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18|回复: 29

《學佛的覺醒》      鄧正枝居士 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8-2011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學佛的覺醒》

     鄧正枝居士 著

~‧~‧~‧~‧~‧~‧~‧~‧~‧~‧~‧~‧~‧~‧~
目  次

扉    頁

自 序………………………………………………序1

第一章 學佛的信心………………………………001

第二章 佛法的內容………………………………011

第三章 三乘菩提之分別…………………………016

 第一節 解脫道的修法…………………………019

  第一目 聲聞菩提……………………………019

  第二目 緣覺菩提……………………………021

 第二節 佛菩提的修法…………………………022

 第三節 我見是什麼……………………………026

第四章 何謂證悟…………………………………044

第五章 錯誤的知見………………………………055

 第一節 緣起性空………………………………055

 第二節 一念不生………………………………057

 第三節 聽法的這一念心………………………061

第六章 邪見的範例………………………………063

 第一節 範例十則………………………………064

  第一則 第二則 第三則 第四則 第五則 

  第六則 第七則 第八則 第九則 第十則 

 第二節 宏印法師的部份………………………096

第七章 法義辨正—如何判斷真假開悟…………115

 第一節 聖嚴師父部分…………………………118

 第二節 耕雲老師部分…………………………212

 第三節 惟覺法師部分…………………………226

第八章 覺悟………………………………………253

~‧~‧~‧~‧扉頁~‧~‧~‧~‧~‧~‧~▲
執著離念靈知心為實相心而不肯捨棄者,即是畏懼解脫境界者,即是畏懼無我境界者,即是凡夫之人。謂離念靈知心正是意識心故,若離俱有依(意根、法塵、五色根),即不能現起故;若離因緣(如來藏所執持之覺知心),即不能現起故;復於眠熟位、滅盡定位、無想定位(含無想天中)、正死位、悶絕位等五位中,必定斷滅故。夜夜眠熟斷滅已,必須依於因緣、俱有依緣等法,方能再於次晨重新現起故;夜夜斷滅後,已無離念靈知心存在,成為無法,無法則不能再自己現起故;由是故言離念靈知心是緣起法、是生滅法。不能現觀離念靈知心是緣起法者,即是未斷我見之凡夫;不能斷除離念靈知心常住不壞之見解者,即是恐懼解脫無我境界者,當之即是凡夫。
─平實導師─

~‧~‧~‧~‧扉頁~‧~‧~‧~‧~‧~‧~

一切誤計意識心為常者,皆是佛門中之常見外道,皆是凡夫之屬。意識心境界,依層次高低,可略分為十:一、處於欲界中,常與五欲相觸之離念靈知;二、未到初禪地之未到地定中,暗無覺知而不與欲界五塵相觸之離念靈知,常處於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狀態中之離念靈知;三、住於初禪等至定境中,不與香塵、味塵相觸之離念靈知;四、住於二禪等至定境中,不與五塵相觸之離念靈知;五、住於三禪等至定境中,不與五塵相觸之離念靈知;六、住於四禪等至定境中,不與五塵相觸之離念靈知;七、住於空無邊處等至定境中,不與五塵相觸之離念靈知;八、住於識無邊處等至定境中,不與五塵相觸之離念靈知;九、住於無所有處等至定境中,不與五塵相觸之離念靈知;十、住於非想非非想處等至定境中,不與五塵相觸之離念靈知。如是十種境界相中之覺知心,皆是意識心,計此為常者,皆屬常見外道所知所見,名為佛門中之常見外道,不因出家、在家而有不同。
─平實導師─

~‧~‧~‧~‧~‧扉頁~‧~‧~‧~‧~‧~‧~
如聖教所言,成佛之道以親證阿賴耶識心體(如來藏)為因,《華嚴經》亦說證得阿賴耶識者獲得本覺智,則可證實:證得阿賴耶識者方是大乘宗門之開悟者,方是大乘佛菩提之真見道者。經中、論文又說:證得阿賴耶識而轉依識上所顯真實性、如如性,能安忍而不退失者即是證真如、即是大乘賢聖,在二乘法解脫道中至少為初果聖人。由此聖教,當知親證阿賴耶識而確認不疑時即是開悟真見道也;除此以外,別無大乘宗門之真見道。若別以他法做為大乘見到者,或堅執離念靈知亦是實相心者(堅持意識覺知心離念時亦可作為明心見到者),責成為實相般若有多種,則違實相絕待之聖教也!故知宗門之悟唯有一種: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而轉依如來藏所顯真如性,除此別無悟處。此理正真,放諸往世、後世皆準,無人能否定之,則堅持離念靈知意識心是真心者,其言誠屬妄語也。
─平實導師─

***********************3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學佛的覺醒》序

  正枝居士

緣 起

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而降生世間,八相成道,為的是要利益眾生,轉迷開悟;如果不是欲令眾生開悟,那又何必辛苦來此五濁惡世說法四十九年?

二祖為求明心,寧可立雪、斷臂,這是何等的大心?五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可見證悟明心,對修學大乘法義的佛子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明心就是大乘法的見道,見道之後還得通達見道位的別相智以後,才有可能真正的進入修道位中,所以大乘法修行的第一步目標,本來就是要尋求開悟明心;如果說不想開悟,那又何必辛苦的修行禪宗的禪?只要每天在家中享受就好了,何必恁麼辛苦的常常跑道場?

然而,明心、見性,明的究竟什麼是心?看見的又什麼是性?又如何來求明心與見性?佛法的修學次第有哪些?明心所明白的真心又是哪一個心?是一念不生之離念靈知心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第六意識覺知心嗎?或是處處作主的第七末那識呢?還是一切萬法根源之第八識如來藏?或是某大名師所說的「無心」才是真心?

現在海峽兩岸名師們所說之開悟,總是各人說各人的,大家都認為自己的開悟是正確的,佛子們究竟應該要相信誰?誰說的才是真正的證悟正法?有一天,當證悟者出來破斥邪說以救眾生的時候,名師們都不敢出頭作法義辨正,卻繼續縱容手下以種種化名,在網站上面亂說一氣;現在有關佛教的網站論壇上面正是這種現象: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說也有理。所以現在佛教界有無量無數的問題存在,可是目前正在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子們,又能了知多少?又能有多少正確的知見來判斷大法師、大居士自稱是大乘了義法的說法,究竟是正、是邪?說實在的,對一般人而言,真的很不容易來判斷。

我個人在當初也是一竅不通的,當年對於佛法的認知,從現在所知而言,當年其實是一片空白,哪有能力來作判斷?完全是靠著往世所修的福報去摸索:聽人說打坐最好,就在打坐道場待個二、三年來修學;可是修學二、三年以後,對於明心見性之有關課程,第八識如來藏是什麼?有什麼體性?意識心的體性又如何?處處作主的心是什麼心?對這些正確的知見可說是完全缺乏的。為人師者,沒有把這些學禪者應有的正確知見教導學人,沒有把學人應有的正確知見建立起來,卻說他們在引導眾生開悟,佛子們在這種情況下而能開悟,才真的是奇蹟。

後來聽到又有人說:「唸佛最殊勝、最究竟了,能往生極樂世界。」太好了!唸了佛以後就能往生極樂,不必再受這裡人間的苦惱,為何不唸?就死心塌地以唸佛方法來求生淨土,不敢奢求今世能開悟,因為連門都摸不到,所以只好乖乖的待在唸佛的道場。

佛法到底是什麼?內容有哪些?解脫道有哪些內涵?佛菩提道又是講些什麼?開始學佛之人,大部分是不太瞭解的。台灣目前學佛的人為數不少,從表面上看來,佛教好像非常的興盛,到處有道場、禪寺;山頭林立,每到有法會的時節,人山人海、萬頭鑽動,熱鬧得很。眾生也好像非常喜歡參加唱誦法會,參加唱誦法會可以獲得短暫的法喜,心裡非常高與,認為如此學習,就是在正式修學佛法。

返觀末學當年初學佛法時,不也如是嗎?反正有佛像的地方,有人在教打坐、打禪七,就一頭栽進去,總認為這就是佛法,心裡覺得沒有錯,因此就出錢出力,全心全力來護持,堅信自己所護持的道場就是最究竟的法,認定自己所追隨的師父很行,來修學以後一定能獲得解脫,別的道場都不如自己所護持的道場。這樣學得很法喜,很快樂,不也是很好嗎?可是二年、三年過去了,有一天迴心返照,反問自己:「為什麼原有的許多煩惱,如今還是一樣都不少?」不是嗎?

猶如家母從年輕時開始學誦經,直到後來,對於佛法的認知,也只是誦經。家母識字不多,所以學習誦經時,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認;也真了不起,竟然都能背誦起來;其中之辛苦,不言可喻。寺裡有活動,就到寺中誦經;誦完經後,回到家碰到不如意的境界,依然性如烈火。到寺院去幫忙,忙進忙出的為眾生忙,卻不知真心在哪裡?這些都是由於缺乏佛法之正確知見,不知佛法的修學次第與內容,真心是什麼也都不了知,而說能夠證悟實相心──如來藏,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同有人連車子都沒有見過,卻說他是開車的能手,我們可以相信此人真能開車嗎?俗語說:「門兒都沒有!」確實是如此。▲

佛子們為了求法,希望早日能找到生命的實相,證悟明心的境界,也求見性分明,以求心安,可是為什麼一直都找不到入處?難道入門真的那麼難嗎?

問題出在哪裡?末學認為有二:一是學人自己,由於未建立起正確的佛法正知正見,對於追隨之名師所說的法是對是錯,無能力來作揀擇,一心一意的迷信名師,心中執著名師所說的一切都是對的,只是如此的依人而不依法,認為只要學得很法喜就好,就安於現狀,至於法喜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法?什麼是喜?就完全不願加以了知,只是覺得歡喜就好。二是名師,都以錯誤的知見來引導眾生,眾生又如何能開悟?譬如有的名師說:「開悟的境界是前念不生,後念不生,當下一念也不生。」也有名師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明白了這個就是開悟。」這都是以錯誤的知見,在教導佛子們走錯了證悟的方向。如同太空船從太空要返回家鄉,如果領航員定好的角度不對,切入地球的角度不對,則永遠無法回到地球,將只能永遠在宇宙中漂浮,這道理是相同的。法師、居士們如果以意識心來教導佛子們,說一念不生之離念靈知心就是開悟者所悟的真心,佛子們被誤導而信以為真,並且也被名師印證了,其實並不是真的悟了;就算是日夜精進不懈怠,三大阿僧祇劫都安住在這種覺知心的境界中,也仍然是悟不出來的。

佛子們!如果是真想學佛而不只是學聲聞、緣覺,想在此一生當中找到回家的路,那就得尋找明心與見性的方法,因為明心及見性才是回到本鄉的唯一道路;如果不能明心,將會永遠都是在外門修學佛法,入不了真正佛門的。假使是求往生極樂世界,是求上品上生或是上品中生……乃至中品下生,也都得先作深入的瞭解以後,才能決定自己的目標,然後努力去修。但是學佛之前,您必須要先對自己負責,確實的反問您自己:您跟隨了師父學法,但是對於他所說的法,您有多少的瞭解?也許您會說:「我師父所說的法哪會有錯?他說得才好呢!我聽得好法喜。我師父又有好多的信徒,總不會大家都不長眼睛而一起跟錯人吧?」佛子們!您有沒有想過、思惟過?如果師父的法義沒有錯,師父也真的證悟了;那您跟隨著您的師父幾年下來,應該已經學得很多妙法才對,但是您可以問問自己:經典真的看得懂嗎?禪宗祖師開悟的公案也看得懂嗎?如果答案是「不懂」,那您自己是否該想一想:幾年下來辛苦跑道場,全心全意的護持,所學到的又是什麼?是悟了如來藏嗎?還是仍然落在離念靈知心意識境界中?是因為自己不努力,或是跟隨的師父所教的方向與方法不對?為什麼正覺同修會的道場,可以在二、三年之內,造就好多位的實義菩薩,而自己依止的道場卻不行,這問題又是出在哪裡?

這是誰的錯?又是錯在哪裡?末學早年對此也是不知道,總是認為自己的師父是最好的,哪會有錯?只要緊緊的跟著,十年以後必有成就的一天。末學一向總是這麼認為,從未想過:如果十年後沒有成就呢?如今退休下來,我剩下的這一生還有幾個十年可以浪費?這一生的法身慧命就如此空過嗎?那這一生不就白來了嗎?

佛子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都期望不要被悟錯的師父誤導,不想要多走冤枉路,都希望能學到真正的了義正法;可是卻天不從人願,常常發生被人嚴重誤導的事情而不自知,樂於其中而且學得很法喜,認為所學的就是正法。對於真正要走菩薩道、修學大乘了義法的未悟菩薩們,被悟錯的大師用已經誤會後的二乘緣起性空法義來解說大乘般若,或是以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心常見外道法,來教導佛子們修禪;末學如今知道實情了,真的是於心不忍,因此末學證得如來藏之後,知道了這個現象嚴重的存在佛教界中,就開始向以前隨學的幾位師父們寫信,列舉他們自己的實例並且加以辨正,勸告及請求他們不要再誤導眾生,趕快修正以前所教導的錯誤法義,但是都被一一的拒絕了!末學又想救護被誤導的眾生,平實導師開示下:「在他們都不肯修正錯誤知見的情況下,當然會繼續誤導眾生,救護眾生唯一的方法就是破邪顯正。」於是遵從師命,把以前親近過的名師所解說般若法義之錯誤落處公開出來,並把末學修行上的經驗,提供出來利樂有心進入內門修學佛道之佛子們,供有心求證悟之佛子們參考。依這些基本的知見,至少能夠辨別正法的義涵與邪法的落處,以免一再被人誤導而專走冤枉路,浪費您一生的寶貴時間與精力,故而寫成此冊薄書。

同時書中並把一些誤導眾生所開示之法語予以說明之:只針對錯解般若法義之說法而作解說。有些人對於法義辨正與誹謗三寶之分際認識不清,不能了知法義辨正與誹謗三寶的差異在哪裡。對於法義的辨正,就如同公文的核稿,只是針對公文的文意作修正,絕對不會針對創稿者作人身批評;同理,法義辨正是專對錯說佛法者的法義提出來辨正,不針對錯說佛法者的身口意行加以評論,所以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末學不想對親近過的名師們的個人行為來作身口意行的評論,只是希望讓佛子們能了知一些名師、法師、居士所說般若見解的錯謬處,舉例予以剖析指正出來,讓佛子們有所揀擇而不被迷惑,而能遠離邪知邪見,不要一再的被錯誤的見解所繫縛,希望所有真正想要學佛的人都能早日走上正法之道。

法身慧命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也不是你師父的;世尊早就說過要「依法不依人」,假使師父的法義不對,我們就走人,不用依依不捨的留戀下來,因為他是在誤導我們法身慧命的修證;我們對他迷上一輩子,結果所學的竟是常見、斷見外道法,終究不能解脫,也不能發起般若實相的智慧,這樣迷上一生,又有什麼用?這並不是說學佛者得要無情,而是說所學之法如有不對,就應該重新尋找真正的善知識來修學,原來的師徒情份可以保持不變,但是學法的對象卻應該趕快改變。我們不是會常教自己的孩子:「要學有用的,如果學到不對的就要趕快回頭。」不是這樣子嗎?我們自己也應該如此:學到真正的了義正法時,才有機會證悟明心;當我們證悟以後,再回來與自己的師父深結善法緣,這才是真有情、才是大慈悲。祈願真求大乘證道之佛子們能早日證得菩提,進入內門修學一切種智,證得無生法忍。今以敘述此書的緣起,代替序文。

末學正枝謹序二○○五年季夏於正覺講堂

〔編案:下一期起將連載正枝居士的《學佛的覺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學佛的信心

佛子們常會在心裡想:「我是什麼人?開悟是何等神聖,我今世有可能開悟嗎?」有了這種想法,就已經把自己學佛的信心與豪氣消滅了一半。然後又聽某些人說:「現在是末法時代,哪有開悟的可能?」好了!原本只剩下一絲絲的微弱火苗,就此全部息滅了!這就是目前佛子們的一般通病:學佛一年,佛在心田;學佛二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西天。真可說是越學越遙遠了!

末法時代的佛子們總是認為:「開悟是深不可測的,那是大菩薩的事。開悟這檔子事,哪輪得到我?」想都不敢想,可以說是對自己完全沒有信心。學佛學了一輩子,不但對於開悟還是茫無頭緒、一片茫然!而且根本就對自己沒有絲毫的信心。可是卻沒有想到過:自古以來,有那麼多的菩薩們證悟之後發願再來,難道我們現在這一代就沒有一點機會遇到其中的一、二位嗎?那些發願再來的菩薩祖師們都到哪裡去了?大家對這一點是否也該用心的想一想?

想要真正的學佛,就要有絕對的信心。修學大乘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尋找幫助自己開悟的方法,也要相信自己絕對能開悟;學佛的第一步不就是見道嗎?見道不就是開悟明心嗎?不然我們學佛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五祖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如果不能證得本來面目如來藏,想要真正的修學佛法,是進不了門的;但是只要跟對了真正的善知識,就可以相信自己在此世確實能有證悟的機會。《優婆塞戒經》云:「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相信學佛以後一定會有學佛的果報出現,那就有機會可以證悟。相信世間有得道的人住世,相信目前真的會有得道證悟者在弘法,也要相信自己能遇到證悟者,更要相信自己也有機會可以證悟。這是世尊告誡我們金口聖言:要相信隨時都會有證悟者出現在人間,假使我們有因緣來追隨著他,能安住下來認真的修學,總會有開悟的一天。除非是跟錯了,追隨到未悟或錯悟的師父。

佛說過「信解行證」四個次第,所以我們學佛的首要之務,就是對佛所說之一切法皆能信;信了以後還得要能解、能行、能證,這才是真正信佛、學佛的人。佛也未說末法時代的我們在此世不能得證悟的功德,所以要深信必定有人能證悟明心。《優婆塞戒經》云:「不要自輕」。因此佛子們,要有絕對的信心,深信一件事情:只要是跟對了真善知識,今世必能開悟,除非是跟隨到尚未開眼的師父。佛亦常說,必有真善知識會依本願倒駕慈航再來廣度有情,我們有時也會發願祈請佛、菩薩再來人間,我們要祈請古德再來。如果有真善知識再來人間了,我們要能信受;如果能全然信受,且在其座下熏習,當生必能剋期取證。

有人說:「不要一直去想著『求開悟』這件事,有求就是執著,有執著就不對了,就無法開悟了。」您聽了以後沒有細加思惟對或不對,覺得似乎說得有理,就受影響而一直不想去求開悟之事,那就永遠都悟不了、都進不了大乘佛法大門之內了;但是沒有人知道這種話是未悟的人才會說的話。一定得要有證悟的企圖心,要思索如何開悟的事情,才會真正邁向開悟的方法與方向去探究,才有可能會開悟。但是悟前一定有許多的功課要作,這就是開悟的基礎;基礎有了,房屋才蓋得起來。您當然也可以說:「我等在那裡,房子自己就會蓋成了。」然而那是癡人說夢話,天下間沒有這種事。

佛說「因緣不可思議」,每一個人的開悟因緣絕對不同,不必永遠都把自己當作無法開悟的人,千萬不要小看自己。末學當初學佛時,也是找來找去,踢到多次鐵板而不氣餒,在這些過程中所遇到的師父都不是真正明心開悟的善知識(雖然他們總是聲稱自己已經悟了),他們所教的都是打坐除妄念,都是以離念靈知心當作真心;但是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了義法,哪有開悟的可能?最後只好乖乖的回到唸佛法門中,只想唸佛求生淨土;而且聽法師說:「能夠下品下生而往生極樂,就已經是感恩不盡了。」哪裡還敢想明心、甚至見性這種不可能之事,真是門都沒有。及至後來到了「正覺同修會」,才知道明心是同修會中最起碼的第一步,「哇!好美喔!」何止是明心?只要依著同修會之次第法門,能夠長時間安住下來,何止是明心?連眼見佛性都有可能;甚至有的人可以要求自己在這一世盡可能的修入初地,這是多麼殊勝的事情!有一些佛子們,末學請他(她)們來上課,他們就說:「我沒有福報啦!」但是依末學走過來的路,可以為您證明:只要您敢往前跨出這一步,您就有福報,開悟明心的智慧境界就等著您來體驗。這是末學親自走過來的經驗。因此,要有絕對的信心,才是真正想修學大乘法之菩薩所應有的雄心大志。

我們還要相信:末法時代必然會有真正開悟之善知識常住世間。為何能夠有此信心呢?因為真正的菩薩必定會發願:「願度有情眾生。」不是嗎?所以我們既然號稱是學佛而不是學阿羅漢,就真的要相信有「開悟」見道的這件事情。也要相信:只要有真正的善知識來指導,有方法、有步驟、有次第,哪有參禪而不能開悟的事。人在世間,什麼事總都要有一點信心吧!▲

聖嚴師父云:「有一位六十多歲的人在參加禪七時,他對我說:『師父!我年紀這麼大了,盼望能趕快開悟,再不開悟就沒希望了。』師父說:『正是因為你年紀這麼大了,更不該只想開悟,而該專心修行。』那人問道:『師父!你怎能光教我修行,而不教我開悟?』我回答說:『我不能只教你開悟,否則這輩子根本沒希望開悟。如果只教你修行,而你也能精進修持,至少會接近開悟。修行是功不唐捐的』。」(摘自《信心銘講錄》第28、29頁)

這位佛子問得好:「師父!你怎能光教我修行,而不教我開悟?」光是修行就能開悟嗎?那就得要問一問:「修行是要修什麼行?是修二乘解脫道的行?還是修大乘佛菩提道的行?」如果只是修二乘解脫道,還是無法悟得第八識實相心的,那就不可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了。二乘解脫道的修行人,這麼努力斷煩惱,即使修到四果阿羅漢,應該可以算是最努力精進修行的人吧!但是成為阿羅漢以後,為什麼佛還是說他為愚人?說他雖是聖賢而非凡夫,但是在大乘法中卻還是說阿羅漢是愚人?因為阿羅漢尚未證得佛菩提。因此,如果真是開悟的善知識,依他們度眾生的本願故,在教人修禪時,哪有不教學人開悟之方法?除非他本身真的不懂得禪悟的內容。

如同高射砲部隊,平時不教導官兵們識別飛機,一旦有狀況時,看到有飛機就打,也不管飛機是敵、是友,那要如何作戰?又如學開車,教練只告訴你:「你不必管車子怎麼開,你只要好好練好踩油門就行了,車子不必實地練習;只要如此一直練,努力練習踩油門,你至少就已接近會開車的境界了。」這樣講,可以通嗎?所以,教禪的善知識,一定要教導學人怎樣可以開悟的道理、方向、方法。志求第一義諦的佛子們!一定要對此事好好想看看!我們修學佛法而特地學參禪,目的不是在求開悟見道嗎?除非是真的不想開悟,那您學禪又是為了什麼?難道是像世間人一樣只是學打坐練腿功來炫耀嗎?所以一位真正的善知識,必會教導學人開悟前所應具足的知見與功夫,學人依此才能了知參禪的方向與思惟次第而參究,才有可能有朝一日,一念相應而破參開悟明心。這是說在末法時代,還是有真善知識來此世間度化有緣眾生的,就看你有無福德遇到真善知識而肯信受安住在其座下修學;依其次第方法,來志求第一義諦,來日必有證悟實相的一天,末學是現身說法,算是一個實例。

修學佛法的人應當要有目標,修學佛法的目標在哪裡?是求明心見性?或只是唸佛求生淨土?如果是曾經發大願心者,不忍眾生為煩惱所苦、輪轉生死,願盡未來際利樂有情,願有情眾生同證菩提,那就應當求道、修道,志求明心開悟。有心要廣度有情眾生的菩薩們,本身不求開悟、發起智慧的話,又如何能度有情眾生?自己都不會游泳,怎麼能夠救人?因此首要目標一定是要先求開悟;如果不求開悟,學佛之後努力參禪作什麼?學佛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沒有開悟?應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出在哪裡?不要隨波逐流,到處逛道場湊熱鬧,那是在浪費您的時間與精力,不能發起法身慧命的。您應該就目前所學的法義,深入的分析探討,對於所遇之大師所教的法,是以定為禪?或是以一念不生的意識境界為禪?或是以五塵中見聞覺知之靈知心為禪?這些教法是真正的禪嗎?如果是的話,為什麼還不能親切的與禪宗祖師證悟的公案相契合?這都要問問自己,不是去問大師們,因為法身慧命不是別人的。

次者,應親近真正善知識所著作之書,詳細的閱讀及思惟。佛子們若想要自度度他,應先求見道明心;想要明心就必須在悟前多充實知見,以瞭解一些基礎佛法,同時多親近真善知識,聽聞真善知識說法,以增進參禪悟道之資糧。對志求大乘佛法、想要親證實相之菩薩,所親近的善知識必須是能宣說大乘了義法者,方是對自己的道業有所助益。說不求明心開悟而能證悟,或者說自己沒有悟而能幫人證悟,那是在自欺欺人。如果自己都不會開車,而能教人開車上路,那不是在騙人嗎?他自己都不會游泳,還能期望他教人如何下水救人?天下那有這種事!故對善知識應善加揀擇。所以對於真善知識所著作之書,也應多多參閱,以增進佛法根本的知見。

有些人只要看到正覺同修會所出版的書就推開不看了,只因為有人告訴他說:「正覺的書會『批評』別人。」但是卻不知法義的辨正不是批評個人的言行,二者是大不相同的。正覺所出版的書,不曾對個人之身口意行為作批評,只是針對大師們所說的般若法義在作辨正,把悟錯的實情告訴眾生,讓佛子們不要跟著錯悟的大師們誤入歧路,而能學到真正的了義佛法,同時勿讓真正的佛法被錯解而成斷滅法。但是有些佛子們相信別人有偏見的說法:「某某人的書不可以讀。」他就言聽計從,不去了知書中內容是在講什麼?也不知書中的內容有無錯誤,完全不瞭解的狀況下就信任別人的說法,不知說這話的人也是道聽塗說而轉述的。

有智慧的人一定會先加以瞭解,然後再自己作決定。如果書中真的是在說般若第一義諦的內容,您不去看,那您不是在斷送自己這一生的法身慧命嗎?您不要一下就先排斥、推辭掉不讀,您可以先設定這是對我有益處的書,也可設定存疑的心態,先讀了以後,與般若諸經比對,再來下定論不遲。如果一下子就回絕掉了,送上門來的開悟因緣可能就因此而喪失了;別人不要法身慧命是他家的事,您自己的法身慧命才是重要的;要依法不依人,如果連宣說般若第一義諦引導佛子們確實能夠證悟明心的書都不敢讀、都不敢加以瞭解,就是愚癡迷信、隨人言語,那真是沒有智慧。真善知識的書,讀了絕對有益處,甚至於有人讀了善知識的書而發生開悟的事情,因此多讀總是有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佛法內容

自古以來,有多少佛子為參禪悟道,不辭千山萬水,辛苦跋涉,所謂「芒鞋踏破嶺頭雲」,為了就是追求證悟;為求悟道,即使是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如今有許多佛子亦是為追求實相,到處在找道場,為的是找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大家跌跌撞撞,找得好辛苦,到底本來面目在哪裡?

佛法殿堂浩若煙海,佛子們要修學佛法,應該要學什麼?打坐、唸佛、誦經、參禪、朝山、法會……,真不知該從何處著手,也怪不得佛子們為了求法,到處奔波,自己揹著道場還不知道,卻到處去找道場,您我大部分都是如此;能不用到處找道場,而能一下即遇到真善知識,找到自己身中的大道場,那是百千萬劫所修來的福報。大多數佛子們,都是在一山道場修學打坐一段時間後,又換一山道場來唸佛;換了一山又一山,對於開悟見道的事,還是一頭霧水。只知道要用功修行,卻少有人能宣說要如何修行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的次第方法,都只是教人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或是追求一念不生境界;學到後來,妄想還是一大堆,真心猶如天邊的一顆星,太遙遠了!無從捉摸!根本不知真心是什麼?

學禪十幾年了,還會一無所知,歸根結柢,皆是因為不瞭解佛法內容與修學次第。不瞭解開悟的內容是什麼?以為開悟了就會飛簷走壁;心是什麼也不清楚,如何能入門?學禪之後至少要了知自己所要尋找的寶物是什麼,才能尋找到所要的寶物;若不清楚寶物的內容,要去哪裡尋找?那不是在大海裡撈針嗎?找到的結果往往就會把黃銅當成黃金,當您告訴他說這不是黃金,是黃銅,他還自信滿滿的把黃銅當作寶物。大乘了義法更是需要有知見與方法,修學佛法,如果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在求悟之前,一定會有正確的知見與方法來教導您:什麼是真心、真心有什麼體性、祂的功能是什麼、有無作用……等等。這些知見都會教導您,只要循序漸進,因緣成熟時,必定能找到歸鄉路,親自證得第八識真心。如果說知見與方法都錯了,想要以離念靈知心來當作是真心,以這種錯誤的知見而求開悟,那是緣木求魚,要等待何時才能證悟?

聖嚴師父說:「打七要有正確的心態,你們不是來開悟的,而是來用功學習的,所以不要管自己這次用功的好還是不好,不要管自己能不能開悟,不要管自己是否具有修行的根基,只管拿著這個方法修行,不懷疑這個方法,也不懷疑禪七的形式,只要相信修行對自己有用,方法對自己有用就夠了。……因為方法就是方法,沒有別的意義,是用來幫助我練心、修行的,根本不該去想它有沒有功德。」要求弟子們,好好修行就好了,說得很好。努力修行,本是佛子們修學佛法的基本態度,當然要精進;但是修行的次第在哪裡?真心體性是如何?妄心的體性又如何?我見是什麼?我見要如何來斷除?……等等。這些知見,有沒有告訴佛子們,好讓佛子修學早日上手?反倒是要求弟子不可以求開悟。弟子們來打禪七,不求開悟,那他們來打七作什麼?難道只是來練腿功夫及一念不生的功夫嗎?

怪不得佛子們會到處跑道場,對佛法的義理和證悟方法不了知,要如何能悟?只知道來參加禪七就是每天打坐,坐到無念、無心時就是開悟了。不知道坐到無念、無心時還是意識妄心,坐斷了腿也悟不了。因為沒有適當的方法來指導佛子們證得無門之門,佛子在悟前應有的正確知見嚴重缺乏的條件下,要開悟很難。因此,對於大乘佛法的證悟有哪些內容,對於初學佛法的人而言,對於已為人師而尚未證悟的名師、法師、居士而言,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題。確實了知證悟內容了,有了方針與目標,為人師者才不會盡說些言不及義之戲論,才不會對弟子說「不要想開悟才能開悟」,或要求弟子以一念不生為開悟。對佛子們來說,弄清楚自己所要證悟的目標,證悟的內容瞭解了,就不會把別人的箭靶當成自己的箭靶,射錯了還以為射得很好:錯把意識離念靈知心當成真心如來藏。如此,才不會被名師任意誤導而走入死胡同,永遠都走不出來。如果是錯把一念不生之意識離念覺知心當成第八識真心,把玻璃當成鑽石,悟錯了還歡喜不已,那要修到何時才能開悟明心?

吾師蕭導師自出道弘法以來,對於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皆能了知通達,且對於大乘佛法的內容與修學次第都能和盤托出,發大悲心帶領佛子們證悟實相──明心、見性,當前不作第二人想。吾師多種著作之中,其中的《邪見與佛法》及《宗通與說通》二本書,對於佛法修學次第,如何證悟第一義諦,皆有詳盡的解說,簡潔精闢、直指正路。尤有甚者,於今佛門外道與邪見烈焰正熾,眾人都以大乘見道之岐路──以常見外道之離念靈知心當作是開悟境界──錯認為其就是一切法根本之如來藏真心,而來曲解般若實相,混淆迷惑誤導眾生之時,吾師不忍了義正法為世俗之說法所取代,為欲救度學人,乃廣造諸書,辨正宗門正義,破邪顯正,摧破諸方各種邪知謬見,苦口婆心清楚說明;願一切有緣佛子,皆得此諸書,早日建立佛法正知正見,方能揀擇遠離邪見,導入宗門正法,速入大乘,悟入宗門第一義諦。

今謹從該二本著作的閱讀心得,提示一些重點與佛子們共享,願佛子們能認識佛法之內容,建立起佛法正知正見,充實悟前之資糧,速速遠離邪見邪說,早日同證菩提。如要詳細內容,學人可自行向「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請閱。(待續)

***********************37期▲

第三章 三乘菩提之分別

佛法內容是什麼?一般人的瞭解就是:打坐、參禪、唸佛、法會誦經、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斷煩惱或只是布施……等等。但是佛法就只有這些嗎?為什麼我們學了一世就只知道這些?為什麼我們參禪十幾年還是讀不懂公案、讀不懂經典?二乘聲聞、緣覺都已斷了見、思惑煩惱,證得了二乘菩提,成為二乘聖人了,為什麼還不是大乘法中的開悟聖者?雖不是凡夫了,為何還是被佛陀說是愚於實相的愚人?二乘無學因佛開示涅槃有本際,入涅槃以後非是斷滅,雖知而不能現觀無餘涅槃中的實際,故名為愚。那些二乘聖人不是也證了菩提嗎?為什麼二乘聖人還是不屬於大乘明心開悟的聖者呢?對於這些問題,您可曾想過?您如果拚命的以二乘聖人所修所證的解脫法門,來當作您的主要功課來修,想要在大乘法中明心開悟,那真是門兒都沒有。因為您把黃銅當作黃金在提煉,如何能煉得出金子來?因為您把修學的方向與內容弄錯了,這種修法,哪輪得到您明心?別作夢了!

成佛之道不同於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成佛之道也是有次第的,猶如學校的課程有次第安排,非是雜亂無章、漫無次第。大乘佛法是以第八識如來藏法門為根本,如來藏是佛法的精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境界都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故說三界唯心;離如來藏第八識則無一切法,故說萬法唯識。萬法是由八識心王共同成就的,若無八識心王,則無三界萬法,故說三界唯心。離如來藏第八識,亦無二乘菩提可言;因為二乘菩提所證的無餘涅槃中,就是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自存在,是依如來藏離萬法的獨住境界而施設無餘涅槃的解脫境界,所以二乘菩提也是要以如來藏為根本的。

佛法有兩大部分:一、解脫道,二、佛菩提道。除此二道,別無佛法。有心求證佛法的佛子們!您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話沒有錯!但是萬千法門,到最後都只有歸入大乘佛法殿堂,回歸到如來藏──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才是真正的佛法,才能使二乘菩提的涅槃不會成為緣起性空的斷滅境界,二乘菩提的緣起性空必須以如來藏為前提來說,才不會成為斷見外道的戲論。離開了第八識如來藏,則無一切法可言。如果您所學的法門,不是以如來藏作為依止,而單說緣起性空、無常空,把緣起性空的二乘菩提當作是般若,那非是究竟佛法。下文會有所說明。

菩提者,意謂覺悟五蘊有情都無實我。依三種修證內容的不同,故佛法分為三乘:大乘、中乘、小乘,有三乘之別。二乘菩提是指小乘聲聞菩提與中乘緣覺菩提,大乘是指佛菩提。聲聞菩提屬於修四聖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緣覺菩提屬於修十二因緣觀行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二乘菩提的修行,主要的內容是在斷我見、我執煩惱而解脫生死,出離三界輪迴的行門,這是解脫道的修行範疇,所以解脫道的內涵是講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教導佛子依聲聞法四聖諦、八正道的菩提慧,依緣覺的因緣觀菩提慧,來斷除見惑與思惑煩惱而證得解脫果,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修道法門。

大乘的佛菩提法中,諸菩薩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佛智慧而開悟明心,證悟第八識如來藏;進而修學佛菩提的無生法忍,最後證得無上佛果,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度化眾生出離生死,是名大乘,但是佛菩提的般若實相及無生法忍的智慧卻不共二乘。既然是修證的內容有所不同,就有必要清楚的了知您所修的法門是哪一種?三乘法門的內容有異有同,哪些是同?哪些是不共二乘的?皆要有所了知,不能盲修瞎練,倘若走錯了方向,如何能抵達自己設定的目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節 解脫道的修法

二乘人因怕生死輪迴,不想再受生死輪迴的繫縛而斷除我見與我執煩惱,證得解脫果,趕快出離三界輪迴生死。因此解脫道的意思就是如何來斷除我見及我執,出離三界生死。也就是說二乘菩提是以斷我見、我執煩惱而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為修行的主要內容,關於大乘法的明心、見性而證知法界實相的事情,就可以不必管它。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是以斷我見為起步,我見若不能斷除的話,其他就都免談。二乘菩提的解脫道也被含攝在佛菩提道中,是佛菩提道中的一小部分修證內容;而佛菩提道的般若實相與無生法忍妙理,則不共二乘菩提,但是佛菩提所證的內容卻又函蓋了二乘菩提。二乘菩提的解脫道分為二種:

第一目 聲聞菩提

聲聞菩提所修的解脫道,是聞佛說法,依四聖諦、八正道的正理來修行,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如實的一一去作觀行,發現五蘊皆是緣生法,都是緣起性空的生滅法,所以無常、苦、空、無我,特別要注重如實了知識蘊的虛妄;因為識蘊的主要內容就是見聞覺知的心,可是見聞覺知心亦是緣生法、變異法、無常法,無有常住不壞的我;如是現前觀察,親自證實識蘊的緣起緣滅而無常住不壞的實質,故斷了我見,不再認色身為常住我,也不再認見聞覺知之妄心自我為常住不壞者。

在聲聞法中,只要是斷了我見,依斷除我見之知見,進而斷疑見、戒禁取見,就可以證得初果的解脫道。懂了,就是這麼簡單,原來初果是可以這樣證得的,不是很玄的。不清楚見惑內容的大師們,一生弄盡了十八般武藝,使得佛子們暈頭轉向,即使腿坐到斷了,仍然不知我見是什麼,就無法斷除我見與三縛結。家師最喜歡殺人,家師常說:「我最喜歡殺人,殺什麼呢?殺眾生的我見。」我見不殺掉,縱使有朝一日真的明心證悟了,心中也會懷疑而不敢承擔。

所以說我見斷了,就證得聲聞初果了,三縛結就斷除了;不退於初果的人,再進修而斷除我執與我所執,等到我所執與我執都斷除了以後,就證得了解脫果的極果了,死後就可以出三界了。這是聲聞菩提所證解脫果,即是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果之一,成為阿羅漢。雖然這時已經有了解脫道的無生智慧了,但是都還不知法界實相是什麼,因為還沒有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不知道如來藏在哪裡。

第二目 緣覺菩提

緣覺菩提的解脫果是依於五蘊而現觀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在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生生世世、周而復始,至於無窮,皆是因緣而有,此有故彼有;如實現觀後,此滅故彼滅,把無明滅了,心的行不再出現,如是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而證知一切法緣起性空,而斷我見我執,捨壽也是入無餘涅槃,不再輪轉生死。緣覺菩提的修證者,他所證的解脫果雖然是同於聲聞菩提阿羅漢的無餘涅槃,智慧也比阿羅漢深妙一些,但是對於大乘菩提而言,他仍是不能了知的,因為大乘菩提所證的第八識如來藏是什麼?第八識如來藏在哪裡,緣覺聖人仍然是不知道的。既不知如來藏在哪裡,就無法發起般若實相的智慧,所以無法成為實義菩薩。▲

第二節 佛菩提的修法

佛菩提又名大乘菩提,或名大菩提,依此菩提修行即能成佛,故名佛菩提。佛菩提是以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為其根本,就是以禪宗所說的開悟作為入門,開悟明心就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能現觀真實常住心的所在與體性。這是佛子們修學佛法時所最期盼的,但是,往往卻沒有信心去實證;這個開悟明心的境界,就是大乘佛菩提的見道。能證悟明心,只是大乘般若實相智慧的總相智,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只是知道第八識真心許多表面中的一面,至於從別的方向觀察時有什麼不同?就不知道了;想要知道不同方向所看見的狀況,就得進修別相智,發起後得無分別智,這就是相見道位的修行。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的觀察,至於如來藏心體裡面有些什麼內容,還是不清楚,因為這是無生法忍的部分,不是剛悟的人所能了知的;如同一部電腦,您只看到整台電腦的各部分外表,但是對於電腦裡面的零組件與功能都不很清楚,只知道是一部電腦不同角度的表相而已,這就是總相智與別相智。所以證悟如來藏而明心時,再依總相智才能真正的入門開始修學大乘佛法:進修別相智與一切種智,所以開悟明心只是修學佛菩提道的起步,只是剛進入佛教的內門,剛剛成為實義菩薩而已。

悟後起修的過程中,都是以所證悟的第八識真心為基礎,才能開始修學般若經典及方廣唯識經典中所說的有關第八識真心的體性,而了知祂為何是本來自性清淨心,又是如何的不生不滅,如何的不貪、不瞋、不垢、不淨、不增、不滅等體性,又如何能出生七轉識、色法及一切萬法的功能性,第八識真心雖是清淨心卻含藏了七識心的染污種子等等,這些都要一一去了知與體驗,如同瞭解電腦裡面有哪些零組件,各有什麼作用與功能,都要去了知。您在悟後確實觀行,能確實的觀察到祂的自體性……等等,就說您有了般若的別相智。這就是悟後所要修學的般若慧──別相智。

依別相智的圓滿證得,才能修學一切種智;第八識如來藏含有無數的種子,這些種子有種種不同的作用,您都要去了知;一點一點的去了解,去體驗觀察。如同電腦裡面的全部零組件,是如何組合而完成一部電腦,這部電腦是如何運作的,都要知道。當您了知第八識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功能,有了這種智慧,就是一切種智的發起,在還沒有圓滿具足一切種智以前,就稱為道種智,這就是諸地菩薩的無生法忍智慧。從總相智、別相智到一切種智,如是次第精進,地地增上,到了最後對於一切種智您都能具足了知究竟無餘了,才能成就佛道,此時才算是真正成佛。這就是佛菩提道的修證法門。

般若智慧是從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作為基礎,才能漸漸出生的,所以證悟所生的般若智慧,又叫根本無分別智,因為第八識真心是無分別智的根本故,因為如來藏本就不分別一切法故,因為後得無分別智的發起,是以證得如來藏而現觀祂的無分別性作為根本故。悟後起修所學的別相智叫後得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的定義較為廣泛,函蓋別相智與一切種智。您證悟明心了,才能修學後得無分別智,後得智具足圓滿了就是成佛。因此而說般若實相的無分別智,就是法界體性智,因為法界萬法之根本就是如來藏,而如來藏從來就無分別,不是修行以後才變成沒有分別的;證得如來藏而了知祂的本來無分別性,所以有了無分別的智慧,就進入內門修學佛法了,就成為菩薩數中的一員了,這樣的開悟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親證實相心,是佛菩提道與二乘菩提截然不同之處,二乘菩提雖然證得解脫道,斷了我見與我執,捨壽時能入無餘涅槃;如不迴小向大,修學大乘菩提,即不能證得佛菩提道。

大乘佛菩提道的解脫道,是從五蘊中用能分別的覺知心意識,去參禪而親證本來無分別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就發起根本無分別智;證得根本無分別智後,依此第八識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心性,來觀一切法皆是緣生緣滅,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所生,現前觀察蘊處界空相而斷我見,成就菩薩初果。我見斷已,疑見及戒禁取見隨斷,是名三縛結斷。我見斷了之後,由於有證悟明心的功德,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的清淨體性,漸漸轉變七識心的染污性為清淨性,最後我執也斷盡了。由於證悟實相,般若智慧漸漸生起了,就能修學別相智、種智,而有機會進入初地,乃至地地增上而邁向究竟佛地,這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所以佛菩提道的修行,是以明心悟得第八識如來藏作為根本,悟後開始起修而至佛地。

所以說斷我見我執(斷見惑與思惑),在大乘解脫道與二乘解脫道中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菩薩也要修學二乘菩提的斷我見與我執,同樣都必須修證解脫道,以此為基礎才能開悟明心,然後再進修種智;只是大乘佛菩提所證的解脫果,函蓋了法界實相的親證,所以必須明心;但二乘人是無法證悟明心的,除非是迴小向大而修學大乘正法。二乘解脫道的修法,只能斷見、思惑煩惱而出離三界生死,不能成佛;因為沒有證得法界實相,所以無法發起般若實相智慧,必須再轉進大乘法中修學佛菩提道,才能成就佛道。因此對於證悟實相開悟明心而言,菩薩的入門,雖然函蓋了二乘菩提的斷我見、斷三縛結,但是明心的部分卻是不共二乘菩提的;二乘菩提只能證得解脫果,無法證得實相心,這是其中最大的差別。從三乘菩提共法的修學來說,斷我見與我執而成為解脫道的無學,在這一部分是相同的;在斷我執之後則是分界點,二乘人在斷我執之後,捨壽必定會把自己滅了;五蘊、十八界都滅了,進入無餘涅槃時,因為十八界的我都滅了,我已經不存在了,就沒有我能了知實相心;而大乘菩提則必須同時修證般若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在斷盡我執的分界點之後,大乘菩薩不入無餘涅槃而轉入七地、八地,漸次進修而到佛地,廣度眾生利樂有情,盡未來際永無止盡,所以三乘菩提的內涵,有很大的不同,學佛而不是學阿羅漢的佛子們,對此應該有所瞭解。(待續)

***********************3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節 我見是什麼?

從佛法三乘菩提共通的內涵來看,可以看見的事實:斷我見對於學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我見是二乘聖人在見道時所要斷的,斷我見是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果,但也是大乘菩提見道之前所必須要斷的。所以說斷我見雖是解脫道的法門,但卻是三乘與共的;我見沒有斷的人,還是在佛門外繞,是在外門修習六度萬行,還進不了佛教的內門中修行。所以斷我見是這麼重要,而且是往上更進一步修學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麼我見是指哪些內容?學佛人有必要來確實的瞭解。

四禪八定是共於三乘行者與外道的世間證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內容。解脫道修證者,可以藉此修斷三界法而成就一切智,入無餘涅槃;佛菩提的修證者,可以藉此而了知一切相的內容,協助成就無生法忍的現觀,所以大乘菩提的修證者也必須修學。大乘菩提修證四禪八定的目的,只是藉禪定的實證來利益眾生,那是戒慧直往菩薩悟後的事,也只是作為利樂眾生及修證無生法忍現觀的工具而已,不同於外道以追求四禪八定的境界作為最終目的。打坐修證禪定,真能出得了三界生死嗎?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歡禪定境界,認為打坐境界很殊勝,誤認為打坐所得的世間境界高於般若慧學的修證。也有人是以定為禪,把禪定的修證當作是禪宗般若禪的修證,不知在佛法中修證禪定的真正意義與作用,誤以為打坐就是在修證佛法;當有學佛人被問到:「有在學佛法嗎?」「有!我在打坐。」也常聽人說:「某人學佛學得很好,打坐功夫很了得,能常入定很久。」〔編註:現代人不能斷除欲界中最粗重的男女欲貪,連初禪都不能證得,往往所說的入定,最多不過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不能說是四禪八定的實證,四禪八定的實證是以斷除欲界貪而實證初禪,乃至實證初禪以上至四空定而稱之。〕

但是打坐入定真能出離三界生死苦海嗎?以前佛住世的時代,具足四禪八定的外道很多,但是卻與三乘菩提的修證無關。如果不斷我見,即使具足四禪八定以後,還是不能出三界的;就算是能隨時隨地坐脫立亡,還是得在捨報之後繼續於三界之中受生,仍舊解脫不了生死。為什麼呢?因為學得了四禪八定的功夫,坐脫立亡後,必定往生色界或無色界天;當定福的果報享盡了,又得回到三界中輪迴受生。

譬如古代石霜禪師入滅後,寺中僧眾想要推舉禪定功夫很好的首座來當住持。但是九峰勤禪師卻不贊同,他說:「先得勘驗首座親得先師意旨否?」後來首座就說:「香煙起處,如我不能坐脫立亡,我就是不會先師意。」炷香點燃了,火剛熄,煙才剛升起,他就已經捨報走了。但是九峰禪師卻撫摸首座的背,同時說道:「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所以首座雖能坐脫立亡,看來似乎已經生死自在了,但是卻仍然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云:「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二乘菩提的修證者能出離三界生死,是依二乘菩提之智慧而斷我見與斷思惑而得,與禪定並沒有關係,所以有慧解脫的四果人。若是凡夫修得四禪八定,仍然不能出三界,依舊在三界之中輪迴,必須有斷我見的見道功德,才能頓時成為俱解脫的四果人,但其實仍是依解脫道的斷我見智慧而出離生死,才能出得了三界。所以真要能出三界了生死之首要條件就是二乘菩提的「見道」,「見道」就是斷我見。禪定只能伏煩惱,無法得證二乘解脫,要斷我見才有可能得證解脫,而斷我見就是二乘菩提的入門智慧。

因此,斷我見對於學佛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也可以說是要進入三乘菩提之門的必要條件。就像要殺敵,先要看清敵人的所在與面貌,才有可能殺敵,因此,不了知我見內容,則永遠在三乘菩提門外摸索,無法證得解脫果,因為您沒有如實了知五蘊,則不可能斷除對五蘊的貪愛而實證解脫。對於我見內涵弄清楚了,才能真實受用,不以色身為我,進而不以意識心為我,則是證初果了。

既然修學佛法首要是在斷我見,那麼我見又是什麼?要探討我見之前,要先來瞭解「我」是誰?「我」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常說:「我能說、能聽、能想、能知,見聞覺知的心就是『我』啊!」有的則說:「能吃、能走的身體就是『我』啊!」其實佛法上所說的虛妄「我」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把五蘊的虛妄我滅了,自然就能出三界。換句話說,就是把您的色身與見聞覺知心和處處作主的心滅除了,剩下來的是本來就在、從來都不曾出生也不曾滅過的第八識,祂離見聞覺知,從來不返觀自己,也不會思量任何一法。所以滅掉色身和覺知心、思量心以後,只剩下祂的時候,不會去投胎而藉色身再生起見聞覺知心、思量心,這就是《心經》上所說的涅槃境界,就叫作出三界生死。所以想要出離三界生死的痛苦,只有二條路,一者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二者解脫道,就是取證無餘涅槃。可是取證無餘涅槃境界時,卻不是由見聞覺知心、思量作主心去進入涅槃境界中,而是滅掉見聞覺知心與思量作主的心以後,剩下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單獨常住。所以,證得解脫境界的阿羅漢們,都是在捨壽以後,把五蘊的自己滅盡了,真實無我。

既然實證無餘涅槃是滅盡五蘊,我們就該先瞭解:什麼是五蘊?五蘊有那些內容?五蘊:色、受、想、行、識。一切眾生不出五蘊,即使是無色界天人,雖然沒有色蘊,也還是有色蘊以外的四蘊。色蘊是眾生之眼、耳、鼻、舌、身根等五色根。在我們身體上可見到的五色根器官,稱為扶塵根,有接觸外五塵的作用;五色根的勝義根是頭腦,透過神經傳導、接受外五塵訊息而使如來藏及意根能藉它變生內相分六塵的作用。有了五色根、意根及內相分的六塵相彼此相觸,而由如來藏出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生起分別、判斷、分析、領納,即是識蘊六轉識。識蘊是心法,受、想、行蘊,也是心法。受蘊:有情皆有領納苦、樂、憂、喜、不苦不樂等受,故名受蘊。對於諸受的境界,能加以了知就是想蘊。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惡念,起貪、瞋、痴、慢、疑,造諸善惡業,以及為了生活而有行來去止等動作,都名為行蘊。

如來藏若不先出生色蘊,就無法變生六塵,也就無法出生識蘊六識及受、想、行蘊。若如來藏不出生這五蘊,眾生於此世間便不能生起承受果報、造作新業的作用。五蘊有色法及心法。色法是色蘊中之五色根及六塵;心法則包含了前六識識蘊與意根。意根是心法,非是色法,不是有色根;意根因為是意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故名意根,歸屬在六根之中;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都是有色根,加上心法的意根合為六根。六根與六塵相觸而有六種入,六根所入之法,即是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經上說:根、塵、觸三,生眼識乃至意識。六根與六塵相接觸,會產生六識。六根與六塵合為十二處,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所以五蘊、十二處或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眾生的身心,只是法的分類粗細有別而已,總而言之,還是指眾生的虛妄我。

五蘊就是虛妄的眾生「我」,「我」者五蘊身,「我」就是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有這個「我」中的任何一蘊、一處、一界存在,就無法成就無餘涅槃,因此無餘涅槃中,無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以真實無我。眾生的五蘊身中,色蘊以四大──地、水、火、風組成,都是無常之法;受想行識四蘊皆以色蘊的五色根與五塵為依才能生起,所以也都是無常之法。佛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諸法皆是無常法,都是會壞滅之法,都是緣起緣滅之法,既然五蘊身我無常必壞,所以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諸法無常必壞,在阿含解脫道中就說「諸法無我」,因為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生滅諸法中,找不到常、恆、不變易的真實我。▲

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四蘊,即是心法,亦稱為名;加上色蘊,即是「色」、「心」二法具足,簡稱為名色。但是五蘊中的心法只有七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及意根;這七識都是無常必壞之法。前六識於睡眠、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中斷滅,意根於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亦是斷滅。這七識既然本質上都是生滅之法,都是剎那剎那斷滅再又生起,既然生滅之法剎那斷滅如何能夠於斷滅後再自行出生呢?必然要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心做為生滅的七識心的所依,才能夠讓生滅的七識心能夠滅除後,再行生起。而且必然是心法才能出生心法,色法從不能出生心法。所以法界中的心法總共有八,具足八識才能出生萬法。因為前七識是由第八識如來藏出生的,所以心法總共有八,又名「八識心王」。八識心王是萬法的根本,凡是有情皆各有八種識:眼、耳、鼻、舌、身識是前五識,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為末那識(意根),第八識是如來藏,共有八識。每一識心各有其不同的體性,但前六識都是一世必滅的,意根則是經由修道而可以滅除的;只有第八識如來藏,自性清淨,本無生滅,恒常堅住不壞,恒而不審,永離見聞覺知,而能生一切法,卻無法用任何方法來滅除祂,所以只有祂才是常住而不可壞滅的真實心。

前五識,能見是眼識,能聞是耳識,能嗅是鼻識,能嚐是舌識,能覺是身識;因眼等五根是色法,是段肉,不是心法,能觸五塵而不能了知色塵等相,要由眼等五識才能了別色塵等相。能了別色塵之心是眼識,我們能見是因為眼根接觸色塵後,眼識出現了才能看得見色法;耳等四識也一樣。所以前五識心要依五色根不壞,還須與意識俱起,前五識才能了別五塵境的粗相。眼識只能了知青黃赤白等顯色粗相,不能了別長短方圓等形色、行來去止等表色、喜怒優雅等無表色等等細相,因眼識的了別性只有顯色(青黃赤白顏色),所以不能對色塵作詳細觀察與分別判斷。眼識如是,其他耳、鼻、舌、身識也是如此,都只是在五塵上作簡單粗糙的分別。前五識須依五色根不壞,復依意識及末那之作意,方能由如來藏出生,可見前五識皆要依他而起,前五識之體性非恒非審;五色根壞了,即無前五識生起,意識亦不能生起;五色根勞累了,意根作意要睡眠了,六識就斷滅了,故六識常有間斷。色身生生死死,不能長生不老;六識當然會跟著色身壞滅不存,故知眼等六識都是虛妄,都非本來而有,皆是因緣和合而生。若離五陰中的五色根,如來藏就不能藉由五色根而接觸外五塵,則末那識意根就不能在五塵上面生起作意,意識也不能現起,前六識就斷滅而無法生起。

有了六識就能了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粗細相。於六塵之中能作微細分別之心是意識,也是我們常說的「飯好香哦!」、「我瞭解您的意思了!」的意識心。意識心與前五識配合,則能了知六塵中之一切法,這是意識心的體性。五俱意識生起時,必能了知六塵境,意識依前五識之了別,即作微細分別,且能再作詳細之分析、判斷、思維、分別,故說意識心是「審」。意識是所生法,打了麻醉針以後,意識斷滅了;身體勞累而熟睡無夢時,意識也是斷滅,故說意識心是「不恆」,這就是唯識學上說「意識心審而不恆」的道理。意識要有五色根不壞,於根塵相觸時,末那識於中起作意,促使如來藏現起意識及眼等五識,才能了別諸法,所以前六識都是緣生法。如果眼等五色根全壞了,則意識不能在人間現起運作,所以意識不能離五根而存在,所以是緣生法。有生則必有滅,不是常住不壞的真實法,前六識莫不如是,皆非常住不壞的真實法。

前五識、意識、末那識合稱七轉識。此七轉識皆是由第八識如來藏出生而有,而眼等六識又須依六根、六塵及根塵相觸等三種法為緣,若沒有六根、六塵及觸,則前六識不能由如來藏所現起,此六識即是一切有情之見聞覺知心。故經云:根塵觸三和合,生於眼識乃至意識。能知能覺之心是前六識,六識之現起是要依六根、六塵才能現起,皆要依他而起,故知見聞覺知心即是虛妄法;虛妄之法,無法自在,須依緣而生起,是眾緣和合的法,將來眾緣散壞時,就會跟著斷滅,故非恆非常。因此前五識與意識覺知心要依他緣,由如來藏出生而有,故說是緣生法。緣生法都是有生有滅,即是生滅法;生滅法則非常住不壞之法,故說意識覺知心是虛妄心,依他起故。六識心於眠熟、昏迷、無想定、滅盡定、死亡等五位中,皆是有間斷、會斷滅之法;會有間斷,即非是自在,故實無我。六識既是藉眾緣而生,所以是所生法,故名妄心;妄心者沒有真實的體性,不能單獨存在,要依五色根而生起;但是五色根不能去到未來世,所以意識當然無法去到未來世,由此可知意識心只能存在一世,所以說意識是妄心;前五識也與意識有同一自性,所以也都只有一世,不能去到下一世,所以也都是虛妄心,所以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知的六識心都是虛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識是末那識,末那識是意識之根,故又名意根,無始以來不曾像意識般夜夜消失斷滅過,唯除二乘無學聖人捨報入無餘涅槃,祂才會永遠斷滅而不再出生。祂剎那生滅,卻又不斷的時時作主、處處作主;譬如我們看到小孩子貪玩,決定要出門遊玩,可是意識明明知道有許多功課等待處理,卻控制不了自己而不顧任何後果,仍然出門去遊玩了,這就是意根末那識的思量性、作主性。意根不曾停止的恆時對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識在了別六塵時,意根於其中作主決定。例如:決定要繼續觀看,或者不看而將目光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乃至睡著而無夢時,六識都斷滅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決定是否繼續睡,還是應該叫起前六識而醒來。意根在死亡、悶絕位也是如此,雖然六識已經不在而不了知六塵了,意根仍然一直不停的在運作、決定、作主,所以說意根的體性是「恒、審、思量」。但是,意根也不能單獨而存在,必須依阿賴耶識的運作才能有所作為。意根本身的了別性很差,沒有前六識的配合,只能在法塵上作極簡單粗糙的了別,不能作細分別,所以意根在接觸到五塵的劇大變動而決定要加以詳細了別時,就要促使阿賴耶識現起意識及前五識來幫忙,意根再依六識分別六塵的能力,才有辦法在六塵中起種種的決定、作主等應變作為。意根如果沒有前六識來幫忙,就無法很伶俐的決定、作主,但只要有六識的配合,意根就變得極為伶俐。意根在清醒位中,一直思量六塵及六識的心行,剎那未停,且執著六識心為自我,不肯使自己消失;意根不但執意識覺知心為我,執五識為我,執五根為我,也執一切法為我所有,更內執第八識如來藏為自內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虛妄的。由於意根一直執著自我,而且認為生滅虛妄的自我是有真實性,乃至執著我所也是有真實性,所以就時時、處處都不想自我否定、滅失,時時處處都要執著內外一切法,而處處決定、作主,就因為這個不知自我虛妄的無明與執著,導致眾生輪迴生死而不能出離。▲

上述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法的內涵及其虛妄性,能夠清楚的領受,則不會妄取十八界法的任何一法,作為真實心,則已遠離常見;我見將要斷除,或者已經斷除了。可是不但對五陰、十二處及十八界法的虛妄性要有深入瞭解,對於第八識如來藏心也要有基本的瞭解,才能無有恐懼的確定斷除我見。當了知了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諸法的虛妄性,當要斷除蘊處界諸法,成就斷我見的功德時,若是不能確認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本識如來藏,永恆常存,則會因為畏懼滅除身心諸法後墮入斷滅空,便不能斷除我見而取證解脫道的果位,那就太可惜了。第八識如來藏心是永不斷滅,是本來就在的心。祂不領受六塵諸法而不住於一切六塵法中,遠離六塵中之見聞覺知,不觀六塵,不貪不瞋。當阿羅漢滅盡蘊處界法,捨壽入無餘涅槃時,涅槃本際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獨存自住境界,寂靜極寂靜,遠離一切萬法的叢鬧。如來藏本性清淨,不生不滅,故能令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後,涅槃境界能夠永不壞滅,不墮斷滅空。如是則能遠離斷見,可以內心安隱而斷我見。

能夠領受上述我見的內涵及斷除我見的知見,如實觀察而得決定:「五蘊原來不是真實的我,是無常法。」這就是證得無我法的初果人。是故,凡是認為色身或意識心為常不壞我者,是名我見。能確認十八界法皆是虛妄之法,如實了知色身非真實我,如實了知見聞覺知心也是依因藉緣而生的法,皆無真實不壞的自性,不再認為色身或是意識覺知心為我,惡見五利使就斷除了!不再認意識心為不壞心,五蘊中極難斷的識陰我見就斷了,三縛結就會跟著斷,就是聲聞初果所證斷三縛結的境界。斷我見以後,再把我執斷除了,我見我執都斷除了,解脫果就完成了,就成為阿羅漢了。

二乘解脫果所證是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是依斷我見及我執而得。佛菩提果,除了證得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果(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之外,還要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及無住處涅槃,才算是成佛了。修學二乘解脫果,只要了知自己的虛妄不實而斷我見,進而斷除我執,就永離生死輪迴了。二乘解脫道的修證,是三乘佛法的共道,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證,也含攝二乘菩提的修證,只是故意留一分思惑,不去斷除它,以潤未來世再出生於人間,續繼修學佛菩提智,並且度化一切有緣眾生;一直到七地滿心時,才斷除思惑,但是仍然不入無餘涅槃,依於入初地前勇發十無盡願之增上意樂,繼續修學一切種智,直至成佛。

我見內容已經了知,要斷我見就容易多了!說容易是容易,要說難也很難,為什麼?因為當今佛教界,能確實如實了知我見義涵的人,確是很有限,大都是把它錯會了。錯把無常生滅的意識心的變相境界當作是真心,我見總是斷不了。譬如某些大師們,總是以靈明覺了之心作為常住不壞的真心,但這只是定心,是外道五現見涅槃所住之意識心境界,仍然是意識心,不是常住不壞的真心。

對於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深入瞭解與觀行以後,再對佛菩提道深入瞭解,對修學佛法的內容與次第,有一簡單的輪廓後,就可以了知三乘菩提的概略內容。能把三乘菩提分得清楚,對於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劃分能深切的認知,充分瞭解其中的異與同之後,就知道要怎麼來修學佛法了。有了三乘菩提的正確知見,才不會輕易的就被人誤導,被人以三言兩語就轉入意識境界了。如果一直落入意識境界而不能捨離,就與佛法的見道無緣,就會跟著別人誤認為修學佛法就只是要斷世間法中的煩惱:要放下一切我所上面的煩惱,就是佛法的修證。如此誤認為好脾氣、修福、打坐、修定就是在修證佛法,而且還自得其樂,不肯接受正確的法義,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

難道真的要完全斷除世間法中的所有煩惱,才可以明心證悟實相嗎?維摩詰大士說:「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也就是說當您還有煩惱時,不用先把煩惱完全斷了,只要先降伏部分煩惱而能夠專心修學、發起菩薩性、累積福德、具足正確知見,在大善知識廣大悲心的因緣下就可以有機會證悟明心。明心證悟第八識如來藏後,轉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性,來修斷煩惱。當您證悟明心時,了知意識心是虛妄的,不再認意識心為我,我見的煩惱就斷了。在證悟明心之前,並不需要先把我所的煩惱完全斷除,就可能證悟菩提,這就是維摩詰大士所說的意思。證悟之後,我見斷了,才開始修除我執與我所執著的煩惱,一步步向上地菩薩位前進,永不入無餘涅槃,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如果只是把我所(財、色、名、食、睡、權力、健康、長壽……)的煩惱斷了,都不貪著了,也只是外道法中的聖人,如同外教的德蕾沙修女一般,只是斷我所煩惱而已,我見煩惱還是沒有斷,不但證不了初果,尚且不是二乘菩提道中的凡夫,只是一般的無明煩惱外道眾生,仍然要在三界中不停的輪轉生死。如果是單把我所煩惱、我見、我執煩惱斷了,但是不能明心,就如阿羅漢一樣,還是不知實相心是什麼,不能成為實義菩薩,也永遠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前面要說這麼多三乘菩提內容的差異,就是為了要讓佛子們能了知佛法的大概。當您聽聞了現代大師們所說的法以後,您心裡先要有一個底子,您至少要能了知什麼是正法?能了知大師們的說法是否言不及義?聽了大師們說法以後,要用經典來比對、加以檢查,要有正確知見來認識清楚大師們有沒有斷我見?有沒有斷我執?有沒有明心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不要盲目的崇拜名師而被人牽著走。因為名師往往不是明師,因為證悟如來藏的實義菩薩,古來一向都是少數。盲目崇拜名師而被人牽著鼻子走向歧路,不懂得回到正法的道路來,一直走下去都是在佛法的大門外繞來繞去,不知要到何時才能斷我見,想要開悟明心親證實相,更無可能,卻一直作著開悟明心的佛門大夢,那就是太可悲了。(待續)

***********************3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何謂證悟?

接下來就是說,當你不是選擇阿含解脫道,而是選擇了函蓋阿含解脫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實行菩薩道而廣度有情眾生時,首要之道就是先斷我見及求明心開悟。想要明心的話,對於參禪悟道必須具備的正確知見,必須先熏習。如同採摘中藥草,須要先了知藥草的形狀、特性等等才能去採摘,否則茫無頭緒,如何來採?證悟明心也是一樣,您想要證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麼心?真心有什麼特性?有什麼功能?什麼是常住不壞的真心?什麼是緣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異處?都先要有一些認識,您才不會像在大海裡撈針一樣毫無目標;否則,連門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門而開悟?禪宗開悟雖然是無門之門,但只要是遇到了真善知識,他必有善巧方便,來引導您步入無門之門,不會像一般的瞎眼阿師說:「禪是無法可說的。」或者說:「開悟是不能講的,也是講不出來的。」那麼請問你:「佛說法四十九年是在說什麼?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說什麼?歷代祖師的公案又是在講什麼?」真的無可說嗎?只有尚未開悟的阿師,怕徒弟們問他有沒有開悟,才會說是無可說、不能說;那是不懂裝懂,讓您以為他真的是懂,只是籠罩您罷了!要是真悟的禪師,必有為您處,決定不會說:「禪悟不可以說出來,禪悟說不出來。」

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開悟就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對八識心的體性有什麼不同,要多少了知一下,您才能從中找得到您所要找的真心。前面有提過,心王有八: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六識意識及前五識;有時合說為前六識,是指第六識及前五識。八識心王依體性之不同可分類為四種,略說如下:

(一)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恒而不審」;前七識及六塵萬法皆從祂而生,無始以來心體常住,是不生不滅的常住心,祂離見聞覺知故不分別六塵萬法,故六塵萬法雖從祂而生,祂卻對它們從不思量亦不作主,這就是開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實心。

(二)第七識(稱為末那或意根)是「恒審思量」;祂遍緣一切法,因為恆時於其所緣諸法思量該取該捨、該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塵萬法中時時作主、處處作主之心。祂從第八阿賴耶識中出生卻不自知,反執第八識為自內我,將第八識據為己有。由不肯承認自己虛妄故,由遍計(貪著)諸法故,恒令第八識流注自身之種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斷的從第八識出生,而能於三界中現行不斷,吾人之五陰亦因此而不斷的於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於六道中輪迴生死不能出離,皆因意根之執著而起;而意根這個執著性,卻是由意識的無明──錯誤認知──而使意根不斷的產生執著性。所以順觀十二因緣法時「無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羅漢皆因斷了意識的無明而使意根的我執滅失,才能滅盡十八界而入無餘涅槃。又意根因了別慧很微劣,不能細分別六塵萬法,所以經常令第八識出生前六識來協助分別。

(三)第六識意識是「審而不恒」;意識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轉(即聽命於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別六塵萬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諸法之利弊得失,讓意根能作主決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識須依意根與阿賴耶識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運作,也不能離開法塵而單獨現行;必須同時依於阿賴耶識、意根及法塵(若生於欲界尚需依於五色根)才能現起、作用,故屬依他起性。又五色根為吾人意識之所依,當五根之功能羸劣時,意根便不令祂現行,讓五根休息,故意識非是恒時不滅而是夜夜斷滅的識。尚有其他狀況意根亦會不令意識現行,此處略而不說。

(四)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是「非恒非審」,只能了別五塵粗法;如眼識之了別青黃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別細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識、提供意識所需而使意識能作更微細之分別判斷;其餘四識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識來運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斷。▲

此八識心王雖然各有體性,但卻能和合似一,配合無間圓融無礙,凡夫眾生往往把這八識誤認為只是一個心。在這八識心王之中,每一識各有每一識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換,你不能夠把第六識當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夠把第七識當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說悟了或成佛以後只剩下第八識而沒有了第六識、第七識,仍然是八個識都具足存在的;只是成佛以後種子不再變易,八識心王都是究竟清淨的,因此而發起四智圓明的佛地究竟境界。

八個識當中,誰是真心?誰是妄心?一定先要有所了知,否則誤把妄心當作真心來認、來修,錯把一念不生的妄心意識當作是開悟的實相心,那今生想要開悟就很困難囉!從五蘊十八界的一一蘊、一一界去探討分析,能如實的思惟推敲比對與現前觀行,是很重要的。由阿含解脫道的實證來說,五蘊、十八界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無有常住不壞之我,終究是會壞滅的,所以說五蘊是無常。又五蘊中之識蘊六識心一直在分別六塵,前六識是以意識心為中心的,但意識心如前面所說是緣生緣滅之無常法;意根是依於第八識及自己的我執無明而生,亦屬因緣所生法,也有斷滅的時候,在阿羅漢入涅槃時也是要斷滅的。二乘聖人入無餘涅槃時十八界皆滅,所以七轉識都無真實不壞之自性,都是可壞滅之法。如此去實地現觀以後:「喔!我瞭解了!原來前七識皆是妄心,不是我應該追求寶惜的,就只有真實不可壞的第八識如來藏,才是我應該回歸的真正家鄉。」

修學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識是妄心,是虛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識滅掉,進入無餘涅槃,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嗎?那不就開悟了嗎?這樣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為如果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沒有了前七識,第八識離見聞覺知且不能返觀自己的存在,根本就無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來明心?沒有前七識,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來修學佛法、求證菩提、明心開悟?所以修學大乘佛菩提的人,明心開悟的道理,是要用妄心去找到真心的。如果捨棄妄心不用,或是把妄心保持在一念不生而不分別、不參禪的無記狀態,卻想求明心證悟實相,終不可得。二乘菩提就是把妄心滅了,十八界滅了,而可以出三界;可是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中,阿羅漢自己的七轉識都不在了,又如何能了知第八識如來藏在何處?所以還是不知道生命的實相,還是不知道如來藏在哪裡。就因為他們沒有證得第八識真心如來,所以不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才說他們只是證得二乘菩提的解脫果而已,不能成為實證佛菩提的菩薩。

大乘禪宗的開悟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所在,親證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是才能現觀第八識的種種體性(功德性)而生起真正的般若實相智慧;若沒有證得如來藏,就只能理解般若實相的表相,無法發起真正的實相智慧;所以想要證得真正實相般若智慧的人,首要之事就是求證如來藏──禪宗的開悟明心。

想要證悟明心,必須要有工具,這個開悟的工具就是妄心:用會分別、會思惟、會尋找的妄心意識,來尋找無分別性的真心如來藏,才能找到本已存在的如來藏而明心;因為真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也沒有分別性,所以祂不會自己找自己,也不會把祂自己的所在告訴您。當代的大師們全都悟錯了,原因就是想要把妄心自己變成第八識真心;或是直接把妄心當成真心,就說是開悟了,結果都落到意識裡面去了!因為妄心意識永遠都是第六意識,永遠都是因緣所生法,不可能變成本來常住之第八識如來藏。

他們都是把意識修行到一念不生時之境界認為就是開悟的境界,可是真心第八識如來藏卻本來就是一念不生、本來就是無分別,不是靠修行才變成一念不生及無分別;他們的一念不生卻是修行以後才獲得的,並且不是修到一念不生以後就永遠都一念不生;而第八識如來藏卻是修行以前就已一念不生,修行開悟以後也仍是一念不生,是與定中一念不生的意識覺知心同樣一念不生的;而意識出定以後出生妄想、妄念時,如來藏仍是一念不生的,不是修行以後才一念不生的。

修行而得之法必是生滅法,非如佛經所說本來常住不滅之法;假使有人把妄心意識修到絕頂的純清,進入非想非非想定中,極長時間住在離念境界中,仍然是意識,不能改變意識心成為真心如來藏;因為能覺能知、能住在一念不生境界中的意識,以及能處處作主、時時作主的意根都不具備真心的體性,永遠都不可能藉由修行來變成第八識真心。若有人想要藉由修行將完全不具備真心體性之妄心變成真心,就如同想把「沙」煮成「飯」一樣的無智,飯是要以米來煮成的,不是以沙來煮成的;米是如來藏,沙是意識,不可變來變去、混為一譚。

佛菩薩都說七識心是妄心,是教我們不要去執著祂,因為妄心不是常住不壞的心,也不是本來清淨的心;祂不是我們所要親證的真心,但卻是要用祂來作修行的工具才能找得到真心如來藏;因為真心無形無相而又離見聞覺知,不會返觀自己的存在而了知祂在何處,所以我們得要有能分別的妄心才能找得到祂,所以不能捨棄能分別的妄心不用。要用能分別的妄心,來找到本來就是無分別的第八識真心,才是禪宗般若禪的正確禪法;當您找到了本來無分別的心,才是真正的親證實相,才會開始出現般若實相的智慧,就能生起般若經所說的智慧;然後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地地增上,圓滿成就佛道,這才是真正的證得無分別智──既是無分別而又同時有智慧可以為人說法──不是一念不生而無分別、不能為人說法,成為無分別而無智的白痴;也不是悟時無分別,為人說法時就變成有分別;而是悟後獨住時以及為人說法時,都是無分別而同時又有實相智慧而能分別,都是一念不生而又不妨念念為人說法。這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如果所證悟的不是第八識真心,那就不可能成就這種無分別而又有智慧的實相境界,就絕對不能說是開悟明心親證實相。▲

有一位大師說:「開悟的人不會說他已經開悟,說自己已經開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開悟。」說這句話的大師是根據什麼來說的?這其實是不如理作意,以及想要隱藏他自己未開悟的事實,而又要令大眾認為他已經開悟的說法,此種說法完全沒有根據。我們不禁要請教這位大師:「當您說這句話的時候,您心裡認為自己是開悟了呢?還是未開悟?若您認為自己已經開悟,那跟說與不說又有何差別?若您認為自己未開悟,那您是如何知道開悟的人不會說他已經開悟?」正如同一家旅行社的領隊,他心裡一定知道自己是領隊,不管他有沒說他是領隊,他還是領隊,當他有必要的時候一定會向別人說他是領隊,您能說「領隊不該說自已是領隊,說自己是領隊的人就不是真領隊」的話嗎?這話能說得通嗎?真正證悟的善知識所說的法,是不會違背了義經典的,是能經得起諸方來揀擇的,能夠長時間經得起諸方嚴厲考驗的人才是真正善知識,特別是能面對全體佛教界的最嚴格檢驗者;所以辨別真假善知識,不在於善知識說悟與不說悟的問題。真正證悟的善知識,絕對是有證量的,如同領隊旅行的人,必須有親自走過觀光勝地的領隊經驗才是真正的領隊。從密意來說,開悟的密意是不可以明說的,這是遵從世尊告誡之意:密意不得洩漏給悟緣尚未成熟的人。所以除了不可說密意之外,其他的皆可說。如同禪宗公案,所說的皆同一味,不都是開悟的人已經在說開悟的境界了嗎?只是未悟的人看不懂而已。

「說自己開悟的人,他就是沒有悟的人。」這話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的。譬如《六祖壇經》六祖開示云:「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這不正是六祖明說自己證悟了嗎?而且他說法利生三十七載了,能說六祖「自稱開悟的人就不是真悟」?只是真正證悟的善知識,不會逢人便說自己已證悟,只是告訴您要如何修行才能真正的找到第八識真心,會觀察您是什麼地方悟錯了,善知識會指導您正確的方向,而且能確實了知您是否已證悟,因為善知識是如實走過來的。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菩薩破顏微笑。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請問佛世尊開悟了否?佛不是公開說自己已證悟了嗎?依照那位大師的邏輯,他心中是否在指責佛陀沒有開悟呢?

真正的修行,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識,因為善知識所證悟的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把妄心處在離念靈知境界而自以為悟。自己要先證悟到第八識如來藏,然後才有能力來教導佛子們證悟明心;已證悟的善知識,他所撰述的著作與開示之法語,與未證悟的人所說的開示,絕對是迥然不同。未證悟的人卻說能幫人證悟,在佛菩提道上來說,那是不可能發生的;就好像是不會游泳的人,說他能下水把人救出來一樣,那是滿口荒唐言,只能矇騙三歲小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悟錯的知見

在這裡把一些悟錯大師的知見提出來,供佛子們來認知。為什麼是錯的知見?這些知見,乍看起來好像都對,不易察知,這種似是而非的論點,至今已普遍存在於佛門之中;如果不提出來,大家會誤認為是對的。深怕佛子們錯把黃銅當作真金來看,就將無法證悟──把錯悟當作真悟──將會永遠在三界中生死輪迴,所以必須為未悟及錯悟者提出來講。

第一節 緣起性空

第一種誤會佛法的人,就是用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認為一切法緣起性空就是般若所說的空性,把空性當成法性是空無,不能了知空性與空相之真實義理;「空性」是說真心的法相是「空」,但卻有真實的體性,其性可用,稱為「空性」;「空相」是指空性所出生的蘊處界諸法,都是緣起緣滅,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無常變異,終歸壞滅,無有真實不壞之自性,故又名緣起性空。如是「空性」為常住不滅,是一切眾生的真實依止,是可用之法。如是常住可用之法,經由參禪而找到祂,就會生起解脫及法界實相的智慧,這樣實證才有意義。而「空相」(緣起性空)僅是蘊處界諸法之一種現象而己,這種現象終歸於無,是生滅法,並無實體,是不可用之法;依於緣起性空所建立之涅槃有如空中樓閣,根本無法建立,純是想像之法;想像之法純屬妄想,無「實」可取。如是「空性」與「空相」二者之義涵有如天壤之別。

又蘊處界諸法雖是緣起性空,然卻依「空性」之如來藏而有,故阿含解脫道是依無餘涅槃中的本際如來藏而說蘊處界緣起性空,不是像印順否定如來藏而說緣起性空的。否定如來藏而說緣起性空,即是「斷見論」者,是外道,於佛教中不得名為「法師」。而《心經》的意旨在說真心空性與蘊處界空相非一非異之關係,又因真心與蘊處界和合運作,均是「空」的法相,故合稱「諸法空相」。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雖然皆是生滅法,但若不由「真妄合和」「非一非異」之關係與事實,吾人將無法依於五蘊而找到常住的真心。故學佛者不應執取五蘊中之任何一法為常住不壞我,亦不應捨棄五蘊去求取真心,這才是《心經》的原意。

《維摩詰經》云:「法不屬因,不在緣故。」第八識如來藏不是因緣所生之法,有因有緣所生之法,必會因滅緣散而斷滅。蘊處界都是緣起法,所以其性無常歸於空無,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空相;而空性第八識如來藏,無始劫以來,從無一剎那斷滅過。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源,非是生滅法,所以祂無所歸,不可歸於任何一法;有所歸的法,必是生滅法。若離空性心如來藏,即無有蘊處界一切法等;因此,一切法不得離第八識空性心而有;如果說緣起性空的解脫道可以離開空性心第八識如來藏而修而證,則緣起性空的解脫道,與死後斷滅的外道論相同,也與自然外道蘊處界無因而有之緣起法相同,成為外道法。若無第八識空性,入無餘涅槃時蘊處界全都滅盡了,則一切都成了斷滅空,何異斷見外道的斷滅空?由這個緣故,不可從蘊處界緣起生滅變異之法,反過來解說不生不滅之空性心如來藏,那真是戲論。應該要依不生不滅的第八識空性,來說蘊處界的緣生緣滅、無有真實不壞之自性,才是阿含解脫道的正說。▲

第二節 一念不生

另一種錯誤的知見,是把「一念不生」的意識妄心當作真心。一般人常把一念不生的覺知心──離念靈知──錯認為是真心,打坐時坐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以為修到沒有妄念時意識妄心就變成是真心。但是,一念不生之離念靈知心,再怎麼細還是會有許多的微細念,只是靜坐學「禪」的人不知道而已。先說明妄想與妄念之差別;一般人有妄想時常不自知,等到有一天學打坐,在打坐當中突然有一念頭起來:想起十年前張三欠我豆腐錢沒有還。心中在盤算要不要他來還錢?「算了!不要他還了,我打坐要緊。」此即是語言文字的妄想,這種妄想念念生滅不已,是一般人的常態。而妄念不同於妄想,妄念只是常有一個念頭一閃而過,雖然這個念頭沒有語言文字,但是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其意思,但不會繼續跟著此念生起語言文字想下去,這才是妄念;沒有了這種念頭,才算是真正的一念不生;沒有語言文字的妄想,只是沒有妄想而已,不是真的一念不生。

但不論是妄想或是妄念,打坐時坐到無妄想、無妄念的覺知心就是真心了嗎?無念時就可以說沒有意識覺知心了嗎?如果說無念時就可以認為是無覺知心,請問:「當您坐到一念不生時,為什麼禪堂中的引罄聲,您還會聽得清清楚楚、知道要下座了?」這表示當您坐到一念不生時,您還是很清楚的了了而知:了知五塵境界,了知您仍在一念不生當中。您聽得到聲音,就表示您還有了知;有了知時就是覺知心意識仍然存在。可是第八識真心從來不了知五塵境界,而一念不生之中仍有覺知心能清清楚楚了知五塵,還有這個了知心,就是意識心;這個意識心永遠不可能變成第八識真心,永遠是第六識。

真心一向是離見聞覺知,所以趙州禪師才說:「老僧不住明白裏。」真心又老又聾,祂不知下座是何事?一念不生的了知心如果是真心,想要勘驗對或不對,那可簡單了:您可以請人用一支木棒往您頭上用力敲下去,一敲就昏過去了,此時您還有一念存在嗎?這不是真正的無心也無念了嗎?恭喜您!您這時真正的開悟了!依照您這樣的想法,此時的您,意識心不現起,您的見聞覺知心斷了,不省人事了,您已經是真正的一念不生了,那您不就開悟了嗎?可是說實話,真心如來藏在哪裡?您還是不知道。所以一念不生,清楚了知之心是意識心,就算是修到非非想定,住在其中還是有意識心存在;此心在昏迷時、熟睡時,皆會斷滅。又比如手術時全身麻醉,無覺無知,意識心斷了,醒時又有覺知心了;所以離念靈知、覺知心有間斷,日日斷滅,當然不是常住不斷的真心。

又如打坐入定時一念不生,出定時又有念了,則此「一念不生」境界是一下子無念、一下子有念,那不是一下子真、一下子妄嗎?豈不是成了有變易的法?可是真心從來都不變易祂的無念境界,一直都是無妄想、無妄念的。入定無念,出定有念,這樣離念靈知的「真如」就變成了有出有入,有出入相,當然非是真如。可見打坐到一念不生之離念靈知心,祂不是常不變易之心,出定就起念,眠熟時就斷滅了,是妄心不是真心。想要處於一念不生而求真悟,是緣木求魚;坐到一念不生,覺知心都不想動了,如何來參禪尋覓真心第八識?禪不是坐在那裡等待開悟,而是要去參究──參究如來藏的所在,故要妄心起念才可以來參;所以六祖云:「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但是真心如來藏不是真正的無念,只是祂的念起滅時都不是在六塵中,與意識等六識覺知心永遠在六塵中起念,是不一樣的,所以六祖云:「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所以說真如非是無念,但是大師們以覺知心的一念不生當作真心,真是錯會了實相。

第三 節 聽法的這一念心

還有大師說:「聽法的這一念心,就是真心。」對嗎?假使不對,他又錯在哪裡?這就是說,為什麼參禪人一定要把真心與妄心分得清楚?為什麼參禪人必須先了知妄心與真心的體性有什麼不同?這道理,在悟以前必須先要有所了知,才稍能分辨說法者所說的法是對還是錯;如果是對!他對在哪裡?如果是錯!又錯在什麼地方?都得要確實的了知,如此才不會完全落入「依人不依法」之大忌。假使他錯了,我們就要在法上遠離他;如果還是迷信他的大名聲,或因為情執深重而不願在法上捨離,哪有可能開悟?假使跟隨的善知識確實可以助人證悟,而且是真正的悟,不是假的悟,那就要永遠跟定不放,終有一日會開花結果──證悟明心。

我們來看上面舉例的某大師這一句話,他錯在哪裡?您想想看:您為什麼能聽?只因為有耳朵嗎?有了耳朵就能聽嗎?可是死人色身也有耳朵,為什麼他不能聽了?我們能聽,是因為有八識心,八識心當中又是哪一識心才會聽得清清楚楚?前面有說過,是耳識與意識,有了意識心所以您的耳識才能聽,那麼能聽的心是誰?推究下來當然還是意識心。可是當您正在聽法之時,身體累而不小心睡著了,意識心與耳識心都暫時滅了,您還能聽嗎?您聽不到了!可見能聽、能知的耳識與意識心會有斷滅的時候,有間斷的心就不是真心;因為真心是不生不滅的,當您在聽法之時不小心睡著了,真心卻仍然在運作而不睡覺。所以說,聽法的這一念心只是耳識與意識心而已。又真心離見聞覺知,從來不了知六塵,永遠不會聽法,怎麼可以把能聽法的耳識與意識心認為是真心呢?

是誰會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而能知六塵之妄心認為是真心?當作是開悟?又是誰把這能聽法的耳識、意識一念心,當作真心而墮於常見外道之中?而墮於自性見外道之中?十年來已有很多人是作此說,但是這些說法,都是發源於法鼓山與中台山的二位大師;他們如此的說法,眾生初學佛法時不明究裡,只因為二位大師經營出來的大寺院、大名聲,就一直跟著修學而緊抱著錯「悟」的知見,至死都不肯放手,真的是一盲引眾盲。(待續)

***********************4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節 範例十則


第一則 有人說:「什麼是緣起性空?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緣起性空。」如此說法對嗎?

略說:《金剛經》中有諸多類似語句,可是佛所說的義理並不是這樣的「緣起性空」;其實他這種說法是錯解佛所說第八識空性與諸法空相之意。在般若諸經中,佛的說法是雙俱二法的:實相空性心與諸法的空相。如在《金剛經》中佛云:「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正如同以手指月,手與指非是月,是要您依手指所指示的方向去尋找;才能找得到月,也才能找到真正的月,莫將手指認作月。佛在解說般若第一義時所說的言詞,並不是般若第一義諦,要依佛所說言詞中的般若義涵來尋找第八識真心,當您證得了第八識真心時,自然會發起般若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般若第一義諦之真義;所以說「所說的佛法不是真的佛法,證得第八識實相心時,所證的無境界的實相境界而生起的智慧,才是真的佛法。」佛所說的般若涵義在此,並非說第八識是緣起性空,也不是只在五陰、六識的緣起性空上來說;若離第八識說諸法緣起性空,乃佛所斥的斷見外道。在《金剛經》中,佛云:「『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也是相同的義理,佛是要佛弟子們依佛所說的方法,去覓得不會佛法的第八識如來藏,才是真的佛法。是故諸佛所說的般若即非般若,只是證得如來藏以後,確實的了知法界萬法的實相了,那個親證實相的智慧境界才是般若。如是知、如是證,方名般若,決不可說「五陰、六識緣起性空即是般若」,那是在錯解佛所說的般若義理,也是將大乘菩提淺化為聲聞菩提,是在破壞大乘法的勝妙性。

緣覺行者依蘊處界作因緣觀,十二因緣有支相連──有無明支故有行支,有行支故有識支……乃至有生支故有老病死……支,是名此有故彼有。此有故彼有,即是緣起生滅法;以有無明故有行,乃至生有故有老死;緣生之法,必歸於滅,皆無有不壞體性,其性必空,故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性空,是名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之觀念與現象,是由「根本因與諸緣」和合而出生,而暫時存在,緣起性空之法非有實體,其性空無斷滅,則知「緣起性空」一法必有出生與壞滅之現象,最後終必歸於斷滅空。若無不生不滅之自心如來──第八識如來藏──為因,則緣起性空即成無法,無法則不可能出生蘊處界任何一法,否則就是無因而生、無因而滅,此違一切世間之理,亦違佛菩薩之聖教。緣起性空之理,純是名相施設,是依於蘊處界所顯之五陰、六入、十八界等法生滅無常其性本空,而說有緣起性空之理;若離蘊處界……等世間表相法,要依何處而有緣起性空之可言者?所以緣起性空是依世俗法而施設的,緣起性空的根源是蘊處界,但蘊處界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總不會是無因而生吧?無因而生乃違一切教理,也違一切法界的實相,故當然是由如來藏心體所出生的。以此緣故,緣起性空以蘊處界為體,蘊處界以如來藏為體,所以緣起性空仍然是以如來藏為體;是故法界的實相就是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等四性,這樣才是佛法的般若真實義。

《心經》中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智亦無得。」但有好多人解釋成「『有』是現象,『無』是性空」,而作如是說:「無所得故性空。」總說成:「一切法緣起性空,就是般若經的真正意思了。」性空是緣生緣滅,無有真實不壞之體性,才說是緣起性空。如果說「無常故無所得,無所得故性空」,既然一切法緣生緣滅,滅了就滅了,還有什麼法繼續存在不滅?竟然還可以說是不滅。就如同桌子燒毀就沒有了,這不是斷滅嗎?怎能說燒毀以後是不滅的?那《心經》所說之「心」是存在、或不存在呢?如果「心」不存在,又如何能叫做『心』經而說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呢?所以他們那種說法是不瞭解性空與空性之真義。《心經》中雖然有說「無智亦無得」,但所指的是實相心如來藏的自住境界,而不是指蘊處界中任何一法的境界,這個實相心是離見聞覺知,對六塵境界無所得,亦無智慧可言,其本身所顯示的清淨無為的體性,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此乃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自住境界,並且是六識心仍然存在不滅之時就證得的境界,所以才能說是觀自在菩薩,不是滅了六識心以後不能觀察自己如來藏自在的斷滅境界,不是能觀心與自在心都斷滅的境界;而「有智亦有得」乃是覺知心的境界,證得真心所出生的般若智慧也是意識覺知心的境界;可是阿羅漢在無餘涅槃中真心如來藏獨住而不生起七轉識妄心時,或如菩薩八識心王俱在而單獨觀察真心如來藏的自住境界時,祂是沒有智慧及所得可說的。所以,《心經》才會說「無智亦無得」。實相心本來就在,祂不是因為緣生而有,所以第八識心不是您修行以後才變生出來的;當您證得了第八識心,您並不是得到了第八識心,因為祂是本來就一直存在的,也因此而說無得(以這種說法來解釋「無智」,就會有不通之處;因為真心在悟前是無智的,在悟後仍然是無智的,所以應該以離見聞覺知的真心而說真心無智),但不可以曲解經義而說成「無所得故一切法都空無」。所以《心經》是依實相心所住的境界來說諸法空相:依實相心來說五蘊十八界緣生緣滅的空相。也就是說《金剛經》、《心經》所有的涵義皆是以第八識實相心作為中心,來解說解脫道的涅槃境界及佛菩提道的般若真實義。

若把般若實相解說成「性空唯名」的人,是在學「印順法」,不是在學「佛法」,才會錯解般若為「性空唯名」。如果說般若真的只是「性空唯名」的話,既然萬法都是緣生緣滅,就是無常、是斷壞、是空無,是沒有真實常住法的空無斷滅;但您是否想過:「名」只是一個表相名稱而已,只是受想行識的緣生緣滅法的代稱而已,而且「名」所指涉的受想行識也是緣起性空,所以「名」不真實,所以「名」性空;如果是依錯誤的說法而否定了第八識空性心的話,那五蘊十八界又統統是性空,皆是無常法,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滅盡了蘊處界,豈不是成了斷滅法?與斷見外道就完全相同了!但佛經卻都不是這麼說的,在阿含部經典中,佛有說過「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第八識,也說過「名色由識生」的第八識;因此,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體性所說的緣起性空,都是依止第八識來說的,若是離開了第八識來說緣起性空,則成為斷滅空,也使蘊處界及「蘊處界緣起性空等諸法」變為無因而起、而滅,就成為無因論外道了。所以般若決不是在說性空唯名,般若是依第八識空性來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包括見聞覺知的意識心,及處處作主的意根心都是虛妄不實的;但是這些虛妄心,必須依附於實相心如來藏而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則 有人在解說唯識學時,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又說「唯識本身不究竟。」這種說法對嗎?

略說:如此說法非是正說。如果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是不是意謂第七識、第八識,都是由意識所分出?意思成為:由意識心再細分為「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這是把第七及第八二識都含攝在意識之內。然而意識心是虛妄法,佛說:「諸所有意識,一切皆意、法為緣生。」意思是所有的意識,不論是粗細心,都是會斷滅之法,不能往生到後世去,則「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既然是意識所分出來的,必定要依意識所緣法的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存在,那此世捨壽時,「第七意識、第八意識」不都全斷滅了嗎?又譬如二乘聖人所證的無餘依涅槃,是要滅盡意識與意根的,但依此法師的說法,阿羅漢們入涅槃時第八「意」識也滅了,一無所有了,不就變成斷滅空了?這樣一來,二乘解脫道就與斷見外道合流了,而大乘般若當然就跟著變成「性空」而「唯名」的戲論了,所有的三乘佛法也都變成斷滅論、無因論的戲論了。可是,佛說心總有八識,唯第八識如來藏恒常堅住不壞,能生七轉識,所以阿含中說「名色由識生」,「名」是已函蓋意根與六識心在內的,不許解釋為意識出生了意識,所以不許說第六意識出生第七、第八意識,因為所有意識都是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意識不能作為出生另一意識的助緣。第八識如來藏是出生名色的另一識,是本來就自己存在,從不出生故永不滅,為何要把五位悉斷的意識心或意識細心而名之為「第八意識」?這種說法是否意味著第八意識亦是斷滅心?果真如是,那麼夜晚眠熟無夢以後就不應該會再醒過來,因為今晚的意識眠熟無夢時已斷滅了,就不可能有次日的意識心再出現而醒過來,那不就是說眠熟無夢就等於斷滅了嗎?死了以後也一樣,不會有來世不就是斷滅了嗎?這也意味說阿羅漢入涅槃時滅了所有意識心就是斷滅境界,或者意味阿羅漢入涅槃後尚有意根與法塵不滅,那就成為所有阿羅漢都沒有真的入涅槃,因為入涅槃時是要滅盡六識、六根與六塵的,所以「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是戲論、言不及義。

四阿含十因緣法中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名色由識生」,色謂色身,名謂能受、想、行之空明覺知的六識及作主之末那,受精卵位之「名」則唯有末那識意根,尚無空明覺知的前六識故,尚無五根可觸五塵故,既然受精卵位之「名」唯有末那而無前六識,而意根末那識並無大種性自性,不能執持名色,則能入母胎執持名色者當知必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此識即是般若諸經所說之空性──非心心、不念心,若離此識,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則無所依,受精卵就無法分裂細胞而成長,故說緣起性空之理無法離於空性阿賴耶識而存在,否則緣起性空之理即成無因唯緣之斷滅法,同於無常斷滅論。而第六意識在正死位時已斷滅了,如何又能生出第七末那及第八識如來藏?而名之為「第七意識」及「第八意識」?其理不通。如果第八識是被生之法,則第八識是本無今生,從無到有,則是生滅法,但《心經》卻又明示有個實相心,是不生不滅的。是故,不可把第七末那識說為第七意識,更不可把第八識真心如來藏說成第八「意識」。

破初參開悟明心,只是證得第八識的總相智,只是明白了第八識而已,所以才說是明心,明白有第八識真心而已。明心之後才要開始悟後起修,要修什麼呢?要修後得無分別智,要修學第八識裡面一切種子功能作用的智慧,這就是別相智及一切種智。您如果不修學別相智及一切種智,則無法進入初地乃至成佛。別相智有關的經典比較重要的有《大品摩訶般若》、《小品摩訶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心經》……等等,這些是悟後所應進修別相智的般若系列經典,從中深入瞭解第八識真心:為什麼是本性清淨而又有染污,八識心王每一識的體性是如何,依如來藏來現觀一切法為什麼是緣起性空等等,這些都是別相智的範疇。當您通達了別相智之後,要進入初地前所必須要通達的智慧就是道種智,也就是第三轉法輪的唯識方廣諸經,如來藏系的全部經典都是屬於唯識方廣系列的經典,這些唯識方廣經典,就是包括在一切種智之內。唯識經典較重要的有《楞伽經》、《解深密經》、《勝鬘經》,這些經典所說的就是第八識真心祂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功能差別,您了知了這部分的內容,就是進入初地的無生法忍;因為一切種智未圓滿前,名道種智;在此基礎上往前地地增上,一切種智具足圓滿了知,才是到達佛地。所以明心是成佛之道的入門,離開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明心修證,永遠無法實證般若,永遠悖離成佛之道,故六識論是大錯特錯的邪見;若想親證般若而進入成佛之道的實修位中,必須回歸八識論來進修,除此以外別無他途。

開悟明心,在唯識增上慧學來說只是真見道;真見道之後所修學的別相智,只是真見道位以後所修的相見道位法義,只是三賢位的地前應修的法義,都不能及於一切種智,尚須進修唯識經典的一切種智,才是正修唯識增上慧學,這才是究竟了義的佛法。因此不可以說:「唯識本身不究竟。」因為唯識之學,就是第三轉法輪諸經所說的增上慧學,也是成佛所必須修學的究竟法,更是真見道位進修相見道位般若別相智圓滿以後,才能進修的法,是入地以後的諸地菩薩所修的法,明心者仍無力也無資格修學的,怎能說是不究竟的?諸佛都靠真實唯識、虛妄唯識二門具足而成就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時才能成佛,怎能妄說「唯識本身不究竟」?。▲

第三則 有人說:「性空與空性是一樣的。」正確嗎?

空之真實含意有二:一是蘊處界萬法空相,一是般若空性。蘊處界萬法空相者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其所生萬法皆是緣起幻有、緣散幻滅,剎那變異,終歸於空無,無有真實不滅之自性,故名緣起諸法其性空幻──緣起性空;即《心經》所說之「諸法空相」。從空相之中,您要去尋覓不生不滅而同時存在的第八識空性心。空性是般若空──如來藏空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之心也。蘊處界萬法依父母及四大為緣而幻生幻滅,須依第八識如來藏為因,方有此蘊處界萬法之緣起緣滅;若離空性如來藏因,尚不能現起蘊處界,何況能有蘊處界所生萬法?何況能有蘊處界及萬法的緣起性空?此空性心無形無色,無見聞覺知,故名空性。

何謂般若空性?般若就是法界實相的智慧。般若智慧就是你親證如來藏──親自觸證第八識,並且能去體驗領受祂的自性,這就是般若空性。般若諸經偏顯空性,兼說二乘菩提所說空相;空性乃是大乘般若諸經佛所說之自心如來藏,即是第三轉法輪諸經所說之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真如。般若不是說無常空與緣起性空,初轉法輪時說的是無常空及緣起性空,所說的對象是現象界的蘊處界;二轉法輪所說的般若空性,則是說蘊處界源頭的如來藏中道性;如果二轉法輪的般若也是講蘊處界的無常空與緣起性空,那初轉法輪應該就是般若了,然而初轉法輪為什麼不叫般若?二轉法輪才叫般若?其道理何在?

因此,要如實瞭解「空」義,首要之務在於辨明「空相」與「空性」之分際,當知「空」包括空性與諸法空相;空相謂五陰世間空、貪欲空、三毒空、貪瞋癡永滅,我、我所永滅──一切法空,是名阿含所說緣起性空之空,乃是諸法空相。空性謂因緣法十二有支所依之根本識──「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之識,即是阿含所說「名色由識生」之識;依於此不生不滅之第八識才能說蘊處界是緣起性空,無有真實不壞之法。性空與空性不是一樣的,若不能明辨者,必隨此謬論邪見而入歧途,精進修學一世而全無所證;甚至於跟著表相大師人云亦云的共造謗法、謗賢聖的大惡業,求升反墮。

實相是空性,不是性空,空性是般若空──如來藏空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之心;空性真如乃謂自性清淨心──第八識如來藏也,此心自無始劫來,不曾起三界六塵法之見聞覺知,不曾貪著或厭惡六塵,隨緣任運,離一切有漏有為法性,又復能生五色根及意根,此空性心無形無色,無六塵中的見聞覺知,故名空性。是故空性非謂一切法空之諸法空相為空性。

修學佛法必須了知五陰、六入、十八界空相之外,尚須了知涅槃本際之空性──般若慧所依之空性──如來藏心,而後修學大乘了義法,方有入處。不可如印順所說「空性,是空的名詞化」(印順著《空之探究》第54頁)、「空,是形容詞的名詞化,就是空性。」(同書第174頁)。假使如他所說,則般若諸經都只是名言施設的戲論,因為都只是空的名詞化,也是形容詞的名詞化,那麼般若諸經便成為戲論了,因為都只是名詞的堆砌而已,怪不得印順會把般若定義為性空唯名。然而空性如來藏,有其自體性──是恒常而不斷滅,是可以證得之實相心,如果只是「名、名詞」而已,請問歷代祖師要如何來悟?是要悟個什麼?印順的意思應該是說:「禪宗祖師所說的開悟都是假的,並沒有實相心可以證得。」但實相心確實存在而且可證,是一切法之因,非是他因所作,亦非他緣所作,亦非由他因緣合作而有,是本自有之,非由他生,故能成為眾生萬法之因,因此佛才會在阿含中說「名色由識生」,又說:「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者,謂此識也。」因此,不能離開第八識真心如來藏,而說一切法緣起性空,不然就變成外道的斷滅空了,也跟無因論外道的見解相合、相契了。

「不了知實相,則所說法是世間法。」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法師在解說佛法時所說的話,此話正是對所有想要修學第一義諦實相法之佛子們的一句誠懇語。小乘佛法則唯有解脫道,並無佛菩提之法道;蘊處界……等法皆是緣起性空,唯是解脫道,不涉佛菩提故。二乘解脫道只能斷除我見、我執,徹底否定意識心自己與時時思量作主之意根自己,對這二種我執確實斷盡了,即可出離三界分段生死苦,獨留如來藏永住無餘涅槃境界中,名為涅槃本際;二乘聖人不證般若正義,則永絕於佛菩提道之法,是故永遠不能成佛,除非迴小向大而證如來藏實相心。

如果以二乘解脫道之緣起性空、一切法空等理,用來解說大乘佛法,妄謂緣起性空即是般若正理,此非是佛所說之般若實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因深觀法界體性而成佛道,一切佛皆因親證此空性心,故能發起般若慧之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因此得成佛道故。解脫道亦是一切種智所攝故,一切種智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故。一切人皆不得唯以解脫道之修行,而言可成佛道,唯有進求大乘深妙實相正理,方能了知真正成佛之道。

任何人在解說佛法時,當以佛所說之法義為依止,來解說佛法,如果是違背了世尊所傳第一義諦之真實義理,則所說之法皆是外道法。如果違背世尊意旨,則所說之法即非是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則 有人說:「沒有分別妄想執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真心。」對否?

略說:意識心能清楚分別、能了知人、事、物,因能清楚分別了知,故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心正是意識妄心,意識心非是真心。

《維摩詰經》云:「法不可見聞覺知。」、「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經上說「不會」是菩提心,所謂「不會」即是不會六入,不與六塵相應;不會六入的菩提心是離見聞覺知的,既然是離見聞覺知,如何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

真心從無始劫以來,一向不在昏沈與明白之中,趙州從諗禪師有句名言:「老僧不在明白裏。」不明不白,就不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唯識系列諸經中說第八識是「恒而不審」,「不審」即是對一切法不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加以觀照,而意識心才是能審,才能了知六塵境界,意識心對六塵境界皆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審察了知。

當前佛教,常有教人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之覺知心為真心,亦有教人「放下一切煩惱執著」之覺知心為真心,或是教人「一念不生之靈知心為真心」。此皆錯解了佛所說之般若第一義諦。《心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真心既是無六根、無六塵又無眼識乃至意識界〔界是指功能性〕,如何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說:「根、塵、觸生意識」,有了意識心,才能了別六塵境界,才會清楚明白。第八識真心,從來皆是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善惡,不分別六塵境界,不在六塵之中起想念與覺知,第八識真心一向如是,怎會說真心是清楚明白的心?

第五則 有人說:「諸佛用真心,我們用妄心,要把妄心換成真心。」、「聖人沒有思沒有想是用真心。」「離思想才能見到真相。」「所以我們要用真心,不用妄心」。「把妄心捨了,永遠離開妄心,用真心來處事。不要用第六識、第七識等語。」「分別執著沒了,就明心,成就真實圓滿的德行」正確否?

略說:如果說要把妄心換成真心才是證悟,如果真心是由妄心所變成的,那真心是由無而有,則真心是有生的法,有生就有滅,然有生有滅即是妄心,非是真心。

但是,《心經》云:「不生不滅」,真心既是不生不滅,就是連一剎那亦不曾斷滅過,既然是不曾滅過,何來曾經生過?而是自無始以來即是不滅,連一剎那亦未曾滅過,故不生。真心是從本以來就在的,如果是曾經有一剎那之斷滅,則色身必有一剎那之死亡,因為真心不在了。所以真心是無始劫來從不斷滅,本來就在的,所以《心經》云「觀自在」,就是要以意識覺知心來現前觀照本來就自在的另一個真心,能這樣子觀照,才能稱為觀自在的菩薩。▲

如果說,諸佛菩薩是只用真心第八識,但真心是離見聞覺知,從不攀緣六塵,故非能知能覺之心,亦非能作主之心,故不分別諸法善惡,亦不分別六塵中的一切境界,如何能只用真心來講經說法?

如果諸佛菩薩只是用真心第八識而不同時運用妄心第六識與第七識,那正是阿含所說的無餘涅槃境界,那諸佛菩薩皆入無餘涅槃了,正在無餘涅槃中,無前七識而沒有我;我滅了,如何講經說法?必須是真心與妄心一起配合運作,才能為眾生說法。而妄心非是妄想,妄想是七轉識妄心之煩惱種子所現行而有,如果沒有這些妄心,眾生皆無法了別、無法言語,一切有情眾生如何來修學佛法,乃至諸佛菩薩如何能廣度眾生?

《勝鬘經》中所說:「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不是已經說了有真心與妄心之分嗎?如來藏無形無相,自性清淨而與妄心同在,非因悟而把妄心變為真心,非因修定斷除煩惱,而將了了「常」知之七轉識妄心變為如來藏真心。

七轉識妄心──能知能覺、能作主之心,是與真心同時同處,是由真心如來藏出生的,一切有情都是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一切有情皆有見聞覺知心,此心是前六識,加上處處作主之心是末那識意根,前七識合稱七轉識,七轉識皆由如來藏中之七識種子不斷現行而有。如來藏真心與能知能覺之七識心同在,真心不曾間斷地運作,但不分別善惡,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不貪、不瞋,卻能隨緣而應,時時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說證悟者,是把妄心變成真心如來藏,而不用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說證悟者,是把妄心變成真心如來藏,而不用妄心第六識、第七識,那每一證悟者,皆少了二識──第六識及第七識,因為把妄心變成了真心,妄心沒有了,只有真心如來藏,而真心是離見聞覺知,不能了知人、我、眾生及種種法,如何來利益有情眾生?現見諸佛世尊能觀眾生根器,應機逗教,可見成佛時,仍有前七識「妄心」修行清淨了,而與第八識真如心並行運為,因此,真正證悟者,是用妄心來覓得那無所住的真心,而後轉依無所住心之清淨體性,才是真悟者;而不是把妄心捨了,分別執著沒了,就算是明心開悟;也不是把妄心變成真心,而妄說此為開悟。

妄心前六識乃依他起性:依六根、六塵及第八識真心而有,依緣而有,故名妄心。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沒有真心第八識,哪來有妄心七轉識的存在與運作?妄心皆因如來藏而有,意識是因五扶塵根觸外五塵,阿賴耶識於勝義根中現起內相分,因末那識之遍緣性欲加了別,而由阿賴耶識現起意識,隨即前五識同時現起運作,以了別之。故《阿含經》云:「根塵觸三和合生於眼識乃至意識」,是故眼等六識皆是依他起性,非本來自在,若沒有真心的恆存,要如何出生妄心?不是說「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而應該說是真妄和合,第八識真心是與前七識妄心同在。故大法師所謂的「轉妄成真、去妄顯真」非是正說。

第六則 有人說:「要捨得乾淨,一念不生,誠則一念不生。真心離念,誠心沒有念。」對嗎?

略說:一般錯悟的人常說:「有念即妄心,離念即真心」。把離念靈知心當作真心,離念靈知心對六塵境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中,必是分別心,並非無分別心。心中不起語言文字時,還是分別心,有能知與所知,不離六塵。

一般人被大師誤導了以後,總認為「一念不生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真如」,以覺知心不執著一切法即是變成真如,以覺知心不分別之時即是證悟,但不知一念不生還是意識心所攝;覺知心一旦現起,必與六塵萬法相應。當你打坐到一念不生時,如外面有聲音時,你心中了了分明而知聲音的所顯示的的境界;在外面都無聲音時,也能了知外面都無聲音,確認無疑;可見在一念不生時仍然有分別心,覺知心還在,能自我覺知一念不生。意識心既然能了知六塵,必非佛所說的真心,佛在《大集經》云:「無覺無觀是名心性」。真心的體性是對六塵無覺亦無觀的。

就算是坐入二禪等至位中,離開欲界五塵,還是與定境法塵相應(以下凡有說到禪定之境界是依家師所說,非是本人的境界。),既然與定境法塵相應,仍有意識心能覺知分別定境;能覺知及分別定境中的法塵,即是有住心,還是有分別性。

南泉禪師曾開示說:「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如來藏無始來即是恒而不斷,於六塵萬法中,不曾起一念知之,但亦不曾剎那斷滅過,而能了知眾生心行,又非是三界六塵中之知。此即是《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如果一念不生之覺知心就是真如,依《心經》云「不生不滅」,如來藏真心從不斷滅,但了了分明、一念不生時之覺知心,在眠熟無夢時,此心即斷滅了;當睡著無夢時,意識心斷滅不在了,所以完全無知;意識覺知心既有斷滅,有斷滅之心怎麼會是真如心呢?

如果「聖人沒有思沒有想,是用真心。」如果是「諸佛用真心,而真心又離念」,請問,諸佛念念為眾生,是有念還是無念?諸佛菩薩在弘揚佛法時是有思想還是無思想?若說法時無思想,如何說法?若佛說法時有思想,依那位師父的說法,那是否說諸佛菩薩的念都還未捨乾淨?顯然不是,因此,不能說:意識心對一切境不執著,無煩惱,一切放下,把一念不生之覺知心修到離念即是真心。覺知心不論是有念還是無念,都是意識心,未離我所,不離境界受,非是常住不滅。▲

第七則 有人說:「放下執著、妄想、分別」「世間法統統放下,去想就是無明」。「妄想執著沒了,就圓成佛道。」「學佛不能不開悟,不能不斷煩惱,煩惱斷了,自然開悟了。」對否?

略說:分從二乘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來說,二乘解脫道,只從蘊處界現觀緣起性空,無法觀察到法界實相心;二乘法是出離三界生死,也就是斷我執煩惱而取證無餘涅槃,把三界煩惱修除之前,仍必須要「見道」;二乘見道,就是斷我見,此乃是二乘菩提所證得的解脫果。二乘聖人所證得的解脫,雖然是出了三界生死輪迴,若不迴心大乘來修學佛菩提,還是不知大乘菩薩所證的法界實相,不能證得無餘依涅槃的實際──如來藏。

解脫道是以斷我見、我執為主,而佛菩提道是以明心為基礎,佛菩提道也是函蓋了解脫道,最後以證得究竟佛果為目的。佛法之主要內容即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則唯有二主要道──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二道都必須具足修證才能成佛;除此以外,無別佛法。但是目前的佛教界,錯解佛法的情形非常嚴重,常以二乘法之緣起性空,來解說大乘般若、取代大乘佛菩提道修證的般若及種智,使得眾生誤認二乘法即是究竟佛法,便在二乘法上投入畢生努力,即使是能證得四果阿羅漢,如不迴小向大,對此真心如來藏,就仍是不能如實了知,仍然無法成佛。

二乘聖人修斷見、思二惑而斷三界煩惱,能出三界生死,然不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本際,唯得聲聞緣覺菩提,不得佛菩提。故《勝鬘經》云:「阿羅漢無漏不盡,不盡者謂無明住地。」無明住地即是無始無明,謂阿羅漢不破、不斷無始無明,於法界實相不能了知。

至於解脫道也已被大師們誤會得很嚴重了!解脫道修學者之能否取證有餘涅槃,端在意根自我執著之能否斷除,我見、我執斷已,捨壽前之意識、意根恒依如是正見而住,不生虛妄想。捨壽時,頓捨自己:捨意識覺知心及處處作主之意根(第七識),唯餘第八識離見聞覺知,無受、無想、亦不作主,不再受生於三界中,是名無餘涅槃。

然而聲聞法中修解脫道之證果者,從初果至四果,此等諸聖(依大乘別教而言仍在第六住賢位中)雖因斷除見惑或斷盡思惑,從分證解脫果至滿證解脫果,能出三界而猶不知出三界後之涅槃實際;出三界後,已無覺知心及意根之思量性故,涅槃之實際即是自心藏識,彼等唯能了知妄心七識之自心現量,不能了知藏識之自心現量,故於涅槃本際茫無所知。

二乘人所證的菩提是要斷除我見、我執煩惱,斷我見的首要之務即是斷除覺知心常而不壞之我見,方入聲聞初果;我執斷除了以後,才是證得解脫道的極果,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可以出三界。雖已斷盡分段生死,但仍不明實相,實相之不明,如何能圓成佛道?故單修解脫道,並不能使人成佛。

二乘所證的涅槃是說七轉識妄心依他而起、處處執著作主,非有真實不壞之自性,從而斷除我執;我執現行斷盡時,如來藏中之七轉識煩惱種子的現行已經斷盡,當我執斷盡時,死後「我」不再出現,捨壽後不復令七識心現行,唯餘真如阿賴耶識獨存,此真如心無形無色,離見聞覺知,不復受生於三界,名無餘涅槃。所以說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把自我的執著滅除後,不再出生於三界中所顯示的如來藏自住境界,所以說阿羅漢入涅槃是七轉識消失了,由此了知,二乘無學阿羅漢,看破放下,只證得蘊處界空相,把我執煩惱滅了,終非究竟,因為沒有證得實相心,仍然是不知有如來藏;因七轉識皆滅了,那有「我」能證涅槃?如何有自我能了知入住涅槃中?所以阿羅漢證得解脫而未證得涅槃實際,因無餘涅槃時,他的見聞覺知及作主之心已滅盡了。

這位大師說:「妄想執著沒了,就圓成佛道。」意思是說覺知心若沒有語言文字妄想時,就是成佛了!但是這只是離念靈知心,仍然是意識心;他不願意否定覺知心的自己,不知覺知心──離念靈知心──的虛妄性,錯認離念時就是成佛了,顯然仍是墮落於我見之中,我見還沒有斷除,初果都不能證得,何況是菩薩所悟的第八識如來藏境界?連初果、連真見道菩薩的見地都沒有,就說是已經成佛了,是不如實語的說法者。

這位大師說:「學佛不能不開悟,不能不斷煩惱,煩惱斷了,自然開悟了。」但是大乘真見道明心之前要先斷除我見,我見斷了以後才可能證得如來藏,才是真的明心;像這位大師沒有斷我見,我見煩惱是堅固的繼續存在,所以認定意識心是真如心,他永遠都無法明心。明心則是證悟自心真如──實證如來藏,依自心真如來觀察蘊處界一切萬法皆無我性。禪宗的明心不是把分別心斷了,亦不是把煩惱斷了就自然開悟了。菩薩主修在般若慧上,所證佛菩提不是因為斷我執煩惱而能證得的,是在我執煩惱還是很重時,只要斷我見以後遇到善知識教導時,就可以證悟佛菩提了,這即是禪宗的開悟破初參,悟後不會急著取證有餘涅槃。

大乘菩薩所證的佛菩提,是證第八識,是實證無餘依涅槃的實際──如來藏。也就是說,菩薩還沒有證得有餘依涅槃,當破初參明心時,就找到自己的真如心,就已證得無餘依涅槃中的本際第八識,並且能親自體驗領受其清淨、涅槃的自性,這是大乘菩薩所證的不可思議解脫,從此以後是悟後起修,進修般若別相智乃至增上慧學一切種智,兼得修斷二乘聖人所斷我執煩惱。

如果不能了知覺知心意識的虛妄,只是放下貪,一切都放下,那只是在斷除我所上面用心,如果不斷我見、我執,還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就算是成就了解脫極果,也還是未能究竟,因為未能證得實相,所以最多只是二乘無學而已,永無成佛的可能。

佛菩提的覺悟,是要覺悟到第八識如來藏,是以能分別的覺知心意識,去尋覓到本來無分別、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真心之所在,才是真正的開悟,這樣的覺,才是真正的覺;不是說「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那個了了分明的靈知心是覺」,因為這種覺仍然是意識心的覺知性,是在六塵中的妄覺,不是真心在六塵外的真覺,和自性見外道的自性相同。禪宗的開悟明心,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就是大乘佛菩提的見道,亦還只是大乘佛法的入道而已,並不是說證悟明心,就等同於佛、就能通達或究竟圓滿。還須要修學一切種智,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及所知障的隨眠,才能達到圓滿究竟之佛地,所以大師的說法是錯誤的,跟隨他學法的學人們,都應該清醒、覺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則 有人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眾生亦有法性。」正確否?

略說:若說無情草木是眾生,依道種智來說,請問草木有第八識否?有前七識否?若無心識,草木如何會有佛性?草木等無情眾生,無心識與佛性,如何能圓成種智而成佛?所謂有情,乃說有第八識而出生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由如是眾法合成者,方得為有情。植物有「真心」第八識否?有前七識否?無心無識則非是有情眾生,如何可言無情亦有成佛的法性?

亦不能說「虛空法界,眾生共一法身」。如果說有情眾生皆共有同一個法身,那十方有情眾生之心性智慧應皆相同;因為有情眾生共一法身,本體相同,則果報應皆相同;那麼由別人去修行就好,我則等著收成;則應有一眾生成佛時,所有眾生皆同時成佛;亦應一人造惡業時,一切人皆同造惡業,因共有同一法身故。故若言眾生共一法身,有種種過失。有情眾生之真如心是各各住於自己身中,正所謂個人修、個人得。佛於《如來藏經》云:「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佛在此段經文中,已明確指出:所有眾生都各有自己的真如心體在五蘊身中分明顯示,所以是各個眾生都各有自己獨尊的真如心法身,不是眾生共有一個真如心──法身。▲

第九則 有大師開示:「捨識用根」,對否?

略說:要諸學人捨識用根,此是不如理作意之妄想,非真佛法。捨識用根,如何能修行?此知見非是正知見。因為根有六根,捨識用根的話,是用眼根修行?如捨眼識改用眼根,無眼識時眼根如何能見?如何能修行?耳、鼻、舌、身四根亦復如是,如捨耳、鼻、舌、身四識,則耳、鼻、舌、身四根皆無能聞、能嗅、能嚐、能觸等性,猶如屍體,如何能修行?若捨意根末那識,則前六識俱滅,唯入無餘涅槃,無三界身,如何能修行?必須真心、妄心和合運作,六根六識相互配合方能修行,才能依此而覓得自心如來藏,所以捨識用根無法修行,捨識用根來修行的說法是不懂佛法者的說法。

第十則 有人說:「不生不滅,而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即不生不滅,才是事實真相」「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即超越法界」。「生滅同時,即生即無生」「生與無生都無,才是無生」。「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才是無住,生滅太快了,所以才不生不滅」正確否?

略說:如來藏的體性本是體恒常住,如《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謂能觀察到自心如來是本自存在而非有生之法,這樣的菩薩即是觀自在菩薩。真心本是自己已在的心,非從他有,不藉他法為緣才出生;體恒不滅故無生,以無生故,則永無滅,故名不生不滅。第八識如來藏體性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故亦不垢不淨,不貪不瞋,非善非惡……等無為性。既是不生亦不滅,何來有「生滅同時」?

自心如來藏,體既是恒,則必無間斷,有間斷則非是自在心。七識妄心是有生有滅,六識夜夜斷滅;如來藏第八識,無始劫來,就未曾一剎那間斷過;既然未曾滅過,何來有生?故不可說「生滅太快了,才不生不滅。」生滅太快了,可以用來說七轉識等心,可以用來說意識覺知心──離念靈知;但自心如來藏是不斷流注七轉識種子的心,流注出來的七識種子的生滅太快了,所以落在離念靈知心境界的大師們都察覺不出來,才會說「生滅太快了,才不生不滅」,其實還是生滅的妄心。

亦不可說「生與無生都無,才是無生。」第八識自心,無始劫來本自在,所以是無生,何時曾生過?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是不曾生、不曾滅,永不壞滅,從來不生,從本以來就在的,故《心經》說「不生不滅」,並不是「生滅太快了,才是不生不滅。」有生有滅,不論是快是慢,皆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則非是實相心,實相心必是從來也永遠都不生不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的人會如此解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動心;看見好看的,不動心;不喜歡的東西,也不動心;人罵我不生氣,這就是無所住。」這些其實都是前七轉識的體性,不是無住心。真正的無所住心是第八識心如來藏,不是以第六識心修到不貪、不瞋,就成為無住心,而是第八識心本來就是無所住心,你會貪、會瞋,而第八識心本來就不貪不瞋,無始劫來就是無所住的心。不是將意識覺知心修除分別執著後成為無住;你有分別也好,無分別也好,不論你有執著時、無執著時,第八識心都是無所住的,無所住的自性是一直如此的,不會因為有修行或無修行而改變的。

第八識是從來都無所住,祂離見聞覺知,不會分別六塵萬法,這真心才是無所住,雖無所住,而能時時隨緣任運而生其心;真心本來即無妄想分別執著,不是說覺知心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沒有了,才是無住。離念靈知心一念不生時亦是住:住在一念不生境界之中。住於一念不生境界之中,就是定境;定境是意識心的境界,不是真心第八識的境界。真心從來不曾起過一念妄想、貪、瞋,但也從來不住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永遠不落在兩邊中。

有住心是見聞覺知心,看到好看的,多看一下;此即是有住,不論有無語言文字妄想,都是住。真心第八識,從來都是無所住的,因為是離見聞覺知,不住在了了分明之中,於六塵萬法之中都無所住,才是真的無住心。在無所住的同時,又不斷能隨緣而應,能生起種種功能差別,這才是「無所住而不斷生其心」的心。不是說意識心住於一念不生之定境中,就說是無分別的真心,那不是無住心,因為還是有定境法塵相應,仍是有住的妄心,仍然沒有變成真心如來藏,仍然是妄心意識。

不可說「對一切物,不起七情六欲,是真心。」不論你起不起七情六欲(其實有情只有六情五欲),真心皆在,你起了惡心,真心還是在;起了善心,真心仍然在;真心本不起貪、瞋、愛、喜,會起貪、瞋、愛、喜的心是意識心。意識心縱使是修到不起貪、瞋時,還是意識心,只是修行變清淨而已,還不是真心。所以,真心不是由意識心所轉變來的!

從來都無所住的第八識心,是和覺知心同在一起的;前七識妄心是有住心和第八識無住心,是有住心的前七識和無住心的第八識同時並行運作的,而不是要把妄心除掉,只用真心。因為真實心是從來都無所住的,祂不住於一切法中,祂本來就不貪、不瞋,與六塵不相應,你要布施、生善心、生惡心,祂都無所住,祂完全無意見,這才是無所住心。祂在六塵中無所住時,又不斷的流注七識種子,使你可以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去修定或行善、造惡。無所住的心是第八識心,和有所住的前七識妄心是同在一起,是真心與妄心同時並行運作的,這才是佛菩提的正見。(待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節 宏印法師部分:此內容曾寄給宏印法師,未接獲回音

同樣的,也有其他法師,在解說大乘法時,是以二乘緣起性空來解說;不解大乘佛法真實義之佛子們依說而修,一世辛勤修學都將唐捐其功,如何能走上成佛之道?茲舉在電視上弘法之宏印法師所說的內容作為例證來辨正法義。

宏印法師曾在慈悲電視台節目中弘法時說:「我是不讓人家牽著鼻子走的人,要有正確的認知:法師是靠佛吃飯,摧邪顯正是法師之天職,為了是要降伏邪魔外道,正知正見真理要堅持」等言,在外道法充斥佛門之際,有此想法與作為,令我深感敬佩,因此想多加瞭解,希望從法師所說的法語當中能有所受益。

二○○三年八月中,在慈悲電視台節目中,看到宏印法師是以印順法師所著作之《妙雲華雨的禪思》為依據,在為眾生宣說印順法師之法。收看了三集(23、24、25集),確認在節目中宏印法師還是以緣起性空來解說般若,其所說法大有問題,因為緣起性空是在講生滅法的蘊處界,而般若是在講不生不滅法的實相,二者所說有所不同,不可黑白不分的錯解錯說。也不記得是在那一集,法師曾說:「對於印順法師所說的,有再做考證之」,這表示法師在弘法時是很慎重的,對於錯誤的法,應該是不會拿來弘傳的。

但問題來了,印順法師所說之「佛法」,是正是邪?其考證是否正確?是否依其證量而宣說?是否完全符合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法界實相的真實理?如果所說所寫的內涵是違背法界實相的理證事實與世尊教證之意旨,則所說決非是佛法,而是外道法;不論其人是何身分、現何種身相,皆名之為外道。

為了想多瞭解宏印法師所說內容,故利用網路搜尋,但只找到宏印法師所作的一篇文章。只好借用宏印法師這一篇文章〈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宏印法師(77.11.16摘自佛教城市網站)中所說法義,提出數點來作簡單之說明:

  (宏印)說:【大乘的修行人稱菩薩,那菩薩為什麼不敢證無生呢?因為證無生則五蘊的身心就無餘涅槃、徹底清淨、不再來人間,阿羅漢又叫做「不來人間受生」,菩薩是有辦法證無生,但是不敢證,因為悲心鞭策著他要在這個世界裡廣度眾生,如果他離開這個世界,則福德不能圓滿,福德沒有圓滿而智慧圓滿只是解脫的、自了的阿羅漢罷了。】

  略說:除了天竺祖師之外,自達摩祖師東來傳法迄今,次第相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是禪宗東土六代祖師。迄今中土不知已有多少菩薩親證無生忍,開悟明心見性,依菩薩大願所持,世世再來人間受生,非不敢證無生,此從歷代祖師公案中可稽。菩薩已親證無餘涅槃本際,二乘決定性的聖人能證二乘解脫,然不能證得無餘依涅槃的實際,這是大乘解脫與二乘解脫種種不同之一。不是如印順法師所說的:「三乘是同得一解脫的,佛與聲聞弟子,同悟一實相。」(《中觀論頌講記》第339頁)。

  (宏印)說:【「見惑」破的人等於類似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也就是「開悟」了一樣。】

  略說:二乘人所證的菩提名二乘菩提,他們所證的菩提,是要斷我見我執煩惱時,才能證得菩提,二乘菩提修證的內涵,就是斷見、思惑,修斷我見我執煩惱而證得菩提,這是二乘解脫道的修法。二乘聖人所證的解脫,不能證得無餘依涅槃的實際,除非迴小向大而且在佛菩提上已證第八識時才有可能,大乘菩薩所證得的解脫,是實證了無餘依涅槃的實際而發起般若智慧,乃至佛地盡斷一念無明習氣種子隨眠與無始無明隨眠,究竟解脫於二種無明,非二乘人所能思議。

  明心者,明白真心,親證自己本有之真心如來藏,所以稱為明心;見性者,見自佛性,用父母所生肉眼親見自他一切有情之佛性分明現前,故名之為見性。見惑在二乘法中說為三縛結:我(身)見、疑見、戒禁取見。小乘初果人之我見斷者,未證涅槃實際第八識如來藏心;即使是二乘極果阿羅漢能入無餘涅槃,還是不知涅槃本際如來藏心,因此宏印法師不能說見惑已破的人就是明心。見惑在大乘法來說是惡見,大乘初果菩薩見道時,親證空性如來藏心,發起般若實相智慧;並依如來藏體性而現觀色身我及覺知心我之緣生緣滅依他而有,乃虛妄不實,因此而頓斷我見,同時成就聲聞初果之解脫功德;我見斷已,疑見及戒禁取見隨斷,同時邊見、邪見亦隨斷,是名五利使惡見斷,這些都是在真見道時頓斷。大乘菩薩明心尚且還有斷除無始無明所攝的見所斷惑,這就不是二乘見道所能斷者。因此光是斷見惑絕對不等於明心,乃至見性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反倒是真實證悟明心者則可以同時斷見惑。所以依據大乘別教佛菩提的修學次第,乃是先證悟法界實相的理體—明心證真,然後依明心見道引生的般若智慧功德,不再以意識心等識陰六識作為常住不壞的我而斷我見,即能一時成就解脫道斷見惑之功德。此外,見惑是見道時便斷,不是用破的;破的意思是尚有未盡,但見道的惑是見道時全部斷除無餘的。

  (宏印)說:【中論有一段話:眾因緣生法「亦做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般若心經也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也是匯歸於空來說。所以中觀的勝義諦是不能離開世俗諦的境界而另外出現勝義諦的﹔如果把世俗諦否定了、抹殺了,另外出現一個勝義諦那就錯了,只要在世俗諦裡面通達如實觀,就會發現勝義諦。

  一切因緣所生的法、因緣所生的世俗諦的花草樹木、山河人地、人的悲歡離合、成敗得失、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一切的遭遇、和苦樂、好壞,當下都是緣起無自性,既然是無自性的就是空性。】

  略說:如果說因緣所生法既然是空,此空亦是假名而有,則應是一無所有,那二乘無學入了無餘涅槃應同於斷滅,無異斷見外道,但是佛說二乘聖人入無餘涅槃時仍有實際,非是斷滅。故知龍樹菩薩所說因緣所生法之空,絕非斷滅空,而是指如來藏空性:空無形色而有性用,故名空性。依第八識如來藏出生蘊處界而說一切法皆是緣生緣滅,無有常住不壞之法,故說一切法空。空性如來藏,何時曾斷滅過?而說為斷滅本質的一切法空?一切人都不應如此說。《心經》一開始就說「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已說明空性如來藏本已自在而不曾斷滅過。第八識真心本是不生不滅,祂是萬法的根源,蘊處界等一切萬法皆依第八識如來藏而生、而顯、而滅,故說一切法是緣起性空,不是常住法。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切法空的大前提,不能單說一切法空,卻又把蘊處界等萬法之根源也否定掉,那豈不是成了斷滅空?也不能說一切法空了,回過頭來,又說「因緣有,不是斷滅空」,如同三歲孩兒說話顛顛倒倒。如印順法師說:「一切皆空,就是依這個因緣所生的意義而說。所以佛法說一切皆空,同時即說一切因緣皆有。」(摘自《切莫誤解佛教──印順導師講明道記》)如此說法,仍然是在生滅無常的因緣法上,無因而生緣,錯會般若空性,不解般若真實義。佛說:「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楞伽經》卷一)。佛又說:「誰集因緣有?而復說言無?邪見論生法,妄想計有無。」又云:「一切緣所作,所作非自有」(《楞伽經》卷三),故知佛所說空,非是萬法緣起性空,乃指涅槃實際──如來藏空性。

  《心經》所說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也是匯歸於空性如來藏來說,此句的意思是說在第八識空性自身之中,無有色法,連色身在內的一切色法都沒有了,也沒有受想行識,五陰都沒有。第八識真心之中沒有六根、六塵、六識,第八識真心中沒有十八界,祂根本不管您是勝義諦或是世俗諦,有世俗諦時也還是這個第八識真心,沒有了蘊處界,入了無餘涅槃也是祂,沒有多一個也沒少一個,就只有第八識真心獨存,故無餘涅槃乃是第八識心體獨自存在的境界,大乘菩薩親證法界實相,就是親證無餘涅槃的本際,故能夠現觀:除了第八識真心不生滅之外,其他三界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的,才說是「諸法空相」。

  (宏印)說:【「識」,有沒有一個第八意識可得?其實中觀是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的,《金剛經》就說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心理現象無論是表面的、內在的、過去的、未來的,受想行識通通都是無自性,當下都是空,這才是中觀的究竟說。】

  略說:學佛學到最後,竟然學到沒有第八識而成為斷滅空,把法界實相的根源都否定掉了,就成為斷滅空,那還學什麼佛?那真是茲事體大。《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有《心經》即是在說真實不壞心,即是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處處皆有說如來藏。在《阿含經》佛亦如此開示:「色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乃至「識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這個與五陰我不相在的「我」難道會是意識嗎?難道不是出生五陰、十八界的第八識本識嗎?凡此亦都與《心經》所說,法同一味,無有差別。既說看見諸相非相以後就能見如來,所見的如來難道是斷滅空嗎?既說十八界都是虛妄法,把十八界滅了以後難道就成為斷滅空嗎?既然否定了十八界,難道還要以無常的十八界而時時生其心嗎?果真如此,就與常見外道的時時生其心無異了!難道金剛般若不該是由實相心第八識來時時生其心嗎?《佛說不增不滅經》云:「舍利佛!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大乘入楞伽經》卷五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經中處處有說第八識如來藏,只是法師您不明佛意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第八識如來藏,不能說為「第八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有諸多過失,如果第八識是由意識細分而來,而名之為「第八意識」,那請問宏印法師:「一切粗細意識都會斷滅,五位中都會斷滅之法,又如何能有不生不滅之第八意識呢?」以《心經》所云:「不生不滅」來印證之,即知把出生意識的第八識說成「第八意識」是有大問題的,因為第八識如來藏之本體永不斷滅,而且是出生意識的識,怎會被歸納到所生的意識之中呢?佛說:「心有八識」,為什麼宏印「法師」卻說沒有第八識,來跟佛唱反調呢?當然這也與其信受印順所主張的六識論邪說所導致的結果,錯把阿賴耶識當成「意識細心──第八意識」,所以才否定如來藏阿賴耶識,肇因於宏印法師沒有實證法界實相的理體,又復信受披著僧衣的佛門外道所說的應成派中觀六識論斷滅見,自己無有智慧來作簡擇,而盲從跟隨。出家弘法利生之初願甚佳,然而無智慧為先導而錯說佛法,更復否定法界實相的理體而不知,甚為可悲憫,卻又大膽在電視上面主張「其實中觀是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的」真是不知來世後果何堪!▲

  宏印法師把一切法空當成是中觀所說真義,真是錯會了中觀的意思,中觀不是只說一切法空。中觀是在說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以第八識如來藏為體,才有中觀可說;若無第八識的存在而離兩邊,就沒有中道觀行可證、可說了。由於空性如來藏是永遠不落兩邊,也就是說當您在貪的時候,空性如來藏不會起貪,當您不貪的時候,空性如來藏也沒有所謂的不貪,空性如來藏不落在有貪、無貪兩邊,這才是中道觀行的真實義;若無第八識這個法界實相的本來離兩邊,就沒有中道可以觀行,何來中觀?意識是常常落在兩邊的,不是永遠都離兩邊的,所以意識不能成就中觀。第八識同時具足非貪非不貪之中道義,不是印順所主張外於如來藏之「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印順所說的一切法空乃是佛在《楞伽經》中所破斥的「兔無角」法,乃是斷滅見者。中觀所說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中道的實相,祂本來就真實存在卻自在如如、不與六塵相到,本具中道的體性,非是印順所說的「滅盡五陰十八界一切法而空無所有」的斷滅見。若不了知中觀的真實義,卻把所生法的一切法空當成中觀的究竟說,這分明就是先把黃金否定掉,告訴人們說沒有黃金這種東西,再把黃銅拿來告訴世人說這就是黃金,那不是相互矛盾嗎?

  (宏印)說:【但是五蘊的每一個蘊能不能空?唯識學認為不能空,如果把這個空掉就破壞緣起法了,所以每一個蘊叫做「法」——法有我空,我空法不空。我們說斷我執而沒有斷法執就是這樣的意思。」「唯識學講空,只是空掉遍計所執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淨心和雜染心的和合,叫做真、妄的和合」。】

  略說:前面宏印法師有說過,一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都是空,在這裡又說「唯識認為五蘊不能空」。但是唯識真的認為五蘊不能空嗎?還是宏印法師誤會唯識真義,因此對於唯識所說之法無法勝解,以致誤會得很嚴重?唯識所說之空,非唯指五蘊十八界之空相,尚說法界實相之空性,證悟菩薩學習唯識乃是透過蘊處界之現觀,能夠更深入的證知三界一切法唯空性如來藏所生、所顯,都是不離如來藏空性,故說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不是說五蘊不能空;是五蘊可以空,但為了救護眾生而發願世世取得五蘊來利樂眾生,不是說五蘊不能空。而誤會三乘菩提的人努力把握自己、作自己,都想要把離念靈知意識保持常住,他們才是主張五蘊不能空的人。在二乘菩提中要如何斷我見我執而出三界入無餘涅槃?二乘菩提的解脫道,就是把三界中種種的粗細我全部滅掉,而證得解脫果,出離三界生死入無餘涅槃。「我」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離念靈知心是識蘊所攝),把我滅了,也就是把見聞覺知的心與處處作主之心都滅掉,只剩下對六塵境無覺知、無思量的第八阿賴耶識。只有「我」滅除掉了,才能出離三界生死;我不滅掉,則永遠輪迴於三界生死之中。唯識是函蓋二乘菩提全部的,所以從來不曾主張五蘊不能空。

  《楞伽經》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在《楞伽經》卷三,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二種無我法,一是二乘之人我空,謂二乘聲聞、緣覺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我,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非有真實不壞之自性,而說人我空。二是大乘菩提依第八識如來藏來看蘊處界皆從如來藏所生,諸法無我、無我所,是虛幻不實,無有真實不滅之我,名法無我。二乘人斷我見與我執,證五蘊空,認為一切有情我空,而落於空執,但是卻執著五蘊空,入涅槃不願再受生輪迴,斷我執而落於空執。不迴向大乘修學佛菩提,而復執心外法實有,畏懼生死,不知自己所受一切法皆是自心如來所生,起法我見,不證法我空,故法執不破。此皆是因未證悟第八識如來藏故,故佛說二乘無學是愚人。菩薩明心時,只斷見惑煩惱,未斷思惑,若斷盡了見、思惑,一念無明也就斷盡了。二乘人斷盡一念無明後,就會入無餘涅槃;菩薩斷盡一念無明,還有法執,對於無始無明的過恒河沙數修道所斷之上煩惱(塵沙惑)尚未斷盡,因為對於一切種智未能完全了知,而生法執。是故菩薩能證斷一念無明,卻永不入無餘涅槃,而依止第八識自心如來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體性,因轉依第八識之真如性,更能趣向進入修道位中次第進修,開始修斷塵沙惑,菩薩之法執亦隨破,現觀一切法皆是自心如來所現,無有心外之法可得,至佛地斷盡塵沙無明,法執才究竟斷盡。修學大乘佛菩提之一切菩薩乃至等覺,未成佛前法執皆未斷盡,只是打破而已,要打破之後進而斷盡法執時才能成佛。二乘人不知法執,故不能破法執,更無法斷盡;菩薩能破法執,仍須至佛地才究竟斷盡,就是說破法執著是初見道的第七住位菩薩,斷盡法執者是究竟佛,只有佛地才是我執法執皆斷盡。所以說二乘阿羅漢辟支佛是破我見、斷盡我執,破空執、斷空執是菩薩境界,斷盡空執、法執,是佛世尊的境界,如果說空執、法執不能破、不能斷盡,請問是誰成佛了?這是說不了知二乘法與大乘佛菩提之差異,硬是以二乘法來解說大乘法,就會產生錯解佛法的情形。

  依他起自性,謂一切法從緣而起,無有真實不壞之自性;緣起諸法若現起,必依他緣,故名依他起性。譬如意識是依他起性之緣生法,是以藏識中之意識種子為因,以意根及法塵為緣,方能令意識現起。緣起法非有自己本自存在之不生滅法性,緣起緣滅之法乃依緣起自性而生者,此法必定會隨緣之散失而壞滅;既是本身會壞滅之法,如何能生一切法?故意識絕非諸法的本源、實相;必須是恒時具有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等體性者,才能生萬法。《大乘入楞伽經》卷五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第八識心如來藏,能出生五趣六道一切眾生,所以是一切法之根源。眾生阿賴耶識清淨心體之中,含藏著七識心相應的有漏雜染種子,自性清淨的如來藏與雜染不淨的知覺心同處,和合不分配合運作,才是真妄和合的真義,非是從依他起性而不清淨的意識中去建立清淨心和雜染心,因依他起性本身是虛妄的生滅法,虛妄之法是不能立一切法的。▲

  印順法師對般若之解說,有諸多地方與佛所說之全然法義不同;如果真實了知般若,則不應如此說法。宏印法師在電視上弘法所解說的般若,亦是以印順六識論邪見的緣起性空來解說般若,佛是以自心如來之中道體性來解說般若,二者有極大之差別。緣起性空之法是依他起性,而依他起性之法必會壞滅,但是《心經》所說之「不生不滅」,乃未曾有滅是故不生,這個道理,宏印法師您曾思惟過嗎?如前所述二者是同是異?

  【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即依太陽而生起顯現。……阿彌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別重視西方的落日。說得明白些,這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於一切--無量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這是印順法師於《淨土與禪》第22~23頁的一段說法。印順法師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是太陽崇拜的淨化,則是意謂西方極樂世界非真實有,否定西方極樂淨土的存在。然《阿彌陀經》是佛親口所說的,而極樂世界是依阿彌陀佛之本願來度有情的清淨佛土。諸佛世尊從不打誑語,印順法師卻公開表示不相信佛語,對佛語不信之人,能算是佛門中人嗎?能算是佛門的法師嗎?不信佛語之人所說的法,還能相信嗎?印順那種錯誤的說法還能拿來作弘法的根據而誤導眾生嗎?若法師自己都不能相信了,哪有叫別人來相信之道理,那可真是對不起世尊啊!曾在電視上看到傳道法師因有信眾對此問題寫信問他,傳道法師回應說:「這是對極樂世界之美化。」,而他說阿彌陀佛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極樂世界,但真的是在美化極樂世界嗎?

  印順法師不知不解如來藏,不可能親證此識,佛理未能通達,才會說「在阿賴耶識裏,有對治有漏雜染的清淨心種,是很難理解的。」(摘自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第267頁)此是唯證乃知的事,印順法師未能證悟自心如來,當然是很難理解的;而不能理解信受如來藏法,如何能證得法界實相?印順法師對般若的錯解,所說般若法義,又與世尊所說之般若意旨不符,而宏印法師又取之而來誤導眾生。拿印順錯誤之法義來教導眾生,應該不是宏印法師之本願吧?寧可不解佛經,不應以錯誤之法作為依止又來誤導眾生,否則如何能有因緣證悟實相?又如何能令眾生悟入實相?三乘佛法的根基是阿賴耶識真心,四阿含諸經中也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編案:詳見平實導師著《阿含正義》七輯中的舉證〕,如果這個部分悟錯了,那就全盤都錯了。

  當以早日證得涅槃妙心,方是修學大乘者首要之道,禪宗五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當先朝向親證本心而精進,有朝一日證得實際,具擇法眼,才能了知諸方所說法義正邪之分。在這之前,勿任意否定諸佛菩薩所說法義,待證悟了本心再回過頭來做考證之類的事,方不會有所誤解般若實義,才不會失之於臆測與武斷。中觀與唯識對於空性的說法是一致的,並非如法師您所說各有不同,只是您不能了知其中空性如來藏
之真實意旨,才會有此錯解。

  佛法不只是有甚深殊勝之理論,而是可以親自驗證的。有了一分證量,才來說一分佛理,萬萬不可依一己之意,或是迷於名師與歷史文獻之考據而妄說佛法,那都是有重大因果的。因考據只是用依他起性之意識心去推斷的,但佛法是可依實相真理而親證的,是可修可證的,不是臆想而來的,絕無不可知不可證之理。因此,解說佛法時不能隨己意來曲解佛旨,當您說無第八識如來藏自心如來時,而他人卻已明心證悟第八識自心如來,而且能現前體驗領納其中道之體性,您則是猶如生盲之人無法見日,卻否定眼明者所說的太陽確實存在的正理,妄說沒有太陽的存在,實是愚癡無智之舉。所以法師若能稍具大乘善信,肯定信有第八識如來藏,必定不會以緣起性空來解說般若,必能確信中觀與唯識所說是法同一味的,唯是深淺廣狹有差別,請問法師您能信佛語否?

  印順法師否定第八識如來藏,不信有第八識,既如此,請問開悟要悟個什麼?是悟得萬法緣起性空而成為斷滅外道法嗎?隨學徒眾,又如何能學到真正的了義正法?如何能證悟自心如來、無餘涅槃?在此誠懇的建議法師您,若真想修學了義正法、識得本心、證悟自心如來,當先確認所學一切是否契合佛所說之實相?而目前已有學界人士對印順法師所說之錯謬法義提出來探討(如:恒毓博士著《印順法師的悲哀》),法師您應當將所學之立論宗旨,拿來與經中佛所開示之法語,加以印證,看看別人引經據典所說正確否?如與佛說無違,則可證明印順法師妄說、錯解佛法;如果他人辨正之理,皆符合佛所說之義理,則法師您當為自己佛菩提道之法身慧命,而有正確的簡擇取捨。

  宏印法師說:「學佛的這條道路上問題相當多,我的感覺是目前學佛的人理路弄不清、知見弄不正,才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平時對理事、邪正太不下功夫了,只知跟著別人湊熱鬧……學佛也不是權威的依賴。」您這一番話,真是說得對極了,亦正是目前佛教界各大山頭的寫照,許多人雖然出家專志修行多年,還是一樣,佛理不清,邪正不分。學佛之人,是一定要朝開悟明心之路,努力下功夫,才能真的懂得實相的真義,才能發起般若智慧;不可人云亦云,如此方不致於有心在佛法中出家,卻來毀佛正法,成為獅子身中蟲。有智者當拋卻成見,客觀探究,重新審慎的如實認識世尊所傳下來的般若第一義,而能證悟法身慧命,若能如是矢志出家修菩薩行則是眾生之福。(待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法義辨正──如何判斷真假開悟

佛子們在修學佛法的歷程中,對名師的說法要有所簡擇,到底彼名師所說的法義,是不是符合世尊的開示。如果符合,則親近他、依止他修學佛法;若不符合,則需棄捨、遠離。由於世尊所留傳下來的法義都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離一切相,又具足一切相的功德,所以大乘了義法難信、難解、難修、難證。若是已證得自心如來,必能現前觀察、體驗、領納第八識如來藏之真實性與如如性,就能確認祂決非是印順所說的「性空唯名」,也不會被人誤導。對於尚未悟明心性之學人,由於沒有慧眼抉擇,很容易受人誤導,所以邪師跟您說大象是一根大柱子,您也會信;說大象是一面牆,您也不會否認;或說大象是一條繩子,您也會認為有道理。這都是因為還沒有依經、依論以及自己抉擇慧來簡擇的緣故。此時,您可以對諸方大師所說之內涵預先作保留,然後再依佛所說之了義經典去思惟、整理、分析、比對、判斷,看看諸方大師說法是不是與佛所說的三乘經典義理相符合?到底有沒有違背佛說?再來決定是否可以信受及依止。

以下是後學曾走過來的一段慘痛經驗,說明如下:後學聽說打坐對身心很好,就學打坐,但打坐真的能解脫生死嗎?真的能證佛菩提嗎?不知道!聽台北名師說一切都要放下,對一切不貪著,要放下煩惱與執著,但煩惱到底是什麼?又有哪些是煩惱?不知道!只知道不要貪財、色、名、食、睡,只知道一切都放下就是了。又聽聞另一位名師說:「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一念心就是真心。」聽了也很法喜,也能體會那一念心,但那一念心到底是是什麼?那念心是真心?還是妄心?不知道!參加法會時,心中覺得很法喜、很殊勝,但法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法喜?為什麼它會殊勝?不知道!以上種種是筆者親歷之過程,遭遇很多名師、惡知識誤導,也走了很多冤枉路。因為有了這樣的慘痛經驗,所以不希望佛子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與筆者遭遇同樣的問題,因此期望佛弟子們一開始就能有因緣能接觸正法、有機緣修學了義正法,未來有機會能夠明心證真,發起般若智慧,廣度有緣眾生。

後學曾是法鼓山的一員,當初也是全力護持法鼓山,本著法鼓山的理念,希望法鼓山成為真正的修行道場。聖嚴師父曾說:「佛教是以學法為目的,而法就是佛所說的禪和淨土等的修行觀念及修行方法。」修學佛法就是學習成佛的方法,如果大家能夠依止佛所說的方法來修行,未來才有明心見性的可能,未來才能成佛。可是問題來了,聖嚴師父所說的法到底符不符合佛的聖教量及禪宗祖師的理證?到底符不符合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內容?如今依聖嚴師父種種著作內容來看,聖嚴師父所說的般若第一義諦與佛所說的法義並不相符啊!後學曾多次以密件函寄聖嚴師父,說明他種種錯悟之處,也誠懇的盼望聖嚴師父能夠瞭解他自己說法的落處,能夠有所回應及修正自己錯誤的地方,但是這個期盼一次又一次落空了。既然聖嚴師父不願回頭,為了法鼓山師兄、師姐們的法身慧命,也為了後世廣大的佛弟子們法身慧命,更為了佛的法脈能夠永續延傳,不再受常見外道法影響,後學只好將聖嚴師父違背佛正理的地方一一公開出來,使廣大佛弟子們不再受其誤導,得以趣向真正的佛菩提。法鼓山的師兄、師姐們!您們跟隨聖嚴師父修學佛法多年了,曾經簡擇自己所學的佛法知見正確嗎?真的與佛所說的法相符嗎?真的如法嗎?如果沒有,可就要好好檢討了,為何跟隨聖嚴師父多年,所學的佛法仍然是意識境界的錯誤佛法,而不是佛的如來藏正法?如今有正確的佛法知見與行門,能夠幫助您明心證悟實相,未來還有機會眼見佛性,有智慧的您,難道不想一探究竟嗎?不想早日親證菩提、續佛慧命、廣度有情眾生嗎?寧願跟著聖嚴師父錯誤的法而無止盡的流浪生死嗎?

第一節 聖嚴師父部分:▲

如果有人說法時違背經典所說的第一義諦實相心,即非佛說;所以說,如何把錯解佛法者的說法與佛所說不同之處一一指陳出來,讓佛弟子們瞭解正法與邪法之間的差異,不再被邪法誤導,是所有正信佛弟子的責任。修學佛法要依佛所說的法義為依歸,也就是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所說的法,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不要因為說法者是自己的師父,而蒙蔽了自己理性,否則就是依人不依法了。又佛弟子修學佛法,乃是修學佛世尊所說的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法,若您所依止的師父所說的法義,與佛所說的不相同,請問您是要相信您師父所說的呢?還是應該要相信佛語呢?千萬不要一味迷信說法與佛相悖的「名師」,千萬要相信說法與佛相同的「明師」。雖然「名師」與「明師」之間,僅有一字差別,但其法義內容天差地別,不可不慎啊!佛弟子又如何來分辨「名師」與「明師」之間說法差異呢?當然應以佛經來作為準則,來判斷其所著作的書籍、所開示的法義有沒有違背佛說。如果所說與佛顛倒,儘管他是有名的「名師」,那仍是邪說,不是正說;如果符合佛說,那是正說,不是邪說,這個人必定是「明師」。

又惟覺法師如同聖嚴師父一樣,所說都不如法。1999年2月5日出刊的《靈泉雜誌》第36期37頁記載:【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處處作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這個:聽法這個、說法這個。這就是頓法。】在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發行的《正覺電子報》第十五期〈般若信箱〉中有位佛子如是問:「惟覺法師開示(明心見性),要先看開示的對象、地點,他是隨機應教,對新學菩薩說淺顯易懂之法,對久學菩薩則較為深入,請你們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沒有覺知心,如果沒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微妙甚深法,如何用於生活上?」來為他的師父辯解。這就是一位學人缺少佛法正見的典型例子,佛子們在修學佛法時,由於缺乏正知見,不知聽法這念心是耳識,不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意識心,所以沒有能力作較深入的認知與簡擇,又不願依法而不依人,才會有此一問;而此一問,卻分明顯示他對佛法的無知。又佛子們對於《心經》都能倒背如流,也知道真心「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意識界」,而惟覺法師所說的心卻具足了耳識及意識,完全違背《心經》的說法。像這樣說法與佛說法相悖的法師,不論他營造出來的名聲有多廣大,縱有「名師」之美譽,當然不會是「明師」,乃是誤導眾生的「邪師」。

許多佛弟子沒有佛法正知見,也不探究佛所說的真實義,崇拜迷信「名師」,相信「名師」說法,卻不願面對「名師」被別人引經據典揭示其法語的落處。修學佛法本來就是為求悟真心如來藏而來,如果「名師」所說的法非但不能幫您證悟,而且還會誤導你走上外道法,學它作什麼?學它又有何意義?法身慧命可是您自己的欸!應該要追根究柢,弄個水落石出才對啊!而不是一味的幫自己所依止的「名師」作辯護,像這樣不分青紅皂白而迷信「名師」的作法,就是依人不依法,而不是依法不依人。這也是後學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希望佛子們看到本書中所解說的義理,去比對自己的師父所說的是正法呢?還是邪法呢?如果是正法,則應該依止之,此人為真善知識之「明師」;如果自己師父所說不是正法,則應該另外尋找「明師」,從真善知識受學,讓自己的法身慧命能夠活過來。

聖嚴師父在《禪修菁華》的第一本《入門》一書中第172頁說:

只要放下一切攀緣妄想的分別執著心,就是『一心不生』,你就見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原與十方三世的諸佛無二無別。你可以稱它為涅槃妙心,清淨法身、真如佛性,其實即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無漏解脫的大智慧心。〔編按:聖嚴師父認為只要放下一切攀緣妄想的「分別執著心」,就是說意識心放下一切攀緣妄想時,意識就變成真心了。〕

略說:當前佛教界有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即是認為意識心處在無語言妄想、無分別執著時,就是佛所說的「一心不生」,誤將一念不生之意識覺知心當作是真心、涅槃。請問:當你在「一念不生」中,是有念?還是無念?如果是無念,又如何修學一切法?又如何來參禪?若是無念的話,又如何做早晚課?修學佛法修到無念,如同白癡一樣,有何用處?倒不如後腦勺敲上一記而悶絕了不就徹底解決了嗎?如果說有念,有念即是有知,有知就是有分別,落入意識的心所有法中,那是會斷滅心,不是真心,因為真心從來沒有斷滅過,悶絕時也是不曾斷滅過。又定中坐到沒有妄想,也只是定心(意識心)而已,雖然心中不起任何言語文字,還是很清楚明白定中的境界相,所以,能放下一切攀緣、妄想、分別、執著的心仍是意識心、妄心,不是涅槃心。涅槃心從本以來離見聞覺知,祂不在六塵萬法分別,當您在分別時,祂不分別;當您執著一切法,乃至您認為不執著時,祂從本以來就不執著,何來分別、執著與放下呢?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論何時、何處、何境,祂永遠在涅槃,不是放下一切才成為涅槃,所以真心從本以來就如如不動,本來就在而與妄心意識同時並行運作而存在著,不是經由妄心的修行而把妄心自己變成真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以意識心為我,總會有妄想雜念、放不下一切,想藉修定來遣除妄想雜念而成「真心」,然此「真心」仍是意識心,不是佛所說的真心。如果把意識心修到無攀緣、無妄想、無分別、無執著,說它變成了真心,那是修所成法,有生必有滅,不是不生不滅、非修所成的真心;所以放下一切攀緣、妄想、分別、執著的心,非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涅槃妙心,那只是意識覺知心而已。

若說斷除此攀緣、妄想、分別、執著的意識覺知心,成為不攀緣、無妄想、不分別、不執著的心,可以稱為開悟的話,那每個人在睡著無夢時(或者在其他四位──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時),都可以稱為開悟了,因為睡著無夢時,沒有意識心可以攀緣、妄想、分別、執著。但是為什麼睡著無夢不能算是開悟?是因為此心為意識心所攝,在睡著無夢時會斷滅;會斷滅之心,當然不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也不是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再說,若沒有意識心如理作意的分別及勝解真心之所在,是阿誰能知真心何在?又是阿誰開悟?是故,切勿以為一念不生又清楚明白的離念靈知意識心就是真心,切莫以為一念不生又清楚明白的離念靈知境界是明心的開悟境界。當知若要開悟,須善用意識覺知心,來找出本來就在而從來不曾暫時間斷過的第八識如來藏,不可住在一念不生的無事甲裡冷水泡石頭,禪宗祖師說那是黑山鬼窟;而真正明心開悟時找到了第八識如來藏,只是出生般若智慧,卻是無境界的境界,方便說之為智慧境界!

又放下一切攀緣妄想的分別執著心,而住於一念不生中,那只是修定的方法,連二乘菩提所修、所證之解脫道都沾不上邊。況且二乘菩提只是斷盡我見我執煩惱,能出離三界之分段生死,但不知第八識如來藏,不證法界實相,所以認為將意識處於「一心不生」時就改變成涅槃妙心,是以誤會的二乘解脫道來說成佛菩提,把離念靈知心的「一心不生」狀態,誤會為證涅槃、證實相,誤會為成佛了。依照聖嚴師父的說法,二乘定性阿羅漢斷盡見思惑而放下了煩惱執著時,應該說是已證得清淨法身而開悟大乘般若了,為什麼當佛住世時,不授記他們是菩薩、是佛呢?這就表示二乘菩提斷我見我執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不再三界受生,但還是無法成佛,所以聖嚴師父說「放下攀緣妄想、分別執著、一心不生,就是開悟,就是證得涅槃妙心、真如佛性,」是違教悖理的,仍是落在意識境界中。佛菩提是要以親證般若實相為主要著眼點,二乘菩提的聲聞無學,不知、也不證第八識如來藏,就無法生起般若實相智慧,更何況聖嚴師父是落在意識心上,落在放下一切執著妄想分別之離念靈知心上,我見尚且未斷的凡夫,又如何能夠親證悟生命實相?

《心經》是佛子們最熟悉的一部般若經典,用來印證所證悟的心是不是符合佛的義理。如果目前還沒有證悟,您也可從經典的文字作初步的瞭解;例如經中所說之「不生不滅」,就是說您所證悟到的真心如來藏有不生不滅的體性,因為真心不曾出生過,也不曾斷滅過,從來都未曾生滅過,所以真心是一直都存在的心。祂從無始劫以來就在,從來沒有斷滅過,乃至連一剎那都沒有斷滅過;從來沒有斷滅過,當然就不會有生,所以祂才是不生不滅的心。以此方法,去思惟、校量自己師父的說法;如果他所說的真心是「一念不生」的心,在睡著無夢的時候有沒有斷滅過?還能保持在一念不生中嗎?如果有斷滅過,這個心一定是意識心,不是真心。同樣的道理,再將此真心放在悶絕、正死位等四位來簡擇,看祂有沒有斷滅過?如果有斷滅過,這個心一定是意識心,不是真心。經過這五位簡擇以後,這時雖然您還沒有證悟,可是您已經知道自己的師父說法有沒有符合佛說了。後學以前沒有智慧,也沒有能力用經典簡擇自己師父的說法,也不知自己師父不懂解脫道及佛菩提道內容,所以照單全收,被聖嚴師父誤導了很多年還不知道,走了許多冤枉路。如今有真善知識平實導師出來弘揚佛的正法,用深入淺出的方法,把成佛的方法與修學的次第詳細的、全盤的開示出來,將般若之真正涵義如實的告訴我們,不僅可以避免學人被人誤導,而且未來如果有因緣的話,可以在今生斷除我見、開悟明心。後學很慶幸自己有緣追隨而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發起般若智慧,才能檢查自己以前落處的錯誤,正式走上菩薩道。像這樣難以值遇的機會,如果不再加以把握,不再跟隨真善知識修學,今世豈不是白白空過?再回頭,已經是無量劫以後的事了!

聖嚴師父在《禪修精華》的第七本《活用》一書第36頁談及:

使他獲得虛空粉碎的經驗。身心與宇宙合一,是屬於禪定的經驗;虛空粉碎之後,便又落實到實際生活中來。從虛空而又回到現實的人間,便叫他是『過來人』,他從人間身心的虛妄,從宗教經驗的虛妄,又落實到人間生活的實在,這時他才是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

略說:後學以前對於佛法的正知見真的是太少了,只知道佛法很好,應該要學佛法。當剛開始修學時,自己也沒有智慧思惟,所以從來沒去想過:該往哪裡走?走的方向正確嗎?這個人說法正確嗎?到底有沒有符合佛說?反正聽師父說的法就對了,也從來沒有懷疑過,所以聖嚴師父出版的書,後學皆當作寶來看待;但是看完以後,對於大乘了義正法的修證,雖知甚深難可思議,由於自己毫無知見、方法,對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更是不知,更不用說能理出一個頭緒,因此從來不敢奢望能夠明心見性,只能把明心見性的願高掛在天空,期待未來有機緣,能夠遇到真善知識及教導。如今有大善知識出世,對博大精深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之真實義理具足了知,鋪陳出一條有次第性進修的成佛之道,使後來修學之佛子們了知:證悟應該如何具足法及次法、要如何證悟、如何悟後起修以及未來成就佛道之次第,使得佛子們有簡擇法義正訛的能力,同時亦有能力辨別「名師」與「明師」之間的差異,得以遠離斷見、常見外道法,疾入大乘了義正法修學,早證菩提。▲

又禪定不是般若,若利用打坐、數息、觀想……等方法來遣除妄想、分別、執著,此皆是修定之法,不能當作是禪、智慧。打坐到一念不生時,又如何參禪尋找第八識真心?參禪就是要用您那覺知、分別的意識心去找您那無分別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當您找到的那一剎那:喔!原來真心是這樣的!祂真實存在而又如如不動,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同時真心與妄心同時在一起運作,卻又歷歷分明,真心是真心、妄心是妄心,同時存在而互不相濫。此時您明白了,能現前體驗到了第八識真心的自體性,就懂得《心經》、《般若經》,這就是開悟明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定境界再好,也只是世間的有為境界法,就算已具足四禪八定,還是無關般若;因為般若是智慧,不是禪定,而且智慧不是經由禪定轉化而來的,是經由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發起的。聖嚴師父既然了知虛空粉碎是禪定境界,可是禪定境界再怎麼變化,終究還是禪定境界,它還是有生有滅的法,還是不知如來藏所在而無法發起般若慧。般若慧乃是對於法界實相如實了知的智慧,是現觀萬法由如來藏生,現觀如來藏本來不生不滅、不斷不常。般若智慧所述之真心既然是不生不滅,本來如是,不是由其他生滅境界變化而來的,當然應該求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欲知這樣的道理,後學用《心經》來解說,使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心經》上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經中已說:滅盡十八界,就是無餘涅槃本際。首先談十八界,就是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由於十八界具足了,才能在人間正常的生存運作,才有見聞覺知心來分別萬法,也了知自己的存在。當十八界都沒有了,還能知道自己及萬法存在嗎?譬如沒有了「眼識界」,您還能看見嗎?譬如沒有了「耳識界」,您還能聽嗎?當您全身重度麻醉了,您還能見聞覺知嗎?這就表示說,意識心是會斷滅的,不是常住法。又十八界全不在了,為什麼《心經》還說有個般若波羅密多「心」存在呢?不是很奇怪嗎?這個「心」又是什麼心呢?實有必要探討。佛說一心有八識,也就是有八種心,去掉六識及第七識意根,剩下的,當然是第八識真心了,不是嗎?原來《心經》所說的般若波羅密多「心」,是在說一切法的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經中也同時說出了祂的體性──無六根、無六塵、無六識。既然離十八界,表示真心雖然有出生十八界的功能,但祂卻不為十八界所攝,所以沒有十八界的了別功能,當然不與六塵萬法相應,所以祂離見聞覺知,而且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如此,能證得此心才能懂得禪宗祖師的公案,才能懂得禪宗祖師的機鋒,才是禪宗真正的開悟。

我們再回來看聖嚴師父所謂的開悟是「從虛空而又回到現實的人間,便叫他是『過來人』」,實際上,真心從來不於六塵境上了別,不會分別虛空、非虛空,也不管你的虛空境界粉不粉碎,所以當你證得虛空粉碎禪定境界時,必然與意識心相應,與證悟生命實相般若智慧毫不相干,又如何可說是禪宗所說的「過來人」呢?既然不是「過來人」,又如何會是聖嚴師父所說的「他從人間身心的虛妄,從宗教經驗的虛妄,又落實到人間生活的實在,這時他才是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在禪宗稱為「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乃是證得生命實相的證悟祖師,知道祂無時無刻存在,沒有不存在,而且也知道祂時時刻刻分明顯現祂的真如性,可以為證悟的人所親見及操控。像這樣甚深的般若智慧,卻不是落在虛空粉碎粗淺禪定境界的聖嚴師父所能稍知。

學人又問聖嚴師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真實意。師父如是解說:「『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聖嚴說禪》第17頁)

略說:像這種說法,完全與《心經》的般若無關,卻與證嚴法師意識境界的說法相同。有些「善知識」總是想把能分別的見聞覺知心修到無妄想雜念、一念不生不分別,就把祂當作無所住的真心、當作開悟了。其實無妄想、一念不生境界仍然有能所與覺觀,仍然在六塵有所分別,仍然有所住、有所知,否則如何知道自己在無妄想、一念不生的境界中?所以無妄想、一念不生仍然是意識心境界,仍然有所住。即使是在二禪無覺無觀之境界中,不與外五塵相應,但仍繼續與定境法塵相應,意識雖然此時無語言妄念,但還是清清楚楚了知自己在定境法塵中安住,所以還是有所住,不是無所住。

又一念不生是要依色身的五根、意識心、意根等才會有一念不生,它是緣起法、是生滅法。如果沒有色身五根等緣配合、就不會有一念不生的境界出現。然而「無所住」之心,祂不屬於十八界,祂本來就在、無所住、不貪、不瞋、不痴、離見聞覺知。既離見聞覺知,何來貪、瞋、痴呢?所以真心是本來就離貪瞋痴、離語言妄想的,不必聖嚴師父修除祂的貪瞋痴及語言妄想。既然是本來就無所住,哪裡有住不住之問題存在?何必聖嚴師父修行以後才變成無所住。所以您在貪的時候、祂不會貪,您不貪時、祂根本不起一念貪要去執著;您在造惡,祂隨順您造惡;您要行善,祂也隨順您行善,而祂從來都沒有造惡、行善,與善惡不相應,這樣才是真正的無所住心。不是把有貪、瞋、痴的意識覺知心,修成為無貪瞋癡來變成第八識如來藏,當作是無所住心。佛門中真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第八識皆如是安住於無所住中,不斷的有作用在配合妄心意識而出生種種心行;祂雖然不斷地生種種心,仍然不與語言相應,是無始以來就言語道斷,言語從來不與祂相應,何曾說過一字、一語,又何曾了別過一塵、一境呢?故證悟祖師禪師曾云:「不知最親切。」趙州禪師亦云:「老僧不在明白裡。」就是這個道理啊!▲

聖嚴師父錯會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誤以為把能見聞嗅嚐覺知的意識心,或者將與利害、得失、財色、人我是非等相應的意識心修成一念不生,就是佛所說的應無所住之心。然而第八識、如來藏本無出入,如如而安住,不與六塵相到,何曾有出入紅塵之事?又何曾有語言文字與祂相應過?對真悟者而言,真心其實不是不知,仍然有知,只是祂的知不在六塵上,也不在語言相應上,所以六祖云:「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知,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已說,第八識真心永離六塵的知,所以不了知六塵中的一切法,但祂卻能了眾生七轉識的心行,這個起念了知,卻不是七轉識所能知。像這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甚深、極甚深的道理,唯有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的菩薩才能了知,絕非是落入意識心的聖嚴師父所能了知,除非他將來也悟得如來藏阿賴耶識了。

對於開悟,聖嚴師父在文中如此說明:

諸位也可以參一參這樣子的安心之法,把身體坐直,輕輕靠著椅背,將全身肌肉放鬆,臉部放鬆,眼球放鬆,頭腦也跟著放鬆。然後注意你的心在想什麼?能否不想?不想的時候,你的心在哪裡?正在做什麼?是不是還有一「個」『心』呢?沒有了心,就成了死人;若還有心,便是妄念。無心不是死亡,有心不是妄念,不生亦不滅,才是安心。如果大家全都同慧可一樣,覓取不寧的妄想心了不可得,就全部開悟了。儘管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經由不斷的練習,人人都可能從分別執著的不寧心,逐漸到達沒有分別執著的無心。(《禪修精華》第二冊第116頁)。

略說:聖嚴師父要佛弟子們參一參這「安心之法」,充其量也只是個放鬆身心、同於外道冥想之行門,與佛門參禪有什麼相干?當你打坐無妄想、不分別、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心仍然有知,不是不知,否則怎麼知道自己一念不生?既然有知,尚且落在想陰中,怎會是佛所說不為五陰所攝,卻能出生五陰,並與五陰和合運作的真心呢?如果如聖嚴師父所說,沒有妄想就是開悟,那麼當您專注開車,沒有妄想時,是否就是開悟了?當您很專注規劃某一件事,沒有其他妄想,是否就是開悟了?當偷兒專注在偷東西沒有妄想時,是不是就如聖嚴師父所謂的開悟了?一樣都是沒有語言妄想而都存在的心。不知聖嚴師父可否回答呢?

佛所說的心是第八識如來藏心,祂本不貪、不瞋,隨緣自在而圓滿成就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見聞覺知,不作主,故名「無心相心」。您能證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才能了知無心相的真心與有心相之意識心完全不同。只要有六塵中的了知,雖然無語言妄想,仍然是有心相的心,不是無心相的心。所以二乘人斷了我見我執,捨壽時入無餘涅槃,斷了分段生死,能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但還是不能說是開悟明心;真正的開悟是要悟得第八識如來藏,能現前體驗祂是無心相心,才算是真正找到了實相心,才會般若實相智慧出生,才是開悟。

又聖嚴師父說:「覓取不寧的妄想心了不可得,就全部開悟了。」意識妄想心在睡著無夢時就斷滅了,是不是說每個人在夜晚睡著無夢時都算是開悟了?如果真的是這樣,大家不用這麼辛苦來修學禪宗、靜坐,去睡覺就好了,世尊也不必辛苦降生人間說法四十九年了,不是嗎?不知法鼓山的四眾弟子們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

在2004.10.01十月份《法鼓雜誌》網路版第178期所出版的雜誌「樂在修行」項目中有一篇聖嚴師父的文章〈不求安心,才是安心──禪與心靈環保(上)〉文章中談到所謂的開悟,師父說:

禪宗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把心念放在現在。過去的不管它,未來的不管它,只是在現在;當發覺連現在也僅是過程,而非根本的存在時,就是開悟了。……領悟到自己的心原來並不存在。既然無心可安,心當然是安定的,所以達摩會說已將慧可的心安好了。

略說:禪宗的修行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參禪」,意即是用見聞覺知的意識心,去找那個本來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心。當您的意識心在參究時,當然不管過去,也不管未來,只管現在──專注在疑情上,未來才有機會一念相應,證得第八識真心如來藏,那時才可以說是「開悟」。可是當您專注在參究時,因為專注的關係而忽略了外境,處於一念不生的境界,這時仍然有知,仍然專注在參究上,不是無知;這樣的境界,仍然不是開悟的境界,要到意識心找到本來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才可以稱為開悟,在此之前,仍然不可以稱為開悟。同樣的道理,聖嚴師父所認知的開悟,是打坐處於一念不生的意識境界,與禪宗參禪找到第八識稱為開悟完全不同,因此聖嚴師父所說的開悟不是開悟;如果因此而自稱開悟者,名為大妄語人,捨壽時自然就會知道犯重戒的果報了。

又真心不是過去心,也不是現在心,更不是未來心,不在三世中;祂是真實存在的實相法,不與六塵境相應,於六塵境永遠如如不動,根本不用您去安祂,所以無心可安;想要安或不安的心都是妄心七轉識,祂們剎那剎那不停的變異(不安),所以才需要安。又這個需要安的心是意識心,正是祖師所喝斥的識神,正如《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十開示:

達磨問二祖:「汝立雪斷臂,當為何事?」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師安心。」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曰:「覓心了不可得。」磨曰:「與汝安心竟。」二祖忽然領悟。且道,正當恁麼時,法身在什麼處?長沙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如今人,只認得箇昭昭靈靈,便瞠眼努目弄精魂,有什麼交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定境界再好,也只是世間的有為境界法,就算已具足四禪八定,還是無關般若;因為般若是智慧,不是禪定,而且智慧不是經由禪定轉化而來的,是經由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發起的。聖嚴師父既然了知虛空粉碎是禪定境界,可是禪定境界再怎麼變化,終究還是禪定境界,它還是有生有滅的法,還是不知如來藏所在而無法發起般若慧。般若慧乃是對於法界實相如實了知的智慧,是現觀萬法由如來藏生,現觀如來藏本來不生不滅、不斷不常。般若智慧所述之真心既然是不生不滅,本來如是,不是由其他生滅境界變化而來的,當然應該求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欲知這樣的道理,後學用《心經》來解說,使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心經》上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經中已說:滅盡十八界,就是無餘涅槃本際。首先談十八界,就是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由於十八界具足了,才能在人間正常的生存運作,才有見聞覺知心來分別萬法,也了知自己的存在。當十八界都沒有了,還能知道自己及萬法存在嗎?譬如沒有了「眼識界」,您還能看見嗎?譬如沒有了「耳識界」,您還能聽嗎?當您全身重度麻醉了,您還能見聞覺知嗎?這就表示說,意識心是會斷滅的,不是常住法。又十八界全不在了,為什麼《心經》還說有個般若波羅密多「心」存在呢?不是很奇怪嗎?這個「心」又是什麼心呢?實有必要探討。佛說一心有八識,也就是有八種心,去掉六識及第七識意根,剩下的,當然是第八識真心了,不是嗎?原來《心經》所說的般若波羅密多「心」,是在說一切法的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經中也同時說出了祂的體性──無六根、無六塵、無六識。既然離十八界,表示真心雖然有出生十八界的功能,但祂卻不為十八界所攝,所以沒有十八界的了別功能,當然不與六塵萬法相應,所以祂離見聞覺知,而且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如此,能證得此心才能懂得禪宗祖師的公案,才能懂得禪宗祖師的機鋒,才是禪宗真正的開悟。

我們再回來看聖嚴師父所謂的開悟是「從虛空而又回到現實的人間,便叫他是『過來人』」,實際上,真心從來不於六塵境上了別,不會分別虛空、非虛空,也不管你的虛空境界粉不粉碎,所以當你證得虛空粉碎禪定境界時,必然與意識心相應,與證悟生命實相般若智慧毫不相干,又如何可說是禪宗所說的「過來人」呢?既然不是「過來人」,又如何會是聖嚴師父所說的「他從人間身心的虛妄,從宗教經驗的虛妄,又落實到人間生活的實在,這時他才是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在禪宗稱為「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乃是證得生命實相的證悟祖師,知道祂無時無刻存在,沒有不存在,而且也知道祂時時刻刻分明顯現祂的真如性,可以為證悟的人所親見及操控。像這樣甚深的般若智慧,卻不是落在虛空粉碎粗淺禪定境界的聖嚴師父所能稍知。

學人又問聖嚴師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真實意。師父如是解說:「『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聖嚴說禪》第17頁)

略說:像這種說法,完全與《心經》的般若無關,卻與證嚴法師意識境界的說法相同。有些「善知識」總是想把能分別的見聞覺知心修到無妄想雜念、一念不生不分別,就把祂當作無所住的真心、當作開悟了。其實無妄想、一念不生境界仍然有能所與覺觀,仍然在六塵有所分別,仍然有所住、有所知,否則如何知道自己在無妄想、一念不生的境界中?所以無妄想、一念不生仍然是意識心境界,仍然有所住。即使是在二禪無覺無觀之境界中,不與外五塵相應,但仍繼續與定境法塵相應,意識雖然此時無語言妄念,但還是清清楚楚了知自己在定境法塵中安住,所以還是有所住,不是無所住。

又一念不生是要依色身的五根、意識心、意根等才會有一念不生,它是緣起法、是生滅法。如果沒有色身五根等緣配合、就不會有一念不生的境界出現。然而「無所住」之心,祂不屬於十八界,祂本來就在、無所住、不貪、不瞋、不痴、離見聞覺知。既離見聞覺知,何來貪、瞋、痴呢?所以真心是本來就離貪瞋痴、離語言妄想的,不必聖嚴師父修除祂的貪瞋痴及語言妄想。既然是本來就無所住,哪裡有住不住之問題存在?何必聖嚴師父修行以後才變成無所住。所以您在貪的時候、祂不會貪,您不貪時、祂根本不起一念貪要去執著;您在造惡,祂隨順您造惡;您要行善,祂也隨順您行善,而祂從來都沒有造惡、行善,與善惡不相應,這樣才是真正的無所住心。不是把有貪、瞋、痴的意識覺知心,修成為無貪瞋癡來變成第八識如來藏,當作是無所住心。佛門中真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第八識皆如是安住於無所住中,不斷的有作用在配合妄心意識而出生種種心行;祂雖然不斷地生種種心,仍然不與語言相應,是無始以來就言語道斷,言語從來不與祂相應,何曾說過一字、一語,又何曾了別過一塵、一境呢?故證悟祖師禪師曾云:「不知最親切。」趙州禪師亦云:「老僧不在明白裡。」就是這個道理啊!▲

聖嚴師父錯會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誤以為把能見聞嗅嚐覺知的意識心,或者將與利害、得失、財色、人我是非等相應的意識心修成一念不生,就是佛所說的應無所住之心。然而第八識、如來藏本無出入,如如而安住,不與六塵相到,何曾有出入紅塵之事?又何曾有語言文字與祂相應過?對真悟者而言,真心其實不是不知,仍然有知,只是祂的知不在六塵上,也不在語言相應上,所以六祖云:「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知,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已說,第八識真心永離六塵的知,所以不了知六塵中的一切法,但祂卻能了眾生七轉識的心行,這個起念了知,卻不是七轉識所能知。像這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甚深、極甚深的道理,唯有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的菩薩才能了知,絕非是落入意識心的聖嚴師父所能了知,除非他將來也悟得如來藏阿賴耶識了。

對於開悟,聖嚴師父在文中如此說明:

諸位也可以參一參這樣子的安心之法,把身體坐直,輕輕靠著椅背,將全身肌肉放鬆,臉部放鬆,眼球放鬆,頭腦也跟著放鬆。然後注意你的心在想什麼?能否不想?不想的時候,你的心在哪裡?正在做什麼?是不是還有一「個」『心』呢?沒有了心,就成了死人;若還有心,便是妄念。無心不是死亡,有心不是妄念,不生亦不滅,才是安心。如果大家全都同慧可一樣,覓取不寧的妄想心了不可得,就全部開悟了。儘管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經由不斷的練習,人人都可能從分別執著的不寧心,逐漸到達沒有分別執著的無心。(《禪修精華》第二冊第116頁)。

略說:聖嚴師父要佛弟子們參一參這「安心之法」,充其量也只是個放鬆身心、同於外道冥想之行門,與佛門參禪有什麼相干?當你打坐無妄想、不分別、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心仍然有知,不是不知,否則怎麼知道自己一念不生?既然有知,尚且落在想陰中,怎會是佛所說不為五陰所攝,卻能出生五陰,並與五陰和合運作的真心呢?如果如聖嚴師父所說,沒有妄想就是開悟,那麼當您專注開車,沒有妄想時,是否就是開悟了?當您很專注規劃某一件事,沒有其他妄想,是否就是開悟了?當偷兒專注在偷東西沒有妄想時,是不是就如聖嚴師父所謂的開悟了?一樣都是沒有語言妄想而都存在的心。不知聖嚴師父可否回答呢?

佛所說的心是第八識如來藏心,祂本不貪、不瞋,隨緣自在而圓滿成就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見聞覺知,不作主,故名「無心相心」。您能證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才能了知無心相的真心與有心相之意識心完全不同。只要有六塵中的了知,雖然無語言妄想,仍然是有心相的心,不是無心相的心。所以二乘人斷了我見我執,捨壽時入無餘涅槃,斷了分段生死,能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但還是不能說是開悟明心;真正的開悟是要悟得第八識如來藏,能現前體驗祂是無心相心,才算是真正找到了實相心,才會般若實相智慧出生,才是開悟。

又聖嚴師父說:「覓取不寧的妄想心了不可得,就全部開悟了。」意識妄想心在睡著無夢時就斷滅了,是不是說每個人在夜晚睡著無夢時都算是開悟了?如果真的是這樣,大家不用這麼辛苦來修學禪宗、靜坐,去睡覺就好了,世尊也不必辛苦降生人間說法四十九年了,不是嗎?不知法鼓山的四眾弟子們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

在2004.10.01十月份《法鼓雜誌》網路版第178期所出版的雜誌「樂在修行」項目中有一篇聖嚴師父的文章〈不求安心,才是安心──禪與心靈環保(上)〉文章中談到所謂的開悟,師父說:

禪宗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把心念放在現在。過去的不管它,未來的不管它,只是在現在;當發覺連現在也僅是過程,而非根本的存在時,就是開悟了。……領悟到自己的心原來並不存在。既然無心可安,心當然是安定的,所以達摩會說已將慧可的心安好了。

略說:禪宗的修行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參禪」,意即是用見聞覺知的意識心,去找那個本來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心。當您的意識心在參究時,當然不管過去,也不管未來,只管現在──專注在疑情上,未來才有機會一念相應,證得第八識真心如來藏,那時才可以說是「開悟」。可是當您專注在參究時,因為專注的關係而忽略了外境,處於一念不生的境界,這時仍然有知,仍然專注在參究上,不是無知;這樣的境界,仍然不是開悟的境界,要到意識心找到本來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才可以稱為開悟,在此之前,仍然不可以稱為開悟。同樣的道理,聖嚴師父所認知的開悟,是打坐處於一念不生的意識境界,與禪宗參禪找到第八識稱為開悟完全不同,因此聖嚴師父所說的開悟不是開悟;如果因此而自稱開悟者,名為大妄語人,捨壽時自然就會知道犯重戒的果報了。

又真心不是過去心,也不是現在心,更不是未來心,不在三世中;祂是真實存在的實相法,不與六塵境相應,於六塵境永遠如如不動,根本不用您去安祂,所以無心可安;想要安或不安的心都是妄心七轉識,祂們剎那剎那不停的變異(不安),所以才需要安。又這個需要安的心是意識心,正是祖師所喝斥的識神,正如《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十開示:

達磨問二祖:「汝立雪斷臂,當為何事?」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師安心。」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曰:「覓心了不可得。」磨曰:「與汝安心竟。」二祖忽然領悟。且道,正當恁麼時,法身在什麼處?長沙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如今人,只認得箇昭昭靈靈,便瞠眼努目弄精魂,有什麼交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2025 07:58 AM , Processed in 0.14024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