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03|回复: 6
|
釋尊如何面對謾罵?<<有缘人来读一读>>
[复制链接]
|
|
有一次,佛陀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來了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因為不滿他的哥哥隨佛陀出家,所以就當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辭,十分氣憤地謾罵佛陀。
佛陀靜靜地聽完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謾罵發洩,然後才反問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說:
「婆羅門!你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的經驗?」
「有啊,瞿曇!那又怎樣?」
「婆羅門!你曾經準備餐飲,來招待那些到訪的親朋好友了嗎?」
「有啊,瞿曇!」
「婆羅門!如果他們沒吃你準備的餐飲,那你所準備的餐飲,最後會歸誰?」
「瞿曇!如果他們沒吃,那些飲食當然還是歸我啦。」
「這就對了,婆羅門!你來我面前,對我粗言惡語,侮辱謾罵,我都沒接受,那你剛才那些粗惡謾罵,最後又歸誰了呢?」
「瞿曇!雖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經給你了。」
「婆羅門!沒有我的接受,何來你的給予?」
「瞿曇!那你說說看,什麼是接受?什麼是給予?什麼不是接受?什麼不是給予?」
「婆羅門!如果你罵我,我反過頭來回罵;你對我動怒,我也回過頭來對你動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鬥我,我反鬥回去,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給予。反之,如果不以謾罵回應謾罵;動怒回應動怒;拳頭回應拳頭;爭鬥回應爭鬥;這就沒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給予。」
「瞿曇!我聽以前我們有德行的婆羅門長老說,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面對別人的怒罵侮辱時,是不會生氣,也不會動怒的。而今,你生氣動怒了嗎?」
這時,佛陀回答說:
「瞋恚永斷的人,還有什麼事會讓他起瞋心的呢?
你應當瞭解:
善於自我調伏而正當生活者,是不會有瞋心的,
更何況是全然依於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脫者!
以瞋怒來回應瞋怒,這是惡劣的人、惡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應瞋怒的人,
才能贏得最難贏的戰爭。
因為他不但明白對方為何憤怒,
也能夠讓自己沈靜而提起正念,
不但戰勝他人,也戰勝了自己,
讓自他都獲益,是雙方的良醫。
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人是傻瓜,
那不過是個不懂正法的無知者。
不瞋勝過瞋恚;善行勝過不善;
布施勝過慳貪;誠實勝過妄語。
聖賢者不會動瞋心,也不會有害人的念頭,
但惡人執著於瞋恨,卻像山那樣難以鬆動。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馬;
狂奔的馬,要靠韁繩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馬兒的韁繩,
遠比不上能控制內心的調伏力!
所以我說世界上最好的調御師,
不是那手持韁繩控制馬兒的人。」 |
|
|
|
|
|
|
|
发表于 8-1-2010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kkyen84
善哉!善哉!善哉!
谢谢师兄的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10-1-2010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1-2010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很多佛教徒都在修此法啊!可惜的是。。。凡人始终是凡人 。。还要努力修啊! |
|
|
|
|
|
|
|
发表于 13-1-2010 0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adhu Sadhu Sadhu.
感恩分享。
让我们一起学习佛陀的大智大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2010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漆黑的夜晚,
一個遠行尋佛的苦行僧到了一個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絡繹的村民們你來我往。
苦行僧走進一條小巷,
他看見有一團暈黃的燈從靜靜的巷道深處照過來,
一位村民說:「瞎子過來了。」
瞎子?苦行僧楞了,他問身旁的另一位村民:
「那挑著燈的人真是瞎子嗎?」
他得到答案是肯定的。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
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
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紅桃柳綠的世界萬物,
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
那他挑一盞燈豈不令人可笑嗎?
那燈籠漸漸近了,
暈黃的的燈光漸漸從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鞋上。
百思不解的僧人問:「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嗎?」
那條燈籠的盲人告訴他:「是的,自從踏進這個世界,
我就一直雙眼混沌。」
僧人問:「既然您什麼也看不見,那為何挑一盞燈籠呢?」
盲人說:「現在是黑夜嗎?我聽說在黑夜裡沒有燈光的映照,
那麼滿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什麼也看不見,
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
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您是為了給別人照明?」
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己!」
「為您自己?」僧人愣了。
盲人緩緩向僧人說:「您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它行人碰撞過?」
僧人說:「是的,就在剛才,我還不留心被兩個人碰了一下。」
盲人聽了,深沉地說:「但我卻沒有。雖說我是盲人,
我什麼也看不見, 但我挑了這盞燈籠,
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
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了我。」
苦行僧聽了,頓有所悟。
他仰天長歎說:我天涯海角奔波著找佛,沒想到佛就在我邊。
原來佛性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燃了他,
即使我看不見佛,佛也會看得到我。 」
故事就是這樣的簡單,
卻彷彿一瞬間點燃了我們內心深處某塊漆黑的地方。
在生活中,熱愛珍惜身邊的一切,
我們就會感受到那回饋來的溫暖與快樂!
工作中,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所言所行!
對自己負責,才是對別人負責!
認真地做人;踏實地做事;
執著地追尋;耐心地積累,
最後卻發現,尋找金礦的過程,竟是將自己錘煉成金的過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2010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個和尚叫法達,他誦《法華經》誦了三千多部,於是就生出一種貢高的心。他到南華寺去見六祖惠能大師,本來一切的僧人見著住持──方丈和尚,都應該要搭衣、持具,恭恭敬敬地叩頭頂禮;可是這位法達因為誦了這麼多的《法華經》,就生出一種傲慢心:「我誦三千多部《法華經》,這功德是不小了!」於是他見了六祖大師,叩頭的時候,這麼一卬腰就得了,頭也沒有叩到地下。
六祖惠能大師就問他:「說你叩頭不五體投地,不如不要頂禮。你心裏有一個什麼東西呢?平時你做些什麼事情啊?」這位法達僧者也很坦白的說:「我平時就念誦《法華經》,誦了三千多部。」六祖大師就說: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說頂禮就是要袪除自己的驕傲、貢高我慢,你叩頭的時候,頭為什麼不到地下呢?你因為有一個「我相」,所以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來。你要是不存有功德的心,有若無,那麼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六祖大師又說: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解,與義作仇家。
無唸唸即正,有唸唸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六祖大師說,你心裏迷的時候,你就被《法華經》給轉了;你若心明白了,你就可以轉法華,不被法華所轉。轉法華,這才是妙法,不妙而妙;法華轉,那麼這是妙而不妙了。你讀誦經典很久,唸經念了三千多部,你也不明白,也沒有能解悟它的道理,這樣就和經義生了一種冤仇。本來這個經和你的心是一個的,你現在弄成了兩個:「啊,我這有了功了!我誦了這麼多,三千多部《法華經》!」在這兒有了障識。這就是沒有明白《法華經》的道理,沒有把你的貢高我慢除去。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