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几次,昨日,我复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有一些理由,但是我没有得到让我觉得是圆满的答案。
下面例举了几个我思维到的答案。
1)修习禅定障碍
在进入初禅之前,必须克服一系列的各种昏睡,淫欲,苦恼,后悔,犹豫,好动等等障碍。有些人修习禅定,采用不正当消灭这些障碍的方式,结果直接进入枯禅,无法离生喜乐。石头比人更乱想,不代表石头进入了甚深禅定。
在进入四禅的时候,由于定力加深,于眼念处得无障碍,于耳念处也得无障碍,采用不正当消灭这些无障碍能力,使到无法住于四禅。
而在修习禅定的时候,如果静坐一定时间后,决定退出禅定进入睡眠。常会半夜睡醒,并且要醒的时候,发生梦靥。这是因为昨晚的定力使到人进入极深睡眠。这个梦魇是可以控制的。在人的日常欲心渐退情况下,这个状态可以被随意控制。
在这个状态下,会产生类似幻觉的东西,不过不完全是幻觉,不是每一个人在这个状态下都产生幻觉,有时候看到的东西是实在的。
而这些感受,又会使到人担心自己出偏,结果采用不正确的方式使到自己回到正道,结果无法精进。
2)世界观障碍
佛教的世界观是庞大的,不只空间大,而且时间幅度很长,难以胜数。如果一个人第一点否认灵魂的存在,视为乱谈,就和正法差距非常远了。
当世的人们被媒体和传统说法教授了太多不正确的神鬼观念,这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障碍。
鬼神,到处都有。鬼神的房舍到处都有。他们就如同微生物那样,如果不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但是实际上是和我们共存了非常久,在我们这个色身出世之前,他们都已经存在,在我们的色神泯灭后,他们还有很多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如同一个人丝毫不知道自己身上原来有如此恐怖的怪虫和没有关系的小虫,甚至益虫那样,由于人们看不到鬼神,如果看到,产生了极大障碍,不愿再了解,这又成为了修行的障碍。
3)世俗道德障碍
佛教有其独特的道德价值观,和世俗不同。如果有人把世俗道德观用在佛教修行体系里面,这就成为了障碍。
比如孝道是其中一个,不杀生定义的广泛化是一个,傲慢心的不当定义是一个。谦虚的定义又是一个。
不把佛教的价值观搞清楚,是无法在修行途中前进的。
4)法,律传承障碍
由于像法渐生,正法渐没,在只有正法的年代,接触到佛法就等于接触到正法的机会是100%,但是在像法多的时代,接触到佛法就等于接触到正法的机会就低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