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17|回复: 4

论太极螳螂交手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6-2005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的传统武术流派中,太极螳螂拳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拳种。太极螳螂拳的先辈们不仅创立了技击与强身熔为一炉的体系,而且经历代实践磨练、充实,使之更加完美富有活力。所以太极螳螂拳直到今日仍在技击与防卫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有着独特的技击风格。本文旨在对太极螳螂拳在实战交手方面作一研究讨论。
就太极螳螂拳而言,拳术功夫训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交手实战”。太极螳螂拳能从明未清初三百多年流传至今,所依靠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拳中的筋骨“交手实战“,所以,交手实战,对于太极螳螂拳来讲,是他的根本,也是灵魂。
对于太极螳螂拳的实战,先辈们曾经作过总结,这就是《太极螳螂拳谱》。拳谱中有《对敌交手三要素》一篇,实际上就是对实战的解说。
《太极螳螂拳谱-对敌交手三要素》载:“一胆、二劲、三功夫“这可以说是历代先辈们无数次生死搏斗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精华.
太极螳螂拳对敌交手三要素 之“胆“ 论
什么是胆,胆即是胆量。武术技击,在古代是杀敌保命的技术。无论何种,所要求的,首先是胆量。这种要求是显而易见的。“两军相战,勇者胜“两人交手,也是此意。没有胆量,即使有再高的功夫,一经交手,胆小心虚,气血上浮。出手劲力及身法劲法受到严重的影响。则未有不败的道理。相反,胆量大,则可以弥补劲力身法步法及武功技术的不足。可以充分发挥自已原有的武功技术,起到伤敌而不自伤的目的。
胆量也是精神的作用。与人交手或打散手时,即要有大无畏的精神,也要有我无敌的必胜信心,还要有勇敢果决的毅力以及坦荡的胸怀。在实战中“胆大艺更高”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拳谚“畏敌者必败”“不胜必有怀疑心“都是说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技击中以虚求实,又要实中求虚,如入无人之境,心平气和,当之即摧。
眼明手快,这也是胆力的一个表现,只要有胆力,敢于应敌接招,眼才会活,才会明,才能观察到与敌交手中变化中的细枝未节。另外,常说的“神色即可伤人“也是胆力在作用的。这也是拳法功夫的体现。太极螳螂前辈拳家们,盘拳练架抑或交手之时,一经提气作势,立即虎视眈眈,胆气神色逼人,令人生畏。当然要作到这一点,没有多年专业化的太极螳螂拳武功训练是作不到的。
但胆量,并没有仅仅有勇往直前的勇气,他需要有深厚的武功劲力及实战技术及聪睿的智慧作后盾。当然,作为太极螳螂门武功实战的训练,胆气或胆量的训练,是必须的,也是首位的。
太极螳螂拳对敌交手三要素 之“劲“ 论
提起劲,大家的第一反应也许会是力,其实劲与力是有所区别的,在太极螳螂拳谱中有“论力与劲之别”一篇,其中对劲力的论解为“ 险于肩脊者,谓之力。能抵达于四肢者,为之劲,拳术之用,不贵于多力,而贵于有劲,劲不能之用,而能时用不竭,力虽可以持久,而不能达于四肢,不通于应敌,如农夫负重,行赤日中而不喘,力大气和世,然使以手击物,其着物也必轻,习拳者,多无担负之力,然守其手者,辄跌,寻丈外,此力与劲别也,劲之应敌也。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也,如出蜻蜓点水,一着即止,学者不明,夫力与劲之别,而慢然习之。拳易习而身益险,一式未完,而己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之着于者无几。此无他,不知使力透出肩背而易劲之法,其法在于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因势吐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在求工稳,斯过半矣。“
    在太极螳螂拳交手中,所需要的就是拳谱中所述的这个劲,也就是周身一体的囫囵劲(太极螳螂拳术语,即周身一体的整劲)。太极螳螂拳在交手中有胆才有劲,劲是行拳使招的基础,也是招法作用的根本,千狠万狠劲才是根本,千招万招,以劲为主,没有劲的劲法,是无非制敌的。而劲的使用,则是以腰胯发出的整体劲力。在腰胯 的摧动下,将周身的劲力弹抖惊炸作用在打击点上。
太极螳螂拳要求,凡与人交手应招时,首先要观察对方的劲力趋势,或明或暗,要善于引进化解敌方的劲力,使之无机可乘,做到粘化对手的劲力,打击对手要用虚虚实实,善于运动,变劲、借劲,抓准机会发劲,发则必中,以极强的整劲相摧,劲力完整,连绵不绝,发劲实然,不易防化的急速坚刚弹抖发放劲。只有这样,在劲力的配合下,在合适的战术招法的作用下,才会稳操胜券。
太极螳螂拳对敌交手三要素 之“功夫“ 论
什么是功夫?功夫在这里是一个综合性的词,他统括了很多方面。如基本功夫、拳法招式、交手打法、应变能力等。太极螳螂拳的功夫有着自已的完备的体系及特点。这一点也素为武林同道所称颂。
总的来说,交手是功夫训练的集成,是直接检验功夫锻炼的综合体现,从其本意上讲,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
交手就是以攻与防为主体的攻防术,是进攻与防守的体现。在实战搏击中,进攻与防守是密不可分的,攻与守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拳诀中所说的“招之即打,打之即招,不招不架,就是一下”讲的是攻守合一。任何消极防御都是不可取的,须知防不胜防,处处防则处处挨打,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横来直取,直来横打,敢于和对手换拳,做到手脚齐到,上下相随,运用周身整体之劲制敌,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注重肩肘腕胯膝等短打手法在实战中的巧妙运用,懂五合三摧之法,重身法步法的相互转换,进则螳螂手法三五连发,用组合拳连续打击,退则多用左右迎击拳对攻,步法运用与变化要分虚实,忌双重,多绕行,善切插,实战表明,步不紧则手慢,步不顺则手散,步不稳则手乱。
拳谱云:“临敌贵在审势”每逢举动,必先料敌,洞察情势,敌无变动,我则待之,乘其有变,而随应之。或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指上打而打下,打下而即捎上,指左而击右,形至奇速,使敌不知所措,战而胜之,做到守中用中,左右互相辅助,守中线,保重心。
拳谱中讲道:“凡交手需是要走,千着万着走为上着,进为高着,闪转腾挪为妙着,为的是步法身法的灵活,百打百破,一硬不破,一快不破,硬者非身手硬,劲硬也,快者非进退快,转侧快也,进退固然不难不快,而胜负之数,不在进退,而在转侧,盖进长一分,即不及人退缩一分,即可避敌,还步进退时,与人以可乘之隙,习拳者,有转侧无进退,转侧则进退也,有进无退即进也,进即退也,以攻为守。”
拳谱中所讲“避开敌人的正面进为第一要义”利用灵活的步法,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一心一意直奔对方的重心,交手实战,是一种非常严峻的拼搏,格斗双方争雄斗胜,各展所长,手脚交加,瞬息万变,闪转腾挪,进退神速,宜打则打,可摔则摔,可拿则拿,招之即打,打之即招,手中有手,劲后有劲,随机就势,把握战机,巧施妙法,稳操胜券。
综上所述,太极螳螂拳的交手实战是“一胆、二劲、三功夫“的统一体,在实战中,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都具备的前提下,太极螳螂拳的功夫才能在实战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才能立于不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6-2005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螳螂拳实战应激反应原理》

《螳螂拳实战应激反应原理》
应激,是指在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下,或在突然发生的危险、恐怖威胁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处于应激状态中,有的人会表现出意识活动受抑制而呆若木鸡,有的人惊慌失措,做出反常、笨拙甚至与意愿相违背的举动,有的人自诩从小习武,确也终日操练,自我感觉特别好,一旦临敌却浑身哆嗦,不明不白地手脚不听使唤,往日豪侠之气荡然无存;有的人则能够紧急激活整个神经系统,把一切潜能调动起来,动作反应异常敏捷,能够集中全身心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应对紧张局面。——在练与战之间,仿佛总有一堵看不见摸不着的玄关在隔挡着我们,在这堵玄关面前,不少人能练、能演却不能战,嘴上打拳三合六合了不得,当真遇上肉搏,全没了一胆二力三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05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话虽说:“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但是,艺高与胆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在艺与胆之间,还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成熟过程。实战功夫既在拳里,却又在拳外,换言之,我们不可能鹜求艺高便自然而然地胆大,进而达到胆大艺更高的境界。艺和胆不仅要在拳里练,更要在拳外练,这就是螳螂拳所强调的:改造并重建人体的实战应激反应系统。
在应激状态下,人究竟会怎样行动,主要取决于人的个性特征、意志品质、生活经历和所接受过的训练,以及有没有在类似情况下的应变行动经验等。在普通情况下,外界的各种刺激是通过人体相关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进入大脑,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将相应的指令通过传出神经指挥相关的效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但是,在实战情况下,特别是面对实战瞬间突发的紧张局面,外界的刺激通过人体相关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后,往往并不完整或并不完全地经过大脑进行理智分析,而是直接通过脊髓反射弧,激活条件反射系统,通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以条件反射方式直接对外界作出反应。从该意义上说,脊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在动物界,许多猛兽的大脑并不发达,但它们的捕食、搏击技艺却很精湛合理,它们靠的是脊髓神经支配下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划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但这种划分只是从类别特征上所作的相对意义上的划分,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其实是一个有机统一,两者互相交叉,有时甚至是包含关系。无条件反射只是在第一次出现时才是名副其实的无条件反射,尔后的每一次出现,都与已有的条件反射有关,而条件反射归根到底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条件反射系统是在潜移默化的重复刺激和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可塑的,其可塑性也就是螳螂拳赖以建立实战应激反应系统的生理根据。
但是,这还不够,螳螂拳之所以能够以条件反射的形式建立起实战应激反应系统,还取决于螳螂拳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螳螂拳是在战乱年代从实战中来,还到实战中去而创立、发展的实战性极强的拳种,经历反复的实战检验,其动作具有极强的刺激兴奋性,适合于人体的神经应激兴奋活动;第二,螳螂拳的技击动作是因应人们在应激状态下所表现的条件反射规律和特点而设计的,螳螂拳的技击动作组合、动作连接和组合变换所体现的出手连招,回手不空,招连招变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将若干动作凑合一起,而是因循于人们的条件反射普遍规律;第三,螳螂拳独特的训练内容、训练程序和方法,符合人体条件反射系统建立过程的生理原则和人体运动原则。由于螳螂拳的自身特点适配于人体的条件反射机能,因此,两者具有紧密的兼容性。
螳螂拳实战应激反应系统的建立过程依循:理性认知——运动知觉——运动感知——识辨归纳——机会刺激——拳意融合六个环节,是心理发展和运动发展的动态结合和循环提升。
(一)理性认知。螳螂拳是一门研究和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运动学问和搏击技艺,因此,她理所当然地必须研究和认识人的属性,并在技击中加以科学的应用,包括对人的生理属性、运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研究。理性认知,就是从人体解剖学、人体结构力学、运动生物力学、人类行为学和体态语言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去认识人的社会属性、生理属性和由生理属性所决定的人类独有的运动属性,透过运动属性,进而认识并掌握当中具有技击意义的机会信息。拳谚说:“拳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在螳螂拳的眼、步、身、手、脚法中,眼法是极其重要的技法,居于首位。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和理解选择,正如小孩子看苹果认为苹果是圆的和甜的,主妇看苹果计较的是多少钱一斤,农民看苹果关注的是收成和卖价,科学家看苹果研究的是营养价值。螳螂拳的理性认知就是要培养和运用专业眼光去看技击门道和拳路变化,毫无疑问,她必须吸收并借助于现代运动科学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成果的支持,从而对螳螂拳的传统理论和经验进行诠释、继承和演绎。也许习拳者刚开始练拳时一般都缺乏相关的知识素养,但授拳者应当是个明白人,对习拳者能够作出正确的理性认知引导。名师未必“明”,“明师”才能出高徒。从习拳一开始,就要接受专门的认知训练,培养看拳的专业眼光。
(二)运动知觉。我们这里所说的运动知觉,是从人类行为学和体态语言学、心理学的范畴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包括生活行为、社交行为、运动行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心理活动进行比较观察和理解。人的行为总是透溢着与之息息相通的体态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姿式语言、表情、阅历痕迹等),它无声而有义,是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情绪、意志、动机的特殊表达形式。行为观察需要深入体验生活,对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行为关注致微才能通晓体态语言,才能进一步理解运动行为所表达的体态语言含义,从人们的行为以及与之通过体态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绪、意志、动机,以及所反映的生理状况和训练素质状况等等的紧密联系中,修养我们敏锐的运动知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05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先天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运动模式,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使人体运动表现出某些特别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在此当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人体的运动阈限和感觉阈限、人体的平衡规律、人体的运动制动与动能传递、人体的运动阶段模态和摆锤效应、人体结构的抗力分布和抗力原理等等,这些关注点对我们研究螳螂拳的“实战打击机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各运动环节的自由度,就好比碉堡里的机关枪受自身因素的限制,子弹只能发射到一定的距离,受碉堡枪眼大小的限制而存在射击死角;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和物体运动的知觉能力也是有局限性的,并且受环境条件和所处的时空间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体的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客观上存在运动阈限和感觉阈限,我们要进行比较观察的正是人体在不同行为状态、不同运动过程中运动阈限和感觉阈限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在运动中或在不同的姿式状态下,人体的平衡能力是不同的和变化的,并且是有方向性的,在运动体位的变化中,我们需要观察和了解人体在各个方向的稳度变化及其规律,修养我们对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因体位变化所导致的稳度变化的敏锐知觉。
人体的运动制动是人体进行动能传递和发挥力量作用的关键,破坏或改变运动制动的条件就能中断或制约动能传递和力量发挥,我们需要清楚了解人体运动中各种运动制动方式和技巧,特别是要认识不同的制动支点位置,修养对制动发生的预感和对制动支点的准确判断。
人体运动时,运动质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运动距离,经历能量变化和转换,形成特定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阶段模态,从动作起动、力量承传、力量爆发、惯性运动,到达运动拐点,然后动作复位,遵循摆锤效应原则(仿如钟的摆锤,在离开垂直点上摆一定高度后又会回经垂直点),这一过程的各个运动阶段模态都具有其技击特征意义。
人体具有一定的抗碰撞、抗击打、抗震动和负荷能力,这些能力的分布与人体的结构特征、神经机能、所处的运动状态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些能力只对特定方向的外力损害和特定的损害方式具有适应性,不可能对除此之外的其他方向和方式的外力损害都具有同样的适应性。了解人体结构的抗力分布和抗力原理,就如同两军对峙中,一方对敌方兵力布置和工事状况的了解。
(三)运动感知。运动感知是在运动知觉的基础上,在一对一、一对多的实战训练中对技击运动进行切身体验和熟习,培养相应的技击感觉。这一阶段的实战训练并不在乎胜负,在乎陶冶运动感知的敏锐性,提高对运动的模态判断能力,其实质就是针对神经系统的训练。在此过程中,正确设计训练项目、训练形式和训练步骤,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针对运动神经进行刺激和激活是关键,要与运动速度控制相配合,由慢到快,由单一动作到连续动作,由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由重复到变化,由变化到重复。在拳脚对弈中,着重训练以下多方面感觉能力的敏锐性:
1.灵悟觉。从对手的体态行为、眼神表情等各方面所表现的体态信息,悟悉对手的信心、意志、情绪、动机、打法意图、身体条件和竞技状况。
2.警觉。与对手之间的距离可划分为:安全距离、压力距离、危险距离、反应距离、攻(受)击距离。距离长短与警觉度之间存在反变关系。对手之间的警觉度差异往往是影响胜负的重要因素。
3.视差觉。人的眼睛对额向、矢向、斜向、圆弧等不同方向和形态的运动的敏感能力有很大差异,需要通过训练进行调整,包括运动中的步身位置调整和投视习惯调整。
4.位觉。主要是对敌我双方之间的生位、死位、靶的位、力距、劲距、步眼的空间知觉能力。
5.动差觉。格斗是对手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且是非同步的不规则运动,动差觉是指对双方相对运动差异的感觉。要能够有效地击中对手或躲避对手打击,就必须通过训练提高对双方相对运动中的方向差异、速度差异、幅度差异的感觉敏锐性,进而提高对这种相对运动差异的控制、利用能力,从而提高击中率和降低被击中率。
6. 惯律觉。惯律觉不仅仅是对运动快慢节奏的感觉,更主要的是要通过训练,对对手的动作拐点、动作调整中的滞迟现象、动作重复习惯、呼吸习惯与体能调整习惯、步频习惯、注意力聚散习惯等现象的敏锐知觉能力。
7.平衡觉。包括对自身和对对手的平衡稳度和平衡力方向的感觉。
8.触觉。在肢体或身体与对手的接触、碰撞中,感觉对手的运动反应和动力方向。
9.协调觉。对对手的运动主动不足、被动不足、运动及制动不协调现象的感觉。
10.环境觉。在格斗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敏锐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05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识辨归纳 有所“觉”然后才会有所“悟”,有所“悟”然后有所“识”,有所“识”然后能“辨”会“归纳”,即,能辨别什么是打击机会,会归纳打击机会的主要模态特征。在螳螂拳研究归纳的数十种常见的打击机会中,如能熟习其中十来种打击机会特征,打起拳来就会开窍多了。俗话所谓“得心应手”者,从格斗意义上我们可作这样的理解:首先必须“得心”,然后才能做到“应手”。得心,一是对技击运动要有敏锐的,而且是专业的感觉、知觉能力;二是要从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战训练、实战经历中识辨、归纳出什么是打击机会,各种打击机会的出现具有哪些运动特征;三是要把各种打击机会特征反射成为自己能够熟习识辨的运动模态信号。每当这些信号出现,也即打击机会到了。打击机会并不缺,人们通常缺的是对这些机会的感觉,机会常有而人之感觉不常有。高手眼前能看出许多机会,随机应手出绝招;低手则机会面前熟视无睹,乱拳乱脚搏撞翻。但是,从“得心”到“应手”还必须经历专门的心理和运动训练过程。在这些训练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认识误区,走入错误的训练模式:一是运动教条主义,强调“对方怎样打来,我就如何打去”,把技击运动当成是对手之间一方是自变运动,另一方是因变运动的“动作函数”关系。运动教条主义忽略了在一定的击打距离和视觉角度条件下,人对运动的感觉速度远低于动作运动速度这一客观现实,这种“如果”就“怎样”的运动反应模式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纸上谈兵,在实战中根本行不通;二是盲目追求动作自动化,把追求动作自动化当成是迈进武艺最高境界的标志。诚然,在某些体育运动中,动作自动化确实是提高运动效率和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方式。但在格斗中,自动化则往往成为动作机械化,成为“挨打规律”。与此不同,螳螂拳强调的是“运动机制”;三是思维方式单一化,片面依赖抽象逻辑思维,不懂运动形象思维和运动模态判断,不懂在格斗过程中运动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交替应用。在格斗中,只有当与对手拉开一定距离并且运动速度降慢到一定程度,抽象逻辑思维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这是因为,抽象逻辑思维主要依赖于语言概念进行形式逻辑推理,因而思维运行速度较慢,只适宜应用于格斗双方脱离瞬间进行战术调整和战术决策;而运动形象思维则主要依赖于运动模态进行形象推理,思维运行速度相当快,适宜应用于格斗交手过程。
(五)机会刺激 打击机会既是一种运动模态,也是一种刺激信号,不同的打击机会具有不同的运动模态和信号特征。在实战训练中,我们可让陪练人员重复地把各种常见的打击机会展现在拳手面前,让打击机会信号反反复复地刺激拳手,不断增强拳手对各种打击机会运动模态和信号特征的感觉、熟识。当然,陪练拳手与受训拳手的角色是可以经常互相调换的,这有利于提高拳手对自身技击破绽的知觉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对对手破绽的敏锐感觉和捕捉能力,从而增强打击欲望,提高攻防行动能力。应当清楚认识的是,面对运动模态和信号特征相同的打击机会的出现,必须避免采取相同的打击手法进行打击和将这种相同的打击手法重复训练成为动作自动化。这是因为,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要针对某一打击机会采取特定的、单一的打击方法是不现实的,而且是难以实战操作的。无论在实战中或者训练中,格斗的双方都是处在高速对抗的相对运动中,步、身、手位置瞬间变化,面对特征相同的打击机会,通常并不具备相同的击打条件,在打击机会和打击手法之间不存在相互间一一对应、如同一根钥匙开一把锁那样的动作对应关系,
对于具有相同的打击机会特征的运动模态,打击的手段应当是、而且必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采取多样化的打击手段进行训练,才能更有效地开发拳手对拳理的悟性和技击运动的创造性,进而形成螳螂拳的实战应激反应系统和运动机制,避免出现所谓的运动自动化现象。当然,螳螂拳所说的运动机制与一般的运动自动化现象并非绝对没有联系,两者的运动生理基础都与条件反射有关。但是,运动自动化比较倾向于运动惯性的被动执行,而螳螂拳的运动机制更侧重于运动的多样性、创造性与运动效果的主动结合,在实战训练以及实战中强调的是一招三变、招连招变、招变归宗的辩证运动。
(六)拳意融合。“拳”是指螳螂拳的运动技术能力,包括三重含义:一是螳螂拳的动作技术规范;二是技术动作的融会贯通与动作随机转换;三是攻防动作的杀伤力。螳螂拳不只是进攻动作才有杀伤力,防守动作也同样具有杀伤力,攻与防之间只有形式区分而并没有属性区分,攻与防是形式不同的打击方式。“意”是指螳螂拳的意识活动能力,也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指对敌情与环境的知觉能力;二是指运动形象思维能力;三是指战术抽象思维能力。拳意融合从而形成螳螂拳在实战应激反应系统支持下的运动机制。
螳螂拳实战应激反应系统的建立过程是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理性认知——运动知觉——运动感知——识辨归纳——机会刺激——拳意融合等各个环节,互相之间是紧密联系、互为充实、互相促进的。螳螂拳实战应激反应原理应用于螳螂拳的实战训练中,将有助于避免训练的盲目性,减少训练损伤事件的发生,对提高实战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1-2025 11:20 AM , Processed in 0.1292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