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69|回复: 6

色,受,想,行, 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4-2010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nta 于 25-4-2010 01:15 AM 编辑

大家好。

佛陀有教过五蘊(色,受,想,行,)是无常,苦和无我。

据我所了解:

1)-> 我们的身体会有所变化,是无常,所以是苦,

             所以它没有真的“我”。
      2)->不明白

3)->不明白

4)->不明白

5)->不明白


我见,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包含在五蘊当中?


多多指导。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4-2010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个字,咖啡版主最有资格来告诉你了,因为他的msn就是这个ID,不过他没空。我来误导一下你吧。hehe,你也可以google查找更完整答案。
以下是google神找到的:

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梵语:स्कन्ध 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 “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10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肚皮豚 于 25-4-2010 09:35 AM 编辑

所有以上的,都是非常不稳定的元素。我们看见的,我们感觉到的,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周遭甚至于我们的世界,都是无常的,一直生灭不断。所以要观察这些生灭,就可以明白既然所有的生物/事物都是没有永远,那么就不应该去执着。
我们所追求的情爱,金钱,各种欲望,欢乐,悲伤等等,都是来自贪,(口真),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10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5-4-2010 10:52 AM 编辑

五蕴的蕴,是遮掩,蒙蔽的意思。五蕴能迷惑人,蒙蔽着真相。能识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本质,放下一切即能见道,不过这并不容易办到,需要不断的修持体验,不是靠聪明推理就能办到。

我见,执着自己的看法,假如这个看法错误就无法进步或不进则退,或堕入邪见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4-2010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见,我的意见,我的看法,我所执著的想法都是无常吗?列如:我所经验过的苦,恐惧,害怕,都深深在脑海里因为我所执著,所以它是常不能说它是无常?!。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到老它还是存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10 08: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5-2010 08:58 AM 编辑
我见,我的意见,我的看法,我所执著的想法都是无常吗?列如:我所经验过的苦,恐惧,害怕,都深深在脑海里 ...
Genta 发表于 25-4-2010 01:44 PM


执着恐惧?执着害怕?这么说不正确。是因为无明所以害怕,因为无明所以恐惧,不是因为执着害怕和恐惧。

害怕与恐惧是无常的,因为你不是无时无刻都恐惧与害怕,不过这个惯性却是深刻的。执着想法是无常的,因为你也有不执着想法的时候。想法是无常的,因为想法也会消失。

描述真理之道消失了,经过千百万年再度被智者发现而提起,这是不变的。因为真理是不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5-2010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 ! 此世间为‘想’所引导,此世间为‘想’所牽。‘想’生之后,此世间为‘想’所支配而行。」 [增支部IV.189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025 02:47 PM , Processed in 0.09974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