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05|回复: 19

念佛 - 阿姜德 迪沙兰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5-2010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译序

这本书是由 阿姜德 迪沙兰希尊者 (Phra Ajaan Thate Desaransi) 所著的。译者是抱着,想更了解此书内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同时沾佛法的动机下,着手翻译这本书。当时译者也没想到,从事这翻译之前,必须先得到版权所有人,即 达尼萨罗比丘 (Thanissaro Bhikkhu) 的允许,才能进行翻译的。

译完后,译者就将译稿,交给W.A.V.E的负责人Mrs. Lim Tay Poh。承蒙Mrs. Lim的慈悲,她答应将译稿寄去美国,让 达尼萨罗 比丘去处理。在因缘会聚下,刚好比丘身边有位法师能够审稿,纠正了多处翻译不当的地方,并和比丘依照泰文的原稿,进行了检验的工作。在这译本里所有注明的『泰文原意』,就是经过法师们的检验了。过后,比丘将译稿寄回给Mrs. Lim,再有译者更正先前错译的地方。

这是翻译此小书的因缘。是为译序。



冯国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去到任何一个团体,或一位有经验的老师那里,以学习某种修行法门时,你首先应该让自己的心,生出信心;信任你的老师,他对这个修行方法,是极富经验的。同时,信任他的教导,是正确无误的。与此同时,对于那供你修行的地方,你充满了敬意。唯有这样做之后,你才开始禅修。

过去,在你还未学习禅修前,老师们会要求你来个供养或委身的仪式,以激发你的信心。他们或许会要你供养,五对以蜂蜡做成的蜡烛,以及五对白色的花朵-这叫做五蕴;或八对蜂蜡蜡烛,加上八对白花-这叫做八蕴;或是一对各十五克重的蜂蜡蜡烛和同样数目的白花。然后,他们会要求你将所有四十种禅修名称,灌入自己的身与心。过后,他们就会教导你,他们专长的法门。这古老的习俗,自有它的好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仪式,但我不会去讨论。我在稍后,只提一个非常简单、而且易行的仪式。

唯有在内心激发出信心后,你才会去亲近,一个对某种修行法门有经验的老师。如果他是经验丰富于默念 samma araham,他会教导你,去重覆默念 samma araham,samma araham。接着,他要你去观想;在离开你肚脐两寸的地方,有一个发亮有透明的宝石。他也会告诉你,你必须在持续默念的同时,把意念集中在那里,丝毫不让你的意念,从宝石上开溜。换句话说,你把那宝石,作为你意念的定焦点。

如果你去找的一位老师,他对于腹部起伏的禅修法门,是富有经验的话,他会要你去关照腹部的起、伏;集中在身体上的不同动作。比如说,当提起你的足时,你在想着“升起”。当放下你的足时,你在想着“放下”;诸如此类。或者,他要你持续地专注身体的现象,即每一个升起,以及消逝的动作或姿态。

如果对于心灵能力,是富有经验的老师,他会要你重覆默念:na ma ba dha,na ma ba dha,并集中意念,在单一的相上,直到你看到天堂和地域,天人、梵天等等,直到你因这些景象而心移神驰。

如果你的老师,是富有经验于,以呼吸为禅修法门,他会要你集中在“吸进”及“呼出”,并且要你空掉自己的意念,而只专注在呼吸的进气与出气。

如果你的老师,有经验于,以念 buddho (佛陀,觉者)为禅修法门,他会要你重覆念 buddho,buddho,buddho,同时也要你将意念,坚稳地住在这禅修词,直到你充满熟练善巧的。接着,他会要你沉思、冥想 buddho,以及,“到底是什么在说着 buddho?” 一旦你看到它们,是两个分别不同的东西时,你就集中在“什么在说 buddho”。Buddho 这字眼会消失,剩下来的,就是“什么在说 buddho”。你就集中意念,在“什么在说 buddho”(念佛人是谁?),作为你观照的对象。

身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或者在任何时代,不论在教育程度或能力上不同(我不批评,任何去相信,未经过检验的真理的人们,说到底,我们都想要知道及见到真理,尤其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佛教教导完全真实的因和果。但为什么,我们就是会陷入,在每个地方都听到的主张和广告宣告呢?这必定是,现今的人们,多是急躁的,同时,要在还未全部成就那因之前,就要看到成果了。他们认为现处在原子时代,本应如此。

佛教教导我们去穿透心和意念;它们都是心理现象。至于身体,它是生理现象。生理现象,是必须被心理现象所操控的。当我们开始练习禅修,以及训练意念,好让它平静和不被扰动时,我看不出,我们在那时候,会为任何人,带来任何的问题。如果我们继续练习,直到熟练为止,那我们就会安静与平和。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是这样的话,整个世界,将会是平和及快乐的。至于我们的身体,只要我们的意念,一直在主导着,我们就能使它平和。一旦正念消失,这身体就会马上回到它旧有的状态。因此,且尝试重覆默念 buddho,来训练我们的意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28-5-2010 08:23 PM 编辑

恕我没太多的时间把整本书抄写出来,以下是我个人认为的要点,欲抄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也愿大家的修行有所成就。

若网友有看到此书的网络版,敬请放上来分享。

Sadhu x 3



Pegg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28-5-2010 09:04 PM 编辑

练习禅修的预备步骤

在用 buddho 这字眼,作为禅修练习之前,你应先做预备的步骤,即在你的意念里,激发出信心,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接着,顶礼三拜:口中称念:

Araham samma-sambuddho bhagava
世尊是清净及无上正等正觉的

Buddham bhagavantam abhivademi
归依佛、世尊,我顶礼下拜 (顶礼一拜)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
世尊是善于教导佛法的

Dhammam namassami
归依法,我顶礼下拜 (顶礼一拜)

Su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ngho
跟随世尊教法的僧团,显露出正确的行为

Sangham namami
归依僧团,我顶礼一拜 (顶礼下拜一次)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归依他,世尊、应供、无上正等正觉 (三称)

(忆念佛陀的功德,世上最伟大的老师,已经从任何一种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他一直是沉静、泰然及平和的。然后顶礼三拜。)

:这些预备步骤,纯粹是个例子而已。如果你想要诵念更多的经文,那是没错的。但,在每一次开始禅修前,作为第一个步骤,你应该向佛陀顶礼;除非那用来禅修的地方,并不适宜让你这么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28-5-2010 09:06 PM 编辑

现在你盘腿而坐,你的右腿在你的左脚上,你的手掌心是向上摆放在脚部,右手置放在左手上。坐直,在心里重覆默念 buddho。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胸口,在心脏的位置。别让你的注意力,飘迷在前头或后方。你应该以正念,来保持你的意念,处在那一点,平稳地制心一处,这样你就会进入了定的状态。

当你入定后,你的意念或许会空无,让你丝毫不知道已经做了多久。直到你从定的状况出来时,那也许是几个钟头的时间了。因此,你不应该在禅坐时,为自己设下时限。让事情跟随它们自己的轨则。

当处于真正的定时,意念是一意的;意念是处于一点。如果还未达到心处一点的状况,那意念就还没处在定里,这是因为真心只有一个。如果还有多个心理状况在运作中,那你就没穿透到真心去。你只是到达意识的部分。

还未练习禅修前,你首先应学习去区别心和意识(意念);它们是属于不同的东西。意识的作用,是针对一切事物来思想,以及去组合意识形态、观念及概念。心,则就只是处在寂静,同时知道那就只是寂静而已,完全没有任何一点念头的升起。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好像是一条河流跟河流里的波。当河流是平静无波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清澈明亮的河水。

所有的科学研究,以及一切的烦恼,之能够升起,是因为意识在思想着,同时组合了观念,跟着向外飘迷以寻找它们。当你自己的意识,是平静而到达心的部分是,你的心,就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事情。

水的本质,是清洁和清澈的。如果有人,把染料放入水里,水就会因染料而产生变化。但,一旦水被过滤和蒸馏后,它就会变回清洁和清澈,就像之前那样。这乃是对心和意识的比论。

其实,佛陀教导说,意识和心,是同样、相等的。如果没有心,那就没有意识。意识,是一种境况或状态。心,它本身是没有任何境况或状态的。在练习禅修是,不管是任何一位老师或方法;如果是正确的,它将会是穿透到心去的。

当你到达心时,你将会看到你所有的烦恼,因为意识,把所有的烦恼都集合在意识里。所以,现在你要如何处理它们,就要看你自己了。

当医生们要治疗疾病时,他们首先得找出疾病的成因。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用正确的药物,来治理疾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28-5-2010 09:36 PM 编辑

我们开始越来越长时间的禅修,重覆默念buddho,buddho,buddho后,我们的意识,会逐渐摈弃它的散漫和浮躁不安,然后集中安住于buddho。意识将会安稳地住着,以buddho作为它唯一的占据点。知道你看到,那默念buddho的意识状态,跟意识在每个时刻的情况,即坐、站、行走或躺着时,都是相同的。不论你在进行什么活动,你看到意识,是明亮及清楚地随念着buddho。一旦你已到达这个阶段,你就尽量保持你的意识在那里,越久越好。别急着想要看这,或要成为哪个什么的--这是因为,欲望,乃是意识集中的最严重跟障碍。一旦欲望升起,你的专注力将马上败退,因为你定力的根基-buddho,并不坚强。当这情形发生时,你根本抓不到任何的基石,你会感到非常的烦恼不安。你只能回想起,那曾是平静有快乐的定境,而这更加扰动了你的意念。


以农夫种稻般地来练习禅坐。他们是不急躁的。他们播种、耕地、耙土、插秧,一步一步来,并不省略任何一个步骤。然后,他们等待着植物的成长。就算他们还看不到,稻谷的长出,他们有信心,稻谷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生长出来。一旦稻谷长出来,他们深信,自己肯定会有所收成。他们不会为了稻谷,而拔苗助长。任何这么做的人,最终将得不到丝毫的收获。


这道理在禅修方面上,是同样的。你是不能够急的。你无法省略任何一个步骤。你必须让自己坚定地相信:“这禅修字眼,肯定能够让我集中意念的”。不需要去疑惑,到底这禅修字眼,适合你的性情或气质,同时也别那么想:“那人用上这禅修字眼后,有这般那般的成绩;而我用它时,我的心意却无法安顿下来。它对我一点受用也没有”。其实,如果心意是坚定地安住,在那重覆默念的禅修字眼上,则不管那是什么字眼,它都是会有作用的--因为你的重覆默念,就只是要让意念平稳及坚定下来,如此而已。如果要有任何额外的成果,就得依靠,每个人的个别潜能及能力了。


佛陀在世时的一个时候,曾有个出家人,在池塘附近禅坐。他看到一只鹭,潜入水里捉鱼吃。他就拿这情景,作为他禅修的题材,直到他成功地证悟了阿罗汉果。我从来未曾见到,有哪一本禅修手册提过,有关鹭捉鱼吃的情景,能够作为禅修的题材,但,他就是有能力用它来修行,直至证阿罗汉果--这描绘了我刚才所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30-5-2010 06:06 PM 编辑

当意识已有意愿,要住刘在禅修字眼buddho为界限的范围内,而正念是作为主导的话,那意识肯定会生出反叛的意念。我们必须训练它及约制它,因为我们在为意识寻求平和及满足。


一般上,意识是容易倾向于散漫、分心的,就如我已解释的,同时,在很多时候,意识是迷乱到这种分心;当我们开始观照buddho,buddho,buddho,一旦我们把意识,专注在buddho,它就是不会保持着。它会跑去想,任何我们将要开始,或未完成的工作。意识会去想做这做那,直想到工作,是如何地被完成;担心无法妥善地处理那工作或不能够完成。。意识也想着;别人交付下来的工作,或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将只会是浪费时间而已;如果我们不依照着吩咐去做,这些工作只会让我们丢尽脸了...。


这是障碍新禅修者,无法达成专注的一种散乱心。你必须将你的意识,拉回到buddho,buddho,buddho,同时,告诉自己:“这样的想法,不是趣向平和的道路;真实的平和之道,是让意识住于buddho,而不是其他任何的东西”-接着持续地重覆默念buddho,buddho,buddho...。


过会儿,意识又会再向外漂浮。这次,是你的家庭——你的孩子、你的妻子或丈夫:“他们活得怎样了?他们健康吗?他们吃的好吗?”如果你是远离他们的,你会想像有关他们的起居;他们吃些什么。那些已经离开家的人,就会思念着在家的人。那些在家的人,则想着那些已经远走他方的人——害怕他们身处险处,别人会侵害他们,他们没有朋友,他们是寂寞的——想着一百零八种方面;任何意识所能够想像的,全部都把事实夸大其词。


又或者,你还年轻单身,你想着和朋友取乐——到你们时常去的地方、曾经拥有过美好时光、你时常做的事情一直至你说出话来,甚至是笑出来的地步。在种种烦恼里,这种烦恼是最恶劣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28-5-2010 10:23 PM 编辑

如果你把持buddho,贴近到心,用你的正念,只把buddho置于意识,那任何的危险,将不会向你迎来。因此,对buddho,要有坚实的信心。我保证,那将不会有任何的危险--除非过去你造了恶业,而它是超越任何人,所能给你的保护能力。就算是佛陀本身,也无法保护你,让你免去恶业。


当你初入定境,它会是这个样子:你对于什么是定,根本没有概念,或对于一境性,会是怎样的感受?你只是有意地、把正念稳实地,集中在单一的相上--那稳实集中于,单一相上的意识能力,就带领你进入,一个定的状况去。你根本不会去想,原来定境像这或那样子,或者你要它像这或那样子。它就只是处于,它自己的状况,自动的。没人可以强迫它。


在那当儿,你会感觉到,你好像是在另一个世界(意识里的世界),有着闲适及单独的感知。那是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所能够比美的。当意识从定境退下来时,你对那意境的消失,会感到遗憾,而你会把它清楚的记住。我们所说的定,都来自于曾经处在那状况的意识。是要意识还集中在那状况,我们就不会对他人所说、或做的事,感到兴趣。


你必须训练意识,使它时常都进入这样的定境,让自己熟练善巧及精通,但你不要尝试回忆过去的定境,也别去想要让你的定境,像以往那样--因为它不会是那个样子的,而你只为自己添加麻烦。就只是沉思、冥想buddho,buddho,buddho,同时专注你的意识于内心的默念。过后它会做什么,则是它自己的事了。


意识初次进入定境后,它下一次不会在有同样的状况,但你不需为这担心。那顶境会是什么样子,不需为它担心。你只需确保,意识能够进入定境里去。当那些成果,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时,你的了解度就会更宽广,你接着会发展出很多不同的技巧,来面对这意识。


我在这里所提过的,纯粹只当例子。当你跟随这些指示训练时,不要过分地依赖它们,否则的话,它们就会变成观念、成见『泰文原意』,这样一来,你的禅修就不会有进展。只需要记得,在你的禅修开始有进展后,它们可作为比较的用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和意识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28-5-2010 10:46 PM 编辑

心和意识。让我们多谈一些心和意识,好让你们明白。说到底,我们在谈着意识集中的训练;如果你们不明白有关心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你将不知在哪里或如何去练习集中力(定)。

每个众生,一生下来--人或动物--都有着一颗心和一个意识;但心和意识有着不同的职责。意识会思想、飘荡徘徊、组合无数无量的想法;这些都是在烦恼的带领之下。至于心,它就只是所谓“知道的那个”。它不会组合任何想法。它是中立的--在中间--在每一件事物上。觉知是中立的:那就是心了。

心是没有一个形体的。它是一个精神现象。它纯粹是觉知而已。你能把它放在任何地方。它不是处在身体的内部或外部。当我们叫心脏为心,那并不是真实的心。它只是一个泵血到全身的器官,好让身体能够继续存活。如果心脏无法泵血到全身,生命就不能保持下去了。

一般上,人们都时常说到心:“我的心感觉到快乐...伤心...沉重...轻松...郁闷...”。所有的东西都关系到心。阿毗达摩的专家们,无论如何,则从意识来说:意识处在有益的状态,意识处在无益的状态,意识处在中立的状态,意识处在色界的层次,意识处在无色界的层次,意识处在卓越的层次等等,但,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真实的心和意识到底是怎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28-5-2010 11:10 PM 编辑

意识,是用来思想和组合想法的。它必须利用到六种感官,作为它的工具。即当眼睛看到一件物体,耳朵听到一个声音,鼻子嗅到一种气味,舌头尝到一种味道,身体触到跟触觉有关--冷、热、硬、软,或者智力沿着烦恼路线去思考--好或坏:如果任何这些东西是好的,意识就欢喜;如果他们是坏的,意识就不高兴。这些全部,都属于意识的事物,或是附属于烦恼的事情。摒除了这六种感官(六根),意识就无法加以利用了。在经典上,它们是被分析成六种官能,六个因素、六个接触的方式,及其他不同的东西,但这些所有,都出自于这六种感官。因此,这些都是意识的特性:它们从来都不能静止下来。


当你训练意识,或,用另一种说法,练习集中专注力时,你必须把蠢动于六根的意识给控制过来,就如所解释的,将它停顿、静止于一样东西:它的禅修字眼,buddho。别让意识漂浮在前头或后面。让它静止,并且知道它是静止的:那就是心了。心,跟任何一个感官你都没有牵连的,这就是为何它被称为心了。


一般人说到某些事情的心要时,他们指的是它的中心。就算说到他们自己的心时,他们指向胸膛的中间。事实上,心不存在于任何一个特别的地方--就如我已经解释的--虽然,它是在每一样事物的中心。


如果你要明白心是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深深地吸气,并持着你的气一阵子。在那一刻,不会有任何一样东西,除了一个:中性的觉知。那就是心,或“知道的那个”。但如果你尝试这样去抓住心,你是没办法把它抓的久的--至多是你暂停呼吸的那一刻而已--但你可以尝试,就只是去看看,真心到底是怎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28-5-2010 11:50 PM 编辑

一旦你理解到,心和意识有着不同的职责及性质,你会发现,这将更容易去训练意识。其实,心和意识确实是同样的东西。就如佛陀所说的,意识和心是相同的。当我们练习专注力(定)时,对训练意识来说就足够了;一旦意识被训练起来,我们就将从那里见到心。


一旦意识已经获得充足的训练,即利用正念力,把意识跟随buddho,作为唯一的住处,意识它就不会漂浮到不同的事物;相反地,它会集合成为独一。那禅修字眼会在你不知不觉下消失,而你会感受到,一种和平及闲适的感觉,是没有其他东西能够相提并论的。那些从未曾经验过这种闲适的人,当他们第一次经历时,是无法去描述它的,因为在这世上,没有其他人曾经体验过那种和平及闲适。就算其他人曾经体验过,那也是不一样的。基于这原因,你会发现很难去描述它--纵然你可以为自己描述。如果你尝试去向别人描述,在他们理解之前,你必须运用明喻和类比法。这类事情是很个人的:只有你自己可以知道它们。


另外,如果你在多生多世以前,就已经发展出很多的潜能,各类惊异的东西就能发生。比如,你可能得到关于天众或饿鬼的知识。你可能知道你自己的过去及未来,还有别人的:在那某一世里,你曾经是这个样子;在未来世,你将会是那个样子。虽然你不曾意想知道这些东西,当意识达到定境时,它自己能够以非常惊异的方式来知道。


这类东西,确实是很迷眩初学的禅修者。当这在他们身上发生时,他们喜欢向他人夸耀。当那些人也跟着尝试去禅坐,却没有获得相等的知识及能力时,他们就感到气馁,料想着他们并没有功德或修行的潜能,接着,他们就开始失去修行的信心。


至于那些见过这类东西的人们,当他们的知识或能力溃退时--因为他们已经被外在的东西所卷走,同时也没以心,来作为他们的根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去捉住任何一样东西。当他们想着一向以来所知道的东西时,他们的意识就变得更加的混乱。喜欢夸耀的人,只会以闪耀的言语,谈着他们见过的事。热切的听众,确实喜欢去听这类东西,但热切的禅修者,却不感到兴趣,因为他们只喜欢去听当下及真实的事。


佛陀曾教诲过,他的教法是否兴旺,抑或衰退,实在有赖于去实践教法的人们。教法之会衰退,即是当禅修者只获取了些许知识后,就去向他人夸耀、完全没有内涵地,说着外在的事物,而不是阐明基本的禅修原则。当他们这么做时,他们是在毫无觉醒下,致使着宗教的衰退。


那些在说着有用及真实事情的人们,则让宗教兴旺。他们不是只为了娱乐而说。他们是为了因与果而说:“当你这般禅修,以禅修字眼这样默念,它会使到意识集中为一,把意识里的烦恼和不安,这样子给摒除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30-5-2010 06:11 PM 编辑

当你以buddho来禅修,要有耐心。不要着急。对你的禅修字眼要有信心,同时以正念使意识随住在buddho里。是你的信心,使得意识坚稳及不动摇,能够让它放下所有的以后及不确定。意识会在它的禅修字眼下集中,同时,正念将使意识在每个时刻,只紧随着buddho。无论你在坐、站、走路、躺着,或你在做任何工作,正念只是留心于buddho,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如果你正念还是微弱的,而你的技巧还不多,那你就必需执持buddho,来作为你的基础。否则的话,你的禅修将不会前进,或就算它有进展,它也不会有任何的基础。


如要有强大的定力,意识必须是坚定的。当正念是强大、而意识坚定时,你就决定这是你所要的:“如果我无法住在buddho里,或在心中看到buddho,或让意识只守留在buddho里,我就不会从我这禅修里退下来。就算失去我的生命,我也不在乎。”当你能够这么做,意识积聚为一的速度,会快过你所能察觉到的。buddho这禅修字眼,或任何可能已经烦扰、迷乱你的字眼,会在一眨眼间消失。就算是你已经执著了很久的身体,不会浮现于你目前。剩下的,只是心—纯粹的觉知--冷静、平静及处于闲适。


当这发生时,禅修的人实在是欢喜的。在下一回,他们会要它再发生,而它却不会再发生。这是因为欲望阻碍了它的发生。专注力(定),是非常难以捉摸及敏感的。你无法强迫它,成为这个或那个---同时,你也没办法强迫意识进入定境。

如果你不耐烦,事情会更糟糕。你必须非常的忍耐。无论意识是否将达到定境,你从过去早已经禅修于buddho了,因此,你就只是继续修持于budhho。就当成你从未曾以buddho来禅修过。让意识中和及平稳,让呼吸轻轻地流动,同时用正念吧意识专注在buddho,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当意识进入定境的时候到来,它会自动地那么做。你无法安排它发生的方式,如果它是你所能够安排的话,那全世界的人,老早就成为阿罗汉了。


知道如何禅修,但没把它做对;做对了一次,希望它再同样发生,而它没出现:这些,都是修习正定的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30-5-2010 03:22 PM 编辑

在以buddho为禅修,你必需去行,好让你自己是敏捷和精通的。当一个好的或坏的心情撞击你时,你必需能够马上进入定境。不要让意识被那心情所影响。正当你想起buddho,意识是马上收摄的:当你能够这么做,你的意识将是坚固,同时它也能依靠自己。


当你修行到这般精通和有经验后,过了阵子,你会发觉,你对所有东西的烦恼和执著,会逐渐自动地消失。你不需要去清除这或那烦恼,告诉了自己,这或那烦恼,必需用这或那个教法、方法所除去。满足于任何对你有功效的方法。它们有太多种类了。


用我已经解释过的方法,来让烦恼逐渐消失,好过你尝试去:安排事项,进入四个层次的禅那,摒弃寻、伺、喜、乐,剩下一境性和舍心;或尝试安排,通过摒弃我见、疑惑及戒禁取见,以进入第一阶段的涅盘之道路;或你看到众多的烦恼,告诉了自己:“有这那烦恼,我就能用这种方法沉思,因此我就超越那烦恼。我还有这些各式各样剩余的烦恼。如果能够用这些些的方法来沉思,我所有的烦恼就会了结”--- 但你没发觉到的,是,那想要看到、知道以及达到这些事情的意识状态,其实是一个稳固地套牢在意识里的杂染。当你完成你的沉思冥想,意识又回到它原有的状况,而并没有获取任何的东西。除此之外,如果有人走来告诉你,一些你持相反看法的东西,你就开始粗暴地反对,好像是别人倒了煤油,而燃烧的火一般。


因此,坚实地守住你的禅修字眼,buddho。就算你没达到任何东西,至少,你有禅修字眼,作为你的根基。你既有的杂念会减少,或甚至会消失,比起掌握不到任何基础,这会来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30-5-2010 03:25 PM 编辑

其实,所有的禅修者,都必需稳实地掌握他们的禅修字眼。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被说是有基础的禅修。当他们的禅修溃退时,他们就可能用上它来,作为能够把持的础石


佛陀曾教导过,那些努力摒除烦恼的人们,必须行动得像古代的战士。在以前,城门及塔的城堡,以保护自己于敌人的袭击。当一个机敏的战士走出去作战、却看到自己不是敌人的对手时,他会退回他的城堡,并防卫着它,使得敌人无法摧毁它。与此同时,他会集合足够的军队、武器及粮食(即:使他的专注力或定,是往前直行及强大的),过后又走出去,再和敌人作战(即是所有种类的烦恼)。


专注力(定)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你没有专注力(定),你的洞察力从哪里得到力量?内观禅修的洞察力,并不是能够用安排来创制的。相反的,它来自于精勤锤炼过的专注力(定)。


就算那些被说成,是以‘清明的洞察’来达到觉知的人:如果他们没有任何精神上的静止,他们的洞察,是从何而来?如是的话,那他们纯粹是还未臻圆满定力了!我们只有这样看待,才能显出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30-5-2010 06:10 PM 编辑

当你的专注力(定),是坚实及平稳的,使你能到达随意进入、以及退出的阶段,你就能长时间处在定里,沉思有关身体上,它欠缺吸引力的地方,或是它的生理元素。或者,如果你喜欢,你可以沉思、冥想于世界上的人们,直到你把他们全部都看成是骷髅,或者,你可以冥想整个世界是空无的...。


一旦意识是圆满地集中了,则不论你是坐着、站着、行走着或躺着,意识将是时刻都集中的。你将能够清楚地,看到你的烦恼—贪、嗔、痴,是如何从意识升起—从这个或那个原因升起,它们如何保持在这种或那种状况,同时,你能够找到不同的技巧,来作为摒弃它们的手段。


这就好像一潭浑浊了数百年的湖水,突然间变得清澈,让你能看到湖底的所有东西;这都是你未曾梦想过,会处在那里的。这叫做洞察——看到事物本有的真实。它们有怎样的真实,就是你所看到的真实,是没乖离了那真实。


强迫意识去保持平静,能够使它放下烦恼,只是这种放下,就像剪草的人,只把地上的草剪去,而不把根部挖掘起来。当雨再下时,这根部肯定将长出嫩芽来。换句话说,你看到,随六种感官(六根)而来的既有意识,它所带来的祸害,但你一看到它时,你就后退到静止去,而不是小心地沉思那些既有概念,就如当意识,处在定境之中。简单地说,你只是要静止,而不要花任何时间,在沉思、冥想—像蜥蜴依赖它的洞穴那样,来求取安全。当它一看见敌人走来,它就逃进洞里,以暂时躲避危险。


如果你要把烦恼连根拔起,那当你看到烦恼,从六根而起---打个比方,眼睛看到物体,或耳朵听到一个声音,接触就形成了,而它让你满意或不满,快乐或伤心,接着你执取了它,成为你意识所缘的对象,致使意识阴沉、扰乱及不安,有时直到你无法吃、睡,甚至是自杀的地步——当你清楚地看到这时,将你的专注力(定)坚强起来,集中你的意识,去检验那意识所缘的特别对象。比如说,如何眼睛看到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物体,而让你感觉称心如意时,集中地只去检验那满意的感知,去找出来,到底它的升起,来至于眼睛、抑或是那物体。

如果你检验那物体,你看到,它只是个物理现象。不管它是好是坏,它并没有劝服你,要你满意或否,或者要你爱它或恨它。它只是个物体,跟随着自己的本质,出现又消失。


当你再检验那看见物体的眼睛时,你会发觉到,原来是眼睛去寻找物体,而一旦它找到一个物体时,光线就被反射到视觉神经,因此,所有能见到的形状都出现了。眼睛并没有尝试劝服你,去觉得满意或不满,去爱或恨任何的东西。它的作用,是纯粹去看而已。一旦它看到了能见到的形状,那形状就消失了。


至于其他的感官,以及它们所接触的尘(物),不论具吸引力与否,它们应该以同样的方法来检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0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30-5-2010 06:17 PM 编辑

当你如此观照、省察,你会清楚地看到,世间上所有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烦恼的体相,都是因为这六种感官(六根)。如果你观照、省察好六根,以不随它们贴上标签,烦恼就不会在你内心升起。刚好是相反,内观和洞察力会升起,全都是因为这些同样的六根。六根是善与恶的媒体。我们会有一个好或坏的来世,则看我们如何利用它们。


这世间(从巴利经典的诠释:六根触六境,就是世界,就是世间),看起来是跟广大的,是因为意识不集中,因而它被允许,在六根所触的尘之间自由地飘荡着『按泰文作修正』。当意识被训练的专注起来,世间就变小了;它会处於你的掌控之下,同时意识能够在它自己的范畴内,去观照着六根。换句话说,当意识是充分集中时,六根触六尘『泰文原意』——眼睛看物体、耳朵听声音等等——根本不会出现。所有会出现的形状及声音,都只是出现在定境里的心理现象。你根本不会去注意外在的感官。


当你的专注力(定)非常扎实、强大时,你就有能力去观照意识世界。它能生出感官接触、认知、既有概念以及所有烦恼。意识会从所有的东西抽离出来,留下的只是心,或单纯的觉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5-2010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peggy_str


                Buddho                               
                                                by
Phra Ajaan Thate Desaransi
translated from the Thai by
Thanissaro Bhikkhu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thai/thate/buddho.html

英文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0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山野草夫

感谢分享~

sadhu x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0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30-5-2010 06:20 PM 编辑

心和意识有着不同的特性。意识,既能够去思考、把认知及既有概念等等组合起来;它会这么做,直到它延续这些东西、把它们执取回到意识里去的程度。当意识看到,因执著所有烦恼而来的痛苦、祸害及压迫后,它会放下、及从所有的既有概念和烦恼中后退。在那时候,意识就变成了心。这是心和意识所差别的地方。


心是中立及静止的,它根本不会去想任何的东西。它就只是觉知于,它自己的平静。心纯然是中立或中心的现象。中立于没过去、没未来、没好、没坏:那就是心。当我们谈到任何事情的心要,我们的意思是它的中心。就算是人的心,是一种心理现象,我们说,它是在胸口的中间。但真心在哪里?我们不知道。试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任何部分,你在那点上会有觉知。或者,你可以集中你的注意力,到身体以外——到一根柱子或房子的一堵墙,做个比方——那就是你会有所觉知的点了。


所以,我们可以下结论说,真正的心,是静止和中立的觉知。无论中立的觉知所在何处,那里就是心的所在


当一般人在谈着心时,那不是真实的心。它只是一组肌肉及瓣,来泵血到全身,以让身体存活。如果这泵不能输送血液到全身,身体将无法生存。它就必须死去了。这对头脑来说,是同样的道理。意识,是以头脑当成工具,去思想善与恶。脑的神经系统,是生理的现象。当它众多的因果要素被隔除后,这生理现象就无法继续下去。它唯有终止下来。


但对於意识来说,它是精神的现象,在佛教的教导里,它继续存在,同时还会重生。这精神的现象之会终止,是当内观洞察到,它的因果要素,同时也把它们潜在的因,给连根拔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0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30-5-2010 06:24 PM 编辑

世上没有任何的学科及科学,会有一个终点。你越是去研究它们,它们更是会扩展下去。只有佛教,能够教你到达终结。在第一阶段,它教导你,去认识或熟悉你自己的身体,去看它是如何的从众多部分(三十二个部分)组合在一起,什么是它们的职责。与此同时,佛教教导你去看,身体本不具吸引力的固有性质。它教导你,让你自己去认识或熟悉这世界(人类的世界),即是从痛苦及压迫所组成的世界。这世界的性质是,它终究是会崩溃、毁灭的。


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这身体——虽然它充满这污迹及不吸引人的东西,同时,就算它是被各种类的痛苦和压迫所组成——我们还可以依赖它一阵子,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它来行善,好让我们因死亡而离开前,偿还我们对这世间的债务。


佛陀教导我们,虽然一个人的本质(这世间)是会毁灭及死亡,意识——这世间的监视者——只要它还有烦恼,它就必须回来重生(轮回)。因此,他教导我们修行于专注(定),即纯粹是事关意识的。一旦我们修习于专注(定),我们会感觉到每一个内在的感官接触,都只是在意识里罢了。我们将不会关心于,我们从眼睛或耳朵所看见和听见的了。相反地,我们就只是在意识中,觉知到感官上的接触。这就是所谓的:把世间的范围缩小。


作为你对自己意识的衡量,感官是最佳的手段了。当感官的接触,撞击到意识去时,它对你有什么样的冲击?如果它带有很多的冲击,它显示出你的专注力(定)是微弱的,你的根基还是摇晃的。如果它只有些许的冲击,或者是完全没有冲击,这显示了你的专注力(定)是强大、你的根基是坚固,同时你完全有能力,来照顾你自己。


这就好像是给菩萨(未成正觉的佛陀)一直带来很多麻烦的提婆达多。如果不是提婆达多,菩萨就没办法圆满他的波罗蜜『泰文原意』。一旦他的波罗蜜已经圆满了,他就有能力证到觉悟,而成为佛陀。在还未得证觉悟之前,他必须抵抗那些庞大的诱惑之军;同时在他一证到觉悟之后,三位诱惑之军的女儿,有再来试探他一次。结果是,世上的人们,从此以后都赞叹他,能够一次过,征服掉了世间的烦恼。


只要内在的感官还存在的一天,触境还会是一个意识所缘的对象。因此,那些觉者,已经看到了这些事情的祸害后,会愿意从它们那里抽离或后退,留下的是心,是中立...中立...中立...的,没有思想,没有想像,没有任何的造作。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世界是在哪里形成?这就是佛陀所教导我们的,以达到世间的终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025 04:55 PM , Processed in 0.13450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