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發佈一篇評論,以“Najib on a Knife Edge”為題,講述納吉遲至本週三才宣佈解散國會,在這一事件上反映出大馬首相為保住權位面臨了嚴峻挑戰。而這挑戰當中,部份來自首相本身的政黨。 “長達五十年執政讓巫統充斥腐敗和自滿。”引述自該篇評論,2009年納吉首登巫統黨主席和首相權位,在他執政任期內,推動實行經濟和政治改革計劃,藉由這股改革推動,以便從反對黨攻擊課題中,例如貪污、缺乏公平競爭、和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高壓政策上等,做出確實成績,試圖贏回選民對國陣的支持。 然而,評論文指出這些改革非常有限,即便有助國家發展,也可能無法為納吉帶來勝利。許多年輕選民和城市居民認為改革的步伐過於緩慢,尤其是在改革扶持多數馬來土著的制度。 另外文中也寫到,巫統內部不乏主張民族主義的代表,包括內政部長希山慕丁和副首相慕尤丁。兩人都是納吉潛在挑戰者,因此在納吉推動改革的政策下,受不到黨內支持也並非巧合。 而民聯本身政黨之間凝聚力的問題亦可能在贏得大選後浮現,但它執政的四州在其管轄下做出可圈可點的成績,讓執政者認為只有它才有能力讓國家保持穩定且不斷成長的說法不攻自破。 至於扶持多數馬來土著制度的問題,文中提到這些壓抑印裔和華裔等少數族群的制度,讓不少頂尖人才因教育和就業領域中的裙帶關係和種族固打制而選擇離國,使大馬在一個快速成長的區域環境裡,表現流於平庸。 納吉可能意識到他必須加速改革的步伐,但他無法承受失去馬來基盤的後果。在未來幾週內,巫統的候選人名單將告訴選民關於黨內的政治情況。如果首相不積極排除馬來民族主義者並派支持改革的候選人上陣,選民或許覺得是時候給反對黨機會來克服馬來西亞封建的過去。有競爭力的經濟最終需要多元政治。
你知道嗎?
《華爾街日報》(英文:The Wall Street Journal,簡寫:WSJ)是側重金融、商業領域報導的日報,創辦於1889年。該日報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2010年3月,發行量達到210萬份(包括電子訂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