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0|回复: 27
|
涅磐的解释+乘的解释
[复制链接]
|
|
泰国的佛使禅师对涅磐的解释。
涅磐被注释为【没有任何造苦的工具】。另一方面来看,它是指【无余息灭】。因此,【涅磐】这个词有两个重要的意思:一、没有任何折磨与燃烧的泉源;二、息灭,已没有燃料再令苦生起。
这两个定义合起来意喻了究竟解脱的情况。涅磐还有其他意思。它可被说成苦的息灭,或烦恼的彻底消除,或是一切苦,一切烦恼及一切造业行为尽消除的境界,清凉领域/状况。
虽然许多宗派都有运用【涅磐】这字眼,但他们所指的含意却往往不相同。比如说,有些人纯粹把涅磐当成是平静与清凉,因为他们把涅磐看成是深定。另一些却认为全面投入于肉欲是涅磐。
佛陀把【涅磐】定义为看破一切世间法及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因而能放弃一切执取而产生的解脱,解脱束缚,折磨及苦痛的自在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认清洞察事物的真实本性之洞察智慧的伟大价值,以及努力去凭某个方式去培育这种洞察智慧。我们通过日夜培育那出自清净心的喜悦,直到我们已讲述的素质逐渐生起。
[ 本帖最后由 花生包 于 3-10-2008 02:5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偈中義與前相反。應知則是清淨法身。遠離客塵眾患故。成就自性功德故。證斯法者則名如來應正等覺。於常住寂靜清涼不思議涅盤界。恒受安樂。為一切眾生之所歸仰。云何一性。頌曰
此即是法身 亦即是如來
如是亦即是 聖諦第一義
涅盤不異佛 猶如冷即水
功德不相離 故無異涅盤
若如來法身異涅盤者。經中不應作如是說。如彼頌曰
眾生界清淨 應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盤 涅盤即如來
復次如有經言。世尊。即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涅盤界。即此涅盤界名如來法身。世尊。無異如來無異法身。言如來者即法身也
復次應知。此亦不異苦滅諦。是故經言。非以苦壞名苦滅諦。言苦滅者。以從本已來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盡離盡。常恒不變無有斷絕。自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藏。具足過恒河沙不離不脫智不思議諸佛法。是故說名如來法身世尊。即此如來法身。未離煩惱藏。說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本所不見本所不證。唯佛世尊。永壞一切煩惱藏。具修一切苦滅道之所證得。是故當知。佛與涅盤無有差別。譬如冷觸不異於水。復次應知。唯有一乘道若不爾者。異此應有餘涅盤故。同一法界豈有下劣涅盤勝妙涅盤耶。亦不可言由下中上勝劣諸因而得一果。以現見因差別果亦差別故。是故經言。世尊。實無勝劣差別法證得涅盤世尊。平等諸法證於涅盤。世尊。平等智。平等解脫。平等解脫見。證得涅盤。是故世尊。涅盤界者名為一味。所謂平等味解脫味也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http://big5.fjnet.com/gate/big5/books.fjnet.com/daza/1626.txt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3-10-2008 02:38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0-2008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ack Kornfield----小乘、大乘及其他乘
Jack Kornfield
杰。坎菲已学佛多年了。他在东南亚修学了六年,其中他以在家身及出家身在上座部的寺院里参学。他的主要导师阿参。差及马哈希禅派的乌。阿沙巴长老。他向多位导师,以及两位日本禅宗的导师参学。他毕业于Dartmouth College,持有【亚洲研究系】学士,以及西方心理学的硕士及博士文凭。他是美国的【智慧禅学会】的常驻禅师,如今已婚。
小乘、大乘及其他乘
在涉猎众多的佛教修持时,学生往往会问到关于各种宗派及各个国家的传承的问题。佛教往往被描述为各个乘:小乘(Hinayana),大乘(Mahayana),或更大乘----金刚乘(Vajrayana)。上座部教育如何纳入这种方案呢?
【乘】的分别可以几个方式来理解。一、这各种乘是指佛教的历史文化之演变。在这方面,小乘是指印度早期的佛教宗派,即后来在锡兰与东南亚找到的上座部佛教。大乘则指在中国、韩国与日本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佛教。而金刚乘(密宗),主要是在西藏与蒙古发展演化出来的佛教。
另一种佛教大小乘分别的普通理解,是基于每个系统中的一些误解。在这方面,小乘被认为是佛陀早期的教育,涉及导向较有限证悟的低级修持。小乘被看成是离群自修、自求解脱而不度他人的。大乘却是基于佛陀的后期教育,导向自度亦度一切众生,着重大悲心的教育。金刚乘被认为是包含佛陀的最上乘教育,通过它,一个人甚至能跨越度一切众生、或解脱不解脱的二无思想。这种误解造成把上座部执认为小乘,把禅宗及其他东亚宗派执认为大乘,及把西藏佛教执认为金刚乘。
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佛法时,他将清楚知道每个传承里都有三乘,而所有佛教修持的内涵到处都是一样。【乘】的真正用意是要描述每个人修行上的自然演变,而不计其宗派或文化。小乘是一个人在修行中,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所激发的开始阶段。我们愿中止痛苦,或我们要了解及找到喜悦或真理,或要达到证悟。我们因为要为自己获取什么而开始修行。这种有限的方式是自然的出发点。接着,当了解随着修行加深时,无我的真理变得明显。不再受困于有【我】的妄想,修行便变成大乘。大悲心自然生起,修行变得基于欲度一切众生的无私欲望,因为修行者不再作人我分别。这是大乘。当我们超越自私的修持,看清并没有一个【我】在获取任何东西,为一切众生而作的修行便到来。继续修行时,修行自然演化成胜妙,无二无性的修持,连修与不修之间的差别亦已打破。当空的了解加深时,便会逐渐加强把一切处境与能量化为解脱力量的能力。最终,任何欲解脱的欲望以及有其他众生可度的妄想尽消除。整个世界变成纯粹是法的显现处,无一事不是修行。一切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受任何观念的干涉而显现,便无一事待完成了。剩下的是超越欲望,超越分别想,所做的适当行动都是自然的事件了。
当一个人明白到各个乘是修行的自然开展,便会清楚每个宗脉(如上座部或北传禅宗)都包含所有的乘在里头。当智慧增长时,一个人从自我为中心到无我的修行。由于一切佛法的宗旨都导向根除贪、嗔与痴,于是在不同宗派的目的之中,不会有真正的差别。未可否认佛教里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或它们在修持重点与技巧方面有可贵的不同。只是必须清楚知道佛教的修持引导一人通过中止一切的攀缘与妄想而和谐地面对四圣谛,而任何导向这方面的道路便是圆满的。
最终,我们必须完全超越一切乘。它们只不过是修行道上又一个人为的分别。正如传统上的说法,佛法就像一个筏,用来度过河流,朝往超越自私,超越欲望的彼岸。过了河后,便无需背袱着那筏了。或是如一位现代诗人,Tom Savage所写:“大乘,小乘:一切乘都会在其主任主人自费下被拖走。”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鱼,只因一生以水为生,除水以外,其它一无所知。一天,它遇到其好友,一只刚从陆地上郊游回来的乌龟。
“你好!乌龟先生,”鱼说道,“好久不见了,你到哪去了?”
“我刚从陆地旅游回来。”乌龟说道。
“陆地!”鱼大叫了起来,“你是说陆地,什么叫陆地?没有陆地,我根本没有见过。陆地不存在。”
“你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没有人想阻挡你。但不管怎么说,我去了那儿。”乌龟心平气和地答道。
“哎呀,说话要有理智,告诉我,陆地象什么样子,都很潮湿?”
“不!不潮湿。”乌龟说道。
“那里很美观、清洁、凉爽吗?”鱼问道。
“不,那里不美观、不清洁、不凉爽。”
“那里是透明的吗?灯光可以穿过?”
“不,不透明,灯光不可以任意穿过。”
“那里很柔软,形状易变,我可以扇动我的双翅,迎头穿过?”
“不,那里并不柔软和易变,你不能在里面游泳。”
“那里象溪水一样流淌吗?”
“不,那里不象溪水一样流淌。”
“那里会掀起白沫色的波浪?”鱼又闻到,它已经不耐烦了这么一连串的“不”。
“不,”乌龟回答到,“我从来没有见过那里有波浪掀起。”
“你看,”鱼似胜利者的姿态得意地说道,“我早就说过,你所说的陆地是不存在的。那里不湿不凉,不明不软,不象溪流也没有波浪。那还会有什么,你不要再说了。”
“好,好,”乌龟说道,“你如果顽固地坚持陆地非有,也只好让你这么想了。但是,无论是谁,只要它既知道陆地又知道水,都会把你当成一条愚蠢的鱼。”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们,有此情形,一位寡闻的凡夫......感知解脱为解脱。在感知解脱为解脱时,他构想(conceive)解脱之事、他构想解脱内之事、他构想来自解脱之事、他构想解脱为‘我的’、他欣喜于解脱。为什么? 我告诉你们,因为他还不曾理解它......
“一位阿罗汉比丘,灭尽心漏──修证圆满、完成任务、放下重负、达到真正目标、摧毁了缘起的束缚、以正智解脱......直证解脱而知解脱。既由直证解脱而知解脱,他不构想有关解脱之事、不构想解脱内部之事、不构想来自解脱之事、不把解脱构想为‘我的'、不欣喜于解脱。为什么? 我告诉你们,因为他已理解了它。”
— 中部MN 1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特征、无终极、周遭光明的意识,
此处,水、地、火、风无所驻 ,
此处,长、断、粗、细、净、秽、名、色皆止息,
随着识(蕴)的止息,一切在此止息。
— 长部DN 11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8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Nibban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我们都了解火焰熄灭的情形。火尽烟散、寂然无迹。因此我们初次了解到,涅槃(nibbana/nirvana)这个词,作为佛教的修持目标,其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灭, 会感到作为一个灵性追求目标,很难想象有比彻底消亡这个形象更致命的了。不过,对于涅槃概念作这般理解,实际上是一个误会,并非在文字上,而是在形象上。对于佛陀时代的印度人来说,熄灭之火代表了什么? 绝对不是消亡。
根据古老的婆罗门信仰,火焰熄灭时进入一个潜在阶段。 它并非停止存在,而是处于静态,在这个不受燃料束缚的状态下扩散开来,弥漫于空间。 当佛陀用这个比喻对当时印度的婆罗门人士讲解涅槃之意时,绕过了熄灭之火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而是侧重于说明,要定义不燃之火是不可能的: 因此他关于一个彻底“熄灭”者的称谓,也是不可描述的。
但是,佛陀在对自己的弟子讲解时,更多地用涅槃的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当时的印度人,似乎都把燃烧之火看成动荡、有依赖性、禁锢状态,燃烧时既执取、又受缚于燃料。为了点火,必须把它“抓获”(seize)。 火在放弃了(let go)燃料之后,便“自由”了,从动荡、依赖、禁锢中获得解脱,宁静、不受制约。 这就是为什么巴利文诗偈中反复以熄灭之火的形象作为自由的比喻。实际上,这个词属于火的一组类比,相关词汇另有两个。Upadana,意为执着,也指火从燃料中获得的滋养。 Khandha,不仅指界定一切缘起经验的五蕴之一——形态、感受、辨知,思维、意识,而且还指树干。 正如火停止执着、停止从木料获取滋养,便熄灭了; 心终止对五蕴的执着时,便获得了自由。
因此,涅槃这个形象之下的内涵是指自由。巴利论藏追溯其动词的词根为“解脱”(unbinding),也支持这个观点。是怎样的解脱? 经文中描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此生的解脱,以火已熄灭、余烬尚温为象征,这代表已证悟的阿罗汉,有视觉听觉,敏感于喜乐,但已脱离了贪、瞋、痴。第二个层次的解脱,以火焰灭尽、余烬已冷作为象征,代表了阿罗汉此生以后的经验。来自感官的一切输入冷却下来,他/她从时空存在的最细微的苦与局限中获得了解脱。
佛陀坚持说,这后一个层次是不可描述的,即便以存在与非存在角度也不可能,因为言辞只适于有限事物。他除了以形象和比喻之外,实际上说的只是,人在此生可以预尝终极快乐的经验,而这个经验是真正值得了解的。
因此,下一次你目睹火焰熄灭时,不要把它作为消亡的例证,而看成从舍弃中获得自由的一课。
http://www.what-buddha-taught.net/Chinese/Thanissaro_Bhikkhu_Nirvana.htm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8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乘, Yana, 原本是來目法华经里三乘及一乘的解说.后來才演变成如今的大乘小乘金刚乘之说.
如果要用"乘"应该用回法华经的说法,如果是指传承,正確的是南传(上座部), 北传(大众部), 蔵传.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8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依据法华经的说法,乘的意思是车(交通工具)。
法华经中的三车(乘),有羊车(比喻声闻)、鹿车(辟支佛)、牛车(佛乘)。
假如以大乘初期的说法,小乘(小车)指的是部派佛教,大乘(大车)则是大乘佛教(不等同于大众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08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4-10-2008 11:15 AM 发表
Nibban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我们都了解火焰熄灭的情形。火尽烟散、寂然无迹。因此我们初次了解到,涅槃(nibbana/nirvana)这个词,作为佛教的修持目标,其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灭, 会感到作为一个灵性追求目标,很难想象有比彻底消亡这个形象更致命的了。不过,对于涅槃概念作这般理解,实际上是一个误会,并非在文字上,而是在形象上。对于佛陀时代的印度人来说,熄灭之火代表了什么? 绝对不是消亡。
根据古老的婆罗门信仰,火焰熄灭时进入一个潜在阶段。 它并非停止存在,而是处于静态,在这个不受燃料束缚的状态下扩散开来,弥漫于空间。 当佛陀用这个比喻对当时印度的婆罗门人士讲解涅槃之意时,绕过了熄灭之火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而是侧重于说明,要定义不燃之火是不可能的: 因此他关于一个彻底“熄灭”者的称谓,也是不可描述的。
佛陀坚持说,这后一个层次是不可描述的,即便以存在与非存在角度也不可能,因为言辞只适于有限事物。他除了以形象和比喻之外,实际上说的只是,人在此生可以预尝终极快乐的经验,而这个经验是真正值得了解的。
这里概括出来的,我们看到,涅磐并不是完全不可描述的。在色身灭了后的涅磐,我们无法去言喻,但是在活着的时候的涅磐,还是可以解释的。佛陀很巧妙的劈开那些形而上学,只是描述我们能够达致的地步,以及方法。
阿毗达摩的重点也在这里,通过彻底分析身与心的一切现象,我们可以理解整个过程是如何进行。
涅磐每每被人误解为只是入灭以后的现象,其实不是的。涅磐也可以说是一种觉悟,醒觉。涅磐是多层次,多含义的。
至于upatissa把涅磐比喻为虚幻的,似乎也很难去定位为是错误的解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08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乘,是从哪里被开演出来,已经难以追查了。佛法浩瀚如海,经典数以百计,我们很难说只有一种说法。我贴出乘的解说,也是为了理解,各乘的不同概念。重点是,各乘也有着相同的终点,也就是以智慧来达致解脱。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8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4-10-2008 03:08 PM 发表
Upadana,意为执着,也指火从燃料中获得的滋养。 Khandha,不仅指界定一切缘起经验的五蕴之一——形态、感受、辨知,思维、意识,而且还指树干。 正如火停止执着、停止从木料获取滋养,便熄灭了; 心终止对五蕴的执着时,便获得了自由。
经文中描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此生的解脱,以火已熄灭、余烬尚温为象征,这代表已证悟的阿罗汉,有视觉听觉,敏感于喜乐,但已脱离了贪、瞋、痴。第二个层次的解脱,以火焰灭尽、余烬已冷作为象征,代表了阿罗汉此生以后的经验。来自感官的一切输入冷却下来,他/她从时空存在的最细微的苦与局限中获得了解脱。
这里火焰熄灭的比喻,是指入灭以后的现象,但人在此生可以预尝终极快乐的经验。
至于upatissa把涅磐比喻为虚幻的,似乎也很难去定位为是错误的解说。
可以被证实的东西,把它比喻成虚幻,根本就是否定了涅磐。
# 虚幻=虚假而不真实的;虚无缥缈的。
[ 本帖最后由 peggy_str 于 4-10-2008 07:1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08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4-10-2008 07:11 PM 发表
这里火焰熄灭的比喻,是指入灭以后的现象,但人在此生可以预尝终极快乐的经验。
可以被证实的东西,把它比喻成虚幻,根本就是否定了涅磐。
# 虚幻=虚假而不真实的;虚无缥缈的。
这样还是不对。又有哪些是真实的?我的身体真实吗?我的情绪真实吗?确实是没有。
因为那涅磐的实相不可言喻,所以我把它看成是真实。
upatissa固然用了虚幻来定义是不对,若我们用真实来定义一样还是错。
佛陀很巧妙的劈开那些形而上学,就是不要去定义为是存在?是不存在?是真实?是虚幻?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8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upatissa把涅磐比喻为虚幻的,似乎也很难去定位为是错误的解说。
佛陀有这样比喻过涅盘咩?佛陀当初作莫没有把涅盘比喻好好,让现在的人因为涅盘的定义而议论纷纷?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8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4-10-2008 07:35 PM 发表
这样还是不对。又有哪些是真实的?我的身体真实吗?我的情绪真实吗?确实是没有。
因为那涅磐的实相不可言喻,所以我把它看成是真实。
upatissa固然用了虚幻来定义是不对,若我们用真实来定义一样还是错。 ...
既然你都会说:佛陀很巧妙的劈开那些形而上学,就是不要去定义为是存在?是不存在?是真实?是虚幻?
UPA把涅磐说成是虚幻的,就已否定涅磐的存在和真实。
那请问你认为这是对的吗?是中立的吗?
所以我说涅磐就是涅磐。
因为把任何文字套在涅磐上就已是不中立和不对的了。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8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糊塗仙 于 4-10-2008 07:44 PM 发表
佛陀有这样比喻过涅盘咩?佛陀当初作莫没有把涅盘比喻好好,让现在的人因为涅盘的定义而议论纷纷?
涅盘是无法用一般的语言有效的来解说。
因为没有体证涅盘的众生是无法了解涅盘。 |
|
|
|
|
|
|
|
发表于 5-10-2008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08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4-10-2008 07:50 PM 发表
既然你都会说:佛陀很巧妙的劈开那些形而上学,就是不要去定义为是存在?是不存在?是真实?是虚幻?
UPA把涅磐说成是虚幻的,就已否定涅磐的存在和真实。
那请问你认为这是对的吗?是中立的吗?
所以我说涅 ...
Upatissad的说法也是不对。我知道他想要做什么,他应该是企图去说涅磐拥有那种我们无法猜测无法意会的可朔性,然后就可以支持他认为上座部逃避到一个没有苦的境界之说法。
说涅磐就是涅磐,基本上是没有错。不过,说了等于没有说。不如不说。看看上面的两个禅师所给比喻与解释。他们并没有直接就说涅磐是这样,那样。他们也是很巧妙地避开那涅磐后面的结局,而是用着涅磐前面的现实来述说后面。他们是用着我们生活中很容易明白的譬喻来指向那月亮,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譬喻来明白了。
说涅磐就是涅磐,而没有任何其他说法来支撑,就会演变成让外道绑架佛法的机会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佛法里的三藏,经律论里,论虽然不是佛说,却也很重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08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