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7# 阿月渾子
餓了就吃,睏了就睡這等平常心,與貓狗牛羊兒們的平常習慣有何差別呢?
五蕴组成,生理需求是一样的,觉知也是有的。然而,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修行最为殊胜。印顺导师成佛之道说“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 忆梵行勤勇, 三事胜诸天, 难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 垂手叹空归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人有三胜:有记忆思维的能力(忆念胜),有良知品德惭愧心(梵行胜),有勤劳勇猛心(勤勇胜)。佛法里的智慧,是让我们去反思这个身心世界的真相,反思苦,无常,无我,反思苦集灭道;而这个真相是当下可以体验的。
餓了沒飯吃,自然會愁;病了沒錢治,也自然會煩;生活受到壓迫,當然會惱,這也是人間自然常態,再說,這與餓了有飯吃,病了有錢治,生活無逼迫的人也不一定不失常,對嗎? 你说得对。不是外在的问题。 誰知道怎麼樣才是不在意得失?什麼才是本分?什麼才是凡是盡力?安心?誰知道該安什麼心?不該安什麼心?安心人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會安什麼心,更何況說到拿捏當下來安心?
你说得对。无心可安。 娑婆世界眾生顛倒,順境可以當成是逆境,逆境也會當成順境,在顛倒中要認清那個是逆境可不容易呢?請問有何訣竅可以在所謂的逆境中修平常心?
你说得对。确实没有所谓順境,逆境,那是分别心。 分享: 人,生存在因缘和合的世间,业果的成熟,贪嗔痴喜怒哀乐各种情感,随着当下因缘和合而显现,是必然的。觉知当中,我们慢慢会消磨自我,执着;我们看到内心生起的种种思考模式,习气反应,执着的人事物。。。这是都是自小培养吸收的,再加上过去世累积的(业习),每个人都不一样。 没有觉知,随业造业。比如看到喜欢的,贪欲心生起(这只是果报kamma vipaka在心中的呈现),觉知中,生了就灭去(自然法则),觉知思维念头在不停转,也许是随惯性的思考模式,要如何去满足。。。或是。。这是贪心。不,不能贪。对,错。。。马上就要得到它。。。种种念头不断生起。。。欲望的推动,冲动。。。能够持续在觉知中让这一切自然灭去,这是修行。 我的经验是,通过切身体验苦 :@ ,才会正视苦的因 ,通过一次又一次,欲望的冲动 :@ 和过后的反思(佛法) ,慢慢摸索出“道” --觉知当下,视每个当下是修行,因为每个当下的因缘都不一样。 (当然,每个人因缘不一样,也有例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