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64|回复: 12

以法为赠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2010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野草夫 于 3-6-2010 12:02 AM 编辑

http://www.suyuan.org/fbyd/test/200805/552.html#%E4%BB%A5%E6%B3%95%E4%B8%BA%E8%B5%A0%E7%A4%BC


目录


前言

译者的话

阿姜·查

真正的给予

以法为赠礼

法性

法的语言

与法同住世间

心的训练

汤锅里的汤杓子

教说片断  

现在就做!

  阿姜·查(公元19181992年)在世时,他经常会告诉弟子们:

  “……长久以来,你们是那么的平静安详,而这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走了之后,单纯地遵照我的教导去修行,就好像我仍然在你们的面前一样!”

前言


  这是由法园编译群翻译的阿姜·查系列二。第一集《我们真正的归宿》大概介绍了阿姜·查的教导风格,而此次的主题将围绕在“法”及其有关方面。所有的文章除了“真正的给予(True Giving)”、“汤锅里的汤杓子(The Ladle in the Soup pot)”、“法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Dhamma)”、“与法同住世间(Living in the World with Dhamma)”之外,全都取自《菩提道》(Bodhinyana)一书。前三篇出自《解脱味》(A Taste of Freedom)一书,最后一篇出自“Wat Pat Nanachat News Letter。”

  此处,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因为这几篇文章都是属于即席开示,因此虽形之于文,仍会有口语化的倾向。而对于有些口语上不免重复的话语,在不损原文的原则之下,我们做了些微删除,以助阅读上的顺畅。

  读者或许会留意到,文中有时似乎会有忽然冒出的一段,看起来与前段不太连贯,这可能是因为阿姜·查不像人们平常所做那样。他通常既不预先准备他的开示,也不刻意的去营构讲辞,他很单纯地就只是开示,法在那儿,自然而然的都流了出来!

  阿姜·查的开示看来大多是针对出家人而说,但却也适用于一般的在家人。我们深愿有缘闻此教说者,都能欢喜信受,得蒙法益。

阿姜·查的一位弟子

译者的话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利放进自己的口袋,独享光辉,而必须公诸于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光耀。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很高兴有机会参与将阿姜·查的教示译成中文的工作,因为如此一来,其它人也能同样地得到——那从阿姜·查的佛法开示中闪耀出来的智慧之光!

  中译阿姜·查的作品,并非易事。如果照句直译,恐怕会显得生涩难懂。假若以比较自由的方式意译,虽然文句会比较流畅,可是恐怕又会失于准确度不够。还有一种可能是,因译者笔调的关系使译文学术意味太浓,不符合阿姜·查的风格。他本人很少阅读,有一回,他被问到有什么佛书可以推荐给人读时,他指着自己的心说:“只有这一本!”

  在译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查简明的开示风格,又能无损他见解的精辟入微。假若由于我们的转译,使阿姜·查的佛法之“星”减损了原有的光芒,我们在此深致歉意。而我们之所以不自量力试译,只是因为我们实在不忍让这颗光辉夺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口袋里,却不能普照人间。

  任何人的翻译,永远没有所谓最好或最后的翻译,有的只是风格的不同。原书真正的含义能被译出而且让读者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您手中捧着这本书时,那从阿姜·查内心闪耀出来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让您捕捉到即使一丝的微光,进而为您的人生带来方向和启示,那么我们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6-2010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

  阿姜·查生于泰国东北的一个村庄,少年时即剃发,年二十始受戒成为比丘。年轻时,他研究过基础的佛法、戒律,以及经典。稍后,他在森林苦行的传统下,接受一些当地禅定大师的指导,修习禅定。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之久,他睡在树林、山洞、墓地,并曾和本世纪最著名、最伟大的禅师阿姜·满度过一段很短,但具开悟性的时光。

  行脚多年之后,有人请他到家乡附近的一座浓密森林定居。这座森林当时没人居住,并且以眼镜蛇、老虎、鬼魅闻名,因此,如他所说,是苦行僧理想的修行场所。

  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僧俗四众来和他一起共住,接受他的指导,因而以阿姜·查为中心,形成了巴蓬寺。现在他的别院已遍及泰国的山林,以及英国、纽西兰、澳州、瑞士等地,而由其弟子教授佛法。

  一进到巴蓬寺,你很可能会碰到和尚在井边打水,同时路边有个牌子,写着:“嘿,安静点!我们正在努力学禅坐。”寺里的出家人得做粗活染制自己的僧服,制作自己的必需品,并将寺院的房舍、地面打扫得纤尘不染。和尚的生活极为简朴,按照苦行僧的戒律,每日托钵,日中一食,少欲知足。和尚都单独地住在分布于山中四处的茅蓬,并在里头禅坐,而在树下的小路经行。基本上,他们的禅修精华就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在一切所作所为当中保持明觉的心灵。

  “训练”是修行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这儿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使人能在和合节制的团体中过一种简朴、纯洁的生活,使德性、禅定、悟性能有技巧地、不断地开发出来。

  阿姜·查简朴,却又含意深奥的教导方式,对西方人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也因而有许多人跟随他学习。一九七五年Wat Pah Nanachat——国际丛林寺院,被建于巴蓬寺附近,用来教导与日俱增,对出家生活有兴趣的西方人。从那以后,阿姜·查的西方弟子们便开始了对西方人士的弘法工作。

  阿姜·查的教导方式既奇妙又简明,却也会欺诳人。常常是某件事必须在听过好几次之后,我们的心才会猛然开解,而这教导也才显出它更深一层的含义来。他依时间、地点,听者的理解力、敏锐度,将佛法诠释得恰到好处的巧妙方法,实在令人惊叹。虽说有时形诸文字时,他的话会显得前后不一致,甚至还会互相矛盾哩!觉知到这一点,阿姜·查说明他教导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这就好比说,虽然我看到人们走下来的路是我所熟悉的,但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不熟悉的。我望过去,看到有人快要跌进路右边的沟里,于是我就对他喊:‘往左!往左!’同样地,如果我看到另一个人快要跌进左边的沟里,我就会喊:‘往右!往右!’这就是我教导的范畴。无论你陷入哪种极端,哪种执着,我都会告诉你:‘连这个也要放下。’舍弃走左边,舍弃走右边,走到中间,那么你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佛法。”

当你读阿姜·查的开示时,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他的教导永远而且只会发自他内心,发自他自己的禅定体验的深处!

法的礼物,
胜过世间一切的礼物!
你会问
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
答案是
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无论我们得到什么
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10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给予


  人们过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上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般,你将会痛苦,试看看吧。我们的方式精致多了:我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一开始,我们以心中的某种欲求修行,我们不断在修行,但我们知道那样并不能满足欲求,于是我们会继续修行,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境地——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我们有些人修行是为了想要得证涅槃,然而这种欲求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它。“希求”平静是自然的事,但却不真的正确,我们必须毫无所求的修行。而,你会问:“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修行不要去得到什么东西。

  那些修行是为了想得到什么的人,就好像来找我洒“圣水”的人一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得到圣水时,他们说:“因为我希望活得快乐舒适而无病痛!”如此一来,他们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报。然在佛教,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想到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停留。人们住在一个“家”,这“家”是“有”和“执取”。离开家到一个没有家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总是与“有”和“执取”同住的。如果我们不能执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感到失落。因此,大部份的人都不愿离开家去趣向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那儿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看看这里的屋顶和地板:上端是屋顶,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个“有”。但在地板和屋顶之间的空间,却毫无立足之地。一个人可以站在屋顶或站在地板上,但却不能在“空”的空间上。没有“有”的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说,我们说彼涅槃就是此空。人们听到这,他们会退后不前,他们不想前“往”涅槃,他们害怕,如果他们那样子做了,他们便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孩子和亲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幸福、建康。”这使得他们非常高兴,他们爱听这些,而若你开始谈到空,他们便不想要听了。他们执著了“有”!但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而具有美丽的外观?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有着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吗?没有!但当我们说“长寿、美丽、幸福和健康”时,他们却真的非常高兴。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那么你们的心将会得到宁静,而痛苦也会立即止息!

  好了,这就够了。啊?想必已经晚了,我看你们有些人已经想困了。佛陀说过,去教导“沉睡”中的人们佛法,但不要让人们睡着了。


 如果我们将绿色颜料滴到清澄的雨水里

  它就会变绿

  如果是黄色的颜料,那么它就会变黄……

  心在自然的状况下是清澄、洁净而不混乱的

  它会变得混乱

  只因它追逐法尘

它迷失在它的情绪当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10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法为赠礼


  (这是西元一九七七年十月十日在国际丛林寺院,对聚集的西方僧侣、沙弥和在家弟子所作的开示。这篇开示供养给正好从法国来访的,当中一位比丘的父母。)

  很高兴你们有机会来参访巴蓬寺,并且探望在这儿的出家儿子。可是我很抱歉,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们。在法国,物质上的东西已经很多,不过,有关“法”的却非常少。我曾去那里看过,那儿的确没有能为人们带来安祥与宁静的法,有的只是一些不断使人心迷乱和困扰的事物。

  法国物产丰饶,有那么多的事物,从色、声、香、味、触上,带给人们感官的诱惑,又由于对“法”的无知,人们便只有被迷惑了。因此,今天我想要供养一些“法”给各位带回法国,当作是巴蓬寺和国际丛林寺院送给你们的礼物。

  “法”是什么?法能够斩断人类的问题和困难,使之逐渐减少至无!那所谓法的,应该遍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那是为了一旦有“法尘”(注一)升起时,我们能够去处理和超越它。

  无论是住在泰国这儿或是其它国家,我们都有同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懂如何去解决,我们将会不断地被困在痛苦和烦恼当中。解决问题必须靠智慧,而要拥有智慧便得开展和训练我们的心!

  谈到修行,其实一点儿也不远,就在我们身心的当下!西方人和泰国人一样,都有身和心。有混乱的身、心,表示是一个混乱的人。有祥和的身、心,就是一个祥和的人。

  事实上,这心就像雨水,在自然的状态下它原是纯洁的:如果我们将绿色颜料滴到清澄的雨水里,它就会变绿。如果是黄色的颜料,那么它就会变黄。

  心的反应也是如此。当舒适的法尘“滴”进了心,这心就会舒适。而当法尘是不舒适时,心也会不舒适,这心会变得“混浊不清”,就像染了色的水一般。

  当澄净的水接触到黄色时,它会变黄。当它接触到绿色时,它会变绿。每一次,它都会改变颜色。而实际上,那些绿色或黄色中的水原本是清澄而洁净的。心在自然的状况下也是一样,是清澄、洁净而不混乱的。它会变得混乱,只因它追逐法尘。它迷失在它的情绪当中了!

  让我解释得更清楚些,现在我们正坐在平静的森林里,这儿,如果没有风,树叶会保持原状静止不动,而假若有风吹时,树叶便会拍打舞动起来。心,就像那树叶一般,当它一接触到法尘,它便会依着法尘的性“拍打舞动”起来。我们对佛法的了解越少,心就会不断地去追逐法尘。感觉到快乐时,心会屈服于快乐。感觉到痛苦时,心会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最后,人会变得神经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只是随着情绪起伏而不知如何去照顾自己的心,就像一个小孩没有父母去照料他一般。孤儿是无所依靠的,而无依无靠的孩子是非常不安全的。

  同样的,如果这颗心没有受到照顾,如果没有用正见来训练或培育品格,它会变得非常麻烦而难以处理。

  今天我要提供各位一种训练心的方法,那就是“业处(Kammatthja(-)na)”(注二)。业(Kamma)是指“行为”,处(tthana)是指“基础”。在佛教,这是使心祥和及宁静的方法——你们可以用它来训练心,并以这受过训练的“心”来审视“身”。

  我们的“存在”是由两个部份组成的:一是身体,一是心,就这两部份而已。所谓的“身”,能被我们肉眼所见,而“心”,相反地,是非物质的部份,只能被“内在的眼”或“心眼”“见”到。身和心这两者,都经常处在混乱的状态中。

“心”是什么?心并不真的是什么“东西”,依照传统上的说法,心就是那个能够去感觉或意识的。那感觉、接受,以及经验一切法尘的就称作“心”。当下这个时刻就有心——当我正在对你们说话时,心自认到我正在说什么。声音透过耳朵,你们知道我在说什么。那个经验到这些的,就叫做“心”

  心,并没有任何的自我或实体,也无任何的相状,它只是在“经验心理活动”,如此而已!如果我们能教导这颗心拥有正见,它就不会有任何的麻烦出现,它将能平静自在。

  心是心,法尘是法尘,法尘并不是心,心也不是法尘。为了能让我们清楚了解我们的心和在我们心中的法尘,我们说,能接受法尘突然“啵”地闯进来的,就是心。

  当心和它的对象两者互相接触时,会升起感觉。这其中,有些是好的感觉,有些是坏的感觉。有些是冷的感觉,有些是热的感觉。各式各样都有。而如果不用智慧去处理这些感觉的话,心就会被扰乱!

  禅坐是开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为“智慧升起”的基础。这里头,“呼吸”是生理的基础,我们称作“安那般那沙地”(anapanasati)或“观呼吸”,在这里,我们以呼吸当作我们心理的对象。我们以呼吸做为禅修的对象,只因它最简单,而且自古以来它就是禅修的核心。

  当我们遇到好的禅坐机会时便盘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右手放在左手上面,保持背部直挺,然后对自己说:“现在我要放下一切的负担和烦扰!”不要有任何的事使你挂虑了,在这个时候,把一切忧虑都抛开吧!

  现在,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开始吸气和呼气。这时——在做观察呼吸的当下,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长或缩短,不要使它变强或变弱,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的进出就可以了。等到“正念”和“自我觉醒”从心中生起时,便能清楚明白这吸气与呼气了。

  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须想东想西,唯一要做的事是将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其它一概不管!保持正念,专注在呼吸的一进一出上,注意每一个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吸气时,气的开始是在鼻端,中间在心脏,结尾在腹部。呼气时,正好相反,气的开始在腹部,中间在心脏,结尾在鼻端。开展对呼吸的觉知: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而后,反过来是:一在腹部,二在心脏,三在鼻端。

  投聚“注意力”在这三点上将可解决你一切的烦忧。只要不想其它的事,保持你的注意力在呼吸上。此时或许会有别的念头进入心中,它会想到其它的主题而分散了你的心,但可别理它,只要再次的持好呼吸当作你专注的对象就行了。心,也可能会陷入研判和探讨情绪当中,但是,继续去修行吧!继续不断地在每一个呼吸的始、中、末上保持分明。

  最后,心将会无时无刻在这三点上了知呼吸。当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心和身就会习惯于这种工作。疲劳将消失,身体会感到更轻安,而呼吸也会变得越来越细密。“正念”和“自觉”将能保护住心,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我们如此这般的修行,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直到它成为“一”为止。所谓“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不从呼吸上分离开来。心将不再混乱而能够轻松自在,它将会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继续不断地专注在呼吸上。

  当心变得平静时,我们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而不必再随着呼吸的上下,到达腹部又回来。只须专注在呼吸进来与出去的鼻端就可以了。

  这就叫做“静心”,让心放轻松而且平静。当宁静升起时,心会“停止”,它会与它单一的对象—呼吸,一起“停止”。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使心宁静,而智慧就能够生起了。

  这是一个开始,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试着每天去练习。无论是在家中,在车子里,躺着或是坐着,都必须不断地、很小心地去觉知和看守住这颗心。

  这称作“心理训练”的,必得在四威仪中练习。不单是坐着,站着、走着、躺着的时候也都要练习。重点是,我们必须知道,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如何?而,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随时保持正念和清明。心,是快乐或痛苦?是混乱?是祥和?以这种方法去认识心,使心变得宁静,而当心变宁静时,智慧就会升起。

  有了宁静的心,便可去观察这禅定的对象——身体,从头顶到脚底,然后又回到头顶。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注意察看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在这禅坐中,我们将会看到整个身体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那就是地、水、火、风。

  我们身体坚硬、固体的部份,形成地大。液体和流动的部份,形成水大。体内上下通行的气体形成风大。而身体里头的温热,就是火大。

  四大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我们所谓的“人类”。当身体败坏成为它所组成的各个部份时,便只剩下这四种元素了。佛陀教导我们说,没有众生,没有人类,没有泰国人,没有西方人,没有个人,最终,就仅仅是这四大而已!我们以为有个人或有众生,而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

  无论是分解成地、水、火、风,或是组成所谓的“人类”,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它们都是不稳定、不确定的,而且一直在变化的状态中——每一个刹那都不安定。

  我们的身体是不稳定的,不断地在改变和变化中:头发改变,指甲改变,牙齿改变,皮肤改变,每件事物都在改变,无一不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10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经常地在改变当中:它不是“我”或是实体,它不是真的“我们”,不是真的“他们”,虽说它或许会那么想。也许它会想到自杀,也许它会想到快乐或痛苦——各种各类的事!心,是不稳定的。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相信了我们的这颗心,它将会不断地欺骗我们,而我们便会在苦乐之间不时的打转了。

  心,是个常变化的东西。身,也是变迁不定的。它们同样都是无常,都是痛苦的来源,都是“无我”。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众生,也不是个人,也不是自我、灵魂、我们、他们。它们仅仅是元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而已!

  一旦“心”看清了这点,它会去除对自我的执著——执著“我”是漂亮的、“我”是善的、“我”是恶的、“我”在痛苦、“我”拥有、“我”这个或“我”那个,你将能经验到和谐一致的境界,因为你会看出全人类基本上是相同的,并没有“我”,有的只是元素而已。

  当你沉思默想,而且了解到无常、苦、无我时,你将不再去执著有一个“自我”,有众生,有我、他或她了。认识到这点的“心”,将会升起nibbida——厌离和倦怠,它将会把一切事物看成无常、苦和无我。

  而后,心会“停止”,心成了“法”!贪、嗔、痴将一点一点的逐渐减少和降低,最后剩下“心”——纯净的心。这就叫做“修习禅定”。

  因此,我请你们接受这一份“法”的礼物,愿你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思惟。请接受这一份来自巴蓬寺和国际丛林寺院的“法教说”——当作是一种授予你们的传承。这里所有的僧众,包括你们的儿子和老师们,予你们这个法供养,让你们带回法国去。它将提示“心静”的法门,帮助你们的心得到平静而不混乱。你们的身体或许会在混乱当中,但是你们的心却不会。世人或许会被迷惑,但是你们自己却不会。甚而,即使你们的国家处在纷扰不安当中,你们也不会被困惑了。因为心会有所“见”,心是“法”!这就是正道,正确的道路。

  愿你们永远记得这些教法!

  祝福你们健康快乐!


 【注释】

  (注一) 法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注二)业处:又作行处。即业止住之所。为成就禅定之基础,或修习禅定之对象。此系南传佛教重要教义之一。修习禅定时,必须选择适应自己性质之观想方法与对象,俾使禅定发挥效果。此种观想之方法,因缘、对象即是业处。

 果园早已存在

  果实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备而且圆满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实的人

  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0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山野草夫


這個帖還算是不錯一下 ,但"獅子偈"的帖有失水準.

你的思想定位還不太穩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6-2010 07: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是泰国南传近代伟大的修行人,有关其修行的著作非常多,但有关他传奇的中文译本,《莲花中的珍宝》是第一本……

◆最后的谈话

1982年4月11日,隆波作最后一次谈话,给巴蓬寺的弟子分配任务如下:“各位出家和在家的弟子,我今天在这里分配职责和事务,让大众可以继续安住。摩诃阿磨继续担任亲教师这个执事,剃度寺内的比丘与沙弥。阿姜健、阿姜帝昂和其他资深比丘,请明了我刚才所说的。

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职员和任务,从现在起辞去所有的职务。我要正式告知所有在这里的僧俗二众,我已经终止一切职责和任务。大家请继续保持原来的执事,负责之前的职务。我担任职务的时间已结束了。

请所有的比丘们彼此照会并且保持意见一致,不要起任何争执。阿姜连和阿姜朱(Ajahn Choo Thitaguno),还有在寺院里协助一切事务的本地人,请继续安住在这里。在处理任何事情之前,包括四事供养和像摩诃瓮(Maha Orn)那样代表其他僧人,彼此应该事先商量达致共识才决定。不要各做各的相互对立,那就不好。请明白这点,还有大家要遵照佛法修行。

至于其他的比丘,保持你们的道心坚定不移地修行。如果你们想来本寺跟随阿姜连和阿姜朱修行也很好。这里的范围宽阔,适合办事。

今天我所要讲的就是这些。从现在开始就只剩下修行,那是你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任务。我没有其他什么话要说,今天能够向僧众说话已很好了。好,就是这样,让我们开始诵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0 07: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舍下色身

以上简短的训诫是隆波给予弟子们最后的开示,不久之后他就因病重而再也无法说话了。那时的侍者阿姜阿聂谈到隆波强烈的意愿要舍下色身:“第二次入院前,隆波说他接受入院的原因是因为弟子们强烈的意愿,只有他一人反对。他不想违背大众的意愿,因为令人失望或困扰毕竟不好。他说,由于业力,他的病是不可能好的。至于在家众替他盖茅舍,他其实完全不想他们这样做,因为这根本不值得。可是,阻止他们做功德也不对。所以,他只好随缘。

隆波这次的病非常严重,几乎完全丧失对身体的控制。他常说他的病是没得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6-2010 07: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超越专业

隆波的病情恶化后,他说话就像旧收音机发出的声音,充满噪杂音,使人不懂他在说什么。阿姜连因此在1983年1月请他停止说话。阿姜连为出家侍者设下规矩和制度,以便能尽快适当和有效的照顾隆波。

这里的卫生相当完善,用消毒剂消毒,以免隆波被细菌感染。轮值的比丘与沙弥都作出很好的调整适应,很快学上怎样照顾隆波。有些比丘甚至在替隆波插入塑胶导管输入流质食物之前,先尝试把管子插入自己的鼻子。以便尽量减轻隆波的不适。另外每两个小时一次至少有两位比丘翻动隆波的身体,以防止患上褥疮。结果隆波瘫痪在床上超过10年,完全没有褥疮。他的皮肤像婴儿一般柔软,充满光泽明亮。

有严格的戒律作基础,知道如何服侍戒师和师伯,再加上弟子对隆波的尊重和爱戴,使得整个看护的流程运作得很顺畅。出家弟子热忱地负起作弟子的义务照顾隆波。不管值班的时段多久,他们总是觉得不够长。

隆波无论病得多严重都从未停止教学,阿姜连描述说:“病得多重都好,隆波一直都在教导我们。有谁大声开面、关门发出声响,隆波就立刻教导他们,不是用语言,而是通过呵责的眼神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0 07: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蕴如马

说到疾病,这是隆波整个修行生涯中所切身的体验。他也因此经常教导弟子这方面的思维。以下是其中一次训试:“五蕴只会照它们自己的那个样子运作。当热、冷或受伤时,我们就这样感受到它。这些都只是乐受或苦受的生起。这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放下”。它不是没有事发生,而是发生了,但由于不是在我们控制能力之内,因此能够放下不执着。

这就像我们饲养的马,开始时很野,难以控制。我们站在地面紧拉着缰绳时它还是要奔跑。如果它真的狂奔时我们就得放下缰绳,否则会伤到双手。放下总好过把我们的手扯断。只有在马没有那么野时我们才能再拉起缰绳。

其他的事情道理也一样。我们的身体就像马匹,生病了如果还能够医,那我们就医疗它。可是如果病到没办法医了,那我们就只有放下。既然我们束手无策,那就最好别去理会它。既然身体随着我们而生下来,就必然会离去。所以就让它这样子终结吧。

所以,不管我们在医院,坐着或站着,疼痛或不疼痛,我们都能轻松面对任何境界。只要我们拥有正见,即使在疼痛当中我们也能够自在,在混乱中也觉得平静。

动脑部手术前,隆波又一次开示道:“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不必冒险。即使是过马路也有一定的风险。”

即使在重病时刻,隆波也丝毫不在意病情。他不时拿出他的疾病来提醒弟子关于色身的实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0 07: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声的教化

许多人是在隆波生命较后阶段才知道他,那时隆波已经病得很严重,无法教学了。去世之前隆波已经瘫痪无法说话9年,虽然身体孱弱无法教导,但是前来拜见他的人潮并没有因此减少。来的有泰国人也有外国人。那时的巴蓬寺气氛宁静但并不冷落,各地的人群不断涌入寺院前来拜见他。即使只是听隆波无声之教化他们也都很满足。

假使白天抵达,探访者可以从室外透过玻璃门清楚见到隆波。傍晚时分,他们可以看到出侍者推着轮椅出来,让隆波在花园透透气。天气不好的话,比如下雨或寒冷,他们就很有可能在房子里向他顶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0 07: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意见

对于应该怎样照顾隆波,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大部分医生都认为应该尽量用最先进的医药来治疗他。可是,很多人不忍心看到隆波依赖一大堆管子插在身上苟活。

无论如何,僧团——隆波的出家弟子——对于应该给予隆波怎么样的医治及治疗时间,并没有任何事前预定的计划或协议。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遵照隆波的意愿行事。可是,隆波的病情总是突发性,而且事先没有预兆。因此治疗方式都是根据当下的状况进行。比如,当隆波受到痰阻塞而窒息时,弟子们总不能坐视不救,让隆波受苦。于是,在医生保证只需一阵子就会平安之下,让他们替他装上呼吸辅助器。通常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弟子们只好接受事情的到来,继续服侍他,以感恩心看顾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0 07: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隆波的过世

隆波终于在1992年1月16日早上5时20分在巴蓬寺过世。庄严的葬礼于一年后——1993年1月举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025 04:43 PM , Processed in 0.09301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