通,或另加改造,或自己发明的煮法。这是文化交融的结果,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强求的。
总结
综上,母语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个人的努力不容易改变它。上述的这么多例子中,只有我姑丈一家的子辈,未受冲击,但到了孙辈,也不保了。
还有,今天好多家庭,特地跟孩子讲华语。像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已成趋势,不易回头了。方言母语也就这样地失传了!
华人在马来西亚算是少数,籍贯复杂,大家以华人的标准语互相认同。这也有好处,增加大家的凝聚力,可惜方言母语消失越来越快。后辈的母语,也因此都改为华语了。
不论以什么语言为母语,一个民族应以本民族语言为其中一种基本母语。母语是我们立身之本,是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民族的根基和命脉。
余光中说: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中国文化之长城。民族语言如果消失了,传统也会随着消失。
总之,因工作或环境的变迁,后辈的母语也不断地改变。
【图:摘自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