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21|回复: 144
|
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复制链接]
|
|
〖「我」的危险〗
【前言】
--------------------------------------------------------------------------------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佛陀所说的两句话,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辨认它们: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Dukkham jati punappunam)。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译注一】( Asmimanassa vinayo etam ve paramam sukham )。
人类的问题可以说只是「苦」的问题,不论是由他人或自己的烦恼造成,「苦」是人最迫切的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受苦。前面所说的两句话中,佛陀把「受苦」与「生」相提并论:「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同时,他也认为完全放下「我」、「自我」、「我是」、「我存在」等错误观念就是喜乐。
「生」是苦的原因,这说法很复杂,其中有好几层意义。大部分的人之所以难以了解,是因为不明白「生」指的是什么,而往往以一般常识来判断,认为「生」就是指出自母体的「肉体之生」。佛陀说「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是指肉体的出生吗?大家想想看!如果是指肉体的出生,他就不可能再说:「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在此,佛陀清楚地指出造成苦的原因是我慢,而当我慢完全破除时,就有真正的喜乐,可见「苦」其实是来自于「我」、「我是」、「我拥有」等错误观念。其次,佛陀说:「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这里的「生」很明显地,就是指我慢( asmimana)的生起。
「生」是指我慢的生起,它绝不是一般认为的肉体的出生。把「生」误解为肉体的出生,是障碍我们正确了解佛陀教诲的主要因素。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15-10-2008 05:4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0-2008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语言,法的语言
--------------------------------------------------------------------------------
一般说来,一个字可视情况而有多种意义,主要可区分为两种:(一)一般人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日常用语;(二)描述精神世界、内心世界和法的用语,是懂得佛法和了解佛陀教诲的人所说的语言。前者是一般人所用的,称为「日常语言」;后者是了解「法」的人所用的,称为「法的语言」。
一般人照自己所学的日常语言来说话,当他说「生」时,是指肉体自母体中出生。而了解法的人用法的语言说「生」,指的是我慢的生起,只要任何时刻心中生起我慢,「我」就出生了,一旦我慢消失,没有任何「我」,「我」当下就不存在;若我慢又在心中生起,「我」也再度出生。这是法的语言中「生」的意义──不是由血肉之躯的母亲所生的「肉体之生」,而是从精神的母亲所生的「精神之生」。所谓精神的母亲,主要是指渴爱、无明与执取。渴爱为母,无明为父,这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我」的「生」,也就是说「我」的「父母」是无明、渴爱、执取等。由无明、愚痴、邪见而生出「我」,这种方式的「生」每一次都是苦。肉体的出生──从母亲身上诞生,只需短暂的时间,就不会「再生」(一次又一次的「生」),毕竟人的肉体只被生产一次而已。
我们经常听人说「再生」,以及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苦。然而,「再生」究竟是指什么?是什么「再生」呢?在法的语言中,「生」指的是发生在内心的事情。依日常语言,「生」指的是自母体的出生;而依法的语言,则是指从渴爱、无明所生起的「我」、「我是」、「我所有」等观念。这是「生」的两种意义。
日常语言用在物质世界,法的语言用在精神世界,这两种语言表示两层意义,而后者只有了解它的人才会用。我们必须关心、了解、掌握这一点,否则永远不可能了解佛陀的任何教诲,以下再举几例加以说明、澄清。
以「道路」一词而言,平常我们所说的「道路」,是指车辆、人与动物可以走的道路,但「道路」也可以指佛陀所教导证入涅盘的修行方法: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道路在日常语言是指物质的道路,在法的语言则是八条正确的修行途径,即所谓的八正道。以上是「道路」的两种意义。
同样地,「涅盘」在日常语言中,指的是某种炙热的东西冷却下来。例如炙热的煤炭冷却了,就说这煤炭已经「涅盘」了;盘里热腾腾的食物凉了,也说食物已经「涅盘」了,这是日常语言中涅盘的意义。依法的语言,涅盘是指消除烦恼所得的清凉。任何时刻,只要脱离烦恼,当下就是清凉、短暂的涅盘。因此「涅盘」或「清凉」具有日常语言和法的语言两种解释。
另一个重要的字──「空」,依日常语言,「空」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物质;( upa: 一般部派佛教徒对于大乘佛教空的认识) 依法的语言,是指没有「我」、「我所有」的意识,当内心不执着任何事物为「我」、「我所有」时,就处于空的境界,也就是内心什么都没有。( upa: 这是初期大乘佛教的空义)因此「空」字有两层意义,一指物质世界,一指精神世界;一是以日常语言,一是以法的语言表示。物质层面的空是指物质不存在、空无一物,精神层面的空则是指物质世界仍然存在,但内心不把它们执取为「我所有」的一种状态,心处于这种状态就称为「空」。当内心明白外缘不值得追求、执着时,内心就是空的,或称为「空心」,而不是指内心空无所有。所有事物还如常存在,思考也依然进行,只是不再踏上执取「我」、「我所有」的途径罢了,内心不再执取,就称为「空心」。正如经文所记载:「心空掉贪、瞋、痴,便是『空心』。」这时,世界也是空的,因为其中没有任何事物可被当作是「我」、「我所有」,依此意义而言,世界被称为「空」。总之,依法的语言,「空」并不是指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物质空。
由上述例子,我们可以明白:如果没有看透语言定义不一的情况,而以日常语言去瞭解「道路」、「涅盘」、「空」的法义,会造成什么样的困惑与误解!因此,我们必须瞭解法的语言才可能了解佛法,而其中以「生」这个字最为重要。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15-10-2008 05:4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0-2008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幻觉
--------------------------------------------------------------------------------
为我们带来问题的「生」是精神上的「生」──「我」的意识生起。一旦我慢生起,「我是什么」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出现,如「我是人」、「我是动物」、「我是好人」、「我是坏人」等等。当「我是什么」生起后,分别计较也就生起,如「我比某人强」、「我比某人差」、「我和某人不相上下」.... 这些念头都属于同一类,都是我慢──认为有「我」存在。「生」指的就是这种念头的生起。因此,一个人可以在一天内「生」很多次、几十次,甚至一小时内,就可以经历许多次「生」。每当生起「我」、「我是什么」的念头时,就是一次的「生」;反之,就没有「生」,这种从「生」解脱的境界就是清凉的境界。所以,谨记这原则: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而这就意味着痛苦、烧灼、轮回;若从这些观念的缺憾中超脱,当下就是涅盘,这种涅盘称为「一向涅盘」( tadanga-nibbana )或「镇伏涅盘」( vikkhambhana-nibba na )。
增支部讨论过一向涅盘。一向涅盘是指当外境出现时,却意外地【译注二】在剎那间没有生起「我」、「我所有」等念头的境界,也就是由于良好的外在环境造成「我」、「我所有」的念头暂时不存在的状态。而比一向涅盘更高的层次是在我们从事某种修行,尤其是修定时,控制自己的心念,不让「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这种暂时止息「我」、「我所有」的状态,就称为镇伏涅盘。只有当我们成功地去除一切烦恼,才能达到圆满、真实的涅盘。
接着,我们把讨论范围设定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上。大家必须明白:任何时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当下就有「生」、苦与轮回。「我」生了,过一会儿,「我」止息了,随后又「生」,持续一阵子,再度止息,这种过程称为轮回。因为「我」的意识「生」起,所以苦;如果外在环境美好,以致「我」没有生起,内心就呈现安详,这就是一向涅盘,是一种短暂的涅盘,是涅盘的「样品」,它寂静、清凉。
如果我们留意增支部如何诠释涅盘,将更了解涅盘的意义。增支部说涅盘的意思是清凉,如果炙热的东西冷了,就说它已经「涅盘」了;野生动物被驯服而不具危险性了,也说牠已经「涅盘」了。那么,人要怎样才能「冷却」(清凉)呢?这问题相当复杂,因为人类的智能并不能在一瞬间达到顶峰,而是长期慢慢累积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先回顾历史。
佛世之前的人认为涅盘就是感官的满足,因为人若能得到他所冀求的某种官能的满足,就会经验到某种程度的清凉。例如在大热天里,冲个冷水澡,便感觉清凉;进入安静的环境,有不受干扰的满足感,也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清凉。所以当时的人就大量追求感官满足的涅盘。
后来,较有智能的人发现这并不圆满,他们明白感官的满足是骗人的,于是转而追求禅定,并发现禅定的清凉。因此,他们认为禅定是涅盘,尤其是四禅天,正是在释迦牟尼佛觉悟之前,人们所追求的涅盘。当时的老师教导人们:涅盘就是最微细、最深入的禅定境界, 佛陀证悟前所追随的最后一位导师郁陀罗罗摩子( Uddaka- Ramaputta)就告诉佛陀: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苦就彻底止息了。但是佛陀并不相信、不接受、不认为这是真正的涅盘,于是离开郁陀罗罗摩子,以自己的方法继续深入地探讨,直至证悟到:完全去除烦恼执着就是涅盘。正如佛陀后来教导:「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当烦恼彻底消除时,就是涅盘;如果只是暂时没有烦恼的困扰,那是短暂的涅盘,因此就出现一向涅盘、现法涅盘与镇伏涅盘等名词,这些同样都是指某种程度的解脱。
如果我们正确地检视自己,会发现身心并非时时刻刻被烦恼烧灼着,有时也能没有烦恼。若不是如此,我们早就被这些烦恼逼疯、逼死了,世界上就不可能还剩下这么多人!所以我们要感谢远离烦恼的短暂时刻,使我们不致精神失常、发疯或死掉。让我们公平地对待自然的法则,并且感谢自然法则的恩泽,使我们每天有一段充裕的时刻免却烦恼,如睡眠就是其中之一,当内心清明、冷静、轻松时也是。一个人如果能遵循自然的轨则,就可以避免精神紧张与心理失常,否则,就会愈来愈紧张而情绪失常,直到并发精神病,甚至死亡。让我们感谢短暂的涅盘,和由良好的外在环境所成就的涅盘,那时,没有贪爱、我慢、邪见,更重要的是没有「我」、「我所有」的念头,内心是空灵的、自在的;这短暂的时刻足够让我们休息一下,因此而保持健康。
过去的人处于涅盘的时间较多,现代人由于瞬息万变的知识与活动,比以前的人更常受到烦恼的干扰,精神紧张或患心理疾病的比以前更多,增加的速度快得令医院无法应付,这是现代人的耻辱。拥有的知识愈多,却愈可能精神错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单纯,就是现代人不知道如何放松精神,让心灵休息。现代人野心太大了,从小开始就被教导要有雄心,也因此从儿童时期起就精神不适,一旦学业完成,他们已经是有精神困扰的人了。这是他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我」、「我所有」念头的生起,就会造成苦──没有任何兴趣的结果。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生」的意义。一个人不管「生」为什么,都只有苦,因为这里所谓的「生」,是指由于不觉察而生起的执着。这一点很重要,大家都应该明白:一个人的内心生起「我是什么」,而他能觉察这个念头的生起,这就不是一种「生」;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觉察,就是「生」。因此,佛陀劝导人要时时刻刻保持明觉。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并且醒觉地做该做的事,就不会有苦,因为这时没有「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一旦迷惑、失念、漫不经心,就会贪爱执着于「我」、「我所有」、「我是某某」、「我怎么怎么」的念头,这就是「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0-2008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是苦
--------------------------------------------------------------------------------
「生」是苦,有什么样的「生」就有什么样的苦。「生」为母亲就有母亲的苦;「生」为父亲就有父亲的苦。这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生起作母亲的妄念,并因此想要这个、那个,执着于这个、那个,这就是母亲的苦;父亲的苦也相同,如果他紧抓着身为父亲的妄念不放,而想要这个、那个,执着于这个、那个,这就是父亲的苦。但是,如果是一个醒觉、具有智能的人,就没有这种困惑与曲解,能清清楚楚地明白作为一个父亲(母亲)应该做什么,能以平常心完成应做的事,而不执着于「我是父亲(母亲)」的妄念,这样他(她)就没有父亲(母亲)的苦,并能给予子女最好的教养。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生」为母亲就有母亲的苦,「生」为父亲就有父亲的苦,同样地,「生」为富翁,就有富翁的苦,「生」为乞丐,就有乞丐的苦,以下再举一例对照说明。(Upa: 由此可见,存在本身不是苦,执取于存在(如生为母亲)才是苦。进一步探讨,五蕴存在不是苦,执取于五蕴才是苦)
如果一个富翁整天迷惑、执着于「我是富翁」,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苦,而这个富翁所有的言行都被烦恼所驱使,以致于更苦,即使晚上就寝时,也仍沉溺在「我是富翁」的念头里而无法成眠,所以说「生」为富翁就有富翁的苦。同理,如果乞丐为自己的不幸、贫穷、痛苦与困难而感到苦恼,那就是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这两人能有片刻不再执着于那些虚幻的念头,当下就不再苦了──富翁不再有富翁的苦,乞丐不再有乞丐的苦。这就是有时候我们会见到乞丐快乐唱歌的原因,因为当时他没有「生」起乞丐的念头,不认定自己是正遭遇困境的乞丐,在那一刻,他止息了乞丐念头的生起,而可能「生」出演唱家、音乐家的念头来!假设一个贫穷的渡船夫时时刻刻执着贫穷的念头,划动船桨时也不免厌倦、自怜,那么此时此地他就如同掉入地狱般受苦;但如果他能不生起且不陷入这样的念头中,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明白工作是人的本分,并且内心醒觉而安稳地工作,那么他会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所以请务必谨慎地认清以下的问题:前面提过的「生」究竟指的是什么?如果一个富翁任何时刻生起「我是富翁」的念头,当下就经历富翁的苦,一个乞丐产生「我是乞丐」的念头,当下他就经历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不这样自我认定,他就没有「生」,也就没有苦了──不论是富翁、乞丐、渡船夫等。现代人听不进这种观念,纵容自己被无明、贪爱、执着所支配,所以在一天之内就数不清有多少次会「生」为这个、「生」为那个,.... 。 如佛陀所说:任何形态的「生」都不外是苦,唯有不「生」,才能不苦,所以每个人要时时刻刻小心,保持内心的觉醒、观照,不要被「我」、「我所有」的妄念所迷惑、干扰,如此,就可以离苦了,不管你是农夫、商人、军人、公务员,或者是什么身份,乃至是天神,都将从苦中解脱,但一认定「我是什么」,马上就经历苦。(Upa: 由此可见,佛教所讲的不生并不是指日常语言的不再出生,这里的不生,是指法的语言,胜义谛:不再执取于“生“为富翁、乞丐、渡船夫等。佛法真正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不执取于生/五蕴/存在/法,来达到苦的熄灭。而不是像部分佛教徒所讲的一样,通过形而上学(死后的境界)来灭除生/五蕴/存在/法,简单来讲,就是进入无余涅磐,不再轮回,来达到苦的熄灭)
如果掌握「有『我』的妄念就有苦」,就可以了解佛教的核心义理,因而受用无穷,不枉生为人身、值遇佛法;如果无法了解这一层义理,那么即使你是佛教徒,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只是虚有其名,枉为佛教徒,徒列其籍罢了!你将如其它非佛教徒一样坐着饮泣,继续受苦。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就要认真奉行佛陀的教诲,尤其是不要执意认为有「我」、「我所有」,做任何事都保持醒觉,就没有苦痛,如果真能这样,你就能好好工作并享受工作的乐趣。如果心里有「我」、「我所有」,所有的工作都是苦的,如此一来,任何轻松的工作也将变成沉重的负担;如果内心不执取「我」、「我所有」,而能清清楚楚,那么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繁重、污秽的工作都将充满乐趣。
我们务必要了解这深奥而隐微的真理,它的根本就在一个「生」字。「生」是苦,只要能放下「生」,就能解脱苦。若一个人一天之内经验无数次的「生」,他就得受无数次的苦,但如果他完全不「生」,就可以完全没有苦了。所以,直接便捷的修行法(佛教的核心),就是在于持续缜密地观照心念,不让它出现轮回的状态,而维持心原有的涅盘境界。也就是每个人必须时时小心观照、守护心念,始终保持清凉、寂静的心境,不让轮回有机可乘,那么,心会培养出涅盘的习惯,在某个适当的因缘下,就会达到绝对、永恒的涅盘。事实上,我们每天都有短暂的涅盘──外在环境良好时的短暂涅盘,它是涅盘的样品,是预尝的涅盘经验。每个人都要好好保持这种涅盘,不要给轮回、「我」、「我所有」的念头任何机会,不要让「我」的观念出「生」。请小心保持醒觉,增长观慧!不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醒觉地做,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轮回就没有机会出现,内心就会保持在原有的涅盘境界中,直到完全习惯于涅盘,不再变化,这就是圆满的涅盘。
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让我们「生」出「我」、「我所有」,并且习惯于轮回,这已变成天性的一部分,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难以拔除,这种性格有时被称为系缚(samyojana )或随眠( anusaya )。 不管怎么称呼,都是指使「我」、「我所有」生起,制造「我」、「我所有」意识的习惯。在某种形态时,它称为贪;在另一种形态时称为瞋;又一种形态时,则称为痴。不管它是什么形态,都只是「我」、「我所有」及自我中心的表现。当「我」要某种东西时,就是贪;若得不到想要的,就生瞋;若犹豫不决、迷迷糊糊地,不知道需求什么,则是痴,都是陷溺在希望与可能性里。不管是什么样的贪、瞋、痴,都只是「自我」,一旦它们在心里出现,涅盘就会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难以休止的轮回。人处在这个情况下,是很难活得长久的,幸好「自然」帮了忙,就像前面所说的,人很自然地会疲倦,在睡觉和其它形式的休息时,轮回的过程便自动停止,情况因而改善,得以逃过「死亡」。【译注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0-2008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奉行正确的生活方式
--------------------------------------------------------------------------------
在世界历史中许多证悟的人已经发现,延长涅盘的时间是可能的,他们也教导世人,抵达终极目标最直接的修行方法是奉行八正道。它是一种修行的途径,可以防止「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延长清凉与涅盘的时间,减少受苦或轮回的时间。佛陀说:「如果所有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这道理简单得令人难以相信,但大家如果深入了解,就必定会相信无疑。
「正道的生活」有深刻、重要的涵意,它代表没有「我」、「我所有」的念头。我们虽然天天过日子,但并不是过正道的生活,「我」、「我所有」的念头常常生起,一天之中甚至突然来临很多次,因此没有机会达到究竟涅盘的境界,也无法成为阿罗汉。正道的生活表示遵循八正道的生活: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圆满这八项,即在践行八正道,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正确地生活,烦恼就不可能产生,「我」、「我所有」也不会生起,久而久之,「我」、「我所有」还会像动物缺少营养般干瘪消瘦,因为正确的生活剥夺了它们的养分,使它们丧失精力,直到完全干竭、永远消失,就证得八正道的果──究竟涅盘。
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正见与正业,让「我」、「我所有」无法生起,就没有所谓的「生」,一旦没有任何形式的「生」,就没有任何形式的苦,也就拥有佛陀所说的真正的喜乐。一个人了解这道理,并确信每次的「生」都不免于苦,他就会努力避免「生」。要知道,精神层面的「生」发生得太迅速、太容易了,确实主宰这种「生」非常困难,一个人在一天甚至一小时之内,可能经历无数次的「生」,必须小心提防!「生」是我们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此刻可以驾驭这种「生」,就可以控制肉体死亡后的「生」,所以毋须忧虑肉体死亡后的「生」,反而应认真探讨肉体死亡前的「生」。当我们还活着,这种「生」就不断发生,而且每天发生无数次,让我们学着主宰它,如果此生可以止息「生」,「生」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0-2008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趣
--------------------------------------------------------------------------------
每个人都关心、好奇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那就是自己死后会往生那一趣。是投生恶趣的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还是往生人、欲界天、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往生何处依相应的「受」归纳成善趣( Sugati )、恶趣( Duggati )两类。 善趣是八趣中令人满意、渴望的境界,反之则是恶趣。但这不是佛陀的教导,佛陀说:「只要有『生』,当下就是无穷尽的苦」,这与人往生那一趣无关,因为前面已经说过「生」指的是执取。不管「生」为什么,「生」本身就是苦,就如富翁与乞丐的例子,苦的形式可能会变,但苦的程度还是一样的,生于善趣有善趣的苦,生于恶趣有恶趣的苦。总之,必须彻底止息「生」。所以不必好奇自己会往生那一趣,也不必想要往生人趣、欲界天或梵天,因为结果一样会有人趣、欲界天、梵天的苦。即使是梵天,也有梵天的苦,如果没有苦,就不会出现佛教,佛教的存在是为了「产生」圣人──能止息一切苦(包括人、天人、梵天的苦)的人。这也是佛陀被称为天人师的原因,因为他教导所有众生脱离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0-2008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心
--------------------------------------------------------------------------------
让我们检视自己的心念,它有时沉醉于感官享乐,但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浸淫其中,也会变得厌烦而想稍微歇息;有时我们也想玩乐,或用其它的物质来娱乐自己,但这些物质都无法令人满意,便想到非物质的活动,如善行与名闻。直接地说,就是有些人沉迷于感官乐趣,有些人则喜欢以嗜好自娱,如莳花、养热带鱼、养鸽子,并且乐在其中。人心善变,有时某些人认为感官乐趣与兴趣嗜好会使人迷惑,也比不上精神层面的享受,因而想要有善行、美德或者名闻等非物质的东西。以上境况彼此的差别很大,构成不同的层次,但必须注意的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八类的「生」。检视你的内心,看看它会生到那些趣。人可能在一天之中沉溺于感官乐趣好几个小时,然后想借着运动或以嗜好自娱来休息一会儿;而在其它时候,可能想彻底休息,远离一切干扰;有时他又必须回到人趣,长时间辛勤工作,并因而疲惫不堪;也有些时候,他可能堕落到地狱(焦虑),或处在畜生(愚痴)、饿鬼(饥渴)、阿修罗(恐惧)的心境里。换言之,一个人一天之内就可能经历好几种「生」,或者在一星期之内经历过八趣的「生」,他可能「生」到四恶趣中的任一趣,或是人趣、天趣。但不管「生」为什么,都只是苦。「唯有解脱『生』,才能解脱苦」,这句话很难了解,但一旦明白,也就能明白佛陀所有的教诲和佛法的核心──「不生」了。
「不生」,不是指人肉体死亡,放在棺材内后不再生。请这么想:如果整天都保持醒觉,不令我慢生起,不令「我」、「我所有」等自我意识、自我主义生起,这才是「不生」。人的心保持醒觉,没有其它心念干扰,就可以做应该做的事,并且做得恰到好处,在此心境下,工作是一种乐趣。没有「我」、「我所有」等念头而且恰到好处地做事,这是一种享受,也正是佛陀教诲的精髓。这项教诲的真义是要我们不要以有「我」、「我所有」的念头过活。每个宗教也都这么教示,这种道理可以根据自然的法则加以验证。
佛教主张,若一个人的思想有自我意识,以「我」为中心,就是苦。基督教也认为不要以「我」、「我所有」思考,不要以为有「我」、「我所有」。但大多数基督徒不了解这道理,正像大多数佛教徒不了解佛陀对这方面的开示一样。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个共通点,那就是:没有信徒真正懂得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真实义。佛教徒不了解「不要生」、「停止生」,因为不明白,所以困惑、不相信,甚至认为它是错误的说法,也许还不至于敢责备佛陀说错了,心中却仍不免存疑;或者认为传播这种说法的出家人误传了佛陀真正的用意,这正是佛教界的情形。也就是说,人们完全不明白「无我」、「空」(没有「我」、「我所有」)的教义,所以要受苦。我们经常「生」,经历轮回的次数就比经历涅盘多得多。(Upa: 让笔者惊讶的是,佛使尊者也认为不了解无我,不了解空的教义,就无法止息苦。可惜就象尊者所讲的一样,很多人都不了解佛法的真意,总爱在文字上打转,什么水中鱼不了解陆地的乌龟,羊可以吃狼等等这种好在文字概念世界打转。他们看到的无我是生活的语言:形而上,哲学的,只会引发更多苦的无我;他们看不到的是法的语言,可以止息苦,不再“生“的无我)
上述说法可以从医院内精神紧张、错乱的病人大爆满一事找到充足的证据。世人就是不知道预防精神错乱的真理,而这正是佛陀说法的目的:做一个醒觉的生命,能持续地醒觉,明白世间没有「我」、「我所有」,除了醒觉之外,内心始终不存「我」、「我所有」等念头,知道该做什么,并付诸行动。这就是佛陀说法的根本,此外无他。(Upa:讽刺的是许多人总是以为佛陀还有更高深的佛法,这才幻想五蕴不是我,应该还有更高深的自我,进而把苦的止息延伸到死后的世界/境界;反而忽略了佛陀说无我/空的甚深意义,忽略了苦的止息就在当下放下对五蕴执取的那一刻)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Upa: 由此可见,存在本身不是苦,执取于存在(如生为母亲)才是苦。进一步探讨,五蕴存在不是苦,执取于五蕴才是苦
五蕴存在是苦,应该是指五蕴败坏所导致的身苦吧。
至于执取于五蕴是苦,指的是精神上的苦吧。
Upa: 由此可见,佛教所讲的不生并不是指日常语言的不再出生,这里的不生,是指法的语言,胜义谛:不再执取于“生“为富翁、乞丐、渡船夫等。佛法真正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不执取于生/五蕴/存在/法,来达到苦的熄灭。而不是像部分佛教徒所讲的一样,通过形而上学(死后的境界)来灭除生/五蕴/存在/法,简单来讲,就是进入无余涅磐,不再轮回,来达到苦的熄灭)
文中说如佛陀所說:任何形態的「生」都不外是苦,唯有不「生」,才能不苦。这任何形態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五蕴)形態吧。
有灭除生/五蕴/存在/法的想法,假如没错这已算是落入断灭观念里吧。
涅磐已是苦的熄灭,涅磐后就已没有不再轮回的问题。
入无余涅磐,假如没有错,指的是身体的坏灭,任何已涅磐的修行人寿终后都会被称为入无余涅磐,所以无余涅磐有什么问题?
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其实只不过是分辨有无身体而已。
假如没有执着有余涅磐,或无余涅磐,那么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对错的问题。
Upa: 让笔者惊讶的是,佛使尊者也认为不了解无我,不了解空的教义,就无法止息苦。可惜就象尊者所讲的一样,很多人都不了解佛法的真意,总爱在文字上打转,什么水中鱼不了解陆地的乌龟,羊可以吃狼等等这种好在文字概念世界打转。他们看到的无我是生活的语言:形而上,哲学的,只会引发更多苦的无我;他们看不到的是法的语言,可以止息苦,不再“生“的无我
无我-中的"我"指的是主宰,还有永恒的"我"。所以佛使比丘会认为认为不了解无我就无法止息苦。
假如没有错,因为众生误以为有"我",主宰的"我",永恒的"我",所以进而"我"、"我所有"的念头。
还有就是因为众生没有察觉到,或把注意集中在物质形态(身体)的"生",而忽略了精神上的"生"。
Upa:讽刺的是许多人总是以为佛陀还有更高深的佛法,这才幻想五蕴不是我,应该还有更高深的自我,进而把苦的止息延伸到死后的世界/境界;反而忽略了佛陀说无我/空的甚深意义,忽略了苦的止息就在当下放下对五蕴执取的那一刻
五蕴不是我,并不是幻想出来的吧。
五蕴非我(不是我)在<<非我相經>>里佛陀也是这么说的。
不排除有些人认为五蕴不是我,以为五蕴以外还有更高深的自我。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upa兄,
请问你如何看待许多阿罗汉自取灭度?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upa兄,
请问你如何看待:
佛陀说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中道而行。
这个有无是指什么?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29.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請世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痛苦怨嘆,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怎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讓他們歡樂時,就縱情享樂,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痛苦時,則生氣不悅,成了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在不苦不樂時,則渾沌不明-- 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捨離等,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成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這樣,當他快樂時,就被快樂所牽絆;痛苦時,就被痛苦所牽絆;連不苦不樂時,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這就是深陷貪、瞋、癡;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
比丘們!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不起悲傷憂愁、不痛苦怨嘆、不憤怒迷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這種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當他們有樂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有苦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在不苦不樂時,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捨離等,能真切如實的證知,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這樣,當他有樂受時,不為樂受所牽絆;有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這就是解脫了貪、瞋、癡;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四七○經》、《相應部第三六相應第六經》。
二、從佛陀的教說中,提供我們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身雖苦而心不苦」。也就是說,「身苦」是可以與「心苦」分離的,而且佛法修學的重點,在於「心苦」的止息,而不「身苦」。所以,當受到「身苦」的磨難,而嚮往能修成「金剛不壞」之身時,早已離開了佛法的正知正見,「心苦」已然悄悄地靠過來了。
三、俗云:久病無孝子,但有時候,也因為久病者「心苦」的障礙重重,導致動輒得咎的難以伺候。所以,當我們有病痛時,應當記得佛陀兩支毒箭的譬喻,勉勵自己反省,去覺察「心苦」,調伏「心苦」,止息「心苦」。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029.htm
补充下,这故事里有提到身受,心受,既是说每一个人都难免会有身(物质形态/五蕴)苦和心(精神形态)苦。
所以有修证的修行人和一般的众生都难免还会有身受,有身苦,但是有修证的修行人因为没有执取,就没有心苦,而众生还有执取,也就有心苦。
假如没错,也因如此,才会有五蕴是苦的说法,有些人可能还出现要灭除生/五蕴/存在/法的想法,以彻底灭苦(身苦/五蕴苦)。这又好像误解了佛陀的教法。
个人的见解认为佛陀只教导断除再生(再轮回)的因,再生的因断除后,未来就不会有再轮回,再出生(新的身体/五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8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upatissa 的帖子
你对“生”的定义就是生起有我以及有我所。
你认为只有放下这个“有我以及有我所”,就能离苦。
因此,你彻底相信没有我的存在。
坚持无记和中道只不过是为了不想愚者更加混乱所以不说。
————————
这个论坛,几乎所有人都是认定无我。
由于你的认定,你把佛陀的中道贬低了。
这是危险的。
不管别人如何说,你把这些支持中道的看成了初级,或没有正见缘起的人水准。
你如何肯定中道不能正见缘起?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8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取自 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目录如下。我会从【以违反缘起法则的方式解释缘起】 谈起
【生活中的缘起】
「佛使比丘」
前言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缘起甚深
「日常用语」与「法的语言」
缘起的原则
【缘起是佛教的核心】
缘起即是圆满的圣谛
缘起是什么?
为什么要了解缘起?
知道缘起有什么好处?
到底要以什么方法灭苦?怎么去做?
【缘起就在生活中】
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缘起之流的产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缘起实例
缘起的苦必依于取
【佛陀发现并宣说缘起】
佛陀发现缘起
缘起的五种说法
缘起各支的解释
缘起用语中的有、生
缘起是四圣谛
【以违反缘起法则的方式解释缘起】
缘起中没有自我存在
错误的解释何时产生
错误地解释缘起,使佛教衰灭
解释错误的原因
【评析觉音对缘起的观点】
觉音的谦逊
觉音的背景
世间解
四遍净戒
两种涅盘
【缘起没有贯通三世】
不能以日常用语解释缘起
缘起无法在婴儿的身心中成立
缘起像闪电般生灭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缘起的辐射轮】
缘起中的缘起
结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8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违反缘起法则的方式解释缘起
缘起中没有自我存在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件极重要的事──被错误解释的缘起既不属于佛教,也没有什么好处,说实在的,它只导致伤害。将缘起解释成贯通三世是错误的,绝非依据巴利经文的原则,无论是根据经文的文字或意义来判断,都是错误的。
如前面所提到的,根据经文,佛陀说缘起是相依相续的,其中并未加入任何东西。缘起始于无明?,继续发展直到最后受苦,在其中并没有掺杂任何东西,掺杂任何东西就是违背经文的原则。
根据佛陀教诲的意义来看,我们很容易就可看出贯通三世的缘起说法是错误的。佛陀教导缘起是为了摧破邪见,破除人们对「我」、「人」、「众生」的执着,所以才说明缘起是辗转相续的十一种状况的连结,其中并没有自我的存在。
现在有人将缘起解说为同一主体贯通于三世之中:一个人过去世的烦恼,会导致今世某一时刻受业报;而今世的业报又会产生新的烦恼,导致来世受业报。
当缘起被如此教导,就会演变成有个自我、灵魂、众生或人在轮回流转,就如同渔夫之子嗏帝比丘陷入邪见的例子。佛陀教导缘起,是为了不要让人们存有自我,相反地,我们郄教导有个自我。佛陀已经很清楚地把原理说出来,我们郄偏偏重新创造出有个自我的解释。
因此,我们要拿「四大教法」(mahapadesa)做为判断的准绳,它告诉我们,若以自我存在的观点解释缘起是错误的,因为佛陀教导「无我」。因此若你能认识到缘起没有自我存在,才是正确的,如果你认为有个自我或缘起贯穿三世,就是错误的,这将会误导大家产生有「我」的观念。如果直接以巴利经文的原则来解释,缘起是辗转相依相续的,别对巴利经文有任何修改,就不会产生自我,这才是正确的。
( Upa: 让人担心的是,这种佛法正见缘起中没有自我存在悄悄的被佛教界有意无意的以缘起的世界不是自我,言下之意,有超越缘起的世界的绝对自我存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8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错误的解释何时产生
好!继续来谈谈,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解释?它在何时产生的?
现今,泰国、缅甸及斯里兰卡都依据《清净道论》这部论着的解说方式来教导缘起,西方学者也完全接受这种延续三世的观念而高谈阔论。简单地说,凡是有佛教徒的地方,都同样教导着延续三世的缘起。我正在努力说明,缘起绝非延续三世,虽然这些与众不同的话也许会引起全世界的反弹,但是我们依然要说明这个错误的解释如何产生,它又是何时开始的。
很难知道这错误的解释是何时开始的,但错误很容易被发现,因为它违背原始巴利经文,违反缘起要摧毁自我观念的目的,因此可以认定它是错误的。过去的一位泰国僧王桑柯拉(Somdet Phra Sangkharaja)认为错误的解释始自一千年前。他不相信缘起延续三世的说法,而教导人们缘起只是一世的流转,但他并未十分确定,所以这件事情就被搁在一旁,而没有深入探讨,然而他坚持认为,缘起已被错误解说了一千年。我赞成僧王桑柯拉这点看法,但我想再另外说明的是,这个误解可能超过一千年,因为《清净道论》这本论着已流传一千五百年了。
《清净道论》以三世的观点来解释缘起。觉音在《清净道论》中指出,这本论着依据传统的解释写成,后面我会引用这段觉音所说的话。如果他在一千五百年前撰写《清净道论》,那么这种错误的解释在更早于一千五百年前就必定很流行了!依我看,可能在第三结集,即佛历三百年(公元前二四三年)之后就开始了。所以,这种错误可能已经有二千二百年了,而不是如桑柯拉所说的只是一千年,过后我会交待清楚。
如果你想知道确切的日期,则需要考古研究的证据,那将是件满困难的事。而我们现在必须知道的是,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解释?希望各位好好听着,佛陀所教化的原则,是不可能贯通三世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贯通三世和有个主体的解释,以致脱离佛陀教法的轨则呢?
我假设这样的误解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因为无知与误解,人们就开始猜想、推测法义,他们并没有企图故意作错误的说明。如我们所知的,甚至佛陀都认为缘起甚深难解,佛历三、四百年左右,人们已经不了解根本的教理,他们的思想开始与原始法义产生分歧,分歧愈来愈严重,直到后来完全背离。由此可看出,没有人故意引生错误的见解,而是无知使然啊!
现在让我们再以另一种方式来看,佛教内部可能有条害虫正在一点一点慢慢地咬噬它?【译注一】?可能在佛教中有个叛逆的内奸,故意把佛教的根本原理──缘起,扭曲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教中的常见。佛陀所教导的缘起绝对不主张有一个自我、灵魂、梵我(atma)或其它类似的东西。如果有人把佛教的中心思想──缘起,解释成贯通三世或有个主体,那么他就能成功地同化佛教。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存心不良的人或团体,那就表示他们故意如此解释缘起,制造出让佛教产生「主体」观念的机会,这样婆罗门教就能间接而迅速地并吞佛教。这是我从负面的角度推测的。
另一种推测是,可能有轻率或愚蠢的人以有限的知识,去解释自己还不能了解的缘起,由于他还不了解,就可能无法察觉错误。不管事实是不是如此,也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结果缘起都被扭曲了。
【译注一】?佛门常语:「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是指狮子为森林之王,所向无敌,但自身之虫儿却可以咬啮狮子之肉,直到死亡。比
喻唯有佛教教义宣扬的真理,可以震伏世间一切邪见,但却不敌佛门内部不肖份子的侵蚀,甚至灭亡。错误地解释缘起,使佛教衰灭.你知道为什么佛教会在印度消失吗?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解释。例如,因为外敌入侵压迫佛教。但我不认为是这样,我想佛教从印度消失的主因是因为佛教徒错误地解说法义,将佛教的中心思想──缘起,解释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教三世轮回及梵我的思想。我相信,这才是使佛教从印度很快消失的真正原因。当缘起错解为有个主体或自我时,印度的佛教就完全消失了,而且什么都不遗留,只是印度教的附属品罢了。
( Upa: 佛使尊者的观点真是一针见血,这对于那些总爱把大乘佛教比拟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教梵我思想的部派佛教徒,尊者的观点是应该值得深思的)
错误的解释必定是从一些这类的情况开始,而这事件是不是有意造成的呢?这就难以得知了。婆罗门教为佛教之敌且想并吞佛教是一个事实,因此很可能有人故意要毁灭佛教,我无心诽谤婆罗门教,但是这种推测的可能性很高。佛教并不主张常见,它不说有个「人」、「我」或「众生」,没有「人」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佛教中无「人」、无「众生」,但现在既然把缘起解说成贯通三世,就有个流转其间的「众生」或「人」,这实在是佛教真正的灭亡!
( Upa: 个人的观点是倾向于佛法的缘起甚深,难以了解,掌握,不但外道无法理解,即便是佛教徒也是难以明白其中深奥处。另一个可能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佛陀/大德祖师必须用生活的语言(世俗语言)而不是法的语言(胜义谛)来诠释缘起,久而久之,世俗语言就变成法的语言。比如说 佛陀借用非我说来解释缘起无我说,但是久而久之,就会有佛弟子把非我说当成而是法的语言(胜义谛),反而是胜义谛缘起无我说,硬硬被说为比生活的语言(世俗语言)还要底一级的“戏论“。)
在《清净道论》以前,没有任何可依据的文献记载结生识是缘起的开端,接着产生新的有,并在果报之后随着烦恼招感来世。这样清楚的文字证据是在一千五百年前,只有在《清净道论》中,才出现三世轮回和结生识的记载。
如果你要《清净道论》之前的证据,则应该到第三次结集会议上去找。那时某些所谓「假的僧人」被命令离开僧团,而那些「真的僧人」则不必,在筛选过程中,僧人被要求表达对佛法的观念。如果有任何僧人不是「分别论者」【译注二】,未把生命分析为缘生法、蕴、界、六入,而像渔夫之子嗏帝比丘一样,认为有个轮回生死的主体,那么他就会被视为「非分别论者」,而因抱持常见的邪见,被逐出僧团。
也就是说,在第三次结集时,那些认为有个主体的僧人被去除僧籍,只留下那些不这样认为的僧人。我们由此可知,常见始于二千二百多年前的第三次结集,那时有许多人伪装成佛教僧人,他们认为有个主体或自我,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被视为是导致佛教教团以自我来诠释缘起的根本关键。虽然这些僧人被逐出僧团,但很可能仍然有些人(僧团中或僧团外都有)相信有个自我,并以此教导别人。
总之,我很想说明,在佛历三百年第三次结集之前,基本教义还保持纯正。但从那之后,佛法渐渐倾向主体、自我的观念,而开始变得模糊不清。错误的佛法就从当时开始传播,如各位所知,佛教最后从印度消失了。然而为什么耆那教【译注三】,或更适合称为塞那教(Saina),却没有从印度消失?那是因为它的原始教义从未被改变过。
佛教的基本教义从主张「无我」转变到有「我」时,佛教便消失了,自我的观念进入佛教当下,佛教随即自然而然地从印度消失。这就是缘起被错解的现象,而文献证据则是由《清净道论》开始。以上我所要说的是,缘起的诠释在何时开始违背佛陀本怀。
【译注二】?「分别论者」是指锡兰上座部的大寺派。?
【译注三】?耆那教(Jaina)印度裸体的苦行主义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8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错误的原因
非恶意地错误解释缘起是由于缺乏智能的无明所造成的,并不像有些人如狮子身中虫一样故意咬噬佛教。会解释错误是因为只懂日常用语,而不懂法的语言,当我们对胜义谛的理解能力逐渐消失,只能了解世俗谛,而依着世俗谛来阐明缘起,常见便出现了。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分辨法的语言和日常用语,尤其重要的是所谓的「人」和名色这两个名词。
如果我们说的是日常用语,即一般人使用的语言,则我们每个人都称呼自己是个「人」,如果我们使用法的语言,就不说是「人」,而说名色或身心。无论你称呼它是「人」或名色,并没有实质的差别。但原来的问题仍然存在:「人」或名色,它多久生灭一次?它如何生灭?
[名色的生灭]
如果你问这两个问题,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答案可以回答:
一、名色在每一剎那间生灭。但这种解释几乎没有人知道或想知道,甚至认为不需要知道。我们的名色、身心在每一剎那间生灭,这是使用阿毘达磨的解释。心生起后就相续地在有分心(bhavanga-citta)之间生、住、灭,而一个生、住、灭的流转,就称为一剎那,它比一眨眼的时间还快。根据这个意思,名色或「人」在每一剎那间生灭,其速度快得无法以嘴巴计算。
【译注四】 名色或「人」在一剎那间生灭,这种解释和电流的高频率解释类似。当电流通过一个连续不断的电路,就产生电击,这些电击可能在一分钟内即有上千个,迅速到无法辨识的程度,就因为它们发生地这么快速,使得灯泡发光而不见闪烁。一念间也是如此快速,当它们迅速而紧密地连续发生,我们就无法感觉它的生灭。我们必须依据详密的心理分析,才能了解名色或「人」其实是在每一念间紧密、连续、迅速地生灭,比电流还要快速。但是这种生灭和缘起没有关系,缘起并非指这种生灭。
每一念的生灭只是单纯机械化的心理过程,这是多余且繁琐的阿毗达磨知识,与缘起无关。阿毗达磨用来表示生的这个字不是缘起中的生(jati),而是生起(uppada)──意思为「生」或「导致存在」,其流程是生起(uppada)、滞留(thiti)、坏灭(bhanga),或生、住、灭。生起(uppada)和生(jati)相似而不相同。以上是名色或「人」的一种解释:迅速且紧密连续着的生、住、灭。
二、另一种说法是一般人的解释,就是名色从母亲的子宫出生,在棺材中灭去,它存在的状态可以是八十年或一百年那么长。在这八十年或一百年里,只有一次生灭,即一次生死。根据这第二个有关生灭的解释,「生」和「死」这两个字,在八十年或一百年的时空里,只用过一次。依这种日常用语的解释,名色或「人」在生死之间,存在八十至一百年。依据繁琐的阿毘达磨语言解释,一个人的生和死,迅速到无法计算,但日常用语所说的生和死却长达八十到一百年,让人等不及去算它,算一次生,要等到一百年后,才算一次死。阿毗达磨语言和日常用语反应出两种极端的见解。
三、现在另有中道的解释方式,它是以我们此刻所关切的缘起语义加以解释。生和死,在缘起语义中,表示某一个受的产生,而后接着爱、取、有、生,这种生灭是来得及计算且可清楚观察到的。当我们心念产生「我」的意识,就产生了一个有和一个生,它是可以计算的,如果有个人很精进,他可在某一天观察、记录有多少个「我」的产生,然后在第二天和第三天,重复去观察和记录。这种生灭的解释不是迅速到无法计算,也不是仅仅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而后在棺材中死去,这是以「我、我所有」来解释名色或「人」的生灭,而每一次「我、我所有」的感觉都由无明所造作。
这种名色是由无明所造作。无明蕴酿了对「我、我所有」的执着,最后导致苦的生起,这就是一个生和一个死,这种名色的生灭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是大家可以在周遭环境中观察到的。依这样的解释,一天之内就会有许多的生和死。所以,请明白缘起语言的生和死这两个字,有个特别的意思──即「我」的生和死。不要将这个解释和阿毘达磨语言的繁琐解释,或从母亲子宫中出生是「生」,进入棺材是「死」的日常用语解释混淆了,如果对这三种语言混淆不清,就无法确实了解缘起的意义。缘起应以中道的方式解释,它并非迅速紧连到无法计算,也不是分散(或分开)到一生中只有一次生和一次死。缘起是指每一次执着于「我」的生和灭,此外,是要让我们了解这种生和灭是缘生法,只是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任何一个所谓的「人」,都只是在某一时间内、某种情况下的缘生法,不要让它成为一个自我、主体、梵我或任何类似的东西。它只是一个辗转相依的自然现象,发生、然后消逝。如果你要称它为「人」也可以,或称它为名色、身心,它们都一起发生,只是个缘生法,由于无明、爱、取,使「我」的意识生起,就造了一个「人」。我们必须杀死这种「人」,除灭这种「人」,果真如此苦便结束了。因为这种「人」是苦的根源,佛陀教导缘起是为了要防护我们生出这种「人」,能够防护也就不苦了。这就是缘起语言中所谓的生和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8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的生灭]
另外还有一种关于生和灭的解释,那纯粹是一种物质的生灭,我们不认为它有思想或感受,就好象野草的生和灭,这种生灭是另一种情况,它与无明或取无关,不要把它和缘起混淆了。野草有生命,有生也有灭,但与无明、爱、取完全无关,野草的生灭是另一种的生和灭,不要把这些不同的解释混淆在一起。如果我们知道「人」(即缘起的语言所谓的名色)的生和灭,那就够了,我们知道这些不同的意义,是为了要能够辨别它们。但一定要确信,原始巴利经文中佛陀讲述的缘起并没有被分为三世,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一天中可能发生好多次。
现在不可能说出谁是第一位以贯通三世解释缘起的人,或何时开始有这样的解释,虽然最早的文献记载于《清净道论》,但可确定的是,在此书之前贯通三世的缘起说就已经存在了。如果你想更详细地知道这种教法,去打开那些教导缘起的佛学院所使用的书籍以及《清净道论》,你就会发现延续三世的缘起解释。一般人所教导的缘起是:无明和行是过去因,即前世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和受是今世的果;爱、取、业有(kamma-bhava)是今世的因;最后,生有(uppatti—bhava)以及生、老死就是来生的果,这样便形成了三世。
再复习一次,我们看到十二支被切割如下:前两支被列为前世,接着在中间的八支被判属今生,最后一或两支则是来世的果,这一系列延续三世。有三个连接点被称为「连结」(sandhi):其中一个是介于前世和今世的生之间;另一个是在这一生的中间,介于因和果之间;最后一个连结今世和来世的生。然而奇怪的是,这个说法使用「遥远的时间」(attha)这个字来连结三世,所以便产生了遥远的过去世、遥远的现在世和遥远的未来世。但这不符合巴利经文,因为巴利经文从未把现在称为「遥远的时间」,只有过去和未来有「遥远的时间」的记载,即指遥远的前世、遥远的来世,但若指称「现在」就不用attha这个词。然而现今,人们将attha直译成「时间」,用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这十二支是以惑、业、异熟来区分。无明是过去的惑,行是过去的业;识、名色、六入、触和受是现今的业报,爱和取是今世的惑,业有是今生的业,它发展出未来;生有以及生、老、死是来世的业报,就这样解释前世、今世、来世。这就是一次缘起流转贯通三世的说法。想一想吧!
关于这点,过去有位泰国僧王桑柯拉相信这样的解释已被错误地教导了一千年,但他并不确定该如何正确地解释,据他推测,缘起或许应该只在一世中。我想我是个固执的小孩,因为我坚决支持巴利经文的解释──缘起中一次心理活动的流转就如闪电。当它因为无明力量而起造作,就被称为一个流转或一个轮转,因此在一天之中,缘起就会发生很多很多次。
将缘起解释成贯通三世是错误的,它不符合原始巴利经文,因为它提出了自我、梵我的错误观念,这是常见。而且伤害最大的是,它没有为任何人带来任何益处或用处。
将缘起解释成贯通三世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因为它不能落实在修行中。不能修行的理由是因在前世,而果在今世,如果因在前世,而果在今世,那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今世的因导致来世的果,除了如痴人说梦空有收获外,又能带给人们什么好处?
而且,三世的解释不符合「法」的准绳:「直接体验,当下可以得到成果,让大家一起来看,向内观照,智者亲自体证。」它引进常见的灵魂或自我,这是错误的,完全没有益处,无法用来修行,所以放弃这样的知见以及观念,让我们回到原始巴利经文吧!这些经文在文字和意义上才是正确的。
Upa: 我觉得觉音尊者这样把缘起讲成三世两重因果论,不但会引起轮回主体的问题,而且也把12因缘讲成倾向于哲学的“存有论“。佛说缘起,是为了解决人类因执取生命而引发的苦, 经中或说为五取蕴/五受阴。这种生命的苦恼,是当下皆可以克服的,而不是像外道一样,把苦的止息寄托在缥缈不可知的未来。但是当你把缘起讲成三世两重因果论,从无明到纯大苦生,无明灭到纯大苦灭,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存有论,一种探讨存在的哲学(姑且不论其真实)。如以这样的观点来理解12因缘,我们看不到佛陀说(缘起)法的真实意义- 解决生命苦恼的问题。所以原始佛典的12因缘有两种说法
1.
世俗的语言:三世两重因果论,存有论的哲学。这种观点来看,必然如外道般,把终极解脱推向死后的世界- 无余涅磐,这种期待可以灭除主观客观世界的苦,可以说是一般人类/哲学家/宗教家希求的解脱境界。
2.
法的语言:12缘起是通过对现实身心重重的探索,认识到苦的生起(有)来自于执取。根境识和合而生触,因为触为缘,才有受;因为受为缘,才有爱;因为爱为缘,才有取;因为取为缘,才有有;因为有为缘,才有生;因为生为缘,才有老病死,纯大苦聚集。凡夫一般在“无明相应触“进而产生爱染,执取苦乐,不苦不乐受。苦缘自对五蕴执取,执取缘自于众生的无明与爱染。要灭苦,就要放下执取,要放下执取就必须灭除无明与爱染。
【译注四】?参考论师阿耨楼陀造,法舫法师译,《阿毗达摩摄义论》分别摄毗提品第四。《大藏经补编》第7册,813–816页。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