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47|回复: 6

解析初果的定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2010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陀曾经描述过六道里面,唯有人道能获得,完成,领悟证究竟解脱的大部分路程,因为人道苦乐参半。
地狱里面只有苦,没有乐,所以没法没闲修行。天堂里面只有乐,所以天人们也不重视修行。

在阿含经里面,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以致四果。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就有五百阿罗汉参与。

这里将尝试解析初果的定义。

初果成就四不坏净

在[杂阿含844经]里舍利弗问尊者阿难,一个修行人要断除几法,才能得须陀洹果(Sotapanna),不堕恶趣,决定向正觉,七有天上人间往生,达到究竟苦边。阿难答说:圣弟子;
(一)于佛陀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佛陀不坏净。
(二)于法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法不坏净。
(三)于僧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僧不坏净。
(四)于恶戒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圣戒。

初果断三结
断第一个烦恼:疑结
    疑(vicikīcchā)是指对三宝的疑惑,即不信佛陀、法、僧三宝,不受三学,不信过去与未来世,不信因果业报的道理,对缘起法有疑心。它的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断第二个烦恼:戒禁取结(Sīlabbataparāmāsa)
   戒禁取结是一种恶见,邪见心所,它可与恶见合为一。它也是四取之一,十结之一,属于见随眠。行者的恶见使它从想执取蕴延伸为色执取蕴。若人相信并执着于宗教的仪式,或某种形式的修行法,认为这样做有能力排除障碍并净化自己,戒禁取结就生起。印度教徒在这方面尤为显着。在[经集]小品第二章[荤腥经]中佛陀说:鱼、肉(指以鱼肉祭拜),斋戒、裸体、削发、束发、身上涂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许多不朽的苦行、颂诗、供奉、祭祀、顺应节气。所有这些都不能净化一个没有摆脱疑惑的人。
断第三个烦恼:身见结    身见是色执取蕴,为何称为取蕴呢?因众生起了邪见,执取五蕴是我。这“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取蕴”是对五蕴作有漏的执取。

断三结即为初果,这是预流果,七有天上人间往生,达到究竟苦边。
从这里发现,初果并不含灭除贪欲,不含灭除嗔恨心,也不包括灭除痴心,对于个人品德也没有条件要求,无要求谦虚,无要求慈心,无要求忍辱,无要求神通,无要求禅定,也没有要求为出家人身份。

很多人就是没有观察到这一点,而产生邪见,进而发生邪行。进而被很多邪教分子通过仁慈,谦虚的外表包装而欺骗。而这些邪教分子,还没有断三结,甚至也不打算断三结,也不把断三结视作正途。

也就是因为初果的关键在于成就四不坏净和断三结,所以在阿含经记载里面,很多人听了一篇佛法,就成就初果。因为在那个时候,尽管他们还拥有贪心,还会嗔怒,还对人事物痴迷,但是他们已经成就四不坏净,断除三结,了解到佛法是去苦道路,能究竟苦边,所以他们成就初果。

尽管在阿含经里面,证得初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初果是不容易证得的,是殊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2010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很熟,是不是从法增法师那里得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0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很熟,是不是从法增法师那里得来的?
v4820 发表于 3-1-2010 12:03 PM

是从法增法师那里节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10 0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jaeger 发表于 2-1-2010 04:14 PM

从这里发现,初果并不含灭除贪欲,不含灭除嗔恨心,也不包括灭除痴心,对于个人品德也没有条件要求,无要求谦虚,无要求慈心,无要求忍辱,无要求神通,无要求禅定,也没有要求为出家人身份。

很多人就是没有观察到这一点,而产生邪见,进而发生邪行。进而被很多邪教分子通过仁慈,谦虚的外表包装而欺骗。而这些邪教分子,还没有断三结,甚至也不打算断三结,也不把断三结视作正途


请问断三结的修行人还会对五蕴产生贪欲/憎恨/痴心吗?

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先断三结还是先断烦恼病?
先证初果还是先断烦恼?

你能肯定断三结的定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2010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断三结的修行人还会对五蕴产生贪欲/憎恨/痴心吗?

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先断三结还是先断烦恼病 ...
tshadow 发表于 5-1-2010 02:29 AM

证得初果的人,贪嗔痴三者俱没有灭尽。初果和断贪嗔痴无关。
只有阿罗汉才灭尽烦恼。灭尽烦恼,无有漏者为阿罗汉。

当下普遍流行观念是主要是没有搞清楚佛教词语的定义。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们不能说他灭尽烦恼,所以无忧。
佛教的烦恼一词是有它独特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010 08: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shadow 于 6-1-2010 08:06 AM 编辑

虽然我们能够从经典上为初果做定义,但是我们应该学习卡拉玛经典提倡不要因为经典而轻信,
与其否定别人的理论和经典,何不不要肯定任何经典.
如果所有佛教徒都能提倡不要肯定,不要否定,除非自己亲自修行解脱才自我验证不受后有,
那么,佛教徒就不会花时间否定别人因而耽误自己的修行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1-2010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们能够从经典上为初果做定义,但是我们应该学习卡拉玛经典提倡不要因为经典而轻信,
与其否定别人的理 ...
tshadow 发表于 6-1-2010 08:03 AM

楼上所说是世俗智慧,不是佛法智慧。

在四阿含里面,很多篇幅都是用来驳斥外道,非法言论。

【长阿含经】第21经 梵动经对于不同见解就有很多看法。

圣弟子对于非法,也有很多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2-2025 07:20 AM , Processed in 0.13010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