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489|回复: 55

比库等于比丘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5-2010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发生在2008年中国江西宝峰禅寺帕奥止观禅修营的一件事:

在一次公开佛法问答中,有禅修学员问起关于南传上座部尼僧的问题,禅修营的指导老师玛欣德比库回答说:现在已经没有比库尼了。在座的听众也包括许多北传的僧尼法师,但大家都没有异议。 然而,事后却有个居士对两位比丘尼法师说:你们不是比丘尼!尊者说了,现在已经没有比丘尼了。比库尼偷换成比丘尼,事情就这样闹开了。最后,这个居士离开了禅修营。 说现在已经没有比库尼,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然而,如果说现在没有了比丘尼,那么该把为数近十万之众的北传尼师们当成什么!?那么,比库等于比丘吗?比库与比丘有什么不同? 比库不等于比丘! 下面将比库与比丘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归纳为十点: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5-2010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语源不同: “比库”源自巴利语,是巴利语bhikkhu的直接音译。 “比丘”源自梵语,是梵语bhikùu的古音译。玄奘、义净等大翻译家将之更准确地音译为“苾刍”。现在的读音近似为“比输”。 2.释义不同: 比库含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如南传《律藏》中解释:“乞讨者为比库,遵从于行乞者为比库,持割截衣者为比库。” 《清净道论》中说:“比库者,以应见到轮回的怖畏,或应持割截衣等,获得这样名称的信心出家的良家之子。”
比丘含有乞士、破烦恼、怖魔等义。如北传《大智度论》卷三中说: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10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传承不同:
比库是巴利语传承的南传上座部受了具足戒的男子,即南传僧人。 比丘是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大乘僧众,包括汉传的法师与藏传的受具戒僧人。汉传僧尼依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其实是经过中国改造了的南山律)受戒,藏传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受戒。本文也特指汉传僧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10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得戒不同:
比库的身份须经上座部僧团在具足五项条件1 的甘马(kamma,羯磨)中得到确认。 比丘的身份则在传授三坛大戒的传戒法会中确立。 5.形相不同: 比库应剃除须发,常年身披黄褐色或红褐色的上下衣(一大块经割截的布)。若在寺中,可以偏袒右肩。进入俗人区时,则应披覆齐整、赤足。不得戴手表、挂念珠等。 比丘平时上身穿长衫或太虚褂,下身穿宽筒裤、长筒僧袜,束脚,脚穿僧鞋或罗汉鞋。在做法会等正式场合下,加穿海青、搭七衣或大红金镂祖衣。最明显的标志是头顶上燃有戒疤。
1 五顶条件是:1.事成就(人选无障难);2.众成就(足够僧数);3.界成就(界场如法);4.提案成就(甘马符合程序);5.甘马语成就(发音准确,语法无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10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持戒不同: 比库应完全持守佛陀制定的所有戒律,包括不歌舞娱乐、不持金钱等。 比丘除应守佛制的戒律外,还遵守“梵网菩萨戒”和许多祖师制立的清规。对于佛制戒律,大多数比丘认为“小小戒可舍”、“随方毗尼”,所以普遍可以唱咏歌乐(唱赞佛曲等)、耕田种地(农禅并重)、积蓄钱财(标价佛事、功德箱等)、贸易买卖等(流通处、以寺养寺等)。 7.饮食不同: 比库不事世俗生产,饮食多依托钵获得,或接受施主送食,故不忌三净肉。多数比库日中一食,也有一日两餐者,但皆须离非时食。 比丘多自炊自煮,特别注重素食,也戒葱蒜等五辛。除少数人持午外,大部分比丘一日三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10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见地不同: 比库普遍比较保守,只礼敬佛陀和上座比库,遵从苟答马(Gotama,乔答摩)佛陀的教导。南传上座部在教理上不曾出现过宗派,皆依据巴利三藏及其义注。现有的南传诸派主要是在戒律传承和行持细节上的分歧。
比丘们崇拜诸多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祖师
甚至诸天鬼神等,其中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特别受青睐。在教典上,尊奉大乘经典和历代祖师大德的论著。汉地在隋唐时期曾出现过十宗,当今则以净土、禅宗为主流,近年来藏传佛教对汉地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比丘们的见地与所宗的宗派有关,多数比丘持“自性”、“空性”、“真如”、“唯心”、“唯识”、“顿悟”、“他力”等见。 9.修持不同: 比库修行止观、戒定慧、四念处等,修行方式以坐禅、经行为主。多数比库也学习经教、说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在今生中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比丘们的修行方法五花八门,有参禅、念佛、诵经、持咒、拜佛、礼忏等等。较正规的丛林修行方式有早晚课诵、过堂、上供、普佛、坐香、打七、出坡、放生、拜忏、放焰口、打水陆等。对于修行目标也多种多样,有人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有人追求往生净土,有人追求明心见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业障,有人追求神通,有人追求感应等等。 10.身份不同: 除了少数比库发愿行“大菩提乘”外,多数希望依照佛陀的教导成为佛陀的弟子(声闻)。
一切比丘皆应发“菩提心”,都是“大乘菩萨”。


部分比丘把追求解脱生死、希望成为佛陀真正弟子的修行人蔑称为“小乘”。 这里继续讲一件同样是发生在该次禅修营中的事: 在禅修营期间,玛欣德比库每隔一天晚上都会给禅修营学员们作佛法开示。在一次佛法开示中,谈到了“障碍法”的问题。所谓“障碍法”,即是造成投生天界与证得禅那、道果的障碍。在五种障碍法中的第五种是“违令障”。经典中对违令障的解释为:只要身为比库,或自称比库者,当他故意违犯任何学处而未经如法忏悔,或未被僧团解罪,则无论如何精进也不可能证悟禅那与道果。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开示中谈到犯戒比库的可耻、过患、苦报等等。 听众中有许多北传的僧尼法师,包括宝峰禅寺的常住法师和参加禅修的僧尼,但大家都没有异议,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清楚:“比库”是指南传僧人,“比丘”是指北传僧人。 然而,假如我们把其中的“比库”偷换成“比丘”的话,那么,应如何看待北传历代祖师大德的证量?!是否在北传的寺院里面否定和诅咒北传僧人?江西宝峰禅寺可是中华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的道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5-2010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比库”和“比丘”只是一个字的差别,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他们分别代表着南北传的不同传承。 当然,差异虽显而易见,我们仍然应看到两者之间的许多共通之处。南传和北传同根同源,皆源自佛陀的教导,皆共尊佛法僧三宝。比库和比丘同为佛教中的出家人,皆是沙门释迦子。 就好像一棵树,长到了一定的程度必定会有分枝,要让树不分枝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必然会产生分歧,会有宗派的开展和学说的差异。 南传和北传就好像在佛教大树上的两个分枝,它们有共同的根,但两千多年的分流也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许多差异。 南传上座部佛教很保守——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地保守着佛陀的根本教法。北传大乘佛教讲“圆融”,讲“方便”,讲“随方毗尼”,讲“与时俱进”,只要能够随顺众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也无妨。
南传和北传的关系既不是修学次第先后的关系,更不是大乘小乘、高下胜劣的关系2 。南北传之间既没必要互相排斥、互相诋毁,也没必要掺杂糅合、混淆等同。
2 例如: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也有人鼓吹应以南传为基础,修到“阿罗汉”后再“回心向大”,发“菩提心”,毕竟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10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和北传佛教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在彼此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保持和发扬各自的传统和优点。
正因如此,我们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3 当然,这样的分别用法只是建议而非强求。 就让北传佛教的信徒和主张南北传圆融者继续使用“比丘”,让有心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者使用“比库”! 玛欣德比库 写于江西宝峰禅寺 2008-7-1
3 假如继续将南传和北传僧人皆混称为“比丘”,则难免会有人用南传(或戒律)的标准来衡量北传僧众,同时也难免会卷入诸如“北传比丘传承是否断层?”“汉地传授比丘戒的羯磨是否如法?”“北传僧人是否真正的比丘?”等争端(如有些网络上的争论)。 笔者不愿见到学习上座部的华人弟子过多地批评北传。为了互相尊重,希望南传僧团作出让步,请勿再用“比丘”自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5-2010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的称比丘,北传的不是和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10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的称比丘,北传的不是和尚吗?
大肚皮豚 发表于 12-5-2010 12:41 AM



    非呀,非呀
南传称比库 bhikkhu
北传称比丘 bhikshu
语源不同: “比库”源自巴利语,是巴利语bhikkhu的直接音译。 “比丘”源自梵语,是梵语bhikùu的古音译。

愿意是也是受戒的出家人  

可是就是有字眼上的分别

请看

我们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3当然,这样的分别用法只是建议而非强求。 就让北传佛教的信徒和主张南北传圆融者继续使用“比丘”,让有心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者使用“比库”!玛欣德比库 写于江西宝峰禅寺 2008-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10 0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 “和尚”的说法
google上找的
有几种说法
这是其一


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微的。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佛教的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又称为‘六和合’。所以他们的解释,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当我们追根寻源,找出了‘和尚’的出发点时,上面这一解释,就要不攻自破了。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踮’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0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库和比丘有什么特别?
他们和平常人都什么分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10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库和比丘有什么特别?
他们和平常人都什么分别?
心中仍把妳思念 发表于 12-5-2010 01:08 AM



    比库和比丘有什么特别。。。
我不懂怎样答,应该不会特别吧
就是出家人哪

他们和平常人都什么分别

分别很大,就是出家人。
这个问题很广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0 0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dolby-digital


我个人就很不认同。
在佛法的眼光下,众生平等。

出家人没有什么特别。
或者说在现代,要学佛根本就不需要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10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olby-digital


我个人就很不认同。
在佛法的眼光下,众生平等。

出家人没有什么特别。
或 ...
心中仍把妳思念 发表于 12-5-2010 01:17 AM



   佛法不平等  那是阁下你的高见而已
至于“或者说在现代,要学佛根本就不需要出家。”
小弟还是建议 你老人家分清楚 ”在家戒 出家戒“的问题再来评论吧
随你说    不回复    请自便   
晚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0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dolby-digital


当然老兄你不想(或不敢)讨论,因为你根本就讲不出一个所以。
难道出家人比较优越吗?
难道出家人就有特别法力会比较接近佛?
当然都不是。

佛法里面从来都没有说过修行佛法要出家,要守戒律。

戒律中佛未禁止之事,佛未开许之事,不经开(开许)废(禁止)之新事例,得随其时其处之宜而开废之,是谓随方毗尼。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尔时佛在拘尸那城壮士生池娑罗双树间,临欲涅槃,告诸苾刍曰:我先为汝等广已开阐毗奈耶教,而未略说,汝等今时宜听略教(梵云僧泣多毗奈耶)。且如有事,我于先来非许非听。若于此事顺不清净违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若事顺清净违不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顺行。”然依五分律,则即经世尊之开遮者,于余方似亦许取舍也。律二十二曰:“告诸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因而义净三藏以五分律之文为译者之谬。寄归传二曰:“有现著非法衣服将为无过。引彼略教文云:此方不净,余方清净。得行无罪者,斯乃译者之谬,意不然矣。”由小乘涅槃经之说及佛平素之训诫观之,却似五分律为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5-2010 03: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dolby-digital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13-5-2010 04:07 AM 编辑

感恩师父慈悲开示
礼敬师父……Or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10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请问楼主,以后见到尼泊尔,缅甸,锡兰,越南的师父,应该称他为?

我听佛教会的会友称他们为 saydo(我不会写)女的称 majic (我也不会写)

那么这些出家人是被归纳为那个派别和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大肚皮豚

那么请问楼主,以后见到尼泊尔,缅甸,锡兰,越南的师父,应该称他为?

我听佛教会的会友称他们为 saydo(我不会写)女的称 majic (我也不会写)

那么这些出家人是被归纳为那个派别和部的?
   
南传佛教的出家众可分为五众:比库 (bhikkhu)、比库尼(bhikkhunī)、正学女(sikkhamānā)、沙马内拉(sāmalera)和沙马内莉(sāmalerī)。其中,比库、比库尼因为已经受了具足戒,成为僧团的正式成员,故称为「具戒者」(upasampanna)。除了比库、比库尼之外,沙马内拉、正学女、沙马内莉和在家人皆称为「未受具戒者」。由于现在已经没有上座部比库尼了,自然也就不会有正学女与沙马内莉。因此,在上座部佛教所说的「未受具戒者」其实是指除了比库之外的所有人。

出家十戒才是sayalay(缅甸称呼)mae chi(
泰国称呼),出家十戒巴利语dasa-pabbajja-sīla。因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比库尼(bhikkhunī)传承已经断绝,所以女众若想出家修行,可以成为八戒尼或十戒尼意即(尼姑)(sīlamatā,sīlavatī)。此出家十戒是授予那些住在寺院、剃发出家修行的十戒尼众,其內容与沙马內拉(沙尼戒)十戒相同。一般上都称为sayalay(缅甸称呼)mae chi(美琪,泰国称呼)。



如果是南传的受具戒者比库(bhikkhu),泰国,缅甸,都可称呼他们(banteh)意即(大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10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肚皮豚 于 13-5-2010 08:32 PM 编辑

谢谢您,我明白了
还有一个问题,请问您,阿姜 是什么意思?有阿姜查 阿姜李 很多阿姜,我知道是泰国出家人,但他们是什么级别的呢?

还有 一些称呼比如  仁波切 这个称号是怎么样的地位呢?怎么样的出家人才可以被称?

还有 转轮大法王 等称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025 06:06 PM , Processed in 0.14946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